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8篇

时间:2023-03-13 11:07:45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篇1

【关键词】新闻实践教学;媒介融合;问题;措施

新闻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涉及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当前的媒介融合背景对人才提出了整合型、复合型的要求,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的数量有限,传媒方式也屈指可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媒介融合的趋势不断增强。媒介融合是随着数码产业和电子产业发展而兴起的一种传媒。现在各种传媒方式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功能趋于一体化,从新闻采集过程、新闻加工方式、新闻内容、新闻渠道等全过程都呈现出跨媒介、多样化的特点。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采编过程不再是独立进行,而是通过多媒体的合作而进行新闻生产。

一、媒介融合对新闻人才的要求

媒介融合是多媒体合作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新闻生产方式。它强调把纸媒、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手机、手持终端等全部传媒渠道进行整合,强调新闻素材和内容的共享,多样化新闻的集中处理,多种传媒方式的使用,最终将新闻传递给受众。媒介融合主要包括三种方式:1.传统的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进行数字化的改革,进而形成网络报、手机报、电子化报纸等;2.广播电视、电台、网络与新媒体的融合,形成网络广播、手机广播等;3.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形成更大、综合性更强的网络平台、手机平台。而这种媒介融合的趋势,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当前的新闻人才必须是整合式、复合式人才。

(一)高级管理人才

高级管理人才指的是能够在多种媒体中进行整合传播和传播策划的高级管理人才。这种人才很难通过新闻课堂的理论教学来进行培养,而需要大量的实践工作经验和积累。这种管理型的人才需要在大量的信息和新闻中进行筛选、组合、重新编辑,快速发现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发掘其深刻含义,甚至需要从国家视角、社会视角、整体视角去对整个媒介过程和新闻产品的收集、生产、、营销过程进行整合。

(二)高级复合人才

高级复合人才指的是能够使用多种技术工具进行新闻采集、新闻编辑和新闻传播的全能型编辑和记者。他们能够为报纸、公众号编辑文字稿件,能够为电视台拍摄新闻节目,能够为电台编写广播稿件,对各种媒体方式都能够熟练掌握。为了适应这种复合型的人才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同时掌握编辑、摄影、摄像、音频制作、视频制作、图像处理等技术。同时,高负荷的新闻工作量,使高级复合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全面的技术,完成的效率和速度必须非常快,才能够适应当前海量的信息传递量和信息传播速度。

二、新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加强,当前已经掀起新闻实践教学改革,例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成立了新媒体专业,汕头大学建立了媒体融合实验室。但是在新闻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明显适应于媒介融合这一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一)多技能学习与课时的矛盾

媒介融合的时代要求需要学生掌握至少4种媒体传播方式(报纸、电台、电视、网络),但是传统的新闻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在大学4年内仅掌握一种媒体传播知识与技能。这就给媒介融合要求下的新闻实践教学造成了巨大的课时压力和学习压力。很多人认为这最终会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好。在现有的课时安排下,要学生精通纸媒、电台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显然具有很大的矛盾。

(二)媒介融合与师资知识储备的矛盾

当前在高校从事新闻专业教学的教师,往往都是直接留校任教,并没有直接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教师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与媒介融合的差异较大、教师对媒介融合的了解也不多。要培养复合型的、适应媒介融合的人才,就需要配置精通不同传媒方式的各类教师,同时这些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新闻行业的变革状况。否则教师知识储备就会与媒介融合的要求产生较大的矛盾。

(三)多技能要求与课程体系的矛盾

当前,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媒体实验室。实验室按照技能训练来分门别类设置,例如摄影实验室、图像处理实验室、音频剪辑实验室、视频剪辑实验室、报纸排版实验室等等。媒介融合则需要这些技术能够同时、同步进行处理。而单一的实验室训练方式只会将各种技术独立化和分割化,难以实现媒介融合的要求。

(四)新闻实践体系的缺乏

整个新闻的生产过程包括策划、信息收集、写作、拍摄、剪辑、编辑、制作等。目前在各大高校的新闻专业中,都强调新闻的前期流程(策划、信息收集、写作),而实践方面却没有得到重视,使得学生理论知识丰富而缺乏实践经验。

三、新闻实践教学的对策措施

针对媒介融合的行业发展趋势,新闻实践教学必须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新闻实践教学思路,培养整合型、复合型人才。

(一)改革实践课程设置

学生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主修媒体方式和辅修媒体方式,熟练掌握并精通一种媒体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涉猎其他多种媒体方式。尤其是在理论学习之后的第三和第四学年,学生针对未来的择业方向进行专业实践,而不是完全按照培养计划的安排来进行专业实习。

(二)提高教师的知识融合素养

从事新闻媒体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导师,需要深入了解新闻行业的当前发展趋势,不仅要精通新闻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拥有实际工作经验,尽可能深入新闻工作的前线,了解当前新闻工作方向和新技g,为理论教学奠定基础。

(三)建立媒体综合实验室

⒋统的单一化实验室改为多业态融合的综合实验室。在一个实验室内,能够呈现出纸媒、掌上媒体、电视媒体、网站、电台等新闻媒体的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帮助学生树立一体化意识、融合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一站式全流程操作能力。

(四)建立梯级课程群

课程群包括媒介融合趋势下所要求的采、写、编、评、摄、录、制、播所涉及的全部课程和体系,并设计相关的实践教学方式,包括课程实验、假日实践、校内综合实践、校外专业实习等。这种梯级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模拟、了解真实的媒体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培养实践技能。

1.课程实验。课程实验主要是基于校内的媒体实验室,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设置实验环节,将一部分简单的实务操作引入课堂当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技能。

2.假日实践。利用寒暑假,由专业课程教师带队,组织同学进行实践活动,内容包括新闻策划、调研、写作、制作等全过程,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新闻产品。带队教师必须全程辅导与监控。

3.校内综合实践。这是一种适应媒介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学校为学生提供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等多种媒体环境,涉及法制新闻、政治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文化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国际新闻等不同的新闻选题,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与法律系、政治系、社会工作系、经济管理系、艺术系、体育系等院系的学生合作进行新闻的制作。这样能够培养新闻系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管理能力。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媒体来帮助人才的培养。校报、学生广播站、学校新闻网站、学生电视台等,都是新闻系学生进行实践的平台,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媒体工作,从设计、组稿、编辑、制作等过程都让学生全程参与,这样不仅利于学生专业才能的训练,也利于学校的宣传。

4.校外专业实习。学生自主或学校安排进行校外专业实习,单位包括报社、杂志社、电视台、广播台、网站、新媒体或企事业单位的文宣部门等。学生在一线工作中,可以不断更新和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真实的媒体工作。还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的实习基地。新闻系专业可以与当地的媒体企业签订建立实习基地的协议,每年派出实习生到该企业进行实习。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人才储备,又能够保障学生的实习安全,提高校外专业实习的质量。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纸质媒体、电视台、广播、新媒体技术在走向融合之路,媒体之间的传播方式界限、传播内容界限都在逐渐模糊和消失。媒体传播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对新闻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媒介融合的趋势要求新闻人才必须是整合式、复合式人才,能够进行海量阅读,能够快速发现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用整体视角去对整个媒介过程进行整合,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媒体方式,具备编辑、摄影、设想、音频制作、视频制作、图像处理等技术。

【参考文献】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篇2

1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含义,目前普遍为各界认可且较为全面的概念是由韩慧健教授提出的,即“数字媒体是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要还可以数字化的感觉媒体(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动画等)、逻辑媒体(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编码)等)以及实物媒体(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表现出来,因此还涉及到数字视频处理技术、数字音频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等,涉及范围较广。目前数字媒体已应用到电信传输的数字信号传输、政府机构的视频会议等,教育教学中引用数字媒体也将成为主要趋势。

2数字媒体技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目前已经应用到国内高校教学中,常见的如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但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其他核心功能尚未被开发,或应用较少。

2.1建立联合实验室

联合实验室的建立较早,一般是为完成同一个实验项目而建立,分工合作,最后讨论结果,中间的过程双方无法看到,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成功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中视频、音频系统建立的联合实验室(如图1),能使双方互相看到实验过程,如同同时参加一个实验,大大提高了实验成功率;同时,对于实验条件设备较差的学校,联合实验室还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2建立音频工作站

数字媒体技术出现后对高校音乐、传播、计算机多媒体方向、电子信息等专业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这类专业的必修科目,娱乐行业的发展更刺激了这类专业提高教学,努力寻找更优的数字音频编码方法。在新闻传播、电视节目制作等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中也可引用数字媒体,建立音频实验室(工作站)。

数字音频工作站,简称DAW(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是一个具有强大数字音频处理能力的工作站,它以计算机硬盘作为信息记录的载体,在CPU、声卡及各种软硬件的支持下进行各项工作。音频工作站的建立,不仅可以然后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声音录放、处理、非线性编辑及管理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还能使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程变得生动化,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2.3应用于微生物研究

微生物研究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也是生物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体积小的微生物在实验中研究起来十分困难。因此,现代技术的出现就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手段。电子显微图是目前数字媒体在微生物研究中的主要方法。电子显微图是一种二维图像,它包括美化图像(经过处理提高图像质量)和消除显微图像中的过滤效应和电子光学中的‘假象’问题这两项图像处理任务。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让研究者在在实验中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从而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也为新事物的发现研究提供了基本条件。

2.4应用于医学图像处理

医学也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生物体内的状况我们无法用肉眼观测,也就无法寻找根源解决病症,因此很多病症得不到治疗。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使观察生物体内部成为了可能。现代医疗设备中的X光透视、B超声波检测、肠镜等,都是数字媒体在医学中的应用。在医学教学实验时,师生使用这些设备,获得大量的医用图像,这些图像能够准确反映出病患的体内状况,通过处理分析这些图像,我们就能判断患者所患的疾病,进而进行治疗。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减轻了医生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因此在医学实验和高校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3高校教学中引用数字媒体的必要性

数字媒体技术是社会的需求,也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更应积极引用这一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可控性强、覆盖范围广泛等优点,是学校改良教学设备的必要引用技术。同时,引用数字媒体技术,还具有以下几点优点:非接触性实验,能够减少化学、医学等专业实验课程中的危险性,保证师生安全和实验成果;数字媒体集音频、视频等多种设备于一体,能大大降低维护和保养仪器的费用,降低学校成本;操作性的实践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网络扩展视野,让学生接触到更多领域和项目实验,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实验中的团队合作意识等。基于此,数字媒体在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同时还应注意,在实验中应正确使用数字媒体,要有配套的软硬件设备,以及在统一规划后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操作。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篇3

关键词:传媒专业 外向型 实践平台

注:本文系浙江传媒学院立项课题“构建校内实战型专业实践平台的构想和研究”(项目编号:ZC10XJ006)的研究成果。

近几年,检视各大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值得关注而又令人担忧的现状:新闻传播学作为一个热门学科在各类高校大量开设。而且,作为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下设的其他相关专业,诸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学专业、新闻学专业、播音主持专业等等,都在各大高校密集开设。一些传统的专门性院校,如农业大学、工业大学、师范大学等等,都纷纷开设新闻学、传播学乃至播音专业。比如最早在农业类院校中开设传播学专业的中国农业大学,成立媒体传播系至今已将近十年。

据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培爱教授介绍,在20世纪80年代,还只是在一些特大城市的重点综合性院校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到20世纪90年代,新闻传播类专业在全国各地高校迅速铺开。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情况更是愈演愈烈,新闻传播类专业不仅在一些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体育类院校遍地开花,在一些地级城市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也纷纷涌现。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1994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到了2006年,全国已有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在校生达到13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8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人。

可以说,新闻传播学在高等院校中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种“超常规”的状态。与此相对应的,目前,我国各类报纸、电视、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数量基本在控制范围内,而今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贯彻“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也就意味着,媒体的数量将不会有大的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新闻类的专科毕业生不再需要,对能从事一般记者、编辑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需求量已接近饱和;而且,为了进一步加强新闻报道内容方面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对专业题材的深度挖掘,许多媒体在招聘人才方面不再局限于招收新闻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一些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背景的毕业生更受媒体的关注和青睐。

这些情况反映出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各大媒体对于传媒专业毕业前学生实习岗位的提供也日益紧缩。许多媒体甚至规定,实习生进入实习岗位也必须经过高层领导的讨论同意,其门槛和正式进人相差无几。这显示出,面对传媒人才供应过剩的局面,用人单位已经没有更多的耐心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成长的机会,更不愿意为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指导成本。这意味着,对传媒类院校来说,传统的教学结构必须有所改变,如果坚持那种长期形成的“教学在校内、实习在校外”的传统模式,学生将丧失实践能力的养成过程,成为只会背诵课堂知识、一出校门即茫然无助的半成品式毕业生。这给传媒类院校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努力营造一个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与正规媒体相对接的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获得实战型的专业技能训练,从而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媒体对于成熟型人才的需求。

一、传统传媒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缺陷与国外经验的借鉴

传统的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大多以实验室的形态存在,特点在于:重模拟,轻实战;重实验,轻实干。这一类的实验室,在建设上往往投入大量的财力,按正规媒体的标准建设成完备的实验室体系,如演播室实验室、灯光实验室、虚拟影像实验室、数字前端实验室等等。但大多数时间,这些价值百万、千万的设备,除了实验课的四十五分钟或九十分钟时间内让学生看看、摸摸,听听讲解、尝试操作之外,大部分时间便是放着积灰尘、老化,发挥不出其他效益。而学生在这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往往只是学会了开机、关机,至于如何具体运用、正确把握也就无从谈起。随着传媒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几年之后,这些设备还在八成新的时候,就与一线的实际脱节,面临淘汰的命运。这样一种实验教学模式,一方面造成大量昂贵设备的浪费(而在媒体单位的实际运作中,这些设备往往在几年内就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和丰厚的回报),另一方面,实验室环境也往往让学生的实践成果无从检验。尤其是管理实验室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大多为毕业留校任教的年轻教师,缺乏传媒一线的亲身历练,衡量实训成果的标准也就流于主观臆断。

反观国外一些传媒专业院校,其实践教学非常注重外向型、实战型平台的建设。这里以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例。该学院创办于1908年,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这个学院的毕业生人才辈出,在美国各大媒体中,都可以看到毕业于该校的业务骨干和专业领头人,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更是不计其数。该学院在实践教学上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实战型、外向型实践平台建设。他们拥有九大实践基地,分别为:《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日报及其网络版、《Vox》周刊及其网络版、KOMU-TV(美国困家广播电视台NBC下属地方电视台)及其网络、KBIA―FM(美国公共广播NPR下属地方电台)、《IPI全球记者》(IPI G10bal Journalist)、Mojo广告社、Radio Adelant(西班牙语广播电台)、MDN(密苏里数字新闻)和Newsy.com(新闻网站)。这些媒体机构与学院相关,又相对独立,全部面向社会。以《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为例,新闻室分为摄影、新闻采访、编辑、校对、版面编辑等几大块。由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编辑,学生记者按体育、社会、教育、司法、政治等条线跑新闻。这份报纸的创办与发展差不多与学院的创办和发展同步,坚持之下成为一份名副其实的百年老报。学习平面媒体课程的学生,如果严格遵照平面媒体方向课程设置进行研修(如报道,编辑,中、高级采访写作),他可能会在《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实践三个学期,这就完全与平面媒体运作流程接轨。

除了这样一些实战型的实践机构,美国还有许多传媒专业机构落户于密苏里新闻学院,这些专业机构不断组织专业竞赛活动和专业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目前,共有九家全国性的新闻专业机构总部设于密苏里新闻学院,包括全美报业协会、调查性记者编辑协会、商业新闻记者编辑协会、全国计算机辅助报道协会、全国信息自由联合会、健康新闻记者协会、宗教与职业中心、关心记者委员会、新闻与女性学术讨论会。这些机构和师生联合组织的专业竞赛活动有:年度国际最佳摄影大赛、城市与地区杂志协会大赛、大学新闻设计竞赛和年度最佳大学摄影师大赛。这些专业比赛活动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够了解到最高的行业标准和顶尖作品,并接触到该领域最前沿动态和业界人士。密苏里新闻学院学生在从事真正的媒体工作之前,按照专业媒体所要求的标准,尽量多地积累实际经验。这样一些做法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二、浙江传媒学院外向型实战平台建设现状

浙江传媒学院前身为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作为高校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作为传媒类院校,其发展历史和权威地位在业内颇受重视。浙江传媒学院较早开始注重外向型实战平台建设。所谓外向型实战平台,是指以校内基地和基础条件为依托,面向社会,以实战性为训练导向、以专业化为运作要求、以实效性为检验标准的面向社会的实践基地和机构。他们和学校的实验室不同,不是学校严格意义上的一个附属部门,而是独立存在的一个单位和机构。他们依托学校资源和学校环境存在,但并不只对学校负责,而是更多地对社会和自身的生存负责。在传统的实验室实训体系中,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是一对迎合与被迎合之间的关系:实训教学迎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单纯的只是为了完成课程进度和配合理论的演示。而在外向型的实战训练体系中,这一对关系被倒过来了:课堂教学要迎合实训教学的需要,根据实战训练中暴露出来的专业缺陷和不足,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和内容。这样,教师的教学就和实践贴得更紧,而学生进入这样的机构进行专业训练,就能得到更多的实际锻炼和考验。

观察浙江传媒学院的实战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三种类型的形态:外向型实践媒体平台、引进入驻型媒体平台、学生创业型企业平台。这三大平台围绕校园环境,形成一个互补互动、各具特色的实践基地群落,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了大量的实战训练机会和专业体验岗位。

1.外向型实践媒体平台:高教园区广播电视台

作为传媒艺术类院校,浙江传媒学院首先把扶植校属媒体作为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的首要环节。目前该校拥有校级媒体四家,分别是浙江传媒学院实验广播电视台、浙江传媒学院报、传媒先锋网、传媒青年杂志。其中,浙江传媒学院实验电视台(高教园区广播电视台)在运作上与另外几家有较大的不同。

浙江传媒学院实验电视台成立于2003年,起初,该台的基本定位是一家内源性的校级媒体,以播出校园新闻和学生实践作品为主。从2004年开始,该台进行了发展方向上的重要调整,确定了外向型的媒体定位,努力面向校外,扩大覆盖范围,使媒体的传播效果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检验。作为这一努力的标志是,2006年,经浙江省广播电视局批准,在实验电视台基础上成立了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广播电视台(站),承担起了面向整个下沙高教园区的电视信号覆盖和内容的传播。

电视台每天播出13小时,播出校园新闻、专题、各类专业系列讲座和精品课程等。电视台目前开设的自办节目有:新闻类节目《大学城新闻》、《E-channle》;访谈类节目《校园访谈》;以扶持学生DV创作为主旨的《青春影像》;纯文化论坛类的节目《大学讲坛》等。

在电视台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架构方面,园区台按照正规媒体的内部框架和运作流程来设置。台领导为台长、总编辑,下面设办公室、总编室、新闻部、节目部、技术部、学生记者团、未来之星广播电台等。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各栏目实行制片人负责制,即每个栏目选派一名专业老师从总体上把握栏目的走向、质量和内容,而其他的工作环节,编、导、播、拍、制等工作全部有在校学生参与其中。

考虑到园区台的覆盖范围仍然有较大的局限,电视台进一步拓展节目播出平台,其途径是积极谋求与省市电视媒体的合作。如与杭州电视台、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创办了《活力新城・下沙》栏目,在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的黄金时间播出,同时,在杭州公交移动电视循环滚动播出;还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华数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下沙资讯》栏目,在华数气象频道播出。

2.引进入驻型媒体平台

浙江传媒学院以筑巢引凤的方式,引进媒体入驻,以基地养基地的方式,学校轻松地拥有了正规的媒体实践平台。

2006年,学校投资1.3亿元建成的22层演播大楼,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其中有1200平方米、400平方米、300平方米、200平方米等各种规格演播厅17个,并购置了高清电视转播车等设备。以此为基础,学校吸引社会媒体进驻。目前入驻媒体规模最大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浙江卫视一系列品牌栏目,包括《我爱记歌词》、《爱情连连看》等。这些栏目在国内同类栏目中收视率排名居领先位置,某种意义上可谓电视栏目发展的前沿风向标。这些栏目举办的一系列大型活动,如《中国梦想秀》、《麦霸英雄汇》、《非同凡响》等,全程在浙江传媒学院1200平方米演播厅进行,节目的各个环节均有学生参与其中。许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栏目实践中脱颖而出,甚至成为这些栏目的骨干成员。二是频道入驻。浙江广电集团好易购频道整体入驻演播大楼,租用三层作为办公和技术用房,并长期租用四百平方米演播室作为导购节目直播室。该频道引进境外电视购物运作机制,依靠广电集团强大媒体资源,采用全新家庭电视购物经营理念,迅速成长为国内目前最为盈利的电视购物频道之一,引领着区域性电视购物的发展走向。学生们参与其中,同时感受到媒体市场竞争的理念。

3.学生创业型企业平台

浙江传媒学院启动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为大学生的创业建起“保温箱”。孵化中心将给每个进入孵化园的企业免费提供一间工作室及一些必备的办公设施,并提供一揽子服务。学校还注资100万元成立了创业基金,每个入园企业均可申请。学生们依托所学传媒专业和在网络媒体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优势,先后创办了一批小型化的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网络媒体、投资管理公司等。这些公司的创办,既丰富了学生的实践平台,也为专业过剩背景下的传媒专业学生的就业拓展了更多的方向。

校内实战型专业实践教育的前身,可以说是仿真职业环境教学模式。而后者是在国外一种较为普遍的教学方式,在我国也有多年的发展。主要在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当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较高的就业率上面。 而浙江传媒学院创建的外向型专业实践平台,从其面向社会这一特点来看,则实现了仿真性向全真性的过渡和跨越。

三、构建校内外向型实践平台的经验与启发

总结浙江传媒学院外向型校园实践基地群落建设的做法,能够得到如下经验与启发:

1.实践平台的外向型定位,加大了与社会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了正规媒体运作机制,凸显了社会服务功能。

纵观浙江传媒学院外向型实践基地群落的整个架构,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尊重媒体单位的独立地位和保证其社会性身份,遵循媒体的运作规律和机制。为了能够达到“全真”电视台的运行体系,真正的引进了与社会媒体、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实践环境。

从媒体单位的特性出发,为了保证节目质量和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上都绝对放心可靠,因而不可能为了照顾学生的实践实习而迁就学生的水平。如为了保证《活力新城・下沙》栏目在杭州电视台的正常优质播出,一般水平的学生就无法独立承担采编和播出任务。这看起来似乎会造成实践课程无法顺利实施。但恰恰是这样一种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和严格的专业性要求,让学生从中学到实验室中无法学到的东西。就算有的学生在外向型实践媒体中坐了一个学期的冷板凳,始终没有上手的机会。但是,坐冷板凳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其心智、毅力、耐心和专业悟性等方面都是极大的考验,它有可能成为学生专业发展的更大的动力。同时,这样一种机制,也是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更快成长。下沙高教园区电视台每年都要招收五六百名学生记者,事实上整个电视台的运作不需要这么多的人手,这就形成了一个竞争淘汰机制。总会有一多半的学生在坐冷板凳,或者被淘汰,或者坚持过来成为熟手。坚持下来的学生,就能获得三至四个学分。

这样的一个产学研结合的体系,还凸显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传媒学院利用自己在专业上的优势,向社会媒体提供传媒产品。而社会媒体的引进又能促进校内实战型实践平台的建设,一举两得,良性循环。

2.实践群落的生态多样化,给校园带来一个专业实践的市场小气候。

各媒体共生共长、互补互动,学生们可以在各媒体间流动实习,比较、体验和揣摩不同媒体间的特性、风格、文化和制度规范等,从而加深对媒体性质的认识。事实上,许多学生在校四年,会在几个媒体间进行选择或者流动。而不同性质的媒体,也给不同专业和兴趣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岗位。如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栏目,每周定期在浙江传媒学院1200平方米演播大厅走台、直播。一场直播活动,包括了策划、灯光、化妆、服饰、音响、拍摄、导播切换等等技术环节,差不多涵盖了全部的电视专业内容。甚至一些学生可以从最初级的、最不需要技术含量的工作开始,包括组织观众、邀请嘉宾、热场、安排食宿等等,这些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学生们进入核心岗位的实践也大有帮助。一般而言,学生们会按照实验电视台――省市电视台――自主创业企业这样一个程序完成在校期间的实践流程。在实验电视台掌握了基本的专业技能,在省市电视台的相关栏目,体验到栏目的正规化运作,而在自主创业企业,则进一步感受市场的考验和压力。通过这样一些专业实践活动,学生进入社会媒体的实习或进入工作岗位,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

3.专业实践与工作业绩结合,更好地衡量专业水准的价值。

外向型实践平台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效应,有自身的考核机制和专业衡量标准。因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准的评价不是通过实验室标准来体现,而是往往用经济激励的方式来实现。在引进入驻型媒体和自主创业型企业实践的学生自不待言,他们成为熟手后就能获得一定数量的报酬,以体现其专业工作价值。如一些从事剧本或文案创作的学生,将他们的作品交给影视公司和广告公司,一旦录用,就能获得经济回报。这种市场检验机制比课堂的老师打分更能说明问题。在实验电视台工作的学生,他们的作品也能获得回报。电视台根据每期节目质量的高低进行考核评级,获得高等级的作品能够得到奖励,这成为学生们的努力目标,他们往往为获得一期评级为A的节目而积极努力,从而促使其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早在1973年就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既包含量的增长,又包含着质的变化。量的增长,其结果是带来了专业过剩,而质的变化,则体现了对这种专业过剩局面的积极应对。传媒类高等院校,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寻求和拓展社会合作,全力打造校内实战型的实践平台,那么,就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同一学习环境中,完成更多的行业认知和岗位能力锻炼,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情感等方面得到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他们每个人特有的专业能力,成为掌握自己职业生涯命运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首次在本科生中设置传播学专业中国农大率先在全国农业高校中成立媒体传播系,

[3]武志勇,李由.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新闻大学,2009年第4期

[4]郭弘,彭博.高等院校独立学院传媒专业校内仿真职业环境建设初探――以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哈尔滨电视台成栋记者站”为例[J].新闻界,2010年第12期

[5]段鹏.关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思考,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

[6]杨伦超等.高职教育经营管理类专业全程职业环境仿真模拟教学的研究,高教论坛,2006年第5期

[7]何梓华.供过于求,新闻教育的四大问题及对镱,中国记者,2005年第7期

[8]孔小红,刘彦飞,董平,徐云青.搭建校内资源共享平台,提高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6期

[9]万霖.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第22期

[10]鲁越青,朱小芳,白忠喜,胡卓君.构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平台――以绍兴文理学院的探索实践为例,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10期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篇4

一、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工作的优势

1.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知识的更新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已经呈现出了大爆炸的趋势,因此,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越来越多。然而,人们的精力是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怎样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大量的复杂的图形,如磁场的方向、电流的运动等。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些图形,这样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又浪费了课堂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把需要学习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在上课的时候直接呈现给学生。并且,利用多媒体,还可以把课堂知识事先作好总结,并且配上一些练习题,这样就可大大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又可省去很多课堂时间。

2.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在物理学科中很多知识都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是因为这些知识往往都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推理得出来的,在课堂上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学生要理解并接受那些经过了无数次实验论证得出的抽象的结论会觉得非常费力。然而在物理教学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验证所有的知识是不现实的。那么怎样才能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呢?其中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不但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同时还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例如在讲到杠杆原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做一个阿基米德用杠杆撬动地球的动画,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杠杆原理的应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通过物理实验可以验证已知的知识、探索未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然而实验也具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实验的过程无法被反复观测,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够开展。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个工具。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把一些经典的实验录下来让学生反复观察,或者是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做实验的过程给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实验过后通过多媒体来仔细观察自己的实验过程,从而找出问题、总结经验。一些实验由于不具备实验条件,或者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时候通过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突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大部分的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开展的,课堂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最主要的场所。通过课堂,教师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教给学生既有的各种知识,从而有利于教学进度的把握。然而,课堂教学也具有很多的局限性,其中一点就是它的封闭性。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教师的讲授、通过课本而得来的。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向学生展示课堂以外的诸多事物现象,让学生不用出门也能够走遍世界,从而在教室里就能够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利用多媒体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工作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否则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出现反作用。

1.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并不能代表它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而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而已,教师要切记不可让多媒体教学代替所有教学工作。毕竟,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它的很多优势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例如教师在上课时所运用的各种语言艺术、讲课艺术,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主观能动性都是多媒体教学无法实现的。要想使得多媒体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首先就要充分肯定传统教学模式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2.正确处理内容量增大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工作,可以使教学内容大量增加,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是教师在增加课堂内容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猛灌各种知识而学生又接受不了的话,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所以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控制教学速度和教学容量,这样才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

3.正确处理物理实验与模拟实验的关系。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篇5

>>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探究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旅游教学模式的创新 新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模式探究 新媒体背景下报纸新闻文体的变革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翻译的超文本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的河南省旅游营销模式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艺术概论》课程“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主体的改变探究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究 新媒体下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研究 新媒体下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分析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新媒体背景下的市场营销工作探究 新媒体背景下的微信营销探究 新媒体背景下三结合教学模式在高校视听语言课程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新课堂背景下政治教学模式探究 浅谈新课堂背景下政治教学模式探究 新媒体背景下营销模式的转型初探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高晓瑜 孙华")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介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时代更需要知识结构多元、能力全面的全媒体人才,如何培养符合业界需求的人才成为各新闻院校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美国林登州立大学的新闻实践教学模式为例,梳理其新闻实践与新闻教育深度融合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为进一步丰富我国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实践教学

在新闻传播教育中,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实践平台是决定新闻教育质量的三大基础元素[1]。本文以美国林登州立大学电子新闻艺术系(Electronic Journalism Arts Department, EJA)为例,分析其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平台搭建三个方面的具体举措,探索在新闻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将新闻实践与理论教育深度融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内容是新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从课程设置来看,美国林登州立大学电子新闻艺术系在第一、第二学年不分专业方向,各方向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基本的新闻理论知识,更要掌握新闻拍摄、采访、制作等基本实践技能。

第一学年包括:媒介传播通论;传播技术;人际传播;新闻写作。第二学年包括:数字画面获得;剪辑艺术;本地新闻采访;摄影工作室制作;采访艺术;全媒体新闻报道;新闻史。

我们可以看到,实务课程的比例相当高,不仅有传统媒体的基本技能训练,还包括了全媒体新闻报道这样的融合媒介课程,契合了当下的新闻环境。

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定位清晰,实践特色凸显。全系共有摄像、剪辑、网络、平面四个专业方向,学生通过两年的基础学习,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兴趣,从而在三、四年级可以更为理性和准确的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包括:视觉方向(摄像专业);剪辑方向(记者和制作人);网络新闻制作方向;出版方向。

课程设置践行了实践化教学为主的理念。学生在经过一、二年级的基础学习后,在三、四年级更加深入、更加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课程几乎全部是实务课程,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深度融合。 二、师资队伍

林登州立大学电子新闻艺术系实践化教学得以顺利推行,得益于其拥有一支媒体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承担实务课程的教师全部拥有多年媒体从业经验,例如该中心的两位负责教师Prof Tim Lewis有24年的媒体从业经历,在WCAX-TV等电视台担任过制片人、导演等工作。这些教师在日常的新闻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节目选题、镜头拍摄、主持出镜以及后期剪辑等环节,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的不断试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新闻教育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

另一方面,林登州立大学电子新闻艺术系的师生比例较低,加上小班授课的形式保证了学生与教师间良好的沟通互动。以其实践平台佛蒙特社区新闻中心为例,目前中心有教师六名,学生80名。在这个平台,教师不是以讲述的方式传递知识,而是通过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间接地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情境中的体验和实践,潜移默化地掌握新闻的基本技巧和职业规范。 三、教学实践平台

佛蒙特社区新闻中心,也是林登州大学电子新闻艺术系三、四年级的新闻实践基地,不同于一般的校园媒体,该中心覆盖佛蒙特州林登校园周边的14个城镇,完全社会化运营。中心自1979年成立LSC-TV News 7以来,每天承担一个半小时的新闻直播节目,节目全部由大三、大四的学生团队在教师指导下制作完成。

在佛蒙特社区新闻中心,新闻课程与实践两位一体。参与节目制作的过程就是上课的过程,课程与实践平台之间相互衔接,深度融合。学生按照节目要求与指导老师沟通选题以及拍摄细节等问题,按时完成节目的采访制作。节目的播出效果作为衡量学生实践效果的重要指标,占学生成绩很大的比重。当然节目质量不仅仅参照传统的收视率等指标,新闻中心还在网站专门设立互动专区,让观众参与评价,为每期节目打分,也可以对节目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与受众的直接互动,一方面可以丰富节目评价系统,更为合理的评定学生节目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听到观众对节目的具体意见,有针对性地解决节目自身存在问题,从而提升节目整体质量。

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佛蒙特社区新闻中心除了已运营多年的电视节目LSC-TV News 7,也由单一的电视媒体发展成为包括杂志(NewsINK)、电视(LSC-TV News 7)、网站(NewsLINC)等在内的融合媒介实践平台。2002年,LSC-TV News 7节目实现了在线收看;2009年新闻网站NewsLINC上线,2010年,杂志NewsINK同时发行纸质版和电子版。2013年,LSC-TV News 7推出了自己的APP,拓展了节目的播出途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学生实践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也是媒体自身在新媒体环境下所作的媒介融合尝试与创新。 四、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新闻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受西方尤其是美国新闻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的新闻教育一直强调实务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真正的培养过程中却由于学校体制、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硬件设备等各种原因,新闻实务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业界对于从业人员的实践业务水平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闻教育必须寻求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的途径,调整课程体系,改变原有教师纳入和评定系统让更多实践型教师进入到新闻教育领域,搭建多维度的实践平台,建构更为合理的新闻教育模式。

1. 秉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新闻培养理念,积极探索学科融合、媒介融合等多种创新的新闻培养模式

一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新闻院校的课程体系沿袭传统的培养模式,普遍存在课程内容陈旧、理论课程比例偏高等问题。因此,在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该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加实务课程,突出新闻专业实践化的特点;在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尝试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在实务课程的考核中,打破传统理论课程闭卷考试的形式,探索更适合实务课程的考试方形式,例如通过提交视频作品、发表新闻稿件、运营自媒体等形式来完成实务课程的考核等。

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新闻院校的课程体系仍旧以纸媒、电视媒体等媒介种类作为划分基础,例如新闻学专业主要为纸媒培养记者编辑,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则主要为广播电视机构培养人才。但是,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媒体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打破,按传统媒介种类来设置的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媒介发展需求。媒介融合促进了传统新闻传播业务的重新整合,新闻传播主体、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载体与传播方式等均发生变化。新的传媒环境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必须突破传统媒介思维,具备更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采、写、编、评、摄、录等多项技能,能够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需求。新闻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也应该打破媒介界限,紧密围绕新媒体传播的形态变化和专业特点,发掘周边资源,学会借力发展,积极寻求与校内或者校外其它优势专业的合作,努力培养具有宽阔的文理多学科交叉视野、深入把握新媒体传播实践、适合新媒体传播业界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许多新闻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并实践新的培养模式。例如人大新闻学院一直在探索实践以媒介融合、学科融合为核心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人大新闻学院启动了“新闻学―法学”、“新闻学―国际政治”实验班,主动开放学科边界,深度整合全校一流学科资源,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方面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

2. 改善传统的教师队伍结构,让更多媒体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进入新闻教育领域

由于用人体制的限制,我国新闻院校教师多为受过良好学术训练的高学历人才,相对而言,许多新闻专业的老师媒体经验较少,不少人甚至没有媒体实践经验却承担着实务课程的教授任务,这样的师资队伍显然无法满足新闻教育的培养需求。师资队伍是教学模式的践行者,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新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同时兼顾理论与实践,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理论型教师与媒体经验丰富的实践型教师并存的教师队伍。新闻院校在招聘实务课教师时应该考虑到新闻专业的特殊性,与学术型教师区别对待,综合考虑教师的媒体从业经历和课堂教学效果等因素,让更多有媒介实践经验的人能进入到教师队伍中,承担新闻实务课程的教授工作。在对新闻实务教师的考核方面,也不单纯以学术研究为唯一的判定标准,综合考虑其在新闻媒体发表或播出的新闻作品以及专业领域的获奖情况等因素,为实务型教师搭建更为合理的评价体系。此外,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介环境,新闻院校的实务课教师自身也应该“走出去”,通过各种形式与业界保持亲密接触,不断更新自己的媒介经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

另一方面,学校要打开大门把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志于从事新闻教育的媒体从业人员“请进来”,担任学生的业界导师,为学生带来一线的实践案例,分享真实的媒介经验。同时,业界导师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此外学校可以不定期邀请一线记者编导来学校开办讲座、经验交流会、工作坊等,为学生分析真实的新闻案例、分享一线的媒体经验、介绍最新的业界动态,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新闻的真谛。只有学校和媒体双方真正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加直接和真实的媒介经验。

3. 丰富实践渠道,搭建多维度的实践平台

新闻教育不能单纯依赖课堂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新闻实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国新闻院校目前的实践基地多为功能单一的演播室、报纸编辑排版系统等。但是,融合新闻改变了传统媒体生产方式和工作流程,学校应该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建设融媒体实践基地。自2005年密苏里新闻学院创办世界第一个媒介融合专业实验室以来,在全媒体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我国的一些新闻院校也进行了考试。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建立了“接力传媒”集团,对学生开设了跨媒体传播实验课程。2007年,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和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中国国内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当然,在融媒体实验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新建实验室和原有实验室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出发点,不要造成重复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真正的新闻实践场所。

同时,探索与业界合作的多种形式,在真实的媒介环境中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传统的新闻院校大多也会通过校报、广播等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但是由于这类校园媒体与真正的媒体环境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达不到密苏里模式所强调的让学生在校园获得第一份工作经验的效果。新闻院校一方面可以与传统媒体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到媒体实习以及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针对新闻专业的特点,学校也可以探索新的合作形式,建立“产学一体”的实践模式。学校可以与媒体或社会企业等合作,由学生承接媒体的内容生产工作,定期为媒体提供内容服务,一方面媒体可以丰富内容来源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拓展了实践的渠道。

参考文献: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篇6

(一)体制、机制上的不足

目前,有些高校的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数码影视、动画等专业分别归属不同的学院,师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设施也散落于各个学院。使设备、师资等教学资源分散。

(二)资金有限,实验设备不足

由于资金有限,实验设备数量有限,学生实验时要4-5人组,而有的一节课只能有一个小组上课。因此,实验教学目标难以达到地。

(三)重复投入,资源浪费,共享度低

有影视制作类课程的相关专业散落于不同的学院,各个学院都要新建或扩建自己的实验室,造成重复投入,资金分散,各自为阵,不能共享;即使是将相关实验室建在其中一个学院,仍存在共享度低的现象。

二、共享实验平台建设

(一)管理体制

探索建设资源共享实验大平台的影视制作实验中心(校级实验教学中心),挂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兼任实验中心主任,统筹协调相关学院、专业影视动画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和教学改革,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及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另设常务副主任一名,负责实验中心的日常运行管理和实验教学计划的安排、实施。

学校将相关学院所有涉及影视、新媒体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全部下达给实验中心,涉及影视、新媒体类课程实验室的建设资金也全部投向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经费也由学校统一划拨,作为面向多学院、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实验平台,实验中心的建设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起来,实现共建共享,克服了分头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现象,形成了规模效应,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提升了实验室工作的整体水平。

实验中心专职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统一管理,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实践带教、学校影视服务等岗位之间定期轮岗,使教师能在实践岗位得到锻炼,继而把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案例传授给学生。

中心建立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和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度执行良好。中心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流程》等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措施和开放方案,实行实验场所全部开放、实验时间全时开放、实验内容全项开放,使用效益好,资源共享度高。

(二)教学理念

确立以学生为本、强调自主学习与实践促进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现有实验教学条件主动学习与开展研究。它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广播电视新闻类课程,以媒介调查的结果和业界反馈的意见作为参考来进行自主学习设计,制作网络课程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创设网上学习讨论区,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目的。

实践促进则是一方面通过讲座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让经验丰富的传媒工作者到中心来举办讲座,传经送宝,或组织学生到传媒单位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以传媒工作者为师,感受媒体一线的动态,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找出自己的差距;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媒实践,积极向媒体投稿,参与媒体的节目制作,参与各项传媒技能竞赛,如校园数字媒体大赛、参与学校有关重要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获得经验,实现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践行“开放式教学”的教学理念,建立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促进实验中心与实习基地的有机对接,使校内的媒体实验教学与校外的媒体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与地方主要媒体、广告公司等传媒机构合作,共建媒体实习基地,作为实验中心的有机延伸。实验中心和媒体实习基地一内一外,形成互补的平台,为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中心面向教育科学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杏林学院和各专业师范类本科生开设了摄影、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包装、专题片策划与制作、影视动画后期制作等17门实验课程,实验教学项目共计96项,年实验人时数达3万。

(四)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打破过去单纯以课程设置实验的做法,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梯级实验课程建设,建立了基础验证实验与综合应用实验相结合、规定性实验与自主性实验相结合、传统性实验与开放性实验相结合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1.第一层次:基础型实验-- 操作训练平台

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最基本要求设置,以个人为实验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基本实验。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巩固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基本实践技能。其实验特点是按认知规律、实际工作流程循序渐进地安排实验教学,以各种仪器设备的技术操作和使用技能的训练为主。如摄影、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影视动画后期制作和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等。

2.第二层次:提高型实验―能力培养平台

提高型实验建立于基础型实验基础上,综合了基础型实验的操作技术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以促进各课程和各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为创新性与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奠定基础,其实验特点是以小组为实验单位,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开放式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自选题材,自拟稿本、自行拍摄编辑、独立完成制作与包装。如新闻摄影、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包装、专题片策划与制作等。

3.第三层次:研究型实验―社会创新平台

这一层次的实验是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利用面向学校工作或社会的指导性任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其实验特点是以社会需求作为任务驱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如为企业制作宣传专题片、广告,为学校制作电视教材、多媒体课件,为电视台制作综艺片等。

三个层次的实验虽然有不同要求,但又互相融通、渗透和促进,体现了在实验教学中既重视基本技术的掌握,又注重能力的培养,还积极服务地方、产生综合效益。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力求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融于一体,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式,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由基础到应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五)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1.案例分析法

在实验之前播放一个电视成品给学生观看,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向学生演示编辑过程,分析编辑技巧。再将编辑素材提供给学生,进行练习。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来进行操作,模仿练习,在听课的同时能够得到及时强化,而且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演示示范,及时解决问题。通过细致入微的制作过程演示和高屋建瓴的技巧点拨,将学生引入专业制作的领域,进一步掌握技术的运用。

2.任务驱动教学法

如在《电视节目制作》课程实施之初,就将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制作小组,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独立完成一个电视新闻报道,每个摄制小组独立完成一部电视专题片,并从选题、文字稿本、分镜头稿本、拍摄计划、拍摄提纲、拍摄、编辑、后期制作等环节进行监控、辅导,作品作为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这样,学生在整门课程学习中就有了目标。优秀作品上传到中心网站供大家欣赏,又激励学生将作品做成精品,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驱动”教学,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3.项目教学法

指导学生参与一个真实的传媒实务项目操作,在实战中总结经验、教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这样的真实任务有:学校或学院介绍专题片,学校的专业教学电视片,承接的校外制作项目如企业宣传片、公益广告、企业广告,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直播、转播和采访等。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实际社会工作,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为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4.小组协作学习

电视传媒类实验有其独特的组织特点,即它的协作性。一部综合性的电视节目制作,必须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才能完成,在这个小组中,编导、摄像、编辑、主持、配音等工种有相对明确的分工,成员之间必须相互配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制作小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意识。

5.互动式教学

在多个层面上进行互动:一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提供资源、设计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作。通过媒体创作活动建立互动,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交流。二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团队实验项目的设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研讨,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三是实验中心与媒体机构互动,通过与新闻媒体和广告公司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或合办培训班等方式进行积极互动,引领学生走进传媒业界,实验教学与社会接轨。

6.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演示各种案例,使实验教学更加直观生动。运用实习拍摄节目、教学软件、教学影片等多种材料的观摩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观摩中学习传媒实务的经验教训。

7.网络化教学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制作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学生通过网上提交开放性试验申请等。中心网络平台上设置教学资源的专门栏目,提供实验课程大纲、实验讲义、指导书等实验教学开展的必备资料,方便学生认识实验课程和实践活动,做好实验准备。在网络课程、专题学习资源、辅助教学平台资源方面,中心开发了“电视摄像与画面编辑”、“现代教育技术”、“平面设计”等多门网络课程和专题学习网站,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验教学的辅教学材料和教师个性化的课外实验学习辅导。

(六)实验室开放管理

实现实验室在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上的全方位开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利用寒暑假、双休日或业余时间面向学生开放。实验中心提供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可自带课题,中心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建设好实验中心网站,及时更新、丰富网络实验教学资源,为全国、全省网络共享平台提供优质资源。利用中心网站、构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网络辅助教学。利用网站学生可完成实验预习、资料查询、课程视频点播、提交预习报告、实验报告等工作,为校内实验教学和远程实验教学服务。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篇7

关键词 传媒实验室 实践 创新 应用型人才

高校实验室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场所,是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平台。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大力推进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高校实验室对人才的培养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为此,要多角度、全方面的对实验室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挖掘。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所探索出的实验教学模式、类型及方法,既为如何进行实用创新性传媒人才培养提供直接的经验,也为如何利用高校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搞好实验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参照。

一、教学模式创新

相比于其他种类的高校实验室来说,传媒实验室的人才培养途径当然是要围绕传媒人才的打造和市场对创新型传媒人才的要求,一面配合各个学校实验教学理念与定位,一面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最终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传媒实验中心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建立起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人才紊质培养相结合、人才素质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强调专业教学、实践及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的同步性与综台性。而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则通过课堂上教学与拟真实践、课外专业技能培训、教学与社会活动实操、学术活动与讲座、学科竞赛等途径,综合而全方位地为培养传媒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构建出以下四种实验教学模式。

1 教学与实验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实验一体化是指传媒实践教学遵循专业作业流程规律,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对教学与实践进行拟真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在这一模式中,可以由教师设定题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定题目,通过小组分上、各司其职,团队协作、共同作业,完成项目、汇报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专业技能的同时,锻炼其创意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项目运作能力,并同时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模式将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实验教学过程里,并突显和实现对传媒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素质的初步结合与培育,经过反复的理论与实验的融合与磨合,让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培育和养成。

2 教学与培训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培训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传媒实验室按照传媒人才的专业要求,根据专业实践的发展状态,让学生及时补充专业实践中出现的新知识,使其与专业实践发展同步,始终能够学习到最新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与实践中进行专业技能强化与提高的实践教学过程。在这一模式中,聘请校内外的优秀教师与专家,一方面利用传媒实验室的设备资源,搭建讲解、演示、实验操作平台,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加以课外培训,如大洋非线性编辑软件、Adobe公司出品的图片编辑与绘制软件、录音与导播技术等。通过现场讲解,现场实操,帮助学生熟悉设备和软件功能,技术操作流程。学生通过模拟、实际操作等技术和方法,结合实验教材独立完成实验。培训以学生自愿参与为基础,以专业技能的系列讲座为形式,在培训过程中以实际应用操作为手段,并在培训后加以考核,从而帮助和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全方面的扩展和提高,提升其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为学生讲授专业前沿知识、传统文化和专业在社会上的应用环境等,为学生巩固知识,增强文化底蕴并能够更快地了解工作性质,先行具备从事专业工作的先进理念和社会视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术学习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探求精神和综合素质。

这种模式。能够适应传媒行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改善学校教育相对于业界发展来说一直体现出的滞后局面,为学生及时补充业界最新需要的专业技能。使传媒人才的培养能够保持在与行业发展的同步位置上。

3 教学与社会实操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社会实操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传媒实验室结合专业人才市场的要求,在教学与实践中引进社会实际操作项日,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社会实践要求对接的实验教学过程。这一实践模式是为让学生更快地了解社会工作环节,熟悉工作流程,促进学生就业而开展的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形式。在这一模式中,依托学校与学院社会活动项目多、北京市传媒资源丰富的特点,将实际要开展的活动或媒体项月引入学生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直接参加学校及媒体机构的项目运作及生产,使学生在具体的媒体实践中进行专业技能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如为某公司进行形象包装,包括CI企业形象设计、公司宣传广告创意、宣传片制作、公司形象推广策划、宣传册设计、网站设计等一系列的创意策划活动。这一模式通过教师组织和把握,采取项目招标的形式,完全由学生执行、策划、运作,直至项目的完成和总结,使学生参与真正的社会实践,加强和培育其专业素质。使其创新能力在实操中得到肯定、创新信念得到巩固,以培养真正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传媒行业是一种需要更多实操的领域。就传媒人才培养来说,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的培育,高校专业教学中所有的理论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顺利进入行业的社会实操环节、体现专业实操的能力、担当专业实操的责任 教学与社会实操一体化模式满足了培养传媒人才的特殊要求。

4 教学与竞赛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竞赛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传媒实验室中的实验教学结合教学内容,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各类竞赛或者自办竞赛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这一实践模式是通过让学生通过竞赛,充分展示创意能力、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合作和竞争意识、培养其思维能力及其意志力。在这一模式中,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类专业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金铅笔奖、金犊奖等,由教师进行指导,可以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选题、创意、策划、执行、操作等的一系列活动。另一方面,传媒实验室根据专业课程进度和人才市场需求,自拟题目,在院系内或者联合其它高校的传媒实验室组织开展竞赛活动。如主持人大赛、公益广告大赛、城市宣传片大赛等。大赛的筹办包括策划、宣传、聘请专家、现场拍摄、会务、报道等完全由学生完成,在筹办过程中,锻炼其策划能力、协作能力、公关能力、沟通能力、运作能力、应变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意志力。

传媒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并且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使得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各类媒介机构与公司、从事媒介行业实践的传媒人,均卷人到各种各样的竞争环境与过程。先行导入竞争因素。让学生能置身并参与,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开展实验教学的有意作为经过教学与竞赛一体化模式,可以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冶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课程类型与层次建设

高校的人才培养从来都应该以学生为本,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还要培育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为实现教学目的,实验教学需要有不同的实验教学方式和层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实验教学体系是由如下实验类型构成的。这些实验类型同时结构出其独到的实验教学体系与层次,为实用创新型传媒人才的打造,提供了坚实支持。

1 专业基础实验

这种实验类型是高校专业实验教学必备的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其内容主要是对专业基础技能进行系统的教学与培训,让学生掌握以后从事相应的专业上作所需要基础技能。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告学专业中设置美术基础、广告摄影、摄像,造型艺术、Photoshop、Illustrator软件等实验教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动手实操能力。在传播学专业中,则设置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共关系、摄影与剪辑、新闻写作、报刊编辑等实验课程,以培养传播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涵育专业素质、掌握实操技能。

2 专业提高实验

这种类型的实验教学是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将这种类型的课程,开设为着重于创意设计型实验教学的课程类型。其间,主要通过参与项日、活动等,使学生在拟真和实际的情境下,实现专业技能的提高。如广告学专业中设置广告创意、版式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影视制作、广告音乐形象设计等课程。通过试验教学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广告设计制作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其综合专业素质。传播学专业中设置媒体经营与管理、广播电影经营与管理等课程的实验环节,以提升传播系学生进行媒体项月的策划、管理、运营和媒体公司管理、运营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而在这种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是要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及环节的设计,实现传媒专业学生基础技能的提高与运用。

3 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

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后,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提高专业综合能力。通过虚拟媒体公司、创意工作室、校企合作、参加竞赛等方式,造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升。传媒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场地、器材与相应的指导,为学生承担的创意活动和项目提供便利条件,让学生利用传媒实验室的设备与专业传媒机构、公司合作,进行项目的创意、策划、运作,并为学生创新学习活动提供实践指导和服务。这种类型的实验教学课程,以实现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为追求,以培养出当下社会最需要的实用创新性传媒人才。

三、实验教学效果实现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递进式的教学类型与层次,帮助学生提高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想象力获得不断的激发及培育,并通过策划、设计、管理、运作和宣传、营销等实践环节,让创新意识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素质,这也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进行实验教学的终极追求。在多类型、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中,传媒学生的专业技能趋于成熟,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创新素质不断养成,为他们将来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传媒相关技术、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形成了促进。实验教学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1 专业技能成熟

通过一系列的横向、纵向的实验教学类型和层次、体系的设置,在基础性、提高性实验和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中,学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在递进式实验教学环境与进程中,使得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专业技能,达到了市场对传媒人才需求的行业标准及要求。

2 专业素养提高

通过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媒体机构的项目运作及生产中,学生不仅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其创意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公关能力、协作能力等。以及作为专业人才所需要的感觉、素养等均得到了培育。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经验的积累,在实验教学的积极体验与参与里,提高了自己的择业和就业竞争力。

3 创新人才素质养成

学生会新媒体工作经验篇8

关键词 传媒实验室 实践 创新 应用型人才

高校实验室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场所,是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平台。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大力推进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高校实验室对人才的培养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为此,要多角度、全方面的对实验室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挖掘。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所探索出的实验教学模式、类型及方法,既为如何进行实用创新性传媒人才培养提供直接的经验,也为如何利用高校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搞好实验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参照。

一、教学模式创新

相比于其他种类的高校实验室来说,传媒实验室的人才培养途径当然是要围绕传媒人才的打造和市场对创新型传媒人才的要求,一面配合各个学校实验教学理念与定位,一面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最终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传媒实验中心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建立起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人才紊质培养相结合、人才素质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强调专业教学、实践及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的同步性与综台性。而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则通过课堂上教学与拟真实践、课外专业技能培训、教学与社会活动实操、学术活动与讲座、学科竞赛等途径,综合而全方位地为培养传媒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构建出以下四种实验教学模式。

1 教学与实验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实验一体化是指传媒实践教学遵循专业作业流程规律,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对教学与实践进行拟真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在这一模式中,可以由教师设定题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定题目,通过小组分上、各司其职,团队协作、共同作业,完成项目、汇报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专业技能的同时,锻炼其创意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项目运作能力,并同时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模式将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实验教学过程里,并突显和实现对传媒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素质的初步结合与培育,经过反复的理论与实验的融合与磨合,让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培育和养成。

2 教学与培训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培训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传媒实验室按照传媒人才的专业要求,根据专业实践的发展状态,让学生及时补充专业实践中出现的新知识,使其与专业实践发展同步,始终能够学习到最新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与实践中进行专业技能强化与提高的实践教学过程。在这一模式中,聘请校内外的优秀教师与专家,一方面利用传媒实验室的设备资源,搭建讲解、演示、实验操作平台,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加以课外培训,如大洋非线性编辑软件、adobe公司出品的图片编辑与绘制软件、录音与导播技术等。通过现场讲解,现场实操,帮助学生熟悉设备和软件功能,技术操作流程。学生通过模拟、实际操作等技术和方法,结合实验教材独立完成实验。培训以学生自愿参与为基础,以专业技能的系列讲座为形式,在培训过程中以实际应用操作为手段,并在培训后加以考核,从而帮助和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全方面的扩展和提高,提升其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为学生讲授专业前沿知识、传统文化和专业在社会上的应用环境等,为学生巩固知识,增强文化底蕴并能够更快地了解工作性质,先行具备从事专业工作的先进理念和社会视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术学习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探求精神和综合素质。

这种模式。能够适应传媒行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改善学校教育相对于业界发展来说一直体现出的滞后局面,为学生及时补充业界最新需要的专业技能。使传媒人才的培养能够保持在与行业发展的同步位置上。

3 教学与社会实操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社会实操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传媒实验室结合专业人才市场的要求,在教学与实践中引进社会实际操作项日,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社会实践要求对接的实验教学过程。这一实践模式是为让学生更快地了解社会工作环节,熟悉工作流程,促进学生就业而开展的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形式。在这一模式中,依托学校与学院社会活动项目多、北京市传媒资源丰富的特点,将实际要开展的活动或媒体项月引入学生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直接参加学校及媒体机构的项目运作及生产,使学生在具体的媒体实践中进行专业技能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如为某公司进行形象包装,包括ci企业形象设计、公司宣传广告创意、宣传片制作、公司形象推广策划、宣传册设计、网站设计等一系列的创意策划活动。这一模式通过教师组织和把握,采取项目招标的形式,完全由学生执行、策划、运作,直至项目的完成和总结,使学生参与真正的社会实践,加强和培育其专业素质。使其创新能力在实操中得到肯定、创新信念得到巩固,以培养真正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传媒行业是一种需要更多实操的领域。就传媒人才培养来说,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的培育,高校专业教学中所有的理论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顺利进入行业的社会实操环节、体现专业实操的能力、担当专业实操的责任 教学与社会实操一体化模式满足了培养传媒人才的特殊要求。

4 教学与竞赛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竞赛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传媒实验室中的实验教学结合教学内容,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各类竞赛或者自办竞赛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这一实践模式是通过让学生通过竞赛,充分展示创意能力、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合作和竞争意识、培养其思维能力及其意志力。在这一模式中,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类专业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金铅笔奖、金犊奖等,由教师进行指导,可以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选题、创意、策划、执行、操作等的一系列活动。另一方面,传媒实验室根据专业课程进度和人才市场需求,自拟题目,在院系内或者联合其它高校的传媒实验室组织开展竞赛活动。如主持人大赛、公益广告大赛、城市宣传片大赛等。大赛的筹办包括策划、宣传、聘请专家、现场拍摄、会务、报道等完全由学生完成,在筹办过程中,锻炼其策划能力、协作能力、公关能力、沟通能力、运作能力、应变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意志力。

传媒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并且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使得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各类媒介机构与公司、从事媒介行业实践的传媒人,均卷人到各种各样的竞争环境与过程。先行导入竞争因素。让学生能置身并参与,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开展实验教学的有意作为经过教学与竞赛一体化模式,可以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冶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课程类型与层次建设

高校的人才培养从来都应该以学生为本,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还要培育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为实现教学目的,实验教学需要有不同的实验教学方式和层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实验教学体系是由如下实验类型构成的。这些实验类型同时结构出其独到的实验教学体系与层次,为实用创新型传媒人才的打造,提供了坚实支持。

1 专业基础实验

这种实验类型是高校专业实验教学必备的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其内容主要是对专业基础技能进行系统的教学与培训,让学生掌握以后从事相应的专业上作所需要基础技能。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告学专业中设置美术基础、广告摄影、摄像,造型艺术、photoshop、illustrator软件等实验教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动手实操能力。在传播学专业中,则设置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共关系、摄影与剪辑、新闻写作、报刊编辑等实验课程,以培养传播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涵育专业素质、掌握实操技能。

2 专业提高实验

这种类型的实验教学是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将这种类型的课程,开设为着重于创意设计型实验教学的课程类型。其间,主要通过参与项日、活动等,使学生在拟真和实际的情境下,实现专业技能的提高。如广告学专业中设置广告创意、版式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影视制作、广告音乐形象设计等课程。通过试验教学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广告设计制作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其综合专业素质。传播学专业中设置媒体经营与管理、广播电影经营与管理等课程的实验环节,以提升传播系学生进行媒体项月的策划、管理、运营和媒体公司管理、运营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而在这种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是要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及环节的设计,实现传媒专业学生基础技能的提高与运用。

3 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

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后,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提高专业综合能力。通过虚拟媒体公司、创意工作室、校企合作、参加竞赛等方式,造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升。传媒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场地、器材与相应的指导,为学生承担的创意活动和项目提供便利条件,让学生利用传媒实验室的设备与专业传媒机构、公司合作,进行项目的创意、策划、运作,并为学生创新学习活动提供实践指导和服务。这种类型的实验教学课程,以实现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为追求,以培养出当下社会最需要的实用创新性传媒人才。

三、实验教学效果实现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递进式的教学类型与层次,帮助学生提高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想象力获得不断的激发及培育,并通过策划、设计、管理、运作和宣传、营销等实践环节,让创新意识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素质,这也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进行实验教学的终极追求。在多类型、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中,传媒学生的专业技能趋于成熟,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创新素质不断养成,为他们将来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传媒相关技术、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形成了促进。实验教学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1 专业技能成熟

通过一系列的横向、纵向的实验教学类型和层次、体系的设置,在基础性、提高性实验和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中,学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在递进式实验教学环境与进程中,使得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专业技能,达到了市场对传媒人才需求的行业标准及要求。

2 专业素养提高

通过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媒体机构的项目运作及生产中,学生不仅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其创意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公关能力、协作能力等。以及作为专业人才所需要的感觉、素养等均得到了培育。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经验的积累,在实验教学的积极体验与参与里,提高了自己的择业和就业竞争力。

3 创新人才素质养成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