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养成教育计划8篇

时间:2023-03-10 14:49:45

养成教育计划

养成教育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本期我班的工作将继续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校“懂礼貌、守秩序、负责任、有爱心”的12字育人方针为重点,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少先队大队部工作计划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学习、纪律、卫生为目标;以班队会和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全方位培养,发挥我班小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孩子们的现代素养,结合本班实际开展创造性的活动,突出我班特色。|||二、班级现状分析:|||我班有63名学生,其中男生30人,女生33人。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班的孩子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班级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班集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正逐日加强。他们都能讲文明、有礼貌、爱学习、爱清洁、讲卫生,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能以“七、九、十”的相关要求约束自己。但部份孩子的持久性不强,易出现反复现象,具体表现为:规则意识不强,偶有违反各种规章制度的现象;有时也会出现早到校,上学不佩戴红领巾,楼梯间乱跑,下课追逐疯打,桌椅乱放等现象;个别学生团队意识淡薄,爱我行我素。|||三、班级养成教育目标:|||1、贯彻落实“不给别人添麻烦”主题教育活动,培养有现代文化素养的小学生。|||2、抓好养成教育,主要抓好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环保教育,爱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3、健立健全班干部,指导班干部开展工作,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水平。|||4、加强各科教师之间的联系。|||四、工作措施:|||1、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 ,让学生喜欢各科老师,喜欢这个班集体,培养团队意识,强化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2、组建班干部,特别是值周干部和语、数组长的选拔和培养。|||3、强化常规养成教育。(七、九、十)|||4、利用朝会课、班队课,学校大型活动进行安全教育。|||5、营造良好班级氛围,互相竞争,共同进步。|||6、抓好个别学生的教育,积极开展家教活动,召开好家长会。|||7、建立班级养成教育评价机制,开展“我为小组添光彩”活动,评选班级优秀小组。|||8、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五、各月工作重点及安排|||二月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尽快适应学校生活。|||1、制定工作计划。|||2、提出常规教育,重点爱护环境,热爱学习,注意安全,遵守纪律。|||3、组建班干部,宣布职责,实行轮流制度。|||三月份:|||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做有爱心、负责任的人|||1、为别人做一件好事。(雷锋纪念日)|||2、“三八:妇女节这天为妈妈做一件事。|||3、3月12日植树节时,鼓励学生进行植树活动。|||4、上下楼梯主动靠右行,路队整齐,不给别人添麻烦。|||5、进行安全教育。|||四月份:|||鼓励学生从经典读物中吸取养份,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意识。|||1、布置阅读经典读物:主题是古诗词背诵、科普读物的阅读。|||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特别是动手操作(摘抄)方法的指导。|||3、抓好写字教学,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热爱祖国文字。|||4、进行安全教育。|||五月份:|||积极开展“我是优秀少先队员”“科技小明星”活动,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荣誉。|||1、开展“我是优秀少先队员”系列评比活动。|||2、科技小发明,评选科技小明星。|||3、为“六一”庆祝做准备。|||4、进行安全教育,特别是防水、防暑工作。|||六月份:|||给学生学期成果展示空间,提出期末阶段的学习任务。|||1、各项评比活动结果及作品展示。|||2、组建“一帮一”学习小组,帮助期末复习。|||3、经典阅读成果展示;朗读比赛。|||4、进行期末复习动员。|||5、进行安全教育。|||七月份:组织好期末迎考工作。做好假期安全教育。|||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我们要把功夫花在平时,抓细节,抓小事,使教学和育人相结合,促进优良班风的形成。

养成教育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本期我班的工作将继续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校“懂礼貌、守秩序、负责任、有爱心”的12字育人方针为重点,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少先队大队部工作计划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学习、纪律、卫生为目标;以班队会和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全方位培养,发挥我班小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孩子们的现代素养,结合本班实际开展创造性的活动,突出我班特色。|||二、班级现状分析:|||我班有63名学生,其中男生30人,女生33人。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班的孩子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班级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班集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正逐日加强。他们都能讲文明、有礼貌、爱学习、爱清洁、讲卫生,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能以“七、九、十”的相关要求约束自己。但部份孩子的持久性不强,易出现反复现象,具体表现为:规则意识不强,偶有违反各种规章制度的现象;有时也会出现早到校,上学不佩戴红领巾,楼梯间乱跑,下课追逐疯打,桌椅乱放等现象;个别学生团队意识淡薄,爱我行我素。|||三、班级养成教育目标:|||1、贯彻落实“不给别人添麻烦”主题教育活动,培养有现代文化素养的小学生。|||2、抓好养成教育,主要抓好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环保教育,爱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3、健立健全班干部,指导班干部开展工作,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水平。|||4、加强各科教师之间的联系。|||四、工作措施:|||1、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 ,让学生喜欢各科老师,喜欢这个班集体,培养团队意识,强化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2、组建班干部,特别是值周干部和语、数组长的选拔和培养。|||3、强化常规养成教育。(七、九、十)|||4、利用朝会课、班队课,学校大型活动进行安全教育。|||5、营造良好班级氛围,互相竞争,共同进步。|||6、抓好个别学生的教育,积极开展家教活动,召开好家长会。|||7、建立班级养成教育评价机制,开展“我为小组添光彩”活动,评选班级优秀小组。|||8、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五、各月工作重点及安排|||二月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尽快适应学校生活。|||1、制定工作计划。|||2、提出常规教育,重点爱护环境,热爱学习,注意安全,遵守纪律。|||3、组建班干部,宣布职责,实行轮流制度。|||三月份:|||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做有爱心、负责任的人|||1、为别人做一件好事。(雷锋纪念日)|||2、“三八:妇女节这天为妈妈做一件事。|||3、3月12日植树节时,鼓励学生进行植树活动。|||4、上下楼梯主动靠右行,路队整齐,不给别人添麻烦。|||5、进行安全教育。|||四月份:|||鼓励学生从经典读物中吸取养份,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意识。|||1、布置阅读经典读物:主题是古诗词背诵、科普读物的阅读。|||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特别是动手操作(摘抄)方法的指导。|||3、抓好写字教学,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热爱祖国文字。|||4、进行安全教育。|||五月份:|||积极开展“我是优秀少先队员”“科技小明星”活动,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荣誉。|||1、开展“我是优秀少先队员”系列评比活动。|||2、科技小发明,评选科技小明星。|||3、为“六一”庆祝做准备。|||4、进行安全教育,特别是防水、防暑工作。|||六月份:|||给学生学期成果展示空间,提出期末阶段的学习任务。|||1、各项评比活动结果及作品展示。|||2、组建“一帮一”学习小组,帮助期末复习。|||3、经典阅读成果展示;朗读比赛。|||4、进行期末复习动员。|||5、进行安全教育。|||七月份:组织好期末迎考工作。做好假期安全教育。|||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我们要把功夫花在平时,抓细节,抓小事,使教学和育人相结合,促进优良班风的形成。

养成教育计划篇3

在一年级班级中形成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他们能够置身于一个处处有着良好习惯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制定工作计划能够让班级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小学一年级养成教育计划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小学一年级养成教育计划(一)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入学之后,一方面由于学前段的教育不同,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也是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一年级的学生本来就比较好动,加上学习环境的突然改变,学生会很难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与方法。通过习惯养成这一校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

二、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最基础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入浅出地寓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三、本学期习惯培养的具体目标要求:

行为习惯:

1、尊敬国旗国歌

2、讲文明懂谦让

(十一月重点)

3、维护公共卫生

(本学期重点)

4、课间午间活动正常秩序

(本学期重点)

5、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本学期重点)

6、孝敬父母

(本学期重点)

学习习惯:

1、做好课前准备

(九月十月重点)

2、写字姿势:一拳一尺一寸

(本学期重点)

3、上课听清老师的要求,发言先举手

(本学期重点)

4、与书报交朋友

(本学期重点)

卫生习惯:

1、卫生好习惯

(本学期重点)

2、小学生卫生习惯

(本学期重点)

3、讲究个人卫生

(本学期重点)

四、教学措施:

1、新生入学一月内加强各项习惯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开学一周内集中训练学习常规。

2、寓训练于游戏中,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习得习惯,体会到小学学习的乐趣,热爱学校生活。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时时渗透小学生日常行为要养成好习惯的思想。

4、做好家长工作,家校联动,向家长讲明习惯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在家庭巩固各种正确的习惯。

5、努力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小学一年级养成教育计划(二)一、目的意义

教育德为先。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基础工程。更是一年级新生德育工作的重点,通过系列有效地常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文明礼貌,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丰富我校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内容,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具体内容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养成教育的内容分为下列几个板块:

(一)礼仪常规

1、自学生入学起,着重让学生懂得:

①上学穿戴要整洁;

②上课铃声响立即有序的进教室坐好,不打闹、不讲话,能唱歌,在班干部指挥下朗读或背书。

③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问好。站立正直、声音自然洪亮、整齐。

④上学迟到,应在教室门口先向老师报告,经老师同意后才可进入,进教室时,脚步要轻捷,入座时不要发生较大响声,并立即集中精神听课。

⑤懂礼貌,在校内外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会用“请”、“您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礼貌用语。

⑥课间如有紧急情况需要离开课堂,须向老师请假,经老师同意后才可出去。

(二)学习常规

1、培养学生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每天自觉将下堂课所需物品准备妥当。

2、班主任要结合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我爱国旗”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国旗是祖国的象征,升旗时态度要认真严肃、列队要整齐、唱国歌时声音要响亮、整齐。

3、老师上课时应向学生强调读书写字的基本要求:①文具摆放:书、本分别摆放在课桌左右角,文具盒与书本垂直成直角,上什么课摆什么书;

②坐姿:两手自然下垂 分放两边,胸离课桌一拳,身坐正,眼平视;③握姿:握笔姿势正确,手离笔尖一寸;④写姿:眼距书本一尺,书本摆正,不歪头、不斜肩、不横写;⑤读书:书拿 起,倾斜45度角,朗读时身坐正,读书声音洪亮,要抑扬顿挫,不能唱读。注意句与与之间的停顿;⑥发言:先举手,动作要轻,经允许再发言。身体站直,听准 问题,回答完整,声音洪亮,不说半句话。

4、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课,及时、独立完成作业,并交老师批改,如作业有错误要及时订正。

5、班主任和数学老师要利用晨会和口语交际课,让学生学会专心倾听,积极思考,主动表达。

(三)纪律常规

班主任要结合新颁布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校纪、校规教育。

1、每天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有事向老师请假。

2、集队做到快、静、齐,行进中不打闹。

3、上下楼梯时靠右走,不准推挤别人,不扶肩搭背。

4、课间活动不追赶打闹。

不大声喧哗,不做危险、剧烈的动作。

5、爱护公物,不破坏花草树木。

(四)卫生常规

1、各班设立学生轮流值日制度。

学会打扫卫生。学生值日时不许家长代劳,班主任要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2、不乱涂墙壁,不乱丢乱吐。

3、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早晚刷牙。

常剪指甲。

4、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5、爱惜课本、文具。

6、教育学生不乱扔杂物,主动维护校园卫生清洁,见到纸片拾起来。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队活动时间举行如“我能行”、“小鬼当家”之类有益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比学习、比纪律、比能力”的活动。同时要善于发现优点,及时表扬,以点带面。

(五)列队做操

要求学生学会听体育口令,班干部报数。培养从小锻炼身体的意识,齐步走、向右、向左转等基本常识。养成做操认真、动作规范,出操、下操要有秩序的好习惯。

具体内容:

1、是否快速准确到达指定地点。

2、按音乐完成整套动作。

3、做操动作正确,规范、到位,整体效果好。

小学一年级养成教育计划(三)一、指导思想: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在行为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可 塑性,许多好习惯都尚未养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教育者在上面勾勒出丰富的内容。所以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 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们必须靠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来认知世界。我坚持从实践出发的 原则,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作为确立养成教育内容的主要依据。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初步归纳出了适合一年级学生特点需要的10种道德 行为习惯,像爱国、守纪、待人、劳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助人、勤俭、刻苦奋发、团结友爱等,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诚实、虚心、正直、宽容、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这些都是道德教育范围以内的,也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

二、活动开展目的意义:

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 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品格;播种一个品格,收获一个命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真接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为此,我根据 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三、活动内容:

1、热爱祖国,关心时事,收听收看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

2、自觉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尊敬国旗、国徽,唱国歌声音洪亮。

3、热爱班集体,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爱护公物,热心为集体服务。

4、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5、尊敬师长,有礼貌。

见老师能主动问好;对家长称呼“您”;不顶撞老师和家长;

6、使用文明用语:“谢谢”、“对不起”、“你好”等已成学生口头语、

7、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骂街,不打逗,不欺负弱小。

8、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法规,走人行横道,不乱穿马路。

四、教育计划:

(一)学习习惯:

1、课前要尽量早点进教室,摆放好学习用品,静静的坐在座位上等待上课。

离开教室整理好桌面。

2、课堂上积极表现,大胆表达出自己对问题的想法,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开朗、更乐观,还可以交往更多的新朋友。

(二) 充分利用班队会及晨会的时间学习《一日常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班级内设立“小小监督岗”,专门负责监督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并在班会时间进行一周总结,通过监督岗的汇报,评出“最 佳拇指奖”“文明礼仪之星”等,对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加强教育。

(三)合理利用升旗仪式,重大节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举行一些有意义的主题班队会,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让学生在各种活动和劳动中学会合作,学会生活。

(四)充分发挥各项活动中的教育阵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

养成教育计划篇4

论文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安徽理工大学在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以优势传统产业和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为平台,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教学方法与形式改革为核心,以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积极探索和创建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建设成效

教育部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2010年9月,安徽理工大学启动校级“卓越计划”,遴选了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等6个专业进行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并向教育部自愿提出加入卓越计划的申请,与合作企业共同申报了3个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3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在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树立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深入推进学校工程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和创建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学校工程教育的水平,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及煤炭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2.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卓越计划”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以优势传统产业和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为平台,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教学方法与形式改革为核心,以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积极探索和创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及煤炭工业的发展培养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与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面向工程界、面向未来国家和地方经济及行业发展需要、面向未来科技进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和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富有进取精神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2.培养标准

根据工业界对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要求,遵循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规律,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优势与特色、服务面向等,制定与学校各试点专业相适应的“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并将其进一步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课程和教学环节。

3.培养模式

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培养采取“3+1”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即3年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真刀真枪”地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等。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

学校成立“卓越计划”领导组和校企合作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试点学院成立“卓越计划”工作组,建立健全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组、校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领导组、校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和学生信息员队伍,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2.制度保障措施

学校按照“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招生、选拔、分流培养、学籍管理、实践实习和就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标准实现矩阵、教学大纲、实习实训大纲和质量监控体系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从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专项基金等方面向“卓越计划”倾斜,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3.师资队伍保障措施

(1)坚持“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原则,采取“请进来”的办法,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采取“走出去”的办法,与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机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在挂职或顶岗期间待遇不变,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2)改革教师职务聘任与考核制度,将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与理论研究和的成果同等对待,同时增加教师需有半年以上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

(3)对担任“卓越计划”教学任务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按实际工作量乘1.5后计算,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教改项目申请等方面予以倾斜。

4.经费保障措施

(1)每年设立150万元的“卓越计划”专项经费,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推进试点专业的建设水平。(2)除日常教学运行经费外,给予参加“卓越计划”的每名学生增拔400元教学业务费补贴,用于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企业实习实训等。(3)除采取对担任“卓越计划”教学任务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按实际工作量乘1.5后计算外,根据各试点专业的学生数设立教学津贴专项经费,由试点专业所在学院负责,主要用于校外工程导师培养指导津贴、校内工程导师工程实践工作生活津贴、服务于“卓越计划”的产学项目资助等。(4)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卓越计划”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集体进行表彰。

5.实践基地保障措施

学校在已有37个研究所、56个教学实验室、12个校内实践基地(其中7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2个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个安徽省开放实训基地、3个安徽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与省内外相关专业领域企业及研究院所建立了171个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1)引进企业的资源和设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完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2)统筹安排实验室开放工作,进一步扩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试点专业学生参加校内实验或实践提供场所保证。对试点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学校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实验技术人员教学工作量按实际工作量乘1.5后计算。

(3)逐步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集人才培养、产品开发和科技合作为一体”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四、建设成效

1.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明确工程教育办学指导思想

学校主动适应工程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程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即: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学校采取对参加校级“卓越计划”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按实际工作量乘1.5后计算以及在职称评聘、各类评优时优先考虑等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有力促进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139人,其中,具有专业(行业)资格和企业任职经历的占17.2%,国内外兼职教师326人,基本满足实施“卓越计划”的需要。

3.加强工程教育研究,积极探索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以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工程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落实专项经费资助,加大教学改革成果的奖励力度,明确教学改革成果在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分值比重,围绕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展重点研究。2010年立项的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中,工程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项目所占比例达到70%。

4.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在工程教育课程方面加大投入,按照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标准实现矩阵,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整合更新教学内容,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将工程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

5.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不断完善试点专业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在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四个“平台”,每个“平台”中设置若干个“模块”,具体为基础课程平台(由公共基础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构成)、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由学科专业必修模块和跨学科专业选修模块构成)、专业课程平台(由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任选课程模块构成)、实践教学平台(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素质拓展三个模块构成)。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学校坚持以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出发点,注重学习计划的柔性和学习时间的弹性,以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自主完成本科学业的过程中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

6.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合理设置和布局实验室,突出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以学科群为基础的跨学院跨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完善校院两级实验室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创新性实验教学管理,扩大实验室开放程度;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

养成教育计划篇5

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建设成效

教育部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2010年9月,安徽理工大学启动校级“卓越计划”,遴选了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等6个专业进行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并向教育部自愿提出加入卓越计划的申请,与合作企业共同申报了3个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3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在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树立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深入推进学校工程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和创建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学校工程教育的水平,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及煤炭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2.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卓越计划”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以优势传统产业和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为平台,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教学方法与形式改革为核心,以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积极探索和创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及煤炭工业的发展培养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与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面向工程界、面向未来国家和地方经济及行业发展需要、面向未来科技进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和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富有进取精神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2.培养标准

根据工业界对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要求,遵循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规律,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优势与特色、服务面向等,制定与学校各试点专业相适应的“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并将其进一步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课程和教学环节。

3.培养模式

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培养采取“3+1”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即3年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真刀真枪”地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等。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

学校成立“卓越计划”领导组和校企合作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试点学院成立“卓越计划”工作组,建立健全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组、校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领导组、校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和学生信息员队伍,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2.制度保障措施

学校按照“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招生、选拔、分流培养、学籍管理、实践实习和就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标准实现矩阵、教学大纲、实习实训大纲和质量监控体系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从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专项基金等方面向“卓越计划”倾斜,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3.师资队伍保障措施

(1)坚持“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原则,采取“请进来”的办法,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采取“走出去”的办法,与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机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在挂职或顶岗期间待遇不变,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2)改革教师职务聘任与考核制度,将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与理论研究和的成果同等对待,同时增加教师需有半年以上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

(3)对担任“卓越计划”教学任务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按实际工作量乘1.5后计算,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教改项目申请等方面予以倾斜。

4.经费保障措施

(1)每年设立150万元的“卓越计划”专项经费,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推进试点专业的建设水平。(2)除日常教学运行经费外,给予参加“卓越计划”的每名学生增拔400元教学业务费补贴,用于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企业实习实训等。(3)除采取对担任“卓越计划”教学任务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按实际工作量乘1.5后计算外,根据各试点专业的学生数设立教学津贴专项经费,由试点专业所在学院负责,主要用于校外工程导师培养指导津贴、校内工程导师工程实践工作生活津贴、服务于“卓越计划”的产学项目资助等。(4)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卓越计划”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集体进行表彰。

5.实践基地保障措施

学校在已有37个研究所、56个教学实验室、12个校内实践基地(其中7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2个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个安徽省开放实训基地、3个安徽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与省内外相关专业领域企业及研究院所建立了171个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1)引进企业的资源和设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完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2)统筹安排实验室开放工作,进一步扩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试点专业学生参加校内实验或实践提供场所保证。对试点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学校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实验技术人员教学工作量按实际工作量乘1.5后计算。

(3)逐步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集人才培养、产品开发和科技合作为一体”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四、建设成效

1.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明确工程教育办学指导思想

学校主动适应工程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程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即: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学校采取对参加校级“卓越计划”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按实际工作量乘1.5后计算以及在职称评聘、各类评优时优先考虑等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有力促进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139人,其中,具有专业(行业)资格和企业任职经历的占17.2%,国内外兼职教师326人,基本满足实施“卓越计划”的需要。

3.加强工程教育研究,积极探索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以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工程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落实专项经费资助,加大教学改革成果的奖励力度,明确教学改革成果在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分值比重,围绕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展重点研究。2010年立项的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中,工程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项目所占比例达到70%。

4.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在工程教育课程方面加大投入,按照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标准实现矩阵,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整合更新教学内容,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将工程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

5.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不断完善试点专业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在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四个“平台”,每个“平台”中设置若干个“模块”,具体为基础课程平台(由公共基础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构成)、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由学科专业必修模块和跨学科专业选修模块构成)、专业课程平台(由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任选课程模块构成)、实践教学平台(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素质拓展三个模块构成)。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学校坚持以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出发点,注重学习计划的柔性和学习时间的弹性,以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自主完成本科学业的过程中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

6.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合理设置和布局实验室,突出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以学科群为基础的跨学院跨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完善校院两级实验室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创新性实验教学管理,扩大实验室开放程度;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

养成教育计划篇6

人才培养方案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我校成人教育培养计划合校后于2001年进行了第一次制(修)订工作,于2007年进行了第二次制(修)订工作。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新兴学科的兴起、随着现代化远程网络教育手段的完善,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势在必行,现有的培养计划已经不能满足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需求。为了配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学校决定:制(修)订《吉林大学成人教育本专科培养计划(2013版)》。

一、指导思想

培养方案的修订要从实际出发,以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实务》法规性文件中关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为依据,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为参照,以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为指引,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积极吸取和借鉴国内外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为主线,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推进优化完善教学手段为突破口,着力提高质量,突出办学特色,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学生可持续发展、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等方面系统规划课程设置,努力构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二、设计理念

成人学历教育培养方案不能简单地复制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不是对普通高校教学计划进行一定的删减和简单的整合,要根据我校成人学历教育的经验,按照"加强基础+就业技能+实用接轨"培养方案的设计理念设计。

加强基础:是指根据生源变化的特点(现在生源特点是,年龄偏大的在职生源少了,多是应届高中毕业生或中职、中技、中专毕业生或待业人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注意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

就业技能:是指删减实用性不强的课程和内容,重视应用技能培养的素质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与其工作岗位一致或相近或预期实现的就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实现学习与工作内容一体化。现在的用人单位已不再仅仅重视文凭,而重在对员工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

实用接轨:是指培养方案的设置考虑与社会职业证书考试的课程内容接轨,将职业证书考试涉及的课程列入培养方案,使我校成人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后,较轻松地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学位证书等。

三、基本原则

1、"拓宽基础、整体优化"的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学生就业弹性的需要,使其获得可持续性的学习。为此,要拓宽学科基础,构筑专业大类共同的知识和技术平台,适当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还要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明确成人本、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知识衔接。通过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等途经,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形成有机整体;对于同类专业间的基础课程,要加强内容和体系上的统筹,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要明确成人教育是"面向大众教育"的理念,适度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人才,实现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遵循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坚持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拓宽基础教学内涵,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训练,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或技艺性。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构建起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

3、"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方案的修订要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办出特色和水平。要突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努力将办学特色和优势反映到培养方案中。

4."学用结合、强化实践"的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方案要充分适应成人高等教育特点和需求,充分贯彻"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体现职业特性和岗位需求,增强职业教育内容、加强实习实训实践环节,着力培养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小波.注册入学: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变革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03)

[2]余小波.成人高等教育概念的诠释[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养成教育计划篇7

P键词:外培计划;推进机制;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

外培计划实施背景和概况

为进一步创新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深化北京地区高校特别是市属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显著增强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北京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和整体发展水平,发挥其在服务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市教委于2015年制定了“外培计划”项目。“外培计划”项目是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项目之一,是推进北京地区高校同海(境)外名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高水平人才的综合改革项目。

“外培计划”项目交流学生主要通过市属高校招生计划定向投放和市属高校在校生遴选两种方式产生。其中,“招生计划定向投放”部分访学学生主要采用“1+2+1”和“1+3”培养模式,即第一学年和第四学年在市属高校,第二学年、第三学年在海(境)外学校,或第一学年在市属高校,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第四学年在海(境)外学校。“在校生遴选”部分访学学生主要采用“1+1+2”和“2+1+1”培养模式,即第一学年、第三学年在市属高校、第二学年在海(境)外学校、第四学年在市属高校,或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在市属高校、第三学年在海(境)外学校、第四学年在市属高校,政府根据海(境)外高校收费标准全额资助学生学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一所以面向国际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和研究为统领,以外国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为优势特色学科,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特色的国际化、有特色、高满意度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学校凭借国际化办学特色和优势,积极主动地抓住“外培计划”机遇,全面落实“外培计划”项目,成为“外培计划”项目实施的主力军。

目前,学校开展了外培计划交流的两种模式。一方面,在2015年度“在校生遴选”外培计划项目上,学校共派出20名在校生,分别派往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以及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修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国际艺术管理、演艺文化管理、国际视觉艺术和葡萄牙语专业。经过一年学习,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良好,部分学生成绩排名位居国外班级前列。另一方面,在2015年度“招生计划”外培计划项目上,学校共招生92名高考生。经过学校的全力培养和学生的奋力学习,2016年9月,学校一次性“外培计划”派出率达90%以上。分别派往美国纽约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南卡罗莱纳大学、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加州大学河滨分校、马里兰大学、法国巴黎高翻学院和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修读翻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国际艺术管理、演艺文化管理、国际视觉艺术、市场营销和葡萄牙语专业。

外培计划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的意义

1.外培计划有利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力的“讲好中国故事”和“做好中国事情”的国际化人才

北京市教委实施“外培计划”的目标是培养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急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学校作为以国际化为特色优势的外语类院校,从项目实施之初,便着眼于实现高水平“外语+”模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外培计划”有利于学校选拔更多的优秀学生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这使得外培学生在国外求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海外求学背景,同时还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国际组织或区域性合作组织实践实习,从而塑炼学生的全球化思维、多语言驾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其次,“外培计划”有利于夯实外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培学生就读的学校都是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拥有一流的师资和学生,因此,外培学生通过一流教师的专业知识指导和一流学生群体的学习氛围熏陶,极大地提高自我习得国际前沿的专业知识、创新技能和能力。最后,“外培计划”有利于充分展现外培学生的抱负和激情,培养他们胸怀理想、锤炼品格、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在国外求学中,他们用自己的能力、民族的立场、世界的眼光向海外一流大学的师生和对象国展现我们国家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时刻用一颗炽热的家国情怀的“中国心”去“讲好中国故事”和“做好中国事情”。

2.外培计划有利于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为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的教师队伍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发现其都非常重视“国际化”教育理念的设想和“国际化”教育实践的开展。一支理论知识渊博且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国际化”教师队伍是“国际化”教育理念和实践实施的主体性力量。“外培计划”作为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途径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从形式上看似送出去的是“外培学生”,从深层次上要求的是造就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从而更好地为本土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

一方面,“外培计划”有利于鼓励和培养自己的教授和教师成为“国际性教授和教师”。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就19世纪美国师生普遍求学德国的现象说,我们到德国求学,为的是我们的子孙不再远赴重洋求学德国。这也正是我们外培计划实施的深层次目标,“国际性教授和教师”是这个深层次目标实现的关键力量和基础。另一方面,“外培计划”有利于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也有利于学校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

3.外培计划有利于拓宽高校的国际化交流平台

“外培计划”是北京市教委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北京市属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新模式。首先,外培计划有利于北京市属高校借鉴国际上一流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学校教育深化改革发展,提升学校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其次,外培计划有利于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从外培计划项目的深远意义上来说,它有利于吸引境外知名高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与市属高校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更有利于市属院校多角度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最后,外培计划有利于提高市属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外培计划有利于加速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有利于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提升市属高校的专业和学科建设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增加市属高校与高水平的一流大学校际协作数量。

4.外培计划有利于建设北京的国际化人才特区

外培计划实施的历史任务是为全社会提供高端人才智力的支持,为北京市建成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性国际化人才支持。一方面,外培计划通过送出去的外培学生,经过国内和国外两个阶段的联合培养,为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人才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外培计划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北京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员回京和来京工作,为北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提供智力支持,最终形成国际化人才聚集特^。

完善外培计划推进机制的对策

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外语+模式下的综合性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中国一流、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外国语大学”,而“外培计划”正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着无限机遇和契机。因此,学校在积极学习、研究和贯彻北京市教委“外培计划”相关文件精神的同时,全面思索完善外培计划推进机制的对策,力争全方位、多角度地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1.培养方案是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水平外培学生的总纲性文件,它是联合培养单位对外培学生进行培养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和纲领,是提高外培计划学生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对外培学生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要求和规格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学校应在全面思考外培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细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科学指导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全过程。

首先,科学制定外培计划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直接决定着外培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因此,学校从校级层面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从院系层面发挥人才培养的主体性作用出发,积极主动地与外方联合培养院校进行有效沟通和接洽,对外培学生,尤其是“1+3”模式的外培学生的培养定位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论证,最终形成双方共同认可的科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其次,高度重视国内培养方案与国外培养方案的有机结合问题。外培计划最大的特色是“国际化”,最大的难点就是国内培养与国外培养的有效衔接问题。学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衔接问题:一是增加语言考试达标课程。从新生开学初就启动托福考试语言能力加强班,提升外培学生语言达标率的同时,更增加外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学生的国外求学做好充足的语言准备。二是增加全英文专业课程。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优势和国际化留学背景,让有能力的教师为外培学生讲授全英文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背景,增加外培学生国外求学的适应力。三是细化联合培养过程中的学分认定、课程选择和学位授予等问题。四是高度重视外培计划项目培养方案反哺国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作用。学校应充分借鉴和利用双方共同认定的培养方案,结合本土化国际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国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后,全面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外培计划”学生教育全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我们要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这一切要求都是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外培学生作为公派出国的优秀学生,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国内课程体系和教育信息化手段,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外培计划”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自觉主动地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并向世界展现中国大学生的风采。

2.师资队伍是关键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也多次指出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由此可见,师资队伍不仅对于“外培计划”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本土化国际人才的培养更是起着关键性作用。

首先,学校充分利用外培计划的契机,加速国际虚拟教研室建设步伐。大数据时代,一定要有大数据的思维和能力。外培计划看似派出的是学生,实则内炼的是国内教师的教育和科研能力。通过外培学生的派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虚拟教研室,深化学校、院系和教师与世界一流高校、院系和教师的深度合作能力。其次,学校充分利用外培计划的契机,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提升学校教育实力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外培计划在加速学校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也向世界一流大学和学者展示了我国对教育强国目标的追求和对一流学者的尊重。据此,一方面,学校通过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等赴外方合作院校访学交流;另一方面,加快引进和邀请世界名校师资来学校工作和作讲座,推进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步伐。

3.学生管理是基础

外培学生的成才质量决定着外培项目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对外培学生的全程管理是项目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学校从项目实施之初,便充分意识到多维度、全方位的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对外培学生的求学和成才的作用。

首先,学校高度重视外培学生的入学教育。一方面,全面强化外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外培学生作为优质资源的使用者,身上肩负着更大的爱国责任和义务。因此,学校自学生入学开始,就加强对外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力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成外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外培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另一方面,以外文教材、网络视频、在线慕课(MOOCs)、国际同步课堂以及国际专家讲座和视频等内容为教育工作抓手,全面提高外培学生的校内国际交流频率和普及化程度。其次,学校高度重视海外求学的教育质量。这是外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环节,更是教育过程管理的关键。一方面,充分尊重双方共同认可的培养方案的纲领性地位;另一方面,根据派出学生数量,选派德才兼备的教师赴外跟踪管理,他们要根据学生的教育质量评估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整,力争海外求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最后,学校继续完善外培学生管理的“选、派、管、回、用”工作机制。外培计划项目作为贯彻“开放”理念的改革项目,学校要坚持“研究国家和北京市教育政策―形成建设性对策―制定学校合法制度―形成高效的工作原则”的工作思路,全方位调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合力的动力,为外培计划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4.绩效管理是保障

要提高外培计划项目的效益,学校必须充分重视绩效管理的保障作用,它不仅能够保证外培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能够有力地促进外培计划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充分发挥二级院系办学的主体性作用,加强院系自评力度和深度。院系作为管理外培学生的第一责任单位,他们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对外培学生培养质量进行客观、合理和全面的评价。其次,要全面配合财政评价和市教委部门评价,进一步梳理学校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进度、绩效和经费支持情况。通过政府和专家的评估,有利于学校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促进学校外培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最后,在外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还要开展国内和国外结合的评估认证制度,完善项目的退出机制,加强项目信息公开,建立外培计划成功经验共享机制,打造出“留学国外一流大学”的品牌。

本文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级教学管理改革项目“‘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改革问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高教处.启动“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实现高教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北京教育(高教),2015(5):19-20.

养成教育计划篇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36-02

长春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艺多学科发展、主要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本科大学。自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学校结合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指导下制定了学校工作方案,并于2011年5月申报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在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等5个专业进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

一、指导思想

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按照“育人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着眼于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目标,站在战略高度和国际视角,小范围、大幅度、多样性地开展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工作,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工程应用性教育与实际工程的适应性,努力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目标

1.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神,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以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为着力点,以长春工程学院多年积淀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办学特色与优势以及行业和社会资源为基础,以学校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依托,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总结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经验,通过学校和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合作,统筹规划学校教育和企业学习所应达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培养造就一批安心基层有作为、发展提高有基础、适应现场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2.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能够探索基层一线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规律;形成有效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基层一线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和学业考核模式;建立主动适应、自我约束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管理机制;探索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有效途径;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具有示范性作用的经验,形成长春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办学的鲜明特色,显著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同类高校中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三、专业领域

1.专业领域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领域的确定是根据长春工程学院办学定位、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以及办学优势与特色,结合学校传统专业优势,以长春工程学院特色专业为重点,结合校级试点专业,选择基础好、特色鲜明、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积累丰富,特别是有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良好基础的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专业作为申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这5个专业不仅是吉林省特色专业,而且在东北地区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具有长期依托行业办学的得天独厚条件和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所选专业具有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生源与规模

实施“卓越计划”的每个试点专业学生规模在40人左右,组成途径主要是在招生时实行计划单列,招生宣传时明确试点教学组织要求与有关政策,录取后直接组建试点班级;也可在大学一年级阶段从非试点班级中符合条件的学生通过个人申请,单位批准转入试点班级。对参加试点班级学习,确属不适应者,或个人提出申请需要转入非试点班学习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

3.培养层次

培养层次主要面向本科层次学生。

四、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形式,着力提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指导实践环节。

1.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1)优先引进具有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人才,特别要加强从企业引进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学校工科专业师资队伍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2)制定教师到企业锻炼计划。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培训和轮训,保证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在4年内达到每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主讲。

(3)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工科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前应具备至少2年的工程经历”的规定,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经费和待遇等保证性政策,实施工程实践培训纳入教师年终考核、职务聘任等环节的制度,调动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和顶岗工作,进行工程实践锻炼,自觉丰富工程经历、提高工程能力的积极性。

(4)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科技合作,通过承担和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与技术改造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

(5)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实现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每年选拔和组织一批工程教育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到国外相关高校考察和培训,特别到我校与英国西苏格兰等开办的国际合作工程教育的国外高等学校学习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产学合作教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模式。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1)建立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聘任企业高管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和工程教育试点工作组成员。每个试点专业根据企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工作特长选择不少于5人的企业教师,主要参与工程师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制定与修订;企业指导教师承担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并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2)邀请大型企业高管作为学校试点专业组织机构负责人和兼职教授。试点专业负责定期邀请相关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企业管理、团队精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讲座(报告),每学期讲座(报告)次数不少于3次。

(3)制定兼职教师的薪酬政策,保证与校内教师同酬,学校投入专项经费作为聘请兼职教授及学术交流活动经费。

五、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人才培养(4年制)模式采用“3+1”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其中本科阶段3年为校内培养,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生产、设计、施工、运行等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模块、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技能、工程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部分专业课程在企业学习,聘请企业工程师现场讲授,毕业设计结合生产实际进行。

六、国际化培养

学校以国际视角、战略眼光思考和创新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开展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合作教育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先进办学经验和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提高工程一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深化国际合作教育项目的内涵建设,拓宽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国际视野,努力使“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七、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出发,构建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要求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七个系统、八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七个系统”即教学决策系统、教学指挥系统、教学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与诊断系统、教学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教学质量保障系统、舆论宣传系统。这七个系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闭环体系。“八位一体”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考核、教学总结和诊断评价、反馈调控”八个实施环节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形成了教学过程全程监控,并通过及时调节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质量管理体系。

八、政策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和保障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学校与相关企业联合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试点单位成立由企业参与的工作组,具体组织专业试点工作。

2.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拨专款给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必要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工程教育改革项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企业培养方案实施、教师培训和聘任、学生生均教学附加经费等开支。

3.学生待遇

学校将采取提高试点专业学生奖学金覆盖面及贫困生助学贷款覆盖面、优先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及创新活动计划项目等措施吸引学生加入“卓越计划”教学改革试点班。

4.教学管理

(1)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级学生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等教学管理规章和办法,构建校企共管的教学管理机制,明确试点工作目标,及时总结试点工作,推广试点经验。

(2)重视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加强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评价检查。

(3)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中期检查和最终验收标准,建立年度检查、中期评价、结束验收的实施质量保障机制。

(4)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奖励办法,对中期评价、后期验收取得成效的试点专业集体给予重点奖励,形成有效的奖励机制。

(5)制定配套的知识、能力、品德教育大纲和考核纲要,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要求。

5.毕业标准

学生学业标准包括两部分,既要达到试点专业全学程最低学业标准要求,又要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在企业学习的最低学业标准。学生在学有余力时可以选修本专业更多的选修课或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全部课程,德、智、体合格,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和在企业学习的最低学分要求,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标准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6.学籍管理

学校制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班学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试点班级与普通班级之间采取动态管理方式,建立学生参加试点专业教育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不适于改革试点的学生可申请转入普通班级继续学习。

7.教师评聘与考核

改革教师评聘、考核和培训制度。建立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的教师考核与评价标准,设立“工程型”教师称号,给予相应的津贴补贴。建立试点专业教师年度考核和评职的优惠制度,确保和调动教师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

九、结语

学校工作方案是从学校工作层面为成功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而制定的具有创新性和体现本校特色的工作计划。其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组织机构、专业领域、培养模式、教师队伍、政策措施、国际化培养等方面内容不仅要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而且要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予以具体落实,并接受评估和检查。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