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学习内容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3-03-08 14:53:39

学习内容心得体会

学习内容心得体会篇1

学习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内容心得体会范文【1】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构筑崇德向善、活力迸发、繁荣多彩、文明和谐的道德文化高地。

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山东大有作为。党代表们在讨论中畅谈感受,献计献策,展现了一个文化大省在迈向文化强省进程中的自信与担当。

做好价值引领 弘扬时代精神

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要打开心灵之门,找准落点,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实效。报告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入推进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建设,邹城市杏花村小学副校长贾冰代表,颇有体会。

将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一直是杏花村小学的办学亮点。这所小学设有德育室,结合不同节日,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等形式,开展相关主题德育教育活动。学校还在中高年级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观摩课堂,还通过家访、班级QQ群等渠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家庭德育水平。

价值观最好的传播方式在于示范引领。报告提出深化四德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做山东好人活动,倡树先进典型,可谓抓到了点儿上。无棣县委书记丁海堂代表说。无棣县是全省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县,一直以来注重发挥榜样的典型引领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好人推选表彰活动,用群众身边的榜样传递社会正能量。我们宣传的是凡人善举,占领的是道德高地。好人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

传播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硬件。让历史文物说话,通过硬件设施展示,往往胜过长篇大论的说教。沂蒙红嫂纪念馆是全国第一个全面展示红嫂事迹的主题展馆,12个展馆24个展室,以雕塑和实物等形式,向观众述说着一位位红嫂的故事。据统计,每年来参观的人数达到40多万。副馆长金静代表说:我们将继续探索更生动更朴素的形式,传承好沂蒙精神,让红色文化基因血脉传承光大。

弘扬时代精神风尚,离不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离不开文明村镇创建。农村的三大堆曾让老百姓叫苦不迭,省里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启动城乡环卫一体化之后,我们区950个村庄配备了1550名保洁员,采用数字化平台指挥调度垃圾车、保洁员,农村环境越来越好。德州市陵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党支部书记赵树俭代表,看到报告提出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推动乡风民风、人居环境、精神生活全面美起来,很是振奋,我们能解决农村的卫生问题,一定也能解决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攀比成风的问题。

推进文化小康 满足文化需求

报告提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小康要求文化设施建设要达标。我在很多地方发现,山东的文化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面积、设施、规模都比过去有很大改善,但是要像报告所讲的,建好还要用好。沂水县文化馆副馆长周鹏代表如是提醒。沂水县文化馆的演出厅有两千平米,年均演出120多场,在夏天和重要节假日免费为市民演出。今年县里还要新建三馆一中心,文化惠民设施不断升级。我们将充分用好这些场馆,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出一分力。

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小康,软硬件都不可缺。这是滨州市长崔洪刚代表从工作中得出的体会。据崔洪刚介绍,从硬件上,滨州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塔建设,让群众免费收看二十多套电视节目;9月份即将完成大剧院建设,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内容。从软件上,滨州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规范日常行为,培养群众文明素养和文明习惯。比如近期开展了车停人行、礼让斑马线活动,对不停车让行的机动车辆公开曝光,成效十分明显。

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推进山东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等要求,这是对我们文艺工作者的鞭策。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一级演员宋秀敏代表说。在30多年从艺生涯中,宋秀敏成功塑造了小生、青衣等多个行当几十个角色,演出2000多场,她和同事们获得十多个国家、省级大奖。作为一名地方戏曲演员,我们一定唱响主旋律,推出更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精品大戏,让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建设两大示范区传播儒家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山东的殷切期望和要求。报告提出,要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进程中当好排头兵。

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提出建设两个文化示范区,这引起了济宁、淄博两地代表的热议。

济宁市委书记王艺华代表对于报告设专章阐述文化繁荣发展,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构筑道德文化高地的目标感到特别振奋。他说,报告特别提出加快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努力在世界儒学传播和研究中保持充分话语权,充分体现了省委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担当。下一步,济宁将全力建好曲阜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示范区、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等四大战略平台,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等五大工程,积极推动曲阜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淄博规划了56平方公里的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现在已经建成了15万平米20个博物馆,今年还要开工建设八个项目。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毕荣青代表说,报告提出建设两个示范区,其中一个是有关齐文化的,我们将发扬齐文化开放、包容、务实、变革的精神,打响中英足球论坛、齐文化旅游节、稷下论坛三张名片,把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这个载体建设好。

读到报告中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曲阜市委书记刘东波代表十分自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祭孔大典,是形象阐释孔子礼仪文化的生动载体,近几年先后走进南京、上海、大同、哈尔滨等60多座城市的文庙和孔庙开展祭孔演出,并到日本等东亚文化圈国家指导当地开展祭祀文化。

从20XX年起,曲阜市就推出了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四年来活动走进北大、清华等高校,足迹还遍布武汉、上海、长沙等城市和全国文庙,参与者总共37065人,其中还有来自美国、英国等52个国家的外国游客。我们还将推出更多传播儒家文化的生动有效的实现形式。刘东波说。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山东有底气有行动。风疾正是扬帆时。以这次党代会为起点,山东必将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学习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内容心得体会范文【2】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民生改善是最真切、最生动、最温暖的诠释。未来五年,我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取得哪些新突破,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对此作出明确部署: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统筹解决城乡贫困问题取得积极进展。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让人民群众更满意。生态承载力显著增强,大气、水和土壤质量明显改善,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宜居。

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

加大重点地区扶贫力度,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黄河滩区60万群众脱贫与迁建工作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推动由主要解决绝对贫困向重点缓解相对贫困转变,由主要解决农村贫困向统筹解决城乡贫困转变小康路上决不能让一个人掉队。报告至此,会场响起热烈掌声。

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使命艰巨。目前,我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推进,累计减贫671.1万人。

菏泽现在还有46万人生活在省定贫困线以下,占全省51%。实现14.7万黄河滩区群众迁建,是菏泽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菏泽市委书记孙爱军代表说,看到黄河滩区脱贫与迁建写入党代会报告,信心倍增。今年5月15日,我们正式启动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做好这项工作,同时,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持续推进扶贫车间建设,不断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切实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决不让一个人在小康路上掉队。

残疾人是小康路上需要特别关注的困难群体,省残联理事长仉兴玉代表注意到,报告提出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办好特殊教育。说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报告对此又作出强调,这让我们倍感温暖、深受鼓舞。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报告精神,加快推进残疾人脱贫奔康进程,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努力使我省残疾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报告还提出,强化保障性住房建设,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努力解决城镇基本住房问题。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统筹城乡低保,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使困难群众心里有温暖、生活有奔头。

致力教育就业,托起明天希望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提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强化双一流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报告明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

义务教育均衡提升承载着群众对公平教育和优质教育的双重期盼,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枣庄市实验小学副校长于伟利代表说,自2017年起,学校与多所乡镇学校建立手拉手联盟教育关系,定期组织教师送课交流,探索出了支援乡村教育的路子,实现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下一步,我们将以报告精神为指引,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工作,通过授课、讲座、座谈、报告会等形式,在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师成长、教学管理等方面与联盟学校加强交流,把联盟教育推向深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据了解,五年来,我省先后制定出台财政投入、税费减免、创业贷款、就业援助、培训补贴、社保补贴等一揽子促进就业政策,并在全国率先建立失业动态监测、预测预警和预防调控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城镇新增就业596.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

未来五年,在促进就业创业方面,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和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促进就业与发展良性互动,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韩金峰代表表示,全省人社部门将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培养、吸引、留住、用好人才。

破解看病之痛、养老之困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一大困扰。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健康山东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医疗联合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破解群众看病之痛。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医联体建设对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意义重大。德州市人民医院骨外科副主任岳红卫代表说,目前一些医院、科室已经作出探索,接下来将逐渐全面推开。在他看来,推进医联体建设,要提高医生和病人的认识,使医患双方都逐渐接受这种模式;加强多个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有效协调机制;明确考核机制,在收入分配和时间分配上做好平衡;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水平,医生流动下去,相应配套设施也要跟上。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057万,占总人口的20.68%,人口老龄化形势较为严峻。对此,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切实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对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人来说,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关键。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呼吸科主任刘学东代表说,报告专门提到要推进医养结合,这既切合当前实际,也是对应对未来养老趋势的谋划。在她看来,做好医养结合,需要加大投入,保证医养场所与老年人口相匹配;做好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满足老年人的居家医养需求;还要加强对陪护人员的专门培训,解决护理不规范问题。

报告还提出,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完善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统筹层次,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

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努力开创山东生态文明新时代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有效遏制重污染天气频发态势,努力使蓝天一年比一年多起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化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健全完善河长制。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绿水是百姓共同期盼。报告用了2页篇幅,对加快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作出部署,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加快构建三大红线,即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这引起代表广泛关注。

报告特别强调,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让齐鲁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这充分表明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加快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的决心和信心。省环保厅厅长王安德代表说,全省环保系统将坚决按照省委部署要求,确保环境一年比一年好,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的目标。

在完善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报告提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推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损害赔偿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加大环保督查力度,严厉惩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学习内容心得体会篇2

三讲话是什么?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考核情况汇报时的讲话》、《省委副书记毛万春来咸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专题会议时的讲话》、《副省长冯新柱在来咸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专题会议时的讲话》

一通报是什么?

《关于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放工作成效考核情况的通报》

学习三讲话一通报内容心得体会:

近日,按照省市县安排,镇党委组织集中学习了在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及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关于2017年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考核情况汇报时的讲话,以及汪洋副总理等领导的讲话,使我对精准脱贫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党中央非常重视贫困群众的生活,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就是脱贫攻坚,如果没有解决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实现小康就是一句空话。脱贫攻坚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事关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全党极为严肃,极其重大的政治任务。

弛而不息的指导扶贫,部署扶贫,督战扶贫,时刻把扶贫放在心上,在多次讲话中提到扶贫,并深入到延安、贵阳、银川等地召开扶贫座谈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扶贫情节和为民情怀,以实际行动为全党做了表率。

二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紧密团结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贯彻党中央的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自觉向核心看齐,做到亲力亲为,调动各方力量集中攻坚,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三是要树立攻坚战意识。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才能取得实效。脱贫计划要切合实际,不能走形式,降低扶贫标准,真真实实深入到农户,扶贫先扶志,变输血为造血,才能真正达到脱贫效果。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完善考核机制是保证,通过巡查、交叉检查等形式,才能发现自身问题,便于更好的做好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亲力亲为,做好榜样。

学习内容心得体会篇3

三讲话是什么?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考核情况汇报时的讲话》、《省委副书记毛万春来咸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专题会议时的讲话》、《副省长冯新柱在来咸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专题会议时的讲话》

一通报是什么?

《关于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放工作成效考核情况的通报》

学习三讲话一通报内容心得体会:

近日,按照省市县安排,镇党委组织集中学习了在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及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关于2017年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考核情况汇报时的讲话,以及副总理等领导的讲话,使我对精准脱贫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党中央非常重视贫困群众的生活,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就是脱贫攻坚,如果没有解决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实现小康就是一句空话。脱贫攻坚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事关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全党极为严肃,极其重大的政治任务。

弛而不息的指导扶贫,部署扶贫,督战扶贫,时刻把扶贫放在心上,在多次讲话中提到扶贫,并深入到延安、贵阳、银川等地召开扶贫座谈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扶贫情节和为民情怀,以实际行动为全党做了表率。

二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紧密团结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贯彻党中央的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自觉向核心看齐,做到亲力亲为,调动各方力量集中攻坚,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三是要树立攻坚战意识。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才能取得实效。脱贫计划要切合实际,不能走形式,降低扶贫标准,真真实实深入到农户,扶贫先扶志,变输血为造血,才能真正达到脱贫效果。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完善考核机制是保证,通过巡查、交叉检查等形式,才能发现自身问题,便于更好的做好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亲力亲为,做好榜样。

学习内容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情感教育体验;中学生;核心概念;教学模式

本文以下简单的概述了情感教育体验,并且将生物教学的核心概念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同时,将将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中学生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模式的选择进行了陈述,最后,将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中学生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综合阐述。

一、关于情感教育体验简述

所谓情感不是凭空而产生的,其本质离不开“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体验而体现于人们大脑的一种普遍反映活动方式。关于情感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们的各类情感而使得学生们全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成为综合素质较强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教师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情感以外,还要给予学生们体验情感的机会,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情感教育下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二、关于生物教学的核心概念分析

生物教学核心概念是指生物教学内容中关于概念性的知识,其包括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相关理论等知识,这些内容能够真实的反应出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整个生物学科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反映出生物学科的逻辑结构。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学教师需要把握生物教学的核心概念,并且采取相关有效教学方法将这些重要内容传授于学生们,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生物学教学内容的认识,以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科成绩。

三、试析将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必要性

由于生物教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对其核心概念内容进行深刻领悟是实践的关键基础。根据目前生物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学教师仍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要求学生们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生物教学内容中的概念内容,而没有采用其他有效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们记忆,以至于使得学生们的思维模式过于死板,并且其认知能力也被局限,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使得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受到了限制。因此,应用情感教学体验来融入到生物学科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而且还能够有效的掌握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另外,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探究生物科学的精神,从而有效的将所有学生们培养成符合21世纪的全能性人才。

四、关于中学生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模式的选择

随着素质教育政策的推广与实施,学生们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了重视,因此,教学教师在选择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教学模式的时候,需要结合提高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模式的教学目的进行选择,并且注重学生们的体验以及能力的培养,严格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而鼓励学生们之间进行合作式学习、自主交流学习、探究式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另外,教学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通过这些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使得学生们能够掌握到最新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动态,从而使得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均得到了培养。

1.合作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们之间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同时,教学教师会根据学生们小组间的表现而进行评价、鼓励的教学模式。这一中国教学模式不仅使得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得到了增强,而且还提高学生们的思维敏锐度。

2.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需要教学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学习,让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有效学习,在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还可以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以及学习策略,从而使得学生们更易于理解与掌握教学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们自主完成任务的信心。

3.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学教师来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究学习的,学生们应用探究方法来主动获取生物教学知识内容,并且可以亲身来体验实践活动中生物学科的知识点,从而使得学生们更加稳固而掌握教学内容,因此,这一教学模式使得生物情感教育体验与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能够完美结合。

五、试析在中学生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模式中融入情感教育体验

将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生物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课前自主学习、课堂组织教学、课堂评价,例如:学生们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方式主动预习了教学内容,然后在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学教师组织学生们之间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式学习,并且通过探究式体验生物学科的知识点,最后,教学教师会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并且将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出、分析,从而使得学生们不有效的掌握了生物教学中内容,因此,生物学科教学活动中,将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同时,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均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在开展生物学科核心教学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方法来对生物学内容进行简单的了解,其次,在教学课堂上,教学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合作式探讨,最后,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来让学生们通过探究式学习方法来稳固生物学科的教学理念,从而有效的将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教学活动中,因此,通过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而且还有效的改善了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

[2]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

学习内容心得体会篇5

全球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趋势之一,国家、民族的发展几乎都将目光锁定于人才培养、公民素质提高等方面整。体能与健康是增进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就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实践过程中的新旧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梳理新、旧课标的相关理念和内容,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改革与实践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体育课程不同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增加了健康知识和体育意识方面的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义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基础、实践、健身、综合是该课程的四大特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2011年版》主要包涵以下四个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课程的目标、结构须贯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大方面;将体育的学科特点与学生健康成长的相关知识相融合;学生即要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也要达到身心协调全面发展的目的。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首先强调运动兴趣的重要性,对运动兴趣的重视可以提高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的联系性;其次,重视学生精神意志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方面的教育。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一切旨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了解并重视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4)关注地区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关注地区差异前首先须明确不同地区是否达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或标准;其次,承认各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最后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性的实施教学,形成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新课标的课程设计主要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来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学习水平则通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划分,根据可评价的原则将学习目标分为可操作的目标和可观测的目标两类,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则通过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得以确保,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等。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其进行了对比,新旧课标不同的理念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教材方面。①呈现知识:传统课程根据竞技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各自独立的内容,学科知识本位,书本为中心。新课程以目标统领内容,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层次目标清晰。呈现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②教材对学生来说:传统课程难、繁、窄、旧。而新课程浅、宽、活、新。③教材对老师来说:传统课程唯大纲、唯课本,项目——训练——成绩。而新课程人——健康——锻炼、生活、经验、适应、体验。④学习教材在于:传统课程从教材中获得结论性的知识技能,学生被动接受。而新课程重视过程,强调体验,自主学习,自主评价,自主发展,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第二,教师方面。①根据什么组织课:传统课程以大纲和统编教材内容为准。而新课程则以三级课程为主导,以三级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为基础。②根据什么展开课:传统课程以增强体质为指导思想,以竞技为中心,以技能为追求目标,突出生物功能。而新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强调多维度健康观(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③教师的作用:传统课程中教师是传授者、管理者,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注重军事纪律的培养。而新课程教师中教师是主导,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是主体,课堂是平等亲切的教学交流氛围。④教学的任务在于:传统课程学科本位,完成既定内容的教学。而新课程则重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运动锻炼的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经验,旨在使每一位学生受益。⑤教师行为在于强调:传统课程统一大纲,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模式,统一评价。而新课程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我发展的能力。⑥教师眼中的学生:传统课程服从命令听指挥,为令是从。而新课程围绕课程标准共同前行。⑦教师对课堂的要求:传统课程整齐划一,秩序严谨稳定。而新课程各显其能,发展个性、课堂气氛和谐,具有开放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活起来。⑧教师心中的期待:传统课程教师期待学生完成规定的教材内容,项目考试成绩良好以上即可。而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教师期待人人都得到发展,人人都享受成功的喜悦。⑨教师的满足:传统课程,学生体质增强,有良好的体育成绩。而新课程中教师不仅仅满足于学生体质增强、成绩的提高,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方面,力图学生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最后,学生方面。①学习的主要任务:传统课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看、接受,掌握运动技能。而新课程要求智慧学习,学会理解、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发展个性,完善自我。②学习的主要方式:传统课程以听、看、模仿重复练习为主。而新课程以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再造和创新为主。③学习的主要对象:传统课程学习的主要对象是教材,即书本知识。而新课程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进行的实践。④学习的主要内容:传统课程主要学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而新课程是获取实践中的直接经验。⑤学习的主要目的:传统课程是增强体质,掌握“三基”,接受甄别和选拔。而新课程则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身体、心理全面发展并具备社会合作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为学会学习与合作。⑥学生的自尊:传统课程归于体育成绩优异。而新课程在于清楚自我,进步循优势发展。⑦学生自己的满足:传统课程中学生希望得到老师、他人的表扬、夸奖。而新课程中学生主动反思自己,不断超越自我。

新课标还将课程内容进行了分类,把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水平。小学则包括三个水平,1--2年级为水平一,3--4年级水平二,5--6年级水平三,水平四则是初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各个水平的教学内容又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学习目标,注释了评价要点,例举了评价方法。

当然,有好的教学指导标准还得有好的实施方案,否则光说不做是实现不了我们的愿望的。教学的实施这就得靠那些奋战在一线的体育教师们了,国培计划为部分一线教师们带去了曙光,也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桦.中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体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8)

[2]王邵励.从“体育管理”到“体育治理”:改制背景与内涵新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05)

[3]闫成栋.体育规范体系的构建——刘作翔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6(05)

[4]姜南,陈洪.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智库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09)

学习内容心得体会篇6

内部动机是源于兴趣、好奇心、求成的需要或信心等个人特征的动机。所以教师要长期坚持培养学生求知求成的需要,通过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求知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在历史课堂上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教师大胆把课堂导入的任务交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准备两三分钟的演讲,演讲者以抽签的方式选出。这样做的好处有:锻炼学生的表达、表演能力;一改以往课堂沉闷的局面;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生对要学到的内容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诠释,有演讲的、唱歌的、讲故事的、模拟历史场景的、模仿历史人物的等,从中培养了创新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其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2)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难度,有启发性,有悬念。(3)呈现丰富材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一些“热门元素”如音乐、图片、新闻、影片等,或者用一些热门话题、人物、游戏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是让学生迁移学习动机,产生学习需要。教师在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将该生对其他活动的积极性迁移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使其产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需要。我所教的高一(11)班有位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不理想,但他的表现欲强,尤其擅长“模仿秀”。在讲邓小平南方谈话这一内容时,我让他模仿邓小平南行过程中的一系列谈话内容,他的手势和腔调都非常到位,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牢牢记住了南方谈话的内容。而对于这位学生来说,以前至少要花一刻钟才能记住的内容,现在却能倒背如流。之后我教他根据自己的爱好把书上枯燥的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变成形象的语言,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结果他完全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也变得浓厚起来。

三是加强归因指导。学生如果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就会增强自信心;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就可能失去信心,产生习得无助感;如果归因于努力不够或学法不当就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同时通过使用各种策略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进行归因训练。比如,可通过如下方式增强学生的信心:(1)“天生我才必有用”,告诉学生大家智力都差不多,只要努力,方法得当,自己的成绩就能提高。(2)要常常微笑,人的面部表情与其内心体验是一致的,笑能使人产生信心和力量。(3)不垂头丧气,人的姿势与其内心体验是相互影响的,学会自然的昂首挺胸就会逐步树立和增强信心。

四是运用成功体验策略。有心理学家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勇气。”因此,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给予每位学生满足和成功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置、内容的安排、作业的设计、问题的准备都要有层次性,既要让学困生感到不太难,又让学优生感到具有挑战性。

五是运用目标激励策略。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第一,运用该策略时要注意把远景目标同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并且要明确具体。假如有位学生的近期目标是在阶段测试中考得90分以上,那他的措施有可能是:预习下次课要上的内容和复习巩固当天所学习的内容;第二天起床时再回忆所讲的内容,检验自己掌握了多少;每天结合当天所学内容做一道材料题,锻炼历史思维能力,提高解题技巧;一周下来把所学的内容再次回忆,通过回忆法强化记忆,查漏补缺;把做错的练习订正、举一反三并建立错题集,然后对不同类型的错题进行归类,找出犯错误的原因,以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将该目标和措施制成卡片保存或粘贴在课桌上,经常对照检查。第二,要用多重标准来衡量学生,目标要分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是创设参与机会,学生多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其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唤起其更强的表现欲,就会注意完善自己的形象。历史课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安排演讲、讨论、辩论、走访、模拟历史场景、再现历史情境等活动,使学生成为主角,使其表现欲驱使自身内部动机产生积极效应,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笃勤. 教学策略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学习内容心得体会篇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真正学习和实践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在学习中只有具有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主动地学好,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学会灵活应用。否则,就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就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缺乏主动性的学习就是一种肤浅的、应付式的学习,不会深入、全面的学好,更提不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还需要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习兴趣;对策

为什么幼儿园的学生在学习中是积极的、学的有滋有味,而随着学龄的增长,却总是陷入一种被动的学习,当然,随着年级的增长所要学习的内容越来越抽象,难度逐渐增加,但是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和培养。兴趣不是天生就存在的,是外界环境的产物,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产生的。在数学学习中,要重视教学情景的创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被愉悦的气氛能够感染。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习积极性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成熟的阶段,尽管通过小学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世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对于外界的一切事物还是新鲜的,因此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多设置一些容易引发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可以设置一些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主动的分析和探究,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巧妙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怀着积极的心态和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学习“分数化成小数,也就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是有秘密的,老师已经知道了这个秘密,不信可以出一些分数来试试,并请学生来进行验证,使得学生明白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确是存在秘密的,产生探究的愿望,通过设定这种带有探究性质的悬念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进一步的探究、分析和论证,引导学生发动自身的学习热情,积极的参与到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来,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内容带有很强的抽象性,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实现深刻而全面的学习,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有的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而多媒体技术等,通过声音、视频、图片、音乐等多种手段,使得数学知识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增强了学习的生动性,使得数学的抽象性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可见。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入多媒体技术手段,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的事先制作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合理的引入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和参与课件教学,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如在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行、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事先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来形象和动态的演示图形的割拼过程,使得学习变得更加形象、具体,使得单调的数学知识能够生动活泼起来,通过观看视频及相关的课件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更加形象和具体的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得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简单易学,学生更能够接受和理解,能够快速的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使得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简单,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提高教学有效性。又如,在开展初中图形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教师可以事先搜集一些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图片或者图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观看来体会几何图形的美,同时了解和体会几何图形在实践中的实用价值,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积极学好几何图形的兴趣及动机,促进学生从根本上学好所要学习的内容。

三、组织活动,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发挥自我学习潜力,培养学生自我主动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及创造能力等。在数学教学中,恰当的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满足好奇、好动的心理。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先让学生使用硬纸等材料剪出一个三角形,并指导学生将∠A、∠B剪下来和∠C合拼在一起,通过观察∠A+∠B+∠C是否是一个平角。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又如,在概率一课的学习中,可以事先准备三个口袋,在口袋里面分别放入“红球”“绿球”和“黄球”,之后让一名学生在这些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看看是不是就一定能够摸出红球,通过这个活动来为学生讲解和体会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让学生亲临其境的感受数学知识在具体活动中的表现,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所学的内容。实践表明,这种让学生亲身动手操作学习数学内容的方法,不仅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到一定的活动经验,而且还使得学生学会了和其他同学进行合作沟通的能力,活跃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积极主动学习。另外,还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定期举办一定的数学竞赛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活动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通过竞赛能够促使学生形成你超我赶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学习心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总之,兴趣教学是一种古老而又什么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从内心深处积极的开展学习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和培养工作,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更好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习的自主精神、创造创新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实现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彦.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写作现状及提高英语能力策略[J].吉林教育,2017,(01).

[2]李晓红.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力提升的小组合作课堂[J].吉林教育,2017,(01).

[3]杨洪友.怎样加强农村初中学生的诚信教育[J].科学咨询,2012,(02).

[4]陈伟.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训练探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2).

学习内容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爱心行动”;“爱与关心”;关爱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6-0041-05

关爱,是一种重要的亲社会品质,也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基本素养,更是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如何教会儿童认识关爱、愿意关爱、施以关爱,一如既往地重要。中国和澳大利亚,尽管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不尽相同,但都将其列为重要的小学德育教材内容之一。

纵观苏教版的4册《品德与生活》、8册《品德与社会》和7册澳大利亚《练习教材》,不难发现涉及“关爱”的内容时有出现,但最为集中呈现的当属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中的“爱心行动”主题内容(以下简称“爱心行动”)和澳大利亚《练习教材》水平A中的“爱与关心”(Love and Care)主题内容(以下简称“爱与关心”)。不仅如此,这两本教材的使用者都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可见,将“爱心行动”和“爱与关心”进行比较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爱心行动”和“爱与关心”内容简介

“爱心行动”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4个单元中的第3个单元,共12页,约占全书(共57页)的21.05%篇幅。单元下设“关心老人”、“他们需要关爱”、“小手拉小手”、“别把花草弄疼了”4个主题,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在不同的主题内容中配以相应的卡通图片、真实照片、故事、儿歌、游戏提示等,并结合内容设置相关问题和留白供学生自我探索、拓展所学。

“爱与关心”是澳大利亚《练习教材》水平A的4个单元中的第4个单元——“我们的需要”(Tings We Need)②——下设的一个主题,“爱与关心”主题内容共3页,约占全书(共84页)的3.57%篇幅。该主题下面的具体内容有:你的感觉怎么样?(How Did You Feel?)、关心我们的人(People Who Care About Us)。在内容呈现上,具有鲜明的供学生学习使用的功能特点。除必要的内容陈述并辅之于相应的卡通人物图像外,其余的页面几乎都是有待学生填空、绘画、续写和着色③的线段和方框等留白。

二、“爱心行动”和“爱与关心”比较

尽管中澳的国情不同,教育理念也有差别,但苏教版“爱心行动”和澳大利亚版“爱与关心”依然有着显见的共同点。

1. 设置很多留白

“爱心行动”和“爱与关心”都很重视学生的自由想象和自主思考,围绕具体主题创设了很多供学生探究与拓展的填空式或续写式留白。前者如“让我们都来夸夸自己的爷爷奶奶”、“你还知道花草树木有哪些作用?”旁的方框,后者在“画出或写出你关爱别人的三种方式”、“画出、写出自己‘被关爱’和‘不被关爱’的情形”等处设置了很多方框、线条供学生填写。

2. 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元

“爱心行动”和“爱与关心”在内容呈现上都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或卡通图片或实景照片或两者兼而有之,色彩或鲜艳或明快。这些设计不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识字不多的一年级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关爱”的含义、内容、行为等。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引导学生回忆关爱过自己的人和受助的事,以此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是“爱心行动”和“爱与关心”的共识。在“爱心行动”下的“小手拉小手”中,设置了“想一想,说一说,在你遇到困难时,同学是怎样帮助你的”的问题,而“爱与关心”也要求学生列举包括医生、警察、学校员工等在内的“关心我们的人”以及他们的施助行为。

4. 着力引导学生探索自身生活经历及其情感体验

“爱心行动”下设的“小手拉小手”主题中的“情感热线”板块,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得到别人帮助的感受”和“说说自己帮助别人的感受”。在“爱与关心”中,则有更多的引导学生探索自身生活经历的情感体验内容。除了该主题内容第一页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被别人关爱时的感受给“高兴”、“快乐”等卡通字符涂上色彩,该主题内容的第二页更是着力引导学生探索并表达自己生活中“被关爱”和“不被关爱”时的不同心理体验。

当然,除具有上述共同点外,“爱心行动”和“爱与关心”也存在着不少差别。

(1)赋予“关爱”的价值理念不同 从“爱心行动”单元内容看,此单元意在培养学生对于老人、残疾人、同伴、植物的关爱之心,并引导学生实施相应的行动,但其以“爱心行动”为单元名称,更在“他们需要关爱”主题内容中倡议学生“让我们对残疾人献上爱心吧!”,说明其将“关爱”等同于“爱心”。然而“爱心”在我们日常语境中有着特别的含义,人们常常用“爱心人士”、“爱心行动”等语词形容少数道德高尚之人及其被称为“献爱心”的善举。可见,“关爱”在“爱心行动”单元中“被崇高”了。

澳大利亚版“爱与关心”主题中将“关爱”视作为“我们的需要”之一,与教材之前所述内容——健康的食物、住所、衣服等一样,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不难发现,其秉承的理念是:关爱是我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没有关爱就如同缺乏食物、衣服一样,生活将无法继续。

其实,在教育理论史上,有很多学者认为关爱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英国体谅德育模式的代表人物麦克菲尔。

(2)引导学生认同关爱价值的方式和心理唤起的内容不同 在帮助学生认识关爱价值的过程中,“爱心行动”和“爱与关心”的做法存在明显的差别。“爱心行动”通过传递“老人年纪大”、“残疾人生活不容易”的信息,从他者需要的视角唤起学生对老人和残疾人的同情心;通过“在遇到困难时同学对自己的帮助”、“花草树木有很多有利于自己的作用”的逻辑唤起他们的互惠心理,直接引导学生认同关爱的价值。

而在“爱与关心”中,虽然也有对学生直接的价值引导,但它还通过唤起学生“被关爱”与“不被关爱”的正负两方面情绪帮助学生辨析关爱的价值。一方面,要求学生“画出或写出你关爱别人的三种方式”进行关爱的道德想象,从而直接引导学生认同关爱的价值;另一方面,指引学生回忆“被别人关爱时的感受”和“不被关爱时的感受”,唤起他们基于前者的愉悦体验和后者的不适情绪,从而使学生获得基于辨析的关爱价值认同。

事实上,生活是多样态的,人们求助时可能会得到帮助,也可能被拒绝,从而引发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被求助时,可能积极伸出援手,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拒绝别人。澳大利亚版“爱与关心”相对全景地体现生活样态,有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生活、认识关爱。而苏教版“爱心行动”只呈现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固然能让学生认识和体验人间温情,进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乃至行为,但这也使得学生难以认识人间百态,甚至可能形成某种幼稚病。

(3)对关爱对象的设定与关爱情境的创设不同 在“爱心行动”中,直接指明需要学生施以关爱的对象是老人、残疾人、同学、花草树木,包括最需要关爱的弱势人群,最能够关爱的周围同学,最容易忽视的花草树木。不仅如此,“爱心行动”又围绕关爱的不同对象设置了很多具体的关爱情境。如在“关心老人”主题中,有以“故事屋”——会生娃娃的热水袋为引子,创设了“(在冬天)把‘我’的小热水袋给‘怕冷的奶奶’用”的情境;有在“你了解你的爷爷奶奶吗?”的问题旁创设“我爷爷喜欢钓鱼”、“我知道奶奶的生日是……”等引导性情境;更有用照片直接呈现了帮奶奶撑伞、梳头、调电视频道等关心奶奶的现实画面,等等。

而在澳大利亚版“爱与关心”中,只是非常笼统的要求学生“画出或写出你关爱别人的三种方式”,丝毫没有引导学生明确施以关爱的具体对象。而且,它也比较忽视对具体关爱情境的创设,仅有的情境是位于“关心我们的人”页面中的一个身着制服的警察举手示意的素描画像,意图显示警察执行任务时对人们的关爱。

显然,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苏教版“爱心行动”的内容编排有助于他们真切地了解关爱的具体对象,便于引导他们实施有针对性的关爱行为,更有利于他们在诸多关爱情境的启发下进行模仿性的关爱和迁移性的关爱。

(4)对学生所处的亲社会道德判断阶段的假设不同 作为旨在培养小学生“关爱”这一亲社会态度与行为的内容,“爱心行动”和“爱与关心”都显示出了它们对于学生所处亲社会道德判断阶段的关注,只是它们的假设不尽相同。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亲社会道德理论的创立者,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南希·艾森伯格(Nancy Eisenberg) 教授与她的合作者揭示了并被证明具有普遍性的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5个阶段: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需要取向的推理;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及其过渡;强有力的内化推理 [1 ]。据此我们发现:“爱心行动”既假设学生处于阶段1,也假设学生处于阶段2,而“爱与关心”则假设所有学生都处于阶段1。详见表1。

(5)安排学生学习的具体学习内容不同 在“爱心行动”和“爱与关心”主题展开过程中,或以明确的指导语、儿歌,或以问题、填空、续写等方式安排了很多具体的学习内容,包括认知内容、情感体验内容、行为内容。其中,“爱心行动”中的学习内容包括15项认知内容、3项情感体验内容、1项行为内容,“爱与关心”中有3项认知内容和2项情感体验内容(如表2)。

(6)学生需要使用的学习方式不同 “爱心行动”中,学生需要使用的学习方式很多元:1)体验学习,如旨在体验残疾人生活不易的活动体验、分角色扮演花草树木的游戏体验;2)研究性学习,如观察、搜集社会关爱残疾人的资料;3)小组合作学习,如分组调查花木种养情况;4)道德想象学习,如“想想说说,我们能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5)艺术化学习,如学习儿歌“小手拉小手”。

相比之下,学生学习“爱与关心”时需要使用的学习方式就比较单一,只有两种:1)道德想象学习,如“画出或写出你关爱别人的三种方式”;2)艺术化学习,如根据自己被别人关爱和不被关爱时的内心感受给(方框右侧的)脸谱涂上颜色。

三、基于两者比较的启示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发现苏教版“爱心行动”和澳大利亚版“爱与关心”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既需要互相借鉴,也有待共同提高。从进一步推动苏教版思品教材建设的角度,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教材编写者的关注:

1. 思品教材应把关爱的正确理念传递给小学生

对老人、残疾人、同学、花草树木的关爱确实是一种有爱心的表现,但将其概括为“爱心行动”并将“关爱”等同于“爱心”似有不妥。鉴于“爱心”一词的特殊含义(如前所述),这样做很可能传达给小学生这样的价值观:“爱心”并非普通人可以具备,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品质。而这显然与我们的德育目标不符。因此,我们要将“关爱”从“爱心”的神坛上放下来,让小学生知道它是人人都能够、人人都应该施行的普通行为。

2. 教材要为小学生自主辨析关爱的价值创造条件

尽管人们对于“价值澄清理论”有不同的看法,但谁都不怀疑道德学习者澄清或辨析道德价值的重要性。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直接的价值引导必不可少,但恰当的价值辨析同样不可或缺。如果我们的教材在直接引导学生认同关爱价值的同时,唤起他们在“被关爱”与“不被关爱”时的愉悦感受与不适情绪,那么,他们就可以从“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黄金法则”的两个方面体悟到关爱的重要性和实施关爱的必要性,才可能充分理解关爱不仅是别人的需要,更关乎着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3. “关爱”内容的编排应该遵循小学生亲社会道德判断水平

有研究表明,我国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亲社会道德判断水平差别较大,横跨阶段1到阶段4,在总数为80人的样本中,处于阶段1至阶段4的人数分别为16、39、12、13 [2 ]。因此,在编排“关爱”等亲社会品质的学习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所处的不同亲社会道德判断水平或阶段。尽管相较于澳大利亚版“爱与关心”,苏教版“爱心行动”已经对此有了一定的关注,但仍有改进的空间。除了已经注意到的处于亲社会道德判断阶段1和阶段2的学生,还要关注到处于其他阶段的学生的道德学习基础及需要。更为重要的是,教材在内容编排和目标要求上应该提供给教师根据学生的亲社会道德判断水平选择相应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如是,“关爱”内容的教学有效性必将得以进一步提高。

4. 思品教材应安排适切的道德认知、道德体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学生品德的养成,离不开道德知识的获取、道德情感的体验、道德行为的训练。但在教材中安排这些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本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表2中可以看到,“爱心行动”中的道德认知内容多达15项,而且有些内容与所在主题学习目标的关系也很牵强,如“了解并讲述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调查并交流花木种养情况”等。在既定的学习时间里,学生用于学习道德知识的时间过多,必然限制其在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行为方面的学习用时。况且道德知识固然重要,但并非越多越好,因为“仅仅知道是非并不能保证有正当的行为。人们可以非常明白孰是孰非但仍采取错误的行为” [3 ]。此外,“爱心行动”中“给当地的管委会提出种养花草的建议”的内容安排也值得商榷,非但与爱护花草的意向培育、行为训练关系不大,而且这种要求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明显偏高。

(本论文得到了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资助,特此致谢!)

注 释:

① 《练习教材》是澳大利亚R.I.C. Publications公司于2000年出版的供小学生学习价值观、政治、地理、历史、经济等方面内容的教材,全套教材共7册,从Level A至Level G,适用于5~12岁不同年龄和水平的小学生。

② “我们的需要”(Tings We Need)单元下设的其他主题是:什么是需要与想要?(What Are Needs and Wants?)、健康食物表(Healthy Food Chart)、什么是庇护处?(What Is a Shelter?)、衣服(Clothes)、它从哪里来?(Where Dose it Come From?)

③ 要求学生给那些描述自己被关爱时感受的卡通字符着色(Colour the words and phrases which describe how you feel when you are loved and cared for.),如“高兴”(glad)、“快乐”(happy)等,和根据自己被人关爱和不被关爱时的内心感受给(方框右侧的)脸谱着色(Colour the face that shows how you felt.)。

参考文献:

[1]王美芳.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简介[J].心理学动态,1996,(2):32-3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