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8篇

时间:2023-03-07 15:03:12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篇1

关键词: 水文地质;可持续发展; 环境地质;优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 P641.72 文献标识码: A

1.可持续发展理念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说的是是: 是我们既满足了当代人需求且又不会对子孙后代在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时带来损害。对于可持续发展核心意思属于世代伦理,如今人类对未来子孙的生存的可能性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破坏环境或者将地下的资源去消耗殆尽, 其都会是当代对后代的一种加害行为,其行为也对后代子孙的在地球的生存造成不可抗拒的威胁。

2.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某些特点

在可持续的发展的理念下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都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它们的目标都是去重新构建人和自然的相互协调和地下水系统的良性循环或良好的地质环境系统, 我们必须从多学科进行交叉渗透, 然后对我们的目标系统去进行系统的分析,若想构建成为这样的一个优化的系统, 其过程必须采用系统的方法, 以及采取配套的可以治本的对策, 不仅仅是零碎的治标措施。 我们在去重新构造这个系统时, 不但要求我们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更关键的是正确地应对人与人间的利益矛盾关系以及整合眼下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及整合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若想能够获得比较好的长期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必然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引起格外的关注。

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早日实现, 我们必须去重新构造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的环境、 地下水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良好的地质环境系统。所以, 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对目标系统采取深入的人文历史分析和地质历史分析, 只有掌握其在纯粹的自然状态下所进行的演变的规律, 并分析诊断在叠加人为的作用后其系统所产生的变化的规律,然后在顺应自然、 认知自然的基础上, 去构想和设计优化这个系统, 并寻求其构建的途径和方法。以往在我们没有真正地掌握自然规律前, 我们贸然地去采取进行改造大自然的行动, 却往往会导致和预期目标相反的后果。在1960年前后, 在河北平原就曾经被实施过,一块土地对一片天、使其只蓄水不排水的水利方针, 在最后使造成大面积的土地的盐碱涝渍的后果。地下水系统与地质环境系统作为一种复杂系统,其有反直观的特性, 也就是其行为方式通常恰好和大多数的人所想象的结果背道而驰。在数百年对于长江中游所得的防洪的实践经验, 就为其系统的行为的反直观的特性作了极好的诠释。荆江大堤的修筑是为了去防洪, 但结果反而导致洪灾的进一步加剧; 进行围湖造田当初只是为了使经济得到发展, 结果却反而引起洪涝和渍害,得到的结果却是江湖洪灾加剧,使成为了干扰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故此, 在人们采取对大自然的改变措施的行动之前, 一定要做到慎之又慎, 且三思而后行。对于重新去构造优化系统, 绝对不能采取零碎的治标的措施,一定要使用系统的方法, 努力将措施整合使之成为可操作的成套的治本的对策。

综上所述, 对于构造河北平原地下水系统和地质环境系统,使之优化,属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以河北平原的浅层咸水的改造而言, 则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 其要求一系列成套的措的施加去支撑, 如若措施不是配套, 将导致难以成功和推广。咸水夫人改造必须具备下列的基本条件: (1)拥有外来的淡水去进行大额的灌溉,使之较快的形成可以供开采使用的浅层的淡水; (2)干支配套的排咸入海的渠道必须有统一, 反之则会使咸水搬家; (3)排除浅层咸水及开发薄层淡水的出水能力大的浅井井型必须有, 这样可以缩短改造的周期, 以实现滚动开发的良性运转;(4)在数学模拟的基础上去制订科学的有关排咸换淡的方案, 杜绝以往粗放的改造方式; (5) 建立相关的法规和利益机制, 来确保浅层咸水的改造工作可以全面的开展, 并长期坚持。进行咸水的改造工作, 上边的条件可以说是缺一不可的, 同时, 去满足上述的条件也并不容易。以井型来讲, 目前大出水量的浅井其成本比较大。故此, 须对大出水量浅井的凿井技术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虽然只是技术的细节, 但却在河北平原的构造优化系统中必须去解决的难题。

3.相互合作、多学科共同努力

对多学科去交叉的渗透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 这是去构建的优化系统中所必需的。比如, 对有效的利用土壤水而言, 其工作需要水文地质与农业等等专业的人员及部门之间的配合。对与去制订的可持续的有效防洪对策而言, 就会需要水利与地质等等专业的人员及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就从我们实践的经验来看, 目前由于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存在着条块分割的默许体制, 使得不同部门在各自的利益冲突下, 各个部门之间协同工作很难去实现。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工作者通过辛勤的劳动得到的宝贵的研究成果, 通常很难得到相关应用部门的认可与理解, 仅仅只可以停留于纸面上, 却不能付诸于实践。故此, 只有提倡去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努力共同探求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 也必将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突破点。虽然在构造可持续发展优化系统时要去涉及一些技术层面的相关问题, 但是, 对于真正的难题却并不在技术的层面,相反则在非技术的层面。比如, 在咸水的改造周期相当长前提下,怎样去建立一个相应的在利益方面激励的机制, 并可以解决资金的来源, 致使咸水的改造不仅仅属于政府行为, 在同时也是人民的自发的行动, 相对来说就是一个我们必须去解决的重要的课题。使土壤水得到有效的利用, 虽然在改善水资源的条件意义十分大, 但却对农户来讲, 采取打井的灌溉要远比使用土壤水更加省事, 如若没有相应法规及利益的驱动, 要想使土壤水得到有效的利用及推广, 就可以说是一句空话。建立相应的利益激励的机制, 是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系统顺利进行的关键。故此, 要想去做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对于的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 我们应当去大力的加强对软科学的研究工作。持续以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思想, 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工作必将会获得良好的长期的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结语

由于种种在技术层面和非技术层面所造成的原因, 使其工作难度变大, 企图也不会立竿见影,实践起来也不会一蹴而就。我们只有去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为之去付出, 这样我们才会达到目标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家彬. 环境伦理学----关于环境与发展的新思维[J] . 科技导报, 1994, 10: 51- 52.

[2]靳孟贵, 张人权, 高云福, 等. 农业- 水资源- 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以河北黑龙港地区为例[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9.

[3] 张人权, 梁 杏, 陈国金, 等. 长江中游盆地地质环境系统演变与防洪对策[ J]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 9( 1): 104- 111.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篇2

1 水文地质工程中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析

水文地质工程一方面涉及到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价分析,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掌握水文地质工程开展建设区的实际气象资料,从而获得相关区域降水量及蒸发量的具体调研数值,为工程建设与开展提供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水文地质工程需要做好调研区域水层储水结构的分析,重点了解水层分布情况,积极分析特定岩石条件结构下对地下水位的影响,为工程建设提供指导与借鉴。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析具有指导性与科学预见性,是开展大型地质工程建设的基础环节。除了上述提到的两个方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的影响还表现为水文地质受地下水位及水压变化对地表建筑物引发的威胁,从理论上说地下水位上升直接引发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加剧,土壤盐碱化作用于特定的土层引发严重侵蚀。而反之地下水位的下降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引发地面下降及断层裂缝等严重的地质灾害,对地下水的质量也造成不小影响。此外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引发地质环境的不稳定性,受水压变化控制使得原有的地质结构出现断裂,形成易损点,严重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2 应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影响的策略分析

(一)积极做好前期调研,加强地质水文的勘查分析。在进行地质水文建设之前,首先采取实际调研的方式切实了解水文地质工程对地质环境的潜在影响,在勘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预备方案,采取对应措施进行有效防范。其次要做好地质工程建设的安全规划与部署,积累相应的地质环境水文地质资料,做好前期的影响与成本预算分析,一方面保证水文地质建设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另一方面最大限度保证地质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二)加强外在监督与管理,降低地质环境的二次伤害。水文地质工程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工程监督与管理约束机制,在此基础上保证管理到位,建设可靠。目前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在开展实施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导致水文地质环境受损严重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加强外在监督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积极做好工程资金的合理分配,采取最优化最环保的施工方案才能保证对地质环境的危害停留在最小范围内。

(三)创新技术手段,走生态环保建设发展之路。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我们走生态建设环保建设之路提供了可能,采用先进的管理与施工技术可以获取最科学详实的研究资料,采用科学便捷的建设施工方式可以将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目前我国大部分水文地质建设都积极尝试采用先进的科技弥补施工过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常见的有应对地质问题的建筑基本加固技术及建筑底层优化技术,有针对地下水质的检测与过滤技术等等,不一而足。因此通过技术的创新与传统模式的转变实现生态建设环保之路的构建,降低水文地质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具有现实可行性与推广性。

3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的科技化发展方向

(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发展所要遵循的线索。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情,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发展应该遵循以下三条线索:一是科学化发展方向应该以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据,具体包括,南水北调、西北水资源三峡工程等等。 二是科技化发展应该以为政府职能服务、为履行政府法律作为方向。政府职能服务包括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监督利用等等。政府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水资源法以及矿产资源法等等。三是科技化要向多学科延伸。对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利用地质学基础知识在环境科学以及土木工程学上的应用,由于在工程建设中所涉及专业领域比较广、比较复杂,这就要求向多学科延伸。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篇3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主要发展战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也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才能够实现未来发展,符合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基点,重视论述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环境艺术设计的能力培养。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用

随着近年来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们正常的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人们对环境生活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是一门非常具有特色性的专业,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环境艺术文化也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只有这样,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重视对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的应用。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现阶段,环境技术设计的基本理念便是节约与环保,是以人为本,在建筑生态住宅的过程中,无论设计过程,还是施工过程,都需要是此案全程无害化,以居住环境中的绿色环保理念为基础,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融入到整个人类的居住环境中,从而构建起人类、环境、建筑的良性系统,环境艺术中华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也就此形成。因此,绿色健康系统在环节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当下环境艺术发展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要注重建立可持续发展设计观,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真正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当中。对此,教师要注重对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融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将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能够进行应用,这样一来,才能够真正地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1、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学理念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学理念的同时,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加强对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学习工作,对涉及的学科内容、实施途径与方法以及相应的评价机制进行有效学习,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能够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有一个较好的了解[2]。这样一来,在进行实际讲课过程中,教师才能够真正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当中,切实地发挥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作用。同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学理念时,要注重加强教师的学术交流以及进修学习工作,使教师能够加强对这一理念的理解程度,能够切实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

2、整合工程技术相关课程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节设计专业中的应用,要注重对传统工程技术相关课程的整合工作。工程技术相关课程是环节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环节,关系到了未来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工程技术相关课程的整合,目的在于使可持续发展理论能够真正应用于环节艺术设计当中,并且在日后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整合工程技术相关课程时,要注重加强课程设计和修订工作,并就发展目标明确写入教学目的中,根据教学目的,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同时,要对整合完成的工程技术课程进行有效实践,并对教学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统计,明确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修正,使学生在学习课程过程中,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可持续设计观[3]。

3、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想要真正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教学工作当中,并且发挥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作用,极难实现。对此,加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建立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当中,对教学模式的改变,应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1)要切实把握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特点,综合学科特征,进行教学设计。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理论层次内容,对这一内容的灌输,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兴趣。在进行实际讲课过程中,可结合生活实际情况,例如当下的环境污染问题、建筑行业的污染问题等,让学生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的讲解。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自主地进行知识学习,是当下进行可持续发展理论教学工作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列举一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案例。例如当下建筑行业对新技术、手段,新材料的实际应用,实现节能降耗的同时,又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3)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在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要注重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结束语

总之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必须要注重对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将工程技术相关课程与这一理念进行有效整合,加强教师对这一理念知识的学习,并且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知识有效结合,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海燕,夏建红,张榕泉等.以实践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之改革——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31—35.

[2]张凯雷.实践性教学对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性——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5:43—45.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篇4

[关键词] 绿色会计;企业;可持续发展;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绿色会计作为会计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对于企业、社会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许多难题,所以不能让这种现象恶性循环,必须发展新型的企业,发展符合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绿色会计作为当今企业发展的选择,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希望。

一、绿色会计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强化我国环保意识

多年来,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无论是企业的建立与发展,还是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都受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为我国企业的会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绿色会计这一新型词汇对于会计的发展来说是有着很大影响力的,同时也有着很大的作用。绿色会计的发展有利于强化我国环保意识。所谓“绿色会计”,顾名思义,绿色指的就是环保,通过绿色会计的发展可以引起我国各大企业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视,进而强化我国环保意识,对于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

绿色会计的发展不仅仅有利于强化我国环保意识,还有利于企业自身经济的发展,因为对于目前市场竞争环境来说,都是变化多端的,每个企业都面临着优胜劣汰的挑战,所以为了能更好的适应这种竞争环境,就要求企业发展绿色会计,绿色会计的发展适应了时代的潮流,绿色的观念符合可持续发展,所以就会占领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进而拉动消费,实现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进而实现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有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会计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了保护环境与生态的重要性,当今企业的发展都需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维护人们生存空间为前提。绿色会计的出现与发展恰恰符合这一要求,绿色会计不仅仅可以带动企业内部员工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持,同时也可以在整体上有效实现我国经济增长。除此之外,绿色会计的发展宗旨就是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平衡,所以,换句话说,绿色会计的发展有利于有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会计的概述

绿色会计的出现与应用解决了企业经济发展与国家生态发展之间的难题,但是想要发展好、实现好绿色会计,首先就要对绿色会计相关的概念进行一定的理解,以此来为企业绿色会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绿色会计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加强经济发展的生态条件,但是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多样性与资源利用的复杂性,必然带来绿色会计自身的特殊性,例如: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等等,这些特点也是在绿色会计的发展中不断总结归纳出来的,对今后绿色会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很大的积极的作用。

三、绿色会计在企业运用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不断变化,各大企业的发展为了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状况,所以面对着企业会计发展的转型,由传统会计转化为绿色会计的发展,同时这也是目前大部分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根据目前绿色会计在企业运用中的状况来看,还是存在许多发展难题。例如:企业内部的绿色会计理论尚未成熟,企业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财务会计信息缺乏准确性,除此之外,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缺乏大胆创新的思维,这些都是阻碍我国绿色会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所以说,想要发展好、实现好绿色会计,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发展现状。总体来说,绿色会计的发展有利有弊,但是大部分还是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所以企业发展绿色会计是当今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绿色会计在企业实施所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会计理论尚未成熟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环境下,大部分企业的会计发展都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却为人们的生活发展环境带来了许多问题,所以就需要各个企业的会计发展转变方向与模式,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会计发展在不断成长,但是其中还存在许多细节性问题,一直在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下文就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以此来为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提供正确的方向。

首先,在我国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最根本的问题的就是绿色会计理论尚未成熟。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与成长来说,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完善的、成熟的理论。然而在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恰恰缺乏成熟的会计理论,这样以来就会导致绿色会计的发展失去理论依据,失去发展的核心,很容易是企业的整体发展走向错误的道路。除此之外,我国绿色会计理论尚未成熟的原因也包括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绿色会计理论发展不成熟,所以说,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成熟的绿色会计理论。

(二)缺乏准确地目标定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与消费者的支持,准确的目标定位是企业确定市场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企业经营效益高低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我国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恰恰缺乏了准确的目标定位,这对于绿色会计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我国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一方面就是企业对于自身的产品性质没有清晰的理解,所以很难在市场竞争中找到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企业不明确自身产品所适合的消费人群,所以很难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无法确定合适的消费者,所以往往就失去了市场占有率,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对于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财务会计信息缺乏准确性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内部的会计发展来说,无论是资金的流动还是财务的统计都离不开数据的使用,对于我国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如此,会计的发展需要准确的财务信息,只有这样,才会避免企业在财务上出现遗漏或者损失,但是,我国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的财务会计信息缺乏准确性,这个问题的出现对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来说是一大阻碍。

在我国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财务会计信息缺乏准确性,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内部会计各个部门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所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缺乏协调性与效率性,很可能出现重复工作的现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所以就没有对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审核确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低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很容易导致企业的财务出现问题,为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

(四)企业管理者缺乏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如今,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它的发展都离不开企业管理者正确的引导,但是目前在许多企业的会计发展中,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其发展理念都缺乏充足的认识,缺乏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这也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领导者与核心人物,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举止对企业的文化、氛围以及员工的发展都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大部门原因是因为管理者思想与管理观念相对传统与保守,缺乏大胆创新,除此之外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与水平也缺乏提高,这样不仅仅容易导致管理者在企业内部逐渐失去权威,同时也不利于统筹规划,协调指导会计各个部门以及会计员工之间的沟通工作。除此之外,管理者缺乏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与生态效益,对于企业内部会计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都是非常长不利的。

五、绿色会计在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绿色会计理论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企业会计发展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就为当今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难题。但是,根据这些发展问题下文也对其做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以此来促进我国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就需要建立并完善绿色会计理论,因为绿色会计的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理论依据来支持它的发展,如果缺乏了正确的理论依据,我国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完善绿色会计理论,一方面,要深入理论研究,不能仅仅企业的会计发展仅仅停留在企业的经济效益方面,近年来,国家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绿色会计理论要深入到环境保护的层面,为绿色会计的发展注入新的因素;另一方面,规范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主要表现在披露方式的统一性,只有这样才会对绿色会计的披露方式进行统一的、全面的规范,进而为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

我国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准确的目标定位不仅仅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且可以拉动消费者的消费,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需要进一步了解自身产品的特点性质,是否可以满足市场消费人群的消费心理,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来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产品;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对消费者进行进一步的市场调查找出真正适合自身产品的消费人群,并且做出正确的市场定位,进一步拉动消费者的消费质量,为企业绿色会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与较高的市场竞争力。

(三)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在我国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存在财务会计信息不准确的问题,这对于我国会计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企业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加强内部会计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并且要明确每个部门的工作范围,避免出现重复工作的情况,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并且对于管理者而言,要掌握每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性;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要加强审计监督,以此可以对财务会计的各项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审核与确认,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为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管理者坚持绿色理念、会计发展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面对市场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与压力,我国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管理者从根本上完善自身的管理水平,不能在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发展模式,这就需要管理者坚持绿色理念、坚持会计发展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想要发展好、实现好企业绿色会计,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坚持绿色理念,将会计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首先,需要提高管理者的能力与水平,管理者要突破传统的经营理念,因为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受到传统的束缚,缺乏大胆的创新,所以就要求管理者做到自我的突破,发挥自身的潜能,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创新绿色理念,以此来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其次,企业的管理者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威信与权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以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沟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效率;最后,企业的管理者要学习先进的经营经验,并且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具体问题,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最终也能够不断完善自己,与员工共同致力于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有效实现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绿色会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更加了符合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换句话说,传统的会计发展理论已经无法满足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所以企业要将绿色会计作为自身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虽然,目前绿色会计的发展还存在许多实质性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抓住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立完善绿色会计理论,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还要坚持绿色理念、会计发展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最终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

[参 考 文 献]

[1]苏楠,张立刚.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2):74-75

[2]钟骏华,王诗婷.绿色会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5):156-158

[3]米少楠.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企业绿色财务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篇5

人类如何实现在各个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被联合国的一项“跨千年全球展望研究”列为新千年全球所面临的15大挑战之首,显示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空前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是人类面对生存环境危机对自身发展道路进行反思的结果。可持续发展自提出到今天,经过2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其战略构想已基本在全世界范围及国家层面上形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严峻的人口、环境和资源形势,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可持续因素比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要突出。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引起中国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也逐渐从生态学、环境学向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领域扩展。中国学者根据中国国情特点,在社会、经济、人口、环境、资源和法制等众多领域,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所面临的问题和许多有实践意义的观点。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研究从概念、主要内容、特点、主要措施及新领域与新课题等方面进行一番梳理与简略的述评,并就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浅见。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有两个层次。首先是可持续发展提出的理论基础问题。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研究比较多:

1、有学者认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源于18世纪“自然的平衡”的思想。www.133229.coM

2、有学者认为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在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人关系的同时,也分析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这种物质变换理论是同当今全世界的热点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密切相关的。可以说,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早期探索。

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可持续性的概念源远流长,我国秦朝(公元前2世纪)的田律清晰地体现了可持续性的思想。并认为这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环境法律。但多数学者肯定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观演变的最近结果,是新的发展观。[1]

其次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问题。

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学术界争论也比较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的,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为全球范围的共识。主要观点有:

1.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讨论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江泽民同志就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2]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一概念,逐步被接受和认可,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识。[3]

2.可持续发展是在80年代中期由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提出来的。当时定义有10种以上,甚至包含了有些旨在限制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定义”和“指标”。而对此比较有针对性的共识是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4]

3.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形成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1987年《我们的未来》的报告,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与形成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理论深化与完善时期;此后几年间,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制订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导原则,人类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5]

(二)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

《中国21世纪议程》通过之前,中国无http://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有关文件,均使用“持续发展”概念。1994年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道路。此后,人们普遍接受并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在普遍认同《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的定义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做了不同的表述。

1、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6]

2、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能动地调控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7]

3、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人类社会的运行中,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能够保持社会进步、体制优化、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8]

4、江泽民同志概括的:“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它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必须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二是今天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9]

由此可见,中国学者在描述从传统的发展观到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基本上接受了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概念,进而从不同角度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表述推进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思想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这是学术界的共识。但是在内容的具体上也有不同观点:

1、可持续发展是指改善和保护人类美好生活及其生态系统的计划和行动的过程,是多个领域的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0]

2、可持续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逐步将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和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转变成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11]

3、可持续发展理论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即人与自然必须互相协调,协同进化,特别强调应把人类需求的不断满足同资源消耗、环境退化、生态胁迫等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二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发展、利己利他的平衡、当代与后代的公正、自助互助的公信、自律与他律的制约。[12]

4、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维度,人与社会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维度,人自身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维度。三个维度内在地构成循环路径,架构出自然、社会和人的立体图景,形成了可持续发展内在整体性的“和谐三维度”。[13]

由此可见,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面广,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许多内容还有待充实。

三、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贯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条红线,是发展理论的实质所在。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坚持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大意义。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邓小平、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研究日益得到学者的关注,学术界主要从概念的提出、主要内容、特点、主要措施及新领域与新课题等方面对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研究。学术界认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自然环境在内的综合的社会发展观,它是在环境问题已成为发展重大课题的时代背景下,在对中国国情现实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宏观战略思考,它体现了邓小平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的深刻理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贯穿在他的整个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他站在世界与时展的前列,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不断实践,又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高。我们应当在具体的实践中努力贯彻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于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研究比较多,主要集中在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来源、主要内容、实施措施等方面,分歧不大。

关于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来源,学术界认为江泽民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顺应世界潮流、适应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口、环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对邓小平“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继承和发展。它的现实来源就是江泽民同志长期的工作实践。江泽民本身是一名科技工作者,这种职业背景使他不仅能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使他对人口资源环境对当今世界发展的影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于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容,学术界认为是十分丰富的,核心内容就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四位一体的总协调,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关于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也主要是围绕核心内容展开,认为他提出并采取了五大战略对策:第一,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这两个根本性转变结合起来;第二,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结合起来;第三,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第四,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消除贫困及扶贫工作结合起来;第五,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这五大战略对策既是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实践。

关于科学发展观问题的研究是现在的一个热点,成果也有很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对邓小平发展战略思想和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丰富和深化,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创新,研究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总体评述及关于今后研究的两点意见

(一) 总体评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目前在国内外都处于创建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在中国被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提出后,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法制学等各个领域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研究仍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而且—般性的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可持续发展是—个综合性、交叉性研究课题,其理论发展依赖于道德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地理学、资源环境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要上升到理论体系,一方面,需要有严密的方法论;另—方面许多理论观点还需要充分论证,要加深理论研究的深度。同时需要研究者具有更广博的知识背景,还要多学科协调研究,各学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进行研究,拓展研究的广度。

总体来说,学术界对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问题重复论述比较多,缺乏新意;还有些方面的研究才起步,对于一些问题的研究尚未涉及等,这些都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以注意和不断克服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研究可持续发展思想只是开了一个头,还需要进一步深入。[14]

(二)关于今后研究的两点意见

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研究,总体来说,成果比较多,也有相当深度。但是笔者认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相对照,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研究还应该大力加强与深入,应该注意视角的转换与方法论的创新。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理论创新与发展。理论创新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不竭动力,是指导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的力量源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研究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密切联系新世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这是深化研究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应当加强对薄弱环节和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把研究可持续发展思想理论贡献,同总结历史经验,研究现实问题三者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研究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最主要的是以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将会层出不穷,理论创新的任务会越来越繁重,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孜孜追求、不断探索。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观察社会问题要有超前性和预见性,不断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新见解,努力推出符合时代和实践要求,高质量地开展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提供学理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篇6

人类如何实现在各个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被联合国的一项“跨千年全球展望研究”列为新千年全球所面临的15大挑战之首,显示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空前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是人类面对生存环境危机对自身发展道路进行反思的结果。可持续发展自提出到今天,经过2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其战略构想已基本在全世界范围及国家层面上形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严峻的人口、环境和资源形势,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可持续因素比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要突出。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引起中国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也逐渐从生态学、环境学向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领域扩展。中国学者根据中国国情特点,在社会、经济、人口、环境、资源和法制等众多领域,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所面临的问题和许多有实践意义的观点。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研究从概念、主要内容、特点、主要措施及新领域与新课题等方面进行一番梳理与简略的述评,并就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浅见。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有两个层次。首先是可持续发展提出的理论基础问题。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研究比较多:

1、有学者认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源于18世纪“自然的平衡”的思想。

2、有学者认为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在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人关系的同时,也分析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这种物质变换理论是同当今全世界的热点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密切相关的。可以说,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早期探索。

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可持续性的概念源远流长,我国秦朝(公元前2世纪)的田律清晰地体现了可持续性的思想。并认为这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环境法律。但多数学者肯定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观演变的最近结果,是新的发展观。[1]

其次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问题。

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学术界争论也比较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的,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为全球范围的共识。主要观点有:

1.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讨论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江泽民同志就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2]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一概念,逐步被接受和认可,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识。[3]

2.可持续发展是在80年代中期由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提出来的。当时定义有10种以上,甚至包含了有些旨在限制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定义”和“指标”。而对此比较有针对性的共识是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4]

3.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形成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1987年《我们的未来》的报告,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与形成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理论深化与完善时期;此后几年间,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制订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导原则,人类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5]

(二)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

《中国21世纪议程》通过之前,中国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有关文件,均使用“持续发展”概念。1994年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道路。此后,人们普遍接受并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在普遍认同《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的定义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做了不同的表述。

1、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6]

2、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能动地调控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7]

3、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人类社会的运行中,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能够保持社会进步、体制优化、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8]

4、江泽民同志概括的:“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它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必须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二是今天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9]

由此可见,中国学者在描述从传统的发展观到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基本上接受了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概念,进而从不同角度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表述推进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思想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这是学术界的共识。但是在内容的具体上也有不同观点:

1、可持续发展是指改善和保护人类美好生活及其生态系统的计划和行动的过程,是多个领域的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0]

2、可持续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逐步将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和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转变成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11]

3、可持续发展理论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即人与自然必须互相协调,协同进化,特别强调应把人类需求的不断满足同资源消耗、环境退化、生态胁迫等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二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发展、利己利他的平衡、当代与后代的公正、自助互助的公信、自律与他律的制约。[12]

4、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维度,人与社会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维度,人自身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维度。三个维度内在地构成循环路径,架构出自然、社会和人的立体图景,形成了可持续发展内在整体性的“和谐三维度”。[13]

由此可见,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面广,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许多内容还有待充实。

三、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贯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条红线,是发展理论的实质所在。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坚持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大意义。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邓小平、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

转贴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研究日益得到学者的关注,学术界主要从概念的提出、主要内容、特点、主要措施及新领域与新课题等方面对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研究。学术界认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自然环境在内的综合的社会发展观,它是在环境问题已成为发展重大课题的时代背景下,在对中国国情现实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宏观战略思考,它体现了邓小平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的深刻理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贯穿在他的整个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他站在世界与时展的前列,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不断实践,又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高。我们应当在具体的实践中努力贯彻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于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研究比较多,主要集中在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来源、主要内容、实施措施等方面,分歧不大。

关于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来源,学术界认为江泽民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顺应世界潮流、适应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口、环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对邓小平“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继承和发展。它的现实来源就是江泽民同志长期的工作实践。江泽民本身是一名科技工作者,这种职业背景使他不仅能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使他对人口资源环境对当今世界发展的影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于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容,学术界认为是十分丰富的,核心内容就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四位一体的总协调,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关于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也主要是围绕核心内容展开,认为他提出并采取了五大战略对策:第一,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这两个根本性转变结合起来;第二,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结合起来;第三,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第四,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消除贫困及扶贫工作结合起来;第五,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这五大战略对策既是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实践。

关于科学发展观问题的研究是现在的一个热点,成果也有很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对邓小平发展战略思想和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丰富和深化,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创新,研究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总体评述及关于今后研究的两点意见

(一) 总体评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目前在国内外都处于创建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在中国被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提出后,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法制学等各个领域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研究仍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而且—般性的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可持续发展是—个综合性、交叉性研究课题,其理论发展依赖于道德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地理学、资源环境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要上升到理论体系,一方面,需要有严密的方法论;另—方面许多理论观点还需要充分论证,要加深理论研究的深度。同时需要研究者具有更广博的知识背景,还要多学科协调研究,各学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进行研究,拓展研究的广度。

总体来说,学术界对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问题重复论述比较多,缺乏新意;还有些方面的研究才起步,对于一些问题的研究尚未涉及等,这些都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以注意和不断克服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研究可持续发展思想只是开了一个头,还需要进一步深入。[14]

(二)关于今后研究的两点意见

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研究,总体来说,成果比较多,也有相当深度。但是笔者认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相对照,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研究还应该大力加强与深入,应该注意视角的转换与方法论的创新。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理论创新与发展。理论创新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不竭动力,是指导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的力量源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研究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密切联系新世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这是深化研究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应当加强对薄弱环节和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把研究可持续发展思想理论贡献,同总结历史经验,研究现实问题三者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研究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最主要的是以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将会层出不穷,理论创新的任务会越来越繁重,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孜孜追求、不断探索。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观察社会问题要有超前性和预见性,不断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新见解,努力推出符合时代和实践要求,高质量地开展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提供学理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篇7

摘要:联合国第57届大会已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可持续设计教育融入艺术设计课程是必然的趋势。本文以艺术设计基础课构成为切入点,探讨可持续教育融入的可行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构成教学内容与方法整合与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教育;构成课;整体观念;生命周期法;互动教学

2011年10月27日举办的“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研讨会”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清华国际艺术・设计学术月”中的重要内容,持续三天的会议邀演讲嘉宾及论文作者围绕如下分论题展开探讨和交流:可持续设计教育;全球化背景下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与对策;文化与可持续设计;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商业与可持续设计;可持续人居环境设计。大会涵盖了可持续设计的各个方面,可持续作为一个人类必须面对但又尚不明确具体方向的问题需要学术界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通过各种思想的交锋才能不停地摸索推进,本次大会给学术界和业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作为教育第一线的一名高校教师,职业的敏感性让笔者对国内外可持续设计教育现状的探讨比较感兴趣,并由此引发了可持续教育如何与现有课程整合并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1可持续教育的全球化背景

自2002年12月,联合国第57届大会通过了第254号决议,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这一决议表明了世界各国已经对如何解决可持续问题达成了共识,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自身,因为从本质上来讲,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理性目标,而是一个基于合作的道德基础和行为规范的、人类良好的愿望和信念[2]。因此可持续发展应该是规则导向而不是目的导向的,是基于合作模式而不是竞争模式,将人类好的道德模式与文化方式内化为全人类共有的习惯似乎才是真正解决可持续问题的关键。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对人的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设计教育一直在提出“提高教育质量”这样的口号,但是在方向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改进教学质量的各种努力和措施似乎都只是南辕北辙,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依然是以工业文明技术体系为依据进行构建的,强调的更多地是“人”以外的因素,专业之间的壁垒很明确,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此次大会上许多学者专家也介绍了可持续教育在国外发展现状,相比较而言,国外的可持续教育发展的较快,“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的毕业生品质规定,工程教育计划只有建立在学生‘理解可持续设计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通过认证达标。”[3]而一些学校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可持续设计课程,比如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就将可持续设计课程列为本科二年级的必修课以及研究生的选修课[4],虽然说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观念并不是靠一两门课的设置就能完成的,但是一门单列出来课程,足以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

2可持续设计教育在低年级引入的必要性

可持续设计教育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可持续设计的本质是什么?它与历史上出现的任何一种设计思潮或风格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可持续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人类对自己和自然关系的再一次批判性思考,因为经过了数百年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发展后,自然资源行将耗尽,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类在地球上是否能永续生存成为了一个疑问。因此,可持续设计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观,但它决不是一种风格、流派或者技术上的创新,而是一种设计思想和伦理上的革命。[5]因此,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关键问题是要让设计者意识到可持续设计并不仅仅是某一种方法或观念,培养设计者能够将各种看似矛盾的方法或观念统和在一种思想系统下的能力,只要这些方法和观念是不会对生存环境造成破坏的。如果将可持续设计再次归为某种风格或者方法,那无疑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做法,不管设计作品最后以何种风格或流派作为外在形式呈现,它的“诞生――使用――废弃――再生成”过程都不应该对环境造成伤害。因此,可持续设计教育更多地作为一种对设计者的道德或者伦理教育,它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和所有的思想教育类似,教育成果的体现是长期而多维的,因此可持续教育在现有设计教育体系中的引入应该是越早越好,尽早地将可持续观念值入学生的心中,才有可能在后续的设计实践课程中不断的强化学生们的可持续设计思想,培养出真正具有环境观念的设计师。

因此可持续设计理念教育在低年级引入十分的必要,但是引入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单列出来或者与现有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国外的一些可持续设计教育实践验证了可持续设计教育如果和设计实践结合在一起会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美国一些设计院校曾对可持续设计如何与设计实践课结合做过研究,以室内设计课程为例,问卷调查表明课程有47%的学生觉得可持续设计教育对室内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43%的学生觉得重要,没有觉得不重要或不那么重要的;有45%的学生认为课程对激发了他们环境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31%的学生认为很重要,没有学生觉得不重要(图1)。[6]

(来源:Explorations in Teaching Sustainable Design: A Studio Experience in Interior Design/Architec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Volume 29,Issue 2, June 2010,Pages:184199.)

高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要素关系上:即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等。在复杂范式看来,高校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关系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7]。因此,在已有课程体系中添加新的课程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而应该充分考虑课程置入现有体系后与前后衔接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可持续设计课程单列之前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教学试验是科学的也是必要的。可持续设计如果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应该设置为跨学科课程、理论性课程,但与现有课程体系如何结合,在第几学年插入,前后课程衔接关系如何,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与实践。因此,笔者思考的是可持续设计理念教育是否可以采取这样的一种方式?选择带有设计实践内容的基础课程尝试性地将可持续设计的内容融入其中。这样的方式有如下的优点:(1)设计实践保证可持续设计理念教育不会落入空中楼阁式的虚无境地;(2)改良式的教学探索能够兼顾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关系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循序渐进的方式更有利于课程体系的完善;(3)与现有课程融合,可以以最小的教学成本论证可持续设计与哪些课程前后衔接最为合理,最终能够为可持续设计成为一门独立课程提供科学依据与可行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构成课中进行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教育是较好的一个选择,目前中国大部分设计院校的基础课大部分可分为以下三类:美术基础课、设计基础课、理论基础课。按照“带有设计实践内容的基础课程”的标准进行筛选,在设计基础课中选择是最合适的,目前国内很多院校尝试将设计基础课中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进行综合,一些院校将三门课合并为一门构成课,这样的改变合理之处在于三部分内容由一位老师或一个团队负责授课,保证了内容之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目前国内大多数设计院校各专业壁垒较为明显的情况下,构成课的整合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基础课的过渡与衔接作用。

3可持续设计教育融入构成课的方式与教学设计

可持续教育与构成课的整合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和目标上,在教学方式与考核评估方式上也有所体现。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需要在课堂上引入可持续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思想;从形而中的角度来说,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应该注意平构、色构、立构之间的整体性,作业主题之间的相续性;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说,作业完成所需工具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环保健康。

3.1互动式授课模式与可持续观念的导入

构成课的教学内容一般由理论讲授和设计实践组成,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是理论讲授采用“一言堂”的灌输模式,实践课程的方案审定以教师的个人评判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不能很好的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设计课程中的实践课程得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形成互相之间的信息反馈,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推进设计的深入。

课程作业选题与理论讲授是实现可持续设计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教师在理论讲授时要将可持续观念导入授课内容中,另一方面,构成课的作业并不像设计专业课程一样功能性明确,作业更多强调一种观念的表达和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做更多地尝试,比如立体构成的材料选择可以限定为废弃物;在讲解构成原理的时候将构成规律的获得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或者将综合作业的主题限定为与可持续设计相关的内容,不过所有这一切教学目的要得以实现,首先需要知识传授者建立起对可持续设计的认识。

3.2课程内容的相续性与整体观念的培养

惯常的授课方式是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分成三个独立的教学部分,每个部分由不同的教师独立授课,各部分的授课内容常有交叉与重复,比如构成的基本定义、形式美法则等内容会反复讲授;而各部分课程作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学生很难建立整体观念,无法将各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构成的本意是指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将繁杂的造型关系分解还原成造型要素(点、线、面等抽象形态),但是最终目标依然是对各元素的组织和再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者之间的划分并不是太科学,三者可以作为整个课程中的单项练习用来加强对构成元素的理解,但要完成对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创造思维的开发,还是要通过对各元素进行综合训练的课程单元得到检验与实现。

建立整体观是正确理解“生态系统”概念的前提,而观念的确立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与灌输,因此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强调整体思维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构成课的内容调整和整合为一个主题的不同形态表现提供了基础,笔者曾经进行过相关的教学实验,在平面构成阶段即确定设计的主题,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均在平面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形成系列作品。

3.3作业评估的科学性与生命周期法的应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业评估的“黑箱操作法”和“权威评判”不能够有效的起到教学双方的信息互动与交换,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的泛滥使正确信息的传达成为问题,因为验证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当下的知识传授,即使是面授,也必须营造传授方与接受方在环境体验中的互动状态,互动的频率越高,信息的可达性越强,因此作业的评估在实现可持续设计教育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此外,可持续理念也使得审美标准产生了变化,对作品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是对其内涵的判定,即从创作理念、材料选定、创作手段和作品消逝的全过程来评判它的审美性和可持续性,也就是所谓的“生命周期法”评定原则。因此,对学生创作全过程的交流与了解,教师一方面能够保证对作品的客观评价,另一方面利用指导过程帮助学生确立可持续观念比直接的理论灌输更行之有效。

4结语

可持续设计是研究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永久问题,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的总结、设计实践的强化,来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念,给学生以启发,使他们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饯行可持续设计原则。可持续设计内涵与外延的多向度性常常让人感觉只是虚无缥缈的理论和概念,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构成课为切入点,为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实践提供一些实际经验。当然,可持续设计教育的真正实现还是需要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调整上作进一步的实验,笔者认为可持续设计课程的单列是一种趋势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可持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如何创新将是本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曙.“可持续设计教育的中国战略‘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中国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

[2]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商务印书馆,2004(6):46.

[3] Llewellyn Mann, Joachim Walther, David Radcliffe.Sustainable Design Practitioners:Why they must be at the Centre of Discussions on Sustainable Design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ASEE/AaeE 4th Global Colloquium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ustralasian Association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5.

[4] 任康丽.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探讨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可持续设计教学启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35.

[5] 周浩明.可持续设计是一种风格或流派吗[J].美术观察,2010(11):28.

[6] Meltem.Gürel, Explorations in Teaching Sustainable Design:A Studio Experience in Interior Design/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2010(6):184199.

[7] 杜惠平,王桂林.“复杂范式”视野下的高校课程体系优化[J].福州:教育评论,2008(4):59.

[8] 周浩明,拜卡・高勒文玛,刘新.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9]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篇8

单位优化战略,是一种管理观念创新与创新管理。

单位优化战略,就是胸怀战略全局,在一个基层企事业单位,实施人本管理,通过“认知自我、更新原我、创造新我”的优化过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科学调适内部矛盾,不断推进单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单位优化战略,是一个向着新的目标,不断推进的动态发展过程。[文秘站网文章-文秘站网帮您找文章]

二、单位优化战略的理论

(一)、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施单位优化战略和一切工作的指针。

(二)、人本理论

人本理论源于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关注人的过去和黑暗的一面,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关注人的现在和将来,关注人的潜力和发展,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将之用于管理,从而重新界定管理中人的价值,构筑一个以人为最终归依的管理学思想体系。在世纪之交,中外的专家学者在回顾与评价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与进步时,我国未来学研究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秦麟征教授力排众议,提出20世纪最伟大的进步和最明显的变化是观念的转变,即树立崭新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是思想观念的创新。近几年内各国都在注意人本管理与管理创新。人本理论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人为中心,做到保护人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实现人生价值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三)、元心理优化理论

元心理优化理论(元心理学)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弗拉维尔(Flavell)于1976年首先提出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基础上,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杨治良(上海)、胡启先(湖南)、金灵生(浙江)、傅小兰(北京)、王大伏(香港)、徐立忠(台湾)等拓展、深化、提高而形成的心理科学理论。元心理优化是人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对自身的常心理活动(心理品质)及其所支配的行为(含知、情、意、行、德、识、才、学等)作自我反思、评价、调节、监控、激励、升华,以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最高层次的心理整合活动。元心理优化理论,既融合了自20世纪初以来的心理科学研究的成果,又超越了IQ(智商)、EQ(情商)、AQ(逆境商数)、MQ(心商)和思维方法,使心理科学更贴近人的心理的实际。元心理优化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当代心理科学,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元心理优化理论的研究领域:元心理优化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元心理优化与先进生产力发展;元心理优化与学生素质发展;元心理优化与身心健康发展;元心理优化与领导素质优化及管理效能提升;元心理优化与国民经济发展;元心理优化与构建充满创新活动的社会。

通过元心理优化,促进人的以创新潜能开发为核心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心理健康的发展,从而不断地认识自我,更新原我,创造新我。

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