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学生文化论文8篇

时间:2023-03-10 14:49:47

中学生文化论文

中学生文化论文篇1

比如从心理文化上,分为表达辩证观念的词语、伦理观念的词语、中庸和谐委婉意识的词语、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和一些象征词语;从制度文化上,分为礼俗文化词语、民俗文化词语、宗教文化词语、典籍文化词语等;从物质文化上,分为饮食、姓名、数词、颜色词、地名文化词语等。常敬宇先生的分类影响较大,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但基本上仍是遵循着相似的模式,如王国安(1996)把文化词语分为表现中国独特的精神、物质文化、自然地理、制度、风俗习惯等词语;杨德峰(1999)将文化词语分为政治制度、宗教、人物、地理、历史、文艺、服饰、饮食、建筑、节令、器具、成语、习俗、礼仪等;张高翔(2003)把文化词汇分为四类:制度文化词语、物态文化词语、心态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王德春(1998)指出部分词汇中存在着国俗语义,将承载国俗语义的词语分为:具有特殊文化色彩、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习惯性的寒暄用语,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具有两种以上国俗语义的词语,国俗熟语以及反映我国特殊事物的且外语中没有现成对应的词语。

二、教材《轻松学中文》中的文化词汇分类

笔者对教材《轻松学中文》的文化词汇的分类参照的是常敬宇先生的《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分类标准,把教材中的文化词汇按照物质文化(地理名词、饮食名词等)、心理文化(熟语、祝福语、反映中国人的心理特征的词语)、制度文化(礼俗、民俗文化、典籍等)进行第一层次的分类,同时又将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进行再分类,比如物质文化中又分为饮食、姓名、地名、数词、颜色词文化词语等。在《轻松学中文》中,第一册没有出现文化词汇,这与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吻合的。第二册中的文化词汇主要集中在饮食类上,有8个之多。第三册文化词汇仍然与饮食类相关,但是数量降低到两个。从第四册开始,文化词汇的子类型开始变得丰富,除了饮食类外,乐器、名胜古迹、习俗、民间娱乐和称谓语大量出现,尤其是称谓语非常丰富,表现了教材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的过渡和衔接。第五册中的文化词语类型更为丰富,饮食、名胜古迹、器皿、艺术、节令、习俗、祝福语都已经出现,这与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发展是相适应的。第六册和第七册沿袭了文化词语类型丰富、数量增加的模式,心理文化方面的文化词汇逐渐增多,比如说祝福语、熟语、象征词语之类在这一阶段出现的频率增多。到第八册,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数量上,文化词语的分布都是本套教材中最多的。因为,此时学生在语言与文化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可见,《轻松学中文》在文化词汇的分布上,体现出明显的分阶段逐步递增的特点。该套教材在文化词汇的分布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零文化阶段,专注于语言知识本身。以第一册为代表;二是文化浅层接触阶段,提供表层的物质文化知识,以二、三册为代表;三是文化深层接触阶段。文化词汇数量增多,类型丰富,全方位地展示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关系,最初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文化词汇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应该分阶段进行。

三、分阶段进行对外汉语文化词汇教学

在中小学生学习文化词汇的初级阶段,可采用直观性教学法,利用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等方法来解释该文化词汇的意思,让学生轻松理解。例如,由于笔者所在学校的条件有限,不能提供所有教材中出现的乐器,因此带到课堂上的是友人所赠的“笛子”和“葫芦丝”。古典乐器这一课是这样展开的:(1)图片展示“鼓”,播放电影《十面埋伏》片段,其中以女主角跳《仙人指路》击鼓的水袖舞,引出文化词语“鼓”,并展示“鼓”的图片,播放视频“北京凤乐团”的《五虎声威》,再次展示“鼓”的图片,领读“打鼓”。图片展示“二胡”,播放一段《二泉映月》。再次展示“二胡”的图片,领读“拉二胡”。(3)图片展示“古筝”,播放一段名曲《渔舟唱晚》视频,再次展示图片“古筝”,领读“弹古筝”。(4)图片展示“琵琶”,播放一段名曲《十面埋伏》的视频,再次展示图片“琵琶”,领读“弹琵琶”。(5)图片展示“笛子”,播放一段名曲《扬鞭催马运粮忙》,然后拿出从国内带的笛子给学生展示,并示范笛子的指法,进行“吹笛子”的动作示范,让学生传递感受,摆出吹笛子的动作,给学生拍照留念,领读“吹笛子”。(6)图片展示“葫芦丝”,播放一段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给学生展示葫芦丝实物,并示范葫芦丝指法,进行“吹葫芦丝”的动作示范,让学生感受,摆出吹葫芦丝的动作照相留念,领读“吹葫芦丝”。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对古典乐器词汇已有所了解,然后再次领读这一节课所学的古典乐器文化词汇,并做词汇游戏再次掌握词汇。最后,播放古典乐器乐团“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恭喜恭喜》(因为学生学过《恭喜恭喜》这首歌,节奏感很好,学生很喜欢唱,他们会跟着节奏哼唱)的视频。文化词汇是民族特有的词汇,学生没有见过的事物他们是很难理解的,通过教学过程中提供文化词汇的图片等媒介的展示和切身体会,学生既可以对所学词汇加深印象,又可以提高文化词汇的学习兴趣,更能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之情。中小学生学习文化词汇的中、高级阶段,可以采用“情景再现,走进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进行文化词汇教学。这种教学法主要是采用语境教学法。孔凡成的《语境教学研究》中指出:“语境,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来进行言语交际的一种语言环境,包括社会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认知语境、情景语境等;语境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宗旨、以课文语境为依托的语文教学。语境教学强调的是,运用语境理论指导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基本方法有社会文化语境教学法、上下文语境教学法和认知语境教学法以及情景语境教学法等。”任何一种语言的使用,都不可以离开语境而独立存在,语境的使用能让抽象的词语变得更具体、更形象。语境不同,词语的使用要求也不同,但是相同的词语要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出现,可以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和记忆。语境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对外汉语教学手段。

四、结语

中学生文化论文篇2

1.生活是最大的作文素材库

生活就像一本大的教科书,不仅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作文素材。可见,语文作文变得生活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及记录生活,从中捕捉自己需要的作文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用语言真实地表述出来,学生就不会在写作文时文思枯竭,想不到要写什么内容。可见,生活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生活是最有教育意义的教材

生活就如同一本丰富的教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论是生活中的人,还是生活中发生的事都能对学生起到一种启迪和教育作用。并且人们从生活这本素材得到的知识和经验比其他任何教材都更具教育价值和意义,影响程度也比较大。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将思想上的认识和他们真切的情感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生活的领悟能力以及总结生活的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学生便拥有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情感和体验,对于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学生设置了太多的限制,比如,作文的题目、内容及结构,甚至是作文的思想等,这样就致使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缺乏一些活力和灵气。高中语文老师在布置作文任务的时候,可以对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选材范围及方向予以规定,比如谈勤奋、议环境等作文话题。至于如何进行选材和选题以及从什么样的角度表达什么样的认识和体验,文章创作整个过程都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总之,高中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写作意愿,实现作文教学生活化,最终实现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目的。

2.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作文的内容和形式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好比泉源,文章好比溪水,如果泉源丰盛而不枯竭,那么溪水自然会流淌不息。”因此,高中教师在作文课上必须紧密地联系学校和社会的实践活动,把理性知识和感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不断开阔学生的思路。(1)实地观察式作文教学:说到莫泊桑,我们都会想到著名作品《项链》。其实,莫泊桑在写这篇文章时,曾受到他的教师的教育和指点。起初,教师让莫泊桑每天观察从门口经过的车夫。然而,莫泊桑不知道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后来,老师就告诉他:只有用一颗认真的心去观察生活,才能发现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自此,莫泊桑就听老师的话,认真地观察和研究生活,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大作家。高中作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用心地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并认真地记录下生活中具有纪念意义的重要事情;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饲养一些小动物和花草虫鱼等,多培养自己的业余兴趣和爱好;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和民俗,为写作积累素材。(2)生活娱乐式作文教学:丰富多彩并且紧张的校园生活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事情。教师在教导学生写蜗牛生活素材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抓来一些蜗牛,认真观察和研究它们的生活,有的学生用菜叶去喂养蜗牛,有的同学把蜗牛放到屋外,让蜗牛感受一下阳光的味道,还有的同学拿蜗牛和同学比赛跑步。通过生活娱乐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够使他们深刻地体验生活,将生活用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出来。(3)阅览模式作文教学:阅读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开阔学生的眼界以及丰富学生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将阅读发展成自己的第一兴趣,并且将其作为作文教师生活化的一个口号。虽然学生在写关于亲身体验的作文时,可以写出最真实、最真切的感受,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在电视、电影以及网络文学的影响下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因此,教师在作文课上还应鼓励学生多听一听时事新闻、经常上网浏览一些对提高作文水平有关的文章,还应该多模拟一些逼真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学习写作的渠道。

3.优化作文的评分机制

中学生文化论文篇3

1.1各级英语教学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缺失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主要是依照英语教材而进行,因此英语学习和教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下,我国的各级英语教材,以笔者所在的江苏为例,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的教材均为牛津英语,大学本科多以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发行的《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发行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的《新编大学英语》,高职高专的教材多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实用英语》等。仔细分析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国外的杂志和报刊,原汁原味,非常地道,内容也是涉及到西方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教材的使用,无疑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输入有着很大的裨益,但是在所有教材中,很少涉及到我们的中国文化,更不少说用地道的英语词汇来表达我们的文化!与教材相配套的教辅用书以及课外读物亦是很少出现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学生不能用教材中学习到与母语文化相光的知识,其直接后果就是对中国文化表达的误用,甚至对母语文化表达产生了“失语”现象。

1.2课程设置的失衡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收到了极大的关注。从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到各级教育主管机构纷纷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相关文件。教育部于2007年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艺术、体育等课程也列入学校的考核体系内。在此基础上,各高校适当开设文化素质课程。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课时不足等实际情况,使得课程的设置大为缩水。一般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仅为一学年,周学时也仅为4课时,英语老师在课堂上即便充分利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学时的安排及授课内容的选择上构成我们当前学生在课堂上汲取中国文化的一个硬伤。

1.3教师文化沉淀不足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途径,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引导学生提高对本国文化的兴趣和增强跨文化际意识方面起到极大的重要。但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师中,由于种种原因,自身存在着母语文化素养欠缺、文化教学交际意识淡薄等问题。同时,单一使用英语教学,也会削弱母语文化的表达。这样的课堂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对策研究

2.1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西方文化的融合成为我们时代的特色之一。我们应该利用这一契机来提升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近年来,很多大型国际活动,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和亚运会都是很好的例证。我们把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媒体进行推广。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增强了我们母语表达的自信力和动力,也为我们表达母语文化提供了实际的机会。无论在课堂还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树立正确、平等的文化观念,处理好母语与外来语直接的关系是我们语言学习的原则之一。

2.2编选合适的教材,增加中国文化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几乎都是直接选自于英美的出版物,缺乏与中国文化直接相关的文章。我国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又是以教材作为重中之重的。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缺失使他们能够获得地道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机会大大减少。所以,英语教材的编纂者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适当添加中国文化的内容,充分发挥英语教材对于母语文化的提升和传播功能。而且教材的编写团队中应该也邀请既精通英语语言也对中国文化有较深厚了解的相关人士参加,通过调节教学内容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加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并且利于他们的跨文化交际。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和文化相关的教材(中英互译本)作为课堂的补充材料,如外教社出版的《节庆趣谈》(CustomsofTraditionalChineseFestivals)和《中国文化寓言故事》(ChineseFablesandCulturalStories)等,即可增强课堂兴趣,又有利于母语文化的表达。

2.3优化课程设置我国高职高专现有课程的设置,应该更充分体现母语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增加大学英语的周课时,大学英语课程中应该开设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分课程或者将文化课程融合到英语课程中去,引导学生体会中英文化的差异,掌握中国文化的表达,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加强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

2.4增强教师的母语文化修养英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承担着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要在英语教学中能过有效的进行文化传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母语水平及英文水平都必须相当过硬。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增强对于母语文化的的了解,并且能够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是当前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

3结语

中学生文化论文篇4

教育的规律是要以学生的意愿和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乐意去做。推广到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是被动地去阅读,思维没有被激活,阅读就只是走形式。相反,如果学生是积极主动地介入到阅读过程中,那么,其阅读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所要阅读的文本产生兴趣,从而主动投入阅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读文本,在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以和谐的课堂气氛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在《最后的常春藤叶》的阅读中,学生认为小说题目不太好,用《琼珊重生》或《友情万岁》等为题更好。此时教师并不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提出问题:“挽救琼珊生命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很容易知道是“爱”,而这些都和常春藤叶紧密联系在一起,好友苏艾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邻居画家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棵常春藤,最终让琼珊恢复了生活的信心,常春藤叶正是贯穿他们之间爱的线索。如此,学生不仅理解了题目的含义,也更深刻地把握住了小说的主题。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呈现文本的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运用多媒体、讲故事等方式来呈现问题,提倡多样的阅读方式,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阅读过程。

二、以方法引导为本,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学生虽然阅读时很认真,可阅读后遇到问题还是不知从何下手,而有的学生在阅读后却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如果学生能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时就会很轻松,而如果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时就会手足无措。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阅读效率的提升。所以,教师要注重在阅读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

(一)注重在预习环节给学生以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预习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可提前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可在预习中生成问题,获得初步感悟。如果教师能以明确的阅读任务为引导,学生预习的效果会更好。因此,在预习中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任务,学生在此任务引导下自主阅读,然后教师再用课前检测题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构建知识体系,为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二)注重结合文本类型在阅读方法上给予指导

以议论文为例,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关注文本的思想性,结合议论文的特点寻找其论点和论据。又如小说,要注重在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其内涵。又如应用文,要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

三、以学生体验为本,提倡学生合作阅读

阅读体验是阅读的核心,但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掌握考试所需要的知识,而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生成体验。其实,只有让学生在读中交流,在读中感悟,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一)引导学生主动交流,学会合作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哪怕是同一个人物形象,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同学分享,并在交流中汇总,学生会对这一人物形象获得更全面的认知。以《我与地坛》的教学为例,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中景物描写对作者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来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在阅读中交流,在阅读中感悟,从而真正理解了文本的内涵,也丰富了自己的阅读体验。

(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难点

虽然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能从自己的角度发表观点,但太过主观,认识也不够全面,此时教师就应发挥主导作用,针对学生的偏颇、不足给予指导。同样是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一些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此时教师点拨“:我”是不幸的,而母亲不仅要承受“我”的不幸的痛苦,还不能表现出来,这是何等的“苦”。经过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了文中“母亲”的伟大。

四、以学生个性为本,提倡学生生本化阅读

中学生文化论文篇5

1.教师的文化课教学情况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教师在汉语语言生的中国文化课课堂教学中存在两种错误倾向:要么在授课过程中过分侧重讲解语言知识,忽略了文化知识的传授,使文化课沦为语言课;要么虽然讲的是文化知识,但全部用汉语讲解,不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听不懂,失去了文化课教学的意义。文化课教师必须弄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必须明白中国文化课教学不同于纯语言教学,是要以语言为工具来实现传授文化知识的学习目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能力不足。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课教学的课时少,分量不足,问题的原因在于专业的文化课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已有教师的中国文化底蕴不足,文化驾驭能力缺乏。有的教师由于专业原因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国文化,在讲授文化知识时只注重中国文化知识的灌输,很少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母语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际文化是有很大差别的,它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同样会产生强烈的负迁移效应。”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现象的对比教学,导致留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中国文化知识,从而削弱了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由此可见,文化课的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在封闭的教室内进行教学,没有或很少有实践活动,在利用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营造中国文化环境等方面做得也不够。

2.教学模式问题目前,在汉语语言生中开设中国文化课主要有三种模式:专题讲座模式。这种方式适合汉语程度较高的留学生,在汉语言本科专业的留学生中开设还是比较适合的,而在汉语程度较低的语言生中采用此种模式是非常不合适的。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常常运用演绎的方法来概括中国文化的特点,这样很容易形成过度概括,使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某种刻板印象。”文化教学的实践活动过少,留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实践课模式。有的高校认为汉语语言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不够,只采用实践课的模式,学习一些诸如中国武术、太极拳、剪纸、书法和中国画这类的实践课程,而没有开设文化知识课。

3.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方面文化课课时少,设置的内容不够丰富。以长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例:汉语语言生的文化知识课每周仅有2学时的中国文化专题讲座及20学时的语言文化实践活动。目前适合文化课教学使用的教材相对缺乏,大部分高校为汉语言本科生开设的文化课采用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概况》及韩鉴堂编写的《中国文化》,而来华汉语语言生的文化课却没有合适的专门的教材,只有教师自己准备的资料或自编教材。

二、来华汉语语言生中国文化课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1.要帮助留学生端正文化学习态度,实行分级分层次教学明确文化学习是更高层次的汉语学习,要想学好汉语一定要了解中国的文化、理解中国的文化、走进中国的文化中去。在学生汉语程度低的情况下,依托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个体差异分级分层次教学,制定低、中、高三层次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初级程度的学生以文化实践课或者观看图片、录像、电影等多种方式来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文化教学要始终结合语言技能的操练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来进行。中高级程度的学生可以采取CBI理论下的主题模式:可以就每个主题进行讨论,对中外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培养留学生的文化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促进他们具备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意识,帮助他们更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必备要素,而不仅仅是将中国文化的相关知识传授给他们。

2.补充师资力量,加强已有汉语教师中国文化知识方面的培训壮大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师队伍。在教师的选择上不能只招收中文专业的教师,相关历史专业、教育专业也可以胜任对外汉语教师的工作。中文专业的教师教授汉语语法上占优势,而在教授中国文化方面,历史、教育专业的教师则更胜一筹。当然,既能教授汉语言又能教授文化的双料教师才是最符合标准的对外汉语教师。

3.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中国文化课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单纯讲授,要将语言和文化很好地契合,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教学。

中学生文化论文篇6

在考核要求中,除了传统的对知识和能力要求外,增添了对学生个性品质的要求。个性品质是指考生的感情投入,学习态度和应试心理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较宽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思维精神。何为数学文化?“数学文化”一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是在近些年随着数学学科的蓬勃发展不断得到完善的。有些人出于需要,愿意从文化这一角度来关注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文化”,泛指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沉淀。“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发展史、知识体系、思想方法、语言,以及它们的发展与应用。王梓坤教授曾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高度概括。”我们学习数学不但要获取知识,更要接受数学理念、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标准化用语的熏陶,提高思辨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并能把数学思维方式迁移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是当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是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接触新鲜事物时,能够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思考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能眼里只有数学题目,因为数学和文学、哲学、美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高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的能力,进而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二、提高高中生数学素养的途径

(一)努力挖掘数学教材文化价值

根据高中数学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通过数学课程教育,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材增加了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的问题,如分期付款问题,最大利润最少原材料问题、概率预算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富有丰富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生活背景,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直接联系,具有普遍的生活实际意义。数学教材注重了数学概念的来源,公式的引入和建立的途径,并根据这些展开数学文化的价值。例如,引用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故事:古代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引出数列全章内容,并引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许多概念、公式都由相应的实例引入,有时候是一个,有时候有好几个。遵从数学从具体情景抽象出一般概念和知识结构,又从一般性结论到具体情景给予印证的特点,让学生慢慢体会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从知识的本源出发,提高了高中生的观察、思考、归纳和推理能力,再穿插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能最大限度地培养高中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审慎的思维习惯。

(二)开发适合本校学情的数学校本课程

力图拓展数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不断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数学文化的读本,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组建数学文化研究小团队,以“不断完善数学文化,尽力交流数学文化”为宗旨,以“喜爱数学、精学数学、应用数学”为目标,让学生尽情遨游在美妙的数学海洋里,自由而快乐地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小团队将交流各自学习心得,并将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充实到校本课程里。

(三)创建以“数学文化”为主题的网站

中学生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 中外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文化隔膜

一、研究背景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际现象越发普遍。然而,由于文化隔膜的存在,交际中难免出现一些障碍,甚至出现一些文化冲突,人们逐步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留学生教育作为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大亮点。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留学生教育是很多发达国家高校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校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外国来华留学生还是中国留学生的数量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二、文化隔膜的存在形式

胡文仲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甚至愤怒,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一)语言词汇

文化隔膜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语言不通引起的障碍感。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说:“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现方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写照,也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条件。很难想象,相互不了解对方语言的两国学生能够自由友好地交流。这方面属于技术性问题,不再多论述。值得关注的是,语言是能反映文化隔膜的其他形式。

(二)

从深层分析不难发现,是中西文化差别的根源。宗教信念对东西方观念的影响,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

是人类文化传统最原始也是保存得最长久的源头,是文化永续生存发展的深厚根底,体现并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

(三)价值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的问题,文化差异与价值观的差别紧密联系在一起。价值观具有持久性、稳定性,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的信念。民族自豪感驱使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才是最好的,因而努力保持本国特色,这也为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挑战,这是中西之间互相不理解的重要原因。

三、文化隔膜的解决建议及其可行性分析

(一)留学生管理机构

学校相关机构及涉外类院系负责为留学生提供服务级管理留学生及中外大学生交流社团。

重要的原则就是改变“差别管理”的现状,在尊重个人意见的前提下实行“趋同管理”。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混居和寄宿。混居就是中外大学生同住一个宿舍。在留学生自愿的前提下,由管理机构统一安排。

(二)中外大学生自身

提高跨文化交际素养和能力,主动深入与留学生或是与当地人交往,妥善处理敏感问题。无论本国人和留学生都应提高外语能力,尤其是留学生要积极学习目的国语言,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还要主动学习异国文化,并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技巧。

四、结语

中外大学生在交际中存在文化隔膜是既定事实,而研究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偏见甚至是避免冲突,促进中外大学生相互了解,进而增进中外民族之间的互信和友好交往。

参考文献:

[1]张琳.论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留学生教育管理.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6).

[2]张建卫.刘玉新.隔膜与消解:中国青年的跨文化交流.(国际所供稿).

中学生文化论文篇8

一、调查摸底是基础每接一届新生,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调查摸底,了解学生,如查看各科成绩,召开学生座谈会,调查问卷,家访,与学生谈心等。调查了解中发现,导至学生学习差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学生和教师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这里既有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习心理及智商因素,更有教师素质、教法等因素。差生一般都有自尊心强、求知欲低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1)高能差生是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其智商高,反应能力、接受能力强,学习成绩暂时较差。以男生居多。特点是好动、贪玩,在学习上投入时间太少。(2)智商差生成绩差是由于接受能力弱,学习效率低。但真正属智商差生者为数很少。(3)偏科差生是指那些对化学不感兴趣从而学不进去,甚至放弃学习者,较普遍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对头。二、对症下药是方向对于高能差生,采用“聚焦法”。这类学生脑子灵、反应快,稍微懂了就不愿听,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师只要想方设法把他们的精力“会聚”到学习这个焦点上来,即可摘掉差生的帽子。一般采取两种方法:(1)吸收他们参加化学课外小组,组织他们开展“小创造、小发明、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等第二课堂活动,以增强其学习化学的兴趣。(2)鼓励他们参加化学竞赛,促使他们多看书、多练习、多动脑、多动手,把他们心思集中到钻研化学上来。偏科差生中以女生为多,学习上死记硬背多,灵活运用少。可通过观察和谈心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并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具体做法是:(1)对上课害怕回答问题的,尽量提些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以增强她们的自信心;(2)预先培训后让其做演示实验,使其从成功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3)让其担任课代表,利用青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促使其非学好化学不可。智商差生大都自卑,易“破罐子破摔”。一般采取感情倾斜法。具体做到:(1)不歧视,更多地关心这些学习上的“贫困”者。(2)促膝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3)笑脸进课堂,以减少差生的心理压力。提问、练习多请差生上来,答好者给予表扬,答错了善言鼓励。(4)作业“高标准”,对差生的作业要求和优等生同样严格,多采用面批,当面纠正。三、巩固提高是关键要使差生彻底甩掉差生的帽子,并使班里不再有新差生出现,这是解决差生问题的关键。通过以下几方面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对学生进行学习化学重要教育。课堂上举例,尽量贴近生活实际,以缩短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结合授课内容讲解化学元素发现史和化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化学,献身科学的理想教育。这种教育要“化整为零”,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2)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既要重视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实验习题和学生分组实验,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做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3)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是学生感到“神秘”的地方。只要学生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就让他们进实验室,差生可优先,教师作现场指导。以此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向心力”。(4)经常进行“无差错”作业训练和“满分测试”。学生作业做错了,不急于打“×”,而是帮助他们检查原因,弄懂了当面纠正,做对了再打“”;考卷上有差错让学生修改,再错再改,直至全对打上100分。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害怕考试的心理,达到了自我检查自我提高的目的。(5)让学生自编试题,每一单元测验,予先让学生“秘密”编拟几道试题,并要求做出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经选择后汇集成一张试卷,由于试题都是学生所编,做起来极有兴趣。学生每编一次试题,需要认真看书,查阅资料,积极思考,认真解题,所以也是一次不是考试的考试,它比常规的考试效果还好。通过多年的实践,差生的化学成绩有显著提高,其它科成绩也有明显进步。1993年的黑龙江省高中化学会考中,我们所教的化学平均成绩列农垦总局第三名。实践证明差生不一定差,只要教师心中有差生,肯多花些心血,多数差生是完全可以转化的,有的甚至可以转化为优等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