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水文实训总结8篇

时间:2023-03-15 15:02:06

水文实训总结

水文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

1.重视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在日常现代文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阅读文章的选择,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切合高考总体方向的文章内容作为训练资料。好的文章结构清晰,文笔优美,寓意深刻,能够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给予其深刻的启示;另外在选择阅读训练材料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文章题目的设置,好的题目不仅构思巧妙,难易适中,最关键的是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得到基础能力的提升;再有教师要在面向学生展开阅读训练之前,自行分析阅读材料题目的答案,要看答案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其知识掌握水平,另外还要看答案和题目的相符程度,对文章内容的展示和总结程度。教师要认真研究文章内容和题目设置,这样才能确定答案的合理性和严密性,为进一步锻炼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方法传授,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新课改环境下的现代文阅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日常的现代文阅读训练要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能力,掌握语文知识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速度,阅读水平,理解深度和鉴赏水平几方面,只有全方面提高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才能保证其面对未来高节奏,高效率的学习环境做好充足的准备。阅读能力是需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结合细致的计划安排得以提升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要从培养学生的能力的角度入手,强化学生在现代文阅读和分析方面的基础能力,实现其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水平。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首先就要求学生能够精读文章,也就是要保证学生深刻了解和吸收文章内容,能够从文章整体入手完善分析文章的各处细节。只有掌握文章的细节,才能感受文章的整体思想,同样的,只有明确整体构造才能感受细节处理,也就是说,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整体和局部处理的关系,适当融合对两方面的理解,进一步分析文章内容。这样才能实现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对细节的掌握,对语言的理解,对内容的明确以及对思想的感悟。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材料的时候进行三遍阅读,第一遍时从局部到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第二遍是要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同时结合文后习题分析文章结构及细节内容;最后要结合问题阅读,在肯定之前的总结认识的同时,寻找问题答案。另外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以此强化学生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但更为关键的是使其具备独立思维的能力,能够充分结合发散性思维思考文章内容。

三、强化基础系统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是要靠强化个人语文基础知识作为基础的,在现代高考的语文现代文阅读当中的题目具有综合性和高难度的特点。想要顺利解决综合性强,难度大的问题,就要以基础系统的知识作为解题的基础,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系统的语文知识,才能够以此入手,实现其更高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在日常的阅读训练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基础知识的训练,以帮助其形成为解题服务的基础知识网络。

在日常阅读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教材文章的利用,可以是基础的课文,也可以是课后阅读的小短文,这些文章都能够总结出一些阅读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现代文阅读更加深入的了解。另外教师在训练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时候要注意对文章中重难点知识的转移和迁徙做以重点强调,教师要向学生分析文章结构顺序的分类和方法,除了基础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之外,常见的心理和逻辑顺序是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的重点,这两种写作顺序的理解难度相对要大一些,教师要加强在这方面教学精力的投入。另外像一些文章的结构安排,也是有一定知识基础才能分析出来的,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浅入深,由深及浅,由现象到本质等多种结构形式,要让学生明确不管是何种文章结构安排都脱离不了要符合人类认识规律这一基本原则。在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以后,学生就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和理论转移实现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在解答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四、重视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系统全面的知识是解答问题的基础,灵活多变的思维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训练学生现代文阅读水平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思维是抽象的存在,但是思维却可以通过人们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强化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需要强化学生在认知理解,综合分析,抽象概括,调整融合,差别比较与评价总结多方面的能力。在这些现代文阅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当中,抽象概括是较难的一项,目前很多高中生都习惯在文章当中寻找原句用以解答阅读习题,这种原文概括经常会出现不全面,不准确,不切题等多种问题。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训练,要培养学生全方面,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站在全局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能从文章的整体立意分析其细节之处的设计意图。另外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由点到面,由细节到整体,由表及里的分析并总结问题,提高对文章细节内容和思想表达的认知水平。由此确定文章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实现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高考现代文阅读成绩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结论

所有高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题海战术的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要选择优质精美的文章供学生练习使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要结合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阅读和解题的能力和技巧,使学生在积极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主动地解答习题,将现代文阅读训练看成是一种学习享受。只有引发学生对阅读训练的兴趣,消除学生对阅读习题的畏惧心理,强化学生解答阅读文章题目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学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能力,最终实现高考现代文阅读成绩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封清华;;浅谈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策略[J];吉林教育;2010年01期

水文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 上海市;高水平;后备人才

本文拟从对上海市15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进行调研,以期了解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实际运行中,基地运行模式情况、运动项目分布情况、管理人员、教练员基本情况、运动队训练及学习情况、运动员选拔及输送情况、科研水平情况、管理情况、改善情况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内容。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对策,对总结基地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及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在被评定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后,经过将近一年的发展上海市15所基地的整体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基地教练员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有着高水平的训练经历和执教经验,但高职称的教练员比例较少,撰写科研文章的能力不高。

(2)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有着高水平的训练经历和执教经验。但高职称的教练员比例较少,同时教练员撰写科研文章的能力不高。

(3)基地的后备人才生源比较缺乏,对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带来了较大的阻力。

(4)大多数基地积极贯彻“体教结合”方针,但学训矛盾依然突出,教练员普遍反映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不足,无法处理好训练与学习间的矛盾。

(5)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科研人员与教练员互相协作的密切度不高,同时经费还是比较缺乏,经费的来源途径比较单一,主要以市体育局、区体育局的拨款为主,自身拓展经费来源的方法不多。

1 研究目的

本文拟从对上海市15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进行调研,以期了解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实际运行中,基地运行模式情况、教练员基本情况、运动队训练及学习情况、运动员选拔及输送情况、科研水平情况、管理情况等内容。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对策,对总结基地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及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2.2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问卷经过效度检验后,于2005年10月对上海市15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发放问卷。发放管理人员问卷50份,回收42份,回收率84.0,其中有效问卷42份,有效率84.0;发放教练员问卷190份,回收165份,回收率86.8,有效问卷159份,有效率为83.7。

2.3调查访问法

2.4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运行模式情况。在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的我国“三级训练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以其独特的资源整合优势,确保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起步、发展与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主要是以培养二、三线运动员及向上级单位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为主的青少年训练单位。

3.2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基本情况

3.2.1教练员的年龄结构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主要还是以中年年龄段为主,31-40岁和41-50岁的教练员占到了总人数的69.8,此年龄段的教练员年富力强,拥有丰富的训练执教经验,有能力完成日常主要的训练任务,年龄结构总体比较合理。

3.2.2教练员的执教年限、学历和职称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拥有6-20年和20年以上执教年限的教练员占了76.8。这些教练员在训练岗位上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了丰富的训练经验,可以说工作经验是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知识,也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表3中看出,基地的教练员学历整体层次比较高,其中本科学历以上的占了总人数的69.2,当然学历能够反映教练员受教育的程度,但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学历并不能完全代表教练员的专业执教水平和训练能力。总体来看,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的学历比较合理。

另外在被调查的教练员中,具有初级职称的占28.3,中级职称的占52.2,高级职称的占17.6。高、中、初级教练员组成比例为2:5:3,基本符合与国家体育总局对于各类体校高、中、初级教练员组成标准2:5:4。

3.2.3 教练员的培训及科研能力。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基地对于教练员的日常培训还是非常重视的,有74.8教练员参加过市体育局组织的各单项教练员培训班,同时参加国家体育总局各单项教练员培训班和基地邀请有关部门专家的讲学也有半数以上。

在关于教练科研能力方面,有79.9的教练员已经撰写过与本专业相关的文章或论文,同时也有3.1的教练正在撰写中,可以看出基地教练员对于自己科研能力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在被问及是否在相关体育期刊上发表过时,其中在已经撰写的127名教练员中,只有38.6的教练员在相关体育期刊上发表过。

3.3 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运动队训练及学习情况

3.3.1 运动队训练情况

3.3.1.1 运动队训练模式。基地的训练模式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属于三集中制,即运动员的训练、学习和生活都集中在基地内,这类形式主要是安排半天训练,半天学习。第二类是走训制,运动员在中小学就读,放学后到基地或是利用运动员就读学校的实际体育设施进行训练。

3.3.1.2 运动员年龄特征。基地教练员所带的运动队的运动员,主要以青少年为主,运动员的年龄跨度都就较大,最小的年龄为幼儿,而最大的年龄为大学生。在调查中发现基地教练员所带运动员主要是以中、小学年龄段为主要培养对象。

3.3.1.3 运动队训练时间与次数

通过调查了解到,基地绝大多数运动队的训练一般都安排在下午进行,部分运动队由于项目特点或是比赛任务也安排了早训或是晚训。运动员一般都在下午放学后到训练场地由教练员负责组织训练,训练时间大多维持2-3小时,从表中看出有64.2的教练员将训练时间每天保持在2-3小时。同时有79.2的教练员每周安排6-7次训练,算下来一周平均维持在12-21小时的训练总时间,另外在调查中发现,还是有52.2的教练员认为目前运动队的训练时间仍然不法保证。

3.3.2 运动队学习情况,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基地的办学模式已经开始由原先的三集中模式向“体教结合”模式过渡,现在所提的“体教结合”模式,可以说“体教结合”是上海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奥运战略,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

基地现行的“体教结合”办学模式主要是分别把不同项目的运动队的运动员安排到就近的中小学进行文化学习,同时有些基地还是继续采用三集中模式,对运动员进行全程系统性管理,监督他们的训练及学习情况等。

图1 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办学模式情况

三集中模式主要还是以市级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主,一方面能够提供运动员完善的训练环境,另一方面也能保证运动员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表5 管理人员、教练员对于“体教结合”模式观点 (N=201)

在表5中管理人员、教练员对于“体教结合”模式的观点中发现,管理人员和教练对于“体教结合”模式的观点都比较赞成。现阶段基地的运动员主要还是安排在普通中小学学习,从实际了解中发现运动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还是不高,没有多大的改善。

3.4 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运动员选拔及输送情况

3.4.1 后备人才的选拔

从表6中可以看出,基地现行的后备人才选拔途径还是以教练员自主推荐为主,同时以基层推荐和外省市引进为辅。基层推荐可以弥补基地教练员在短时间内对运动员了解不足的缺点,扩大选材面。同时上海市出台了基地可以全国范围选拔优秀人才,所以外省市引进也已经列入到基地的规划之中。

3.4.2 后备人才的输送

从表中可以发现基地后备人才的输送途径主要还是以上级单位的选拔和教练员的推荐为主,而现阶段上级单位选拔运动员,只看专项和发展潜力,对文化课并没有实际的要求,不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孩子也不关心自己的文化学习,导致我过体育后备人才自身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个人运动等级水平极不协调,文化知识水平严重滞后于运动技术水平。

3.5 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科研水平情况

随着被评定为基地后,为了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增加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给教练员们进行科学训练提供了保障。大多数基地都按评定要求添置了相应的科研设施硬件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大多数的基地都已经配备了专职的科研人员。在关于科研设施使用情况的调查中看出总体使用率还是比较高的,给教练员们进行科学训练提供了保障,但当被问及教练员对于基地科研设备对其日常训练帮助的观点时,大多数教练员表示帮助并不是很大。认为帮助大和很大的只占了40.9。(见表8)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①体育科研设施陈旧,派不上用场;②基地没有配备专门的科研人员,无法进行正常的操作;③科研人员没有积极和教练员进行正确的沟通和配合;④教练员相信自身实际能力,不需要体育科研的帮助。四点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科研人员没有积极和教练员进行正确的沟通和配合,即教练员与科研人员相互协作的密切程度不高。详见表19。其中教练员认为互相协作程度非常密切和密切只占了34。

3.6.1 基地训练常规管理。通过调查,有14所基地已经建有内容齐全的运动员人才库,这对于建立和完善竞技体育信息网络化,提高管理决策,对运动员进行系统化地管理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同时基地教练员对于现阶段基地常规管理的满意程度情况可以看出,整体来说教练员对于现阶段基地的训练常规管理的实施情况还是比较满意的。

3.6.2 基地经费管理。对于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从2005年起每年都给予每所基地6万元的专属经费,同时上海市体育局及基地所在区政府同样给予每所基地每年6万元的专属经费,据了解这个经费的数额应该会一年比一年多。

现阶段基地经费,其中包括训练经费和比赛经费主要是依靠国家拨款,另一种途径就是通过运动员上交训练费来维持(见表10、表11),运动队的经费来源途径较为单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在被评定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后,经过将近一年的发展上海市15所基地的整体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基地教练员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有着高水平的训练经历和执教经验,但高职称的教练员比例较少,撰写科研文章的能力不高。

4.1.2 基地的后备人才生源比较缺乏,对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带来了较大的阻力。

4.1.3 大多数基地积极贯彻“体教结合”方针,但学训矛盾依然突出,教练员普遍反映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不足,无法处理好训练与学习间的矛盾。

4.1.4 基地科研人员与教练员互相协作的密切度不高,同时经费还是比较缺乏,经费的来源途径比较单一,主要以市体育局、区体育局的拨款为主,自身拓展经费来源的方法不多。

4.2 建议

4.2.1 在教练员的职称评定过程可以采用灵活政策。不仅仅从输送和比赛成绩来考察,更要从管理科研、执教能力等综合能力对教练员进行全方位的衡量,以解决上海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4.2.2 基地应按进一步按照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评定要求,添置新的科研仪器,同时提高科研人员与教练员互相协作的密切度,

4.2.3 基地及相关政府部门应做好竞技体育的舆论和宣传工作,调动运动员就读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鼓励学生参加竞技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同时拓展运动员的升学及就业的出路。

4.2.4 基地针对学训矛盾比较突出,应进一步推进“体教结合”的力度。根据基地实际运行状况,在提高训练科学化的同时,合理安排好运动员的日常文化学习。

4.2.5 针对基地经费比较缺乏的问题,一方面政府机关增加对基地的扶持力度,加大专属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基地自身应该努力拓宽和加大社会办体育的渠道和力度,增强了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自我造血机能。形成国家投入、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等多维支持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 [EB] 国家体育总局网站 2004.6

[2]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条件 [EB] 国家体育总局网站 2004.6

[3] 上海市培养奥运后备人才行动方案 [EB] 上海市体育局网站 2002.1

[4] 项贤林,杨再淮.上海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 2005.25(5):17-19

[5] 虞重干.上海竞技体育历史之研究[J].体育科技,2004,24(12):37-41

[6] 戴建,马志和.影响江、浙、沪地区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1):7-10

[7] 杨再淮.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1):1-4

水文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培训;评估;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一、石油企业成人短期培训项目效果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依据柯克帕特里克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理论,对成人短期培训项目效果评估主要是在反应层、学习层及效果层面进行了评估。对反应层的评估工作包括在2000至2004年举办的成人短期培训班中对培训学员均以座谈或书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了评估,发放并回收有效书面问卷调查共计7200余套,占培训规模的74%左右。书面问卷调查表每套包含两种式样的调查表:一是培训综合效果评估调查表;二是培训课程评估调查表。对学习层的评估,包括学员书面结业总结,学员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学员口试考核和学员笔试考核。这些学员主要是外语培训班的学员。对效果层的评估是通过电话、咨询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十余家培训主管部门调查了解到培训的学员返回原单位工作岗位的总体表现,并对培训效果进行了总体评估。本文重点探讨反应层的培训综合效果评估和培训课程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的有关内容。

(一)培训综合效果评估

1、本次培训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它的目标;2、本次培训对您来说有多大的价值;3、培训教学计划设计的合理程度;4、关于任课教师,包括理论水平、实践经验、总体印象;5、教材及参考资料;6、培训管理人员,包括业务素质、服务态度;7、后勤服务,包括住宿条件、伙食条件;8、学员活动安排;9、对本次培训教学质量的评价;10、对本次培训总体满意度;11、是否会向其他人推荐我们。

(二)培训课程评估

1、课程必要性;2、任课教师水平;3、教师实践经验;4、教师讲课水平;5、教材质量;6、学习效果;7、总体印象。

评估方式采用给受训学员发放调查表,由学员按1-5打分,将所有学员打分结果平均即求得评估统计结果。

二、培训综合效果评估和培训课程评估的统计结果

经过对问卷调查表抽样统计,共统计问卷调查表2120套,得出反应层评估统计结果。

(一)培训综合效果评估统计结果

1、培训班达到培训目标的程度得分平均值为4.2;2、本次培训对培训学员的价值得分平均值为4.1;3,培训教学计划设计的合理程度得分平均值为4.2;4、关于任课教师水平评估得分平均值为4,5;其中教师理论水平得分平均值为4.5,实践经验得分平均值为4,5,总体印象得分平均值为4.5。5、教材及参考资料评估得分平均值为4.0;6、培训管理人员评估得分平均值为4.7;其中业务素质得分平均值为4.7,服务态度得分平均值为4.7。7、后勤服务评估得分平均值为3.7;其中住宿条件得分平均值为3.7,伙食条件得分平均值为3.8。8、学员活动安排评估得分平均值为3.9;9、对本次培训教学质量的评价评估得分平均值为4.2;10、对本次培训总体满意度的评估得分平均值为4.2;11、是否向其他人推荐我们的评估得分平均值为4.3。

(二)培训课程评估统计结果

共对73个培训班的700个课程门次(700个授课教师人次)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为:

1 课程必要性的评估得分平均值为4.4;2、教师水平的评估得分平均值为4.5;3、教师实践经验的评估得分平均值为4.6;4、教师讲课水平的评估得分平均值为4.6;5、教材质量的评估得分平均值为3.9;6、学习效果的评估得分平均值为4.3;7、总体印象的评估得分平均值为4.4。

三、影响石油企业成人短期培训效果的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影响石油继续教育成人短期培训的诸多因素进行公因子提取,以便于进一步分析梳理变量,构成新的具有更加丰富内涵的变量,将其赋予新的解释。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培训班达到培训目标得分均值4.2,用a1表示;培训价值得分均值4.1,用a2表示;教学计划得分均值4.2,用a3表示;任课教师理论水平得分均值4.5,用a4表示;任课教师实践经验得分均值4.5,用a5表示;总体印象得分均值4.5,用a6表示;培训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得分均值4.7,用a7表示;培训管理人员服务态度得分均值4.7,用a8表示;住宿条件得分均值3.7,用a9表示;伙食条件得分均值3.8,用a10表示;学员活动安排得分均值3.9,用a11表示;

(一)KMO和Bartlett检验

KMO和Bartlett检验是因子分析直接要有的数据,根据计算的结果可以判断该研究的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方法是否合适。

(二)解释总方差,如表1所示

采取主成分分析法,结果发现有2个因子特征值根大于或接近1,结果表明抽取到2个因子,能够解释总体100%,综合分析,本研究提取2个因子较合适。

(三)解释因子,如表2所示

经过因子分析,本研究把影响石油继续教育成人短期培训的11个项目分为两个因素,即培训基础条件因素(f1,为a10伙食条件、a3教学计划、a1培训班达到目标、a9住宿条件、a2培训价值、a7培训素质和a11活动安排的公因子);培训水平因素(f2,为a5实践经验、a8培训态度、a4任教水平和a6,总体印象的公因子)。由表2,根据统计结果,石油继续企业成人短期培训质量评价、满意度和推荐指数分别是,4.2,4.2和4.3。

水文实训总结篇4

摘要对江苏省业余训练“体教结合”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表明现阶段部分教练员和体育部门的相关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体教结合缺乏根本性的保障;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文化课学习的积极意识;业余训练管理体制不完善;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经费投入不足与不平衡;运动员难觅良好的发展;体教结合力度不大,建议以长效教体结合机制为保证,以提升教练员的执教能力为核心,努力提升内涵发展水平,有效解决学训矛盾。

关键词业余训练体教结合问题

体教结合是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相结合,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既遵循训练规律、遵循教育规律的一种训练体制。业余训练水平的高低对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教结合”是业余训练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模式,它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江苏省在业余训练“体教结合”模式中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与矛盾,本研究对江苏省业余训练“体教结合” 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以赋予“体教结合”赋予新的内涵,为江苏省提高业余训练水平,保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体教结合缺乏根本性的保障

思想决定行动,目前仍有部分教练员和体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体教结合的深刻含义,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没有站在运动员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还是片面的只追求运动成绩和名次,急功近利,导致过早的让运动员承受过大的运动量,缺少文化课学习的时间与精力,最终导致一个后果,那就是运动员文化素质培养的缺陷,这样的运动员以后成为教练员,同样也不会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就造成了体育与教育部门难以实现结合。

二、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文化课学习的积极意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运动员文化素质相对较高,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重点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为了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而是最大限度的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贡献,选拔和培养运动技能较高的运动员进入专业队进行训练,从而为我国输送大批量的世界级运动员服务,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早就也就显得有些单薄了。说明了我国当前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与竞技训练体系存在着教训分离的矛盾;在新时期我国从竞技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下,如何使竞技运动人才在各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在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不断科学化提高的今天,文化知识水平已成为衡量优秀运动员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各业余训练机构要切实的开展好体教结合并落实好实施情况,把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同样列入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重心工作上来。

三、业余训练管理体制不完善

体育管理体制是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体育管理体制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基础,没有合理的体育管理体制,就无法进行正确而有效的管理,也就无法保证体育总目标的实现。江苏省省业余运动训练仍然基本沿用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具有较大的内向性和封闭性,缺乏横向竞争,缺乏整个社会的配合,社会整体功能尚未发挥。业余体校和体育传统学校办学模式单一,缺乏政策上的引导和激励。部分学校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办学模式上。模式的相对落后,目标不够统一,直接影响了业余训练的效益与发展。由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组成的业余运动训练层层衔接,但结构不够完整,约束力低,多元管理体制不完善。社会对业余训练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一种自由无序发展的状态,纵横关系混乱,条块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社会参与业余训练因没有正确的政策和法规导向,使业余训练社会化进程如昙花一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学校体育条件的改善,原有的业余训练体制越来越缺乏活力,这种传统的模式己经不适应培养既有高水平运动技术,又有较高文化素质,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江苏省现行的业余训练体制急需改革。

四、业余训练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中起主导作用,他们的素质与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科学训练的程度、业余训练的效果、人才培养的效益、乃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有学者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培养出多少世界冠军,首先在于他们能够拥有多少个世界冠军水平的教练员。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现代运动训练对教练员自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江苏省业余训练的教练员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能够尽心尽力、积极刻苦地自觉训练,但综合业务素质总体上还是偏低,据调查,江苏省业余训练的教练员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教练员不足10%,属于极少数群体;教练员学历层次较高,但仅仅是表明现象,教练员多是从专业运动员转型,并无多少文化底蕴,应尽快提高江苏省业余训练教练员执教水平和综合素质,开展业余教练员的培训和交流,切实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五、经费投入不足与不平衡

近年省体育局和地方政府对业余运动训练经费的投入逐步加大,但受地区经济差异、当地经济条件和政府重视程度的影响,苏南、苏北地区差异较大。经过调查发现,虽然业余运动训练经费投入总体上逐年加大,但总盘并不大,江苏省业余训练经费增加大部分都是位于苏中和苏南经济较发达地区,在欠发达的苏北地区县级业余运动训练经费投入,大多年均投入在10万元以下,且有减少的趋势;部分苏北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使得无业余经费投入或投入很少,基本上体育经费都用于吃饭财政,业余训练经费得不到保障,最差的则无业余训练经费投入,如连云港市的赣榆县几年来无任何业余运动训练经费投入。部分地区体育公益金很难到位,更难以用于业余运动训练。此外,受学校“一费制”的影响,目前学校业余运动训练经费十分短缺,导致业余运动训练工作举步维艰。经费投入上的地区差异导致江苏省业余运动训练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难以适应业余运动训练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六、运动员难觅良好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深刻影响着社会上各个行业运作系统。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的主要配置者,经济运行模式是以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地级市这一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的枢纽在传统计划经济运作模式中的优越性消失。在传统经济运作模式时期,青少年业余训练的举国体制有利于国家在短时期内集中力量迅速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促进和带动整个体育事业发展,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国家对体校的学生实行统包统分,解决他们的户口和就业问题,使得体育运动对社会有较强的吸引力。而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体校也被推上了市场,加上教育制度的改革,体校学生也要交纳一定的经费,然而在毕业择业时他们却由于学历低、专业性强等原因遇到就业难的问题,业余训练的运动员就业难是头等大事。同时各用人单位在用人态度上更趋现实,业余训练的学生本身学历低、文化基础差等客观因素导致自己就业困难。

七、体教结合力度不大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思想的制约,教育和体育部门存在认识上还不统一,特别是对竞技运动员这个特定的培养对象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导致要么过分强调遵循普通教育一般规律,要么强调一般运动训练的规律,没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部分地区对体教结合工作不重视,缺乏统一协调,缺乏政策上充分保障。体育、教育两张皮,结而不合,合而不紧,学、训矛盾还比较突出。如有些地区主要以体校负责业余训练,学校承担文化培训,由于结而不合造成训练质量与文化学习之间造成很大矛盾,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人才培养没有得到成绩。

八、结束语

江苏省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深化教体结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高度,正确处理好夺标与育人的关系,切实增强深化教体结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以加强运动学校文化教育工作为重点,努力提升办学水平,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以建立长效教体结合机制为保证,大力推进与学校联办运动队的办队模式,以提升教练员的执教能力为核心,努力提升内涵发展水平,有效解决学训矛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基金项目:江苏省体育局局管科研课题(TY8413)。

参考文献:

[1]杨铁黎,陈钧.学校课余训练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体大出版社.2003.79-99.

[2]牛玉芝.上海市重点中学在"体教结合"模式下试办二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6.

[3]杜伟.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与对策―以江苏省调查为例[J].体育与科学.2006(27).2:75-78.

[4]张义亮."体教结合"―探索中小学体育人才的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2011.1:64-66.

水文实训总结篇5

为组织实施好本次培训,我县成立了项目领导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县教育局局长担任领导组组长,县教育局分管师训的党委副书记和进修学校校长、副校长担任领导组副组长,成员为县教育局师训、电教、教研室负责人和进修学校有关处室负责人。项目管理办公室分管理组、业务组、技术组,具体负责培训期间的组织管理、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

全县各培训点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实行“一把手”为培训点第一责任人制度。各培训班的班主任由各培训点在乡镇中心小学、初中的分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等中确定。绝大多数培训点的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人在现场,既是管理者,又是参训者,有力地保障了培训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

二、准备充分,保障有力

在接到省教育厅通知之后,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快速行动起来。首先,按省教育厅教师范函【2010】16号文件要求对“农远工程”设备进行了抽检。县教育局刘春生副书记带领电教馆人员不顾天气炎热,奔赴各培训点进行“农远工程”设备大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拿出维修方案。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了做好培训课程资源下载,添置了一套卫星接受设备,并专程至合肥购置“九州”卫星接收卡和高频头,提供给高频头损坏的培训点。 暑假期间,我县供电紧张,为应对设备故障、停电等原因导致无法收看教育电视台课程的问题,教师进修学校一方面提前下载课程并刻录成光盘供应非“农远工程”学校的培训点,一方面通过“无为教师教育网”的专题培训平台提供课程下载。此举得到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的肯定。

各培训点因地制宜,充分做好后勤服务工作。无城的杏花泉小学、北城小学等学校将培训地点设在空调教室,并提供矿泉水等。赫店中心校、土桥中心校等培训点为本次培训特地添置了立柜式空调。

三、加强管理,保证效果 培训期间,我们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做好教育部2012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工作的通知》(教师范函【2010】18号)要求,印发了《无为县2012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后期工作的通知》,从培训考核、成绩上报、工作总结和档案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各培训点按照《通知》要求,严格执行省定考核标准,认真组织培训考核,并按时完成了合格教师名单和工作总结上报工作等。

由于天气炎热,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各培训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一些培训点增加集中学习地点,将观看课程视频、光盘的时间提前到上午7时。人数多的无城、白茆、泥汊等中心校,采用分校集中学习的方式。

四、有效引导,确保质量 襄川小学培训点,210名小学教师参加培训,他们克服高温路远、农活缠身等困难,积极踊跃参加活动,聚精会神听报告,边听边看边做笔记,撰写反思报告,提交作业,在研讨会上积极发表意见,发言踊跃,气氛热烈。

小编推荐与 暑期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工作总结 关联的文章:

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培训总结

2012年区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总结

暑期班主任培训总结:花开阳光,惬意浓

教师技能培训总结有感

企业培训及拓展训练活动总结

晨报营销实战培训总结

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培训点总结

2012年县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总结

【返回 培训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土桥中心小学的黄光汉老师虽然年近花甲,即将退休,但他仍然坚持每天到校参加培训,认真做笔记,积极参与研讨。

参训教师在交流中写道:“远程培训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听了专家们的示范课和报告,受益匪浅”“深有启发。牢固树立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理论水平业务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感谢‘培训’”。

参训教师,尤其是老教师的学习状态,参训教师的感言,都充分说明了本次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我们通过巡回检查指导和培训点上报的总结发现,本次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课程内容适应性不强,不符合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的实际;专家引领、跟进指导不足,针对性、实效性不高;集中在天气炎热的假期,影响教师的休息和其他学习需求(如,学历进修)的实现,等等。

无为县项目管理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八月十二日

小编推荐与 暑期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工作总结 关联的文章:

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培训总结

2012年区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总结

暑期班主任培训总结:花开阳光,惬意浓

教师技能培训总结有感

企业培训及拓展训练活动总结

晨报营销实战培训总结

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培训点总结

水文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模型教学法 成本会计 实训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48-04

成本会计是企业财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也是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好成本会计课程必须强调成本会计实训。目前高职高专成本会计实训课时比例偏小,这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是相矛盾的。此外,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使得学生未能很好地掌握成本会计技能,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笔者认为,将模型教学法充分运用到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将有利于学生较为轻松地掌握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并能很好地将成本会计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实现“零距离”就业。

一、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校“双师型”教师很少,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成本会计教师很多都是从学校毕业进入学校担任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因经验不足,其教书育人的底气就不足,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成本会计实训教学的教材多数是没有答案的,理解难度较大。目前,多数成本会计实训教学采用的教材,如《成本会计实训教程》,是无答案的,即使有,也只是有结果,无计算过程,对于经验欠缺的教师来说,无从下手。例如,关于辅助生产成本交互分配,有的实训教程只给一个分配的结果,无分配过程,很多教师只好放弃实训,专门以理论讲授为主,便出现理论课时较多、实践课时较少的现象。

第三,很多学院无正规的成本会计实训室,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学院只是摆几张桌子、椅子便充当成本会计实训室,这样的实训室既无软件又无模型,基本无效果可言。很多学校仍以财务会计实训室代替,其深度、广度达不到成本会计实训要求,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第四,校企合作是实现成本会计实训的最理想的方式,但企业出于成本保密的考虑,接纳在校实习生十分有限,学生很难接触到企业成本会计资料。在企业实习时,很多实习生只能帮助企业整理、装订凭证,达不到实习效果。

第五,校内模拟实训有名无实。除校企合作外,校内模拟实训是成本会计实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很多校内模拟实训的案例不足,涉足的领域不宽,模拟实训的难度不大,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些仅仅是成本会计理论课本上品种法练习的翻版,成本会计实训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第六,成本会计实训教学手段方法落后。一般担任成本会计实训课的教师,会在课堂上做好实训答案,教师边讲,学生边抄答案,学生抄完答案并整理后上交实训报告,实训课程就完结了,整个过程机械照搬,枯燥无味。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能采用PPT、案例法进行的较少,采用挂图、模型教学的很少,采用分组讨论、分享成果的教学方法更少。综观教师教学手段、方法以及教学观念,客观地说仍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

二、成本会计实训教学改革趋势

(一)结合实际自编教材

当前,成本会计教学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学生只学习成本会计理论是解决不了成本会计实际问题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只有接触不同体制的工业企业的实际知识,融入成本会计实践中去,才能真正领会成本会计知识。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自编教材,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领会知识。如笔者动员会计教研室的教师到不同的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成本会计的运作,并选定一家水泥厂(校企合作企业)作为成本会计实训的对象,制作水泥厂模型,并自编《成本会计实训教程》、《成本会计教学指导书》。选定水泥企业作为实训对象,是因为水泥厂较为普遍,水泥产品较为单一,原材料不复杂,而且,学生对水泥产品不陌生,易于接受。教师自编实训教材,一是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编著能力,二是学生使用教材后,能完整地体会到成本会计的严谨性,会计技能明显提高。

(二)采用模型教学法

采用模型教学法讲授成本会计实训教程,与传统板书教学法相比效率有所提高;与案例法教学相比更真切、直观;与任务驱动法相比,目标任务更明确;与项目教学法相比,更全面。模型教学法与PPT结合使用,实训效果更佳。

三、模型教学法在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成本会计实训教学可采用的模型很多,本文所采用的模型为“水泥厂模型”。

(一)模型教学法的优势

成本会计知识点较多,而且计算多、表格多,授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该课程难度较大。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没有实践的依托,学生很难掌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久而久之,很多学生难以跟上课程的进度,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在成本会计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引入水泥厂模型教学法,可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模型教学法的优势体现在,模型教学法在相关专业如医学、机械工程的教学中经常用到,其本质是通过在课堂讲授中引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模型,来增强学生对于学习对象的感性认知。有研究者还利用统计学工具,分析了模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并证实了其有效性。

(二)水泥厂模型展示

从图1可见,水泥厂教学模型展示了水泥厂整个生产流程。作为成本会计教学,着重展示原材料名称及物料流向、车间名称、辅助生产车间名称,学生在模型前如同置身于工厂。

(三)水泥厂模型教学的要求

采用水泥厂模型教学法有以下几个要求:一是每个小组在教师讲完具体要求后,独立开展实训,小组内成员可自由交流。各组员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二是先完成的成员可以帮助未完成的同学整理资料,未完成的同学应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三是各小组在模拟实训完成后,将实训成果交由教师初审,教师给出整改意见,并交小组讨论修改,定稿后再上交。四是以小组为单位将其学习过程和成本计算结果进行公开展示,在教师的带领下与其他小组实训结果进行对比并综合点评。五是学期末,要求每位学生根据小组综合实训结果,自己整理一份实训结果并上交指导教师,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水泥厂综合实训内容,消除因成员间岗位差异而出现的技能差异。

(四)根据水泥厂模型确认企业会计岗位与会计任务

综合模拟实训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大约分4组,每小组设计为12~13人,会计岗位及会计任务为:材料会计1人对应材料汇总分配表,往来会计1人对应应付账款登记,薪酬会计1人对应工资薪酬核算,成本会计5人分别对应固定资产及折旧核算、其他支出核算、辅助生产成本核算(含直接分配法或交互分配法)、制造费用汇总分配(含产量法或车间原值法)、生料及煤成本核算、熟料成本核算、水泥成本核算,出纳1人对应现金、银行日记账,会计2人对应明细账、多栏账、总账。每组财务经理负责稽核原材料、工资、其他支出、制造费用、明细账、总账、报表的审核。财务总监负责车间成本核算、报表分析及成本报表说明。另外,因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方法不同,作如下规定:第一、第二组承担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制造费用按产量分配法。第三、第四组承担辅助生产费用的直接分配法,制造费用按车间原值分配法。

(五)水泥厂成本会计实训模型教学法的应用

1.原材料汇总分配表。以生料磨车间原材料分配为例。首先,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生料制作的工艺流程。根据图1可知,生料制作必须经过石灰石的开采和运输(石灰石价格按采石车间品种法计算后的价格内部转账)、外购铁矿石、外购粘土和页岩。其次,将四种原材料经过立式磨机磨成粉后,形成水泥生料粉。

水泥厂原材料费用分配汇总,如表1所示。假设本月生产生料200000吨。教师通过表1指导学生(材料会计、往来会计)正确填写会计凭证,具体如下:

借:基本生产成本――生料 6169006.11

贷:原材料――石灰石 4589454.70

――粘土 590223.01

――页岩 289962.42

――铁粉 699365.98

经过指导后,学生不仅会填写凭证,而且还会根据原材料配合比、所含水分、单价等验算原材料的金额的正确性。这些验算知识,涉及原材料配合比,在成本会计理论课上是无法学到的,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视野。

2.辅助生产费用对外分配。水泥厂辅助生产车间的核算是比较复杂的,因各厂而异。可将辅助生产车间划分为机修车间、运输车间、动力车间。其中机修车间含供电、供水、供气,如图2所示。教师指导学生开设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多栏账,其中辅助生产成本多栏账包括原材料、人工费、辅助车间制造费用等二级科目。

具体业务指导如下:其一,指导学生(会计)登记辅助生产多栏账。首先,根据原料汇总表、工资汇总表、折旧汇总表、其他费用汇总表,逐项登记辅助生产车间费用,确认各辅助车间费用总额。其次,根据生产统计表,确认各辅助车间消耗的劳务量,确认对外分配的劳务量。其二,准备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的相关数据资料。其三,按组分别计算辅助生产成本,其中第一、第二组采用交互分配法,第三、第四组采用顺序分配法。现以交互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为例说明。

辅助生产成本车间分配表栏目较多,本文只选择部分数据,如表2所示。辅助生产车间分配:除分配给基本生产成本――生料外,还有基本生产成本――煤粉99855元、熟料1854450元、P32.5水泥1426500元、P42.5水泥2138978元。制造费用除生料车间外,还有烧成车间121945元、成品车间258977元、实验室12959元,总计对外分配金额为7985625元。另外,动力车间(供电)7428810元、动力车间(供水)136829元、动力车间(供风)31127元。

教师根据表2,指导学生编制辅助车间内部交互分配分录。以机修车间为例:

借: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22248

贷: 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16618

辅助生产成本――运输车间 5630

表示机修车间得到车队的施惠受益5630元,得到供电部门的施惠受益16618元,合计受益22248元。机修车间施惠支出20917元,其中供电8367元,运输12550元。

根据表2,指导第三、第四组学生掌握谁受益最大,谁受益最少。显然,机修车间受益22248元,为最多,供电车间受益9774元,为最少。在顺序分配法下,分配顺序是供电―运输―机修,这是顺序分配法需要掌握的知识。

交互分配法下,指导第一、第二组学生根据辅助车间对外分配汇总表作如下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生料 1830675

――煤粉 99855

――熟料 1854450

――水泥(P32.5) 1426500

――水泥(P42.5) 2138978

制造费用――生料车间 190036

――烧成车间 121954

――成品车间 258978

――实验室 12959

管理费用 51241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161972

动力车间――供电 7428810

――动力车间――供水 136829

――动力车间――供风 31127

――运输车间 226888

3.原料车间制造费用分配。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开设制造费用多栏账,并按车间核算。根据原料汇总表、工资汇总表、折旧汇总表、其他费用汇总表、辅助生产车间费用分配表,逐项登记各车间制造费用。因生料、煤粉、烧成车间生产的均为半成品,与水泥成品有显著区别,故三大车间制造费用放在一起分配,图1所示为车间名称及车间固定资产原值。制造费用的总额按三个原料车间的固定资产原值比例进行分配(也可按生料、煤粉、熟料的产量来分配),根据会计登记的制造费用多栏账总额是2607735.12元,计算出分配率为103.2766,如表3所示。

第二步,指导学生编制会计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生料 929489.40

――煤粉 160078.73

――熟料 1518166.99

贷:制造费用――生料(含煤粉) 1189809.65

――熟料 1417925.47

其他如制成车间制造费用分配,水泥成本计算表、水泥成本综合结转法还原等项目皆可运用图1所示的模型对应的车间进行账务处理。

(六)水泥厂模型教学效果

从上述3个模型教学案例可看出,综合模拟实习场景教学直观,简明。会计岗位与会计任务分配合理,并按照“岗位会计任务会计技能模拟训练交流互动上交报告提高创新”的实训教学步骤,指导学生扮演好岗位角色、完成工作任务、增强专业技能,效果是明显的。表现在:

其一,水泥厂实物模型是水泥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是成本会计感性知识过渡到理性知识的桥梁,模型教学法优点是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

其二,每组学生初步做完水泥厂模拟实训后,也许收获不大,但经过每组成员中各个会计岗位的人员对所负责的任务进行演说和交流后,学生的技能前后相比截然不同,他们所分享的成果是巨大的。这样做可以使得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方法,开拓自身的思维,树立合作创新的意识。

其三,学生通过模拟实训后,逐步明白了会计与出纳、财务经理与财务总监是不同的财务角色;明白了成本会计因不同的辅助生产方法,不同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计算的成本结果是不同的;明白了分步法成本计算的步骤,分步法与品种法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明白了总账、明细账、报表、科目汇总表的钩稽关系。

其四,学生通过模拟实训后,与期初相比,对成本会计工作更熟悉,对成本会计理论理解更透彻,达到了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模型法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但仍须完善和补充。首先,模型企业要选准,工艺流程步骤简单为好。其次,产品原材料3~4种为宜。再次,产品型号2~3种为好。这样的企业适合高职高专教学。综观水泥厂模型教学,因车间多,生产步骤较多,实训难度较大,对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还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淑春.理实一体化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2(11)

[2]杨予,傅军.模型教学法在建筑结构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9(6)

【基金项目】广西南宁市科技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科研资助项目(20123166)

水文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电工培训;培训难点;责任心;安全意识

随着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工作中重要性的不断提升,通过对其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在提升其工作职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我校作为经安监局批准有培训资质的特殊工种培训基地,对于技术培训有着丰富的经验。笔者作为电工培训的负责人,有着多年的培训经历,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在农民工的电工培训工作中,由于多方面因素总是存在着很多难点,下面,我将对这些难点进行总结,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这些问题提出改善意见。

一、电工培训难点

通过对培训经验的总结,农民工电工培训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低

由于农民工文化底子薄,在进行电工培训时,对于专业的概念、符号、工具原理及使用方法不能很好地掌握,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方面存在很大难度。

2.安全意识差,不能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操作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电的危险性认识不够,安全意识差,在实操时,想当然地图省事、图方便,不能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规程进行操作。

3.缺乏责任心和主动性

在电工培训时,农民工对于执行的操作不能保持足够的责任心,在不能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也极易造成安全隐患;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主动学习自身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保证人身及设备安全的规范,只是对培训教材简单地进行了解。

4.培训管理体系不健全

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单单是由于农民工自身因素造成的,在管理体系方面,对于农民工这一培训群体考虑不周全,随意性强,没有制订合适的学习、考核制度,对于农民工的培训结果不能准确把握。

5.培训教材及方式不恰当

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机构未能结合农民工的自身条件去编写培训教材,只是按照以往的培训方式,主抓理论概念及安全规程,对于实际操作和安全规程的遵守不够重视,在实际操作培训时,未能严格按照安全规程去执行,在培训时就没有使农民工对于电力作业的安全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二、培训改进建议

为了提高农民工电工培训的质量,通过结合培训学校的师资力量及培训设施,现提出以下几条改进意见:

1.了解学员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地对农民工学员进行电工培训,在培训前,有必要对其基本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了解其文化水平及实际工作中的侧重点等。

2.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和培训方式

在电工培训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这一目的,对于培训内容应区别于其他培训群体,应满足全面、针对性强、注重实际这几个目的。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培训老师应针对农民工理论知识掌握难度大的特点,重点对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进行讲解,通过对典型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实践操作,提高其动手能力。

在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时,不能单单是枯燥的理论学习,还应结合现有教学手段,多元化地进行授课,比如通过幻灯片、视频能够更加直观地对设备的使用和工作原理进行深刻了解;对于电子元器件的认知和电气工具的使用方法如万用表、兆欧表等,通过手工制作小型电器、电路板能够更好地掌握电工知识。

3.对学员严格要求,加强管理

严格的学习纪律能够保证培训质量,但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不仅学员不遵守纪律,很多培训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往往会忽视纪律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管理人员应制定相应的规定,对老师进行考核,提高其授课的积极性,使其在授课时,能够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同时对学员要严格要求,比如遵守课堂纪律、上课时手机静音等。

4.注重责任心、安全意识的培养

在培训工作中,对于责任心和安全意识的培养,绝对不可忽视,在电工作业过程中,高度的责任心和足够的安全意识是保证工作质量和人身设备安全的必要条件,在培训过程中,应加强安全事故案例的讲解分析,使学员明确了解造成事故的原因及后果,同时让他们认识到在电工操作中责任心和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电工作业安全规程》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最基本的安全方针,在培训中要使学员铭记于心。

在上文中,我们对农民工电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如何改进培训质量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其专业技术水平对于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培训工作中,培训学校及培训老师应提高对农民工电工培训工作的重视,针对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耐心、用心、专心地对其培训。

参考文献:

[1]魏光霞.浅谈怎么上好农民工电工培训课[J].科技风,2012(22).

水文实训总结篇8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相应的机构更精简、资源更集约、管理更专业、流程更优化,这对电力企业技能人员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设备的更新、改造,对安全生产和供电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强现场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某地市供电公司生产技能人员培训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影响制约培训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

供电;现场;培训;对策

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某地市供电公司在实施“三集五大”体系改革后,组织机构和人员的岗位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机构数量由48个减为25个,有16.3%的技能人员岗位发生变动,“更扁平、更集约、更专业”的要求迫使员工加快转变观念,熟练掌握岗位职责、标准化工作流程的意识,以进一步提升技能水平。

1 一线员工现状分析

目前,该地市供电公司共有生产技能人员498人,主要专业有电网调控运行、输电运检、变电运检、城区配电、城区营销、信息通信运维。生产技能人员结构现状分析:

1)生产技能人员年龄结构:55岁及以上17人,占总技能人员的3%;50-54岁21人,占总技能人员的4%;45-49岁53人,占总技能人员的11%,40-44岁77人,占总技能人员的15%,35-39岁55人,占总技能人员的11%;30-34岁60人,占总技能人员的12%;29岁及以下215人,占总技能人员的44%。

2)生产技能人员文化程度:硕士11人,大学本科255人,大学专科147人,中等职业教育38人,高中24人,初中及以下23人,在总技能人员中的占比分别是2%,50%,30%,8%,5%,4%。

3)生产技能人员专业技术等级: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7人,初级职称266人,无职称204人,占比分别是0.2%,5%,53%,42%。

4)生产技能人员技能等级:具备高级技师资格6人,技师资格87人,高级工资格77人,中级工资格37人,初级工资格16人,分别占比是1%,17%,15%,7%,3%。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技能人员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平均年龄33.42岁;整体文化程度较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生产技能人员的83%;相应的技术、技能水平不高,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占总生产技能人员的5%,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占总生产技能人员的18%。整体来看,技能人员的基本素质较高,但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经验欠缺。面临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任务异常繁重,唯有通过有效的培训,掌握扎实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技术水平,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2 制约培训效果的因素

2.1 形式单一,缺乏评估

目前采用的培训方法主要有三种:“送出去”:即组织员工参加上级公司开展的培训,如XX专业高级技师培训班,生产技能人员II级III级轮训,技师、高级工岗位能力提升培训等。“请进来”:即聘请公司系统内在某个专业具备领先水平的专家进行现场授课,或在某个设备更新改造时,聘请厂家技术人员对新技术的应用进行讲解;“集中学习”:各班组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为本专业理论知识讲解或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探讨。以上培训方式缺乏灵活性,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检查而学,员工学习的目的性不强,浮躁、不能潜下心来学习;生产一线人员的工作内容都是现场的实际操作,而目前的培训内容较多的偏重理论的学习,没有付诸于实践,结果是员工在培训完成后还是不能胜任相关的工作。管理人员在培训结束后未能及时的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使得员工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2.2 工学矛盾凸显

青年员工,有着满腔的热情和学习的欲望,但几乎没有时间参加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培训,为了确保生产工作的正常、顺利的开展,据统计,能够参加国网公司组织的培训人数,平均每年每专业只有1人,每期5天;参加公司组织的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平均每年每专业有6人,每期10天。在设备、线路的改造、更新维护时,也只有少数、个别的人员能与厂家的技术人员进行直接面对面的沟通学习。一线员工长期参加脱产培训的难度不断加大。而对于年龄偏大的员工,已经没有了继续学习的时间和经历,他们认为目前掌握的技能和从事电力工作多年所积攒的经验,已经能够满足本职工作的需要。但是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知识和技能水平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岗位的需要。

2.3 目标模糊,缺乏激励

年轻的员工,入职时间都比较短,加之对企业的熟悉也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所以就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因此也就不知道学习的方向在哪里。班组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培训的内容一成不变,没有体现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员工培训的差异性。没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的快速成长。

3 提高培训效果的对策

3.1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领导高度重视培训工作,把培训工作作为全面建设“三集五大”体系和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各部门间横向协同,精心策划,周密部署,落实职责分工,明确规定对各类生产技能人员的培训项目、内容、方式和培训标准,保证各项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增强生产技能人员参与培训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促进生产技能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使员工转变培训观念,将“要我培训”转变成“我要培训”,员工主动的接受培训,参加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从而创建更优的绩效。

建立“问、练、查、评”的培训常态机制。“问”是指采用技术问答、现场提问的方式,在每一个工作现场至少掌握一个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练”是指采用事故预想、现场演练等方式,每月在现场停运设备或培训设备上至少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实操练习。“查”是指采用培训标准定期评估的形式,检查各专业生产技能人员是否达到应有的技能水平。“评”是指每年开展一次现场培训典型经验评选和,促进优秀成果共享,推进现场培训管理水平共同提升。

3.2 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

众所周知,培训计划在企业培训管理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出发,根据企业各种培训资源的配置情况,对计划期内的培训目标、对象和内容、培训的规模和时间等一系列工作做出的统一安排。培训计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培训需求分析成果的落实,也关系到企业员工整个培训过程的顺利实施和运行,从根本上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

按照专业分类以及工作经验等级将班组一线员工进行Ⅰ、Ⅱ、Ⅲ级划分,分别为进厂3年以内非工作负责人、工作负责人、班组管理人员(安全员以上),根据各专业岗位技能现场培训的各项要求,编写“岗位技能培训标准”,分专业、分技能等级对每一层级所需掌握的现场技能进行详尽的阐述,使每一个员工都明确个人当前的技能水平和应达到技能水平,明确学习的目标。

3.3 丰富培训形式,有效激励员工

师带徒。以“师徒合同”为基础,明确师徒职责和徒弟在考核期内的培训目标,规范“师带徒”考核评价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对徒弟的转正定级考试成绩和日常表现进行考核计分,凭借师徒二人的年度总计分评选优秀师徒并进行经济奖励,确保“师带徒”活动质量。

作业前培训。针对大型、复杂及特殊重点工作,围绕作业方案、作业指导书、安全措施、作业质量要求等,在开工前进行培训辅导,确保作业人员熟悉工作流程、要求、内容及危险点,保证作业安全和质量。

轮岗交流。制订培训、考核、选拔等一系列轮岗措施,在联系紧密的专业之间率先开展小范围轮岗,通过不同岗位之间的交流协作,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在保证“五大”体系建设有序平稳实施的同时,使员工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提高工作绩效。每一个技能人员在培养期内要至少进行两个专业的轮岗学习,同一专业不少于两个班组的轮岗经验。

3.4 合理利用资源,解决工学矛盾

提高两个实训基地的利用。结合春秋季和全年检修计划,分专业组织生产人员在“多功能一体化变电运维实训基地”和“输电线路实训基地”进行技能培训,模拟检修工作,实施全方位实操技能培训,为技能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较好的解决了工学矛盾的问题。

加强内训师资队伍的建设。聘用内训师,满足单位内部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工作的需要。同时建立内训师管理制度,对内训师的培养进行规划,通过强化专业理论、技术知识、技能操作、教学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内训师资能力,从而促进生产技能人员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3.5 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及应用

组织各班组、各专业人员积极开展培训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工作。通过技能竞赛,技能鉴定检验培训效果,以赛促培;分阶段对培训的师资、参培员工以及员工通过培训掌握的技能在现场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估,适时改进培训计划、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开展扎实有效的经验交流、论文评选、成果等活动,使之成为总结交流经验和展示推广成果的重要平台;结合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对优秀的成果进行奖励,进一步激发员工创新成果,并及时补充到制度当中,使其规范化,制度化。

通过采用这些有效的措施,合理的安排培训,并及时掌握培训的进度,进一步激励员工的培训积极性,切实提高某供电公司生产技能人员的培训效果,确保企业生产经营与各项工作计划的顺利进行,从而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为电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人力资源大师德鲁克说过: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和源泉。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遵循培训管理规范,加强考核并不断创新,实现“人才强企”适应电网发展需要,全面提高电力生产技能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07.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02.

[3]张丽萍,吴群.实训与实际结合 提高电力培训的实训效果.中国电力教育,2011(24):39-40.

[4]石金涛.培训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赵若燕.加强企业员工培训的建议.现代企业文化,2009.

[6]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赵春霞.关于企业员工培训的几点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08.

[8]王相平.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