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语文新课标8篇

时间:2023-03-08 14:53:14

语文新课标

语文新课标篇1

一、提升教师的素质和魅力

“强将手下无弱兵”,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的成绩高低,无论怎么说与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和方法是脱不了干系的。尤其是目前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知识爆炸,势不可挡,教师更要拥有“长流水”,否则就不能以滋润接受不同信息的学生,更谈不上滋养他们健康学习成长了。所以,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还要具有“灵活善变”的能力,更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谦逊的素质和骄傲的气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教师应以身作则,表里如一,言行举止优雅而稳重,大方而得体,给学生做好榜样。教师也要勤于钻研业务,明确新课程是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的。要求重点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同时把握好教材,理解必修本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本的选择性和发展性。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激活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语文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既省时省力又高效。所以,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语文课堂成功的关键。那么,语文课堂必须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参与的“多言堂”,学生参与了课堂,就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如在学《雷雨》时,鲁侍萍与周朴园对话一段,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去表演,学生很感兴趣,真情投入,下面学生洗耳恭听,掌声雷动。在充分展示学生能力的同时,达到了把握剧中人物性格特点的目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灵活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兴趣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这样学生就可以挣脱束缚,放开手脚,通过质疑,打开思维的大门。让学生把所思所疑说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感觉在课堂上真正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对课堂充满兴趣,善于发问,而且使老师容易掌握学生对课文内容或问题的理解程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

另外,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领略情节的曲折离奇,品位语言的优美富赡,惊叹文章的发人深省,令人警醒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课堂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知识殿堂,切实感受到语文课堂是一个锻造人才的大熔炉,使他们由里而外,内外兼修。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多的是懂得求知的过程是进步的过程,学习即自我提升。当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建立起来的时候,他们便可以畅所欲言,我口说我心,这样就不愁课堂注入不了“活水清源”。

三、恰当设疑,得当引导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只有问题的提出,才有问题的解决,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所以,老师恰当设疑,是一种水平,对学生也是一种适当的引导。因此,语文课堂应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胃口吊足,使学生欲知不能,欲罢不忍。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向学生明确:本课选自《水浒传》第十回,回目叫做“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作者在文中也处处点明“火”和“雪”,那么文中究竟有哪些关于“火”和“雪”的具体描写?林教头和陆虞侯之间展开了哪些“水火不容”的争斗?结果如何?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以组为单位,对课文进行初步的阅读探究,看哪一组回答得既准确又迅速。问题一经抛出,立刻点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因为新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那么,教师就必须精心策划,组织好课堂,用心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

语文课堂也是学生大显身手的地方,有时上课遇上黑板没有擦,我就让学生以“今天上课黑板没有擦”为开头,开始口头作文。遇上作文没有做完的同学,我就让他以此为演讲话题,做下一次上课的演讲。总之,语文课堂上我会不失时机地发挥大语文的优势,体现它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特点。

语文新课标篇2

一、教学目标由关注“知识技能”转为全面关注“发展目标”

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关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恰恰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因素的培养。新课标使我们跳出了传统英语教学的封闭状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全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新课标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比如学习“ shopping ”时,引导学生参加购物实践,引导学生学会使用“ Excuse me , can I help you ?”“Thanks for coming …”这一设计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更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由“抽象空洞”的书本知识变为“具体生动”的生活内容

1.关注学生的“情商”开发。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创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是打破教学内容注重“认知领域”单一局面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条途径,“知识本位”的固有观念得以改变,并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还保护了学困生的自信心。

2.改变以往教材中 “繁、难、偏、旧”,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新课标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语言知识和生活内容的结合。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更活泼、生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在内容的选择上,尽量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个体性,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可供选择的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生的需要,给予学生提供选择材料的权利等等。

三、师生关系,变“师道尊严”为“民主和谐”

朱小蔓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团结合作可以促使“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确立。“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理念的确立,使教师能够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和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以及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等。教师以高尚的人格修养、永恒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打动学生,维护学生的真诚、自尊。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会投以欣赏的眼光,努力发现他们的可爱、可敬之处,以最真诚的微笑迎接每一颗渴望阳光的眼睛,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长此下去,一种新型的民主和谐的师生链条就建立了。多维度、多途径、开放式教学氛围的形成,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学生收获的不单是知识与能力,更是一种幸福的人生体验。“亲其师,信其道”,道出的不也是这样的道理吗!

四、教学过程,变“被动接受”为“探究生成”

传统的英语教学“重结论、轻过程” ,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认知,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智慧,摧残了学生的个性。而教学过程原本应是一个全程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学生的课堂表现、需求才是课堂活动过程的基本依据。新课标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形成语感;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环境的开放,变“课内封闭”为“课内外放开”

传统的英语教学却不许学生插话、提问、争论等,教学氛围沉闷,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只有师生之间的“直线”交往,缺乏生生互动的合作机会,而且忽视课外的延伸。造成学生心理的压抑、负担承重。正像英国哲学家约翰 . 密尔所说:“在压抑的思维环境中,在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如今我们的英语教学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我们积极的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这样的空间里保持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的气息。同时,丰富的课外英语活动的开展也为学生创造了全新的语言环境,比如让学生参加角色扮演、唱英文歌曲、看图问答、自由会话、答记者问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他们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六、评价方式的开放。变注重结果的“单一化评价”为“多元化评价”

语文新课标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气氛

【中图分类号】G6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2)

[2]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4]韩荣.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革新,2010,(01)

语文新课标篇4

关键词:新课标;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的积累和提高。笔者通读了整个新课标,关于语文素养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一、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有些宽泛

素养是一个人平时的锻炼和教养,它所涵盖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既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品性特征,也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价值体验。比如,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以及能力,都称为语文素养。这样一来,语文素养的内容到底包括多少,真的很难给予界定,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如选修课所获得的语文素养。再说它的内涵,新课标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时间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一要求比较全面,但是各个要求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体现出来,层次感不强,造成目标众多,有关于学生的人生态度,有关于学生的认知态度,有关于学生的道德品质,那么这些目标要素间如何平衡和衔接,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语文素养的限定

宽泛的语文素养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限定。首先是其对象的限定。我们这里谈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其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特别是广大的初、高中学生,因此它有别于一般的素养,它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习得的语文素养。比如一个作家,他的语文素养可能是多方面的,较强的写作能力、较大的阅读量、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其容量会越来越大;而我们讲的语文素养,对学生只是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只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相应的最低要求,就算已经达到了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发展特性,制订出相应的培养目标。语文素养的培养,它有一个“变通域”,即它有一个很大的层次空间和范围,这样势必导致其内涵丰富,概念宽泛以至模糊化,为此,必须对语文素养从量上进行规定,即“量化”。所谓“量化”,就是用客观、具体的数字来规定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实现语文素养所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至少2800个单字,高中阶段应该会背50篇古诗文等等,只有规定了这样一个最低标准,语文素养的实现才更加容易和现实。

三、学生原有素养、现有素养和将来素养

教师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因“生”而异:对于一个缺乏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应从多鼓励其发言、多用语言表扬开始,逐渐让其认识自己并相信自己,从而发挥出他的潜能,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学习;对于一个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从锻炼其耐性和沉稳性开始,逐渐培养其稳重心细的个性品质。另外,还应该注意一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激发、充实、丰富和调整学生的原有素养,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即儿童现有的和借助他人启发达到的水平,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原有素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最后,学生的未来素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关系到人的发展,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教育家说“是教育挫伤了孩子的求知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者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各种积极要求,并给予适宜懂得引导,充分发展学生的可能性,当然,这有别于“自然主义”的放任发展观,是发展学生的潜能,是有步骤、有指导的发展。

语文新课标篇5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为: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注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结合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

在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即: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快的发展。

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运用于教育教学。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习中,给学生有利的指导和引导,精讲精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把课堂真的还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学习,自读自悟,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要,使自己有很大的收获,思想观念上有了转变。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到:

1、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在注意培养语文基本功的基础上,自觉恰当地进行创新教育,指导学生独立探索、求异思维、发现新知识、创造新方法。

5、在阅读教学方面,指导学生探究性地自主读书学习,而不是单纯地讲“书”,还给学生与文本直接和多次对话的权利,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体验美感。

6、在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讲真话、讲心里话,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总之,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指导和点拨,使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提供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一、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改善知识结构。

《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教师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教学风格和特色。“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在这个”素养“中包含着我们早已习惯了的说法——语文能力,因为”语文能力“只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语文素养则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这种语文素养应该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现代社会的学习讲究的是终身学习,只有具备了这些素养,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才能主动求知,才能终身求知。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等。由此可见,面对新课标,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功底,以便在教学中把更多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当今社会讲究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语文课堂将是一个广阔的训练平台。

但要注意,开展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明确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起个人的责任,并寻求学生的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协商、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尊重、学会表现自我……通过合作,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这种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质上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给学生一片自由思考的空间。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良好氛围,那么,语文的课堂会给学生们提供这样一个有效的环境,进行合作,进行探究。

四、新课标的要求不应抛弃传统

语文新课标篇6

一、对“自主”的误解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使其根据各自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由此可见,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都是新课改所提倡的。但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错误地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当主角,把话语权交给学生,从而淡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教师成为旁观者和组织者,造成课堂混乱。有的学生在课堂中胡言乱语,例如,某个教师在教授“祝福” 时,学生在谈到祥林嫂命运时说:“祥林嫂为什么不去鲁四家闹,一闹鲁四就会收留她,因为鲁四是个要面子的人。”这时学生中出现了很多种假设,都是围绕着“闹”来说。当时老师为了体现自主原则,竟大加赞扬,说学生有见解,结果使课堂教学陷入了无法控制的局面,弄得听课教师啼笑皆非。这种“自主”学习的结果,学生不仅没有学到知识,反而连最起码的认知能力都受到了限制。

二、对“合作”的误解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合作思想为灵魂,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模式。教师有计划地向学习小组提出共同的学习任务,指导各小组学生在独立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合作简单地理解成小组讨论,而且不分青红皂白,任何问题都拿来讨论,久而久之,总用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堂上气氛活跃,其乐融融,可课后反馈,学生却常常不知所云,连课文重点都没掌握。例如:有位老师在教“过秦论”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孝公’称‘公’,‘惠文’称‘王’?”学生说出了多种意见,大约用去多半课堂时间,结果偏离了教学。我想这个问题完全没有必要讨论,教师只要简要介绍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与周天子的关系即可,何必费此周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否该想一想如何用“合作”的方法来学习呢?

三、对“探究”的误解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即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和现实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来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来解决问题;通过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激发兴趣,掌握程序和方法。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把“探究”理解成了“任意拓展延伸”,具体表现为很多教师把课文以外的大量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探究。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劝学”时,把荀子和孟子的思想进行对比,又拿韩非与李斯的命运进行对比,最后讲到人的重情与薄义,又引申到孙子、庞涓。弄得课堂成了政治教育课,忽略了文本,脱离了教学轨道。教师博学杂收是应该的,但如何把一桶水中的一杯水教给学生,则是教师的大智慧。

语文新课标篇7

一、转变观念

高中语文的新变化可以说有很多,所以教师先应转变观念,对课程目标和内容进行调整,然后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带来教学和评价方式的变化,再对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进行调整。

首先是课程目标和内容上的调整。我们教师原来更加偏重于知识能力,但是现在各个学科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了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转变教学目标,在增加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其次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教师要转变自己教的方式,并引导学生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关注教材

教材是专家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编写的,经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的教学范本,所以教师要关注教材,研究教材,用好教材。“用好教材”一方面意味着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凭借教材传承文化,启迪心智;另一方面意味着超越教材,而不囿于教材。

首先,教师要注重科学方法的学习。教材对一般的方法和学科内部的方法给予了充分关注。教师在教学语言知识时,要对教材中的学习方法予以关注,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地学习、领会科学方法的同时,增强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的意识。

其次,重视探究式学习的设计。教材从整体上是以探究的思路展开的。教材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为教师营造了教学创新的环境,为师生的互动式教学提供了民主的氛围和丰富的资源。

再次,教师要注意将科学史上一些有益的方法适当地在教材中加以反映,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了解科学问题是如何提出的,它的自然原型和理想模型是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对科学方法的不断体会。

新课程下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试和重组。教师在整个教材的处理中又要充分地考虑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三、关注学生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专家的理论中,我认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至少做好以下几点。

1.教学时,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力争从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理解语文,同时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语文,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发扬教学民主,要成为学生语文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究其原因,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精彩纷呈的学习活动,还不习惯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没有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学生的需要没有被关注。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有了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

3.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教师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积极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实践。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作为教学资源加予利用,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四、钻研业务

新课程标准是在总结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经验,并充分吸纳了世界范围内早期教育优秀思想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值得我们认真、仔细地学习。我们只有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做到温故而知新,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语文课程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课程。如果说知识是豆浆,那么智慧便是卤水。知识很多,智慧很少的人,总是一盆豆浆,点不成思想的豆腐。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带领学生超越知识,共同走向智慧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引用毕淑敏的话,“对于我们的事业,我们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

因此,教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去做: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语文新课标篇8

[关键词]:语文,学生,素养。

素养,根据《新华词典》的解释是:“平时的锻炼和教养。”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繁荣积累和提高。2001年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笔者通读了整个新课标,关于语文素养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一、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有些宽泛

大家知道,素养是一个人平时的锻炼和教养,它所涵盖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既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品性特征,也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价值体验。比如,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以及能力,都称为语文素养。这样一来,语文素养的内容到底包括多少,真的很难给予界定,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如选修课所获得的语文素养。再说它的内涵,新课标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时间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一要求比较全面,但是各个要求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体现出来,层次感不强,造成目标众多,有关于学生的人生态度,有关于学生的认知态度,有关于学生的道德品质,那么这些目标要素间如何平衡和衔接,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语文素养的限定

宽泛的语文素养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限定。首先是其对象的限定。我们这里谈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其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特别是广大的初、高中学生,因此它有别于一般的素养,它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习得的语文素养。比如一个作家的,他的语文素养可能是多方面的,较强的写作能力、较大的阅读量、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其容量会越来越大;而我们讲的语文素养,对学生只是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只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相应的最低要求,就算已经达到了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发展特性,制定出相应的培养目标。语文素养的培养,它有一个“变通域”,即它有一个很大的层次空间和范围,这样势必导致其内涵丰富,概念宽泛以至模糊化,为此,必须对语文素养从量上进行规定,即“量化”。所谓“量化”,就是用客观、具体的数字来规定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实现语文素养所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至少2800个单字,高中阶段应该会背50篇古诗文等等,只有规定了这样一个最低标准,语文素养的实现才更加容易和现实。

三、学生原有素养、现有素养和将来素养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原有的素养也是呈现千差万别的姿态。学生原有的语文素养与其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调研,具体了解学生的不同秉性,以此作为原始的教学资料,努力创设教学赖以进行的良好环境。对于学生原有的素养,教师要予以正视,不能存有任何的偏见。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因“生”而异:对于一个缺乏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应从多鼓励其发言、多用语言表扬开始,逐渐让其认识自己并相信自己,从而发挥出他的前能,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学习;对于一个粗心大意、丢三拉四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从锻炼其耐性和沉稳性开始,逐渐培养其稳重心细的个性品质。另外,还应该注意一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激发、充实、丰富和调整学生的原有素养,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即儿童现有的和借助他人启发达到的水平,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原有素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最后,学生的未来素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关系到人的发展,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教育家说“是教育挫伤了孩子的求知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者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各种积极要求,并给予适宜懂得引导,充分发展学生的可能性,当然,这有别于“自然主义”的放任发展观,是发展学生的潜能,是有步骤、有指导的发展。

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融合在新课标所讲的“三维目标”中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三个目标的实现,即意味着语文素养的实现,二者是息息相关的。

1、语文素养,强调的是养成,因此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即循序渐进,尊重学生心理的发展。

2、语文素养的培养,必须融入到各学龄段和各个学期的教程中来,只有实现了前一阶段的“前素质”,才有后面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语文素养必须和教材的传授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本材料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素养。

3、语文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一个人的心智发展,也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语文能力,如写作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