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环境经济发展论文8篇

时间:2023-03-14 15:04:38

环境经济发展论文

环境经济发展论文篇1

从概念上说,环境是一个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一般来说,自然条件主要属于硬环境的范畴,社会条件主要属于软环境的范畴。软环境就是一种无形的社会资源,是一切有利于调动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利因素。

二、当前经济软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级地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治乱减负的指示精神,把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推动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全国经济发展软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对取得的成绩,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国经济软环境治理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成效还不够明显,经济发展环境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人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二是工作措施不力、落实不到位。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和办法,出台的政策措施也得不到落实,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得不到惩处,一些部门和单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重复检查等问题屡禁不止,严重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损害了投资商利益。

三是有的单位部门利益至上。想问题、办事情,考虑部门利益多,考虑整体利益少,有的为了部门利益不惜牺牲整体利益。

四是少数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特权思想严重。态度生冷横硬,工作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

五是不诚实、不守信。有的地方、部门和企业信用意识不强,信用度很低,招商时好话说尽,项目到手后不兑现承诺,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这些问题和现象严重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形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三、软环境建设的概念

从软环境的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到,软环境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既深遂,又复杂。那么,相对于经济发展软环境来说,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就构成了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因此,经济发展中的软环境建设就是充分利用政府公共职能,调动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因素,整合地方资源和人力,全方位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四、如何抓好经济软环境建设

(一)营造良好的地方经济软环境,必须加强和提高对软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1.抓好软环境建设,是践行“和谐社会建设”重要思想的体现。

和谐社会如何建设?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通过发展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抓好软环境建设,就是要营造开明优惠的政策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把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引进来,把我们自己的企业和人才留住。因此,抓好软环境建设的目的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抓好软环境建设,是提升地方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需要。经济的竞争不仅是企业的竞争,也是政府间的竞争,是政府作风和工作效率的竞争,实际上就是软环境的竞争。软环境的好坏,是检验地方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软环境好,就能把人才招来,就能把项目留住,反之,软环境不好,办事效率就不高,吃拿卡要成风,就会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抓好软环境建设,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

一些公职人员手中拥有审批权、执收执罚权,而且这些权力在原有的体制下很难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这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权钱交易和的行为,严重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抓好软环境建设,正是营造一种廉洁、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规范执法行为,让腐败行为,不公平的行为或的行为失去滋生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好软环境建设,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治本措施。

3.抓好软环境建设是推动和促进硬环境建设的需要。

强调软环境的重要,并不是说硬环境不重要。软硬环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把硬环境比作骨架,软环境就好比灵魂。离开骨架,灵魂就没有着落,没有灵魂,骨架也会失去生命。只有二者俱佳,才能富有生机和活力。

(二)正确理解软环境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1.闭关锁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过去盛传外商进入中国国门,不仅怕高关税,更怕数不清的公章和扯皮;企业立项审批历时数月甚至数年;修改报批文件资料多达数百万字;经办人员被踢皮球式地来回折腾等等。像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悲剧不能再在今天上演。

2.文明开放、服务周到的软环境就象“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为投资者提供一流的投资环境,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工作效率”的宗旨,把投资商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准则,尊重投资者的意愿,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不断改进服务的方法和服务水平,努力做到“零缺陷”服务。

(三)搞好经济软环境建设的对策

1.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信心和决心

招商引资的竞争已经体现在经济发展环境的竞争。谁在治理环境上用力多,谁就会成为成功者。因此,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估价我们的发展环境状况,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提高生产力和不抓经济环境治理就是失职、抓不好经济环境治理就是不称职的观念,从事关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治理经济发展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把经济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来抓,痛下决心,万众一心,加大措施力度,努力营造最佳的经济发展环境,为资本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为投资者兴业提供良好平台,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在本地热土上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加大工作力度,着力解决经济发展软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治理经济发展环境任务非常艰巨。目前,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有的积累已久,有的是体制机制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工作原因造成的。对这些问题,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鲜明的态度和积极的解决措施。要按照优惠的政策、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质的服务的“四优”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以铁的手腕和铁的纪律,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环境的大改善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1)要进一步强化中心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快发展是地方政府的大局和共同的任务。各级各部门都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经济建设服务。认真改进自身的工作,研究支持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努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当部门利益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做到小道理服从大道理,以大局为重,使本部门、本单位和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更加自觉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只要有利于经济建设,该放权的放权,该变通的变通,真正做到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难、帮企业之所需,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

(2)要加大查处力度,坚决制止“三乱”行为。治理经济发展环境,要把整治“三乱”行为作为重点,动真的、干实的,确保尽快见到成效。各级各部门成立相应机构,建立健全投诉快速反应机制,集中受理各种投诉案件,监督各级各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管住自己,管好班子,带好队伍,永远不做对不起人民的事情。若发生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违纪的行为,要严惩不贷,决不姑息。

(3)要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按制度办事,可以做到难点不难,热点不热。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努力做到通过建立一项制度,规范一方行为,狠刹一股歪风。要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通过抓好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部门行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软环境不宽松的问题。

3.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整体合力

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领导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实行领导挂帅,分工负责,集中治理。各级督查机构要发挥职能作用,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跟上督查,督促各级各部门改进工作,推动经济发展环境的有效治理。

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和经济综合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努力为经济发展搞好服务。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的浓厚舆论氛围,努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经济环境治理的良好局面。

总之,软环境建设工作形形,涉及方方面面,加强和深化软环境建设工作之路任重而道远,只有聚集全社会力量,真正把政府职能工作做好、做到家,并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社会风尚,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才能构建开放文明的和谐社会环境,只有我们的大环境好了,才能共同迎来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软环境建设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分析》胡广鹏,《兰州学刊》2005(5)

[2]《重拳整治窗口单位,优化发展软环境》陈仲文,《四川党的建设》2005(7)

[3]《创建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软环境》陈兴发《现代企业》2005(5)

[4]《经济软环境的监控机制研究》魏口《经济论坛》2005(8)

[5]《优化发展软环境实现市域经济新跨越》罗海清《中国乡镇企业》

环境经济发展论文篇2

关键词: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经验;中国

Abstract:Theenvironmentandsocio-economicdevelopmentoftherelationshipbetweenveryclose.Ontheonehand,economicandsocialenvironmentisanimportantconstraintontheotherhand,thesocio-economicdevelopmentontheenvironmentandimprovethedemandisalsoofgreatsignificance.Alongwiththeprocessofhumandevelopment,environmentaldegradationissuesarereceivingincreasingattention.Forboththecurrent,suchastheUnitedStatesandotherdevelopedcountries,stillarisingstarsuchasJapan,SouthKorea,ChinaTaiwan,aswellassomedevelopingcountries,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willhaveexperiencedtheenvironmentalproblems.Havehadtheexperienceandlessons.ThisisChina''''smodernizationprocessisaveryimportantreferencevalue.

Keywords:environment;socio-economic;developmentexperience;China

引言

环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作用于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特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逐步被认识的。环境问题也是逐步被认识、重视和解决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开始辩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进而转向对于环境的关注。197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了“生态发展”的概念;1980年UNEP召开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关系的讨论会,指出这四者之间是紧密联系、互相制和互相促进的,新的发展战略就要处理好这四者之间的关系。1982年2月,《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1982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理事会特别会议提出了新“环境”概念。1992年6月《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发表。到目前环境问题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关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幸福和未来。

1、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1.1.环境问题

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整体。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自然环境创造了人,人又改变自然环境。人以其社会活动影响和改造自然环境。人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以维持其生命过程。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活动是一个引起生态系统变化强有力的因素。当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相协调时,人类的活动就可以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共同优化,反之,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不能协调时,将导致外界环境的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在近代大工业建立之前,环境对于人类作为一种自然界无偿提供的公共产品存在着,环境问题只是在大工业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为人们认识。

1.2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普遍性

从大多数国家现代化过程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环境问题。

19世纪80年代,美国第一次意识到自然界赋予的公共环境产品已相对稀缺。在城市中,饮用水也不能免费任意使用。1895年左右,工业废物的排放问题被提到了议会。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日本、韩国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开发的十年”的60年代,韩国的经济出现了腾飞。被称为“汉江奇迹”。但同时,以“汉江污染”为代表,韩国的环境、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日本于战后50年代中期,经过经济恢复之后,进入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平均增长9.8%。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偏重重化工业,这一时期的产业技术整体上具有“重、厚、长、大”和高资源能源投入的特征。巨大规模经济加上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60年代后半期,日本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害大国。

战后台湾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后,被称为“富裕中的贫困地区”。

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近年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但同样出现了环境恶化等问题。

从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都出现了环境问题。无论是美国这样的先发展的国家,还是日本、韩国这样的后起之秀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在目前的初步发展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不能不令我们警醒。

1.3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3.1.由于认识不足。

由于人类缺乏对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等之间的关系的正确把握,认为资源环境的无限供给性,所以往往单纯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安排活动,这样不可避免会打破人与外界环境的均衡,导致环境问题。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当然后起的工业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问题。

1.3.2.从人类的效用偏好分析

我们可以把一切可以给人们带来效用的物品分为环境和非环境两类。由于人类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所以当环境物品非常丰富时,人们对其的边际效用接近于零,而对其它非环境物品的边际效用很大,所以人们往往选择牺牲环境来生产其它的物品,直到两者相等。而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牺牲环境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环境问题。这在所有的国家都得到了体现。

1.3.3发展过程中一些客观限制

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等的限制,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另外,由于人口等一些原因也会造成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问题,如印度等国家。

1.3.4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国际分工问题,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只能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出口初级产品,并接受一些有污染的国外企业。以获得发展。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可以将一些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搬到发展中国家,这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造成破坏。

1.3.5制度失灵

包括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市场机制可以被理解为配置资源的制度。由于现实的市场中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完备等问题,市场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导致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政府由于不恰当的行动或缺乏行动,也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

2、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治理过程

2.1.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和治理过程

在当时的开发年代,包括发达国家都未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环境问题为世人所关心,主要在1972年如开联合国环境大会之后。

美国1899~1948年期间,环境污染在美国尚未成为全局性问题,加上联邦政府的经济实力有限,因此,在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力。管制职能主要靠地方政府行使,且侧重于水资源的保护。从整体来说,各个地方的政策成效很不平衡。1948~1970年时期,1948年颁布水源污染控制法,联邦政府开始真正介入环境保护。1970~1980年时期,环境保护政策开始取得成效。1972年颁布了净水法。由于财政经费充足,加上美国各界对污染问题高度重视,环保手段大大强化,进一不提高了环保系统各层次措施的协调配套能力。但是,巨额环保开支成为美国财政赤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严厉的管制措施对整个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引起了美国朝野的极大关注。

韩国60年代开始“汉江奇迹”,那时,工厂的烟尘被称为“繁荣的烟尘”。人们陶醉于经济的发展之中。在经济增长至上主义的时代,虽然也有一部分舆论强调环境意识的重要性,但占压倒多数的立场反倒人为经济增长才是维护环境的先决条件。只有经济增长国家和个人才能富裕起来,只有富裕了,才能维护环境。进入70年代,由于经济增长一边倒政策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日益暴露,国民也开始切实感受到,经济增长和环境,大体上处于“相抵消”(trade-off)的关系,这时环境问题得到重视,政府和民间都开始行动起来,但力度还不是很大。环境保护的社会意识到了80年代末,才开始初见成果。到了90年代,环境意识在国民之中极大高涨起来。但韩国的环境保护,总的来说仍只停留在“改良主义”的水平上。

日本和台湾也大致经历了相似的过程。所以我们分析,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是一个“试验和失误”(trialanderror)。从环境无知的阶段,到环境认识的模糊阶段。然后是知到行的过渡阶段。最后达到环境保护的官民共同行动阶段。

2.2.治理和管理手段、方式

美国环境保护的具体政策措施是多层次的。就整体而言,其特点是以立法为基础,以行政措施为主,辅之以一定的经济手段。主要有:1、直接的行政管制2、自愿管制3、责任赔偿制4、污染税制5、津贴制等。

日本现在强调的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首先在法律和有关政策、计划中明确社会各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第二,把环境考虑纳入政府的政策、计划和重在公共项目。第三,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综合决策。第四,日本民众和NGO的参与及其综合决策活动。

台湾的对策有:1、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区,保护自然环境。2、对城市与重点经济区、工业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3、推行“清洁生产”。主要措施:1、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正常机制。2、较大幅度地增加环保投入,积极治理污染,加快环境保护建设。3、加强以立法为中心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完善法规,强化法治。4、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环保产业,促进污染处理。

从这些国家治理和管理环境的手段、方式来看,都强调了政府的干预。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各个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在具体的行动中不尽相同,有各个国家的特色。

3、对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参考意义

3.1.必须清楚认识我国的国情,如资源禀赋,人口众多等问题。

从上面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国家,其资源禀赋不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也不尽相同。同样,在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手段和方式上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清楚认识我国的国情,选择适合我们的发展道路,采用适合我们国情的环境策略,处理好我国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2.采取适合于我国国情和地位的政策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大问题。我们应当结合国情和发展阶段,将环境问题放在发展的进程中加以解决。综合处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3.3.注意制度设计

制度设计即包括有效的利用市场机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利用市场机制方面可以参考新制度学派的产权管理方式。在目前应注意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加强立法和执法。用行政管制手段,通过国家权力强制执行,以禁止、限制或要求经济主体的特定行为。如最低技术标准、排污限额或指标。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主要通过创造一定的刺激方式,将资源环境的成本纳入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从而间接地改变经济主体的行为。如排污收费、污染税、生态环境补偿税、财政补贴、排污权交易等等。

3.4.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也即在决策过程中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从决策开始就要在环境、经济、社会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使三者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

3.5.政府和民众一起行动。根本在于人们的效用偏好,人们真正认识和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效用的影响。

3.6.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大系统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些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中,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那就是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大系统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发展目标上,追求单一的经济近期高速增长逐渐转换成追求近期与长远相统一、经济与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路径上,主要依靠拼资源、上规模扩大生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内容上,应该注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Pearce,D.W.andWarford,J.J.,Worldwithoutend:economicsenvironment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xfordUniversityPress.1993

JapanEnvironmentAgency.NationalActionPlanForAgenda21.

OECDPlanning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CountryExperience.Paris,1995

UNCED.TheGlobalPartnershipfor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AGuidetoAgenda21.Geneva,1992

Bartelmus,PeterEnvironment,GrowthandDevelopment:TheConceptandStrategiesofSustainability.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4

Carew-Reid,Jeremy(etal).StrategiesforNat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AHandbookfortheirPlanningandImplementation.TheWorldConservationUnion,1994

王金南,《环境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夏光等,《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刘思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金炯国,《经济发展过程和环境问题:现代韩国的经验》,《当代韩国》第4期,1994,

张俐萍,《美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外国经济与管理》第10期,1994,

张茂法,《论台湾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1995

陈萍,《台湾经济成长背后的环境代价台湾经济》,《海峡科技与产业》第4期,2000

胡国杰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师》第10期,2002

杨庆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第9期,1994

冯薇,《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及其局限性》,《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1期,2002

许云霄等,《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及政策建议》,《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2期,2002

何全先,《论环境问题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商业研究》,第6期,2002

魏一鸣等,《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多目标集成模型》,《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第8期,2002

李崇阳,《试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和博弈》,《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第2期,2002,

环境经济发展论文篇3

求学网为您编辑了“中国经济论文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

中国经济论文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环境经济发展论文篇4

中国一直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争议。中国环境保护法规的不足,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等等因素阻碍了中国政府有效地寻求一个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适当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之后评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中形成的污染原因。最后,本文研究了促进中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几点对策,以求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一,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1能源污染。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重工业发展为核心进行的,而重工业企业为追求生产数量与规模,多数采取低能源成本的生产方式,对能源的使用不彻底,也没有配套的除污设施,企业的生产行为就象是在进行一次次的能源浪费,使得能源资源本不富饶的中国面临更多资源保护与环境控制方面的问题。

2大气污染。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资源仍然是煤,中国是世界煤消费最大国,同时还是世界原油消费第二大国。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中国人民的健康带来破坏性影响。

3水污染。中国城镇供水面临很多的问题,据统计,在660个大中型城市中,约有400个已存的各种各样的水问题;有1/4已达到警界标准。地下水资源已被渐渐污染,还有20%的水资源已无法再生为清洁水。而这所有的水问题都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劳动力污染。企业大规模的生产必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种对劳动力的需要似乎与环境保护没有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重工业生产的产品多为非技术型产品,其生产岗位对劳动力没有技术上的要求,因而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浪费较大。但是由于这些劳动力密集的工业还可以减少国家的就业压力,因而其环境污染问题更易被忽视,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自然退居经济发展之后,使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面临更多来自经济发展需求的压力。此外,在改革进程中。由于政府已经逐步消除人口移动的限制,使更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工业企业,中国的城镇人口增加,到2004年。中国城镇人口近总人口的42%。这使得中国城市人口进一步集中。这种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其代价是中国可耕种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同时还会产生粮食生产力的危机。城镇化的发展还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劳动力为适应企业的发展,必须选择一种更为高质而快捷的生活方式。这促使粮食生产部门使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来满足这种生活方式,这会使更多的江河湖海受到污染。土地污染也会更为严重。

5垃圾污染。我国废弃物排放量大,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和河流荒滩上,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全国有2/3的城市陷于垃圾围城。此外,随着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有毒有害废弃物也有所增长。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都未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二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虽然进入2003年后。新一代领导人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着手予以解决,然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种种冲突却使这一问题的解决不容乐观。

我国的经济发展一开始就埋下了环境污染的祸根。一直以来,中国盛行“商人崇拜”和政策上的“向商人倾斜”,国内许多政策措施都体现出经济发展为首任的思想,在《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过程中,中方代表即表示“国的首要问题是消灭贫穷,发展经济,中国政府不可能执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除非是经济发展了”。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任何浪费污染环境的做法都可以借“发展经济”之名毫无阻碍地通行。错误的政绩观把“吸引外资”和“出口”当成了考核官员“政绩”的首要指标,出口污染环境的产品受到优惠的“出口退税”的公然鼓励,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外商投资企业被奉为上宾。并得到低税率的优惠。在这种环境换发展的政策指导下,中国当然会面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困境,高速的经济增长变为不可持续。

中国人均土地面积和资源储量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要想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治理资金与技术资金促使企业使用最能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有效利用资源。而我国各企业及政府部门对经济数量的追求往往让他们忽略或放弃了这部分投入,致使我国环境保护及相关资金支持和技术发展严重落后。我国在九五计划期间,政府拿出了360亿(约45亿美元)主要用于污染控制和防治,这是近两倍于六五、七五和八五计划986-2000)之和的环保投资,然而这一数据仍然低于1%的GDP数量。“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投资首次突破GDP的1%。达到1.18%。但这一投入并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基本需要。据环保总局与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每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百分之四到八,再加上生态破坏带来的损失,总的占到GDP的百分之十三到十五。在《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中指出。中国2004年全年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占全年GDP的3.05%,治理成本占GDP的1.80%,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虚拟治理成本),占当年GDP的1.80%。这一切资金要求与我们现有的投人数额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资源短缺的约束,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粗放型的方式。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产生了一种资源约束的错象。而且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也造成我国产品结构、进出口技术结构各方面严重失调,其发展的最终结果都将导致环境的急剧恶化。如果我国有好的市场经济,转变了现在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那么,就会促使技术的不断进步,能不断地开发出新的资源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时,资源约束的现象才会真正消失。

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2l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1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来抓,加强各部门合作,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实行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

2把环境保护作为产业来抓,分配更多的资金与技术资源给环保产业,加快先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逐步形成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体系,将环境保护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化进程,逐步规范环保产业市场,积极推动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和运行体系。:

环境经济发展论文篇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体现这项方针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1),便是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和迫切的任务。通过参与调查研究,考察相关的经济运营、制度变革、发展需求情况,对其作出如下分析并就其改善途径提出建议。 法制环境是非公经济发展的必要保障 近十几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已上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所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有些省市还远高于这个比例;为一大批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税收贡献逐年增大;增强了市场活力,逐渐造就多元竞争的发展环境;适应了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了满足社会物质文化需要的能力,推进了市场繁荣。 在现实中,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发展最快、最为活跃的重要力量,它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日渐宽松、日渐改善的法制环境作为必要的保障。这个法制环境有四项重要的体现:首先是宪法几经修改,明确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宪法原则,也是最基本的法律依据。第二是确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法律地位和权益保护,最具权威性的是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还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这些规定对非公有制经济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其发展铺设了宽广的法律大道,是非公有制经济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法律总框架。第三是以宪法原则为依据,十多年来陆续制定了一批体现基本经济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促进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法律。比如,从以所有制立法转变到以责任形式、投资形式立法,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据以构建多元的市场主体;逐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法律制度,日渐确立各种所有制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法律原则;坚持推行市场的公平竞争,逐步形成鼓励、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优胜劣汰的法定规则,这些法律规范的确立,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清除了许多制度性的障碍。第四是逐步形成了一批传导宪法原则和法律规范的具体制度、具体运作体制、具体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有些地区、有些领域营造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为宽松的环境,激发和保护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收到了成效。自从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以来,涉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达四十多部,行政法规、法规更是数以百计,从市场主体、市场规则、资源配置、生产要素使用、权益保护、市场秩序等多个方面,创设制度,建立秩序,排除障碍,鼓励发展,有步骤但又是积极地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关系,营造能促进这种发展的法制环境。 当然,这样的法制环境形成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融合在一起的,现实的发展推动着法制建设,法制的建设又为发展提供保障并促进进一步的发展。历史的经验证实,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在一个日渐适应发展需要的法制环境中实现的,而实践也表明,一个从基本面能起促进作用的法制环境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必不可少的保证条件,应当充分重视这个环境的形成和改善。 营造更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 在我国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在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实施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不但要有相应的经济、技术措施,而且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营造更有 利于其发展的法制环境。这个环境简单地说,就是指围绕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诸多制度性因素综合形成的外部条件。或者进一步地说,这里所指的法制环境是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创业、运营、发展、权益保护等有密切关系的,由一系列法律规范或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外部条件,它能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或者有直接影响。法制环境的这种特性,包括其内涵与表现形式,反映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外部条件的需求,对国家管理职能给予支持、保护的依靠,对其内在发展需求转化为发展现实的期待。这些都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有国家的支持、引导,而国家的政策方针则需要演进为具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第2页)。也可以说,这是实施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保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 当前,营造更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制环境,应当树立的观念和应当遵循的原则为:一是从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现状出发,立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对待所有制问题;二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发展生产力的基本所有制形式,两者不是对立的;三是应当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四是各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遵守共同的规则,同样地受法律保护;五是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六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政府依法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事业,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创造良好条件。总之,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第2页),是坚持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消除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按照上述的观念和指导原则,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第2页),应当具体到包含下列主要内容: 1、建立鼓励、支持创业的机制,为多种所有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激励人们创业的积极性,消除由所有制造成的创业制度方面的障碍。 2、各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在法律面前具有平等的地位,不以所有制的不同论高低,不因所有制的差别而受到歧视,实施差别待遇。 3、各级政府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按各自的职能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政企分开,建立提高市场效率的机制。 4、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确立为平等使用生产要素所需的优化资源配置的体制以及有关的调整、组合制度。 5、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公正对待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制度,让合格的各类主体有机会进入市场竞争的领域。 6、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从制度上破除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保障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各类企业在统一的大市场中参与竞争。 7、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照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各类市场主体按各自条件自主配置生产要素。 8、各种所有制的投资权益受法律保护,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形成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受法律保护的环境。 9、形成鼓励、支持社会各种人才在各种所有制之间自由流动的制 度,各显其能,公正地承认他们获得的成果,不因所有制的不同从制度上给予不公正的待遇。 10、形成鼓励、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从事对外贸易、对外投资 的体制,有机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11、推进形成公正执法的环境,对各类市场主体和当事人,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域都公平对待,遵循非歧视原则,平等保护其合法权益,不以保护某一种所有制的权益而损害另一种所有制的权益为代价。 12、形成以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结合为基础的,有助于维护法律环境的观念和原则,如法制观念、共同发展观念、公平竞争原则、平等保护原则、消除差别待遇原则等。 以上十二项内容是根据已有经验和现实需要列举的,虽然还不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的全部内容,但也力求反映其发展的基本需求。在营造这样的法制环境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并不是要求为非公有制经济另立一套行为规则,另行制定若干从所有制出发的法律法规,而是应当强调一体遵从反映国家意志的共同行为规则,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对各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公平对待,平等保护,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也并不是企求去违背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宗旨,以一种差别待遇代替另一种差别待遇,消除一种制度性障碍的过程中又造成新的制度性障碍,只有这样才是符合基本经济制度要求的。当然,从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就某些与所有制有关的特定的事项由国家立足整体利益统盘考虑,制定法律法规,这也是并行不悖的,总的目的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当前法制环境不适应的九种表现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法制环境,从而在肯定发展成就,感受一个较为有利于发展的环境的同时,又根据党的十六大的方针以及对进一步发展的期待,审视当前法制环境中不适应之处,就是一种发展的需要,并且在对这个法制环境的内涵作出分析的基础上,更有助于寻找差距,促进改善。 现实中反映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于下列九个方面: 首先,在能对法制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观念上有一些是不适应的,比如,对基本经济制度认识模糊,对非公有制经济有偏见,以所有制划线论高低,思想没有能从所有制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观念上的滞后导致缺乏冲破制度性障碍的勇气,从而影响法制环境的营造。 其二,在一些领域、一些制度中仍然留有歧视性的规定,相同的事情、相同的行为,因为所有制不同就实行不同的待遇,比如税收、技术改造、财政支持方面都有事例。 其三,对非公有制的合法财产权益法律保护力度不够,私人财产权的保护制度不完善,侵害非公有制企业财物的情况较多,乱收费、乱罚款,自立名目伸手索要钱财,而一般的非公有制企业处于弱势,难作拒绝。 其四,市场准入不规范、不透明,对非公有制经济限制较多,不同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市场准入范围不一样,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自然垄断经营等领域,对非公有制进入擅自设立禁区,增大难度。 其五,各类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缺乏具体的制度保证,甚至从制度上限制了平等使用,在生产要素的流动、配合上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比如在资金融通、土地使用等方面都还难以做到实际上的平等使用。 其六,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仍有不少障碍,在不同所有制之间仍存有束缚公平竞争的陈规旧习,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干扰建立全国开放、统一的大市场,往往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在竞争中求发展。 其七,执法不公,随意性大,一些执法活动中,未能使各类企业享有平等对待、平等保护的权利,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和当事人,会在执法中出现不同的结果,与之相联系,还有些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更易于损伤以非公有制居多的中小企业。 其八,一些政府机构行政干预过度,审批事项过多,审批行为不规范,审批环节繁杂重复,有些审批条件是针对所有制而设立的,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创业,压抑了运营活力。还有些是该管的不管,公共 服务职能不到位,应当有作为的而不作为。 其九,有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市场主体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有的缺乏职业道德,不讲诚信,不尽社会责任,搞不正当竞争,损害了自身的形象,招致社会的指责,降低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任程度,为营造促进其发展的法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应当肯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在营造这个环境的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在积累,而不适应之处会逐步显露,这是发展的轨迹,消除不适应部分,排除制度制定和实施中的弊端,将是进一步发展非公经济和推进法治进程的当务之急。 改善非公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的十二条途径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的前提,衡量这个法制环境的基本标准为,它是否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相适应,或者说它是否具体体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根据这样的前提与要求,所要努力的是积极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第4页),完善更富有活力的、更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机制,完善相关的制度。当然,在作这样的努力时,大力倡导转变作风、更新观念是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它还不能代替法制环境的营造、制度的建设,包括制度的创新和消除制度性障碍。最佳的方式是作风、观念的倡导与扎实具体的制度建设紧密结合,有效地传导宪法原则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 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第4页),当前应当考虑的途径是: 1、完善规范市场主体的制度,保证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法律地位平等,在现有的规范企业三种基本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和完善平等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法律原则和具体制度。 2、坚持实施政府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的原则,形成相应的制度,对现有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中歧视性的规定及做法尽快清理,废除陈规,创立新制,管理经济的各项举措立足于调动各类企业积极性,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3、积极营造鼓励创业的机制,特别是扶持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小企业者创业,建立创业服务体系,提供便利,加强引导,方便设立,不在法定的条件外设置障碍、增添审批事项,从发展的起点上即改善环境。 4、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市场准入标准依法制定,公开透明,有关技术、质量、环境、安全等标准,各种所有制企业同样执行,对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自然垄断行业等领域严格执行法定的准入条件,消除地方、部门以至于个人设置的壁垒。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在市场准入方面各种所有制应当有同样的待遇。 5、完善对各种所有制财产一律依法保护的法律制度,包括各种所有制经济对各种企业形式的投资,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在各种经营中取得的合法经营成果,都在法律上予以同样的保护。出于国 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征用非公有制财产的,应当建立法定的制度,依法进行,给予补偿。财产权的保护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的关键部分。 6、采取法律举措,遏制侵害非公有制企业权益的行为,首先强化法律手段治理乱收费、乱罚款,禁止摊派,限制自立名目向非公有制企业伸手要钱要物。从制度设计上支持企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严格防止一些机构滥用公共权力为小团体利益而侵害非公有制经济。 7、以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解决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比如,完善担保制度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放大担保能力,支持解决贷款难问题,鼓励民间资本设立社区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改善人才流动机制,引导人才进入各种所有制领域等,这些都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法制环境应有的内容。 8、完善已有的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规范,增强可操作性。包括中小企业促进法中的扶持规定应当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一些法律中已确定的平等竞争的原则,应当有可操作的制度保障;某些有利于推进和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措施,需要明确实施途径,完善操作机制。 9、营造公正执法环境,加大执法力度,增强非公有制市场主体的安全感、稳定感、信任感。在执法活动中打击犯罪、制裁违法、定纷止争,为非公有制经济排忧解难,对各类企业和当事人平等对待,依法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正常运营,不受侵害。 10、政府依照法定职能处理与各类企业包括非公有制企业的关系。维护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权益,企业有权依法选择企业形式、管理形式,有自主经营和投资决策权,政府不应违法干预甚至替代企业作出相关决策。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很不平衡与多层次,其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只要是法律所允许的,就防止过度干预,并承认其合理存在。 11、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在规范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质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需要改善外部条件,而且需要自身增强运用这种条件的能力,适应发展环境的变化。各类企业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不应企求是非公有制经济而有例外,只应自觉地纳入法制轨道,立足于社会,参与公平竞争。 12、加强执法人员培训,这是当前改善法制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维护良好法制环境的重要条件。凡是涉及非公有制经济的执法人员,都应以两个“毫不动摇”作为行为准则,实施监督管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文明服务,文明执法,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贡献。 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第5页),还有若干内容会随着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和内在发展要求的显现而提出,这个环境是应当经常受到重视的,在努力改善中会变得更好。 卞耀武

环境经济发展论文篇6

一、电子商务经济环境

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是指将商务活动建立在以信息和网络科技为支撑的技术平台上的经济条件,包括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和金融电子化等内容。在良好的电子商务经济环境下,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超越空间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从原材料查询和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宣传、销售、货款结算及与银行之间往来等各个环节的业务。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疏通和供求协议的达成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电子商务的经济环境包括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信息化和金融电子化。

电子商务以信息和网络科技为依托。信息网络科技的发展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而信息和网络基础设施既是网络技术发展的结果,又是其发挥作用必不可少的平台。正如莫尔定律(信息经济的规律,它表明计算机的微处理器的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翻)所揭示的那样,信息科技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要广泛实现网上实时交易,需要网络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和较高的带宽,对硬件和软件设施的要求都非常高。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先进程度,是决定市场主体能否把握住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商机,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是决定市场主体能否在由电子商务带来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占据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

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前提条件。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和广泛运用信息和网络科学技术,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在现在的运行过程中增设一套并行的信息设施。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产品设计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和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培养等诸多方面。

企业能否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依赖于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只有当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从原材料的查询和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货款结算及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等各个环节的业务。

金融信息化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关键。金融信息化是指金融机构在其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和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运用,使金融服务更加及时、便捷、安全、多功能和全球化。在金融信息化的条件下,金融机构通过信息网络开展业务。金融信息化使网上银行应运而生。电子化票据、电子化现金传递,把理想的“瞬间传递”变为现实,而且大幅度提高了银行服务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提高了银行的服务质量。同时,金融信息化还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容。在网上,银行客户只需访问相应金融机构的网站就可以办理所需的各种业务:可以进行支付、转帐、存款、取款;可以买卖证券、期货、股票、外汇、基金等;可以修改密码、挂失存单和购买股票;可以查询帐户信息、交易明细帐、对帐单及各种金融交易情况;可以了解政府金融政策、金融组织动态、风险控制等各种金融信息。金融信息化既是电子商务的支撑点,也是金融业新的增长点。

通过网上的支付工具进行的电子支付与结算,起着联结网上交易双方的纽带作用。由于突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的电子商务正在迅速发展,金融业为了在信息时代求生存,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尽可能为网上交易的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经济环境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都以超常的速度发展,目前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相关的科技水平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上网速度慢、收费高、网上中文信息量不足等已成为上网用户反映非常突出的问题。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取决于信息终端设备的普及程度,如电话、个人电脑的普及率等。虽然我国电话和个人电脑的普及率近年来提高速度很快,但是和世界发达国家比起来差距依然很大。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的研究人员从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设备利用能力、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以及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支持状况等四个方面,选取了29个指标,编制成信息能力指数,测算信息能力大小。对2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信息能力进行测算和比较的结果表明,美国的信息能力得了71.76分,居第一位;日本第二,得69.97分;澳大利亚第三,得65.59分。而中国只得了6.17分,仅为美国的8.6%。与韩国的15.3%和巴西的40.2%都还有很大差距。较低的信息能力使我国电子商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要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终端设备的普及程度,建设适应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所需要投资的规模十分巨大。同时,要使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保持其科技水平的先进性,还需要不断研制和开发与网络体系相适应的信息传输设备和技术,所需要的投资也绝非小数目。达维多定律(该定律表明,任何一个企业要在本产业中保持领先地位,都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所揭示的企业必须进行不断创新的原理,意味着网络和信息技术投资必须保持连续性。

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能动性因素。信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素质不断提高的信息和网络科技及相关领域的专才,如IT专才、网络管理专才、材料专才及投资管理专才等。而信息技术的超常规发展,则意味着信息科学技术方面人力资源的知识速度不断加快和素质不断提高。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许多企业都建立起了内部的网络,并不同程度地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一些大中型企业已经拥有了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并培养和储备了一些信息技术人才。一些重大的信息工程建设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也有所发展。但是总体来说,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还是非常低的。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15000家国有或国家控股的大中型企业中,仅有约10%的企业基本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或能较好地运用信息手段;约有70%的企业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信息手段或正积极向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努力;仍有约20%的企业只有少量的计算机,除财务计算和打字外,很少运用网络技术获取或发送信息。广大中小型企业拥有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比率就更低了。更难令人乐观的是,许多拥有信息硬件设备的企业,往往把建立自己的.COM网站和通过互联网收取电子定单看作是电子商务的全部,而不能利用信息技术和现有硬件设施实现企业内部整个流程的信息化,以至许多企业对市场信息反应迟钝,坐失了许多商机,效益非常低下。同时,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中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差别也很大。

企业信息化对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巨大需求,十分引人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求企业自谋发展,自负盈亏。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首先应当使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企业应当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筹集资金,通过提升企业的信誉度,使企业能够通过向金融企业和资本市场融通资金,满足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对资金的需求。同时,国家应当为企业的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建设,自1993年开始的金卡工程建设起,驶入了快车道。金卡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卡发卡和服务体系,利用金卡工程的连接,实现跨银行、跨地区的通存通兑、联机授权、实时转帐,形成安全、快捷、经济的支付环境,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条件。尽管我国目前尚未出现网上银行,但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等都已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从1997年6月开始建设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经过1997——1999年和1998——2001年两个相互交叉的阶段的建设,现在这个工程已有230个城市区域网络和314个城市信息处理中心。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实现政府债券簿记系统、电子联行系统、银行卡受信系统、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同城结算系统、商业银行前台系统及与香港实时清算系统的连接。即使如此,我国银行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仍不能满足电子商务所需的实时电子化支付的要求,银行卡的普及率及使用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在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少新问题也正在困扰着金融网络发展:(1)金融信息的安全问题。自从信息网络技术介入金融领域以来,人们一直就在为保证金融信息的安全而努力,发明了诸如防火墙、虚拟保险箱和种种加密技术,但是信用卡数据等金融信息被盗的事件却仍时有发生。实现金融信息网上传输时的机密性、可鉴别性和一致性等,仍然是发展电子商务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2)金融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后发性问题。现在网络中的金融安全防护模式是,被攻击——保护——再被攻击——再加强保护。也就说,在金融信息被盗或遭到破坏以后,才有相应的技术方法和防范措施。为加强金融安全防护的可靠性,必须将其转变为有防范预见性的模式。(3)网上银行的统一问题。各网络银行出于安全的考虑,其网络都是独立运行的,这使国际间电子商务的结算不断遇到麻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协商达成网上银行统一标准运行,是电子商务发展向金融信息化提出的又一道难题。

三、解决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中的难题

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积极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无论是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企业信息化、金融电子化,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特别是资金和适用的人力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

1、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资金问题

信息企业、工商企业、金融企业及相关各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我国巨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提高经济效益,为自身的发展壮大积累资金。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多元化的特点,使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筹措资金,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或发行债券,到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等办法已为较多企业所采用,对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今后,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联想等信息通信企业股票的上市发行,市场在打造电子商务经济环境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并将最终成为打造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投资者也能通过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分享电子商务发展所带来的商机和利润。除了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参与金融市场的资本运作筹集资金。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企业内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比较严重,企业在通过资本运作筹集资金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水平和利用率。

我国作为WTO成员方,以对外开放为基本国策。在我国投资政策的指导下,利用国外资金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也是可取途径。当前世界经济低迷,而我国经济发展可谓是一枝独秀,为我们利用国外资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很好地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加快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不失为明智之举。

2、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人才问题

发展电子商务需要一大批信息科技、电子商务、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可是目前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上,这类专业人才却是短缺和闲置的状况并存。从国外引进专才是解决眼前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对专才需要的捷径。在这方面政府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例如近几年我国政府都曾组团专程赴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招揽人才。目前出现的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潮是和政府的努力分不开的。今后我们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国外专才。为了更好地引进并留住专才,必须进一步完善引进国外专才的政策和相关措施。不久前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绿卡”制度,将更有利于国外专才的引进。

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除需要大量高层次专才外,还需要许多中低层次的人力资源。从长远来看,在我国这样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大量从国外引进人力资源显然也是国力所不支持的。因此,解决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教育,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发展电子商务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的教育产业为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信息专业人力资源,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人才奇缺,大量的中低层次的信息专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操作能力又不尽如人意。不能不承认,这是国外软件长期垄断我国市场,电子商务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电子商务方面的人力资源结构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发展教育的同时,必须注意教育结构问题。

对信息产业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短期培训,使其竞争上岗,也是一条可取的路径。但从长远来看,加强多层次、多领域人才培养是解决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失调和高层次人才短缺的根本途径。

通过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部分解决电子商务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一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使劳动者和企业能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其人力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二要进一步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个人收入调节制度,使劳动者能为实现其人力资源最大化而合理流动,同时又不致导致两极分化;三要加快市场法制、制度建设和社会保险制度、户籍制度建设,为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四要发展和完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提高其服务质量,为劳动者合理流动疏通信息。

3、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中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短缺问题,都必须通过市场来解决。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主体的产权尚有待明晰,市场行为有待规范;市场体系也还有待完善和健全;市场运行的规则、制度和法制建设更需要加强。也就是说,无论是信息企业自筹资金,还是通过金融市场融通资金,都需要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市场法制的建立健全。从根本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但是政府强有力的、正确的宏观调控,可以促使这一进程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在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的过程中,必须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政府对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资金支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政府加强市场法制建设,促进市场运行规则、制度的建设,能为企业通过市场融通资金、吞吐人力资源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正确的经济政策,能正确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资金及人力资源的流向;政府对社会保险制度、工资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企业吸引并留住所需要的专才。政府正确的宏观调控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能为电子商务经济环境的建设提供周到的服务,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打造电子商务经济环境的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我国政府已经为电子商务经济环境的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每一个进步都和政府的支持分不开。当然也应当看到,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的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相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换,政府对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支持力度会进一步强化。

【参考文献】

[1]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姚开建、雷达.新经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马洪,中国市场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环境经济发展论文篇7

(一)政企分开未能真能实现

当前国内房产市场技术落后始终是一项严重的短板,特别是当前房产项目管理组织活动中,不论是物资物流水平还是设施工艺开发研究水平方面,我国和国外市场始终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当前国内市场已经和国际市场形成了贸易准入对接,能够客观推动市场中诸多企业生存与发展。但是,国内房产市场中监管不力的尴尬、被动发展局面却也客观存在,因此这就与市场运行发展规律相背离,实际上政企分开的格局并未实现。此外,不少市场下中小企业由于融资信用资质不足,政策门槛较高,也很难做到有效资金筹措,加之这些中小企业实际竞争能力并不雄厚,处于发展阶段,也会客观导致其投资风险加剧,进而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发展。

(二)房地产管理体制健全程度匮乏

由于国内房地产经济发展是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格局转化的这一二元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上,所以上世纪建筑房产经济快速发展与我国市场发展饱和程度有关,同时也与国家主动政策调控有重要关系。而这并不代表建筑市场发展历史遗留的诸多问题能迎刃而解。恰恰相反,国内市场中尚有的多头监管,以及行业间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包括地方政府行政保护色彩浓厚等诸多问题并未协调解决。同时,由于国家建筑房产市场发展中主要由私营企业或个体商户充斥其中并占据主体,所以在当前准入机制中与国外优质企业相比,其竞争手段与竞争实力变现就过于逊色。总之,这与我国处在发展阶段基本国情相关,同时也和市场中房产机制不健全有着必然联系。因此,对于一些参与国际工程招标开发建设与参与国际项目承揽的诸多企业及开发商而言,其竞争实力低下也就成为了一个不争事实。

(三)诚信缺失与技术生产力落后

短短三四十年来国家经济发展翻天覆地,特别是在建筑产业中取得这样的丰硕经济发展变现成果我们并不能予以否认,这同样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过,当前一项主要问题也非常明显,即市场诚信主体缺失,社会责任感体现并不明显。处于这种经济市场环境下所建立的房产市场管理体系健全程度可想而知。

2强化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研究

(一)强调私有经济向战略经济的政策改革

在积极态度转变及思想观念层次提高方面上,建筑行业间发展要时刻结合国家行业政策及我国对非公有制的政策阐明进行思想觉悟升华,重点强调行业私有经济向宏观战略经济发展做出调整。一方面,打破原有二元经济体制过渡而来的旧体制思想及发展格局,就必须加强产业法规政策制定及调整,积极鼓励私营房产经济发展,确立其私营房产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要建立配套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行业市场新政策与新法规,并强调优化市场中企业兼并、参股、及收购等的政策调整,以为建筑市场中提供新血、新能源。此外,要打破原体制中所有制的遗留思想问题,强化当前准入市场整体服务意识,注重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的资质提升,降低中小建筑企业融资门槛等,以促进市场社会环境和产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加大建筑市场金融支持

当前国内金融市场中银行组织机构一直在进行结构优化与调整,这些结构出于对自身经营利益的保护,受传统旧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深蒂固思想所影响,更习惯依托于国家投资来实现建筑产业的促进与发展,其对私营建筑经济往往过于偏见,很难在融资业务办理中给予较大金融支持。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建筑行业采用金融融资创新政策支持,以强化四大国有金融银行能加快其结构调整步伐,以对建筑行业而言尽快实现融资门槛的有效降低。此外,要尽快尝试创建多重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以真正意义上推动私营建筑行业破除融资壁垒,并重点强调推动具备优秀资质的建筑私营企业进行上市融资等,即强调上市企业解决资金筹措问题,凭借资本市场意义上的发展机制来刺激建筑行业客观向前发展,从而才能使私营建筑行业越做越大。

3结语

环境经济发展论文篇8

环境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的合理发展。它主要是为内部管理的需要而确认、收集和分析信息,以帮助管理当局进行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2005年8月的新的环境管理会计指南中给出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即:“通过设计和实施适当的与环境相关的会计系统和管理系统,对环境业绩和经济业绩进行的管理”。

环境管理会计是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新领域,他将环境因素纳入到传统管理会计实务中,是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问题上的应用。

二、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投资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效果影响企业

可持续发展是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借鉴了环境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和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与资源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双向互相影响。即发展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而环境保护则需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在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及环境会计的不断发展,绿色消费日渐盛行。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必须重视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影响及环境质量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无视环境问题、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方式必然会对社会造成长久的危害。因此,企业应以效益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将环境信息纳入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承担起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社会衡量、评价一个企业,不再单单看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其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同构成的企业的整体效益。企业所履行的受托责任也应涵盖环境效益,这种受托责任不仅是经济责任,还包括环境责任。

(二)投资决策要考虑环境因素

如今,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社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注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企业不单单只对利益关系人承担受托经济责任,而且要承担环境责任;企业的发展也不单单只考虑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现今的环境保护工作不再是“事后治理”,而是从最初开始就要进行全程控制。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投资决策活动必须注重环境效益,它要求企业从整体效益出发,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

20多年来,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成了消费者和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企业的经营活动将对环境和毫无利益关系的一些周围居民产生影响,企业的决策就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反应。例如,美国纽约的爱情河惨案给美国公众带来的深刻影响。1947年至1953年大量化学废弃物被倾倒在爱情河之后被掩埋,到了1976年当地居民开始抱怨废弃物渗漏和健康问题,媒体对此予以曝光,1980年政府给700名居民永久性重新安置补偿耗资3千万美元。

充分考虑了环境成本的投资决策可以减少投资风险。下面笔者以一项设备购置决策为例说明环境管理会计在投资决策分析中的运用。(采用净现值法)

例如,某企业将要投产的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残余物,该残余物可以用两种方法清除。

方法1,采用蒸汽去除法。所需设备投资50万元;每年发生的开支有:购买材料6万元,交纳排污费6万元,生产控制支出4万元。这种处理方式会产生一种有毒废气,企业目前没有处理该废气的能力。但国家近几年将会颁布一部有毒废气排放的控制法规,企业的行为很有可能面临巨额罚款,经过估算,罚款额高达150万元(假定罚款在设备报废时一次性支付)。

方法2,采用碱式去除法。该工艺不释放任何废气,只会产生1种含碱废料,废料可回收制造肥料。其费用:设备投资100万元,购材料8万元,交纳排污费2万元,生产控制支出3万元,碱废料回收1万元。(假定两套设备使用年限均为10年,采用平均年限法提取折旧,无残值;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折现率为15%.)两种方案投资及现值见表1.(表1见附表)

从表1可以看出,方案1的净现值是1422838元,大于方案2的净现值1100376元,应选择方案2.如果不考虑环境损害的罚款支出,则方案1的净现值就是1052068元(1422838-370770),小于方案2的净现值,应选择方案1.这样就会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给企业造成不小的损失。

三、环境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思考

环境会计是会计的一个新兴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理论研究较为滞后,实务方面更是进展缓慢。当前在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从观念上来看,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对应用环境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从研究方面来看,科学合理、系统完整并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仍未建立起来;从实务来看,宏观环境核算尚在制定中,企业没有建立起环境管理体系与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从制度上来看,目前仍缺乏可操作性的环境管理会计准则。为了保护环境资源,促进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应该把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环境会计与环境管理会计法规体系不完善

环境会计实务及环境法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要依据技术处理方面的专业标准。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发展,有赖于政府有关部门及职业团体的有组织的行为,即建立环境法律(法规),制订和实施专业标准。尽管我国已制定、颁布了不少环保法律法规,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体系,涉及环境因素的会计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现行《会计法》作为指导会计工作的根本准绳,极少涉及环境方面的内容,环境管理会计的具体操作没有完整的规范,企业进行环境投资决策的困难较大。

(二)环境会计信息不完整

对于传统管理会计来说,有效地搜集和评估与环境相关的数据是非常困难的。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的局限性会使得管理决策依赖于不完整或不精确的信息。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把环境相关的成本放入制造费用当中,而不是直接记入产生该成本的流程或是产品当中。这就给环境成本核算及环境投资决策带来很大的影响。由于不能及时得到与环境相关的信息,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原材料的购买、产品定价和产品种类搭配管理上的决策往往很难及时作出。特别是投资方面的决策,因为这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再加上有关环境成本方面资料的缺乏,使得投资的风险加大。此外,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通常不记录成本中心关于产品材料输入输出的数据,这些数据通常依赖生产规划系统来提供,现有的会计记录难以充分反映环境相关成本的信息。基于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会计通常不记录与未来环境相关的成本(即使这些未来成本十分重要),并且会计通常也不记录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成本。

(三)建立环境会计是对外开放的必然需要

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高损耗、高污染,低利用率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它实质上损害了企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目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环境会计纳入核算体系已成为必然。同时,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他们常常将那些污染严重和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若不采取措施实施环境会计核算,那么将来的资源耗竭会更加严重。但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会计体系,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来构建一整套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四、健全我国环境管理会计体系,促进环境管理会计在发展决策中的应用

目前,环境会计的理论与实务还处在初创阶段,环境管理会计基本准则尚未建立,其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也表现得极不平衡。虽然我国在如何对环境成本进行归集、分配并进行相应的环境成本计算的研究上有了一些成果,但还应看到我国与世界上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尚存在很大的差距。笔者认为,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指导环境投资决策,必须健全我国环境管理会计体系。

(一)完善会计准则,建立环境会计制度

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为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会计制度要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并结合我国实际有扬弃地制定环境管理道德规范,使环境管理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使进行环境投资决策有章可循。

(二)注重对环境会计的宣传教育

建立、实施我国环境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跨世纪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得到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加强全国人民的环保意识教育,企业应在全体职工中定期开展环境学和环境保护课程的教育,强化全体职工的环保意识,增强职工实践环境管理的自觉性。

作为重要管理工具的管理会计在环境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相对落后,而管理会计担负着预测未来经济活动、进行投资项目决策等重要职能,其提供的信息对于环境投资决策极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我国管理会计运作的环境因素及其影响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以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需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在环境信息处理和环境管理会计方面给我们树立了蓝本,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环境管理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和动向,结合我国经济现实,注重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会计体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