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心得体会题目8篇

时间:2023-03-14 15:06:47

心得体会题目

心得体会题目篇1

 

《榜样3》专题节目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通过再现不计个人得失、坚持十八年默默守护着乡亲们健康平安的贺星龙,真心实意为群众干实事做好事、让后进村变成示范村的李元敏,带领村民建设美丽乡村、把绿水青山建成金山银山的朱仁斌等7位优秀党员和1支榜样团队的先进事迹,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新时代学习榜样,向先进典型学习,可学者多矣!我作为支部书记和酒店管理者,更应当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学;带领大家学。下面我谈谈自己心得体会。

1、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宾馆管理者,这点应尤为重视。在与市内众多同行企业的竞争中,我们要时刻保持危机感,必须长期坚持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对待工作不能拈轻怕重、敷衍了事,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直面竞争、参与竞争、赢得竞争。

2、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以党建促进经营。企业党组织是在企业内开展党的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党在企业组织中的战斗堡垒,

是党联系广大员工的神经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作为迎宾馆党支部书记应认真抓好支部班子建设;健全制度,打造合理的基层党建管理体系;创新方式,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做优做强企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心得体会题目篇2

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具体目标心得体会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把问题找实、把根源挖深,立查立改、即知即改,努力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具体目标,确保在主题教育中取得扎扎实实的收获和成效。

聚焦理论学习有收获,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信仰者。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坚持在学习中提高理论素养,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培植精神家园,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尤其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切实掌握用好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信仰者、践行者、传播者。

聚焦思想政治受洗礼,做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的坚定捍卫者。通过理论武装,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把维护核心变成思想自觉、变成党性观念、变成实际行动,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依赖核心、政治上维护核心、组织上服从核心、行动上对标核心,坚定不移围绕核心聚焦、聚神、聚力,做到思想上同心、政治上同向、行动上同步,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心得体会题目篇3

作为一个在公司工作了近两年的员工,最大的感受是看到了公司一步一个脚印,真的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我们中民筑友这个品牌。这是每个中民筑友人用无数个日夜和汗水换来的成果,但是革命尚未成功,我们还需再加一把力。就像杨总说的,这么好的平台,我们必须要抓住机会,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决完成今年乃至未来的经营任务!

     就杨总提出的问题,我也要根据自身情况来提醒自己,时刻紧绷神经,在工作中坚决不能懈怠。

     第一点,为什么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

     大点说,是为了梦想。小点说,是为了生活。把每位员工集聚在一起,共同开展工作,为了中民筑友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装配式企业为之奋斗。从择业方面来说,大家都知道装配式建筑是个朝阳行业,国家层面已经发过文明确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无论在国家政策还是行业趋势上来讲,这个行业的前景是很好的,这也绝对是一个值得选择的行业。所以才会出现每一份你情我愿的劳动合同关系和一份年度目标责任书。但也许因为这是一份新型的行业,也许因为公司成立的时间太短,很多制度层面的建设不完善,大多数人似乎还没有迅速进入状态,而变得过度“安逸”了,也包括自己,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如果不把握这最关键的几年,市场将会更加迅速地把我们给淘汰。

     第二点,如何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

     就从个人的工作而言,首先我需要沉下心来,认真向周围的领导及同事学习,有计划性的学习,有结果性的学习。坚持目标导向,推进工作落实,强化目标导向,就是在工作开展中明确目标、在工作落实中盯紧目标、在工作完成中实现目标。认真完成整个投资拓展事业部的统筹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实现集团及区域公司工作的标准化和专业化,一切以结果为导向,严格管理,明确分工,绝对合作。三季度及年度目标争取逐一完成,我很清楚自己的态度是端正,但我的能力确实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提升,就这个问题,我需要对症下药,向领导同事学习,我也希望早日能够个人独立开展工作,并且是高效完成的,不会被他人指出问题的。方向一致,目标一致,共同努力,任何问题都能够解决。公司已经给予员工很多很好的机会了,更应该好好把握。

    最后,坚持责任导向,推进工作落实。强化责任导向,明确职责,把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办实事上,把本领体现到促发展上,切实做到接受任务不找借口、执行任务不讲困难、完成任务追求圆满。争取下半年能够实现更好的成绩!

心得体会题目篇4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访谈》;理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1-0082-02

一、引 言

“人文关怀”一词滥觞于14至16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所盛行的人文主义理念,是人文学科的一种延伸,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以及人的价值。从哲学层面说,它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尤其是对个体的人的生存价值以及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终极关怀[2]。这种精神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众媒体而言,则体现为媒介伦理恪守与社会责任感的张扬。

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渗透于受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获知信息和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之一。可以说,电视媒体在社会整体价值观塑造与行为引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制作内涵丰富与格调较高的节目来影响和引导受众的“思”与“行”,是电视媒介发挥社会职能和体现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而作为以疏导心理障碍、普及心理知识为宗旨的心理访谈类节目则更需要人文关怀精神的彰显,注重人身心的健康发展,解决人内心的种种矛盾是该类节目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如今电视媒体中的心理访谈类节目很多,几乎每个省级电视台都有一档相关的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谁在说》,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情感方程式》,上海电视台的《心理花园》,重庆卫视的《情感龙门阵》等。心理访谈类节目的增多是传媒行业对受众心理需求满足和疏导的一种体现,也是传媒业体现其责任,彰显其影响的一种有力形式。

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心理访谈类节目大多数只局限于讨论情感话题,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其它心理问题涉及较少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另外,一些节目虽打着心理访谈的名义,却忽视专业技巧与媒介伦理,以边缘性的话题和矛盾激化的场面博取收视率[3]。例如,在某些节目中,经常可以看到当事人双方因激烈争吵厮打在一起,主持人没有劝阻反而冷眼旁观。在画面上则大多以近景或特写的方式来呈现,重点记录当事人的表情或其肢体动作。作为媒体,有整合社会,传播正确价值观的责任,一味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不利于正确道德观的传输。另一些节目甚至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将案例改编的愈发曲折,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从表面来看,这种新闻故事化的制作手法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大众的窥探欲,但究其本质而言,它违背了创办心理访谈类节目的初衷,从而使节目走上以揭示伤疤、吸引眼球为目的的低俗之路。该类节目如果一味地偏离既定轨道,可能会使节目效果与原有期望背道而驰,受者和传者双方均不得益,节目的最终结局是走向没落甚至叫停。因此为了实现该类节目的存在价值,呼吁心理访谈类节目走出一味追求收视率的迷潭,重新回归到制作具有人文精神的节目之中迫在眉睫。本文将以《心理访谈》节目为例,探析该类节目如何重塑其权威性和普适性,如何在节目中体现人本理念。

二、主题范围广泛,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给人以启迪

2007年10月,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议题。其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新名词透露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较之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作为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响应党的号召,贯彻党的方针,使栏目真正做到服务受众,关心受众。对于《心理访谈》来说,它没有把自己的栏目定位同以往的心理访谈类节目一样拘泥于家庭婚姻的窠臼中,而是将视角放在了更大的舞台,经常会以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或者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访谈内容,如家庭与职场类话题《职场妈妈的苦与乐》,草根明星的心路历程《选秀专业户》,两代人之间的代沟问题《到底是谁“绑架”了父母》等,同时也涉及体育竞技中失利后的心态调整问题,学生如何面临中高考落榜时的心理危机,单亲家庭中孩子的逆反心理,频繁跳槽的心理惯性、因恐惧社交而引发的酗酒习惯等等。可以说《心理访谈》是将社会中能够引发受众普遍关注的话题都列入自身可以纵深探讨的话题范围之内,剖析问题出现的实质,并解读给大众听,这恰是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普遍需求的体现。

把受众所关心的话题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都列入自己要做的节目之中,充分体现了节目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急大众之所急,想大众之所想,以更加专业权威的身份给予受众需要的、想要的,构建起和谐的文化社会氛围,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与发展,这一切正是《心理访谈》海纳百川气度的体现和人本理念宗旨的诠释。

三、心理专家介入体现节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心理专家作为心理访谈类节目必不可少的一方,他对于心理案例的解读是该类节目获得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重要来源。对于同一类节目来说,专家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该节目水平的高下。

《心理访谈》中聘请的专家较为固定,一般由杨凤池或李子勋担任。杨凤池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同时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职业群体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另一位专家李子勋为中日友好医院的心理医生,也是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的成员。两位心理专家多年来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业务素质决定了其在心理卫生领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在参与节目制作上,专家的解读语言与专业视域决定了节目的严肃性和知识性。在聆听倾诉人的心理问题时,心理专家能够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出发,以解决当事人的心理障碍为目标,以关怀人、尊重人为前提,通过询问、心理测试等手段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采用层层剥笋的分析方式,深入浅出地阐明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且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给当事人及受众以启迪。经过专家的专业化解读与循序渐进的心理疏导,当事人存在的心理障碍与壁垒渐趋弱化。这种以人文关怀为内涵的“融冰之旅”,既使当事人得到了心灵的解放,也使受众获得了一定的心理知识。在倡导媒介要注重人文关怀的今天,专家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他们的专业素养确实让该节目达到了其开办的初衷――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心理境遇,在解决特定嘉宾心理问题的同时又能够给受众以启发与思考。这种诉诸于情感宣泄与理性回归的平衡机制,从另一个角度使节目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得以充分彰显。

四、主持人和心理专家以解决心理障碍为目的的话语构建

在心理访谈类节目中,倾诉人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往往居于劣势,加之电视媒介又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可以说当事人的内心是是既渴望倾诉又害怕倾诉的。为了平衡节目制作与倾诉人矛盾心理之间的关系,使当事人心理真实的还原度最大化,主持人和专家就应当在节目中把握好他们的角色定位以及话语掌握。

话语角色定位是指交际主体对自己的话语角色、对交际对象的话语角色以及交际双方关系的确定和断定[4],它在访谈类节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心理访谈》中,主持人和专家特意把自己身份放低,改变以往节目中“家长式”、“旁观者”的形象,以朋友、倾听者的姿态出现在当事人和受众面前。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感染力与亲和力有效地降低了当事人对现场环境的陌生感和对隐秘话题的抵触情绪,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心理境遇,这既使当事人得到的了心灵的保护,又为专家的进一步解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纵观《心理访谈》的各期节目,通过主持人和现场心理专家的话语构建,充分体现了传者对受者应有的人文关怀精神。在当事人说到难言之隐时,主持人和专家先对其进行安抚,及时的介入减轻了当事人心理负担。在这一环节的互动中,三方的交流会使当事人产生相应的信任和依赖,主持人和专家营造的这种朋友间的聊天的氛围会让受访者及时地消除心理壁垒,从而敞开心扉,有助于心理障碍的攻破。在一些当事人所受心理创伤很深的问题上,专家与主持人本着关怀的态度,过滤掉了与解决心理问题无关的一些事件细节,没有为求节目收视率在某些当事人很敏感的问题上寻根问底。以2011年4月21日一期为例,节目帮助一位妻子解决其与其丈夫的心理问题,其中碰到专家觉得当事人不愿意说或者不方便说的情况,心理专家和主持人都没有询问细节,只是问了当事人当时的心理感受,以及在后续生活中这一阴影给当事人带来的心理障碍。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双方之间的对话就是对人文关怀这一原则很好的诠释,节目的目的是为了疏导心理障碍,而不是为了寻求故事。

五、结 语

总之,心理访谈类节的出现在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能本着“理性回归”这一理念坚持下去,以解决大众的心理问题为宗旨,塑造受众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引导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样就会使其存在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也正是本文论述的题中之义:只有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以受众为中心,注重从人们心态上构建和谐社会才是该类节目应有的道德光芒和节目宗旨。

参考文献:

[1] 《心理访谈》将推出“健康大家谈”[OL].央视国际,2005-09-27.

[2] 刘作明.纪录片如何体现人文关怀[J].传播实务,2010(6).

心得体会题目篇5

一、符合作文的类型

一般而言,对口高考语文常见的作文类型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当然也存在有命题兼材料的现象。命题作文则不能自行拟题目,半命题作文则必须补充完整题目后以其为题,这两种情况下的作文标题都不可以自由发挥。而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都会给材料,但材料作文必须从材料内容入题,且于文中引用材料内容不少于3次。而话题作文却不可引用材料。这一区别,往往很多学生都会忽略。再者,若是复合型的类型,即既有命题又有材料的或其他两者并存的现象,审题要求就得兼而有之了。

这一审题要求可以说是语文作文切入审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学生第一步就必须认真审清作文的类型,不同类型不同写法。

二、符合文体要求

自新考纲颁发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对口高考作文要求比较宽松,对作文文体几乎没有限定,常常是“文体不限”。但这并不是说学生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任意创作。“文体不限”是给你选择权,学生必须在真正运笔前确定好此次作文的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等都具有各自不同特色,一旦选择了某一种,就必须严格按照其文体要求来写,切不可出现“四不像”的现象,对口高考语文作文中,“四不像”是严重丢分的原因。

此外,学生很可能出现惯性错误。目前,作文文体要求都是文体不限。但若是命题者规定了文体,那学生就不可出于平时文体不限的惯性思维,仍然自选文体。否则,那将是严重的审题错误。

三、符合作文立意

“符合作文立意”就是要求对作文题目或材料进行准确的、全面的分析,从而准确地提炼出作文的中心。这是《语文考试大纲》中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要求。不管作文题目以哪种类型出现,亦不管其字面要求如何宽泛或严格,每一年对口高考语文作文的立意都是固定的。学生必须在运笔之前认真审题,正确提炼好此次作文的中心。一般而言,作文的材料会是一则故事、一个社会现象或几句名人名言,其中心就孕于其中。通常情况下,作文的中心会是一个或深或浅的哲理,或正面或反面,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学生可以在抓住关键语句的同时透过现象看本质,由个性去寻找共性。以此法思考,作文的中心自然会慢慢浮出水面。

高考作文虽采取多人分项分等评分法,但若不符合作文题意,则一票否决。所以,中心的准确提炼极为重要,它是一个学生能否得到高分的首要衡量标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要对试题展现的各个部分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不偏不倚、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哪一项审读错了,理解错了,都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生们要舍得在运笔前花时间认真思考,正确准确提炼作文中心,做到这一点,作文的高分也就相差不远了。

四、题目字数

相对于前面三点而言,这一点仅是补充提醒。众所周知,作文无论是哪种类型、哪种文体、哪种主题,题目总是必须要有的。所以,学生在审清是固定标题还是自拟标题的情况下,先写出题目。作文的题目就犹如人的眼睛,用得好可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眼睛”如何动人、如何的前提是存在。部分学生总喜欢先写作文后写题目,最终忘写题目,进而被扣分。所以,建议学生在写正文之前先写好题目,以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另外,对口高考语文作文一般要求600字,且于相应部位有明显标志,但仍有部分学生由于仓促或紧张而“视而不见”。或字数不足或严重超字,这些都是不好的现象。只要有心,这一问题在高考作文操作时完全可以避免。

综上所述,我分析了对口高考语文作文切入审题的基础要求。它具体表现在:审好作文类型、定好作文文体、正确提炼好作文中心、写好题目、看好字数这四个方面。建议学生在运笔前先在草稿纸上写下这四个要求,然后再按照这些要求来谋篇布局,运笔成文。如此,何愁作文得不到高分呢?

譬如一则材料,首先分析这种作文类型是材料作文,那么就要注意材料作文的要求。其次要选定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再次就是关键一步了,即正确提炼中心并以句子形式写出来。

对口高考语文作文的基础审题必须包括这几个方面,否则不思而言,提笔就写,那“出事”的几率就高之又高了,得高分更是无从谈起。

心得体会题目篇6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它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以班级团体的力量与资源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团体辅导方式,其理念与操作方法有别于团体辅导,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借鉴西方的团体辅导理论,也要结合中国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如何有效实施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本文就班级团体辅导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谈谈体会与思考。

一、班级学生有知情权

“我们没有心理问题,为什么让我们参加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我讨厌和别人聊天,为什么总是绕圈发言,要我和其他同学互动?”

有些学生对团体辅导怀有恐惧与抗拒,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参加了班级团体辅导。辅导的结果是学生不但不合作,还产生了消极抵触情绪。

团体辅导成员通常是招募或甄选来的,参加者通过海报、宣传单及教师的介绍等,了解团体辅导的目标及内容安排,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愿参加,因此容易接受和投入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团体成员是自然班级的全体学生,而不是招募或甄选来的自愿参加者,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他们参加团体辅导,他们很可能产生消极情绪。由于学生对心理辅导知识缺乏了解,有些学生甚至还有偏见,如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才需要心理辅导,不愿意与人交往是自己的个性等,因此,有些学生排斥与抵触参加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基于此,在实施班级团体辅导前,教师应该向学生宣传与普及心理辅导知识,让学生了解并作好接受辅导的心理准备。教师应该首先以讲座的形式让学生知道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是什么,班级团体辅导与学校其他课程有什么区别,班级团体辅导的方式、辅导的功能、班级成员在辅导中的基本交往技巧及注意事项等。教师还要特别说明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不能伤害同学,每个学生都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同学之间应互相尊重。在小组绕圈发言时,如果个别学生不愿意发言,可以跳过去,请下一位学生发言。教师的介绍会让学生心中有数,作好心理准备。教师还可以回放一些以往学生参加团体辅导的录像及照片,讲述以前参加团体辅导后一些学生的变化、进步与成长,从而激发学生参加班级团体辅导的兴趣。

二、班级团体辅导不只是一次游戏

“班级团体辅导就是做游戏。”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及需要应该成为辅导活动设计的主题。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班级团体辅导的理念与目标,导致辅导活动设计无主题或主题不明确。

有些教师学习了一些团体游戏,误以为班级团体辅导就是做游戏,将各种游戏变换编排。他们认为,通过游戏使班级团体气氛轻松、愉快、活泼就是班级团体辅导。结果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成了无主题的游戏活动。有些教师在辅导设计时虽然也考虑进行主题设计,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辅导理念,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而是根据自己学到的游戏来设计主题;不是游戏服务于辅导主题,而是辅导主题依附于游戏内容与形式,导致辅导主题缺乏针对性。结果,辅导后学生分享说“为什么让我们参加这些小儿科的游戏?”“热闹是他们的,我虽然按照老师的要求参加了团体游戏,但是我的心并没有融入团体,在人群中我感到很孤独。”

班级团体游戏是班级团体辅导的内容与形式之一,而不是惟一。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设计主题,如入学适应、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爱情、生涯规划等。班级团体辅导形式除了游戏,还有讨论、角色扮演、纸笔作业等。对低年级学生应多采用动态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强调体验和感受,进行行为训练;对高年级学生应该多采用讨论的形式,引导与启发学生进行内心世界的探索,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反思自己的成长,促进人格完善。辅导教师应该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班级团体辅导理念,丰富自己的辅导知识与技术,以便有效实施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三、班级团体辅导不只是一次团体活动

“每年开学我们都会对新生进行一次入学适应的班级团体辅导,对初二学生进行一次青春期教育的班级团体辅导。”

班级团体辅导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形式的团体辅导都会经历团体的创始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许多教师误认为班级团体辅导只有一次,其实,他们所做的班级团体辅导只是辅导的起始活动。团体凝聚力、成员之间坦诚、互相信赖的团体气氛还没有建立起来,就匆匆结束了。结果不仅辅导不能深入进行,而且也会让学生对班级团体辅导产生失望情绪,他们会觉得班级团体辅导不过是流于形式而已。

经过几次班级团体辅导,班级团体才能够进入成熟期,班级团体凝聚力和信任感才会增强。班级团体学生彼此熟悉,学生对班级团体产生归属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认同感和信赖感,学生能够在众人面前开放自己,自由地表达,积极争取改变。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我和同班同学相处两年多,居然不了解他们,好多同学都没有说过话,通过班级团体辅导,我才了解了其他同学,和他们熟悉起来,觉得他们都挺友好的,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班集体了。”

班级团体辅导的发展阶段,并非是一个个独立分离的阶段,各阶段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与交叉。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班级团体辅导的总体过程,使他们对各个阶段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清楚自己该如何介入团体,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对班级团体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情况以及促进和影响班级团体发展进程的相关因素的把握,可以帮助自己预测各个阶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潜在的危机,并且可以掌握在何时、采用何种方法对班级团体学生进行干预与提供帮助,使班级团体成功地实现辅导的目标。同时,了解班级团体辅导进程发展的阶段与顺序,可以帮助教师及学生形成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设想,这一设想有助于教师带领班级所有学生朝着建设性方向发展,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混乱与焦虑。

四、辅导中的目标不能忽视

“老师在做什么呀?一会儿带我们去户外活动,一会儿回教室讨论。”

班级团体辅导开始之前,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确定团体辅导的目标。班级团体辅导的总目标是发展性目标,以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为目标。所有的主题设计都应围绕发展性总目标进行,设计出与总目标一致的单元活动目标。

一些教师在辅导中存在目标不明确或忽视对学生进行目标指导的现象。有些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看似很热闹,学生参与性很高,但是辅导后反思,却不知道参加辅导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辅导后学生说:“不明白老师要我们做这些活动干什么?”因此,教师在辅导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团体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每次的活动目标是什么。特别是在首次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中,教师须向学生强调辅导的目标,并且协助学生设立有意义的个人目标,明确自己愿意做哪些改变。此外,每次班级团体辅导时,教师都应阐述本次活动的目标与主题,以便让学生围绕主题有目的地进行活动,避免为活动而活动,乃至活动后还不知道活动的目的。

五、辅导后的分享不能流于形式

“老师让我们谈体会,我们还没有说完,他就说下课了,别说了。”

“每次都是谈体会,不知道该怎么说,从哪方面说。”

分享是指班级团体辅导后,班级学生一起讨论由活动引发的想法和感受,以增加活动的价值。班级团体活动仅仅是一种辅导的手段,而不是辅导的目的,活动只是起着催化的作用,活动后的分享才是最重要的。有些教师不太重视辅导后的分享,于是在时间安排上,用于活动的时间比较长,而用于分享的时间则很短,让学生觉得分享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自己说不说都没有关系。事实上,分享可以促进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探索思想与情感;分享能够使学生开放自己,表达自己,使其他同学了解自己;分享也能使学生获得反馈信息,得到其他同学的理解与支持。

有些教师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性,也重视分享,设计了分享环节,但是学生在分享时却无话可说,出现冷场。因为教师总是笼统地说“谈谈活动后的体会”,学生常常感到茫然,无从谈起。如果教师将分享的题目具体化,使学生受到启发,思维变得活跃,就会踊跃发言。如经典游戏“信任之旅”,一名学生帮助蒙上眼睛的另一名学生走完有障碍的路程,学生在参加游戏活动后,教师给出分享题目:(1)当你被蒙上眼睛的时候,有何感受?(2)帮助你的人有没有让你感到安全?(3)作为帮助者,你有何感受?(4)为了增加伙伴对你的信任,你做了什么?(5)你愿意做“帮助者”还是“盲人”?

每次活动后都要分享,因此,分享的方式应该多样化,可以是讨论的方式,如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全班学生一起讨论,也可以是书写的方式,或者综合使用几种方式。教师在指导班级团体活动时,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用来分享,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讨论问题,有利于使分享达到一定的深度,并防止这一重要的环节流于形式。

六、辅导后的评价不能采用学科课程的评价方式

“一组优胜得了90分,二组85分,三组70分,以后要努力,向一组同学鼓掌,祝贺他们得第一!”

一位辅导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分数这样做班级团体辅导总结。教师的话音一落,得第一的小组立刻欢呼雀跃,兴奋无比;而得末位分数的小组学生立刻垂头丧气。

这位教师前面的辅导活动做得很好,班级团体气氛也很融洽,学生参加活动积极。在最后一个游戏活动中,教师给各小组计了分,使团体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最后的掌声,几乎是对团体气氛的破坏,相对优胜兴奋的学生,得分低的小组学生情绪低落到极点,甚至有学生蹲在地上。

对学生参加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评价不能像学科课程一样,用百分数来衡量。心理成长是一个过程,不可以一次活动的表现来计分。人格的改变与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学生通过辅导活动对某个问题有所领悟,改变了某种认知方式或行为方式,或者受到感染,激发了自己的内驱力,那么这次班级团体辅导就是有成效的,这种成效无法用分数来评价。

在辅导活动中,教师应该调动学生参加的积极性,提醒学生学会合作与协调,重视活动过程的体验,而不是活动结果的评价。对于游戏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一起探索动作协调的方式,互相督促、示范,互相鼓励。要让学生意识到,重要的不是比赛,而是一起参加一个有趣的活动,一起体验“我们在一起“的感觉,分享“我们在一起”的快乐。对于竞争性游戏,教师不应该过分强调输赢,而是要强调团体合作精神,强调游戏中成员的互动性、协作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对班级成员来说,游戏的成功与失败都是他们的人生的体验,甚至失败者收获更大。教师应该在分享时,给失败的小组更多的发言时间,让他们回顾与反思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下次获得成功。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不可能一次性解决学生成长中的所有问题,但是,它能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与班级成员的互动中领悟和思考,并获得成长。

心得体会题目篇7

一、学生在考试时常出现两个误区

1.误区一.同学们在高考中可能会在选择题、填空题的后两道碰到不常见的题目.如果抱着“持久战”的态度去做,无论你做出做不出,都是得不偿失的,其原因有二点:花费太多时间,头脑由清醒变昏乱.后面的常规题目可能因此而丢分.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也知道这样做不对,有时候也放弃过这类题,不过做后面的题时仍“牵挂”着它.这样也是不对的,高考是高度集中的脑力活动,那能分心,势必顾此失彼.

2.误区二. 有的同学在高考前指定目标:数学要考120分以上.笔者认为很不切实际,因为高考试题我们都没见,难易程度我们又不知,如果要制定目标,应该这样制定 :我做到常规题目不丢分(这样就考不砸),不常见题目尽量多拿分.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做题速度也快起来,再碰到几个不常见题型,心理一紧张,害怕达不到目标,这样常规题目也会因此丢分,有的同学每次考试试卷都写得满满的,但分数却不与之成正比.我们考试目标是――在120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榨取高考分数.根据我们自身的成绩,舍弃一部分题目,就是前进.

以上两个误区是学生在高考时常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坚决杜绝,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顺利通过高考呢?

二、应对策略

1.考前准备

知识技能准备.首先把高中三年的数学课本从头到尾一字一字地看一遍,把里面的例题抽出来做做,其次从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抽出高中数学的六大题型中的常规题做做.进而把它们的“三基”抽出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最后从月考试卷、周末测试卷和平常做的题中常出错的地方,整理到一个本子上,以备考前复习,从而起到避免犯类似错误、稳定心态的作用.

心态调整.高考前过分紧张,会使考生烦躁不安、紧张焦虑,影响你的竟技状态.过度的紧张与你制定过高的目标有关,有的学生制定目标:我必须考入某某大学,从而使你紧张,影响学习和休息,必然影响高考成绩,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和通过高考.

身体状态调整.临近高考要坚持体育锻炼,中午休息.晚上确保至少6个小时的睡眠,这是保证考试前精力充沛的正确做法.临近高考前的晚上不要服用安定之类的安眠药.这些药物往往有抑制大脑皮层的安眠药,使人第二天昏昏沉沉,影响临场发挥.考前的饮食应坚持均衡的原则,以清淡的蔬菜水果为主,适当补充蛋白质,就足以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考前感染、腹泻.

2.考试时技巧

答题前稳定心态.进入考场,在静候考试响铃发试卷时,是考生最紧张的时候,此时,你不妨观察一下周围考生紧张的样子,当你看到别人紧张的模样时,肯定会感到好笑,别人和我一样,紧张的情绪就会不知不觉地减轻了,自己就会坦然处之.或者是自己闭目把数学大框架题型的基本技能回顾一下,也有利于稳定心态.

答题时先易后难、从容答题.高考数学一般前五道选择题,前两道填空题,前两道解答题一般是抵挡题,不妨先做这些题目以稳定开考时紧张情绪,满足自己的成功感,增强自己的信心.然后再做选择题中间五道、填空题后两道、解答题中间两道,一般是中档题,最后再做剩下的高档题.

有的学生认为这样答题太乱,不妨我们从前往后一题一题认真细心做,不要给自己留检查时间,争取一遍做成,当然碰到不常见的没思路的题目可以暂时放弃,以保持心情愉悦,先把常规题拿住分,当你抓住一大半分时,你内心会有一种成就感,心理踏实了,剩下的不常见题目我不会做,别人也不见得会,我如果沉住气,换个角度,一定能做出来,我就比别人多拿了一题的分,就向成功更进了一步!

三、具体方法

面对难题,讲究策略,争取得分.会做的题目当然要力求做对、做全、得满分,而更多的问题是对不能全面完成的题目如何分段得分.下面有两种常用方法.

1.缺步解答.对一个疑难问题,确实啃不动时,一个明智的解题策略是:将它划分为一个个子问题或一系列的步骤,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即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每进行一步就可得到这一步的分数.如从最初的把文字语言译成符号语言,把条件和目标译成数学表达式,设应用题的未知数,设轨迹题的动点坐标,依题意正确画出图形等,都有可能得分.还有象完成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分类讨论,反证法的简单情形等,都能得分.而且可望在上述处理中,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产生顿悟,形成思路,获得解题成功.

2.跳步解答.解题过程卡在一中间环节上时,可以承认中间结论,往下推,看能否得到正确结论,如得不出,说明此途径不对,说明此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寻找它途;如能得到预期结论,就再回头集中力量攻克这一过渡环节.若因时间限制,中间结论来不及得到证实,就只好跳过这一步,写出后继各步,一直做到底;另外,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做不上,可以第一问为“已知”,完成第二问,这都叫跳步解答.也许后来由于解题的正迁移对中间步骤想起来了,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经努力而攻下了中间难点,可在相应题尾补上.

心得体会题目篇8

关键词:主题教学;体育教学;促进;小学生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课程内容为媒介,有目的的双边活动过程,它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有价值的人际关系和持续发展的因素。即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和教学的延续性。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体育教学要把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重视教学主题的设计,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学生存在着年龄,心理、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个体,都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感受,因此在选择主题时要从师生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主题。主题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生活中的发生发现的事情和行为,可以是模仿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姿态和动作,可以是造型性物体和形态,可以是故事中的人物和事物,也可以是学生的思维展和创编的情节。主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是他们身边发生的事物和行为,是他们能够感受到的自然界的变化。学生有了这些主题思维敏捷,兴致盎然,学习起来也就更加主动和投入了,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想象创编,将自己的智慧融于体育课堂之中,令教学更加完美。

二、紧扣教学主题引导学生主动练习

有了一个好的主题,体育教学就变成教师精心导演和编排的一幕戏剧,让所有的学生在演练中完成导演布置的任务,代之以一种合理、和谐的身体活动环境,使每一位老师和学生能在其中选用适合自己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来实现自己即定的目标,使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能利用体育教学的舞台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淋漓尽致地表现自我。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只有这样学生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形成,体育课堂才能成为学生体育锻炼可持续发展的起点站。如在编排设计“小小运动会”时,教师用入场式,健身操拉开运动会的序幕,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兴趣爱好特长选择参赛的项目,并参与到练习和比赛中去,教师将田径比赛的知识融在身体活动实践之中,使学生通过实践过程学习和理解有关知识,让学生充分进行身体活动,在不断的身体活动过程中,在同学们的掌声和欢呼声,老师的鼓励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使自己的运动意识得到提高,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每一个主题都能引出一个故事,在进行主题教学时,我们应紧扣主题,制定好适合学生发展的水平目标和领域目标,根据目标的达成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儿童化趣味强的教学内容和运动项目,创编出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放手让学生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自觉主动地选择或创设练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身体练习中去,只有这样整节体育课才显得流畅而完美。

三、转换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进行“主题教学”时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互动的,教师要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使他们尽情享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养成健全的人格。在进行主题教学时,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指挥者”“命令者”,而应是一位好的“向导”优秀的“服务者”。如在一些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严紧的课堂组织结构,学生努力锻炼的场景,然而总觉得心理并不轻松,细想起来是由于课堂气氛比较严肃,师生的心理差距很大,教师认为好的东西,在学生心里却没有得到认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所致。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环境的温馨,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运动参与、情感表现、身体健康、技能展示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体育教学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只有教师的不断创新,才会有学生思维的开拓想象和创造;只有教师的耐心引导,才会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和参与;只有教师的勇于开拓,才会有学生不断进取的意识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只有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才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我们的体育教学也将成为师生共享成功与欢乐的舞台。

四、全方位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主题教学”所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主题教学”不仅仅是某些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身体练习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乐趣,并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取得进步,得到发展。由于三年级学生身体基本运动能力还很欠缺,因此合作练习过障碍具有较高的难度,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征服欲望,以及学会自我保护方式方法,通过交流合作,互相探索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也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思路的体现提供条件。本课的创新设计,学生真情的流露,使整节课异彩分层。体育教学中也能教他们追求纯洁与高尚,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使他们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呀!“主题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同的主题可以针对性的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影响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完美的社会道德。体育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热爱体育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设计和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需要、情感、意志、心态等非理性因素的动力。在“主题教学”所特有的一种气氛和谐的情景中,教师通过不同的声调,优美的语言,规范的演示,耐心的引导;学生通过活跃的思维,积极的练习,真情的投入,学习的成功;使师生关系融为一体,心理相容。“主题教学”以一种合理的和谐的教学活动环境,让每个学生能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方法和手段,主动地投入到身体练习中来实现自己拟定的健康目标,并在一个个目标实现中不断积累运动的能力和感受,体验体育的乐趣产生运动的情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吴志超,刘绍曾,曲宗湖.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人民体

热门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