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征婚广告词8篇

时间:2023-03-15 15:00:05

征婚广告词

征婚广告词篇1

关键词:中美征婚广告 文化价值观 差异

1、引言

征婚广告是征婚者通过报纸、杂志等传媒个人信息、寻求伴侣的一种广告形式。征婚广告的目的是吸引阅读人群对征婚者的兴趣并给予回应,以此征婚者寻找到异。

征婚广告能够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系列用于做出选择和解决问题冲突的准则”(Rokeach, 1973:161)。虽然每个人都持有自己的价值观,但有些价值观是渗透于整个民族文化中的,这些价值观被称为文化价值观。了解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人们的行为举止,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国和美国重洋相隔,中美两国人都有自己的文化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因此,中美两国人的择偶标准也会有很大差异。

2、中美征婚广告举例及分析

(1) 英俊潇洒,富有青春活力的江苏男儿,24岁,1.70米,未婚,初中文化,貌端体键,成熟稳重。钢筋工,月薪千元,新建四底三层小洋楼一幢,存款丰,独子,家境优。渴望觅23岁左右善良重情未婚姑娘为侣。盼信照寄。 (《婚姻与家庭》2002年第5期)

(2) 女,1972年生,1.72米,短婚未育,贤淑稳重,有深房,觅1.72米以上,40―50岁在深工作,有深房,有一定经济基础,随和善良男士为夫。有意者拨13530168119。来信请寄:深圳市龙岗区龙城中路100号阳光广场B1栋212室 郭丽 邮编: 518172 (本人真诚征婚,不诚者勿扰) (《深圳青年》2009―3)

(3) SF, 50, 5’1”, likes going the movies, beaches, hiking, hanging out with friends, seeking willing bulb planter, marshmallow roaster, biker, hiker, comedian, 45-65, friendship first. Tel: 751014

(4) SWM, 32, 6’2”, enjoys good conversations, humor, music, concerts, the outdoors, movies, dancing, cooking, family, friends. Seeking SW/HF, 24-36, similar interests, more. Tel: 491814

(5) Fun-loving GAM, 37, seeks friendship with a man who loves amusement parks, music, travel and dining. Tel: 748363(men seeking men)

[Palo Alto Weekly (weekend edition). January 2, 2004. Page 36]

以上是中美征婚广告的几个典型例子,但是仅从这几个例子中并不能全面总结出中美征婚广告分别所具备的特点。现今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运用语料分析的形式研究这一现象。吉林大学的史莹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曾对具有代表性的50篇中国征婚广告和50篇美国征婚广告进行了数据分析,下表是她对中美征婚广告中提到的内容所进行的百分比统计:

中美征婚广告中所涉及各项的百分比

从以上数据和例子中,可以总结出中美两国的征婚广告分别所具有的特点。首先,中美两国的征婚广告具有一些共同点。中美广告中都含有征婚者的自我介绍和他们对对方的要求,主要涉及外貌特征、年龄、身高、婚姻状况、性格、教育背景、兴趣和职业等。但若从具体细节来看,中美征婚广告存在的差异要多于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婚姻状况,尽管大多数中美征婚者都会提到自己的婚姻状况,但美国征婚者倾向于用“单身”这个模糊词来描述其婚姻史,而中国征婚者会清楚地表明自己的婚姻史。中国征婚者对对方的婚史更加敏感介意。

(2)关于年龄和身高,大多数中国征婚者都还持有传统观念,强调男性要比女性高,并且在征婚广告中对对方的年龄和身高范围都有明确要求;而美国征婚者对这两方面的要求并没有那么苛刻。

(3)中美征婚者在征婚广告中都涉及到了性格这一方面,但是侧重点却不同。美国征婚者强调的是幽默感、热情、浪漫、活泼、外向等个人性格因素,而中国征婚者更注重道德方面,如善良、温和、大度、重情爱家、成熟稳重、孝顺、勤劳、能持家等。

(4)美国征婚者非常强调兴趣这一方面,在征婚广告中详述自我爱好;而中国征婚者很少涉及这一方面。

(5)中国征婚者比美国征婚者更注重受教育程度。同时,中国征婚者对对方职业也很重视,尤其是女性征婚者对对方的要求。这一方面经常与对对方的收入和个人财产的要求有关。而在美国征婚广告中很少能看到这样的描述。

(6)美国的征婚广告中还专门为同性恋者设有专栏;而在中国这种现象是不可思议的。

3、中美征婚广告中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由上一部分对中美征婚广告进行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人对择偶标准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而从深一层意义来看,可以发现中美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3.1 美国的个人主义vs.中国的家庭集体主义

美国是个人主义的代表,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个人是独一无二并独立于其他个体之外的。美国人强调“自我”意识,如个人主动性和个人成就,个人因素,自我决策,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而中国正是集体主义的代表,集体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组织内部团结和个人义务。受传统的农业经济、儒家思想和数千年家庭结构的影响,中国的集体主义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中国人面对有关教育、工作和婚姻的抉择时,他们会听取家人的意见,和家人一起决策,甚至有时听从家人的决定。

美国人在家庭生活中依然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人则注重家庭团结和家族利益。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中美两国人对婚姻和选择伴侣的态度上。美国人认为婚姻完全是两个人的事情,只要两个人相爱,就可以结婚。在美国征婚广告中,征婚者更注重对兴趣的描述,因为他们要找的是能够尊重并分享自己乐趣的人。美国人更注重个人隐私,征婚者也不愿过多谈论自己的婚史,收入和资产等私人情况。另外,同性恋征婚广告在美国也十分常见。这些都是美国个人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然而在中国,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和家族的事情。在中国征婚广告中,征婚者非常重视家庭观念,比较欣赏可靠、有责任心的男性和善良、温柔、勤俭持家的女性。

3.2 美国的“未来”价值趋向vs.中国的“过去”价值趋向

“未来”价值趋向把着眼点放在未来,认为未来会比现在好;而美国是该价值观的典型代表。“过去”价值趋向则认为历史十分重要,过去的经历对现在和将来做决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传统历史悠久,且传统文化仍在发挥重大影响,所以中国成为该价值观的典型代表。这种时间价值观差异在中美征婚广告中也有体现。美国征婚者对对方的婚史持有包容态度,在征婚广告中鲜少提到对对方婚史的要求;他们想要寻找的是能够在将来与他们共建幸福生活的伴侣。由于美国人对历史与过去并不那么重视,这也影响到了美国人对老年人的态度;他们并不提倡尊老让老。因此,在征婚广告中,美国人很少要求对方“孝顺”“尊敬老人”。对比中国,征婚者不仅会谈及自己的婚史,也会提及对对方婚史的要求,尤其是男性征婚者对女性的要求。另外,由于中国尊老敬老的传统,中国征婚者多数会要求对方“贤惠”“孝顺”“忠孝”等。

3.3 美国的男女平等vs.中国的男性主导趋向

在美国,平等是与个人主义紧密相连的一个价值观。美国人认为人人生来平等,女性也享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与机遇。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女性依赖附属于男性。尽管今年来,中国一直在提倡男女平等,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男性的主导地位依然是社会主流,郎才(财)女貌的观点依然流行。这种文化价值观差异在中美征婚广告中也有所体现。在中国征婚广告中,男性征婚者大多会提及自己的经济状况来吸引女性,常用词语有“三室一厅”“有房有车”“月薪…”等。而女性征婚者会着重描写自己的外貌条件来吸引男性,常用词语有“靓丽脱俗”“清秀端庄”“楚楚动人”等;她们在征婚广告中会提到对对方经济状况的要求。然而在美国征婚广告中,受男女平等观点的影响,女性征婚者不需强调其自身外貌以吸引男性,男性征婚者也不需强调自身经济状况来吸引女性。

4、结语

由于中美文化背景不同,中美征婚广告分别呈现了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而正是这些差异映射出了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受全球化的影响,中美两国的一些文化价值观差异正在融合消失。现今,我们经常可以在中国报纸或杂志上读到一些幽默有趣、风格仿似美国的征婚广告。比如,电影《非诚勿扰》中男主角秦奋的那则幽默调侃的征婚广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本文进行的对比分析并不是要强调中美两国的文化价值观差异,而是让大家了解这些差异,以便进行更好的跨文化交流;同时,借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和敏感度。

参考文献:

[1] Personal ads. (2004, January 2). Palo Alto Weekly (weekend edition), 36.

[2] Rokeach, Milton.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Free Press.

[3] Hofstede, Greet. 1991.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New York: McGraw-Hill.

[4] Shi Ying. 200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values manifested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te-selection advertisement. 46. Jilin University.

征婚广告词篇2

本研究首先根据物理条件和心理条件这两个大类对中美网络征婚广告进行了数据统计,再将所得数据按各子类分别统计,如物理条件包括外貌、年龄、收入、职业、教育、婚姻状况等,心理特征包括性格、兴趣、家庭观念等,进行分析讨论。

一、中国网络征婚广告

在中国网络征婚广告中,信息者们基本注重两大条件,即物理条件和心理条件。针对前者,自我介绍及择偶标准中多涉及外貌、年龄、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是否有小孩等;而对于后者,往往提及性格、兴趣、家庭观念等。

1.物理条件

中国网络征婚广告中的物理条件主要包括外貌、年龄、收入、职业、教育、婚姻和子女。在50则征婚广告中,仅4%的人提及自身外貌,10%的人对其理想配偶的外貌提出要求,他们多希望自己的对象“美丽”、“漂亮”、“五官端正”、“美丽大方”。6%的征婚者强调自己收入“稳定”,54%的人提及自己的职业,如“供职于央企”、“不是公立体制内的人,北京某私立学校工作”、“有自己的公司”、“在私营企业工作”,但并没有人对配偶提出工作方面的要求。样本分析显示,男性更注重个人职业的提及,采用如“稳定”、“朝九晚五”、“偶尔加班”等来描述自身职业。关于教育问题,28%的广告者提到自己受过良好教育或曾在欧美留学,他们常运用如“07年本科毕业”、“山西大学本科,济南大学硕士”、“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表演系专业”等句子来介绍自己的受教育程度。约6%的人对理想伴侣的学历有要求,指出“学历大专以下的就不要浪费时间了”或“学历相仿即可”。在所有征婚者中,8%的人提及自己的婚姻状况,其中6%的人对配偶的婚姻状况有特殊要求,如“对于离婚带孩子的,我想我还没有这个经验能教好您的孩子”、“离异有孩子等条件相差较大的男士们请不要浪费彼此时间了”这类句子并不少见。在自我介绍部分,约6%的人提到自己有孩子,并表达了对其深刻的感情。

2.心理条件

在中国网络征婚广告中,广告者们多从性格、兴趣、家庭观念等角度介绍自己的心理条件。性格特征指广告者自己或其理想配偶的品质,兴趣则代表了广告者的喜恶,家庭观念指其对待家庭、家庭成员及朋友的态度等。

(1)性格特征

在50则征婚广告中,广告者们使用各种词汇和短语来描述自己或理想配偶的性格特征。其中,“孝顺”、“有责任心”、“善良”、“幽默”、“体贴”在所使用的词汇中位居前五;而“想象力丰富”、“有魄力”、“兴趣广泛”在样本中不多见,因此,并未在统计表格中列出;此外,广告者们也多用“倔脾气”、“急躁”、“固执”等描述自己的性格特征。

(2)兴趣爱好和家庭观念

在50则征婚广告中,56%的广告者提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其中仅8%的人希望能与未来的伴侣共同分享自己的爱好,然而大多数人却用“喜欢音乐、读书”或“兴趣爱好广泛”等较模糊的语言来描述个人兴趣,其他不曾提及个人兴趣的人则多强调自己的物质条件和人格品质。

在50则广告样本中,26%的人提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4%的人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够“懂得维护好家人、亲戚、朋友圈子”、“懂得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二、美国网络征婚广告

在美国网络征婚广告中,广告者们基本注重两大条件,即物理条件和心理条件。针对前者,自我介绍及择偶标准中多涉及外貌、年龄、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是否有小孩等;而对于后者,往往提及性格、兴趣、家庭观念等。

1.物理条件

在50则美国网络征婚广告中,大多广告者并未提及或强调外貌和年龄。一方面,征婚广告上的照片已可明确展示个人外貌,另一方面,自我介绍部分已涵盖外貌的个人信息,如身高、体型、肤色等。在自我介绍和择偶要求部分,仅4%的人强调个人外貌,10%的人表达了对配偶外貌的特殊要求。例如,他们多采用“tan”、“slender”和“beautiful”来描述自己,并希望自己的理想伴侣“natural beauty”、“middle”、“good-looking”。

50则美国网络征婚广告中,仅2%的人定义自己的收入状况为“well”;16%的人使用如“I'm a computer professional turned Poet, writer and author”、“Every day I wake up thrilled that people pay me to do the thing I love. Writing fits really well with my easygoing attitude and gives me the flexibility to do what I want”等句子描述自己的职业,然而,仅4%的人希望自己的理想配偶“professional”;针对教育状况,在意该条件的人多希望自己的另一半“well-educated”。根据样本分析,男性似乎更看重教育状况,但也并未给出具体要求;所有广告者中,仅4%的人提到自己的婚姻状况;在自我介绍部分,16%的人提到自己有小孩,并且表达了自己对其深刻的感情,并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够接受并同样爱护自己的子女。

2.心理条件

在美国网络征婚广告中,广告者们多从性格、兴趣、家庭观念等角度介绍自己的心理条件。

(1)性格特征

在50则征婚广告中,广告者们使用各种词汇和短语来描述自己或理想配偶的性格特征。其中,“funny”、“have a sense of humor”、“smart”、“adventurous”、“confident”在所使用的词汇频率中位居前五;而“generous”、“conservative”、“optimistic”在样本中不多见,因此,并未在统计表格中列出;此外,广告者们也多用“silly”、“stubborn”、“headstrong”等描述自己的性格特征。

(2)兴趣爱好和家庭观念

如表6,仅6%的人不曾提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其余几乎每位男性都表达了对运动的偏爱;20%的承认自己喜欢和家人朋友共处,14%的男性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也能享受与亲朋好友共处的快乐。

三、结论

征婚广告词篇3

婚介广告太离谱,是读者普遍的感受。①一直以来,征婚版块作为未婚男女的桥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大量夸大其辞的征婚广告的出现,破坏了征婚广告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同时,征婚广告的组成要素――广告的真实性以及品位直接关系到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法律责任、整体形象等众多“要害”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1.征婚广告与舆论引导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广告的主要功能是要抓住和吸引住消费受众的感官注意力。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征婚广告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完美男女”,男的一般都是“英俊潇洒”,女的大多“端庄秀雅”,以绝对肯定的语气向大家保证,“找到我就找到了一生的幸福”!这倒也罢了,笔者注意到,在对大多数男性征婚者的介绍中,都会天花乱坠地提到此人家庭经济基础如何如何地好,试问,这是倡导怎样的一种婚姻观和价值观?

媒体对大众舆论具有引导功能,在社会转型时期更要保持一种前瞻性。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正确引导人们思考出现的社会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我们的周围确实存在着金钱婚姻或者把金钱列为首要条件的现象,媒体应该有自己的姿态。

2001年10月我国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大众传媒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宏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媒体不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实施《纲要》精神,在刊登广告时,同样也要时时牢记,认真贯彻。

2.虚假征婚广告与媒体法律责任

广告的刊登必须有一个前提:内容真实。“对广告真实性的要求,不仅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社会规范――没有人在接受广告信息时会愿意接受失实的信息,同时,这也是一种法律要求――我国《广告法》对广告的真实性有明确的规定。”②所谓虚假广告,也就是说对商品或服务做不真实宣传的广告。

征婚广告,水分不少。这当然首先与婚姻介绍所有直接关系。虽然民政部门有过规定,凡到婚介所征婚者必须出具“四证”,即身份证、户口簿、离婚证和学历证。而婚介所在实际操作中却走了样,只要征婚者交钱,报名手续非常简单,大多数只要带去身份证和学历证明就可以了,有的什么证明都不需要。填写登记表也是随心所欲,想怎么填就怎么填,根本没有人去核实。③虚假征婚广告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炮制”出来的,一旦在新闻媒体上刊登,形成传播辐射,极易产生误导,也会出现侵权行为:

首先,虚假征婚广告侵犯了受众的知情权。

受众在阅读广告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法律前提:广告信息是真实的。有人曾经开玩笑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有两个地方可以找到“完人”,一是在悼词里,一是在征婚广告里。征婚广告或夸大其辞或无中生有,掩盖种种缺陷,这种不真实,对于受众构成欺骗。欺骗受众就是对受众知情权的侵害。

其次,虚假征婚广告侵犯了受众的选择权。

受众通过征婚广告寻找合适人选的过程,也就是选择的过程。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虚假的征婚广告由于提供的信息是夸大或虚假的,受众依据虚假信息进行选择,必然出现失误,这是有悖于消费者的真实意愿的。④征婚意味着选择,事关征婚者一辈子的幸福,怎可当成儿戏?

再次,虚假征婚广告极有可能导致当事人触犯《婚姻法》的恶劣后果。

新婚姻法明确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然而,有些不法之徒利用征婚登记的不规范,不顾自己已婚的事实,刊登征婚广告,欺骗他人感情,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或是婚外非法同居,或是犯重婚罪。这样的实例已非个别。

对此,虚假广告的广告主固然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对新闻媒体而言,也要负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

我国《广告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广告经营者,广告者依据法律、行政法规查验有关证明文件,核实广告内容,对内容不实或者证明文件不足的广告,广告经营者不得提供设计、制作、服务,广告者不得。”刊登征婚广告审核量很大,但是,新闻媒体必须承担验证文件的责任,如果证明文件齐全,结果是虚假广告,产生法律纠纷,新闻媒体不应承担民事责任。而如果没有验证,或者验证不全,却刊登了虚假广告,则应承担民事责任。

就目前而言,部分媒体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征婚广告审核机制。如果一旦出现法律纠纷,新闻媒体必然会被推向被告席,相应地,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一方面是经济赔偿,另一方面是声誉受损。

3.征婚广告与媒体品质

在某种意义上,媒介也是一种文化,它不仅传载文化,而且本身也表现为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形象代表。而作为文字媒体的报纸更是文化的一种积淀和折射。

好的广告让人赏心悦目,也能迅速提升媒体的品位和形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众多的都市报上,往往类型化地堆砌着品位低下的征婚广告,煽情地对读者说:“看,我不错。”此类广告不仅大大降低了报纸的品质,而且让受众由对征婚广告的不信任,进而产生对报纸的不信任,危害极大。

《申江服务导报》的做法值得借鉴。其征婚版分成两块内容:一方面,每次都介绍一位应征者,而介绍内容都由应征者本人策划撰写,有人生信念,也有性格介绍,有未来憧憬,也有往事回忆。诗一般的语言,让读者真正走入应征者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则追踪报道以往应征者最近发生的小故事,饶有趣味。该版的成功正在于文化性与功能性的完美结合。

当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渐趋于高品位化时,报纸应当提升自己的品位适应这种变化。

4.明确责任,做好征婚广告

首先,规范广告用语。明确虚假征婚广告的危害性,必须对婚介广告的用语进行规范,所有广告用语都必须真实、可靠。最近沈阳市民政局做出规定,不得在婚介广告中使用描述性、不可界定的用语,类似“英俊潇洒”这样的词语就在禁止之列,婚介广告“只限刊播征婚者性别、年龄、身高、职业、学历、婚姻状况等(经济来源及住房情况只能说明有无)”。各地媒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定,以保证广告的真实性。

其次,发挥舆论监督职能。在征婚版上开通投诉电话,对婚介行业进行监督,所有不实的婚介广告都将曝光。

第三,提升广告品位,引导正确的婚姻价值观。鼓励征婚者以散文、诗歌、独白等文字形式介绍自己,展现个性,以突出征婚广告的文化品位。

提升征婚广告的品质、完善征婚广告的审核机制,对于社会和媒体来说,都会从中获益匪浅。征婚广告内容的设计,可以潜意识地影响受众的婚姻观和人生观;征婚广告制作水平的改善,可以提升媒体的品位,加强竞争力;征婚广告审核机制的完善,更可以避免新闻官司的出现。

注释:

①《完美男女太离谱,上海对夸张征婚广告喊“停”》,2002年7月25日新闻晨报

②顾理平:《新闻侵权与法律责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征婚广告词篇4

征婚广告开头介绍自己时,可以不用简单的形容词,而用具体的事情:比如,你想说自己独立,请说自己是怎么独立的,比如——16岁就一人在外打拼。想表现努力上进,就说自己为了奋斗目标做过哪些至今令自己难忘,甚至将来可以向孩子炫耀的事情。

“我是个积极乐观、善良、大方得体的女人,工作很努力。”

这样的形容词可以安在任何一个女人头上,根本看不出差别。有哪个女人会认为自己不积极乐观,不大方得体,不善良?

“我是一个负责任、善良、有幽默感、孝顺父母的男人。”

同样,这种说辞可以套在任何一个男人身上。而征婚的你怎么让对方判断你这个未曾谋面的男人,是否负责任,是否善良?又有哪个男人承认自己不孝顺父母呢?

那么,我们如何找出自己最美好的特质,并写进征婚启事,让人看了以后对你怦然心动呢?

或许,你的外貌不够80分,身材也不如模特,但是你一定有个特质是动人的,比如心思细腻、会照顾人,比如落落大方、宽容大度,比如遭遇挫折、困境时,也愿与对方不离不弃。

另外,有些女性朋友不要以为自己各方面条件都很一般,收入也不高,就理所当然地想象自己在“相夫教子”这一项上特别出色。相夫教子跟做家务不是一回事,它需要足够的内涵与智慧。还有的男性直接点名要求寻找贤妻良母型的未婚女子,可是,未婚女性还没有当过妻子、母亲,怎么肯定自己就是贤妻型呢?

要让对方能找到对你产生了解欲望的词汇,你就不能空洞地介绍自己:负责任、善良、勤劳持家等等。如果你希望对方宽容,请说怎么个宽容法;谨慎使用“成熟、成功”,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是两个概念,你心目中的成功也许和对方想象的成功相差很远。

有的女性朋友要求对方是1.75米以上45岁以下成功男人。这个群体多半已婚,或离异有子。即使单着,身边肯定有大批85后90后的女人瞄着。不改变观念,你真的很难成功。

我们很赞同,有的人在征婚广告中加上“离异有孩都可考虑”,这样一来,选择面就广了。征婚广告就是要撒最大的网,你俩成不成、性格是否合适,并不是全靠硬指标。

在我们收到的征婚广告中,有人作诗,有人用散文想表现自己的文学水平,其实你的某些软实力可以在认识对方后,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如果大段文字堆砌,语言还不通顺,关键还不让编辑改动一个字,那么好吧,成功率可想而知。

征婚广告词篇5

在Laura J. Schaefer的书《透视征婚广告的历史》中,维多利亚时代绅士们的征婚广告通常都不自觉地灌入某种莎士比亚体,充满了不文言则不成婚的悲壮意味,此外,还附加一份详细的财产报告和官方认可的体检表,情书和遗嘱都有了,可见旧时代的英国熟男尽管缺乏平安贵族深草少将,为了追到大美人小野小町,带病狂奔100夜,最后死在半途中的那种东方式的狗血激情,却也还真心诚意,腐朽之处偶现奇葩。

遗憾的是,这份传统并没有得以延续,一方面是因为19世纪中期,英国报纸的征婚广告开始取消私人私语,代之以征婚中介的集体征婚广告,所谓的集体征婚广告和我国上世纪90年代的征婚广告如出一辙:“王某,27,173CM,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本市户口,有房无婚史,欲觅肤白贤惠持家女20-25共携百年,有意者请电XXX(中介电话)。” 中介竞争激烈,片土必争,而报纸广告价格昂贵,所以莎士比亚体也好,拜伦体和济慈体也好,注定要牺牲给商业性,征婚广告不比“马桶急修”有趣多少,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之一;另一方面,以前的人登广告前掏心掏肺,因为要和你定生死,而现在的人谈了30次恋爱,也不一定要和你定生死,当然用不着那么上心。所以个性征婚的文化一旦没落,似乎就这样一直没落了下来,到了互联网的年代,也还是没能咸鱼翻身。

比如说 《卫报》算是英国最有文化的报纸了,所以吸引了很多三高(高龄,高智商,高 品味)的小资、中产和绅士们在卫报报业集团创办的“卫报情侣网”上征友。它可不像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上的, 该网站打出“高雅”牌,所以又有“三高阶层”的TAKE ME OUT(山寨版《非诚勿扰》的前身)之称。尽然如此,我在浏览了35岁到49岁英国熟男之80%的征友启事后,得出了一个深刻印象:他们都是同一爹娘生的,且在同一个幼儿园长大,都泡过同样的妞(在沙滩上喝红酒看落日),欣赏同样的音乐(从摇滚到爵士到古典),听同一电台(BBC4),都是英国左翼(谁叫《卫报》是左派报纸呢?),都热爱健身(每周两到三次)和绿色食品……他们,像大部分的英国熟男那样,信奉谦虚的美德,每到需要夸赞自己时,都要借助他人之口(我的朋友说我是一个非常具有幽默感的人,我的母亲说我智商很高……),虽然他们的开场白都是“坦白地说”,但是要他们真的袒露自我,那可真得动用高级瑜伽才能把他们那僵硬的嘴皮撬开不可。

当然也有“出类拔萃”的熟男,敢于以这样的广告词示爱:“我170,失业有孩却腿短志坚,苦练咏春拳,47岁高龄仍在读牛津积极心理学MA,业余爱好中世纪炼金术和密宗。性格古怪,爱走偏锋。希望遇到不戴假睫毛,不化僵尸妆,不追宝马者,共同探讨真爱的奥秘。她不一定非要读村上春树,但最好明白为什么不对称的耳垂也可以很性感的道理。”

征婚广告词篇6

先是载于1922年2月19日上海《民国日报》上一则《堕坑登报征夫》搅浑了一潭池水。当时的评论认为,世风日下,才生出如此怪现象。一位21岁的香港姓黄名雪花,真是个人如其名,不仅“雪肤花貌”,还“颇通词翰”,摆明了,是个不幸堕入火坑的“美女”加“才女”,只因厌弃烟花生涯,她才生出从良的意愿。真正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她的广告语写得够水平,要是风流侠客柳永在世,准定会感动得泪湿青衫,把最后一条裤衩都当掉,雷急火急地为这位黄雪花小姐赎身。以下便是绝妙好词:

自维陋质,少堕烟花。柳絮萍轻,长途浪遥。茫茫恨海,谁是知音?黯黯情天,未逢侠士。孽缘已满,夙债堪偿。无奈未遇知音,难奏求凤之曲。每念红粉飘零之苦,同抱天涯落拓之悲。好景无多,名花易谢。雅不欲托报章而择配,登告白以求凰。翻觉红粉颜羞,难免文人讥讽;奈何东皇力薄。可恨护花无方。章台作客,大半征逐风尘;惜玉怜香,总之花丛稀见。叹年华之逝水,付夙恨以何如?若蒙君子如司马之多情,小妹具文君之慧眼,不弃花丛贱质,请速惠临。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黄雪花一点也不藏掖,大大方方地登出了真实地址,有意者尽可以前往洽谈。在80多年前,这勇气并不算小。时至今日,我们又何尝见到哪位小姐征婚,肯曝光自己的丑史?她们倒是极有可能会偷偷地去医院做个处女膜修补手术,然后再闪亮登场。读了黄雪花的那则征夫启事,老实说吧,谁也没有资格嘲笑她,作为镜子,倒是朗照出现实某一面的阴暗、虚伪和可笑来。

旱在70年前,1931年7月6日的上海《民国日报》就登出了《一般女士征求如意郎君的标准》,如今稍加理会,竟不免有隔世之感。“标准”如下:

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五、对于女子的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七、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八、有创造的精神,有保守的能力。

换在今日,男人在经济方面仅有“相当的独立”显然是很难令人满意的,自视甚高的上海姑娘早就在大众媒体上公开声明,非高薪者不嫁,非有车族与有房族不嫁,其他方面,诸如“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高尚的人格”之类,倒是可以尽量“放水”。由此可见,70年前的上海女子对如意郎君的要求太低,也太琐细,远不如现如今的上海姑娘目标明确和立场坚定。

再看一则登于1931年9月16日《大公报》上的征婚启事,其词有不可思议处:

余二十七岁。现中校职,世界主义之泛东方者。欲聘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革命思想。长政治、外交,不尚虚荣,年在十七上、二十五岁下者为内助。有意者请函济南按察司街马子贞转刘海涛。

那个年代的特色竟从一则征婚广告中泄露出若干信息。征婚者刘海涛除了向女方提出能力、容貌和性格的要求外,还十分突兀地责成对方“富革命思想”。时至21世纪初,纵然是跌伤了脑袋的男人,也断然不会征求这样的女将,以谋强强组合了。正因为时代的隔膜,便显现出令人发噱的诙谐意味。

征婚广告词篇7

1900年的“庚子事变”后,清政府无法再维持它的封建专制统治。为笼络人心,同时也是在外国的压力下,它被迫实行“新政”,恢复了“百日维新”时期光绪皇帝颁布的一些政令,被禁锢两年的戊戌思潮重新涌动。其最初的表现是,从1901年起,出现了新一轮翻译事业的高潮。开始时每年出版一千多种西方和日本的译著;以后递增至三千种以上,远远超过洋务运动和时期。为了启封建之蒙,破专制之弊,所翻译的书籍绝大部分是社会学和政治学著作,如《民约论》等,其中也包括再版的歌颂“爱情至上”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今译《茶花女》)。各种先进的西方思想文化,通过这些译著潮水般涌入中国,与传统观念发生大碰撞。它的广泛性和对民众的刺激深度,都远远超过时期。加上大批留学生的出国和来华外国人的增多,中国与世界的隔膜被逐渐打破。长期在封闭的小农经济古老沉闷氛围中生活的中国人,仿佛在一夜之间,看到了世界近代文明是个什么样子。

最先接受西方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勇敢站在时代前列,成为新观念的弄潮儿。他们的家乡父老则大不以为然,叹息人心不古,斥为离经叛道。在新与旧,西学与传统的激烈交锋中,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婚姻观念的变革。中国古人就把家庭视为国家和社会的缩影,故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名言警语;近代有识之士如秋瑾等人则大反传统之道,把婚姻和家庭的革命看成是破除专制制度的政治革命的起点。确实,一个人如果连个人的命运都不能把握,婚姻都不能自主,还谈得上什么改变国家的前途?就这样,在婚姻自主的口号下,1902年中国报刊上出现了第一份征婚广告,1909年前后发生了第一桩涉外离婚案。中国人初尝恋爱自由的禁果,青年学生的自由择偶蔚成风气,与外国人的通婚开始时骇世惊俗,以后也渐渐习以为常了。这中间,既有许多动人心弦的爱情喜剧,也有不少催人泪下的婚姻悲剧。

第一份征婚广告刊出,招致女性世界一片指责

1902年6月26日和7月27日,在中国南北最开明的两份大型日报――天津《大公报》和上海《中外日报》上,相继刊载’了由同一人求登的一则征婚广告。在男女婚事历来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掌握的中国,这种公诸报章自由择偶的行动,无疑是一项石破天惊之举。广告全文如下: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请即邮寄亲笔覆函,若在外埠,能附寄大著或玉照更妙。信面写AAA,托天津《大公报》馆或青年会二处代收。

这位从中国南方“北来游学”的青年学子,显然是冲破旧礼教束缚,“敢吃螃蟹”的第一位勇士。他所提出的三条择偶标准,分别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三种妇女观。即:破除缠足恶习,提倡人体的自然美;兴办女子教育,提高妇女的文化修养;摒弃结婚旧礼仪的繁文缛节,采用简单自然的西式婚礼。这则征婚广告的出现,不仅是中国男子求婚形式变化的初端,而且反映出择偶标准的一种时代趋向,是对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一种挑战。所以,《中外日报》在刊登这份广告时,特意加上了一个十分醒目的标题:《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表达了舆论界的赞赏态度。

有意思的是,征婚广告登出后,在女性世界未见热情反响,却掀起了抨击指责的轩然大波。著名的女权运动领袖林宗素写信给《中外日报》,猛烈批评这则广告。她写道(原文为文言文,今译为半文半白文体):

近读贵报,见载有《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读后骇然,所谓南清志士,究竟是何许人?为何隐名不报?观其口气,大有以中国伟人自居之意,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口谈维新的庸人罢了。何也?既然征婚求偶,就该自报家门,介绍自己的品行职业。当今之世,不仅男择女,女也有择男的权利,西方男女订婚,都有个相互了解的过程。今此君开列对女方的三个条件,对自己的情况却讳莫如深,直将吾中华二万万女子视为随意摆布的姬妾,视为上海租界的也。

林宗素的态度不免偏激,但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看出了这位征婚者单向择偶的倾向,即只对女方提出要求而丝毫未介绍自己的情况。这种倾向反映出当时即使是思想先进的青年,头脑中依然保留着传统士大夫的男子中心主义。

三年后情况变化,留日学人征婚很快得到女性回音

三年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观。

1905年,留学日本的青年人王建善在上海《时报》上也刊登了一份征婚广告。与前者不同,他将自己的姓名、职业、住址一一开列,通篇不提对女方的要求,充分表现了一位心地高尚,受过现代教育的新型男士对女性的尊重。广告原文如下:

西人言中国人婚配如牛马,任人牵弄,此言殊酷,近人所以有自由结婚之说也。然吾国教化幼稚,骤令男女会合,或反乱纲纪,识者又忧之。余以为宜由男女互通信,先各抒衷曲,质疑问难,徐议订婚,既可免嫌疑,又不致妍媸误配,诚一夫一妻偕老同穴之善法也。创法请自我始。敢告女同志,如欲与余通信,可照下开地址邮寄,信到,誓不示他人。并望亦示地址,令可寄回信,借通信以讲学,亦文明风俗所许,正不必拘拘于婚字也。若欲就医学上之质疑问难,而除去婚姻思想者,余亦愿与为友也。

再者,余今留学于日本医学校,并不欲急娶;因人材难得,故欲早早物色。以下所开住址,日本邮局必能递到,若有迁居,事当登报声明。至婚姻进化之理,言之甚长,旁观有疑我者,或俟他日更著一书就正,今姑勿赘,识者谅之。王建善谨白。寓日本金泽市长町一番丁三十番地鹤来方。

这则征婚广告的标题为:《通信结婚法・敬告女同志》。征婚者不仅限于自己求偶,并且首次引进了国外书信往来以结良缘的新方法,即男方先通过报刊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公开介绍自己的情况,留下通讯处;对此感兴趣的女性则通过通信,对男方作进一步的了解;双方先成为朋友,再决定是否缔结良缘。广告中的“女同志”一词,自然与今天的含义不同,是指在婚姻自由上志同道合的女性。这种通信结婚法,在“男女之大防”的时代,无疑是知识青年相互结识的最好媒介;即使在今天,对千里之隔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条文明的红线。

这则征婚广告登出后,很快就收到了回音。于是这位青年再接再厉,同时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编写了一本《通信结婚法说明》的小册子,由上海有正书局出版发行,广泛向人们宣传通信结婚法的益处,鼓动人们加入到这种

文明征婚的行列里来。二是在报纸上刊登启事,解释自己的婚姻观和择偶观,以消除人们对这一新方法可能产生的误解和疑虑。他写道:

此法由男女先行通信,各抒衷曲,徐议订婚是也。自将此法登报后,竟有与仆通信者,足见斯道不孤。男女配合,以专一为贵,故须守一夫一妻主义。然择偶之际,不妨多其途以求之。如有女同志愿与余通信者,请奋自由之勇气,幸勿以怯懦自阻。唯此系人类高尚之行,仆当守平生正直主义,加意恭敬将事。

与死人“成婚”守寡八年的顺德女子终于离经叛道

当时勇于自由恋爱,敢于自主择偶的,绝大多数是新式学堂的学生和毕业生。但是,受时代风气的浸润,一些未入学堂之门的城市女子,乃至风气开通地区的乡下女子,也开始不顾周围习俗的压力而自选意中人。

1904年,广东顺德县霞石乡女子梁保屏,在为她死去的未婚夫守寡八年后,与顺德城内艳真居照相馆店主陈燧生结识,双双赴香港登记结婚。这件“离经叛道”的大事,使全村震怒,欲治之罪,但已鸳鸯双飞,无可奈何,只得将梁保屏的丫环阿三送县里问罪,当替罪羊。梁保屏在香港闻讯,于心不忍,便向香港华民政务司提讼,要求通过外交途径,释放无辜的阿三。为此,她申诉了为什么要到香港去注册结婚的理由,倾吐了一位与死人成亲的守寡妇女的痛苦和对新生活的强烈憧憬。她写道:

处女梁保屏,二十二岁……年仅及笄,由父母立意,命往未婚夭亡周姓子家为死人妇,是时懵然无知,不识所谓守贞也。自是八年,于兹苦雨凄风,殊无生人乐趣。及稍长,见理愈真,方知男女居室,乃人生大伦,古有明训,何须自寻烦恼,有负天地生成,将必择人而事,如是立志,既有年矣。乃于本年孟夏,偶偕仆妇阿三等,往县城艳真居拍照小影,因此得见该店主陈燧生,年少老成,非同俗子,自愿托以终身。回家即亲修一函,着阿三送去,询问燧生曾否成家。旋得回书,知其尚虚中馈,私心窃喜,商订姻盟,无如燧生屡次书来,皆谓必须禀明两家父母方可从事等语。唯自念堂上老人素泥风俗,纵有请命,难邀允准。于是以大舜不告而娶之大义,相劝燧生,始冒险同到香港,即循英例,报注婚姻册,托庇于文明宇下,当官匹配,正大光明。陡后就地禀知父母,且求宽宥独断独行之罪。

为追求婚姻幸福,中国古代不乏男女私奔的事例。同样是抗婚另嫁,近代广东女子可以“托庇于文明宇下”,到香港结婚,摆脱乡里纠缠,这固然有广东毗邻香港的地理因素,更是物换星移、时代风气转化的结果。

新青年厌恶繁文缛节,纷纷采用西式婚礼

自由结婚是件新鲜事,新人自有新的做法。在清末,西式婚礼开始流行,并备受新青年的欢迎。

中国是个崇尚礼教的国家,婚礼被赋予礼制的意义。从周代起,婚姻礼仪就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道程序,就是所谓的“六礼”,后世愈演愈烈,名目繁多,举不胜举,以致成为嫁娶双方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自由结婚的男女青年,厌恶这一套繁文缛节,纷纷采用西式婚礼。这种风气,从1905年起流行于上海、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并向中小城市蔓延。它的一般程序是:傧相引导新郎新娘入场,奏乐唱祝婚歌,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新郎新娘相互交换结婚戒指,来宾致贺辞,宴会。婚礼结束后,一般还要拍结婚照留念,下面是两场典型西式婚礼的例子。

1910年10月16日,清末立宪运动的风云人物徐佛苏在天津举行婚礼,《大公报》创办人英敛之到场祝贺,并在报上进行了报道:“徐君公勉,字佛苏,湘中名下士也。现主京师《国民公报》笔政,兼为国会请愿代表,素抱丈夫四方之志,年近受室,尚未聘有佳偶。近由英敛之君作伐,与北洋高等女教员黄剑秋女士缔婚,于昨十四日午前十点钟,在河北李公祠内行文明结婚礼。届时来宾有北洋女子师范及公立高等各学堂女生及绅商学各界维新志士共二百数十人。首由英敛之君登台演说。大旨谓:‘夫妇之道,最重爱情。有此真精神以固结于其间,则百年和合,永无反目之虞。我国数千年来,婚姻一事,专听父母之命及媒妁之言,其祸之烈,不可胜言。西方结婚,所以必讲自由者,职是之故……’演毕,遂引领徐君与黄女士行文明结婚礼,仿泰西通俗,互将戒指戴于手上。礼毕……席散,该新伉俪二人遂乘下午火车晋京。”

征婚广告词篇8

[关键词] 文化安全;档期电影;贺岁片;征婚片;“口红效应”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问题愈发突出,作为影响最大的文化类型之一,中国电影及其市场发展值得关注。从经济战略而言,电影市场是文化市场的重要一极;从文化战略而言,电影市场是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电影作为当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在主流文化解构的背景下,①在多方面涉及文化安全。金融危机阴影下的2008年底贺岁档,《非诚勿扰》迅速成为票房冠军,已经成为冯氏影片最卖座的一部。如果说《中国式离婚》让中国影视进入了“后结婚时代”,那么近年频繁上映的征婚影片又让我们体会到一种更猛烈的征婚文化的影响力。征婚片作为贺岁片,在大事频仍的2008年获得成功,其中缘由值得深思。

一、档期电影时代的中国贺岁片

随着商业片的发展,档期电影的时代已经来临。好莱坞等成熟电影市场已把档期研究透彻,影片可能还没开拍就确定好了档期。超前的档期安排甚至在导演、演员、剧本甚至故事大纲这些电影最基本的要素完成之前,而这在中国以前看来还不可想象。

档期已有,组合难成。除了贺岁片档以外,中国电影有了情人节档、奥斯卡档、暑期档等,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全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电影拍出之后开始学会在不同的档期寻找到自己最可能有价值的位置,而档期也越发理性地排列自己能够掌握的影片资源。但是,目前的中国贺岁档等电影档期还远未形成自己的特色,一年冷,一年热,题材不固定,票房不稳定。而美国的档期电影无论是内容还是票房收入都有明显的标志,如“暑期档”票房通常能占到全年的40%,主要观众群是正在放假的青少年,以商业片为主,如热闹的动画片、刺激的科幻片、动作片和搞笑的喜剧片。档期的最大价值是将所有的电影资源按照最合理的市场原则进行组合,并将这一组合理念贯穿影片的宣传、制作、放映等各个环节,而不只是单纯的后期放映策略,更不是时间上的押宝。而目前贺岁档等档期还没有很好地组合在一起,甚至出现不顾题材的成堆影片都来冲击一个档期的情况。

偏爱形式的大制作,忽视内容的创新,甚至脱离了贺岁片的宗旨。众多贺岁片在票房上的成功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导演和技术,后者又推动前者逐渐开始了大制作。大制作无可厚非,但是往往让形式上的恢宏、炫目、夸张、刺激取代了内容上的细腻、感人、丰富、创新。如2007年岁末贺岁档期《投名状》《集结号》等虽然视听震撼,人物性格和动作鲜明抢眼,票房火爆,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作为贺岁片,题材上温暖爱情、吉祥或优美的故事为首选,风格上以欢庆热闹的喜剧为最合适,目标观众以老少咸宜为主,主题的人情和道理要通俗易懂,这才能让绝大多数的观众都顺畅接受。而无论是《投名状》的血腥杀戮还是《集结号》的灰色战争,都已经偏离了贺岁片的方向。要突破文化资本化思维,②尊重艺术规律。

二、贺岁片中的征婚电影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结婚方式的变化巨大,但是在电影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不可测的文化底蕴让历史剧、战争片长时间占据中国当代影视大量空间,个人的私生活很难取而代之。另一方面,是近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人思想、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重要主题的放映也主要以对社会影响较大的宏大叙事为主。

相比之下,对于中国人私人空间――尤其是结婚方式变化的关注明显不足。而征婚电影的井喷既是填补这一需要的极端表现,又让人不得不反思档期电影市场中金融危机下的表现。其实,征婚片对婚姻文化的反映多是一种戏剧化、喜剧化方式。《爱情呼叫转移》中12女对1男,《爱情呼叫转移2》中12男对1女的征婚方式其实和现实中有的征婚相比也许并不是太夸张,但足以让人感受到征婚这一社会现象的重要性。

《桃花运》讲述围城内外的男女寻找婚姻、爱情的故事,主要以五个不同年龄的女性为视角,情节相对独立,展示婚姻的多种可能性。成功小白领(李小璐饰)可以争取到广大白领阶层,懂得享受小资生活,婚姻理想是找个有钱的男人当靠山,而现实却是别人介绍的有钱人各有缺陷,让她明白,只有主动出击寻找有钱而且有才的男人,才能让她满意。一个富商的女儿(宋佳饰),得到一大笔遗产,一心想找一个真心实意对自己好的另一半,结局完美,过程戏剧,纯情但不做作。一个农村女孩(梅婷饰),对夫妻生活传统保守的观念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坚持认为只有婚姻里的关系才是最长久的,是返璞归真的爱情想象,最淳朴的爱情观也最能获得大多数女孩的认同。还有中老年爱情,以历经沧桑的人生,无论是婚姻厌倦型还是心甘情愿型,感情把握自然到位,感觉真实,惹人怜悯,用爱情博得同情和感叹也是贺岁片的重要策略。

《非诚勿扰》讲述大龄青年秦奋在征婚中遇到一位陷入婚外恋的空姐笑笑,想用自己的真诚和爱来帮助笑笑,可惜笑笑始终跳不出不伦恋,反将自己逼入绝境。作为典型的贺岁片,几乎看不到明显的批判和讽刺,即使是批评也是调侃式的。《非诚勿扰》的灵感来自陈国富的电影《征婚启事》,《征婚启事》做的是一个结合虚构与纪录的艺术实验,最大的创作动机是找一个借口来看遍“人的嘴脸”,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现实性。而《非诚勿扰》惟一深沉、深刻的话可能是秦奋对邬桑告别感言:“钱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我就是缺朋友,原来最好的几个,现在都各奔东西了,有的时候真的会特别孤独。”这个情节是借用顾晓阳的小说《洛杉矶蜂鸟》,那个小说结尾是,刘小刘在洛杉矶开着车,一边唱一边就忍不住泪流满面。影片试图从感情的角度去解释和解决婚姻中的情感死结,可惜最终只能让笑笑以自杀的形式来摆脱这段感情。

总之,征婚电影作为典型的贺岁片,以一种热闹的方式表现浮躁的情感世界,非诚勿扰之“诚”是“心诚”之“诚”,而诚心成了快节奏现代结婚中最宝贵、最缺乏的要素。影片内容具有贴近性、时事性,用网络征婚这一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很具代表性,以至于越来越靠近央视的春晚小品,要对一年来发生的大事进行总结点评。无厘头、戏谑的语言具启发性,它让观众在影片故事层面得到情感的共鸣,在信息方面得到满足,如《非诚勿扰》对2008年发生的地震和金融风暴的提及就引起了观众会心的反应。

三、“口红效应”与隐性广告策略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商品,而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2008年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恰恰给“口红”带来了市场。美国媒体称,口红、面膜的销量眼下开始上升,而做头发、做按摩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这与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口红效应”开始显现,“口红效应”一词也在海外媒体上不断亮相。日本市场调研机构近日的消费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其他行业走冷,游戏机行业中的任天堂和索尼PSP,却销量大增,其中很大一部分将作为圣诞节和新年的礼物,成为日本玩家迎接新年的伴侣。

“口红效应”一词在国内走红,源自电影行业的一场讨论,还主要是理论的附会。2008年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那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沉寂趋冷,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热闹的歌舞片大行其道,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希望,还让秀兰•邓波儿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有人因此认为,中国电影也可借“口红效应”,找到一次逆境上扬的机会。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由电影借“口红效应”推广开去,其他文化娱乐产业也可以从“口红效应”中获益。但是,贺岁片的井喷,尤其是《非诚勿扰》的票房成功并不是金融危机直接的反映,而是有深层的社会原因和经济规律。

2008年是中国大事年,大悲大喜不断,观众对喜剧的需求饥渴。大悲有南方雪灾、汶川地震、金融海啸等,大喜有奥运成功举办、神七胜利升空、两岸三通等,国人心理大起大落,急需释放紧张压抑,越是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越是需要喜剧,需要寻找一种精神的释放和寄托。

档期成就《非诚勿扰》,占尽天时地利。天时主要是,除了周末档外,还有圣诞档和元旦档,这两个节日档足以让《非诚勿扰》狂揽票房。相比之下《梅兰芳》虽是一部投资上千万美元的“超级大片”,但却后继乏力,《叶问》也对《非诚勿扰》形不成威胁,同时避开了可能形成威胁的《赤壁》,这给《非诚勿扰》留够了足以抬高票房的时间。如果不是《梅兰芳》提前公映,《非诚勿扰》也就不会提前公映,继而档期也不会赶这么好、这么巧。

商业营销多元化,隐性广告策略化。电影成功再出书的策略已经不再新鲜,但是多元化的营销仍然是电影市场成功的利器。出版商把《非诚勿扰》的剧本称为长篇小说,以图书、互联网、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四种形式同步传播,再加上图书里的广告以及电影以外的广告,冯小刚在商业运作上可谓得心应手。

隐性广告的硬性植入在保证投资的同时伤害了艺术原则。葛优刚演完哭戏,观众尚在回味时,一张某银行信用卡突兀地被丢在了桌上,粗糙的植入很容易伤害了观众的情感。影片中植入的广告涉及餐厅、酒、汽车、邮轮、信用卡、手机、网站、笔记本电脑、景区、墓地等品牌,皆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电影的画面或对白中。

从社会思想来说,也要警惕以电影为载体的外来文化侵蚀,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日益增长的虚无主义、浮躁文化、西方现代非理性思想等,③对中国电影、思想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这样广告满天飞的形势必会影响电影艺术的自由发挥,尤其是结尾大团圆的结局显得牵强。影片在最后部分生硬地一转:笑笑跳海被救,重生以后抛弃了过去的感情包袱,和秦奋好好地重新经营一段新的感情,同时,秦奋还从自己的发明中看到泛红的股票指数,象征着一切都会好起来。对商业妥协以后看起来皆大欢喜,但实际已经把影片的整体感破坏殆尽,一部出色的悲喜剧变成了博人一笑的肥皂剧。虽然这么多的广告连导演都自觉脸红而出来道歉,但显然这种道歉不能挽回电影在艺术上的损失。电影艺术的创新,还是要内入手,尝试叙事结构的创新和叙事策略的打磨,④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电影市场的活力。

注释:

① 卢衍鹏:《主流文化的解构与文化研究的重生》,《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② 王冬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出发》,《学术论坛》,2011年第7期。

③ 卢衍鹏:《反理性思潮与文学研究的现代性》,《当代文坛》,2009年第4期。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