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二年级培养与辅导总结8篇

时间:2023-03-14 15:03:47

二年级培养与辅导总结

二年级培养与辅导总结篇1

一、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大学生工程素质能力培养的意义

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大学生工程知识继承发展为工程创新的新平台,有助于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钻研能力、进取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将工程知识转化为工程技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使学生已掌握的工程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技能;有助于锻炼学生应对复杂工程系统的能力,通过研究、讨论以及亲身的体验和实践自觉发现问题,在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带着问题主动寻求、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进而学会用系统的思维考虑、解决复杂系统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管理的第一线,除了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负责管理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工作,担当着学生政治上的领航者,学习上的督导者,工作上的指导者,生活上的关照者,心理上的辅导者,人际关系上的协调者等等角色,有着与学生天然的密切关系,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征与心理需求。同时,辅导员也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最基层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能够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有效组织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达到培养大学生工程素质的目的。

三、某工科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理论与实践

(一)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机制,确保良好的青年人科技创新活动氛围

充分发挥学校创新教育平台的作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作为辅导员,不仅要充分了解整个平台的构架,用理论指导实践,更应该在学生参与平台的过程中做好衔接、协调的作用。特别是做好跨专业学生组建团队、学生寻找专业指导老师、硬件设施的申请使用、制作材料的费用提供等关键环节的协调工作。因为学生身份、专业水平和交际层次的限制,想要完成较高层次的创新项目,不得不借助外力的帮助,辅导员依靠自身能力显然无法完全提供学生创新所需,但其恰恰可以对各平台之间进行协调,为学生整个过程做好保障工作。不仅如此,只要辅导员充分发挥出学校创新平台的功用,就可以激发整个学生群体的创新兴趣,提高其创新意识,开阔其创新视角,丰富其学习和生活,营造出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达到培养其工程素质的目的。

(二)从低年级引导学生科技创新观念,自低起点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素质

首先,该院辅导员在工作中结合专业特点,选定一批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创新能力和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加以重视,并给以更全面系统的引导和帮助,纳入年级的科技创新小组;其次,积极鼓励学生跨专业交流,交结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宽眼界,增长见识。如,该院2009级某学生在大一时就申请到5万元的校级实验项目《垃圾分类机器人》,邀请了电气专业的学生共同合作,经过不断的调整、改进,获得201]年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五届美新杯中国区总决赛一等奖和第四届大学生创新年会“我最喜爱的项目”。这充分说明低年级学生的创新引导工作之重要性。

(三)深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启发学生科技创新思想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是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当然也是做好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良好途径。这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最有效的帮助,让学生认识到学校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更能够与学生做朋友,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为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最有力的帮助。辅导员如果能够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的特点,或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或作为学生团队里的一员,可为他们做专业指导、创意查新、社会调研、策划书审核,甚至是提供创意、一起讨论、一起制作、一起参加比赛。这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做好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及总结,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面与高效

二年级培养与辅导总结篇2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思想政治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成员,也跟随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壮大。高校辅导员既是学校育人的基石,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的基本情况

1.专兼职现状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岗位流动较快,从而加大了高校辅导员的兼职比例,考验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2.职称现状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称是反映其队伍建设的又一重要数据。根据调查,高校辅导员队伍职称整体偏低,多数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仅有初级和中级职称,为数不多的高级职称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极少。分析原因,一是较多年轻辅导员晋升条件没达标;二是,业绩因素限制了一些已经达标到的辅导员。

3.年龄现状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状况反映了其是否具备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能否胜任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调查,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中青年教师比例大于中年及以上教师比例,而理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老、中、青结合是最为理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一是稳定了辅导员队伍,二是可以更好的解决辅导员的传帮带问题。

4.学历现状

高校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法》中规定,高校教师要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近些年,高校辅导员队伍日益壮大,硕士研究生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要力量,本科生担任辅导员已不多见。这种现象说明高校辅导员正在步入专业化的时代。

(二)高校辅导员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

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一是政治素质,多数的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素质较高,能够认清政治方向、能较好地遵守政治纪律、坚定政治立场等,当然,少数辅导员在以上方面还有待加强;二是思想素质,多数高校辅导员有较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实事求是,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还有待提高;三是道德素质,多数辅导员能做到为人师表,但真正做到全身心投入辅导员工作的不多,故,也不能完全做到做到以学生为本。

2.专业知识素质

根据调查,多数高校辅导员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政策、文件学习不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学生管理知识有待提高,在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方面知识虽受到学校和辅导员的重视,但要么有高度没深度,要么深而不精,总与要求的有所差距。

3.能力素质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多数高校辅导员理论素养偏低、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偏弱,不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二是管理能力,大多辅导员具有多年的学生管理经验,管理能力较强,极少的辅导员管理观念陈旧,应对突发事件经验较少;三是沟通表达能力,虽然辅导员一般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但沟通意识和沟通实践还需进一步增强,与时俱进;四是创新能力,虽然多数辅导员自认为具备创能力,但要他们举例说明自己有何创新时,多数辅导员力不从心,这说明辅导员的创新性几乎没有运用到实践。

(三)高校辅导员的管理

1.政策

新世纪,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均出台了一定的高校辅

导员素质培养与提高政策。但相关调研显示,目前各高校对政策的贯彻

与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2.考核

多数学校制定了的辅导员考核机制,并通过考核指标体系,助推辅导员考核规范化的科学发展。考核中,通常采用自评、互评、学评、校评,等级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其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及绩效与福利的重要数据,在考核的环节,很多人为因素会掺杂到其中,使考核结果不公平,影响士气,有悖考核初衷,说明学校还要继续完善辅导员考核制度及评价指标体系。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之处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创新

1.角色定位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辅导员工作非常重要,将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辅导员素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所以,学校要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使辅导员明确自身的使命。

2.培训

进一步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对辅导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非常重要。辅导员的培训应坚持与其工作性质、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原则。其次,应组建全国辅导员的培训机构,定期更新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培训等级相协调。再次,应以发掘先进培训技术,构建现代培训的方式和方法体系,坚持教学方式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教师的专兼相结合、培训方式与自学相结合。最后,要完善高校辅导员培训的考评体系,进一步提高培训工作质量和水平。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观念创新

1.以学生为本观念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发展。因而,辅导员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做到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建立“每个人都是人才”的观念,更新教育模式,把学生培养成高技能、高素质的的人才。培养学生的自觉性,重视塑造学生的各自特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高校辅导员要率先垂范、以生为本,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认清社会,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新时代大学生。

2.与时俱进观念

陈旧的工作方法使人止步于眼前,只有继往开来,才能与时俱进。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如何适应时代需求,保持活力?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为上策。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

二年级培养与辅导总结篇3

2000年1月,新加坡教育部将“课外活动”改名为“课程辅助活动”,给予课外活动更高的地位,以加强各界对课外活动的重视程度。2012年9月,重庆市教委印发了关于扎实开展义务教育课程辅助活动的通知(渝教基〔2012〕66 号),其旨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与综合素质。综观课程辅助活动的提出及其实施,说明这一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2年秋,我校按照市教委要求,积极启动了课程辅助活动。通过近一年来的扎实开展,创新探索实践,目前该项活动初见端倪。为推进课程辅助活动,特就其尝试的主要情况作阶段性总结反思。

一、活动模式及举措

该校课程辅助活动实施的阶段性主体模式及举措是:“两组建、一研培与一督导”(即“211”模式举措)。

1.“两组建”

一是慎重组建课程辅助活动工作小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

辅助活动领导小组,各科室负责人和各班主任为主要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教导处,负责课程辅助活动的总体方案设计与具体活动安排(保障课程辅助活动有组织有领导)。

二是切实组建课程辅助活动班团队:学校根据有关要求和学生兴趣爱好,结合实际组建各类兴趣班团队(保障课程辅助活动内容丰富)。日前,该校已组建开展的有演讲、阅读、书法、绘画、手工、线描、合唱、象棋、舞蹈、二胡、游泳、篮球、田径、足球、跳绳、战鼓、狮子、花棍与乒乓球、羽毛球、铜管乐、电子琴、英语口语、科技制作、科学考察、少年交警、小记者队27个项目。

2.“一研培”

为使课程辅助活动切实开展,学校对课程辅助活动展开研究,进行校本培训。在此方面,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市教委关于“2+2”项目、“1+5”行动计划的内容,举办课程辅助活动知识专题讲座。通过学、研、培,让老师们明白课程辅助活动的内涵,从而明确课程辅助活动的项目及类别。

3.“一督导”

为使课程辅助活动有效开展,学校督导工作室人员与全校领导干部,分别对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开展的课程辅助活动都要进行实地督查督导。其采取的方式是随机性与跟踪性督查相结合。

二、活动效应及成果

在一年来创新实践中,学校在课程辅助活动上取得了以下的成效:

1.二胡兴趣班 学生的二胡水平已考过四级的2人、考过五级的7人、

考过六级的3人、考过七级的5人、考过八级的9人、考过九级的2人、考过十级的5人,凭二胡特长及水平考入重庆一、三、八中和巴蜀等重点中学的18人,秦雨、肖函等八名学生荣获全国青少年二胡大赛金、银奖,考入炮兵文工团1人,考入四川音乐学院的3人。

2.演讲兴趣班 在石柱县2013年“中华魂”(中华美德颂)读书活动演讲比赛(小学组)中(10月13日),刘人源等 5名同学参赛,取得了3个一等奖、2个三等奖的好成绩。

3.绘画兴趣班 谭奕曦等42名学生在“天友・贝贝星”重庆市小学生绘画大赛中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

4.科技兴趣组 殷鸣笛、谭冰冰等9名同学的作品在石柱县第二届中小学生科技节科技创新作品大赛中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科幻画《遨游太空》与《飞向太空》被评为一等奖,小制作《台灯》与《饮水机》被评为二等奖,小论文《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蜗牛的观察记》与小制作《气动火箭》《洒水车》等5篇作品被评为三等奖)。

三、活动反思及感悟:

1.课程辅助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智力和能力,全面提高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在活动中培养美德、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活动中发挥特长、在活动中健康体魄、在活动中健全心智,能为每一位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二年级培养与辅导总结篇4

一、团教两家密切合作,切实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

少先队工作委员会是少先队经常性工作的领导机构,由共青团和教育部门共同组成,与同级团组织的少年部门合署办公。区县以上都应保留少工委的独立设置,有条件的乡镇、街道、社区也可以成立少先队工作机构。加强少先队工作部门的干部配备,选拔优秀青年干部从事少先队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

全团带队是党赋予共青团的重要职责。各级团组织要进一步明确少先队工作在共青团事业中的基础地位,把少先队工作纳入团的总体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少先队组织的领导,配齐、配好少年工作专职干部。团教两家共同努力,健全少先队各级工作机构,保证必要的编制,城区少工委2-3人,郊区县少工委1-2人,区县少工委办公室无论设在团委,还是教育行政部门都不能以任何理由随意撤销或合并。

各级团委要有一名书记主管少先队工作,要把少先队工作作为检查、考核基层团委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有一名主要负责同志主管少先队工作,把少先队工作纳入到学校工作的总体安排中,把对少先队工作的指导、检查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体系,并将少先队工作情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校党组织和行政部门要把少先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汇报,定期进行研究,及时指导帮助。要大力支持少先队开展各种活动,保证每周至少两课时的少先队活动时间和开展活动必要的经费支持。要把少先队基础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一部分,加强硬件建设,建设好少先队队室、鼓号队、中队角、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等校内活动阵地。

各级团委、教育行政部门,在经费使用上要有合理的比例用于少先队活动,同时按照1997年市少工委、团市委、市教委、市财政局联合下发的京少字(97)第九号文件精神,将少先队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

二、团教两家共同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是人民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少先队工作的关键,也是学校整体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一,专职辅导员的选聘。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团中央的有关规定,积极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稳定辅导员队伍。小学大队辅导员按副教导主任以上条件选拔、管理和使用,并享受同等待遇;中学大队辅导员的职级与学校团委书记或副书记相同,享受同等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城镇小学和农村中心小学以及有13个教学班的农村完全小学,设专职大队辅导员1人,每周兼课不超过6课时,20个以上教学班的学校应配备副大队辅导员(兼职)。近郊区和远郊县的中心校(学区)及区县少工委要选拔一名思想素质好、精通少先队工作业务,具备一定领导管理能力的少先队工作者为总辅导员。

第二,辅导员的培训和管理。

辅导员的培训是少先队基础建设的重要工作,各级组织要逐步将少先队辅导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纳入正常师资培训渠道。各级教师进修学校、团校都要把辅导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列入工作计划,要建立辅导员培养和培训制度,注重对辅导员的岗前培养和在岗培训。辅导员的培训要分层次、分级进行管理,市少工委和市团校负责各区县总辅导员和骨干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同时,每学年至少办一期新上岗辅导员培训班。各区县少工委和区县教师进修部门负责本区县大队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每学年培训时间不少于一周。大队辅导员培训率城区应达90%以上,农村应达80%以上。

各级少先队工作部门负责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档案,辅导员从事少先队的工作量应列入本人在岗工作总量。在晋级工资、评选先进、评定职称时,都应将辅导员从事少先队工作的时间、能力、实绩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条件允许的区县或学校可设立辅导员岗位津贴。

第三,辅导员的表彰和奖励。

二年级培养与辅导总结篇5

建设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职业化建设的必然、理念、运行机制和举措等内容对职业化建设的途径与创新进行探究,以加快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职业化 途径创新 思想政治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然

1.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的需要。

中央16号文件指出:“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 各种思潮文化相互激荡,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生思想的多变性、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日益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与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在大力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同时,下功夫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鉴别力、有效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有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辅导员队伍。

2.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2%,在校学生人数达2300万,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规定》1∶200比例配备的要求,全国高校应当配备的辅导员人数为11.5万人,由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提供了现实的需要, 奠定了社会基础。其次,伴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在学业、心理、就业等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和独特,要求学生工作要构建教育、管理、服务相统一的专业体系,因而产生了辅导员队伍专门化职业化的需要。

3.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加强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队伍不稳定。因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的社会认同感及自我价值感,不少辅导员把现有工作看作“跳板”或“临时过渡”。根据对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任职的调查,其平均任职不到5年,人员流动过快,岗位任期太短,队伍严重不稳定。二是岗位职责不明确。目前各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职责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职责宽泛,工作繁杂,疲于应付,成了“万金油”“消防队员”或“保姆”。三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实际指导能力欠缺、缺少科学系统的行业培训,效果不佳。四是管理模式不完善。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机制,对辅导员个人的职业与事业发展缺乏有效的保障等。出现了辅导员“边缘化”“非职业化”的状态。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走职业化发展道路,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新理念

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类别。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造成职业的专门化,职业的专门化,就是职业化。纵观美国高校辅导员,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学生事务管理者,其主要工作职责和内容与我国高校辅导员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其从产生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日益成为一个职能多样化、工作标准化、人员职业化、研究学术化、运行高效化的职业领域。其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我国1953 年清华大学率先在全国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算起,已有55个年头,辅导员制度在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国际国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文化思潮渗入校园,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到冲击,思想日趋多元化、复杂化。

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树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需求为根本,为学生服务为手段,形成专业化的人员配备,明确的行业职责,健全的组织体系,良好的职业环境的职业化建设新理念。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新途径

1.强化学科建设,进行专业化培养。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专业化是指开设专门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培养具备相关专业背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专门人才。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内在动力和基础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 虽已经过二十多年建设,但在学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注重强调思想政治的内容,而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理财能力、社会实践等学生主体事务管理课程缺乏或缺少针对性,不能更好的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现实需要。从国外来看,高校设有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内容设置较好体了学生的适时需要。在美国,高等教育博士的培养计划中,就有针对学生事务的培养方向,哥伦比亚大学将学生人事管理列为高等教育博士培养计划的适用领域,在培养高等教育博士所开设的62 门课程中关于高校学生的就有12 门。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学生事务管理专业或学科,相对十几万的从业人员,因此,开设专职政治辅导员专业,抓好学科建设,从而进行专业化的培养。

2.创新辅导员工作职业化运行机制。

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应建立直线型的运行机制。根据学生工作的特点及个性化,设置学生需要服务的专门项目,使人员分工明确,专业明显。避免了一名辅导员应对200-300名学生的全面问题以及身陷日常事务性工作弊端。因此,根据高校学生工作需要,将学生辅导员岗位进行分类设置:第一类是德育工作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人格塑造。第二类职业发展辅导员。主要为学生提供学业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第三类是心理辅导员,为学生个人和团体提供咨询服务和心理治疗;第四类是园区辅导员,主要负责所辖生活区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第五类是事务管理辅导员,主要为学生提供困难救助、贷款、维权等日常事务管理及服务工作。这样,既解决了辅导员的专业方向问题,又把辅导员从繁琐的日常性事务中解脱出来,更是实现了学生事务工作的深入化、规范化、专业化。

3.创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管理体制。

⑴实施辅导员职业资格及准入制度。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应依据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学历层次、道德水准、工作任务、工作能力等方面,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优”的总体要求,建立起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同时,要结合学校学生工作实际,采用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以公开招聘和资格认定为主的准入办法,由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专家学者、领导、职能部门等组成考核班子,在公开、公正、规范的原则下,对辅导员的聘用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认定,实施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二者是优化辅导员队伍,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首要环节。

⑵ 建立辅导员职业培训制度。高校应将辅导员队伍的学习培训列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严格的培训制度,像培养教学骨干、学术骨干那样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骨干。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培训体系。坚持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形成科学的“养用结合”机制,以此来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一是学校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学习,攻读辅导员专业学科的高学历学位,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二是学校要定期组织脱产进修或专题培训,提高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是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思想政治研究基金,积极支持鼓励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进行项目资助。四是加强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

⑶健全和完善辅导员工作的量化考核体系。在制定和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基础上,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岗位、内容、职责和任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体系,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估,做到辅导员的评聘、考核、晋升等有章可循。并实施激励机制,通过评优表彰、适当提高其工资水平和岗位津贴、职称评定等给予政策扶持等方式,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以切实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增职辅导员的职业自豪感、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使辅导员成为一个有行业特色的新职业。

⑷构建辅导员职称职级评聘体系。根据职业发展理论的启示和现实的需要,高校辅导员职称职级评聘应按照“德、能、绩、效”的标准,建立一套与职业化辅导员工作特点、规律相适应的职称职级评定体系。目前,高校辅导员的晋升途径主要是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称,行政职务晋升太少太难,而专业技术职称有十分严格的硬指标,如授课学时数,科研学术分等,对辅导员职称职级的评定有很大的限制。2005《中国教育报》对高校辅导员职称职务状况问卷调查情况是:高级职称占8.3%,中级职称占34.6%,初级职称占57.1%。因此,高校必须从辅导员队伍的实际出发,解决辅导员队伍的职称评聘问题,设立行政职级科员、主任科员、处级职员或初级、中级、副高和正高职的辅导员级职称系列。上海大学已率先实行辅导员职级制,设立了一至五级岗位,三 级辅导员等同副教授,享受相同待遇,五 级辅导员则等同博导级别。使辅导员从工作开始,就把这份工作当作职业来规划,目标来奋斗,并作为自己穷其一生的职业和事业。

参考文献:

[1]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思想理论教育》,2005.3。.

[2]刘海春:《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提出及展望》,《思想教育研究》, 2006.8。

二年级培养与辅导总结篇6

关键词:胜任力 高职院校辅导员 微信运用能力培养

课 题:本文系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6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微信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效能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16SJD71017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重点课题“基于微信平台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6ZDKT05)研究成果。

前,国内学者对高校辅导员微信运用能力的培养作了一些基础研究,但将胜任力理论运用于此领域的研究较少。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微信运用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微信运用能力培养体系的优势

高职院校辅导员相互之间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本身相差不大,但经过微信运用能力培训后的工作成效却有明显差别。传统的培训效果评估很难解释造成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原因,而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微信运用能力培养体系,却可以揭示出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个体胜任特质方面的差异。

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微信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辅导员借助微信平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胜任力情况,另一方面对微信运用能力的培养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使培训效果与培训过程之间达成一种平衡。

二、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微信运用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本文借鉴胜任力理论,分析微信新媒体的规律特点和使用技巧,归纳提取高职院校辅导员利用微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胜任素质,构建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微信运用能力培养体系。

1.明确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辅导员微信运用能力培养体系在借鉴以往研究确定了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特征,从个人素养、知识技能以及综合能力三个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微信运用能力培养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与辅导员自身胜任力提升的内在统一。

2.确立指标要素

高职院校辅导员微信运用胜任力模型包括三个维度和19个胜任特征,现将个人素养、知识技能、综合能力这三个方面设立为一级微信运用能力培养指标,将政治敏锐性、信息技术知识、综合推广能力等19个胜任特征设立为二级微信运用能力培养指标。

高职院校辅导员微信运用能力培养指标赋值总分为100分,根据专家评估法,一、二级微信运用能力培养指标的具体赋分情况如下。

(1)个人素养(40分):政治敏锐性(8分)、乐群性(6分)、进取心(6分)、责任心(5分)、亲和力(3分)、服务意识(5分)、身心健康(4分)、大局观(3分)。主要培养辅导员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增强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辅导员的乐群性,利用微信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培养辅导员的事业进取心,把微信平台打造成思想教育的新舞台;培养辅导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辅导员的亲和力,增强与学生的亲近感;培养辅导员的服务意识,提升主动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培养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增强心理素质;培养辅导员的大局意识,指导辅导员形成全局意识。

(2)知识技能(30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6分)、学生事务管理知识(4分)、信息技术知识(6分)、政策法规知识(4分)、语言表达技能(4分)、博文写作技能(6分)。主要培养辅导员掌握宽口径的专业知识;掌握学生事务管理能力;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掌握与教师团队以及学生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掌握撰写思政博文的能力。

(3)综合能力(30分):不断学习能力(5分)、微信运营管理能力(8分)、团队协作能力(6分)、组织协调能力(5分)、科学研究能力(6分)。主要培养辅导员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学习能力;掌握微信运营者必备的总结归纳能力、抓住重点能力等能力;掌握团队作战的协作能力;掌握组织协调能力;掌握科学运营微信新媒体的研究能力。

3.建构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辅导员微信运用能力培养体系的设计包括确定培养主体和确定培养方法两个环节。

(1)确定微信运用能力培养主体。高职院校辅导员微信运用能力培养主体应根据辅导员的微信运用能力培养指标来确定,通常是指在微信运用能力培养中对辅导员进行直接或间接培养的一个或几个部门,应该由学生处、宣传部、信息中心、二级学院等四个部门共同组成。

(2)确定微信运用能力培养方法。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微信运用能力培养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将理论素质培养和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保障辅导员微信运用能力培养的理实一体化;将平时工作期间分散培养和寒暑假期间集中培养相结合,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官方微信平台和辅导员微信公众号运营的专业化。

4.评估培养效果

构建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微信运用能力培养体系是为了提升辅导员运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胜任能力,有效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如何科学评估培养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1)评定培养效果。根据辅导员微信运用能力培养指标确定培养效果的四个等级:优秀(综合得分≥90),合格(

(2)反馈培养效果。培养效果的反馈旨在使培养主体和培养对象之间在培养效果以及胜任力评定上达成一致。培养主体部门可以通过书面形式或个别谈话等形式将培训效果的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辅导员本人,并针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不断提升辅导员的微信运用能力。

(3)运用评估结果。评估培养效果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一种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升辅导员岗位胜任能力,实现职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更好地发挥评估结果,必须与辅导员的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提升等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汪海伟.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职教通讯,2014(8).

[2]陈慧芝.浅论高职院校辅导员博客行为能力提升的途径与策略[J],高教学刊,2015(17).

二年级培养与辅导总结篇7

二0二0年九月

目 录

一、社团成立背景

二、社团设置

三、社团目标

四、社团课程安排

五、社团开发原则

六、社团管理

下镇中心小学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

乡村少年宫暨“七彩社团”活动实施方案

一、社团开发背景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17年,我校申报江西省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并得到批复。以贴近和服务农村未成年人为宗旨,使乡村少年宫成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阵地、文化活动平台、社会实践基地。坚持公益性、普及型的原则,全体学生自愿参加,学校所有活动场所、器材全面向学生免费开放。实现“乡村少年宫”的长效运作。真正办起农村孩子身边的少年宫,真正成为农村孩子能够享受的少年宫。

我校是一所距离玉山县城区约二十公里的农村小学,当地群众有着良好的支持办学的氛围和经济基础。但是在当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日益增多,流向城区学校的学生人数也与日俱增。作为农村小学,我们深深感到,只有把学校办好,抓出特色,形成品牌,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家长的满意。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爱为校魂,以教为中心,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为办学理念以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始终把素质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的最终目标,着眼于全体学生充分、多元、终身发展,把社团活动作为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密切学生的人际交往,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另一方面有利于活跃校园文化,展现校园的勃勃生机和“育人”魅力,促进学风和校风的优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们依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群体,这对他们肯定自我,增强自信,提高综合素质都有帮助。“七彩社团”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少年宫社团设置

学科类社团

汉字听写社、古诗文社、中英演讲社、速算社、书法社

音乐类社团

舞蹈社、口风琴社、健美操社、鼓号队社、合唱社

体育类社团

趣味体育社、跆拳道社

美术类社团

手工社、儿童画社、手抄报社

综合类社团

读书科普社、五子棋社、电脑制作社

三、少年宫社团目标

(一)学科类社团

1、古诗文社

总目标:通过诵读古诗文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让学生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开启学生智慧。

学期目标:每学期成功举办一次有意义、有内涵的古诗文大赛。

2、中英演讲社

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中英文演讲兴趣,激发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演讲欲望,有勇气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展示自己。通过形体训练、礼仪训练,吐字发音训练等,学习演讲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演讲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期目标:每学期能展示一至两个集体精品演讲节目。

3、汉字听写社

总目标:强化书写汉字,保护汉字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丰富校园文化气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县汉字听写大赛选拔苗子;

学期目标:每学期成功举办一次有意义、有内涵的汉字听写大赛。

4、速算社(3年级)

总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巩固学生的基本计算方法,加强学生对计算的熟练程度,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促使学生“准确、快速、科学、灵活”地进行计算,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期目标:为县小学生速算比赛选拔苗子。

5、书法社

总目标:提高学生对书写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引导学生把汉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美观,让学生从小就练就一手好字,受益终生。

学期目标:每学期能成功举办一次有意义的书法比赛。

(二)音乐类社团

1、舞蹈社

总目标:训练扎实的基本功如:腰腿、胯的软度及开度,培养学生的乐感。

学期目标:每学期能展示一到两支较具规模和观赏性的舞蹈。

2、口风琴社

总目标:发展学生的口风琴特长,陶冶学生的情趣,掌握口风的使用技巧,能独立演奏和集体合奏。

学期目标:每学期能较好地展示一到两首较为专业的集体合奏。

3、健美操社

总目标:健美操是一项独立的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体育项目,提高学生协调性、节奏感和韵律感,培养学生形体美和动感美。

学期目标:每学期能展示一到两支有一定规模和审美的健美操舞蹈。

4、鼓号队社

总目标:借助鼓号队对少先队员进行特殊的教育,培养少先队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守纪律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增强节奏、韵律感。

学期目标:大型少先队活动可以进行鼓号队演出。

5、合唱社

总目标:让孩子们可以享受专业的合唱训练,练声、练气息、练节奏、练耳朵、练习与每个歌者的配合,他们学习的不仅是声乐,更是艺术。

学期目标:有一至两首较为成熟的合唱曲目。

(三)体育类社团

1、趣味体育社

总目标: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柔韧、协调、灵敏、速度、弹跳等运动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学期目标:为全县小学生运动会选拔苗子。

2、跆拳道社

总目标:跆拳道是创新与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特武术,具有较高的防身自卫及强壮体魄的实用价值。它通过竞赛、品势和功力检测等运动形式,使练习者增强体质,掌握技术,并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学期目标:每学期能成功组织一场跆拳道展示活动。

(四)美术类社团

1、手工社

总目标:手工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通过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促进儿童个性化发展。

学期目标:每学期能成功举办一次手工作品展。

2、儿童画社

总目标:使学生的绘画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学期目标:每学期能成功举办一次绘画作品展。

3、手抄报社

总目标:使学生的美术、书法、文学等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手抄报制作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学期目标:每学期能成功举办一次手抄报作品展。

(五)综合类社团

1、读书科普社

总目标:提倡学生在看科普类书籍时养成摘录好词佳句的好习惯,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及科普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和动手的能力。

学期目标:每学期能举行一次科普读书交流会或者科普类比赛。

2、五子棋社

总目标: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记忆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

学期目标:培养优秀棋手,每学期能举行一至两次五子棋比赛。

3、电脑制作社

总目标: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熟悉flash软件的界面及各菜单,能用它完成创作作品,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进行某些创新设计。

四、少年宫社团课程安排

类别

社团

地点

人数

辅导教师

责任领导

汉字听写社

听写社

多媒体教室

26

鲍跃芬

柳礼红

古诗文社

四(3)

31

吴莹莹

占丰明

速算社(三)

四(2)

26

杨光慧

曾小兵

演讲社

五(1)

36

毛倩

柳晓亮

书法社

三(2)

42

祝小艳

刘卫东

鼓号队社

小操场

24

徐笑迎

徐林伟

口风琴社

四(1)

30

毛丽娟

钟庭伟

舞蹈社

演出厅

34

杨林笑

刘淑荣

健美操

音乐室

40

杨麒湘

陈华金

合唱社

五(3)

35

董琴玉

陈华金

体育类

趣味体育社

大操场

56

罗琦琦

方志星

跆拳道社

跆拳道室

16

杨滨泽

占少华

美术类

手工社

美术室

45

王凤佳

毛新荣

儿童画社

阅览室

38

徐鑫

封作有

手抄报社

五(2)

24

姜红艳

柳晓亮

综合类

读书科普社

三(1)

44

方玉丹

周发根

五子棋社

五(4)

37

陈帅

李小波

电脑制作社

微机室

22

吴绍芬

周发根

(二)活动时间

全员参与时间:

一至二年级:每周四下午第二节课

三至五年级社团:每周四下午二、三节课

自主选择参与时间:

一至五年级:周一到周五下午4:30—5:30;周六上午8:00—11:00.

备注:一至二年级由本班班主任进行养成方面的主题教育,三至五年级定地点、定教师、定学生,进行走班教学;逢下雨或者天气炎热,趣味体育社团移至金穗楼一楼上理论课;周一到周五4:30—5:30、周六上午8:00—11:00为社团开放时间,由学生自愿选择参与。

(三)社团开展阶段

动员阶段(第1—3周):拟定方案,宣传动员,组织实施。

实施阶段(第4-20周):社团教学。

成果展示阶段:第20周成果展示。

五、少年宫社团成立原则

1、学校组织引导原则

2、专业教师指导原则

3、学生发展需求原则

4、学生全员参与原则

5、定期评比表彰原则多样性原则;

6、教师择优 、鼓励引导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原则。

六、少年宫社团管理

1、健全组织机构

建立少年宫暨“七彩社团”管理领导小组

主任:占理忠

副主任:占丰明

管理人员:毛新荣周发根柳晓亮

督查员:刘淑荣封作有方志星周发根 柳礼红 陈华金李小波

徐林伟钟庭伟 占少华徐飞姜小丹曾小兵徐飞

后勤保障:方志星(负责场地安排、社团开展所需材料的购买)

2、“六定”管理

学校将对“七彩社团进课堂”活动实行“六定”管理:

定内容:各社团要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结合实际,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每周教学计划,学期应达的教学目标。使辅导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并能在学期末完成本学期目标。

定学生:各社团由辅导教师与班主任协商选择参加活动的学生,依照自愿为主、参考为辅、择优与鼓励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人员,具体负责教师将相应社团参与学生名单汇总,一式二份,交教导处一份。

定时间:全校各个社团建立以后,由教导处统一安排活动开展时间,不得随意变化,辅导教师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旷课,并做好学生考勤登记。

定地点:学校设立固定社团活动场所,辅导教师不得随意更换场地。

定辅导教师:根据相关老师的优势,结合学校实际,由教导处和学科组协商确定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必须辅导好一个社团的活动,要充分作好年度的辅导计划和安排,保证辅导质量。

定目标:辅导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实情,根据辅导项目及特点,确定本社团辅导目标,在每学期期末结束前辅导教师要进行总结汇报辅导成果。

3、对社团负责领导及辅导教师的要求

社团负责领导要求:

①督促和审核辅导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课时的电子教案(统一发送教导处保存);全力协助辅导教师组织好本社团活动的开展并收集本社团活动开展的相关资料;学期末上交一份本社团活动的经验总结。

②做好对辅导教师的考勤及活动内容进行督查。

③主动协调后勤保障部门对本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安全及物质保障。

辅导教师要求:

①所有社团的辅导教师都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开展活动。

②活动过程中,辅导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能随意离开活动室,无特殊情况不得提前或延迟活动时间,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如有外出学习等特殊情况,应提前报教导处批准并通知学生暂停活动。铃响后,辅导教师必须对学生活动提出注意事项和要求,学生必须排队有秩序地进入活动地点,认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④辅导教师要认真准备活动材料,备好活动课教案,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每次活动,活动后及时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⑤活动课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发展智力和特长,培养兴趣,严禁把活动课上成满堂灌的文化课。

⑥各社团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作用,促使本组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⑦各社团要坚持活动前点名制度,对缺席学生要问请原因作好记载,并及时与班主任联系,严禁学生旷课。

⑧每次活动前后,要及时做好活动室卫生工作,做到教室地面清洁、台凳整齐、物品完好,并及时关锁门窗。⑨活动结束,辅导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整队并护送学生排队离校。

⑨任何活动不得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不得擅自组织学生外出。

⑩各社团学期初有计划,学期中有记录、有指导,学期末有总结。认真撰写教案,为形成系统的校本教材打好基础;每次活动目标明确,活动过程完整,指导教师分阶段上交相关材料(活动方案、过程性资料、学生取得的成绩等),学期末学校将各兴趣班的成果进行评估,写出评估报告,进行评比和表彰。

二年级培养与辅导总结篇8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097-02

研究生是国家建设的宝贵人力资源,国家为培养满足基层医疗卫生需要、能够胜任全科医生岗位的临床医学人才,提出改革学位授予办法,推进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颁发有机衔接,国家五部委提出试点高校要做好临床医学(全科)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扎实推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宁夏医科大学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试行)》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我们本着顺应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趋势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提高质量满足需求为主线,以加强内涵建设和强化过程管理为思路,加强党建和优化管理为具体措施,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为宁夏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而努力。

一、处理好党支部书记与辅导员的关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都是校门对校门(大学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又没有工作经验,但他们有着思想活跃,“三观”基本形成,更易于接触的优势,这就为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他们的心理、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都进一步提高,但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校研究生的辅导员配备比例,原则上每500人配备一名辅导员,也就是说一名研究生辅导员带班数将在10个以上,年级跨度可能是2―3级,加之研究生的党员数相对本科生要多且分布在不同专业方向之中,为促进他们全面素质的提升,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党建工作。首先我们要配强作为党支部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的党支部书记和委员,针对他们都是校门对校门的学生的特点,我们要不断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与培养,因为这些党支部书记、委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党员发展,乃至研究生党建工作成效。其次我们要积极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班级设置尽可能是相近专业方向研究生或者是轮转科室的二级学科接近,结合着班级建设,将党支部建在班上,通过不同方式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和委员,无论他们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求他们与辅导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和相互补台才能将工作做到实处,所以我们要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和培养,培训党的基本理论、业务知识,以提高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提高他们党建工作能力和与辅导员老师的默契感,提高他们协助辅导员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作为党联系广大青年研究生的桥梁和纽带的各位辅导员老师可能只是总协调或者是宏观管理,所以更多的是要求党支部书记作为青年研究生思想的引领者和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者,辅导员要积极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党建工作方法,统筹好青年研究生的基层党建,在青年研究生中树立威信,通过研究生党支部这个党建工作的基本支撑点,联系广大青年研究生,在研究生中形成健康的政治氛围,与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和委员一道做好研究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保证研究生思想稳定,勤于学习,将各种影响研究生成长和发展的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处理好辅导员与导师之间的关系

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一线工作的两只最重要力量[1]。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有在导师身边时间不长的情况,对我们来说更不能疏忽,而是要更加强化和明确导师在这些研究生教育中的育人职责,不能把他们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推给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委员,甚至是辅导员或者学工人员,而是要强化导师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在思想上加强引导,在心理上加强疏导,学业上加强指导,医德医风上加强示范,生活上加强帮助,要密切关注关心他们思想动态。要充分明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职责,不是把学生扔给轮转科室、各相关部门和辅导员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让导师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充分利用一定的时间与研究生接触,要积极做到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从育人意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医疗水平,更进一步的是进行学术道德、医德医风、诚信做人做事,乃至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通过导师的权威性和便利性来影响和教育他们,也就是说进行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同时要借助于辅导员平时开展的集体活动中将导师渗透到其中,使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能积极参与到辅导员为学生做的党团建设、思想教育、班级建设、奖助评定、生活区管理以及就业与心理辅导之中,使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之间的工作做到默契与合作,以达到工作的一致性,通过经常性沟通,真正实现研究生工作中的育人合力。

三、处理好辅导员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关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但也不乏很多往届生,他们之中有脱产的、在职的;大部分还未婚,但也有已婚的;大部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状况不是很好;还有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社会阅历等差异;更有甚者是他们比本科生复杂得多的是他们的恋爱、婚姻、家庭、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等社会性问题,以上种种情况造成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辅导员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做到对每一名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业情况的了解与掌握,研究生辅导员不仅要做好研究生的政治引路人,更主要的是要加强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沟通与联系,进一步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优点,成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咨询、服务的良师益友,要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等角色于一体,工作要做到有的放矢,并且只有将具体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的紧密结合与联系,工作才能做出成效。所以这就要求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业务培养工作上下功夫,与辅导员一道,在轮转科室的配合下,做好出科考试、技能考试等各方面工作,处处体现公平性,时时树立专业威信,在专业培养水平方面加强专业思想的交流,探寻与研究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及其产生共鸣,深入探索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的培养、日常行为管理以及学术交流于一体的方式方法,通过自己有效的潜移默化和以身示范,服务、组织和引导学生,真正起到指导和引路的作用,充分挖掘研究生的潜能,使其勇敢面对各方面的挑战,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通过竞赛激发研究生创新工作的热情,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研究生辅导员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之间的配合与默契,以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的目的。

四、处理好辅导员、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试行)》的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完成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完成相关的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完成整个培养计划,通过论文答辩后,由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按照《意见》的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须要在临床科室轮转不少于33个月,在这33个月中必须服从符合条件的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人员的管理和科室轮转的安排,由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安排各科室的出科考试和考核,并进行监督,需要顺利结业各科室的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将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此一来,只有辅导员、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之间相互协调,发现薄弱环节及时沟通处理,使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尽可能弥补党建工作与专业培养之间的不足。

五、处理好辅导员与研究生所轮转科室的秘书和总住院医师之间的关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中,必须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年轮转的科室,并且在每个科室结业时都有严格的出科考试和考核,在轮转科室中这些研究生基本归属各科室的秘书和总住院医师管理,科室秘书和总住院医师对这些研究生最熟悉和了解,要想使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在处理上以上各类关系的基础上,更主要的是要处理好辅导员与研究生所轮转科室的秘书与总住院之间的关系,并且要求研究生所轮转科室的秘书和总住院医师以及科室主任、带教老师一定要通过排班、学术交流、医德医风教育等既要在学术、学业上培养,又要在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进行引导,要创造条件使他们融入科室,他们也要主动融入科室,寻求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轮转科室不能够把研究生仅仅只作为廉价劳动力来支使,无论所轮转科室的带教老师是否是导师,都要关心研究生的全面成长,要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引导研究生学会做人、学会工作、学会学习。由于临床教师工作繁忙,我们在交谈中还了解到,轮转科室的老师希望辅导员老师能多下临床,与他们共同掌握研究生的各方面情况,对研究生进行包括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科研作风、医德医风、言行习惯和为人处事的态度与原则,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价值观念等多层次指导,共同指导研究生在思想上、业务上以及综合素质上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白勇,李伟元,孙一娜,赵和平.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在学生培养工作中相互协作的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64-67.

收稿日期:2014-09-3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