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绿色化学与化工论文8篇

时间:2023-03-15 15:00:51

绿色化学与化工论文

绿色化学与化工论文篇1

Guidedbytheoriesofecology,greenculturewasadeeprev-olutioninthemindareaofhumanit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wasitsfundamentalgoal.Thedailylifeofhumanhadco-nnectedwithgreencultureverycloselyfromgreenmind,greentechnologytogreenindustry''''sproduction,greenfood,greenc-onsume,greenwrapping,greenliterature.Thedevelopmentandc-ontentofgreenculturewereanalysed,andtherelationshipa-monggreencultur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ecologyw-erediscussed.

【关键词】绿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生态学GreencultureSustainabledevelopmentEcology

绿色文化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1]从狭义上讲,绿色文化是人类为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一切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包括采集狩猎文化、农业、林业、城市绿化以及所有的植物学科等;从广义上讲,绿色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包括持续农业、生态工程、绿色产品、绿色包装、绿色消费、绿色交通、绿色文学等,也包括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生态学的理论和原则是绿色文化的精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绿色文化研究的核心。

1绿色文化的发展演化

本世纪中期发达国家相继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但发展中国家仍处在落后的传统农业阶段。从60年代开始,人类掀起了一股推动粮食高产的绿色革命。这股“绿色浪潮”最早关注的是如何提高谷物产量,在1950年至1987年的30年间,世界谷物产量增加超过1.64倍。绿色革命伴随的是农业的高投入,且绿色革命运动是由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的。由于发达国家的退却,绿色革命思潮在70年代被自然农业思潮所取代。自然农业思潮包括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再生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等。8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潮又取代自然农业思潮并成为当前世界热点。在1996年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绿色革命重被提起,只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2,3]。90年代的绿色革命首先强调应与社会经济环境相结合,其次是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如防止单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原生镜和非原生境中保持大量的基因库、发展灌溉要防止次生盐渍、发展耕作制度多样性、提倡病虫害综合防治、重视土壤保护等。

在绿色革命兴起的同时,绿色组织开始成立。70年代美国成立了数百个青少年环境保护组织,发起了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地球日”活动。此后各国纷纷成立绿色组织,英国、德国、日本等还成立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政党——绿党。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21世纪议程》,象征着人类进入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绿色时代”,随之而起的是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降低资源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绿色文化的诞生。

2绿色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来已久。“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先由国际保护同盟提出,该同盟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持其满足后代人需求与欲望。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为世人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性、资源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5],呼吁人们放弃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要求人类在生产中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

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可看出,可持续发展准确反映了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科学的反映观[4]。这样,就把以人为主体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染”上了“绿”意,并使绿色文化获得了价值尺度。因此,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推动了绿色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赋予了绿色文化更深刻的内涵。

3绿色文化与生态学

生态学理论强调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物种间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和谐、高效、有序的特征。生态学理论认为,有人类参与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由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处于复合生态系统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但是,无论人类改造自然的欲望和能力有多大,都必须遵循生态平衡理论,都必须而且应该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把人降到一般消费者的地位、强调“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协调[6]。因此,人必须将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相统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命支持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上,形成“文明的生态观”。

绿色文化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降低资源消耗、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因此生态学理论关于人居生态系统的阐述与绿色文化的基本特征相吻合。绿色文化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为绿色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绿色文化的精髓所在。

4绿色文化的表现

4.1绿色思想

绿色思想是建立在充分认识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的思想意识。绿色思想认为,一个物种主宰世界的自然史是最不稳定的自然史。在人类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人类终于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们必须放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工业化道路,走一条与自然界相互协调、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现代化道路,用“绿色”文明取代工业主义的“灰色”文明[7]。

4.2绿色科技

绿色浪潮的兴起加深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思考,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一定财富的同时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如“六六六”、“DDT”杀虫剂的发明和应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或创造的财富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科技是“反生态”的、“反绿色”的,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科技是绿色科技。绿色科技是能够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能优化生态系统结构的科技系统,其特征是在创造明显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损坏或不影响生态平衡。绿色科技要求在设计产品时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指标选用合理的原材料、结构和工艺,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不产生毒副作用以及产品设计有利于拆卸和回收、利用并保证产生最少的废弃物。

4.3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指符合“环境标志”(Environmental-Labelling)要求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环境标志标准对绿色产品在环境保护、资源消耗、人类健康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股保护环境的绿色冲击波[8]。

为增强竞争优势,企业纷纷设计绿色目标,开发绿色技术和研制绿色产品,涌现出的绿色工业产品有绿色汽车、绿色计算机、绿色冰箱、绿色电视机、绿色纸张、绿色服装、绿色玩具、绿色能源、绿色水性涂料、绿色可降解塑料等。

绿色农业产品主要指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标准规定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土壤中不含重金属、灌溉用水必须无污染,强调绿色食品在其原料的生长、加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应最小。

4.4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含义是多重的,它包括:

一、人类的消费活动无害于环境;

二、人类的消费活动应做到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和综合利用;

三、人类一切消费活动应符合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规律,不能因畸形消费而破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9]。绿色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青睐。

4.5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一种不产生垃圾的包装,其基本特征是强调在生产环节中就考虑包装品使用后能够尽快回收而避免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由于与日俱增的包装废弃物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绿色包装已在全世界达成共识,成为全球包装的趋势。目前,技术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探索解决塑料降解问题,并尝试一些替代方法。

4.6绿色住宅

绿色住宅是符合生态要求且不污染环境、不危害人体健康的住宅,它是生态学、建筑学和园林学相结合的产物。其特点是: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止污染措施,宅址选在远离污染源的地方。荷兰、日本建筑师按上述特征设计出生态住宅,这些住宅均采用不影响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不用空调器、采用节能光源。

4.7绿色文学

狭义讲,绿色文学是以描写自然、歌颂绿色、激发与引导人们向往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文学作品,如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诗人出于对绿色生命的热爱、将自然品格视为人类道德品格的母体、将自然之物人格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淡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高洁优雅,无一不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美好向往。广义讲,绿色文学是以反映社会环境问题、抨击破坏环境的丑恶现象、提高人们的绿色意识、倡导生态平衡、宣扬绿色文化的文学作品,如R·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等。绿色文化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而围绕关注绿色文化而创作的绿色文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鸿。何谓绿色文化。森林与人类,1997,(1):4

2丁树荣。绿色技术。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孙家涛。绿色设计的现状与展望。环境科学动态,1996,(2):13~15

4余谋昌。全球变化的人的因素。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5)21~26

5严立冬。简论可持续发展的持续特征。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3):155~157

6张长元。从绿色消费到绿色技术到绿色设计。环境科学进展,1997,(3):16~19

7赵红州。生态文化应急行。森林与人类,1997,(4):4~10

绿色化学与化工论文篇2

“绿色变革视角下的国内外生态文化重大理论及学术流派研究”是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重点项目,而本次会议也是该课题的项目开题与启动会。他首先阐释了“生态文化理论”概念的意涵,认为可以将其界定为环境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视角下对人与自然关系某一层面的生态理性化描述、批判和超越,依此可以按照“深绿”(侧重于个体价值观的激进转变)、“红绿”(侧重于社会政治制度的激进变革)和“浅绿”(侧重于经济技术与政策管理的渐进改变)的三维分析框架,对国内外的生态文化重大理论及其学术流派作系统性梳理,并就它们对于现代文明生态化转型的变革潜能及其影响路径加以考察。

在“深绿”生态文化理论的议题领域下,周国文(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回顾性地评述了我国的生态哲学与伦理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研究最近几年来的学术进展,并尝试性地提出了系统评估生态哲学与伦理研究和绿色经济社会变革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间关系的重要性。姚晓娜(华东师范大学)以深生态学的生态美德思想为例,阐述了个体价值观念变革与人类文明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关联及其影响路径。程相占(山东大学)在具体辨析“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概念内涵差异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生态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着重阐发了作为生态审美的生态美学所具有的生态文明与文化变革的重大潜能。郇庆治(北京大学)则专题评述了“生态地方自治主义”(“生态区域主义”或“生态无政府主义”)和“生态文明理论”这两个理论流派的研究进展与开展进一步系统探讨的必要性,他认为前者主要是一种基于地方民主自治理念的“深绿色”生态政治理论,在当前全球化不断推进与深入的总体背景下似乎更具有远不止“绿色乌托邦”的理论尤其是方法论价值,后者是党的“十”之后在国内迅速升温的一个研究领域,但生态文明建设所关涉的许多基础性理论与实践问题还依然缺乏真正学理性的研究。

在“红绿”生态文化理论的议题领域下,刘仁胜(中央编译局)系统阐述了一个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着重分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绿色经济观、绿色科技观对于绿色变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科学认识科技、经济和社会政治变革在绿色转型中的作用。郭志俊(山东财经大学)集中评述了“绿色工联主义”理论与实践最近几年来的进展,尤其是加拿大学者比如杰夫・沙茨的相关研究,认为劳工运动与绿色运动的政治联合对于绿色变革依然有着不容置疑的理论相关性。张淑兰(山东大学)以印度学派(尤其是范达娜・席娃和碧娜・阿噶瓦尔)的“生态女性主义”为例,阐述了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并在承认(印度)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局限性的同时,强调了它们所提出的对妇女与民主、环境和发展关系思考的全球普适性。李亮(南京林业大学)全面评述了默里・布克金的“社会生态学”的阶段性演进和基本观点,以及国内外学界对其著述的进一步整理与研究,并阐发了社会生态学对于社会与文化等级化结构如何影响着人、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自由与和谐的观点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变革意蕴。刘颖(山东师范大学)基于丰富的文献资料,对(环境)“新社会运动理论”的最新进展作了系统梳理,并对其新特点和发展趋势作了概括,强调当前的欧美(环境)新社会运动正呈现出一种“后―反全球化运动”的新特征(比如发生在英国、北欧等地的青年骚乱),而如何将这些理论框架应用于阐释我国最近发生的大众性环境公众事件也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在“浅绿”生态文化理论议题领域下,李昕蕾(柏林自由大学)系统回顾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自1992年以来的理论演进和实践成效,着重阐述了这一“浅绿”环境政治社会理论的绿色变革意蕴和潜能及其内在缺憾。李慧明(济南大学)在评述“生态现代化理论”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此开展更为深入研究的具体设想,比如生态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经济工业生态化、社会变革和欧盟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将该理论应用于中国“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修正。孙凯(中国海洋大学)结合澳大利亚学者罗宾・艾克斯利的《绿色国家:重思与民主》一书,阐述了“绿色国家理论”的国内和国际向度,认为当代国家无论在国内政治绿化还是环境国际合作与管治方面都理应发挥一种更积极的角色,问题在于如何使国家成为一种推进绿色经济变革和生态民主的正向力量。郇庆治(北京大学)通过安德鲁・多布森不久前发表的一个研究报告,评述了“环境公民(权)”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认为对于环境公民职责(资格)的重视与主动培育,无论基于世界主义、共和主义还是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理由,都对于现实中个体行为的绿色变革至关重要。郦莉(外交学院)系统评述了“环境公共管治理论”尤其是在国际和全球层面上的理论进展和实践应用,认为基于碳交易和清洁生产机制等实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评价环境国际合作迄今为止取得的进展,也有助于我们对未来的环境公共(全球)管治有一个合理而正确的预期。

针对上述发言,卢风教授(清华大学)就生态文化理论和科技主义批判的关系,张云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就不同生态文化理论流派的准确概括,曹孟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就如何在生态文化理论视角下开展生态哲学与生态伦理的批评性研究,方世南教授(苏州大学)就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雷毅教授(清华大学)和张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分别就深生态学与生态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黄娟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就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理论之间的关系,王学东教授(中山大学)和任丙强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就环境全球管治研究中的理论与方法论问题,作了评论性发言,并就各子课题承担人的研究设想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绿色化学与化工论文篇3

关键词 化学化工专业学生 绿色化学意识 绿色化学原则 绿色化学素养建构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资源与能源消耗逐渐加大,大量生活垃圾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以及化学品的滥用,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这不仅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更危及子孙后代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几乎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与化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就化学化工本身来说,传统上,一方面化学家在开发化学物质合成方法时,主要考虑效率,另一方面合成化学家在开发与设计如何合成所需化学品的方法时,只重视化学工程的始端,往往忽略处于过程末端的废物处理问题。所以,许多已存在的化学过程,在获得满意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一代,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环保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化学教师不但应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成为绿色环保理念的创导者和践行人。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化学化工专业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笔者就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进行了调研。

1.调查方案的设计

以绿色化学的概念、作用及原则为主要调查内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问卷设计;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方法对山西晋中学院化学化工学院2—4年级化学(含师范)及应用化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统计,并对有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参阅相关文献给出相应对策与建议。本次调查采用以班发放问卷、现场答卷与收卷方法。实发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4份。

2.调查结果统计

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对绿色化学认识的调查统计见表1。

3.调查结果分析

表1显示,多数学生对绿色化学的属性有较好的理解与认识;不少学生对绿色化学的作用理解与认识不足,甚至是错误的。如约74.2%的学生误认为“绿色化学使化工过程含有废物处理环节,因而会使整个费用增加”。这些学生不懂得,先污染后治理,不仅难度大,费用不菲,而且多数需要停产整顿,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经济损失。如果化工过程实现了绿色化,即做到五个“R”:第一Reduction——“减量”,即减少“三废”排放;第二Reuse——“重复使用”,即重复使用催化剂、载体等;第三Recycling——“回收”;第四Regeneration——“再生”;第五Rejection——“拒用”,指对一些无法替代、无法回收、无法再生和重复使用的,有毒副作用及污染作用明显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这就能有效实现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变废为宝,降低成本的目标,避免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恶劣情况。仅约54.2%的学生能够认识到“绿色化学追求高选择性化学反应,极少副产品,甚至达到原子经济性”。原因是不少学生缺少对原子经济性的认识。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指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零排放”。可见,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反应,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其次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

表1中选项8-19是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学生对其中9条原则有较好的理解与认识。但仅约52.7%的学生能够认识到绿色化学要求“能量使用应最小,并应考虑其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以前化学家在设计化学过程时,往往考虑的是如何提高产率,而忽略了能量问题,认为该问题是工程师的事情,使得化学工业成为了耗能大户。生产和使用能量的工程,往往也会造成污染,如以煤为燃料所提供的热能,多用一份能量,就多一份污染。因此,设计化工过程的化学家需要对化工各阶段进行调节与优化,从根本上改变其对能量的需求,从而使能量最低,减小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减轻对能源危机带来的压迫。仅约42.3%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工过程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衍生步骤。衍生步骤会带来更多的副产物,消耗更多的资源与能量。更多的产物意味着可能会对环境产生更多的污染和破坏,必然产生需要处理更多废物的费用;更多能量的使用会使成本变高,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因此,在化工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避免衍生步骤,以降低原料的消耗及对人类健康与环境的影响。仅约32.4%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工过程中催化试剂优于化学计量试剂。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应该明确,催化反应不仅具有提高原料利用率与降低废物产生的益处,而且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既利于控制,也可以降低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温度。选择性催化剂是绿色化学的重要工具和重点研究方向。

4.思考与建议

不少学生对绿色化学的作用、原则缺少认识,其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重视不够,缺少要求;二是化学类专业课的课堂教学缺少绿色化学思想与原则的渗透;三是没有开设“绿色化学”课程,学生缺少了对绿色化学系统学习的机会。树立绿色化学思想,不仅是化学家与化工专家的事,而且是所有从事与化学有关的人们关注的事。作为专门培养化学化工专业高级人才的高校,应把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化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并作为课改与教改的指导思想。

4.1在化学类的基础课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化学教材中蕴涵有大量绿色化学的素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体现绿色化学的原则和思想。通过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我国乃至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学生认识到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与资源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都是不可再生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从而对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明确发展经济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把“原子经济性理论”、现代化学技术与方法渗透到理论课与实验课中,就如何优化定量与定性实验、物质合成及当前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化学品乱用等重大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学生在校学习与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化学的正面作用,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奠基。

4.2在化学实验课中培养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化工专业,各类实验课所占的比重很大,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排放大量的污染环境的有毒有害物质,这就需要实验教师尽量改进传统实验,应用先进的实验研究新成果,以绿色化学思想与原则指导实验仪器和试剂的选择,指导实验设计、实验方法与实验“三废”的处理,在每一个实验中力求减少或避免有毒有害废物的产生,为师生和工作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为此,首先,在实验中尽量采用无毒无害的反应原料。在进行无机、有机、分析、物化等实验时,在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下,为避开毒害品的使用,可考虑寻找替代品,变更反应路线,设计绿色实验方案,如用维生素B1替代剧毒的KCN做催化剂进行安息香缩合反应;以葡萄糖替代有致癌作用的苯为起始原料,用遗传工程获得的微生物为催化剂合成已二酸;用新型的固体溴化剂四丁基三溴化铵替代Brz与苯酚、苯胺反应制备对位的一溴代物,不仅反应产物更易于控制,避免了使用Br2带来的有毒、易挥发、不便准确量取等弊端,而且还具有可回收利用等优点。其次,使用封闭实验装置,回收实验废料。注意化学实验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呈现体现绿色化。一方面尽量减少污染很严重的实验,另一方面对一些实验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且污染环境的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想方设法将其设计成为封闭的实验装置。包括:气体发生与收集装置、气体性质反应容器、尾气收集与处理、导气装置等。在无法封闭的情况下,要注意回收、通风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设法予以回收或适当处理。第三,采用微型实验。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探索,以达到用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尽可能多的化学信息。

4.3开设专门的绿色化学课程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满足培养具有绿色环境意识的新一代化学工作者和公民的需要出发,借鉴国内外大学的经验,开设“环境生态化学”、“零排放有机化学”、“环境友好催化”、“绿色生态材料”、“生物技术”、“绿色能源”、“绿色化学导论”等绿色化学选修课程。其次,使绿色化学课程内容体现基础性、系统性与时代性。教学内容以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为主线,围绕绿色化学的基本问题展开讨论,介绍绿色化学的产生与发展,绿色化学的概念、原理、应用、主要研究成果及动向。第三,依据绿色化学课程内容的特点,采用讲授、讨论、研究、参观、调查和文献研究等适当的教法,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上。

绿色化学与化工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 绿色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25-02

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使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受益匪浅。但与此同时,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人类原本绿色平和的生态环境遭受着严重的破坏。面对生存危机,人类重新审视传统化学,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绿色化学这一新的科学思想和发展战略。绿色化学可以诠释为环境友好化学,它的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它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物的产生。绿色化学的诞生,为人类最终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带来了希望,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认识到了其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及对化学界本身产生的巨大影响,而且它向人类展示了发展科学、造福社会却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新境界,为人类铺设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试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并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化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化学教育的实施措施。

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各国逐渐认识到对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对大中学校的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至关重要。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很早就开始在各类院校开展绿色化学课程教育或绿色化学思想、理念、原则的渗透性教育。我国绿色化学与教育基本上能跟上国际的步伐,目前,已有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本科院校开设了绿色化学必修课或选修课。然而,在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中至今没有开展绿色化学的相关教育。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实施绿色化学教育,向学生传递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和基本原理,介绍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让学生认识绿色化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在未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一批批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必将成为生产制造、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主力军,在这其中,只有接受过绿色化学教育,他们才能用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来指导生产生活实践,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可能碰到的环境、资源、能源问题。况且当下,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能耗、保护环境,是企业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这样的前提下,企业就希望自己的员工具有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可见,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实施绿色化学教育是必要的,符合企业行业的需求,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绿色化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绿色化学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化学化工类教师对绿色化学都不是太熟悉,这是绿色化学教育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教育部门或院校本身可以通过进修班、研修班、研讨会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绿色化学知识培训,而教师本身也应该不断收集了解绿色化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前沿信息。只有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绿色化学师资队伍,才能使绿色化学教育得到根本的保障。

(二)绿色化学教材缺乏

目前,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编写的绿色化学教材不多,使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受到限制,这也给绿色化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化学教育的实施措施

绿色化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种新的绿色观念体系,强调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责任感,培养学生以“科技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道德、伦理和科学价值观念。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绿色化学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形成宽专业、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绿色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绿色化学基本原理、绿色化学技术和绿色化学工艺等。其中,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和基本原理是绿色化学的精髓,可以使人们形成绿色理念,是所有高职高专学生都应该了解和学习的,在教育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绿色化学技术和工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只能向具备化学专业知识的学生开设,然而在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中,虽然开设有化学化工或相关专业,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结构较本科生有限,培养目标也较本科生不同,绿色化学技术和工艺这些内容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不一定需要掌握,可以考虑通过案例渗透的形式让学生有所了解。也就是说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和基本原理才是学生们学习和了解的重点。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绿色化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等也是有所区别的,可以通过表1体现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化学教育体系。

表1 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化学教育体系

授课对象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除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外,各专业高职高专学生 了解绿色化学思想和基本原理,培养环境意识及基本科学素养 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基本原理、绿色原料、绿色化学品等 素养课、选修课、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社团指导、主题宣传

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高职高专学生 更全面理解绿色化学理论,常识性了解一些基本绿色工艺与技术 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基本原理、绿色原料、绿色溶剂、绿色催化、绿色资源绿色化学工艺与技术案例 限选课、选修课、专题讲座、主题活动、兴趣小组研究、专业实习实践

鉴于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特点,在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繁杂深奥的绿色化学原理及工艺技术,而应注重讲授一些贴近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反映最新科技、体现环境保护的内容,同时介绍一些与化学科技发展相关的环境、伦理、道德、法律等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如可持续发展理论、人类生存的地球、人与自然、清洁生产、绿色标志、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日本“新阳光计划”等。选择这些易于被接受、实用性强的知识,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绿色化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树立绿色意识,同时也与高职高专培养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高技能运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相符合。

(二)在基础课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

由于受教学课时及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限制,在高职高专中专门开设绿色化学必修课的可行性不强,需要把绿色化学内容渗透到基础化学教学中,使绿色化学的思想和内容贯穿于基础课的教学。如用绿色化学的实例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绿色化学教育;再如化学实验中,要求学生遵守实验规则,规范实验操作,尽可能降低实验药品浓度,减少药品的损耗,预防环境污染。还可以指导学生优化实验设计方案,使其成为绿色实验。在基础课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为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

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顶岗实习实训占据了将近一半的课时,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接触社会的时机,让学生开展一些绿色化学的研究性学习,势必会取得较校内开展课堂教学更好的效果。绿色化学强调人类对社会的责任感,在学生进入实习阶段之前,设置一些与社会息息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如地方空气和水质污染情况、城市垃圾的处理、洗涤剂的合理使用、农药的合理使用、汽车尾气污染状况及控制方法、农产品的绿色化、城市污水处理、绿色包装等,让学生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讨论,最终形成结论,使他们意识到绿色化学的应用会带来的社会效应,真切体会和感受到绿色化学与社会、与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以科学的眼光来观察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形成绿色的理念,科学的价值观。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宣传绿色化学

面对高职高专院校中种类繁多的专业群,要让绿色化学得到普及,必须开辟课外活动这一阵地。专题讲座、专题宣传、主题论文大赛、校园论坛、社团、兴趣小组等等,都是很好的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而且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能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绿色化学的关注度。

总之,绿色化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一种战略、一种方针、一种指导思想、一种研究策略。将绿色化学思想和内容渗透给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环境意识,这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晓明.STS教育与绿色化学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4(3)

[2]周晓明,刘剑洪,张培新.绿色化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3)

[3]皮宗新.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6)

绿色化学与化工论文篇5

关键词:环境;劳动者;绿色工业文化;现代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宋晶(1979-),女,辽宁抚顺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课题项目:2011年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研究”(编号:CEYP5006),主持人:张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6-0030-05

绿色工业文化是后工业时代的整体生态理念,它体现着劳动者间的关系,体现着代际关系以及人类的生产与生物界以及整个自然界的关系。现代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生态文化问题。当前人类的生产活动已经进入技术爆炸的工业化时代,思想观念却仍停留在蒙昧时代,被“灰色”污染的行动意识所支配,致使各国屡屡陷入生产规模扩张与环境污染并行,GDP总量不断增大与环境治理并存的怪圈。不能不说这是人类精神的沦丧,传统的“灰色”工业文化成为了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桎梏,成为破坏自己生存环境的“元凶”。

绿色工业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建设文化繁荣的软环境,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绿色工业文化体现人类精神家园的应有之义,它以生态文化为导向,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改变原有高污染的“灰色”工业生产方式,发展新型的“绿色”工业。这已随着《持续发展与产业生态学白皮书》报告[1],在全球范围达成了共识:“绿色工业文化”是世界工业发展大环境下滋生出的新理念。职业教育应该对之做出反应,把承担推广、践行绿色工业文化作为自己的任务。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通过培养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作者为社会生产活动输送新鲜血液。它是中国工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人力资源要素,职业教育学习者的素质体现着我国劳动者人力资源素质水平的高低。如何把先进工业文化理念渗透到整个职业教育,使先进生产理念扎根于每一位准职业人的心灵,是在新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绿色”工业文化的兴起及其价值意义

绿色工业文化是绿色工业彰显的文化,是绿色文化与工业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后工业时代的工业文化。它表征于后工业时代人类超然于工业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制度、组织体系的总和,它反映生态整体和敬畏自然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来支配和指导人类生产实践活动,要求人类以理性态度看待财富,在确保经济社会乃至整个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工业生产,追求人类福祉。

(一)“绿色”工业文化的兴起

海德格尔是最早关注生产技术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的学者,其后期研究的主题重在维护人的生存基本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认为,人类利用技术科学对世界进行掠夺性索取,造成了生存世界的恶化,“大地荒芜,世界倒塌”,导致“现代人已经被连根拔起”,世界已不再是人“生活于其上的地球了”[2]。严峻的生存危机呼唤一种新型工业文化以建构人类生产与生态的和谐发展,绿色工业文化正是人类反思其生产活动与生存环境系统尖锐矛盾后产生的一种回归自然的文化现象。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经济理论系统论述了人类发展的资源的长久支撑问题;80年代,美国的E.拉兹洛发表《进化—广义综合理论》,指出社会生产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号召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要求各国“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过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会议制定了“21世纪议程——促进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的方案,就“重新确定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方向;增强公众意识;促进培训”的环境教育的“行动基础”、“目标”和“实施手段”[3]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是支撑工业生产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要素,人类应当热爱并感恩大自然,倡导节俭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谋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从此,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等绿色工业正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并渗透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绿色工业文化正引导着“绿色工业世纪”。

(二)“绿色”工业文化蕴含的价值意义

第一,彰显工业生产的公共道德责任。绿色工业文化彰显道德经济,倡导发展经济要受生态伦理约束,遵守敬畏地球家园的伦理原则,承担维持工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责任”,这是保证绿色生产得以实施的基本道德推动力。工业生产如果放弃其道德责任,必然会为经济的增长付出高昂代价:以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换取物质欲望的满足。传统工业资源配置中“公地的悲剧”和“搭便车现象”,以及内部的经济与外部的不经济现象的普遍存在都证实了承担生产的道德责任也是一个囚徒困境。由此,绿色工业文化昭示人们从整个生物圈的角度看待生产实践,以非常谨慎的态度看待生态阈值并警惕地球参数的变化,采取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措施,规避“边生产边治理,同时为医疗付出更大代价”的现代化怪圈。

第二,表征对劳动者个体的终极关怀。如果说绿色工业文化主张维持工业生态系统平衡,彰显工业生产的道德责任,体现了人类发展生产的社会责任,那么绿色工业文化主张对个体的终极关怀源自对于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的追问,它反映出人类发展工业的终极价值追求,聚焦于个体人生的幸福与否。毋庸置疑,人生于斯、长于斯,最后归于斯的自然就是人类的终极依托[4]。人正是因为对自然的探索,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才获得了生命的尊严;也正是因为对责任的承担、对内心道德律令的践行,才获得了巨大的道义力量。承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责任与对人类个体的终极关怀一致决定,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与美丽,对于人类自身有利,是人类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应有之义。

二、现代职业教育应是“绿色工业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化与教育相伴而生,成为教育的灵魂,促使教育担当起引导社会文明进步的责任。教育支撑着文化存在和发展,提供文化存在的活力。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转型,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教育的文化的启蒙和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当之无愧的成为引导社会文明进步的灯塔。现代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她曾作为支撑工业化的奠基性力量,推动着工业化进程。面对工业文化的转型,即由“灰色工业文化”向“绿色工业文化”的转型,现代职业教育有责任使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成为培养职业人精神养料,为绿色工业文化提供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使自身成为绿色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教育类型比较,现代职业教育与各类产业结合得最为紧密,作为认同并践行绿色工业文化的职业人的载体,有助于其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职能的发挥。通过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及其教学、技术培训,现代职业教育将“生态和谐”、“人与自然作为统一整体,追求人与自然平等共生”的观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出认同并践行绿色工业文化的现代职业人。在此前提下,现代职业教育以为国民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本位才有意义;现代职业教育与企业之类经济组织比较,又具有教育固有的公益属性。而企业不可摆脱经济人属性,其本性上是逐利的,绿色工业文化很难从工业体系本身生发出来,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任务需要由具有公益性质的教育承担,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重任便历史的、逻辑的成了现代职业教育的责任。承担如此重大的使命,要求现代职业教育树立既服务产业又引领产业的理念,在服务产业中创生绿色工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职业教育充当了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基本载体。

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承担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基本载体有其质的规定性。现代职业教育活动属于制度化的活动,其人才培养目的与规格体现于国家意志。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合格公民、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特别增设了“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要求劳动者遵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体要求和原则[5]。这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明确的要求:“绿色”工业生产理念构成了未来从业者职业伦理和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为绿色工业文化存在提供活力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应具有的价值选择。现代职业教育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将成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人才,他们在母校形成的素质和观念将直接带到工作岗位上,体现于职业行为中。此外,保持工业生产与环境协调关系,已作为国家意志承诺于国际社会,成为与产业相关的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职业教育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重要任务在于,使学习者或受训者理解并会处理工业生产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工业生产与生态平衡的关系的实质是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对工作世界处理好发展生产与环境和谐的要求,是所有政府和企业组织必须面对的问题。职业教育对工作世界状况关照的特质决定,产业世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自然应该成为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中心。这已为先发国家经验所证实。一些深受环境污染之苦的发达国家,绿色工业已经开始付诸实施[6]。事实证明,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大批重视绿色生产、懂技术、能治理环境的人才,政府和企业也就更关注未来人才的生态素质,从客观上要求这些“准企业人”必须具有绿色生产观念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传播绿色工业文化,要结合专业,“注重具体的职业,旨在弥补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差距,因为这些知识和技能有助于个人就业并参与环境和发展工作”[7]。当未来的职业人认同并主动践行绿色工业文化时,职业教育才算承担起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任务。

绿色工业文化教育蕴含潜在、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决定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承担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完全责任。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学生进行绿色工业文化教育能够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收益。拥有大批具有绿色生产理念的人才,就可以通过节能节约、回收废物、防止污染扩散等手段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这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是一种潜在的投资。据有关资料分析,工业企业中造成严重后果的环境污染事件所带来的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社会危害恶劣,究其原因,很多是由职业道德问题带来的,即技术工人绿色生产意识差,责任感不强、违反操作规程或工艺操作不当造成的。可见,技术工人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对环境污染的控制、防止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有重大影响。工作在一线的技术工人都具有积极的绿色生产意识和正确的绿色生产知识与生产技能,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也就提高了。由此提出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中专业技术人员绿色工业文化理念培育的问题,是现代化工业大生产推广的战略性问题。

三、“绿色”工业文化融入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绿色工业文化融入工学结合教育过程

实践是把握世界最直观、最准确的方式。在实践中学习是职业教育的真谛。人对外物的认知由实践开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在认识指导下开始新一轮的实践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文化素质的提升不能只靠教师的说教或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更多的是在做中体会,通过亲身活动、实践探究和体验得来。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学生体验职业文化,理解工作过程的原理,将其创生为自身的直接经验和实践智慧,转化为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的实际能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决定,学校和企业同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在工学结合办学中各负其责,对学生进行绿色工业文化教育。学校应积极搭建平台让学生到优质的生态工业园区实习,使师生能够亲身体会仿效生态群落原理建设的工业群落在优化配置和推进非物质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意义。校企合作中,企业有义务将绿色工业文化理念渗透给未来的员工,学生感受真实绿色生产情境,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学校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学习企业先进的清洁生产和管理经验以更新知识体系将企业优秀工业文化带回到校园,同时也将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文化集散地所孕育的绿色生产文化传播到企业,实现企业先进文化与职业教育文化的“交融”。通过与企业接触,进行工学交替,有利于营造工业文化与职院文化的有机结合、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职院文化与企业绿色生产文化的交融与整合。因此,在工学结合中渗透绿色工业文化,使人才培养能更好地按工业发展的需求实施,使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工业文化的熏陶,从而尽早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这种做法为学生拓宽了就业面,为现代职业教育拓宽了办学面,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支撑。

(二)绿色工业文化渗透于职业教育内容

在职业教育内容中渗透绿色工业文化,成为职业教育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主要途径。开设专门的绿色工业文化相关课程,将绿色工业生产理念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课堂教学环节中[8]。将绿色工业文化渗透于职业教育内容,要拟定相应教学大纲,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价值预设,体现层次性和独特性兼顾的原则。绿色工业文化渗透于职业教育内容有三种策略:其一,开设公共必修课。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专设公共课,现代职业教育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以开设公共必修课形式(类似于大学英语课程),系统地进行ISO14000常识和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介绍全球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工业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知识。各院校可根据办学特点和学科侧重点有选择地开设《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发展》、《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等公共课程。二是在德育课程内容中充实环境伦理内容。将环境伦理作为德育课新内容,纳入德育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使环境伦理教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德育的重要任务。在环境伦理教育过程中实施生态价值观教育,让生态人格成为培养学生生态整体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人格修养组成部分。其二,设立选修课。开设人口、资源、环境类相关的选修课程。各专业(群)将其纳入“课程模块”中,由不同的专业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开设与环境教育相关的课程,如为机械加工类专业增设“绿色制造”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需求和兴趣有选择的进行修习,从行业文化的视角来体会绿色工业文化。其三,发挥隐性课程的功能。在不开专设课程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学校“硬”环境和软环境的作用,用环境即校园设施中的绿色工业文化元素影响学生,达到宣传绿色工业文化的效果。软环境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职员工的生态环境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显现,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绿色工业文化强化职业教师教育

教师作为文化负荷体,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通过“言传”和身教两方面体现出来。“言传”即教师按照课程计划规定内容传播绿色工业文化,使学生产生对绿色工业文化的认同。身教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通过绿色工业文化课程教学,而与学生的直接交往对学生的影响。可见,职业教育过程中孕育和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效果,关键在教师。没有合格教育工作者的输入,教育领域及社会整体的绿色工业文化水平就难以得到提高。然而,目前现代职业教育优秀师资缺乏,教师的绿色工业意识与生态事件处理能力都较为薄弱。特别是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视野较为狭窄、观念相对陈旧,仅着眼于所教学科,不具备把绿色生态观念融入专业教学的能力。要解决师资问题,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生态伦理道德观。绿色工业理念的主旨将由教师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程中,教师是需要首先接受绿色工业文化教育的群体。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生产知识的培训,使其形成系统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绿色工业文化的推广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所需知识技能分布于各个学科知识之中,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专业特点,通过自身宽厚丰富的专业知识积累,采取学科渗透的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融入绿色工业文化,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思考问题,使之形成有各自学科特色的教育内容,以此发挥学科教学在校园绿色工业文化推广中的主渠道作用。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卡耐尔的自然教育方法,欧洲媒体教育专家曼弗瑞德.欧本的可视化与主持式教学方法都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教学案例。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扶持,安排相关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如访学、参加进修班、学术研讨会,出国进修、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等。同时,应制定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绿色生产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四)校园生活践行绿色工业文化

1.建设生态校园。校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构成重要的隐性课程,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建设生态校园,是践行绿色工业文化的重要途径。生态校园也叫绿色校园,通常是绿化面积较广,植物种类多,布局合理,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辉映,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的校园环境。生态校园酷似一部绿色文化教材,在给学生营造美丽而舒适环境的同时应使其从中受到“绿色”的陶冶,激发和催化热爱美丽自然的情感。建设生态校园的过程是受到绿色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建设生态校园要重视其教育立意。生态校园建设一般要注意三点:其一,校园的立体式绿化建设。校园本身作为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存在,优美、有序、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能对师生树立绿色生产理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其二,建筑物和设施应用对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设计应充分考虑和体现节能要求,构建生态型建筑布局可以实现校园内资源最大化共享;建设雨水收集的设施,实施节能节水的具体措施和量化管理;实施生物垃圾堆肥和其他垃圾的分类。其三,将绿色工业文化理念与物质景观融合,赋予校园环境精神意蕴。在校园的各种设施和景观,布置体现绿色工业文化理念宣传条幅,使它们能够反映人类愿与自然重修旧好的意愿,体现师生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使专业教室、绿化景观、实训基地、活动室、运动场、图书馆等“说话”,当师生身处其中时,形成师生与环境的“对话”,从而产生绿色工业文化精神的互动,起到教育作用。

2.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工业文化体现后工业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师生而言,应该把绿色工业文化作为精神追求,致力于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形成以环境价值观念、生态审美意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价值观念、教育观念、群体心态、管理作风、学风和校风。在感性直观的生活实践中,践行低碳生活,则直接体现绿色工业文化精神。经常性的开展节能降耗、无纸化办公、回收废旧电池、垃圾分类处理等宣传,建设节约清洁的校园环境;倡导节约水电、适度消费、文明修身,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绿色工业文化教育最生动的教材。造就校园生态文明的新天地,让绿色的行动观念注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之中,是职业教育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职责。

3.社团活动示范,引导公众认同绿色工业文化。学校应开发自身的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素质拓展、校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第一,通过环保讲座、辩论赛、征文等形式传授生态理念和环境保护知识,利用橱窗、校报、广播、电视等校园媒介,广泛宣传环境伦理知识,普及绿色工业理念。第二,应支持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调查、自然探秘、野外见习实习以及保护母亲河等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自然生态是充满智慧的,这些活动在提高绿色教育的趣味性与实践性的同时孕育了学生的生态审美和反朴归真的情感。第三,先进的校园文化应推广到社会,如在社区中宣传生态文化知识,倡导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爱护生态的社会价值观,引导公众自觉承担生态责任和义务的行为方式,从而促进整个社会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再比如,学校利用自身理论研究的优势,与企业合作组织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培训,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将绿色工业文化建设寓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并引导其用绿色工业理念指导生产。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将其自身的价值意识与社会价值观相融通,并在实践、反思、领悟中践行绿色工业文化。

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昭示的不仅是技术和经济的具体问题,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大问题。人类社会的前程有赖于如何解决“生态—发展”构成的矛盾,这“需要启动科学技术的力量,更需要启动我们内心的资源”。我国要走出一条绿色工业化道路,前提是培养出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知识和技能的一线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承担着孕育与传播绿色工业文化,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准职业人”的重任。只有将绿色生产理念内化为品质、外化为行为,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良好生态行为习惯,才能为绿色工业培养合格的守望者和建设者;才能让全部新时代的劳动者,在地球家园上实现“诗意地”栖息。

参考文献:

[1]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生态经济发展[EB/OL]..

[2]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1305.

[3][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2-99,81.

[4]魏波.环境危机与文化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7.

[5]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17.

绿色化学与化工论文篇6

关键词:绿色观念 初中化学 教学工作

一、绿色化学的概况

(一)绿色化学的含义

所谓绿色化学是指以先进的化学方法去实现化学产品制作,生产过程中的最小化污染,尽量使得化学产品与环境能够和谐相处。

(二)绿色化学的特点

其一,绿色化学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说绿色化学强调的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其在思想上,理念上都比较先进,符合当前环境保护的趋势;其二,绿色化学的预防性,相对于环境保护的后发治理来说,绿色化学往往是在化学污染产生之前,开展措施避免污染的出现;其三,绿色化写的专业性,也就是说其是在对于化学知识的充分掌握的前提下,开展各项工作对于技能,理论,经验都有着专业化的要求。

二、绿色观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案例:在开展化学燃料教学的过程中,氢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炭都是化学燃料,其在燃烧的过程中会对于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课堂开展:首先,从燃料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理论入手,询问生活中有哪些化学燃料;其次,总结学生和建议,并提问上述几种燃料对于环境的污染程度大小。

三、如何更好的将绿色观念渗透到初中化学教学中去

其一,积极开展绿色观念的渗透工作,保证在课堂中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的含义有所理解,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的绿色化学的实际事件,以不断深化学生对于绿色观念的理解程度。其二,积极开展化学实验,实现绿色化学与实践操作的相融合,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合理的处理各个环节,并实现化学污染的最小化,避免其对于人体和周围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绿色观念融合到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教学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绿色化学观念在自己课程上的渗透,一方面不断夯实自身化学知识理论,深刻理解绿色化学的含义特点,另外一方面,不断强化自身教学工作方式的转变,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去实现绿色观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融合。

参考文献:

绿色化学与化工论文篇7

关键词:绿色,绿色软件,绿十字,绿党

 

作为语言中最易受时代与社会感染的基本要素,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又丰富的文化信息,古今中外,从内容到形式,从系统到个体等莫不如此,并因随时与社会语境发生谐振而成为语言中最活跃,文化承载量最大的成分。就分布而言,它的这些信息量无不融合,渗透进词的各个方面:声音,字形,意义,语法和语用等等,而其最集中的体现,毫无疑问,应当在各个词的文化义里。[1]23

中世纪时绿色代表邪魔(包括龙),有时又表示爱。这些象征意义现代已不明显。在西方股票市场,绿色代表股票上升;在中国股票市场则相反。(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喜欢红色又代表共产党所以把红色设为上涨按照规定,下跌要使用上涨的反色所以中国的下跌时绿的。但西方传统中绿色代表安全,红色代表警戒,所以是绿涨红跌)。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绿色是木的一种象征。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也是春季的象征。“绿”作为绝大多数植物生命上升阶段的本色,它是大自然各种生命色彩旋律中的主调,宁静、和谐而鲜活,医学研究证明:生活在绿色环境中,人体的基本温度可以下降1---2度,随之而来的是:脉搏减缓,心脏压力减轻,呼吸趋向均匀。

于是,从绿色中,诗人歌德读出了“宁静与稳定”的意蕴,画家康定斯基进而将它描绘成了“人间的、自我满足的宁静,这种宁静具有一种庄重的、超自然的无穷奥妙。”大概很少有人会断然拒绝“绿”所展示的这种生命的魅力。在中国,朱自清写过赞美绿的散文,艾青写过颂扬绿的诗篇。在他们的笔下,“绿”是那样的魅力与可爱:[2]

例【1】: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绿;

墨绿,浅绿绿十字,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在这些“绿”中,有些事客观存在,确实“绿得出奇”,像“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也有些是诗人的幻觉,带有很强的主观情感色彩,例【1】中第二小节的渲染与夸张就是很好的说明。

尽管我国文学家对“绿色”早就有了职业的亲切与敏感,然而,在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里,“绿”就属于间色,与正色相对,顺理成章,上古人很自然也把它打入了贱色的冷宫。[3]比如:

例【6】:夏朝尊黑,殷代尚白,周朝敬赤,没有它的份儿;

例【7】:与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五方(东,西,南,北,中)相对应的五色(背,赤,黄,黑,白)当然更轮不上它。

足见“绿色”在当时的地位确实不高。

汉代时,绿色开始被用于冠帻服色之制,《汉书,东方朔传》中就有宫廷厨师戴绿帽以明其卑贱身份的记载。唐代以后,“绿”虽然有幸进入了官阶,那也仅仅是下层官吏六品(深绿)与七品(浅绿)的标志与象征,白居易“分手各抛沧海畔,折腰俱老绿衫中”(《忆微之》)的诗句很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卑微的叹息。元,明之际,更是每况愈下,不光绿袍将而成为八九品的服色,甚至还有了“娼家男子戴绿头巾”的规定,这大概便是当今民间说辞“绿帽子”的直接渊源了吧。到了清代,“绿旗”是汉营地方军的标志,其地位与正黄,正白等八旗兵有着天壤之别。

进入现代社会,这种色彩偏见与歧视本来已经趋向淡化和消隐,可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由于对革命“红色”的崇拜和迷惘,红绿灯中的“绿色”险些被颠倒为表示“不准通行”,而成为一种阻挡前进的颜色。

平心而论,在斑斓的色彩世界里,“绿色”未必一定是人们审美的首选之色。据记载:

1997 年初,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千千岩英彰曾以“你最喜欢的颜色”为题对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5500名年轻人进行调查,排在前四位的是:蓝,红,黑,白。

可见,当下词汇的这种“绿色的选择”,实在是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之后的一种理智的选择。[4]

其实,作为源头,在西方文化中,“green”原本还有许多超色彩的文化义项蕴涵。比如:

例【9】:年轻,幼稚,不成熟。

A green hand ( 或 green horn ) 生手

Green paper 绿皮书(提出建议或意见以备讨论的政府文件,常印在绿纸上,以区别于代表固定政策的白皮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绿色这个词逐渐和环保联系起来,其中有绿色革命(狭义和广义)。狭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发生在印度的绿色革命。1967---1968年,印度开始了靠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的第一次试验,结果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广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在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用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与谐共进所创造的一切文化与活动。绿色设计是指设计出的产品可以拆卸,分解,零部件可以翻新,重复使用绿十字,这样既保护了环境,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减少垃圾数量。

绿色投资是指用于防止环境污染与治理被污染环境的投资。[5]

绿色文化,从狭义来讲,绿色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而创造出的一切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包括采集----狩猎文化,农业,林业,城市绿化,以及所有的植物学科等。以广义而言,绿色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与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包括持续农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也包括了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

在商业设计中,绿色所传达的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意象,符合了服务业,卫生保健业的诉求,在工厂中为了避免*作时眼睛疲劳,许多工作的机械也是采用绿色,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也常采用绿色来作空间色彩规划即标示医疗用品。

此论文探讨了绿色这个词从古至今的发展和词义演变,绿色不仅仅代表颜色的意思,它还可以和人的心情,喜好联系起来。古代的一些诗人也写过赞美绿的文章,在他们的笔下,绿色代表上升的意思。而相反的是,绿在古代是表示贱色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绿字有关的词语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像绿色奥运;绿色环保;绿色产品等等。通过对绿色这个词义扩展的变化和演变,可以看出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197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词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赵艳芳,2000,《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沈家煊,1999,《不对称与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4]张辉,2003,《术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北京军事宜文出版社

[5]周一农,2007,《词汇的文化蕴含》,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绿色化学与化工论文篇8

关键词:绿色化工;环保技术;问题和解决措施;展望未来

在经济水平的发展下,我国化工行业也日益成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化工产业技术晚,科技含量偏低,对于生产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影响了我国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化工与绿色环保技术融合起来,更好的解决化工与环保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两者的和谐发展。

1绿色环保化工技术的含义与意义

绿色化工环保技术是利用化学的技术和手段减少或消除有害物的技术措施。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国的化工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虽然整体水平相较国际水平仍处于劣势,但是已经有了赶上世界一流工业大国的趋势,当前我国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完美解决工业发展与环境之间产生的冲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出现,为实现工业技术与绿色环保和平共存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绿色环保技术由此产生。它的核心思路是从根源上消除或减少工业生产对于环境产生的影响,它是解决环境与工业发展之间冲突的必需途径,是控制工业污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使用势在必行

我国的工业发展从最初落后世界水平已经逐渐达到世界中上游水平,这期间的高速发展除了我国各方面的扶持以外,也是以环境为代价的,如今,人们都已经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因此,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发展就已经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各个国家都开始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技术。首先,对材料使用化工技术和手段进行无毒无害处理,其次对于工业废物进行处理回收。这样才能保证最后得到的产品对环境和人都没有任何危害。人类在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消耗着大自然的资源,化学技术作为科学基础技术,也是改变世界的基础,当人们意识到环境与化工产生了冲突的时候,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就成为解决这一冲突的有效手段。

3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探讨

3.1从绿色化工产品的选择方面分析

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实现生产绿色工业产品的目标,必须要对化工原料进行筛选,必要时采取制备新原料代替对环境有污染的材料。正常状态下的工业生产中,尽可能将化学合成操作中带来的污染降至最低,而加工有毒材料时尽量添加催化剂削弱产品的毒性。在工厂设计过程中对化学法中能源的使用进行分析,避免出现能源上的浪费等问题。

3.2从化工产品的回收方面

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虽然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是,我们也需要利用自身的知识将自然资源重复利用,既避免了自然资源的浪费,也减少了对于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为人类提供服务。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是否可以进行废物的回收利用、重新加工等。

4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发展方向

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理念就是在化工生产中保证无污染、无毒害的特点,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绿色化学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中国在绿色化学方面已经得到了政府以及各界人士的认可,使得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科学家也有很多的精力去研究生产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化工产品,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完成化工与环保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这将会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也会为环保技术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5绿色化工环保相关措施

5.1采用新的设计分析技术

想要从源头上改变化工污染状况,需要对现有的分析设计技术进行改革,研发出新的化工产品,并且对具备污染性的化工产品合成方式进行改进,最终实现生产无污染化工产品的目标。在设计过程中也要严格对化学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循环回收进行考虑,以降低化学过程中能源的耗费,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另外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尽可能地不使用助剂或附料,选用更安全的化学产品。

5.2控制化工产品的寿命

对工厂废物的回收处理需要实现零排放,这不仅是绿色社会的要求,也是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通过对原料、催化剂等材料进行绿色加工,可以避免生产过程中产生具有危害的副产物,得到最优化的绿色加工产物,不会产生其他的废弃物,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5.3推动科技创新进度

要将化工污染扼杀在萌芽中,就需要采用新型化学合成方式与合成技术,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到理论产量问题,还要考虑如何将原料分子最大化的转化为产品,提升原子利用率,避免出现其他废物或者副产物,实现化工生产的零排放。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可以做到这一点,在未来阶段下,我国需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完善现阶段化工生产的环境评估指标,选择环保的生产路线,减少有害物质,利用科学软件来评估成本,预测生产危险,提升生产工艺。

5.4控制化工新产品的生命周期

为了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对产品的原料、试剂、催化剂等辅助材料要进行绿色化加工处理,使新产品得到最优化的反应,使原料中的分子、原子全部地转变成所需要的绿色化工产品,不产生任何废水、废渣、废气,并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即能满足经济的增长又不带来环境的污染。此外,还要加强化工高级人才的培养,将绿色化工思想贯穿于整个化工业教育的过程中,提高相关人员的绿色环保意识。并使他们认识到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在人类和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激发新型绿色化工产品的开发潜能。

6结语

化工业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创造高效节能环保的产品,这也是所有化工企业的研究和主攻方向。绿色化工领域作为本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已经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一致认可,并且对化工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各种扶持。随着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发展,逐渐实现生产化工产品的无污染生产。在下一阶段下,还需要不断的创新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在生产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的化工产品的同时,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郭雨轩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参考文献:

[1]仪明国.浅谈绿色化工工艺的应用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03).

[2]蒋连家.绿色:化工产业发展方向———南京政企院校“绿色化工”论坛纪实[J].中国石化,2011(07).

[3]耿相魁,李增航.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绿色化工产业对策思考[J].江南论坛,2016(0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