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红色革命的诗8篇

时间:2023-03-13 11:06:58
关于红色革命的诗篇1

关键词:音乐艺术;红歌;中国艺术歌曲;文化内涵;史诗风格;歌剧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内涵的界围分析红歌与艺术歌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歌曲艺术分支,其产生的背景与内涵也呈现出了鲜明的分歧和特性。明晰两者内涵的界围是进行特征分析的首要前提和基础。就红歌而言,近现代以来,伴随着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颠覆性进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了三座大山,开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进行了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历血雨腥风、翻身做主人的伟大转变之中,爱国、革命、奉献成为了时代的主题,也深深地影响着数代人的精神世界。围绕这些主题,人们开展了“文化自觉”式的爱国、革命、奉献的歌曲创作。他们通过借用、改编、模仿国内外经典歌曲及其旋律,紧密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老百姓苦难生活与情感变迁的实际,不断进行填词或使用西洋作曲技法创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和富有民族精神、喜闻乐见、广为传唱的群众歌曲、革命歌曲、爱国歌曲。长久以来,则逐渐积淀了狭义上的红歌——红色革命歌曲——的内涵。如代表作《十送红军》《过雪山草地》《游击队歌》《延安颂》《咱们工人有力量》《南泥湾》《我们的田野》等,这些歌曲歌词通俗易懂、短小精炼、容易传唱;内容多以表达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建设新中国的热情等弘扬正能量为主,催人奋进、鼓舞人心;而音乐整体上饱含着对西方音乐的借鉴,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性。学界关于广义上的红歌界定,主要侧重于历史的追溯,主要是指在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历史中,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以古诗词为依托而创作出来的那些饱含儒家思想、鼓舞人心、给人积极影响的歌曲作品。如《秦王破阵乐》《凤求凰》等。可见,广义上的红歌内涵并不具有代表性,更无法替代近现代以来人们对红歌的认识、理解及萌生的情感。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内涵界定,在国内观点众多,但各有偏颇,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为学界所共识。相反,国外艺术歌曲研究起步早,理论相对成熟,有种观点倒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共鸣:美国纽约大学的音乐资深教授罗杰·卡曼指出:“在艺术歌曲中,诗歌与音乐融为一体,声乐声部与钢琴结合一体……是带钢琴伴奏的,以诗歌为歌词,以音乐表达诗歌的情绪与想象的独唱歌曲。”可以看出,此内涵既进行了体裁界定,又对音乐特征、风格、审美表现以及艺术追求进行了定位和价值判断,已经涉及歌词、音乐、作曲技法、伴奏,甚至情感等方方面面,细致全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两者的内涵界定可以发现,首先,它们并不诞生于同一时期,其时代背景也自然存在明显差异。红歌的时代背景特别鲜明,而且依赖性强;而艺术歌曲则相对模糊,没有明显的时代特性,它更偏重于对艺术本身的追求与把握。其次,创作者也截然不同,红歌的创作者大多来自于特定时期的老百姓和音乐爱好者,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也诞生了大量的红歌创作者,他们不是专业的学派创作者,因此在艺术造诣上需要模仿、借鉴、创新;而艺术歌曲的创作者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时代赋予的命题和精神也截然不同,创作者大多关注于自身或他人精神世界的把握和对艺术本身的陶冶、追求。最后,红歌主要承载着革命、爱国思想的积极向上的、正面的主题追求,甚至用艺术的形态服务于红歌主题,主题大于艺术;而艺术歌曲的主题更为丰富,涉及情感、生活、精神世界、兴趣、观念等方方面面,侧重于对人性情的追求,对艺术本身的把握,主题与艺术同等重要,甚至偏重于艺术追求。

(二)史诗风格的趋同史诗本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最早的史诗与口头诗歌有很强的联系,文学家常借史诗的形式写下鸿篇巨制,荷马史诗最为典型。在艺术形式不断交融的影响下,史诗文学意蕴在歌曲艺术里得以积淀和彰显。红歌与艺术歌曲异曲同工地借鉴和传承了史诗精神内髓,并形成史诗风格。红歌作为革命、爱国歌曲的典型标识,天生承载着表达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沉重与辉煌使命,其中史诗风格的彰显与升华自然地成为红歌的重要的艺术形态。也正因为有了史诗性历史画卷的描述,红歌从始至终都凸显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召力,为数代崇拜英雄的中华儿女歌颂传唱,经久不衰。同样,中国艺术歌曲虽然并没有向红歌一样拥有诞生的特殊背景和先天的史诗题材,但在艺术的贯通交融中,也受到了文学史诗风格的影响,进而逐渐形成其重要的特性之一,如《走进新时代》《西部放歌》《祖国,永远祝福你》《凝聚》等。因此,在对史诗风格的继承与发展上,红歌与艺术歌曲可谓殊途同归,把史诗风格作为共同的艺术形态加以表达。两者的史诗形态主要体现为:一是对重大的革命题材、英雄事迹进行关注与表达,描绘出或震撼的、或凄婉的、或气势恢宏的历史场景,歌颂中华民族和革命先烈本真的美德与精神,可谓是史诗性的赞歌。二是为突出历史画卷的壮美与恢弘,红歌与艺术歌曲通常要借用数百甚至数千人以舞蹈的形式,或勾勒出大型背景图画,或用雄壮厚重的音乐来凸显史诗意蕴,彰显史诗的壮丽。此外,通过对歌曲的有机编排,把一幅幅历史画卷串联起来,也是史诗的重要承载形式

当然,在史诗的大趋同下,红歌与艺术歌曲的微观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走向截然不同的情感视域里,表达着不同的史诗命题。综观两者宏观上的艺术流向可以发现,红歌不管是歌词、曲调,还是旋律、节奏,都充满着革命豪情的崇高之美与荡气回肠的优美元素,或抒发革命精神的气势磅礴,或歌颂爱国精神的气宇轩昂,或感叹祖国河山的衰亡破败;而艺术歌曲“不仅在歌词上,还是在旋律、节奏上,都少了气势的奔放,多流露出轻盈婉约的舒缓、悲壮及平静,更多地是通过艺术内在的音律、节奏去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1]而不是像红歌一样依托于外在的表达元素抒写史诗风范。

(三)歌剧特征的差异一般而言,学界多从音乐创作和歌唱技巧两个视域审视歌曲艺术的差异。具体来讲,音乐创作指涉音乐语言、节奏把握、曲式编排、和声运用、旋律追求、配乐选择等;而演唱技巧主要指涉音质、音色、行腔,以及共鸣、力度、语言、语法的应用等。随着研究的深入,歌曲间在音乐意指、题材和体裁的选择,对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表达、氛围的营造和渲染等方面的差异辨析也引起了重视。红歌并不是大的艺术门类,而是歌曲艺术的一个分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因此,红歌的诞生与发展是在对其它艺术的借鉴、模仿、创新的基础上最终独树一帜的。在此过程中,歌剧对红歌艺术的影响不仅不可避免,相反,红歌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擅长人物个性塑造,注重叙事性情节,具备了中国式歌剧的特征。但歌剧始终视人文思想为灵魂,最终把关注的思想内核灌注在主题、题材、人物、歌词、音乐等个要素的追求上,从而实现歌剧彻头彻尾的创作上,对其它艺术形态的借鉴并没有红歌那么多。其次,歌剧虽然与红歌一样注重表现真情实感,塑造个性化的音乐形象,但更加偏重戏剧冲突的关注,从而编制出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掀起波澜壮阔的艺术高潮。再者,红歌只是特定时代诞生的歌曲分支。而歌剧至始至终都是涵盖文学、音乐、艺术表演、美学、舞蹈、建筑等学科综合运用的艺术门类;在创作上犹如电影创作一样复杂,涉及歌唱家、作曲家、演员、诗人、指挥、乐队、舞台美术人员、管理人员及有关技术人员等,庞大而丰富,属于群体性的创作与表演活动。歌剧与艺术歌曲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于演员的扮演与表达上。歌剧中的演员各有定位,每个人只扮演一个角色,表达一个戏剧人物,并随着剧情和矛盾冲突的需要而呈现出跌宕起伏的审美追求。艺术歌曲则完全不同,需要承担这个作品的主要角色,甚至几乎所有角色,要靠演唱者根据歌曲情感、意境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声色、情绪、情感、表情、动作的变化。音乐不论是由弱到强,还是由强到弱,亦或强弱起伏跌宕,都要求演唱者通过恰当拿捏语气、胸腔、喉结,准确细腻地去表达。也就是说,演唱者并不只过于关注歌词情节,更多的是在演唱过程中靠演唱功力、形体语言、情感表情来抒发与现场情境相一致的意境之美。另外,演唱艺术歌曲常常只需要一个表演者和一个小乐队就可以完成,并没有像歌剧那样要求严格和复杂;在演唱者深情表演中,演唱者带给观众更多的是细腻的主观情感世界的变化,旨在有限的视听空间里达到视听审美的更高境界,从而呈现出艺术歌曲细腻、柔美、高贵、精致的特性。歌剧中的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变化起伏的节奏、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以及声、行、情不断交错的情感表达,着重展现的是综合的、叙事性的长篇画卷或诗篇;而艺术歌曲更为简短精炼,在相对单简单的元素表达中,主要运用歌声与配乐来直接性抒感,呈现画卷局部的色彩斑斓和惊叹。

关于红色革命的诗篇2

1.实施背景

红色资源的开发对于开展全民爱国主义教育和加强市民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也是一个地区文化内涵的物质基础。为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对市民群众的教育作用,保税区(金港镇)以整合红色资源为基础,以红色景点修缮为切入点,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广泛开展教育活动,以史为鉴,资政育民,让广大市民群众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中锤炼思想,坚定信念;让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在新的实践中传承和发展,打造具有金港特色的活动品牌,推动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2.主要做法

作为张家港市爱国主义教育的轴心地和主讲堂,区镇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境内共有香山烈士陵园等15处革命遗址,2010年又着手成立了金港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集聚了一批熟知金港革命历史的文学创作者。近年来,区镇不断加大对红色革命史料的收集和挖掘,进一步挖掘和包装香山红色文化,初步建立了“红色教育资料库”,以“红色教育”为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成为了全市开展红色革命教育的大讲堂和主阵地,构建了区镇市民素质教育的新平台、新亮点。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建基地,筑红色阵地之“基”。

近年来,区镇对全镇境内的红色基地进行了普查。据统计,区镇境内红色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东山村文化遗址、香山烈士陵园、双山渡江战役登陆纪念碑、茅学勤烈士故居旧址所在地、孙逊群烈士故居旧址所在地、后塍农民暴动纪念地等十多处。为了充分发挥红色基地的教育作用,区镇进一步加大了对硬件设施的改造力度。如在南沙,对东山村文化遗址进行了开发和保护;在后塍,建设以革命烈士茅学勤名字命名的学勤广场;在双山,重建了双山渡江战役登陆纪念碑。与此同时,区镇还进一步加大对香山风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将香山建设为集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既有革命传统教育功能,又能寓教于游,成为金港对外展示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区镇还加大对红色革命史料的收集和挖掘,安排专人进行深入走访调研,不断丰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软件信息。经多方努力,凝聚了各方心血和智慧结晶,2011年区镇精心出版了以传诵金港名人、深挖人文底蕴的人文传记——香山文化丛书,一经推出就广受热捧,为进一步传诵金港历史、提升金港影响创设了载体。

二是设课堂,固红色思想之“本”。

近年来,区镇通过开设“红色教育”课堂进一步提高区镇市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东山村文化遗址被评为“2009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众多大型墓葬的揭露和大量玉器的出土为市民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南沙办事处成立了文物展示馆,充分发掘其蕴含的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打造广大群众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针对党员群众,区镇在全镇各分党校开设了“红色讲坛”、利用党支部会议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邀请老党员为广大党员讲党史、上党课。目前,区镇已开设“红色讲坛”40余场, 2000余名党员干部接受了教育,进一步锤炼了党性。另外,依托香山烈士陵园广泛开展了红色祭扫活动。针对广大青少年,区镇先后举办了茅学勤革命事迹宣讲会、纪念张国珍牺牲七十周年专题报告会等,向广大青少年介绍革命传统教育。同时,区镇还积极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如组织青少年走进香山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组织学生游览香山风景区,在游玩中加强对藏军洞、烽火台等军事文化遗址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丰富未成年人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广泛动员区镇各中小学校组织了看“红色书籍”、观“红”、唱“红色歌曲”、上“红色课堂”、诵“红色经典”等系列主题教育内容,开展了“读红色书籍,访红色历程”征文比赛,发动未成年人用手中的笔抒发爱党爱国情怀,歌颂幸福和谐生活。各村、社区也紧扣红色主题,举办了红周、“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未成年人党史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2011年清明期间,区镇宣传文明办专程整理出版了“追寻红色足迹、弘扬革命精神”——献给全镇青少年的一本读物,书中精选了孙逊群、茅学勤等保税区(金港镇)的22位革命英雄人物事迹,收录了35张珍贵的历史图片,让广大青少年从书中了解家乡历史,寻访红色历程,激发和培育以爱家乡爱祖国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针对新市民,区镇的香山风景区、香山烈士陵园、东山村文化遗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均采取免费开放的形式,让区镇的新市民也能享受到均等的文化服务。

三是抓载体,铸红色活动之“魂”。

近年来,区镇以“我们的节日”、“七彩假日”等活动为契机,以“红色教育”为主题,举办了形式创新、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有力地彰显了区镇的传统文化。同时,区镇还每年都举办一届香山文化艺术节,内容涵盖开幕式、“相约金港、唱响未来”新市民歌手大奖赛、“古韵今风”中华诗文经典诵读等特色文化系列活动,以多种表演方式生动展示了金港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区镇上下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此外,2010年区镇还编辑出版了《江南水乡 人文金港》文化丛书并向市民免费发放了500册。丛书设《香山故事》、《香山游记》、《香山墨影》三册,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市民介绍了香山景点,讲述了香山传说、展示了香山文化,充分挖掘梳理了香山历史文化内涵,展示了金港文化精粹。2011年,区镇重点策划了以“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清明节系列活动,由区镇党委、区镇文联主办一场“以缅怀革命先烈,追忆革命历史”为主题的“我们的节日——清明”大型红色诗歌朗诵会,面向全市各行各业征集经典红诗共计13首,其中市镇两级自创4首,多方举荐以市电视台、市电台、江科大学子和南沙中学学生为代表的30余名优秀诗歌朗诵选手,活动设在人流集聚的香山公园,紧倚香山烈士陵园,一首首红色诗歌经过朗诵者极富感染力的现场演绎,引得市民群众争相围观、博得阵阵掌声,除了诗朗诵,会上还有革命歌曲联唱、舞蹈等节目,并将朗诵诗集编印成册免费发放,异彩纷呈的表现形式为清明节系列活动营造了声势。2011年区镇举行的“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精神”红色主题系列活动,一举荣获苏州市“我们的节日”创新奖,并列为重点扶持项目。2012年4月1日,作为向“保税区建区20周年 张家港建县50周年”献礼的重要活动之一,区镇再次举办了第二届红色诗歌朗诵会,2012年红诗会在诗歌选编上有了新的创意,在节目编排上有了新的突破,通过当日全市诸位优秀朗诵者的精彩诠释,再一次给全体参与者带来了一次全新的红色精神洗礼,让广大市民经受了一次深刻的红色传统教育。

四是树典型,争红色传人之“先”。

依托区镇红色资源优势,不断丰富创先争优活动的形式和载体,近年来区镇广泛开展以“举红旗、树榜样、扬红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助推了区镇创先争优活动再掀高潮。一是树榜样,评选表彰先进典型。每年都开展双十佳评比、优秀共产党员评比,其中“五心五助”道德标兵评比已开展了第三届,2012年有四名推荐者一举荣膺张家港市十佳好人称号,“五心五助”关爱品牌更是在近百个候选文明品牌中脱颖而出夺得张家港市第二批文明服务品牌提名奖,掀起一股“感动金港”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道德旋风,同时也积极引导了广大党员自觉学习先进,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二是扬红色,切实加大典型宣传。区镇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大力宣传区镇各个时期各条战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利用《保税区(金港镇)新闻》开辟“张家港精神再教育再弘扬再实践”、“先锋颂”等专栏、专题和专版,在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下,广大干群之间逐步形成了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3.主要成效

区镇通过加大对红色教育资源的挖掘,并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让市民体验了红色生活,感受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优化了人文环境,培育了民族精神、陶冶了群众情操,提高了居民素质,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区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收获:

一是巧借天时,系列活动受重视。

将红色教育作为提升市民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了区镇作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的独特优势,同时活动设计巧妙与“我们的节日——清明、端午”、建党90周年等大型主题相互融合,历年来都得到了区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2011年重点策划的以“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清明节系列活动,一经推出就获得市委宣传部的高度肯定,纳入了市级“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议程,上级部门亲自审核修订活动方案,亲自落实相关部门职能,市文联等相关上级部门出面,各部门群策群力,举全市之力为朗诵会搭建了优质平台,为确保清明节红色教育系列活动档次做高、品牌做大、影响做深打下了最为关键的基础。

二是深挖地利,红色资源创活力。

区镇将红色教育作为市民教育的主旋律,一方面基于全镇红色资源全市领先、红色底蕴得天独厚的优先考虑,另一方面也想通过更大影响更新创意更具活力的载体形式,进一步用足用活红色阵地,做优做亮红色文化。经过近年来红色教育系列活动的深入推进,区镇在塑造红色资源品牌、释放红色教育活力、提升区镇人文品位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受到了多方面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关于红色革命的诗篇3

亲自参与并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斗争,这一时期的诗词则是对此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他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谱写进每一首诗词的字里行间,通过对反军阀斗争和大革命运动的深切关注,对井冈山斗争和长征壮举的热情赞颂,对抗日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解放战争的高亢咏唱,概述了我国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战斗历程。其诗词立意高远,大气磅礴,吞吐万物,涵盖古今,饱含斗争激情,充满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批判,对险恶环境的极度藐视,对战胜一切敌人、彻底旧制度的必胜信心,是一部伟大的不朽的史诗,在诗坛词苑横空出世,绝后空前,独领。

称自己的一些诗词是在战火纷飞、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在马背上哼成的”,这十分形象地点出了他的诗词是在作战行军途中创作的,是直接或间接描写革命战争实践的。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写了《沁园春・长沙》和《菩萨蛮・黄鹤楼》二首词,表达诗人对反军阀斗争和大革命的深切关注。

《沁园春・长沙》是抒发诗人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是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宣言书。词通过对长沙寒秋景色的描绘和往昔斗争岁月的追忆,热烈赞美大自然中万物“竞自由”的生机蓬勃的景象,歌颂动荡年代青年战友的革命精神和勇于进取的气概。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诗人像“问天”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问苍茫大地”,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诗人为之“怅寥廓”的,就是我们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深切地表达了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怀。1927年春天,在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回天无力,心情苍凉,在一个雨天,登临黄鹤楼,面对烟雨中的武汉三镇,面对滔滔的长江流水,心潮起伏,热血沸腾,感慨而赋诗,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茫茫”、“沉沉”、“苍苍”几个叠词,加上“莽”和“锁”。把大自然的风云、大革命失败前夕的政治风云和诗人风云激荡的心融为一体。一句“黄鹤知何去?”使人感慨万千。难道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就像黄鹤一样?诗人把酒酹江,心潮起伏,为革命的前途忧虑。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于纸上。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掩埋好烈士的尸体,揩干净身上的血迹,高举革命的旗帜,又英勇地投入战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暴动,建立了人民的武装,开展了井冈山斗争,建立了瑞金红色政权,粉碎了发动的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人民革命风起云涌。诗兴大发,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等十首小令。这些诗词形象、生动、全方位地记载了我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西江月・井冈山》是写黄洋界保卫战,这是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写红军战旗招展,军号嘹亮,战鼓齐鸣,展现一幅人民战争的壮观图景。“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清平乐・蒋桂战争》写的是红军利用军阀混战的有利条件,两次人闽,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展现“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土地革命,艺术地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写红军为了实现“争取江西”,“扩大武装割据”的计划,挺进江西。前者写“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的山地行军和“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胜利会师;后者展现“漫天皆白”、“雪里行军”的“十万工农下吉安”的艰苦行程。而《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则写红军冒暑出征,转战赣南,回师闽西,开辟扩大根据地,再现“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的悲壮征程。两首《渔家傲》,写红军粉碎对革命根据地的反革命军事“围剿”。《反第一次大“围剿”》写出了红军面对着在数量上比自己多出一倍以上的进攻革命根据地的敌人,个个同仇敌忾,“天兵怒气冲霄汉”,“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高度概括了第一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反第二次大“围剿”》则抒写红军取得更伟大的军事胜利。在采取“步步为营”战术的20万敌军面前,“飞将军自重霄人”,“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中国工农红军痛快淋漓地打破了第二次反革命的军事“围剿”。《采桑子・重阳》和《菩萨蛮・大柏地》是两首以抒情为主的词。史诗本来以写实为主,但是笔下的战地抒情诗,同样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采桑子・重阳》是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挥毫写下的。一扫过去文人的悲秋情调,抒写了深秋战地的风光,高歌战地秋景的绚丽和壮美。“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廓江天万里霜”,既如实描写了重阳节战地秋天的艳丽风光,又借此比喻革命武装斗争迅猛发展的大好形势。《菩萨蛮・大柏地》是一首凭吊旧战场的词,一改古代文人凭吊古战场的伤感惆怅,把凭吊变成了赞颂。词通过对大柏地美丽景色描绘和对当年革命战争的追忆,揭示革命战争的重大意义。“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革命战争的热情颂扬。《清平乐・会昌》是在长征前夕,在中央苏区写的最后一首词,是向中央苏区的告别之作。当时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已到了最危难的时刻,亲手创建的中央苏区已“基本被搞光了”,他也实际上被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中枢之外。这首词却表现了高度的乐观、坚韧和从容,表现了一个革命领袖的胸襟和气度。高歌“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表达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前夕的革命意志和必胜的信心,展望了革命胜利的光辉前景。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伟大的战略大转移,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红军长征途中和到达陕北后,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和《沁园春・雪》,记录了长征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创举。

经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主力红军撤离根据地的步履维艰的转移,在遵义会议上回到了统帅的位置。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在红军二渡赤水,第二次打下遵义,和军委纵队一起跨越娄山关时,写下了悲壮苍凉的《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读者感受到肩上担子的重量,中国革命道路之艰难。《十六字令三首》是1934-1935年率领红军长征经历千山万水,以“山”为主题写下的三首小令,词中的静和动、高山和红军、物质和精神结合得浑然一体。“倒海翻江卷巨澜”,既是群山在奔腾,云海在奔腾,又是战马在奔腾,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奔腾。“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既是高耸入云的山在顶起摇摇欲坠的天,又是跨上战马的红军战士在顶起摇摇欲坠的中华民族之天。诗人笔下的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是英勇的红军战士的象征。1935年10月,红军翻过岷山后,写下了不朽的诗篇――《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央工农红军历时两年,穿越11个省,跨越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击溃敌人无数次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难险阻,终于胜利到达目的地,完成了伟大的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七律・长征》就是对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高度的艺术概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用诗化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念奴娇・昆仑》作于1935年10月,当时是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进华北,反动派继续勾结日寇出卖国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红军长征北上是为了抗击日寇,挽救民族危亡。带领红军翻岷山,过昆仑,看到昆仑山脉的自然景象,一方面想到对大自然的改造,一方面想到对社会对世界的改造,相信依靠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力量,一定能消灭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面对“横空出世”的“莽昆仑”,写完《七律・长征》后,诗兴未尽,一个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宏伟情怀,幻化成了奇伟的浪漫主义诗篇。“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抒发了诗人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清平乐・六盘山》则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宣言书。它是在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胜利越过六盘山时写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是对红军长征辉煌成就的总结,表达了夺取胜利的坚强信念。“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则是踏上新征程的号角。

到达陕北的第二年即1936年2月,亲自率领红军抗日先锋队分两路渡过黄河东征,到华北前线对日作战。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一带,适逢大雪。面对大雪纷飞的壮丽河山,联系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写下了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对北国风光的礼赞,也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礼赞;对历史人物的点评,也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赞颂。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再铸辉煌的豪情。是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他领导的人民革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正是和他所领导的红军的历史使命感。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伟业是无与伦比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历史的结论。

写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作品有《七律・人民占领南京》和《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二首。《七律・人民占领南京》是以人民革命战争为题材的最后一首诗,作为一段历史,是压卷之作。1949年4月22日,中国人民百万大军,在东起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多里的战线上,千帆竞发,万炮齐鸣,以摧枯拉朽之势,突破长江天险,摧毁了军队经营了三个月的江防要塞,于4月23日占领了政府22年来的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宣告反动统治的彻底崩溃。挥毫赋诗,抒写了一曲今胜于昔的人间正道之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关于红色革命的诗篇4

前奏

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江西一侧,方圆500里,境内层峦迭嶂、林木茂密,多有人迹罕至之地,是个屯兵游击的好去处。最早踏上这片土地的革命武装,是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那么,这是支怎样的部队呢?且看作于1927年的词《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该词(及下引三首词)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诗词全编鉴赏》书中,正式发表时,作者将词中“修铜”改为“匡庐”,“便”改为“要”,“平浏”改为“潇湘”,“沉”改为“愁”。全词直白易懂,上半阕点明秋收起义军的名称、旗帜及行止,下半阕揭示秋收起义即暴动发生的原因、时间和声势。不过,正是这种近乎白描的笔法,向我们传导了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作者毅然决然主张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反革命的武装,并为这一斗争方略迅速化为实践而振奋而欢欣的心情。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由于反动派的背叛,转而向其合作者、支持者共产党人及工农群众痛下杀手,而功〈钩伞⒒儆谝坏。1927年8月1日,中共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几乎与此同时,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湘南运动大纲》,强调武装夺取政权、实行土地革命。8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提出:中国革命正转向一个新的前途――工农德谟克拉裁(即工农民主),土地革命将占最重要的过程。为此,秋暴大纲规定立即组织湘南特别委员会,由任书记。在8月7日的中央紧急会议上,又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8月9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决定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回湖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改组省委,领导秋收起义。此后,即投入秋收起义的各项发动准备工作(其中重要一项是社会调查),担任了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统一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同时决定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都编入该师序列。工农革命军军旗图案,遂以工农常用劳动工具镰刀、斧头为标志。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和师部在驻地修水县城宣布起义。次日,在铜鼓宣布驻铜鼓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立即起义。按照湖南省委要求,起义部队分头进攻浏阳、平江而于长沙会师。然而这一行动目标接连受挫,无法实现。为保存实力计,在9月19日召开的前委会上提出放弃进攻长沙的主张,决定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这一提议,最终得以战胜“进攻论”而通过,嗣后遂有三湾改编、落脚井冈山之壮举。

建构朱毛红军即红四军,并一同建设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还有、历尽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南昌起义是反帝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的开端,是英勇的工农红军的来源。对此,曾于1957年7月作诗《纪念八一》予以阐释:

南昌起义诞新军,

喜庆工农始有兵。

革命大旗撑在手,

终归胜利属人民。

这首诗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79年2月出版的《十老诗选》书中。

会师

1928年4月24日前后,、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在井冈山砻市跟所部汇合。虽然此前两者都在寻找对方下落,并有联络,但彼此大手紧握、气息相通,还真是第一次。这一下,井冈山上多了朱部2000余人,随朱部上山的湘南农军8000余人,合共10000多人,比井冈山原有的1000多人多了八九倍。何况朱部又是以北伐劲旅叶挺独立团为基础形成的,有着很强战斗力,而且枪多、装备齐整。因之井冈山顿时如虎添翼,而朱部也有了落脚之地。两支红军部队会师,不仅大大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对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以及湘赣边界武装割据,也都有重大意义。

为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曾赋诗道:

红军荟萃井冈山,

主力形成在此间。

领导有方在百炼,

人民靠兵权。

这首诗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63年10月出版的《诗选集》书中。诗的前两句,说的就是朱毛两军会师后合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为红军主力部队之一,也是日后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先锋及主力。诗的后两句,揭示正确的领导形成于革命实践和斗争磨砺,红色政权靠红色武装开创和保卫。这不免使人想到围绕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而出现的马克思主义与“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令人痛心地招致边界“三月失陷”和“八月失败”。工农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离不开工农武装的坚强有力。诚如所说:“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1957年7月,又作《井冈山会师》七绝一首,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诗曰:

革命雄师会井冈,

集中力量更坚强。

红军领导提高后,

五破围攻固战场。

这首诗也收入《十老诗选》书中。全诗强调朱毛两军会师,对于加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的重大意义;而五次打破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剿”“会剿”,就是最好的证明。

“五破围攻”分别指:1928年2月中旬、4月中下旬、5月中旬和6月下旬,红军先后粉碎赣敌杨如轩和杨池生部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四次“进剿”,三占永新城。在粉碎赣敌第一次“进剿”后,湘南特委强令井冈山工农革命军离开根据地去支援湘南暴动,而使湘赣边界被敌占领一个多月,史称“三月失陷”。第五次“破围攻”是指这年8月下旬两个连的红军在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配合下,击退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二次“会剿”,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杨如轩时为军第二十七师师长,曾和在滇军同事。南昌起义前夕,写信给他,晓以革命大义,劝他弃暗投明;起义军南下前夕,又派人给他送去一信,约他同去广东。但他顾虑重重,终于没能走上革命道路。后来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赣南,在崇义上堡整训时,为争取一个较安全的环境,又给就在湘南靠江西一侧驻防的杨如轩写去一信,希望杨“沓起眼皮”,把上犹借他练兵三个月,他保证“练一团人,就可以打败”。杨如轩虽未正面作答,却也相安无事。50年后的1977年,杨如轩回忆起当年“进剿”红军连吃败仗,羞愧难当,不免留诗表明心迹。诗曰:

三十余年一梦空,

永新附逆妄交锋。

那堪旗鼓未成列,

已报弹花满市中。

飞将白天突兀扑,

两杨无计把身容。

一团劲旅平中国,

豪语铭心服总戎。

诗中以“飞将”喻红军,“两杨”指他自己和杨池生。当年红军三占永新后,军民奔走相告:“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一团劲旅平中国”之“豪语”,自是对此前之预言化作现实的感慨。而“总戎”当然是指称这位人民军队总司令。诗里颔、颈两联,颇为逼真传神地表现了红军以变化多端的游击战法,出其不意地克敌制胜的场景,因而这首诗不无史料价值。

保卫

红四军第三次占永新、粉碎赣敌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四次“进剿”后,边界进入全盛期。1928年7月中旬,红四军在打破湘赣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第一次“会剿”中取得初步胜利,逼使湘军第八军两个师退出“会剿”,返回茶陵。然而,此时中共湖南省委代表却坚持省委决定,要红四军去湘南,并且附和由湘南农军组建的第二十九团想回家乡的情绪,导致第二十九团在湘南被敌击溃,红四军损失近一团兵力;同时因红四军主力远离井冈山根据地,敌人乘虚而入,占领井冈山地区的县城和平原地带,群众惨遭烧杀摧残,史称“八月失败”。

8月下旬,、、等前委领导人拒绝湖南省委又要红四军去湘东的主张,决定红四军主力重返井冈山。而此时湘赣两省敌军正乘红军主力在湘南欲归未归之际,以四个团的兵力分两路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留守井冈山的红四军第三十一团一营、特务连,以及第三十二团,认真贯彻执行在永新西乡会议上提出的坚守井冈山的意见。守卫黄洋界的两连红军凭借天险,打退敌军多次进攻,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标志性地捍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9月26日,回到茨坪详细询问了黄洋界战斗情况后,心潮澎湃,遂作《西江月・井冈山》一词,以纪以颂。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位于茨坪西北10余公里,海拔1300余米,周边多为悬崖峭壁,形势极为险峻,是永新、宁冈通往茨坪的必经之路。井冈山军民在这里修筑了坚固的工事,此前又按毛啥指示进行了加固,以防敌人进犯。可以说,对黄洋界的地形地势以及防卫设施了然于胸,对井冈山军民坚守黄洋界的信心和决心深信不疑。如此一副黄洋界保卫战的壮阔画面,就跃然于眼前:

山下红旗招展,历历在望;山头鼓声震天,号声嘹亮。好一派军民齐心、严阵以待景象。虽然来犯的敌军对我根据地重重包围,但我英勇军民坚如磐石、稳如泰山,巍然屹立在此间。他们不只有坚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念,还做好了迎战准备,筑起了坚固工事,实行了严密戒备。大家团结一心,步调一致,犹如筑成了一道坚固城墙。当敌人发起进攻时,我军民沉着应战,一次次打退了敌人。其间动用从敌人手中缴获的迫击炮射击敌群,唯一一发炮弹炸响,震破敌胆,敌军连夜逃之夭夭。

素来认为:“战争的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黄洋界保卫战就是人民战争的光辉范例,《西江月・井冈山》就是人民战争的热情颂歌。

红四军主力返回井冈山区后,接连取得三战三捷的胜利,相继夺回了遂川、宁冈和永新,粉碎了湘赣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会剿”,扭转了“八月失败”造成的被动局面,重现了边界割据的新气象。

是年11月25日,代表中共红四军前委给中央写信,全面总结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汇报贯彻中央6月4日来信精神情况。报告进一步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得出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结论,提出了特殊国情下的新战略。这个报告收入《选集》时,题为《井冈山的斗争》。

关于红色革命的诗篇5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经典文学作品

高校文学课程中蕴含大量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青年学生最感兴趣的教育资源。高校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主要通过现当代文学课程、校园文化、校园网络等形式传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园文化、现代媒体为新平台。利用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合格建设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的含义及功用

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是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其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社会理想、道德继承)、创作范式、美学风格上都存在内在相同的性质。

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兼收并蓄古今中外优秀文学成果。其最根本的特征是“红色”,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本土化与创新性相统一、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等特征。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独具中华民族特色。

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用文艺的形式,承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模式,这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强大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资源宝库,能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具有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二、文学课程中的红色经典作品

高校文学类课程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以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为主,不管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还是其他文学作品,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极高。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产生的文学作品,绝大部分是红色经典文学。

(一)诗歌

高校文学教材的红色诗歌有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恽代英等的诗作,还有革命诗人、爱国诗人、革命烈士的诗篇。如的《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七律·人民占领南京》、《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等,《太行春感》、《梅岭三章》、闻一多《七子之歌》《死水》、瞿秋白《赤潮曲》、殷夫的《我们》、艾青《我爱这土地》、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公牛《五月一日的夜晚》、贺敬之《回延安》、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苏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叶挺《囚歌》等。有的充满革命激情、恢弘奇伟,有的忧国忧民、令人深省。不管哪一类红色经典诗歌,均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二)散文

红色经典散文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篇脍炙人口的篇章。例如郑振铎的《别了,我爱的中国》、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可爱的中国》、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冰心的《小桔灯》、矛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郭沫若的《科学春天》、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峻青的《雄关赋》等。这些红色经典散文,不管是影响历史走向的革命先驱穿越苍穹时空的大思考,还是写景叙事、抒感的篇章,都以华美的词章为载体,有的笔锋雄健、一泻千里、浩浩、至大至美;有的笔触细腻、静谧温馨、涓涓溪流、沁人心脾。

(三)小说

红色经典小说数量众多,诸如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旗谱》、《红日》、《红岩》、《林海雪原》、《保卫延安》、《山乡巨变》、《创业史》等。中篇、短篇小说数量更多。这些小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性格鲜明动人、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特别是长篇小说气势恢宏,具有史诗品格。以长篇小说《红旗谱》为例,小说在表现主人公朱老忠革命斗争性的同时,还表现了其为朋友敢于“两肋插刀”的侠肝义胆。在不断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小说成功创造出了一种符合中国传统农民的审美倾向,朱老忠的侠义品格得到升华,上了一个新台阶,“侠义精神”历练为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的象征。在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中,作者将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转化为真挚朴实的情感,产生了独特的审美品格,从而打破时代的局限性,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红色经典小说逐步脱离单一的主题和单一的艺术倾向,穿插各种矛盾的主题和矛盾的艺术倾向,不论篇幅长短,都在革命的主题中相互交织,凸显独特审美功能,并引领读者通过这些特殊的文学现象,品味红色经典小说共同的“经典性”。

(四)戏剧

红色经典戏剧包括革命现代京剧、歌剧、话剧等作品。京剧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精品;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红色娘子军》、《江姐》等经典之作;话剧有《茶馆》、《战斗里成长》、《龙须沟》、《万水千山》、《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红色经典戏剧具有很强的审美艺术价值,强烈的时代精神,激情昂扬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峥嵘岁月的革命意志,奋斗故事具有荡涤世俗、令人激情燃烧的特殊魅力。红色经典戏剧表演自然真实,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重温红色经典戏剧,能够起到传承红色文化的作用。

(五)其他

鲁迅杂文《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友邦惊诧论》、《答托洛茨基派的信》、《呐喊》、《彷徨》、《野草》等是红色经典杂文。评价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读鲁迅杂文,无论如何晴空万里,读者都会紧锁双眉,脸色铁青,沉重、愤怒、痛苦、绝望,青年的热血沸腾起来,又冷下去,最后凝结成稠状的东西。阳光是有的,只是通向太阳的路很长。青年不能得到凭借一腔激情便指点江山的,有的只是重负与壮志结合起来的、难以名状的悲哀。于是,悲哀产生力量。

三、利用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利用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园文化、现代媒体为新平台,形成阅读欣赏、传承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的氛围。凡涉及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作品的文学特色和文本特质,更要考虑接受群体的时代特征和阅读期待,最大限度地与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相契合。在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介绍,思想性、艺术性分析讲解过程中,突出作品的思想性,把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揭示出来,让学生产生心灵共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体,搭建红色文学教育新平台,借助现代传媒方式,创建具有时代性、思想性、服务性的红色文学网站、微博等,构建积极向上的红色网络文化,用符合青年学生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传播、弘扬红色文学经典作品。大学生不仅要成为红色经典文学的学习者和继承者,还要成为红色文学中革命精神的发扬者、传播者、创造者。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如何发掘与阐述并很好地运用红色经典文学的丰富资源,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要走向复兴,除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综合实力强盛的支撑外,当今社会还需要我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并将其意义彰显出来。细化到文学上,即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在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召唤下,文学的理性作用应该得到凸显。借助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和传播力,积极纠正、协调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挖掘红色经典文学的高尚美和理想美,关注红色经典文学与时代相结合所蕴含的崭新意义,再现超越时空的信仰的力量,促进和谐社会的文化发展,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巨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诗词的艺术境界[N].人民日报,2000.12.26.6.

[2]党秀臣.中国当代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

关于红色革命的诗篇6

关键词 东方红;体裁特征

音乐舞蹈史诗,是以音乐、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结合诗歌、哑剧手势、造型、舞台美术等艺术因素,概括地、典型地表现一个特定历史阶段中具有史诗意义的生活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根据统一的主题思想和完整的艺术构思,把各个历史时期中具有代表性的、已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音乐、歌曲、舞蹈,以及为了表现特定内容的需要新创作的音乐舞蹈,借助诗歌朗诵的贯穿和舞台美术手段的烘托,艺术地再现历史生活的某些场景。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新中国第一部歌舞史诗巨片,是为国庆15周年献礼、由担任总导演、3500名艺术家集体创作的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经典。全部史诗由三十多首革命歌曲和二十多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组成,史诗的体裁丰富多彩。该史诗是中国音乐舞蹈界在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道路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

一、革命特征――音乐和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共分8场。各场的题名是:《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祖国在前进》《世界在前进》。这部大歌舞以豪迈磅礴的革命气势和雄伟壮阔的图景形象地概括了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始,包括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几个重大历史时期内,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主席的领导下从事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同时表达出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决心战胜一切困难、同全世界广大人民并肩携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

演出在壮丽的《东方红》序曲和合唱声中揭幕,70名女演员迎着天幕上跃出沧海的一轮红日,组成一个个葵花的队形翩然起舞,呈现出“葵花向阳,人心向党”的生动情景。整部大歌舞的演出,是一部中国革命的颂歌、思想的颂歌。从第一场《东方的曙光》中升起红旗开始,每一场都鲜明地反映了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历史作用。当天幕上出现作为中国革命历史转折点的遵义会议会址以及绘有长征时期同志肖像的红旗时,舞台上红军战士们高歌畅舞、群情振奋。

史诗还大量选用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歌曲和革命民歌。在《东方的曙光》一场中,歌颂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革命民歌《北方吹来十月的风》,后由李焕之参考大革命时期群众歌曲的风格谱曲。“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无产阶级快起来,联合农民去进攻。红旗一举千里明,铁锤一举山河动,中国诞生共产党,燎原星火满天红。”表现工人运动的革命民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之歌)的创作都是带有20世纪20年代工人阶级歌曲特点,“被侮辱的是我劳工,被压迫的是我劳工。世界啊,我们来创造,压迫啊,我们来解除。”这时的工人阶级是一个刚刚觉悟起来的革命领导阶级,革命要求十分热切而朴素。歌词的语言干净简练,节奏鲜明坚实。“联合我劳工,团结我劳工,应做世界主人翁。”歌词自然质朴有力,显示出觉醒的工人阶级的威力。清新纯净的革命民歌,从群众心底自然而然地涌泻出来,它既保持了当时的历史特点和时代气息,又揭示了最先进群众的思想感情。红军歌曲的运用更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方式。依靠当时的革命歌曲使得今天的我们还能受到教育和鼓舞,让人觉得贴切、合情合理。

二、民族特征――民族舞蹈和民间歌曲的运用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在全国人民奋发昂扬的革命热情中诞生的。它也是继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以后,我国音乐舞蹈界在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道路上取得的又一个新的重大成就。这部作品发扬了我国人民所喜爱的载歌载舞的形式,采用了歌舞、大合唱、齐唱、独唱、群舞、独舞等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并且加入了民族乐队的演奏。

毯子功作为我国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为舞蹈剧目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东方红》就多次成功地运用了毯子功为舞蹈的表现手段。例如,在“苦难的年代”这一舞蹈片段中,码头工人成功地运用了一个“台抢背”,一串“走丝翻身”,表现了在黑暗的旧中国工人阶级被三座大山压迫的形象,在这里这两个动作用得非常合理,试想我们如果改用“台飞脚”“串翻身”就表现不好码头工人被把头鞭打的形象。在“飞夺泸定桥”片段中,红军小战士的毯子功特技用来表现炸毁敌人桥头堡,用得合理而贴切,成功地塑造了红军战士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在“保卫黄河”片段中,在“过人梯”时运用“弹板接翻腾”的毯子功技术,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雄气概。在“百万雄师过大江”片段中又成功地动用了“后爬虎”等动作表现水战,使场面既是生活的再现和提炼,同时整个舞蹈编排又具有我国的民族特点。

民间歌曲是指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在《东方红》中如陕北民歌《东方红》、湖南民歌《秋收起义歌》、江西民歌《双双草鞋送红军》、陇东民歌《边区十唱》、河北民歌《解放区的天》、内蒙民歌《赞歌》、民歌《百万农奴站起来》和《,祝您万寿无疆》等。在这些歌词作品里,都毫无例外地充满了令人怦然心动的勃勃激情:“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呀呼咳咳一个呀咳,呀呼咳呼咳呀呼咳,咳!咳!呀呼咳咳一个呀咳!”《解放区的天》充分而真切地展示出了获得解放的人民群众无比欢欣鼓舞的心境,都会联想起这首歌同那个时代亿万人民的心声是怎样如胶似漆相互融合着,与秧歌锣鼓、翩翩红绸怎样交织成欢天喜地、普天同庆的热烈画面。民问歌曲与民族舞蹈的综合运用成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三、文化特征――伟人诗词与民间歌舞艺术的结合

劫夫、晨耕为诗词谱曲的《西江月・井冈山》是专为此剧而新创作的作品,是一首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生动描写,热烈赞颂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红色根据地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和红军的革命英雄气概,从而对“左”倾机会主义者进行了深刻地批判。首先描绘了一幅人民战争的壮丽图景:“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接着写黄洋界保卫战的获胜:“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形象地表现了一个作为胜利者和富于浪漫情怀的诗人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式的豪情壮志。

反映红军长征这一伟大事件的光辉诗篇《七律・长征》是在红军通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的时候写的,后经彦克、吕远谱曲。全诗56字,极其生动、精炼 地描述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革命壮举――长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具有振奋人心的艺术力量。首联,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下笔平易通俗,从容不迫,却以鲜明的思想笼罩全篇。之后的“五岭”“乌蒙”两句紧承“千山”,“金沙”“大渡”两句紧承“万水”。末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字里行间充满了胜利的喜晚,深刻地表现了工农红军万众欢腾的情景。

《七律・人民占领南京》是一首伟大的革命史诗,是一曲气壮山河、响彻霄汉的胜利凯歌,是“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指引着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思想的艺术结晶,同时也是鼓舞激励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继续革命、不断前进的战斗号角。前四句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人民占领南京的宏伟场面和占领南京后出现的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欢欣鼓舞、慷慨激昂的动人情景。“宜将剩勇追穷寇”一句是诗的下段也是全诗的核心,之后的三句都是从这一句中派生的。“不可沽名学霸王”,就是说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方面来看,应当追穷寇。“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从蒋匪帮本身的罪恶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方面来说明应当追穷寇。“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一句含义深远,把必须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提高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来加以阐发。这首诗对于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对于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都具有深远的普遍指导意义。

四、时代特征――新创作的音乐和舞蹈表现出新时期的艺术特质

关于红色革命的诗篇7

壮士身亡志未穷。

墙外桃花墙内血,

一般鲜艳一般红。

这是一首革命诗抄。

这首诗作于1931年2月7日。

这首诗书写在上海龙华监狱的墙壁上。

这首诗出现于“龙华二十四烈士”慷慨就义的时刻。

这首诗是与烈士同狱的同志们为纪念烈士而作。

我要说的就是75年前惊心动魄的“龙华大屠杀”惨案。

龙华监狱——一个制造的枪声不绝,鲜血淋漓的残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魔窟。在这个惨绝人寰的“魔窟”里被监禁和杀害的革命者有姓名记载的居然高达8000多人!!!这是何等一个“天文数字”?!这又是何等一个触人心弦,动人心魄的字眼?!我们的二十四位英烈也在这座“人间地狱”里英勇就义了。

关于红色革命的诗篇8

红色伟人题材

红色题材邮票的主题很多,首当其冲的是红色伟人系列,像孙中山、、、刘少奇、、任弼时、邓小平、宋庆龄等伟人题材,最为著名的是《孙中山诞生120周年》小型张、《诞生100周年》小型张和《邓小平诞生100周年》小型张。这3枚小型张价格分别在50元、22元、10元左右,其中《孙中山》和《》小型张经过20多年的消耗与沉淀,现在的市场存货量已经急剧减少,而《邓小平》小型张面世、消耗和沉淀也已经有了近10年的历史。伟人题材的小型张向来是市场人士追逐的重点,如今这3枚红色伟人小型张市价都在稳步上行。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将要发行《诞生120周年》邮票。与此相关的系列邮票已经在市场上涌起了一波上涨热潮,尤其是《逝世一周年》《诞生90周年》《诞生100周年》《诞生110周年》等邮票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上涨行情。其中《逝世一周年》邮票和《诞生110周年》小版张均在120元以上成交,后者更是上涨到了160元左右,中等价位的《诞生90周年》邮票也在逐渐挺近100元价位。

另外,2013年是为雷锋题词50周年,同名邮票已于3月5日发行,全套4枚的邮票市场价在10元左右,小版张市场价在30元左右成交。“雷锋题词”邮票必将成为市场投资和集藏的热点,此前的《雷锋》系列邮票均已大幅上涨,尤其是1978年的《向雷锋同志学习》邮票,现价已经涨到了180元左右,逼近200元关口,市场票源极少,投资者非常看好这一系列邮票的后市走向。

红色文艺作品题材

红色文艺作品题材邮票同样备受关注,书画艺术和戏剧舞剧都属此范畴,其中较为著名且极为珍贵的当属文字邮票中的《诗词》和《革命文艺》两套邮票。《诗词》邮票是投资市场公认的书画题材邮票精品,此票将的多首诗词搬上邮票,以影调套印方式印刷,立体凹凸感极强,全套邮票以红色为主基调,气势磅礴,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人民占领南京》《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长沙》等诗词名作跃然票上,目前这套票的价格在2.5万元左右。《革命文艺》邮票则将著名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白毛女》《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名篇戏剧搬上邮票,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人的传承,目前这套票的价格在7500元左右,适合经济实力雄厚的稳健性投资者作为长线投资。

文字邮票由于货源稀少从而使得价格高昂,极具号召力。在《诗词》和《革命文艺》邮票的带领下,红色文艺作品邮票都走出了极为引人注目的行情,随后面世的编号邮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现代舞剧——白毛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以及2010年面世的《中国芭蕾——红色娘子军》等,都成为了投资者竞相追逐的热门品种。其中,《智取威虎山》《白毛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在千元左右成交,近年面世的《中国芭蕾——红色娘子军》市价也稳定于5元左右,其题材优势不可小觑,适合于长线投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