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家书8篇

时间:2023-03-13 11:06:18
家书篇1

【关键词】农家书屋;乐农家;精神食粮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根据国家这一统一要求,2009年,庄墓镇制订了“农家书屋”实施方案,在全镇范围内实施了“农家书屋”工程。近年来,庄墓镇文广站积极开展“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努力为广大农民群众易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提供服务。

譬如,在庄墓镇刘浅村的这间书屋,走进入给人有耳目一新――仅仅十几平方米的小屋窗明几净,崭新的书桌、椅子摆放有序,靠墙的一排大书柜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最近出版的2000多本图书。《农药使用手册》、《致富小产品及实用手册》《畜禽养殖手册》等“农”味十足的图书被摆放在显眼位置。像这样的书屋,目前庄墓镇已经有3家,分布在3个行政村。2009年,庄墓镇按照上级文化部门的要求开展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工程开展一年多来,进展顺利。已经在刘浅、枣林、李庄三个村建成了三所农家书屋,最终目标将在庄墓实现村村都有一所农家书屋,实现农民有书看。

1.农家书屋人气旺

一走进刘浅村的“农家书屋”就能看到,10多位前来借阅书籍的村民把书屋挤得满满的。他们有的在聚精会神地伏案阅读,有的在认真挑选要借阅的书籍。

张子兵是村里的一个养鸡户。书屋刚建成时,他觉得新鲜,就趁着农闲时来到书屋,翻阅陈列的书籍。这一翻阅,使他成了书屋的“铁杆书迷”。平时碰到什么问题,他就来书屋翻阅书籍。赶上时间不凑巧,他就把书借回家里。提及书屋,老张说:“以前咱农民看书难,书贵,买不起;借书,身边又没有图书馆。现在好了,图书馆建在了家门口,真方便!”

刘浅村的“农家书屋”建于今年2月份,有图书2000余册。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文化教育、法律法规、少儿读物、医疗保健、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一应俱全。管理书屋的村干部说:“几年前,村民还很少有机会读到农村科普读物。自从村里有了书屋,喜欢读书的人明显多了,喝酒、打麻将的年轻人自然就少了。”

2.打造农村“精神粮仓”

农家书屋工程旨在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为提高村民的读书率,“农家书屋”的图书全部由县新文化局统一配送。下乡书籍均经过精挑细选,都是新近出版的,贴近农村、农民生活的新书,内容涵盖科技、生活、文学等各个方面。

“农家书屋很实用!”很多村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村民们说,以前村里的图书室基本上是“摆设”。桌椅破旧不说,更重要的是图书少而旧,不实用,所以很少有村民光顾。现在新建的农家书屋的书,都是农民急需的种植、养殖等和科技致富有关的书籍,还有各种报纸,它不但给农民带来了科技致富的知识和各种信息,还可以让农民了解很多国家政策,成了帮助农民致富的“黄金屋”和了解外界的“窗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借助于农家书屋这个平台,眼下阅读书籍成了农民下田干活之余的重要活动。在农家书屋的影响下,农民学知识、学科技的人多了,打牌的人少了,看书读报的“味”浓了,酗酒闹事的少了。广大农民把农家书屋亲切地称作农民的“精神粮仓”。

3.成农民致富帮手

孟令求是庄墓镇李庄村农民,家在李庄村团结队,自从开始温棚种菜技术以来,坚持种菜3年,收入颇好。去年经营的三棚西红柿,眼看就要上市,突然起了病害,令他措手不及,依他的经验喷洒了三次农药还不见效,叶子渐渐焉了,眼看着两万多元的收入就要泡汤了。当他无计可施时,有人提醒他,听说村里新办了“农家书屋”配了些农业实用技术书籍,查查看是否有办法。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借回了《塑料温棚蔬菜生产实用技术读本》一书,连夜翻读,天还没有亮,就赶往镇上买农药。按照书上讲的,对照西红柿的症状,根据他的判断,对症喷洒了农药,渐渐好了,结果三棚西红柿全保住了,挽回了损失。他激动地说,是“农家书屋”帮了他,保住了他的三个大棚。

刚才在上面说道的张子兵,也从农家书屋得到了实惠。他是刘浅村的一个养鸡状元,以前养鸡是凭着多年摸索的经验,从小鸡出壳,到长成出栏,无时无刻的他都要紧紧盯着,因为小鸡好生病,一生病就会成片的死,所以他打针、喂药真是忙的不亦乐乎。但是虽然这么忙但难免有忙中出错的时候。

他总是在感慨,自己有扩大规模的想法,但总是不敢,一是因为光靠自己的经验总是底气不足,怕一下子出了问题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管理也成问题。自打村里建成了“农家书屋”,张子兵脸上便乐开了花,常常跑到书屋里去看书,有时一座就是一上午,连吃饭都会忘掉,真的把书屋当成了自己家了。

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张子兵不但对养鸡的知识精通了,扩大了养鸡厂,还学会了许多管理知识,最近他又和朋友一起在刘浅村建成了一个现代化养猪厂,成立了海文养殖公司,搞起了养鸡、养猪、养鱼、大棚种植的复合型农业,这下子真的做大了。

4.实现村村全覆盖

“听说今天要送来一批新图书,一些村民早早地就来这等着了。”日前,枣林村村部十分热闹,村民们有的搬书,有的整理书籍,忙得不亦乐乎。“农家书屋就是要不断补充‘粮食’,才能满足村民的需要!”该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小林说。

家书篇2

【关键词】农家书屋;乐农家;精神食粮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根据国家这一统一要求,2009年,庄墓镇制订了“农家书屋”实施方案,在全镇范围内实施了“农家书屋”工程。近年来,庄墓镇文广站积极开展“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努力为广大农民群众易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提供服务。

譬如,在庄墓镇刘浅村的这间书屋,走进入给人有耳目一新――仅仅十几平方米的小屋窗明几净,崭新的书桌、椅子摆放有序,靠墙的一排大书柜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最近出版的2000多本图书。《农药使用手册》、《致富小产品及实用手册》《畜禽养殖手册》等“农”味十足的图书被摆放在显眼位置。像这样的书屋,目前庄墓镇已经有3家,分布在3个行政村。2009年,庄墓镇按照上级文化部门的要求开展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工程开展一年多来,进展顺利。已经在刘浅、枣林、李庄三个村建成了三所农家书屋,最终目标将在庄墓实现村村都有一所农家书屋,实现农民有书看。

1.农家书屋人气旺

一走进刘浅村的“农家书屋”就能看到,10多位前来借阅书籍的村民把书屋挤得满满的。他们有的在聚精会神地伏案阅读,有的在认真挑选要借阅的书籍。

张子兵是村里的一个养鸡户。书屋刚建成时,他觉得新鲜,就趁着农闲时来到书屋,翻阅陈列的书籍。这一翻阅,使他成了书屋的“铁杆书迷”。平时碰到什么问题,他就来书屋翻阅书籍。赶上时间不凑巧,他就把书借回家里。提及书屋,老张说:“以前咱农民看书难,书贵,买不起;借书,身边又没有图书馆。现在好了,图书馆建在了家门口,真方便!”

刘浅村的“农家书屋”建于今年2月份,有图书2000余册。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文化教育、法律法规、少儿读物、医疗保健、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一应俱全。管理书屋的村干部说:“几年前,村民还很少有机会读到农村科普读物。自从村里有了书屋,喜欢读书的人明显多了,喝酒、打麻将的年轻人自然就少了。”

2.打造农村“精神粮仓”

农家书屋工程旨在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为提高村民的读书率,“农家书屋”的图书全部由县新文化局统一配送。下乡书籍均经过精挑细选,都是新近出版的,贴近农村、农民生活的新书,内容涵盖科技、生活、文学等各个方面。

“农家书屋很实用!”很多村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村民们说,以前村里的图书室基本上是“摆设”。桌椅破旧不说,更重要的是图书少而旧,不实用,所以很少有村民光顾。 现在新建的农家书屋的书,都是农民急需的种植、养殖等和科技致富有关的书籍,还有各种报纸,它不但给农民带来了科技致富的知识和各种信息,还可以让农民了解很多国家政策,成了帮助农民致富的“黄金屋”和了解外界的“窗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借助于农家书屋这个平台,眼下阅读书籍成了农民下田干活之余的重要活动。在农家书屋的影响下,农民学知识、学科技的人多了,打牌的人少了,看书读报的“味”浓了,酗酒闹事的少了。广大农民把农家书屋亲切地称作农民的“精神粮仓”。

3.成农民致富帮手

孟令求是庄墓镇李庄村农民,家在李庄村团结队,自从开始温棚种菜技术以来,坚持种菜3年,收入颇好。去年经营的三棚西红柿,眼看就要上市,突然起了病害,令他措手不及,依他的经验喷洒了三次农药还不见效,叶子渐渐焉了,眼看着两万多元的收入就要泡汤了。当他无计可施时,有人提醒他,听说村里新办了“农家书屋”配了些农业实用技术书籍,查查看是否有办法。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借回了《塑料温棚蔬菜生产实用技术读本》一书,连夜翻读,天还没有亮,就赶往镇上买农药。按照书上讲的,对照西红柿的症状,根据他的判断,对症喷洒了农药,渐渐好了,结果三棚西红柿全保住了,挽回了损失。他激动地说,是“农家书屋”帮了他,保住了他的三个大棚。

刚才在上面说道的张子兵,也从农家书屋得到了实惠。他是刘浅村的一个养鸡状元,以前养鸡是凭着多年摸索的经验,从小鸡出壳,到长成出栏,无时无刻的他都要紧紧盯着,因为小鸡好生病,一生病就会成片的死,所以他打针、喂药真是忙的不亦乐乎。但是虽然这么忙但难免有忙中出错的时候。

他总是在感慨,自己有扩大规模的想法,但总是不敢,一是因为光靠自己的经验总是底气不足,怕一下子出了问题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管理也成问题。自打村里建成了“农家书屋”,张子兵脸上便乐开了花,常常跑到书屋里去看书,有时一座就是一上午,连吃饭都会忘掉,真的把书屋当成了自己家了。

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张子兵不但对养鸡的知识精通了,扩大了养鸡厂,还学会了许多管理知识,最近他又和朋友一起在刘浅村建成了一个现代化养猪厂,成立了海文养殖公司,搞起了养鸡、养猪、养鱼、大棚种植的复合型农业,这下子真的做大了。

4.实现村村全覆盖

“听说今天要送来一批新图书,一些村民早早地就来这等着了。”日前,枣林村村部十分热闹,村民们有的搬书,有的整理书籍,忙得不亦乐乎。“农家书屋就是要不断补充‘粮食’,才能满足村民的需要!”该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小林说。

近年来,我镇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来抓,除已建成3家农家书屋外,我镇通过多种渠道,争取实现全镇的各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在书屋运行管理上,我镇严格把握“建得起、有机制、能见效、受欢迎”这一总体要求,制定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为书屋规范运行提供保障;对书屋管理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书屋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管理能力。接下去,还将精心选配贴近农村实际、符合农民需求的图书,为每个农家书屋按科学比例选配少儿读物、家禽养殖、庭院经济、蔬菜栽培、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电器维修等出版物,确保农民群众看得懂、听得懂、用得上。 [科]

【参考文献】

[1]牛振恒.家书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杂志,2008(11).

家书篇3

琅邪王氏自汉代兴起,儒学背景深厚,可谓礼法世家。王氏成员的思想中,儒家的成分、现实的内容占主导地位。他们关注现实,积极入世,比较重视实务和事功,且由于他们长期处于权利的中枢位置,比较熟悉朝廷的典章制度和礼仪,因此,王氏家族可以称之为礼法世家。在家族中,他们讲求伦理道德、提倡孝道,以维持家族的亲善和睦,从而形成长盛不衰的局面。在国家,王氏家族的成员则研习朝廷典制仪理,重视实务。无论谁建立王朝,他们都不敢不看重王氏的门第,而且还要借重他们的学识和特长,这样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往往能够成为旧朝之重臣、新朝之佐命。礼仪已经成为王氏人物维系门第的重要工具之一。

作为两晋长盛不衰的世族,琅邪王氏在文化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包容性,除以儒学为立身之本外,对玄、释、道也兼容并蓄。这使王氏家族文化更加多姿多彩,这更利于王氏子弟的与时推迁。在当时,玄学可谓名士的文化标志,由儒入玄也是一个家族地位上升的必具条件。王氏一门自王戎、王衍始,子弟多善清言,尤其是王导作为东晋权相,亲自参与、组织谈玄,对东晋玄风的盛行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总的说来,王氏家族是玄儒兼修。王氏子孙从王祥、王览那里继承了儒学伦理的因子,从王戎、王衍那里因袭了玄化的细胞,以儒学持家、治国,以玄学博取名誉、地位。正因为儒玄双修,故王氏子弟鲜有过于放浪颓废者。

两晋以降,佛教对士族思想、生活影响日益显著。如王导与高僧交往甚是频繁,与他们谈论义理,为其子孙接受佛理打开了方便之门。王羲之与名僧支道林等交往甚密,支道林是一位玄化很深的高僧,他以佛理释《庄子·逍遥游》,新义迭出,对王羲之颇有启益:“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①]。王羲之的《兰亭序》很明显受到了佛理的影响。此后王氏子孙多有信佛法者,如王珉、王珣皆信佛,《晋书》有这样的记载:

时有外国沙门,名提婆,妙解法理,为珣兄弟讲《毗昙经》。珉时尚幼,讲未半,便云已解,即于别室与沙门法纲等数人自讲。法纲叹曰:“大义皆是,但小未精耳”[②]。

这说明东晋时王氏与佛教已有不解之缘。

另外,琅邪王氏还世代崇信道教。《晋书·王羲之传》记载: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③]

有七子,知名者五人。玄之早卒。次凝之,亦工草隶,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所害。[④]

由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王羲之在浙东隐居期间,就与许迈等道士往来甚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对道教更是痴迷,以至因此被害。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但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氏家族的。据陈寅恪先生研究,我国东部滨海地区为天师道之发祥地,而琅邪王氏正生活在这一区域,自然也会接受这一普遍的地域性宗教文化的影响。即使王氏家族后来逐渐崇尚儒学,但在宗族内部仍然信仰天师道。陈寅恪先生曾说:

天师道以王吉为得仙,此实一确证,故吾人虽不敢谓琅琊王氏之祖宗在西汉时即与后来之天师道直接有关,但地域风习影响于思想信仰者至深且锯。若王吉贡禹甘忠可等者,可谓上承齐学有渊源,下启天师之道术。而后来琅琊王氏子孙为五斗米教徒,必其地域熏习,家世遗传,由来已久。此蓋以前读史之人所未曾注意者也[⑤]

不仅王氏如此,本地域其他家族也多是这样。这一是王氏家族文化的一个传统。王氏子弟名字多有一“之”字,父、子皆如此,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便如此,这明显有违当时宗族内避讳的原则,但这是天师道信仰的符号,故照常流行。

天师道信仰对王氏家族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史籍中的许多记载都显现了天师道影响的痕迹。但在诸多影响方面,对中国文化意义最大的,莫过于促进王氏之好书法。书法艺术在东汉后期日渐摆脱一味实用的束缚,不断雅化、艺术化,受到士人的重视,名家辈出。但在晋代,尤其是东晋,书艺最盛、贡献最大、成就最高者无疑是琅邪王氏,家族中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样的大师。王氏家族之所以成为典型的书法世家,除了一般的社会文化原因外,也与其重视实用和笃信天师道有着很深的渊源。在古代,宗教与文学艺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艺术的发展往往受到宗教的影响,不断从宗教思想与信仰中获取资源,而宗教的传播和发扬广大则多以艺术为媒介。这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一个普遍的规律。基于这种通识,陈寅恪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关系》一文中专门讨论天师道与书法之关系这一问题说“东西晋南北朝之天师道为家世相传之宗教,其书法亦往往为家世相传之艺[⑥]陈先生此文发前人所未发,在他看来在普遍好书法的两晋南朝,王氏等尤精于此,其主要原因在于天师道信仰要求写经文,而写经文正与功德相关联,故道教信徒皆致力于书,以至薪火相传,成为家族传统,终于从中孕育出了最杰出的书法艺术家。总之,王氏书法世家,在崇儒之外,对当时主要的文化思潮及诸“才艺”,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使王氏之家族文化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弹性,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这也是王氏书法世家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郡谢氏是东晋时期与琅邪王氏齐名的侨姓世族的杰出代表,后人合称此二家为“王谢”。不过与王氏相比,谢氏名流在数量上不如王氏密集,更重要的是在人物性格上,谢氏子弟与王氏也有所不同,谢氏似较“率性、自然”,而王氏则“务实、隐忍”。而谢家子弟这种性格直接影响到了谢氏在政治上的消长,权势上的得失。谢氏人物这一普遍的性格特征,显然与其独特的家风有着必然的联系。

唐代李延寿曾用“雅道相传”[⑦]来概括谢氏的家风,它是维系谢氏门第的精神力量。在魏晋南北朝之际,老庄思想盛行,士人以高蹈出尘、任情背礼为高雅,而以世务经心、拘于礼法为卑俗。这固然是极而言之,但这一时期一流的世族大都徘徊于这两种人生取向之间,而并非非俗即雅、非雅即俗。不过,要做到完全的平衡与中庸是根本不可能的,不同的士族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或倾斜,相较之下,王氏略偏向“俗”一点,而谢氏则“雅”的成分多一些。晋代陈郡谢氏几代,皆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尚自然、轻礼法的风格,这可谓谢氏家风中最突出的特征。此诚如有研究者所说的那样,谢氏文化传统的殊相是名士家风,这种家风的精神底蕴是老庄心态,这种心态的结构是轻礼重情。陈郡谢氏家族乃“新出门户”,是一个晚起的家族,与显名于汉代的儒学世族相比,其家族“资本”比较薄弱,可谓起自寒微。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其家族中旧观念的积淀也较少,儒家礼法传统的制约也轻,由儒入玄的转变也较容易和彻底,在玄风的熏染下,谢氏很快便形成了重情轻礼的新门风。

作为一个传承

数代的世家大族,陈郡谢氏虽然表现出了鲜明的名士风采,并以此形成了其家风的显著特征,但在宗族内部,谢氏与其他家族一样,仍然有着坚实的儒家礼法传统。

总的看来,谢氏的门风是以玄为表,以儒为里,这与琅邪王氏有相同之处。但谢氏的玄化更重些,礼法则更自然些;王氏更注重事功,又信天师道,故门风显得较为刻板。另外作为一个一流书法世家,谢氏子弟具有多方面的才艺修养。在书法、围棋、音乐等方面,皆代有人才,留下了许多令人称道的风流雅事,尤其是谢氏“雅道相传”与江南风光相交融,孕育出的精美山水文学,更是令人称道。

以上以王氏和谢氏书法世家为例,简单地介绍了两个书法世家的家风和文化的一些个性。通过对王、谢两家个性的考察,对以此两家为代表的晋代书法世家的共性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第一,每个士族书法世家都是一个群体,带有不同程度的集体性。在同一代人中,一般有多人爱好书法。他们彼此影响,互相促进,在共时性阶段创作了许多重要的书法作品。从历时性来看,都是几代人上下承接,连绵不断,每一代都有人在书法上取得杰出成就。书法世家中的书法家,既有相对独立的一面,同时也离不开其家族而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晋代士族书法世家都是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结合而构成的书法创作力极强的群体。

第二,书法世家之间关系盘根错节,联系密切。两晋书法世家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师承和婚姻两个方面。两晋的书法世家大族出于种种原因,互相联姻的很多,如被称之为“中古第一豪门”的王氏书法世家,曾与同是书法世家的谢氏、郗氏都有通婚。因为师承和婚姻,书法世家之间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原来相对封闭的家族内部的传授扩展为家族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正是导致两晋书法世家之间书法风格相近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书法世家之间彼此取长补短,差异逐渐缩小,共同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第三,每个士族书法世家,在书法方面都有几个核心人物,如王氏家族中的王导、王羲之、王献之;郗氏家族中的郗鉴、郗愔;庾氏家族中的庾翼、庾亮;谢氏家族中的谢鲲、谢安等等。这些核心人物在家族中有相当大的权威,在书法上都有贡献。他们有感召力,重视对家族子弟的教育和培养。核心人物的多少,书法水平的高低,影响的大小,寿命的长短,是决定和影响士族书法世家的地位和演变的重要因素,当然这些核心人物也离不开书法世家。法国艺术家丹纳说过:

艺术家本身,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也不是孤立的。有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总体,比艺术家更广大,就是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⑧]

丹纳讲的是艺术家与“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息息相关,其实从历时的角度看也是如此。就晋代的士族书法世家来说,如果没有书法世家内几代积累的集体性文化环境,书法世家中的核心人物恐怕也难以出现。

第四,晋代的士族书法世家的书家除了书法之外,大多还长于文学和兼善其他门类的艺术,如绘画、音乐等。如王氏书法世家中擅长文学的书法家就有王导、王廙、王濛、王羲之、王献之、王珣、王珉等,同时王廙、王濛、王羲之、王献之、还擅长绘画,另外在音乐方面王羲之、王献之均有较高的造诣。

第五,在书法世家中,最流行的字体是行草书,其中书家最擅长的书体主要是行书。如在东晋长于行书的书法家当中,影响大、生命力强的也多是出自门阀士族书法世家。北宋《宣和书谱》卷七收有东晋著名行书家九人,其中有七人是门阀士族子弟。赵宋御府所藏行书十五帖中,有十三帖是出自门阀士族书家之手。从上面的品评和列举的数字,可以看到,爱好书法,热心于书法创作,且成就卓著,确是晋代门阀士族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在晋代书坛上,占据峰颠的是门阀士族中的书法家。

第六,书法世家书法风格的相似性。在中国书法史上,晋代是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美学思潮、政治经济状况等因素,以及字体演变的完成、书法世家之间的交流等具体条件,使两晋的书法世家在书法风格上具有大致相同的时代风格。即如后人所说的晋代书风尚韵。

通过对以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两个书法世家的比较,可以发现在两晋的这些书法世家中,一方面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着不同于其它世家的独特的地方;另一方面,这些书法世家又有着共同性和相似性。总之,两晋的书法世家既“和而不同”,又“不同而和”,其中“不同而和”尤为突出。

主要参考文献和书目:

1、王永平《六朝江东——士族之家风家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张可礼《东晋文艺综合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3、郑欣《魏晋南北朝史探索》,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4、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5、许辉、李天石《六朝文化概论》,南京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6、《晋书》(唐)房玄龄等吴则虞点校中华书局1974年。

7、《世说新语》(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光绪十七年思贤讲舍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8、《魏晋南北朝史拾遗》唐长儒中华书局1983年。

家书篇4

如果你来我家,就会发现我家有一样东西特别多,一进门,在门边的鞋柜上有,厨房间里有,茶几上有,饭桌上、房间、床头、阳台、甚至在厕所里也有,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是什么东西这么多?我告诉你是书,因为我们一家三口都是书虫,时时刻刻离不了书。

大书虫——爸爸。爸爸爱看小说,据爸爸自己说,他读师范的时候,一个星期看四本长篇小说。记得有一次爸爸带我去书城买学习资料,到了那里,他和我分头去找学习资料,我选好资料让爸爸去付钱,却怎么也找不到爸爸了,在人群中寻了好久,才在卖小说的柜台边找到了他,只见爸爸正捧着一本小说看得津津有味呢。在家里只要爸爸拿起书,就什么事都忘了做:叫他吃饭没听见;晚上我们一觉醒来,他还在看。妈妈说他,他却说看小说要一气呵成才有味。

中书虫——妈妈。妈妈喜欢读散文,她最喜欢看《读者》这本杂志,这本杂志妈妈已经订了好几年了,因此在我家随处可见,有些文章妈妈读了又读,有的都背了出来。妈妈工作很累,身体又不好,老是吃完晚饭就想睡觉,可一拿起床头的书就忘了累,一拿到新书到半夜也不睡,爸爸老是说:“累、累,书比命还要紧?”可说归说,看的还是照样看。

小书虫——我。书在我眼里是真珠,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我的写字台上,床上都是我爱看的作文书、故事书、谜语书等。我在任何时候都看书,吃饭时看,走路时看,有时在上课时也看,有时进了厕所好长时间不出来,爸妈以为我掉进了抽水马桶呢。为此不知被爸妈批评了多少次,可看到我喜欢的书他们照买不误。

你觉得我家的书虫哪个“书虫”最“虫”。

家书篇5

诗书气自华,书香能致远

大家好!我是六年(2)班的郭绮滢。“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是一个爱看书的女孩。自从认识书这个好朋友,它充实了我的生活,让我的生活因为它而丰富有趣,充满智慧。一有空,我就会拿起一本童话书。虽然这些书都看过很多次,但我觉得书是百读不厌的。读书,是我每天必做的事情。每当拿到一本好书,我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快乐着书中人物的快乐,悲伤书中人物的悲伤,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热泪盈眶,读罢一本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代伟人毛主席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是啊,要是一日不读书,我就会觉得少了点什么。每天只要我不是太累,时间不是特别的紧张,我都会看上半个小时的书。

每当周末,只要一有时间。妈妈就会带我到少儿图书馆阅读、借书。我看文学小说,而妈妈就看报刊、杂志。可是我每次都不能满足,谁叫我读书的速度快呢?一次借五本,而我花两三小时就看完了。现在上了毕业班,时间越来越紧迫了,去图书馆的时间就少了。即使是去借书,都是借一些辅导书。时间慢慢的从手中溜去了。在家里,虽然爸爸和妈妈很忙,但他们总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陪我阅读经典。在看书的时候,我们总是安安静静阅读着,读完之后交流读书心得,这是我们家一直以来的读书方法。

读好书,会读书,我们要养成阅读习惯,不断提高,开阔视野。用知识去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和陶冶情操。书,让我们更快乐;书,让我们的心走得更近;书,让我们一家更温馨,

更和谐!

家书篇6

很多人的梦想都很远大,而我的梦想却是开一家小小的书店。

我会把书店开在一个雅洁的小巷尽头,我会给给啊=他取一个名字叫做‘书之家’,在一个3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亲自制作四五排精致的书架,放上小说,诗歌等各类大家喜欢的书籍和杂志。

我这里没有不良书籍,我会在门口放上一杯浓浓的黑咖啡,一本笔记本电脑,静静的当一个作家,敲敲打打,小小的书店右边是一家咖啡店,大家可以拿着书到咖啡店看,也可以借走看。

我的书店可爱吗?

家书篇7

说起我家的书,那可真是数不胜数。你想知道有几本,再过几百年吧。

这不,妈妈回来了。刚要开门,却觉得被什么东西抵住了似的。用尽了吃奶的力气也打不开,只好找来了“超级声音扩大器”用已经扩大了770倍的声音对着屋里大叫:“开门!”整个市都发生了大地震,可躲在17米宽,117米高的书堆里,我怎么可能听得见?没办法,妈妈只好找来了街坊四邻帮忙。大伙使出了平生最大的力气,一起朝门撞上去,突然,门被撞开了,门外多了一座高高的“书山”。妈妈小心翼翼地走进了厨房,又小心翼翼地把厨房里的十几大箱书搬到了门口,开始做饭。

没过多久,爸爸也回来了。他用力地敲了敲门,又喊了几声,没动静。这会儿,妈妈也在书堆里忙着做饭呢,哪有工夫管爸爸,我就更不用说了。爸爸可一点儿也不急,不慌不忙地从皮包里拿出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炸药。郑重而又谨慎地放在了门口,点燃了引线。没过几秒钟,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终于把我从书的世界了拉了回来。此时此刻,我只感到山摇地动,地球也在宇宙中摇摇欲坠。

你说,我家的书,倒底有多少?

家书篇8

她扎着一束墨一般黑的马尾辫,走起路来,辫子一摇一摇的,就像毛笔在纸上写字一样。她比我矮,有些胖。但她的硬笔字可是班上数一数二的——哦不,是第一的!再说她的毛笔字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棒!

我和她一样都在练习毛笔字。可相比之下,我的毛笔字一“见”到她的毛笔字,立刻自惭形秽。不相信?好,我带你去看看她的现场挥毫吧!你一定会佩服的五体投地的。

那是第一学期的时候,语文课本中第五组的“遨游汉字王国”,提到让会写毛笔的同学“露一手”。我的那些“丑八怪”可拿不出手。她呢?第二天就准备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来到学校准备挥毫。

只见她有条不紊的铺上宣纸,用木条压好,再端起墨汁,往小盘子里倒。瞬间,带着浓郁墨香的墨汁在白白的盘子中出现。接着,她取出毛笔,轻轻地蘸了蘸墨水,在小盘子的边上抹了几下。她把毛笔移到纸上方,落下笔。瞧,她把手腕转了几下,奇了!一个漂亮的隶书体“学”字出现在了雪白的宣纸上。不一会儿,“小书法家”就沉浸在了这由“笔、墨、纸、砚”组成的“小天地”里面了。她有时微笑着,好像遇到了什么开心事;有时又十分严肃,可能是这个字很难写吧。突然,她紧锁着眉头,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有一个字写得不好看,可才过了一会儿,她又拿起笔,在这个字上面“添枝加叶”。太神了!此字经过"美容"之后,竟从“东施”变成了“西施”。她的眉头展开了,露出了由衷的笑脸。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