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体育游戏的教案8篇

时间:2023-03-15 15:00:24

体育游戏的教案

体育游戏的教案篇1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大众体育的发展,体育游戏这一健身效果好,学生主动性高的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广泛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注重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获得自主,快乐的情绪,发展个性。探讨如何创编体育游戏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加强对体育游戏的更深层的认识,丰富体育游戏的内容,提高其在体育教学中组织运用价值。 

游戏,对于每个人成长的过程有着积极作用。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已经被人们所共识,他不仅能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和基本活动能力,同时也是运动技术教学不可以缺少的教学环节和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教学发展少年儿童的体育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智力与个性发展。大部分体育游戏蕴涵教育因素,从游戏的名称、内容、方法、作用、目标无不有丰富的教育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的同时又对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创编思路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为什么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游戏都那么相似,那么一成不变?我们是否忽略了孩子的天性,游戏是一种工作,游戏是竞技吗?我们太重视游戏的结果而忽略了它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养成正确的走、跑、跳、投、攀爬、滚翻等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体育教师需要创造更多更新的游戏,使游戏在孩子心中更美好,笑的更灿烂! 

新课程标准在学习领域及其目标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体育教材的结构体系,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也给我们的体育游戏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创编体育游戏的价值取向 

(一)体育游戏内容价值 

体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习惯,选择活动的成功和欢乐,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创造。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的选用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a学生的满意度高(许多游戏幼儿喜欢的游戏而小学生不一定喜欢)。b有利于基本教材的教学(人体活动的部位,组织的要求等)。c效益性强(不需要特殊的器材与场地条件等)。体育游戏的创编和组合,构成一个游戏的基本要素是活动方式,竞赛的组织与判罚规则。活动方式可以依据课的教学内容的需要自由选择和设计,判罚的内容也可以较灵活,教学手段的采用亦可为具体内容改变而改变。 

(二)体育游戏组织构建价值 

体育的规则都强调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它们其实都源于游戏。但是体育游戏与体育竞赛不同,游戏中的公平不单是指参与比赛的机会均等,也指取胜的机会均等。体育游戏的最终目的是承认并消除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差异,这也是学生对它喜爱有加的真正原因,它让参加者对胜利充满信心与希望。主要体现为:1.实力差异的弥补,如强弱互换,要求不一等。2.多因素组合,即不会单凭借某项素质或技能(速度,力量等)就能取胜。它可以包括个体、团体、裁判等多方因素的影响。3.不确定性,如投准,猜拳、反常动作等,结果难以预料。体育游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由学生个性差异所带来的吃不饱与跟不上之间的矛盾。 

(三)体育游戏文化价值 

体育游戏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本身的娱乐性质对人体生命功能必要的调节作用。快乐性是游戏的第一特征,快乐性一般通过有趣的活动方式,输赢体验,违规判罚等途径获得。通过体育游戏的矫正,人的进攻本能被规则化,透明化,游戏化,它在个性发展,人际和谐,社会进步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公正与公平,利己与守则,分享又共承,在个体社会化活动中,让人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体育游戏的创编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具有思想教育价值是创编游戏时必须考虑的一条重要原则。无论游戏的名称、内容、方法、规则、情节还有评价等方面都应该考虑目的性、教育性、避免丑化、庸俗化、肤浅化等不健康、不文明的做法。游戏是针对学生意志品质还是行为习惯,是针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还是学生个性,或者我们同时兼顾多个目标,总之教育的目的性应该明确。 

(二)健身性原则。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不可以脱离体育学科的特点。它必须具备通过游戏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游戏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技术含量,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不重视其健身价值,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不能称之为体育游戏。 

(三)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又称娱乐性原则。如果游戏富有趣味性,会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同学们自始自终,全力以赴的参加活动,游戏越新颖,竞争性越强,情节越生动,趣味性越强。 

(四)针对性原则。创编游戏必须明确游戏的对象,不同的对象对游戏的要求有很大差异。男生喜欢的游戏女生不一定喜欢,小学低段生喜欢的游戏小学高段学生未必感兴趣,适合少数人活动的游戏,不一定适合班级教学。因此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龄组的同学的生理,心理以及班级的特点,创编具有实效性的体育游戏。 

(五)安全性原则。由于体育游戏大多借助器材,道具和障碍进行活动,就必须考虑安全因素。一是场地器材的安全。二是游戏动作本身的安全。三是组织教学的安全。因此在游戏动作的设计,规则的制定,组织方法的运用以及场地器材的选择上,保证游戏的安全。

(六)可操作性原则。要求创编的游戏简单易行,便于组织开展而有运用价值,不必花较多的讲解,示范和组织时间,不需要贵重或种类繁多的器材,凡身体正常的人都可以参加,学生很快就能投入运动之中。 

三、体育游戏的创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以及现代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不断变化和发展,体育有本身也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怎样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创编体育游戏,改编现成的体育游戏使之更有效,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体育游戏的创编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对原有体育教材中的游戏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新游戏,焕发新活力。 

案例一 母鸡爱小鸡 

操作过程: 

甲乙两人分别为老鹰和母鸡。面对面站立,母鸡身后有一小鸡,老鹰可以用手和脚赶小鸡出窝即算抓住,母鸡努力保护。若抓住则互换角色。 

规则:a球必须放在身后一米处。 

b甲可以用假动作但不能推拉乙。 

c甲四肢碰球并致使球移动,即获胜。 

教学分析: 

对《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进行改造,进一步加强了游戏的对抗性,而且不受人数限制,同时也解决队伍容易断开,中间的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新游戏可以让更多学生在游戏中祈祷主人翁作用,感受母爱的责任,体会成功失败的滋味。而且游戏简单易行,如实心球、篮球、排球都可以当作小鸡。 

(二)从日常生活,劳动中挖掘游戏素材,创编出新颖,充满生活气息的体育游戏。 

案例二 我们爱劳动 

操作过程: 

a清晨起床,去小河抬水,注意脚步平稳,保持正确的负重姿势。从低处抬至高处,距离30米左右(下肢运动)。 

b两人一组协作锯柴,注意动作协调,拉送一致;劈锯好的柴(上肢,胸部运动)。 

c两人一组开始打地桩,一人扶,一人击打;夯地基,两人共同用力夯打(腹背运动)。 

d可以呼喊劳动号子,声音整齐响亮。 

器材:两人一根体操棒 

教学分析: 

根据我们农村劳动工作的场景,对劳动的动作加以选择,提炼和虚化,进行模仿练习,感受父母劳动的艰辛,体验劳动的情景。使学生在模仿农村劳动生活的练习中,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思想教育,代替了传统的肢体准备活动,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总结 

体育游戏是一种较全面锻炼身体的有效手段,它包括人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运动技能教学有机的融合为一体,所以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一定要体现出体育游戏的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具有情节和目的性,趣味性,新颖活泼性等特点,能满足儿童少年的求新、求动、求趣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体育游戏的教案篇2

关键词 小学 体育游戏 价值取向 游戏创编

游戏,对于每个人成长的过程有着积极作用。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已经被人们所共识,他不仅能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和基本活动能力,同时也是运动技术教学不可以缺少的教学环节和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教学发展少年儿童的体育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智力与个性发展。大部分体育游戏蕴涵教育因素,从游戏的名称、内容、方法、作用、目标无不有丰富的教育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的同时又对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创编思路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为什么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游戏都那么相似,那么一成不变?我们是否忽略了孩子的天性,游戏是一种工作,游戏是竞技吗?我们太重视游戏的结果而忽略了它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养成正确的走、跑、跳、投、攀爬、滚翻等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体育教师需要创造更多更新的游戏,使游戏在孩子心中更美好,笑的更灿烂!

新课程标准在学习领域及其目标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体育教材的结构体系,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也给我们的体育游戏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创编体育游戏的价值取向

(一)体育游戏内容价值

体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习惯,选择活动的成功和欢乐,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创造。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的选用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A学生的满意度高(许多游戏幼儿喜欢的游戏而小学生不一定喜欢)。B有利于基本教材的教学(人体活动的部位,组织的要求等)。C效益性强(不需要特殊的器材与场地条件等)。体育游戏的创编和组合,构成一个游戏的基本要素是活动方式,竞赛的组织与判罚规则。活动方式可以依据课的教学内容的需要自由选择和设计,判罚的内容也可以较灵活,教学手段的采用亦可为具体内容改变而改变。

(二)体育游戏组织构建价值

体育的规则都强调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它们其实都源于游戏。但是体育游戏与体育竞赛不同,游戏中的公平不单是指参与比赛的机会均等,也指取胜的机会均等。体育游戏的最终目的是承认并消除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差异,这也是学生对它喜爱有加的真正原因,它让参加者对胜利充满信心与希望。主要体现为:1.实力差异的弥补,如强弱互换,要求不一等。2.多因素组合,即不会单凭借某项素质或技能(速度,力量等)就能取胜。它可以包括个体、团体、裁判等多方因素的影响。3.不确定性,如投准,猜拳、反常动作等,结果难以预料。体育游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由学生个性差异所带来的吃不饱与跟不上之间的矛盾。

(三)体育游戏文化价值

体育游戏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本身的娱乐性质对人体生命功能必要的调节作用。快乐性是游戏的第一特征,快乐性一般通过有趣的活动方式,输赢体验,违规判罚等途径获得。通过体育游戏的矫正,人的进攻本能被规则化,透明化,游戏化,它在个性发展,人际和谐,社会进步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公正与公平,利己与守则,分享又共承,在个体社会化活动中,让人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体育游戏的创编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具有思想教育价值是创编游戏时必须考虑的一条重要原则。无论游戏的名称、内容、方法、规则、情节还有评价等方面都应该考虑目的性、教育性、避免丑化、庸俗化、肤浅化等不健康、不文明的做法。游戏是针对学生意志品质还是行为习惯,是针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还是学生个性,或者我们同时兼顾多个目标,总之教育的目的性应该明确。

(二)健身性原则。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不可以脱离体育学科的特点。它必须具备通过游戏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游戏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技术含量,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不重视其健身价值,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不能称之为体育游戏。

(三)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又称娱乐性原则。如果游戏富有趣味性,会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同学们自始自终,全力以赴的参加活动,游戏越新颖,竞争性越强,情节越生动,趣味性越强。

(四)针对性原则。创编游戏必须明确游戏的对象,不同的对象对游戏的要求有很大差异。男生喜欢的游戏女生不一定喜欢,小学低段生喜欢的游戏小学高段学生未必感兴趣,适合少数人活动的游戏,不一定适合班级教学。因此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龄组的同学的生理,心理以及班级的特点,创编具有实效性的体育游戏。

(五)安全性原则。由于体育游戏大多借助器材,道具和障碍进行活动,就必须考虑安全因素。一是场地器材的安全。二是游戏动作本身的安全。三是组织教学的安全。因此在游戏动作的设计,规则的制定,组织方法的运用以及场地器材的选择上,保证游戏的安全。

(六)可操作性原则。要求创编的游戏简单易行,便于组织开展而有运用价值,不必花较多的讲解,示范和组织时间,不需要贵重或种类繁多的器材,凡身体正常的人都可以参加,学生很快就能投入运动之中。

三、体育游戏的创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以及现代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不断变化和发展,体育有本身也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怎样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创编体育游戏,改编现成的体育游戏使之更有效,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体育游戏的创编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对原有体育教材中的游戏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新游戏,焕发新活力。

案例一 母鸡爱小鸡

操作过程:

甲乙两人分别为老鹰和母鸡。面对面站立,母鸡身后有一小鸡,老鹰可以用手和脚赶小鸡出窝即算抓住,母鸡努力保护。若抓住则互换角色。

规则:A球必须放在身后一米处。

B甲可以用假动作但不能推拉乙。

C甲四肢碰球并致使球移动,即获胜。

教学分析:

对《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进行改造,进一步加强了游戏的对抗性,而且不受人数限制,同时也解决队伍容易断开,中间的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新游戏可以让更多学生在游戏中祈祷主人翁作用,感受母爱的责任,体会成功失败的滋味。而且游戏简单易行,如实心球、篮球、排球都可以当作小鸡。

(二)从日常生活,劳动中挖掘游戏素材,创编出新颖,充满生活气息的体育游戏。

案例二 我们爱劳动

操作过程:

A清晨起床,去小河抬水,注意脚步平稳,保持正确的负重姿势。从低处抬至高处,距离30米左右(下肢运动)。

B两人一组协作锯柴,注意动作协调,拉送一致;劈锯好的柴(上肢,胸部运动)。

C两人一组开始打地桩,一人扶,一人击打;夯地基,两人共同用力夯打(腹背运动)。

D可以呼喊劳动号子,声音整齐响亮。

器材:两人一根体操棒

教学分析:

根据我们农村劳动工作的场景,对劳动的动作加以选择,提炼和虚化,进行模仿练习,感受父母劳动的艰辛,体验劳动的情景。使学生在模仿农村劳动生活的练习中,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思想教育,代替了传统的肢体准备活动,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总结

体育游戏是一种较全面锻炼身体的有效手段,它包括人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运动技能教学有机的融合为一体,所以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一定要体现出体育游戏的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具有情节和目的性,趣味性,新颖活泼性等特点,能满足儿童少年的求新、求动、求趣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体育游戏的教案篇3

论文关键词 小学 体育游戏 价值取向 游戏创编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大众体育的发展,体育游戏这一健身效果好,学生主动性高的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广泛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注重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获得自主,快乐的情绪,发展个性。探讨如何创编体育游戏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加强对体育游戏的更深层的认识,丰富体育游戏的内容,提高其在体育教学中组织运用价值。

游戏,对于每个人成长的过程有着积极作用。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已经被人们所共识,他不仅能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和基本活动能力,同时也是运动技术教学不可以缺少的教学环节和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教学发展少年儿童的体育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智力与个性发展。大部分体育游戏蕴涵教育因素,从游戏的名称、内容、方法、作用、目标无不有丰富的教育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的同时又对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创编思路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为什么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游戏都那么相似,那么一成不变?我们是否忽略了孩子的天性,游戏是一种工作,游戏是竞技吗?我们太重视游戏的结果而忽略了它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养成正确的走、跑、跳、投、攀爬、滚翻等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体育教师需要创造更多更新的游戏,使游戏在孩子心中更美好,笑的更灿烂!

新课程标准在学习领域及其目标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体育教材的结构体系,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也给我们的体育游戏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创编体育游戏的价值取向

(一)体育游戏内容价值

体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习惯,选择活动的成功和欢乐,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创造。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的选用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A学生的满意度高(许多游戏幼儿喜欢的游戏而小学生不一定喜欢)。B有利于基本教材的教学(人体活动的部位,组织的要求等)。C效益性强(不需要特殊的器材与场地条件等)。体育游戏的创编和组合,构成一个游戏的基本要素是活动方式,竞赛的组织与判罚规则。活动方式可以依据课的教学内容的需要自由选择和设计,判罚的内容也可以较灵活,教学手段的采用亦可为具体内容改变而改变。

(二)体育游戏组织构建价值

体育的规则都强调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它们其实都源于游戏。但是体育游戏与体育竞赛不同,游戏中的公平不单是指参与比赛的机会均等,也指取胜的机会均等。体育游戏的最终目的是承认并消除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差异,这也是学生对它喜爱有加的真正原因,它让参加者对胜利充满信心与希望。主要体现为:1.实力差异的弥补,如强弱互换,要求不一等。2.多因素组合,即不会单凭借某项素质或技能(速度,力量等)就能取胜。它可以包括个体、团体、裁判等多方因素的影响。3.不确定性,如投准,猜拳、反常动作等,结果难以预料。体育游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由学生个性差异所带来的吃不饱与跟不上之间的矛盾。

(三)体育游戏文化价值

体育游戏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本身的娱乐性质对人体生命功能必要的调节作用。快乐性是游戏的第一特征,快乐性一般通过有趣的活动方式,输赢体验,违规判罚等途径获得。通过体育游戏的矫正,人的进攻本能被规则化,透明化,游戏化,它在个性发展,人际和谐,社会进步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公正与公平,利己与守则,分享又共承,在个体社会化活动中,让人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体育游戏的创编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具有思想教育价值是创编游戏时必须考虑的一条重要原则。无论游戏的名称、内容、方法、规则、情节还有评价等方面都应该考虑目的性、教育性、避免丑化、庸俗化、肤浅化等不健康、不文明的做法。游戏是针对学生意志品质还是行为习惯,是针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还是学生个性,或者我们同时兼顾多个目标,总之教育的目的性应该明确。

(二)健身性原则。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不可以脱离体育学科的特点。它必须具备通过游戏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游戏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技术含量,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不重视其健身价值,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不能称之为体育游戏。

(三)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又称娱乐性原则。如果游戏富有趣味性,会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同学们自始自终,全力以赴的参加活动,游戏越新颖,竞争性越强,情节越生动,趣味性越强。

(四)针对性原则。创编游戏必须明确游戏的对象,不同的对象对游戏的要求有很大差异。男生喜欢的游戏女生不一定喜欢,小学低段生喜欢的游戏小学高段学生未必感兴趣,适合少数人活动的游戏,不一定适合班级教学。因此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龄组的同学的生理,心理以及班级的特点,创编具有实效性的体育游戏。

(五)安全性原则。由于体育游戏大多借助器材,道具和障碍进行活动,就必须考虑安全因素。一是场地器材的安全。二是游戏动作本身的安全。三是组织教学的安全。因此在游戏动作的设计,规则的制定,组织方法的运用以及场地器材的选择上,保证游戏的安全。

(六)可操作性原则。要求创编的游戏简单易行,便于组织开展而有运用价值,不必花较多的讲解,示范和组织时间,不需要贵重或种类繁多的器材,凡身体正常的人都可以参加,学生很快就能投入运动之中。

三、体育游戏的创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以及现代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不断变化和发展,体育有本身也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怎样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创编体育游戏,改编现成的体育游戏使之更有效,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体育游戏的创编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对原有体育教材中的游戏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新游戏,焕发新活力。

案例一 母鸡爱小鸡

操作过程:

甲乙两人分别为老鹰和母鸡。面对面站立,母鸡身后有一小鸡,老鹰可以用手和脚赶小鸡出窝即算抓住,母鸡努力保护。若抓住则互换角色。

规则:A球必须放在身后一米处。

B甲可以用假动作但不能推拉乙。

C甲四肢碰球并致使球移动,即获胜。

教学分析:

对《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进行改造,进一步加强了游戏的对抗性,而且不受人数限制,同时也解决队伍容易断开,中间的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新游戏可以让更多学生在游戏中祈祷主人翁作用,感受母爱的责任,体会成功失败的滋味。而且游戏简单易行,如实心球、篮球、排球都可以当作小鸡。

(二)从日常生活,劳动中挖掘游戏素材,创编出新颖,充满生活气息的体育游戏。

案例二 我们爱劳动

操作过程:

A清晨起床,去小河抬水,注意脚步平稳,保持正确的负重姿势。从低处抬至高处,距离30米左右(下肢运动)。

B两人一组协作锯柴,注意动作协调,拉送一致;劈锯好的柴(上肢,胸部运动)。

C两人一组开始打地桩,一人扶,一人击打;夯地基,两人共同用力夯打(腹背运动)。

D可以呼喊劳动号子,声音整齐响亮。

器材:两人一根体操棒

教学分析:

根据我们农村劳动工作的场景,对劳动的动作加以选择,提炼和虚化,进行模仿练习,感受父母劳动的艰辛,体验劳动的情景。使学生在模仿农村劳动生活的练习中,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思想教育,代替了传统的肢体准备活动,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总结

体育游戏是一种较全面锻炼身体的有效手段,它包括人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运动技能教学有机的融合为一体,所以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一定要体现出体育游戏的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具有情节和目的性,趣味性,新颖活泼性等特点,能满足儿童少年的求新、求动、求趣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体育游戏的教案篇4

关键词:幼儿 球类游戏 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49-01

幼儿园的球类游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准备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满足幼儿自己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幼儿园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是指教师在开展球类游戏中将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写成“教育案例”,然后围绕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反思教育教学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开展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1 在球类游戏教学中开展案例研究的内容

1.1 幼儿喜爱的球类游戏活动类型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以及生理特点,结合实际情况,精心选择适合我园实际条件的球类,如抛接球、滚球、踢球、拍球、打球等,经过实践探索,发现幼儿在球类游戏类型选择上的差异,并及时记录和统计观察结果。

1.2 对幼儿的球类游戏活动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有效的指导

观察幼儿在球类游戏中的情况,是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积极对幼儿球类游戏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和指导、投入到实践中进行不断检验和调整,挖掘出最适合幼儿的球类游戏活动方案,培养幼儿对球类游戏的兴趣。

1.3 对幼儿的球类游戏情况进行记录

在开展幼儿的球类游戏时,教师可以将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事例记录下来,写成“教育案例”,能对幼儿进行透彻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从而来提高幼儿玩球的水平,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 在球类游戏教学中开展案例研究的意义

在开展幼儿园球类游戏时,它已经不止是单纯的身体锻炼,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幼儿在球类游戏时的案例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游戏的另一种间接指导。

2.1 开展球类游戏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实施球类教学的过程是促进幼儿提高与发展的过程。它是技能技巧要求较高的游戏,要求掌握各种球类的运动技能,其中手眼协调更是关键,它也有着促进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让幼儿在扮演角色、同伴交往等活动中培养其积极的情感,如:自信心、快乐、大胆、荣誉感、合作等,从而进一步使幼儿的身心发展得到健康的发展。

2.2 利用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注重引导、有效指导、及时肯定,增强幼儿参与球类游戏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仔细观察幼儿在球类游戏中的情况,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能够挖掘出最适合幼儿的球类游戏活动方案。在幼儿球类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出现问题,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需要教师的引导,但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而是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引导他们游戏,让他们体会自己探索发现的乐趣,让教师的游戏指导成为解决矛盾、提高游戏水平的阶梯。在球类游戏中,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对幼儿也是非常有用的,在活我们要注重对幼儿能力的肯定,激励他们的进步和兴趣。

2.3 真实客观的记录可以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必须对幼儿的球类游戏进行案例的研究,把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写成“教育案例”,然后围绕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反思教育教学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幼儿园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是要针对每个案例而言的,因此必须在球类游戏的观察中将真实的行为记录下来,在分析中要以真实的例子作为依据,记录时要原汁原味,不能掺杂个人的主观推断。开展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3 如何正确开展球类游戏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经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在球类游戏中进行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游戏的另一种间接指导,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尽快提高幼儿的球类水平。

3.1 提供丰富的材料,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球类游戏内容

幼儿对于新鲜的事物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材料作为辅助,来激发他们对于球类活动的兴趣。在选择辅助材料时,材料要丰富具有吸引力,能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要多元、操作方便、耐玩实用的原则。我们相继开展了各类球类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呼啦圈、平衡木、梅花桩、椅子等,让他们在活动中与这些材料进行互动,激发幼儿探索新游戏的欲望,以及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在某一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对球类游戏的掌握能力。

3.2 细心观察,随机介入,有效地指导

在幼儿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非常重要,可以寻找出最适合幼儿的球类游戏活动内容,培养幼儿对球类游戏的兴趣。可以帮助幼儿提高他们游戏的能力。观察主要是看活动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材料是否吸引幼儿的注意、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幼儿在活动中是否遇到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对幼儿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在对幼儿指导的过程中,不需要单纯的灌输,而是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尝试探索出方法。

3.3 正面评价幼儿,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受幼儿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不能快速的掌握各种技能,但教师还需给予幼儿积极的肯定,进行正面的教育,促进每位幼儿都树立自信心。在活动中多说说“不错,有进步”“没关系,加油”,消除他们的挫败感,保持活动的积极性。

3.4 真实客观的记录幼儿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

在幼儿活动过后,我会在球类游戏的观察中将真实的行为记录下来,在分析中以真实的例子作为依据,记录时原汁原味,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推断,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开展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体育游戏的教案篇5

关键词:体育活动;游戏教学;存在问题;开展对策

目前,小学体育游戏活动广泛开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缺乏趣味性、公平性,死守预设教学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体育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开展小学体育游戏活动的对策。

一、小学体育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

1.游戏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公平性

小学生明显有着活泼好动和贪玩的性格特征,也正是出于这方面心理年龄问题的考虑,小学体育课堂上往往会安排一些游戏环节,可是这些本应该带给孩子快乐的游戏内容,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目的和兴趣的提升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游戏虽然设置了但是缺乏趣味性。体育教师往往在课堂教学中重复同类型的游戏内容,无外乎比一比、赛一赛等,一开始学生还有兴趣,时间一长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了,而且还会出现游戏纠纷,使得师生都疲于奔命。其二,虽然教师设计了游戏活动,但是所谓的游戏仍然是反复进行体育动作训练,学生感受到这种游戏内容不是真正的游戏活动,身心依然紧张,得不到应有的放松。另外,游戏活动也要有竞争意识和公平的评判,但是许多体育教师认为游戏就是活跃气氛,再一次地训练体育动作,无需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竞争评判,学生开心就好。殊不知,这种缺乏公平性的游戏活动学生不会感到开心,反而会觉得游戏是一种不信任学生的敷衍的教学设计,因此产生厌烦感。

2.游戏过程死守预设缺乏生成性

体育游戏过程中的预设主要是指游戏活动是在教师的预设情况下开展的,能够保证做到相应的锻炼,并提升学生的学习运动兴趣。而体育游戏的生成性则主要是指在游戏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突况,教师应该有灵活指挥,使得游戏内容更富创造性的能力。目前,在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预设,突出表现就是按教案安排游戏,预设教案就像一根无形之手控制着游戏教学,从而使本应该轻松自由的游戏变成执行教案的过程。其实,体育游戏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体育游戏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但是小学低年级的游戏活动,教师往往过于重视预设教学内容的安排,这种考虑也是为了保证体育活动过程中能够万无一失,时间安排合理,运动强度合理等,但是长期实行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兴趣、创新能力的发展就得不到发挥,所以新课改下的体育游戏教学设计应该积极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等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

二、合理开展小学体育游戏活动的对策

1.多种选择,设置评价

在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推行多种游戏选择的教学设计就能够转变游戏内容缺乏趣味性的问题;设置评价机制则能够转变游戏活动缺乏公平性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提出多种游戏方案,通过举手表决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内容,如:游戏“快快集合”“投准”“拍球比多”“大鱼网”“投沙包”“老鹰捉小鸡”“指鼻子”等都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其次,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要保证游戏活动始终能在公正、准确、有序的基础上顺利进行。可以请学生自己选择裁判或者教师参与到游戏中去,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小学生面对胜利不骄傲,面对失败也不要气馁,更要在比赛结束后讲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和“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2.灵活教学,培养创新

在小学体育游戏制作如果能够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就能够转变当前体育活动内容中过于重视预设内容的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一年级的游戏“模仿动物的叫声和跳跃”过程中,教师就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模仿,而不是让学生完成教师指定的动物活动。当然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预设的游戏模仿中包括“猴子、大象、兔子”的模仿动作,因为这几个动作的模仿能够起到更好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如果一旦学生没有选择这几个模仿内容,教师也不要硬性要求,教师可以说:“下面老师模仿一个,大家猜猜是什么?”学生猜猜后,教师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来学一学。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游戏创新,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还有怎样的新玩法?另外,在进行了体育动作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种学习内容,自己创编球类的游戏活动,总之,要培养学生创造力。

概而述之,小学体育游戏活动是在符合小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选择和合理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们产生兴趣,主动参与。

参考文献:

[1]陈晶.农村小学阳光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19).

体育游戏的教案篇6

【关键词】户外体育游戏;游戏指导

户外体育游戏是幼儿园体育游戏常见的活动形式之一,它能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提升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对幼儿身体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户外体育游戏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让幼儿对教学充满积极性和兴趣,而且户外体育游戏具有多样化、自主性、全面性等特点,通过不同的户外体育游戏活动,能使身心得到健康l展。

幼儿在进行户外体育游戏时,教师的监控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仅要监控游戏全过程,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同时也要对幼儿的游戏方式进行指导。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指导方式单一,态度不友好,或者指导时机和方法不当,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或者缺乏指导,游戏过程混乱,或者将指导变成约束,强迫幼儿遵守等等。

本文就以三个典型案例,来具体分析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一:中班体育游戏《垫子接龙》

师:“老师现在会请一位小朋友过来示范,今天我们要玩的游戏是垫子接龙,请这位小朋友站到垫子这边来。屁股先坐在垫子上,然后把膝盖合拢,头不要抬起来,双手抓握住自己的脚踝,然后就地一滚,再站起来,知道了吗?”

师:“小朋友请注意,不要让你的小手松掉了,如果松掉了会怎么样?还能不能起来了?”“小朋友的头一定要碰到膝盖。”“有没有看清楚?”

(幼儿集体第一次体验)

师:“我发现XX做的很好,请她做一下。”

师:“你看,她是不是把小手抱的紧紧的,头碰到膝盖了。”

师:“我们再来一次,要抱住,头要碰到膝盖。”“脚要不要用力?不要吗?”

(幼儿再一次体验,教师分别指导)。

一、指导方式单一,幼儿的自主性不够强

在本案例中,教师采用了直接示范指导方式。在认真观看这场游戏时,会发现,整个环节中几乎就是教师单方面在说,幼儿自己主动提问得少,教师在把控整个过程,而幼儿只是在被动学习。这样只能算是灌输性的学习,能够算是真正学会了吗?如果今后,在重复一次,幼儿还是学不会,那今后教师还是采用这种单一的说教和直接示范吗?这样,幼儿的主体性何在。在本案例中,教师明显缺乏多样化的指导方式,没有给幼儿更多自由的空间,去主动探寻做好动作的方式。

案例二:晨间体育活动

晨间体育活动开始了,李老师把小朋友们领到了一楼的户外体育活动场所,她要求孩子们好好在指定的地方玩,不要跑到其他地方去,就站到一边和其他老师聊天去了。活动开始后,孩子们愉快的根据自己喜欢的游戏分别选择了滚轮胎、骑小马和踢皮球,但没过一会儿就有人来向李老师告状说自己被谁打了,哪个小朋友把自己的玩具抢了,还有的小朋友自己偷偷回到了教室,李老师赶紧要求小朋友集合,可一眼望去都是无休止的打闹、疯玩,小朋友们乱成一团,怎么叫停都停不下来。

幼儿园开展晨间体育活动本是为了丰富幼儿的生活,方便幼儿进行体育锻炼,让孩子在玩中掌握体育游戏的方法,养成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根据案例,有如下问题:

二、教师指导缺失,放羊式教学

在晨间体育活动中,教师要找准自己的角色。上述案例中,李老师把幼儿领到活动场地,就放之不管了,没有履行自己教育者的责任,也没有对幼儿的活动进行适时的指导,因此孩子们都根据自己的想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出现了上述场面,这都是教师指导的缺失导致的。在户外体育游戏时,教师不仅不应不管不顾,还应该观察游戏全过程,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当发现幼儿对某个玩具没有兴趣时,教师要立马根据材料的特性,引导孩子开发新玩法,以保持孩子对游戏活动的兴趣。

三、材料投放单一,种类少

通过案例可以知道,在晨间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只有轮胎、小马和皮球三类,孩子们可选择的材料种类很少,因此当一种玩具玩厌了之后,没有多少玩具可以选择,因此很容易出现争抢,打闹现象。

案例三:中班《乌龟搬家》

师:“今天我们来玩乌龟搬家的游戏,首先要练习跪爬,这里有一块垫子,我有一些要求,记清楚了。你们的膝盖都要跪到垫子上,然后爬着通过垫子。”

师:“一定要记清楚要求,怎样通过垫子的?膝盖要跪着!”

(幼儿第一次体验)

师:“甲听清楚这个要求:膝盖跪着没?”

师:“乙听清楚要求没有?怎么没跪!”

师:“丙双膝着地,听清楚。”

(幼儿第一次体验结束。)

师:“刚才所有的小朋友已经通过这块垫子了,还记得我提了什么要求?”

师:“记得很清楚,但是在刚刚的游戏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不知道有谁发现没?”

师:“你发现什么?请你来说一说。”

师:“有的人爬得很快,一下子就过去了;但有的人爬得很慢,半天都还在那里。”

(两个幼儿示范)

师:“仔细看看他们两个人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师:“他们做的动作是一样的,然而速度不一样.是由于什么原因?”

师:“腿和膝盖怎么了?”

师:“腿和膝盖使劲了,爬的是快还是慢?”

师:“原来啊,如果要爬的快一点,膝盖就要用点力。”

师:“我们刚刚发现了问题出在那里了,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还有人记得吗,我刚刚的要求是什么?”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干脆就趴在垫子上,有听到我的要求了吗?我们再爬一次,争取解决第一遍的问题,要注意你的速度还有你的动作,知道了吗?”

(幼儿第二次体验)

师:“这一遍很多小朋友都学会了提速的方法,但还是有的小朋友完全没听我讲。”

师:“第二遍我们知道了,如果要让我们变得更快,就要?大声告诉我!”

师:“就要怎样?”

四、提问过多且语言过于成人化,缺少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指导

在案例中,教师在说明游戏的要求和在游戏中给幼儿提醒的时候,语言嗦,口气生硬,给人以命令的感觉,反复多次的提醒幼儿要双膝跪地,听清楚要求。当教师问幼儿“动作一样,但速度不同是由于什么”,这样的问题难度大,幼儿不知如何回答,很明显,这就是成人式的提问。这种开放式的问题,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幼儿的回答将天马行空,回答什么的都会有,这样教师将不能达到教学的预定目标。教师每次对幼儿的体验进行总结时,都用提问的方式,整个活动中,都只有教师在总结,而幼儿遵循教师的总结做动作,这是明显的成人式的教学。而幼儿对于教师过于开放式的问题难以理解,造成整个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不高,只是单方面的听从教师的吩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罗荣.解析户外体育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J].才智,2014年第25期.

[3]李书B.对幼儿园体育游戏中教师角色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年3月.

[4]张天军.提升幼儿教师游戏指导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5月.

体育游戏的教案篇7

【关键词】教育游戏;多用户虚拟环境;MUVE;Quest Atlantis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62―03

引言

多用户虚拟环境(Multi-User Virtual Environment,简称MUVE),又名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s)是一种基于三维图像的交互式网络虚拟现实环境。用户以“化身”的形式置身于一个虚拟三维空间中,可以与空间中的其他用户及环境物体进行实时交互。基于MUVE的教育游戏对于增强学习者的投入程度、提升学习兴趣、增进学习者之间的思想与情感交流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我国对该类教育游戏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开发的《农场狂想曲》与《学习村庄》[1]以及珠海奥卓尔公司推出的游戏化学习世界(省略)都是此类教育游戏的代表。国内的研究还处于个案尝试和探索阶段,尚未出现一个经过大量实践检验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本文对美国一个较为成熟的案例进行剖析,供国内MUVE教育游戏的研究者参考借鉴。

一 Quest Atlantis案例分析

1 Quest Atlantis项目概述

Quest Atlantis(以下简称QA)是印第安纳大学学习与技术研究中心 Sasha Barab教授主持的一个基于MUVE环境的教育游戏项目。它采用网络游戏的角色扮演模式,将学科知识的学习融入其中,适用对象为9-12岁学生。学习者可以在QA的虚拟世界中漫游,完成被称之为“探索”(Quest)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都是由精心设计的寓教于乐的课程学习任务组成的[2]。

QA自2003年1月至今已经发展到5.0版本,参与的研究者和教师团队已经扩展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土耳其等国家,有超过10000名儿童使用过该系统,已完成的学习项目达数千个以上,覆盖了科学、语言、艺术以及社会等科目[3]。大量的实践表明,QA提供的丰富媒体环境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在促进课程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增强了儿童的社会意识。QA项目为我们研究和探索MUVE教育游戏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实践案例。

2 QA的结构

QA借鉴大型网络游戏,特别是角色扮演类和探险类游戏的一贯做法,创设了一个作为整体情境脉络的叙事线索(Storyline)。这是一个名为“两个世界同一命运”的传奇故事:生活在Atlantis星球的人们正面临一场灾难,尽管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他们却发现他们的世界正遭受各种自然和社会问题侵蚀,由6名率先觉悟的Atlantis人组成一个委员会,他们各司其职,通过一个名为OTAK的工具与地球人接触,寻求帮助……

学习者通过OTAK进入到不同的“世界”(World)中去,每个“世界”代表着一类问题的集合,由若干“村落”(Village)组成,如“生态世界”中包含“野生动物”、“生活环境”、“水”等“村落”。“村落”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场所。

QA中的学习活动是以“探索”(Quest)的形式呈现的。“探索”是一个基于问题情境设计的学习任务。其独特之处在于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学习活动相结合,将课程知识的学习与社会责任感的建立以及反思能力的培养相结合[4]。同“探索”类似的另一种学习活动是“任务”(Mission),它更加贴近游戏的故事情节,挑战性、娱乐性更强。

QA还提供了多样化的交互工具、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作为激励机制的“积分进阶系统”。

QA的学习者操作界面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虚拟环境、个人面板及聊天区。另外QA还为教师提供基于Web的管理界面,用于学习任务、安排学习进程及接收作业等。

二 QA设计思想及其启示

1 教育、游戏及社会责任的融合

将教育、游戏以及社会责任三要素的有机结合体作为QA的设计基石[5],是QA的设计者一直十分强调并引以为豪的。这里的社会责任是指融合在教育游戏中的一些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非智力因素学习目标,是QA设计者教育理念的表达,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广义的教育要素。QA的设计者在游戏与教育的融合方面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构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背景,为教育问题的情境化表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创意空间。QA的设计者以西方文化中广为人知的亚特兰蒂斯传说为原型创作的“两个世界同一命运”的故事背景中,“Atlantis星球”实质上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映射,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情境化的副本,因此,各类教育问题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栖身之处。同时,故事情境所包含的角色扮演、探险、挑战、幻想、交互性等正是普通网络游戏中最具吸引力的要素。这就形成了一个容纳教育要素和游戏要素的框架。由此可见,一个既具备普通游戏的动机要素又能够容纳大量教育问题的情境空间,对于教育游戏,特别是大型网络教育游戏的设计,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QA的设计者始终将其视为一种“教学系统” [6],这启示我们,教育游戏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促进学习。QA很像是一个学习环境,但其中学习者的动机水平和投入程度远高于一般网络学习环境。这正是因为QA实质上是一个游戏化的学习环境,它所追求的不是游戏的外在形式而是利用游戏的内在特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教育性与游戏性的融合不是两者的混合、组合或嫁接,而是形式与内容、目的与手段的相辅相成。QA的这一设计思想与我国学者提出的“轻游戏”[7]的理论观点很接近,它可以看作是该理论的一个生动案例。

2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结合

以模块化的专题探究活动作为主要的学习活动形式,将网络虚拟环境的学习活动与现实世界的学习活动相结合,是QA另一个颇具特色的设计思想。在一个关于水污染问题的“探索”[8]中,设计者给出的情境是Taiga国家公园的管理者为河流中鱼类数量减少的问题寻求帮助,要求学习者进入公园访问当地农民、木材公司、旅游公司,提出问题成因假设,利用水质测试数据验证假设,确定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采取措施,“两年后”检查成效并制定更为详尽的保护措施,“十二年”后进一步验证。该“探索”被细化为7项子活动,有在教室中完成的,也有在QA虚拟世界中进行的,也有与社区实践活动结合的,每个活动都提供了相关资源和支架,这很类似于WebQuest。不同的是QA充分利用了游戏的叙事性与虚拟性,使现实中不易(如对多类人群的访谈)或不可能(如长时间跨度验证)实现的学习者体验变为可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巧妙结合是QA“探索”的突出特点,这种设计一方面充分利用了虚拟世界的“仿真”特性来增强儿童的投入程度以及提高学习体验的临场感,另一方面又通过现实世界中的活动防止儿童因过渡沉迷于虚拟世界造成“虚幻感”,这使得儿童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游戏的虚拟世界是一个“虚构的仿真世界”,是探究学习问题的“虚拟实验室”。MUVE环境相比传统WEB页面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情境和交互手段,教学设计者需合理利用其技术特性并注意引导学习者建立起对虚拟世界的正确态度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 为教师设置角色

通过为教师在游戏中设置角色,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控隐形化,这是QA的设计中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国内的研究者在实践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教师不知道自己在应用教育游戏的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监控[9]。当学生沉浸在游戏情境中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直接干预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在QA中,虚拟世界中的很多人物,如Atlantis委员会的成员、村庄的居民、学生访谈的对象等,都可能成为教师扮演的对象。这样一来,教师从学生“背后”走到了学生的面前,但又以不被学生察觉的形式出现,教师的监控和指导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和自然。这种设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在教育游戏中发挥指导和监控作用的形式,应与教育游戏的特性相适应。

三 QA应用模式及其启示

1 作为探究式学习环境应用于课堂教学

QA的设计和应用目标是促进9-12岁年龄段的学生达到相应课程标准要求,大量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QA确实实现了上述目标。有调查研究[10]表明,目前国内多数教育管理者、教师以及家长,对教育游戏的认识不够全面,很少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育游戏。QA作为一个典型案例,使我们认识到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对于纠正把教育游戏简单理解为“包含教育内容的游戏”这类片面认识有一定的意义。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教学系统,可以在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教育游戏其教学设计和应用模式都应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

2 重视对教师的支持和培训

QA的设计者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核心服务对象。设计在学校的 QA中心有当地教师中的QA积极使用者或教育管理人员为用户提供支持[11]。“教师使用手册”详细介绍了QA的设计理念与使用方法,详尽的设计样例和模板为普通教师设计“探索”等学习活动提供了参考。由此可见,我们不应该把教师仅仅看作是教育游戏的终端用户,他们对教育游戏应用模式的理解和认识直接关系教学效果,教育游戏应为教师施展教学智慧提供舞台。国内有关教育游戏的研究中对教育游戏的推广和教师支持的研究仍是空白[12]。QA案例启示我们应该重视教师以及教学应用对促进教育游戏产品成熟和完善的重要作用。

3 教育设计研究方法的运用

QA项目的研究与发展过程体现了教育设计研究(又称基于设计的研究)这一方法论的指导[13]。这一方法论的核心思想是从待解决的教育问题出发,经过若干次分析、设计、实施、评价、修正、再设计……的往复循环(迭代),生成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发展相关理论。该方法强调在实践应用中进行研究,强调研究团队的作用。因此,QA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推广过程其实就是研究过程,它的主要研究成果除了QA教育游戏本身之外,还取得了有关学习投入、学习动机的理论成果。教育设计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教育游戏研究的全新视角和设计、研究、开发及应用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四 结语

QA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MUVE的典型教育游戏案例,在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应用方面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教育游戏的教学设计应围绕知识结构和学习任务的情景化表征展开,应重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教育游戏的功能定位应是一种游戏化的学习环境;教育游戏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对教师的支持和培训。

参考文献

[1] 周玉霞,李芳乐,李浩文,尚俊杰.玩还是学:学习村庄中学生的知、情、意、行[J].基础教育,2008,(1):57-61.

[2] Barab,S. A.Making Learning Fun:Quest Atlantis:A Game Without Gun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5,(1):86107.

[3] Quest Atlantis Overview[DB/OL].

[4][11] Quest Atlantis Teacher’s Manual[DB/OL].

[5][6][13]Barab, S.A.Eat Your Vegetables and Do Your Homework: A Design Based Investigation of Enjoyment and Meaning in Learning [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5, (1):15-21.

[7] 尚俊杰,李芳乐,李浩文.”轻游戏”:教育游戏的希望和未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4-26.

[8] Taiga Teacher Guide[DB/OL].

[9] 王陆,孙洪涛,刘敬光.教育游戏中的教师角色设计与教师创作工具[J].电化教育研究,2007,(1):38-40.

体育游戏的教案篇8

关键词:游戏人 思想品德 游戏教学

一、“游戏人”理论及其对是教育的现实价值

1、“游戏人”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希腊语中,“游戏(paidia)”和“教育(paideia)”只有一个字母之差,都与“儿童(pais)”的成长相关。英语中的“学校(Schoo1)”源于拉丁语“Schhola”,而“Schhola”又源于意为“闲暇”、“休息”的希腊语“Skhole”。正因如此,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名家都对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有过独到精辟的论述。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第七)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主张“教师应通过娱乐游戏的帮助,努力把儿童的爱好和乐趣到生活的最终目的上去。”近代以来,人们对游戏的研究不断深入,席勒认为,游戏冲动是沟通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中介和桥梁,只有在游戏状态中,人才能够实现内涵和形式的统一,达到人格的完整。他而宣称:“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

1938年,荷兰学者赫伊津哈(John Huizingga,或译胡伊青加),出版了专门研究人类游戏的专著《游戏的人》,把人们对于游戏的认识引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游戏人”理论的正式诞生。赫伊津哈从文化的角度,对游戏现象进行研究,指出文化是在游戏的形式与态度中发展起来的。他提出游戏具有乐趣性、自愿性、无功利性及秩序性等特征。在游戏中,人的行为超出了生活的直接需要,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赫伊津哈认为,“游戏人”是一种全新的人的形象,将来一定会对人类的行为产生影响,并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游戏人”理论基本内容主要有:第一,喜爱游戏是人的本能。因为在游戏中人人都可获得愉悦和自由。赫伊津哈认为,“游戏的基调是狂喜与热情。”“自由和游戏显然是一对双生姊妹。”可以说,对游戏的热爱和追求,不仅只出现在人类的儿童时期,而且会伴随人的一生。第二,人生活在游戏中。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活实际上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游戏构建而成。“从一开始,人类社会宏大的原型活动就充满了游戏。……法律和秩序、商业和利润、工艺和艺术、诗歌、智慧和科学全都滥觞于神话和仪式――这一切都扎根在原始游戏的土壤中。”换言之,迥然不同的生活形态,其实是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活动中为自己所设计的不同角色罢了。第三,人的本性借助游戏才能真正回归。本真的游戏昭示着一个自由的世界,它摆脱了外在的约束和强制,游戏者可以自觉自愿地徜徉并专注地沉迷其中。对游戏者来说,游戏的意义和目的就在于游戏本身,而不是某一种直接的物质利益。“人们在游戏中趋向一种最悠闲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甚至连身体都摆脱了世俗的负担,而和着天堂之舞的节拍轻松摆动”。

2、游戏对教育的现实价值

“游戏是儿童内在本质的自发表现,是儿童最纯洁的精神产物,具有高度的严肃性和深刻的意义。整个人的最纯洁的素质和最内在的思想就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表现的”。在儿童的成长历程中,游戏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正视游戏的价值,发挥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首先,倡导游戏精神有助于学校教育目标更加充分合理的实现。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然而,当前的学校教学中,应试思想依然占据着主要地位。日常教学关注的焦点仍然是知识的活动和技能的提高维度,导致学校教育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终日都周旋在书山题海之间,生活索然无味。人存在的价值不仅为满足功利性的需求,更体现在生命意义的追寻。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它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精神的成长,养成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他们内在的灵性与可能性。在教学中渗透游戏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丰富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完整实现。

其次,倡导游戏精神有助于彰显人文关怀,使学校的教育方式更加人性化。教育应该唤醒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从内部产生自觉的力量,主动去探索和创造,追寻自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游戏式的教育方式,能在教育过程中提供一个自由、愉悦和富有创造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的潜能,使学生在开发的学习中成为独特的自己,获得生命的意义,实现人性的健全发展。

二、“游戏人”理论视野下的教学设定

1、师生平等参与“教学游戏”

赫伊津哈指出,文明与游戏密切相关,人作为创造文明的主体,自然也是游戏的主体。学校是传递人类文明的主要场所,教师和学生理所当然是游戏的主角――“游戏人”。师生同是游戏的参与者,都享受着游戏带来的愉悦,那么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是一种游戏同伴间的平等关系。师生双方通过各自努力共同创建一种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当然,师生双方在游戏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在课堂教学中,尽管学生的年龄尚小,在学科上所储备的知识无法与老师相比,但是求知的本能和参与游戏的热情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借助游戏活动,通过相互对话、相互合作与学生共同探究有关知识领域。

2、教学如游戏

“教学如游戏”,主要是就游戏的内在精神而言的,是指师生以游戏的精神进行互动交往,并不是一定要采用某种具体的游戏活动。“游戏并不是在意识或游戏活动者的行为中获得其存在的。而是相反地在游戏领域中培养出游戏活动者并使之充满其精神的。”赫伊津哈看来,游戏的存在先于文化的存在。“在文化最早阶段里蕴含有游戏的特质,文化在游戏氛围和游戏形态中推进。在游戏与文化的双生联合体中,游戏是第一位的。”教学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游戏因素理所当然要蕴含在教学活动中。游戏是自愿、平等和富有竞争的活动,其过程必然充满紧张、悬念与刺激,趣味性和娱乐性十足。在现实活动中,人参与活动的目的,是为谋求活动之外的结果来满足需要;而在游戏中,人参与活动本身就能得到满足。在游戏的过程中,人完全沉浸于游戏世界而将现实世界抛诸脑后,一般情况下,都能够借助参与游戏来释放自己的身心,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乐和愉悦。

3、教学借助游戏实现目标

“游戏人”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目标与传统教学目标相比,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游戏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生命的整体性。知识的传授与习得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理性和非理性,学生的非认知,学生的整体生成,都是教学关注的对象。第二,“游戏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生命的独特性。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和不可置换的,所以教学不再强求整齐划一,千面一人,充分尊重学生独特性的需要的满足。第三,“游戏教学”注重引领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教学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性和可能性,实现生命的超越性。借助游戏作为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中,从而使教学获得了游戏的外在形式。这不仅增加了教学的乐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体现了教学对儿童人格、自由、需要的尊重,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标。

三、运用“游戏人”理论,增强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性

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课,淡化了理论框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表面上很容易看懂,因此思想上不重视,要么认为思想品德课在重复一些早已知道的大道理,要么认为思想品德就是一门考“背功”的课(笔者所在地区思想品德为闭卷考试科目),毫无意义。基于此,学生们上课的热情可想而知。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游戏不仅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使学习充满吸引力,还有助于淡化教育痕迹,使学生在“玩”中自觉受教,促成思想品德教学知识、情感和行为三维目标的完整实现。如何发挥游戏的教学优势,增强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性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出了一些尝试。

1、精选游戏,鼓励参与

开展游戏活动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提升道德体验。游戏的选择或设计应该具有群体性,参与面广泛,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安全省时,易于操作,而且还应有丰富的意蕴,让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感悟与收获。

案例1:模拟法庭

模拟式的游戏,能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开展法律关系的模拟活动中,逐渐理解掌握了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提高学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的过程中,笔者选择了当前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法律案件(“药家鑫案”),根据法庭庭审的基本程序,有学生来扮演相关的角色,模拟庭审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神圣与尊严,也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模拟法庭游戏流程如下:

第一步,组建法庭。在学生中公开招聘“法官”、“书记员”、“检察官”、“律师”及“陪审员”,成立模拟法庭。

第二步,寻找案例。自2010年末开始,“药家鑫案”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成为社会谈论的热点,学生们多少也有所了解,参与讨论热情很高,于是模拟法庭选择这一案例开展活动。

第三步,开庭前准备。学生根据选择的案件,事先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1)分析案件;(2)搜集证据;(3)书写状、答辩状、词;(4)为法庭辩论准备材料等。

第四步,开庭审理。程序如下:(1)“法官”“书记员”“陪审员”到庭。(2)“原告”“被告”及“检察官”“律师”到庭。(3)案件介绍。(4)与答辩。(5)法庭调查取证。(6)法庭辩论。(7)最后陈述。

第五步,师生共评。法庭辩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同学则谈感想与感受。

在模拟法庭活动中,学生们充分的投入,在活动中展现出出色的能力,不仅完整的掌握了相关知识点,还对法律案件有了更深的感悟。

2、引领反思,感悟责任

反思是游戏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引领学生实现情感升华的有效办法。学生们在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感悟,其中不乏一些终身受用的道理。学生的独立性、进取性也会在反思中逐步形成。教学不应该到游戏结束为止,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游戏过程以及自己、他人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感悟人生的责任。

案例2:续写故事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重要目标之一。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从容地面对挫折,珍爱生命,笔者首先呈现了一个故事:小瑞在数学考试中无意将试卷一角露了出来, 被后座的同学小祥抄袭了答案,数学老师改卷时,发现答案雷同,误以为小瑞帮助小祥作弊,两人的考试结果都被记做0分。小瑞非常委屈,想一走了之,再也不想上学了。这种情况下,小瑞到底会怎么做?是继续上学还不再上学?笔者请学生们,续写故事的结局,并要写清楚小瑞做出决定的原因。答案虽然只有两种,但原因却是很多的,于是学生设想了很多小瑞去或留可能面对、引发的问题。在众说纷纭之后,笔者揭晓了结局:小瑞勇敢到留下了,他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积极寻求同学、家长、班主任的理解和帮助,最终和数学老师之间消除了误会,恢复了自己的考试成绩。听到这里,学生们松了一口气,但笔者则话锋一转:“其实故事还没结束,因为我们大家都在面临挫折,需要自己去面对。”笔者列举了有关青少年自杀的事件以及北京男孩刘伟在《中国达人秀》夺魁的故事,引导学生对正反事例进行思考,让学生理解到自己生命对他人、家庭的重要意义,更唤起 了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以及直面挫折,战胜挑战的决心。续写故事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游戏的反思中感悟到人生的要义 。

思想品德课的学习需要学生思想的感悟和心理的认同,不可能依靠强制手段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因此,思想品德课的关键还在于寻求到教学目标与学生内在需要的平衡点,架设内在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现实之间、梦想与日常现实之间联系的桥梁。游戏,恰恰显示了它在这方面的神奇作用。遵循科学的原则,选择适当的游戏类型,曾经严肃甚至是刻板程度的思想品德课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笔者真心的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教育能真正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游戏”,学生们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长成独特的自己,获得生命的意义,实现人性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航.教育与游戏――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 华中师范大学,2001:71.

[2][英]伊丽莎白・劳伦斯.纪晓林,译.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8.

[3][德]席勒.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4.

[4][荷]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43,4,146,49.

[5]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86.

[6][美]古德尔・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7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