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8篇

时间:2023-03-10 14:53:06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篇1

修订工作组:十年的体育课程改革给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带来了广泛而又深刻的积极变化,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发生了积极变化,特别是教师的话语体系发生了变化。原先循规蹈矩、单调乏味的封闭式课堂教学形态转变为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新意、受到学生喜爱的开放式课堂教学形态。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也有明显改进。此外,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学校体育环境有了改善。

《江苏教育研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是本着什么原则进行的?坚持了哪些基本理念?

修订工作组:修订课程标准坚持几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实验稿课标所确定的指导思想、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二是一以贯之地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修订是为了更加完善,更加符合时展的要求。三是坚持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性文件的思想。应以共同性和原则性的内容为主,不可能、也不应该过多地涉及过于具体的课堂教学问题。四是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修订过程应是一个不断听取意见、不断调查研究、不断讨论和分析、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广大专家和一线体育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继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这几条基本理念是构建新课程的核心思想。可以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坚持了实验稿的主要思想和精神。

《江苏教育研究》:请给我们介绍一下修订后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修订工作组:总体看,修订后的课标大约有这样几方面的变化:

一是调整课程名称。将义务教育阶段该课程统一取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主要出于三点考虑:第一,更加充分体现“体育为健康”的思想,也是为了强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第二,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课程名称情况来看,课程名称基本上都是统一的。第三,通过调查,大多数人认为应统一课程名称。

二是增加健康教育的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强调以体育学习为主,但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融合了部分健康行为养成和健康教育的内容,这样,可使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辅相成,更有助于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三是对性质表述更加清晰和明确。修订后的课标在完善实验稿提出的课程性质定义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本门课程的四个特性,即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基础性主要强调学生要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实践性主要强调“身体练习”,即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体能的练习和体育游戏活动。综合性主要强调两点:第一点是注重健身育人功能,即本门课程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又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规范意识、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第二点是强调本门课程以体育学习为主,同时融合部分健康教育的内容。

四是合并学习领域。修订后,将实验稿中“学习领域”改为“学习方面”,将实验稿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领域合二为一,最终形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

五是提高课程内容的指导性。修订后,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改为了“课程内容”,以举例的方式,列举了一些教学内容供一线教师选择,并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课程内容以“水平一”和“水平二”表述,重点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倡导多采用体育游戏活动以及义务教育阶段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

六是加强教学建议部分的针对性。主要从设置学习目标、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且力争内容的明确和简洁。

七是重视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评价建议除保留了实验稿的评价思想和主要内容外,还作了以下一些调整和修改:考虑到整个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和发展,故在评价建议部分去掉了实验稿中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为了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增加了可供教师直接参考的案例。在对“体能”的评价中,特别注意了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衔接。除此之外,还特别增加了“体育教师应正确处理体育学习评价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中考’和‘体育、艺术2+1’等测试之间的关系,避免大量的‘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课的现象,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说明。

《江苏教育研究》:课程标准的修订删减了“繁、难、偏、旧”,体育教学内容中的“繁、难、偏、旧”是什么?

修订工作组:大家都非常清楚地知道,体育教学内容中的“繁、难、偏、旧”是指那些复杂的竞技运动体系内容。至于删什么,减什么,是指那些与学生生存、生活无关紧要的、对促进健康作用不大的运动技术和内容。例如删去铅球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包括背向滑步推掷铅球的复杂运动技术;减去中国竞技体育界影响最深的“跨栏”运动技术教学内容等。这都是因为它们虽然在竞技运动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形成了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完整体系,但并不一定对学生今后生存、生活和身体健康有非常直接的作用,完全可能以一种更为直接、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内容来取代。

《江苏教育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实施修订后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应在哪些方面加强关注?

修订工作组:体育教师应认真阅读修订后的标准,深入理解并用心实践。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新课程的培训和研修活动,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请教,以提高自己对修订后课标的正确理解。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篇2

分类号 B849

1 问题提出

依照现代心理学观点,素质可以定义为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身心特质(或身心品质)

(Ingram&Lux。ton,2005:梁宝勇2012)。素质可区分为生物学(躯体性)素质和心理素质,健康素质和疾病易感素质。心理素质又可以大体上区分为认知能力素质(以智力为标志)和人格素质(由各种人格特质构成)。人格素质中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部分即为心理健康素质(梁宝勇,2014)。因此,心理健康素质(psychological core health diathesis)被看作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或行为特质(trait),这些心理特质影响个体的心理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水平(梁宝勇,2012)”。

心理健康素质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在“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模型”的总体框架中包括自我概念、人际健康素质、情绪性、坚韧性、心理弹性、社会赞许性、生活信念和健康信念等8种心理特质和认知风格与应对风格等2种亚特质(梁宝勇,2012)。其中,认知风格和应对风格这2种亚特质处于较低的地位,它们是由上面一层的8种特质所决定。整个测评系统由291个项目组成。若作为一个人才心理素质测评和选拔的工具使用,它包含的心理特质和项目数过多。为了适应人才心理选拔的实际需要,我们提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合成了《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

顾名思义,核心心理健康素质(psychological core health diathesis)指在该心理健康素质结构框架中处于相对核心位置的心理健康素质。比较而言,这10种心理健康素质中,人格特质(“自我概念”、“人际健康素质”、“坚韧性”、“心理弹性”、“情绪性”和“社会赞许性”)位于相对核心的位置。社会赞许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同心理健康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相对于其他人格特质而言。目前的研究尚未能够完全阐明这种关系的确切性质。为此,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制》的研究规划中,拟将“社会赞许性”作为其他人格特质测量的效度(或校正)量表使用。因此,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仅由“自我概念”、“人际素质”、“坚韧性”、“心理弹性”和“情绪性”等5种人格特质组成。

目前,课题组已经完成了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10个量表的编制工作,并在全国采样分别建立了这些心理健康素质的常模。本研究的目的,一个是抽取“自我概念”、“人际素质”、“坚韧性”、“心理弹性”和“情绪性”等5种人格特质量表的全国调查数据,合成《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数据库,并考察其心理测量学特征;另外一个目的是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确立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的全国常模。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研究计划抽取样本量为6000人,依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行政区域、性别、年龄、户籍、教育程度、职业类别六个方面的人口学资料的比例,根据分层抽样的原则,于2011年6月开始了全国采样工作,2011年lO月底-11月初问卷陆续回收。此研究收回的有效问卷6433份,有效样本的人口学资料见表1。

2.2 调查工具

《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由“中国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中国成年人人际健康素质量表”、“中国成年人人格坚韧性量表”、“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和“中国成年人情绪性量表”构成。总量表由157个项目组成,其中正向计分的项目有104项。反向计分的项目有53项。

量表采用4级计分法:正向计分的项目,回答“几乎完全不符合”计1分;“不太符合”计2分;“比较符合”计3分;“几乎完全符合”计4分:反向计分的项目,回答“几乎完全不符合”计4分;“不太符合”计3分;“比较符合”计2分;“几乎完全符合”计1分。

2.2.1 中国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

《中国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由方晓义等人(2012)编制。该量表由43个项目组成,分为一般自我概念的积极性、清晰性、悦纳性和调节性四个维度。量表采用4级评定,得分越高意味着一般自我概念水平越高。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1,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7-0.83之间: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的结构效度指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2.2.2 中国成年人人际健康素质量表

《中国成年人人际健康素质量表》由自学军等人(2013)编制。该量表由30个项目组成,分为“合群性”、“亲仁性”、“利他性”、“友善性”和“共情性”5个维度;采用4级评定。得分越高意味着相应人际素质水平越高。该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5。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64-0.77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1,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70-0.80之间。该量表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布在0.22-0.60之间,而各维度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分布在0.65-0.82之间,各维度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均高于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

2.2.3 中国成年人情绪性量表

《中国成年人情绪性量表》由洪炜和张严(2012)编制的,共27个项目,分三个维度,分别为愉悦性、镇定性和表达性。条目采用1-4级评分标准,得分越高意味着相应素质水平越高。量表总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三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6;一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0.69。情绪性量表三个维度与校标量表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4;各维度呈低中等相关(0.36-0.56),各维度与量表总分呈中到高度显著正相关(0.76-0.84)。另外,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三因素假设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2.2.4 中国成年人坚韧人格量表

《中国成年人坚韧人格量表》由卢国华、于丽荣和梁宝勇编制(2012),量表采取Likert 4级计分,得分越高意味着相应素质水平越高。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即担当性、控制性、挑战性和坚持性。坚韧人格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均在0.77-0.86之间。总量表为0.91:坚韧人格量表具有较高结构效度。

2.2.5 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

《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由梁宝勇和程诚(2012)编制。该量表包括内控性、注重问题解决的应对风格、乐观性、接受和运用社会支持的人格倾向性以及接纳性5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 4级计分,得分越高意味着相应素质水平越高。心理弹性量表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较高的结构效度、内容效度、聚合效度以及同时效度。

2.3 数据整理与分析

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主要采用SPSS 16和Amos 17进行。首先用各个条目的平均值代替其缺失值,然后处理反向计分条目,再进行后面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3.1.1 信度分析

本研究检验了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以及其5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见表2。

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以及各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3.1.2 效度分析

为了检验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的结构是否合理,对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并检验了各个分量表之间以及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关系。

(1)结构效度

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该量表的结构效度。在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的测量模型中有5个潜变量:情绪性、自我概念、人际健康素质、心理弹性以及坚韧性。模型中设置5个潜变量彼此相关。5个潜变量的观测指标采用每个潜变量的因子得分,其中,情绪性有3个观测指标:愉悦性、镇定性和表达性;自我概念有4个观测指标:清晰性、积极性、悦纳性以及调节性:人际健康素质有5个观测指标:合群性、亲仁性、利他性、共情性和友善性;心理弹性有5个观测指标:内控性、注重问题解决的灵活应对、乐观性、形成维持和运用支持关系的能力以及接纳性;坚韧性有4个观测指标:坚持性、控制性、担当性和挑战性。

采用极大似然法对测量模型的拟合度进行估计,拟合结果不理想(见表3)。

查看模型修正指数表,发现以下几个误差项对子的修正指数(M.I.)较大,且其期望改变量(ParChange)大于4。如果它们之间建立联系,能够使模型的拟合效果得到较大改善。根据对模型改善效果影响的大小,将几个具有显著改善作用的误差项对子的修正指数信息列于表4。

根据模型的修正指数表(见表4),依据每步修正对模型改善程度的大小,对测量模型进行逐步修正,每次修正即是设置这些因子误差项之间的相关路径,并在每次修正之后对模型进行重新拟合。第一次修正:在误差项e4与e6之间建立相关关系:第二次修正:在误差项e2与e4之间建立相关关系:第三次修正:在误差项e2与e6之间建立相关关系:第四次修正:在误差项e21与e6之间建立相关关系:第五次修正:在误差项e21与e4之间建立相关关系:第六次修正:在误差项e21与e2之间建立相关关系。每次修正之后的模型拟合结果见表5。经过六次模型修正,模型拟合指数在可接纳的范围内。经过六次修正后的模型见图1。

(2)各个分量表之间以及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

为了检验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的效度,考察了该量表与其5个分量表以及5个分量表彼此之间的Pearson相关情况,结果见表6。

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与各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均在0.744以上,各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82-0.672之间:各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它们各自同总量表间的相关系数。

3.2 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的数据分布

首先分析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的数据分布情况。

3.2.1 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总均分的数据分布

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的总均分是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负载量(loading)指标。其数值的大小反映着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的高低。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的总均分采用5个分量表均分之和除以5来计算。对6433名调查对象数据资料的描述统计结果表明,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的得分在1-4之间,最大值为3.92,最小值为1.80,平均值为2.88,标准差为0.26,95%置信区间为2.87-2.88。数据分布基本为正态分布,其偏度值为0.19,峰度值为0.44(见图2)。

以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均分的M±2SD为界,将调查对象分为三组:低分组,其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均分低于2.36(M-2SD);中等水平组,其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均分在2.36至3.40之间:高分组,其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均分高于3.40(M+2SD)。三组的频数及总均分得分情况见表7。

3.2.2 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的5个分量表均分的数据特征

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的5个分量表均分是分量表的负载量指标,其数值的大小反映着其分量表所代表的人格特质的水平的高低。因为各个量表的维度和项目数目不同,五个分量表的均分采用每一个分量表的各个维度均分之和除以其维度数来计算。

对6433名调查对象的数据分析表明,各个分量表均分的分数分布介于1-4之间,其数据的具体特征见表8,

3.2.3 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总均分的人口学特征

表9列出了按照整个样本的年龄段、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分组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均分的平均分、标准差、最大、最小值和95%置信区间。其中,进行年龄特征的数据分析时,将调查对象划分为三个年龄段,青年组:18-29岁;中年组:30-59岁:老年组:60岁以上。

3.3 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总均分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性检验

本研究主要检验了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总均分在性别、年龄段、职业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性。

3.3.1 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总均分的性别差异检验

为了检验核心心理健康素质在中国成年人中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性别作为自变量,以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均分作为因变量,进行了独立样本£检验。结果表明,性别差异不显著(p=0.49)。

3.3.2 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的年龄段差异检验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以年龄段作为自变量。以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作为因变量,进行了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三个年龄段在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上差异显著(见表10)。

为了进一步检验三个年龄段互相之间的差异情况。采用LSD法对三组的得分进行了多重比较。青年组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显著高于中年组(p=0.004)和老年组(p=0.001);中年组与老年组差异不显著(p=0.253)

3.3.3 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总均分的受教育程度差异检验

以受教育程度作为自变量,以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总均分作为因变量。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受教育程度在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均分上差异显著(见表11)。

采用LSD法,对不同受教育程度调查对象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进行了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大专及以上组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显著高于初中组(p

3.3.4 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的职业差异检验

以职业类型作为自变量,以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作为因变量。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职业类型在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上差异显著(见表12)。

为了进一步检验不同职业类型在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方面的互相差异情况,采用LSD法对不同职业类型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进行了多重比较。

结果表明,单位负责人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显著高于专业技术人员(p=0.010)、商业服务业人员(p=0.001)、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p

办事人员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显著高于商业服务业人员(p=0.038)、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p=0.001)农林牧副渔业人员(p

专业技术人员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显著高于农林牧副渔业人员(p

商业服务业人员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显著高于农林牧副渔业人员(p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显著高于农林牧副渔业人员(p=0.024),与其他人员差异(p=0.952)不显著。

农林牧副渔业人员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与其他人员差异(p=0.086)不显著。

4 讨论

4.1 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对全国6433名调查对象进行了调查。此量表包括情绪性、自我概念、人际健康素质、心理弹性以及坚韧性5个分量表。总量表以及各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在0.817以上。符合心理测量学对信度的要求。

在经过对模型的修正之后,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所考察的量表的结构效度指标良好。模型的6次修正所建立的6个误差项之间的相关关系(见表4和图1),所代表的含义指的是6对测量指标之间的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这6对测量指标分别是:(1)自我概念量表的清晰性因子与悦纳性因子之间相关:(2)情绪性量表的镇定性因子与自我概念量表的清晰性因子相关;(3)情绪性量表的镇定性因子与自我概念量表的悦纳性因子相关:(4)心理弹性量表的接纳性因子与自我概念量表的悦纳性因子相关:(5)心理弹性量表的接纳性因子与自我概念量表的清晰性因子相关;(6)心理弹性量表的接纳性因子与情绪性量表的镇定性因子相关。其中,自我概念的清晰性因子是指个体对其自身现状有清晰一致、客观准确的认识:自我概念量表的悦纳性因子是指个体对自身现状,特别是自身不足的接纳和认可程度(方晓义等,2012)。情绪性量表的镇定性因子指很少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受到刺激时能够保持冷静,恢复得也快;反之,拥有不稳定性情绪特质的人情绪容易波动,焦虑不安(洪炜,张严,2012)。心理弹性量表的接纳性因子,指的是个体对已经过去的消极事件或经验,以及现存的不可控的问题不否认、不排斥,而是接纳它们,以致个人的情绪和生活较少受这些因素的困扰的人格倾向性(梁宝勇,程诚,2012)。清晰性因子与悦纳性因子同属于自我概念量表(方晓义等,2012),在自我概念量表编制的文献中,二者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为0.665,在本研究中,二者的相关关系得到再次印证。心理弹性量表的接纳性因子的含义与自我概念量表的悦纳性较为一致,只是这个因子在心理弹性量表特指对自身消极因素的接纳。本研究中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情绪性心理弹性量表的镇定性因子以及心理弹性的接纳性因子与自我概念心理弹性量表的清晰性因子以及悦纳性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说明了越是冷静、情绪稳定的个体,越容易对自身进行客观的、不带有情绪色彩的分析,从而对自身状况有清晰、客观和理性的认识,准确自我定位。并接纳分析的结果,即便是自身的缺点、不足、失败等差强人意的方面,而不是排斥它们。

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与各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均在0.744以上,最高值为0.863达到高度相关的水平,表明量表的内容效度较高。各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382以上,最高值为0.672,达到中度或以上的相关水平,总体来说。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与各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程度高于各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程度,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较高。

由5个分量表构成的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其信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的测量工具。

4.2 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整体情况

本研究的全国采样考虑到了地区、性别、年龄段、户籍所在地、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等因素,实际调查对象在这些因素上的人数比例基本上与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到的人口特征相符。所以,本研究的描述统计部分所得到的关于心理健康核心素质量表在样本总体以及这些因素方面的数据特征可以作为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全国常模进行参照(见表9)。

4.2.1 关于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总均分的数据分布

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在调查人群中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特征,其偏度值为0.19,峰度值为0.44。其得分在1-4之间,最大值为3.92,最小值为1.80,平均值为2.88,标准差为0.26,95%置信区间为[2.87,2.88]。

4.2.2 关于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

(1)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性别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本研究发现,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见表9)。一项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调查研究中,调查了人际素质、动力系统、认知风格、自我、归因风格、应对风格、个性素质、适应等几个方面,研究结果发现。在众多调查侧面中,只有认知风格分量表的认知行为维度和归因风格分量表的持久暂时性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余方面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白俊梅,2013)。对辽宁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调查结果也表明,被试在适应、动力系统、自我、归因风格以及应对风格等心理健康素质方面的表现,性别差异不显著(宋芳,张丽华。白学军,2006)。在高中生和大学生被试中,其心理健康素质的指标幽默感、焦虑、生活定向、自尊等方面性别差异不显著(郭琳,2011)。本研究的结果与前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心理健康素质方面,性别差异渐趋不显著,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有关。我国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基本消除了我国传统文化对男女性别的不同期待以及性别的角色定位。尤其是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家庭和社会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和培养都是一样的,抛弃了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要求女性也具有独立、自信、向上等品质。男性和女性不仅在心理健康素质水平上日趋一致,而且,在心理健康素质的外在表现――心理健康水平上也表现出一致性,近些年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其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性别差异(张旭良,2009;盖庆彬。2011:王娟,2006;张向战,2005);一些对中学生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其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李蕊。2011:赵明明,2013):对高职生的调查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丁晶,2008)。

(2)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受教育程度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本研究中青年组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显著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中年组与老年组差异不显著(见表9,10)。青年组的年龄范围在18 29岁之间,与中年组和老年组相比,青年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均处于旺盛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强、自信心水平高,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般的战胜困难的勇气,体会着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的饱满的积极感受和情绪,具有更坚韧的抗压信心。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变革。也正是由于他们具有充沛的、可利用心理和生理资源,当遭遇挫折的时候,他们复原的能力和速度都超越于中年组和老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经过长期的社会历练,深深地体会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体会到了身体的衰退,体会到了面对工作、生活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时自己精力、体力以及能力的不足。所以,他们对自己心理健康素质的自评水平有所降低。

对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检验表明,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关系密切,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越高。其中,大专及以上组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显著高于初中组和高中组,而高中组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显著高于初中组(见表9,11)。分别采用自我概念量表(袁晓娇,方晓义,谢庆红,曹洪健,2013)和生活信念量表(张秀阁,梁宝勇,臧丽荣,2013)进行的针对心理健康素质的全国采样调查得到的结果与本研究一致。

我国的教育一贯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在当前的教育视野中,其中的“传道”既包含着对学生德行的引导也兼顾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将对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合理处理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善于合作、用于承受挫折和挑战。受教育程度越高,所接受的这方面的教育和历练越多。个体的心理健康素质越高。

另外,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具有促进作用。对我国中产阶级的心理健康素质研究表明,我国教师友善、利他,自我概念清晰,幸福感与价值感指数要高于其他社会群体(沈洪,2012)。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不但从教师身上学习到知识,而且,还会认同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人格特征等多方面特点,不由自主地学习教师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观点、处事风格等。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个体,受教师影响的时间越长,受到的影响越大,越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素质。

(3)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职业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通过对不同职业类型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水平差异性检验发现,如果按照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其他人员以及农林牧副渔业人员来前后排序,它们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存在规律性的变化,即基本上从前至后其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均值的得分依次降低,且每一种职业和与之相邻的职业差异不显著,而与相隔的职业类型的核心心理健康素质差异显著(见表9,12)。

出现这样的趋势,可能与不同职业类型的人员所受到的教育、生活和生产的环境、所在群体的心理健康素质以及拥有的权利地位等因素有关。首先,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员,其受到的教育水平有差异,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等,如果没有较高学历便得不到这样的工作机会:商业服务业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他们至少学习过商业或生产设备操作方面的技术培训,有一技之长;而农林牧副渔业人员则更多地是接受极少教育者,没有学习到更多的机能,便从事了直接的体力劳动。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心理健康素质越高(见表11)。再者,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等,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较优越,文明程度较高。有条件和时间接触更多的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信息,比如网络上的心理健康知识、面对面的心理健康讲座、电视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另外他们周围的群体一般心理健康素质比较高,通过交流,彼此之间可以互相熏陶和感染,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另外,职业类型不同,个体具有的能力、经济状况以及人际关系资源等都不同,一般来说,单位负责人和办事人员等,他们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可以调动的人际关系资源、可以运作的资金等方面优越于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农林牧副渔业人员等。这使他们有战胜困难的信心、不必为每天每日的生计劳心、情绪稳定而平和,有时间、精力主动地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勇于接受生活的挑战。

5 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新

中图分类号:G441

2011年,教育部C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对高等院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作出了相应规定:高校应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1]。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各省教育厅也组织制订了相应的标准,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互动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干课程,其教学形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2]。而高等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无论在教育对象上,还是在教学目的上均存在很大差异。笔者所在高校结合文件要求,开拓思路,创新应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逐步探索出一系列适应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新途径。

一、联合兄弟院校师资,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

高职院校大多没有心理学相关专业,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常会面临师资匮乏的情况。笔者所在学校既无心理学相关专业,也没有聘任相关专业教师。2011年初,接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文件,尝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仅依靠学生处下属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4位兼课教师,需完成数千学生的授课,工作任务相当艰巨。2014年起,学校开拓思路,联合周边有相关专业的本科兄弟院校,聘请了12位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和中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与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兼课教师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队,为在校生开设每学期4课时、共4学期16课时的课堂教学必修课,并于2016年4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挂靠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全面负责教学、兼职和外聘教师管理与服务工作。

笔者所在学校学生人数近1万,必修课仍需开设大课堂教学,2-3个自然班合班上课。为增强大课堂教学实效性,兼职和外聘教师结合实际,创新应用了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就曾采用PBL教学法、体验式培训模式、案例讨论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心理健康课程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习知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

二、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全面开展心理体验课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这与“互动・反思・分享”型教学模式不谋而合,其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内隐知识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其教学基本程序是:参与一体验一交流一模拟一反省一点评[5]。这也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主要过程。

高职院校学生相较于本科学生,实践能力较强,更乐于参与体验性和互动性较强的活动。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自信心低、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等特点,亟需进行相关主题的心理辅导和培训。笔者所在高校每学期在全院在校班级中开设心理主题体验课,一学期一主题,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首先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邀请相关教师和专家开展全校各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咨询技能、朋辈心理辅导知识、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组织能力、相关主题活动开展方式和注意事项等。心理委员完成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后,回班级按照“参与一体验一交流一模拟一反省一点评”的模式,开展心理主题体验课,并将活动策划、总结和相关的视频影像等汇总成课程成果材料,上报咨询中心做课程考核。

心理体验课每学期4学时,和理论课一起构成学期必修课程,共8学时,0.5学分。截至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已连续开展5学期心理体验课,主题包括团队建设、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收效良好,学生反响积极。

三、联合教务部门,每学期开设数门心理公共选修课和慕课

除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开设主干教育课程外,笔者所在学校还联合教务部门,每学期开设数门延伸教育课程。此类课程多为公共选修课,部分为专业选修课。课堂教学课程如《沟通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旅游心理学》等,由学校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资质的教师向教务处申请批准后开设,在校学生可自由选修,开课教师负责选修学生的授课和考核工作。网络课程(慕课)如《大学生恋爱与性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分析》等,由教务处统一管理,供全院学生选修,设置慕课导师,管理课程修读和考核。

据调查,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对心理学相关选修课程的兴趣常常高于其他类型课程,每学期选课时,此类选修课程常常会出现一课难求的场景。以本学期为例,两类心理相关选修课程覆盖在校生一千余人,为心理健康教育主干课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讲座

课堂教学之外,笔者所在高校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还依托每年5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10月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展心理活动月系列活动,将课外活动作为课堂的延伸,在全校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素质。同时每年定期举办十余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系统讲授心理卫生专业知识,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目前,笔者所在高校正在筹划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拓展手册,将课堂教育课程、心理体验课、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和活动等,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拓展教育规划,并写入培养方案,要求在校学生须按规定完成一定数量各类型教育活动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

[2]孙福兵.高校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研究述评[J].校园心理,2015,13:314-315

[3]张楠.大课堂背景下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4:206-207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篇4

【关键词】 精神卫生;职业卫生;人格;回归分析;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05-03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部分针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严峻,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既有各种工作压力、人际与家庭关系和物质环境,同时也有教师自身的人格特征因素以及社会角色冲突等[1-3]。本研究通过分层随机取样,在贵州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获取代表性样本,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开展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贵州省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取样范围,每个州随机抽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2所。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由各学校教务处负责召集教师,从每所学校抽取20~50名教师进行测试。共发放测试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542份,有效率为72.3%。其中男252人,女276人,14人未填;小学87人,初中281人,高中159人,15人未填写;农村105人,城镇273人,城市147人,17人未填;汉族260人,布依族144人,苗族62人,其他民族65人,11人未填。平均年龄(32±8)岁,平均教龄(10±8.5)a。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4] 共有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分别表示没有、轻度、中度、偏重、严重。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8。

1.2.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5] 采用朱从书等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该问卷共46个项目6个维度:考试压力、学生因素、自我发展需要、家庭人际、工作负荷、职业期望。本研究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部分教师的访谈,对问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共42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1~5级评分制,分别表示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一般、压力较大、压力很大。依据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组织与社会氛围等6个因素。修订后该问卷总体和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6,0.90,0.93,0.86,0.82,0.82,0.87。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6]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量表共包括88个项目,由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4个分量表组成,每一题都有“是”和“否”2个答案,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该量表在国内使用比较广泛。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问题 教师SCL-90总均分为(1.87±0.59)。以3分作为临界值,考察被试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上得分为阳性的情况,结果发现,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强迫症状(8.7%)、躯体化(8.1%)、抑郁(7.6%)、人际关系敏感(6.6%)、偏执(5.9%)、敌对(5.9%)、焦虑(5.2%)、精神病性(4.6%)、恐怖(4.4%),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

由表1可见,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教学阶段中小学教师SCL-90得分和总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学校所在地教师SCL-90存在一定差异,城市教师得分普遍低于农村和城镇教师,除偏执外,其余各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存在差异,汉族教师普遍低于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教师,但只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中小学教师EPQ得分情况 见表2。

2.3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 表3显示,职业压力中的P,N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值均

2.4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为自变量,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因素,家庭人际关系,职业发展,P,N,E等6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可以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F=87.628,P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差,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这一结果与国内同类研究结论[7-10]比较一致。提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特别关注。

以往有研究认为,不同教学阶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7,11]。但本研究并未得出类似结论,其原因可能和取样对象有关:本研究在取样时,高三年级和初三年级已经放假,调查对象是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师。由于中学一、二年级教师没有学生升学压力,无形中降低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和出现较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因此,本研究中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汉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少数民族教师,特别是侗族、土家族等当地少数民族自治州分布人数较少的民族教师。可能与少数民族教师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关。民族研究学者在有关民族认同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具有消极民族认同感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12]。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正处于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中,少数民族教师面临着民族文化重组和文化认同的多重问题,在此情景下能否构建积极的民族认同感,将会影响到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少数民族教师的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着手,培养少数民族教师积极的认同感,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城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优于城镇和农村教师,与国内已有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贵州省地处山区农村和城镇交通和信息比较闭塞,生活环境比较单调,除工作、学习任务以外,还有农田里的繁重劳动;经济负担相对较重,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评职称、晋级、调资和调岗相对困难,这些因素都在困扰着农村和城镇教师的生活和工作。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中,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和组织与社会氛围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学生因素、职业发展和家庭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可以正向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促使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与已有的研究结果[13-14]一致。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职业压力越大,教师出现倦怠的程度就越严重[15];而倦怠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16]。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教师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着手,改善中小学教师竞争过度、互不信任、缺乏发展的职业环境,创设轻松和谐、乐于进取、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

由于本研究存在取样数量和取样区域局限以及样本有效回收率较低的问题,故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4 参考文献

[1]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346-348.

[2] 徐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子的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4-27.

[3] 郭成,阴山燕,张冀.中国近二十年来教师人格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5,28(4):937-940.

[4] 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5] 朱从书,申继亮,刘加霞.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50-54.

[6] 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86:1-41.

[7] 刘艳.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教育探索,2005(2):99-101.

[8] 任其平.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4(3):37-42.

[9] 杨建华,边玉芳,蒋芸.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21-222.

[10]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辽宁教育,2000,19(9):23-24.

[11]王金道.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74-175.

[12]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102-107.

[13]徐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子的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4-27.

[14]邓为国,潘孝富,赫红英.学校人际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7(6):78-81.

[15]刘晓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2):56-61.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篇5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修订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2-0011-05

记者(以下简称记):此次修订是对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完善,《纲要》修订之前您和修订组的专家们对《纲要》的实施作了大量调研工作,通过调研,您对《纲要》实施10年的情况如何评价?

俞国良教授(以下简称俞):通过对十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分析,以及对北京、上海、河北、河南、福建、浙江等省市的多次调研,经过全国心理健康领域知名专家的咨询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2002年《纲要》的颁布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使大家有章可循。十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发生了很大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再完全是德育教师等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学生也觉得要求心理辅导老师帮助是很正常的现象。学校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心理健康工作很重要,校长也重视,家长也认为这项工作功德无量。可以说,2002年《纲要》为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由于当时的《纲要》过于宏观,对具体工作的要求不够明确,致使各地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标准,缺乏依据,一些具体工作缺少落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2002年的《纲要》虽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但到底由谁来做,谁主要负责?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如果责任不明,责任分散,就会出现出工不出力,无人问责的情况。因此2002年的《纲要》急需完善和补充。大家对教育部及时进行《纲要》的修订工作表示赞成和拥护,认为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及时雨”,必将全面推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哪些?请您结合这些问题谈谈对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修订的背景和依据,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俞:自2002年教育部颁布《纲要》以来,许多地区和学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进行了大胆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成就,各地普及或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初具条件。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新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着许多新形势和新情况,特别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四化”倾向,即医学化倾向、片面化倾向、形式化倾向和孤立化倾向,以及“四不”现象,即无人做现象、不愿做现象、不会做现象和不真做现象,值得我们重视。

这些问题和现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科学的方法与理论为指导,充分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务实求真的态度加以对待;同时也充分说明新时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需要有一个高屋建瓴的纲领性、指导性政策文件进行统领,真正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对修订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这是十年来社会飞速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现代生理学家和脑科学家一致认为,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心理健康为基本条件。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中小学生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仅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程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和支持。只有不断深化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既治标又治本的独特作用,促进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这是十年来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培养,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特别是忽视情感、意志、动机、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十年来,党和政府在各种教育政策文件中,反复强调学校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认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第三,这是新时期深化中小学德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心理健康教育赋予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传统的德育存在着内容陈旧、工作层面浅的现象,而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传统德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以“说教、灌输”为主,其方法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疏导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德育,使学校德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第四,这是新时期全面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倡心理健康与心理和谐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为:(1)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德性;(2)对于智力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中小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动机缺乏等心理行为问题,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3)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4)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5)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可见,修订《纲要》是一项势在必行的紧迫任务。更进一步分析,这种紧迫性突出表现在我们正面临的国际国内教育态势方面。

一是国际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国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步较早,不仅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辅导、保障体系,而且将维护学生健康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美国中小学校近年来还设计了心理健康、心理社会问题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其具体做法是开设《健康与幸福》课程。欧洲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强调按照预定方向改变学生的个人行为,但更重视在实践活动和体验调适中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我国港台中小学校都有专门负责心理辅导的工作部门和专职教师,并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着力加大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援助。我们应该跟上国际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步伐。

二是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调查表明,我国17岁以下中小学生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且这一数字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近年来,我国已有许多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尽管研究工具、测查内容、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小学生有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在10%~18%,这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幸福生活的一大隐患。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不仅表现出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而且会显著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就。

三是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2002年《纲要》颁布以来,对广大中小学校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全国各地做了大量工作,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和孤立化倾向,以及无人做、不愿做、不会做、不真做等现象,急需新《纲要》在政策上、理论上和具体措施上,为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育途径和方法、充实教育内容和模式等方面提供依据、支持。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

记:对《纲要》修订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过程,这一规划设计和具体修订工作分别是按照怎样的原则来进行的?

俞:修订《纲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定位进行正确分析、理解。在新时期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时,我们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四条:

第一,发展性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设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选择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有助于解决中小学生的“发展性”问题,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预防”的目标和功能。

第二,全面性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情绪调适和社会适应等不同发展领域,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的片面化倾向,把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看待和理解。

第三,差异性原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也存在着年级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目标时应遵循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做到由易到难,呈现出一定的梯级性,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特点。同时,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进行分类指导或个别辅导,因材施教,这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预期效果的基本前提。

第四,活动性原则。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教育内容时,应体现活动性的特点,使其渗透到灵活多样而又富有情趣的各种活动之中,如心理剧、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充分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特点和各地各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修订过程坚持了以下几条具体的工作原则。

1. 专业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而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较强的德育工作。除了保证心理健康概念、术语和内容的准确性外,还必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和实施的可行性、实效性,使修订后的《纲要》具有科学性、权威性。

2. 针对性。关注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有重要和持续影响作用的心理行为特征;选择对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以及其他领域发展有重要促进或阻碍作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重视个别差异和因势利导,强调要提供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3. 现实性。从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际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现状出发,以明确问题与解决问题为导向,立足于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坚持与广大师生密切关注的心理健康热点问题相结合,力求运用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4. 操作性。充分考虑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地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现实差距,在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体现实施过程中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点。

记:新《纲要》与前版相比,更加科学规范、更具有前瞻性、更注重专业性和可操作性,您能谈谈新《纲要》的修订过程以及采取的方法手段吗?

俞:为了使修订后的《纲要》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可行,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中观层面的、有明确内容规定的、责权清晰易于操作的工作目标,我们集中国内心理健康及相关研究领域诸多专家学者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并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浙江和福建等省市实地组织了八次调查研究,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具体修订流程如下。

第一步,文献阅读。组织《纲要》修订组全体成员广泛研读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资料;查阅和分析各省、市、自治区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政策文献,建立修订的理论框架。

从文献资料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纲要或实施意见中,均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实施等部分。有的省、市、自治区和地区甚至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心理健康专兼职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和工作职责等专门性的政策文件。

第二步,专家咨询。召开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林崇德教授为首的专家学者咨询会,广泛听取广大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厘清修订的基本思路。

大家一致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是关键。大多数专家学者倡导从积极心理和自主自助的角度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大家一致认为,修订后的《纲要》要注重科学性、专业性;增强指导性与前瞻性。同时更要保证可行性、操作性,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感到解渴、实际工作中有用有效。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更大范畴的提高、普及,向更高更专业化的方向去发展。

第三步,问卷调查和教育咨询。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委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的课题研究基础上,我们进行了针对性更强的问卷调查和教育咨询,重点听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研员和专职教师对《纲要》修订的看法,旨在确定《纲要》修订的内容框架。

第四步,焦点团体访谈。在调查研究和教育咨询后,我们又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浙江和福建等六省市分别召开了《纲要》修订座谈会,邀请该地区教育局领导、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校长和专兼职教师参加,采取焦点话题群体访谈的方法,重点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纲要》修订的实践依据。

第五步,分篇修订。在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以党和国家与基础教育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原《纲要》为依据,对原《纲要》的五个部分,修订组的各个成员对每个部分分别进行修改、论证。其中,每个部分至少有三个修订组成员独立完成,目的是相互印证和补充完善。

第六步,整合和审定。组长对各修订组成员提交的《纲要》修订稿进行初步整理,列出异同点以及具有较大争议的部分,再经反馈、讨论和调整,最终完成初稿修订工作,并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审议、把关。

记:与原《纲要》相比,修订后的新《纲要》在哪些方面有变化?请您结合实例介绍一下变化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俞:这里仅结合《纲要》修订的实际情况,简明扼要地介绍重点修订和有所创新的内容。

第一,明确以“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心理和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指导思想,立足教育与发展,重在应急预防和危机干预,并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二,《纲要》修订中明确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阐述了“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等四条基本原则,以及“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原则。

第三,《纲要》修订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建议列为专项督导内容,提高各级各部门的重视程度,把这项工作具体落实好。同时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第四,《纲要》修订中强调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置和培训的有关事项,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全体教师的编制和培训中,规定了编制要求与培训内容,便于各地科学规范化管理。同时,也专门强调了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五,《纲要》修订中明确规定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特别是每两周一课时的最低标准,如果完全由学校来解决,因校本课程数量有限,落实起来确有一定难度,因而再次明确这些课时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从地方课程中统一解决。

第六,《纲要》修订在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师编制和职评系列外,对职称评聘的专业性和标准等具体措施有所规定;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保证专业化、稳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第七,《纲要》修订中重点对中小学各学段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进行了全面调整,重新安排和设置了更科学、更规范、更具针对性的分阶段教育内容;对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和初中、高中阶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内容标准和具体规定。

第八,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纲要》修订中明确提出了对校长、班主任、教研员和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原则,并强调要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

第九,《纲要》修订中强调学校要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进一步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工作方式,增强工作的灵活性,提高吸引力。

第十,《纲要》修订中提出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充分利用各种校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积极配合社会各部门,如团组织、文明办、街道社区和其他社会团体等,积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共同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记:新《纲要》是各地区、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政策文件,您对区域、学校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何建议?

俞:作为《纲要》修订的具体工作者,同时也作为一个多年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者,为有效贯彻落实新《纲要》的精神和基本要求,提出如下几条实践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目前,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这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与深化将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将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模式。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技能,必须通过培训并逐步形成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使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结合起来。第三,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第四,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二是充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如前所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发展性的,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对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同时还要兼顾极少数有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和体验主线,突出活动性和实效性。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从生活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并重,注重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还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主体,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是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例如,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中,保证课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惑。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心理剧、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心理素质。利用班主任工作、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

四是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保证,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可以使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便捷、及时,增加了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超时空的对话与交流,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站、辅导站,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网络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补充,最终使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有效教育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契机夯实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指学校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方面。我们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推向深入,重要的抓手和主渠道是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等同于一般学科课程,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需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环境相结合,其宗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六是顺应国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国际心理健康教育有可能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延伸:一是综合化和整合化,二是专业化和精细化。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向的延伸。

首先是综合化和整合化。不同心理健康机构的合作对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比如,药物滥用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青少年司法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等。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计划提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扩展咨询服务或者建立更多的有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学校,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机构,使得学校真正成为一个能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的地方,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和健康达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另一方面,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也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 心理健康教育 调研 现状 对策 建议

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existed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Yunna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d gave some suggestions on ways to improve the job.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vestigation Status quo Strategies Suggestions

1.云南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

为全面了解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促进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研究课题组认真编制包括领导管理、队伍建设、配套设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等多方面内容的调查问卷,在云南各高职院校中开展了相关调研,2009年9月,课题组召开会议,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全面的了解到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比较重视,设置了专业机构、解决了必须的工作场地,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多数学校都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运用网络、组织各种活动等渠道积极开展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各学校在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办公设施的配置、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云南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机构设置不规范,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调查中我们发现,机构设置不规范和经费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机构设置不规范,有的是独立机构,有的归属学生处,有的隶属社科部,有的归属不明确,有工作任务临时抓差;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并未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没有设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没有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导致工作条件,硬件配置非常有限,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一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同时有适宜的心理品质——真诚、善良、热情、乐观、自信、坚忍、耐心、宽容、助人、责任感和探索人生的兴趣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调研中我们看到,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只有12.5%的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师生比达到上级要求,41.7%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由兼职人员完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62.5%每年只能接受10学时以上的专业学习培训,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学习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2.3 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有限,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目前我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开课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教材使用和课时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情况见下表。

总体上看,目前各学校没有形成主体课程、兴趣课程、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影响了课堂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4 科研工作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

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开展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科研的氛围,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非常有限,科研工作现状与本课院校差距很大。调查显示,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专业人员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3.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势在必行,只有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年度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中,同时建立奖优罚劣的配套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才会落到实处,才有制度的保障,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会更加规范、更加稳步快速健康的发展。

3.2 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进程。

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基础比较薄弱,与已有二十多年发展历程的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差距很大。目前云南一些高职高专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没有专业专职人员,没有专项经费,没有工作场地和必要的条件,工作流于形式,满足于完成上级检查,其工作水平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要促进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必然选择是走专业化之路,这是进一步规范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是满足高职高专学生健康成才需要的现实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从业教师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实际需要。

3.3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5555”服务机制。

建立起“5555”工作模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具体为:五级塔形工作模式,依次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宿舍心理健康观察员。五级目标体系,依次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困扰疏导、心理障碍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依次为:寝室—班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五位一体工作方式,依次为:课堂教学、宣传教育、咨询辅导、治疗控制、危机干预。

3.4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化很强的工作,素质优秀、数量足够、成员稳定的专业队伍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按照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但目前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兼任,专职专业人员数量与上级文件要求的师生比差距很大,从业人员专业学习提高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把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入口关、使用关、提高关,按照素质高、业务精、师德好的要求加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5 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渠道,它可以通过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调动自身的心理机能进行自我疏导、自我教育,从而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行为,提升心理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目前云省高职院校中只有37.5%的学校以必修课的方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在教材的使用,课时的安排上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包主干课程和兴趣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案例教学,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意义重大。

3.6 加强科研工作,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渠道。

目前云南省高职院中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普遍存在科研学术氛围不浓的情况,各级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要把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列入科研计划中,加大支持力度,采取各种办法激励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申报各种级别的科研课题,探索日常教育与管理的新思路、总结好的经验,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把科研、教研和实际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科研和教研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建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王建中、金宏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课程研究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现状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的通知》,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体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工作条件建设等7个方面,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学体系建设中明确要求“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应有专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 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些要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我国内地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内容研究、教育途径研究和教育模式研究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教育内容研究。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趋于一致,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融入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将沿用这一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内容,设置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第二方面,教育途径研究。总结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甚至是专业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中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中是普遍认可的途径。本研究认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区别对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第三方面,教育模式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因此,本研究认为首先应该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望达到和实现的目标,通过目标分析来确定教育模式。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关于印发的通知》明确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进一步体现出政策支持的强大力度。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跨入大学后心理健康知识几乎没有。近两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不断完善,结合重庆师范大学近两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对课程发展情况整理如下: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被设为通识选修课程,从课程设立之初的只针对新生年级学生开放,发展为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按照学校通识选修课程相关规定,全部课程含有7次课,共计20个学时,修完全部课程考核合格计1个学分。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目标成就未来、情绪、人格、爱情7个话题,由授课教师自行选择授课主题。第三,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心理测试、案例分析、体验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为辅。第四,课程以考查方式进行评价,内容以学生的收获和体会为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不断完善中,但仍然未形成完备的体系,课程管理与运行上还存在诸多问题,现状总结如下:一是课程理念缺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通识选修课程,应淡化专业和文理科的区分,突出课程的发展性与指导性作用。二是课程定位不准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心理品质为目标,在实际授课中有的教师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为重点,有的教师则以内心体验和行为认知为重点,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明确该门课程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三是教学随意性较大。由于课程内容设计只定了主题,没有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同一主题由于任课教师不同,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效果受教师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四是考核方式缺少实践环节。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一)明确课程定位及目标,丰富课程实施形式

高校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设立心理咨询室、在学生专业学习及第二课堂等各种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主动性、普及性、预防性等特点,将此列为公共必选课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了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的力度,切实做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培养人格健全、心智健康、思想积极正面向上、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作为素质教育类通识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坚持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自我认知层面确立课程目标,通过传授心理学先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目前,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固定的内容,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研究,授课形式也比较单一,规范课程内容、丰富授课形式是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例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深入进行心理学理论研究,编写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结合课程目标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拓展教育平台,建立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网络;理论讲授、活动体验课、心理咨询和网络教学课相结合等,从加强学科建设的层面加大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力度。

(二)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加大师资力量投入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从学校和学院多个层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由学校、部门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负责,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学计划和内容,同时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微调,统一指导授课,加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从课程设置、专业知识、个人魅力、积极心态、言语能力方面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壮大队伍成员,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参与到课程设置和建设中,另一方面加强已有队伍师资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和成立心理咨询坊等方式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拓展教学领地,创新课程安排,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去,加强学科建设和投入力度。

(三)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深入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有力保障,也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重难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体系建设中明确要求“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应有专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 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些要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设计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及课程说明,能够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成果。课程体系设计中重点突出教学内容设计,形成每次授课的详细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式、教学流程等内容。同时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及时反馈和总结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利弊,心理专家、授课教师、学生及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多方参与,通过实践活动、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对课程结果进行评价,切实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

参考文献

[1] 雍克勤,焦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J].课程教材,2011(29).

[2] 岳中方.从“柔性要求”到“刚性规定”――《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解读[J].心理教育,2011(12).

[3] 张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研究[J].心理扫描,2011(2).

[4] 覃干超.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04).

[5] 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Z].教思政厅,[2011]1号.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 心理健康教育 调研 现状 对策 建议

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existed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yunna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d gave some suggestions on ways to improve the job.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vestigation status quo strategies suggestions

1.云南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

为全面了解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促进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研究课题组认真编制包括领导管理、队伍建设、配套设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等多方面内容的调查问卷,在云南各高职院校中开展了相关调研,2009年9月,课题组召开会议,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全面的了解到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wWW.133229.coM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比较重视,设置了专业机构、解决了必须的工作场地,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多数学校都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运用网络、组织各种活动等渠道积极开展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各学校在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办公设施的配置、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云南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机构设置不规范,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调查中我们发现,机构设置不规范和经费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机构设置不规范,有的是独立机构,有的归属学生处,有的隶属社科部,有的归属不明确,有工作任务临时抓差;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并未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没有设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没有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导致工作条件,硬件配置非常有限,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一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同时有适宜的心理品质——真诚、善良、热情、乐观、自信、坚忍、耐心、宽容、助人、责任感和探索人生的兴趣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调研中我们看到,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只有12.5%的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师生比达到上级要求,41.7%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由兼职人员完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62.5%每年只能接受10学时以上的专业学习培训,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学习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2.3 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有限,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目前我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开课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教材使用和课时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情况见下表。

总体上看,目前各学校没有形成主体课程、兴趣课程、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影响了课堂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4 科研工作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

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开展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科研的氛围,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非常有限,科研工作现状与本课院校差距很大。调查显示,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专业人员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3.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势在必行,只有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年度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中,同时建立奖优罚劣的配套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才会落到实处,才有制度的保障,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会更加规范、更加稳步快速健康的发展。

3.2 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进程。

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基础比较薄弱,与已有二十多年发展历程的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差距很大。目前云南一些高职高专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没有专业专职人员,没有专项经费,没有工作场地和必要的条件,工作流于形式,满足于完成上级检查,其工作水平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要促进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必然选择是走专业化之路,这是进一步规范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是满足高职高专学生健康成才需要的现实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从业教师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实际需要。

3.3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5555”服务机制。

建立起“5555”工作模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具体为:五级塔形工作模式,依次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宿舍心理健康观察员。五级目标体系,依次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困扰疏导、心理障碍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依次为:寝室—班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五位一体工作方式,依次为:课堂教学、宣传教育、咨询辅导、治疗控制、危机干预。

3.4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化很强的工作,素质优秀、数量足够、成员稳定的专业队伍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按照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但目前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兼任,专职专业人员数量与上级文件要求的师生比差距很大,从业人员专业学习提高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把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入口关、使用关、提高关,按照素质高、业务精、师德好的要求加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5 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渠道,它可以通过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调动自身的心理机能进行自我疏导、自我教育,从而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行为,提升心理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目前云省高职院校中只有37.5%的学校以必修课的方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在教材的使用,课时的安排上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包主干课程和兴趣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案例教学,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意义重大。

3.6 加强科研工作,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渠道。

目前云南省高职院中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普遍存在科研学术氛围不浓的情况,各级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要把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列入科研计划中,加大支持力度,采取各种办法激励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申报各种级别的科研课题,探索日常教育与管理的新思路、总结好的经验,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把科研、教研和实际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科研和教研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建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王建中、金宏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