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8篇

时间:2023-03-07 15:01:42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建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作 者】李杰,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苏丹丹,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湖北恩施,445000;李忠斌,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5 - 0023 - 009

一、前 言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族风情浓郁、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奇巧的特色村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无论是居住式样、村寨风貌、风俗习惯还是村落布局、产业结构都具有其独特的风格,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村寨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少数民族村落出现特色村寨极速消解与村寨文化过度开发并存的现状,因此,合理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对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从2009年开始施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以来,我国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由于特色村寨建设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可操作的理论工具,当前特色村寨建设存在建设模式单一、考核机制不健全、急功近利、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鉴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建设现状,在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如何评价其建设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成为我国特色村寨建设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自从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以来,国内学者从民族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特色村寨建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从研究层次来看,包括了宏、中、微观层面:(1)宏观层面主要是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和发展思路方面展开: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示范带头作用、农民增收、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推广等成效显著 [1 ],但是也存在发展规划不科学、部门协作不密切、公众参与性不高和发展模式不健全等问题 [2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应该坚持依法、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积极、人本、完整、保护与发展、尊重习惯等基本原则;[3 ](2)不少学者从湖北省、云南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中观层面分析了经验、问题和对策:姜爱(2012)总结了湖北省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经验, [4 ]田敏(2016)在介绍朗德特色村寨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建设中存在缺乏地区间的战略协作,资源的低级运用,旅游开发品位不高,定位不明等问题,并提出注重区域间的合作,贯彻民族生态博物馆理念,定位旅游形态和旅游品牌等对策;[5 ](3)更多的学者从微观层面考察了部分特色村寨的发展现状,提出有较强操作性的对策。比如,曹大明等(2011)、唐胡浩(2013)和李忠斌等(2016)分别对宜昌车溪、神龙架下谷坪乡和利川夹壁村的特色村寨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总结发展成就的同时重点分析了其发展瓶颈,并以全新视角提出未来发展思路和针对性措施。 [6 ] [7 ] [8 ]

从研究内容来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意义、经验做法、模式、现状、对策思考等。部分学者从城镇化、生态文明、旅游扶贫、体育文化旅游等角度对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还有一些学者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特色村寨遴选(李忠斌等,2015)、外部环境(李忠斌等,2014)、文化变迁(钟溢颖,2014)进行了评价。 [9 ] [10 ] [11 ]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果丰富,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定性描述的分析方法,较少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目前,定量研究方法主要用于对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但是在这些指标体系研究中较少涉及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研究。因此,本文对特色村寨建设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对特色村寨研究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内涵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在民族文化保护、基础设施改善和村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目前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存在建设混乱、特色不鲜明、开发层次低、村民参与度低等问题,其中最本质的问题是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度不够,重形式建设,轻文化保护。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的伪文化现象

在“政绩”和“金钱”的驱使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形式,轻文化”的伪文化现象。 ①

1. 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干部对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认知不足和急于求成的片面政绩观的指导思想, [2 ]选择了“短平快”的特色村寨建设模式,缺乏对特色村寨文化内涵的挖掘,出现“文化复制多,特色创新少”、规划设计单调、脱离村寨实际等问题;

2. 由于村民对短期经济利益的追逐,选择了“流量大、收益高”的非本村寨文化产品和一般产品,对民族文化特色产品的支持度较低。因此,在急功近利和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伪村寨文化当道势必扼杀真村寨文化,出现“伪文化驱逐真文化”的现象。 [12 ]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内涵

鉴于上述问题,要科学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坚持传承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初衷,必须要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内涵有深刻理解。

根据国家民委印发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的发展目标,笔者认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是核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外在表现,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因此,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为核心,村寨文化要具有民族独有性、排他性。在环境整治、民居保护、产业发展、风俗习惯传承和民族团结等各方面的建设都要体现出民族文化内核,不能只注重形式建设,而轻视民族文化,不能复制他民族文化,而忽略本民族文化元素。

2. 村民福利增加是落脚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初衷在于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保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民族文化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不仅是对特色村寨建筑、传统器物和风俗习惯等民族文化外在表象形式的保护,而且是深层挖掘特色民族文化内涵的时代价值,不仅使民族文化保值,更要使民族文化增值,让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获利益,得实惠。因此,在特色村寨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得实惠。这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否成功的关键,村民福利增加,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才具有持续性。在特色村寨建设相关具体工作中必须围绕“为村民谋福利”这一目标展开,在民族文化保护过程中增加村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实现文化保护与村民利益相协同。

3. 改善民生、产业发展、文化保护和民族团结是主要内容。由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村寨风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文化特色及其民族聚落的演变过程,因此,在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主要从人居环境整治、民居保护与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着手,以文化保护、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为建设重点。不同村寨根据其地域环境、民族特点、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市场环境等具体情况确定特色村寨建设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但是,无论村寨选择什么建设内容,都必须坚持以文化保护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主旨,以民族团结和谐为主题,提高村民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障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持续性。

4. 经济、文化和生态协同发展是目标。文化保护与传承是特色村寨建设的本质和主要目标。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多种原因,民族聚集地多处于边远落后地区,贫困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在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以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为主线的同时,要兼顾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地区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居民收入水平低,因此,从理性角度来说,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是地方政府和村民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在特色村寨建设中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是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可持续的动力,离开经济发展谈文化保护是纸上谈兵,不能为了民族文化保护而舍弃村民利益,否则将失去保护文化的持续动力。当然,更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忽略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是民族文化产生的母体,文化传承是在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实现的。[13 ]因此,在特色村寨建设中离开生态保护谈文化保护是竭泽而渔,不能为了保护民族文化而破坏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必须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在不断调和过程中寻找最佳的传承路径。

因此,特色村寨建设中的各项具体工作都要围绕经济、文化和生态协同发展的目标,特色村寨保护必须要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内涵,必须要与民族文化保护、产业发展、村民增收、生态和谐相结合,走生态、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道路。

三、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的评价,是对特色村寨建设的各主要阶段进行的系统总结和回顾。由于特色村寨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难以量化,无法对工作成果进行精确的评价,更适合从宏观层面进行定性分析。因此,本研究的指标体系是狭义的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对前期准备过程进行评价,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建设实施过程和建设完成阶段的评价。有鉴于此,构建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实施过程阶段和建设完成阶段的指标设计和变量选择。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在参考现有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特色村寨建设的内涵、村寨文化的特点,综合考虑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的指标需要,提出以下选取原则:

1. 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中应首先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所选指标应该是特色村寨建设相关性较大的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建设的过程,应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建设进度和建设效率的需要。

2. 主导性原则。特色村寨建设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指标选择范围广。为了避免评价指标的过于庞杂,有侧重地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这些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特色村寨建设过程的特征以及建设效率和建设进度变化。

3. 获得性原则。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应该充分考虑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如果无法获取数据,即使是再好的评价指标,也只能摒弃。比如,民族团结进步建设评价指标主要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民族关系和谐度两个方面选择具有可获得性的表征变量。

4. 可测性原则。准确、无偏颇的数据量化是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的基础,因此,指标选取要注意可度量性,方便进行量化处理,无法进行数据量化的变量,即使对过程评价分析很重要,也只能摒弃。比如,领导机构组建与成员分工、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发展规划的有效性和民族政策法规的落实是特色村寨建设的重要环节,但是,这些指标却具有难以量化的缺点,因此,暂不作为评价指标。

5. 一致性原则。为了保证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分析的准确性和变量处理的便利性,在数据预处理时需要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指标数据的一致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每组数据资料在计量单位、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

6. 常用性原则。表征民族文化保护、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等建设的变量指标多种多样,选取所有的变量指标进入指标体系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此,本研究采用常用性原则,即主要侧重于选取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变量指标且国内学者常用的指标。

7. 灵活性原则。为了既能全面反映特色村寨建设过程,又要便于计算,指标数量要适中。指标太多,评价难度大;指标过少,评价不稳定。所选指标以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靠性灵活选择表征变量。此外,本文注重运用不同变量之间的“比率”形式来反映变量之间的对比关系,这不仅避免不同数量级和量纲对指标绝对数的影响,也有利于准确衡量评价指标的变化状态。

8. 可靠性原则。数据的可靠性是确保过程评价分析结果真实可信的根本保证。因此,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中,应考虑指标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等,所选指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尽量避免凭借主观臆断选取指标变量,必须真实反映实际的特色村寨建设活动和结果,具有客观真实性和主观可信性。

(二)建设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参考国内研究成果,最终选取投入水平、产业选择、建设进度、建设达标率、投资效率五大类别,共76个评价指标。本指标体系为四级评价体系,分为建设过程评价和建设完成阶段评价这两个阶段,包括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76个三级指标(见表1)。

(三)评价指标说明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和持续的文化保护与发展项目,其建设过程有其特殊性。因此,本研究在一般项目建设过程评价的基础上对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是一次新的尝试,可对后续研究和实际建设工作提供有益参考。为了提高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本部分根据表1对评价指标进行详细说明。

1. 实施过程阶段。实施过程评价是对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进行监测与控制,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实现预期建设目标,这是过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过程评价包括投入水平评价和产业选择评价两个一级指标。投入水平指标包括人力投入、土地投入和财力投入,其中,人力投入包括劳动力投入和智力投入,本文采用大学学历就业人口占乡村就业人口比重作为智力投入的表征变量。

产业发展是特色村寨建设的重要内容,产业选择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本指标是一个综合指标,包括产业贡献和产业区域竞争力两个方面。 ① 产业贡献由产业增长潜力、产业盈利能力和产业关联效应等指标变量进行加权计算;产业区域竞争力由产业比较优势、培育环境和技术资源进行加权计算(见表2)。[14 ]

2. 建设完成阶段

建设完成阶段评价是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建设效率、建设管理进行综合评价,衡量实际建设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分析未达成预期目标的原因,吸取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建设工作提供改进措施。本研究采用建设进度、建设达标率和投资效率3个一级指标分别对特色村寨建设的建设进度、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率进行评价。

建设进度评价根据实际建设情况与计划建设进度进行比较,从而评价目前建设进度是否合理。由于特色村寨建设中具体建设项目众多,影响建设进度的因素也很多且难以使用统一的衡量标准,为了保证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和简洁性,本研究采用实际建设周期变化率作为建设进度的表征变量,具体计算公式为:实际建设期变化率=(实际建设期-计划建设期)/计划建设期。若该变量值为正值,则表示实际建设周期大于计划建设周期,建设项目没有按照目标计划完成。本指标包括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旅游设施古建筑保护等建设周期变化率。

质量控制是对建设项目质量合格频率和优良品率的评价,以确保建设项目质量达到预期质量标准。本研究使用建设达标率指标来评价其建设质量是否达到预期要求。该指标变量主要是采用建设项目的实际完成率与预期建设目标进行比较,该比值越大,则说明建设达标率越高,建设质量较好。本指标包括人居环境、社会发展、产业发展、文化保护和民族团结创建等建设达标率。

投资效率是各类产出效益与要素投入之间的比率关系,是评价特色村寨建设投资行为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本指标的设计同时兼顾了经济效率、社会效率和生态效率,由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计算。投入指标包括人力、财力和土地三大要素投入;产出指标是从上述三类产出效率以及主要建设内容出发选取特色产业贡献率、贫困人口变化率、特色建筑保护比例和民族关系和谐度等19个表征变量。其中,民族关系和谐度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产出成果,是综合评价指标,由村寨经济、村寨管理、村寨公平和村寨参与等9个四级指标变量加权计算得到(见表3)。

(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说明

目前国内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指标体系研究的相关成果较少,更没有对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的研究成果。由于少数特色村寨建设不同于一般项目建设,因此,对特色村寨建设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在借鉴一般项目建设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特色村寨建设的特殊性进行重新设计。

根据指标评价方法的分类,评价方法分为单指标评价方法和多指标评价方法,后者较之前者更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目前,常用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和TOPSIS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多种方法,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不同,根据评价对象的客观属性和实际需要,选择一种或者多种方法联用进行综合评价。由于各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将导致特色村寨建设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应用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对指标体系内容和表征变量进行相应的增删和修改。

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主要是对特色村寨建设的实施过程和建设效率进行评价,其目的是准确识别实际建设状况与预期目标的偏差,制定合理的纠偏策略,以达成建设目标。因此,对特色村寨建设的过程评价不仅要准确识别偏差,更不能忽视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避免在后续的特色村寨建设中出现类似问题,提高建设效率。

参考文献:

[1] 房亚明.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3).

[2] 段超.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

[3] 张显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基本原则[J].广西民族研究,2014(5).

[4] 姜爱.湖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经验解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9).

[5] 田敏.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以黔东南郎德苗寨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6] 曹大明,黄柏权,葛政委.宜昌车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建构及其社会变迁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4).

[7] 唐胡浩.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契机下的城镇化建设研究――下谷坪土家族乡的社会学考察[J].三峡大学学报,2013(2).

[8] 李忠斌,李军,文晓国.武陵山区特色村寨建设新思路:基于夹壁村的调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2).

[9] 李忠斌,李军,文晓国.以文化为内核的特色村寨遴选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5(5).

[10] 李忠斌,肖博华.特色村寨的外部环境评估体系探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

[11] 钟溢颖,王林.旅游场域下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变迁评价[J].旅游论坛,2014(5).

[12] 李忠斌,郑甘甜.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14(11).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传统村寨 文化遗产 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397-02

一、有关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动态

为了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增强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笔者认为有必要让社会各界了解一下有关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的动态,有必要回顾一下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文化遗产保护所采取的的重要举措。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法国、荷兰、挪威、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就开始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了。仅以日本为例,1950年5月日本政府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并把无形文化遗产确定为国家法律保护的对象。1954年以后,日本在保护无形文化遗产项目的同时,要认定该项目艺术或技艺的代表性人物,这些代表性人物被称为“人间国宝”。因此,有人称日本的这种保护措施为“人间国宝制度”。在1962年1月,韩国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其中包括了“无形文化财”的保护。日本、韩国从立法到大量资金投入和树立起全民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一整套系统的做法已在对本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国际法的层面上来看,在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会议就通过了关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建议书《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1994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日本通过了《奈良真实性文件》,其中规定:“整个世界的文化与遗产多样性对所有人类而言都是一项无可替代的丰富的精神与知识资源。我们必须积极推动世界文化与遗产多样性的保护和强化,将其作为人类发展不可缺的一部分。”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在巴黎总部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该《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予以承认和肯定。”2002年,世界各国文化部长圆桌会通过《伊斯坦布尔宣言》,该《宣言》认为文化作为“多种表现形式从主要方面体现了各民族和社会的文化特性,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也是S多民族、群体、社区的基本识别标志”。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3届大会上又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6年12月29日,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了我国加入《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这部国际法。2005年12月25日,我国正式《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了明确的界定,同时还指出:“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又指出:“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施行。从以上列举的国际国内就保护文化遗产所颁布的相关法律和文件,可见保护文化遗产已成了世界各国关注的要事,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在当今和以后必须抓好的重大文化事项。

二、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村寨文化遗产的认识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农业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39.7%,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全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在历史的发展中创造并积淀了丰厚而多彩的贵州文化遗产,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传统村寨而言,它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载体,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寨行动计划”中应得到相应有效保护的另类文化遗产。去年,在湖北考察时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相亲们造福,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见2013年11月15日《中国文化报》第六版)。这一重要指示,是我们开展传统村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针,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好。我们认为:传统村寨文化,应该是指在传统农耕文明背景下,人类与自然环境作斗争、适应、运用并生存而形成的人群村寨型的文化遗产,这种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就把它称为村寨文化遗产。村寨文化遗产是古老的文化遗产,它是从远古到近代农耕文明的遗物;村寨文化遗产代表了过去的辉煌,是我们今天的人们的回忆、追溯和研究历史的依据;是我们创新、发展、繁荣、新文化的宝贵基因。

保护好传统村寨,就能从基础上保护好村寨文化遗产。我们知道,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根基积淀在传统村寨。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它是我们民族的根,文化的根,是民族的财富,是国家的财富,是世界的瑰宝。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尤其是在近些年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的实施中,传统村寨消失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启动和推进“小康寨行动计划”过程中,如果再不重视加强传统村寨文化遗产保护,那么,贵州真正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村寨也就会消失得更快,而多彩文化的根将消失更多,多彩贵州的文化之源将枯竭更快。因为,传统村寨的另外一层文化意义是许多少数民族世代生息繁衍的“根据地”,就贵州而言,不少的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世代栖息的村寨往往是他们十几代、几十代乃至原始的传统村寨。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记忆都在他们世代居住的传统村寨里,所以说传统村寨就是他们的根。

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而言,苗族侗族以及其他民族的传统村寨特别多,也特别有特色,其蕴藏的文化遗产也特别丰富。2008年5月30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施行。这部《条例》规定:对历史悠久,布局协调,建筑典型,具有显著民族特色或者地方特点的;传统习俗保存完整、民族风情浓郁、具有民族特色或者地方特点的;与历史名人或者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具有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态自然景观的;民间传统艺术或者工艺独具特色的;有纪念意义或者独特文化内涵的。于以上条件之一的村寨都要依据这部《条例》进行调查和保护。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和实施“小康寨行动计划”中,我们既要坚决贯彻和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又要积极开展国家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还要贯彻落实2013年12月中旬,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以及2013年12月下旬,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注意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以及“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我想,我们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每一员,从事文化遗产行政管理工作的每一员,从事政府管理工作的每一员,只要做到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村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就能从真正行动上贯彻落实好关于“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相亲们造福,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的重要精神。

三、在村寨建设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提高历史文化保护水平”“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这就再次强调了对传统村寨保护的重要性。日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有关工作通知》,另外,前此时间,国家文物局也曾下发了《关于开展古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这些,都为我们在村寨建设中做好传统村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政策支撑。我们一定要全力和有效地做好传统村寨文化遗产保护:

1.有组织地开展本地传统村寨的调查,按照《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对传统村寨普查、摸清家底。然后θ范ǖ拇统村寨划定保护范围。划定保护范围原则应是:根据传统村寨的规模、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等情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划定,要保证传统村寨的完整性原始风貌。

2.要组织专家制定传统村寨保护规划。制定传统村寨保护规划是保护传统村寨文化遗产的前提和基础。一是明确保护对象,主要是传统村寨的原始风貌,古建筑,古民居以及村寨里及周围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可移动文物藏品。二是要抢救保护传统村寨的民俗文化,民间文艺,民间习俗,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规划中必须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

3.加强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只有进一步强化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进一步增强社会和村寨居民对保护传统村寨文化遗产的共识,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村民的参与,才能是使传统村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得到强化,才能为建设美丽乡村做出文化遗产人实实在在的贡献。

4.要努力建立传统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构。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运作中,以传统村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角度而言,各地要以本地实际出发,争上级业务部门支持,组建传统村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机构或专家组,以更好为当地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从传统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层面把关,以防止大拆大建,造成“建设性”的破坏,并能按专家咨询机构对传统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思路去推进保护工作。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篇3

一、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规划引领,推进美丽乡村有序建设。从2014年起每年美丽乡村建设我县均制定工作方案,7个州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还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美丽乡村规划全部通过州级技术审查并经县人民政府批复施行,251个推进村也已完成规划编制工作,为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县还启动30户以上村庄规划编制,预计6月底覆盖率达80%,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二)示范带动,突出美丽乡村特色。2013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县以州级“示范村”带动、县级“示范村”推动,乡级“推进村”培育三种方式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八舟、肇兴、蒲洞等7个州级美丽乡村作为示范村带动,抢抓党建精品示范点、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11亿元,打造成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新农村亮点,并实现开门迎客。

(三)以“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完善。围绕自然环境生态美、产业发展生活美、村容寨貌特色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四美”建设标准,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建设点倾斜、集聚,促成项目集成与配套,全力推进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讯、小康路、小康房、小康寨建设,2014至2017年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7.66亿元。

(四)以文明创建,促进人居环境改善。结合“三清二提升”、“农村清洁风暴”等专项行动,重点推进州级示范村、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传统村落等村寨整治,村庄环境及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涌现出了肇兴镇肇兴村,水口镇滚政村、花柳村、平善村,高屯镇八舟村等村容美寨貌新的亮点村;肇兴镇还荣获“省级文明乡镇”称号、水口镇平善村荣获“省级文明村寨”称号;蒲洞村、四寨村、黄岗村等7个村寨被评为“农村清洁风暴行动”州级示范村。

(五)多方筹措,保障项目建设资金。坚持“渠道不变、统筹协调、统一安排、捆绑使用、共同建设”的原则整合扶贫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产业发展、交通水利、文化教育、财政“一事一议”等各项涉农资金23.5亿元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在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还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如招商引资、争取信贷支持等筹集建设资金4亿余元。

(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结合我县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重点,推进农业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生产,结合实际发展“两茶一药”主导产业,壮大传统特色产业,提升农业效益,加快农民增收。二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利用我们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挖掘乡土文化,逐步形成农家乐、休闲农庄、家庭旅馆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发展模式,如水口滚政、茅贡地扪等。

(七)创新社会治理,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积极推广平安边界“七联工作法”、“侗乡款约文化”、“移动十户联防”、“双诚信、双承诺”、“三化管理、温馨服务”等社会治理经验,创新基层服务管理,充分发挥村级便民服务、公共服务等作用,进一步改进了社会治理方式,涌现了一批社会治理的先进村寨,如洪州垒寨的“三省联防”、茅贡高进、流芳、寨头、寨南、寨母的“天甫款约”。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工作压力大力。我县村庄面广量多,全县403个行政村,30户以上村寨1112个,基础设施非常薄弱,随着村庄整治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深入开展,建设任务繁重,整治难度大。

(二)资金瓶颈依然存在。小康示范村、中心村培育、特色村培育、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都是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很大。尽管各级不断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反复强调相关部门配套资金要紧紧跟上,但受限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项目建设资金存在瓶颈仍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宣传发动不够。未能充分调动老百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众投工投劳不足,“等、靠、要”思想仍严重,项目推进困难。

(四)产业发展不够。尽管我县在强力打造“两茶一药”,但存在有“优”而无“势”、“特”而不“强”现象,还未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百里侗寨”为切入点,认真对接上级部门,妥善协调本县涉农部门,全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0+N行动计划,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到2020年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覆盖。 

(二)切实抓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八项行动计划。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计划,各有关部门围绕美丽乡村“八项行动计划”积极向上级申报项目及资金支持,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美丽乡村示范村、推进村倾斜集聚,形成合理,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全面推进城乡环境整治行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按照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的“五化标准”和“一年大见成效,两年巩固提高,三年全面提升”要求,继续抓好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河道沟塘整治、道路环境整治、农业废弃物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绿化美化亮化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到2020年,实现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的总体目标。

(四)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上有新举措。在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方面,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大院、文化专业户、农民书屋、民间剧团,创造适合农村特点的文化产品,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篇4

 

一、乡情概况

樟坪畲族乡是全省8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位于贵溪市南部边远山区,座落于武夷山脉的西麓,与福建光泽、上饶铅山交界,乡政府所在地距贵溪市区60多公里,全乡国土面积122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总人口4400余人,其中畲族人口1238人。近10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帮助下,樟坪畲族乡按照“山上办银行,工业兴畲乡,文化创特色,和谐促发展”的发展构思,调头向外、内外结合,跳出山外办工业、立足山区兴旅游,走出了一条“金山银山垒在园区、绿水青山留在畲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全乡呈现出了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团结和谐、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日渐富裕的喜人景象。原江西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凌成兴称赞樟坪畲族乡创造了“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谐发展”三大奇迹。2011年,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鹰潭视察时对“金山银山垒园区,绿水青山留畲乡”的樟坪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建设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民委和省民宗局建设特色村寨的要求为标准,以改善畲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加畲民收入为目标,以发展畲族特色文化、促进畲族风情旅游开发为抓手,将特色村寨建设成为畲族特色明显、生态环境良好、服务设施配套、生活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建设情况

2009年以来,我乡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的精神,按照“保护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建设一批”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积极开展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现已完成了桃田、杨畈、姜山三个自然村特色村寨建设。总投资56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5万元,省市县新农村建设资金补助140万元,乡政府和村民自筹202万元,社会帮扶及其他86万元,受益农户达84户367人,其中畲族人口276人。

(一)突出亮点,编制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为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顺利、快速、协调推进,充分发挥民族村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依托樟坪畲族风情游总体规划,以开发集畲乡风情和农家风味于一体的“畲家乐”休闲观光旅游业为目标,编制《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桃田村发展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生态保护项目,杨畈村发展以特色种植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林业产业化项目,姜山村发展以畲族风情为主要内容的畲族图腾、畲族传统歌舞表演项目。

(二)提炼特色,打造畲族民居建筑风格。我乡从2005年开始,遵照“民族化、特色化”的原则,聘请中南民族大学专家,设计了一套结合畲族文化、突出畲族建筑特色的《樟坪民居建筑设计方案图集》,用于指导全乡畲族聚居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创建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畲族特色村寨”。目前,三个村寨均按照统一规划设计,拆除旧房建成三层的新房,新房屋顶盖蓝或红瓦,房屋外墙用体现山区特色的树木或白墙进行装饰,边线用体现畲族特色的纹饰进行装点,旧房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畲族民居进行“原汁原味”的保护,并融合畲族民居传统建筑元素,现已新建、改造房屋83栋。这些以畲族文化为特点的“畲族特色村寨”,将乡村休闲、避暑度假、健体强身、科普教育、人文体验等融为一体,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三)加强管理,确保项目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我乡为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有序进行,确保项目专项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按照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实行专户管理,严格资金审核和报账程序,强化资金监管责任,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加强省市补助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的监管,通过规范有序的资金管理,推进特色村寨建设。

(四)培育产业,实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富民。大力培育农林业优势产业,提高农林产品市场竞争力。狠抓毛竹、有机茶、白茶和食用菌类产业化开发和发展,极大地推动农林产业化发展水平,增加单位面积、单位劳动力的经济收入,特别是观光农林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体验林业”、“采摘林业”、“乡村游”、“特色餐饮”等休闲旅游事业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

(五)挖掘文化,保护传承畲族特色文化。一是挖掘传承畲族文化,扩增民间艺术队伍规模。对畲族的马灯舞、竹杠舞、踩高翘、对山歌和上刀山等活动进行整理、编排,由民间艺人组成表演队,并加大宣传演出力度,使民族特色艺术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二是新建村民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各村寨新建村民活动室和畲族文化展示宣传栏,内设理事会办公室、娱乐室、老年体协活动室、阅览室等,定期、不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形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地。

(六)开展活动,推进畲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是积极开展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二是组织青年农民积极参加踩高翘、吉么列等少数民族体育活动,逐步形成畲汉群众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民族文化、支持民族文化建设的好氛围;三是积极开展法制宣传、移风易俗、崇尚科学、文明信用农户评选等具有民族特色、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活动,倡导乡风文明,深入推进创建文明村组、和谐家庭等活动,促进畲汉民族团结进步。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不大,发展不明显,特色不浓。缺乏优惠扶持政策对产业的扶持,现有产业发展出现不平衡、不平等等问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是畲族文化氛围营造不浓。原有畲族传统礼仪不断淡化、简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播困难,畲族特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力度不够大。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篇5

 

一、乡情概况

樟坪畲族乡是全省8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位于贵溪市南部边远山区,座落于武夷山脉的西麓,与福建光泽、上饶铅山交界,乡政府所在地距贵溪市区60多公里,全乡国土面积122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总人口4400余人,其中畲族人口1238人。近10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帮助下,樟坪畲族乡按照“山上办银行,工业兴畲乡,文化创特色,和谐促发展”的发展构思,调头向外、内外结合,跳出山外办工业、立足山区兴旅游,走出了一条“金山银山垒在园区、绿水青山留在畲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全乡呈现出了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团结和谐、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日渐富裕的喜人景象。原江西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凌成兴称赞樟坪畲族乡创造了“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谐发展”三大奇迹。2011年,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鹰潭视察时对“金山银山垒园区,绿水青山留畲乡”的樟坪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建设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民委和省民宗局建设特色村寨的要求为标准,以改善畲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加畲民收入为目标,以发展畲族特色文化、促进畲族风情旅游开发为抓手,将特色村寨建设成为畲族特色明显、生态环境良好、服务设施配套、生活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建设情况

2009年以来,我乡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的精神,按照“保护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建设一批”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积极开展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现已完成了桃田、杨畈、姜山三个自然村特色村寨建设。总投资56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5万元,省市县新农村建设资金补助140万元,乡政府和村民自筹202万元,社会帮扶及其他86万元,受益农户达84户367人,其中畲族人口276人。

(一)突出亮点,编制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为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顺利、快速、协调推进,充分发挥民族村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依托樟坪畲族风情游总体规划,以开发集畲乡风情和农家风味于一体的“畲家乐”休闲观光旅游业为目标,编制《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桃田村发展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生态保护项目,杨畈村发展以特色种植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林业产业化项目,姜山村发展以畲族风情为主要内容的畲族图腾、畲族传统歌舞表演项目。

(二)提炼特色,打造畲族民居建筑风格。我乡从2005年开始,遵照“民族化、特色化”的原则,聘请中南民族大学专家,设计了一套结合畲族文化、突出畲族建筑特色的《樟坪民居建筑设计方案图集》,用于指导全乡畲族聚居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创建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畲族特色村寨”。目前,三个村寨均按照统一规划设计,拆除旧房建成三层的新房,新房屋顶盖蓝或红瓦,房屋外墙用体现山区特色的树木或白墙进行装饰,边线用体现畲族特色的纹饰进行装点,旧房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畲族民居进行“原汁原味”的保护,并融合畲族民居传统建筑元素,现已新建、改造房屋83栋。这些以畲族文化为特点的“畲族特色村寨”,将乡村休闲、避暑度假、健体强身、科普教育、人文体验等融为一体,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三)加强管理,确保项目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我乡为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有序进行,确保项目专项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按照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实行专户管理,严格资金审核和报账程序,强化资金监管责任,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加强省市补助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的监管,通过规范有序的资金管理,推进特色村寨建设。

(四)培育产业,实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富民。大力培育农林业优势产业,提高农林产品市场竞争力。狠抓毛竹、有机茶、白茶和食用菌类产业化开发和发展,极大地推动农林产业化发展水平,增加单位面积、单位劳动力的经济收入,特别是观光农林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体验林业”、“采摘林业”、“乡村游”、“特色餐饮”等休闲旅游事业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

(五)挖掘文化,保护传承畲族特色文化。一是挖掘传承畲族文化,扩增民间艺术队伍规模。对畲族的马灯舞、竹杠舞、踩高翘、对山歌和上刀山等活动进行整理、编排,由民间艺人组成表演队,并加大宣传演出力度,使民族特色艺术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二是新建村民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各村寨新建村民活动室和畲族文化展示宣传栏,内设理事会办公室、娱乐室、老年体协活动室、阅览室等,定期、不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形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地。

(六)开展活动,推进畲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是积极开展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二是组织青年农民积极参加踩高翘、吉么列等少数民族体育活动,逐步形成畲汉群众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民族文化、支持民族文化建设的好氛围;三是积极开展法制宣传、移风易俗、崇尚科学、文明信用农户评选等具有民族特色、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活动,倡导乡风文明,深入推进创建文明村组、和谐家庭等活动,促进畲汉民族团结进步。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不大,发展不明显,特色不浓。缺乏优惠扶持政策对产业的扶持,现有产业发展出现不平衡、不平等等问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是畲族文化氛围营造不浓。原有畲族传统礼仪不断淡化、简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播困难,畲族特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力度不够大。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篇6

按照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方案的调查研究环节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实际,就三里乡绿荫村在精准扶贫结束推进乡村振兴的过渡期间该村的接续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提出绿荫村特色村寨建设初步调研方案,供局班子会交流并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一、调研概述

1、调研时间:2019年9月-10月;

2、调研地点:三里乡绿荫村

3、调研对象:绿荫村村民代表。

4、调研方式:座谈、现场走访、资料搜集

二、主要问题

县民宗局自2014年以来结对帮扶三里乡绿荫村,通过开展精准扶贫,筹集资金及社会力量支持该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村级支柱产业、建设村级文化宣传队伍、倡导乡风文明等措施,该村将于2019年脱贫摘帽。鉴于县民宗局利用中央和省级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在全县范围内对符合特色村寨建设条件的近20个村进行了打造,该村强烈要求县民宗局对该村的帮扶在精准扶贫结束后“扶上马再送一程”,在该村实施特色村寨建设,为该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原因分析

(一)基本村情符合。绿荫村位于建始县三里乡北面,距离县城36公里,距离三里乡集镇10公里,海拔1100--1380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森林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产业发展良好。该村属于典型的高山小盆地地形,四面环山,东边与茅田东龙河村接壤,西边与三里乡中坦坪村接壤。该区域水沟纵横,水源较多,河道常年流水。该村现有耕地面积1055亩、山林面积5103亩。村级主导产业为金果,发展种植面积为300亩;茅三公路(乡道)贯穿全村,组级公路已硬化6.5公里,到组公路硬化率为70%。全村安全饮水分为集中供水和分散水池供水,其中该村4、5、6、7组属集中供水;1、2、3、8、9组通过因地制宜修建水池供水。全村9个村民小组,242户848人,全村劳动力428人。该村地形独特,形成了一个有山、有河、有产业的山水组合型生态村落,有极高的生态保护价值及生态旅游观光价值。该村民房集中,产业兴旺,生态良好,乡风文明,又是丝弦锣鼓研习与民族舞蹈氛围浓厚的村落,民族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具备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的条件。

(二)原则政策符合。国家民委、省人民政府要求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特色突出、因地制宜的原则,把特色村寨建设的特色民居建设、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生态保护优先、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风文明与民族团结进步等建设内容结合该村实际统筹安排实施,推动该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相关文件可据《国家民委关于推进武陵山片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2012年4月6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2017年10月14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意见》(鄂政办发〔2018〕72号);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开展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工作意见的通知》(民委发〔2013〕240号)。

(三)建设要求符合。(1)推动特色村镇实现保护特色民居、培育特色产业、改善特色人居环境、传承特色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位一体”的保护与发展。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民居保护与修缮,保护营造技法、建造技艺和传统建筑风格,保持与自然生态相协调、与民族文化相适应的村镇风貌,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民居修缮,旧民居改造注重保持民族传统建筑风格,新民居设计建设尽量融入民族建筑风格和文化符号,体现民族特色。

(2)改善特色村镇人居环境。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整治行动。加快特色村镇道路建设,提高建设质量,重点解决特色村镇与干线道路的公路连接和村内便道硬化。加强特色村镇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推进集中式供水。加强特色村镇农网改造,保障生产生活用电。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提高广播电视和宽带网络覆盖率。统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加强消防、污水处理、防洪、防震、便民利民商贸网店等配套设施建设。鼓励推广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动改厕、改圈、改厨。建立健全村镇设施管护、环境保洁、绿化美化亮化等管理制度。

(3)提升特色村镇综合实力。按照全面推进、重点打造、提升效能的思路,加大特色村镇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投入,共享城镇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推进特色村寨就地城镇化。推进特色村镇与精准扶贫工作、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深度融合。发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建筑风格独特的优势,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加强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建设,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综合实力。

(4)推动民族文化创新与传承。运用现代技术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大少数民族艺术精品创作力度,鼓励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民族文艺作品,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质量,切实培育民族文化精品。开展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进旅游景区。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调研,不断推出优秀文化研究成果。继续加大民族古籍的整理、研究力度,出版一批富有影响力的民族古籍整理成果。

(5)推动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多彩文化资源,促进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形成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新高地。以现有特色村寨为载体,建设民族文化标志性工程及民族民俗文化场馆。培育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建立民间艺术人才资源库,确保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有人。挖掘和创新民间文艺、民俗礼仪,壮大民族民俗传承表演队伍,深度融入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创建一批民族民间生态文化保护区,创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方式,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工作。充分挖掘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族史诗、音乐舞蹈等文化资源,创作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的舞台剧及广播影视节目。

四、建议措施

(一)编制规划先行。结合该村高山地理位置、自然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禀赋、人居环境条件、山水林田布局、基础设施现状、特色支柱产业、民族文化氛围、乡风文明基础等因素,编制特色村寨修建性详细规划(经与驻村县领导许刚衔接,可争取华农大园林规划方面的专家技术支持)。

(二)五措并举。

(1)特色民居改造:鉴于该村4、5、6、7四个组在小盆地的平坝集中连片分布茅三公路两侧,区位优势明显,而且民居建筑风格、装潢层次相差不大,可采用奖补方式进行适当地添加土家族民居特色元素,在房屋侧面外墙进行民族彩绘修饰;对于1、2、3、8、9组的分散式民居采取个性点缀装饰,结合房屋周边生态环境与交通状况综合整治修缮,充分彰显民居特色。

(2)特色产业布局:结合县民宗局帮扶的长期收益型金果产业300亩,成立金果产业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金果林下实验性发展短期收益型矮杆经济作物盐藿50亩,平坝周边靠山林地块可适当发展长期收益型高山核桃;经与武陵山良繁中心李登朝衔接,可结合该村实际发展其他花卉林果品种;通过人居环境改善与实施绿色生态美化亮化净化措施,可因地制宜,选择以刘勋才、王其轩为代表的特色庭院较突出的两户作为试点开设农家乐或民宿,作为该村的生态旅游产业精心打造。

(3)特色文化发展:结合该村现有的丝弦锣鼓队、农村文化表演队,从技术培训、器乐配置、统一服装方面予以支持;结合邻村从事民歌搜集整理及排练的人力资源优势,在该村开展民歌传唱、演绎、培训,有计划分步骤打造民歌特色村寨;结合村村通广播和村委会KTV以及网络等载体,制定村级文化宣传教育及科普方案并组织开展村级文化赛事,积极传播乡风文明正能量;通过网络平台积极推介绿荫村生态宜居宜游特色优势资源,利用抖音、微信朋友圈打造绿荫村生态网红。

(4)人居环境整治:一是结合该村平坝区域水沟纵横,水源较多,河道常年流水情况,沿3公里主河道进行河床清理、构筑溢水坝、沿河1.5米游步道建设、沿河特色太阳能灯安装、沿河道名族特色文化宣传栏设置;二是打造民族文化农村大舞台、建设生态文化活动广场、新修绿荫村民族特色牌楼和六角亭一座;三是分布实施村级主干道升级改造和组级路、入户路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四是对该村34个垃圾桶实行专人负责并监督村民垃圾入桶,加强三格化化粪池修建的宣传教育,提高化粪池无害化处理率;加强禁止露天秸秆焚烧、禁止燃放鞭炮与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五是通过庭院绿化方式在聚集居住区门前以及金果产业林地边界规划布局条块式的花圃、点缀式花坛等花木绿植;加强现有村寨太阳能路灯及路灯广告牌的管护、修缮;经常性组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大宣传、大比武活动,努力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篇7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villages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 history cultural heritage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fe of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Ethic minority village is the carrier of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features of ethic minority region. 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that how to keep and develop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village, inherit the excellent culture essence,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ocal people living at the same time, and realize minority village preser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protection plan and design of Gansu province Zhangjiachuan Hui Autonomous County Zhangjiachuan town Chawan Village, the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plan of ethnic culture ecology villages with regio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minorities;village;prote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84-02

0 引言

2009年9月8日,国家民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起至今,在全国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财政部和相关省市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工作。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色文化保护是一项开创性的的工作,它涉及经济、文化、建筑、艺术等多个领域,对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此思想为指导,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设计中,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为目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尊重历史,尊重民族建筑风格,结合当地建筑工艺,就地取材,尊重村民意愿,注重环境协调,突出民族特色。预期达到经过改造的民族村寨保持力求整旧如旧、建筑风格主体不变,民族特色得以鲜明体现与发展。

1 用地概况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距县城5.5公里处,有五个自然组,173户、795人,总耕地面积约2300亩,梯田700亩,草林面积约1600亩,农业以小麦、洋芋、玉米为主,60岁以下劳动力480人,外出务工人员约550人,占全村总人数一半以上,现有存栏大家畜260头,教育落后,现有村办小学1处,教师2名,在学人数38人;清真寺1;多数住宅建筑为土胚房。村内干道为土质路面,无自来水,各户均自建水窖,村内除普通的照明、电话通讯外,无其他基础设施和人工绿化景观。2011年底人均纯收入2200元,属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贫困村。全国伊斯兰哲赫忍耶学派最大的拱北就在查湾村。因其座落于山冈之上,故名宣化冈。“宣化”含宣传、教化之意,这里集中建有该派三代穆勒什德(阿拉伯语,意为导师、引路人)和先贤的墓庐。每年都要举办十多次盛大的宗教活动,全国各地前来拜谒的教众络绎不绝,人数众多,为教众敬主颂圣、纪念先贤、涤净心灵的圣地。

2 规划思想及目标

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要求,为加速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建设和发展进程,提供一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建设的模式范例,以期达到:

①通过吸给来阐释、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让查湾村成为一个具有深厚伊斯兰文化的聚焦点和伊斯兰民间工艺展示窗口。②把查湾村建设成自然风光和伊斯兰教传统文化两全其美的少数民族文化名村。

3 特色村寨的规划布局

3.1 规划思路 规划力求在保持原有环境、自然和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及村落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对村落局部的调整、更新和改造,相应的景观环境设计、道路设施完善、绿化小品布置等来实现近期和中期规划建设目标,尽量减少因建设带来的对少数民族特色的人为破坏。

3.2 功能布局 利用村内现有的宣化冈拱北和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民居院落,通过功能强化、维修改造,形成以宣化冈拱北为中心,少数民族传统民居院落展示的功能空间布局。

3.2.1 保护复建宣化冈拱北。宣化冈拱北在哲赫忍耶学派的发展历史中,在西北回族近展的历史中,甚至在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宣化冈拱北是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是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重要的代表。宣化冈拱北自清光绪十五年(1889)开始兴建,历时数十年,经三代人建造,使宣化冈拱北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总占地总面积19.94亩,原有院落24处,房屋300多间。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雄伟可观,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建筑被拆毁一空,现只有局部完成复建,大量主体建筑急待复建。

3.2.2 少数民族传统民居院落更新。全村173户,其中传统民居占80%,其中村民自发改建砖瓦房民居20%,大部分为土胚房,且较为破败。拟通过在保持原有少数民族传统民居院落布局特点及村寨空间肌理的前提下,对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进行更新,建筑施工工艺及材料接保持少数民族地方特色。

3.2.3 在进入村寨的道路上,增设2座具有标志性景观的牌坊,以加强进入村寨的空间感。

3.2.4 对原村部进行改造,将村部一层改建成日杂百货及土特产等小商品的销售店。对旱厕进行内部改造,增设公共水冲厕所一间为村内居民及过往游客提供方便。

4 道路交通

①在现有道路骨架的墓础上,完善路面及路边的各种景观、排水设施。②进出破给村的主干道路宽度设为6m,路面为水泥铺设,路中设150~120cm宽的带状石板条。到组到户路宽度设为3m,路面为卵石铺设。③在村部外,增设一个停车场。对村部外场地进行平整与规划形成集中停车场,以满足日常及宗教活动停车之需。

5 小品绿化

5.1 庭院景观 庭院绿化: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和垂直绿化,不但增加绿化量,而且可适当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形成独特的庭院绿化景观格局。

5.2 绿地系统 道路绿地与闲置绿地整治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绿地系统。结合步行交通系统及村庄开敞空间布置绿化系统,使绿化渗透到每家每户的宅前屋后,并结合住宅户型及现状地形,在住宅组团内相应空间布置绿地,充分发挥环境对品性、人格的熏陶作用。整合村庄开敞空间及闲置宅基地,将其改造为休闲绿地,以方便村民就近使用综合活动场地在满足绿化景观的要求之外,考虑设置了相应健身设施活动区,休闲场地中提供小型聚会交流空间,如树池坐凳,座椅等供人们驻足休闲的空间。

树种选择配置上,充分利用农村树木资源丰富的优势,多采用乡土树种,增加成活率、降低投资成本,并根据植物季节性、色彩、造型进行配置,遵循“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原则,形成因时而异,步移景异的多层次的视觉效果。

沿主要街道两侧进行绿化设计,主要街道安装亮化照明。街道绿化采用乡土树种、果树等。乔木可选择核桃、柿子、杨树。灌木可选择松柏(常绿)、丁香,花卉可选用月季。

5.3 环境设施小品方案 环境设施小品主要包括场地铺装、围栏、花坛、园灯、座椅、雕塑、宣传栏、废物箱等。各类小品主要布置于道路两侧或公共空间,尺度适宜,结合环境场所要求,采用不同的手法与风格,营造丰富的村庄环境。在村内的不同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上,结合村民的日常生活,配置有特色、经济、美观的建筑小品,提高村民的审美取向。

6 少数民族村寨建设色文化保护设想

6.1 特色民族文化发展

6.1.1 基本现状 ①民族宗教文化设施:文化设施缺乏,全村除宣化冈部分复建以外,仅有一处清真寺和村办小学(一、二、三年级)一处。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及无法充分体现宣化冈在中国伊斯兰教中重要地位与作用。②民间艺术队伍:全村基本上人人都能歌唱花儿,可组织民间艺术表演队,在传承民族文化艺术同时,还可利用这支队伍采用多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来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③有保护价值的民间文化活动:主要有花儿、口弦、制作清真食品等。

6.1.2 计划扶持的项目及投入 ①文化设施。②保护复建和开发宣化冈。③建多功能文化娱乐中心,并配备相关设施。

6.1.3 民间艺术队伍 组织和培训一支技能水平高、民族特色浓、全新复制古老而又历史文化厚重的歌舞表演队,并配备各类特色服装、道具等,把文化与民族、民俗、旅游融入一体,把张家川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展示给中外游客。

6.2 特色民居保护

6.2.1 基本现状 全村173户,其中传统民居占80%,其中改建民居20%,大部分较为破败。

6.2.2 计划维修改造及投入 ①保护民居的特点:主要是青瓦、青砖、石基、木格窗及有当地特色的伊斯兰教装饰等。②保护与发展的主要内容:一是土木结构瓦房;二是原汁原味地仿古青砖单坡与双坡屋建设。

7 总结

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际上就是要保护一个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生态环境,一种建筑文化的多样性。保护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留住信息,要留住信息,就更要保护好各种信息的承载体。如果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要造福于各民族的话,那么现阶段的文化保护就必须尽可能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尽可能使群众从中获取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曹承明.湖南:推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J].中国民族,2009(06).

[2]范捷.与世界接轨和保持民族特色[J].对外传播,2010(09).

[3]杨峰.浅谈回族文学语言的民族特色[J].新疆社会科学,1983(03).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 西江千户苗寨 乡村旅游 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发展

一、西江苗寨乡村旅游的现状

西江千户苗寨,属贵州雷山西江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苗寨是山区农业,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

1、工艺制作等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忧虑

虽然西江的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西江的年轻人都去打工了,愿意花力气学苗歌、刺绣的人越来越少,苗寨的民族工艺制作,存在着后继无人的趋势。不充分挖掘苗寨的文化底蕴,村民参与旅游业的模式单一,如果就是餐饮住宿、手工艺品、歌舞表演,长期下去,西江苗寨的旅游发展将难以为继。

2、苗寨建筑破坏的忧虑

村民为了私利,旅馆客栈私自搭建、乱拆滥装现象较为严重,破坏了苗寨吊脚楼群原有的辉煌、壮观、清纯美丽的寨容;拆旧立新,拆掉了历经百年风雨的古文物。一些对苗寨的破坏行为, 破坏了苗寨的整体风貌。苗寨新修的一些建筑是在按照一种人工园林式的建设,模仿别人的跟风形式,脱离了苗寨的建筑风格,放弃了苗寨的自然与古朴的意境。

3、苗寨环境污染的忧虑

随着西江苗寨乡村旅游的开发,来西江旅游观光的游客的增多,造成“旅游污染”,破坏其文化生态。大量农家乐与饮食业的开办,给西江苗寨的环境带来了严重考验,给苗寨和谐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带来不和谐的色调。

4、苗寨门票收费问题

2010年4月,当地政府开始收取60元/人的门票,引发了争议:

游客认为圈寨设卡,苗寨村落成了主题公园,破坏了苗族村民的原始文化,与保护苗寨的初衷南辕北辙。苗寨交通不便,外来游客路费就花费不少,收门票,很多人就不来了。

村民也反对,村寨自从收门票后,游客少了,生意差了,村民的收入减少了。

5、安全问题

在西江苗寨里,苗寨的建筑大都是木质建筑,建筑物之间相距较近,苗寨的农村因素,苗寨的流动人口多,苗寨对烟花爆竹的燃放,逢年过节的祭祀等,都容易引起火灾,苗寨的消防安全永远是处于重要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够放松。

苗寨坐落在山里,其地形与气候容易发生滑坡与泥石流,给苗寨的进寨交通安全带来危害,危害到村民与游客的生命安全,影响到苗寨的旅游质量。

三、对西江苗寨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新农村的建议

1、做好文化遗产的传承

制定有效措施,完善政策,增加财政对文化传承的保护;加强对苗语苗歌收集整理,把苗语苗歌传给子孙后代;加强工艺制作的表演与比赛,为民族工艺的传承创造良好的氛围;民族工艺的制作的产品,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适应市场的需要,让制作者从中得到实惠,将民族工艺制作发展传承下去。培养孩子对苗族文化的喜爱,让孩子从小就对苗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参与到对苗族文化的传承中。充分挖掘苗寨的文化底蕴,让村民参与到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新农村中,将苗寨的乡村旅游发展推向应有的高度。

2、保护苗寨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持苗寨吊脚楼群原有的辉煌、壮观、清纯美丽的寨容,保护好文物与古屋。保存好苗寨的整体风貌,减少人工园林的建设,打造苗寨的建筑风格,回归苗寨的自然与古朴、浑然天成。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支持当地农民建设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旅馆等服务设施,让更多村民从旅游业发展中得到实惠。对古旧破坏的古式木质民居和对砖混建筑进行改造与加固。加大对苗寨吊脚楼群的抢救。

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地区的生态恢复。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强景区生态环境管理,避免和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旅游资源的后续利用。保护苗寨的梯田,增加苗寨的水域面积,在苗寨白水河的上游增加建设一些蓄水的设施,建一些水库,增加苗寨的水体循环,为苗寨的水汽与小气候作调节,也为苗寨增加雾绕青峰,若梦若幻的美丽与自然。

3、整治卫生环境

建立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实行责任片区管理,把一些苗寨的村民编到卫生打扫中来,加大卫生清扫力度;在苗寨内加大卫生宣传,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加强保护苗寨的白水河,让大家共同来维护苗寨的环境卫生。

4、门票收费实行民主听证或者改革

门票收费要合理定价,兼顾经营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三方的利益,可以实行召开民主听证,将门票价格定在合理的价位上。不要为了发展旅游,破坏其文化生态,要继续发掘苗族文化旅游资源,提升西江的名气。

门票收费问题也可以改革。如,游客来苗寨,先登记买票,若客人在当天返回了,门票就以所购取的费全额收取了;若客人在这游玩到第二天返回,就返还客人的所购票价的一定比例;若是第三天返回的就再增加一定的返还比例。

5、扩大对外宣传

邀请专家名人,苗寨要利用好苗年,邀请名人和作家歌唱家相聚西江,举办一些笔会,演唱会让他们来帮助西江做好文化宣传,提高西江在文化界的名气,宣传打造西江。

新闻媒体宣传,加大新闻媒体宣传投入,邀请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到西江采访和拍摄各类专题片,提高知名度,扩大了宣传面;或以西江为背景,把西江搬上屏幕,做一些电影或电视剧;或邀请一些著名的电视台的节目来做专题等,让更多的旅游者看到西江、认识西江、走进西江。

利用学者学生宣传,学者学生是个较大的旅游群体,而且都有较多的论文与作业需要完成,可以实施一些优惠的措施去鼓励他们来创作与西江苗寨有关的作品,以扩大西江苗寨的宣传影响。比如,让艺术类的学生到这里来创作写生;让动画类的学生来这里设计动画;让计算机类的来这里以这里的景观为背景,创作设计游戏。

参考文献:

[1]《雷山县西江镇村镇规划》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0年.

[2] 《雷山县西江镇村镇建设总体规划(2000―2015年)》贵州省雷山县建设局.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