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8篇

时间:2023-03-13 11:08:23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1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2

七夕是中国民俗大节之一,七夕在农历七月七日。七夕在汉代以前不一定在七月七日,它大约在七月朔日。

七夕的时间点在上古是根据织女星的位置确定的。织女星即天琴座。它是北半天球亮度仅次于大角的明星,也是北半天球最亮的早型星,因此织女星很早就受到人们的注意,在上古,人们将织女星作为季节的标志星,“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汉书・律历志》)。织女星成为时间的天文点,星纪以织女星为标志,说明织女星在古代天文历法中的重要地位。与织女星相对的牵牛星在古代同样被作为天文时间变化的标志,“推之以上元为始,起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冬至。日月五星,俱起牵牛之初”(《太平御览》卷一引《礼含文嘉》)。织女、牵牛的携手与两星的天文地位有着密切关系。《夏小正》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上古七月初昏时,银河正对着门口,织女星在正东方向出现。人们以织女星出现的方位确定七月月序,它与北斗斗柄的南指相配合,相辅相成。《星经》则明确地记述了织女星出现的日期,“织女三星,在天市东端,常以七月一月六七日见东方”。织女星只要初昏时在正东方向出现,就标志着进入了秋季月序,首次出现的时间是七月初一。

从星纪来说,这是“星回岁终”新旧更替的时节,七月初一具有星纪岁首的意义,而岁首祈年、祈福、祈子嗣的习俗一直成为后世七夕习俗的核心之一。由于后代历法的改变,除专业人士外,一般人们对古代星纪的情形不大了解,但社会历史的记忆也很顽强,人们对以织女星为新年标志的记忆尽管模糊,可仍然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还可以作为秋季来临的季节星象,立秋日的确定一般要参考织女星的位置。由于织女星与牵牛星分别为银河两侧的亮星,二者在上古就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作为星纪的标志。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的想象力日益丰富,于是将人间生活投射到苍穹天幕,逐渐滋生了有关织女、牵牛的神话传说。织女、牵牛的传说起源很早,传说时代无以确证,现存最早的透露出此传说信息的是《诗・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天上的银河波光荡漾,看银河这边织女每天移动梭子,也没有织出布来,看银河那边闪亮的牵牛也不拉车负重。此时的织女星与牵牛星已经人化,但那时织女与牵牛大概还没有发生男女关系。

织女与牵牛的情感纠葛传说至迟在战国末期秦朝初年已经广为流传,据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第一五五简正记“取妻”忌日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简文的大意说,戊申日、己酉日牵牛迎娶织女的喜事没有办成,如果在这样的日子娶妇的话,三年丈夫就会离弃妻子。在另一简文中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由此可证当时不仅流传牵牛与织女缔婚的传说,而且因为织女牵牛为河汉的阻隔未能成婚的传说而影响到民俗生活,形成一种民间婚嫁的时间禁忌,当然很有可能是民间已有七月初的婚姻禁忌,然后以织女、牵牛的传说来特别强化这一习俗,《日书》中就有“正月、七月朔日,以出母(女)取(娶)妇,夫妻必有死者”的警告。本人以为这是一种上古习俗的变异,上古春秋二季是男女自由婚配的季节,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成为社会主体之后,男女之间的自由交往受到限制,为了阻止秋季男女的传统聚会,因此出现了七月初的结婚禁忌。汉魏六朝以后由于家族文化的发展,人们才将对封建礼法提出的抗议融入节俗之中。

传说楚怀王初置七夕(明罗颀《物原》),从上引《日书》的材料看,战国已有七夕节俗部分因素,但真正将七夕视为节日并定为七月七日是在汉代。在秦初,七夕还是一个禁忌日,织女牵牛的故事悲剧结局还是对禁忌的说明。《古诗十九首》描写的就是这一情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古诗大约是《诗经・大东》的扩展,它用优雅的诗化语言与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西汉中期以前,牛郎织女故事在民间还是时日禁忌的依据,我们从当时流行的一个巫术习俗中可得到证明。《太平御览》引《淮南万毕术》记载了使妇人恋家巫术,“赤布在户,妇人留连。取妇人月事布,七月七日烧为灰,置楣上,即不复去。勿令妇人知”,这则巫术表露了时人仍将七月七日视作别离日。《四民月令》则只记合药丸、曝经书及衣裳,晒书曝衣是汉代七月七日的习俗之一。

汉代是七夕由古代历法的天文点向岁时节俗转变的时期,后世七夕中的节俗要素在汉魏之际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七夕节俗主题在西汉中期以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由七夕的分离禁忌逐渐演进到男女的良宵欢会,七夕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这是七夕民俗的一大升华,也是七夕真正成为传统民俗节日的精神助力。织女牵牛的悲剧传说演进为牛女鹊桥相会的喜剧故事,这不仅是故事情节的扩充、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民众的精神情感需要,社会可以改变人们的现实行为,但不能泯灭人们原始的情感渴望,在秋夕晴朗的夜空之下,人们自然会唤起对历史与美好人生的回忆与向往。

七夕的变化大约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七月七日汉武帝与西王母的多次聚会的传说(《太平御览》卷三十一时序),表明七月七日已是人神交游的吉日良时。而西王母降临前每有青鸟探看,又为汉代将乌鹊融入牛女传说提供了依据。汉代民间认为鹊重情感,“鹊脑令人相思”,因此汉代有巫术“取雌雄鹊各一,燔之四道通,丙寅日,与人共饮酒,置脑酒中则相思也”(《淮南万毕术》)。由鹊之导行、相思的特性,逐渐变化推演出乌鹊搭桥的传说,《风俗通义》佚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七夕在汉魏之时初步完成了它由忌日向民俗节日的转变,魏人董勋就明白地表述了“七月七日为良日”的民俗事实(《风土记》引述)。董勋的说法是对民俗的概述,民俗自身有一个较长的流传过程。七夕节俗的丰富与圆满是在六朝。六朝时期关于七夕有多种生动的记述。经晋人葛洪整理的《西京杂记》首先记述了汉代宫廷七夕节俗情形,汉宫“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卷三);又:“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卷一)。由此可知,男女好合、乞巧等习俗已开始出现在七夕节俗中。这是上层社会的七夕情形,民间情况由于缺乏资料,难以确知,照常理看,其节俗的性质类型也约略如此。不过,我们也可以提出这样的看法,就是七夕的节俗性质变化首先发生在上层,然后由宫廷向民间扩散,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是常有的,就是在汉代还有京城习俗向四方扩布的显例:如汉代的发式变化,长安民谣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后汉书・马援传》)七夕新节俗在汉代民间肯定有一定的影响,传说窦后少时因为头秃,家人不喜欢她,“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结果,“有光照室”,窦女反而得到了作太后的祥瑞(《荆楚岁时记》)。

晋人周处《风土记》为我们描述了当时民间七夕节俗的生动场景:“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七月七日成为欣赏天庭欢会、乞求人间幸福的良宵。其后,《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南朝妇女七夕穿针乞巧等民俗。七夕原有的禁忌意义在六朝时期已经完全消解,汉魏以后,七夕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的节日。

牛郎织女传说的早期形态有两则颇有意味,一则是《荆楚岁时记》引录纬书的传说,“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借天帝钱两万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是也”(《太平御览》卷三十一)。传说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解释了牵牛与织女的分离(值得注意的是牵牛星在荆楚地方变为河鼓三星,后世大多以河鼓代牵牛成为牛郎的天上星象),此传说反映了当时婚姻论财、致使贫民男女不能好合的社会问题。

传说所反映的问题的确存在于汉代社会,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搜集了数则婚嫁礼聘的事例,有夫家贫者,妇家或假贷币以为聘,如张负相中了陈平,将女儿嫁他,“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汉书・陈平传》);有官吏助民礼聘,循吏任延在东南为了推广嫁娶礼法,出钱资助搞了一个“集体”婚礼,“其贫无礼聘,令长吏以下各省俸禄以赈助之,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后汉书》本传)。当时聘礼礼金往少里算也要二三万钱,展允笃学贫苦,年将知命配匹未定,李固为此替展允募集礼金,“允贫也,礼宜从约,二三万钱,足以成婚”。当时确实存在重纳聘的习俗,即使外国国王迎娶汉朝公主也不能免俗(见《汉书・西域传》)。这些汉代婚嫁事例令人称奇地说明了一个事实,传说的细节十分真实,婚姻纳财,礼金数额较大,人们借贷下聘礼,男女因经济的原因而不能成婚等社会现象,都成为牛女传说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民众将现实生活中的困境投射到了天庭,隐含着人们对专制势力的不满,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社会伦理观念。

另一则牛郎织女的故事则在南朝梁人殷芸的笔下首次完整地被记录下来,“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应该说这是一个较早期的故事,织女与牵牛郎的分离,是因为织女的过错。天帝似乎是一个严厉的家长,这大概是汉魏时期家族生活的反映,体现了家族社会的伦理规范。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3

关键词: 中国 韩国 七夕节风俗

每年阴历七月七日的七夕节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特别是近年来称为“中国情人节”,而在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友邦韩国,作为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的汉文化圈国家,七夕节同样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韩两国的七夕文化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色。本文将从中韩两国七夕的由来、风俗、食俗等方面分别进行比较,探讨中韩七夕文化的异同。

一、中韩七夕节的由来

在中国,七夕节原名为“乞巧节”,和凄美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相关。据记载七夕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节”的记载。“七夕”最早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在三四千年前,随着对天文现象的认识加深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就已经有了关于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古人将东西南北各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为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科举制度产生以后,状元被称为“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称为“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七夕也来源于古人对时间的崇拜。汉字里“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人把日、月,以及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称为“七曜”。“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这种方式,在韩国语、日语中都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在韩国,受我国文化影响,同样将阴历七月七日作为传统节日七夕节。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最早由专门记载我国汉代怪谈故事的《斋谐记》流传至朝鲜半岛。被挖掘出的建于公元408年的高句丽古墓中发现画有中间为银河,两侧为牛郎织女的壁画,这也是七夕节极早传入朝鲜半岛,在韩国有着悠久传统的证明。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称牵牛星和织女星一年一度的相遇是早在中国周代人们通过年复一年地观察天象得出的经验。

二、中韩七夕节的风俗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即使同为七夕节,各地的节日风俗也不尽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举例来说,在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开七夕香桥会的传统。每年七夕,人们都会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人们在夜晚祭祀牵牛织女双星,乞求福祥,并焚化香桥,象征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相会,这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在陕西,七夕晚上女孩们将稻草扎成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并给“巧姑”穿上女孩子的绿袄红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们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种好的豆芽、葱芽,剪下一截,放入清水中,使之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并穿针引线,竞争快慢;举行剪窗花比赛,以争智巧。在福建,妇女、女孩子们摆设香炉和茶酒等祭品,还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和脂粉。祭拜双星后,把脂粉分为两半,一半投向屋顶给织女,一半自己梳妆美容。相传与织女共用脂粉,可使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摆设,寓有求生育之意。妇女们吃茶食瓜果,玩乞巧游戏。

在韩国,七夕节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妇女们为了获得更好的织布手艺向织女乞巧。在七夕节当日的清晨,妇女们将香瓜、黄瓜等瓜果摆在桌上,向织女行礼并祈祷女红技艺提高,之后妇女们观察供桌,如果供桌上挂有蜘蛛网的话则认为是天上的织女接受了自己的请求,会感到十分高兴。或是少女们在酱缸台上舀好清水,在清水上摆设一个盘子,盘内铺设平整的香灰,如果说第二天香灰上有什么东西经过的痕迹的话,就相信这是织女显灵。相信织女在天上掌管针线手艺并进行乞巧源于中国唐代的传统风俗,但是韩国人的七夕节并不与中国完全相同,在七夕节的当天韩国各家各户摆设煎饼和当年摘的水果,妇女们在酱缸台上舀放清水,祈祷家人长寿和家宅安宁。在一部分地区还有着在七夕当天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或到农田里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在韩国阴历七月酷暑已经逐渐消退,农家除草等农活结束后直到秋收之前相对比较清闲,因此,在经历了梅雨季节之后的七夕之际,韩国农家有着晾晒梅雨季节里变得潮湿的衣物或书籍的习惯,称之为“书曝衣”。《东国岁时记》中记载着这种七月七日晾晒衣物的古老风俗。这一天人们凭借各家拿出来的衣物和书籍用来评价各家生活状况的好坏。

三、中韩七夕节的食俗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传统节日里各种食俗文化非常发达。七夕节的传统食品以南方的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花样丰富,主要材料为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在七夕这一天晚上,人们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祭祀牵牛、织女二星乞巧。有的地方饮酒,有的地方过去流行未婚女子趁天黑结伙偷菜,回家做成一锅炖菜,或者做成包子或饺子,包子或饺子里放顶针或针,谁能吃到包有顶针或针的,就会变得手巧,但是近年来七夕节经常被商家利用进行一些营销活动,大肆炒作,古老的节日渐渐变了味。

韩国的七夕传统食品主要为面条和煎饼。这是因为韩国人认为七夕过后如果说开始刮冷风的话,小麦制作的食品就是过季的食物,食用这种食物是一种忌讳,所以在这一天要使用小麦制作的面条和煎饼,意味着珍惜一年中最后品尝小麦食品的机会。

四、结语

尽管中韩两国民族不同,七夕节的习俗各异,但是乞巧、祭祀等活动都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反映了两国人民的生活面貌、优良传统,但是随着社会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对于传统历史的重视渐渐减弱,无论是在中国还是韩国,七夕节等传统节日都更多被商家视作销售的大好时机,“节”味减退,“钱”味渐浓。无论采用何种表现形式,通过和家人共度传统节日,享受合家团圆的同时延续传统文化,这对忙碌的现代社会人来说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顺峰.我们的岁时文化和传统游戏百科辞典[M].迦兰文化社,2006.

[2]rose1001.duri.to/.

[3]张帮俊.日本的“七夕”节[J].农家之友,2011.8.

[4]baike.省略/view/8489.htm?fr=ala0_1_1.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4

2、牛郎织女的爱情并不吸引着我,我们的爱情对我才有致命的吸引力。

3、我多希望你我之间有一道鹊桥,将你我连在一起,此生此世,永世不逾!

4、七夕时节忆往昔,眷属难成甚可惜。牛郎织女会此时,我却独饮空叹息。

5、无情的时空将你我分隔,但想你的心儿依旧难平,七七相见!七夕情人节快乐!

6、上天又给我一个约你的借口,相爱的人儿,与你共度七月七,天天都是七夕节。

7、夜,七夕,鹊桥会,新月如钩,几许相思愁,望秋水此刻求,千言万语欲罢还休。

8、说单身不好,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单身死,两者皆可抛。七夕情人节快乐!

9、老婆无味,情人太累,小姐太贵,不如开个同学会,拆散一对是一对!祝你七夕情人节快乐

10、是你!是你!在我阴暗的心底开了个天窗,我获得爱情。七月七鹊桥相会,我俩的爱情恒久远!

11、我相信有月亮为证,我们的爱情一定会长久不变的。我不会离开你,就像月亮不会离开地球一样。

12、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13、听说七夕这天恋人相互说句我爱你,就能在来年七夕不会分开,如果每年都说就永远不会分开。我爱你!

14、没有你的天,不蓝!没有你的花,不艳!没有你的饭,不香!没有你的眠,不甜!亲爱的,情人节快乐!

15、守候星空盼星雨,数落星辰许星愿。星空星雨落千粒,星辰星愿现千回。遥祝远朋行安至,笑柔挚心有相知。

16、听说七夕这天恋人相互说句我爱你,就能在来年七夕不会分开,如果每年都说就永远不会分开。亲爱的,我爱你!

17、前世的修仙成真化作今日的鸳鸯同飞,前世的一眼回眸化作今日的情定三生。恰遇今日七夕情人节,鹊桥相会赴盟约。

18、七夕节,掬一捧银河水,让爱意流淌;走一回鹊桥路,让相思绵长;说一句甜蜜语,永把你珍藏。七夕,爱你地久天长!

19、月光如昼,银霜茫茫,七夕会鹊桥,情意绵绵;花团锦簇,美景交融,仙鵲聚天桥,好生幸福!祝天下情人七夕节快乐!

20、好久没见,但你的格言我始终谨记在心:馒头诚可贵,包子价更高,若有烧排骨,两者皆可抛。可爱的损友,七夕节快乐!

21、牛郎织女过七夕,靠着鹊桥传信息,你我一起过七夕,发条短信传真情,爱浓意浓情更浓,愿你七夕好心情,爱你一直到永远。

22、爱是缘分,爱是感动,爱是习惯,爱是宽容,爱是牺牲,爱是体谅,爱是一辈子的承诺。七夕到了,祝您爱情甜蜜,家庭幸福。

23、美丽的传说流传千年,真心的爱恋感动人间,七夕的鹊桥化解思念,良好的祝福永远相伴。七夕节到了,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24、玫瑰传递甜蜜爱恋,鹊桥承载美好姻缘,繁星璀璨一世真情,银河浸润一生幸福,七夕节,愿与你携手共度,共享欢乐,愿七夕快乐!

25、首先先在心里想一个9以下的数字,加再乘以再加再除以最后减掉一开始心里想的那个数字,再加上51这结果就是代表我想对你说的话!

26、当酷热渐渐靠近,才发觉七夕也悄然而来,这一刻什么都可能忘记,惟独忘不了的是向你轻轻地说声:你快乐,我就开心,祝每天快乐!

27、七月七日是七夕,牛郎织女会鹊桥,相思化作点点泪,滴滴细雨落凡间,浸润人间爱无数,七夕节,愿与你携手,共赴鹊桥,相约到白头!

28、我不想说天荒地老海枯石烂,我不会花言巧语坑蒙拐骗,我也不会忽悠说爱你一万年,我只想说你需要我的时候,我会立刻出现。七夕快乐!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5

与10年前相比,当下的七夕节有着比较乐观的生存状态。一方面,诸如广州珠河、温岭石塘、甘肃西和等地方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和呈现于世人面前,这些地方的人们仍然对传统的七夕节活动抱有热情并周期性地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七夕节已经被赋予“中国爱情节”“中国情人节”的新名称,并因此吸引了众多商家和都市男女的注意力。这不啻是新形势下对传统的一种新发明。有鉴于此,也许现在我们可以说七夕节越来越热了。

七夕节走向复兴,其实并不格外令人觉得奇怪,因为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正处于普遍的复兴之中。只要稍微用心,谁都能感觉到,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还是个体,都对传统节日给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高的热情,七夕节不过是这一普遍复兴大潮中的支流罢了。但七夕节的复兴也有它的特殊之处。与其他传统节日在复兴过程中仍然基本保持既有性质不同,七夕节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社会中的七夕节,虽不能说与爱情无关,却也的确关涉不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过是文人墨客的节日感言;对于一般的民众来说,七夕节就是乞巧节、女儿节,就是乞巧(智)、乞美、乞子的关键时刻。而如今,在许多都市青年的心里,爱情成了七夕节唯一的主题。

七夕节由乞巧节或女儿节向爱情节的变化,当然不能说是一个错误,文化的生命力本来就包含着能够因时因地被成功转换以适应新环境、新需求的能力。七夕节有美丽的牛郎织女传说相附着,传说所表现的不正是当代人所苦苦追求的忠贞爱情吗?所以当世纪之交西方情人节在某些都市大行其道、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中国爱情节”以相颉颃的时候,很自然地将这个名号赋予了七夕节。如今,七夕节已被诸多都市男女作为中国情人节接受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此时,我们就不能不承认,中国需要一个爱情节。

尽管如此,七夕节却不能以爱情作为全部的主题。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七夕节在其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而且新近不断被发现和被呈现的地方传统已经证明,这些习俗活动在当下仍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是当地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前七夕节的复兴,理应是在原有七夕节传统之上添加进爱情的主题,而不应是用新的发明完全取代曾经的传统。但就目前来看,爱情无疑得到了更多的宣传和关注。商家利用爱情吸引有情人购买他们的服务和商品,媒体报道着玫瑰花、巧克力的销售量,一些地方政府也利用七夕文化打造婚旅之乡、婚庆之城,并以此为契机开启做强做大地方旅游产业的宏大工程。长期这样做下去,很容易造成传统七夕活动的边缘化,而这不仅于无助于七夕节的延续和发展,对于人们节日生活的丰富性而言,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毫无疑问,当前地方政府正深刻地卷入到发现和发明地方传统的工作之中,在七夕节复兴的过程中,是将七夕文化作为“经济唱戏”的舞台,还是搭建舞台让七夕文化唱戏?是搭建平台让民众享受自己的七夕文化生活,还是搭建舞台让民众的节日生活成为他者面前的表演?是充分尊重民间传统,还是不顾民间地方传统而率意打造?作为掌握重要资源的权力部门,地方政府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态度和选择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七夕节在当前和未来的命运。因而在作出决策之前,地方政府不可不从自己的职能出发慎思之!不可不从节日发展的既有逻辑出发慎思之!不可不从地方传统的本来面貌出发慎思之!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6

1、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2、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来源:文章屋网 )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7

1、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2、七夕节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3、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文章屋网 )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8

古时候的乞巧节是指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来源:文章屋网 )

推荐期刊
  • 气象
    刊号:11-2282/P
    级别:北大期刊
  • 广西气象
    刊号:45-1144/P
    级别:省级期刊
  • 陕西气象
    刊号:61-1282/P
    级别:省级期刊
  • 分析仪器
    刊号:11-1822/TH
    级别:统计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