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国防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13 11:06:13

国防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篇1

推荐阅读:国防教育党校教育

国防教育,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有组织,有领导地在公民中进行灌输国防知识,培养国防观念,提高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各种素质的活动。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

一、充分认识开展国防教育的重大意义

1、加强国防教育、树立国防观念,是关系到国家强弱和民族兴衰的大事。古往今来,世界上一些有的国家和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都十分重视国防建设,重视对公民开展国防教育,认为任何一种忽视国防教育的设想都等于是一种自杀。

在我们中国,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教育家和军事家,同样都很重视国防建设,重视对人民的尚武卫国的思想教育,并把它视为立国安邦之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明耻教战”、“教戒为先”、“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等就是其光辉国防思想的结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培养人民的国防观念,民族精神,更有其独到见解,他说,“所谓固国家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道何在?精神为也。”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一个国家的国防巩固与否,不应只以“山溪之险,兵革之利”来衡量,而应看其国民的觉悟程度和精神状态如何。构筑和巩固全民牢不可破的精神防线,才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治本措施。古今中外的无数历史事实也证明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有效地防御外敌入侵,其精神防御之重要,往往并不亚于物质防御。一个国家的精神防线巩固了,在平时,可以不为外部的风吹草动所惊忧,安安稳稳搞建设,并能在国际事务中挺起腰杆做人;在战时,则能凝聚民心,万众协力,去争取战争的胜利。国防是民族生存之盾,国防观念则是民族生存之魂。公民国防观念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党政干部更要领先一步增强国防观念和意识。

2、国防教育对经济建设有巨大促进作用。一方面,国防建设不能离开经济建设孤立地进行,它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国防建设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基础,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寸步难行。另一方面,经济建设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国防实力作保障,经济建设的发展也是不能持久的。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又是我国革命实践的结论。再从历史事实看,古今中外,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容互补,相互促进,并驾齐驱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不少的:成吉思汗大军的马,是经济建设与武装斗争的共用工具。资本主义兴起时欧洲人的船,是外贸和跨海作战的兼用武器。当代美国的国防经济,就具有军民兼容、相互促进的性质。

当前,发展经济是我们国家的中心任务。我国的内政外交,都根据这一任务作了相应的调整和转变,国防建设无疑也必须适应这个转变,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作为国防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教育,同样要适应这个转变,积极地促进经济建设。这就要改变“国防就是打仗”、“国防教育就是战备教育”的旧观念,要把国防教育转向既为正义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服务,又为培养合格人才,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上来。这样一来,我国国防教育的路子就更宽了,与时代的需要也扣得更紧了,因而生命力也就更强了。

当然,国防教育要花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毋庸讳言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不看到这一点,不算国防教育的经济帐是不行的。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要办事,这是各级干部应该考虑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只算经济帐,只看到国防教育要花人、财、物的一面,而不算政治帐,看不到国防教育的社会效益,看不到国防教育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同样也是不可取的。

众所周知,国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任何民族要振兴,社会要变革,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精神,都需要把人们振奋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伟大的奋斗目标。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形成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艰苦奋斗,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等等,就是我们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就是我们民族的优势,就是中华民族国防意识的精华。在我国进行全面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些精神是不是已经过时了,是不是已经不需要了呢?事实上,改革和搞市场经济需要担更多的风险,度更多的难关。在改革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提倡上述革命精神,更需要这些革命精神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发扬和光大上述革命精神,仍然是我们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动力和纪律保证。因此,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对于正民风、壮国魂,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激发人们建设祖国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有力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国防教育是培养合格党政干部人才必要环节。国防知识是一个包容了从天文到地理,从内政到外交,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基础科学到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知识群体,内容丰富,门类齐全。而且一般来说,世界各国都重视把尖端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国防建设,把众多的优秀人才集中在国防建设岗位上。因此,在国防知识中,又往往凝结着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和海湾战争所使用的武器装备,就反映出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因而,学习、掌握和运用国防知识,国防科技,有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改善人们的知识结构,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科技水平,增强国际竞争的实力。人所共知,在当今时代,一个没有国防知识的党政干部人才,或者说,一个党政干部的知识结构中如果没有国防知识的成分,这是不完美的。一些国家竞选总统,为什么要有必须服过兵役这一条呢?多半是从人的知识结构上来考虑问题的。

通过对党政干部进行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坚定了他们的政治立场,增强了组织纪律性、锻炼了体魄、培养了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以及他们相互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的集体主义精神;学到了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扩大了知识面,所有这些都有力地说明:国防教育对党和国家所需现代合格党政干部人才的培养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着力抓好“七要”,推动党校扎实开展国防教育

党校是党政干部的“三个阵地,一个熔炉”。要使党政干部能够尽快在阵地里成长,在熔炉里冶炼,抓好国防教育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那么,当前党校的国防教育应该抓些什么?应解决好哪些问题呢?

1、思想认识要到位。以上分析了党校开展党政干部国防教育的重大意义。认清了重大意义,所以在党校办班培训教学计划中国防教育的内容就不能可有可无。应该把国防教育纳入党校教育培训的总体系。其理由有四点:一是总书记曾讲过,应把全民国防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系。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党性锻炼,所以也应该把国防教育纳入到接受培训的党政干部的党性锻炼中;二是从国防教育的内容体系看,无非是国防思想教育和国防军事教育两个方面,但其核心还是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党校的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把两者纳入一起进行并不矛盾;其三,从我们党校的实践看,这样做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办班学习培训效果,克服了党校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党性锻炼)和专题课教育几张皮的现象,同时,课时矛盾也容易统筹解决;四是从中央党校“四位一体”教学目标改革(即“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要求看,党政干部在党校学习培训期间,除了要接受理论学习外,还要努力培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而这三个教学目标的实现,加强国防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另外,中央党校教学改革内容确定为“三基本,五当代”(即马列主义基本问题、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政治、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思潮、当代中国国防和中国军事),可见国防教育是党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教育内容要明确。目前,地方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还没有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所以党校在组织教育时随意性比较大,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搞好地方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就要首先优化和规范其教育内容。具体说,应主要抓好四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国防理论。重点是学习马列主义战争观、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通过了解我国国防建设的基本内容、任务和要求等,牢固树立国“无防不立、无兵不安”的思想。二是军事知识。重点是学习军事高科技常识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不断增强支持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感;了解高科技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规律,不断增强支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责任感;深刻理解军事思想和人民战争优良传统,牢固树立正义战争和人民战争必胜的信念。三是安全形势。重点是了解国际战略局势的发展走向,我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认清巩固国防、抵御侵略和统一祖国的历史重任,牢固树立常备不懈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四是国防法规。重点了解国家颁布的《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人民防空法》、《民兵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依法开展国防教育、兵员征集、民兵预备役建设、人民防空、国防动员等工作。

3、教育形式要多样。内容需要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党校在开展党政干部国防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以保证教育质量和效果。根据我们邗江党校国防教育实践总结,可以采取以下形式进行教育:一是专题教学。在有关主体班次教学计划中,把国防教育的内容,以专题课的形式安排。比如:在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安排了“分析”专题等。二是把国防教育寓于集体活动中。比如可以聘请部队官兵做教官,开展军事化训练;可以组织学员到部队靶场实地射击打靶等等,这样既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让学员体验了部队生活,增强国防意识。三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就是除了请武装部门、部队系统有关人员上课外,还请老红军、老战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学员上课;“走出去”就是组织学员到国防教育基地接受更为直观的国防教育。四是把国防教育贯穿于函授教学中。党校函授学历教育是培训在职党政干部的重要渠道,在函授教学中要适当穿插国防教育的内容。在党校开展国防教育过程中,如何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来保证教育效果,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4、有关部门要指导。国防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要形成教育合力,非党、政、军民齐抓共管不行,非加强党的强有力的领导不行。党管武装是我党历来的优良传统,加强党对国防教育的领导十分必要。就党校的国防教育而言,也同样需要其他部门(如武装部门、部队系统、“双拥”部门)密切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党校是培训党政领导干部的学校,但开展国防教育还显得不那么专业。需要专业的部门加强指导。

5、教育经费要保障。一些党校国防教育之所以搞不起来。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党校的经费紧张,资金短缺,难以开支国防教育(含军训)所需的费用。要回避党校国防教育的经费问题是回避不了的。目前不少党校国防军事教育经费没有专门的来源渠道。实际上,办班经费得到保障,国防教育开展得好些,办班经费紧张,国防教育开展得差些,甚至开展不了。鉴于这种情况,国防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共同研究党校国防教育的经费问题,以保障党校开展党政干部国防教育工作切实到位。

国防教育论文篇2

当前,我国的防灾教育十分薄弱,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防灾意识不够,对预防灾害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例如学校对防灾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二是社会防灾应急体制不够健全,责任不够明确,没有建立完整的防灾应急体系。社会各级和学校对防灾应急预案缺乏了解,缺乏实际防灾、减灾的经验,预案演练不够。例如,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的剧场火灾酿成的300多名儿童失去生命的惨案,如此严重的事故背后,逃生者拥堵逃生通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逃生时没有良好的秩序,没有逃生的训练,没有临危不乱、不惧、不抢的素质也是原因之一。三是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宜传不够,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常识。比如,2005年11月26日,江西瑞昌与九江之间发生了5.7级地展,地震波及到了湖北省,导致湖北5县市受灾,造成1死81伤,其中81名伤者中78名是学生(其中多名学生受重伤),主要是在避震时拥挤、踩踏造成的。不是因地震本身,而是因地震恐慌造成的人身伤害,着实使人震惊[’〕。四是各级学校的教学楼、宿舍等达不到规定的防灾标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坟川大地震中,有多所学校的教学楼垮塌,造成了惨重的伤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的建筑达不到应有的防震级别,这是值得教育部门反思的。

二、防灾教育的模式

(一)讲座模式

讲座是防灾教育中比较简便易行的模式。灾害研究专家认为,要提高讲座的效果,首先要促进灾害高度关心人群和灾害低度关心人群之间的互动。对灾害关心度不高的人往往是没有灾害经历,因此他们对灾害的估计比较乐观;而高关心度的人多是亲历、亲见过灾难场面,能够较深刻地理解灾害的破坏性和杀伤力,同时对于灾害中的逃生和救助方法也比较熟悉。通过灾害高度关心的人群对灾害低度关心人群的讲述、劝导和方法传授等,可以使灾害低度关心人群感同身受,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在防灾讲座中,适当加人灾害亲历者、救灾人员等人讲述或记录,可以使听讲者通过这些重要的案例知识对某方面灾害有更深刻的认识,再加之专家或教师的讲解,使听讲者获得比较全面的有关灾害的知识。

(二)体脸模式

体验模式可以分成假想体验、模拟体验和真实体验三种形式。一般来说,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前两种。假想体验是让受教育者想象灾害发生的情景,可以是防灾训练人员口述,也可以是录音、影像等教学资料,营造灾害气氛,让受教育者去体会当时的感受,想象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可能采取的自救措施等,也可以让受教育者观看灾害和自救的影像,让他们通过观察学习来丰富自己的逃生知识和技术。模拟体验是模仿真实的灾害现场,制作地震或火灾等等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虚拟的场景,配以指导人员的说明和讲解,让学生亲自使用灭火器等工具,实施模拟自救。这种体验的方式较之讲座具有生动、实用的特点,是比较理想的防灾教育模式。但是体验模式对设施的要求相对较高。比如,日本针对本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特点,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大量的防灾馆、防灾训练中心等机构,接受社会各界人员来此学习如何应对火灾,亲身体验地震发生的情景,学会在灾难发生时如何自救。这种教育模式有效提高了社会大众的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

(三)综合活动模式

综合活动模式的方法比较多样。防灾教育机构可以让受教育者自己确定题目,通过查阅资料和社会调查等方法了解灾害的历史、形成原因、预防方法和自救措施等,大家相互之间通过讨论、相互交换意见或谈感想等增加对有关灾害的知识的了解;也可以通过组织与防灾有关的游戏、运动、表演、远足、夏令营等各种活动,增加防灾体验,习得逃生本领,触发对他人的理解和同情。

三、防灾教育的内容

(一)一般防灾教育的内容

一般防灾教育主要是面向大众的防灾教育,主要包括对国民的防灾教育和训练,机关事业团体的专业性防灾教育和训练及其政府组织的综合性防灾教育、训练和演习三大部分。

1.面向国民的防灾教育和防灾演习

在各地方消防部门应专门设立相应的防灾教育中心,由专人负责到学校、单位讲解消防知识,并指导各种防灾训练和演习。

学校应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防灾教育和防灾演习,包括灾害的基本知识讲解、灾害时的避难演习等,同时还包括灾害发生时如何将学生安全交接到家长手中等具体措施。消防员和交通警察则应分别到学校给学生开设消防安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以及自行车的交通安全,从小学开始进行防灾教育和安全意识的普及。

社区的防灾演习和防灾知识的普及。各地方政府或社区居委会应定期组织居民进行防灾演习,包括地区的灾害特征介绍,自己所处位置(住所或工作场所)安全性检查和确认,如房屋的抗展性的确认,所在地区届时发生毁坏的可能性大小,以及火灾延烧的概率等确定;所在地的避难场所的位置和路径的确认,灾害时如何安全避难,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如何急救,灾害时家人安全状况的确认方法等。

2.机关团体的防灾训练

各机关团体应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各种专业性的防灾训练和防灾演习。通过对可能会发生的各种灾害进行预测,针对预测到的灾害特点,进行相应的防灾演习。如地震时指挥和疏导被困的地铁乘客安全避难;防止火灾延烧的消防演习等。例如,韩国地铁火灾事故后.日本地铁公司除了全面检查地铁的防灾系统外,还就地铁在灾害时的紧急停车,通过手动装里打开车厢门,伤员的急救,并在地铁司机的指挥下,沿着地铁隧道进行安全避难等防灾演习。

3.政府组织的防灾训练和演习

国家应制定灾害应对基本法,规定国家防灾训练义务和国家的“防灾日”和“防灾周”,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和企业团体在每年的防灾日举行防灾训练。例如,日本就规定了每年的9月1日为全国的“防灾日”,9月l日所在的周被定为“防灾周”。所以每年的9月1日,日本政府都举行大规模的综合防灾训练和演习。同时,日本的中小学、机关团体以及地方自治体也都将举行不同形式的防灾训练。政府通过这种防灾训练向国民提供必要的防灾知识教育,以达到提高整体防灾意识的目的。

(二)中小学防灾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由于缺乏自我救护的知识和能力,往往会成为自然灾害的最大受害者。因此,做好中小学防灾教育对于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很重要的。对学生的防灾教育,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和心理发育阶段特点来进行。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状况不同,对灾害情况的估计和处理能力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我们在进行防灾教育时,应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为原则,在教师和成人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前提下,增加学生的自我保护和救助能力。

幼儿园的小朋友对事物的辨别能力相对较低,语言功能也不够完善。他们往往不能意识到危险,或者即使知道危险也无法将信息准确地传达给成人。因此应该比较早地通过图片、声音和录像等让孩子了解灾害,训练孩子在灾害发生时按照保育员的指示快速行动,当孩子发现火灾等危险隐患时,能及时告知教师或身边的大人,以争取撤离时间。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认识到灾害的危险性,也能够传达灾害警报,这一阶段防灾教育的重点是使小同学能够在大人的指导下快速、正确地逃生;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能够了解灾害的危险性,并自行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措施;高年级的学生应了解对各种灾害可能发生的情况,快速采取行动,不但要确保自己的安全,还应密切关注他人的情况,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人。

初中阶段,应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灾害的理解,不只是让学生产生对灾害的危机感,还要让他们了解灾害可能发生的情境,尽量减少灾害可能给学生造成的伤害,使学生具有比较完备的应急技能,自制灾害应急手册,做好灾害的日常的预防,在灾害发生后能进行正确的避难活动。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应该深人理解防灾、救灾志愿者行动的意义。

高中阶段的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都比较成熟,反应灵活,行动敏捷。与老年人、孕妇和残障人员相比,他们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但可以自救,而且他们中的部分人还可能成为救助他人的生力军。因此高中阶段的防灾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在灾难到来的时候,不但确保自己的安全,而且还要为朋友、家人、社区等其他人员的安全做贡献,高中生应具有保护他人的态度和应急技能,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参加当地救灾志愿者活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处于困境中的他人提供帮助。

四、防灾教育的其体措施

防灾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仅包括灾害前的预防,而且还有灾害来临时的逃生、自救和救助他人。

(一)宣传防灾知识,建立预警系统

防灾知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应将“防灾教育”的内容纳人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教育部门应编写危机应对和防灾教育指导方面的教材;政府部门应通过电视、报刊杂志、影像资料、互联网等途径介绍防灾知识,进行减灾知识宜传。另外,消费部门可以通过印制灾害应对手册,散发给居民,详细介绍应对灾害的各种知识;多种多样的防灾培训和演练。个人更应积极配合,从自身做起,不仅要自身掌握防灾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积极参与防灾知识宣传等公益活动。防灾工作的首要环节是房屋建筑、设备器材、门窗等的安全性能,要对其抗震性、耐压性、排水、逃生路径等方面要进行全面的检测和修缮,而且还要建立早期预警系统,预计各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配置灾害发生的警报装置、临时照明装置、紧急对外联络装置、必要的药品和粮食等救灾物质,提高对灾害的反应速度,安排好灾后生活。在许多发达国家,学校不但是学生的学习场所,还是大量市民灾后的避难场所,因此加固学校的建筑,增加设备的安全性能,配备充足的救灾物资等,对整个社区的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授自救助人方法,建设防灾教育基地

防灾教育要根据各种灾害的特点,传授相应的应对方式。以地震、火灾、交通事故为例,地震中如何确定震级的大小和危险系数、哪些地方适于避难、什么时候需要撤离房间、需要采取怎样的防护措施;发生火灾如何使用灭火器,防止被烟熏倒,在逃生之后如何请求帮助等;在对待交通事故问题上,怎样避免交通事故、在事故发生后通知警察、早期急救等都应该明确地告诉给学生。另外,建设防灾训练基地也是提高防灾教育效果的重要措施。例如,日本京都市政府在寸土寸金的市区出资兴建了京都市民防灾教育中心并且负担80%的维持费用,用于市民及参观者提供防灾教育及培训。中心最大特点是采用给参观者以亲身体验和感受为主的教育培训方式。

中心有多种体验项目,如地震体验及训练屋、泥石流体验屋、消防训练室、风速体现室、烟雾躲避训练室、紧急梯子逃生训练等。地震体验及训练既让参观者体验真实的地震发生过程,又培养了参观者减少次生灾害发生及自我保护的意识。泥石流体验能使体验者体验到泥石流发生时的恐怖。消防训练室主要训练灭火器等消防设备使用。中心展示厅用各种图片、文字向人们介绍日常各种防灾知识。中心还开设面向公众的各种减灾培训课程,有面向单位开设消防员培训和向广大市民开设外科医护急救培训等。中心只对单位收取一定培训费用,对公众参观、体验项目均为免费。防灾训练基地是模拟训练模式的必备场所,可以达到防灾演习的效果。

(三)进行逃生和避难训练

在了解了防灾和自救知识后,应有意识地对大众进行实地的演习和训练。政府机构、学校、企业团体应经常在各自的单位进行逃生线路、楼梯的使用、撤离的先后顺序、到达安全地点后的站队位置等方面的训练,这些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演练,力求快而不乱,井然有序。逃生训练可以是有准备、有组织的。当人们逐渐掌握和熟悉了逃生方法,也可以进行突击训练,增加人们的临场感,更真实地体会灾害现场的情境,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人们也需要了解避难场所的合理使用方法,因此可同时展开宿营地的选择、救灾物资的领取、水源清洁、个人卫生、疾病和瘟疫的预防、救护等训练活动。坟川大地震的重灾区的中安县桑枣中学,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组织逃生训练,灾情发生以后全校2200名学生和数百名教师在1分36秒内全部安全撤离,创造了坟川地展中全校幸存的奇迹。逃生和避难训练是保证人们生命安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需要各级单位引起重视,常抓不懈。

(四)加强社会各界的合作

防灾教育需要政府、专家、市民和学校的通力合作。专家的作用是总结和归纳灾害发生的原因、抵御的方法、自救的方法等等,帮助各级单位构建防灾教育的知识和技术支持体系,并且对各单位的防灾教育活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市民不但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参与防灾的学习和训练,而且也应该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以形成全民参与、共同学习的氛围。灾害不会只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灾害的偶发性使社区中的所有人都可能成为受灾对象,为了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每个人都应该成为防灾教育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学校应该成为市民的避难场所,并具有传授和培训防灾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职能,学校教授给学生的防灾知识,还要通过学生传达给其家长和邻居等其他市民,从而增加学校防灾教育的影响面和受益群体。政府要为以上三个部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鼓励和组织多方面的合作。防灾教育需要政府、市民、专家和学校紧密联系,以“尊重和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为中心理念,通过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和普通市民的防灾意识、防灾能力,以创建安全文明的社区和学校。

参考文俄:

[1]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2]膝朝阳.恐慌之祸有甚于灾害[N].南方日报,2005.11.28.

[3]膝五晓,加藤孝明,小出治.日本灾害对策体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郑居焕,李翅庄.日本防灾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基建优化,2007,(2).

[5]news.Zlen.eom/soeial/ohixian2008/05/27/4766535.shtml.

国防教育论文篇3

本文作者:陈文彬陈艳波工作单位:广西工学院

类比其他专业教师高学历、高职称而无所适从学历和职称对一个教师而言,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虽然说高的学历和职称不能代表能力,但时下对高校引进教师问题上非博士或教授不议的现状下,在文凭和学历的压力下,相较于起步晚的国防教育学科,在这方面远远落后于其它学科。加上一些所谓的“人才学历职称化”的评价标准,在其他专业老师的高文凭、高职称的光环下,国防教育教师显得无所适从,挫伤了这些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的积极性,影响了国防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发展前景的担忧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起步晚、基础差,师资力量紧缺,除客观原因外,与一些高校没有固定编制,没有单独系列职称,机构不稳、经费不足等有密切联系。由于军事学科在地方高校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大多高校把它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范畴评审。这不失为过渡的好办法,它一定程度上增加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的吸引力,但这只是权宜之计,真正要让国防教育教师有归属感,实现国防教育的专业化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必须争取设立有军事学科自身的职称评审系列,以促进国防教育学科的发展,实现国防教育教师的个人发展。继续教育匮乏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它通过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科技、经济发展服务。近年来,全国一些省份和高校尚未把国防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缺少继续教育机制,同时,部分国防教师自身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国防教育的继续教育尚未变成国防教师的自觉行动,国防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专业成长环境的氛围不浓厚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专业成长环境决定了教师的成长。从机构的设置到人员的配备,国防教育在高校学科里面算得上是被边缘化的“必修课”,大部分普通高校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理论教学师资队伍,更不用说拥有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专业成长环境氛围不浓。

明确标准导向高校如何使国防教师致力于国防教育事业,坚守国防教育岗位是一个重点。军事教师职称评聘,要纳入学校教师的管理渠道,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加强各项综合配套措施,加快实现国防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改善国防教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经济待遇、工作条件,营造全校浓厚的国防教育氛围,创造有利于国防教师发展的环境。让国防教师既安心从教,又能有足够的空间发挥个人所学,把国防教育当成事业来做,在高校国防教育土壤里“生根发芽”,推动国防教育事业的整体进步。完善培训制度,适应发展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国防教师队伍素质,以适应国防教育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立足现实需要,着眼未来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努力拓展军事教师的培养渠道。国防教育实效性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跟国防教育教师的知识、能力、教学技能、工作态度等整体素质息息相关。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培训,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使国防教育工作者的各项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以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形成一种制度。通过培训,教师们将有更多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有效减少不安定因素,使国防教师拥有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不会轻易地离开现在的教育岗位。努力实现国防教育工作和个人的协调发展良好的工作环境才是吸引和留住国防教师的关键。要实现学校国防教育的战略目标,首要一点就是必须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关心国防教育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使他们在实现国防教育工作目标的同时也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忽视了国防教育工作者个人的利益和发展,必将挫伤其工作积极性,甚至转行,放弃原来的教学工作,从而也影响了国防教育目标的达成。必须充分注意国防教育工作与教师个人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在达成国防教育目标的同时,使教师自身的发展和需求得到实现。做好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要解决目前高校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现象,首先一点就是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应措施,建立国防教师成长的保障体系。根据教学要求,逐年扩大国防师资队伍,尽可能从硕士及以上毕业生中有计划地从军、地院校招聘有国防专长的人员作为专兼职国防教师,引入高学历高职称的国防专业带头人;在学校内凡有教师任职资格、有教学能力的老师都可以兼职任教,充分发挥他们双肩挑作用。在专职国防教师上,鼓励原有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在职教育等方式提高学历和教学水平,完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在队伍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允许其合理流动(如晋升),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待遇,引入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使我们的国防教育教师安心、乐于耕耘在国防教育这片土地上,降低教师的流失率,提高教师们对国防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改革职称评定及收入分配方法,尽快建立国防教育学科的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使工资、奖金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直接挂钩,建立起充满激励机制的高校校内分配制度。做好学科规划和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为才有位,想要在国防教育事业上干出一番天地,首先要自己重视,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效仿的。首要一点就是自己重视自己,一开始就做好国防教育学科的教学规划,按计划、要求施教,据理力争,摸爬滚打,在干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争取各方面更大的支持,从而形成全校都来支持国防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营造浓厚的国防教育专业的成长氛围,助推国防教育学科发展。在个人方面,高国防教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要做好计划安排,明确自己的发展前景和努力方向,积极地发挥自己的工作潜能并努力争取,将国防教育发展和目标与自己的发展和需要互相匹配,增强对国防教育工作的热情、认同和归属感,不断地调动工作积极性。要让教师安心在国防教育教学,首要一点就是要靠教师道德自律,做到志存高远、淡泊名利,“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下决心从事国防教育教学,改变目前国防教育在高校的现状,提升国防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

国防教育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地方院校,国防人才,培养,研究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建设强大国防是国家发展的战略使命,是每一个公民的历史职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把战争向信息化形态推进,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又一次军事变革。新军事变革对各国国防建设提出新要求,根本在于国防人才的培养。我国在这次军事变革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国防人才的培养,因此军委提出了军队生长干部要逐步走开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从更大范围选拔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地方院校学科门类齐全、资源丰富,具有培养国防人才的优势。近年来地方院校采取多种形式,在培养国防人才方面探索出成功经验,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一,地方院校国防生招收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与军队签约培养国防生的地方院校已达117所,在校国防生近7万名,已有3万名毕业国防生补充到我军各条战线。[1]第二,报名参军入伍学生数逐年增加。据《南方日报》报道,从2001年2000余名大学生入伍,到2009年将有13万大学生进军营,年度总量扩大了近60倍,部队的每一个班排都将有大学生士兵。第三,地方院校国防教育工作得到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把地方院校国防教育纳入到法制轨道,为国防教育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地方院校依照法规,逐步开展起国防教育工作。

经过多年的摸索,地方院校在培养国防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国防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提供了智力保证,加快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新军事变革的步伐。在总结地方院校培养国防人才培养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地方院校在对全体大学生国防教育,提升大学生整体国防素质上还存在欠缺,突出表现在:

1.地方院校部分大学生国防价值观淡薄

为了解大学生国防知识掌握情况,我们随机对某专业的大一和大四学生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能全部正确回答这些问题的学生仅占40.1%,说明地方院校虽然开展了国防教育,但大学生的国防知识并不十分丰富。少数学生把学好知识和早日成才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而为之奋斗,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公民责任感和公德意识薄弱,个人主义盛行。在这种现象比较普遍的社会和家庭教育背景下国防教育论文,学生缺乏对应有的公民责任意识的共鸣,因而不能认真地接受国防教育。在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调查中, 31.6%的同学认为最值得尊重的职业是军人,占比例最大。但当询问“如果你有机会从军或国家需要,你是否愿意参军”时,只有18.7%的同学选择了很愿意,有35%的同学表示比较愿意,明确表示不愿意的占17.7%;当问及“是否考虑过毕业后到军队或军工行业去就业”时,考虑的占43.5%,没有考虑的占56.5%。从调查结果分析,当今大学生国防职业价值观淡薄,应该得到加强。[2]

2.高校国防教育管理机构、保障机制不健全

自国防教育法颁布实施后,高校国防教育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从基本的军事技能训练到专业的国防知识教育,极大的提高了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国防素质。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管理机构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有的高校在武装部领导下成立了专门的国防教育教研室,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但有部分高校根本无健全的、专业的、职责明确的国防教育管理机构,造成国防教育流于形式,消减了国防教育效果,达不到为国防建设培养后备力量的目的。此外,许多高校认为地方院校毕业生不会有多的学生从事国防事业,因此没有必要在国防教育中投入过多的人力和财力,造成地方院校缺少军事理论课教师和国防教育经费。地方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也遇到一个尴尬的情况,由于多数高校缺乏国防教育相关的学科,很难引进高水平的军事理论课教师。引进少数军事理论课教师,由于缺乏开展科学研究的条件,工作热情下降,影响教育效果。

3.国防教育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

目前多数地方院校国防教育形式为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军事训练集中于一段时间内进行,要完成规定的科目及政治教育,工作量偏大,而且由于高校招生规模较大,军训人数多,军训内容大都约定俗成,运作方式凭着老感觉、老思维、老经验在进行,所以军事训练形式上难以突破,使得学生感到军事训练枯燥,盼望早日结束。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地方院校应肩负起历史使命,通过国防教育推进地方院校国防人才培养工作。依靠教育的特殊功能,达到改变大学生国防素质的目的,增强大学生为国防服务的意识,推进全民国防教育的开展,力争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国防人才核心期刊目录。

1.从国家安危高度强化大学生的国防职业价值观

首先,各高校在对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及职业教育时,很少进行国防职业价值观的教育,造成大学生普遍产生国防行业地域偏僻、生活艰苦的偏见,致使地方院校大学生国防行业就业比例偏低。因此,应结合国防教育,大力开展国防职业价值观教育,逐步让大学生树立起投身国防、建设国防、现身国防的职业价值观念。其次,当代大学生是中国80后的一代,出生于和平时期,成长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期,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他们缺乏艰苦锻炼,更由于没有经历战争年代生与死的考验,造成危机感较弱,甚至缺乏。因次,有必要结合国防教育提升他们的忧患意识,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强化的关键时期,要结合国防教育,逐步扭转他们的自我意识、利益观念,树立起以爱国主义、奉献牺牲精神为核心的国防职业价值观念,为国家培养更多国防中坚力量做准备。第三,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淡薄使得他们对国家安全有关概念掌握不准确,对国家安全工作不了解,认识片面,有部分学生不清楚公民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应承担什么义务。又由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追求享乐,拜金主义思想盛行,奢靡之风日盛,使一些大学生居安不思危,社会责任感不强,警惕性不高,客观上起到削弱国防意识的作用。外国敌对势力很有可能抓住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淡薄的弱点,进行思想渗透。因此,也有必要从国家安危、人民幸福的高度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国防教育论文,树立起正确的国防职业价值观,克服享受的思想。[3]第四,大学生受过专门的训练,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未来现代科学技术的拥有者。他们走出校门后,接受一定时期的实践磨练,定能成为行业的技术骨干,他们的言行举止将影响周围的的一批人,因此他们国防观念的强弱将能对全民国防带来影响。

2.建立职责明确的国防教育管理及保障体系

国外地方院校形成的从国家到高校自身完善教育管理体系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非军事院校的军事训练,属于国防后备力量动员体制的组成部分,由军方直接负责。在英国,国防部预备役局在全国数十所大学中设立了陆军军官训练团、海军训练中心和空军飞行中队,分别负责所在地区几所大学学生的军事训练和宣传工作。[4]

为保证地方院校国防教育的顺利开展,各高校要单独建立职责明确的武装部或国防教育教研室,负责全校的学生军事训练、军事理论课、日常国防教育活动开展的管理工作。地方院校要落实国防教育教师编制,选配好国防教育课教师,搞好国防教育教师培训进修和职称评聘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年龄、职称、专业结构以及生师比较为合理、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以满足国防教育工作的需要。地方院校应主动与地方部队沟通联系,争取地方部队在军训教官的选拔、培训和派遣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地方教育和财政部门要搞好地方院校国防教育经费预算,加大对地方院校国防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各地方院校要把国防教育经费列入到学校教育经费中给予保障。[5]

3.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工作

发达国家组建专门的训练团队对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地方院校进行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除了开展以学生军训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外,还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相比美、英、法等发达国家而言,我们必须在国防教育的方式上下功夫。目前我国地方院校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还停留在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上,完成这两项“规定动作”就认为完成了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缺少“自选动作”。地方院校可以发挥团学组织的作用,成立国防类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建立国防类社团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自我教育,拓展教育形式。开展主题鲜明的国防教育活动,避免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形式,可以增强教育效果。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单靠上几节教育课和听几次报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广泛、深入,持久上下功夫;坚持把国防教育纳入到高校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到教学的总体规划、纳入到素质教育计划中去。

面对新世纪,拥有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最大的财富。国防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国防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国防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地方院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从而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并且投入到国防建设中来,真正地做到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马鹰,黄家富.国防生招生10年回顾:菁菁校园砥砺军中利剑[N]. 中国教育报,2010-11-11.

[2]眭国荣,黄丽侠.工科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 淮海工学院学报,2009,1.

[3]师雷宏.中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06.

[4]张纪光.国外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对我国普通高校的启示[J]. 安康学院学报,2008,1.

[5]林成郎.对地方高校国防教育的思考[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1.

国防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国防教育品牌建设实践路径

一、凝练品牌文化,把握精神内核

国防教育的主线是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核与品牌文化应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传播先进的国防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1]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核与品牌文化理应顺应时展的潮流,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适应国防建设的新需求。1.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与融合已成趋势,同时文化和文明的冲突问题比较突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变化。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仍然继续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现实生活中存在利益分化贫富差距问题等[2]。这就需要正确价值观引导、加强文化自信。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阐述了文化自信的独特性质和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防教育与国防建设早已不再单纯局限于军事领域,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核与品牌文化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及素质教育。2.强化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激发爱国之心、报国之行。马克思主义战争根源学说认为,战争是阶级社会的一种历史现象,其根源隐藏在阶级社会的经济制度之中,隐藏在社会结构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之中。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的经济状况,经济因素是爆发冲突和战争的主要根源[3]。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战争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国家、民族、阶级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超级大国对国际政治秩序和经济利益的追逐从未止步。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倡导和平与和谐的理念,促进国际安全对话与合作,努力营造互信协作的国际安全环境,为世界和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但是我们面临的内部与外部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严峻。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安全范畴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共同组成国家总体安全。新军事革命是一场国防文化革命,塑造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应以强化公民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为精神内核,普及正确的战争观、国防文化知识,热爱人民军队,建设人民武装,激发公民的爱国之心和从军报国的荣誉感,自觉参与国防建设、积极投身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牢固树立适应时展的国家安全意识。3.讲好英雄故事,弘扬革命精神,激励强国之志。革命精神是老一代革命者、共产党人为国为民谋划进取的探索精神、奋发向上的开拓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是革命时期人民军队能够克敌制胜的理想信念支撑,也是人民群众能够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中国仍处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变革之中,仍然需要继承和坚守这种革命精神。身处时代前沿,继承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结合当前中国国防建设实际,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奋进力量,激励人们锐意进取的强国之志,这是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建设的应有之义。主席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总结: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第二艘航母出海试航,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主席所说的这些辉煌成就离不开当代的大国工匠、时代楷模:“中国天眼”的奠基人科学家南仁东、全军英模林俊德和张超,还有为保护试验平台挺身而出、壮烈牺牲的那些英雄们等,这些英雄事迹、这些最可爱的人、我们身边的英雄们,时刻激励着我们的强国梦强军梦,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

二、强化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内化

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内化对象主要是品牌的建设者、管理者、参与者,即:管理部门、教职员工和学生。这三类内化对象对品牌的消费者及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学生,既是品牌服务的对象,又是品牌建设的参与者,要成功地打造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与配合,但是学生的流动性较强,品牌服务的具体内容需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做调整。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主要负责品牌的运作、管理和维护,一般不直接提供品牌服务,但他们对品牌的认知与认同度较高,管理部门直接接触合作伙伴、服务单位等相关利益团体,影响范围较广。相比之下,教职员工是担任直接提供品牌服务与宣传推广的重要角色,直接关系品牌的忠诚度,应是实现品牌内化的重点对象。通过品牌的内部沟通,让全体教职员工形成对品牌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共识,感受到自身在品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品牌建设的意义和目的,将品牌整体战略思路融入工作实践,在工作中强化品牌意识,让教职员工真正成为品牌的建设者和代言人。增强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品牌意识,需要根据品牌建设的内在规律,建立相应的品牌建设机制,可以在原有学校国防教育基础上积极探索一些可行性较高的新载体、新形式,例如:北京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的毕业教育品牌、武汉大学“无人监考”的诚信教育品牌、东北大学的“在实践中感受成长”育人模式、中南大学的以导师制为主的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湖南师范大学的“三突出”“四结合”队伍建设模式、北京理工大学德育答辩教育品牌、中国矿大打造的“镜湖映像”青年视点品牌栏目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活动主题涉及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4]。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师生的品牌意识,让品牌建设更加深入人心、更符合教育教学实际,从而更好地获得品牌认同感和忠诚度,形成品牌传播的基础和影响力。

三、完善课程体系,打造优势项目,提升品牌服务

品牌课程、优势项目都是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建设的重点内容,打造品牌课程和优势项目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整合优势资源、完善课程体系、挖掘优势项目、创建特色教学基地等,综合提升内涵建设与品牌服务。作为一个文化教育类服务品牌,课程与项目是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核心所在,完善的课程体系能够呈现品牌的鲜明特色与价值观。当前学校国防教育与国防文化的传播主要通过针对在校学生进行短期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完成,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系统性工程,往往需要几年甚至更多时间。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服务对象不仅局限于在校学生,还包括其他公民及社会团体,是一项普及性的文化教育品牌。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加强国防教育学科的顶层设计,开发建设国防教育系列化课程,结合优势教育资源,突出品牌课程的建设。同时要理清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马列原理教育的关系,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维护国家安全及综合育人的独特功能[5]。在课程开发与设置上还要区别不同教学对象,突出教育教学与宣传推广的重点,在扩大国防教育覆盖面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品牌价值与服务水平。要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积极组织特色活动项目,组建教育教学活动基地,推进品牌项目化运作。例如:在校内,打造国防教育基地、国旗护卫队、国防教育社团、国防志愿者协会、退伍老兵俱乐部等,延伸国防教育的工作触角;在校外,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和军队教育资源,拓展特色活动项目,建立学校国防教育基地,成立全民国防教育的大课堂。在项目运作上,可以搭建“省—市—区—校”多层级联动的合作机制,加强学校与省市级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之间的合作,争取更多项目支持。此外,各个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区位优势、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防教育文化品牌;通过组织各种竞赛(如:国防文化知识竞赛、国防体育竞赛、兵棋推演、无人机智能战术对抗等)、特色评选、会议交流、志愿服务、国防文化宣传活动等形式,深化军民融合,加强校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探索更多项目合作共建的方式,共享国防教育优势资源和成果,树立各层级的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建设示范学校,组建国防教育文化宣讲团,让品牌服务与传播进学校、进军营、进单位、进基层、进社区,扩大品牌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推进品牌建设专业化、系统化、大众化。

四、树立品牌形象,重视品牌传播

品牌传播是扩大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一环,品牌形象的树立本质上是通过信息传播实现的,信息传播的关键要素有两点:内容和渠道。一,在品牌传播内容上,要输出品牌的价值观与精神内核,将国防教育相关理论和思想、品牌的活动项目信息,以及与军事有关的社会热点、热门事件、热门电影、话题人物等关注和观点广泛传播到校园内外,为更多人了解和掌握。同时,品牌传播内容还应与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相结合,如:“五四”青年节、国庆阅兵式、全民国防教育日等,通过长期性、系列化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家关注品牌信息,自觉提升国防观念及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二,在品牌传播渠道上,可以采用传统渠道,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和自媒体渠道,采取新闻传播、口碑传播、主题传播、话题传播等品牌传播方式,树立品牌形象,增强品牌传播效果。现代品牌传播正经历网络自媒体时代,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的传播应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与时俱进。通过网络和自媒体发声,传播自身的品牌信息,强化品牌的吸引力,品牌活动项目,增加品牌建设者、管理者与品牌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让用户与品牌平等对话,打造品牌的互联网“粉丝”社群,让先进的国防观念、国防文化覆盖校园,服务全社会,让国防教育触手可及。牢牢把握网络宣传教育的主动权,甚至可以引导用户参与品牌的宣传与推广,成为品牌传播的先锋者。

国防教育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

 

国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摘要求:“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其中“讲求实效”就是强调国防教育的实际效果,这是对我国国防教育效果评估的法律依据,也是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指导方针。

笔者通过对大学生调的查,了解到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及军事理论学习方面的效果方面不是很理想;并建议做好国防教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学生活动、高校武装工作的三项结合,同时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去,增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一、 大学生国防教育实效性调查

笔者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本校及所在地一些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问卷设计问题15个,主要涉及对国防教育的了解、对国防教育的建议及通过国防教育学会了什么,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这次调查主要反映了以下问题:

(一)大多学生将国防教育等同于军训教育,对国防教育的内涵没有认识。

通过调查,多数大学生对军训印象深刻,并认为军训让他们在适应大学生活、吃苦耐劳精神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基本军事技能获得上收获颇丰;军训生活也成为了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最为美好的回忆之一。所以国防教育论文,高校开展的以学生军训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对增强大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作风,以及基本军事技能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多数学生对军训教育的认识不能达到国防教育的高度,对自身应该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承担了责任认识不够,没有能够触及国防教育的内涵。

(二)大学生对说教式的爱国意识、国防知识的教育方式有意见,而对于组织、参加爱国、国防为主题的学生活动很感兴趣论文格式范文。

通过调查,大学生对于以讲授法为主的军事理论教育及说教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较为反感,激发不了学生主动学习、有意培养的积极性,反而会引起学生对课程本身及教育内容的反感;相比之下,大学生对特殊节日组织参加相关的活动却更为积极,如:以“五四运动”为主题的系列演讲、辩论、校内游行等活动。

(三) 大学生对关系自身发展的高校武装工作也很积极,但是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通过调查,在国家提供很多优惠鼓励政策,学校提供奖励的背景下,大多学生在校的大学生对于参加学校民兵、在校大学生入伍、毕业生预征入伍、直招士官等项武装工作较为关注,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学生参加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四)高校国防教育仍没有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国防教育的效果难以保持。

通过调查,大多学生只是通过入学军训、建军节国庆节宣传等模式接受了国防教育;而在入学军训教育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并不能得到长久的保持。

通过这次调查可以看出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并没有取得很好的实效性;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的途径还需要探索与创新。

二、努力做好“三项结合”,同时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日常安全管理中来,增强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国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必须加强国防教育。所以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可以做到与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学生活动、高校武装工作的良好结合,切实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切实增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一)做好国防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相结合,巩固国防教育成果国防教育论文,实现国防教育全程化

学生管理工作是贯穿大学生生活的整个过程及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最为影响的作用。把国防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可以实现国防教育的全程化、立体化;对于巩固国防教育成果,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领导力、组织能力、吃苦耐劳精神,提升集体主义认识具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把国防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军事化管理模式”,更多的是将国防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化为学生管理的工作原则、工作方式,强调学生管理中的纪律性、集体精神、自律性。

其次,做好国防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必须提升学生管理者自身的国防教育观念。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组织管理者大多是辅导员及班主任,他们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影响较大,所以,提升学生管理者的国防教育观念是做好此项结合的关键。

再次,做好国防军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建立一套相关的激励措施,可以更为有有效地推进结合。

(二)做好国防教育与学生活动的结合,激发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大学生活动是由大学生自发组织参加的各类活动,大学生在活动的策划、组织、参与等方面,都是积极的、主动的。通过开展大学生活动,大学生更加能够加深对活动主题、主题意义的理解,也能够使得活动主题的传播模式更为大学生所接受论文格式范文。所以,把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军训、建军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的纪念宣传活动,让大学生亲自参与到国防教育主题活动的策划、组织中去能够加深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认识,使得国防教育的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也可以让大学生在整个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集体意识;成立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学生社团或组织,如:国旗队,并定期开展学生活动也是开展国防教育的方式。

(三)做好国防教育与高校武装工作的结合,激发大学生爱国、报国热情

高校的武装工作包含组织学生军训、实施军事理论教学、学校民兵组织建设训练、大学生入伍、毕业生预征入伍、士官直招及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工作。高校的武装工作是与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联系最为密切的工作,可以把国防教育工作与高校武装工作紧致地联系在一起国防教育论文,以武装工作为平台,多方面、多角度地开展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这样不仅使得大学生了解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措施,也能够激发大学生了解军队、了解国防、爱国报国的责任心,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校民兵组织,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军入伍为军队发展、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减少大学生在参与武装工作中的功力趋向。

(四)以一定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安全管理中来,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及对集体、国家安全的认识

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安全管理中来,可以让大学生认识校园环境的稳定及安全对自身学习、生活、发展的重要性,扩展开去,可以直观地让大学生理解国家稳定与安全对家庭及个人发展的意义。如:通过组织学生校园巡逻队,参与到校园安全管理中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三、小结

总之,当前高校的国防教育还没有能够达到让大学生了解国防教育内涵、未能起到充分达到“讲求实效”的教育目的。通过这样的一次调查,我们发现了在高校实施国防教育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学生所感兴趣的教育方式,提出了一些可实现的建议。在以后工作中,如何把国防教育更好地与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仍将是不断需要研究的课题。

石云生(1983~)江苏仪征人 研究生学历 从事大学生军训国防教育工作 河北金融学院学生处

文召(1982-)男,河南新乡人,研究生学历 河北金融学院管理系

Abstract:Through thesurvey on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of college, we found mang problems about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of college and got some recommendations of studentson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survey,combineing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with studentManagement, student activities and arm work of college, can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of college.

Key words: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of college, effectiveness,

国防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国防忧患意识;国防教育活动

孙子兵法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中华民族还有古训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无数的历史事实雄辩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倘若没有强烈的国防忧患意识,就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国防忧患意识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尤其是未来国防建设的主力军一大学生的国防忧患意识水平更是至关重要。国防教育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国防忧患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在高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

一、开展各类的国防教育讲座

要发挥好国防教育研究人员的作用,一方面要让他们及时研究大学生关注现实的国防热点,另一方面让他们能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成讲座内容,发挥直接的感化和引导作用。一场好的国防讲座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国防形势和热点,让学生热血沸腾,由衷的产生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可以引导学生自觉的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激发学生强烈的国防忧患意识,积极投身到国防建设中去。

二、充分利用国防教育场所,开展参观访问活动

有道是”百闻不如一见”。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越直观的教育就是越有效的教育手段,也是越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式。因此我们要利用各类国防教育场所开展教育。

1、运用各类历史遗址、英雄纪念馆、烈士陵园和开展各种各样的参观活动。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这其中有坚强的华夏子孙抗击侵略、英勇献身的史迹遗址,有西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的历史遗址,有日本帝国主义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证现场,如圆明园遗址、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基地。这些直观的参观活动,既加深了他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又很好的增强了国防忧患意识。

2、组织学生去武器馆、军事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进行观摩。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国防历史上先辈们取得的辉煌业绩,了解新中国国防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产生由衷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直观感受某些历史时期屈辱的国防历史和国防科技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国防忧患意识。

3、组织学生开展军营一日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部队营房,参观最新列装的武器装备,和部队官兵座谈,通过军营浓郁的氛围感染大学生。

三、让大学生自发组织各类国防社团

高校要鼓励大学生自发组织各类国防社团,要利用国防社团进行自我教育、同伴教育,同伴教育的许多时候要比自上而下开展的教育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同时情绪具有弥散性,通过周边同学的相互感染,可以更好的让大学生自觉主动的具有国防忧患意识。高校要能够给予国防社团以场地、经费等方面的支持,最好要能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通过引导要让各类国防教育社团在大学校园中茁壮成长。

四、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和戏剧作品进行教育

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都是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同时效果又是非常显著和长远,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和戏剧作品等军事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国防忧患意识教育。建国后,我国产生了~大批优秀的军事文化作品,有些作品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近年的一些军事文化作品也深受大学生喜爱,如《亮剑》当年风靡大学校园,主人公李云龙深入人心,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亮剑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再如《士兵突击》也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了热潮,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一些学生社团自发给自己的社团成员放映,并组织多次的专题讨论,”许三多”成了许多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偶像。还有一些作品描述了国防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能够增加大学生对国防历史的直观感受,并能由古推今,如《甲午风云》、《走向共和》、《南京!南京!》等作品都是很好的代表。因此国家要让文化部门、文化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鼓励他们创作出大学生感兴趣的军事文化作品,国家也要能够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

五、大力宣传表彰英雄人物

英雄人物不仅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国家和民族的精英和骄傲。高校可以请在国防建设各条战线上做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做报告,通过榜样的作用发挥感召作用。现阶段,可以邀请大学生入伍后又在部队建功立业的大学生士兵典型走进大学校园现身说法,可以缩短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共鸣。

国家在宣传表彰这些英雄人物的同时,要能给予英雄人物以物质上的优待和关心,不能让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国家优待英雄人员,能起到一个非常好的示范效果,更能激发大学生热爱国防、献身国防的热情。

六、组织各类军事体育运动

军事体育运动包括军事射击、定向越野等。在高校中开展军事体育运动既可以强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国防忧患意识。就曾说过”年青人要强健其体魄,野蛮其精神”,国防体育活动就可以收到这种效果,既可以在校园里营造更浓的氛围,也能可以以此为中心扩大国防教育效果。笔者在高校就参加过校定向越野队组织的定向越野活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利用大众媒体开展教育

我们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尤其是网络。许多大学生尤其是男生对兵器知识和战史非常感兴趣,我们要根据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出版优秀的报刊,如《舰船知识》、《军事史林》等杂志,牢牢的抓住大学生的心。要借助广播、电视平台,开辟一些优秀的国防教育栏目,对国内外国防时事热点进行评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南军事论坛就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国防教育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地方院校,国防人才培养,研究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建设强大国防是国家发展的战略使命,是每一个公民的历史职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把战争向信息化形态推进,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又一次军事变革。新军事变革对各国国防建设提出新要求,根本在于国防人才的培养。我国在这次军事变革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国防人才的培养,因此军委提出了军队生长干部要逐步走开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从更大范围选拔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地方院校学科门类齐全、资源丰富,具有培养国防人才的优势。近年来地方院校采取多种形式,在培养国防人才方面探索出成功经验,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一,地方院校国防生招收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与军队签约培养国防生的地方院校已达117所,在校国防生近7万名,已有3万名毕业国防生补充到我军各条战线。[1]第二,报名参军入伍学生数逐年增加。据南方日报报导,从2001年2000余名大学生入伍,到2009年将有13万大学生进军营,年度总量扩大了近60倍教育管理论文,部队的每一个班排都将有大学生士兵。第三,地方院校国防教育工作得到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把地方院校国防教育纳入到法制轨道,为国防教育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地方院校依照法规,逐步开展起国防教育工作。

经过多年的摸索,地方院校在培养国防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国防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提供了智力保证,加快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新军事变革的步伐。在总结地方院校培养国防人才培养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地方院校在对全体大学生国防教育,提升大学生整体国防素质上还存在欠缺,突出表现在:

1.地方院校部分大学生国防价值观淡薄

为了解大学生国防知识掌握情况,我们随机对某专业的大一和大四学生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能全部正确回答这些问题的学生仅占40.1%,说明地方院校虽然开展了国防教育,但大学生的国防知识并不十分丰富论文格式。少数学生把学好知识和早日成才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而为之奋斗,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公民责任感和公德意识薄弱,个人主义盛行。在这种现象比较普遍的社会和家庭教育背景下,学生缺乏对应有的公民责任意识的共鸣,因而不能认真地接受国防教育。在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调查中, 31.6%的同学认为最值得尊重的职业是军人,占比例最大。但当询问“如果你有机会从军或国家需要,你是否愿意参军”时,只有18.7%的同学选择了很愿意,有35%的同学表示比较愿意,明确表示不愿意的占17.7%;当问及“是否考虑过毕业后到军队或军工行业去就业”时,考虑的占43.5%,没有考虑的占56.5%。从调查结果分析,当今大学生国防职业价值观淡薄,应该得到加强。[2]

2,高校国防教育管理机构、保障机制不健全

自国防教育法颁布实施后,高校国防教育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从基本的军事技能训练到专业的国防知识教育,极大的提高了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国防素质。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管理机构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有的高校在武装部领导下成立了专门的国防教育教研室,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但有部分高校根本无健全的、专业的、职责明确的国防教育管理机构,造成国防教育流于形式,消减了国防教育效果,达不到为国防建设培养后备力量的目的。此外,许多高校认为地方院校毕业生不会有多的学生从事国防事业教育管理论文,因此没有必要在国防教育中投入过多的人力和财力,造成地方院校缺少军事理论课教师和国防教育经费。地方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也遇到一个尴尬的情况,由于多数高校缺乏国防教育相关的学科,很难引进高水平的军事理论课教师。引进少数军事理论课教师,由于缺乏开展科学研究的条件,工作热情下降,影响教育效果。

3.国防教育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

目前多数地方院校国防教育形式为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军事训练集中于一段时间内进行,要完成规定的科目及政治教育,工作量偏大,而且由于高校招生规模较大,军训人数多,军训内容大都约定俗成,运作方式凭着老感觉、老思维、老经验在进行,所以军事训练形式上难以突破,使得学生感到军事训练枯燥,盼望早日结束。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地方院校应肩负起历史使命,通过国防教育推进地方院校国防人才培养工作。依靠教育的特殊功能,达到改变大学生国防素质的目的,增强大学生为国防服务的意识,推进全民国防教育的开展,力争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国防人才。

1.从国家安危高度强化大学生的国防职业价值观

首先,各高校在对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及职业教育时,很少进行国防职业价值观的教育,造成大学生普遍产生国防行业地域偏僻、生活艰苦的偏见,致使地方院校大学生国防行业就业比例偏低。因此,应结合国防教育,大力开展国防职业价值观教育,逐步让大学生树立起投身国防、建设国防、现身国防的职业价值观念。其次,当代大学生是中国80后的一代,出生于和平时期,成长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期,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他们缺乏艰苦锻炼,更由于没有经历战争年代生与死的考验,造成危机感较弱,甚至缺乏。因次,有必要结合国防教育提升他们的忧患意识,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强化的关键时期,要结合国防教育,逐步扭转他们的自我意识、利益观念,树立起以爱国主义、奉献牺牲精神为核心的国防职业价值观念教育管理论文,为国家培养更多国防中坚力量做准备。第三,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淡薄使得他们对国家安全有关概念掌握不准确,对国家安全工作不了解,认识片面,有部分学生不清楚公民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应承担什么义务。又由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追求享乐,拜金主义思想盛行,奢靡之风日盛,使一些大学生居安不思危,社会责任感不强,警惕性不高,客观上起到削弱国防意识的作用。外国敌对势力很有可能抓住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淡薄的弱点,进行思想渗透。因此,也有必要从国家安危、人民幸福的高度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树立起正确的国防职业价值观,克服享受的思想。[3]第四,大学生受过专门的训练,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未来现代科学技术的拥有者。他们走出校门后,接受一定时期的实践磨练,定能成为行业的技术骨干,他们的言行举止将影响周围的的一批人,因此他们国防观念的强弱将能对全民国防带来影响。

2.建立职责明确的国防教育管理及保障体系

国外地方院校形成的从国家到高校自身完善教育管理体系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非军事院校的军事训练,属于国防后备力量动员体制的组成部分,由军方直接负责。在英国,国防部预备役局在全国数十所大学中设立了陆军军官训练团、海军训练中心和空军飞行中队,分别负责所在地区几所大学学生的军事训练和宣传工作。[4]

为保证地方院校国防教育的顺利开展,各高校要单独建立职责明确的武装部或国防教育教研室,负责全校的学生军事训练、军事理论课、日常国防教育活动开展的管理工作论文格式。地方院校要落实国防教育教师编制,选配好国防教育课教师,搞好国防教育教师培训进修和职称评聘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年龄、职称、专业结构以及生师比较为合理、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以满足国防教育工作的需要。地方院校应主动与地方部队沟通联系,争取地方部队在军训教官的选拔、培训和派遣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地方教育和财政部门要搞好地方院校国防教育经费预算,加大对地方院校国防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各地方院校要把国防教育经费列入到学校教育经费中给予保障。[5]

3.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工作

发达国家组建专门的训练团队对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地方院校进行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除了开展以学生军训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外,还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相比美、英、法等发达国家而言,我们必须在国防教育的方式上下功夫。[3]目前我国地方院校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还停留在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上,完成这两项“规定动作”就认为完成了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缺少“自选动作”。地方院校可以发挥团学组织的作用,成立国防类社团教育管理论文,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建立国防类社团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自我教育,拓展教育形式。开展主题鲜明的国防教育活动,避免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形式,可以增强教育效果。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单靠上几节教育课和听几次报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广泛、深入,持久上下功夫;坚持把国防教育纳入到高校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到教学的总体规划、纳入到素质教育计划中去。

面对新世纪,拥有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最大的财富。国防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国防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国防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地方院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从而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并且投入到国防建设中来,真正地做到不辱使命。新的世纪,新的征程,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要迎接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虽然总体趋势是和平的,但天下并不太平,局部战火此起彼伏,国际社会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因此,地方院校要切实担负起历史使命,不仅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而且应加强国防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国防人才,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鹰,黄家富.国防生招生10年回顾:菁菁校园砥砺军中利剑[N].中国教育报,2010-11-11(3).

[2]眭国荣,黄丽侠.工科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9,7(1).

[3]师雷宏.中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中南大学,2006.

[4]张纪光.国外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对我国普通高校的启示[J].安康学院学报,2008,20(1).

[5]林成郎.对地方高校国防教育的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