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毕业音乐会总结8篇

时间:2023-03-15 15:02:26

毕业音乐会总结

毕业音乐会总结篇1

音乐表演专业隶属于现在的音乐与舞蹈学院,作为曾经艺术系四个专业中唯一的音乐舞蹈类专业,在之前的发展都是较为缓慢和不健全的。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音乐表演专业如今已经成为了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为百色学院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主要是从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毕业音乐会、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和教师音乐会、学生专业比赛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的。

一、课程设置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本专业岗位的社会市场需求,以实践式课堂与舞台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从2015级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在课程设置方面减少部分不适应发展的理论课程,调整部分实践课,新开设部分实践课,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调研反馈结果以及岗位能力的要求,对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以下调整:

精简课程,删掉或者整合部分理论课,减少学时学分。如删复调课,整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和歌曲写作课为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课,将舞蹈方向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课整合成乐理视唱课等。

优化课程,增加特色课程,总体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将原有的舞台表演艺术课升级,并更名为作品排演课。夯实理论基础,增加少量课程,如声乐作品赏析、器乐作品赏析、音乐论文写作等。

技能性课程比重增大,实践性学分比重明显增加。

通过开设的课程或者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如民族特色课程有原生态艺术表演,作品排演,壮、苗族舞蹈,瑶、彝族舞蹈等,红色课程有红色歌谣赏析等。

通过毕业演出检验学习成果,演出内容部分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和革命性的特色。

二、完善基地建设

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院转型发展,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舞台表演和演唱能力,熟悉舞台表演的流程,了解舞台设备的使用等,2014年百色学院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原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分别从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提升合作水平。其中,合作办学作为继续深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业务骨干为客座教授或者实践指导老师,对比赛、演出等进行指导,共同参与音乐表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共同育人作为选拔一定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实践经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新的教学改革,逐步丰富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水平,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合作就业作为录用我院优秀本科毕业生,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可以举办专场音乐会、舞蹈专场、特色文艺演出等,还可以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演出、作品创作,同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服务地方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通过近年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合作以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音乐与舞蹈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宽广,艺术审美和舞台演出层次得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较以往有较大提升。由于学习歌舞团的不少原创节目或经歌舞团教师指导过的参赛节目,在各类比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们的舞台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总结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必须继续保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思想和指导原则,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和资源共享,继续加强双方人员往来和沟通,建立形成一套更加牢固顺畅的合作机制,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优秀的民族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三、改变毕业论文的形式

将毕业论文以论文答辩和写作的模式,改成论文写作和音乐会并存。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其专业特殊性和特殊要求,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业务学习,在经过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音乐表演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形式为主,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的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或撰写毕业论文(理论研究)的形式进行。

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完成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思想性、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注意突出红色、民族和边疆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的要求。围绕选定曲目(剧目)、指导、中期检查、评分、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教师要了解与检查筹备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实施情况,组织质量检查活动,做好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总结等。并要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

根据专业主修学生第五、第六学期专业课的平均成绩划线,后15%的学生不具备开音乐会(舞蹈专场)的资格,只能以论文撰写(理论研究)的方式作为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自主原则

学生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要综合运用所掌握基本知识和表演技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策划、组织、统筹、排演一场具有专业性质的毕业音乐会(或舞蹈专场)。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必要指导,但主要以学生为主。

四、建立教学观摩音乐会制度和教师音乐会制度

在各项改革的内容中,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是属于从教师的层面自己进行改革,提倡教师每年举办一次教师教学观摩会,形成长效机制,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风、学风,形成学术氛围浓郁的良好教学环境。观摩音乐主要是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自己近段教学集中的展示和检验,是能较客观的体现出教和学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规范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音乐会的曲目要求、演唱水平、海报节目单制作、服装装扮等各个方面,教师要严格把关,精心设计。

(二)实行奖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举办教学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等形式的音乐会。对于超过每年举办一次的教师,每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音樂会后总结

音乐会后教研室对音乐会中间出现的问题和值得大家学习的方面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在改进中提高音乐会的水平。

通过改革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师和学生都收获了知识,也发现了问题,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五、设置专业比赛项目

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目前的能够参加的唯一声乐或者舞蹈比赛项目就只有学校一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歌手比赛或者舞蹈比赛。但这两个比赛形式都是在全院的范围内进行的业余比赛,就是说对于学习歌唱和舞蹈专业的同学要同其他学院的业余选手进行比赛,这样跟其他学院的同学就没有可比性。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二级学院在院内举办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项目。

具体比赛规则如下:

(一)每年举办一届声乐类和舞蹈类专业比赛

争取由学院团委举办,提高比赛规格,扩大比赛影响,将比赛与红色合唱团一起打造成学院的精品项目、特色项目,为百色学院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添砖加瓦。

(二)由各教研室制定科学严谨的比赛规则

声乐和舞蹈教研室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讨论之后决定改变以往比赛不够严谨和规范的行为,制定出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比赛规则。

(三)实行奖励性政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毕业音乐会总结篇2

关键词:音乐教育就业前景导向分析

一、保山市隆阳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1.隆阳区农村中学数量音乐教师配备情况

学校类型有:完全中学、初级中学、乡镇农村中学三种。完全中学9所,教师总数为453人,音乐教师24人,班级总数273个,周课时数为1;初级中学13所,教师总数为484人,音乐教师28人,班级总数260个,周课时数为1;乡镇农村中学17所,教师总数为536人,音乐教师15人,班级总数323个,周课时数为1。

2.隆阳区农村中学音乐教师年龄结构与学历情况

教职工总1473人,男教师624人,女教师849人。其中男教师年龄结构50岁以上103人,30到49岁284人,30岁以下237人;女教师年龄结构,50岁以上129人,30到49岁345人,30岁以下375人;教师学历结构研究生18人,本科生485人,专科生899人,专科以下89人。目前缺少的教师有音乐、体育、美术、语文、数学、外语。

3.隆阳区农村中学音乐教学设备情况

完全中学9所,设备总价值25万元,设备平均值2.8万元,设备总台件45件,设备平均件5件;初级中学13所,设备总价值23万元,设备平均值1.7万元,设备总台件38件,设备平均件3件;乡镇农村中学17所,设备总价值14万元,设备平均值0.7万元,设备总台件18件,设备平均件1件。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不论是从音乐教师配备情况、音乐教师年龄结构与学历情况还是音乐教学设备情况都较落后,正因种种情况,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就业。

二、音乐专业就业观念的改变

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顺利完成就业工作,我院一直以来(尤其近三年来)都很重视对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院领导责任明确,就业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实施,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案来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相关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熟悉业务知识,掌握好各项就业政策;努力提高就业指导水平,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的各项服务,给毕业生以更多的帮助,关心和帮助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就业。音乐专业的学生对就业问题在思想上也有了高度的重视。至此音乐专业连续几年在保山学院的就业工作考核中获得优异的成绩。

以上表可以看出,通过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就业情况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农村中小学教育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2.对音乐专业毕业生求职的建议

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开设就业指导

学校应该将毕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安排一定的课时,使学生了解近几年的就业形式和就业情况,加强就业指导,并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并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的过程。积极开展就业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模拟应聘、应聘礼仪等活动,使学生尽早做好就业准备。

②努力提高综合能力素质

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能为就业提供坚实的基础。综合能力素质中,包括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学习态度、人文素养等。应改变音乐专业学生只重视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忽视学习文化知识的现状。同时,学院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想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陈旧就业观念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最大障碍。许多学生对就业要求过高,还没有就业就想着择业。因此,应该教育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强调自我生存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使大学毕业生能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让他们认识到只要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确立积极就业的期望值,职业生涯的适当值,就一定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

④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价值导向。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职业的看法和态度,择业标准、择业行为受到其支配。面对就业市场激烈竞争和新的挑战,部分大学生不守信用,不守承诺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大学生贷款后不按时还款,甚至恶意拖欠,还款信誉较差;求职过程中自荐材料的虚假包装,随意毁约等严重地违背了诚信原则,丧失了道德基础。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今天,毕业生就业必须履行诚实守信原则,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更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⑤充分发挥辅导员、教师的作用

毕业音乐会总结篇3

关键词:声乐演唱;本科毕业论文;管理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毕业论文管理方面,针对当前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管理和论文管控等方面的改革工作,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调整。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是各大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或专业理论知识的方法之一。

一、音乐类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体系

(一)组织管理环节

1. 管理方式及内容

按照我国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管理的具体流程,在毕业论文的设计和指导方面,主要以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共同组建起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的形式进行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主要负责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或设计的确定、分派指导教师、对导师指导过程的监控、对论文答辩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对论文或设计质量的评估及对答辩后的理论论文及设计类论文的存档等。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需要从领导小组组建开始,贯穿整个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完成之后的存档等环节中。

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按照各校具体形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如分级管理负责制,主要以毕业论文的具体工作为基础,在教务处的统一筹划和安排下,由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毕业院系、指导教师、教研室等构成整个毕业论文管理体系,从各自的职业范畴来对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的管理进行责任的划分。

2. 管理的弊端

分级管理负责制尽管条理明晰,对毕业论文管理涉及的各个负责部门的工作进行划分,以确保论文管理的各一个环节可以按照相关规定顺利开展,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信息传递不及时而导致失败或出现信息传递的失效等问题。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管理涉及教务处、教研室、各个系、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指导老师等多个方面,难免因为交叉管理和层级检测而出现制约论文管理规范性等的问题。

此外,由于各类高等院校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实践检验和调研单位的参与,如某学生的论文内容主要就某公司所筹办的音乐会的流程和管理等进行研究,在检验和监控论文质量时,指导老师、院方无法就该名学生是否深入实践进行调研而进行检测。此外,针对专业技巧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借助案例来检验,但是学校和公司之间缺乏合作,无法为学生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或实验的机会。因此,在此方面当前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的命题研究方面很容易趋向毕业论文的设计而轻视理论性论文的现象。

(二)管理程序环节

我国各类音乐高等院校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时,最容易出现管理问题的环节主要在管理程序的实施过程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需要覆盖到从选题到论文的写作,再到答辩和论文总结报送等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会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的全过程。按照不同的程序需要,目前每个环节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选题环节的管理

对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环节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选题时间、选题方式、选题的具体要求等方面。具体到时间的安排问题上,一般音乐类高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定在第八学期,选题需要定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具体的选题时间需要按照各个学校和院系的具体安排来执行。在选题方式上,当前我国高校基本设定为学生自拟或院校代为拟题两种形式。在具体选题方面,学生必须按照自身的专业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来确定选题,题目同时要提交指导教师审核。如果音乐类高校实施由学校代为拟题方式,则需要选择富有教研经验的专业教师来拟定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并提交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来审核,审核后提报到教务处做题目备案。在拟题过程中,必须要保障题目的设定数目多于现有的毕业生数目,避免出现学生的擅长领域与选题不相符,无法顺利选题的问题。在毕业论文的选题设计方面,以学生本科期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创作激情为理念,从助力学生综合使用知识的角度来设计选题。

2. 写作环节的管理

对于选择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针对此类学生所选定设计的内容和在内容中对专业技巧的运用,校方必须明确毕业设计的流程和要求,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两方面按照格式和内容分别列出明确的要求并将此信息传达到学生个人。格式要求由于涉及写作的规范性,因此必须统一,而毕业论文的内容要求则是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原则的基本规定。

3. 答辩和总结环节的管理

答辩环节在开题环节之前按职责分配到音乐学院的各院系,在具体的执行中同样由各个院系按照学校规定的章程和时间来组织和实施。音乐学院的各院系的具体答辩流程、规定、审核的方式及总结提报要有差异性,在对答辩和总结两个环节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对答辩的时间、组织方式、答辩的程序、论文成绩的审定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答辩结束后,学生的论文需要报送到各个院系的论文管理小组备案,对论文的归档进行保存,就论文的工作总结报告等方面进行存储并按照成绩进行汇总。

4.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时间通常集中在第八学期,而此学期一般是就业高峰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同样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尽管目前采用学生自主拟题和学校代为拟题两种方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与企业之间合作的脱节,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具体论证中,只能从理论角度进行论证或设计,实用性并不高。在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认证方面,目前仅限于对本校的教师进行职称梳理,校企共建中的企业指导教师无法被纳入到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中来,论文设计和管理均具有局限性,尤其是校企共拟选题的设想显然缺乏落实的土壤。

(三)监管程序环节

监管环节在不同的学校落实的方式不同,主要借助监督工作来开展,具体包括学校的自检、毕业论文撰写的中期抽查、毕业论文撰写完成之后的抽查、对毕业论文导师的抽查等。其中,学院的自查需要将抽查到的结果提送相关部门,中期检查则主要针对论文的进展和撰写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进行检测。对于答辩前毕业论文的检测主要在于对毕业论文的重复率、抄袭、拼接等方面进行抽查和检测。前三个环节比较容易实现,第四个环节,即对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情况的检测,由于受到各类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很难进行有效的把控。

二、音乐类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体制改革

(一)明确管理意义,明晰管理方向

针对我国当前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阶段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对其进行整改就务必从源头出发,如明确管理体系构建的价值和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本身,而在于如何以毕业论文为基础,对本科毕业生的知识架构、专业理念、专业技术、艺术素养及综合表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和指导,力争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前找出学生目前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争取在就业之前加以完善。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是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考评的最为直接的标准和评估要素,同样也反映着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等。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和设计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独立二级指标,应体现在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里,按照具体的要求来执行考评标准。

(二)确定工作目标,提高质量意识

论文质量是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之一,同样也是学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因此在对论文管理的过程中,务必按照每一个阶层的要求开展工作。在明确工作目标方面,注重管理和组织是首要任务;在监控教师和学生就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方面,需要在思想动员的同时,强化绩效考评政策,强调各个环节中管理的质量要求和行为规范要求,尤其在选题把关、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核、训练指导、中期检查、审阅和评阅、答辩及最终成绩的考核和评定等方面,均需要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质量意识的前提是构建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以先进的管理理念、认真负责的管理精神和规范科学的管理方法等,力求在增加执行力度的同时,为论文质量的把控提供基本保障。

(三)建立校企共评机制,灵活运用考评标准

在一些音乐类高校,校企合作作为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的方法之一,应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同时引入企业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如何筹划音乐会等方面所提供的经验课堂教学指导,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企业的指导人员也可以作为学生论文或者设计里,实践方面的指导老师。此种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们在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设计时,融入更多的创意,在拓展他们思维空间的同时,也有利于就业后视角的开拓和提升其理论联系实际的熟练操作能力。灵活运用考评制度,将原本的传统考核和考评制度及规范延伸到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评中来,将实践作为评分标准之一,转移到企业的考评和管理中来,可以更有利于减少学校在毕业论文管理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

参考文献:

[1]刘平,周琪.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10).

[2]黄灿.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2012(04).

[3]胡廉民,李英.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研究[J].内江科技,2012(11).

[4]贝金,王春雨.基于PDCA循环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科技与企业,2011(12).

[5]静文佳.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学分析及改革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04).

毕业音乐会总结篇4

关健词: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导向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在增多,大学生整体的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想对音乐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导向谈几点粗浅看法。

音乐专业大致包含有:声乐、器乐、舞蹈、作曲理论、合唱指挥等专业。首先,随着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学校应该在培养人才层次上有所调整。比如: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应做到全面培养,声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同时学习器乐、指挥、舞蹈,钢琴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声乐、舞蹈,使学生一专多能,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在我们音乐学院体现得就很好。从学生人校开始,就有了双专业,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其次,对专业特别好的学生,应由老师专门培养辅导,使学生进人高一级的学校学习,纳人考研大军或送往专业的演出团体。对音乐学的学生也可以开设一般的表演课、形体课,使学生能教、会唱,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学一些教学法或心理学,使之能唱、会教。毕竟学表演的人也不一定都去做演员,很多表演专业的学生以后可能从事教学。所以,学校只有多元化培养学生,才能拓宽其就业渠道,使学生多一些选择。

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出“新”

目前音乐院校在开设的专业上大都沿袭着传统音乐教育的课程,诸如:声乐、器乐、舞蹈、合唱指挥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音乐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音乐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音乐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要拓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比如:开设音乐文化传播的“音乐经纪人专业”,使学生毕业后从事演艺界的经纪人。开设借助于电脑等高科技的“音乐Mini制作专业”,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从事音乐节目或背景音乐的制作。随着钢琴教育的普及,学校还可以开设“钢琴调律专业”,从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这类的专业人才是很紧缺的。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增设“舞台、音响设置专业”、“音乐教学心理专业”等,让学生毕业后除了做演员或老师之外,还可以涉足于经济界等其它行业领域,以“新”、“奇”制胜。这样,不但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毕业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

三、做好学生就业前的培训指导工作

对于一名毕业生来说,了解就业政策,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校应该强化就业指导,聘请有关专家,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剖析、就业心理咨询,为学生顺利择业奠定基础。

(一)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分析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不外乎以下几种心态:

1.积极乐观型。这类学生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就能很快与社会接轨。有必要提示一下,这类学生要增强抗挫能力。毕竟社会就是社会,不可能随个人的主观臆断而改变。

2.悲观恐惧型。这类学生缺少自信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感,对走向社会产生恐俱心理。针对这种学生应该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人们常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每个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该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都应该明了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这样,我们每个毕业生才能树立良好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

3.自负型。与自卑型正好相反,这类学生心高气傲,好高鹜远,给自己定位很高,非XX地方不去,非XX单位不进。有的人在择业过程中“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这类学生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会导致将来的就业困难,悔之莫及。

所以,学生要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和评价,才不致于走向社会后处处碰壁,到处受挫。学生应该做到自信但不自负,自强但不自傲。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非常必要。

(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有些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了解,脑子里总想进大城市,进国有单位,进公立高等学校任教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学校要作正确引导,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当今21世纪的经济信息时代,就业观念要改变,只要是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只要是能给提供展示自己才能平台的地方,不管公立还是私立都一样。因为社会对劳动者各方面的保障都在提高,这方面的法律也会逐渐地确立和完善。当前,音乐教育领域对音乐老师的需求并没有达到饱和。有的农村的中小学根本就没有音乐老师;有的学校音乐老师人数太少,唱歌课、欣赏课、乐理视唱课等,都山一个老师来担任。所以,要引导学生走向城镇、农村以及偏远的西部地区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显得非常重要。

四、了解就业政策,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

毕业生就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毕业生应首先了解国家以及有关部门的就业政策。不清楚政策,盲目地去选择职业,可能事与愿违,甚至碰壁。就业信息是求职择业的基础,谁能及时获取信息,谁就获得了求职的主动权。因此,毕业生应当及时全面地掌握有关就业方面的种种信息,并认真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

收集就业信息,关键要畅通信息渠道,把握信息的准确度,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有所侧重。目前的就业信息渠道有以下几种:

1.通过本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收集信息,利用学校举办的人才交流会等渠道收集信息。从学校得到的信息可靠性较强,可信度高,它是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2.通过各类人才交流中心收集就业信息。这类信息及时、准确。

3.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社会传媒收集信息,特别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报、大学生就业杂志等。

4.通过专业人才网络求职信息和收集就业信息。

5.通过家长、朋友及其他社会关系收集信息。

由于信息的来源和获得的方式不尽相同,内容必然是杂乱的,有相互矛盾的,甚至有虚假不实的。因此,毕业生应针对各类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筛选和整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自己的就业主攻方向。

五、寻找广泛的就业渠道

毕业音乐会总结篇5

论文摘要:为解决好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间题,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要多元化,专业设置要合理化,并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培训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寻找广泛的就业渠道。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在增多,大学生整体的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想对音乐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导向谈几点粗浅看法。

音乐专业大致包含有:声乐、器乐、舞蹈、作曲理论、合唱指挥等专业。首先,随着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学校应该在培养人才层次上有所调整。比如: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应做到全面培养,声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同时学习器乐、指挥、舞蹈,钢琴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声乐、舞蹈,使学生一专多能,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在我们音乐学院体现得就很好。从学生人校开始,就有了双专业,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其次,对专业特别好的学生,应由老师专门培养辅导,使学生进人高一级的学校学习,纳人考研大军或送往专业的演出团体。对音乐学的学生也可以开设一般的表演课、形体课,使学生能教、会唱,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学一些教学法或心理学,使之能唱、会教。毕竟学表演的人也不一定都去做演员,很多表演专业的学生以后可能从事教学。所以,学校只有多元化培养学生,才能拓宽其就业渠道,使学生多一些选择。

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出“新”

目前音乐院校在开设的专业上大都沿袭着传统音乐教育的课程,诸如:声乐、器乐、舞蹈、合唱指挥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音乐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音乐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音乐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要拓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比如:开设音乐文化传播的“音乐经纪人专业”,使学生毕业后从事演艺界的经纪人。开设借助于电脑等高科技的“音乐Mini制作专业”,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从事音乐节目或背景音乐的制作。随着钢琴教育的普及,学校还可以开设“钢琴调律专业”,从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这类的专业人才是很紧缺的。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增设“舞台、音响设置专业”、“音乐教学心理专业”等,让学生毕业后除了做演员或老师之外,还可以涉足于经济界等其它行业领域,以“新”、“奇”制胜。这样,不但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毕业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

三、做好学生就业前的培训指导工作

对于一名毕业生来说,了解就业政策,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校应该强化就业指导,聘请有关专家,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剖析、就业心理咨询,为学生顺利择业奠定基础。

(一)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分析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不外乎以下几种心态:

1.积极乐观型。这类学生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就能很快与社会接轨。有必要提示一下,这类学生要增强抗挫能力。毕竟社会就是社会,不可能随个人的主观臆断而改变。

2.悲观恐惧型。这类学生缺少自信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感,对走向社会产生恐俱心理。针对这种学生应该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人们常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每个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该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都应该明了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这样,我们每个毕业生才能树立良好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

3.自负型。与自卑型正好相反,这类学生心高气傲,好高鹜远,给自己定位很高,非XX地方不去,非X X单位不进。有的人在择业过程中“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这类学生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会导致将来的就业困难,悔之莫及。

所以,学生要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和评价,才不致于走向社会后处处碰壁,到处受挫。学生应该做到自信但不自负,自强但不自傲。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非常必要。

(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有些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了解,脑子里总想进大城市,进国有单位,进公立高等学校任教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学校要作正确引导,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当今21世纪的经济信息时代,就业观念要改变,只要是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只要是能给提供展示自己才能平台的地方,不管公立还是私立都一样。因为社会对劳动者各方面的保障都在提高,这方面的法律也会逐渐地确立和完善。当前,音乐教育领域对音乐老师的需求并没有达到饱和。有的农村的中小学根本就没有音乐老师;有的学校音乐老师人数太少,唱歌课、欣赏课、乐理视唱课等,都山一个老师来担任。所以,要引导学生走向城镇、农村以及偏远的西部地区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显得非常重要。

四、了解就业政策,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

毕业生就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毕业生应首先了解国家以及有关部门的就业政策。不清楚政策,盲目地去选择职业,可能事与愿违,甚至碰壁。就业信息是求职择业的基础,谁能及时获取信息,谁就获得了求职的主动权。因此,毕业生应当及时全面地掌握有关就业方面的种种信息,并认真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

收集就业信息,关键要畅通信息渠道,把握信息的准确度,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有所侧重。目前的就业信息渠道有以下几种:

1.通过本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收集信息,利用学校举办的人才交流会等渠道收集信息。从学校得到的信息可靠性较强,可信度高,它是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2.通过各类人才交流中心收集就业信息。这类信息及时、准确。

3.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社会传媒收集信息,特别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报、大学生就业杂志等。

4.通过专业人才网络求职信息和收集就业信息。

5.通过家长、朋友及其他社会关系收集信息。

由于信息的来源和获得的方式不尽相同,内容必然是杂乱的,有相互矛盾的,甚至有虚假不实的。因此,毕业生应针对各类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筛选和整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自己的就业主攻方向。

五、寻找广泛的就业渠道

毕业音乐会总结篇6

第一阶段,初次就业率统计,即学生离校前的签约人数。

第二阶段,总就业率统计,即初次就业人数与学生离校后就业人数之和。

结果如下:

初次就业(截止到2004年7月5日)3人,就业率为5%。

总就业人数(截止到2004年12月25日)48人,就业率为94.1%,如下表:

从表格反映的就业情况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乐观,就业率高达94.1%。但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设置来看,好像是“一厢情愿”,因为有达半数以上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没有进入其相对应的岗位上就业,而是进入到移动通信公司、琴行、化妆品公司、超市、旅行社等服务性行业和一些厂矿、企业等生产性行业就业。回顾近几个月的跟踪调查,笔者认为,影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对矛盾,根据矛盾,笔者提出了解决矛盾的一些对策与建议,以供大家探讨。

一、 供求之间的矛盾

在当前我国以市场调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中,市场的作用可以说影响到各行各业,人才市场也不例外。为了解决金融市场的供求矛盾,国家金融机构利用宏观调控、调整利率等经济杠杆,引导我国经济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然而,我国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却长期处于无序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专业扩招与需求减少

高校扩招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每年的招生数也随之剧增,以我校音乐教育专业在校生为例,1997年40多人,现在300多人,可以说在数量上,实现了质的“飞跃”。然而,从中小学校的需求来看,却表现出整体减少的态势,如受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广大城乡中小学校的招生处在一个生源减少的关键时期,很多城市中小学校招生人数从原来的200多人,突然减少至80多人,很多农村中小学校因为生源问题,而进行合并或停办。因此,中小学校对教师的需求不但影响到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甚至影响到师范类的所有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

(二)城市饱和与农村紧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确立了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音乐教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城市的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对音乐教学的硬软件等各方面加大投入,有些学校甚至以音乐教育为突破口,引导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并积极引进各级各类音乐人才(有些并不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加上市级财政对教师福利待遇的强有力支持,原来并没有多大吸引力的音乐教师岗位,很快处于饱和状态。因此,城市中小学校的教师岗位,除了退休等自然减员外,基本上没有新的岗位,从而出现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城市饱和现象。

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音乐师资却表现出相当的紧缺。笔者在对我市某县10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状况进行调查时发现,接受调查的小学竟然没有一位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专职音乐教师,尽管有些中学吸收了一些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但都是以教音乐课为副科,主要还是教语文、数学、物理等中考考试的科目。这样,相对于城市而言,广大农村中小学对音乐教师的需求可以说处于相对紧缺状况。加上乡级财政包干制,教师的工资主要依靠乡(镇)级财政拨给,由于我国乡镇经济绝大部分地区比城市落后,更加剧了城乡(镇)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差距拉大,很多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宁愿在城市“打工”,也不愿到农村中小学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最终导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厢情愿”的尴尬境地。

针对专业扩招与需求减少的矛盾。各级教育职能部门应充分了解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在追求办学规模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遵守市场规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笔者建议各级各类音乐院、系音乐教育专业扩招之前,通过课题立项的办法,对主要生源所属的城市与乡镇,进行需求信息的调研工作,并结合本院系的硬件(办学设施)和软件(师资力量)进行论证后,确定扩招的数量,以避免扩招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缓解学校办学给社会带来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经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招生、毕业生就业同步发展的新局面。

针对城市饱和与农村紧缺现象,对“外因”进行呐喊,对“内因”进行改革。“外因”即各级人民政府应以实际行动重视广大乡镇和农村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提高乡镇和农村教师工资与福利待遇,缩小城乡距离,使人力、财力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内因”即各音乐院(系)可进行以下改革: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树立为农村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专业思想;2.实行社会公开招生、单位委培、在职培训、双专业双学位等多渠道招生模式;3.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设立“套餐式”培养模式,把办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交给学校、交给社会。

二、 “培养公式化”与“需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沿袭专业音乐院(系)的办学模式,可以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看:不管人才市场需求如何?不管学生条件怎么样?不管学生愿意与否?只要你进入到我这所学校,选择了这个专业,你就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我最低成本投入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活动安排等,从而导致学校人才培养的“公式化”、“标准化”。下图漫画,对照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可以说是意味深长。

而恰恰相反,人才市场对高等教育是一种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从笔者的调查看,能够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对口岗位就业的毕业生,可以说是个性化决定了他们的就业。如一位学生被某地区某高中录用,就是因为该同学钢琴伴奏的特长与该校课外文艺活动(如大合唱比赛等)急需一位有伴奏特长的音乐教师的结果;又如另一位学生初次就业就被某医院幼儿园录用,就是因为该幼儿园急需一位有舞蹈编配专长的音乐教师的结果,等等。

因此,人才培养的“公式化”,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渠道,而且也加剧了本专业内的“恶性”竞争。

针对人才培养“公式化”与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给学习者的修业年限与学习内容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给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可根据各类人才需求的信息,推介出多种“套餐式培养模式”,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逐步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提高高师音乐教育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就业率,保证高师音乐教育办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 “零起点”与“高标准”的矛盾

为了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我常常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说:“与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相比,学习音乐对于你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残酷’的事情,你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不刻苦学习。因为其他专业的学生从中学考入到大学学习,可以说‘轻车熟路’,而你们学习音乐,是从幼儿园一步跃入到大学学习。如果同学们再不努力学习,毕业的那一天,也就是你待业的开始。”

因为从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生源情况看,60%以上的学生都是因为中学时期文化课成绩落后,在高考无望的情形下,临时找音乐老师或各种短期培训班的学习,而顺利进入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所以不管从学生的音乐基础,还是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可以说都是“零”。

相反,基础教育的教学理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各级各类学校对学校音乐教育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音乐教师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音乐技能的学习,与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何解决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零起点”与社会需求“高标准”的矛盾,是我们不得不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针对“零起点”与“高标准”的矛盾。应加强考前音乐学习的系统性管理,与延长学制(修业时间)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基础,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保障,是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根据当前实际,笔者建议:1.以各种形式建立考前培训基地,加强对培训基地教育教学的有效指导;2.实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3+2培养模式(即学生学习3年后,成绩合格的以音乐学教育方向继续学习2年,反之,以音乐学其他方向专科毕业),从而实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制的“变向”延长,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事实证明,3+2培养模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我校音乐系代表广西参加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珠江杯”全国大学生音乐教育专业“五项全能”比赛,获奖的两位学生都是3+2模式培养的学生。

对第二点建议,笔者呼吁学校的各级职能部门,确实重视当前的3+2培养模式,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办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为高师音乐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铺平道路。

四、 “教育成本投入”与“就业收入”的矛盾

本次跟踪调查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5%,而截止到2004年12月25日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从这一组数字看,是什么原因造成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如此之低?从调查中认识到,这与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很大关系,即“教育成本投入”与“就业收入”的矛盾。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9%,这就意味着2004年我国每100个高中毕业生中,就有81个学生不能进入到大学学习。因此,很多学生(几乎90%以上),把进入大学学习作为今后参加工作获得好岗位、高收入的惟一途径。特别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由于收费的高标准,更增强了学生对毕业后,获得高收入的期望值。然而,毕业进入社会后,可以说是“美梦”初醒,社会所提供的岗位与自己心理的期望值相差甚远,这时候很多学生选择的是观望、等待与无赖。这样,很多毕业生选择了“逃避”,进入一个心理斗争阶段,从而出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初次就业率低的现象。

对策

针对“教育成本投入”与“就业收入”的矛盾。我想向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提两条建议:1.录取之前把学校的收费标准与当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连同录取通知书寄发到学生与家长手中,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关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2.落实就业指导责任制,号召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毕业音乐会总结篇7

一、音乐师范毕业生面临就业存在的自身问题

1.缺乏科学的择业观念

什么是科学的择业观念呢?简单概括就是“知己知彼和良好的心态”。所谓“知己知彼”指的是正确分析自己本身的能力,深入了解就业战场的格局。毕业生往往在“知己”这一问题上犯错,绝大部分毕业生高估自己的能力,面试前雄心壮志,面试中窘迫不已,面试后信心不足。正因为他们高估自己的能力,用人单位才会感慨毕业生普遍眼高手低,能力不足。而毕业生在“知彼”这一问题上更是错误连连。首先对与本专业对口或可挂钩的行业、单位、团队的总体状况、战略发展、行业前景、优劣势比较等,缺乏较为宏观、全面的了解,盲目就业;其次,就业前只看用人单位的薪金待遇,全然不考虑用人单位是否能提供自身发展的平台,仓促就业;再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频繁毁约,引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乃至毕业院校之间的信任危机。

而“良好的心态”指的是就业前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心态平和,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就业遇到困难时能及时疏导自己的情绪,摆正心态。很少能有毕业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就业,大部分毕业生面对就业都是急躁的心态,希望尽快将自己推销出去,这样导致的后果往往是盲目就业,扎堆就业。大学生就业本身就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持久战中,失败是常见的事情,但是很多毕业生缺乏屡败屡战的精神,一两次的面试被拒,就信心全无,甚至一蹶不振,贬低自己的能力,掉进自卑——就业难——更自卑——更难就业的恶性循环中。此外,少部分毕业生逃避就业,拒绝面试,坐等机会,同时也坐失机遇。

而具体到音乐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最显著的表现是就业观念陈旧:首先认为师范专业就只能是或者说只适合从事教师行业,而传统的教师行业又仅仅是中小学正式编制的教师。在素质教育没有普遍被彻底执行的现在,各学校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远远小于其他专业教师,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师都处于饱和状态,这又形成千军万马的毕业生去挤公招教师这一独木桥现象。其次是地域思想禁锢就业观念:沿海地区新兴的多所民办学校,对音乐教师需求迫切,但是毕业生缺乏走出去的勇气,总是禁锢在家门口就业,既增加了本地就业压力,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再次,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投入上花费较大,这使得他们中的大部分排斥与之相差较大的工作岗位,比如乡村学校教师等收入不高的工作。

2.在就业竞争场上能力不足

音乐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面对就业竞争时,能力普遍较弱,这里的能力既包括专业能力也包括就业能力。专业能力方面,因为用人单位普遍是中小学校,他们要求毕业生具有“一专多能”的特质,音乐师范毕业生在音乐教学上比非师范院校的学生要优秀,但是在钢琴、声乐、小器乐等表演以及组建学校管乐团、合唱团等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看都要逊色许多。就业能力方面,毕业生就业手段较为雷同,缺乏个性化的自我推销技巧,大部分毕业生仅依靠学校举办的双选会与用人单位接触,缺乏足够的勇气自己去用人学校毛遂自荐。

二、高校扩招直接影响音乐毕业生就业

我国普通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随着国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很多父母都鼓励孩子学习音乐,再加上近几年媒体广泛宣传各种音乐选秀活动,使得学习音乐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各高校音乐专业招生现场门庭若市。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又比专业音乐院校稍低,且毕业后能够从事教师工作,社会地位和薪资高,所以很多考生在报考学校时都会选择音乐教育专业,该专业的招生从一届十几人到近百人,近十倍的增长速度使原本没有音乐教育专业的院校兴办音乐教育专业,一些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报考其他专业无望,也将目光转移到该专业上来。招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因此每年音乐教育毕业生人数都创新高,并且其他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和专业音乐院校的毕业生也将就业目光投向教师这一行业,再加上未能就业的往届毕业生,这就使得每年好似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拥挤在音乐教师这一狭窄的就业小路上。

三、高师院校的音乐师范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失衡

目前我国高师院校音乐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沿用专业音乐院校模式,开设的专业课程有钢琴、声乐、舞蹈、器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艺术概论、合唱指挥、和声、音乐史、曲式分析等,其中钢琴和声乐占了绝对比重,贯穿大学四年,而其他课程教学时间较短,这就使得学生是“一专”即专长钢琴或者声乐,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由于在高师院校的专业学习太专一,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

音乐师范专业开设的文化课程主要集中在德育和教师技能方面,美育和人文课程相对很少,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要求老师讲授的知识和范围要跳出课本的内容,旁征博引,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在音乐知识的积累中,提高音乐修养。文化课程的设置上应当根据音乐与多元文化的血缘关系,增开一些必要的人文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

四、高师院校的就业教育未见成效

1.缺乏完整有效的就业教育体系

随着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高师院校也开始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但是目前的就业教育方式单

一、教条化。普遍把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理解为毕业前进行的就业指导,认为是短期培训,毋需进行系统化学习和培养,没有纳入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实施。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也是学生临近毕业了才开设,通常就业指导课就是就业讲座而已。

毕业音乐会总结篇8

【关键词】转型;地方高校;音乐表演;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81-04

2003年以来,国家对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并形成了5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通过对地方高等院校教学评估结果的分析发现,大多数地方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办学理念还未能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市场需求没有深入的了解,导致现行的教学内容与文化市场脱节,同时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目标不明确、内容设置不科学不系统、管理不规范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低下,不能适应社会文化市场的需求[1]。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提出建立行业企业发展平台,使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合作办学的新理念,并提倡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为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正确的导向,也为其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开辟了新思路。

一、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与毕业生社会评价状况调查

2014年10月,平顶山学院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转型发展(整体转型)试点高校,并把建设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型大学作为奋斗目标,开启多元化育人模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定地走应用型办学之路。音乐表演专业是音乐学院转型的试点专业,为此,音乐学院成立了音乐表演专业转型项目小组,专门负责本专业转型过程中的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小组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及往届毕业生社会评价的角度出发,探索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科学依据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新途径。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2013-2015年参加我院招聘会的用人单位及音乐学院三个实训基地,采用的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190份,收回问卷182份,有效问卷167份,有效率达到92%,涉及用人单位140个。

(二)调研内容

1.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主要从专业知识水平、主要岗位类型、人员性别要求、用人单位员工社会能力需求等方面。

2.用人单位对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人格素质等方面的评价。

3.用人单位选才重点。

(三)调查结果分析

1.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分析:通过对2013年至2015年74家用人单位招聘人数采集的数据分析,77.3%的用人单位招聘的人数比往年有所增加,16.2%招聘人数持平,2.7%用人单位招聘人数有所减少。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音乐表演专业就业形势良好,就业岗位逐年增加。通过对用人单位岗位类型采集的数据分析,40.5%属于艺术教育培训类岗位,5.4%属于文化产业类岗位,22.9%属于企事业单位管理岗位,2.7%属于专职演员,28.3%为其他岗位,其中教育培训类岗位需要的人才呈上升趋势。通过对用人单位所看重的专业技能采集的数据分析来看(见表一),节目主持和节目统筹竟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专业技能,其次是声乐演唱和舞台表演,这些数据也表明,由于社会分工的复杂化与行业的纵横交叉,使复合型应用人才备受青睐,现有的以培养应用型民族音乐表演人才为目标的音乐表演专业,与社会人才需求已严重脱节。通过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性别要求数据采集来看,优先选择男性的占4%,优先选择女性的占6.8%,无性别要求的为89.2%,由此可以看出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不存在男女性别歧视,女性毕业生略占优势。通过对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素质要求采集数据分析(见表二),我们更明显地感到,很多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时,一方面考察毕业生专业能力的综合性,但更注重考察毕业生的品德素质,特别是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已成为用人单位考察的主要因素之一。

2.往届毕业生社会评价分析:共有93家单位参与了毕业生社会评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见表三):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满意,舞台表演能力、艺术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较为欠缺。这一调查结果为我院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数据参考。通过对毕业生综合能力评价采集的数据分析,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大的弱点是创新能力、艺术综合能力不足;其次是舞台表演能力或教学能力缺乏;第三是人际交往能力与职业稳定性差。由此可以看出,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创新能力、艺术综合能力、舞台表演能力是音乐表演类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音乐表演专业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

在我校开启多元化育人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的方针指引下,音乐学院根据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及往届毕业生社会评价状况调查分析的结果,找出了音乐表演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第一,音乐表演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如主要实践性教学活动包括实习、见习、艺术实践、专业汇报、毕业汇报和毕业设计等,学分比为14.5%,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教学观摩、实践演出、雅乐训练、技能比赛等,学分比为5.6%。第二,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只注重声乐、器乐、舞蹈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的舞台表演、节目主持、节目统筹、职业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三,实践场所范围较小,大都集中于校内音乐厅、文化广场或校外特定的演出场所,使学生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了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符合社会文化艺术岗位的实际需求。只有探索一条新路,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专业基本功过硬、艺术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文化发展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以音乐表演专业教育为主线,强化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改革

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在课程的设置中要以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为理论指导,努力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2]。我院近年来的主要做法有:

1.调整课程结构。如音乐表演专业基础课程《形体舞蹈》四个学期调整为两个学期;把专业选修课《舞蹈训练》课程调整为《舞蹈排练》;把专业选修课《乐队训练》调整为《民乐队排练》;把专业选修课《舞台表演》调整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中增加《相声》《小品》《河南坠子》《大调曲子》《三弦书》等课程。

2.调整课程内容。如在《声乐》中施行多元化教学,将中国民歌、戏曲、曲艺、流行歌曲、艺术歌曲以及世界音乐范畴内的歌曲种类作为学习内容,把禁锢在“美声唱法”黑屋子里的学生带出来,去选择感兴趣的歌种(2-3种)进行研究学习,实现声乐教学的多元化,演唱方法的多元化,感受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

3.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了“课堂舞台化、舞台社会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运用“演中学、学中演”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要求每位技能课老师结合所教课程开展“走出琴房,走向舞台”活动,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舞台情景。在琴房上课不再单独以传授歌唱(演奏)方法为主要内容,而是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全方位指导,包括曲目选定、唱奏方法、舞台表演、舞台心理指导、作品风格把握,两周完成一个成型作品。

(二)以艺术展演、技能竞赛为平台,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艺术展演和技能竞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把艺术展演、技能竞赛纳入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并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艺术展演、技能大赛教师指导团队,师生共同参与,在参与中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快速提高。学生工作紧紧围绕教学工作,以培养出高质量应用型表演人才为目标,指导团总支学生会开展“周周演”“我是导演”等活动,学生每周自愿报名,不分年级,不分专业,只要有成型作品均可报名,学生会根据学生报名情况成立导演组,选定一名学生为本期节目总导演,带领导演组成员,根据申报节目类别,策划编排本期节目,以求达到良好的演出效果,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三)以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实现校企合作

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来看,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和品质主要有:过硬的专业综合能力,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另一方面,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却存在着专业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客观存在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实现校企合作应是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了。近年来我院的主要做法有:

1.合作组建“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和“专业专家组”等机构。其中“委员会”负责培养目标研究、培养标准制定、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专业专家组”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改革,以及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标准、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工作。

2.合作共建专业实训基地,把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纳入到校企双方的工作范畴之内。双方共同成立实践教学工作组,明确双方职责,聘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岗位能手担任指导教师,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等。

3.分类培养,顶岗实习,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根据合作单位岗位的需要,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为各单位定向培养、输送人才,同时选派一定数量的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双方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等进行商讨,共同开发相关合作特色课程。

三、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方面,它们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协调,以期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3]。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是核心,起着引导驱动的作用。根据我院教学资源优势及对调查中专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实际需要的分析,我们对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总体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其主要涵盖“专业教学实践”和“综合素质实践”两个方面。具体目标内容见表一。

表一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内容体系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是否合理,配置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为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把实践教学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内容设置见表二。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执行实践教学计划、稳定实践教学秩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4]。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尤其重要。我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质量反馈体系、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主要内容见表三。

(四)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有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为主的师资队伍,具有先进设备的仿真性的教学环境。科学的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成败[5]。近年来,我院选拔了一批实践能力较强,工作踏实肯干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围绕学校实际教学中的问题,组织 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认定考核,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培养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训指导能力;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制度,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岗位锻炼,定期选送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参与相关专业工作,或采取挂职锻炼、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培训,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师参加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训,努力形成一支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除此之外,我院还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践场所的建设,根据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全面规划,逐步实施。一是加大校内实验室建设,学校于2010年至2016年建立排练厅三个,音乐厅一个,主要承担校内模拟实习的任务。二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了满足培养人才实践教学条件的需要,弥补校内实践条件的不足,积极地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实训基地6个,为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我校音乐表演专业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开拓了广阔的实践教学空间,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及职业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达到了无缝对接,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同时也锻炼了一批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进了专业建设的步伐,提高了办学水平,快速实现了我校的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56.

[2]武萧.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运行模式探析[J].音乐创作,2015,(4):193.

[3]洪燕云,谢忠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33-3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