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去年的树教案8篇

时间:2022-12-03 18:49:44

去年的树教案

去年的树教案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每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要把视野放宽、放远,关注每个学生的将来、成长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独特见解,在课堂上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运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与学生的心灵对话、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获得自信,得到更大的发展,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忽略了这一点。

上课伊始,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结合手中的树叶演示树叶飘落的场景: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A:我看到了树叶从树上落下来。

师(失望):不是很好,请坐!

学生B:我看到树叶一片片从树上落下来。

师:恩,请坐!谁还有更好的吗?

(教师似乎很不满意学生的答案,于是又捡起树叶,重新演示了一遍,让树叶一片一片地飘落下来)

这时候一个学生好像领会了老师的意图,欣然高举起手,老师欣喜,示意他回答。

学生C:我看到树叶从树上轻轻地落下来。

师:是“轻轻“的吗?(有些失望地示意学生坐下)

针对教师的评价,学生有点不知所措,一个个苦思冥想竟不知道该做何答,同时我们在座的听课老师也在“绞尽脑汁”地想“标准”答案。学生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失败,都不敢轻易再将手举起来了,他们“乖乖”地坐在位置上等待着教师颁布“标准”答案。

面对冷场,教师只能说:你们认为是“树叶一片一片从树上飘下来”好呢?还是你们说的好呢?原来学生的回答得不到赏识是没有合上教师的“标准”答案。

本来这样的教学设计将是一个很好的说话训练机会,通过直观演示,刺激学生的视觉让学生有话可说,结合恰当的点评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回答给予不同的评价,促进学生个体的不断发展。却由于教师预设的面太窄,课堂教学机智不够,只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忽略了课堂的生成与学生的情感。于是我们在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高年级,学生课堂举手的参与面越窄,越倾向于倾听,班级里“沉默的羔羊”也就越多。在发言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更要鼓励学生有求新求异思维。有一些学生,他对某个问题的想法分明跟别人不同,但是他却不敢说出来。为什么呢?一是怕说出来后遭到同学的嘲笑,二是怕教师严厉的批评。其实创新是每个人思想中的精髓,教师对有创新意识的孩子更要多加关爱。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常常激励自己要做到:发挥评价的有效性,放飞学生的语言。例如,我曾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中为了让学生感受主人公――青年画鱼时的专心,更让学生明白表达时用词准确的意义,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

师:当你听到小女孩惊奇地说:呦,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生1:我的第一反应是进去看看。

(学生的回答没有马上切入正题,学生此刻也没有意识到人多要“挤”进去才能看到,只有进一步耐心引导,才能让学生抓住重点)

师:是呀,可人这么多你进不去呀,那怎么办呢?

生1:我可以“挤”进去看看的。

(正确的引导与评价常常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师:你这个“挤”字用得可真准呀。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反应吗?都可以来说说的!

生2:我的第一反应是:鱼怎么可能游到纸上?

师:你肯定也很想进去看看,人这么多,你也必须得――

生齐:挤进去看。

师:是呀,同学们体会得可真到位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玉泉的茶室后院,一起挤进去看看,这个青年是如何让鱼游到纸上来的……

“润物细无声”,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是根据自己对文本的初步领会做出的,期间教师要做好导向的作用,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勇于做学习的参与者,勇于尝试。在这样轻松的对话过程中学生轻轻松松地就掌握了作者“挤”字所用的巧妙之处,一个“挤”让学生领会了茶室后院的人多,一个“挤”字道出了作者对青年专心致志作画的赞扬,更让学生深深体会用字准确的精妙。

如果当时我只顾及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发展需要,灌输用字准确性的作用,直接讲解“挤”的作用,我想学生的体会就不会那么深刻,同时也很难体会出青年作画的“专心致志”和“一丝不苟”了。

去年的树教案篇2

2021年的植树节就要到了,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应该要让幼儿们知道植树节的意义,关于植树节的教学方案,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年最新的幼儿园植树节主题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幼儿园植树节主题教案1目标:

1.通过讲讲、看看、玩玩、种种等活动,让幼儿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加深幼儿对常见树的认识,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

2.鼓励幼儿与同伴互相合作、激发他们爱护树木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准备:

1.制作好树木与人类关系以及春天特征的多媒体课件。

2.自制常见树小纸牌人手3~4张。

3.植树的工具,在幼儿园内开辟种植角,备好柳树枝段。

设计思路:

从小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是现代幼儿教育更新的具体体现,活动设计拟在让幼儿认识自然物,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颂扬人类改造自然、保护自然,通过观看树木与人类关系以及春天特征的多媒体课件,把幼儿认知、情感、行为贯穿于各种活动中,让幼儿采用不同的认知思路、多层次去认识周围世界,运用观察、谈话、种植、游戏等多种方法,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过程:

一、讲树1.观看“风沙的危害”多媒体课件,配以音乐解说,制造略显紧张的气氛。让幼儿通过听讲解、观看“风沙的危害”,多媒体课件,了解风沙对人类的危害。

2.引导幼儿重点讨论:如何来避免风沙带来的灾难呢?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幼儿得出树木能阻挡风沙,避免及或减少风沙造成的灾害。

3.观看春天季节特征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二、夸树(植树对人类的益处)观看树木与人类关系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讨论。

植树对人类的益处: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防风遮雨、防止火灾等功用。

三、玩树牌幼儿每人3~4张小纸牌,上面绘有各种已认识的常见树木。幼儿自由结伴,两人一组玩树牌。

玩法:双方同时出一张树牌,先拍桌者先讲:一要讲出这两种树的树名,二要讲出每种树的一二个主要特征。三要讲出其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都讲对了,两张数牌就归讲者所有;讲错了,就有对方讲。如双方均未讲对,就把这两张牌搁一边,双方重新出牌。最后以牌多者为胜。

四、种树1.激发幼儿参与种树的兴趣带领幼儿去园内的种植角,让幼儿说说如何种植“柳树”

(1)种植工具(2)种植方法2.幼儿种植,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每棵树枝的间距。

3.插上小标志,便于日后负责照看和护理。

幼儿园植树节主题教案2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画出人们劳动的不同姿态及劳动场景。

2、引导幼儿用与实物相应的色彩,或丰富的色彩表现树,人物和周围环境。

3、培养幼儿大胆作画和安排画面,提高作画兴趣。

活动准备:

教师范画、植树节的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上个星期六,你们知道是什么日子吗?(引导幼儿了解是植树节)老师拍了一些关于植树节那天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图片中都是怎样植树的呢?在哪里植树?植的是什么样的树?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二、引导幼儿观察植树时人物的动态。

1、观看范画

教师:老师今天带来一幅画,我们共同阅读是怎样这幅图是关于什么的?(原来是关于植树的)我们看到的这幅图与刚刚我们在电视机里看到的都是关于植树,那老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们想学吗?我们共同阅读老师是怎样画出的。

2、学习画人物动态。

教师:仔细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先画大轮廓,画头,再画出植树时的身体动态,再给填上手脚,最后添上五官、头发。

3、学习画种树

教师:人们在种树,看看怎么来画呢!(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4、发放材料,交代要求,幼儿作画。

教师: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张画纸和蜡笔,我们也将植树的场面画出来。

教师小结:我们画画的时候,近的物体画大些,画清楚,圆的东西画小些,画淡些。先画好植树的的人物和场景,再给画加上背景。一张纸上可以画一个植树的场面,也可以画几个植树的场面,可以根据自己看到的画树颜色,可以自己选择鲜艳好看的颜色画人物穿的衣服。

三、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教师:画的时候要注意人物动态和植树场景的布局,可以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注意画画时画面的整洁,画好好,开始涂色,涂色要均匀。

四、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1、评价作品

展示作品,引导幼儿从人物动态、构图和颜色几个方面评价作品,表扬大胆表现的幼儿。

2、组织幼儿收拾材料。

幼儿园植树节主题教案3一、活动目的:

1、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明白全民义务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让学生懂得植树节的由来,以及植树节节徽的含义。

活动准备:

植树节的相关视频资料

二、活动过程:

(一)导入,宣布活动开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小树给我一片绿,我给小树一份爱”,在进行活动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之后看大家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师讲故事:《消失了的城市》

师:大家听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大家想想森林对保护地球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二)讨论交流:植树、造林的好处?植树节主题班会(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 师播放课件,进行小结:

1、天然的消音器

2、自动的调温器

3、天然的除尘器

4、氧气的制造厂

5、细菌的消毒站

师:是啊,以上几点都说明绿色对地球非常重要,地球需要树,今年3月12日我们新旗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在校园里进行了植树活动,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和这些小树一起茁壮成长,好吗?

(三)植树节由来 师:我们上周五在校园里种下了一片绿色,大家知道上周五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

师:对,是植树节,那大家又是否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吗?想知道吗?

(一)植树节的由来

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他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

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这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二)中国植树节标志:植树节节徽是寓意概括的标志。

1.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

2.“中国植树节”和“3.12”,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韧不拔的决心。

3.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引伸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三)发出倡议

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绿色孕育着生命与希望,没有绿色,就没有我们人类。我们要爱护每一片绿叶,爱护每一株幼苗。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绿化校园,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为此,我们向全班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1、不破坏绿化,这包括:不采摘花朵,不践踏绿化、不穿越开放式草坪,不到花坛等绿地玩耍,做游戏时远离花木。

2、参加学校的护绿活动,到学校附近的绿化地做保洁工作,看到不文明的行为及时劝阻。

3、使自己的家变成一个绿色家园。

选择一些适合在家种植的植物,种在阳台上、房间里。

4、在学校或家附近种一棵树苗,让树苗陪伴着你成长。

我们倡议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我们播种绿色,播撒文明,我们相信有了道德的阳光,绿树才会常青,让我们齐努力让我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师:在生活中你准备以什么实际行动进行“爱绿、护绿”活动?

(四)活动总结

班主任为本次活动做总结:

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爱护树木,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将来,愿同学们能和小树一样茁壮成长!

好,现在让我们大家在歌曲《绿色小树》中,结束本次活动吧!

三、活动反思:

本次班会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爱护绿色,保护绿色”的环保意识,我们从动手实践和口头宣传,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学生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在班上同学们的表演丰富多彩,老师的准备也比较充分,学生知道了植树节的由来,认识到了“爱绿、护绿”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同学们深深的体会到人类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爱护花草树木,才能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树立了“爱绿、护绿”的责任心。同时也增强了全体教师的环保意识,拓展了环保教育的参与面。

幼儿园植树节主题教案4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种植植物的情感,培养环保意识。

2、给予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培养幼儿劳动技能。

3、鼓励幼儿在集体劳动中学习与他人配合、协作,增强团队意识。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5、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活动准备

1、讲解关于植物与环境关系以及春天特征的活动。

2、种植工具。

3、蒜头。

4、有关植树节的CD。

活动内容

一、了解植树节的意义。

教师:小朋友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

教师:你们知道植树节的意义是什么吗?

二、观看CD。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段关于植树节的视频片段,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完之后回答老师刚才问的问题。

教师请幼儿回答植树节的意义幼儿园中班植树节方案活动方案。

教师总结:指数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

三、丰富植物园。

教师:我们的小朋友还小,还不能去植树,但是我们可以去保护小树,爱护小树。周末的时间也可以和父母一起去植树。

教师:虽然我们不能植树,但是我们可以去我们的植物园去种植其他的小植物,植树节的意义是使我们大家更加的关注绿化、环保问题。我们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可以去种植园大蒜。

教师讲述种植的要求

教师带领小朋友去种植园种植大蒜。

四、总结,结束活动。

教师再一次总结植树节的意义,同时总结种大蒜活动。

五、活动延伸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在父母的帮助下去真正的植树。

幼儿园植树节主题教案5活动目标:

1、了解“植树节的来历”、“植树与环保”、“有关植树节的活动”等资料。

2、在实践过程中每名幼儿要体现出各自自信勇敢的一面。

3、发挥出绿色幼儿园成员的自豪与自律,从小锻炼身体,向大家展示我们银河班的风采。

活动准备:

1、树苗若干。

2、浇树种树用的水桶铁锹等植树工具。

3、制作植树节版宣传报(关于“植树节的来历”、“植树与环保”、“有关植树节的活动”等资料)

4、制作“绿化环境,美化家园”宣传旗。

活动过程:

1、观看“风沙的危害”多媒体课件,配以音乐解说,制造略显紧张的气氛。

让幼儿通过听讲解、观看“风沙的危害”,多媒体课件,了解风沙对人类的危害。

2、引导幼儿重点讨论:如何来避免风沙带来的灾难呢?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幼儿得出树木能阻挡风沙,避免及或减少风沙造成的灾害。

3、观看春天季节特征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4、观看树木与人类关系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讨论,植树对人类的益处: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防风遮雨、防止火灾等功用。

“种一棵小树,绿一方净土”植树节活动开始仪式

①教师讲解植树节的来历,宣布活动开始。

②老师向小朋友介绍种树的意义,讲解护绿爱树的重要性。

③提出口号“你来,我来,大家来,共创绿色幼儿园”,并向大家倡议:“让我们的世界变成青青世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去年的树教案篇3

丁建春 重庆市万州国本中学校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然而,目前教育中的“育分”似乎比“育人”更具诱惑力,学生的分数上去了,文化水平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甚至有社会道德大滑坡的情况。来看几个个案:

案例一: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案例二: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案例三: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案例四: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案例五:男生,四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四岁师学习钢琴,八岁学习书法,获奖无数,十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这几个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按照你喜欢的程度做一下排列,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

第一位是卢刚。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三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第二位是马加爵。广西宾阳人,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杀4名同学,2004年6月枪毙。第三位是韩寒。上海人,中国作家,职业赛车手。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中国80后十大杰出人物,2009年亚洲周刊风云人物,新世纪周刊2009年度人物。第四位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作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第五位是李天一。李双江、梦鸽之子,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毕业,后就读人大附中,再到美国沙特克圣玛丽学院留学。成就不小: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金奖,最年少的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2011年因斗殴拘留教养1年,2013年2月因强奸罪判刑10年。

以上几个教育个案值得我们反思,目前人们最缺的是德,缺四个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学生最缺的教育是立德树人教育。

要成才,先成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回答“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时,是这样回答的,“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学校教育要把学生的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德育格局要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去年的树教案篇4

【关键词】英语课堂 跨学科 文化渗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纵观当下的英语课堂教学,许多英语教师能针对有明显跨学科知识的教材进行设计处理,课堂教学会有对应的环节进行文化的渗透以服务学生视野的拓展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但很多教师无法从教材中解读和捕捉到跨学科文化渗透的信息。于是出现了英语课堂跨学科文化渗透偏形式轻感受、偏单项轻整合、偏重点轻难点的现象。这导致学生的文化视野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本文将对其中表现突出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加以深入分析,并探讨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一、在导入环节抓住关键词渗透

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通常会用诗歌、游戏、free talk等形式进行课堂的导入。通过课堂导入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唤醒旧的知识,为教学新知识作好铺垫。有经验的教师会通过有语境的活动快速引出要学习的语言主题,激活相关的句型和单词。通常教师在进行这一环节的节奏会放得比较快,以便尽快进入新语言知识的学习,也习惯把文化渗透拓展放在语言学习、运用或拓展环节。即使导入环节里的诗歌出现关键信息词可以进行跨学科文化渗透也会一带而过,让人觉得这样的活动是为导入而导入,有点流于形式。

【案例1】

某教师在执教外研版《英语》(一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 1 Unit 2 It’s More Than Four Hundred Meters high!时,采用了教材编排的活动导入(见图1)。

针对这样的导入活动,原本的教学步骤如下――

Step 1: 看图回答。教师呈现图中的大树,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What’s this? What’s the tree like?

Step 2: Watch,Listen and choose.学生带着有备选答案的两个问题“How tall is it? How old is it?”去观看第一遍视频,引出生词meter的教学。

Step 3: 教师第二次播放导入活动的视频,学生边观看视频边跟说句子。

Step 4: Talk about the tree.

改进后的教学步骤调整如下:在原本第二个和第三个教学步骤之间增加两个教学步骤,新增的这两个教学步骤为Step 3和Step 4,原本的教学步骤Step 3和Step 4调整Step 5和Step 6,新增的两个教学步骤如下――

Step 3: Look ,draw and answer.学生看树的图,从树根画一根段到树冠,标上单词tall,再在单词边上标上30m。接着教师提问学生:How many floors is about 30 meters tall?

Step 4: Look and count. 学生看树桩图后,数看树桩里横切面里的年轮圈,接着教师说:Let’s count how old the tree is. 引导学生再观察树桩里的年轮圈之间的间隙,得出间隙有些大,有些小,思考原因是什么。

【评析】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原来的导入活动在运用教材配备的导入活动基础上,抓住树的tall和old这两个关键信息进行了看图感知、听音获取具体信息,跟说、看说输出小语段的形式有梯度地教学了这棵树,同时教学了生词meter。但这样的导入活动借助教材配备的视频和教材提供的数据给学生这棵树有tall和old 的特点,但是没能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到数据30m到底有多高,80年树龄的大树到底有多老,怎么从树桩得知树的年龄。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也正是从关键词tall和old里解读到的跨学科里所蕴含的生物科学方面的信息。

改进后的教学步骤3通过从树根画一根线段到树冠,让学生很直观理解了单词tall的意思。问题 “How many floors is about 30 meters tall?”让学生形象地明白了30m到底有多高,因为普通楼层每层大约3m高,30m高的树就有大约10层楼高,以此学生非常形象地体会到这棵树的实际高度。改进后的教学步骤4通过看树桩,再边看边数树桩里横切面的年轮圈, 学生很形象地感受到一圈代表树龄一年,80年树桩里就有80圈年轮,之后学生观察树桩里的年轮圈之间的间隙,学到了年轮圈间隙大的年份降雨较多,而年轮圈间隙小的年份降雨较少的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改进后的教学步骤3和4成功地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这棵树震撼人心的tall和old 的特点,也向学生传递了树龄与年轮圈、年轮圈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巧妙渗透生物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目标。

【建议】导入活动虽然不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但它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梳理出主题,并围绕主题的关键信息进行相应的跨学科文化渗透,可以让主题更加鲜明,帮助学生推开一扇扇不一样的视野之窗,让课堂一开始就变得鲜活而新奇。

二、在任务环节抓住话题渗透

任务型教学是很多英语教师所钟爱的教学方法。运用任务时,教师通常会做示范,接着请优生配合,然后让学生以小组活动形式去完成和反馈。通常教师在课堂里运用任务时,会错误地认为这部分是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只要有语境、有信息差、有兼顾听说读写等能力就够了,很难去触碰跨学科文化的渗透。另外,教师容易受到课标里关于跨文化意识描述的限制,以为只要抓住东西方文化差异、德育内涵、名人名言等进行所谓的文化渗透就够了,无法抓住话题进行单元知识的整合和结合功能句进行有效的语境再创设,导致无法水到渠成地进行跨学科文化渗透。

【案例2】

某教师在执教人教版《英语》(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上册Unit 4 Part B We Love Animials时,新授的单词有pig,bear,cat,duck和 dog,让学生理解文本和操练功能句型之后,师生互动交流如下。

T:We know so many animals. Look at this picture(如图2). What’s this?

Ss: It’s an island.

T: What island do you want it to be?

S1: I want it to be an animal island.

S2: I want it to be a fruit island.

S3: I want it to be a children island.

T: Great! You have good ideas. But look at the island carefully. Some place has got elephants. What island can it be better here?

Ss: Animal Island is better here.

T: Now it’s your turn to finish the task.

任务是把这5只动物安排在动物园合适的区域。第一步:成立5人小组,为岛屿里的五个区域各选一名组员当主人,成为哪个区域里的主人,这个主人的名字就为对应区域的字母。第2步:用句型:You are ...What’s this ? Why? It’s a ...进行同组之间不同组员的交流分享。第3步:整组的学生到教室前面作交流分享。评价方式是看谁安排得当并会表达,谁得星就多。

【评析】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通过一个岛屿图,用问题“What island do you want it to be?”引导学生把岛屿变为动物们的家园,学生通过观察岛屿里不同区域,根据个人的喜好成为对应区域的主人,学生自然运用“I am ...”进行自我介绍,同组的成员就用“You are ...”进行身份的确认,这样就把本册前面几个单元学到的字母巧妙地融合到了这里。接着学生用本单元所学到的句型“What’s this ?”对本单元新学的动物成员的安排进行了解,因为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主人,不同的主人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对动物进行领取安排,这样的问答有信息差,有交际的必要。

而学生用问题“Why?”做多个语轮的问答,既是对组员对动物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的评价,又是对其进行具体动物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的学科文化的渗透。比如有些组员就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把cat安排在D区,通过问题“Why?”,得知cat的习性需要树做攀爬,就会考虑到把它安排在A、E或C区, 会把duck安排在D区,因为D^有沙子,duck下的蛋可以藏在沙里,离水又近。这样的任务运用,学生通过观察小岛环境,结合动物们的生活习性,真正落实了课题“We love animals”,从而得到触及心灵的跨学科文化的体验,而不是停留在听声音、看脚印、看七巧板等浅表阶段去认识动物名称,避免了对动物的 love只是喊口号而已。

【建议】教师要抓住文本的话题和围绕文本的功能句,去创设出运用任务的直观丰富的语境,再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问题,让问题起到步步为营的引导作用,推动学生的交际及表达,使其不局限于文本的语言形式和框架,实现在认知上跳出文本但又不脱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爱生命、懂生命、惜生命等相关方面的跨学科的文化渗透。

三、在重难点句型突破时渗透

每一节课,教师都要抓住重点句型进行教学。能否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重点句型里往往包含难点。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一般都能比较准确地找到课堂教学的难点,常用反复练习、对比教学、分类教学、化繁为简、分解等方法。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句型,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会让学生针对难点的单词或句型进行音、形、意、用的学习,很难从跨学科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活动,存在重视重点句型学习,无法对跨学科的知识部分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学习的现象,导致的后果是重点突而不出,难点突而不破。

【案例3】

外研版《英语》(一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 1 Unit 1 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里出现的重点句型是“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 It’s more than forty thousand li long. How old is it? It’s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ld. ” 在这四个来自文本的目标句子中,问句是重点,答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某教师在执教该课时原本的教学步骤如下。

Step 1:看图回答。教师呈现重点句型的配图,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 How old is it?

Step 2: 听录音仿说。学生观看第一遍视频,针对学生读不好的词组more than 做示范带读。边读边出示本课的生词卡how long和li。

Step 3: 玩Memory games。把这四句话用遮住越来越多词的方法,让学生去回忆说出。

Step 4: 在长城图片下方给予关键词组how long,more than forty thousand li long,how old和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ld 让学生去谈论长城。

改进后的教学步骤如下。

Step 1. Look and question. (看图思考提问题。) 教师出示逶迤连绵的长城图,问学生你们想知道长城的什么?学生受图启发提出问题How long is it? 接着出示城墙古朴的长城图,让学生提出问题How old is it?

Step 2. Read,find and underline the answers. (看文本找出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文本找到目标问句的答句。其中第一个问句有两个答案,它们是 It’s more than forty thousand li long. 和It’s more than twenty thousand kilometers long.

Step 3. 学生: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 and “kilometer”发现学生沉默思考不会回答后,给学生呈现一个运动员绕着跑道跑了5圈200米的图说“That’s one kilometer or two li.”又问生:How much li is one km? 学生自然回答出1km is 2 li.

Step 4. Read and count. (读算式计算) e.g: 4li =? Km,40li =? Km,20li +10 km = ?km,40li +20 km = ? li。

Step 5. Listen and imitate. (听音跟读)

Step 6. Look at some key words and talk about the Great Wall.

【评析】原来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给予式的引出,在引出后多以机械训练为主,即使用Memory Games这种信息递减式的训练,这种训练缺乏思维含量,以服务熟悉句型为目的,到最后看关键词组信息说话,以服务发展学生的语段输出为终极目标,对句型中出现的数词和长度单位li和kilometer有在音、形、意上作处理,但根本没有对其中含有的跨数学学科知识,即对这两个计量单位进行形象客观感知、联系和反应思维的触碰,而数词叠加计量单位的学习正是重点句型要突破的难点。因为学生要对forty thousand li long和twenty thousand km long做到音、形、意的理解,就要建立在既理解数词,又要对li这个中国计量长度特有的单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而对li的了解必须依靠与km这个国际上常用的计量长度单位建立联系,在形象客观理解所对应的两个计量单位后,才有可能在添加数词的基础上再进行彼此的换算。学生才有可能建立起对长城事实长度和年份的准确认知,才能自豪地有感而发地介绍长城,为本课句型的语用作好铺垫。

改进后的教学步骤能抓住目标句型里长城的两个重要特点,即长度长和历史悠久,有选择性地出示图片,让学生在情景的启示中去提问,实现以引的方式出现目标句型里的问句。接着让学生自己回到原文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找的过程中引出目标句型里的答句,这样实现了以引的方式而不是给的方式去呈现所有的重点目标句型。教学步骤3和4能抓住重点句型里的两个长度单位作为难点进行突破,先由一幅5圈200米操场跑道图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客观形象的1km和2li的感知图像,接着以读算式计算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反应,在计算的过程中不断用到重点数词forty,twenty和two, 无形之中帮助学生熟悉了这些数词,促使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感知难点的基础上,在模仿跟读和看图说话的活动中能有感而发。

【建议】教师要对重点句型进行有效的教学,就得从文本主题和目标句型里解读出教学难点里是否存在跨学科的知识部分,再结合这部分的知识站在学生学情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难在哪些方面,接着找到分析出来的学生学习中可能会碰到的难点的依据后,对重点句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在重点的句型学习中结合难点的突破,让难点有效辅助学生掌握重点句型,避免让学生学得囫囵吞枣。

去年的树教案篇5

——县人民法院廉政文化建设先进事迹

2005年7月份以来,***县法院按照“打基础、割尾巴”的工作思路,面对法院队伍建设的困境,新一届党组知难而进,锐意进取,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与法院整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廉政文化建设为主导,转变干警思想观念,全面加强法院廉政文化建设,有效地推进了司法公正,树立了法院良好形象。2005年底被省高院院通令嘉奖一次,2006年被省高院授予民事调解先进集体,2007年被省高院先后记集体二等功、集体三等功各一次。有3名干警荣立个人二等功。

一、历史背景令人担忧

***县法院前两任院长先后因受贿受到法律追究,是建院以来出现违法问题最重,职务层次最高,涉及人数最多的一次。全院上下心情沉重,队伍出现了思想波动,干警有了思想包袱。有的干警工作上受到束缚,畏首畏尾,不敢负责,怕担责任。有的干警仍没有认识到廉政建设面临的形势,不能正确吸取教训。还有一部分干警失去了自信心,认为法院接二连三的出事,是一定时期积淀的结果。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干警在社会上抬不起头,同时更会影响到干警今后的个人进步和法院的发展。对法院党组则面临了更大的压力。廉政建设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法院将如何面对这一现实,新一届党组班子将如何带领大家冲出困境、走出低谷?党风廉政建设将如何继续去抓?等一系列问题摆在党组面前。党组成员坐下来,认真总结党风廉政建设的经验教训。统一了思想,深刻的认识到,***法院面临的困难,不是个别人出了问题,更不在于个别案件办成了错案,而关键在于多年形成的一些不合时宜的、阻碍法院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习惯没有清除,导致违法违纪问题发生,阻碍了法院的发展和个人进步。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队伍,提高素质重点是转变观念,这就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这个中心,以法院廉政文化建设为主导,逐步引导干警树立“司法为民”的司法理念。为此,他们确立了“打基础、割尾巴”的工作思路,并以廉政文化建设为龙头,抓审判、抓党建、树形象、促转变。

二、廉政文化走进法院

***县法院在沉痛的教训面前,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采取一系列措施,把廉政文化建设引进法院,并在这里扎根、开花、结果。

一是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全方位约束干警。突出抓了建章立制工作,坚持以制度为保障,以管理促提高。首先,抓了班子建设,倡导班子成员做到“七带头”。即:带头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带头遵守党的纪律和审判纪律;带头遵守民主集中制;带头深入基层;带头从应酬中解脱出来;带头讲真话、听真话、办实事;带头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其次,强化对干警的管理,制定了相关的中层干部管理规定、审判纪律的规定、院领导不干涉审判执行工作制度、工作人员不过问案件制度、干警八小时以外行为准则和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干警的行为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整合,将“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能为”的防范机制、“不敢为”的惩治机制和“不必为”的保障机制有机结合,出台了《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细则》,对审判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纪律作风、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约束,并以分值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法官政治待遇和经济利益挂钩。严谨的制度、严格的考核、严肃的追究,使规范化管理成为队伍管理的“高压线”和制度强院的“催化剂”,队伍管理逐步实现“人管人向制度管人,制度管人向自我约束”的转变。建立法官个人廉政档案,把所有在职法官的工作情况,拒礼、拒贿、好人好事和违法及不廉洁行为,纳入廉政档案管理。近三年来,全院法官共拒贿拒礼人民币76600元,拒收烟酒、饮料、手机等物品数十件。二是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在法院大楼内,设立了电子大屏幕,播放“公正执法,刚直不阿”、“司法为民、廉洁勤政”和廉政建设的名言警句,告诫干警廉洁自律、公正司法;办公楼开设廉政文化宣传专栏,张贴廉政格言警句、廉政文化活动图片,廉政公益广告等,充分展示法院廉政文化建设的风貌和所取得的成果;在会议室配备电视机、DVD播放机,购买反腐倡廉教育片,按照计划定期播放,打造廉政教育影视阵地。召开家属助廉座谈会、发放“廉政碗”,书写廉政春联,互发廉政短信,提醒干警防止“节日病”,过好“廉洁节”。同时为方便干警进行廉政教育学习,在图书阅览室专门设立“廉政书架”,阅览室定时开放,保证干警的学习时间与场所。三是抓教育,提高廉政意识。通过开设廉政党课、组织干警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增强党风廉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开展“法官行为规范”、“文明创建”、“学习新党章”、“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干警明白了“权从何来,为谁掌权”等问题。以开展教育为契机,提高法官政治素质。在开展“学党章,知荣辱,树新风,促崛起”主题教育中,他们把提高干警的思想素质,转变思维理念,“割掉尾巴”作为着眼点,把解决法院存在的问题作为落脚点,多次召开会议,院主要领导亲自给干警上党课,通过开展反腐倡廉形势教育、利用身边发生的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结合近年来法院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剖析了思想根源,查找自身在党风廉政建设和执行岗位目标责任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着重解决了“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面对新形势,没有危机感;思想滑坡,靠山吃山,司法吃法;集体荣誉感淡漠,在个人利益面前不顾法院利益,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大局意识;思维观念陈旧,不能适应新形势”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省、自警、自励、自强”的新目标,宗旨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四是抓惩处,维护党纪条规。高度重视查办案件对廉政建设的促进功能,在处理违法违纪的人和事上,不护短、不手软,坚决维护党的纪律和审判纪律的严肃性。2006年以来,***县法院先后对6人次有轻微违纪苗头的干警进行了诫勉谈话,对3名违纪干警进行了公开处理。五是让干警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转变思想观念。他们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活动,以丰富法官业余文化生活。“三八”妇女节组织女法官召开座谈会,畅谈女法官巾帼建功立业。“五四”青年节组织团员法官,开展演讲会。“七一”建党节组织党员法官开展党的知识竞赛。“八一”建军节组织召开军转干部座谈会,进一步激发军人的革命斗志,献身法律事业。开展系列法律服务活动,让干警在服务中受到教育,增强廉洁自律的意识。开展了送法到乡村和法律扶贫活动、开展了司法关注民生活动,组织了干警进社区、下农村,了解体验工人、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帮扶困难群众,密切干警与人民群众的鱼水联系,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意识。在廉政文化活动中,干警受到了积极向上文化熏陶,重新振奋了精神;干警把自己融入社会,体验到了法官的社会责任,坚定了司法为民的理念。

三、春风化雨滋润万物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大力培育廉政文化,廉政文化、法院文化润物无声,在正确文化的引导下,全院干警的廉政意识进一步增强,职业道德水准进一步提升,审判纪律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审判工作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适应了全新的立案管理方式。法院不廉洁的行为,多数发生在案件上,新的立案管理方式实行以前是案件一进门,双方都找人。当事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诉讼目的,找领导、中层干部,挑有关系的法官。法官挑标的额大、当事人“讲究”的案件。为了从源头上治理司法腐败,他们采取由告申庭统一立案的方法,坚决杜绝了由法院带着当事人甚至由法官直接去立案(自立自审)和多头立案的现象,克服了立案存在的“关系案、人情案”的问题,从案件入口奠定了司法公正的基础。二是适应了新的行政管理方式。他们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坚持了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公正。出台了《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细则》,对全院干警的德、能、勤、绩实行量化考核,工作干得好坏,有了客观的评价标准,克服了领导综合评估思想感情因素的影响。干警评价说,过去评先、受奖是领导赏的,现在才是评的。工作干不好,跟领导关系再好,对个人进步也没有用。全体干警紧紧围绕党的工作中心、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群众的需要开展审判工作,不以个人得失为目的,积极主动工作已渐成风气,渐已形成氛围。审判工作出现了“一多二高三低三少”的局面。“一多”即受理案件数量增多;“二高”即民商事案件调撤率、上诉案件的维持率提高;“三低”即案件上诉率、改判发回率、抗诉案件数量都有降低,2007年没有一起抗诉案件;“三少”即超审限案件明显减少,涉诉案件上访量明显减少,老信访户明显减少,2007年没有发生新的上访案件。三是法院队伍的思想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通过正确的法院廉政文化的引导,干警的思维观念在逐步转变。他们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大张旗鼓的宣传法院为民服务、为***大局服务,对法院发生的不廉洁行为,深入浅出的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全体干警恢复了自信心。都认识到,尽管理法院个别人出了事,但并不代表他们的集体没有希望。干警也因法院为大局服务,得到了县委、政府的肯定,得到了新闻媒体的认可与宣传,而受到了振奋。都深深的认识到,只要都努力工作,取得成绩,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全院“以廉为美、以贪为丑;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风气已初步形成。过去,有一部分人到一起就议论,什么样的案件好,那个当事人讲究不讲究。现在同志们议论更多的是如何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如何适用法律,如何把案件办成铁案,如何让双方当事人满意。四是法官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集体荣荣誉感有所增强。在法院文化和廉政文化的引导下,法院队伍建设出现了“三个明显增强”的可喜变化。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法官的使命感明显增强。绝大多数法官能以“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文明”的现代司法理念,去思考、对待和解决各种诉讼纷争。树立了大局观念,法官为大局服务的责任感明显增强。通过教育引导,全体法官对法院目标、理念形成共识,变成信仰,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追求、自身的利益和法院的大目标、为***大局服务的大目标联结在一起,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充分体现人生价值。树立了集体荣誉观念,法官维护法院荣誉的意识明显增强。法院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微妙的文化渗透和法院精神的感染,形成一种无形的、理性的约束,使法官自觉地遵守法官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初步树立了“院荣我荣、院耻我耻”集体荣誉感,法官能自觉意识到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绝大多数法官都以对审判高度负责、对当事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公正廉洁执法,以自身的素质,以自己的力量,为法院树立良好形象。法院的工作逐步得到了百姓认可。全院出现了“四多四少”的局面。积极上进的多了,不思进取的少了。想长远大局的多了,想小集体利益的少了。自觉用纪律约束自己的多了,我行我素的少了。维护法院荣誉的多了,损害法院形象的少了。

 

去年的树教案篇6

幼儿园教学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幼儿园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的教与学的正式活动。幼儿教师组织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的统一的过程,教师、幼儿、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组织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理念,而且还要求教师应该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内容,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探讨幼儿教师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

秋天的花园里到处飘落树叶,在午后散步的时间,幼儿一边兴奋地踩着落叶,一边讨论着,慧慧说:“这棵树的叶子好大好大呀,可以当成一把伞。”扬扬一脸困惑地说:“这棵树上的叶子怎么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黄色的,有的又是绿色的呢……”成成说:“这棵树上怎么只有叶子没有花呢?”这时何老师激动地说:“我们来一起研究树叶,怎么样?”

下午,何老师把幼儿带到了幼儿园附近的公园里,和幼儿一起研究树叶。活动开始之前,何老师给幼儿提了几个问题:“叶子的样子都一样么?为什么?”“哪些树的叶子长得比较像呢?”“仙人掌的叶子长在什么地方呢?”“有的树叶为什么到了秋天还不变黄?”……何老师给每个幼儿发了一张记录卡,让幼儿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叶子,把自己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记录下来。

在观察的过程中,幼儿又发现了一些新问题,玉儿说:“我看到很多树叶上都有一根细细的东西是什么呢?”扬扬说:“是花纹。”欣欣小朋友说:“树叶怎么会有花纹,我不同意。”何老师说:“那我们一起回去查查资料吧。”

回到幼儿园后,何老师把幼儿的观察记录表格在展示板展示,让幼儿之间相互交流自己观察到的树叶,并给幼儿提供了有关植物叶子的图书,何老师和幼儿一起查阅图书,幼儿逐步明白了树叶上一根根的细纹叫做叶脉,叶子下面的小尾巴叫做叶柄……后来,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比如:“有的树叶为什么到了秋天还不变黄?”“有的树为什么到了秋天就没有了树叶?”何老师说:“这个问题老师也很感兴趣,我们想办法去寻找答案吧,也可以问问爸爸妈妈。”第二天,何老师就组织了一次《 常绿树和落叶树 》的教育活动,有的幼儿从爸爸妈妈那里找到了答案,有的通过再次到花园里观察树叶找到了答案,有的在书上找到了答案,“常绿树虽然有时也会落叶子,但是它们不会同一时间一起落……”幼儿都非常地高兴。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教师要组织好一次教学活动,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能力

根据葛契尔(Getzels)的定义,兴趣是个人由生活经验中组织、累积、培养成的特殊气质,会促使个人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东西,从事喜欢做的活动,寻求特别的技能、知识与目标,以获得注意和学习。凡是能培养或增强此特质的活动,便是具有教育性的活动。由定义可知,幼儿是否对活动感兴趣,或者是否能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对某种活动、某种东西的兴趣,是衡量活动是否具有教育性的关键条件。在案例中,何老师敏感地捕捉到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确定了活动的主题,自然而然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记录的能力

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取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幼儿可以亲自感知事物的形态,感受人与事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引导幼儿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能促进幼儿更细致地观察和更认真地思考,使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化,从而在一次次的记录中调整自己的认识,为最终形成概念奠定一定的基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也指出,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注意要让记录有意义,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确定了学习的主题后,没有马上开展学习活动,而是带幼儿先到公园里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叶,并把树叶的样子记录下来,促使幼儿积累了更多的关于树叶的经验,为以后深入开展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幼儿思考的能力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的策略。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通过不断地启发和引导幼儿经过思考来回答问题,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将新知识同化或顺应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建立起新的知识框架。在上述案例中,何老师在带幼儿到公园观察树叶之前就对幼儿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因此幼儿的观察记录是有目的性的,并带着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4.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的能力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是在主动的和真实的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感知、操作、体验和交流来进行学习的。因此,在组织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充分地进行感知、探索、操作,与人交往,从事身体运动,思考解决问题,进行表达等获得经验。教师不能取代幼儿的活动或者过多干预幼儿的活动,以保证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上述案例中,何老师始终把幼儿当成活动的主体,从活动主题的确定,到花园里去观察树叶,记录树叶的样子,再到回来之后幼儿之间的交流,最后到一起收集资料、一起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人,教师故意比幼儿的需要慢一拍,有目的地压抑直接告诉幼儿答案的冲动,让幼儿有独立思考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5.引导幼儿将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的能力

幼儿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毕竟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教师要善于将幼儿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这样更有利于幼儿后期的学习。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善于从幼儿的发现和小组争论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加以整合和概括,并抓住了其中的关键经验加以提升,将有一定意义的、带有共性的问题,通过集体教学的形式解决。最终使幼儿明白了“树叶上一根根的细纹叫做叶脉,叶子下面的小尾巴叫做叶柄”“常绿树虽然有时也会落叶子,但是它们不会同一时间一起落”等。

去年的树教案篇7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去年的树》是篇充满真挚情感的童话故事,通过乌儿与树之间的约定,揭示出友情以及信守诺言的可贵。女作家新美南吉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歌唱的快乐、寻找的无助、告别的哀婉,带给人淡淡的伤感和弥漫心田的回味。教学这篇课文,同样需要诗意的营造,让学生沉浸其中,获得语言与精神的共生。但是笔者认为,课堂诗意需扎根于语言运用的土壤,这样才会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妨来看这一课中对话部分两位教师的教学,据此来与大家探讨课堂诗意的构建。

【教例一】

师:来,我们找找课文共有几组对话。

生:共四组..乌儿与树的对话,鸟儿与树根的对话,鸟儿与大门的对话,乌儿与女孩的对话。

师:我们先看第一组。同学们,冬天快到了,大树的好朋友小鸟要到南方过冬,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大树对小鸟说——(生齐读:再见了,小乌!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师:乌儿说——(生齐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鸟儿就飞走了。依依惜别,这句话应该怎么说?大家自个儿练练,(生练读,师指名读)

师:你要走了,心情怎样?

生:难过,

师:为什么?

生:要离开朋友了。

生:舍不得。(生读)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像小鸟唱歌一样.但这个保证要再坚定些。

(生再读,齐读,分组对读)

师:乌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第二年春天,小鸟满怀深情地去找大树,可是大树却不见了,小鸟问了又问,找了又找小鸟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读体会出来?

(学生小组练读后,教师请四组同学进行演示,接着让学生分别评价读的情况。然后,教师又引出——星星剧场课件出示:星星剧场的美丽画面)

师:老师要挑一名同学来演主角小鸟,小鸟演好了,电视就成功了当然前提是必须把台词背熟、等会儿小鸟在教室里飞来飞去,飞到谁的面前,谁就跟她对话也就是说,每个同学都要做好当演员的准备.(指名学生扮演小乌,学生合作表演课文这一部分内容)

【教例二】

师:没错,孩子们,你们看,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我们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内容。这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四次对话,好吗?怎么读呢?咱们来分一下角色。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视线聚焦在课文旁白上)

师:真是,旁白没读好,当然,这也不能怪我,因为我发现我读的提示语或者说旁白,太简单了,读着没劲儿。就那么简简单单的三个问,你让我怎么读?真没办法读啊!孩子们,你们说怎么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有味道,有感觉啊?

师:你真有经验,怎么加提示语的动词,怎么加提示语的形容词?大家看,前面我们学过的那个童话,叫作什么来着?

生(齐答):《巨人的花园》.

(屏幕出示《巨人的花园》对话片段,师生共同体味这篇课文是怎样写提示语的,在讨论“需写表情”后,教师让学生打开作业纸,为本课对话写提示语。学生接着交流并朗读)

生:树恋恋不舍地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师板书:恋恋不舍)

师:鸟儿呢?

生:鸟儿含泪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鸟儿是含泪说。(师板书:含泪)

师:真好!孩子们,树和鸟儿要分别的时候,一个依依不舍,一个难过;一个恋恋不舍,一个含泪。有了这样的体会,有了这些提示语,我们再来读读树和鸟儿的对话,我来读旁白,这次我保证能读好。

(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师生再次合作朗读树和鸟儿的第一次对话,声情并茂。用这样的方法,自然过渡,依次加上不同提示语,师生合作朗读接下来的三次对话,体会鸟儿的心急如焚,伤心欲绝)

师:孩子们,从鸟儿的心情当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她跟树之间的那份感情。这份感情如果用一个词儿来形容的话,那就是——

生(齐答):深厚。

师:请允许我再写一遍“深厚”,你也可以在书上再写一遍。(板书:深厚)让我们体会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读鸟儿的这些对话……

【反思】

以上两则教学片段,应该说都紧密结合文本的语文特点,进行了精心的预设,体现了教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在教例一中,读语言一悟心情一促个性一显自我,课堂无疑与诗意相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是轻松的,也是舒适快乐的。在教例二中,教者始终以“读”这一主线贯穿教学,在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学生的情感渐入佳境,课堂同样诗意绵绵。诗意相随,这是两节课共同的特点,但如果细细比较,我们会发现这两则案例却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首先,语文课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当然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堂只有将语言文字运用与教学紧密融合,学生才能从中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以上两则案例中,很显然,案例一重视学生的个性张扬,但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却是有所欠缺的,学生只是在同一水平上进行表达,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而案例二紧扣提示语添加这一要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人物的心情,并用朗读来加以表现,这无形中是对学生进行了很扎实的语用训练,所以,案例二是贴着语文的核心目标行进,学生得到的提高也是实实在在的。

其次,怎样更好地进行表达,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这是语文课应当承担的任务。拥有方法,会让学生学得更好。特别是对这样充满温情的文本,怎样把学会表达融入其中?案例一在这方面没有涉足,而案例二可以清晰地看到教者教学的路径指向。无论是故意提出旁白读不好的问题,还是回顾《巨人的花园》片段,再到讨论借鉴如何“写表情”,都是为内化提示语写法做准备,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学生的“写”与对文本内容情感的~悟”紧紧融合在了一起,“写”不着痕迹是为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品味服务,同时也为学生今后表达能力的提高服务,可谓一举数得。

去年的树教案篇8

案例教学教学法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的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法,这些案例都是来自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和实践,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效果显著。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在《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提出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中的价值,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教育界开始研究案例教学法则是在1990年以后才开始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通过对案例分析与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发现在近几年的课题研究、实践和反思中深刻地感受到,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最为突出的问题不是不为,而是不能。特别是有追求的青年教师,更要解决不能的问题,以此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能力。教师教学素质提高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成长。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因此教学案例分析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佳手段。

在案例研究中,教学围绕研究的课题,积极扎实地开展对某具体教育教学对象或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对象的个别性,方法的综合性,内容的深入性,可保证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条件对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1.撰写教学案例

要撰写教学案例,首先要明确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标题在教学案例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好的标题能够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和对案例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标题可以是单一的,一句话、一个短语来表达观点、概括情境、点明内容;也可以是复合型标题,除主标题外还有副标题(对正标题的内容加以说明、补充)。

任何一个教学案例都有它特殊的背景,包括环境、教师和学生,对象不确定,过程不可复制,结论不能套用。在撰写案例的时候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并且要准确的介绍教材版本、学制、学科及课题,重点要说明案例中故事发生特殊原因和条件。教学案例的主体部分就是除了把案例教学中的核心事情写清楚,还要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在对话互动中发现、提出、思考和交流问题的过程写详细、具体、清晰,尤其是与主题有关的细节―学生的情绪反应与教师的内心感受进行真实的描述,成为教学实践的真实再现。最后,在记述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价与反思。就是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与分析,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利弊得失和启示。

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首先,要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案例,这样有助于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某种技能。挑选的案例一定要真正来源于生活,具有可信性和典型性,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所选的案例要有代表性,通过案例讨论以达到理解理论的目的。

其次,要根据新课标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与学生进行互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发言,对学生发言中的论点随时进行引导、点拨和补充。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考核,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从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三、中小学教学案例实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做课本上的一道题。题目是看图列式,左边图上画了一棵大树,树上有5只鸟,树的旁边画了3只鸟(头朝树)。学生当即写出算式:“5+3=8”,表示“树上又5只鸟,又飞来了3只,一共是8只”。右边图和左边的图一样,只不过小鸟头的方向是朝向远离树的一边。这是学生也当即写出算式:“8-3=5”,“表示树上原来有8只鸟,飞走了3只,还剩下5只。”在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的时候,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他列的算式还是“5+3=8”。老师就问:“难道你没看见头朝左边表示加,头朝右边表示减吗?”我们发现在教学中,老师曾经做过很多这样人为的规定,“实线就表示合并,虚线就表示去掉”“看见总和共就加,看见剩下就减”。如果把此案例用于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得出为第二个图为什么是8-3=5而不是5+3=8,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发现规律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不是一概而论“头朝左边表示加,头朝右边表示减”。通过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教师应该像学生传授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所谓“公式”。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习此教学案例,不仅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加以纠正,也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大大提高了。

四、在中小学推广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中小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一个基础的地位,在这个阶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等,对于学生在以后的高等教育中起到一个强有力的推进作用。如何能够提高中小学教育的教育质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中小学教学中,正确的实施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完成“三维目标”。在案例教学法中,首先,教师要经常撰写、搜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定期与同事交流案例心得,从中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同时吸取好的教学经验以补充到自己的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其次,是教师围绕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挑选教学案例在教师的策划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境中,深入角色进行案例的分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方法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分析、讨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笔者在小学、中学、高中三种不同年龄特征、不同心理特征的受教群体中走访、听课、调研,最后得出结论:案例教学法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是卓有成效的,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应该在现有的案例资源中进一步发挥每一位一线教师的主体作用,使我们的教学案例逐渐系统化、成熟化,为我们的中小学教学法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