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流浪者英文8篇

时间:2023-03-08 14:55:57

流浪者英文

流浪者英文篇1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btains from “romantic” this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rough elaborates “the romanticism” scientific connotation, thus enters the article subject is the Britain romantic literature, through has demonstrated the Britain romantic literature elegant demeanor to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orig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elaboration for the reader.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英国

Key word:Britain romantic literature Romanticism Britain

作者简介:刘金龙,1988年8月出生,男,汉族,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1】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而以浪漫主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因此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其无可比拟的光彩和风韵,以独特性、多样性和活力性为特征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于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进步真可谓是功不可没。近代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学者都热衷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和探索,对其发展和起源以及特点做了相当完善的了解。

一.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起源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是由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同时18世纪英国的伤感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以及德国狂飙突进文学,都推崇主观情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而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费希德的“唯我论”赞扬了人的主观作用,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色彩和个人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最重要的代表是华兹华斯,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在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当中,其诗歌的哲理沉思色彩是最浓重的。【2】他在1802年诗集再版时写的序中对诗歌作出了著名定义:“好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第二次高潮则从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拜伦、雪莱以及济滋是继“湖畔派”诗人之后英国的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但他们和“湖畔派”的思想倾向则是截然相反的,他们虽也主张抒情主义、理想主义,但他们所表现的不是消极颓废之情而是积极向前的、反抗暴力的革命之情。他们的理想不是返回自然,返回中世纪,而是要创造一个人人平等、没有暴政的新世界。【3】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出杰出贡献的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英国人向来以固守传统、含蓄深沉、坚忍不拔、孤僻甚至固执的民族性格闻名全世界,然而英国人的天性中又有一种“多愁善感性”,对艺术和自然具有特殊的感悟力。这似乎又培养了他们惯好独处、喜欢乡间和酷爱大自然的天性。【4】故西方浪漫主义以大自然为背景、注重想象、注重夸张变形、情景交融的方式与风格也自然成了他们的主要借鉴对象。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三、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用客观实际或实践来束缚自己的思想,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位。

第二 ,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采用具有强烈感彩的体裁,运用夸张,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充满异常的情节,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

第三,在艺术创作中将人与自然地和谐体现的淋漓尽致,从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将自己的心灵置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四、结语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由于因其所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一方面是由于他自身的表现。从所处的环境来看,当时英国是第一个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在国内它的政府用严刑峻法对付群众运动,而人民的斗争则更趋高涨,终于导致后来的运动和议会改革。从布莱克起始,直到济慈,浪漫作家们都对这样的环境有深刻感受,形之于诗,作品表现出空前的尖锐性。从其自身的表现来分析,英国浪漫文学作品数量大,而且两代重要作家代表都有多篇不朽之作,在题材和诗艺上都突破前人,突破国界,成为全欧洲以至全世界的文学和思想影响。

参考文献:

【1】 baike.省略/view/7785.htm?fr=ala0_1_1

【2】 《关于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主题的研究 》 王春西安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

流浪者英文篇2

关键词: 英语专业 英国文学课程 师生互动 比较与对比

一、导言

外国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学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掌握一流的外语语言技能的一条必经之路就是阅读经典的外国名著,阅读文学作品能使语言能力有质的飞跃。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学习外国文学能真正意义上扩大跨文化交流的视野;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时代特点、社会制度、生活习性等都为跨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提供深刻的思想源泉。然而,近年来外国文学教育面临边缘化的困境,以英国文学课程为例,课时一再被压缩,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重心逐渐偏离文学,向更加实用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和商务英语偏斜。大部分学生学习文学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有一部分学习很认真的学生是因为考研的需要,而真正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很少,课堂上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课下阅读任务枯燥无味。对于英国文学课的讲授,大多数院校有着类似的教学模式,从介绍作家生平到分析作品,学生机械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鲜有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有必要在英国文学的课堂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英国文学的兴趣,引起学生对英国文学课程的重视。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因而,通过文学课的学习,以期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学品味,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标,英国文学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熟悉英国文学发展史,英国的一些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并对其有一定宏观、系统的了解,以提高学生对英国文学作品的欣赏理解能力,从而熟练地掌握英语语言技能。

二、师生互动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英国文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加之教学任务重,课时少,学生直接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看法机会很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迫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忙于记,教师忙于讲,文学课堂显得较为沉闷,无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环境势必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也会显得较为消极,更谈不上积极学习深层次的文学批评;学生只满足于知识的记忆,缺乏理解和品鉴作品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鉴赏作品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应该改变这种以教师教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观念,转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课堂的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英国文学教学带来了生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资源,课堂上PPT课件使得教学清晰生动,学生课下拷贝教师的课件以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可大大缩短记笔记的时间。为增加文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欣赏性,教师还可以播放经典作品的电影片段,供学生思考,包括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塑造及与原著的形似程度;但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完整的作品。学生的作业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教师,提高教学的灵活性。这一教学手段极大地补充了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丰富了教学和学习的资源。

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英国文学教学采用讨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平台,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在学期前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相应的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关于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要求每个小组负责理清本内容的知识脉络,如作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主要内容,主题特点,历史意义,相关评论,等等。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对查询的资料进行整理,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并在课堂上由小组代表对小组的成果发言,整个小组接受全班同学的有关内容的提问。由此提升作品分析的深度、广度,以及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探索的力度,并对表现出色的个人和小组给予表扬以示鼓励,以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涉及不同人物和场景的作品,如小说和戏剧,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切身体会作品的内涵,亲身演绎这些经典作品,教师从作品中挑选出优秀的片段,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和品味,体会作者的写作意义,体味语言的修辞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将课下的学习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起来,学生自行选择表演的角色,以作品为单位,进行表演性质的实践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和作品的舞台,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加深对作品的感悟。

三、比较与对比的教学方法

英国文学教学包括两个方面,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读。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史为纲,史选结合,用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同步教学的方法讲授英国文学课。通过比较和对比不同流派和不同作家之间的异同,全面掌握英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作家作品及特点,建构英国文学知识系统。英国文学是按照不同时代和思想流派来划分的知识体系,从中古时期英国文学到20世纪英国文学,经历了七个主要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人物和作品,而且术语繁多,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以浪漫主义时期为例,这一时期,分为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通过比较可得知,两者同属于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期,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运动的高涨时期;浪漫主义通常都偏重主观思想,写景抒情,移情于景。通过对比可知,两者具有诸多差异:消极浪漫主义者,顾名思义,比较消极,不能正视社会现实,采取消极的回避态度,反对现状,留恋过去,幻想从没落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消极浪漫主义者相反,积极浪漫主义者敢于面对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是充满斗志的,拿着笔杆做斗争的革命战士,富有战斗的激情,向往新的美好生活。通过比较和对比这两种方法,可以很清晰地展示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对立”,是以反对“新古典主义”的姿态登上英国文学舞台的。新古典主义主张理性至上,尊重传统道德价值,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追求结构匀称,结构优雅,庄重和谐。浪漫主义则强调个人与感性,不同于古典主义文学强调理性,奉经典为教条,强调感情因素。英国的浪漫主义使英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摆脱了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理性的种种束缚,自由地发挥想象力,以“自我”为中心,重视自我情感的抒发。归根结底,新古典主义重形式,浪漫主义重内容。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理解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文学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

与其他文学思潮一样,浪漫主义随之没落衰退,取而代之的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在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与浪漫主义作品相对,其作品着重反映了社会道德问题,取代浪漫主义成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主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人道主义色彩比较浓厚,代表作家有狄更斯、哈代、萨克雷等,他们偏重对现实进行客观的描写,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谴责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但是其作品风格又是不同的,由此可以通过比较和对比来刻画同一时期的作家背景不同,语言技巧存在差异,但共同验证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以浪漫主义文学为起点,比较和对比与之相关的文学流派和思潮,将整个英国文学体系连接成一张相互关联的知识网,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文学知识点不再是单个的乏味的术语,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因,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人文主义培养的传统,其中文学熏陶的作用不可小视,使文学课发挥其最大优势,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服务。教学内容上,从作品的历史背景出发,到作家的生平,作品的主题、立意、风格、语言特点和技巧;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推进英国文学的教学研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创新进取的能力,最终使其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总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英国文学教学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有不少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注重文史结合,避免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片面倾向。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流浪者英文篇3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1】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而以浪漫主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因此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其无可比拟的光彩和风韵,以独特性、多样性和活力性为特征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于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进步真可谓是功不可没。近代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学者都热衷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和探索,对其发展和起源以及特点做了相当完善的了解。

一.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起源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是由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同时18世纪英国的伤感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以及德国狂飙突进文学,都推崇主观情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而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费希德的“唯我论”赞扬了人的主观作用,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色彩和个人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最重要的代表是华兹华斯,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在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当中,其诗歌的哲理沉思色彩是最浓重的。【2】他在1802年诗集再版时写的序中对诗歌作出了著名定义:“好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第二次高潮则从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拜伦、雪莱以及济滋是继“湖畔派”诗人之后英国的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但他们和“湖畔派”的思想倾向则是截然相反的,他们虽也主张抒情主义、理想主义,但他们所表现的不是消极颓废之情而是积极向前的、反抗暴力的革命之情。他们的理想不是返回自然,返回中世纪,而是要创造一个人人平等、没有暴政的新世界。【3】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出杰出贡献的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英国人向来以固守传统、含蓄深沉、坚忍不拔、孤僻甚至固执的民族性格闻名全世界,然而英国人的天性中又有一种“多愁善感性”,对艺术和自然具有特殊的感悟力。这似乎又培养了他们惯好独处、喜欢乡间和酷爱大自然的天性。【4】故西方浪漫主义以大自然为背景、注重想象、注重夸张变形、情景交融的方式与风格也自然成了他们的主要借鉴对象。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三、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用客观实际或实践来束缚自己的思想,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位。

第二 ,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采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运用夸张,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充满异常的情节,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

第三,在艺术创作中将人与自然地和谐体现的淋漓尽致,从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统一http://。将自己的心灵置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四、结语

流浪者英文篇4

关键词:认知革命;浪漫主义;自然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poems by william wordsworth, in order to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of romanticism in england. we suggest that the english romanticism movement have its philosoph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implications besides its aesthetic value.

key words:revolution in epistemology; romanticism;nature

对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诗作的分析,我国学者有的从其发端和源流进行研究(刘保安,2003)等,有的从其审美取向进行探讨(张婷,2004),还有的从浪漫主义与生态批评的关系入手进行梳理 (蓝仁哲,2003)。本文拟从英国浪漫主义的哲学背景开始,通过分析其代表人物华兹华斯的诗歌,论证浪漫主义不仅仅是文化艺术运动,更是一场认知方式的革命。

浪漫主义首先在德国发端,然后在英国产生。随着新古典主义的衰退,美国及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在欧洲大陆和美洲,新思想产生了。与新古典主义截然相反,它不再讲究秩序、逻辑、感情的含蓄、平衡、科学和理性。在这种新思想的作用下,人们开始重新认识理性和情感、个性和自然。关于浪漫主义,有人曾给过这样的诠注:

爱情战胜了死亡,感情统治了生命和思维,人的意志力超越了逻辑和理性,这就是十八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的文化哲学。这段时间内,这种文化哲学席卷了欧洲,囊括了美洲,涵盖了艺术的方方面面: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baudelaire,1917)。

英国作为浪漫主义较早的发端地之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代表人物有诗人雪莱、华兹华斯、济慈、拜伦等。本文以浪漫主义诗歌为主,简要分析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观。

首先,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们认为,人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才能领略自然,获得真理,得到灵魂的滋养。当人独自处于自然之中时,他与自然的交流不是书本里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感官体验,他和自然通过自己的感官、情感来交流。这里强调人通过自己的感官来欣赏和理解自然。浪漫主义文学家通过抬高自然的地位,尤其是自然对于人的审美、健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来针砭人们对知识和权威的盲目崇拜,对理性的盲目迷信。这一点在其诗作the tables turned中有表现,“起来! 朋友,把书本扔掉,不然你定会背驼腰弓”,开篇就要读者把书扔掉,作为一般读者我们能够领会作者实际上要我们抛弃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和对权威的崇拜。到了“太阳在山头伫立,露出清新柔和的光泽”,作者引入了感性的内容,运用种种意象来传达他的思想:人们通过自然交融互动,能够领会深刻的东西,能够得到健康的身心。华兹华斯在临近结尾的部分写道:

……

理智的掺杂,

只能扭曲事物完美的形体

解剖无异于谋杀。(孙有中译)

通过这组诗句,华兹华斯将自己的立场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浪漫主义者们反对将一些置于分析的解剖刀下,他们认为,被解剖并不等于被认识,而且单纯分析并不能揭示事物,事物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接近和理解自然的最好途径不是“艺术和科学”,需要且仅需要带上我们的“心”,这里的“心”是指人性的感性方面。

其次,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观的方面是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浪漫主义者的诗作里,他们往往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自然,在他们看来,自然是主体之外的存在。人的想象力可以自由地驰骋,但这个前提是自然独立于主体,是主体认识的对象,人还是把自然给对象化了。自然是什么样子,取决于它怎样作用于我,或者我怎样改变了它。这些都带着康德的影子:人的心灵不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外在的自然世界截然分开的;人对可知世界的认识就是他的先验知识与对自然的感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浪漫主义的自然观虽然是认识到了理性的局限性和破坏性之后,继续追求人的解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从本质上讲,他们对人的解放是在西方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他们对人性,特别是非理性部分的拔高,仍然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为前提的。这一点,miller(1972)通过比较浪漫主义诗歌与中国的唐朝山水诗,部分地揭示了这一点。中国的唐诗人们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些唐诗的作者不仅仅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个部分,往往还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里去,然后通过外在的自然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与之相反,浪漫主义诗人们的做法是深度挖掘自身的想象力,穷极奇幻,追求丰富。

浪漫主义诗人们笔下的自然就是他们想象力之所及,以他们的自我认识为界,竭力打破新古典主义以来的局限。他们作品内容不再局限于他们亲历的事件; 他们的自由发挥涉及印象和想象。浪漫主义者们认为诗等文学作品可以描述意识里的事件,把自己的想象和意识看作一个复合体,既能包括当前,也能包括未来和过去;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时间、空间变换。miller(1972)在比较华兹华斯和中国的孟浩然等诗人时就发现,英国浪漫主义不囿于一时、一地,一个特定的体验。他写道:孟浩然为代表的中国山水、自然诗人们的诗歌往往是记述自然世界的一个事件,讲述人的经历、经验与某些自然现象、环境的一种偶合:日落、微风、泉水呜咽等等,这样的事件往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相对固定的。与中国山水诗人不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自然观上的这种体现,我们可以在华兹华斯的《水仙》里可以看到:

……

这个情景给予我多少宝藏

以后常常地,每当我躺在床,

我的情绪感到空虚和怅惘,

水仙就在我的心上闪光。

我孤寂的心儿顿感欢畅。

…… (茅于美译)

同样是描写强烈的审美体验,华兹华斯描述的情景不是自己蜗居斗室里的所见,而是自己的想象力之所见,自己的经验之所见,或者二者兼有。总之,这些都是通过他的想象力(inward eye)所见。

浪漫主义对于自然的态度,并不完全是如华兹华斯说的那种带有宗教虔诚的爱(religious love of nature)。这里,我们可以透过他们的作品看到,他们实际上是把自然当作他们提升人性中非理性部分的依据。本文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浪漫主义文学家、艺术家们认识到了单纯理性因素的局限和破坏性,因而需要开发和重视人性中非理性因素;然而这些因素是没法通过严密的数学逻辑推导出来的,所以,就需要找个最方便的寄托,那就是自然。在浪漫主义者眼里,自然代表着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给想象力留下了活跃的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人性中的非理性内容。可以说,欧洲近现代以来的各个领域的解放运动都是在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范式下进行的,而浪漫主义运动则是针对这种传统的逆转,是一场认知方式的革命。

综上所述,自然在英国浪漫主义者看来,存在较高的审美价值,但浪漫主义的自然观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精英们在认知和哲学方面的探索,有着重要的认知和哲学意义。

参考文献:

[1]蓝仁哲.浪漫主义·大自然·生态批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19(5),2003.

[2]刘保安.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及其诗歌成就新论.河南大学学报[j].2003(3).

[3]张 婷.“upon westminster bridge” and the kernel idea of romanticism.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2004(6).

[4]baudelaire,c.(1917).l'ar romantique.paris:calmann-lévy.

[5]miller,j.w.“english romanticism and chinese nature poetry”comparative literature.24(3).

[6]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流浪者英文篇5

关键词:英雄;反英雄;“流浪汉”;边缘人

在1964年之前创作的作品中,大江健三郎一直在进行着“受困的文化英雄”(embattled cultural hero)这一意象的研究,他将这一意象看作对哈克贝利·芬研究的延续。同时,他还不断地对“受困的文化英雄”的对立面(意即“反英雄”形象)进行探讨。“反英雄”是以成为作家之后的大江本人为原型的。“反英雄”通常是以大学生的形象出现的,他期望着在社会政治方面能够有一番作为,或者至少能让自己平淡无奇的生活有新的起色,能真正体会到当代社会那种充满欺骗、暴力和堕落的现实。大江作品中的英雄不断地与厄运对抗,经历着性与犯罪的冒险,过着短暂的生活,而反英雄则成为真正的生存者,他是大江专门为叙述英雄的一生而设置的角色。大江设置这两组相对应的人物类型(英雄/反英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他所要表达的“边缘”主题,意即更明确地体现出这些人物的社会边缘性。

Michiko Niikuni Wilson 在《大江健三郎的边缘世界》中指出,在西方文学塑造的人物类型中,“流浪汉”最接近大江笔下这些边缘化的人物,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大江塑造的这些人物属于典型的流浪汉式的英雄。流浪汉是英雄/反英雄的复合体,由于环境的原因,从小过着漂泊的生活,经历各种各样的冒险,依靠自己的智慧生存。严格来说,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并不属于“流浪汉”小说的模式,但他的小说包含有类似流浪汉体验的因素。

《迟到的青年》是大江通过一个流浪汉式的人物塑造存在主义英雄形象的最早尝试。小说的第一部是从描绘主人公在四国村庄的童年生活开始叙述的。作为一个11岁男孩,他具有的反叛精神与哈克贝利·芬很相似,都拒绝欺骗、拒绝成人世界的支配。但有一点是不同的,大江笔下孩子的世界与成人世界一样冷酷无情。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叙述者的第一堂由教务主任上的英语课。绰号“兔子”的教务主任把村里佃户的二儿子、三儿子,还有伞店的大儿子全动员进了义勇军,送到满洲去了。自从战败后的第二天,他就开始留心自己的头发了。此刻,英语成为日本最受欢迎的语言,为此兔子把孩子们集中了起来,而孩子们则对主人公肆意侮辱。遭到其他孩子的背叛,主人公只能孤军奋战,只有那个朝鲜男孩康接纳了他。当看到熟悉的世界在他的眼前分崩离析,主人公感到愤怒、沮丧、失望。他还目睹了大人的另一次背叛行为:美国占领军调戏村里高所人的巫女,被高所部落的一个村民用做竹活的小刀扎了,这个村民与巫女藏匿到森林中。而当美国占领军的翻译要求整个村子交出攻击者的时候,村民竟然答应以搜山的方式追捕这两个逃犯。

此时,康与主人公组成同盟,采取拯救行动,主人公被委派去完成一项危险的任务:找到藏匿在森林中的两个人,给他们送些钱,让他们远远地逃离村子。主人公在森林中整夜的寻找,但最后找到的只是“两个黑黑的人影悬着脖子静静地吊在那里”,他满心悲哀,觉得自己真的很没用。在《迟到的青年》第一部中大江层层展现成人世界如何一步步背叛、遗弃主人公甚至将其逼入绝境,走入边缘。大江有意为之,目的就是想让主人公成为真正的流浪汉,如何生存下去就是他的技巧。

在《迟到的青年》第二部中,主人公长大成人,继续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他如何适应大都市的生活,如何运用从大人的世界中学到的方法生存。主人公在就读的东京大学卷入了一系列的闹剧事件中。他与一位有权有势的政治家泽田丰比古的女儿泽田育子相识,答应替她借钱让其堕胎。他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一心想往高层爬的人,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孤独的流浪汉、骗子、滑稽的恶棍。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巴结泽田丰比古。但泽田丰比古无意借钱给他,他就立即转向了从事左翼活动的北田,让他帮忙为育子找堕胎的医生。作为回报,他决定在北田去埃及参加纳塞尔军队时加入他的组织“战斗日本会”。但在后来,机缘巧合,他被自己的同伴当作叛徒,经受了难以忍受的折磨。他觉得焦躁、愤恨,如同他孩童时代遭受背叛时一样。故事结尾,主人公哀叹自己已不是激发人类热情的英雄了。

    大江在《哭喊声》中也塑造了一个存在主义式的英雄,他试图用一种最消极的方式——策划谋杀——来表达自己对现代社会的反抗,为的是可以合法地生存下去。大江的本意不是单纯地描绘犯罪,他所关注的是展开这一犯罪的边缘人以及这一行动的政治意味。同样的,另一个大学生扮演了叙述者的角色,他是一个反英雄的人物,生活没有任何起起伏伏,他唯一的愿望就是离开日本。叙述者是有意成为边缘人的,他的两个同伴阿虎和吴鹰男则是由于环境因素而成为边缘人。阿虎和鹰男代表着日本社会中倍受歧视的群体:黑人和朝鲜人。他们一出生就打上了边缘人的烙印,他们是没有资格居住在日本的。三个年轻人被另外一个边缘人——来自美国的同性恋者达留斯·塞尔贝佐夫集合在一块,他们想乘坐自己的游艇到欧洲旅行。四人的世界充满和谐。但好景不长,达留斯因为捉弄残疾儿而被遣返回美国。他们的希望破灭。为了筹集资金,阿虎计划去抢银行,不料假戏真做,结果被打死了。鹰男在阿虎死后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决意通过强奸杀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存在,结果被判刑,剩下叙述者孤零零的一人去到欧洲与达留斯汇合,但他发现自己竟无处容身,耳边只能听到恐怖的叫唤声。

大江笔下这些流浪汉式的边缘人都被置于暧昧状态中,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然而,正由于他们的边缘性,使他们能够犀利地反映出他们眼中真实的社会现实。

参考文献:

流浪者英文篇6

由于富勒姆获得了欧洲足联的公平竞赛奖,这也使得本赛季英格兰共有八支球队可以参加欧战:联赛前四名曼联、切尔西、曼城和阿森纳角逐冠军联赛,而第五名托特纳姆、足总杯亚军斯托克城、联赛杯冠军伯明翰和公平竞赛奖获得者富勒姆征战欧罗巴联赛。

上一次英格兰有八支球队征战欧洲赛事还是在2003-2004赛季,当时曼联、阿森纳、纽卡斯尔联和切尔西参加冠军联赛,而利物浦、布莱克本、南安普敦和曼城参加当时的欧洲联盟杯,其中中国球员孙继海所在的曼城也是因为获得了欧洲足联的公平竞赛奖才得以参加欧战。但遗憾的是,当季纽卡斯尔联在冠军联赛资格赛第3轮中点球大战不敌贝尔格莱德游击队,而以足总杯亚军身份参加联盟杯的南安普敦则在联盟杯首轮中就被罗马尼亚豪门布加勒斯特星以两回合总比分2∶1淘汰。

与八年前的境况相比,当下正值盛世的英超球队在欧战中显得极为强势,即便是已经从英超降级的伯明翰,依旧能够杀进欧罗巴联赛小组赛。今年夏天,阿森纳、托特纳姆、斯托克城、伯明翰和富勒姆都面临着资格赛这一关,结果阿森纳两回合有惊无险以3∶1的总比分淘汰了意甲劲旅乌迪内斯,连续14个赛季跻身冠军联赛正赛。而在欧罗巴联赛战场,四支英超球队都顺利通过了第3轮资格赛的考验,携手进入小组赛阶段。其中富勒姆以总比分3∶1淘汰了乌克兰劲旅第聂伯罗,而伯明翰则以两回合3∶0力克来自葡超的国民队,托特纳姆和斯托克城踢得更加轻松,两队都是在主场就确立绝对优势,前者在白鹿巷球场5∶0横扫苏超第三名哈茨,后者则在主场4∶1大胜瑞士球队图恩。

在参加欧罗巴联赛的四支英格兰球队中,准豪门托特纳姆家底殷实,只要能够认真对待,他们面对A组三个对手喀山红宝石、萨洛尼基和沙姆洛克流浪者取得出线权并非难事。此外,富勒姆和斯托克城虽然都是小本经营,但在转会窗口关闭前,两家小球队都祭出大手笔,其中斯托克城拍出近2200万欧元收罗了克劳奇、帕拉西奥斯和杰罗姆三位大将,而富勒姆引进哥斯达黎加射手鲁伊兹的转会费则高达1200万欧元,如此大幅投入也令行家对两队的欧罗巴联赛征程更为看好。唯一令人担心的是伯明翰,作为上赛季英格兰联赛杯冠军,这支由中国老板杨家诚注资的球队今夏分崩离析,在主帅麦克利什转投同城死敌阿斯顿维拉后,整支伯明翰几乎都被卖掉,这从他们在转会市场上赢利2768万欧元便可得出结论。面对布拉加、马里博尔和布鲁日的夹击,流年不利的伯明翰能否有足够的注意力和战斗力投入其中,将是决定他们小组战绩的关键因素。

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虽然“道不同”,但八支英格兰球队各有各的撒手锏,不论是挥金如土的曼城,还是变卖家底的伯明翰,八支英格兰球队都会为了各自俱乐部的荣誉而战,为了英超的威名而战。如果来自英格兰的八支球队都能跻身欧战淘汰赛,那对英格兰足球来说将是划时代的辉煌。

苏格兰:四大皆空

由于经济状况急转直下,苏格兰球队近两年在欧战赛场上的竞争力江河日下,昔日稳居欧洲联赛积分榜前十的苏超如今已经下滑到第16位,而这无疑令整个苏格兰足球界遭受重创。根据欧洲足联的相关规定,联赛积分榜上排在前15名的联赛至少有两个参加冠军联赛的名额,而在下滑到第16位后,苏超如今只有联赛冠军才可以参加这项欧洲俱乐部最顶级的赛事,这也意味着上赛季以一分之差获得联赛亚军的凯尔特人只能征战欧罗巴联赛。更要命的是,格拉斯哥流浪者虽然可以参加本赛季的冠军联赛,但这支世界上获得奖杯最多的老牌球队要从资格赛第3轮开打,苏格兰足球今夏的悲剧也由此开始。

在本赛季冠军联赛资格赛第2轮比赛中,格拉斯哥流浪者面对的是瑞典冠军马尔默。虽然赛前没人看好这支曾培养出伊布的瑞典球队,但比赛结果却令苏超老大陷入了危机,在伊布罗克斯球场50000多名主队球迷的注视下,流浪者0∶1不敌马尔默。次回合做客瑞典,流浪者由克罗地亚前锋耶拉维奇在第24分钟先入一球,但在比赛第80分钟,主队年轻中场哈马德将比分扳平,流浪者最终以总比分1∶2惨遭淘汰。

其实在流浪者出局前,已经有一支苏格兰球队率先从欧战赛场铩羽而归,这支球队便是上赛季苏超第四名邓迪联。欧罗巴联赛资格赛第2轮对阵波兰球队斯拉斯克,邓迪联在客场0∶1小负对手,回到主场后,他们开场5分钟便取得两球领先,虽然随后客队扳回一城,但凭借着上半场结束前的点球破门,邓迪联依然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可遗憾的是,斯拉斯克在比赛最后阶段由杜德克破门将比分扳为2∶3,这也使得邓迪联因为客场进球少的劣势遭到淘汰。

欧罗巴联赛资格赛附加赛堪称苏格兰球队最后的救命稻草,传统豪门流浪者和凯尔特人,再加上有一定实力的哈茨,三支球队全面出击,然而结果继续“悲催”。首回合比赛,流浪者客场1∶2被斯洛文尼亚冠军马里博尔绝杀,哈茨则在主场0∶5惨败于托特纳姆,同样是在主场作战的凯尔特人面对瑞士球队锡永也只取得0∶0的平局,苏格兰足球危在旦夕!

2011年8月25日这一天注定会成为苏格兰足球史上的耻辱日,大比分落后的哈茨做客白鹿巷球场面对全替补的托特纳姆只取得0∶0的平局,凯尔特人则在瑞士客场1∶3不敌锡永。回到主场的流浪者虽然被寄予厚望,但马里博尔前锋沃拉斯率先打破僵局,流浪者虽然扳平了比分但还是以总比分2∶3遭到淘汰,苏格兰球队全部出局!

赛后,“苏格兰足球最黑暗一夜”成了英伦媒体的共鸣。《每日邮报》指出,“这是56年来苏格兰球队首次集体无缘欧战正赛。”作为流浪者历史第一射手(581场打进355球),现任流浪者主帅麦考伊斯特羞愧难当,面对媒体的采访,他只能以“我们被苦涩和失望所包围,我们要向球迷道歉”作为回答。而作为胜利者,马里博尔主帅米拉尼奇的话充满讽刺,“我们非常高兴,这是马里博尔俱乐部和斯洛文尼亚足球史上最伟大的胜利之一。我们的战术布置非常得当,我们知道流浪者肯定会打长传冲吊,因为这是他们的风格,但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这帮助我们最终晋级。”

流浪者英文篇7

关键词:流浪汉小说 匹克威克外传 扁型人物

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复杂矛盾的个性以及独特鲜明的性格特征,虽然受早期欧洲文学里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的影响,但和表达封建主和富裕农民理想的那些拥有超凡本领和优秀品质的英雄骑士们不同,传统流浪汉小说里的主人公大都是社会的中层或是底层人,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并需要自力更生,时刻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为了在社会上生存,他们不得不早早向现实妥协,被社会恶习所诱惑,逼自己去撒慌、行骗、钻营,时刻保持着机警灵敏和顽强的适应能力,并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和悲观的冷眼相望。传统的流浪汉小说多数都写出了主人公从天真的少年由清变浊的过程,被社会同化的黑暗之旅。和传统流浪汉小说不同,《匹克威克外传》在主要人物塑造上更贴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两书都有着具有典型性格的扁形人物。

很多人都称《匹克威克外传》为英国的《堂・吉诃德》,这是因为两者有许多的相似之处,相类似的情节,对社会弊端的无情揭露,两者都是流浪汉体小说发展变化过程里不可或缺的里程碑式的巨作,而个人感觉两者最类似的地方,是匹克威克主仆对堂・吉诃德主仆人物设定和塑造的继承。这里就对两者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借以说明《匹克威克外传》在人物塑造上的漫画式技法及对主要人物赋予的典型性格。而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更被称为主题是“塞万提斯式”的,在艺术结构上直接模仿其传奇式小说(prcaresque romarce),流浪母题的形式。

匹克威克先生被设定为大腹便便,品格高尚的中产阶级老绅士。而堂・吉诃德虽然身材可能略显削瘦,其正直的性格,乃至偶尔神经正常时的博学都和匹克威克先生毫无二致。而更加相同的是,两个人都主观的活在理想的世界里,对现实的险恶一无所知。匹克威克先生本来是名商人,却异常的天真无邪,将年轻时的机变都忘得差不多了。而堂・吉诃德则根本认为还身处在骑士社会时代,周围的一切仍如小说里所讲的单纯美好。可以说,匹克威克先生只是把堂・吉诃德胯下的罗西南德换为了马车,把身旁的桑丘・潘沙变成了操着一口伦敦腔的山姆・威勒,将锈迹斑斑的铠甲换成燕尾服,将冲向敌人的长矛换为了宽厚可爱的笑脸。匹克威克先生的善良和仁慈广播众人,而堂・吉诃德则样对被欺侮的穷人充满了同情,可是这种个人品质上的相似却并未给两个人带来相同的结果,匹克威克先生不但是仁爱的化身,更是提醒世人正义存在的代言。《匹克威克外传》在对社会阴暗面极尽讽刺控苦之能事的同时,又要让读者相信好人好报的真义,因而匹克威克作为“福星”式的人物,把幸福与快乐带给每个和其接触的人。温克尔先生和艾拉贝拉的婚事没有得到父母的承认,并且威胁要切断其经济资助,匹克威克先生便立即答应负责两人的生活费用;为了阻止骗子金格尔的计谋,让陌生的少女免受勾引,匹克威克先生不惜孤身入险;在债务人监狱,他关心照顾每一个囚犯,使得“在拥挤在那里的所有没有血色的憔悴脸孔里,没有一张没有因为他的同情和仁慈而快乐了一些”,即使是对多次伤害和欺骗自己的金格尔主仆二人,在他们事发被捕,并陷身囹圄的时候,他仍不念旧恶,出钱租房子买饭食,帮他们还清债务,并为其提供了重人的机会,让他们又成为了“体面人士”,重新成为社会的主流。对匹克威克先生的品行概括,也许其仆人山姆・威勒最为中肯和精当:“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也没有在小说上读到过,也没有在画上见过什么穿紧身裤和打绑腿的安琪尔――连戴眼睛的也没有,照我记得的,虽说同那打扮相反的东西倒也许有的――不过……虽然如此,他却是一个真正彻头彻尾的安琪儿。”这种无私的慷慨和仁慈使匹克威克成了英国中产阶级温情脉脉的化身。也是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喜剧性和圆满性的最主要的集中体现。相比在西班牙的一团黑暗之内高举长矛横冲直撞的堂・吉诃德,相比那个满怀善良却难以舍予处处碰壁的幻想骑士,天使般的匹克威克先生则无疑是幸运的福星,作品的基调决定了两个主人公结局的差异,但两个人正义和道德寻求者和传播者的身份却是同样的。

而在两位主人公的随从配置上,其对称关系,同共性更加的突出,被堂・吉诃德描述的异常美好前景感染而舍家弃业跟随其冒险的桑丘・潘沙无疑是下层西班牙人民的代表,在平时桑丘对堂・吉诃德主人的种种无聊幻想将信将疑的同时,用相对的平实,冷静来最大程度的对抗这种狂热的骑士信仰。而与此相对的,在匹克威克先生的那个原为擦鞋匠的伦敦小伙山姆・威勒则更是脱离实际,不谙世故的主人能够多次脱离险境的功臣,匹克威克先生和山姆・威勒,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一种是代着天真莽撞的活力,一种则是相对,沉稳,虚智,冷静的现实,塞可提斯和狄更斯不约而同的赋予了桑丘・潘沙和山姆・威勒以不同程度上的机智,幽默,并以此说明人民的力量,可有所区别的是潘沙在担任海岛总督时展视出的英明神武,机敏果断,是人民高出统治阶级,人民强大力量的体现。而山姆・威勒的伶俐,幽默则更多的展现出平民阶层的朴素本色,并且,虽然山姆・威勒可能是整个《匹克威克外传》最有光彩的人物角色,有他出场后,《匹克威克外传》的销量大增。但是,匹克威克的大智若愚获得最后胜利的同时也反衬出山姆・威勒平民小聪明的无力。这是和《堂・吉诃德》相比有差异的。

狄更斯采用了英国十八世纪小说的扁形人物塑造技法,从始至终固定人物主要性格。虽然偶尔会表现出一种“正直的周旋”和“纯洁的狡默”,可是匹克威克先生总是以大智的正善来解决各种困境,并一直是正义的化身,无论是面对陌生人,朋友,还是伤害自己的金格尔、福格之流,都表现出天使般的善良和可爱。而图普曼的多情,斯诺格拉斯的单纯冲动,爱好诗歌,山姆・威勒的多嘴多舌,特罗特的随时随地哭泣的本领,胖小孩乔的嗜睡、吃都始终没有变化。 虽然在《匹克威克外传》里,我们也见到会在山姆・威勒无所适从时掏出五先令解决问题的世故的匹克威克老爷,因爱情和旅行磨练而变得勇敢深沉的温克尔,可是作品赋予的本质性格,引起读者最大注意的鲜明特征却贯彻始终,没有内心的矛盾变化。这是有别传统的流浪汉小说的。

可以说,在流浪汉小说的人物长廊内,匹克威克先生那张胖胖的圆脸和堂・吉诃德的瘦脸有着同等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民权著.流浪汉小说.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2]朱虹著.狄更斯小说欣赏.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3]赵炎秋著.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4]莫雅平译.匹克威克外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流浪者英文篇8

    一、地方院校英美,文学课程现状

    (一)课程难度大,内容多

    学生普遍反映,英美文学生词多,专业术语多,涉及的主题有英美两国的历史背景知识,还有文学、语言等方面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即使有大一大二学习的基础,学习仍然面临着大量生词和理解方面的障碍,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兴趣更无从谈起。

    (二)课时严重不足,教学任务难以顺利完成

    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之风的影响下,许多院校注重开设“实用”类课程而删减英美文学课程或课时,往往每周只有两课时,英美文学在课程设置上显得可有可无。在有限的时间里,传统教学模式下很难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

    (三)学生兴趣不浓

    首先,在市场经济“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学生认为,英美文学课对自己的就业及未来的生活无益。其次,要学好英美文学,学生不仅应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的基本功,还要对英美文化应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自然而然对英美文学课程望而生畏,觉得自己离英美文学太遥远,文学课本太枯燥乏味。面对课本大量的信息,教师不得不采用传统的讲解教学法,学生学习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二、多媒体环境下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特点

    (一)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过程,又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多媒体环境下,英美文学课件以图片的形式将作家的肖像给学生,更多的引入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适当安排学生观看由英美文学原着所改编的电影,再利用课堂时间重点分析教材上作品选读的内容,大大提高了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或者在课堂上播放出故事梗概的视频或影片的精彩片段也能激发学生对原着的阅读欲望。视频文件可以增强学生对英美小说、戏剧的了解,而音频文件则更适合被应用在英美诗歌的教学中。将朗诵英美名诗的音频文件利用到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听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或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诗歌时,便能直接感受到英诗抑扬顿挫的格律之美。

    (二)采取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交际能力。它大量采用对话、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荣辱与共、彼此依存、团队交际、相互交流互动和定期总结是小组合作学习最显着的特征。学会合作和交流是时代的需要。那么,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合作的方式会更有效引导学生学会与人的合作、沟通、交流,增强其自信心。文学课信息量大,阅读任务重。面对如此丰富、繁杂的知识,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同小组或小组不同成员负责单独的一部分资料的准备,这样既减轻了大家的压力,同时小组成员还可以互相鼓励,增强信心。课堂上,教师布置新任务,合作学习小组为形式的集中讨论,和同伴交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完成任务。并且,当英美文学课开展戏剧表演,诗歌朗诵等具有实践色彩的教学活动时,学生们分工合作,扮演角色,再现诗歌和戏剧的精彩,师生合作进行点评,使表演者和观众都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本质和意义。

    (三)以任务为主的教学设计

    多媒体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的合作学习侧重的是学习形式的研究,而在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离不开任务的设计,通过“有意义”的真实的交际任务来学习语言、学习文学理论。多媒体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是任务引领的学习活动。合作活动的任务可以是在课前、课堂和课后。根据需要,合作小组的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辩论、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但目的都是为了完成任务。多媒体环境下英美文学合作学习的任务可以是以课文主要内容为主题,通过组内不同成员上网查找有关本主题的资料,经过资料反复的整合,集中智慧,挑出最有价值的资料,与班级成员分享成果。例如作者在讲授浪漫主义时期诗人作品的课文内容前,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查找浪漫主义的时代背景,什么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文学特点以及这个时代的代表诗人,他们的代表作。这是本教学模式最常见的任务类型。当然,任务也可以是问题型的任务,问题型任务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究心理,学生们通过在网络里学习材料,主动探究,互相帮助,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作者在讲授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之前,可以通过e-mail给各小组提出问题: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有什么异同?学生们围绕这一问题,在图书馆、网络的帮助下,查阅各种资料,互相配合、帮助、补充,把获得、综合、分析信息融为一体,来解决问题。

    三、多媒体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流程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