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8篇

时间:2023-03-10 14:53:29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1

一、美术个别化学习前:巧――材料选择巧

目前,在美术个别化学习中,针对材料投放的问题主要有两大倾向:(1)少。只提供简单的蜡笔、记号笔、白纸、彩纸。幼儿只能单一地勾线、涂色。虽方便管理,但忽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2)全。一股脑儿地投放上各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取,玩个痛快。虽幼儿天性得以彰显,但材料杂乱,眼花缭乱,幼儿与材料间缺乏目的性。

因此,综合上述两种材料投放方式再加一点教师的思考,就变成了“巧选材料”。一般的分类我们可以按幼儿年龄分,或按材料玩法分,其实还有很多分发,可以给美术个别化学习带来全新的面貌。

1.储藏性收集。日常可利用的废旧材料,按照点、线、面、块的方式分类。这类收集方式方便教师的空间整理和收纳,便于幼儿取放材料,形成一定的有序创作。

2.针对性收集。可以根据主题活动带领幼儿有针对性地收集制作材料。如,在“秋天”的主题中,可以收集树叶,观察秋叶的形状、颜色,并指导幼儿对树叶做出归类收藏等。此类收集方式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幼儿美术区角活动的目标达成度颇高。

3.社会资源性收集。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特色型收集。可以结合学校、班级的特色文化,投放各种特色材料。此类材料的收集将某种特色资源融合在区角中,促进班级整体环境的表现、表达,更让幼儿在使用材料时更具归属感和创造力。

二、美术个别化学习中:细――引导暗示细

除了材料的巧妙选择外,教师的引导策略也是需要推究和思考的,在此,我以一位教的引导策略为例,讲述美术个别化学习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引导暗示细。

教师所在年龄段为大班,在美术个别化学习中创设折纸、剪纸活动。由于班级幼儿有一定折纸经验,但是较难的折纸还不够熟练。因此,教师将折纸的每个步骤都通过简笔画图例的形式展现在个别化学习区;为了满足部分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将折纸的每个步骤的折纸模型展示在个别化学习区;为了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创作需求,教师将折纸的图例、步骤模型上贴上“星星”,以区分这项折纸的难易程度,幼儿可以根据星级难度自由选取。

相信从案例中不难发现,这位老师的美术个别化学习在引导上特别细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隐性指导。教师的指导隐藏在图示案例中,细致的步骤图节省了教师说教的时间,让幼儿的美术个别化学习根据挑战性和趣味性,幼儿在反复琢磨的过程中掌握了折纸的技能。(2)关注幼儿。细致地观察到幼儿同年龄段发展的不同差异,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的引导。根据幼儿每个年龄段艺术活动侧重点不同、欣赏水平不同、表现水平不同、想要表达的内容不同的特点,指导幼儿形成多样化、个性化、创作表现佳的美术作品。

三、美术个别化学习后:美――作品呈现美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该和幼儿一起用图画和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然而当我们把画作高高挂在墙面的时候,我们重视了美化环境,忽略了幼儿欣赏和彼此学习的过程。所以,作品应该有动态美和静态美的呈现。如案例“春天来了”主题背景下的美术个别化学习活动“彩泥变变变”,我以陶泥作为主材料,在美术区中大量地投放该材料,让幼儿进行创作。

1.平面式。刚开始,我想到了垫板,让幼儿在垫板上搓陶泥,完成后,一张垫板就是一幅春天的画。而垫板可以竖着放在橱上。但后来发现,这样的方式单一,且不够美观。

2.半浮雕式。结合幼儿园生活化美术特色,我提供了一次性的纸盘,让幼儿自由选择,在纸盘上用陶泥进行创作。白色的纸盘虽然使作品有颜色的对比冲突,且富有立体感,但纸盘局限了作品的空间,也限制了能力强的幼儿的想象空间。

3.开放式。我结合春天的主题内容,将美术区中的一块橱的背面作为一个大的底板背景,创设了一棵柳树、一条小河的简单情景,让幼儿用陶泥在此板上直接操作,捏出与之相关的各种景物。这样开放式地呈现,既作为幼儿的操作墙,又是一块很好的幼儿自主创作的主题墙,一举两得!

4.立体式呈现。陶泥投放一段时间后,幼儿有了经验,出现了立体的作品,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些作品,我对于美术区中的阶梯式橱面做了一些调整。幼儿的陶泥作品完成后,可以自主陈列在草地上。而有了这个自由的空间背景,幼儿的想象空间也扩大了,他们可以自由想象搓出各种人和物,自主摆放组合。

参考文献: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2

关键词:益智游戏 探索 发现 探究性 引导性

幼儿园游戏区域分为角色游戏区、建构游戏区、语言阅读区、表演游戏区、科学发现区、美工区、益智区、操作区等。其中益智游戏区是通过幼儿的摆弄、操作、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感觉,调动幼儿充分运用五官进行观察比较,感受物体的形状,识别物体的颜色,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理解形体的等分,等等,让幼儿在不断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中启迪智慧。但因游戏材料投放的问题,很多幼儿不愿选择益智游戏,幼儿感受不到参与益智游戏的快乐与有趣,班级益智区参与率低。

现将益智游戏材料投放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益智游戏是游戏,不是个别教学。

游戏是幼儿自发的学习,但学习不一定是游戏,区域中一些无游戏情节的分类、排序不是游戏。很多老师习惯于将数学或蒙氏活动中没有完成的部分,放到益智游戏区进行个别辅导,实际上是在使用高结构化的材料进行个别化教学,这不是游戏。

(二)测查、改错的材料多于用来探索、发现的游戏材料。

多数益智区里投放了大量测查性材料,而不是让孩子用来探索的材料。很多教师以图形标记的方式交代任务,幼儿识别图形标记比完成任务本身还难。一旦完成任务后,材料就失去继续游戏的意义了。另外,游戏中还多以纠错的方式让孩子接触新知识,导致幼儿失去了获得知识的过程性体验。

(三)作业材料多,游戏材料少。

教师提供的材料限制了幼儿在活动区的自发游戏与自主探索,投放的学具多于玩具,这些学具都是高结构的作业材料,而不是低结构或非结构的游戏材料。教师益智游戏材料自制的过程,就是将本来开放的材料(如各类小棒)按照教学目标进行结构化了的过程。是一个限定玩法的过程,一旦高结构化,往往功能单一,幼儿的兴趣性降低。即使自制的材料承载了多项功能,如不仅练习长短的分辨,还练习区分颜色,但功能还是固定的,幼儿没有自主性。幼儿的活动意愿被材料控制,而非幼儿控制材料。

二、反思与解决思路

(一)区分游戏与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的概念,使幼儿真正通过游戏获得发展。

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学习,区域活动中的益智游戏是幼儿带有自主性的个别化学习,是幼儿通过发现、感知、体验而进行的过程性学习,是具有开放性的低结构化学习。游戏能反映幼儿的发展,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游戏能巩固幼儿的发展,因为游戏中有大量的自发的练习;游戏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因为游戏中有大量的自发探索,是幼儿小步递进的自我发展。

(二)教师投放的材料要具有探究性、引导性。

经常看到的测查类的材料实际上是接受式的完成作业,我们倡导的是具有探索性的发现式学习和具有游戏性的自发式学习。这样的材料会引导幼儿将已有经验进行创造性表现,会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现。

1.材料的探究性:探究性的游戏材料应留给幼儿更多的操作和创造空间,保证幼儿与材料充分的互动。简单的动手操作和机械训练,并不具有探究性。在学习匹配和对应时,教师经常好使用“点子和小动物身上点子对应”的游戏,这类材料不具有探究性,游戏的答案是唯一的。益智区的游戏材料,应多考虑材料的多种可能性。例如,游戏“毛毛虫”,教师提供了毛毛虫的身体和大小不一、颜色不一的各种圆片,孩子可以按照大小、颜色等多种方法进行装饰。

2.材料的引导性:材料的引导性规定了材料的操作范围和创造边界,保证幼儿在探究中获得有价值的发展。在思考益智游戏材料的引导性时,要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是否能带来启示,考虑最终希望幼儿获得怎样的发展。例如:①教师提供了“板和棒棒”的游戏材料,幼儿拿到手后孩子不知道该怎么玩,材料不具引导性;②然后老师直接用棒棒在板上拼成数字投放,材料有了引导性;③以后教师又提供了小本子,上面有书写好的数字,幼儿按数拼;④后来教师又提供了眼罩,一名幼儿拼数字,一名幼儿戴上眼罩用手摸,以确定幼儿拼的是什么数字。由此可见,“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引导,更不是动手代替操作,而应该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关键是教师要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性。

(三)减少作业材料,丰富游戏材料,让游戏充满玩趣。

1.益智游戏区材料的投放方式决定了幼儿行为的游戏性与非游戏性。益智游戏要求教师要提供低结构化的材料,这是探索发现式的投放方式,材料中隐含着学习目标,操作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结果具有多样性。例如,教师提供牙签、萝卜丁、肥皂水,幼儿可以利用以上物品学习造型,制作出的不同造型浸泡肥皂水后会出现不同造型的泡泡。也可以投放一些非结构化的材料,这是自由开放式的投放方式,材料不设学习目标,活动方式有无限多种可能性,活动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2.教师要适时把握游戏中的教学契机,既不中断幼儿的游戏,又让游戏充满玩趣。这要求教师准确解读幼儿游戏行为所蕴涵的发展水平,判断教育目标与幼儿当前发展的可能性,掌握在支持幼儿行为意愿前提下的引导机制。例如,幼儿使用积木进行颜色排序,绿、红、绿、红……结果积木没有绿色和红色了,还有蓝色和黄色积木,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插入其他颜色:绿、红、黄、绿、红、黄,或练习测量还需要多少块红色的,多少块绿色的。

益智游戏材料的丰富与否,不在于教师自制材料的多少,而是在于教师投放的材料引发了幼儿多少创造;幼儿是否都能实现想要他们达成的教学目标,也不在于教师自制材料的多少,而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发现幼儿的自发学习,并给予有效的支持。■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3

对个别化学习活动的研究,是课程组成上的一个突破,一种尝试,目的是使幼儿的学习活动更适合每个个体“发展需要”和“最近发展区”,真正意义上实现儿童个体建构与自主发展。如何有效地投放材料,使材料发挥最大价值,特别值得我们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材料的成本问题――材料的生态性

区角活动的材料完全是教师制作的吗?频繁更换材料是教师能够接受的吗?有没有一些技术策略能减轻老师的材料制作压力?如何既降低个别化课程的成本又保证高的效能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做法。

1.直接选取废旧物品和自然物品作为材料资源

比如“拆装圆珠笔”:请幼儿收集废旧的笔芯、笔筒,让孩子进行拆装游戏;“纸盒拼摆”:用即时贴在地面贴出图形,请幼儿用废旧纸盒进行拼摆;“瓶子游戏”:收集废旧的矿泉水瓶,做成保龄球、沙漏、音乐瓶,小班幼儿可以进行高矮排队练习,瓶身和瓶盖配对训练,还可以做成喷壶,给花儿浇水……这些废旧的物品经过加工、装饰,重新发挥作用,既环保又省力。还可以选取一些自然资源如“嗑瓜子游戏”,既让幼儿认识南瓜子、西瓜子,又锻炼幼儿的小肌肉能力。这些生活情景的直接呈现,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自然能够激发幼儿兴趣。

2.将游戏成果回归生活

使幼儿的游戏作品回归幼儿日常生活,不仅萌发了幼儿的成功和自信,体验活动的价值,而且使材料更具生态化的意义。如用京剧脸谱做成鼠标垫,既富有情趣,又经济耐用,还可以与大班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相结合;再如:幼儿把纸板镂空,进行装饰,可以用来做区域隔断,作品展示板,表演舞台,等等。

二、材料的价值意义问题――材料的多元性

“材料的多元性”主要指向内容的丰富性和多维度。我们“广而浅”地选择与儿童生活和发展有关联的资讯,突破科学领域,拓展主题内容,获取多种内容和形态的材料,提升每一个材料的内容价值,让幼儿透过材料和自然的活动过程,感知活动丰富的信息,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和发展。

1.内容类别的多元性

比如生活区的系围巾;数学区投放电影票,让幼儿模拟看电影;语言区学说普通话、讲丹江的传说等。

2.内容形态的多元化

区角活动应该投放各种性质的材料。程序化游戏有一定的结果和操作路径,对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有一定意义。如折纸游戏,汇总出1、2、3、4步骤,让孩子按步骤操作;开放性游戏没有标准结果,给孩子更多想象、探索的平台。如“铺地板游戏”,在数学区投放各种颜色的手工纸,让孩子摆出无穷多的造型。这两种游戏都是儿童发展所需要的。

3.内容结构的多元化

区域活动应关注主题内容,让儿童多方面地建构主题经验,但不能把主题内容绝对化。区域活动可以选择宽泛的内容,同时因儿童活动进程在兴趣与时间上的差异,需要更多的进程调整。主题与非主题的多元结构,能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如大班开展的主题性区角“动物世界”,可以在区域内从动物的分类、起源、生活习惯、动物的泥塑、动物的手影等多方面开展。非主题性区角“感统区”:可以开展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等活动。

三、材料的投放方式

1.开放性投放

低结构的材料因无显性的内容线索和暗示,促使儿童以自己的喜好、经验、方法与材料互动,更呈现丰富的个性化的状态,让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如投入废旧纸箱、瓶盖,孩子可以进行垒高、抽一抽、拼摆等游戏。

2.递进式投放

一些程序性较强的材料往往隐含较为严密的经验结构,教师需要对其进行解读规划,将预设的目标在过程中逐级落实。

3.差异性投放

(1)内容上的差异性。如拼图游戏,女孩可以投放芭比娃娃、小魔仙图案,男孩可以投放变形金刚、铠甲勇士等图案。

(2)层次上的差异投放。依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呈现材料。如开锁游戏,小班幼儿可以投放不同颜色、不同款式、不同大小的锁;中班幼儿可以投放相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款式的锁;大班幼儿可以投放相同颜色、相同款式、相同大小的锁。

(3)提示的差异性。如拼图游戏,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和能力差异,给出不同层次的提示。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4

关键词:适宜玩具 益智游戏 探索发现 引导挖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让幼儿“从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会感受物体的形状,识别物体的颜色,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让幼儿在不断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中启迪智慧”。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通过玩具材料为中介,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其能力。

一、选择适宜玩具,激发幼儿学习认知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动力,也是帮助幼儿建立概念,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动力,而玩具材料更是引发这一动力的条件之一。因此,在投放数学玩具材料时,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玩具材料的游戏性,要让孩子一看到这些玩具就想玩,就想动,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他们喜欢玩才愿意探究,才会有兴趣主动的去学习,去认知。对幼儿来说,玩玩具游戏就是学习,玩具游戏是幼儿带有自主性的个别化学习,是幼儿通过发现、感知、体验而进行的过程性学习,是具有开放性的低结构化学习。

二、益智性的玩具游戏对幼儿具有探究性、引导性

1.玩具材料的探究性。探究性的游戏材料应留给幼儿更多的操作和创造空间,保证幼儿与材料充分的互动。简单的动手操作和机械训练,并不具有探究性。在学习匹配和对应时,教师经常好使用“点子和小动物身上点子对应”的游戏,这类材料不具有探究性,游戏的答案是唯一的。益智区的游戏材料,应多考虑材料的多种可能性。例如,游戏“毛毛虫”,教师提供了毛毛虫的身体和大小不一、颜色不一的各种圆片,孩子可以按照大小、颜色等多种方法进行装饰。

2.玩具材料的引导性。材料的引导性规定了材料的操作范围和创造边界,保证幼儿在探究中获得有价值的发展。在思考益智游戏材料的引导性时,要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和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是否能带来启示,考虑最终希望幼儿获得怎样的发展。例如,(1)教师提供了“板和棒棒”的游戏材料,幼儿拿到手后不知道该怎么玩,材料不具引导性;(2)然后老师直接用棒棒在板上拼成数字投放,材料有了引导性;(3)然后教师又提供了小本子,上面有书写好的数字,幼儿按数拼;(4)后来教师又提供了眼罩,一名幼儿拼数字,一名幼儿戴上眼罩用手摸,以确定幼儿拼的是什么数字。由此可见,“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引导,更不是动手代替操作,而应该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关键是教师要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性。

三、丰富游戏材料,让游戏充满玩趣

1.益智游戏要求教师要提供低结构化的材料,材料中隐含着学习目标,操作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结果具有多样性。例如,教师提供牙签、萝卜丁、肥皂水,幼儿可以利用以上物品学习造型,制作出的不同造型浸泡肥皂水后会出现不同造型的泡泡。也可以投放一些非结构化的材料,这是自由开放式的投放方式,材料不设学习目标,活动方式有无限多种可能性,活动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2.教师要适时把握游戏中的教学契机,既不中断幼儿的游戏,又让游戏充满玩趣。这要求教师准确解读幼儿游戏行为所蕴涵的发展水平,判断教育目标与幼儿当前发展的可能性,掌握在支持幼儿行为意愿前提下的引导机制。例如,幼儿使用积木进行颜色排序,绿、红、绿、红……结果积木没有绿色和红色了,还有蓝色和黄色积木,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插入其他颜色:绿、红、黄、绿、红、黄,或练习测量还需要多少块红色的,多少块绿色的。

四、目的性地投放玩具材料,提高幼儿益智效果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5

关键词:幼儿;活动区;低结构材料;自主游戏;主动发展;快乐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43-02

众所周知,《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来,其已经成为幼儿园教师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号。笔者认为,无论是宿迁市皂河二小幼儿园尝试创新的“一切物化情境为儿童游戏服务”,还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深刻理论,都在提醒幼儿教育者――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毋庸置疑的正确方向,应该打开“心扉”,接纳游戏,祛除思想的障碍,抱定信念不困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唯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构建更为科学有效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手脑并用的学习新模式;我们唯一应做的是大力倡导活动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好区角活动,从创设环境入手,精心设计投放活动材料,调整材料投放,进而支持幼儿游戏,让幼儿自主地选择活动,从而达到幼儿主动发展的终极目的。三思、斟酌而后提笔,是笔者题中应有之义。

一、漫谈低结构材料运用的遐想

卢梭在他的漫谈遐想录里说自己到了晚年才得出了一个让人不敢恭维的学问:“愚昧无知比博学多识更好”。实用型的知识越多越使人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

在实践中,我甚至狭隘又简单地认为低结构材料就是所谓《童年的泥巴》。《童年的泥巴》是这样写童年梦里的故乡:走进满目青山的孩提年代,那条清澈的小河还是往昔的模样吗,那群泥狗儿一样的乡下孩子,还在玩着河泥、唱着清亮亮的童谣吗?……“捏呀捏,捏个小巴狗,摇摇尾巴跟娘走;捏呀捏,捏只大花猫,捉了老鼠喵喵喵……”时光似水,流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一生!城市钢筋水泥的禁锢,孩子纯粹与惬意在何处绽放?湖光旖旎,秀山雄姿,我们需要还幼儿一个童年……我们常说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它是一种使人类能成为真正人类的革新事业。《指南》在说明中提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幼儿教师可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从这点而言,低结构材料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与时下拥有的高结构材料、高水平游戏正好相得益彰、相沿不息。

低结构材料对幼儿来说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其教育目标是比较隐蔽的,材料简单、玩法也多变。低结构材料与高结构材料只是相对而言的,多是指那些没有明确目标、无规定玩法的材料,如易拉罐、木板、包装盒子等,这些物件成本低、大小统一、颜色不同、变化大。低结构材料的投放能引发幼儿不断思考,更具开放性,挑战幼儿主动地探究与学习能动性,也是当下幼儿教育关于活动材料投放的热门话题。由于这些材料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向,活动过程中教师的预设目标、指导跟进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去,幼儿习惯了教师介绍新材料的玩法与规则后再操作的学习模式,直接投放低结构的材料能否让幼儿获得顺利发展?如何有效开展?这些疑问需要关注,有待于对幼儿活动情况进行持续的观察。在建构中,相同的低结构材料在不同兴趣、不同生活经验的孩子们手上会建构出不同的物体,孩子的操作也存在着较大的水平差异,有的孩子信手拈来,就能构划出各种主题,也有的孩子面对一堆材料东叠西堆,总是无法成型。让孩子在摆弄低结构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是快乐与失望、成功与挫折的体验,还有那无穷无尽的思考与摆弄。学会学习,这也是自我发展、走向成功的秘笈,对于每个师者而言,如何引领才是当下的正题!

二、赋予低结构材料运用的规律

理论认知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低结构开放性的材料对于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意义。在实践过程中,低结构、开放性材料这一新事物操作与实践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教育观念到教育实践的巨大冲击与改变,我们仍不免困惑于一些材料为何无人问津,老师们要对学习模式进行主动的探索。

(一)让结构材料走近生活

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老师在寻找一些低结构材料,为孩子积极创设环境时,往往会冥思苦恼、毫无所获。后来,通过实践发现,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其实就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材料。所谓的低结构恰恰为他们创设了了解生活、感悟生活的良好机遇。在低结构素材选取上,我们其实拥有很多,只是我们常常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孩子们是主人,他们在感受、体验生活中,动脑、动手、动嘴,使自己得到了有益的发展。

(二)让低结构材料回归游戏

孩子天性好玩,玩中取乐、快乐成长,游戏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低结构材料的运用让孩子们不再是操作者,而是活动快乐的主人。在树叶翻翻乐的活动中,从原来固定的2人翻记忆牌的形式,拓展活动的游戏性,给孩子扩大材料使用的空间,让原本翻牌的材料发挥更多游戏的价值。低结构材料的游戏,引导孩子带着情景活动,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而且过程愉悦,有助于培养孩子求合作、懂互帮、不气馁、求成功、助发展。

(三)让低结构材料也有层次

结构材料投放不只是半成品和成品的简单区分,从某个角度来说,它更是一种从单一的活动层面到放射性活动层面的一种考虑。低结构材料所体现出来的层次性,更多地表现在孩子的创造、思维轨迹,不再是教师对材料的加工与精心设计,这正是低结构材料在个别化活动中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特殊魅力。

(四)让低结构材料遵循适时

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高低结构材料没有谁先谁后,而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材料的投放一定要依据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可能是一个从高结构到低结构的过程,也可能是一个从低结构到高结构的过程,能适时有效地运用低结构材料和高结构材料,正逢其时便是最佳的境地。

三、玩转低结构材料运用的游戏

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发展,化枯燥为快乐。个性化游戏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也是一个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和欣赏者,这点笔者深有感触。笔者以“玩具区的扣子无人问津”的问题为案例,撷取自己在教学中的深刻感悟,诠释了幼儿如何通过“材料+操作”实现主动学习的过程,再现了师生共成长的真谛。

问题一:游戏中投放材料无人问津,怎么办?

投放材料:教室的艺术区和玩具区分别投放了扣子材料,意图让幼儿在艺术区做装饰材料,在玩具区开展多少比较、分别、排序,在游戏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艺术区的活动如教师所愿,孩子们做了很多艺术作品。玩具区却无人问津,更谈不上预期的数学目标。

解决办法:投放的扣子要求颜色和大小比较容易激发孩子分类、排序的经验;添加激发孩子游戏意图的小人偶、小动物和小汽车等,这点尤为重要。有了这些激发孩子游戏意图的物品,老师还需要把握介入的时机,有意识地进行引领,最终实现教学意图。

整理反思:扣子是低结构材料,在投放时需要诸如人偶、毛线等材料的附加投放,用材料支持材料。丰富的、开放性的材料更能支持幼儿的游戏意图,是一种有效的支持策略。师者同行相伴,一路参与,不仅了解幼儿的游戏意图,更能寻找到继续支持的绝佳线索,实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目标。

问题二:游戏中没有到契合预期目标,怎么办?

预期目标:游戏意图与目标设计在想当然之中,但幼儿往往参与操作却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游戏是开放的,但并不按老师的设想操作,低结构的材料成了高结构的玩法,背离了“幼儿主动学习”的初衷,热闹又浮浅。

解决办法:老师要认真分析孩子的每一个游戏细节,善于发现、总结和提升经验,这是一切后续支持的基础。例如,幼儿用许多扣子围住“小偷”,“许多”的内涵便是数学知识;幼儿把“小汽车”四周围拢,四周包含了中间、里层、外层等数学空间的概念;扣子做成的“陷阱”有深浅、大中小,这是排序的经验。幼儿游戏经验需要老师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循循善诱地给予引导,转化成预期目标。

整理反思: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就是在进行分类、排序,老师应善于捕捉游戏过程中孩子的这些经验。新材料投放的前提是应有关键经验的支撑,这才叫有准备的环境。比如扣子的属性要丰富,各种材质、大小、颜色、形状、薄厚等要多。幼儿无论是在玩具区还是只在艺术区呈现分类、排序这一关键经验,都是孩子的进步。

问题三:游戏中孩子没有深入游戏,怎么办?

深入游戏:很多老师担心低结构材料体现不出孩子的游戏水平,当游戏内容开始丰富起来时,是否意味着幼儿的游戏水平提高了呢?

观察实践:其实在低结构材料的探索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探索材料―无意呈现―有意呈现。从简单的穿气球到穿项链,发展到穿出立体的房子,开放性材料呈现出来的是孩子的游戏细节会越来越多、越丰富。这本身就体现了孩子游戏水平逐渐、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6

一、提供的材料要有层次性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前预先思考,将投入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能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而如何有层次性地提供材料、使孩子各有所获是十分重要的。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探索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例如,在科学区提供有关水的材料时,刚开始,可以提供一些管子、瓶子、海绵、布、颜料和漏斗等,孩子会把水装到瓶子里,在摆弄中孩子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水的基本特性,如水是五色、无形的。接下来,可以增添一些或更换部分材料,如塑料玩具、糖、肥皂、沙等,但切记不能把原来所提供的材料全部更替,因为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会主动使用新的材料,会发现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则需要一个过渡阶段。

二、提供的材料要具有游戏性

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精心制作的材料投放到游戏区后,幼儿却不爱玩。这时教师首先要对照目标看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排除此因素后,再看材料是否具有游戏性,也就是说,材料是玩具幼儿才爱玩。怎样区别玩具和学具呢?通常,学具的目的和功能都比较单一,幼儿大多不能判断游戏结果,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去指导才能进行游戏;而玩具的目的和功能多样,幼儿不用教师指导也能玩,且能判断游戏的结果。玩具能使幼儿有成功感,因而幼儿爱玩。例如:为了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老师提供了两种材料。一个是在一块板上标有数字,幼儿摆上与数相对应的物体;另一个是数字花心周围有许多圆花瓣,花心和花瓣上分别钉上子母扣,幼儿要把和花心数字相对应的花瓣用子母扣连接成花。不难看出,前一种材料属于学具,缺乏游戏性,后一种属于玩具,有游戏性。把握了提供材料的游戏性原则,教师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就能使幼儿爱玩。另外,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

三、提供的材料要具有可开发性

活动区材料的可开发性是指活动区材料的结构、类型和功能是多样的、可变的,能满足幼儿发现、探究和创造的需要,使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对材料进行组合、加工和创新。如在小巧手活动区中,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卫生纸筒,有的孩子用皱纹纸条把它缠成花瓶,有的把它打扮成小动物,有的把它做成望远镜等,秋游之后,孩子们又用纸筒搭了一座桥,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筒桥。孩子们探究、创造的欲望在运用开发性材料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四、提供的材料要具有丰富性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7

一、小材料,大讲究

(一)材料的开发

材料是幼儿隐性的老师,是幼儿认知的中介和桥梁。材料开发不仅需要注重体现教育目标,而且要符合幼儿兴趣和需求。我们把教育目标物化在所设置的每个区域的操作材料中,以及班级环境的创设中,当幼儿进入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景或环境时,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即可获得某方面的发展。

1.生活原始材料的开发

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再根据活动需要进行筛选、清洗、整理,能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

如在“和纸做游戏”活动中,教师前期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纸,并在教室进行了布置,为开展后面的区域活动做准备。由于幼儿参与了材料的收集,所以一到自由活动时间,幼儿总喜欢到展示区中摸摸这个,闻闻那个。在之后的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教师就开设了游戏“纸花开了”。由于有了前期的经验积累,幼儿在挑选纸的时候往往会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的方式来选择,在触摸和观察比较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相关经验,不但提高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更培养了幼儿的专注力。

另外,幼儿生活中的各种书籍、图片、光盘、网络教育资源等都可以配合我们开展的相关内容使用,它们在教师有目的的投放中成了孩子们爱不释手的操作材料。

2.二次加工材料的开发

区域化学习必须以大量操作材料的准备和环境的创设为前提,我们在提供材料的时候往往以幼儿能独立使用为出发点,所以开发和投放材料之前需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点有所了解。区域化学了依靠部分现有的操作材料外,还需要教师利用现有的生活材料,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再加工,或根据新增加的教学内容而重新制作操作材料。

例如,在小班“车子叭叭”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将幼儿收集到的汽车图案剪下,并分割成若干小块投放在“汽车拼图”区域中,使幼儿认识并巩固各种车子的特征。再将收集到的各种质地的罐子装饰成汽车,并富有童趣地贴上幼儿的大头贴,放入“有趣的滚滚车”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车子滚动距离和车子轻重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幼儿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尝试,以各种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对车子这一日常交通工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材料的投放

1.明确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区域化学习活动材料投放的教育性和探究性是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前提。因此,我们在投放活动材料时要做到目标在前、选材在后,让材料有效地服务于教育目标,同时将目标化解到各个区域中,通过多样性的材料提供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与主题相关的直接的、完整的经验。

如结合“动物王国”的主题活动,围绕“运用多种手段与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对动物基本特征的认识”这一活动目标,我们将这个总目标分化到“阅读区”,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创编并大胆讲述有关动物的故事;美术区域则是让幼儿通过利用废旧材料,尝试运用折、拼、粘、画等方法制作“我喜欢的小动物”;科学区是让幼儿通过了解动物的不同特征及生活环境的特点,将动物进行分类;数学区是结合“给动物排队”的游戏,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想象自由探索,尝试对同一种物品按不同的规律进行不同的排序。

2.顺应幼儿发展的需要性

第一,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材料。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幼儿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等都存在着差异,我们支持与鼓励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满怀信心。因此,我们通过观察每一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既考虑到“吃不了”的幼儿,也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如在大班区域化学习活动“动物王国”中,教师在数学区“给动物排队”区域中,通过记录表格的设计体现对不同能力幼儿的要求,问号的个数代表排序方法的数量,问号越多意味着想出的排序方法越多。幼儿可以结合自己的能力给动物进行有规律的排序,鼓励幼儿挑战自我。

第二,根据活动的逐步深入提供材料。在活动中,要让幼儿保持新鲜感,乐于动手动脑,提高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要适应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开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我们通常每周安排两次区域化学习活动,教师要根据幼儿第一次活动的情况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区域的设置和增添第二次活动时所需的材料,以使空间和材料可以更好地满足幼儿学习活动的需要,让幼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断激发自身的挑战欲望,并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

如在“有趣的叶子”这一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掌握探索、发现排列成封闭状物体的数数方法,初步积累相关数数的经验,教师有目的地把操作材料进行了划分,分别提供了三个不同难易层次的材料。

二、小空间,大规划

纲要中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不断思考如何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有所体现。作为教师,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幼儿活动的空间是多元的,活动的地点不再局限于幼儿园,应将幼儿领入充满生机的大课堂,学习那些在教室里和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本领。而这些活的知识和本领,正是人生所必需的。

例如,在中班实施的区域化学习活动“和纸玩游戏”中,我们初步设计了美术区“创意贴”,将材料按类别放置在幼儿桌子旁的操作架上,分为1号架子―“工具类”,主要投放制作需要的剪刀、双面胶、订书机、胶棒等制作工具;2号架子―“纸张类”,主要放置前期幼儿接触到的各类纸张;3号架子―“参考类”,主要放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到的纸贴画书籍、图片等。同时,考虑到幼儿在家庭中已有使用电脑的经历,所以利用教室中现有的电脑与网络供幼儿进行资料查询。区域边上的墙饰上不仅有教师的范例,还有其他班级幼儿制作的作品展示,这样就初步为幼儿构建了丰富而又充足的材料空间。

又如在大班“恐龙”活动中,恐龙爪子的归类既有他们在图书资料中查找到的,又有他们自己发明的,并且按照他们的理论进行一一对应,划分不同的类别。恐龙蛋的演化是他们在探索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再经过自己的理解并运用独特的方法做了统计和分类。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标记来说明,如有的用“O”表示这是我找到的,有的用小红花表示这是我发明的,等等。因此,我们支持幼儿在活动中运用书籍、报刊、上网、电视、广播、VCD、照片、玩具、现场采访、探索实录等各种途径去获取信息。

三、小策略,大作用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恰到好处的师幼互动是最重要的。考虑到区域化学习活动需要充分的自主宽松的氛围,所以教师应尽量减少干预性指导,以隐性的指导为主。

1.等一等,帮一帮

区域化学习活动中,大部分时间是幼儿自己自由探索与操作,其间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必要时,教师要学会“等”,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与材料互动,给予他们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例如在小班活动“交通工具大集合”中,幼儿对教师说:“今天我想造一辆公共汽车。”“好的,这回你的公共汽车要造得牢一点噢,过会儿我来乘你的车,好吗?”幼儿连忙点头。但是在用瓶盖做轮子的时候,他选择了固体胶棒,结果无论如何粘,轮子总是掉,教师在边上观察到以后还是默默等待。经过数次失败之后幼儿改选了双面胶,但是撕不下白色一层,此时教师上前询问:“需要帮忙吗?”终于,“公共汽车”完成了,幼儿十分高兴。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有利于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激起幼儿对材料探究的更大兴趣与欲望。

2.说一说,评一评

区域化W习活动中,幼儿的自我学习和自主探究占了活动的大部分时间,那么活动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如何解决,重要的知识点如何来化解呢?

第一,交流、讨论式。从形式上可以分为集体交流、小组交流和个别交流,适当的时候可以灵活转变、交叉使用。但是教师需要注意,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交流、讨论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于小班可以重点围绕活动中的兴趣情感、坚持性、专注性等,如:“今天你玩哪些区?”“你都做了什么?”而中大班可重点交流创造性、再探索的愿望、自信心、合作交流等方面,如:“今天你有新的尝试吗?”“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第二,展示、示范式。教师可以展示幼儿的作品或活动成果,如幼儿的作品、区域活动中的记录单等,它使幼儿活动有了持续性,能给予幼儿更多的成就感和向同伴学习的机会,体验活动的乐趣。当然,还可以展示、示范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一些内容。如在“水中开放的睡莲”区域中,要求幼儿比较三种纸制的花在水中开放的快慢。有的幼儿自己一个人操作,先放两朵花,再迅速放剩下的一朵。而有的幼儿则是两个人、三个人一起合作,同时将花放到水中。于是在评价时,可请两位幼儿示范他们合作操作的过程,让幼儿从中领悟到活动中合作的重要性及怎样的操作才是更加科学的、正确的。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8

【关键词】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主题活动

区域活动会使幼儿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各种合理需求得到必要的满足。这种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方式,更有利于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这一观点得以真正体现。以下是我们在大班主题《动物王国》下开展区域活动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区域环境的创设

1.区域内容要丰富多彩

在区域的设置上要考虑到五大领域的内容,为幼儿的多元化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平台,每一区域的内容要丰富。我们创设了生活区、美工区、科学区等八个区域。不是说一个区域只能进行一种项目活动,而是在一个区域活动中投放了多种项目活动,让幼儿自主来选择自己所要去的区域和所要玩的项目。

2.合理布局各区域的空间

我们一共开设了八个区域,每个区域采用不同的高度进行隔断,比如阅读区我们是让孩子在地面上铺上毯子进行阅读的,益智区我们利用了一些大箱子让孩子们坐着游戏,而在科学区我们运用了桌子让孩子们既能站着又能坐着游戏。这样设计比利用一个个版面进行隔断效果要好,孩子们不会感到空间的压抑。同时在每个区域的不同年内容上我们利用一些小的块面进行小的隔断,这样孩子们在玩的时候不会相互影响。

3.区域活动的标志设计

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幼儿便于参与,选择。我们在活动每个区域都设立了一个标志性的标志牌,代表了不同的区域。在标记符号设计上,我们是和孩子在一起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幼儿一看就明白,因此孩子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意愿自主选择活动区并有序进入。

二、活动区材料的投放

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对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区域活动中有主体相关的,也有非主题的,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调配,结合主题的进度、孩子的需要等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既要为主题的开展做好相关的准备经验,又要控制好投放材料的适切性。

1.根据主题有计划,有目的投放材料

主题活动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往往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以涉及到生活、学习、语言、运动、游戏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化的结构。而区域游戏正是实现主题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投放游戏材料。在我们动物王国这一主题活动中,其主要目标是:让孩子自主地认识动物的特征,了解动物神奇的本领,探索动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生存状态。可见在这一主题中,主要是让幼儿认识动物感受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更是动物的伙伴让孩子萌发保护动物的情感,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在区域活动中阅读区提供了很多动物的图书,其中恐龙系列孩子们特别喜欢,在美工区提供了丰富形象而多彩的材料让孩子们制作纸杯、纸盘动物,而表演区的孩子们最喜欢表演《狮王》、《小狗抬轿》等乐曲乐此不彼。

2.材料的投放在大主题下同样也要有主题――背景

在投放材料时孩子不是为了玩而玩,教师也要为孩子考虑它的目的,也就是富有情趣。这样孩子的兴趣更高,更能拓展孩子的思维。比如在美工区“动物乐园”里我们在墙面设计了一个运动会场,在上面布置了跑道,孩子通过画,折,剪,贴请昆虫参加运动会。在益智区我们设计了在地上玩的一个大的动物棋,在每个动物上面都有一个相应的数学题目,这种形式孩子们特别喜欢同时又与数学结合,让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进行思考。

3.提供层次性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

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4.根据兴趣师生共同设置区域

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设置,通过观察、倾听和询问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不断融入有价值的内容,引导幼儿积极主动而有效地学习。使他们在区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积累经验,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5.注意及时调整材料

在活动中幼儿的能力、兴趣往往会随着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大班的幼儿。这就要求我们仔细观察幼儿对材料的利用情况和兴趣倾向,及时对材料进行调整,使材料投放呈现动态性。

(1)删减

如果一种材料的操作要求对幼儿来说已经不具有挑战性或幼儿对这种材料已失去兴趣,教师就应考虑删减一部分材料,让幼儿保持新鲜感,应对新的挑战。比如我们生活区的扣扣子,刚投入的时候很感兴趣,但是很快发现对孩子们来说有些简单,孩子们不怎么愿意玩,我们就把它减掉了。

(2)添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