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语文教改论文8篇

时间:2022-03-02 02:59:35

语文教改论文

语文教改论文篇1

在充分肯定语文教学改革所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正视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学实践,忽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重视教法研究与改革,对学法的研究与改革还不够深入;重视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对课外活动的研究与改革还不够广泛;重视知识的传授,对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的研究还很不系统;重视应试教学,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的研究还不够明确和自觉。此外,人才观、教材观也较陈旧。

(二)在教学实践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的随意性很强;学生课外作业多,自己支配的时间少;教学结构单一化,课堂教学模式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不普遍、不经常、不重实效。

(三)在课堂教学效果上:1.现实效果:

由于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老师的板书和学生的笔记多为抽象的条条,没有实用价值,学生不会结合文章实际作具体分析。笔者从事教学研究十几年,每年听课一百节左右,总的看来,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形式单一的课在50%以上,课堂教学效率高的只占20%。不要说青少年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也感到索然无味,不免打起瞌睡来。由于在课堂上训练机会少,而且机会不均等,中下水平的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即使有,也是受到歧视。

2.近期效果:

从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和全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全市高中会考和全国高考试卷来看,初高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仍存在不少缺陷。主要表现是错别字较多,其次是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差,抓不住重点词语和关键性的句子,不会概括文章的中心,不会分析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再次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作文成绩多数平平,有新意、文字畅通、生动活泼的作文百里挑一。

3.远期效果:

语文教改论文篇2

第一部分有关对新大纲的探索与实践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想、新视野(一)教学思想的研究1.陶忠华《对小学语文教学观的几点思考》2.于永正的教改探索《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重习惯》3.吴忠豪的教改思路《以培养运用能力为重点,改革小学语文教学》4.翟京华的教学经验《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二)培养创造力的研究1.理论探讨姜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吴清华《语文创造力构成的心理因素及其培养》2.策略、方法(1)方利民《小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实行六开放》(2)熊建峰《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素质的策略》(3)周卫国《发现教法与创新教育》(4)袁炳飞《语文学习中的思维惯常定势及弱化的训练》(5)林祖望《加强语言实践培养创新意识》*3.想象力的培养(1)余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2)李克山《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尝试》(三)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李鸿谟《落实新大纲精神,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李冰霖《信息素质教育--小语教学的新使命》(四)情感教育杜晓妮《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五)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1、高凤弟《浅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及其育人功能》2、运用电教媒体发展小学生思维能力实验研究报告在语文教学思想、新视野的成果的报导中,未见思想教育、美育和语文实践活动等的报导。二、有关识字教学施茂枝《也谈识字教学必须遵循三大规律》三、有关阅读教学(一)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施茂枝《阅读教学中两个偏向及矫正》(二)理论探讨1.张庆《提倡诵读》2.周一贯《研读:一个正向我们走来的课题》3.周一贯《“超文本”理念与“大阅读”策略》4.纪育华《冲破以段落为界的思维定势》(三)阅读教学方法1.胥翠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初探》2.陈婉清《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阅读教学中边读边提高实验的初步研究》3.姜仕恭《明确质疑目的,讲究释疑方法》4.陶宇明《课堂质疑的九个切入点》5.刘莉《感知体悟品析》(四)语言积累的研究林润生《如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五)练习设计的研究1.陈爱红《课堂教学巧设计,教学效率定提高》2.桂贤娣《情趣结合的家庭作业》(六)对课外阅读的研究1.李冰霖《为孩子们导航》2.陈金表《课外阅读四要》3.钟娟《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在对阅读教学研究成果的报导中,语感的培养和引导学生发表一定的见解等专题少见报导。四、作文教学(一)对作文教学存在问题探讨杨旦凤《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二)理论探讨1.构建训练系列吴立岗《根据活动理论构建科学的作文训练系列》2.作文全程训练张培红《引导学生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3.发展个性陈关根《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三)读写结合1.冯兰《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2.黄桂林《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形式》3.魏明《结合课想象作文》4.卢秋萍、施茂枝《就文取材一箭双雕》5.张美满《如何加强片断练笔》(四)作文指导1.写作兴趣的培养(1)申维俊《学生写作兴趣初探》(2)黄茂文《创设良好的习作心境》(3)郭瑾《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引导学生倾吐的做法》2.作文题目的设计高峰《作文教学中创造思维训练题的设计》3.观察的指导汪秀洁《观察:小学作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手段之一》4.选材的指导谭珍《作文的创新--从选材开始》5.作文的评价李都金《丰富作文内容,完善评价体系》如何开拓思路,指导自由表达未见专题报导。五、口语交际未见有关口语交际的专题报导。有关于培养说话能力的报道。六、教学模式1.刘影《构建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2.许小蕙《“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六环节教学模式初探》3.张培建《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新探》4.黄贞良《自主--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初探》5.张海峰《“自读”能力培养模式初探》6.卢毓敏《优化教学过程,教会学生学习》7.解爱静《古诗教学模式初探》*8.章荐《题海战术--素质教育观下课堂教学模式探微》9.何小珍《网络氛围下的作文教学模式》10.赵阿琴《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价值》七、教学艺术1.教学设计的艺术李俊《教学设计新视角》严旭峰林祖荣《素质教育观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审视》2.突出重点的艺术李运菊《突出重点,优化过程》3.点拨启发的艺术李瑞桐《点拨在小语教学中的运用》4.课堂表演指导艺术周一贯《课堂表演--阅读教学的全身心感受》5.课堂讨论组织艺术严萍《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6.教学幽默的艺术孙改仙《论教学幽默》7.课堂教学艺术赵敬春《谈课堂教学艺术》八、怎样当好语文教师姜汉林《怎样做一位学者型语文教师》

语文教改论文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自主探究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高中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句、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然而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课堂效益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这使我们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非冲破这套程式不可,而突破口就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一、“问题教学法”存在的理论基础

“问题教学”并不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才提出来的新概念,而是早已有之的,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问题教学法的创始人是杜威。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经验相脱离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基本步骤是:第一,学生必须感觉到困难,最好是他在自己所参与的活动中受挫,这样,如何使活动继续下去的问题就产生了;第二,一旦感觉到了问题,学生就要加以探索并明白地确定问题;第三,在彻底调整和分析了情境以后,学生就要收集资料,以明确怎样使自己开始时的活动得以继续下去,或者将其改造成一个更合适的形式;第四,学生根据假设,从自己的资料中推出它的含义;第五,学生把看来最能达到他的目的的假设付诸实践,并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

可以看出,杜威的问题教学法是充分地体现了他所主张的“做中学”的活动原则的,他认为,儿童并不是先了解了事物以后才利用事物的,而是在利用事物达到某一目的的过程中了解这一事物的。问题教学法看重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并认为只有把教学和学生天生的活动倾向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内在的自发的兴趣。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他的两部著作《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1972)《问题教学基本理论问题》(1975)中,对“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作过详细的论述。什么是“问题教学”?马赫穆托夫写道:“问题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这些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马赫穆托夫还为“问题教学”规定了两条原则,第一是“教师钥匙学生了解在科学历史中概念发展的逻辑,再现形成关于现实的现象、过程和事物的概念中科学思维的进程。”第二是“通过教学问题,即通过解决’矛盾、提示作为对立面的统一体的新概念的实质’来只能给我所研究的概念。”这些科学的理论不仅符合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而且也反映了认识的辩证法原则。

找到了“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就接着探索其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上的运用。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当我们基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之后,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这就是:

第一,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在粤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课秦牧《菱角的喜剧》的教学中,我就文题“菱角的喜剧”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其实秦牧最初发表这篇文章时所定的题目是《复杂》,大家认为与《菱角的喜剧》相比那个题目更好一些,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确定文章体裁,从情感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文章题目对阅读接受的影响。从学生或者说人类普遍的阅读接受心理上看,一般都更倾向于富有情节性的文章。学生就可以从中找出“菱角的喜剧”比“复杂”要好的理由:因为“复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公式化,很乏味,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而“菱角的喜剧”这个近乎故事型的问题则能使人天马行空,想入非非。接着我就提出第二个问题:“那么据你们的理解,什么叫’喜剧’呀?”这个问题主要是为引入全文,贯穿全文而设计的。因为文章对“喜剧”的阐释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喜剧”一次的别用。学生基本上都已经十六七岁,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欣赏过不同类型的喜剧电影电视剧作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回答起来不会太难,但一定得开动脑筋,调动平时的积累及经验,经过深加工。于是经过短暂思考有的学生迅速回答:“是一种很搞笑的东西。”有的答:“它往往是以大团圆结尾的,给人以轻松愉快地感觉。”这些无疑都是喜剧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但就本篇课文来说还没有达到要求。于是我点拨道:喜剧的目的是什么呀?学生回答:“褒扬好人好事,贬斥不良言行。”“那么本文呢?”“本文是作者在讽刺自己在。”“我知道了,喜剧还包含着对不良行为的揶揄和讽刺。”学生弄明白了“菱角的喜剧”其实是作者自嘲后的感想。于是第三个问题出来了:那么我们再想想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用“喜剧”来引入正题的?这个问题终于把学生从问题引导了课文本身。有了前面的问答作铺垫,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准确地理出来答案。所提的三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对学生的阅读经验的考察;第二个问题是关键,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三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知识点,并加以归纳总结。

我们在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须达到问题性水平高,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不能让学生如“丈二金刚”,这样会适得其反。问题性水平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就足够了。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是徒劳无益。

第二,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始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但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能独立地听、说、读、写,就必须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灌输给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学需先疑”的观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学生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真实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最有力的驱动力。

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

首先,我们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师生互动贯穿课堂本身。课堂上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如在教学《我很重要》一课时,先前都是把课文中所存“疑点”都尽数找出,然后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后来则先采用主要问题贯穿全文,再将部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寻找,去讨论,然后自己去解决。

其次,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不易在课堂上包办,而应把时间,把任务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自学思考,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更使人惊喜的是通过讨论学生常常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在《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给了学生一个极为笼统地问题,即“依据文章,总结出王海桐的性格特点。”学生在这个问题的讨论、探究过程中,分别找出了文中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语句,从而从文字深处一步步挖掘出作者的性格特征。

第三,认真对待对学生所提处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对这类问题,一般在鼓励其创新的话语引导下,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关联不紧,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课文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关键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是那些跟课文关系密切的,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对待这类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作为学习的重点。

语文教改论文篇4

新课标改革的宗旨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在教材的编写中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新课改下的教材与传统的教材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仔细地分析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地解放传统的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此外,语文教师要牢牢地掌握住新课改的全局,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思维习惯、教学方式以及行为策略等,构建新型的教学课堂。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处于新时代下的初中学生受到经济多元化和文化相碰撞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兴趣、爱好、言谈、举止都渗透着时代的气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存在各种问题,素质教育一直未能真正实施的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没有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交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师彻底地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

二、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新课改要求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综合性。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显得过于形式化,很多语文教师难以掌握合作学习的精髓,不敢对语文基础知识点拨的太多,又不能深入地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合作学习也处理得扭扭捏捏,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下降,语文教学质量严重降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当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而不是任何情况下都盲目地运用此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当是师生之间通过互动来完成,不是单方面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深入走进学生的内心,用心去体会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感受。教师与学生要共同探讨学习内容,某个教学内容应该怎么样去教学会收到最好的效果,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哪些环节由教师来讲,哪些环节由学生来自主发挥和实践,这些都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探讨。此外,教师合理地评价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应当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发展,课堂评价应该要抓紧学生的心理。成功的语文课堂评价是具体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围绕着学生而调整教学计划。学生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生命体,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外,语文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积极性的评价,但不意味着一味地包容和赞扬,有效地课堂评价应当是发自于教师的心声,这样的评价才能有益于学生的更好发展。

三、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设计作业

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教师要以平等、尊重、信任和谦逊的态度,给学生留作业。所留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发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自发地学习,愉快地接受。这样,学生才容易产生做作业的欲望。作业设计要注意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作业进一步激活、扩展。作业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学习语文的目标之一是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包括积累、背诵、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交际的能力等,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作业,多角度转变作业形式:如口头作业、造句练习、写作练习等,通过灵活多样的作业,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四、培养科研型和创新型的教师

语文教改论文篇5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发展一直为低下的教学效益所困扰。对此,我校语文教改课题组教师通过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以及对自身教学过程的反省,发现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低下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过多机械训练和过多分析,引起单位内容教学时数浪费;二是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褪去色彩的内容引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流于形式。此两种,尤以后者为根本原因。

对此,课题组决定精减课时总量,“让学生用比别人少的时间学完课本”。一方面,实验教师以现时学生生理特征和智力水平为依据,减少单位教学内容的用时。如将汉语拼音教学由通常的8周浓缩至3周完成,以及适量增加识字量为阅读提前作准备等举措,均收到较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实验教师将部分时代间隔远、学生较难理解的课文,以泛读、速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经试验调整,我校常规课程精减为原课时总量的50%。“用比别人少的时间学完课本”,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提供了足够空间。

“课本之外,学生更需要些什么”,这一直是我们课题组教师思索的焦点。通过对学生个案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受家庭及周边环境、影视等媒体影响,如今的小学生对社会实际问题的了解和关注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而现有教材的时间滞后和空间狭窄,与学生个体成长需求形成鲜明反差,除了“听、说、读、写”之外,学生的情感体验、知识面开阔、眼界拓宽、对事物认知的形成有效判断等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引不起兴趣的内容,最终成为学习的负担。

为此,课题组教师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开设学生自选课程,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将自己喜爱和感兴趣的作品推荐到课堂上,再加上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精选文章,由课题组汇编成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自选辅助读本,使一大批学生喜闻乐见、充满情趣的作品跃入学生的视野。

在对现有的教材补充完善之时,我们课题组教师还认识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但有赖于兴趣的引发,还需要在学生自觉的交际活动中得到激发和形成。为此,课题组为学生设计了系列活动课程。从低年级的“自我推荐”、“讲身边小故事”,中年级的“自编故事”和“辩论赛”等,丰富多采的课型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交际与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翱翔,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挖掘培养。

就以“辩论赛”为例: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只能按照教师精心设计和期望的轨道,“小心翼翼”地进行,不能有所偏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然而,从辩论课中,我们则看到:无论是辩题的确定,论点的选定,还是正反双方人员组成,学生不必履行课堂教学中的循规蹈矩,可根据辩题,自由选择观点,收集材料,并精心加以组合。这些无不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进而为了使本方的观点获胜,在分头各自准备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开会讨论、交流;删选整理材料;设想各种情况,研究制定对策。这种在一般教学活动中较难实现的“积极参与、交往合作”的效果,在辩论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辩论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课堂教学更广阔的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辩论会上,学生把平时“唱主角”的老师“冷落”在一旁。学生不必对自己的问答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老师的意愿而顾虑重重,学生也不必受选举手后发言的纪律约束,对各自所持观点,可根据自己已知的事实,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起或事先精心准备好的事例,畅所欲言,阐述观点。同时,对对方所执观点,合力进行驳斥。在双方的唇枪舌战之中,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成就欲得到了满足,师生间、学生间的主动交往也增加了。

随着辩论课的进行,我们还惊喜地看到:孩子们内在的潜能、智能得到了挖掘、拓展和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冷静的头脑、敏锐的捕捉力、应变的智慧、出口成章的口才、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逐步形成。更让人高兴的是:学生们学会了表达感情,学会了交流思想,学会了运用语言,学会了自己学生,学会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们想:这些综合能力培养不正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所在吗?

语文教改论文篇6

语文课程并不具有稳定性,相反是不断发展的,如果一味沉浸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那么存在的弊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改正,其后果也会影响改革的步伐。面对目前的趋势,提高综合素养是大势所趋,科学知识的综合化是现代人才的综合特征,要想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老师对教学大纲不进行深入的研究是不行的,做不到心中有数、没有一个总体规划,就不能向学生正确地传授知识,做不到最大化和最佳化。最为常见的一些现象是少慢差费和高耗低效等,另外,课堂被教师生生夺去,教师完全主宰,一味地串讲,讲读型和串讲型的传统教法仍然不绝于课堂。如果一味地侧重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忽略了交流,就会陷入教学的不足。事实胜于雄辩,要想搞好语文教学,教师必须制订好教学计划,并按照教学计划认认真真地向学生输送知识信息;还要注重应不断地向学生提供手脑并用的机会,一边动口一边动手,但是要杜绝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消极的接收器和存储器。常言说得好:“学生是被点燃的火把,绝不是被塞满的容器。”否则学生就会处于被动的地位,长此以往,将会失去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更难落实,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教师就应该积极总结经验,探索多种多样引人入胜的课型,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用心良苦下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运用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高高兴兴学语文,不折不扣用语文,课堂上好好学习,课外活动常搞常新,既有课内又有课外,既有文本又有延伸,形式各异,纵横捭阖,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的良性循环。具体说来,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并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加以沟通,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具有灵活的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既有拓宽又有增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学封闭保守,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弊端。相反,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可以向纵深处延伸。

二、融合其他学科

哲学观早就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联系的。语文课程同样也不例外,它和其他课程一样,也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很多观点都说明了这一点。比如,语文教育一再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并把跨学科的学习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加以说明。可见,没有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的沟通和渗透,是不足取的。跨学科、多领域整合,这是目前所提倡的,也是所必需的。我们必须看到这个方面,走出传统教学的泥潭,倘若仅仅放在语文课程的学科中心上讲,与其他课程相隔离、独立为战,为教学语文而语文,这就泯灭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工具性。毕竟语文本来就是反应并表现大千世界的,同时还夹杂其他学科的内容,生活处处皆语文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退一步说,只要有听、说、读、写的地方,哪里就有语文,毫不夸张、实实在在。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具有多重性,它是工具性和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性、基础性以及实践性、情意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生活中离不开语文这个工具,因为它是学习交际交流和表情达意的工具。与此同时,它还是做人的工具,语文承载着多姿多彩的文化,单一的语文课型就严重束缚了这些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只有转换课堂形式,转变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反映,教学内容与课程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三、教、学的平等关系

语文教改论文篇7

2007年,先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替换或删除了一半“传统名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替掉了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接着重庆语文教材以担心早恋为由,删除《牛郎织女》。凡此种种,引发了关于教科书是否改成畅销书、神话故事是否引发早恋的讨论,甚至引发了关于教材的编纂权的争论。综观这些争论背后的本质,其实是涉及对语文教育核心问题的分歧。

一、我们为什么关注中学语文教材改革

毋庸置疑,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继承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承担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等重任。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引发轩然大波。这是由中学语文教材特殊的地位所决定的。

1、冲国的教材编写基本是自上而下的行为。

在中国,语文教材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特点,体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往往代表了国家的某些意志,甚至有人认为,政府对教材的宽容度,某种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政府对一些社会思潮的认可度。因此,中学使用的教材基本是教育主管机构邀请专家学者编写而成,很少有哪一个民间机构或者个人独立编写教材,被正式采用。1996年出台的高中语文大纲(试验版)认为中学语文教材:“选文是教学的范例,训练的凭借,也是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依据。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2000年颁布的也是迄今为止最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虽略有调整,但这一基本的指导思想并未改变。

2、中学语文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语文教材的选本成为改革风向标。

中学基础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任何一次关于教育的改革,都会被人们热烈讨论,并寄于过多的期待。语文教育从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并不等于语文教育就没有问题,恰恰是成绩与积弊同在。2007年,围绕着恢复高考30年引发的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讨论,再一次印证了基础教育问题依然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如果说,过去人们还一直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两难中争论不休,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话,那么到今天,关于基础教育的讨论已经超越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是直接面向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应该怎样培养人才等人们更加关心的话题。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

按照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教授的理解,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两个:一个是工具性的,即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另一个是价值性的,即培养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相应地,中学语文课本选择课文的宗旨和标准也应该是两个:一是文章的审美性、文学性,也就是说入选的范文必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足以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和语言能力;二是文章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体现的道德立场必须合乎人类的普世价值,如自由、平等、诚信、宽恕、感恩,等等。从这两个角度来审视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笔者认为,一部好的语文教材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标准:

1、冲学语文教材必须是审美价值与文学价值完美结合的范本。

中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范文应该是优美的名篇,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其审美认知能力。通过阅读这些历史上的文学名作,除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更应该培养学生对大漠孤烟、云雾江南等大自然美景的体悟,对生离死别、人性善恶的洞察,使他们成为有着健全人格的人。受过这种审美熏陶的学生不仅能哀民生之多艰,亦能惊叹自然之美好;不仅能知道“国破山河在”是一种悲怆之美,亦知道“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种凄艳之美;不仅知道茅盾的白杨树、杨朔的荔枝蜜代表了一种精神,亦知道林语堂的秋天、戴望舒的雨巷更有一种别样的况味。总之,中学语文教材的价值绝对不能体现在语法分析、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等方面,而应该是文学性和审美性的。

2、冲学语文教材必须是核心价值和普世价值完美结合的范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作为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的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中学语文教材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因此,中学语文教材应该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北京版新教材保留作为无产阶级报告文学的奠基之作的《包身工》,是有其道理的。

中学语文教材还应该体现人类的普世价值,如自由、平等、诚信、宽恕、感恩,等等。中学语文教材,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应该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由、平等精神的有道德操守的现代人。我们的教材不需要培养骄傲自大、滥用权力的“人上人”,而应该培养自主而不放纵、自尊而不自大、自决而不专断、自省而不自卑的“人中人”,培养懂得悲悯、懂得尊重、懂得思索的思想者。《百年孤独》、《变形记》、《西西弗神话》、《许三观卖血记》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是对人类现实困境的正视,是对人类的普世价值的肯定。

3、冲学语文教材必须是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完美结合的范本。

语文教改论文篇8

论文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充满了勃勃生机,出现了很多令人振奋和惊喜的好做法。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课堂创新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只是形式化,没有实际的效果。所以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做到真正的教学改革。

教育教学担负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如何提高语文科目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专业知识,是教师们满足新课程改革应该做到的。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鼓励合作学习的同时.不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各科的老师们广泛应用,人人参与和竞争合作的课堂确实能给人启迪,但是我们在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实施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很多教师理解合作学习的时候有些片面,只是一味追求小组学习的形式,可是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如果学生没有提前充分阅读教材内容,没有通过提出问题进行思考,那么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学生对课文理解不深入,认识部够深刻,小组学习的整理结果也是不全面的、肤浅的,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为优等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不能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由的老师动不动就安排小组讨论,也不管内容是否有讨论的必要性,有些更是一节课讨论到底。小组成员在合作讨论的时候有很多问题,比如有的成员默不作声,只顾自己想自己的事情;有的小组是一个人发言,其他人洗耳恭听;也有小组虽然气氛热烈,但是并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的这些合作学习的实例都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收效甚微。原因就是教师没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语文学习之后学生没有陶冶情操,心灵没有得到启发。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没有充分进行发挥,所以,语文课并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新的课程改革把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课程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们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但是我们不光要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我们还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把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它们的高度统一,相辅相成的。 现在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语文的人文精神,对一些基础知识,提及的很少,一些教师平时并不注重字词句的教学,忽略这些基础,这就导致了课堂教学很热闹,教学形式也丰富多彩,但是却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位,也欣赏不到对精彩段落的独到的分析和见解。如果一个学生不会读、不会写、错别字比比皆是、病句连篇,那么学生的想法不能正确表达出来,长此以往,语文的其它一切活动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所以,我们应该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实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三、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因需施教,增加教学的灵活度。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学习自己钻研和探索。

一些教师认为既然强调自主,就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所以讲课时间少了,学生们讨论多了,但是讨论主题不鲜明,也没有任何创新的想法。所以教师不能让学生们放任自流,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前创设好情景,让学生们在自己的范围内做讨论,要做好充足的备课,及时分析学生的讨论结果,让学生们在课上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采用新技术,新手段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