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excel教学8篇

时间:2022-04-17 23:11:35

excel教学

excel教学篇1

教学目标:1.了解Excel的功能和特点。

2.了解Excel中工作簿、工作表、活动单元格等有关概念。

3.掌握工作簿的建立、保存和打开等操作。

4.掌握输入和修改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工作表及工作簿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教学媒体:在电脑室利用共创教学软件进行广播教学。

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和自主学习法,利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创建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另外因诸多因素的不同,造成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适当地进行分层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讲述:2009年第11界全运会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它的风采。这些年来在各项国际体育竞赛中无数运动健儿为我们赢得了荣誉,在每次赛事中,我们都会得到各种奖牌榜。利用数据表格来展示数据,可以让人们更清晰、直观的获得信息。

教师展示:“2009年第11界全运会”相关信息的表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如何计算表格中各代表团所得奖牌总数。大多数学生利用计算器算出各代表团所得奖牌总数。

教师归纳:利用计算器不仅工作量大,还容易出错。能否有一种应用软件,可以专门用来表格数据的计算,排序等处理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个新的应用软件――Excel(板书课题:初识Excel)。

(设计意图:利用2009年第11界全运会的相关数据引入新知,一方面可以增长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引入Excel概念,介绍Excel窗口界面

1.Excel是集表格处理,图形显示和数据库功能于一体的应用软件,教师展示利用Excel完成的表格,如:全运会的奖牌数表格、课程表、成绩表、个人信息资料表等。

2.请同学模仿Word的启动找到Excel程序,打开它。

3.讨论:Excel究竟有哪些功能呢?

4.学生在文件菜单中用打开命令找到“实例一”“实例二”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尝试改变表中的数据,得出Excel的三个主要功能。

5.板书

(1)数据的录入,修改。

(2)数据的处理。

6.教师以个人信息资料表格为例,分析Excel窗口。

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并与Word软件界面进行对比,找到窗口组成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出。

7.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索、交流、讨论。学生演示,其他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

8.教师强调活动单元格、单元格地址、工作区、工作表、工作簿等概念,介绍Excel中的菜单栏、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编辑栏、工作表标签栏等窗口组成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去学习新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也为终身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适当分层,对好的可要求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尝试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这样学习变得更加愉快,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学生实践,建立通讯录

1.启动Excel

提问:你能启动Excel吗?你能用几种方法?

学生示范:双击桌面上的快捷方式图标,或执行“开始―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2003”命令。教师积极评价。

2.建立工作簿

教师讲述:当我们每次启动Excel时,系统将会自动打开一个新的工作簿。一般而言一个工作簿可以包括多张工作表,每张工作表都可以存放数据和图表,在当前工作表标签中显示的是当前工作簿里每个工作表的名称。默认的工作表为Sheet1、Sheet2、Sheet3,单击Sheet1标签,就能激活进入相应的工作表,并可以对它的内容进行编辑,修改等操作。

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工作簿,工作表之间的关系。

广播讲解:工作表和工作簿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3.输入和修改通讯录数据

(1)教师讲述单元格的概念及某些单元格地址。

(2)学生观察行和列周围的数字符号与英文字母并思考为什么要进行数字与英文字母序号排列?

(3)学生思考,如果要建立个人通讯录表格,应该怎样设计,有哪些内容?并对行和列进行布局分析,学生动手进行数据输入。

4.保存工作簿

提问:为了防止输入的数据丢失,我们应该养成随时存盘的习惯,想想Word中是怎样保存文档的?

学生口述并明确Excel中保存文档的方法与Word中是一样的。

5.打开工作簿

提问:下次如果再想打开本表格,你有那几种方法呢?

学生总结方法,教师予以概括交流。

(设计意图:借助Word相关知识,分小组进行探索、交流、讨论、学生演示等方法,让学生明确不同的软件会有相似的功能与操作,教学生如何自学,从而为学生学习其他软件奠定基础。小组协作让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四、学生探究学习

1.讨论:这节课快要结束了,那么我们如何退出Excel?你有几种方法?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并演示。

excel教学篇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提高办公软件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当引起重视,但目前多数中专院校所安排的课时较少,一般为36课时,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多为1:1。为了能够在有限课时中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则需要对各个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安排。目前中专院校的Excel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Excel格式化处理、Excel函数及公式的应用、数据分析,包括求和、筛选、排序、分类汇总等工具的应用[2]。格式化处理包括样式、工作表及数据格式化,数据格式化的操作相对简单,中专学生较容易掌握;对工作表进行格式化处理时涉及到许多知识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遗忘标签颜色、底纹设置、背景插入等操作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引起重视。在样式格式化处理方面,中职学生难以熟练掌握套用样式模板及修饰模板的方法。函数与公式是Excel教学的重点,也是中专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例如在上机操作时无法正确运用公式、函数解题,如COUNT(value1,value2,...)、SUMTF(range,criteria,sum-range)等,难以将公式、函数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联系在一起。在数据分析常用工具方面,虽然中专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多种细节问题。对于教师讲解的部分重点问题,一些学生难以做到准确操作,不知道使用哪些工具才能得出正确结果。例如,在进行分类汇总前没有排序,没有依据关键字段进行排序、分类汇总等,这样也会造成数据处理结果出现错误。在出现多次错误后,部分学生就容易丧失对于Excel学习的信心,对于教学过程也会产生厌倦心态。针对Excel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加以解决,以免对中专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造成不良影响。

2计算机基础中的Excel教学方法分析

2.1应用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指的是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职业能力作为Excel教学出发点及目标,并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力下不断尝试、不断进步的一种教学方式[3]。本文以Excel教学中的函数教学为例,详细说明项目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情况。(1)设计项目任务。在设计项目任务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if、Count、Min、Max、Average、Sum等函数,并能够熟练应用,在学习函数前需确保学生可以独立在Excel中录入数据,并了解及掌握填充柄的使用方式。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可设计以下项目任务:录入及统计分析各个班级的期中成绩,要求在录入各科原始成绩的基础上统计考试人数,并计算出考试总分与平均分,找出最低分与最高分,项目任务需要在一节课内完成。设计好任务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名~5名学生,确保每组学生的综合实力实现均衡。(2)实施项目任务。在学生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必要的情境,如在Excel中演示任务完成结果等,并将自身定位为引导者与组织者,尽量避免作为学生的传授者,以便让学生可以独立完成项目任务。在学生接到任务及实施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边观察及边指导,让学生边做边学,从而及时解决应用函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在计算总分时,可以提示采用“SUM(A1:E1)”或“=A1+B1+C1+D1+E1”两种方法,同时启发学生引用参数。(3)项目任务评估。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后,教师先指导学生在组内讨论存在的问题、亮点及优势,并相互评价与交流小组成员的表现,讨论过后作出书面报告。得出书面报告后要求小组派一位代表在课堂上分享经验与成果,教师则负责点评,在点评时适当表扬与鼓励学生,让学生可以获得一定喜悦感与成就感,从而增强对于Excel函数学习的自信心及主动性。

2.2实施案例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Excel操作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可以在课堂中采用具有真实性、典型性、针对性及启发性的案例教学法,以便让学生在理解操作过程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并由此提高课堂中的学习效率。为了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德育功能原则、互动原则及实践原则,德育功能原则指的是培养中专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互动原则是指在课堂中教师应与学生充分沟通,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和谐互动关系完成案例教学[4]。实践原则指的是在进行Excel教学时应选择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及社会生活案例,让学生能够在真实与直观的案例中学习相应的操作知识,以便在增强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可选用中专学生在学校参与的各项文娱活动作为教学案例:在某校举行了文娱活动,文娱活动当中共安排了20个节目及9个评委,让学生采用Excel快速统计节目名次及按照名次高低将各类节目,包括语言类节目与歌舞类节目排列好。在统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即将最低分与最高分去掉,随后求出平均分。在求平均数的过程中可运用以下函数:max(C2:C10)——最高分,min(C2:C10)——最低分,sum(C2:C10)——平均分,在求名次时则采用以下公式:rank(C14,$B$14,0)。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照上述案例所使用的方法解答其他题型,并拓展为分类统计及排序等问题。再如,可以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制作考勤表。具体教学方法如下:首先,应将案例教学的最终成果展示给学生(图1所示),同时在教学前重点复习Excel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函数、宏按钮、宏录制、设置日期及时间、填充序列等。第二,指导学生在Excel中建立基本框架,将新工作薄命名为考勤表,同时将相关内容输入指定的单元格中,录入数据后让学生利用“录制新宏”对话框完成相关设定,例如在日期栏中输入“上班”及“下班”等。完成宏命令设定后,根据出勤情况记录相关信息,如可以选择其中5名员工出勤情况录入表格,在统计结果时可按照“事假”、“病假”、“早退”及“迟到”的进行分类排序,以统计迟到(8:30为上班时间)为例,可采用函数COUNTIF(C3:H3,>8:30)。

2.3运用分层教学法,优化整体教学效果

中专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在Excel教学中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及操作能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避免出现学习效果两级分化及教学质量不均衡的问题,则可以运用分层教学法,在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在运用分层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分层标准,以Excel应用基础中的数据计算知识点为例,可以采用以下分层方法完成Excel函数计算教学。(1)如学生学习Excel的能力较差,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及经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则划分为I层。I层学生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熟练使用自动求和功能及常规公式计算方法,并可以在实践过程中运用Excel函数解决数据处理问题;教学内容设定为可以利用成绩表计算平均分及各科总分;评价方式设定为先对学生的进步与学习态度的改善予以肯定,同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以便可以提高I层学生学习Excel操作知识的积极性。(2)如学生学习Excel的能力一般、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一般,但学习Excel操作知识的积极性较强,则划分为II层。II层学生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在熟练掌握与应用I层学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能够独立运用IF、COUNT等函数;教学内容设定为在计算出各科平均分的基础上正确采用IF函数判定相应的结果及筛选数据;评价方式设定为先对学生在Excel操作技巧方面获得的进步予以肯定,随后指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3)如学生学习Excel知识的能力较强,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且学习Excel应用方法的态度较为积极,则划分为III层。III层学生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在熟练掌握及应用II层学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利用嵌套等多种函数处理数据;教学内容设定为独立使用MID函数提出身份证中的年、月、日信息,并判断身份证信息是否正确及完整;评价方式设定为在遵循高标准及严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学会超越自我。

3结束语

excel教学篇3

[关键词]任务设计;高效课堂;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113-01

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任务的设计失去实际意义的情况。如何优化任务设计,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就《认识Excel》一课进行了自我反思。

一、导入

用青少年近视情况越来越严重的视频导入,引起学生保护视力的意识,巧设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原始设计: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提问班级中有多少学生近视,要求学生一起来统计班级近视的人数,然后告诉学生,要统计数据可以用Excel软件。随后学生打开Excel软件,开始认识软件。

优化设计: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问我们班近视情况如何?近视的学生举手,师生确认本班近视人数。教师分别打开Word制作的表格和Excel表格(内容为班级学生近视情况的初步统计,当然学生还不是很清楚Excel这个软件)。教师:“这是老师的初步统计,发现数据跟刚才的统计有出入。”然后分别修改两个表格的数据。学生发现Word表格数据修改之后,合计的数据没有改变,而Excel表格数据修改之后,合计数据自动改变了,学生感到好奇,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教师很自然引出Excel软件,并让学生对比熟悉的Word软件去认识Excel软件,学生饶有兴趣。

反思:同样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新软件――Excel,原始设计是教师下达任务,让学生去认识这个软件,效果只是让学生为了认识软件而学习,却不知道软件到底有什么优势。而优化设计,教师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发现Word的“缺憾”,又引导学生发现Excel的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然就产生了想要认识Excel的欲望。

二、小试牛刀

学生初步认识了Excel界面,此时让他们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对Excel的认识。

原始设计:让学生观察图片,完成填空(如图1)。图片是默认启动Excel后的界面,与书本上一致。学生将图中数字标号指示的名称对应的英文字母填入即可,正_的话会自动给出结果“√”。

优化设计:将图片改成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近视情况调查表”的界面(如图2),要求学生将数字标号指示的界面名称填入对应单元格中,正确的话会自动给出结果“√”。

反思:虽然是一样的看图填空,但是图片内容不一样。原始设计只是将书本中介绍Excel界面的图片放上来,让学生在看书之后再次填空,对学生来说就是再一次重复认识界面,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一边看书一边填空,缺乏自己思考的过程。而优化设计使用了跟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近视情况调查表”的界面,学生不仅可以认识Excel界面,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Excel。比如通过优化任务,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工作簿名称是怎么一回事,工作表标签原来是可以修改的,单元格是可以调整大小的,等等。

三、一展身手

学生已经对Excel有了一定的认识,进入课堂的小组合作环节,学生调查自己小组成员的近视情况,并将调查结果填入工作表中。

原始设计:教师规定让小组长一个人去调查自己组员的情况,其他组员只要将自己的近视情况报告给组长即可,小组长统计结束后将数据分享给小组成员。

excel教学篇4

在Excel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2、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定义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TaskBasedLearning)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学习者自主选择任务、自主选择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和自主设计任务,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发现相关的知识,将学习内容与解决具体问题相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强调学习的层次性,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在学习的过程中由表及里、逐层深入,能够使学习者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与技能,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任务驱动式教学时把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调动学习者的成就动机,任务驱动就是通过“任务内驱”走向“动机驱动”的过程。学习者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聪明才智和学习热情;教师成为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3、任务驱动法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Excel的课程特点,我们可以把Excel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阶段:一是Excel的入门教学。在入门教学阶段,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知识,合理安排知识授课形式,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Excel的基本知识点,同时通过简单的实例模仿,掌握操作的熟练应用;二是Excel的动手实践应用。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将实例与Excel课程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实践,一般采用如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任务的开展。

3.1联系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在Excel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习任务及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并且要阐述实现这一任务的方法。在任务设计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任务设计的要求,即设计任务时要注重任务的层次性;要分散任务的侧重点及难点;要综合考虑所有任务之间的联系,考查任务量是否合理等方面因素。例如,在教学任务设计时,笔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安排学生根据全班学生期中考试成绩结果,进行上机成绩录入,并计算学生总分排名情况,同时要求学生分别选出单科中成绩最高的同学,列出学生名单,计算班级的合格率情况,并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由于学生对该任务较熟悉,可以轻松地融入其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及时做好任务教学的归纳总结及对学生学习及时做出评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分析设计后,教师要根据任务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学习任务安排,对于相对简单的任务要安排学生自行完成,如求和函数,求平均值,乘积等任务。同时要注重运用新的学习知识去解决问题,比如制定利润分配图表,就需要采用Rank函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查看相关资料,通过上机操作巩固理论学习,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上机作业,提高学生任务的完成质量。

3.3任务实施,同化旧知,建构新知。任务分析完成,相应的问题就明确了,就需要着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比较简单或单一的任务学生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完成,比如基本的函数SUM()、AVERAGE()、COUNT()。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不解决的问题就需要用新的知识去解决,此时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比如要编制利润分配表,就要用到较难的函数ANK(),可让学生先查阅有关资料,在上机实践中,逐步地理解,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鼓励他们相互讨论交流、协作,从中总结出规律,然后再在自己的问题上去应用;仍然解决不了,教师就需要适时地进行指导和帮助,以利于任务的实现与完成。

excel教学篇5

根据项目活动清单和单代号网络计划图各节点最早开始时间(ESi,以i节点为开始的各项工作最早开始的时间)、最早完成时间(EFiiij=ES+D)、最迟完成时间(LFi以i节点为结束的工作最迟必须完成的时间)、最迟开始时间(LSijij=LFD)、总时差(在不影响总工期的前提下的活动所具有的机动时间)的计算公式,其中j节点最早开始时间{}jiijET=maxET+D,当j=0,ET=0j;最迟完成时间{}ijijLT=minLT-D,当i为最后一个节点时,iiLT=ET;活动总时差ijijijTF=LF-EF。每一个活动开始的时刻为其紧前活动结束的时刻,对于有多个紧前活动的作业,其开始时刻为其多个紧前活动都结束的时刻。每一个活动结束时刻为开始时刻与该项作业实际用的时间之和,实际作业时间等于计划作用时间减去缩短的时间。在计算节点时间的基础上,即可对各活动的时间进行计算,整个项目最后的工期等于所有活动最后结束的时间。总时差为0的作业活动为关键路径上的活动。依据上面的计算公式,在Excel对应单元格中编写相应的计算公式,即可获得各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最早完成时间、最迟开始时间、最迟完成时间、总时差、实际完工费及项目的关键路径,经计算可得项目的关键路径为A-B-I-J-K-O-P-S-T,总工期为185天,总费用为384300元。

二、总工期最小化的规划求解

本项目中,每项作业活动存在最短作业时间,活动费用随工期的缩短而增加。那么当实际需缩短总工期时,那么哪些作业活动的工期可以缩短,在缩短作业活动工期的基础上,项目总工期是多少,项目关键路径是否会发生变化。对于项目总工期的优化可以利用Excel教学规划求解工具进行求解,求解时需设定目标函数以及约束条件,进行多次反复迭代求解,从而可以得出最短的项目总工期、总费用、缩短作业的活动及其缩短的时间和费用。为了便于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增加最大可缩短时间变量、实际缩短时间和活动工期变动费用,最大可缩短时间等于作业时间与最短作业时间之差。对于本例,在关键路径求解的基础上,运用线性规划进行优化,规划求解的目标函数为总工期最小,规划求解约束条件为各作业活动缩短的时间为大于0的整数,且小于等于最大可缩短时间。通过Excel教学规划求解优化,优化后的关键路径为A-B-I-J-K-O-P-S-T,优化后最短作业工期为167天,总费用为578400元。通过与原项目工期比较发现,优化后的工期缩短了18天,这些都体现在关键路径的活动上,具体缩短的时间为:作业A和O各缩短1天,B缩短3天,I、K、P和S各缩短2天,J缩短5天,但费用增加了194100元,此时体现了项目三角形的原理。

三、限制工期和费用下的优化求解

excel教学篇6

【关键词】 考场安排 考场座次表 座位标签 vba代码 成绩管理 excel函数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246-02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考务管理是举足轻重的环节,它涉及到大量的计算和统计工作,而且要求速度快,准确率高。EXCEL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快捷地进行数据计算、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生成图表,还可与word联合使用,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考前安排及学生成绩汇总和分析,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 考前安排

考前考场安排是考务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节环节,传统排考场的方法,会浪费工作人员大量时间,而且可能存在很多不合理,利用EXCEL可快速、巧妙、合理的编排考场。

1.1 利用rand()函数,打乱学生和班级次序

学生基本信息表中有班级、学号、姓名等字段,在D1单元格中输入“随机数”,D2单位格中输入随机函数“=Rand()”(如图1),并回车,选中D2单元格的填充柄向下拖动,这样就为每个学生产生了一个随机数,然后我们再按照随机数进行升序排序(如图2),并按照排序输入考号,这样考生的班级和学号就没有任何规律,而是随机排列。

1.2 一键排考场,显示考场座次表

由于学校考试人数众多,如果手动去编排考场会花浪大量时间,我们可以通过EXCEL中编写代码功能,一键来完成考场安排。以每个考场30名考生为例(5列,6排),按键ALT+F11,在代码窗中编写如下代码:

Private Sub Worksheet_BeforeDoubleClick(ByVal Target As Range,Cancel As Boolean)

i=2

j=1

t=1

s=1

Cells(1,7)="第" & s & "考场"

Do

For k=1 To 6 '计行数

If j Mod 20 Then '1、3、5列,从上到下输入

Cells(k+t,j*2+5)=Cells(i, 5)

Cells(k+t,j*2+6)=Cells(i, 3)

Else '2、4列,反方向输入

Cells(7-k+t,j*2+5)=Cells(i, 5)

Cells(7-k+t,j*2+6)=Cells(i, 3)

End If

i=i+1

Next k

If j Mod 5=0 Then '计列数

t=t+8

j=1

s=s+1 ‘计场次

Cells(t,7)="第" & s & "考场"

Else

j=j+1

End If

Loop Until Cells(i+1,1)=""

End Sub

关闭窗口,回到EXCEL工作表中,双击鼠标左键,考场及考号便会自动排好,每30人一个考场,座位自动按一条龙形式排列(如图3)。

2 批量生成座位标签

考试前要制作考生座位标签,标签中主要包括考场、考号、班级、姓名、座位号等信息,考场座位标签的设计要本着美观、实用、节省纸张和便于剪裁的原则,所以一张A4纸中可以设置多个座位标签。

复制sheet1工作表中的班级、学号、姓名、考号到新工作表sheet2中,在sheet1工作表考号列的后输入字段:序号,考场和座位,序号列表示参加考试考生的序号,1,2,3,……,利用公式计算机出每位考生所在的考场“=INT((E2-1)/30)+1”和座位号“=MOD(E2,30)”。以学生信息表为数据源,与word相结合,使用word软件中的邮件合并的方法,选择合并文档的类型为“目录”,并将纸张分两栏排版,最后合并邮件,这样在一张A4的打印纸上可设计16个座位标签即 (1行2个,共8行,如图4)。既节省了制作标签的时间,也节约大量纸张。

3 考生成绩分析

考试结束后,学校要对学生成绩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出学生的总成绩,平均成绩,并求出每门课的最高分和最低分,最后对各个成绩段学生人数进行统计分析。

3.1 计算总分、平均分,并找出最高分、最低分

在成绩表的最后,插入二列,计算学生总成绩和平均成绩,用公式编辑器输入函数表达式“=SUM(X:Y)”, 其中X是成绩列起始单元格,Y为最后一个单元格,按回车即可得到每一个同学各门课总成绩;在公式编辑栏中输入“=AVERAGE(X:Y)”便可得到学生平均成绩,计算出一名学生后,利用自动填充数据的方法可计算机其他同学成绩。

同样,在要放置最高分的单元格中,用公式编辑器输入函数表达式“=MAX(X:Y)”,按回车即可得到总评成绩的最高分,输入“=MIN(X:Y)”便可得到成绩的最低分。

3.2 统计成绩分布

FREQUENCY函数用于计算指定数据组data_array在给定分段点bins_array内出现的频率,比如要统计计算机基础成绩在不及格、60—69分、70—79分、80—89分,以及90分以上,共6个分数段学生人数,那么分段点就是59、69、79、89。

假设计算机成绩数据区域为D2:D100,在F2到F5单元格中输入分段点的数据59、69、79和89,然后选中用于存放分段学生人数的单元格G2到G6,按F2进入单元格编辑模式,在公式编辑栏中输入“=FREQUENCY(D2:D100,F2:F5)”,再按Ctrl+Shift+Enter组合键,各分数段的人数显示在G2:G6单元格。同理,可统计出其他各门成绩各分数段的学生人数。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使用计算机可以准确高效地处理各类数据。办公自动化软件,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通过使用Excel电子表格可方便对学生考场安排,快速准确地完成学生成绩汇总和分析,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计算错误。

参考文献

excel教学篇7

【关键词】 Excel软件;高中数学;教学

Excel软件是Microsoft Office中的一个重要组件,其中包含了300多个函数和大量的公式和数据,对于高中数学中的统计和数据的处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有可视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复杂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

1.Excel软件在算法领域的应用

算法是高中数学中一项基本内容,同时在科学技术中也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所谓算法就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而使用的方法和步骤,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算法就是对问题的求解过程,具有确定性、可行性的特点,这一内容对于师生来讲比较陌生,进而极容易出现教学难点.VBA是Excel软件中的一种设计语言,能够完成伪代码向程序语言的过度,在算法领域中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投掷一枚硬币,对其落地之后正反面的状态是不能进行事前判断的,因此可以编写出一个循环语句,从而计算出硬币出现正面的可能性,本题的伪代码如下:

Read n

For 1 To n

IFRod>0.5Then ss+1

End For

Print出现正面的几率为 s n .

上述技术的使用只是从一个小的方面对数学教学变革带来影响,整体上并没有对数学体验方式带来变化,而是要通过这种技术的使用来增强学生把数学和物理结合起来的能力,提高理解抽象模型的思维.

2.Excel软件在函数图像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函数教学中,作出函数图像的方法为列表、描点、连线,然后对作出的图像进行性质分析,上述过程虽然是探究函数的基本过程,但不够严密和严谨,例如在点与点之间使用光滑的曲线来连接,如果缺少导数的相关知识,连接过程则变得较为主观.因此把Excel软件运用在函数图像的绘制中,一方面学生能够更快的获得准确的图像,另一方面对函数的性质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例如在进行二次函数f(x)=x2+2x,x∈[-3,1]图像绘制时,应用Excel软件能够具有下述几点优势,其一,自变量值能够任意进行选取,其选取的步长越小,绘制出的图像就越准确;其二,函数的解析式和定义域能够随意进行修改;其三,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函数知识.

3.Excel软件在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使用非常广泛,能够使几何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学生也能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这就类似于拖动平面上的基本组成,使几何性质的阐述变为对几何现象的探究.现如今的几何程序都具有界面友好、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师能够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脱离用纸和笔构建的局限性,例如要学生通过一个点来建立同其他直线平行的直线,这时就能够利用对称和反射的原理来完成.

例如在绘制封闭图形时能够通过创建图像对象的方法进行,把图表工作充分的利用起来.如题:绘制出以a(-6,-2),b(-2,2),c(2,4),d(4,-3)为顶点的四边形.这个四边形为封闭图形,把四个点的坐标分别输入进去,然后选择“无数据折现散点图”绘制出四边形;当要删除某个点时只需要清除该点的坐标,如果要增加点只需插入相应的坐标,也就是说Excel能够自动对图像进行调节,相应的坐标轴也会进行改变.因此在集合教学中应用Excel软件能够使图像的处理更加灵活,同时还能对数据进行运算,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4.Excel软件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

Excel软件中所提供的数据建模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同时还能使学生把能力和方法融为一体,对于分析数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使用矩阵和向量来进行数据建模,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数据建模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时应用Excel软件中的“添加趋势线”,能够结合数据的类型和实际情况对不同函数进行拟合.例如对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相关政策的建立,如1995年为121000万人,2000年126000万人,2005年131000万人,2010年137000万人,试问2020年会达到多少人.类似这种问题都可以在Excel软件中进行,把数据都输入到工作表中,选择直线函数模型进行拟合,然后添加趋势线线性,在显示R平方值之后能够看出,R2的值越接近1,其拟合的相似度也就越高.因此Excel软件能够为数学的理解加深探究的力度,为提高数学学习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 结

综上所述,把Excel软件应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能够极大的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Excel软件,加强数学教学同Excel软件的融合,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增强数学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邱建卫,谭桂花.再论基于Excel的高中生物试题库的指标系统[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9):52.

excel教学篇8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Excel;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328-01

1 Excel是使统计学教学走出困境的一个辅助教学工具

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一门科学,统计学教学活动也是围绕着数据展开的。由于概念多、图表多、公式多、计算繁琐、抽象、枯燥、难教难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使统计学教学面临严峻的困境。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使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东西具体化、简单化,完成那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完成的任务,并且教师的课堂操作、演示,还可以激发学生课下动手的兴趣。

2 Excel是目前最适合作为统计学教学辅助工具的一款软件

(1)Excel的统计功能虽然不像专业统计软件那样强大,但能够满足教学需要;(2)无论是多媒体教室里的还是学生宿舍里的计算机,一般都装有现成的Excel软件,而那些专业统计软件则需专门购买,而且价格昂贵;(3)大学一般会开设Office软件应用课程,学生具备一定的Excel应用基础;(4)最重要的是Excel软件易学易用,比起那些专业性的统计软件来更受欢迎。

3 Excel的统计功能及其在统计学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3.1 Excel的基本统计功能

①基本运算功能;②函数功能;③数据分析功能;④图表功能;⑤表格功能。

3.2 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1)利用ABS函数可以迅速得到一列数据的绝对值。利用Excel的基本运算功能和ABS函数可以方便地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差和一组观测数据与其预测值之间的平均误差。以平均差为例,见图(1)。

图1

计算过程如下:①在阴影部分输入如图所示的内容;②计算均值:单击B7单元格点击自动求和∑按回车在B8单元格输入公式“=B7/5”按回车;③求平均差:在C2单元格输入公式“=B2-$B$8”(按1次F4键绝对引用)按回车在D2单元格输入公式“=ABS(C2)”按回车选择C2与D2单元格双击填充柄单击D7单元格点击自动求和∑按回车在D8单元格输入公式“=D7/5”按回车,完成全部计算。

数据的输入是很简单的,计算是非常容易的,具体数据的离差和全部数据的平均差的含义也表达得非常清晰。

(2)利用“抽奖器”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有关随机抽样问题。随机抽样必须设置正确的抽样框,否则,会产生抽样框误差;必须遵循随机原则,否则,会产生系统性误差,而遵循随机原则也会产生误差――随机误差。以Excel中的“抽奖器”模板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这些问题,还能增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调用“抽奖器”模板的方法:点击“文件”菜单选择“新建”点击任务窗格中的“本机上的模板”选择“电子方案表格”点击“抽奖器”点击“确定”。

(3)创建动态图表,可以说明不同参数下正态分布的特征。在图(2)中用鼠标点击均值或标准差的微调按钮,可以清楚地看到分布位置或分布形状是怎样随之变化的。这样,把正态分布的特征与参数的关系通过动态图表生动地描述出来,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记忆得更加牢固。

图2

创建步骤:①直接在带阴影的单元格中输入如图所示的内容;②计算概率密度:单击B2单元格点击插入函数fx选择“NORMDIST”函数指定参数:X指定$A2(按3次F4键绝对引用列),Mean指定E$1(按2次F4键绝对引

用行),Standard_dev指定E$2(按2次F4键绝对引用行),Cumulative指定0点击“确定”按住B2单元格的填充柄向右拖至C2双击C2单元格的填充柄完成概率密度的计算;③绘图:选择数据区域A2至C22单击“图表向导”选择散点图,按提示完成绘图;④创建微调按钮:在菜单行的空白处点击右键选中“窗体” 点击“微调项”在G1单元格拖动鼠标创建微调按钮右键单击微调按钮“设置控件格式”“控制”指定参数:当前值、最小值、最大值、步长分别指定为10、5、15、1,设定“单元格链接”为F1;鼠标右击创建好的微调按钮复制粘贴到G2单元格参照上述步骤把参数改为:3、1、5、1,单元格链接改为F2,完成创建过程。

(4)构建常用统计量的临界值表,可以给教学提供便利条件。在推断统计学的教学中,常常要确定统计量的临界值,尽管多数教材后面附有常用统计量的临界值表,但使用起来不方便,我们可以利用Excel的函数功能构建常用统计量的临界值表,以供随时调用。利用NORMSDIST、TINV、CHIINV、FINV函数可以分别构建累计标准正态分布表、t的临界值表、x2的临界值表、F的临界值表。

以累计标准正态分布表为例,其构建步骤为:①如图(3)所示,在工作表的A列和第二行输入z值;②单击单元格B3点击插入函数fx选择“NORMSDIST”函数指定z的参数:$A3+B$2点击确定;③按住单元格B3的填充柄向右拖至K3双击K3单元格的填充柄,完成创建过程。

4 在统计学教学中应用Excel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始终清楚Excel是统计学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或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用Excel的内容代替统计学的内容。如果本末倒置或者混淆了目的和手段,势必偏离教学目标。(2)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鼓励学生课下动手,应用统计学的原理、方法和Excel来研究他们感兴趣的现实问题。这样,将兴趣和学习、动手、研究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宗占红,尹勤等.发挥Excel在统计学原理教学中的作用[J].统计教育,2007,(7).

[2]戴发山.统计学课程教与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6,(8).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