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计算机专业工作经验8篇

时间:2023-03-14 15:02:58

计算机专业工作经验

篇1

【关键词】计算机及其应用;实验改革;市场调查;多层实验平台; 项目教学法

因为承担了职业院校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和实验改革方面的课题,为了更好的完成课题,我们课题组成员对市场需求做了一些调查,目的是通过市场需求的调查,了解用人单位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从而促进我院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实验改革,了解我院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需要进行哪些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目前市场需求。

1、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实验的调查

在职业院校中,实验课程因为直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而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现有的教学活动中,实验课程往往是作为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没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专业技能的平台。对于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尤为明显。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计算机专业的用人单位普遍要求学生到达岗位后,就能独立完成一定的工作要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成手”。企业或者用人单位都不希望招聘来的员工不能完成工作,甚至是一些辅助工作也完成不了,还需要进行岗位培训,他们都需要技能型的学生。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对学院的培养提出的直接而具体的要求。因此,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专业实践技能与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学生,是职业院校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需要探讨和思索的问题。

虽然职业院校开设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已经多年,但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延续以往的教学大纲,多年来变化不大,我院也曾试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做一些变动,但因没有市场需求的具体依据,改革力度也不大,所以取得效果也不甚明显。

为了具体了解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知识掌握范畴有哪些要求,我们课题小组成立了调查小组,希望通过调查得到准确、完善的第一手资料,并且通过调查资料的分析,得出结论,给我院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实验改革的提供依据。

对于这次调查我们课题小组分两部分进行调查,因为七台河市是以煤矿为主的城市,所以第一部分的调查我们针对厂矿的涉煤专业应用计算机人员进行了调查。第二部分的调查针对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应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调查,除此外我们还针对社会一些应用计算机的工作进行调查。例如广告设计,数码摄影等。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我们得出结论,我院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学生要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立足,此专业必须要进行课程改革和实验课程改革,增加实验课程的课时比例,调整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手段,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应更接近工程实践的实验内容,是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2、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实验课程改革

2.1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用到最多的是windows操作系统和word、Excel。虽然学生在校期间都学习了操作系统和word以及Excel等,但在实际工作中,以往学过的知识远远不够,特别是动手能力相差甚远。

学院在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进行实验改革的同时要侧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word软件的学习,一般院校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时都要讲word,可能因为书的版本不同,所以word版本也不同,但基本操作都是一样的,高版本兼容低版本的原则也是不变的。其实我们使用过这个软件的人都知道,有很多知识和应用技巧是书本上没有介绍到的,很多应用技巧是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这方面的书籍也不是很多,那么就需要教师在实验课程上多整理一些有代表性的项目,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总结规律,积累经验。当然,一个项目的完成不是当天就可以的,可以课后回去让学生查资料,上网搜索,这也是锻炼学生技能的一个方面,利用学习工具完成既定目标。

2.2实验课程改革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以往我们教师都是课后留一些课本就可以查到资料的题目,作为学生复习的内容,通过对一些毕业学生的调查咨询,我们得出结论,学生完全有时间和能力通过网络资源完成一些课外的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当然这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进行筛选,以确定哪些实验内容需要在机房指导完成,什么内容让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又有哪些内容可以结合工作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能力,合理的选择相应的支撑平台。对于在微机室以外的实验课程,我们的教师更应该选用哪些互动的教学手段,才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检查学生的实验进展情况,从而选择合理的时间进行指导,并且对实验的结果要有良好的评估体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多层实验平台。

多层实验平台建立的关键是分析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内容,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科学合理的分配实验内容,将每个实验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将多层实验平台的作用发挥的更好更大。

2.3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对问题的经验,最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项目教学法。企事业单位都需要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为了与市场需求接轨,我国的一些大学已经开始趋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我院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对于实验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应该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如果说操作系统这门课程偏重理论教学的话,那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就是它的延伸和实践。《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操作能力要求高、与市场紧密结合的特点。

篇2

1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的基本原则

我院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与使用坚持“科学、合理、高效、经济”、“提升学生操作能力”、“围绕就业需要”的原则。

1.1经济性和合理性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职院校要搭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平台,无论是从成本还是实际需求等角度来讲,都是不现实的。我院针对学校实际,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中,重点围绕机械绘图、日常办公等项目有所选择的配置实验室,既节约了实验室建设成本,又切合了我校专业实际,实现了实验室建设的经济性和合理性相结合的目标。

1.2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与使用,从根本目标上讲: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操作实践平台,不断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水平,让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就业需要。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均围绕“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这一培养目标。在建设中,基本实现了有关专业软件的“全配置”。在使用中,则坚持开放使用的原则,供学生日常上课和课后练习,为学生演练计算机有关技能提供物质基础。

1.3坚持就业导向为社会培养符合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是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近年来,针对就业市场的变动情况,我院确定了“就业为导向”的培养体系。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与使用中,紧跟社会需求发展情况,不断更新各类软件,努力让实验室的配置能够反映当前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保证实验室与社会技术发展不脱节,真正让学生掌握当前社会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

2规范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使用

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使用中,注重制度规范性,强化使用管理,不断健全实验室课程体系,实验室分区教学,力争实验室达成预期目标。

2.1细化使用制度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投入大,需要通过制度化约束防止有关设备的人为损坏和过度折旧,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室的价值。因此,我院将使用制度细化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有专门的使用制度,并且配备了专职网络管理人员负责有关设备的管理,尽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2.2健全实验室课程体系

依托我院专业技术力量,为了进一步发挥实验室的功效,我院将健全实验室课程体系作为教改的一项主要内容。通过健全实验室课程体系,实验室改变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让实验室教学逐步成为相对独立但是又与传统理论教学相互结合的一门课程,实现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双提升”的目标。近年来,我院计算机专业老师根据教学实践,自编了诸如《CAD实验课程》等专用于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实验课程,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3实验室分区教学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所包含的软件较多。如果每台计算机都安装全部软件,将会影响计算机工作效率,造成计算机过快折旧,影响实验室建设成效。因此,我院积极探索实验室分区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将实验室分为多个区,各区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比如我院就专门有CAD实验室,进行工程绘图教学。通过实验室分区,有利于给计算机“减负”,不仅规范了教学秩序,也延长了计算机的使用寿命。

3注重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维护

强化维护是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持续使用的技术保障。我院把实验室的维护作为配套工程,为实验室的使用奠定很好的基础。

3.1配备专门维护人员

利用院内计算机专业人才,成立了一支人数在5-8人的专门维护队伍,负责实验室相关设备的维护。每月都会进行常规维护,每季度则会根据使用情况进行专门维护。为了提高学生的维护操作技能,与学校勤工俭学部门合作,为贫困学生提供网管岗位,不仅取得了很好的实验室维护效果,而且也获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和社会公益效果。

3.2购置或安装专业维护软件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计算机工程;硬件课程教材设计;嵌入式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29-03

1引言

2005年底,我国高校有77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点,44万多在校生。根据各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本专业又可分为五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各个方向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均有所侧重,对于传统的工科院校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其方向介于计算机科学(CS)和计算机工程(CE)之间,且更偏向于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方向是计算机科学与电子工程的交叉学科,电类基础课程较多,大多数院校均开设电路与系统、电工电子学等相关课程。此外,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包括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三门核心课程。

从根本上讲,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技术学科,工程技术的含义远大于科学的涵义,因而本专业具有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强调实践教学体系。许多优秀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例如比尔・盖茨)的成长历程也说明了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新世纪的计算机教育不仅要重视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更要强调硬件开发、软件设计的能力培养。

2中外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实践教学对比

为探索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硬件系列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及实施方法,本文分析了美国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实践课程规划,将其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计划进行比较,详细结果如表1所示。表2列出了这几所典型大学计算机专业硬件相关课程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的分配情况。

表1 几所典型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硬件相关课程

表2 几所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硬件相关课程实践学时分析

通过表1和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我们目前的课程设置情况是合理的,与国际领先大学的计算机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相符。对于计算机工程专业普遍开设的三门硬件系列课程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均开设了相应的课内实验或课程设计,对理论课所传授内容的补充和深化,不但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培养学生从事计算机工程相关工作的能力。本专业学生需要学习数字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知识以及软件设计方面的知识,前者包括数字逻辑设计、计算机组织、计算机体系结构及对程序设计的支持,后者包括操作系统、编译器以及程序设计语言的组织等理论。

然而,进一步分析比较各高校的实验与课程设计的内容可以发现,我们目前的实验内容设置和课程设计项目设计还比较陈旧,没有及时根据业界技术的发展进步进行调整,因而未能给理论课提供有力的支撑。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硬件系列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是迫切的,需要根据工业界的技术发展进行实验内容调整,实验平台更新和课程设计项目的重新设计,而设计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实践教材成为这一改革的首要任务。

3硬件课程实践教材的设计

实验课教材的设计应从科学技术人员基本技能训练的总体要求出发,统一安排实验教学,不能过分强调某一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而要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课涉及到四种主要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必须要协调,其中任何一种能力都不可能单独地得到发展。教学实验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本专业必要的基本实验方法,掌握基本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技术,还要让他们学会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处理数据,要加强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但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做”,而且要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更要创造性地思索“还能做什么”。

3.1开放式实验对教材的要求

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要求给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的充分自由。一般的实验教材,重点在介绍一个个实验上,是教师想出的实验让学生去实现,并且对于实验线路、实验方法、实验仪器都做了细致的规定,有的讲义还把实验步骤写得非常细,这样学生根本不必动脑筋,只要依葫芦画瓢即可。这样的教材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符合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要求。开放式实验教学使用的教材应具有以下特点:基本实验详细,作为引导学生入门的手段;选做实验、综合实验要粗线条,多留些空白,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余地;要把教材内容的重点从介绍一个个实验转移到介绍实验理论、实验方法上来,实验选题只要介绍一些典型的例子,选题本身可以留给学生创新。

3.2基于FPGA的硬件系统设计实验教程

目前,基于FPGA的教学实验平台及参考书很多,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适合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使用的较少。因此,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应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开放性的实验内容、开放性的实践环节设计,使学生在探索、研究中学习,切实提高理论联系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目前先进的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器件的实验平台,可以安排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以及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实验与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系统观点,而且开发速度快,可靠性高,实验的可重复性好。硬件系列实验与实践课程应包括基于FPGA的硬件设计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循序渐进的实验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步骤、重点模块的代码及关键实践环节指导。借鉴国外大学(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马里兰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开设的数字系统设计方面的课程内容,结合我国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的实际需求及所能提供的实验环境,精心编写实验大纲内容及设计实验用例。通过浮点运算电路设计、状态机设计、某个RISC模型机部分模块的设计等实验用例的训练,学生可以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了解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传送路径、处理以及控制信息是如何完成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而且,通过流水线设计及Cache设计实验,学生可以了解现代微处理器设计技术。

教程应当配合高等学校的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用性,所设计的实验可操作性强,与实践结合紧密。不仅着眼于基于FPGA的EDA设计方法,更着眼于介绍基于基本的数字逻辑组成的功能部件的基础上如何构造微处理器,即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的重点和特色是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组织,而不仅仅是介绍通用的数字电路和数字系统的设计方法,这是我们与微电子等专业相区别之处,也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特长。

4在硬件课程实践中加强嵌入式系统设计

随着嵌入式系统应用飞速地发展,社会对掌握嵌入式技术的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使嵌入式软、硬件工程师成为未来几年最为热门的职业之一。在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方面,随着半导体和微电子工艺技术的进步以及可编程逻辑器件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先进的EDA工具平台,在硬件设计中加入包含自主知识产权的硬件逻辑设计,并以FPGA的形式实现功能强大的嵌入式系统,已成为当前嵌入式电子产品设计的主流。实验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基本实验技能、独立工作能力、操作能力等。

目前,我校已经与国内外多家嵌入式系统领域实力较强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与美国Xilinx公司成立了FPGA技术联合实验室。对嵌入式系统均有丰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的项目研发经验,并具有传统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经验。另外,从2003年设立嵌入式系统研究方向以来,我校已经先后投入了300多万元采购了各种先进的嵌入式实验设备和微机,从硬件环境上已经初步完成了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改革的准备工作。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计算机硬件实验的效果,实现“软硬件实验环境一体化、实验平台综合化、实验内容系统化”。构建软硬件一体化实验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软硬件综合素质;综合的实验平台可以进行多课程内容交叉的综合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实验内容的系统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化设计的思想。

5结论

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各个学校的具体做法可能不完全相同,但对于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接近一致的。大家都认为过去实验教学过于死板,基本上采取“抱着走”的教学方法,大大压抑了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实验教学不能完全依附于课堂教学,而应该在紧密配合课堂教学的前提下,独立设课,开放实验室,发展实验教学本身的特点,发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优势,倡导开放式实验教学法。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根据工业界的技术发展进行实验内容调整,实验平台更新和课程设计项目的重新设计。实践教程应当配合高等学校的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实践结合紧密。为适应社会对嵌入式系统设计和应用人才的迫切需求,还应在传统的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中增加嵌入式系统设计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范印哲. 教材设计与编写[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巨瑛梅. 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文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乌美娜. 教学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姚爱红(1972-),女,工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技术。

篇4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信息管理(MIS)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并在清华大学试办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美国的MIS专业强调管理与技术并重,认为技术对MIS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因此他们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关注远远超过对MIS专业本身的关注,理工科偏向明显。而在我国,由于开办MIS专业的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和历史发展情况不同,专业偏差很大,这从专业名称上就可略显睨端,如“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图书情报管理”、“林业信息管理”等,这些专业可能分属于商学院、管理学院、计算学院或信息学院等,有的偏理工,有的偏管理,各院校的课程设置也各有偏重。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MIS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规定了该专业的管理学门类,明确指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确定了8门核心课程,其中包括“计算机网络”。

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出版后,不少人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计提出了批评,为此教育部于1999年4月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组成专门课题组进行研究与讨论,起草了《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初步意见》,针对该专业的主干课提出了一个机动灵活的6+X方案,其中6为教育部明确规定必开课程,X为各院校根据学校性质及专业特点各自确定开设的课程。6门必开课程中包括“计算机网络”课。

2003年4月在重庆大学召开的教指委年会上,进一步确定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核心课程及下属各专业的主干课,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为4门,其中之一是计算机网络基础。

无论是在早期的MIS专业还是现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都是专业核心主干课,可见其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尤其是在财经类院校,其专业课程体系必然体现财经类院校的特色,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容体系自然不应该照搬计算机专业。很多学者也强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同计算机专业的不同:信管专业更强调信息的组织与管理,信息技术只是工具,而不是本质。因而在课程设置中,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其重点在于“用”技术,而不是研究这些技术的本身;毕业生从事各种类型的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工作,其工作重点不是编程,因而在培养学生时,不必过分强调编程能力,而应加强应用、管理与分析等能力的训练。

计算机网络技术源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ARPA网,之后网络应用不断普及与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Internet技术的普及及应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并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教育。25年前,国内高校逐渐引入“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是国外教材(如Tanenbaum的《计算机网络》),并主要在计算机与通信专业的研究生层次开设网络课程,面向研究,教学内容仅限于理论,以OSI体系结构为主要框架。发展到现在,已经有更多的更优秀的国内外教材可供选择,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如IT相关专业、面向更多的层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人们学习网络知识,不再仅仅是为了研究,更多的是为了就业、生存与乐趣。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不再局限于理论,而是更注重实践,实验配合理论,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相关理论的理解。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以数学理论为基础,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架构;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如何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直以来是课程教学的难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由于以往大多数院校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实验室,开设大型网络实验基本不可能,而部分院校涉及网络组建、交换机设置、路由配置等需要网络设备的实验都不具备条件,而只能开设如网站建设、各种服务器配置、协议分析、网络程序设计等不需要网络设备的网络实验,这就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相关知识。

当然,随着网络设备价格的不断下降、各院校对计算机网络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部分院校得到网络设备公司的资助,各校的网络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目前,著名理工科院校的网络实验室建设都很有规模,甚至堪称豪华;普通院校高职院校也有很大一部分完成了网络实验室的建设与规划。笔者所在的学校于2004年建立了网络实验室,可以进行组网、交换机配置、路由器设置等实际的网络实验项目,使实验教学能够得以开展。

1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与实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所属门类不同、培养目标不同,课程体系自然是不同的,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有所差别。一方面,我们强调授课内容的广度,因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跨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的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还要学习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课程,这注定不可能像计算机专业那样安排更多的课时,甚至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另一方面,我们强调应用,强调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加强了必要的实验内容。下面是我们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方法。

1.1理论教学

首先,从以下5个方面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2)掌握网络各层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技术;(3)学会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设计方法;(4)对典型计算机互联网络的特点和具体实现有基本印象;(5)为后续学习和研究打基础。

其次,从以下7个方面明确课程讲授内容的范围及深度:(1)从总体上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展史、应用领域、功能和特点、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了解OSI与TCP/IP体系结构;(2)掌握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弱化通信技术理论;(3)掌握局域网络、广域网络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强化简单的局域网组网方法;(4)掌握网络互连技术的基本知识及网络互联设备的使用,强化交换和路由的概念;(5)掌握TCP/IP协议各层协议及其基本工作原理,立足端到端通信;(6)了解网络管理技术的基本知识;(7)了解网络安全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简单的保护网络安全方法。

最后,改变原来“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按照7层协议或TCP/IP协议由低到高讲授协议层次的方法,从应用层开始自顶向下逐层讲授。具体的课程内容体系框架为:概述、数据通信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因特网及其应用、网络互连与因特网基础、局域网、广域网、常用网络设备的使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共十部分内容。

这样,知识结构在整体安排上采纳自顶向下方法的思想,先讲应用层,又高到低,具体内容上按主题安排教学。这样进行课程安排的好处是:更加注重应用,在教学的起点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用层教学实验只需一些开源软件,无需昂贵的硬件设备,使得实验易于开展,能更好地体现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特点。

1.2实验教学

就“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来说,其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繁多、知识面广连贯性弱。网络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网络原理的理解,提高对网络的应用能力,促进创新性思维。

有学者将计算机网络实验分为3种类型:原理验证型实验、综合应用型实验和探索研究型实验。(1)原理验证型实验借助PC机、网络基本设备、协议分析仪和流量发生器等软件帮助理解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工作原理。实验可以在基本网络环境中进行,也可以在仿真实验环境下进行。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维护的技能,为服务社会做好准备,同时有助于深入理解网络原理。(2)综合应用型实验应在真实网络环境下由学生实际操作完成,如设计并安装局域网,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配置、应用和维护各种应用服务器,如DNS服务器、Web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媒体服务器等,这类实验需要有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硬件基础。(3)探索研究型实验主要用于发现网络新知识、验证协议或某种猜想等,这是专家或研究生们所要从事的工作。

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我们主要采用原理验证型实验和综合应用型实验两种类型。实验内容包括以下7部分:(1)组网实验,包括网络设备认知、网线制作、对等网组建等内容;(2)交换机配置实验,包括交换机基本配置及VLAN配置等内容;(3)路由器配置实验;(4)Windows 2000 Server的安装与设置、用户帐户与组帐户的管理、资源共享与磁盘管理实验;(5)Web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FTP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活动目录Active Directory安装与配置、DNS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DHCP服务器安装与设置、网络打印机的安装与使用、Internet信息服务器的建立管理和使用、服务器的配置与使用等实验;(6)利用Sniffer软件截获并分析数据包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协议的概念;(7)利用其他网络仿真平台或网络设备模拟软件构造虚拟实验环境拓展实验的外延。

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已被评为校级精品课。

2结语

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才能明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应用。因此,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对于学好“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来说非常重要。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工作原理,加强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理论,并最终面向应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因此其“计算机网络”课程讲授的内容、深度与广度有别与计算机专业。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要强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授课内容的广度,二是其实用性,最终达到教学要面向应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外喜,高鹰,胡晓.虚拟实验室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7(4):72-76.

[2] 李成忠.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7):72-76.

篇5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维护;网络管理;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194-03

作者简介:亓小涛(1978-),男,硕士,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

1计算机维护与网络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是当今社会对所有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当前,计算机和网络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随着整个社会对计算机和网络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本身的缺点所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①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以及相关其它硬件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故障,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②网络是开放的,由于人们对网络知识的缺乏,在人们使用网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网络不畅、病毒攻击等问题。

因此,让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进行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能力培养,学习相关知识,进行上机实验操作,掌握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的基本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后,在工作中就能及时解决计算机和网络带来的相关问题,从而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2)是提高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流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与专业课教师、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各级电教馆/政府的电教管理人员、影视制作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员、企业公司员工(主要是IT产业中教育产品的开发人员)。经过亲身的工作实践体验,绝大多数的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对自己都有了比较客观的评价:①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知识面广、掌握教育技术等基本理论、有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劣势是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硬件方面)、媒体资源开发技术掌握不够全面;②在校时动手实践太少,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知识掌握广而不专、专而不精,工作中容易眼高手低;③在工作过程中感觉到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网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相当欠缺。同时,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和在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扩大专业口径,培养全面的人才,学生所学知识要广而专、专而精,特别要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上可知,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很多情况下都涉及到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因此,给在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开设像“计算机维护与网络管理”这样的技术技能类课程,进行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能力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可以改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存在的“广而不专”的弱点;另一方面,通过上机实验操作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其以后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核心能力加强了,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在工作中具有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容易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从而为即将毕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就业环境。

2计算机维护与网络管理能力培养现状及解决方案

目前,很多设有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校院系已经意识到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能力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薄弱环节,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开展了相应的教学工作。在具体实践中主要采用分散渗透和开设专门课程两种方式。

分散渗透是指要求相关课程的老师能在教学中渗透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内容。这种方式表面看起来省时省力,然而实际的情况是:整个培养目标被分散到了不同的课程中变成了一个个次要的分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这方面的知识时,往往只是简单提及或不提,更不会设计相关实验教学环节。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是学生可能学不到相关的知识,即使学到也没有什么系统性和针对性,二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能力培养变成了一句空话。显然,分散渗透只能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而开设专门的课程(制定明确教学目标、建立完善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内容体系)才是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然而大多数高校院系并没有为此开设专门的课程,因此,该课程能否在教育技术专业中开设、何时开设、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内容体系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首要问题。

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开设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了解计算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应用操作(如TCP/IP设置),掌握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在大多数的高校院系中,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前3年就已经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内容,并开设过一些类似的实验,了解了计算机的软硬件构成和功能、网络软硬件设备的类型和功能,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具备开展新实验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能在此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计算机维护与网络管理相关的若干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方法。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可以开设此课程,但不宜开设过早,建议在大四上学期开设为宜。

2007年8月,在对部分用人单位和近几年的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维护与网络管理》这门课程。近年来笔者对课程的定位、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3能力培养课程的定位及内容需求分析

为避免该课程的体系结构过于庞大,出现广而不专的老问题,在充分了解了近几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流向和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将培养的对象主要定位在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师、电教管理人员和在其它行业中从事计算机和网络相关工作的人员等三类,同时兼顾将来从事其它非以上三类工作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专门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和负责学校课件制作任务外,通常还兼有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学校网络的管理与维护、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维护等工作。有一部分在各级各类单位的电教管理人员和在其它行业中从事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的人员通常主要负责网络的日常维护与管理、计算机的日常维护与管理以及为本单位提供技术支持等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将来要从事以上三类工作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局域网技术、Internet接入技术、各类网站构建与开发技术等,具有不同规模的网络的设计管理与维护、计算机软硬件日常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的常见故障检测与排除、网站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等能力。另外,对于从事其它非以上三类工作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来说,尽管从事的工作与计算机和网络没有什么关系,但是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本身的专业特点,往往会被单位和同事认为是精通计算机和网络的高手,因此在工作中应具备计算机软硬件日常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的常见故障检测与排除等基本能力。

4能力培养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适时地调整课程设置,不断更新课程与实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社会适应需求的合格大学生。基于上面的分析,同时考虑到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特点、学生的认知和知识结构特点,在综合大量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笔者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经过几年的反复教学实践,构建了一个模块化、分层次的课程内容体系,如表1所示。

课程体系共分为5个模块,5个模块呈现的是一个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分层式结构,各模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如图1所示。

每个模块既有理论讲授又有实践操作,二者紧密结合,共培养学生5个方面的能力。理论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切实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授课中首先介绍与实验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然后进行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结合日常应用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实验为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应用基础性实验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方法来完成,实验指导书上只写明实验目标、要求,提供相关设备及部分相关资料,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步骤,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环境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

5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实践验证

上面构建的能力培养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几年的反复教学实践证明是一套较为科学的适合教育技术专业的内容体系结构。在实践中,虽然该课程作为一门任意选修课开设的,但绝大多数学生都对该课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每年学生的选课率都达到了95%以上。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总结与回顾,加大了实验环节的比重,着重加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验教学亲自动手设计与实践,切实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计算机维护与网络管理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洋,付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流向问题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2]沙景荣.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6).

[3]郭绍青,田富鹏.局域网构建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6

论文摘要:在工程结构计算中,应该合理的利用计算机的验算速度的快捷,但不能让计算机替代结构工程师的对专业知识的钻研、工程设计经验的积累、工程设计思想的思考、工程结构计算过程的理解。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水利、水电、建筑、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工程中,就开始引入了计算机替代人工进行计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但是现在很多刚离校就业的大学生们,完全依赖着计算机,以计算机的计算数据为准,进行工程设计,这对工程建设的安全是极大的威胁。对工程勘察设计工程师进行正确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教育和提醒,是当前应该注意的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1结构工程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开发形成了这一批结构工程师从走出校门,就在计算机上进行结构工程计算、设计。他们不再经历老一代结构工程师们通过手工计算的过程。甚至迷信计算机,以为计算机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源泉,简单地信赖计算机。随着大量的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但又缺乏对计算机软件的质量的保证,包括对软件开发者和其技术支持的技术资质证明;软件开发商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过程的严格评价,软件中所用技术的理论依据的严格评价;简单和复杂例题测试结果的严格评价及其与其他独立求解结果的比较;等等很多威胁到工程结构安全的问题,被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发展所掩盖了。

在当今世界,计算机的滥用开始日益威胁着公众的安全,计算机被抬高到了是知识、经验、思维的替代品。人们越来越愿意相信计算机使他们能对工程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很少有人在想,特别是年轻的结构工程们更很少去想,如果没有计算机,结构设计工程中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大家都相信,解决工程问题的专业知识就是怎样使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本身的专业知识。甚至把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当成能胜任工作的能力。大量的结构工程师们相信,他们仅仅依靠计算机就可以“解决”工程问题。没有人认识到高质量的工程只能是渊博的工程理论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及艰辛的脑力劳动、高质量的设计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在工程结构设计计算中利用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已有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使年轻的一代结构设计工程师们相信计算机的安全性、知识性和能力。他们变得如此依赖计算机,以至于丧失了不依赖计算机进行计算工作的能力。他们不懂得,计算机不可能记录有关模型、分析和设计的一些技巧。在现实工程实践经验中,工程结构,特别是水利水电工程结构的模型是千差万别的,计算机不可能识别上千万种工程设计思想,除了具有快捷的计算速度以外,计算机程序只是一些离散的知识。而真正的工程知识是经验、直觉、灵感、领悟力、创造力、想象力和“认知”的巨大综合体,它超越了任何计算机程序和程序员对结构工程的“理解”。

现代工程具有复杂的理论依据、集体的设计思想,依靠计算机是不可能让人们学习有意义的经验的。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们都期盼计算机软件能将结构工程设计程序完全自动化。希望在解决工程问题时他们只需要区化类型和条件,让程序自动生成必要的数学模型,完成复杂而重复的分析和设计过程。最后由制图工具完成设计图纸。这样,结构工程唯一的责任就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评价最后的设计“成果”。而对于是否能可靠的检测特征值,在进行分析时是否用了足够的模型、状态,或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工程实际的特征,分析结果对工程结构敏感部位是否敏感,计算结果是否在条件允许范围之内,是否能根据实际的工程结构模型对某些边界条件进行调整。这些在年轻一代的结构工程师们心中,都变得模糊不清。

很多软件开发商,在对计算机知识的精通之外,毕竟不是结构工程师,专业技术知识肯定有着各种方面的欠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不可能替代人的脑力劳动、人的知识、经验的积累,计算机能处理大量的信息,但计算机程序是没有多少工程实际工作经验的程序员编制的,程序对工程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会很完善,在计算中,即使是错误的信息,计算机也不可能识别,同样的都在计算机上显示给专业技术工程师们。这就要求专业技术工程师们自己能通过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来控制设计计算中的偏差。

在软件的实际应用方面,那些只有极少经验、极少学识、年轻的结构工程师依靠计算机软件来解决极度复杂的结构分析和设计问题。他们对结构力学基本原理和设计规范的背景知识了解很少。无法判断程序算法所蕴含的假设和步骤,也无法判断计算机运算结果的质量。宁愿相信计算机程序产生的任何结果都是正确的,无法怀疑计算机作出的所有结果,以及用独立的例题校验结果。

2在工程结构设计计算中正确合理的应用计算机技术

首先,在年轻一代的结构工程师中,应让他们对工程设计的危险性、对公众安全的威胁、对工程建筑设计的责任感有一定的认识,结构工程师应该知道,工程结构特性是由结构工程设计的质量决定的。真正的结构工程师,应该不用计算机就能工作,计算机应用技术本身并不是坏事,问题的核心是在结构工程计算中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不能滥用计算机。要强调工程实践中知识、专业技术以及经验的重要性,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才是关键。专业的结构工程师应在参加工作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对结构工程设计计算进行手工求解,了解手工求解的原理、基本原则和提炼模型、识别计算结果中的错误,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对计算机的计算结果应持批评态度,尊重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工程实践学习工程设计,强调从那些资深的或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那里学习结构工程设计。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经常怀疑计算机,在没有深入的谁以前不使用计算机的结果。在被工程师证实正确之前,假设计算机提供的结果是错误的。在用计算机求解之前,必须先知道答案。不崇拜计算机,而崇尚知识和经验,提倡全面了解工程理论和实践中的所有经验。

篇7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设备利用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7-0056-03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构的调整,以及社会对人才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各高校对于教学实践环节越来越重视。对于计算机学院来说,90%以上的专业课程都是理论和实验相合,另有一半以上的课程需要有课程设计。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将课堂中所学的技能部分付诸于实践,并且能很好地掌握这些技能;课程设计是检验学生对一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综合性的任务,在这个任务中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作为一名实验室管理员,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实验室,实现实验室的存在价值,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我校计算机综合实验中心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和措施。

一、我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现状

我校计算机综合实验中心成立于1996年,其前身为复校以来的计算机机房、计算机中心和数字逻辑及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综合实验中心实行院、系、室三级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实验中心归属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承担计算机学院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计算机学院现有12个实验室,其中有两个计算机教学机房,主要承担全校各专业C语言、数据库、数据构等课程的上机实验和课程设计,其余10个均为专业实验室,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实验室、网络对抗与信息安全实验室、探测制导与控制综合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数字逻辑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PLC实验室、嵌入式综合实验室、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实验室、网络工程训练中心、计算机拆装实验室,共有计算机约458台,用房面积为1220平方米。

在各级领导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学校多次投资建设,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得到很大的补充和改善,实验室管理模式基本适合当前实验教学的需要。

1.人员构成

我校计算机综合实验中心共有6名工作人员,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人、讲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临时聘用1人;6人中在编人员4人、人事1人、外聘1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实验室管理人员数量不足,技术水平整体偏低,不能满足当前的工作需要。因此需要补充专业技术人才,并且对现有人员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其技术水平。

2.实验设备及其使用情况

现有的12个实验室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实验室、网络工程训练中心、探测制导实验室、网络对抗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和一个教学机房是2009年和2010年实验室建设时期新建的实验室。实验设施全面,实验设备先进,满足了新开设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其余几个实验室,是在前期根据教学需求相继建设而成,实验设备相对有些落后。在应用方面,由于两个教学机房承担全校公共课以及计算机学院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因此利用率相对较高,而几个新建的专业实验室对应的课程比较少,目前利用率不高。

3.管理模式

学院成立初期,实验室工作人员承担所有的实验教学,但是这种实验和教学分离的情况存在一定的缺陷,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因此,目前实验室工作人员只承担管理和维护工作,同一门课的理论教学和实验由同一个任课教师完成。

计算机综合实验中心作为计算机学院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专门从事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但是,由于实验室人员逐步缩减,实验任务繁重,2010年学院决定,将所有的专业实验室划分到对应的系,实验中心管理两个教学机房,并承担所有实验室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实行管理归系,建设和维护归实验中心的两级模式。这种两级管理模式,一方面能够减轻实验中心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各个教研室能够灵活应用实验室进行教学和研究。

二、建议措施

计算机实验室是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计算机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承担实验教学的基地,为理论课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

1.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1)鼓励实验室管理人员根据需要参与校外组织的技术培训,学习新技术的同时还可以跟其他院校的同行们进行技术交流和知识共享。

(2)定期开展校本培训,根据实验室当前的管理现状以及技术需求,对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解决当前实验室管理与维护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3)实验室管理人员要经常跟代课教师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教师的需求,听取教师的建议,技术方面的疑难问题还可以跟教师进行探讨,互相学习。

2.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和效率

(1)建设开放实验室

建设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主动探索式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实验室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实验室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完成正常实验教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使实验室成为培养开拓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开放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中心跟各个教研室协商,制定一份详细的开放实验计划,确定所开设的开放实验内容、指导教师以及具体的开放时间和地点。每学期初,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提出申请,经实验中心审核之后,学生方可进行实验,实验束时学生需要提交由实验中心制定的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报告要给予评价。

(2)开展校企联合办学

一方面,实验中心通过承接校外各种计算机相关的培训,在促进校企合作交流的同时,方便我校学生参与培训,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和效率。

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合作,借助其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大大提升了我院的实验室建设水平;使教师和学生能充分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合。企业员工为学生做报告或者培训,使学生能够尽早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有效利用淘汰设备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设备的淘汰率不断提高。为了有效利用旧设备,避免电子垃圾的产生,我们应用过时的、淘汰的设备,组建了新的实验室和新的实验平台,例如:计算机拆装实验室和组网认知实验室。这样做既节约了经费、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又满足了教学需要,同时还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3.强化实验室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管理好计算机实验室的基础和前提,对保证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我们实验室承担了全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课等实验教学,任务繁重,管理难度比较大。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实验室,需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种规范化的管理必须建立在一系列规章制度基础之上,针对学生、实验室管理人员、计算机教师、实验室负责人员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教师职责、学生实验守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仪器借用制度、实验室安全制度等。有了这些规章制度,才能够规范不同人员的行为,从而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4.改进实验条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现有的设备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有些设备过于陈旧,需要更新换代;对于计算机学院近几年陆续开设的新专业,如:探测与制导,信息安全等,需要组建新的专业实验室,从硬件建设上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将我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建成既能够满足基本实验教学的实验室,又要能够体现一定的先进性,特别是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上要上水平,能够跟踪计算机实验的最新技术。要从实验室数量上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从内容上满足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

(1)建立面向计算机学院不同方向的专业实训基地,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为契机,通过设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正常实验以外的时间能够接触到专业设备,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网络工程实训中心,突出网络技术的多层次技能和工程实践训练基地,着重营造与生产实践相一致的工程环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在现有专业知识基础上进行综合设计与创新,对多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从不同的视角去发现和研究,发散学生的思维。

(2)建立面向全校的多层次、开放性、综合性的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基地。该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出发点,满足全校学生的上机操作需要,通过安装真实的考试环境,让学生在考试环境下操作;提供大量的模拟试题,让学生能够多加练习,不断提高技能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的问题。

(3)面向全校,以电子设计、挑战杯、机器人、创业杯等竞赛为龙头,以科研成果转化及产品研发为基础,提供专业的实验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立研发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敢于挑战的精神,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品转化,使之成为学校科技产品研发的孵化器。

三、束语

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是一门繁重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借助专业的知识技能才能将实验室管理工作做得更好。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硬件与软件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作为实验室管理员,只有在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不断地总经验,才能实现科学、高效、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雷涛,王芳.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效能的技术方法浅谈[J].信息与电脑,2010(9).

[2]宋鑫超.学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的相关问题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2).

[3]袁晓亚,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策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铁坤,杨影.关于改革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3).

[5]农正,贺忠华.计算机开放实验室建设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4).

[6]张娜,刘妍.计算机实验室的系统维护[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

篇8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1-0025-03

引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中应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作为一个关键的环节。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和应用的兴趣。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二者缺一不可。

目前,许多高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出现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参加实际工作之后,面对简单的软、硬件问题,束手无策。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摆在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1拓宽视野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实践教学,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应把传统意义下的实验教学扩充为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基本实践操作技能、专业应用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认真做好学生平时实践和实习管理,建立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量化考核标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方面。

1.1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加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头戏,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外,还要有良好的科学实验技能和素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社会各界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课程实验的内容要不断更新,实验水平要不断提高。及时地把新技术、新方法及新设备反映到课程实验教学中来,使实验教学与当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并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制定好专业总体的课程实验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而课程实验教学的总体目标的实现是通过阶段性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完成的。阶段性实验教学目标就是每一门课的实验教学目标,通过一个个的目标驱动来实现实验教学的总体目标。在实验教学目标制定上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实现师生在课程实验教学中互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旦完成了各项目标,在学习中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的不同类型包括:公共基础系列实验:普通物理实验、计算机基本操作实验;基础理论系列实验:数值分析实验、算法设计及分析实验;软件技术系列实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多媒体技术和软件工程实验;硬件技术系列实验: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应用、计算机接口技术实验;网络技术系列实验:通信原理、计算机组网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设备集成、网站建设与维护技术等实验。

总之,通过开设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实验,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完成课程实验教学的总体目标。

1.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属于综合性创新实验,在整个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实验完成后,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设计出综合整个课程的创新实验。一般地讲,这类实验也就是大作业,通常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独立完成。比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课程都需要进行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该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3专业实习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应用,它已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考虑到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性,有选择地把能反映出当前计算机最高应用水平的企业、学校、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专业实习基地,结合课程教学定期安排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让学生带着任务参加实习活动,每次实习都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报告,总结实习后的收获体会,鼓励学生和实习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实习一方面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应用发展状况,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认知社会、融入社会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明确专业学习目的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确立了努力的方向。实习基地建设的面要广,充分体现计算机的各种应用,如:计算机经销公司及售后维修站;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的自动化生产企业;网站及网络工程公司;软件销售公司;软件开发公司;邮电、通信公司;政府机关;建筑工程设计院;金融机构等。

1.4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工作作风以及处理实际问题能力、提高毕业生全面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是对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通过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能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掌握软硬件或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提高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协作配合工作的能力。

2 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2.1大力宣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计算机实践教学是计算机课程的重要环节, 学好计算机仅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课堂讲授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大学学习期间,学生处于从书本学习到提高能力的转型过程中,需尽早向学生介绍清楚社会需求与个人期望的差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扫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思想障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2加强和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学校要特别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为此,不仅要选派教师到名牌大学和科研机构进修学习,提高其专业素质,而且要选派优秀的教师到企业中去更新知识,去学习企业的管理,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确切要求,以便修改培养方案,建设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要鼓励教师去跟踪当前最新技术,与企业合作搞项目。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这样才能保证师资队伍的知识更新,适应计算机新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

2.3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方面,专业课可以全部采用多媒体进行讲解,除了能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利用计算机实际工作环境演示各种操作外,也可对实验结果进行案例分析,现场进行点评。还模拟某些经常发生或不易发现的语法和逻辑错误,进行现场分析与排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在实验课教学方面,除完成经典课程的实验教学外,增设部分以实用技术实验为主的选修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工程、Web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4组织学生进行丰富的课余活动

大学生比中学生有着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利用好这些时间是大学教育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由于惯性和自制力弱的原因,许多学生面对这些时间茫然不知所措,陷入网吧、游戏中不能自拔。因此,应寓教于乐,做好课余活动组织、引导工作。如鼓励学生设立自己的主页,条件允许时建设学生自行管理的网站;指导学生组织计算机咨询、维修小组,在开展计算机各项服务的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适时组织一些程序设计竞赛、网页设计竞赛、小发明和小制作等科技活动;引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展开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5强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要想真正发挥实践教学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必须强化实验室管理。在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上,要大胆创新,要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开放实验室,摆脱传统封闭式的实验教学时空观的束缚。实验室开放主要解决学生选课与实验时间冲突的矛盾和尝试由学生自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方案、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用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和科研能力。为此,可考虑为实验室配备专职实验教师。

2.6选择适当的实践教学成绩考核方式

考试的方法和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性,以选择题为主的客观性考试方法虽然操作方便、教师阅卷工作量小,但容易导致“应试教育”和“应试学习”;对于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传统的笔试也很难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一些设计型课程,可考虑采用现场操作考核方式,使学生充分重视实践能力的训练。在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后,教师应予以及时的考核,考核的标准直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为了体现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目标,以使用基本操作实现任务为基本要求,有使用技巧和创新的予以加分的方式鼓励学生发挥最大能力去提高设计水平,在每一次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设计能力和创造力。在评价设计结果的同时向学生提问一些设计思路或设计过程的问题,也可以在给学生说明给予评价等级的理由,解释学生设计的成功之处和待改进之处,有时可以允许学生改进设计任务并予以重新评价,相信对学生的设计思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当然,这还需要在教学管理体制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使教师、学生能积极地探索各种有效的考核方法。

3结束语

总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要想真正发挥实践教学活动的作用,这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设备和后勤保障等部门的支持,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下,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志英.实践教学: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重头戏[J].计算机教育,2004,(9).

[2]李阳,张陵.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基础课程教学新体系[J].中国大学教育,2004,(9).

[3]秦锋.一般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3,20(1).

[4]曲学楼.改革计算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