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8篇

时间:2023-03-14 15:06:38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篇1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本学段学生初步认识形状、色彩等造型元素,因此确定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习运用冷暖色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作品,科学的认识、理解色彩现象,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意识,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本节课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色彩的基础知识。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直接问题导入,自主探究进入新授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暖色彩的基本知识,说出冷暖色对比带给人们的特有的美感。逐步提高学生观察、表达和创作的能力。

方法与途径

通过观察、比较、练习等方法,感受冷暖对比使画面产生艳丽活波的感觉,并运用冷暖色对比及渐变涂色的方法,画一幅色彩艳丽的大公鸡。

情感与评价

在学习中体验艳丽的色彩带来的美感及运用色彩知识为生活服务。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色彩的搭配,认识冷暖色,感知冷暖色对比带给人们的特有的美感。

难点:

冷暖色在创作中的运用。

二、教学准备:

课件、

色相环、色相卡、油画棒

、彩笔

、画好公鸡的画纸等。

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1、同学们,今年是什么年呀?

“鸡年”生回答。

那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只美丽的大公鸡,大家看它们都是谁?

2、PPT出示三只颜色各异的大公鸡(蓝色、黄色、彩色的大公鸡)

这三只公鸡从色彩上分析分别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回答

蓝色是冷色的给人感觉很安静寒冷、凉爽.....黄色是暖色的给人感觉是暖洋洋的.....彩色的五颜六色,颜色鲜艳......

3、那么这种艳丽、色彩斑斓的感受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艳丽的大公鸡》

(二)、自主探究、大胆尝试。

1、上节课我们已经画好了大公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打扮我们的大公鸡使它变成一只颜色艳丽的大公鸡。

2

怎样才能使你的大公鸡颜色艳丽呢?我们来看这只彩色的大公鸡,她身上的颜色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从色卡上找出相应的颜色,并请学生按冷暖区分颜色。

总结:

(1)对比色就是色性相反、明暗差别大的颜色。

(2)ppt色相环相互对应的色为对比色。在色相环中每一个颜色对面(180度对角)的颜色成为对比色。

3

欣赏《金鸡展翅》,

(1)和现实中的公鸡对比色彩有什么不一样?

(2)这幅画整体的色彩搭配有什么规律?

小结:冷暖穿插,内部以冷色为主,外侧以暖色为主。

(3)冷暖搭配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小结:艳丽、醒目、热烈、欢快、兴奋……

4、ppt欣赏运用不同涂色方法完成的冷暖对比的大公鸡。

分析涂色方法:点彩法、平涂法、混色搭配渐变法。

分析渐变色的涂色方法。

(1)ppt出示用渐变法大公

(2)学生分析其涂色方法与平时平涂法的区别。

(3)教师总结示范渐变法涂色方法:渐变法既是色彩过渡,色环中相邻的颜色就是渐变色(连续三种以上)。

(三)、实践与创新,教师指导。

1、用渐变法及冷暖对比的方法为自己上节课所画的大公鸡添上美丽的新衣服。

2、

要求:

构图饱满,颜色鲜艳。

(四)、展示交流,总结评价:

1、小组内选出最好的一张展示。

2、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的作品。

3、全班评价,你喜欢哪一只大公鸡,为什么?

4、教师评价。

(五)、拓展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不止大公鸡可以运用冷暖对比使之“艳丽”,还有不同的画面也用到了冷暖对比色。

(六)、板书设计:

艳丽的大公鸡

色性相反(冷暖相反)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篇2

用彩墨画鱼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了解有关鱼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特征,初步学习用中国画画鱼的基本方法,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画鱼的方法和步骤,能大胆运用作画工具和方法,尝试用国画的方法表现生动、色彩鲜丽的鱼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绘画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组织画面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笔情墨趣中,发现彩墨魅力,弘扬民族艺术,大胆地亲近彩墨,表现鱼的生命和美丽,并获得欢愉和满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和艺术。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学过基本的彩墨知识和表现方法。在前一课又学习了“用彩墨画鸟”,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能够用彩墨技法进行绘画,但用墨用色不够大胆,特别是在造型上比较单一。所以本课重点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认知鱼的特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用笔、用墨表现出具有造型独特又富于彩墨变化的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作品欣赏、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动性,了解鱼的结构特征及用写意形式概括表现的方法,感受、体验中国画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写意画鱼的笔墨技法,以及画面的构图。

4、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笔、墨、中国画颜料、宣纸、调色盘、笔洗、报纸。

教师准备:笔、墨、中国画颜料、宣纸、调色盘、笔洗、教学课件等。

5、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课件演示,创设情境。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览神奇的海底世界。播放《海底世界》的片段。

2、提出问题:

好,我们先欣赏到这里,海底世界中的鱼美吗?你能说出这些鱼美在什么地方吗?

同学们想不想用手中的画笔,画出这些美丽的水中精灵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彩墨画鱼。

活动2【讲授】融入角色、主动探究

二、

融入角色、主动探究

1、了解鱼的基本特征。

出示鱼的图片,带领学生一起了解鱼的基本特征。

鱼的结构分为:头部、躯干部、尾部;头上有鳃,身上有背鳍,胸鳍,腹鳍,身上布满鳞片。

2、欣赏各种鱼的图片,分析鱼的外形与色彩特点。

想一想:这些花纹该如何表现?

3、

学习两种彩墨画鱼的绘画方法:勾染法

没骨法(板书)

除了鱼儿,水中还有什么呢?——海水、水草、珊瑚、礁石……

4、

欣赏学生作品

在绘画方法上,哪些使用了“勾染法”?哪些使用了“没骨法”?

你喜欢哪幅学生作品,这些作品哪些地方表现得好?说说你的感受。

2、

展示齐白石先生、韩美林先生的彩墨画鱼的作品,引导欣赏(课件)

对比两位艺术家的彩墨鱼的绘画技法。

这幅彩墨鱼是韩美林先生的作品,这幅画主要是墨线勾勒鱼的外形,再用墨和颜色进行渲染,结合的恰到好处。

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3、

教师演示:讲解并演示彩墨表现鱼的方法步骤画法

(1)用线勾画:用墨线或彩线勾勒出鱼的外形,然后画出鳃、嘴、眼,再经墨线进行装饰,最后用彩墨或淡色渲染。

(2)线面结合:用泼色的方法画出鱼的外形特征,再用墨线或彩线勾勒具体特征。

活动3【活动】渗透技法、创作表现

三、渗透技法、创作表现

1、作业要求:

(1)用你喜欢的彩墨技法,表现一幅奇妙的海底世界。

(2)彩墨要富于变化,体现出笔趣、墨趣、水趣、情趣。

特别提示: 调色后可以在试笔纸上试

一试墨色的浓淡,水份的多少。

‚ 染色后如果水份过多,可用废宣纸将水吸干。

ƒ 画面构图要疏密得当。

2、学生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⑴、重点指导笔墨的运用,画面的构图

⑵、注意学生养成习惯的培养,如坐姿、画姿,及时提醒。

活动4【练习】作品评价、收获快乐

四、作品评价、收获快乐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的方式进行。

同学们的作品都很精彩,现在把我们的画举起来。同学们互相欣赏一下。你能说出你的画是怎样画的吗?你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五、拓展延伸、分享快乐

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鱼还有吉祥的寓意。欣赏清代《五彩鱼藻纹盘》、剪纸《连年有余》等表现鱼的不同艺术形式。

附:板书设计

第9课

用彩墨画鱼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和创意,把瓶子装饰成新的形象,设计出有个性、富有创意的立体造型。

2.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3.通过对废弃瓶子的巧妙利用,鼓励儿童用创造的眼光去发现美,并大胆地进行“变废为宝”的创造性活动。

教学重点:掌握瓶子巧装饰的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立体塑造能力。

教学难点:巧装饰就要突出“巧”字,充分利用瓶子本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联想、巧妙的构思,做一个有特色的装饰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生活垃圾以及几个制作好的瓶子装饰造型。实物展示台、废旧瓶子等。

2、学生准备

分组收集大小、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的废旧瓶子、装饰材料(彩纸、吸管、毛线、橡皮泥、铁丝、瓶盖等毛线、麻绳、干花、餐巾纸、即时贴、彩绳等)工具等。

一、激趣导人

1、师:同学们,你们看看老师的这些小工艺品好看吗?

生:(好看)

2、师:那么你们看看,老师的这些工艺品都是由什么做成的呀?

生:(瓶子)

3、师:对了,这些工艺品都是利用我们生活中废弃的瓶子设计制作出来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看似无用的物品,经过我们精心打扮,就可以成为美观可爱的小工艺品,它们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很多的乐趣。你们想不想做一个更漂亮的瓶子呢?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作美观可爱的瓶子装饰艺术,(出示题目)《瓶子巧变化》 。

二、讲授新课

1、师: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一个瓶子时,你会想象到什么呢?

生:(如火箭、玩具、人物等,)

师:它的外形接近于什么我们就会把它想象成什么。这就是联想方法的第一步:外形特征(出示幻灯)

2、下面我们看瓶子发生了位置的变化,你又会想到什么?

生:(如房子、龙舟、汽车、动物等)。

师:这就是联想方法的第二步:位置变化,

3、师:同学们,除了我们刚才想像的之外,想不想知道大哥哥、大姐姐想象了什么?(幻灯创意欣赏)我们来一起欣赏欣赏。漂亮吗?

生:(漂亮)

4、教师小结

: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不同的造型,这些造型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的启迪。

下面我们就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双手把桌上不同的废瓶子,变成一个个美观可爱的工艺品。

作业要求:

利用桌上的各种废瓶,共同装饰制作想象独特、美观漂亮的新形象(幻灯作业要求)

师:创作过程中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生:用剪刀、小刀时注意安全。

垃圾不要乱扔,要收到垃圾袋里。

四、展示评价

请每一组选出代表将创作完的瓶子在实物展示台上给全班同学展示,并说出创作的构思和内容。

五、拓展总结

1、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是宝,只要稍加利用就会发现不一样的美。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篇4

科目:美术

年级:

二年级

教师姓名:韩惠勇

知识来源

课标要求

知识分析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幻想也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作

为行星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地球,更是有着一个神秘核心,在这个核心中究竟有无生命,按照常规的思维肯定是没有。但是科学家为何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温度高达几百度的海水里发现了游动的小虾。不能把人生活的环境和其他生物生活的环境等同去看,生命的表现形式不

可能完全一样。要抛开一些惯用的思维模式,这是幻想思维的首要条件。地心是未知的,即便是科学的研究也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像《地心游记》里记载的是地心有炽热的岩浆,假

如炽热的岩浆里有游动的生物,

那也应该是何等的壮观和美丽。那发着光的流动着的岩浆照耀着地心,那是怎样的一个光怪陆离的地底世界。也可以画一些从未见过的想象中的植物、动物,还可以画一些想象的人和环境。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大胆想象选取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一幅关于地心游记的想象画。

2.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画面的组织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和乐于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画面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和乐于探究的意识。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大胆想象选取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一幅关于地心游记的想象画。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课前布置 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地球构造方面的资料,对地心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教学引入: 让学生进行交流搜集整理的资料,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视频资料欣赏 利用恐龙灭绝、神秘的太平洋百慕大三角失踪的飞机、轮船和火山爆发等视频资料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地球的中心是否有另外一个未知世界。 (教师可以联系现时生活中已知的,但并不一定存在的东西,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发展到创作意识和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物、事和地心这种神秘莫测的世界联系起来。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以播放有关科幻、探险的影视作品,通过画面、声音来感染学生,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想象。) 四、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在进入想象阶段后,如何定位是一个关键。 师:作为行星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地球,更是有着一个神秘核心,在这个核心中究竟有无生命,按照常规的思维肯定是没有。但是科学家为何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温度高达几百度的海水里发现了游动的小虾。不能把人生活的环境和其他生物生活的环境等同去看,生命的表现形式不可能完全一样。要抛开一些惯用的思维模式,这是幻想思维的首要条件。地心是未知的,即便是科学的研究也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像《地心游记》里记载的是地心有炽热的岩浆,假如炽热的岩浆里有游动的生物,那也应该是何等的壮观和美丽。那发着光的流动着的岩浆照耀着地心,那是怎样的一个光怪陆离的地底世界。  学生想象、讨论交流 五、学生想象绘画创作 可以画一些从未见过的想象中的植物、动物,还可以画一些想象的人和环境。描绘地心的景色也是选择之一。 (学生从直观的欣赏和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被激活了。) 出示一些科幻题材的图画,或分析书本中的学生作品。 提示学生思考:作者表现的是怎样的科幻情景,又通过怎样的线条、颜色的对比,以及画面的组织来表现想象中的奇幻世界的。 (启发学生利用动植物的变形的特定空间环境,甚至于还可以利用毕加索、马蒂斯的变形人物,从中得到借鉴,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在学生通过感性的欣赏和理性的认识后,会根据自己的联想进行绘画练习。)  选择更利于自己表现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六、作业展评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评价学生的作品。可以通过自评、学生互评、老师总评等方式进行。要给每个孩子发表观点的机会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和乐于探究的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儿童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增强想象力和创作意识。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画面的组织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评价学生的作品。

板书设计

地心游记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篇5

用彩墨画鱼

课时:1

学情分析:由于四年级学生已对彩墨画有一定的认识,对色彩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并且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喜欢动手实践。而《用彩墨画鱼》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学习来展示出小组的绘画作品,并对绘画作品进行介绍,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学得有成就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了解彩墨画的绘画形式,初步认识中国画,并能运用到以后绘画当中。

过程与方法

采用装饰、变形手法画鱼,培养学生对绘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用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加热爱中国画,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发现彩墨与宣纸产生特殊的变化,以及鱼的变形手法和鱼磷排列。

难点:特殊技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水墨画工具(毛笔3支、生宣纸一张、中国画颜料、墨汁、毛毡、调色盘、水桶、抹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目的性导入

海洋馆要举办以“海底世界的鱼”为主题的画展,通过欣赏生动、美丽的绘画作品,唤醒人们对海洋、对鱼类的爱护。今天就让我们参与到本活动中来吧!

2、创设情景,观察鱼。

首先,我要带领大家进行一场奇妙的海洋之旅。看一看,那里生活着怎样的鱼儿们?

播放视频。

观察:鱼游动时的姿态。

从外形、色彩、花纹等方面,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鱼?

海里的鱼千姿百态,五彩缤纷,让人忍不住想画下来。

3、

探究

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属清代的《五彩鱼藻纹盘》

(1)

欣赏书中作品--清代《五彩鱼藻纹盘》

瓷盘上描绘了七条橙红色的鱼,它们姿态鲜活,跳跃,搭配青绿色的水藻,给人们喜庆吉祥的美感。

思考:为什么人们爱画鱼?为什么除夕夜我们都要吃鱼?

因为“鱼”跟“余”谐音,人们喜欢用鱼的图案来表达“年年有余”等美好的愿望。

所以今天我们也要来学画鱼。

4、

揭示课题《用彩墨画鱼》

二、新授

1、

欣赏几条有代表性的鱼(热带鱼、鲸鱼、狮子鱼…)

(1)

看看它们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2)

想一想它们身上的花纹可以怎么表现,怎么画?

学生说师示范如何画鱼。

分别用两种方法表现鱼的各种形态

师:你们太厉害了,是从哪里学的?

2、

小组探究

书本第29页,对比观察、学习“鱼的画法”中介绍的两种不同的彩墨技法。

讨论:仔细观察,这两种绘画技法有什么不同?

第一种画法:用墨勾画鱼的外轮廓和身上的花纹。待墨半干后染色。

第二种画法:用彩墨直接画鱼头、鱼身,然后用白色勾点鱼身上的花纹。

总结:第一种为勾勒法,第二种为没骨法。

师:我来考考大家。

3、

欣赏学生作品,书本25页

辨一辨,学生作品中哪幅运用了勾勒法,哪幅运用了没骨法?

《鱼妈妈和鱼宝宝》这幅画的构图,在饱满的基础上注意了鱼的大小变化,疏密得当。在用色上,使用了哪些深浅不同的墨色?

这样画出来的水墨画,给你一种什么感受?(画面更加丰富,有变化)

三、

师生体验

这两种画法还可以巧妙地结合运用。

教师示范:

用浓淡墨表现珊瑚、水草等背景。

注意墨、色的变化。

提示学生:

1、

调色后可以在试笔纸上。试一试墨色的浓淡和水分的多少。

2、

染色后如果水分过多,可以用废宣纸将水吸干。在墨色半干的状态下用清水、淡色或重色点染、装饰花纹。

3、

注意画面构图,疏密得当。

四、艺术实践

作业要求:

用你喜欢的彩墨技法,表现一幅奇妙的海底世界。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笔墨的使用和画面的位置经营。

五、展示评价

将学生作品组成一整幅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

采访前来欣赏画展的“观众

你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

谁画的鱼色彩艳丽、花纹丰富、游动的姿态栩栩如生?

六、

谈感受

师:今天参观了“海底世界的鱼”主题画展,你有什么感受?你收获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9、

用彩墨画鱼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篇6

三河市第六小学

张彩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掌握绘画日记的表现形式及结构特点,并能应用到生活当中。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引发的语、形、色来描画记忆,完成日记的内容,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重点】

学习绘画日记的表现特点,并应用到生活当中。

【教学难点】

通过引发的语、形、色来描画记忆,完成日记的内容,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业要求】

用色彩完成一幅绘画日记,要求内容积极向上,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文字概括。

【教师教具】

电脑课件资料,大屏幕实物投影,绘画日记步骤画

(部分已完成)。

【学

具】

彩笔,油画棒,色彩

(水彩、水粉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授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绘画日记作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探究绘画日记与文字日记的异同。

师:我们很多同学有记日记的习惯,大部分同学都用文字记录的形式,你们知道不知道

有一种比它更直观、更形象的表现方式是什么呢?

生:绘画日记。

师:那么哪位同学能说说什么是绘画日记呢?

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绘画日记就是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每天发生的有意义、有趣

的事,我们这节课就学习绘画日记。

(板书:绘画日记)

师:老师播放教学课件,让学生观察这幅作品除了绘画部分以外,还有什么内容?

生:有文字部分。

(板书:绘画日记结构:1、绘画部分;2、文字部分)

师:

注意绘画部分有横式、竖式、中间等形式。文字部分有日期和说明。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这幅绘画日记是怎么画的呢?

生:想。

师通过大屏幕实物投影展示绘画步骤。

①构思画稿。(形象、匀称)

②用色彩画。(大胆、鲜明)

③文字说明。(概括、简练)

2、让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说一说、讲一讲。

(“绘画日记”不仅仅要求学生关心周围让他们记忆深刻的大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关心包括小花、小草在内的小事把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作为绘画日记的内容。同时也会让学生明白平凡的事物只要通过细心观察大胆表现也可以绘制出优秀的作品。还可以让学生带来日记本选感触最深、体会最真的日记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很多同学回忆起了一些美好的情景,还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情景没有说,现在就用你们手中的画笔把你们刚d讲的和想到的情景画下来,你们能行吗?

生:能行!

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挑内容新奇的展示一下。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激发想象,鼓励大胆用色,在学生作画过程中,放优美的音乐营造绘画氛围。

3、学生作业老师辅导

通过看教学课件中小朋友的作品体会学生作品中文字和绘画相映成趣情趣盎然自己做也时用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用简短、流畅的语言进行描述。

三、课后小结

1、让勇敢的孩子自己到前面通过大屏幕实物投影讲自己的绘画日记,形式不拘一格。教师把良好的道德观念渗透到老师的参评中,遇到走形的,教师也不要责怪,从其他方面鼓励。

2、师:同学们,感谢大家把老师带到美好的彩色文字世界中,也希望绘画日记成为你们的朋友。

3、利用班级壁报开辟“绘画日记”栏目使之成为班级的亮点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附:板书设计

绘画日记

绘画部分

①构思画稿。(形象、匀称)

绘画日记结构

绘画步骤

②用色彩画。(大胆、鲜明)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篇7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篇8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1922年新学制和新课程的改革,无疑是一次最有影响的教育改革。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它是“适应时势之需要而来的”,是“应时而兴的制度”,是“颇有独到之处”的。

一、1922年教育改革的背景

1922年的教育改革之所以会产生如此重要影响,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由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思想领域异常活跃。一方面是封建儒教权威的丧失,另一方面是各种主义、学说的传播。这—时期,—批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开始学成回国。如,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研究教育的胡适、陶行知、蒋梦麟,都是在1917年先后回国的。他们回国后,一方面带回了新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还促成—批倡导自由主义、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美国教育家,如杜威、孟禄(Paul Monoroe)、推士(G.R.Tuiss)、麦柯尔(W.A.McCall)、帕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克伯屈(William Heaardkil Patrick)等,来华讲学和考察,宣传他们的思想主张。①1921年9月,孟禄来华伊始,曾两次与上海教育界人士讨论学制问题。同年10月28日,还专程赴广州参加第7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对新学制的制订出谋划策,“其言论主张直接影响于会议,间接影响于今后教育界”。1919年4月30日至1921年7月11日,在胡适、陶行知等人陪同下,杜威的足迹遍及奉天(今辽宁)、直隶(今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湖南等11个省和北平(今北京)、上海两市,作了70余次演讲。他所提出的著名的“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口号,以及所提倡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等,对1922年新学制和新课程改革,产生了直接影响。此外,这—时期来华的美国教育家推士的科学教育方法、麦柯尔的教育测验法、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等,也都为这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参照模式。

1922年11月1日,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标志着新学制的诞生。新学制以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新学制克服了旧学制中“不管社会需要,不管地方情形,不管学生个性”的弊端,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次进步。同时,新学制将中国教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段。普通教育阶段模仿美国的“六、三、三”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一直沿袭至今。为此,学界普遍认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1922年新学制是一座里程碑。它的诞生,是中国教育界注意博采中外、‘明辨择善’,力求创立—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学制系统的重要标记”。

二、颁布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

1920年,时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的陶孟和到英国考察教育,曾托前驻京使馆秘书Prideaux Brune调查当地的美术教育。后来,陶孟和又邀请著名心理学家汪敬熙将Brune写成的《英国的美术教育》调查报告翻译成汉语,刊登在当年的《新教育》杂志上。该调查报告指出:

今日,美术教育最可特别注意的新趋势,就是一般关于美术教育的议论,都是根据一种新观念,与旧日观念完全不同。从前最普通的观念,以为美术是一种贵族的娱乐,是一种奢侈品,是一种特别而无实用的活动。以美术的兴趣,为一种少数阔人的嗜好;以美术的创作,为一种特别少数人之事业。现在普通的新观念,在教育上势力日渐扩张。就是以美术为一种人类普通活动的自然表现。美术的能力,不是几个天才独有的,是人类通有的。

这个新的美术观念,在英国教育政策上有两层影响:(1)从许多证据上,可以证明英国打算扩充美术在国民生活上的地位及势力;打算把美术看做普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2)更有一种同样显著的运动,去求美术与实用联合。近来力求美术学校的活动与工业的活动相连络。并希望美术教育的职业方面,须尽力发展。从这两件事看来,可以见出这种运动的影响。上述两种目的(普通目的,及职业的目的)又由美术教育各方面显出来。

调查报告中提到美术教育应“看做普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的观点,以及美术教育具有“普通目的及职业的目的”的观点,无疑对1922年我国中小学图画教育改革是有启示作用的。

1921年,俞寄凡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日本图画科手工科的新教育》译文,介绍日本最新的美术教育动向:日本将图画从描写方法上分为“临画”“写生画”“记忆画”“考案画”四种;图画教授应有“理论”“实习”“鉴赏”三方面的要求;以及强调要“发挥图画教授的价值”,强调“不同教科密切联络”等新的美术教育思想,对1922年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的制订以及教科书的编写也产生了—定影响。

1922年在改革学制的同时,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了“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聘请各学科专家开始草拟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着手进行新课程改革。1923年6月4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新学制《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由宗亮寰负责起草;《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由刘海粟、何元、俞寄凡、刘质平负责起草。引人注目的是,这时小学图画科的名称改为了“形象艺术科”。据起草《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的宗亮寰解释:

形象艺术这个名称,向来不甚流行,为什么新学制的课程中要用这个名称呢?其中却有一段历史:我国在新学制没有颁布之前,小学各科都照民五(民国五年)所颁小学校令设置;术科中有了手工,图画……等科,大致与日本的小学科目相仿,到民七(民国七年)以后,有许多注意研究的小学,觉得从前的分科方法不甚精密,图画手工两科的性质不同,而材料往往划分错误,如剪纸贴纸,并不合工艺性质,却归入手工科中;工作画与工艺品有直接关系,却归入图画科中。如果这两科由一个教师担任,固然没有大妨碍;如果不是一个教师,就有互相隔膜的弊病。于是参照美国小学方法,依材料的性质划分为“美术”“工艺”两科,内容也比从前扩充了许多。到民十一(民国十一年)新学制课程起草委员会成立,经过许多人的讨论,觉得“美术”这个名称,范围太大,就把它改称“形象艺术”,同时把“工艺”也改称“工用艺术”。

据王震编撰的《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记载,1923年《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颁布之后,当年的8月4日,江苏省教育会美术研究会第四届大会在上海举行,专门组织讨论新学制小学艺术科各科课程实施法。会议采取公开办法,凡小学和初中艺术科教员及艺术教育研究者均可到会讨论。据报道,当时参加会议者有百余人。可见,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的颁布,在当时中小学美术教师中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

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具有许多开创性之处,现归纳如下:

1.首次将“欣赏”一项,作为中小学图画学科的学习内容列在了课程纲要之中,并指出:“欣赏一项,向来大家不甚注意。但在普通教育的美育上很为重要。我国社会欣赏美术的程度很低,学校中应该特别注意。所以,学校宜设法多备些美术品,使儿童时常欣赏。”

2.首次将图画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做了规定。小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欣赏、制作、研究三个方面。其中:(1)欣赏,包括儿童、教师、艺术家作品欣赏;工艺美术作品欣赏;东西方建筑艺术欣赏;自然景观、动植物的欣赏等。(2)制作,包括:绘画、剪贴、塑造三种。(3)研究,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美的法则”。中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方法有理论、观察、实习三个方面。其中:(1)理论,主要教授有关色彩、透视、素描等方面的基本理论。(2)观察,要求学生观察自然物和人造物的色彩、纹样、形状等,甚至还要求学生参观美术展览会、工艺展览会,来研究现代美术作品。(3)实习,主要让学生进行一些美术技能方面的训练。

3.首次将西方美术教育中有关透视、人物画、色彩、素描、图案画的知识以及构图与美的法则等理论,系统地写入到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之中,奠定了中小学美术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

4.首次制订了针对中小学生毕业时,图画学科应达到最低限度的标准。

总之,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对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不容低估,在中国近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编写新的中小学图画教科书

1923年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颁布之后,促进了当时图画教科书的革新。在“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教科书编写突破了传统,开始注重从儿童本位角度对教科书编写的探讨、研究;注重教学内容与儿童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以及对学生观察与思考的引导作用;注重通过循序渐进的、系统的美术理论与技能学习,来增进学生对图画学科的兴趣。

笔者见到1923年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起草者宗亮寰、何元、刘海粟等三人分别编撰的三套中小学图画教科书,现介绍如下。

(一)《新学制形象艺术教科书》

此套教科书由宗亮寰编纂,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共计12册,32开。其中前8册,1924年1月至5月初版,供初级小学学生使用,每学期1册;后4册,1925年9月初版,供高级小学学生使用,每学期1册。(图1)

此外,为配合此套教科书的教学,还编写了《新学制形象艺术教授书》6册,大32开。其中,前4册,1924年3月初版,供初级小学形象艺术科教员使用;后2册,分别于1925年8月和1926年1月初版,供高级小学形象艺术科教员使用。

此套教科书的特点如下:

1.以故事形式导入,增加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

此套教科书前4册,为了使低年级儿童学习时增加兴趣,要求教师每单元都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黄真民,其妹妹名叫黄爱华。以教科书第一册“把花插在篮里——着色”单元为例,教师的导入语为:

一天,真民、爱华在农家屋子旁边看花,心里很爱,农家的老妈妈,知道他们的心思,就采了好几枝送给他们。他们很感谢的回到家中,送给母亲看,母亲也很欢喜。后来真民把这几枝花都插在一只花篮里,觉得更加好看了。现在看书上的样子,不是很好看的吗?篮中有几朵花,左面的一朵,为什么只见半朵?篮外为什么还有一枝?这许多花是什么颜色?花篮是什么颜色?大家会把他著起色来吗?(图2)(图3)

2.逐渐加入简单文字说明,以便中高年级儿童自己学习

《新学制形象艺术教授书》中指出:

从前我们上形艺课的时候,常常讲到真民和爱华的故事,想大家都记得的,现在我们年级高了,没有时间多讲故事;大家要留心书上所讲的事情和自己所做的功课了,大家会吗?

为此,此套教科书从第五册起,逐渐加入简单文字说明,便于儿童自己学习。以第五册全册的文字说明为例:

第一课,取景法,怎样好看?第二课,把自己见过的景致画在里面;第三课,浪花上的游戏(欣赏);第四课,湖边夜月,怎样剪贴?第五课,颜色的明暗和应用,哪一种样子好看?第六课,苹果、橘子、金橘、橄榄,怎样着色?第七课,秋景,要添什么?第八课,金鱼,怎样着色?第九课,游山,怎样做成的?第十课,秋色(欣赏);第十一课,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画法;第十二课,用正方形剪成的花样,怎样剪的?第十三课,方格子,里面添画些什么才好看?第十四课,比比大小;第十五课,怎样做起来有意思?第十六课,怎样才好看?第十七课,哪一张画得对?第十八课,听说(欣赏);第十九课,贺年片上用的字,哪一种好看?第二十课,朝雾,怎样着色才像?第二十一课,这是几千年前的人所画的(欣赏);第二十二课,几千年前的人所做的陶器(欣赏);第二十三课,这个瓶上画什么可以使他好看?第二十四课,堆雪人,怎样才有意思?(图4)

可见,教科书中每课的文字既简短,又非常富有启发性,便于儿童自己主动地学习。

3.每册提供鉴赏图片,增进儿童美的欣赏能力

此套教科书每册都有彩印鉴赏图三幅以上。所选择的鉴赏图片,一二年级以表现儿童生活的人物画和表现小猫、小狗、小鸟的动物画为主。三四年级除人物画和动物画外,逐渐增加风景画的欣赏。五六年级出现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绘画、中外雕塑作品的欣赏内容。教学时“教师可把欣赏的材料,预先揭示在教室里,让儿童看得熟了,再行讨论研究。这样可以调查儿童的欣赏程度,并可以养成自己研究的习惯”,增进儿童美的欣赏能力。(图5)

总之,此套教科书既“注意艺术本身的系统”,又“注意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务使儿童乐于学习,不感受呆板乏味之苦”是其编写的主要宗旨。

(二)《初级图画课本》

此套教科书由何元编,刘海粟校,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共计4册,16开,1924年12月至1926年9月初版,供新学制初中—二学年学生使用。(图6)

此套教科书的特点是:

1.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此套教科书在编写形式上,每一课都由“理论、观察及鉴赏、实习”三部分组成。“理论”主要介绍美术方面的知识或技能,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了解;“观察及鉴赏”主要向学生提出观察与思考方面的要求;“实习”主要是针对作业,向学生提出的作业要求。

以第—册“图案的意义”单元为例:

(1)理论

图案的意义。我们欲制某种物品,将制作的材料、构造、方法,和装饰等的种种设计,作成图样,这图样,就叫“图案”。所以制作品的优劣,以图案为根本;假使图案能合于美的原则及其他要件,则按图制作,结果必佳。有人说图案是工艺之母,确是不错。我们要谋工业的发展,制品的美化,非先从研究图案入手不可。

便化。研究图案的第一步功夫,就是“便化”。我们所学的写生画,是把实物的形态依样描出,但是依样描出的绘画,在装饰上,有时或不适用。必须将实物的形态变化:或变换位置,或省略其小部分,或用种种意匠变更其形状,以谋装饰或制作的便利和美观:这就叫做便化。

(2)观察及鉴赏

本课图中是牵牛花的便化图:右方二行,是花的便化;中间二行,是叶的便化;左方一行,是花和叶混合的便化,这不过是一个例子,各人可用各人的思想去便化,所得的便化图是无穷尽的。

(3)实习

以梅花为材料,作成便化图,便化的时候,应该注意下列二事项:(用墨色或彩色或色铅笔描写均可任意)

①注意梅花的特征,如花冠为五瓣等。

②单用花,或用花和枝混合。可任意。(图7)(图8)

2.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

此套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册:有关图画的意义、图画的价值、图画的种类、中西图画的区别等知识;有关视平线、主点、集点、并行线的变化、远近和大小的法则等透视知识;有关明度、物体的阴、物体的影等素描知识和表现方法;有关图案的意义、填充模样、带状模样等图案知识和表现方法。

第二册:有关颜料的名称、颜料的混和、色相、色的明暗、物体的色彩和明暗、真色和幻色、色的对比、同种色、类似色、余色等色彩知识和表现方法;有关物面的糙滑、透明体等素描质感的知识和表现方法;有关静物切取法、位置的美、背景的美等构图知识。

第三册:有关色彩和感情、色的采集、色的调和等色彩知识和表现方法;有关四方连续模样、隅模样等图案知识和表现方法;有关人的手足描法;有关树的描法、建筑物的描法、景物的描法等风景画的表现方法;有关用器画的意义及用具的制图知识和表现方法。

第四册:有关风景画的构图知识;有关花卉、动物的表现方法;有关人物面部眼、耳、鼻、嘴的画法,全身人物的画法以及石膏像写生的方法;有关正写投影图、展开图、房屋平面图、房屋的正面图、房屋侧面图等制图方法。

由此可见,此套教科书学习内容涉及素描、色彩、人物、图案、透视、制图、构图与美的法则等理论和画法。

总之,此套教科书不仅有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而且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与传统的编写方式有了明显不同。

(三)《新学制图画教科书》

此套教科书是刘海粟应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朱经农两位先生的邀请编写的,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共计6册,16开,1924年7月至1930年12月初版,供新学制初中三学年学生使用。目前,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尚存第一至第四册。

刘海粟在此套教科书“述意”中指出:

我国自从兴学以来,学校里就设图画、音乐等课程;但是一般教图画、音乐等的教员,和学图画、音乐等的学生,大家终是不明白为甚要教,为甚要学;办学校的校长,也是一样的莫名其妙,所以大家也就觉得画画唱唱一些趣味也没有。……迄今国内一般中学校每周所授两小时之图画科,也总不外是拿些花鸟、山水的旧稿子,或所谓图画范本,使学生临摹一下;或有剽窃些俗臭的西洋画片,间接为学生临摹者,即自许为推陈出新的了。不仅使学生干燥无味,且大背艺术教育之本旨,抑亦大背教育目的。年来天下乐道图画应当写生,不追穷其所自标的,只知随波逐流,掇拾一二,且欲从而实施于学校课程,亦复何益于事。

接着,刘海粟提出:

初中图画科的教学主旨是:1.增进鉴赏知识,使能领略一切的美,并涵养精神上的安慰愉快,以表现高尚人格。2.练习制作技艺,使能发表美的本能。3.养成一种艺术,而为生活之助。

并要求办学的校长及教图画科的教员明白:

图画教学的目的里,包括两个要素:1.美的创作力(creation ofbeauty);2.美的鉴赏力(appreciation ofbeau-ty)。因此,教学的方法就处处要使理论、观察、实习互相联络并进;所以必用种种活动的方法去支配教材,决不是每级每周规定授课一小时或二小时,叫学生作一张画,或者自己讲一课的。在原有时间之外,更须约定课余时间,估计他们的能力,予以相当的对象——即写生时所观察的实物——使学生由自己的观察而表现。至于教师一面指导,一面应该和他们时时共同工作,则便于学生观摩而易于发表,定能得事半功倍之效。

最后,刘海粟认为:

初中学生的时候,正是性格发达上最危险的时期,就是从儿童到成人的时期,对于种种事物经验,渐呈深味了,理想也渐渐发达了,决断力亦次第的强了。在这时期,最足以表示精神之向上,亦正为意志上最危险的时期。施以相当的艺术教化,实有莫大的影响。

此套教科书的学习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册:第一编《概论》,包括图画的意义、图画和国民性及时代精神之关系、图画与教育、美的形式。第二编《图画基本的知识》,包括制图法、侧写与透视、明暗与影、写生概念等。

第二册:第三编《铅笔画》,包括铅笔画的意义、用具及使用、线与素描、静物写生、风景写生、动物写生、速写法、人物写生等。

第三册:第四编《图案画》,包括概论、图案的资料、描法、图案的原则、意想变化法、色彩、图案的用具、实习及附图等。

第四册:第五编《水彩画》,包括总说、用具、水彩画—般的描法、色彩、物体的位置与构图、静物的水彩画法、风景的水彩画法、人物的水彩画法、肖像的水彩画法、水彩画的速写法等。

总之,1922年新学制和新课程改革后编写出版的图画教科书,已开始摆脱清末民初时期模仿日本铅笔画帖和毛笔画帖的编写方式,开启了具有现代意义教科书的编写阶段。

四、结语

据王震编撰的《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记载:1926年1月20日,江苏省教育会美术研究会在上海召开临时会议,会长刘海粟提议“鉴于我国小学艺术教育幼稚,应宜征集外国小学绘画展览以资借鉴”。议决:推请本会评议员俞寄凡、滕固、王济远赴日考察艺术教育之便,向日本全国小学征集绘画来华开展览会,借供各县小学教员学生观摩。同年6月26日至28日,日本小学图画展在上海江苏省教育会举行,展品千余件。在展出最后一天,还特邀沈信卿、俞寄凡、滕固、姜丹书演讲《儿童的艺术》《小学生艺术科设施方法》等。

1926年3月11日,上海《时事新报》刊登王济远、滕固写的《江苏省艺术设施刍议》文章中指出:“我国艺术教育,最不完备,自新学制草创,爰列艺术科,以救其弊。吾苏(指江苏省—一笔者注)各校之艺术教育,尚多因陋就简,不思振作。其最大原因,则无人才;办学者教授者昧于艺术教育之理法,无由改进。”

从以上两则史料中可以看出,虽经两年多新学制和新课程改革,但是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改进也不大。美国教育家孟禄在中国历经四个多月的调查之后曾尖锐地指出:中国教育之真难题,还未能解决,“所谓真难题,乃隐伏于较深之处;即关于教师之方法不善、学生之动机不足、教材之不充分、行政之能率不高、语文学习之不易”。孟禄所指出的中国教育问题,也正是当时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注:

①杜威,1919年4月至1921年7月来华;孟禄,1921年9月至1922年1月来华;推士,1922年6月至1924年来华;麦柯尔,1922年9月至1924年来华;帕克赫斯特,1925年来华;克伯屈,1927年来华。

②陶孟和(1887-1960),社会学家,天津人;1913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北京大学教授等职;解放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③汪敬熙(1893-1968),中国现代心理学家,山东历城人;1923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曾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1934年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长;1948年任联合国科学部主任;1953年起先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威斯康辛大学任教;1968年逝世于美国。

④俞寄凡(1891-1968),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常州人;1916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图画手工部学习,1921年夏回国,曾任新学制课程标准委员会艺术科课程纲要起草员;建国后,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⑤20世纪20年代之前,图画科描写方法主要分为“自在画”与“用器画”两种。

⑥宗亮寰(1895-1969),现代美术教育家,江苏江阴人;1917年苏州第一师范毕业后在苏州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任美工教师,后被上海商务印书馆聘为编译所教科书编辑;建国后参与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筹备工作,并担任编辑部出版科长。何元(生卒年不详),原名孝元,字明斋,浙江海宁人;历任上海美专教授、商务印书馆编辑,擅长国画及工艺美术;抗日战争中客死重庆,年近五十。刘质平(1894-1978),现代音乐教育家,浙江海宁人;1916年东渡日本,入东京音乐学校深造;1918年回国后在上海办学、任教;建国后,长期于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及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任教。

⑦1918年10月6日,江苏省教育会美术研究会于南京正式成立。张聿光等12人被选为评议员,丁悚、沈泊尘、王济远等12人被选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