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地理国培研修总结8篇

时间:2023-03-10 14:52:40

地理国培研修总结

篇1

我市从**年起开始教育干部培训工作,**市教师进修学校当时被确定为**省中小学校长培训试点单位,负责对全市中小学校长实施培训。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已步入规范发展的轨道。至今举办了二十期教育干部培训,共计学员1283名。(现在岗440名。小学校长272名,中学校长168名。)其中,举办了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10期,参训学员835名;(其中,小学在岗校长272人,参训率100%;中学在岗校长168人,参训率100%。)举办了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5期,参训学员209名(不包括在省、市级参加提高培训的校长);举办了小学校长骨干研修班2期,参训学员68名;举办了中小学后备干部培训班3期,参训学员171名。在培训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注重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研究,“九五”期间,曾在《人民教育》、《中小学校长》等有影响的刊物上多次发表研究性文章,出席原国家教委在**召开的全国干训工作经验交流会并作书面发言,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分别报道我市的校长培训情况;20**年以来,我们以“九五”校长培训工作为基础,不懈努力,创造性地工作,在培养和建设素质高、业务精、善管理的校长队伍实践中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年被**省教育厅授予教育干部培训先进单位、先进个人。

二、具体做法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完善机制。

首先,强化领导机构,完善运行机制。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指导意见》的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十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意见》,我们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张艳为组长,教育局局长钱继斌等为副组长的**市“十五”小学校长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市“十五”小学校长培训实施意见》。明确职责分工,进修学校主要负责制定培训计划、食宿安排、学籍管理、教育实践等;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了有效的培训运行机制。

其次,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善于从事校长培训工作,有较强培训能力的教师队伍。目前,进修学校配备了专兼职干训教师17名,其中专职6人,兼职11人,全是本科及以上学历,高讲12人,讲师5人,兼职教师中有教育行政干部4人。还配备了1名专职管理员。

第三,为进一步搞好教育干部的培训工作,我市加大了对教育干部培训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目前,进修学校有阶梯教室一间300座;计算机教室4间计算机200台;多媒体语音室2间;**卫星接收设备一套;并组建了校园网并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还有能满足学员生活需求的生活设备;同时十分重视干训实践考察工作。

第四,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在各期教育干部培训班开班之前,进修学校都先完善培训手续,并建立学员学籍档案(见档案材料);按照省指导性教学计划,结合学员特点,认真研究制定教学培训实施计划(见各期教学档案材料);在培训中,使用的教材是省指定的材。除按要求开齐全部课程,保证教学课时量外,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员研讨,并到市内外一些示范性中小学学习考察,并要求写出考察报告;对学员的学习过程和培训效果加强考核测评;培训结束,严格按学籍管理规定,由进修学校填写结业证书,上报市教育局审批后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二)分层施训,形成网络,注重实效。

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严格执行《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和《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的有关规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努力提高教育干部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综合素质。从20**年4月起,我们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办**市“十五”小学校长骨干研修试点班(后确定为全省三个省级试点班之一),参训学员35人,研修班以在职业余研修为主,研修总课题是《农村小学管理创新研究》,下设10个子课题。通过近两年的实践与探索,骨干研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课题《农村小学管理创新研究》被**市教科所确定为重点科研课题,现已申报**省干训科研课题。

我们确立了四种不同的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针对性地开展了骨干研修,普通研修,岗位培训,后备校长培训四个不同层次的校长培训。几年的培训实践证明:以骨干研修为突破口,以普通研修为重点,以岗位培训为基础,以后备校长培训为补充的培训策略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也是合乎我市教育发展实际的。

同时在市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干训中心指导下,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学校中层干部培训,我们已在城关镇、**乡进行了试点工作,城关镇第一期培训学员76人,**乡第一期培训学员62人,现已结业,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发挥已培训校长的辐射作用,以学校为单位,在校长的指导下,开展教师培训。我们已在**镇**小学进行了试点工作,这种校本培训模式得到省厅领导和专家的认可与好评。

经过几年的实践,成效是显著的:

1.促进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生根开花。我市的校长培训工作,始终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要研修内容。校长通过培训,认识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探讨和研究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实施和推进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小学校长骨干研修班”的学员不仅是市、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试点的旗手,有的还是乡镇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试点工作指导小组的组长。在短短的几年中,创新教育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垌冢镇五一小学坚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制,尝试用素质教育报告单,其探索体会文章刊登在《中小学校长》杂志上,**镇**小学创新教育体会文章刊登在《中小学继续教育》杂志上。

2.提高了校长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了校长的政治思想素质。在研修中,我们坚持政治培训与业务研修并举。要求学员学习邓小平理论,进行“三讲”教育,领悟“三个代表”的精髓,告诫学员加强政治修养,反腐蚀,拒诱惑。参训校长在复杂环境中能表现出高尚的政治思想情操,率领教师站稳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二是提高了校长的创新素质。研修给校长提出了新课题,给校长开辟了另一番新天地,经过学习和探索,校长们初步掌握了小学教育科研知识,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为科研兴校和科研兴教奠定了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造了条件。三是提高了校长的管理素质。研修中,校长们就现代学校中师生的新特点、新需求、新变化如何实施新的管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探讨,并走出去考察学习,调整了管理思路、更新了管理观念,校长回岗后,更注重对人的管理,更注重规范管理,更注重服务管理。

(三)加强研究,不断总结,提高质量。

“十五”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的体会和认识是:

1.根据校长需求,结合农村小学教育实际确定培训模式。我市确定的小学校长骨干研修,小学校长普通研修和小学新任校长岗位培训模式分别为“理论研修课题研究”、“理论研修专题研修”、“集中培训回岗实践总结提高”。

2.理顺培训关系,突出培训重点,确立全新的培训教学形式。第一,以课题为纲,专题围绕课题转。在小学校长骨干研修中,我们坚持以理论研修作基础,以“创新教育”课题研究为中心,坚持课题统摄专题。整个研修活动中,一切围绕“创新教育”课题研究展开,一切为“创新教育”课题研究服务。第二,以用促学,理论研修为课题研究服务。在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的关系上,坚持从理论着眼,以实践为落脚点,从实践出发,针对性地教、有的放矢的学,促进学用结合,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第三,以讲导学,教员围绕学员转。培训始终以学员为中心,把培训的主动权还给校长,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学员主动发展。干训教师不光在“讲”上下功夫,更要在“导”上花气力,学会点拔,善于帮扶,巧于指导,培养校长的研修能力。第四,以学促“变”,研修培训为“创新教育”服务。培训不坐而论道,也不搞就事论事,而是紧密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边学边议、边学边思、边学边用,把研修过程变为研究“创新教育”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和增强办学效益的过程。

3.加强研修管理,优化考核评价过程。“十五”校长培训比“九五”培训内容更开放,形式更灵活,学员的自主性更强,自学研讨的时间更多。针对这些特点,管理要与之相配套,我们推行了理论研修统一要求、严格管理,实践活动分别要求、统一评价的管理办法。在几年的校长培训实践中,我们对提高培训的考核办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总结,初步形成了我市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学员考核办法,制定了《**市小学校长骨干研修和普通研修学员考核办法》,具体作法是以理论研修评价为基础,以课题(专题)研究评价为重点,实行环节监理,抓好阶段督查,致力总评提高,注重自我评价,落实民主评价,以评促学,把评价过程变为学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努力方向

1、继续抓好常规培训。对已接受过任职资格培训的校长,在“十五”期间要有70%的校长接受累计不少于240学时的提高培训。对全市50岁(含50岁)以下在岗校长普遍进行不少于40学时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技能的专题培训。经过考核,要求中小学校长分别获计算机初、中级合格证书。

2、继续加大委托培训工作的力度。按照教育部全国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培训模式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

3、加强干训基地建设,为多元化培训模式的实施提供必要条件。首先配齐配好干训人员,教育局和进修学校要对干训人员安排从数量和质量上给予保证;加强干训教师的培训,通过委托培训、挂职锻炼等培训方式,加强全体干训教师的多方素质的提高培训;加强培训基地硬件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尽快着手进行干训网页建设,开展校长网上培训,通过与网络设施好的院校进行资源共享等方式开展培训。

篇2

职业经理人起源于20世纪 50年代,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流行的概念。职业经理人走上中国经济舞台只有几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将经营管理工作作为长期职业,具备一定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并掌握企业经营权的群体就是职业经理人。在我国,职业经理人概念更侧重于民营化的中小企业管理者。

职业经理人的标准为: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技能,了解相关财务制度和法规;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懂得生产管理的基本过程和标准要求;制定企业发展的目标,合理有序地组织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纵观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大多具备这样的特点:清晰和坚定的职业目标、丰厚的职业含金量、良好的教育背景、能力训练、高度的专业化、良好的个人素养、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人员管理能力等。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深化和应对加入WTO挑战,社会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职业经理人短缺已成为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瓶颈。而职业经理人培训则为未来市场的需求做好了“接口准备”。中国企业随着老一代创业者的隐退,一个新的职业经理人阶层正在诞生。职业经理人就业市场有着巨大的需求空间,前景非常看好。

二、专家访谈

职业经理人培训的兴起是中国经济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向纵深发展的历史必然。专家预测,职业经理人就业市场有着巨大的需求空间,前景非常看好,各种名目的“职业经理人培训”成为培训市场的新宠。面对培训机构推出的名目繁多的“总裁研修班”、“高级经理人培训班”,如何选择显得很重要。卓尔培训中心主任张牧寒就如何选择职业经理人培训提出了以下建议:

他说:“参加这类培训的人都是企业的总裁或管理阶层,对他们来说,参加中、短期的培训班更为现实。人们参加培训注重的是知识提升、思维上的碰撞以及交流合作的机会,所以老师是谁,同学是谁十分重要。”

“参加培训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估,知道自己缺少什么。其次要向主办方索取培训资料,看课程内容是否适合自己需要,师资力量是否雄厚。最后要看管理是否规范,比如是否对学员有入学把关,学员水平参差不齐,极易影响学习的效果。最后还要多听取来自社会的反馈和评价。”

“国内教育界在此方面尚无成熟的培训教材和模式。综观目前的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其侧重点和特色各有不同:有的侧重理论提高,有的侧重实务操作,有的强调证书的权威性,有的引进发达国家的培训课程。但是无论何种培训模式,关键是培训质量和服务。”

“选择培训班要多家比较,多方面收集信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张牧寒主任强调。

三、培训信息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职业经理人相关培训课程由清华大学教授及业界知名人士担纲主讲。弹性灵活的实战型授课,内容丰富,案例精彩,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获得更实效更直接的管理体验,而且更可快速提高企业竞争力,轻松获得企业的经营商机和庞大的人脉资源。

篇3

密苏里,难忘的研修经历

2001年,根据书记处关于“加大团干部国外研修培训工作力度”的指示精神,中国青年国际人才交流中心正式启动了“百名团干部国际研修培训项目”,每年派遣超过100名团干部到国外大学、政府部门和企业进行中长短期研修培训。

作为“百名团干部国际研修培训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2年起,中国青年国际人才交流中心与美国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和密苏里国际培训学院合作,先后派遣4批团干部赴该校进行为期3周至3个月不等的公共行政管理培训,总计68人次,取得了显著的培训效果。

在美国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的大力协助与精心安排下,研修班在美期间以“美国政府公共管理”和“青年事务管理”两个专题为核心,较为系统地了解了美国公共管理体制和社会发展情况,内容涉及到美国议会、政府、司法、选举、政党、宗教以及税收、教育、青少年管理、企业管理、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研修班还参观和访问了密苏里州和其他地区主要城市的政府机构、知名企业以及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并在密苏里州政府进行了短期实习。最令研修班学员难忘的是深入到美国家庭进行民宿。在与美国家庭零距离的接触中,学员们体味到了真正的美国文化,并与美国友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研修培训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原团山西省委副书记李正印同志根据其研修培训经历出版了名为《走近美国》的著作,详细介绍了研修项目情况和自己所取得的收获。许多团干部回国后,逐步转岗到政府和企业的领导岗位,他们都感到,国外研修培训的经历对他们现在开展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热烈感人的联谊会现场

10月11日,来自十几个省市的历届研修生代表怀着激动而喜悦的心情走进联谊会现场。他们中间有刚刚回国不久的第四期研修生,也有三年前首次派出的第一期学员,他们在国外学习和培训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归国后很多人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仍然保持着联系,大家都盼望着能有机会再次相聚,一叙同窗之情。这次联谊会得到了所有研修生的热烈响应,纷纷于百忙之中从全国各地赶来赴此盛会。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是严谨的管理工作者,但在联谊会现场,与老朋友畅谈研修经历的他们,兴奋得像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热烈的气氛一次次把聚会推向高潮。

联谊会期间,专程来访的密苏里国际培训学院院长桑・金先生为研修生代表们现场播放了第四期研修班在美国培训的纪实录像。大家情不自禁地离开座位,围拢在荧幕前:参观访问的片段,在美国家庭的点点滴滴,小组讨论培训心得的情景,学习之余的足球混战......除了录像里传出的优美动听的音乐,再没有其他声音,所有人都被画面深深地吸引了。第四期的研修生在录像上捕捉着自己的身影,几个月前在密苏里的学习和生活景象又一次清晰地出现在脑海里;前三期的研修生仿佛在录像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相似的经历让他们沉浸在对那段美好时光的追忆中;就连未曾参加研修班的记者也不禁随着学员们活泼生动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的画面浮想联翩,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回密苏里之行。

其后,美方代表团成员、密苏里州政府官员史美华女士用一句中国的古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自己激动的心情,她深情地用中文说:“我爱我的中国朋友!”中国路桥集团纪委书记朱碧新代表全体密苏里归国研修生向中国青年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和密苏里州的朋友们表示了感谢。

最后,中国青年国际人才交流中心主任邓亚军主任发表了热情的讲话,他表示一方面将继续加强和密苏里州的友好合作,使研修培训项目越办越好,同时将加大为归国研修生提供服务的工作力度,不断深化、扩大研修培训的成果。

集思广益的研修生座谈会

联谊会开始之前,全国青联归国研修生工作部组织与会的研修生代表团召开了全国青联密苏里归国研修生座谈会。

篇4

根据“国培计划”项目的要求和精神,结合以往的培训经验,我校创建了“一封信、一张纸、一个课题”的“三个一”研修模式,将研修前精心准备、研修中积极参与、研修后的研究与追踪三个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研修培训工作的实效。

研修开始前,我们首先开展了致学员“一封信”的工作。让学员充分了解“国培计划”研修项目的目的、任务以及主要内容安排等,使学员提前进入研修状态;要求学员们针对研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培训需求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好优秀教学设计、成果作品展示以及说课稿等研修相关准备工作。通过学员们的反馈,项目培训专家组成员有效了解学员需求,及时调整研修方案和内容,增强研修针对性和实效性。

研修过程中,要求学员随时准备“一张纸”。督促学员随时记下研修过程中的收获与启示、心得与体会以及问题和难点等,以便于对学员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促使学员每时每刻都积极参与到研修过程中来,提高学员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研修结束后,通过选择“一个课题”研究的方式,促进学员研修效果的巩固和强化。我校培训专家团队为学员策划设计了“国家级培训有效性持续跟踪研究系列项目”。研修结束时,学员根据研修兴趣点,结合自身工作和研究实际选择相关的研究课题,填写课题申报书。专家对于学员的课题研究进行跟踪指导,帮助其完成课题研究,形成有关研究成果,并积极为学员创造成果展示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学员主动将研修所学到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自身的工作实践和研究中去。

“三个一”的研修模式,使研修过程真正实现了一体化,极大地拓展了研修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了学员们参加研修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了研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有效促进了各地区学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整合,切实保证了“国培计划(2010)”研修工作的质量,实现了“国培计划”示范性培训项目的任务与目标,是对研修模式的一种创新。

二、优化研修方案

研修效果如何,关键因素之一在于研修方案是否合理,研修内容是否切合学员的实际需求。我校项目专家深入研究,不断优化研修方案,以此保证研修质量和效果。

首先,初步形成研修方案。在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过程中,我校各项目专家团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形成了丰富的培训资源。我们在此基础上,积极总结培训经验,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和研修项目的要求,通过调研和访谈了解培训需求,并结合教育部评审专家组意见,形成了初步研修方案。

篇5

一、让“送教下乡”的实施方案与“校本研修”制度对接

在“国培计划(2016)”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实施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汨罗市教育局和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通过训前调研,发现了少数学校重教学、轻教研,个别校长不能带头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校本研修成了年轻教师的事,成了教研组长的专利,成了有职称评聘需求的教师群体的事,部分学校的教研活动流于表面形式,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督导等实际问题。据此,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反复讨论“送教下乡”培训的最佳切入点,将制度建设与“送教下乡”培训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汨罗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建立健全了“送教下乡”培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校本研修的目的要求、组织分工、责任分工、监督评估等作出详细的规定,形成教师教育股、教师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管理与研究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培训专家团队、乡村学校的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成为了上下联系、多层面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县级层面,一是突出了教育局的领导职责;二是突出了教师发展中心的学术职责。在基层学校的实践层面,我们首先要求各送培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制度;其次是将基地学校和送培学校的校长确立为校本研修的第一任人;最后是建立校本研修激励约束机制,在“送教下乡”培训实施方案中,对各送培学校的校本研修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使研修制度建设成为了培训实施的有力保障。

二、让“送教下乡”的领导意识与“校本研修”思维对接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对“送教下乡”培训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汨罗市教育局分管队伍建设的副局长牵头,教师股组织召开了有全市各乡镇联校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以及“送教下乡”培训基地学校校长参加的专题会议,明确了“送教下乡”培训与“校本研修”对接的工作思路、工作责任,并要求基地学校拿出切实可行的承办实施方案,基地学校与送培学校均制定符合校情的“校本研修”对接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基地学校的场地准备、接待服务、后勤保障工作、各送培学校的“校本研修”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三、让“送教下乡”的基地学校与“校本研修”平台对接

校本研修的基本场所是教师所在学校,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交流平台。校本研修的宗旨与根本目的是“基于学校”,校本研修的起点与根基是“为了学校”,校本研修的活动状态与主体是“在学校中”。在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五大项目的九个班级中,都不同形式地组织基地学校的教师,积极参加“示范教学”和“研课磨课”的学习活动。他们以学校为校本研修的基地,从学校出发,在学校中,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坚持以校为本,在“示范教学”阶段,各个基地学校的教师都参加了听评课活动,在“研课磨课”阶段,许多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了研磨活动,并当即收集整理文字材料形成了完整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汨罗市长乐镇中心小学、汨罗市罗城学校、汨罗市汨罗镇中心小学等送培学校都发动教师投身课堂教学打磨活动,做到了以学定培,以研促训,以评促改,使校本研修有主题、有内容、有实效。学员李瑛告诉我们,本学期汨罗市白塘乡中心小学积极构建了校本教研制度,采用单周大教研,双周小教研的形式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在大教研中主要针对学校大层面的教学问题探索,小教研则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组织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听课磨课、教学问题探索等,加强了教研组团队建设、课堂诊断、课后反思等多方面的研究,这样集中加分散的形式,贴合了教师们的教学实际,通过“送教下乡”培训搭建的平台,学员们的教学水平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

四、让“送教下乡”的专家团队与“校本研修”角色对接

校本研修的三条基本途径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汨罗市2016年的“送教下乡”活动,在培训者团队成员的聘任上,以域外培训专家团队为引领,以本地培训专家团队为支撑,初中数学、小学语文、中小学音乐、初中班主任、幼儿园教师五个培训项目所聘请的本土培训者,都来自基层教学一线,都是近几年本市的名师,有些甚至是连续几届名师,可以说是骨干中的骨干、名师中的名师,他们不仅仅课上得好,培训、微讲座样样都行,对教材、对学情、对校情、对校本研修、对学员需求都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而且,榜样就在身边,可学、可亲、可敬,在“送教下乡”培训中他们是学科专家,在学校中,他们又是通过“校本研修”成长起来的教学骨干,由他们来组建专家团队,实际上也是一个教研组长,既是引领的专家,又是互助的同伴,所以,他们的送教才最有针对性、实效性,最受一线教师的欢迎。

五、让“送教下乡”的阶段活动与“校本研修”模式对接

在“送教下乡”培训中,我们坚持按需施训、立足乡村的原则,强调前瞻性与实效性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专业引领,能力转换,实践指导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等实践性特征。针对乡村教师教学与教研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按照问题诊断―通识研修―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体提升,共六个模块的课程设计方式进行培训。例如:为落实“研课磨课”环节,积极贯彻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的 “三以原则”:课堂研磨,以学定教;培训实施,以研促训;人人展示,以评促改。培训者按片区分小组进行校本指导,要求“个个参与、人人展示”,使每一个学员都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校本研修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问题-设计-实践-反思”四个环节,与“送教下乡”培训的模式殊途同归,极其吻合,按照理论指导实践,反思总结后再实践,再提高的研修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求短期行为,但求持续发展,着力帮助农村教师营造终身学习、校本发展的良好环境,引领农村教师结成专业发展的跨校联盟和常态的教学教研共同体。

六、让“送教下乡”的培训课程与“校本研修”资源对接

汨罗市的“送教下乡”培训项目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以案例为载体,设计和实施好一系列着眼于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活动,以实践课程为主体,省级专家引领和一线骨干教师示范,全体学员参与,开展研课磨课、学术沙龙、岗位实践、校本论坛为主要方式的培训,并把师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个人才艺展示、信息技术等课程都编排在培训过程中。

教师培训的教W资源是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在培训活动中的动态表现,通过培训者的有效选择和使用,使得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从“静态”变为“动态”。首先,教学资源由培训者与学员共同建构,在研修过程中重视课堂互动和师生对话,帮助学员建立新旧经验的联系。许多学员在培训期间感受到了“学习情境”与“工作情景”的联结体验,这种培训方式,可以从“仿真”状态有效迁移到“真实”状态,体现出培训的有效性。其次,教学资源体现学员之间共建共享。“送教下乡”培训项目班级为学员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学员的课例、课件、心得体会都可以在班级QQ群和学习小组共享,这些认识和经验的分享,闪烁着教育教学领域的思想火花,其智慧在班级交流和应用中得到升华。最后,示范教学与研课磨课是教师培训的重要阶段,在这两个核心环节中,我们选取加工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资源。

七、让“送教下乡”的学员发展与“校本研修”成果对接

从知识的复杂性来看,教师培训要建立在对学员认知独特性的认识基础上,为学员提供获得知识的多种不同途径和机会,汨罗市的“送教下乡”培训活动拓宽了学员的研修视野,要求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五个一”:一节汇报课;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一份研课磨课记录;一次微创新教研论文;一堂微课视频。在“送教下乡”培训的五大项目九个班级的600名学员中,通过说课、微课展示、小组赛课等多种形式,累计完成研磨课560节次,评选优质课75节、精品课40节,组织专家讲座21次,生成“微案例、微故事、微视频”等资料436份,形成了培训理论、案例、游戏、故事、文本、PPT课件等学习成果,使学员的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与学校的的校本研修成果对接起来,汨罗市将这些资源打包或者刻制光盘,免费下发到各个中小学、幼儿园,为它们提供了校本研修的第一手资料,最终实现了帮助乡村教师,帮助乡村孩子的目的。

在2016年省、地、市级教学竞赛中,汨罗市第二中学熊立红老师参加湖南省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以第1名获化学课一等奖。汨罗教师参加岳阳市“金鹗杯”教学竞赛,有6个学科获一等奖,居岳阳市前列。汨罗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选手80%是参加了“送教下乡”培训的学员,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示范教学与研课磨课是卓有成效的。

2016年12月3日,我们组织600名参训教师,齐聚在汨罗市电影院,参加了“总结提升”的培训,湖南省教育厅国培办黄佑生主任亲临现场指导工作,由五个项目的部分参培学员作为代表,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分班级、分科目,采取文艺节目、朗颂、师生同台讲故事、PPT课件展示、视频汇报等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了各班的学习成果,特别是初中班主任培训项目班级,通过对“乡村特色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家校沟通策略”等问题的研究,使参培老师在“班会课如何上?班级活动如何组织?”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总结提升的环节中,汨罗市红花乡露水坡中学的李美英老师和班上的学生同台讲述教育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教学相长的内涵,整个活动受到了省国培办黄佑生主任、汨罗市教育局领导、学科首席专家和全体学员的高度评价。

八、让“送教下乡”的财力保障与“校本研修”经费对接

汨罗市本级财政,严格按照教师工资总额的1.5%拨付教师培训经费,学校按不低于公用经费的8%列支培训经费。同时,本地教师培训经费与“国培计划”专项经费,均归口管理、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在经费监管上,汨罗市教育局牵头建立了专项经费跟踪审核制度,做到了年初有预算规划,年中有督查指标,年终有考核奖惩,为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切实保障。2016年我们争取财政专项资金400余万元,在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兴建了一栋培训楼,竣工后投入使用。投资4300万元建设好了全市中小学的“三通两平台”(班班通)工程,大力提升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使乡村学校的校本研修驶入了互联网时代。

篇6

关键词:学分制;选修课课程体系;课程建设

1 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高校开设选修课程的目的是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科学理论或应用知识,促进文理渗透,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兴趣、专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大部分高校已纷纷实施学分制以后,选修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作为学分制的重要表现形式,选修课的开设及其教学质量,在个性化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与学分制对选修课的要求相比,选修课教学质量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一个薄弱环节,其研究力度和深度等尚不尽人意,尤其是对选修课课程体系的研究则更少,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学术空间。

根据数据统计,发达国家一般比较重视选修课程,其比例一般都在总课程的1/3以上,而且近年来都有增加的趋势,有些国家的大学课程,选修课程已达到总课程的1/2,而我国高校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且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不够科学,课程资源少,课程门类比较单一,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二是选修课程质量不高,保障措施不够健全,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多,供需矛盾突出;三是对选修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生选课缺乏指导,盲目性大。可以说选修课程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大学的教学质量。

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的选修课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从中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数据,并以此为基础,以延边大学为个案,以个性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进一步优化选修课课程体系,提出适应学分制改革需要的选修课程框架。

2 研究意义

实施全面学分制,关键在于开设数量足够的、质量高的课程,而选修课是保证开设量、满足学生选修课程的重要保证。本课题以延边大学为例,将围绕全面学分制改革与实施实际出发,改革并进一步优化现行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完善选修课课程体系,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选修课,以此推进学分制改革。

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的选修课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得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有效数据,并以此为基础,以延边大学为个案,以个性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进一步优化选修课课程体系,提出适应学分制改革需要的选修课程框架,为延边大学的全面学分制实施提供课程理论和课程体系框架,也为地方高校全面学分制实施提供可靠案例。

3 研究目标

3.1 通过研究与实践,进一步优化现行培养方案中的选修课课程体系,为更好地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提供保障。

3.2 通过对国内外部分高校进行深入对比分析,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构建适合学分制环境下的选修课课程体系,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及其他高校选修课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3.3 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践,构建与选修课课程体系相配套的运行机制、模式和管理制度,为课程质量提供保障。

4 主要内容

4.1 对国外有代表性的高校,国内高校、尤其是地方综合大学选修课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深入研究,进行对比分析。

4.2 对延边大学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改革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重点放在近三次培养方案修订后的选修课课程体系分析研究上。

4.3 按照学分制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延边大学选修课课程体系优化改革方案。

4.4 延边大学选修课课程体系及基本框架的研究。设置5个选修课平台,即专业选修课平台、通识教育选修课平台、实践教学选修课平台、网络课程选修课平台、暑期学校选修课平台;设置10种选修课类型,即专业方向类,跨专业选修类,研讨类,通识教育一般选修类,通识教育核心类,多元文化特色类,课内实践选修类,课外创新实践类,网络课程选修类,暑期学校特色课程、讲座、培训类。

4.5 选修课程体系运行机制、模式及配套相关管理制度研究。

5 研究方法

5.1 文献研究法。运用于理论部分的研究和对高校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相关的文本分析。

5.2 调查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民族高校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挖掘和提炼科学有效的实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

5.3 总结归纳法:通过已有材料的总结和归纳,产生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1)收集了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高校理论文章,包括国外学分制改革相关文章、国内高校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理论文章、部分高校的本科培养方案等。

(2)初步收集近两年延边大学学分制改革实施情况相关文献,如历年本科培养方案、选修课学分统计、人才培养目标统计等。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庞海芍.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希望[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4]黄宇.广西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摘要: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政策内容之一,如何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发挥培训基地作用,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提高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教师进修学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文章尝试从加强学校基地建设,优化培训功能,增强培训实效,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作思考,探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基地建设;教师素质提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19-03

多年以来,通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政策内容之一,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因此,如何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发挥培训基地作用,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提高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教师进修学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基地建设,优化培训功能

临翔区教师进修学校自1996年3月被授予“云南省一级进修学校”铭牌以来,办学条件逐年改善,师资队伍得到加强,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是,由于我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发展也带来了不平衡,特别在广大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还不能适应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的区教师进修学校如果建设力度不够,将制约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将制约全区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在教师终身学习,教师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抓紧抓好。

随着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结束,临翔区教师进修学校早已适时转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辖区内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国培计划”培训,市、县(区)级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师资培训,教师专业提高培训,校(园)长上岗培训,教导主任培训,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班主任培训等国家、省、市、县(区)培训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培训基地的作用。同时,有针对性地对乡镇学校开展学科教师培训及校本培训指导 ,帮助基层学校总结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帮助和指导教师总结和探索教学新方法,积极推广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式”、我区的“引导自授法”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电教资源优势,开展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及英特尔教师教育培训。积极协调当地政府部门,为全区干部进行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普通话考核培训等。但是,由于教师进修学校功能的特点是阶段性、补偿性、服务性、效应滞后性的,与升学没有直接关联,客观上导致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一般的教师对教师进修学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师训经费不够,学校基础设施落后,部分设备老化,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制约着进校的发展。进校作为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其师资力量大多从当地中小学教师当中抽调组成,他们在长期的培训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一些优势,如对基础教育的敬业精神,对不同培训任务、不同科目教学的适应能力,较强的业务指导能力与兼职教师的合作能力等。但普遍存在科研方向不明,科研水平不高,专业学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情况。作为称职的进修学校教师应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结构,成为职业化的“培训专家”。进修学校应派教师到专门的培训机构接受教育,进行专项培训,使教师逐步成为职业化的培训者。然而,进校受到师训经费不足的困扰,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质等工作也必然受到制约。建议进一步明确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地位和职能,加强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增加投入,改善设备设施,提高师资素质,在全省、全市、全区师训经费上强化政府行为,落实管理职能,由各级政府协调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切实解决教师培训基地师训经费问题,由市、区政府组织检查监督,以保证经费到位和专款专用。建议将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推进学校发展纳入县(区)党政领导考核指标。

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基地建设。在全国网联和省继续教育中心的指导协调之下,重点做好网络平台的建设,做到上挂高等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下联区内各级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整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室的职能,建立以进修学校为中心的教师教育体制,实现“研训一体化”,把进修学校真正建设成为县级教师教育的学习中心、培训中心、资源中心。

二、理清办学思路,提高教师素质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目前的工作重心就是搞好教师培训,保证培训质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用科学的办学理念指导教师教育工作。临翔区教师进修学校办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树立“教育发展,以师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选择适合培训对象需要的培训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使培训成为教师的主动需求并积极参与到培训中。改革自我封闭的培训观念,树立联合互补、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培训观念。积极探索教师培训工作的新方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培训规格,使进修学校成为全区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基地。全面走进新课程教师培训,使培训工作服从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为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服务,从而为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2.大力改善学校硬件,做好网络平台建设。按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小实体、大服务、多功能”的原则和“五个中心”“一个辅导站”的目标,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针对在职成人学员的特点和网络教育自身的优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利用网络教育平台举办相关新课程、班主任的网络培训班,通过网络平台,聆听全国、全省教育界专家、名师的报告,通过视频对话,让授课老师直接回答学员的疑难,实现教学的良性互动,通过远程网络培训,打破时空阻隔,使用天网、地网、人网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解决山区教育信息滞后的问题。解决培训师资紧缺的问题,使偏远山区的教师能在本地享受到省内乃至全国一流教师的培训讲座,并与这些优秀教师共同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探讨教育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益。进校教师要认真做好组织协调、过程管理和跟踪考核服务工作。

3.大力提升进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是复杂多变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只有通过不间断的学习,经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熟悉基础教育和干部、师资培训的规律和特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手段,有指导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在师德、专业水平、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对学员起示范作用,因此,教师教育需要,中小学校的素质教育需要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一支积极为中小学课程改革服务的、能适应教师培训需要的、充满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培训队伍。

首先是要大力提高现有专职培训教师的业务水平,试行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轮岗制度,即培训者深入中小学教学一至三年,取得第一手的感性认识、总结出一定的经验后再返回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别人。实行“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送出去”,就是选送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到上级师训机构,接受培训者培训,可以提高学历层次,攻读研究生;也可以进行短期的专题性培训。除此之外,还可以送到别的先进的同级师训机构去观摩学习。“请进来”,就是请相关专家、学者到教师进修学校给本校教师进行培训。其次是聘请中小学教师中的优秀者到培训机构兼课。总之,要着力提高进校专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研究能力,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及时的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

篇8

关键词:基地建设;教师素质提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19-03

多年以来,通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政策内容之一,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因此,如何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发挥培训基地作用,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提高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教师进修学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基地建设,优化培训功能

临翔区教师进修学校自1996年3月被授予“云南省一级进修学校”铭牌以来,办学条件逐年改善,师资队伍得到加强,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是,由于我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发展也带来了不平衡,特别在广大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还不能适应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的区教师进修学校如果建设力度不够,将制约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将制约全区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在教师终身学习,教师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抓紧抓好。

随着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结束,临翔区教师进修学校早已适时转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辖区内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国培计划”培训,市、县(区)级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师资培训,教师专业提高培训,校(园)长上岗培训,教导主任培训,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班主任培训等国家、省、市、县(区)培训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培训基地的作用。同时,有针对性地对乡镇学校开展学科教师培训及校本培训指导 ,帮助基层学校总结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帮助和指导教师总结和探索教学新方法,积极推广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式”、我区的“引导自授法”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电教资源优势,开展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及英特尔教师教育培训。积极协调当地政府部门,为全区干部进行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普通话考核培训等。但是,由于教师进修学校功能的特点是阶段性、补偿性、服务性、效应滞后性的,与升学没有直接关联,客观上导致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一般的教师对教师进修学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师训经费不够,学校基础设施落后,部分设备老化,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制约着进校的发展。进校作为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其师资力量大多从当地中小学教师当中抽调组成,他们在长期的培训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一些优势,如对基础教育的敬业精神,对不同培训任务、不同科目教学的适应能力,较强的业务指导能力与兼职教师的合作能力等。但普遍存在科研方向不明,科研水平不高,专业学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情况。作为称职的进修学校教师应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结构,成为职业化的“培训专家”。进修学校应派教师到专门的培训机构接受教育,进行专项培训,使教师逐步成为职业化的培训者。然而,进校受到师训经费不足的困扰,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质等工作也必然受到制约。建议进一步明确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地位和职能,加强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增加投入,改善设备设施,提高师资素质,在全省、全市、全区师训经费上强化政府行为,落实管理职能,由各级政府协调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切实解决教师培训基地师训经费问题,由市、区政府组织检查监督,以保证经费到位和专款专用。建议将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推进学校发展纳入县(区)党政领导考核指标。

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基地建设。在全国网联和省继续教育中心的指导协调之下,重点做好网络平台的建设,做到上挂高等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下联区内各级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整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室的职能,建立以进修学校为中心的教师教育体制,实现“研训一体化”,把进修学校真正建设成为县级教师教育的学习中心、培训中心、资源中心。

二、理清办学思路,提高教师素质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目前的工作重心就是搞好教师培训,保证培训质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用科学的办学理念指导教师教育工作。临翔区教师进修学校办学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树立“教育发展,以师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选择适合培训对象需要的培训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使培训成为教师的主动需求并积极参与到培训中。改革自我封闭的培训观念,树立联合互补、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培训观念。积极探索教师培训工作的新方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培训规格,使进修学校成为全区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基地。全面走进新课程教师培训,使培训工作服从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为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服务,从而为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2.大力改善学校硬件,做好网络平台建设。按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小实体、大服务、多功能”的原则和“五个中心”“一个辅导站”的目标,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针对在职成人学员的特点和网络教育自身的优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利用网络教育平台举办相关新课程、班主任的网络培训班,通过网络平台,聆听全国、全省教育界专家、名师的报告,通过视频对话,让授课老师直接回答学员的疑难,实现教学的良性互动,通过远程网络培训,打破时空阻隔,使用天网、地网、人网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解决山区教育信息滞后的问题。解决培训师资紧缺的问题,使偏远山区的教师能在本地享受到省内乃至全国一流教师的培训讲座,并与这些优秀教师共同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探讨教育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益。进校教师要认真做好组织协调、过程管理和跟踪考核服务工作。

3.大力提升进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是复杂多变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只有通过不间断的学习,经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熟悉基础教育和干部、师资培训的规律和特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手段,有指导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在师德、专业水平、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对学员起示范作用,因此,教师教育需要,中小学校的素质教育需要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一支积极为中小学课程改革服务的、能适应教师培训需要的、充满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培训队伍。

首先是要大力提高现有专职培训教师的业务水平,试行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轮岗制度,即培训者深入中小学教学一至三年,取得第一手的感性认识、总结出一定的经验后再返回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别人。实行“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送出去”,就是选送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到上级师训机构,接受培训者培训,可以提高学历层次,攻读研究生;也可以进行短期的专题性培训。除此之外,还可以送到别的先进的同级师训机构去观摩学习。“请进来”,就是请相关专家、学者到教师进修学校给本校教师进行培训。其次是聘请中小学教师中的优秀者到培训机构兼课。总之,要着力提高进校专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研究能力,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及时的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