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最新实训课讲稿8篇

时间:2023-03-06 16:01:14
最新实训课讲稿篇1

化学讲学稿教学模式课堂效率导学教学反思我们学校推进的讲学稿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课前根据讲学稿内容自学课本,完成基础的知识梳理及简单的习题,通过做题,学生发现自己在新授的知识中的疑难与困惑,然后与教师互动,反馈给老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设计等方式解决相关问题,得出有关结论,掌握相关知识。

我们利用讲学稿以导促学,以学促教,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一、体现预习导学的讲学稿模式

我校推广使用的化学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讲学稿的编制,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先组内集体教研,明确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划出典型习题,提前一周准备出来,打印出来后由主备教师自己做先做一遍,斟酌讲学稿的编制是否合理,组内教师再次研讨后,就可以定稿了。

讲学稿一般是由教学目标、重点回顾、预习新知、典例分析、基础训练、拓展提升、教学反思等七部分组成的。

第一部分呈现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知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接下来的重点回顾,属于复习旧知,对于上一节课的重点知识,难点通过典型习题,或中考题加以巩固,这部分内容一般是定时检测,及时掌握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第三部分让学生通过看课本能够预习新授课中的基础知识。接下来利用往年中考题中的典型例题给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让他们知道中考中怎么考,应掌握哪些做题技巧。第五部分针对新课中的双基展开训练,夯实基础,该部分内容较为基础,面向全体,所有的学生必须过关;而第六部分属于拓展提升,针对优等生,对所学知识适当拔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防部分学生出现吃不饱的现象。最后的“教学反思”很关键,让教师、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得与失。

二、教学过程中师生如何使用讲学稿

1.教师如何使用讲学稿

我校的教师使用讲学稿,一般上课前一天,任课教师将讲学稿发给学生,作为预习作业,只需要学生完成前四部分内容即可。第二天,任课教师根据全批或抽批讲学稿预习的情况,并给与等级评价;然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反映出来的问题,用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解决疑难问题。不同的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在教学中力求百花齐放,各显己长。课后,教师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写出教学或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

2.学生如何使用讲学稿

学生在使用讲学稿的过程中,要根据设计的讲学稿认真进行预习,要求所有学生本着自主、独立的原则,自行解决讲学稿中的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拓展题,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用双色笔做好标记,第二天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完成课堂学习内容:课堂上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完成讲学稿上的相关内容。课后,要求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在讲学稿上填写学习心得,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也可对讲学稿的编写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整理讲学稿,学生对老师批阅过的讲学稿要及时认真地用双色笔进行纠错,每单元学习结束,学生将讲学稿按顺序进行整理,以备复习之用。

对于每单元的讲学稿,我们都整理了电子版,对于批改时出现错误较多的习题,在化学周周清中重复考查,做到一题多解,变式训练。

三、使用讲学稿过程中的困惑

1.讲学稿有时不能保证质量

现在大部分讲学稿编制的都还可以,但是当手中的活较多时,难免也有应付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编制的讲学稿质量就没法保障,这种情况下,既浪费学生时间,还没有实效。所以,我认为在讲学稿编写时,一定要在个人主备的基础上备课组内还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反复推敲和修改,最后再定稿,这样的讲学稿凝聚了集体的智慧,质量就有了保障。

2.讲学稿存在差异

教师的观念存在差异,讲学稿在课堂上的应用也存在差异,教师往往在授课时仍按原来的模式,以讲为主,讲完课后再对讲学稿答案,出现了严重的脱节。我们的课堂若太依懒于讲学稿,太程序化,显得没有生气。时间长了,会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缺少了学习化学的激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多一些灵活性,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3.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自学、合作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对于疑难题目的解决方式不够成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因此,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学完该学的内容。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大多不善于与同学合作,往往仍然是各行其是。

最新实训课讲稿篇2

一、以讲学稿为平台,重构以学为核心的课堂文化

什么是课堂文化,引用杨全印教授对学校文化的一个论述:即“在这儿做事的方式”,我们把课堂文化解读为“在课堂上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我校之所以引进讲学稿这一模式,其初衷就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去学;为了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由重教转变为重学,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从效果来看,其作用还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影响到课堂文化的整体,即课堂环境文化、课堂制度文化、课堂行为文化、课堂精神文化。

1. 讲学稿让课堂环境文化走向自律

课堂环境既有显性的,如我们教室里布置了快乐书吧、荣誉柜、蓝色的桌布等,让师生感受到课堂上的整洁温馨和书香味;也有隐性的,即学生对这些显性课堂环境的保护。自从使用讲学稿之后,隐性的则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讲学稿是一份一份发放给学生,如果学生不整理好,不但不利于使用,而且给人直观的感觉就是乱,到处都是杂乱无章的讲学稿。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引导学生自理。现在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备好一个文件架,里面摆放的是分科整理好的文件夹(袋),既实用,又整齐美观。有些学生每天一到学校的第一件事或者是每天离校之前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整理好自己桌面上的讲学稿以及其他的学习用品。通过学生自己整理并形成自律,这一隐性的价值弥足珍贵。

2. 讲学稿让课堂行为文化走向自主。

课堂行为文化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具体体现在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师生怎样互动这三个方面,可以说课堂行为文化是课堂文化建设的关键。讲学稿的核心理念是“以学定教”,这也决定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文化也必须是以“学”为核心。是以学为主,还是以教为主,看似简单的问题,但这也是老师们最为纠结的问题。比如说如果课堂是以学为主,那老师在课堂上还能起多大的作用?自古以来不是讲老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吗?如果学生先学,那上课还有神秘感吗?那又怎样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学稿都已经把所有学习的东西固化了,又怎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老师也不就是在照本宣科了吗?出现这些种种的疑虑或矛盾都很正常,也正因为老师们的这些顾虑,所以我校在推进讲学稿时并不冒进,而是非常审慎的,从试点到全面铺开花了整整7年的时间。

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来说说我的理解。讲高尔基的《海燕》一课,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我发现一个学生提的问题很有意思:海燕还有同伴吗?这个问题不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问题。于是这节课我就从这个问题切入,引领学生把握海燕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情感。课后反思时,我感觉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弥足珍贵,是老师教的导向,值得老师尊重和细心地呵护。所以,只要老师能够积极思考,根本不必担心那份讲学稿会束缚自己的教学个性与自由。因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预设和生成的过程,如果说预设是我们教学的共性,那生成则为教学的个性,这两者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3. 讲学稿让课堂精神文化走向自美。

我们选择讲学稿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自觉、自主的基础上走向自美,即自我的完美,为成就学生的终身奠定基础。

虽然很难以显性的数据或指标来评估这种精神文化,但有一种现象还是令人高兴的,即大多数班级或多或少地涌现出一批小老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使用讲学稿特别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给学生自主展示的机会很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通过对讲学稿提前自主学习,已经对学习目标和内容有所了解,而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通过这种方式的自学,可能已经掌握了课堂要求的基本知识。

还是以自身的感受为例:有段时间因为咳嗽得厉害,说起话来不是很顺,但我不是很担心,因为班上至少有6个学生可以走上讲台,协助我完成教学任务。

二、以讲学稿为平台,构建以师为本的校本培训模式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离不开校本培训。那什么样的校本培训才是有效的呢?我们认为应该具备四个前提条件:一是以师为本,二是全员参与,三是具备平台,四是以课例培训为基本形式。近几年来,我校借鉴东庐中学“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的讲学稿备课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形成了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阅读――讨论――实践――反思。

1. 阅读是校本培训的基础。

从集体讨论这一层面来看,校本培训其实就是教师之间的对话或交流。如果要确保这种对话或交流有质量,教师就得提前做好准备,这种准备就是阅读。一方面是精读文本,即教材,另一方面还应广泛地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文本。广泛地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而且可以搜集更多的信息,优化思路。大量的阅读同时也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比如说,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我们的做法是在备课之前,先从网上把相关文章的中考题全部搜集在备课素材文件夹之内,然后对这些试题进行反复的研究,之后再把精华的内容呈现在讲学稿之上。

2. 讨论是校本培训的关键。

之所以说这个环节很关键,是因为稍不留意,这个环节就会流于形式,也许是碍于情面,也许是文人相轻,讨论往往成了伪讨论,集体备课也就成了伪集体备课,毫无意义,也毫无价值。面对这个问题,行政命令最多是治标不治本,主要还在于能够创设基于“对话”的“哥本哈根”环境。所谓“哥本哈根环境”,是由“哥本哈根精神”衍生而来的。20世纪初,丹麦著名科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玻尔在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积极倡导一种“平等、自由讨论和相互紧密地合作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即“哥本哈根精神”。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存在,玻尔才成功地在丹麦开辟了欧洲一个物理学圣地。这种精神也被称为是玻尔所留下的“物理学界最宝贵的财富”,“哥本哈根精神”也成为团队工作准则。

在这方面我校表现最为出色的是科学科组,可称之为“科学科组现象”――科学科组成员几乎都是“官”――要么是中层干部,要么是班主任或备课组长。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源于科学科组一直传承的“平等、民主、自由、批判、合作”科组集体讨论模式:即再好的课也是先批判,再重建。这种氛围有利于教师成长。在这方面,我感受颇深,所以好几次和我同备课组的老师说:和我吵上一架吧,不然的话,你们没进步,我也不可能有进步。

3. 实践是校本培训的落实。

实践指的是上课,在这一环节,我们强调的是在落实学习重难点的基础之上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前两个环节重在预设,落实这一环节重在生成。教师应该做到“目中有生,心中有我”,即根据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生成新的教学重点和思路,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不能迷失自我,而要扬自己所长,张扬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以语文为例,课前预习部分一定要过关,学生学习所存在的困惑是课堂教学的导向,所以“课堂共学”部分就要让教师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以学定教,同时也给每位教师更大的自主发挥余地。

4. 反思是校本培训的新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他进而提出了教师的成长规律是“经验+反思=成长”。所以说,上完课并不意味校本培训的结束,课后的反思是对前三个环节的总结和提升,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是校本培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校特别重视反思环节,比如每次我们备课组在讨论下一个课题之前,首先是相互交流上一个话题的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反思,这样取得的效果非常好。

最新实训课讲稿篇3

关键词:高效课堂;讲学稿;教学模式;高中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42

一、背景

新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都聚焦在课堂,依据新课程的“课程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的要求,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让课堂教学高效民主,如何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怎样才能避免形式大于内容的浮华,实现从教会――学会――会学的转变?怎样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为目标,在任务具体、目标明确的任务驱动下引领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主动积累、主动探究、独立实践等环节达成三维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基于这样的理念产生了此课题的研究动机并付诸实施。

在高中课改的初期,课堂教学模式是落实新课程实施的载体,只有探索出一种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按照这种模式去精心组织实施,才能使新课程的理念落到实处,才能有效的落实三维目标。

所以,在多年的差异教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基础上,借助讲学稿的助学载体展开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

1. 讲学稿的设计理念

“讲学稿”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讲学稿”设计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和相关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预习时遇到的主要困难,从而确定切实有效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关,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以及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等。

2. 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目标

讲学稿一般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因此,使用讲学稿要求学生拿到讲学稿后根据其内容认真预习教材。所有的学生必须要解决“讲学稿”中“预习导学”部分,碰到生疏的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才能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教师质疑。同时,课堂学习时要求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在讲学稿的中间空白处要写上学后记。使用讲学稿要求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后,要将每章的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3. 发挥讲学稿导学作用

使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在使用“讲学稿”时坚持三大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学生在讲学稿引导下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了自我学习能力,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4. 充分落实层次性原则

备课组所编写的讲学稿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课前准备(你的疑难问题)、预习导学、巩固练习、历年会考题与教(学)后记几块,其中预习导学、巩固练习、历年会考题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设计的不同难度的习题,充分关照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5. 关注师生师生成长的互动性

讲学稿要求提前备课,集体讨论,轮流执笔,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备课组是在学期末(或是学期开始)把这一学期的讲学稿编写任务分工完成,教师利用假期时间把属于自己编写的部分完成或成形大纲。这样,最大化的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下学期的备课工作非常轻松使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观察、分析、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差异,善于引导他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完全、自由地发展。

6. 讲学稿具有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

讲学稿有两处“留白处”,一是二次备课记录,二是板书设计。但是所要书写的内容并不局限,学生可以把任何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的想法等记录下来,用于课堂思考,教师也可以将以往的问题,对本届学生可能提出疑问的猜测等记录下来。

三、讲学稿的编写过程

“讲学稿”来自于新的备课模式,这一模式可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编写的具体过程为:

1. 寒暑假备课。在每个假期前备课组明确课内成员分工,从必修到选修统筹,立体式备课。从高一、高二看高三。

2. 集体备课确立总体目标,章节目标。拟定预习任务,让学生根据已知的来探究未知的,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为课堂有效探究做准备。

3. 完成课堂互动探究环节的初稿,主备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核心原理及学生易混点设计开放的、引发学生发散思维,提升能力的问题。

4. 完成本节习题的筛选,根据层次性原则、渐进性原则设置习题,分成A、B、C级习题及创新习题。一般从教材中的本节聚焦,课堂训练及教材的课后习题、历年会考题、高考题中精选。每一课时对应的练习不超过10道。

5. 备课组集体备课,在新学期开学后的利用每周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总共4课时的时间集中对讲学稿的内容进行充分研讨,主备教师将本节内容的初稿提供给每一位组员,针对每一环节进行集体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进行及时调整。

6. 讲学稿的使用

(1)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预习情况进行检查,针对学生预习中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新知识预习中存在的主要困难,调整课堂教学中的详略,重新理顺上课思路,在讲学稿上做好标记。

(2)以讲学稿为载体,根据其具体任务完成新课学习。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尽可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3)用“讲学稿”进行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

(4)课后备课,在师生共用“讲学稿”实验课堂教学后,教师写下课后反思,存在的问题可以做为复习时的重点,也可为下一轮使用修改提供依据。

(5)课后注意将讲学稿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笔者认为:评判教学有效与否,不能只看其表面东西,而应深入学生内在世界,看其是否获得发展,或者发展得多与寡,提高得慢与快。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看其三维目标的达成度。笔者所在学校在借鉴了东庐中学讲学稿的经验,根据自己的校情自主实践、有效创新,经过备课组的多年实践和笔者自身的课堂实践,笔者认为讲学稿的优势是:

第一,讲学稿的优化使用,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运用“讲学稿”教学,我们感到学生最大的变化是上课动起来了,以讲学稿为依托,教师可以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明确的知道自己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学什么,怎样去学,运用“讲学稿”,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自己归纳、概括、推理,发现规律,增强了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在“讲学稿”引导下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地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能力。

“讲学稿”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得到了优化。学生在“讲学稿”的导引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大多是在静态中完成的,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以及训练、检测大多是独立进行的,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连续的,较为深刻的。这种以静态为主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形成“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讲学稿的优化使用,促进了学科组的建设。促进备课组有效的集体备课,备课是教育观、教学观念的总体体现,担负着完成教学任务的总体策划和设计的重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过学生关,又要过教材关。备课还是解决教师(策划能力)、学生(认知水平)与教材(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实施“讲学稿”模式,关键是抓好备课。学校要求备课组集体备课时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将此项规定纳入备课组长与教师的考核,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确保了集体备课的较高质量。

提高了教师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制度化推进以讲学稿为依托的课堂教学改革,使教师适应改革而进行的教学研究成为了自己的业务需要。因此,教师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与总结成为了教师的自觉行为,为把“讲学稿”编写得更科学更完善,教师们除了平时高频率的交流研讨,还积极上网浏览信息,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看书读报,积极做读书笔记,教师理论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普遍增强。通过编写“讲学稿”团队力量得到加强,团队智慧得到较好地体现。

以讲学稿为有效载体,积极开展学科课题研究。笔者所在学校生物组课题是关于图文信息转化能力培养的研究,讲学稿作为教师对学生学情了解最直接的手段,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在图文信息转化方面暴露的问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学生可以在讲学稿中概括提升规律,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练习情况了解到课题研究过程中采取的提升学生图文信息转化能力的训练是否有效。

最新实训课讲稿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材;初审;能力

从2003年开始接触职业教育教材的出版,工作内容涉及职业教育教材的选题策划、组稿、初审、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复审、终审和印刷出版各个方面。十余年来,经历的稿件很多,各类层次学校的稿件,各种层次作者的稿件,可以说不计其数。近几年由于新入职的编辑很多,终复审稿件时发现有很多问题完全可以在初审时规避掉,但是问题延续到复审甚至终审层面才发现,不仅耽误了出版时间,而且返工费时费力,之前的工作都白做了。为此,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对编辑进行了多方面的教育培训,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编辑的初审能力。

一、目前编辑继续教育时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教育内容与需求不对称

目前有不少针对编辑的继续教育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没有针对性。例如新闻出版总署针对编辑的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中,有些课程已经是十多年前录制的了,内容非常陈旧,完全和现实脱节。或者培训仅仅流于形式,在未进行充分考虑和调研的情况下,就组织编辑参加各种培训课程,忽视了培训内容是否对编辑工作有指导意义。

(二)教育方式单一

教育方式单一,形式落后,编辑参与积极性不高,达不到继续教育的预期效果,对实际工作也没有指导意义,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增加出版社经营成本。编辑继续教育不只是参加培训,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比如一对一辅导、专家讲座、学术会议等。

(三)继续教育体系不完善

出版社的继续教育一般都是由人事部和质检部一起负责,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的规划,在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制度上也大都不完善,重形式,轻考核,缺乏健全完善的继续教育效果评估体系,仅仅把继续教育当作一项任务。

二、如何有效提升编辑初审能力

初审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是三级审稿的第一级审查,在整个出版流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负责初审的责任编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出版流程以及图书质量和出版效率。所以,编辑应该非常重视初审工作,不论作者的地位高低、远近亲疏,都应该把稿件是否具有创新性、规范性、实践性、科学性等作为评审的客观标准,切不可马虎大意。编辑提升初审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对一辅导

这个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终复审的老师可以针对稿件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对责任编辑进行一一讲解。尤其是在初审稿件是就应该能够发现的问题,一定要在开始的时候就规避掉。这类问题很多,诸如稿件是否完整,字数是否合适,内容是否存在抄袭行为,读者定位是否明确等。

(二)专题培训

1.避免照本宣科和高深莫测培训时按照讲义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脱离实际地讲下去,听课的效果显而易见。还有些老师故意将内容讲得很高深,似乎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水准,让编辑感觉听不懂,华而不实。2.避免当众批评和居高临下老师在培训时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否则容易造成尴尬局面,使编辑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影响日后工作。讲课方式避免居高临下,最好能够边讲边与编辑互动,加深编辑对培训内容的消化。3.多用案例授课案例授课不仅仅针对性强,而且有意义的案例可以使编辑记忆深刻,在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编辑初审稿件时会发现很多问题。一是书名不正确。大家可能会觉得有趣,书名能有什么错误?其实不然,刚收到的稿子,很多书名是有错误或者不合适的。教材的书名需要根据对应的课程名称确定,切不可以创新之由随便命名,哗众取宠。二是目录不正确。根据目录可以直接看出全书内容是否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目录有问题的很多,有的是逻辑上有错误,有的是缺少一部分内容,最严重的还有政治问题,一定要特别注意。三是图片有问题。编辑要注意稿件中的图片是否清晰,分辨率至少在300dpi以上,图片要有图号,是否与上下文呼应?尤其更要注意地图、人民币等图片是否正确使用。图片要在排版之前一定要确定好,否则因为图片有问题后期再调换或者动版会非常麻烦。图中的内容也需要注意。四是表格有问题。表格是为了直观比较数据、快速浏览项目、进行各种数据运算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在职业类教材中表格的出现率非常高。表格处理应该注意“简单明了”“表达一致”“明晰易懂”这几个特点。尤其是“表达一致”,即表中各种平行的术语、数字、简称应该上下或左右统一,以免给读者造成混乱。五是定义有问题。全文无自定义内容。作为教材,里面的定义必须是公认的,准确无误的。六是文字有问题。编辑初审稿件时要通读全文,看行文是否流畅,语言是否简洁意赅,文字用语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口语化或者抒情散文式的写作方式是不可取的。另外,由于输入法的缘故,稿件难免有不少不规范的字、词和句子,这些除了编辑自己在通读的过程中发现,还可以借助专业的“黑马校对”软件纠正一些错误。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此类案例非常多。培训的时候不仅可以用这些案例直接进行讲解,还可以和编辑互动,让编辑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提高学习质量。

(三)参加学术会议

作为一个优秀的编辑工作者,一定要深入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除了平时关注新闻媒体方面的报道和学术期刊论文动态,还要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和行业专家多交流。这是一个极好的提高专业素养的途径。出版社多鼓励编辑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

(四)积极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的继续教育

新闻出版总署每年都要求责任编辑进行不少于72小时的继续教育,责任编辑要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

(五)鼓励新编辑参加职业资格考试

新入职的编辑要积极参加编辑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自己业务能力。

(六)合理运用奖惩制度

每年安排至少两次质量检查,质量检查不合格的编辑,除了教材要全部下架重新修改外,责编还要受到相应惩罚。终审稿件是若发现编辑弄虚作假行为,也会根据规章制度受到相应的处罚。通过奖惩制度激励编辑提升初审能力。编辑如果通过继续教育,初审能力提升后,稿件就能很顺利地进入出版流程,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从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出版效率。

最新实训课讲稿篇5

东庐中学被誉为南京教育的十大亮点之一,教育局下文,在全市推广东庐经验,唯独以地域命名的“东庐讲学稿”被收进《南京素质教育30条》推向全国。

2004年《江苏教育》第十二期A版以《朴素的教育奇迹》为题做了长篇纪实性报道;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日在头版头条以《减负增效靠的是“讲学稿”》为题介绍了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2007年10月17日,《中国教师报》以《探问东庐中学讲“学稿”》为题对东庐经验作了深度挖掘和报道;2007年《中小学管理》杂志第十二期以《他把农村教育捧在手上》为题作了报道。

东庐中学的改革。实现了‘六无’:

一是无辍学,学区内学生100%进入学校;

二是无外流现象,彻底改变了以往好学生外流到城区学校上学的状况;

三是无快慢班,学校严格执行平行分班;

四是无不开课程:

五是无加班加点,不赶进度,不违规补课:

六是不买教辅书,不用练习册。

而在这“六无”状态下,东庐中学的教学质量几年来一直位居县、市前列。

“探索出了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路”

2007年10月17日,《中国教师报》以《探问东庐中学讲“学稿”》为题对东庐经验作了深度挖掘和报道。报道的开头是: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现实中这就是真理。”东庐中学校长陈康金此言一出,令在场的记者一愣。

“家长和学生要分数,我们就给他们嘛。关键是怎么给,给什么样的分数。我们要科学合理地给学生分数,给学生’不缩水’的分数。”陈康金坚定地说。

当然,8年前的东庐中学还不敢这么“语出惊人”。那时候的她,是师资、生源和硬件都很差的薄弱农村校,先要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而不是“分数怎么给”。但现在,她不仅逃脱了“险被撤并”的命运,还解决了“分数怎么给”这个全国性的教育难题。更实现了无加班加点、无违规补课、无教辅用书等“六无”,破格通过了省级示范初中验收,获得了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素质教育创新奖”等诸多荣誉。

东庐中学靠的是什么?如今很多人都知道,这所“著名的非著名”学校能有今天的成绩,要归功于一项听起来似乎有些“土”的发明:“讲学稿”就是在1999年一份承载“教学合一”理念的“讲学稿”改变了东庐中学。

“讲学稿”是什么,何以能有如此“神通”?带着疑问,我们请来了江苏省溧水县东庐中学校长陈庚金。

东庐“讲学稿”的内涵界定

《中国教师报》的评论:

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一个实践智慧的标本

“讲学稿”无疑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实践智慧的创造,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本土化”的标本。正如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所说:“我们多年来苦苦探索的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在’讲学稿’中得到了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点拨中得到了落实。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奥妙所在。”

东庐中学“讲学稿”的成功经验再次向我们表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师资等各方面条件很差的情况下,找到了一条科学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东庐中学的教学质量能在短时间内有大面积提高,并不是所有教师突然提高了水平,关键是学生动了起来,教师的教学能量得到了充分释放。

“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充分整合后的校本课程,是“教学合一”的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产物。

东庐“讲学稿”的设计要求

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

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

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民主性:师生可共同参与;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

“讲学稿”总体要求

首先是“讲学稿”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四,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第五,“讲学稿”要区别于教案和讲义,不能把 “讲学稿”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第六,大体上说“讲学稿”的编写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 “讲学稿”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东庐“讲学稿”的研制过程

暑假备寒课:寒暑假老师各人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二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主备教师备课:教研组长会同备课组长开学初确定主备教师和审核人。

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

备课组备课: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二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

课前备课: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在上课前教师必须抽批部分“讲学稿”(多少视情况而定),了解学情,再次进行备课,即课前备课。

课后备课: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这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便成了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则在“讲学稿”相关栏目或卒白孙填写学习心得等。

“讲学稿”的使用流程

学生使用“讲学稿”的要求:

(1)拿到讲学稿后根据其内容认真进行课本的预习。所有的同学必须要解决讲学稿中基础题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学习时要适当作些方法、规律等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在讲学稿的空白处要写上学后记。

(3)要求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教师使用讲学稿的要求

(1)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

(2)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放手让

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3)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四精四必”(四精指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四必指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以“精”保证“必”,用必促使“精”。

(4)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三个能力:提高备课中的“厨师”能力;提高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提高教学中的“导演”能力。

(5)用“讲学稿”教学需要处理好“三个结合”,把握好“三个要”。

以精提高教学效率,以必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主要负担在作业上,关键是作业量的控制,教师要能真正做到四精四必,也就解决了有效教学的问题。

精选:精选教学方法、内容、习题、例题、提出的问题,落实在集体备课上;

精讲:学生可自学的不讲、让学生自己理解的问题可不讲、不要满堂灌,落实在启发解惑上;

精练:减少板演,课上多练、集体训练、人人动脑、人人动手,落实在以练助讲的课堂教学上:

精批:通过精批发现出学生共性的错误,及时弥补教学中不足之处,落实在全批全改,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讲评辅导上。

“四必”是对精批的高效落实。以“精”来提高质量,以“必”来调控负担,贵在“精”字,重在“必”字,功在课外,利在课内。

备课中的“厨师”能力:

在备课中,教师应是厨师,把“讲学稿”烹制成一顿色香味俱佳的大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选例题习题,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

教学时的“导演”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必须减少课堂语言密度,少讲、少问、少板书,增加知识与思维密度,精讲教学重点;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课堂上的“公关”能力:

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

第一,教师要注重调控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服从于学的需要。

教师思考问题的角度与学生常常是不一致的,处理好符合学生思路的问题解决,是增强教学功效的重要手段。

(1)当学生的思维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要服从学生,首先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

(2)当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不一致时,教案要服从课堂,要调整教学设计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3)进度要服从效果,当学生进行讨论研究时,不要为赶进度而打断学生的思维。

第二,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喜欢别人的欣赏,这是人类的共性,对于初长成人、急于表现自我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更渴望得到人们特别是老师的关注、欣赏。因此,注意在课内外充分注视学生的爱好、学生的追求、学生的需要,及时肯定、赞扬他们的闪光点,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热爱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让我们经常记住柯维的一句话:“当众表扬,私下批评”。

第三,教师要勇于修正自我。

学生在理解、回答或解决问题中,常常会有许多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方法,教师要勇于承认学生更优的选择,剖析自己的不足之处,特别是教师自身出现错误时更应如此,以此展现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同时也给学生展示一种观念:“教师和教科书不应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创造的意识。为了需要,我们甚至可以设置犯错的陷井自己跳下去。通过这些工作,让学生感到是在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氛围里学习,唤起学生的“向师心理”,喜欢老师,从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必信其道”。

处理好“三个结合”:

一是紧扣教材与课外拓展相结合;

二是紧扣“讲学稿”与课堂有机生成相结合;

三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

把握好“三个要”:

要具有针对性,更要注重导学性、探究性、发散性:

要坚持实用性,更要追求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

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现实成绩,更要关注其态度、方法和能力,着力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

讲学稿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流程

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策略体系

一、实现了三大转变

其一,实现了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讲学稿”)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讲学稿”)走向教师的转变。学生认真的预习与教师的精心备课、学生积极的提问与教师的及时辅导珠联璧合,从而整合、优化了传统的教学过程,更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其二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由原本陷入题海战转为按二先二后(先预习后上课,先思考后提问)的学习程序去学习。其特点是:深刻预习、活泼研习、精当补习。

其三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促使了教师教学方式与行为的变化。教师由原本围绕着“本本”转转为围着学生转,以学定教,促使教师提高“三个能力”,树立“三个观念”,实现“三个转变”。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深刻预习:深:解决基础知识,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和猜想;刻:学生的预习是尝试体验的过程。

预习、自学、自测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疑难,但学生的自我探究却具有了预制、预警、蓄势的功能,一旦课堂讨论涉及相关问题便能迅速引起共鸣,激起学生最大的兴趣参与讨论,讨论中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活泼研习:活:学生思维的活跃,各抒己见,标新立异;教师教法的多样,抓住契机,因生制宜。泼:“蛮不讲理”一做小动作、插嘴、交头结耳、做小老师。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诱导式:新授课;开放式:单元复习课、综合实践课;技能式:理科课程的教学;探究式:语文学科;讨论式:政治、地理等学科。尝试式:数理化学科。情境式:英语学科。

课堂教学做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激感的课堂,生动活泼、活而不乱的课堂,开放多变的课堂,自主创新的课堂。

精当补习:精:平时不留课外作业,不加班加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订资料。当:不分好差班,取消竞赛分班,平等对待学生,利用学

生的差异进行教学;用“周周清”来增强学生周一至周五学习的动力;坚持教考一致(学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考前只抓补缺和考法指导,让学生考出信心。

(1)备课中的“厨师”能力,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教学中的“导演”能力;

(2)一切为了学生(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行为观);

(3)变“教案”为“学案”,变“教本”为“文本”,变“教学”为“学教”;

①“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先讲后练,以讲为主”改变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

②“为学而教”:教师的教贴近学生的学,“以学定教”:因学定教,创作讲学稿;因学施教,创作教学”。

③变“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应试教育为“学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考什么,教了要考,考了要学”的素质教育策略。

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弥补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提高了课堂效益和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1)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2)“讲学稿”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行的形成。

(3)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的三位一体”。

(4)减少了学生的无效劳动和减轻了由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

(5)“讲学稿”促进了有益的接受学习,体现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优势,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

①学生能自我掌握学习目标;

②学生能自我掌握学习进程;

③学生能自我进行学习调节;

④学生能自我得出结论;

⑤学生能自我目标检测。

学生在讲学稿引导下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想分析研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自我学习能力,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的能力。

1 “讲学稿”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行的形成

一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较为顺利地获得知识与技能。

二是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按“讲学稿”的要求预习是一种主动的达标,要达标就应迎难而上,力求达标,决不轻易放弃。经过努力,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中等生、学困生就逐步树立了自信,就能体会到个人劳动换来的进步与收获才是最好的回报。

三是学习过程与方法得到了优化。学生在“讲学稿”的导引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大都是在静态中完成的,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以及训练、检测大多是独立进行的,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连续的,较为深刻的。这种以静态为主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形成“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的三位一体”。

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在使用“讲学稿”时坚持三大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讲学稿”把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融为一体。学生不会请家教,“讲学稿”就是最好的家教。

学校对各类学习辅导用书说“不”,对双休日和寒暑假补课说“不”,家庭的经济负担大为减轻;对具有歧视性的快慢班说“不”,学困生受到充分尊重;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都说:“孩子放在东庐中学读书,放心!”。

减少了学生的无效劳动和减轻了由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

2 “讲学稿”给了孩子们一个学习的好理由

其实学习是没有理由的,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命状态。婴儿的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就是一种原始生命赋予的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然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一品质恰恰不是与时俱进的,相反,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原始的学习积极性是呈下降趋势的。这就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学习的理由。

3 愉快是最好的学习理由

“讲学稿”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它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愉快,结果中享受成功,在学校生活中充满信心和希望。

“讲学稿”促进了有益的接受学习,体现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优势,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改变了教与学的效果。

就像当你购买了一件新的手机,你需要掌握使用它的方法,你会怎样进行学习,学习中你最需要什么?一般情况下,你总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小心地打开包装,进行仔细地观察,细微地抚摸。你会拿出说明书进行认真阅读,但没有一个人是通过说明书的学习,掌握具体操作方法后,再去操作练习,往往是只阅读了一小部分内容后,就急切地插上电源,在说明书的指导下进行逐步操作,直到能进行完整的、熟练地操作为止。当在阅读与操作中碰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最需要的是求得别人的指点,否则会放弃学习,处于等待之中或冒险行事。操作熟练后,很愿意表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去帮助指导别人。这是我们大家共有的一种生活经验,也是一种相对最佳的学习方法。生活实践中的学习是通过协调的互动,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就类似于这样的“互动”。

又像一部影视作品,无论评得多好,与亲自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而只看作品不读影评,有时会感到没头没脑。最佳的效果应是看了介绍后看作品再读影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就如同看一部影视作品,“讲学稿”是这部影视作品的海报,学生做“讲学稿”是在亲自看这部影视作品,课堂教学则是对这部影视作品的赏析。

三、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改变了教师的工作状态,引领教师走上了研究之路。

优秀的“讲学稿”来自认真的备课,这样的备课周期比较长,过程完备,环环相扣,虽然看起来过细甚至繁琐,但它是务实的、有效的,是能操作的、可达成的

我们取消了备课笔记及其检查制度,向教师提出丢掉“应检”的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让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落实新理念的过程。因此,这种备课,摒弃了传统的备课模式,抛弃的是形式主义,追求的是实际效果,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为教师“自培”及自我发展提供了空间与时间,促进了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的研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作用,缩短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周期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了教师的竞争合作意识。

打破了以“权”为本,权力至上的模式,建立了以备课组为中心的两级教学管理机制。更多地关注学生、注重过程、尊重多元、注意反思,初步形成了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一是管理关口前移,变中途督查、终端考核为重事前的指导、服务,抓住了教学的源头;

二是管理对象下移,更多地围绕学生做文章,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三是管理标杆上移,把日常的教学工作提升为事业追求、价值实现的过程。

最新实训课讲稿篇6

我校“高效课堂实践活动”受到领导高度重视,孔繁富校长能够亲自组织“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新课程理念培训和听课、评课活动,拟定实验方案、实验课横幅。赵红霞校长做实验课教师动员工作,亲自挂帅担任实验课领导小组组长。并实施开展了“四校携手共探高效课堂教学论坛”。分别在清泉镇中心小学,北滩小学,双桥学校,南湖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并参与课堂听课、评课、研讨、交流。积极整理资料,加强教研学习的力度。

各校成员能够积极主动学习新理念,转换角色,改变教法,尤其语文组赵红霞和杨瑞老师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和听课,制定出自己的实验课计划,及时给学生分组,制作了精巧富有个性的年级分组牌子,最终给数学、英语教师上好了示范课,起到了以点带面推动作用。顾冬福老师的数学实验课经过自己学习、实践、听课,并经过自己的反复实验、讨论、交流、反思,已经掌握新理念,新教法,课堂教学完全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徐金玉老师的英语实验课凭借着自己年轻优势,接受新事物快;思想转变快;新理念学习快;教法改变快,也很快投身到实验课中。

在今年春学期我校组织的“四校携手共探高效课堂教学论坛”活动中教师大显身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给全校教师品尝了一顿丰富的教学大餐,使全体教师认清“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的新理念和新教法,为下一步更加深入的开展活动奠进了坚实的基础。

高效课堂倡导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一根教鞭,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模式,为此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重塑“高效课堂”教学理念

我们根据“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要求,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塑造一个重新的教学理念,即:学生的发展,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这一理念在全体教师中达到了共识。

二、“高效课堂”改革中的具体做法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对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

“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系统讲授的意思,是“点拨”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由于学生通过自学已基本掌握了书上的知识,所以教师真正讲解的东西不是很多。课堂上能够省出很多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

2“上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上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节奏。考试的特点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规定的任务,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写字的速度比平时都要快,人的潜能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课上老师讲得多了,学生自学和练习的时间就少;课上学生轻松了,课后作业就多,负担就重。因为时间是个常数,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也是一个常数。

3 “两案合一”,教与学不再两张皮

我们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研究制订了教师、学生上课使用的“导学案”。“导学案”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包括四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导学案”在课前就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材。实际上教材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学生在课前就学会了,上课时老师按照“讲学稿”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不会的进行点拨,教的就是学的,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教师要点拨的东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是老师要补充的东西。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多余的活动,没有故弄玄虚的东西,课堂效率高,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我们多年来苦苦探索的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在“导学案”中得到了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点拨中得到了落实。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奥妙所在。

4、“备研合一”,发挥优秀教师和集体的作用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导学案”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备课组长初审“导学案”后至少提前二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然后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导学案”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讲学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第二天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这样的备课周期比较长,看起来有些繁琐,但却务实有效,可操作性强。在这种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优秀教师的经验得以扩散,集体的智慧得以发挥,青年教师不断成长,校本教研的功效和过程得到了落实。

三、“高效课堂”改革中的困惑与思考

1、教材内容的灵活性与课时时间的固定性之间的矛盾困扰教师的具体实践。

在新课程实验的具体实践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课讲到最兴奋,师生互动最热烈,师生情绪最高涨的时候,下课铃却响了,课无法结束,但又不得不结束;而有的课,不到3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已经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可又没到下课时间。这种教材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经常出现。现行的学校课堂管理制度也面临着挑战。

2、在教学中,部分课堂有老师讲变成学生讲,并未实现所有学生参与课堂,小组的交流流于形式。

3、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标准的口语不能得到应有的训练,教师读的少了,从学生那里模仿的不够规范,。

最新实训课讲稿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项目;“教―学―做”一体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作为一种基本的工具,计算机的应用显得特别重要。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几乎是所有高等院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那么做为高职院校,应该怎样来讲授这门课程才能体现出培养目标呢?

笔者讲授这门课程已有多年,曾采取过“板书+讲解”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演示+操作+讲解”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讲授,但是这门课程是以图标、窗口界面、鼠标操作为主,用第一种方式讲授,教师在台上画着费劲,学生在台下听得不知所云,真可谓是纸上谈兵,教学效果非常差。用第二种方式讲授,则要求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教师用计算机操作演示,通过投影机将操作过程投放在大屏幕上,学生就能比较清晰地看到演示过程,这样就非常直观、形象,而且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这种方式还是存有以下两个弊端,一是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实践是相分离的,也就是说这次课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授新知识,但下次课才能安排学生上机练习,中间至少隔了1~3天的时间,虽说时间不长,但由于没有及时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差不多把80%左右的知识还给了老师;二是教师讲授一部分知识,然后就针对这部分知识出些相应的训练题目让学生做,训练内容不连贯,导致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差,不能将所学零散知识整合起来,难以完全一个复杂的项目。

针对以上问题,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这门课程全部是在计算机机房讲授,每次课均以项目为课程能力训练载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进行教学。下面介绍以项目为课程训练载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设计课程综合项目

《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由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等五大部分组成。在讲授新知识前,针对这五大部分,我们先选择、设计五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也就是采用以项目为课程能力训练载体的原则。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要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顺序,分别讲解菜单的使用、工具的使用等等,那样会让学生感觉知识很零散,不连贯,这个菜单项的意思我明白了,那个工具我会用了,可是要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完成一个漂亮的作品,还是不太会用。我们的做法是,教师直接讲授这个项目的制作过程,在制作过程中传授新的知识。

以讲授PowerPoint章节为例,在讲授新知识前,笔者先制作了一个精美的演示文稿作品,这个作品几乎包含了本章节学生应该掌握的所有知识点:如幻灯片模版设计、母板设计、超级链接、动作按钮、动画设置、幻灯片切换、背景音乐、排练计时、循环放映,甚至加上了旁白。在第一次课时,先把演示文稿放映给学生看,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学习PowerPoint演示文稿有什么用呢?学生一目了然,不用过多的言语就能说明白学习PowerPoint的意义{二是有部分学生因为家有电脑,或经常上网,或多或少也掌握了不少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对于大学还开设这门课程,根本就不屑一顾,但是看过这个作品后,即便是有点基础、但是要想制作出这么精美、漂亮的作品,也会感到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这样一来,能立即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至于对于另一部分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而言,看过演示后,那种想学习制作的冲动也是不言而喻的。这时候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我们现在就开始学习制作这个作品,这样能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课程单项项目

课程单项项目应尽可能是大型项目的子项目,尽量避免类似习题的许多相互无关的并行小练习,因为这些小练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没有任何的帮助。

还以讲授PowerPoint章节为例,向学生展示了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后,接下来的授课内容就围绕这个作品展开。首先将这个作品(即项目)划分成多个小的模块(即子项目),每次课完成一个子项目的制作。PowerPoint部分我们划分了四个子项目:(1)演示文稿的建立与保存、插入新幻灯片、各种对象的插入、添加应用设计模版、更改幻灯片版式设置;(2)各对象动画效果的设置、动作按钮的设置、幻灯片切换设置、超级链接设置;(3)背景设置、配色方案设置、改变母版;(4)设置排练计时、录制旁白、设置放映方式。教师在演示制作过程中,对于所牵涉到的新知识要边讲解、边演示、边制作,然后学生模仿教师的制作方法,制作自己的作品。第1次课完成作品的雏型,第2次课让它有血有肉,生动起来,第3次课对其外型加以修饰、点缀,第4次课后让它变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最后,当这个作品制作完成后,我们本章节的内容也讲授完毕,这时学生看着自己的作品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现在学生还只是模仿老师的作品来制作,接下来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课外作业,即任选一个内容,制作一个演示文稿上交。这样做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发挥的空间,希望他们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创新,制作出更好的作品。结果表明,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资料和素材,结合自己的创意,做出的作品都很漂亮,可见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教学值得注意的地方

1 课程综合项目的设计必须要有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项目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成败,这也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最需要花费心思的地方。

2 每次课的训练项目可以相关的,也可以是无关的,但是在设置的时候应该是从简入繁。

最新实训课讲稿篇8

关键词:分材自学稿;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一、分材自学稿

“分材调节教学”以调节教学为基础,充分发挥自然分材教学中“顺势为学”的作用,有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以教代学”为“以学定教”,从而对教和学两方面实行持续的、多向度的动态调节的课堂教学模式。“分材自学稿”是师生学习的共同抓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有规律性和可操控性,可以使学生独立学习、实践探究、合作学习、师助探究,达到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分材自学稿”包括旧知链接、自学检测、新知探究、巩固训练、达标反馈、知者加速、网络构建七个部分。旧知链接就是本节要用到的旧知的回顾,为本节新知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自学检测就是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要求下的知识的细化,变成学生通过自读教材能够独立完成的知识网络;新知探究就是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针对学生在自学与互帮中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重点地讲解,并引导学生自解疑难;巩固训练以教材中的问题与练习为基准,由易而难,分梯度练题,并总结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达标反馈就是针对本节教材的要求编写4个练习题,既能反馈本节学习的效果,又要保持题型的多样性和梯度;知者加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构建是对本节知识的反刍,建成网络,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分材自学稿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分材自学稿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学稿的内容有效地安排自己的预习与学习时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旧知链接,自学检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课前预习新课,完成自学稿上的旧知链接、自学检测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代表提前抽查小组预习情况,在上课前几分钟提问,同学互批互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带着自学检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新课程探究,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新课改中倡导的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目的。

(二)新知探究,组内互帮,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内先交流学习内容,利用小组内“兵帮兵”的形式,讨论解疑并纠错。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培养他们的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能力。根据自学稿内容及教师对自学稿内容的分配,由每组学生对所分配的内容自主讲解,老师辅助讲解和做实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也可以随时提出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三)巩固训练抓双基,达标反馈增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要求以探究性教学为主要模式,通过自主实验、自主探索从而主动积极地掌握物理知识。学在于用,在自学稿上设计巩固训练和达标反馈环节,由学生自己提前根据预习和探究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完成,课前有学生推荐本小组成员进行板书,课上进行讲解,大家在听讲过程中可以随着讲解小组的活动自主活动,随意走动,提出不同的见解。对于一些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出现的分歧,教师要进行适当提示与讲解,而不是教师一个人面面俱到的去讲,节约了大量的讲解时间,保持了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连贯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知者加速,优生先行,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分材调节教学要达到“弱生上进、优生更优、全体学生齐发展”的目的。知者加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了优等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网络构建,知识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自学稿上最后环节设计有网络构建部分,学生学习本节课后,根据自学稿内容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形成自已的经验,重点在于解法和学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分层自学稿的恰当运用对于优化课堂教学确实大有裨益,但在实际教学时也要多注意,切忌走进误区。如:为了“学生自学”教师一点不讲,对疑难问题不做任何提示;不论什么课型、什么教学内容都要求制作和使用自学稿,甚至以使用分层自学稿的多少、老师讲解的多少来评价课的优劣,这样会使教学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自学稿的使用与撰写应视学生情况、学习内容而定,对于一些用传统教学手段能解决的简单问题就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撰写自学稿,提出所谓探究问题,反而会耽误学习时间,降低课堂效率。一年多的实践表明,正确合理使用分层自学稿辅助教学是一种能高效率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精神状态,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熊川武.《理解教育论》.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