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年会主题标语8篇

时间:2023-03-08 14:53:18

年会主题标语

年会主题标语篇1

关键词:电视剧栏目标题XX季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视传媒事业的迅猛发展,各种题材的电视剧犹如雨后春笋,各种类型的电视栏目也百花齐放。在激烈的竞争背景下,一种新的节目编排模式“季播体”悄然登陆内地荧屏,并由此形成了“XX季”这一新兴栏目标题形式。

一、由“第X季”到“XX季”

“季”译自英语season,这里指的并非自然季节,而是美国电视节目的“编播季”。每年9月开始,次年5月结束,这段时间为美国电视节目播映的黄金季节,以新推出的电视剧为主,每周只播出一集,共25集。一个“季”结束后,根据收视率决定是否继续拍摄。因此,一些深受欢迎的美国电视剧往往会标注“Season One”“Season Six”(相当于“第一部”“第六部”)等。这些美国剧进入中国时被译为“第X季”,如《六人行》第一季、《绝望的主妇》第三季等,并成为内地自制青春偶像剧争相模仿的对象。

(1)今晚,《丑女无敌》第二季将拉开序幕。(《新京报》2009年1月12日)

(2)青春喜剧《爱情公寓》第二季即将登陆荧屏。(《楚天都市报》2011年1月6日)

在此之前,“第X季”早已陆续被一些综艺娱乐类电视栏目所采用,并渐成潮流。例如:

(3)浙江卫视《大红鹰天生我才》第二季开始报名。(新浪网,2005年7月14日)

(4)《舞动奇迹》第二季首场节目将在湖南卫视现场直播。(《长江日报》2008年4月17日)

随着“第X季”的流行,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电视剧市场,各家媒体纷纷打起“季播”牌,以某一主题或特征为标签,将相关的若干电视剧集打包成“季”集中播放,成为时下流行的电视剧播映模式,并最终形成“XX季”栏目标题形式。例如:

(5)广电总局“暂缓”播出谍战剧、涉案剧、穿越剧后,各大电视台纷纷启动“红色献礼季”。(《贵州都市报》2011年6月6日)

(6)从15日起,黑龙江卫视黄金档将开启“战火英雄季”,四部红色巨制将陆续推出。(《大连晚报》2011年6月16日)

严格地说,这种季播栏目相对于常规栏目,无论形式、内容都具有非固定性特点,因而仅能算作准栏目,而“XX季”作为准栏目标题也表现出短时性特征,在报刊、杂志等书面媒体的行文中一般只使用引号,而非书名号。

二、“XX季”栏目标题的语言特点

从语词构成的角度来看,“XX季”相当于一个能够批量造出新词语的词语模(李宇明,1999),“季”属于模标,即词语模中固定不变的词或语素,“XX”为可填充的空位模槽。各媒体在拟制标题时,分别将不同的语词组合放入模槽,便生成了大量的“XX季”词族。作为主要用于生成栏目标题的特殊词语模,“XX季”不仅具有超强的能产性,而且生成的“XX季”栏目标题也体现出不同于其他词语模词族的显著特征。

(一)语音

“XX季”系列标题在语音方面表现出超强的韵律性,节奏分明、声韵铿锵、朗朗上口。其中“XX”以双音节或四音节为主,与“季”组成“二/一”音步或“二/二/一”音步,如“谍战/季”“奢华/明星/季”等。有些标题在这种三音节或五音节结构之前添加一个三音节语词,形成六音节或八音节,但仍体现出清晰明快的节奏韵律,如“186∥美人/季”“中国蓝∥新锐/人文/季”。此外,也有一些“XX季”标题中的“XX”本身属于“二/二/一”音步,加上“季”之后构成特殊的六音节韵律,如“新春/合家/欢∥季”。

(二)语法

“XX季”属于称名性标题,其组成成分都属实词,语意功能相对凸显,语法规则相对弱化,因而在由两个实词性词语加“季”组合而成的“XX季”标题中,大多体现出鲜明的意合性特征,如“红色献礼季”“母爱中华季”等。

模槽“XX”的填充语词绝大多数为体词性,如“战火英雄季”“红色青春季”等。在笔者搜集到的49个“XX季”季播栏目标题中,“XX”为体词性的共有44个,占89.6%;“XX”为谓词性的仅占10.4%,如“与星共舞季”。模标“季”虽然意义明确,但由于位置固定,附着性强,因此在语法功能上呈现出类词缀化倾向。

(三)语义

作为季播体电视栏目标题,“XX季”需要突显节目内容的主题或特征,借以吸引受众群体,因而使得这类标题体现出强烈的语义凸显性。此外,由于特定语体的语用要求,“XX季”标题既具有鲜明的积极附属义,又带有明显的广告色彩。

(四)语用功能

“XX季”的主要语用功能表现为在电视媒体中为季播栏目命名,且栏目类型较为广泛,除电视剧季播栏目外,主要还包括:1.纪录片季播,如“中国蓝新锐人文季”(浙江卫视);2.体育赛事季播,如“赛事畅想季”(甘肃卫视);3.娱乐性固定栏目中的某一季,如“与星共舞季”(浙江卫视);4.大型主题活动,如“红歌季”(江西卫视)。

新兴词语模“XX季”生成的命名性语言产品不仅限于季播栏目标题,还被一些商家用作营销手段,如黑龙江大学附近的电子产品商场在9月初推出针对学生消费群体的“学生特惠季”,哈尔滨沃尔玛超市在农历十二月推出“热辣火锅季”等,都很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从而激起其潜在的购买欲。

三、“XX季”栏目标题的语义类型

“XX季”是以季播主题为凸显焦点的栏目命名方式,凸显的主题类型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一)题材类

突出共性题材是电视剧季播栏目最为常见的命名手法,一般是将若干相同题材的电视剧进行整合。例如安徽卫视2010年推出的几部电视剧均属母爱题材,因而命名为“母爱中华季”;江苏卫视2010年推出“家庭季”,凸显家庭伦理题材。

近年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谍战等成为电视剧流行题材,于是这类季播栏目便应运而生,例如“抗战英雄季”(四川卫视)、“谍战英雄季”(浙江卫视)、“战火英雄季”(黑龙江卫视)等。

有些特定电视剧的题材早已深入人心,具有强大的收视号召力,因而以该电视剧为核心的各种同题材栏目都被整合进来,成为季播栏目标题“XX季”的指称对象。例如2010年重庆卫视以新版《三国》为核心,隆重推出“三国季”:黄金时段播放新版《三国》、白天播放1987年版《三国演义》,同时在《唱读讲传》中配合播放三国文化专题节目,并且在《渝乐派》《龙门阵现场》等栏目中推出相关人物访谈。此外,还特别制作相关栏目《三国后传》,一时间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三国热”。

(二)所有权类

有些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由于其出品者具有特殊性,也可以成为“XX季”的凸显焦点。例如湖南卫视2010年以“自制电视剧”为竞争策略,推出“自制剧季”。随后,江苏卫视推出了以凸显独家播映权为策略的“浪漫独播季”,并于2011年将两部由海岩编剧的电视剧打造成“海岩自制季”。而安徽卫视2011年则借助观众对泰剧的新奇感,引入了一批泰国电视剧,并命名为“泰剧季”。 

(三)时节类

有些季播栏目以该编播季所处的特定时节作为凸显焦点,在受众心目中形成某种相关意象,从而拉近对该季节目的心理距离。例如重庆卫视2007年推出的“金秋编播季”,既包括浪漫温情剧,也包括抗战剧,还有自制系列互动剧。从题材上看并不具备全面统一性,但是该栏目抓住金秋时节这一特征进行命名,使该季带上了浓郁浪漫的诗意色彩。同样,东南卫视于2010年7月选取一批由青春偶像派明星主演的电视剧,推出“暑期编播季”,明确将受众群体定位为放暑假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瞬间凝聚力。

(四)角色类型类

以突出剧中主要角色类型作为命名手段的电视剧季播栏目标题也逐渐流行开来。例如东方卫视2010年选取《借枪》《风声传奇》等五部电视剧推出“绝世好男季”,剧中男主角都属于胸襟开阔、有责任感、宽容大度的“好男人”。安徽卫视则于同年选取《爱情睡醒了》《唐宫美人天下》等四部由青春靓丽的时尚女星主演的女性题材电视剧,并将其打造为“186美人季”。这两个季播栏目分别抓住“好男人”“美人”制作标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主题、吸引观众。

(五)节目类型类

有些季播栏目所编排的节目类型具有一定的荧屏号召力,因而也可以成为凸显焦点。例如2011年浙江卫视推出的由五部人文纪录片组成的“中国蓝新锐人文季”,以及同年江西卫视推出的“唱红歌”大型活动“红歌季”,分别凸显了各自独特的节目类型。

(六)情感类

以“XX季”命名的大型电视活动,也可以将情感主题作为凸显焦点,例如青海卫视2011年推出的纪念玉树地震一周年大型系列活动,以关注玉树地区重建情况、生活情况为主要内容,寻找地震过程中及救灾、重建过程中令人落泪的故事,推出以“珍爱地球、珍爱生活、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季播栏目,并命名为“珍爱季”,很能唤起受众的内心情感。

上述几种类型有时可以在“XX季”栏目标题中组合出现,例如深圳卫视2011年末推出的大型活动“跨年音乐季”,既凸显了活动内容,也凸显了栏目播映时节。

此外,还有一些语义类型不能单独命名,只能附着在上述几种类型之上,例如安徽卫视的“186美人季”,其中“186”指的是四部电视剧的总集数,附着在栏目标题中可以吸引观众眼球,但不能单独与“季”组合;又如江苏卫视“浪漫独播季”中的“浪漫”可以凸显爱情氛围,但也很难用来独立制作标题。

四、“XX季”栏目标题盛行的动因探析

栏目标题词语模“XX季”的出现与盛行是以电视节目季播编排模式为依托的,因而从本质上说,大量丛生的“XX季”栏目标题属于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而语言外部的社会动因则是推动这一语言现象出现并流行的主要力量。

首先,多元化信息时代背景是“XX季”栏目标题能够出现的社会前提。作为编播季的“季”最初是以“第X季”形式进入汉语的,其对应来源“Season X”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广泛用于美国电视剧播映模式,但即使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二十多年,这种形式也一直没有引起关注,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中国进入信息时代,多元化、立体式的信息媒介得以充分发展,国外影视产品可以多渠道进入大陆,“第X季”才有机会成为汉语的新成员,并且使我们了解并熟悉季播模式,进而衍生出“XX季”栏目标题。

其次,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是“XX季”栏目标题得以出现的物质基础。近二十年来,我国传媒事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络等各类视觉声像媒体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信息高度密集、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尽快推出一套更加成熟系统的播映运营模式就成为各媒体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内在需求,“XX季”的出现并流行恰是这种媒体运营模式转型期的标志性语言产品。

最后,媒体人追求新奇是“XX季”栏目标题得以流行的社会心理保障。现今各类媒体的运作大都由走在时尚前沿的年轻人承担,而追逐时尚、新奇的语言形式也随之成为媒体提高节目吸引力的一种手段。表示编播季的“第X季”进入汉语是通过义项吸收的方式(宗守云,2009),即“季”吸收了其原本不具备的“season”的另一个义项,这样产生的“第X季”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充满新奇感,于是迅速取代“第X部”,并成为流行形式。由此衍生出来的“XX季”的新奇魅力远远高于“第X季”,加之其本身独具实用性,使得这种语言形式能够在几年间迅速崛起、盛行。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媒体标题制作的标题语法研究”[11542z004]和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媒体栏目标题语言研究”[QW20103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宗守云.说“第X季”[J].语文建设,2009,(3).

[2]尹世超.标题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李宇明.词语模[A].邢福义.汉语特点面面观[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4]姚亚平.当代中国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年会主题标语篇2

1.仿拟是其运用最多的辞格方法 

通过对从1996年创刊到2015年20年时间里457条封面主标题辞格的分析,《某周刊》封面主标题使用最多的辞格方法是仿拟。仿拟是通过仿照人们日常生活中熟知的词语或句式,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的新词语或句式,它分为仿词和仿句,比如《某周刊》仿词的主标题有:《头文字i》、《未来简史》、《反动词汇》、《人联网》等等。“头文字i”是仿照周杰伦主演的电影《头文字D》而来,“未来简史”是模仿斯蒂芬·霍金的著作名称《时间简史》,“反动词汇”是模仿现有词汇“反动派”,“人联网”是模仿现有的词汇“互联网”。仿句有:《病,并快乐着。》、《小屏,你好!》、《‘汗’语言拍案惊奇》等等。“病,并快乐着。”是模仿白岩松的畅销书《痛并快乐着》,“小屏,你好!”是模仿“小平,你好!”的标语,“‘汗’语言拍案惊奇”则是模仿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 

《某周刊》因其新锐的特点和对社会未来趋势的预测,对于读者来说,很多内容和事物都带有前瞻性的陌生感,这时如若再取上一个为了符合内容而标新立异的标题,势必会让读者望而却步。而仿拟的基础是建立在社会已有的词语、句子上,这些词语和句子大多为社会公众认知,利用仿拟的方法拟立标题,不仅可以消解因内容而产生的阅读畏难情绪,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而且“旧词旧式”换新颜,也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新事物、新现象、新观点不断出现,社会中原有的词汇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人们利用原有的词汇基础创造新词,也是一种必然。而《某周刊》作为一份站在时代前沿的“观点供应商”,内容主要就是围绕社会中关于新事物、新现象、新观点的纪录和预测,因此,仿拟成为运用最多的辞格方法。 

2.四字格是最典型的音节类型 

《文镜秘府论》中说:“然句既有异,声亦互舛,句长声弥缓,句短声弥促。施于文笔,须参用焉。就而品之,七言以去,伤于太缓,三言以还,失于至促,惟可以间其文势。至于四言,最为平正,词章之内,在用宜多,凡所结言,必据以为述。至若随之于文,合带以相参,则五言六言,又其次。”上面论述的话语中认为,四音节语段比起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更给人以平稳周正的感觉,因此受到最广泛的使用。在对《某周刊》457条标题的统计中,四音节标题类型共有95条,四音节语段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另外,两音节、三音节、五音节、六音节、七音节则分别为9条、57条、53条、41条和54条,而十音节以上的主标题比较少见。 

众所周知,汉语有着明显的双音節化趋势。吕叔湘曾说:“不得不承认以2+2的四音节是现代汉语的一种重要节奏倾向。”[1]“节拍是节奏的单位。在汉语里,节拍和意群通常是吻合的。”[2]在《某周刊》四音节类型标题的语音结构中,绝大多数语法结构按照意群分析,都是读成“2+2”的节拍,比如动宾结构“感动中国”,动词“感动”和宾语“中国”;偏正结构“城市败笔”,定语“城市”和中心语“败笔”;主谓结构“男人没了”,主语“男人”和谓语“没了”;联合结构“50年50句”中“50年”和“50句”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受双音节化趋势的影响,有时从语法结构分析并不是“2+2”的句式,也会读成“2+2”。比如偏正结构类型中“云上的城、危险的性、模糊的国”,本来应读成“3+1”的节奏,但受双音节化趋势的影响,也读成“2+2”。 

《某周刊》的封面主标题以四字格为主,从语言规律上看,除了因为节奏类型符合汉语双音节化趋势外,也受我国悠久的“四字格”历史影响,例如成语和《诗经》《千字文》《百家姓》都是四字格。 

3.网络文化渗透日益增多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修辞则是对语言的运用。很显然,修辞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汉民族追求整体协调的文化心理,体现到修辞上就是对偶、反复、排比等辞格方法的运用。而网络文化对《某周刊》标题的影响,几乎和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 

1994年我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对接后,开始进入互联网时期。不过此时的互联网还只是高高在上的尖端科技,并未在普通公众生活中产生明显影响。到了1997年,互联网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一年后,《某周刊》首次以封面主标题的形式,刊登了专题《网络就是新生活?》。这从侧面说明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动的社会变化开始得到公民的极大关注和思考。2000以后,《某周刊》几乎每年都至少有一个相关的专题,最开始时是网络专业领域用语开始出现在标题中,如2000年的《无厘头.com》中表示域名的“com”,2002年《从上世纪下载激情》的“下载”;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民的日益增多,网民在网络交流中产生创造的流行网络词语也开始出现在标题中,比如2005年《“汗”语言拍案惊奇》中的“汗”,2010年的《“二”的纠结》中的“二”,2015年《单身狗也有春天》中的“单身狗”等网络流行词语。另外,网络文化的兴盛,流行的网络句式也开始出现于标题中,比如网络流行句式“什么鬼?”出现在2015年的《创业是个什么鬼?》中。从专业词语到流行词语,再到流行句式,网络文化对标题的影响日益增多。可以想象,今后有关网络文化的字、词、句,定将会以更高的频率出现在《某周刊》的主标题中。 

参考文献: 

年会主题标语篇3

一、为什么提倡新闻标题口语化

口语化新闻标题的流行,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一方面,从文艺发展的角度看,当今社会的现代性,可以被视作一个从精英走向大众、由雅文化向俗文化转变的“民主化”“世俗化”过程。[1]新闻话语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也必然要适应这一大众化趋向,使用通俗语言来表现新闻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成为新闻媒体的共同选择。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读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只能通过快速浏览新闻标题来选择所需要的新闻内容。在这种快餐式的信息消费过程中,那些由人们熟知、常见的大众化语言构成的标题,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受众在接受、理解及运用新知识时所花费的精力,因而更容易获得读者的青睐。具体而言,口语化的新闻标题主要有以下三点优势。

(一)通俗易懂

读者的文化水平不一样,理解能力也不一样。书面化的新闻标题往往过于专业和抽象,对许多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读者来说,会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而口语化标题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尽量减少专业化词汇和抽象化表达,用大众熟悉的语言方式来概括新闻内容,使读者可以迅速快捷地解读标题、获得信息。这种通俗易懂的优势,满足了大众易于认知的需求,使口语化标题得以拥有更大的受众覆盖面。

(二)平易近人

除了不好理解之外,传统的书面化新闻标题通常还比较生硬、刻板,说教意味太强,令读者本能地产生距离感。而口语化标题往往更加轻松、活泼、平易近人,有很强的亲和力,迎合了当代读者求闲、求新、求轻的心态。即使是一些较严肃的政治题材新闻,用口语化标题统领全文后,也易使作品显得亲切,从而拉近了媒体与读者的距离。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环境下,这一点对新闻媒体尤为重要。

(三)便于传播

读者选择性读完报纸后,会将记忆的信息编译成自己的语言告诉周围的人,然后他的听众又会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其他人。在这种逐级扩散传播的过程中,如果传播者的口语编译能力不高,信息传播失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所以,如果编辑先将新闻标题作口语化处理,便可相对消除后续传播者口语编译水平低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这对于党报及时准确地传递党和国家的声音、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如何制作口语化的新闻标题

既然口语化的新闻标题契合时代需求、深受读者欢迎,那么,如何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把传统的书面化标题转变成口语化标题,就成了一个值得业界认真研究和思考的课题。河南日报新闻出版部自2013年开始,把标题制作作为推动采编业务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制度化考核强化夜班编辑制作标题的能力,使《河南日报》制作新闻标题的整体水平明显提升,获得了读者和同行的一致好评。在这一过程中,多制作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口语化标题,成为许多编辑的共识。作为新闻出版部的一名普通编辑,笔者通过自身的工作实践,把口语化新闻标题的制作方法总结为四点:化虚为实、化生为熟、由远及近、俗中见雅。笔者以2013年以来《河南日报》的部分新闻标题为例,通过对比稿件原标题(即未经夜班环节编辑的本报记者初拟标题或新华社稿件原标题)和见报后的标题,一方面展示新闻标题口语化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对上述四点的具体操作方法加以说明。

(一)化虚为实

口语化的新闻标题,首先得让读者容易理解、便于记忆。而好懂好记的标题,一定不是抽象的概念或者空洞的口号,而是非常具体形象、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就要求编辑充分提炼文章中实实在在的、可以具象甚至量化的新闻点并体现在标题上,以此来反映新闻的主旨。当然,一则新闻所包含的信息量通常要比标题的容量大得多,不可能把所有新闻点都搬上标题。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就要在不改变新闻主旨的前提下适当选择那些最关键、最新鲜、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点。下面列举《河南日报》见报的3条省内、国内、国际新闻的标题,来具体解释如何化虚为实。

例1:2014年1月9日

原标题:极寒天气袭美

见报标题:北极熊室内取暖 越狱犯畏寒自首(引)

美国冻得不轻 气温低过火星(主)

例1可以说是把化虚为实体现得淋漓尽致的一个典型。原标题“极寒天气袭美”,只透露了一个信息――美国很冷。但到底冷到什么地步呢?编辑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例证来向读者进一步说明:北极熊躲进屋里取暖,越狱犯被冻回了监狱,局部地区的气温甚至比火星还要低。这样直观、形象的描述,远比一个“冷”字更让人“不寒而栗”。

(二)化生为熟

新闻的价值在于新。新奇的现象、新鲜的事件,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具有传播价值,但人们在认知上相应也要付出较大的努力。特别是各行业出现的新闻,由于其专业性和行业性较强,即使具体的事件或现象,普通人认知时也会有一些困难。而口语化标题就需要把新闻中一些不常见的、读者较为生疏的词语和概念转化为大家熟悉的语言,如日常用语、方言俗语以及当下流行的网络热词等,以帮助读者比较轻松地理解这些新生事物。下面结合部分实例加以说明。

例2:2014年7月30日

原标题:多地低调取消楼市“限购令”

见报标题:“消化不良”让楼市压力山大(引)

“限购松绑风”又刮三城(主)

例2中的“消化不良”原为一种生活常见病,“压力山大”则是网络流行语,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前部分地区楼市面临库存严重、供大于求的巨大压力,向读者解释了一些地方取消“限购令”的原因。

(三)由远及近

口语化的新闻标题,很多时候就像跟读者聊天、讲故事,要想聊得火热、讲得精彩,就得改变那种板着面孔、端着架子、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生硬文风,想方设法跟读者套近乎,让读者觉得亲切、有所触动、有参与感和现场感。比如说,可以在标题上突出服务性的元素,多给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使用新闻事件当事人最切题、最鲜活的直接引语,以增强说服力和现场感;在保持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把编辑对于新闻的感悟或评论融入标题之中,引发读者情感和认知上的共鸣;适当采用疑问或者反问的句式,引导读者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例3:2013年5月6日

原标题:本周天气提醒(引)

前期雷雨 后期高温(主)

见报标题:本周天气提醒(引)

前两天备伞 后三天减衣(主)

例4:2013年7月21日

原标题:奥巴马忆早年受歧视经历

见报标题:奥巴马谈协警枪杀黑人青年案(引)

倒退35年 我也可能是马丁(主)

例5:2013年11月21日

原标题:美国企业发射“一箭29星”

见报标题:如今发射卫星就似撒芝麻(主)

美企“一箭29星”刚创纪录,两天后俄将尝试“一箭32星”(副)

例6:2013年8月9日

原标题:新乡市民认为:用“拦路绳”阻挡闯红灯的做法令人羞愧

见报标题:哨子、旗子不如一条绳子?(主)

新乡交通协管员拉绳子治理闯红灯,行人感羞愧(副)

在例3中,把“前期雷雨 后期高温”换成“前两天备伞 后三天减衣”,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改动,却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让读者倍感亲切;例4直接引用奥巴马的话来评价当时震惊全美的白人协警枪杀黑人青年马丁案,不仅流露出这位黑人总统对此案的不满和无奈,也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深蒂固;例5的主标题显然是编辑的主观感受,但这种感受直白而形象地展示了当今卫星发射技术已发展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读者看到这一标题,想必既觉得有趣,也会感到震惊;例6用疑问句的形式来斥责那些闯红灯的人,标题一下子就有了感情,同时也把问题抛给了读者,使其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逐渐被新闻本身所吸引。

(四)俗中见雅

口语化标题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俗,但这个俗指的是通俗,而绝不是低俗、粗俗。这就对标题制作者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口语化标题要有底线,如不可带有歧视、蔑视、辱骂等明显贬低他人的字眼和情绪,不可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不可过分调侃民族、宗教等敏感问题,等等[3];另一方面,对口语化标题也可以适度美化以增强其表现力,比如采用押韵、对仗(包括与对仗结构相似的双短句)的形式增强语言节奏感,巧用同音字词或多义字词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套用一些读者耳熟能详的文学影视作品名句、顺口溜等,使人读来妙趣横生、俗中见雅。

例7:2013年4月15日

原标题:研究机构公布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

见报标题: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引)

百“姓”逐位 胜者为“王”(主)

例8:2014年8月8日

原标题:俄罗斯公布食品进口禁令清单

见报标题:美欧制裁闹得欢 普京一怒拉清单(引)

俄对西方打响“食品战”(主)

例7借助百姓的“姓”字和胜者为王的“王”字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既增加了标题的信息量,又增强了标题的趣味性,令人拍案叫绝;例8则套用了电影《小兵张嘎》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一方面解释了俄罗斯出台食品进口禁令的新闻背景,另一方面也唤起了不少读者对这部经典电影的记忆,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些对标题进行美化的方法,遵循了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必须保持标题的通俗性、准确性,绝不能为了追求巧妙而生搬硬套,这样不仅会破坏口语化标题通俗易懂的第一要义,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更有可能曲解文意,误导读者,以致发生文不对题的低级错误。

年会主题标语篇4

关键词:通知标题;关于;省略

王茂跃同志在《档案管理》2012年第6期上发表的《也谈批转、转发、印发性通知标题中的“关于”》(以下简称“《也谈》”)一文就本人于《档案管理》2012年第4期发表的《批转、转发、印发性通知规范化标题拟写方法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中的第一个问题――关于“关于”发表了不同意见,认为“无论如何,批转、转发、印发之前的‘关于’应当保留,不宜省略”。本人在研读了《也谈》一文后,感到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故撰写此文兼与王茂跃同志商榷。

1 从标题组成看“关于”可否省略

《也谈》一文认为,无论如何,“关于”应当保留,不宜省略。认为“‘转发’之前的‘关于’必须始终存在,是不能省略的”,并且,根据《新探》一文中所举一例,认为“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这两个‘关于’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第一个‘关于’用来联结批转、转发公文标题中的事由,第二个‘关于’用来联结‘事由中的事由’,即被批转、被转发公文标题中的事由”,意为两个“关于”各有各的联结作用,不可以省。本人认为,《也谈》上述所谓批转、转发性通知标题中“关于”不可省略的这一个理由,恰好为本人《新探》一文中的观点提供一个很好的佐证。

“关于”并非公文标题结构的组成部分,它只在语言表达上或者说语法上有意义,而不是公文标题结构组成所明确规定的一个部分。2012年7月1日起生效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规定:“(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这个表述远比被其所代替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的表述――“公文标题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并标明公文种类,一般应当标明发文机关”――更加清晰,明确规定公文标题的组成只有三个,第一是发文单位名称,即是发文单位全称或规范化简称;第二是事由;第三是文种,即《条例》中规定的15个文种之一。可见,有关公文的法规性文件中并未明确规定其标题中要有“关于”两字。那么,在上述公文标题的三个组成部分中,是不是某一个部分内在地应包括“关于”两字呢?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在公文标题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发文单位全称和文种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清晰明确,应该与“关于”毫无瓜葛,而事由与“关于”关系则较为密切。在一般的公文标题中,“关于”两字常出现在发文单位名称后,我们也习惯于把“关于”说成是“事由”的一部分,如吴新元在为说明“即使在其他语法结构的事由中,其核心仍为一个一个动词”这一观点而举例时是这样表述的:“如主谓式事由‘关于省××委员会印章失窃的通报’的核心动词为‘失窃’;连动式事由‘关于从××乡沙改土地中划拨一部分给××厂使用的决定’的核心动词为‘划拨’……”作者所谓的“主谓式事由”和“连动式事由”前面都带有“关于”两字。[1]再如:“在具有眉首的情况下,有的公文(标题)省略了发文机关,结构是‘事由+文种’,如《关于……的决定》。”[2]那么,“关于”是不是从属于标题后面的事由,或者说,事由中是否内在地应含有“关于”一词呢?《现代汉语词典》第1188页对“事由”一词的解释为:“公文用语,指本件公文的主要内容。”“事由”是对本件公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或是此次发文的“欲做之事”,“动宾结构是标题事由的标准格式”,[3] “欲做之事”、“动宾结构”很显然都不应该包括“关于”两字,确切地说,都不应以“关于”为起始语,因为“关于”只是一个介词,它只能组成介词结构而无法组成动宾结构。在这一点上,《也谈》一文的观点也是十分明确的,《也谈》将公文标题的结构表述为“发文机关全称+‘关于’+事由+‘的’+文种”,并且认为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这都是不错的。“关于”经常出现在事由前,因而被习惯性地认为是事由的一部分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关于”却不属于事由;而也正是因为“关于”不属于事由,不属于公文标题组成所规定的任何一部分,才使其省略成为可能。事实上,即使是公文标题组成所规定的部分,除了文种之外,发文单位名称和事由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以省略的,如性的公文可以省略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告”这一标题只有发文单位名称和文种;有文头的公文根据需要还可以省略发文单位名称。

“关于”不是公文标题的组成部分,那么,在一般的公文标题中又常常有而且必须有“关于”两字,这又是为什么呢?“关于”在公文标题中的身份是什么?其有哪些作用?“关于”在公文标题中有语言表达上的作用,如果没有“关于”两字,正如标题中没有“文种”前面的“的”字一样,公文标题虽不违背语法规范,但会影响其表达效果。例如,《×××县关于召开××会议的通知》,如果去掉“关于”和“的”,就变成了“×××县召开××会议通知”,很显然,这是一个虽无语法错误但表意不明确或表意不突出的句子。“标题是对公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揭示,其作用在于向阅读者传达公文的基本内容。”[4]公文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公文的内容是读者处理公务的依据,所以,要非常清晰,一目了然;而标题又是读者了解公文内容的窗口,更应该是对公文内容的集中体现,对公文内容的明确表达。所以,在一般公文标题中加上“关于”两字,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于”虽不是公文标题的组成部分,但是一般公文标题的必需;虽无名分,却有作用,这个作用正是《也谈》一文作者所认为的联结作用。但虽然如此,也不能认为“关于”不可以省略,既然只是在语言表达上有作用,当其不影响语言表达且对加强语言表达效果有益时当然是可以省略的。

2 从句子结构看“关于”可否省略

《也谈》一文也谈到了公文标题的语法结构,认为是偏正结构,这是不错的。郑莉在《公文标题拟制摭谈》也谈道:“从语法结构看,文件(公文,下同)标题通常是偏正词组形式,以文件名称为中心词,前面加发文机关和事由。”[5]这里,对偏正结构所做的进一步的说明也是非常正确的。此后,这位作者又强调,“介词‘关于’和助词‘的’必须有”。[6]但这里有两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一、这是就一般公文标题的标准拟制方法来说的,至于批转、转发、印发等特殊情况未能照顾到;二、只笼统地说是以文件名称为中心语,还未能深入到句子的语法结构内部,因而,不能充分说明为什么必须有,有和没有有什么区别。按照现代语法学的观点,句子的结构不是平面的,而是分层次的,再复杂的单句,只要其符合语法规范,也可以把它看作一个短语,可以对其结构从大到小地进行分析,直到不能再分析即直到词语为止;如果分析不通,就说明有语法错误。下面,让我们采用这种方法分别对公文一般标题的语法结构和批转、转发、印发性通知标题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前者必须有“关于”,而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省略“关于”。

2.1 一般公文标题的语法结构。众所周知,在现代汉语中,“关于”只是一个介词,介词在句子中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必须与其后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公文标题中,“关于”就是起着这样的一种语法作用,与其后面的成分组成介宾结构后做中心语即文种的定语,目的是使标题的语言表达重点更突出,符合公文标题的写作目的。

请看一例:《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开除刘青山、张子善党籍的决定》,这是一个一般性公文的标题,它的分层次语法结构关系是这样的:

第一层:“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开除刘青山、张子善党籍的决定”是定中结构,“中共河北省委”是定语,“关于开除刘青山、张子善党籍的决定”是中心语;

第二层:“关于开除刘青山、张子善党籍的决定”也是定中结构,“关于开除刘青山、张子善党籍”是定语,“决定”(这是文种名称,是名词)是中心语。

以下各层不涉及上述有关标题的问题,在此省略。

如果去掉“关于”,其语法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请看“中共河北省委开除刘青山、张子善党籍的决定”的语法结构:

第一层:“中共河北省委开除刘青山、张子善党籍的决定”是定中结构,定语是“中共河北省委开除刘青山、张子善党籍”,中心语是“决定”;

第二层:“中共河北省委开除刘青山、张子善党籍”是主谓结构,主语是“中共河北省委”,谓语部分是“开除刘青山、张子善党籍”。

有无“关于”使两个句子的语法结构不同,表达效果也有差异:有“关于”,事由即公文内容作为距中心语最近的定语或者说与中心语关系最为密切的定语而与发文单位相比处于被强调、被突出的地位,或者说,强调的是事由即公文的内容;没有“关于”,事由只是作为主谓结构的谓语部分,其是用来陈述主语即发文单位的,被强调、被突出的是发文单位而不是公文的内容。对于一份公文,其标题除文种之外,当然更应突出其事由即公文的内容而不是发文单位,“标题是对公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揭示,其作用在于向阅读者传达公文的基本内容”。[7]两相比较,当然,前者即有“关于”的表达更准确,表达效果更好。换句话说,在一般公文标题中,“关于”不应省。

2.2 批转、转发、印发性通知标题的语法结构。批转、转发、印发性通知的标题语法结构比较复杂,不同于一般的公文标题的语法结构。在《新探》一文中,本人认为,当被批转、被转发、被印发的公文标题中有“关于”两字时,为了避免重复,批转、转发、印发性通知标题中,发文单位后的“关于”就可以省略。那么,这样的省略是否会影响标题的语法结构进而影响标题的写作目的呢?让我们仍然从语法结构上来分析一下:

请看下面例子:《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这是一个省略了发文单位后“关于”的批转性通知的标题,由于其后面所引被批转的公文的标题中有“关于”两字,所以,发文单位后的“关于”省略了,其分层语法结构是这样的:

第一层:“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是定中结构,定语是“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中心语是“通知”;

第二层:“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是主谓结构,主语是“国务院”,谓语部分是“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

第三层:“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是动宾结构,“批转”是动词,“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是宾语;

第四层:“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是定中结构,“发展改革委”是定语,“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是中心语;

第五层:“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是定中结构,“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是定语,“意见”是中心语;

第六层:“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是介词结构,“关于”是介词,“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是宾语;

以下各层不涉及上述有关标题的问题,在此省略。

同样这个句子,不省略“关于”时的语法结构是怎样的呢?

第一层:“国务院关于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是定中关系,“国务院”是定语,“关于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是中心语;

第二层:“关于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是定中关系,“关于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是定语,“通知”是中心语;

第三层:“关于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是介词结构;“关于”是介词,“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是宾语;

第四层:“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是动宾结构;“批转”是动词,“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是宾语;

以下结构同前面分析,此不重述。

由此可见,首先,当省略了“关于”两字,批转、转发、印发性通知的标题仍是一个符合语法规范的语句。其次,“关于”省略与否,使标题作为一个单句的语法结构关系从第一层就完全不同,这就使其语义重点和表达效果也大大不同。省略“关于”,除《新探》一文所谈可以避免同一词语在近距离重复出现的问题,还使句子第二层的主谓结构充分表达了本通知的主要内容,即谁批转了什么,且主要体现行文目的的动词“批转”被突出;不省略“关于”时,第一层是定中结构,第二层是定中结构,第三层是介宾结构,直到第四层才是动宾结构,“批转”才作为动词被突出出来。两相比较,前者对通知正文主要内容突出和行文目的的体现效果更好。综上所述,公文一般标题之所以要有“关于”,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合乎语法规范,增强表达效果;那么,批转、转发、印发性通知标题在不违反语法规范,在一定条件下为增强表达效果为什么不可以省略“关于”呢?

这里,还有一点可作为补充证明。在实际应用中,批转、转发性通知标题中的“关于”的使用存在着十分混乱的现象,本人《新探》一文已有说明,而这从事实层面上也说明了“关于”不是绝对不可以省的,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种局面;“文种”省略与否就没有出现混乱局面,那是因为“文种”是绝对不可以省的。存在即合理,既然存在即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关于批转、转发、印发性通知标题中的“关于”,不存在可不可以省略的问题,存在的是什么时候省略、应该怎样省略的问题;或者说,关于批转、转发、印发性通知标题中的“关于”问题,当务之急不是应不应该省略而是应该怎样省略的问题。

至于《也谈》一文谈到“‘转发’之前的‘关于’必须始终存在,是不能省略”的另一个理由,认为对于标题过长的被转发公文标题,有时,也可以用被转发的公文的发文字号代替,而此时若省略了“转发”前的“关于”,该公文的标题就不规范,更是站不住脚的。本人的《新探》一文在谈到省略“关于”时是有条件的,即当被批转、被转发公文标题中有“关于”两字时才可以省,目的是不使“关于”一词在近距离内重复出现,提高表达效果;《也谈》所说用发文字号代替标题,发文字号中不可能有“关于”两字,当然,前面的“关于”是不可省的,这与本人所谈并非同一问题,但恰恰证明了本人的观点,省略是有条件的,后面有“关于”两字时则省,后面无“关于”两字时则不省,不论后面的是标题还是发文字号。

参考文献:

[1][3]吴新元.公文写作速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21.

[2] 郭冬.秘书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4.

[4][7]徐成华等.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36.

年会主题标语篇5

关键词: 汉英网络新闻标题 特点 对比

1.引言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精髓,是对新闻的高度概括,具有揭示、阐明、评价新闻内容的作用。对于网络新闻而言,新闻标题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网络新闻标题是以链接的形式逐行列出,是读者选择阅读新闻内容的导航。如果新闻标题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他们就不会点击链接阅读该条新闻。

2.网络新闻标题的一般特点

2.1尽管有图片和视频的支撑,但网络新闻标题仍必须用有限的词汇概括整条新闻的内容。

2.2阅读传统的纸质新闻时,读者可能或不可避免地在快速浏览新闻标题的同时快读新闻的头几段。而在阅读网络新闻时,读者可能只看标题,不点击阅读链接的新闻报道。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新闻标题的导读功能和兴趣度显得尤为重要。

2.3网络新闻标题会在新闻网站的多处出现。例如,为增加某条新闻的关注度和点击率,网站会将一条科技新闻同时放在首页、科技专栏和商业专栏。

2.4通过与其他搜索引擎或新闻网站的对接,网络新闻标题会在其他网站出现。

3.语料

以往关于汉英新闻标题的对比研究较多是关于英汉新闻标题的选词特点、句法特征和语法特征对比的论述,而关于汉英网络新闻标题对比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如王瑞昀(1995)关于英汉网络新闻标题中缩略词使用对比的研究。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所选取语料的话题差异给比较所带来的影响,保证对比语料之间的可比性,本文摘录了2013年8月CNN网络版和2013年8月新浪网络版国际新闻标题各73条进行对比。

4.汉英网络新闻标题特点的对比

4.1词汇特点

4.1.1使用短词。

汉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动词大多是单音词,即只有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的词。单音动词既简洁又能表达含义,所以成为优选的对象。

如:新加坡总理:周边国家包围制衡中国做法无益

受传统印刷媒体的影响,为节省篇幅,并使标题简洁有力,网络英语新闻标题中也多用音节少的词,尤其是单音节的、以爆破音开头的、较口语化且使用活跃的盎格鲁萨克森词汇。

如:City Hall Resists Plan to Ban Cars in Central Park Bali climate talks seek 2009 deal

但网络英语新闻标题中较长的由十二三个字母组成的单词已开始逐步出现。

如:Bangkok police brace for protests over controversial amnesty bill

4.1.2网络英语新闻标题中还经常使用缩略词,既能缩短标题的长度,又能使标题生动抢眼。

如: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IOC=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

rep-representative

info-information

4.1.3使用新词。

语言是不断变化的,每年都有许多新词通过新闻媒体为公众所熟悉。通过赋予旧词新义、转换词性、添加词缀和合成词等方式造出的新词能表达特定意义,标题更形象生动。网络新词一旦出现,往往立刻在网络上得到热捧,进而被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网络媒体抓住受众的这种心理期待,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大量使用网络新词,随着点击率的飙升,进一步促成这些词语的流行。

汉语的例子有“杯具”、“拚爹”、“蚁族”等,英语的例子有cyberspace“网络空间”,pollution-free“环保的”,user-friendly“使用简便的”等。

4.2句式特点

4.2.1省略。

4.2.1.1汉英网络新闻标题中常省略冠词、连词、介词、助动词、联系动词等虚词,突出关键词语。

如(1):毒霸3月成立实体公司被称为上市做准备

毒霸(于)3月成立实体公司被称为上市做准备(省略介词)

如(2):NBC’s President Seeks Big Acquisitions,Ventures for Network

The NBC’s president seeks big acquisitions and ventures for the network(省略冠词和并列连词)

此外,汉语标题中还常省略量词和助词“的”。

如(1):一中国船员在巴拿马运河落水遇难

一(名)中国船员在巴拿马运河落水遇难(省略量词)

如(2):美国每年有数千次违规监控

美国每年有数千次(的)违规监控(省略助词”的”)

4.2.1.2汉语网络新闻标题中常用空格代替分号,而英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用逗号代替“and”。

如(1):日本核污水泄漏持续恶化通报国际原子能机构

(2):Woman Kills Husband,Self

A woman kills her husband and herself.

4.2.2句式结构。

汉语网络新闻标题通常是由一到两个完整的句子组成,包含主、谓、宾等句子成分。尹世超在《标题语法》一书中,将新闻标题分为主谓标题、谓词性标题和体词性标题三个主要的基本类型。所谓主谓标题,即在标题末尾加上标点符号后,可以构成有主语的主谓句。这种句型结构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综合性,可以言简意赅地向读者传达文章的主旨大意,既简洁明了,又全面概括。因而在新闻标题中,这种形式的标题占绝大多数。在笔者摘录的2013年8月新浪网络版73条国际新闻标题中,这类标题占了56条。

如(1):埃及无力清场导致2500人遇难,对抗升级

(2):马来西亚影片将1969年种族冲突事件归咎于华人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句式结构则日趋复杂,尤以介词短语为最。在2013年8月CNN的73条新闻标题中共出现25个非限定时间地点的介词短语,且都较长,还出现由两三个词组成的固定短语,如because of,due to。这些短语补充说明新闻主体动作的原因、状态、目的等信息,为读者选择点击阅读提供更多更有利的判断条件。

同时,无谓语或逻辑谓语的名词性结构大为减少,而逻辑主语+逻辑谓语(SV)+状语/补语的结构迅速增加,纯粹的逻辑主语+逻辑谓语结构(SV)也相应大幅度减少。

4.3时态特点

汉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时态标定性很弱,游移性、模糊性比较强,时间界定模糊。

如:叙称在霍姆斯杀平民11人丧生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

汉语网络新闻标题中常用“已”表示过去时或完成时,用“将”或“欲”表示将要发生的行为或状态,用“在”表示进行时。

如(1):俄已投入3万人和5000台设备救灾(完成时)

(2):参与演习部队将提升至最高战备状态(将来时)

(3):应对危机中银行在行动 (现在时)

英语中的动词有时态变化,在网络英语新闻标题中也不例外。但由于新闻标题必须言简意赅,不可能采用英语的所有时态形式描述新闻事实。为此,网络英语新闻标题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时态特点,一般不用过去时态,而用现在时态,使读者阅读时犹如亲历这一新闻事件,这就是“新闻现在时”(Journalistic present tense)。英语新闻标题中常用的动词时态主要有三种:一般现在时、将来时和现在进行时。

4.3.1用一般现在时表示过去已发生的事。

如:Severe heat wave hits Asia

4.3.2用动词不定式表示将要发生的事。

be to结构与will相比,使用范围更广,能表示主观意愿、纯粹客观将来、计划安排和命令等含义,故在网络英语新闻标题中更为多见。

如:U.N.inspectors to look over North Korean shipment

4.3.3用现在分词表示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或事件。

对于正在进行或发生的事件或动作,网络英语新闻标题按照日常英语语法,用现在进行时,但其中的be有时可以省略,直接用现在分词在新闻标题中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或正在发生的事态。

如:Asia reeling from summer of disasters

最近,过去时态也开始在英语网络新闻标题中出现。

如:Atika Shubert:Jakarta hotel was tightly guarded

4.4语态特点

英语中的被动语态明显多于汉语,在网络新闻标题中也是如此,只是汉语近期非常流行的“被……”结构使汉语新闻标题的被动语态稍有增加。英语新闻标题被动结构中的助动词be常常省略,只保留过去分词形式。不过,从总体来看,网络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主动语态还是远多于被动语态。在摘录的2013年8月CNN的73条新闻标题中,使用被动语态的只有12条。

如(1):叙政府再度被指控使用化武事态严重

(2):Body found at site of U.S. chopper crash in Japan

4.5标点符号的使用特点

汉语网络新闻标题多用冒号、问号、感叹号和引号、逗号较少用。

如(1):奥巴马:即使国会否决仍有权对叙利亚动武(冒号)

(2):朝鲜运武货轮再现爆炸物发现类似“反坦克火箭弹”的爆炸物(引号)

英语网络新闻标题多用逗号、冒号、破折号、问号、感叹号、所有格符号、斜线符号和引号。一般不用省略号、间隔号和括号。问号在网络英语新闻标题中大多作为一般疑问句的标志。破折号起连接话语和补充信息的作用,可代替系动词be等。

如(1):Lawyer:Pakistani court to indict ex-president Musharraf in Bhutto killing(冒号)

(2):Bomb kills 30 at Pakistani police official’s funeral(所有格符号)

(3):A Bilbao on Siberia’s Edge?(问号)

(4):Chinese web giants join forces in crackdown on‘online rumors’(单引号)

(5):Boat with possible asylum seekers capsizes off Indonesia;4 dead(分号)

5.结语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汉英网络新闻标题语体特征上的异同点,这对于更准确地理解和体会汉英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会有所帮助。虽然英语学习者需要用英文写新闻报道的机会并不多,但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体会汉英其他文体表达方式上的异同,从而使行文表达更接近英语母语使用者,尽可能地减少中国式英语的出现。

参考文献:

[1]Kaplan,R.B.Contrastive Rhetoric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notes toward theory of contrastive rhetoric[A].In A.C.Purves ed.Writing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Issues in Contrastive Rhetoric[C].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1988:275-304.

[2]TEUN A.VAN DIJK NEWS ANALYSIS-CASE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AND NATIONAL NEWS IN THE PRES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 Hillsdale,New Jersey,1988.

[3]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M].上海: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4]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端木义万.英语报刊标题的功能及语言特色[J].外语研究,2001,2.

[6]王瑞昀.英汉网络新闻标题中缩略词使用对比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5(01).

[7]须文瑜.汉英新闻报道的语篇对比[J].外国语言文学,2010.3.

[8]杨京英汉新闻标题的句法特征对比[J].新闻爱好者,2009(12).

[9]尹世超.标题语法[M].商务印书馆,2001.12.

[10]张恒军,孙冬惠.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J].新闻界,2011(2).

[11]赵燕霞.英汉新闻对比研究[J].山西科技,2008.2.

年会主题标语篇6

[关键词]学术论文标题 语类 修辞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45-02

引言

尽管标题在学术论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研究并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在前期的标题研究中,大部分讨论很短并且是基于直觉的。学者们对好标题的观点并不相同:有的说好标题应该简短,不应该超过文章的两行;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好标题长短均可,这取决于学科的不同。Day的表述更为模糊,他说学术论文的标题应该“用尽可能少的词汇来充分描述该文章的内容”。Anthony指出如何“充分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则是新手撰写时的难题。

意识到基于直觉性对标题进行研究的不足后,少数学者开始对学术论文标题进行以语类为基础的定量分析。Anthony[2]从长度、单词频率、标点用法和介词用法角度分析了计算机领域学术论文标题的典型特征;Yakhontova对会议摘要的标题进行了分析;Soler从语篇分析的视角对学术论文和学术综述论文进行了比较和对比;Haggan[3]对文学、语言学、科学三个学科的三种基本标题类型进行了分析;Wang和Bai[4]对医疗学术论文标题的句法结构进行了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分析;Soler[1]以生物学和社会学为例,研究了综述论文和学术论文两个语类标题的结构特征。

上述量化研究都把标题看做是学术语类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不同学术语类的标题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作者认为标题不是学术语类的一个方面;不同学术语类的标题共同构成一个语类,有其自身的语类特征。

一、学术论文标题作为一个独立的语类

学术论文标题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语类呢?首先要确定什么是语类。语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学者对它进行研究的角度不同,解释和分析也不同。本文借鉴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语类研究成果,主要代表人物有Hason和Martin等。

Hason用语类结构潜势这一范畴来强调某一语类中语篇结构的可变和不变特征;即结构成分的可选性和必选性以及它们之间的顺序关系。

Martin以该理论为框架进一步发展了语类理论,把语类定义为分阶段的、以目标为导向的社会过程,在特定语境下为了达到不同目的文化所采用的结构形式。Martin对语类的定义做出了明确的阐释:分阶段的,因为达到目标我们通常要采取不止一步;以目标为导向的,因为如果我们完不成最后步骤的话会有挫败感;社会的,因为作者所写的语篇有其特定的读者。也就是说语类是意义的反复组合,而这又体现了特定文化的社会惯例。

由上述语类标准可以看出,不同领域的学术论文标题可以独立构成一个语类。首先,尽管大部分标题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更称不上是超出句子范围的段落,但标题可以算做是一个语篇。Halliday明确指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在语言学上,语篇指可以构成一个整体的任何部分,口语或是书面语均可,不受长短限制”。“从即时的‘救命’求助一词到委员会进行的全天讨论都是语篇”。其次,学术论文标题符合Martin的语类定义。它是在呈现学术研究结果的特定语境下产生的,其表达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征;需分阶段完成,有不同的语义组成单位;是以概括文章信息和向读者推销的目标为导向的社会过程。

如果学术论文标题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语类,那么该语类应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征,或者说它的结构潜势是什么呢?哪些单位是其必选成分和可选成分呢?下面就以数据库为基础,探讨学术论文标题语类的结构特征。

二、本研究描述

(一)数据库的构成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在国外专业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标题,所使用的语料来自于自建的一个小型数据库,包括599个学术论文标题。由于作者把学术论文标题看做是一个语类,所以所选标题的出处既包括文科类期刊,又包括理科类期刊;所选标题源自的论文既包括实证方面的研究,又包括理论方面的研究;但不包括书评和综述性论文标题。所选的标题均来自于其领域的国际核心权威期刊,其中247个标题来自于2007年23种文科类期刊的第一期,各期刊的影响因子在该年度排名中居于首位;另外352个标题来自于2009年22种理科类期刊的第一期,各期刊的影响因子在至2009年的五年内排名中居于首位;包括医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化学、生物、物理、数学和地理等相关科技领域。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

首先,对数据库中各个标题的语义组成单位进行切分,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既然学术论文标题是分阶段的,那么对标题的组成单位进行切分则是必不可少的。这里借用Halliday的级阶概念,不过切分的标准是语义的,即以标题各个组成单位所体现的交际目标为切分标准。

语义切分标准使得标题的各个单位可能由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来体现。如论文的“主题”语义单位可以由名词性词组来体现,也可以由句子来体现。如在标题“Collective action for smallholder market access”(选自杂志Food Policy, ISSN: 0306-9192),“主题”由名词性词组“collective action”来体现;而在标题“How Do American Students Measure Up?Making Sense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选自杂志The future of Children, ISSN:1054-8289)中,“主题”由句子“How Do American Students Measures Up?”来体现。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名词性词组包括由名词构成的低于句子级阶的任何结构,如名词、动名词、名词词组、名词短语、动名词短语等。

其次,把切分后的各个标题的语义组成单位进行数据统计,按照范畴对数据进行归类。根据该切分标准,结果显示,学术论文标题的语义组成单位可分为“主题”“目的”“条件”“对象”“范围”“结论”和“研究方法”。

最后,依照数据结果,找出学术论文标题语义组成单位的必选项和可选项,确定学术论文标题语类的修辞结构特征;确定学术论文标题各个语义单位之间的组合模式以及各个单位的语言体现形式。

(三)学术论文标题语类的修辞结构特征

按照语义标准,即在文章中的交际目的,对数据库所有学术论文标题进行分析,借用Hason的语类结构潜势表达法,作者把学术论文标题的构成单位潜势用下图来表示:

[主题+(主题)+(…)…]*(目的)*(条件)*(对象)*(范围)*(结论)*(研究方法)

上图中的方括号表示该组成单位是必选的;圆括号表示该组成单位是可选的;(…)…表示(主题)的重复出现;*表示位于其两边的组成单位的顺序是可变的。作者发现学术论文标题的构成单位潜势包括文章的“主题”,与主题相关的“目的”“条件”,主题所针对的“对象”,主题适用的“范围”(包括时间、地点等),文章的“结论”和“研究方法”。其中“主题”是必须出现的单位,并且可以出现多个“主题”;其他各个组成单位则是可选的。几乎所有的“主题”都位于标题的起始位置,占99%;只有1%的“主题”居于标题的末尾。

学术论文标题各个语义单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模式。数据统计显示,数据库中的599个标题共体现出42种表达模式,有的出现频率仅为一次,但有几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下表展示了居于前十位的学术论文标题表达模式: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学术论文标题的拟定过程中,作者在确定文章讨论的主题之后,一般会对其进行扩充和限定:或是阐明文章的结论,限定主题所产生的范围;或是明确主题所针对的对象,点出所采用的方法和目的。当然,文章的标题最终以何面目展现给读者,要不要对主题有所修饰以及如何修饰,从哪几方面入手,这要参照研究的背景。

通常情况下,之所以要对文章标题的“主题”从“结论”“范围”“对象”“方法”和“目的”等角度进行描述,这是由标题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首先,标题可以使读者透视文章的核心内容,所以从上述几个角度对文章标题的“主题”进行描述可以使标题更具体、更丰满,这样就能使读者一下子抓住研究的要点。其次,由于标题是文章的门面,好的新颖的标题可以对文章起到宣传的作用,从而吸引读者。而研究内容是否新颖、是否具有高质量的学术价值则恰恰要通过上述所说的“结论”“范围”“对象”“方法”和“目的”来体现。

三、对英语准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启示

科研能力是优秀英语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他们反思能力的体现,以上研究结果对培养英语准教师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启示。在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标题的写作,不仅仅要告诉英语准教师标题在论文中的作用,什么是好的标题,还要能够为他们具体讲解好标题的结构特征和其相应的语言体现方式。

也就是说,教师要熟悉该语类的结构特征和相应的语言体现方式,这样才能够指导英语准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撰写出好的学术论文标题。好的学术论文标题一定要包含“主题”语义组成单位,然后再根据具体的研究情况辅以“目的”“条件”“对象”等语义组成单位,以此来说明相关的研究细节;并且要注意各个语义组成单位的语言体现手段特征。所以在撰写学术论文时,研究者首先要根据相关的研究背景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并且要进一步明确该研究的目的、实施条件和研究对象等,以此来突出其新意和价值所在;最后以恰当的词汇语法表达来体现标题所蕴含的语义。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英语准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教师可以以权威期刊上学术论文的标题为教学材料,在讲解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分析归纳使其了解掌握什么是好的标题以及如何拟定好的标题。总之,本研究能够为培养英语准教师的反思能力提供一些启示。

四、结语

本研究把跨学科的学术论文标题看做独立的语类,而不是把不同学科的学术论文标题看做是其所属学科语类的一部分,这对语类理论的界定,语类理论研究对象的范围等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研究发现:(1)学术论文标题的修辞结构特征可用下图表示:[主题+(主题)+(…)…]*(目的)*(条件)*(对象)*(范围)*(结论)*(研究方法);(2)学术论文标题各个语义组成单位之间有不同的组合模式,常见的有十种。

当然,本研究所选样本大小有限,按照语义标准来划分学术论文标题的语义组成单位具有相对性,这是今后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Soler,V.Writing titles in science:An exploratory study[J].Engl.Spec.Purposes,2007,26(1):90-102.

[2]Laurence,Anthony,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in Computer Science[J].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2001,44(3):187-194.

[3]Haggan,M..Research paper titles in literature,linguistics,and science:dimensions of attraction[J].J.Pragmat.2004(36):293-317.

[4]Yan Wang & Yongquan Bai. A corpus-based syntactic study of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 titles[J].System,2007(35):388-399.

[5]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nd Arnold,1985/1994.

[6]Hasan, R. Ways of Saying: ways of meaning: selected papers of Ruqaiya Hasan (Open Linguistics Series.Edited by C.Cloran,D.Butt & G.Williams.)[C].London:Cassell,1996.

年会主题标语篇7

【关键词】写作能力测试 课标 呼应

原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把高中英语写作简单地定义为“100字或10句式的情景表达”(《修订大纲》,2001: 7 ),提供情景的形式为图表、图画、提纲和短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 年)(以下简称《标准》)对英语写作进行了重新要求,这个要求是对应于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中的四个级别(六级、七级、八级、九级)的写作技能目标提出的,并就如何评价写作技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高考是中学教学指挥棒,对中学的教学影响有着巨大的反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未来,要使《标准》中写作能力目标得以实现,改革现存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使之与新课程标准相呼应至为关键,本文拟就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如何在形式、层级、内容等方面与《标准》的呼应进行探讨。

一、写作能力测试层次的呼应

《标准》中的高中英语课程结构把高中英语课程结构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写作能力目标。那么高考英语最高应该测到哪一级写作技能目标呢?或者说,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最高标准是什么?这可以从分析《标准》中有关写作能力的要求和写作测试理论两方面得出结论。

根据《标准》的要求,高考英语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应该达到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即: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因为在《标准》中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中明确提出,国家英语课程主张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尽管英语第 6-8 模块构成的八级属于选修课程,但是“所有学校应保证开设模块 6-8”,可以看出,无论从课程开设要求,还是对高中的教学基本目标要求,第八级写作能力目标都是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所以,从《标准》的要求方面看,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应该是高考写作能力测试应该达到的目标。

根据 J.B.Heaton 对写作能力测试级别的分类,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在高考写作中也是比较合适的。作为高考考生主体的高中毕业生在英语水平上属于中级水平,高考也是中级水平的英语测试。Heaton 在《英语测试》引用了某大型的英语测试机构的测试文件来描述中级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要求,根据这个文件,对中级水平的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类型为:书信,日记,明信片,指导(guide),说明(set of instruction);对中级写作能力标准的要求为:语法、词汇、拼写准确,虽有少数错误但不影响交际;字迹可认;使用一般性的语言进行清楚得体的表达;能使主题和论点进行有机联系(Accurate grammar, vocabulary and spelling, though possibly with some mistakes which don't destroy communication;handwriting generally legible;expression clear and appropriate, using a fair range of language;able to link themes and points coherently.)。《标准》中八级英语写作技能目标是把写作的文体类型和写作应该达到的标准综合起来进行描述的。把这个目标与Heaton 的描述进行比较,虽然在写作类型上略有不同,但在写作标准上大体上是一致的。因此,根据国外考试理论,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以《标准》中的八级目标为依据也是合理的。

高考英语考试写作能力测试的命题应该以八级写作目标为依据,在写作能力层次要求上,只能以八级写作能力目标为最高目标,而不能超出这个目标。如果高考对写作能力的要求高出这个目标,就可能导致中学英语写作教学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脱离教材的实际,求新求高,偏离《课标》。

二、写作测试形式的呼应

从写作能力测试的形式上来看,在目前的分省命题政策下,除少数省市以外(如 2005 年的湖南卷、上海卷),绝大多数省市高考英语试卷中对写作能力的测试都采取了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两种形式。这种写作能力考查形式自 1991 年出现至今,没有大的变动。在《标准》中,对终结性评价中的写作评价形式是这样建议的:短文写作(日记、小故事等);实用性写作(卡片、信件、说明、留言、填写表格等);图文信息转换(图表描述、信息解读、写配图说明);接续完成文段;写电子邮件等。

对照《标准》中的建议写作测试形式,可以发现在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部分呼应了《标准》的要求。如在现有的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中,出现了日记、小故事等短文写作,也出现了留言、信件、说明等实用性写作,还出现了电子邮件写作。但是,对于图表描述、信息解读、写配图说明等图文信息转换、接续完成文段等写作能力考查形式,在现在的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中很少得到使用。因为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中国高考试题在使用过后很快就会流入社会,中学师生对于高考写作能力测试的形式非常熟悉,所以造成了高考测试形式的钝化,要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常考常新,并能全面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在其考查形式上宜采用《标准》中的建议,既要使用短文写作,实用性写作等形式,又要适当使用图文信息转换,接续完成文段等形式。

除了上述讨论的写作测试形式的单一和固化问题之外,对现在英语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中的短文改错的存废问题也有很多的争议。主张使用该题型的学者认为,短文改错是考查写作能力的有效形式,因为虽然短文改错考查了许多要素,如词汇、修辞、结构等,但仍主要是通过考查效验能力间接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效验能力是写作能力中重要的一项能力,个体只有在能够识别错误的情况下,才可以写出正确的文章来。笔者认为,短文改错这种题型可以从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中废除,理由在于:其一,短文改错在写作能力考查方面的效度比较低。考生做短文改错题时识别错误、改正错误,都是在理解现有短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写的性质上不同于引导性写作,其自由度也大大低于后者,甚至远不及完成句子和句子翻译,因为考生的思维焦点只是在原文语境中找错改错,错误多是语法和惯用法方面的,学生主要依靠语法知识来做题。而不是输出完整的语言内容(起码是句子),考生没有多少主观表达、运用语言的余地。从

这个角度讲,短文改错关注的主要也是语言要素、语法知识,其交际性要素几乎为零。 其二、短文改错对教学的负向反拨作用太大。 由于短文改错题主要考查的是语言知识、语法能力,自从高考采用此题型以来,教师和学生更加偏重对语法知识和做题能力的培养。多做改错题,可能会提高成绩(有时也不明显),会增强阅读能力(往往是每词每句落实的精读),但对于培养语感,对于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却无多大帮助。其三、短文改错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否需要具备改错的能力? 改错,本是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师要知其然,知其不然,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语言技能,是能听能说能读能写,并不一定要能改错。有些短语、搭配,甚至拼写、变格等,学生自己在说和写时不一定会错,倒是在改错题里弄糊涂了,甚至加深了错误印象,适得其反。这也是改错题的主要弊端:不利于形成深刻、清晰的正确印象,会抵消教学效果。

有人会说,上述情况是指平常教学,高考则不同。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与平常在校考试的测试目的(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同,应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同意这种看法。问题是,高考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高考用什么题型,平常的教学肯定要跟着高考走,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这就造成了一种怪现象:测试目的不同的考试,题型却一样。这显然与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的理念相距甚远。

三、话题知识的呼应

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其写作任务中的话题知识应与《标准》中的话题范围相一致,在此基础上顾及到城乡差别、地域差别、经济差别、文化差别等。

根据 Bachman 的交际语言能力测试理论,应试者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不仅受语言能力和个人特征的影响,还受到话题知识的影响。话题知识又叫知识图式或者世界知识,指的是存在于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结构(Bachman,1999:65)。如果写作测试任务中的话题知识超出考生的知识范围,那么就不能有效地测出考生的写作能力,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既失去信度,又没有效度,从而导致造成中学写作能力教学的混乱。

《标准》中对于八级话题的目标是这样描述的:熟悉有关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话题;熟悉有关风俗习惯、科学文化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话题;熟悉有关我国一般社会生活的话题,例如:职业、节日、风俗和社交礼仪;了解英语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那么,既然《课标》对话题知识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中的写作任务应该在这些话题知识范围之内。但是这个目标描述比较抽象,不容易操作,例如了解英语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这些日常生活习惯具体有哪些,就很不好把握。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途径是了解教材,教材中涉及到哪些话题,我们就可以以这些话题为依据。对于教材没有涉及到的话题知识,虽然有少数学生了解,在高考英语写作任务中一定不能涉及,否则就会造成测试的失真,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导致英语写作能力培养在话题选择方面的泛化和混乱,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本末倒置,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另外,还要考虑到地域差别、城乡差别、文化差别、经济差别对话题知识的影响。比如城市考生可能比农村考生更熟悉交通规则方面的话题,经济发达地区的考生可能比经济落后地区的考生可能更了解电脑,傣族的考生可能比其它民族的考生更熟悉泼水节等,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高考写作能力测试才能在话题知识方面更好地呼应《课标》目标。

测试具有对教育教学具有导引功能和督促功能,高考这种大规模的关系重大的考试更是如此,要达到《标准》中提出的写作能力目标,关键还是要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在层次、形式、话题知识与《标准》中的要求和建议密切呼应,充分发挥高考的巨大正向反拨作用,这样中学的英语写教学才不至于与《标准》背道而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费时多、收效低的状况。

参考文献

Lyle F. Bachman. 语言测试要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年;

Lyle F. Bachman, Adrian S. Palman.《语言测试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年;

J.B.Heaton. 语言测试,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 年;

潘光威,关于高考英语短文改错题的分析与思考中学外语教与学,2003 年;

年会主题标语篇8

【关键词】新闻标题;文化差异;分析

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组成。“标题是用来说明消息内容,并通常以醒目的文字和字号出现在消息之上的简短文字。标题的重要功能在于以最简明扼要的语言向读者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在多数情况下,标题能决定读者对一条新闻的取舍。”[1]在新闻报道中,标题被视作报道全文的缩写。标题制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读者是否会选择这条新闻进行阅读,会影响到这条新闻是否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传播效果。目前国内大部分研究新闻标题的文章都是从英汉翻译角度或者是中英文新闻标题的特征方面来研究的,进行新闻标题的中英文化差异研究的比较少,笔者就通过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对这一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文化差异

所谓“文化”,是指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们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着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2]文化差异是由各国的历史传统以及社会发展进程以及人类语言的结构体系、词汇组成和词义内涵而产生的不同,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国文化习惯从直观上、整体上看问题,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因而导致逻辑语言上的种种差异。在生活态度上则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偏重实用,而中国人则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如果不太熟悉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那么对于英语新闻标题不仅不能理解其精彩之处,反而会曲解其真正的含义。新闻标题的翻译和其他文体的翻译一样,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充分、准确地理解新闻标题中所传递的信息,就要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一定的研究。

二、中英文新闻标题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思维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因此,这正是东西方文化一切不同点的基础和来源。中英文新闻标题在遣词造句以及表达方式上既表现出相似性,又存在着差别。二者的相似之处首先在于都具有文字简洁、语言简练和真实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可以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选择新闻、阅读新闻和理解新闻。其次,二者都讲究突出核心词汇,避免生僻的词语,最大限度地节省空间。新闻标题语言形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文标题比较含蓄,英文标题则更加尖锐。这主要因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一般讲究含蓄。中国人是螺旋式的思维方式,说话及行文大多先做好充分的铺垫,最后得出结论。而英美人是直线式思维的方式,一般不绕弯子,喜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新闻标题语言形式上产生的差别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例如:

人民的诗人艾青停止了歌唱

(《文艺报》1996年5月10日)

这是一则关于著名诗人艾青辞世的新闻,该标题运用了讳语手法,委婉的修辞格,既准确地表达了信息,又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艾青的敬仰之情。

Donors Worried by Clinton Campaign Spending(希拉里巨额竞选花费令捐款者担忧)

(THE NEW YORK TIMES,Feb.22,2008)

这是一则出自《纽约时报》的新闻,是关于美国大选在即,候选人希拉里在竞选中花费的巨额开销给竞选的捐款者带来忧虑的报道。从标题中读者就会对所涉及的具体报道作出自己的判断。英美人的直线性思维在这则新闻标题中很清楚地体现了出来。

(二)表达方式

在表达方式上,中文新闻标题比英文新闻标题要更加讲究文采及对仗和押韵,更显典雅简洁,喜欢使用“四字格”的词组,包括成语与非成语。“四字格”的词组是汉语特有的表达方法,具有构型短小、含义深刻和高度概括性等特点。此外,这样的表达方式匀称均衡,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例如:

魂牵梦绕大草原

(《人民日报》2001年3月13日)

浮光掠影明斯克

(《海外文摘》2001年第二期)

又如:

中国电视30年:精彩纷呈 波澜壮阔

(人民网,2008年10月17日)

在这则新闻的标题中,使用了两个成语――精彩纷呈、波澜壮阔,这两个成语准确传递出新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看到标题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中国的电视事业在30年的时间里日新月异,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成语的使用也使得标题的长短符合制作要求,言简意赅。

而英语的新闻标题一般比较简短,利落有力,大量使用省略句,讲究质朴、明确、陈述事实,很少有辞藻堆砌、冗长累赘的现象。由于英语文字本身相对较长,所占字符空间比较大,因此在标题上的用字十分节省。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版面上容纳更多的信息量来满足读者的需求。新闻标题要求高度精练,所以省略句、缩略词甚至即兴合成词等被广泛使用。为了节省版面,英文的新闻标题一般只有一行,系动词、助动词、连接词、冠词等在大多数标题中都被省略,多使用单层式的标题,即只有主标题,没有引题和副标题,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单层式的标题也能极大地节省时间,提高排版效率。例如:

Hotline to connect China, India leaders(热线将连接中国和印度两国领导人)

(CHINA DAILY, Apr.8, 2010)

Dozens killed in Yemen clashes(也门冲突造成多人受伤)

(CHINA DAILY, Apr.25, 2011)

以上引自《中国日报》的两则消息完整的表述应为Hotline is to connect China and India leaders,以及Dozens people were killed in Yemen clashes。第一则新闻的标题中省略了be动词,把and 换成了逗号,第二则新闻的标题中省略了be动词和很明显的主语people。通过省略的处理手法使标题突出了核心词汇,达到了简练、精悍的效果,使人看后一目了然。

(三)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以及风俗人情等为人处世准则的观念,一般认为是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中国和西方的新闻记者对于所报道事物的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新闻传播事业代表了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因此在对新闻的选择上必然会体现出该集团的立场,同时也代表了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新闻标题是一则新闻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价值观的不同在中英新闻标题中也各有体现。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英美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两种文化之间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最主要表现在英美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

如果对体现在中英文新闻标题中的价值观的差异不能做到真正认识两种语言的本质,熟悉中英价值观的不同,那么就会对语言的理解造成很多障碍,也就不能准确地翻译出新闻的标题,自然就会误导读者。例如:

国家机器高效运转民间力量爱心涌动

(社会焦点新闻网,2009年8月3日)

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

(《华商报》,2011年8月10日)

以上两则新闻的标题充分体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价值观的核心是社会和谐,关注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体现了很明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精神。

而英美人相对于中国人来讲更加强调个体。在英美社会,个人的利益至高无上,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以“自由”“独立”“竞争”等特性塑造了他们外向的性格和价值观。他们倡导的是以个体意识为核心,强调的是个性、个人利益、个人权利。新闻标题的选择也多从个体角度出发,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例如:

For more pets,death comes at home(多数宠物家中离世)

(THE WASHINGTON POST,Sep.27,2011)

这则刊登在《华盛顿邮报》上的新闻,标题简洁,主要关注的是西方人比较喜欢的宠物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宠物的主人对它们死亡地点的选择。

Black Friday Shoppers Fan Out in the Night (黑色星期五 购物者晚间愉快购物)

(THE NEW YORK TIMES,Nov.25,2011)

这则新闻刊登在《纽约时报》头版正中间的醒目位置,反映了美国消费者在感恩节假期愉快购物的事。感恩节过后的星期五,不仅是感恩节后的血拼日,也是圣诞购物季的开始,许多美国人纷纷上街抢购圣诞礼物。价值观的不同,使得英美新闻记者更喜欢关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所以,节日购物这种在我们看来本是极普通不过的事情,也可以出现在《纽约时报》的头版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

此外,媒体编辑还可以在制作新闻标题的时候,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政治观点,反映自身利益集团的价值观,从而引导社会舆论。因此,对于很多相同事件的报道,由于价值观的不同,新闻标题制作的视角也是大相径庭的。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包装、传播的眼睛,是最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文字。标题是读者第一眼就能看到的部分,一则新闻能否吸引人,标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标题语言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反之,特定的社会文化也会对标题语言有制约作用。不同语言的新闻标题反映了不同语言文化的特征及其背景,所以中英文新闻标题会在具有一些共同的功能和特点之外兼具各自鲜明的特征。只有对中英文化差异有所了解才能真正读懂一则新闻标题并明白各自特色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才能忠实于原文,正确地翻译出使读者能准确理解原文所要表达含义的新闻标题。

参考文献:

[1]马建国,马桂花.新闻英语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20.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5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