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毕业个人感想8篇

时间:2023-10-11 09:57:59

毕业个人感想

毕业个人感想篇1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仪式;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5)04-0078-03

2010年6月23日,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时任校长李培根的演讲《记忆》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并迅速蹿红于网络和国内各大高校,在很大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培根校长也因此被广大学子亲切地称为“根叔”。之后在他担任校长的四年时间里,每年的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典礼不仅成为华中科大每届毕业生的一种期待,也成为全国亿万学子一种共同的期待。闪耀着人性光芒、散发着人文情怀、氤氲着浓郁人情意味的毕业仪式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公众对华中科大的关注度,更是让每一个毕业离校的莘莘学子真切感受到来自师长的最后一次温暖,在欢乐的笑声中愉快地接受了离校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课。

在国外,或源自百年学校文化的传承,或源自仪式上那些别出心裁的节目,欢乐的毕业季,传统的毕业礼,总是能让每一个亲历者铭记一生,念叨一世。在美国,每位毕业生的家长都会获得校方邀请前来参加子女的毕业仪式,毕业仪式上,每个毕业生都会登台亲手接过校长亲自授予的学位证书。在英国,毕业典礼入场券和嘉宾票需要提前到网站预订,而且要自掏腰包,即便如此,前来观礼的亲朋好友依然是络绎不绝。

反观国内,不少高校毕业典礼要么流于形式,要么程式僵化,要么干脆缺失,毕业季作鸟兽散,漠视大学别样思想政治教育至为宝贵的“最后一课”。一些学校即便举行毕业典礼,也是匆匆走过

场,缺少经典传统,缺少个性特色。有的高校甚至只让少数毕业生代表参加,至于邀请每一位家长出席恐怕连想都没想过。近几年,随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日趋深入人心,不少高校也开始重视毕业典礼,但仪式的议程大多是领导致辞,优秀学生代表讲话,象征性地为部分毕业生代表颁发毕业证,台下的大多数学生都无缘亲身体察从校长手中接过证书的激动一刻。如此简单、呆板、僵化的毕业礼很难成为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天之骄子们铭记一生的美好回忆。

一、毕业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思想价值观的日趋多元化,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日趋朝着功利性和实用性的方向转变。传承好历史的记忆,发挥好仪式的功效,对于高校迎接思想教育的挑战就显得格外的重要,由仪式所塑造或唤起的情感体验能够长期凝结在群体和个体的内心深处,能让参加者反复回味和再体验并作为一种源动力固定下来。而毕业仪式教育作为给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上的“最后一课”,其所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不言而喻。

仪式对于一个人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仪式作为校园仪式中一个重要形式,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更是值得

我们去发掘、去传承、去光大。大学生如果缺乏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感,往往会导致迷茫和困惑,行为也会失去规范和约束,进而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和后续的角色行为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毕业仪式作为大学生迈向社会的一个基点和坐标,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仅仅是校园一个平常活动。借助毕业仪式这个有效的媒介、载体和平台,可以使得毕业生在特定的共同体内实现与同伴之间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进而达成行动上的协调一致。别具一格的毕业仪式本身就承载着鲜明的教育功能,寓教于乐、寓教于思、寓教于行、寓教于仪式的教育作用自是不言而喻。

毕业仪式更像是一个人生的加油站,它标志着一个阶段“学校生活”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漫长时期、一个“社会人生阶段”的全新开始。不管这之后,他们是选择继续求学还是开始职业生涯,毕业仪式都是他们人生的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毕业礼,不仅仅是学子们对过去时光的阶段性总结,也是他们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无限憧憬和展望;既是学子们作别过去熟悉的一切,更是年轻人开启对其新的身份、新的责任和新的义务的全新审视和思考。更何况毕业仪式本来就是在大学文化体系下,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不仅是大学文化不可切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极其重要的手段和渠道,对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长远影响。

二、毕业仪式缺失造成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在不少高校里毕业仪式几乎只是走过场,毕业仪式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渐渐也被大家所遗忘,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学校文化传承的缺失

毕业仪式不仅仅只是一次象牙塔里的嘉年华,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不但能让毕业生感受到毕业的神圣感和步入社会的使命感,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大家去了解一所大学的价值理念是什么,一所大学秉承的传统是什么,学校的文化和价值理念都可以藉由毕业仪式得到很好的表达和传递。

遗憾的是如今的很多高校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校区的建设上,很多高校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底蕴却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大楼中消失殆尽,再加上对毕业仪式没有很好的建构,导致很多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对于母校没有丝毫的眷念和自豪。对于不少高校而言,毕业仪式不过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从根本上忽视了毕业仪式作为仪式的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不少学生也只是把毕业仪式当成是一次简单、平常的校园活动,思想上也没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如果都没能从认知和行为上真正认识到毕业仪式的价值和意义,只是象征性地举办一次例行校园活动,那么不仅让毕业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得不到发挥,同时也会影响一所学校优秀文化的积累和传承。

(二)象征意味的缺失

毕业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不仅是因为它是要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形成一套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规范程序和模式,还在于它让一群人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按照规范程序和模式,在共同完成一次极具象征性的特定行为的过程中,让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一次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毕业是一个人开始踏入社会的起点,从这个“点”出发,每个人都将面临全新的世界。如果说拿到录取通知书是一个人开启知识大门的新篇章,那么获得毕业证书的那一刻应该就是开启另一个世界的金钥匙。很多学校对于每年的开学典礼都是格外的重视,但是对于毕业典礼则往往随随便便地敷衍了事,有的学校甚至从来都不举行毕业仪式,或者演变成了以同学之间的“散伙饭”取而代之。毕业仪式独有的程序和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减和弱化,使其难以发挥自己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学生的大学生涯留下虎头蛇尾的不好印象,对于即将踏出学校大门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难免会让他们在这种特殊的时候在心灵最深处产生一丝抱怨,留下些许遗憾。

(三)家长和学校共同教育机会的缺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重要一环的作用也日益被大家所重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联系也日趋紧密和重要。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长而言,对子女所在大学的认知恐怕都只是停留在当初送孩子入校时候的样子,随着子女进入高校就读以后,学校和家庭的紧密联系好像突然间就断层了一样,在子女就读的三、四年时间里,绝大多数学生家长是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到学校来和老师、子女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因此像毕业典礼这样重要的人生时刻,就更应该为家长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得以亲临现场一起见证孩子的成长。虽然在现阶段,要求所有高校都能像国外一样举办隆重而有意义的毕业仪式有一定的难度,但这并不能成为让毕业仪式“缺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理由。

三、提高认识,促使毕业仪式的回归

毕业仪式本身具有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如果毕业仪式流于形式,不能融入当代大学生最普遍的活动之中,则无法树立根基,传承不息。如果毕业仪式不注重内容上的时代性和现实性,那么也很难和广大毕业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无法保持足够的吸引力。因此,大学应该让毕业仪式重新回归校园,发挥其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一)正确认知毕业仪式的意义

毕业仪式要想起到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需要组织者和参与者首先从思想认识上给予足够重视并能充分认同、理解毕业仪式本身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只有毕业仪式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神圣地位,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会得到充分体现,如果参与者缺乏这种情感,无论多么庄严、隆重的毕业仪式都会流于表面,其感染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就无从谈起。

不难看出毕业仪式作为仪式的一种,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应该能在学校文化体系中存在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多种社会价值观念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很难做出正确的价值观选择,这样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初入社会的时候感到迷茫和困惑,他们中的不少人往往让个人利益占了上风,强烈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已然成为其衡量价值标准的重要尺度。[2]通过别开生面的毕业仪式给每一个年轻人上好融入社会、投身实践的“最后一课”,自然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二)加强毕业仪式的建设

毕业仪式的存在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组织者和参与者心目中的地位与感知的程度,地位越高、感知程度越深,就越容易得到大家的关注,由此产生庄严的仪式感和积极的教育意义也就会越发强烈。同时还要注意仪式的传承性、延续性和创新性,学校应该在特定的时间年复一年不间断地举行隆重的富有地域特色和本校唯一性的毕业仪式,使之在坚持中得以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毕业仪式的总结和探索,挖掘毕业仪式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同时,要借鉴古今中外有关仪式教育的相关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建构别样的仪式规程,以不断实现毕业仪式本身的丰富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胡宝国.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09(9):45-47.

[2]余莎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与教育引导对策[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77-80.

The Lack of Graduation Ceremony's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U Sha-sha

(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毕业个人感想篇2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以极快的速度逐年增加。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这就很直观地得到一个事实: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很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从进入大学就开始主动关注就业动态,逐步感到就业压力,尤其到了大四,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使许多毕业生产生失落感,很容易产生过激行为,扰乱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毕业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只有明确认识到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取得实际有效的成果。

一、做好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良好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坦然应对大学最后一年,协调处理好学习与就业的关系,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提高就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维护学校的形象。

第一,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不仅要应对正常的学习任务,还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四这一年,有的同学无法处理好学习、生活、就业三者的关系,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很容易出现反常,在毕业前夕,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引导这些同学的思想和行为,他们很容易就会做出过激行为,比如破坏公物、扰乱正常秩序等违规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不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毕业生是学校学生当中的“老大”,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影响着低年级的学生,如果毕业思想教育工作做得好,广大毕业生能够正常进行学习生活,以平稳的心态应对一切压力,文明、健康地度过大学最后一年,那么他们就给低年级的学生做出了榜样,有利于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更有利于下一届毕业生工作的开展。

第二,高校毕业生即将进入社会,投入到各行各业工作,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代表着学校的形象。良好的思想教育,可以使毕业生心态平稳,更好地把自己所学到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地做个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的人。这就有利于维护学校的形象,有利于学校的长效发展。

第三,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就业问题,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有利于把毕业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单位的需求。同时,经过良好有效的思想教育,有利于毕业生端正思想、稳定情绪,主动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积极参与到就业工作中。

总之,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关系到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必须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二、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就业,就业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影响着毕业生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必须与就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就业工作作为思想教育的切入点,根据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困惑,达到端正毕业生心态,使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取得实际效果。根据毕业生就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

(一)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尽早树立就业意识,营造就业氛围。

进入大四后,因为即将面临着就业问题,每个人思想和情绪总会出现不稳定,不知如何应对择业、就业问题,很容易出现惊恐、慌乱。这个时候作为辅导员就要开始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消除学生的矛盾心理,稳定学生的心态。大四初期,虽然每个人都感受到就业压力,但是真正开始择业、为就业做准备的同学很少。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很茫然,对就业问题不知所措,就业意识很薄弱。整天只会叹气就业压力大,却没有实际行动去应对就业问题。特别是小城市的高校学生,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大四第一学期很少有就业意识。笔者所在的学校离省城比较远,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第一学期开学开始每周都给他们开就业指导课,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其他城市高校的就业进度,并在每个毕业班的qq群最新的就业信息和专业所对应相关就业政策,吸引各位毕业生对就业问题的关注,营造就业的氛围。同时关注周边城市的招聘会,组织学生参与,亲身感受竞争激烈的就业潮流。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树立就业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了解了最新的就业形势,对就业现状心里有底,避免出现茫然和恐慌。

(二)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政策教育,提高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首先,要转变毕业生的思想。当前高校毕业生大多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过高,都想到大城市、大公司、大企业工作,但是目前发达地区以及大型企业单位的人才基本饱和,对人才需求量很小。笔者认为这个时候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政策教育,引导他们改变职业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的意愿与社会和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寻求合适的就业渠道。同时要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职业定位,引导学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工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其次,定期邀请学校就业指导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师以及大型企业的负责人给毕业生开讲座,讲解择业技巧及企业用人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就业渠道 。这有利于毕业生根据社会和企业的用工需求,主动查找自己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利用在校的时间弥补存在的不足,做好择业准备,以便毕业生择业时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提高就业机会。最后,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联络方式,不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了解到最新的招聘信息。同时,积极寻找长期合作的企业,根据企业的需求定期推荐合适人才。

(三)做好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维持学校正常秩序。

毕业前夕,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遵守校规校纪,但也存在少数毕业生由于即将离别的惆怅以及对自己在大学阶段表现的不满而产生的失落感,聚众滋事,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秩序的进行。毕业前那段时间,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成了各高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加强毕业生离校前的思想教育,让他们平稳、健康地度过大学最后的阶段非常重要。

首先,要营造一个“文明离校光荣”的氛围 。利用宣传栏粘贴文明离校的倡议书,并利用校园广播台播放感恩母校、文明离校的相关报道,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从思想上感动毕业生,使毕业生感受到学校的温馨以及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即使离开学校了,学校永远是自己的家,使他们带着感恩的心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其次,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毕业生的行为,使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再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作为辅导员,临毕业时要结合毕业生的情感特点对毕业生进行情感教育,用真情感化毕业生。要深入到学生宿舍主动和毕业生聊天,耐心引导他们把内心的困惑说出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导,及时化解毕业生的内心矛盾和对大学生活的不满情绪。对于就业遇到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去择业。作为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真诚关心毕业生,真心帮助毕业生解决存在的困难,使毕业生满怀感恩,服从学校的安排,文明离校。最后,要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在学生当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力,在毕业生即将离校这个阶段,更要发挥带头作用。通过动员会等形式让这些同学理解文明离校的意义,再通过这些同学日常的活动引导、感化班级同学,使文明离校这种思想深入人心,每一位毕业生都能自觉地遵守学校的纪律。同时,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发现有的毕业生存在不良的行为,要及时向辅导员反映,有利于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事态恶化。

总之,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面对毕业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作为辅导员需要以负责的态度,以自己的真心、热心和耐心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文明离开学校,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扎西次仁.浅谈如何做好我区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j].大学学报(汉文版),2003,(4).

毕业个人感想篇3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以极快的速度逐年增加。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这就很直观地得到一个事实: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很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从进入大学就开始主动关注就业动态,逐步感到就业压力,尤其到了大四,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使许多毕业生产生失落感,很容易产生过激行为,扰乱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毕业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只有明确认识到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取得实际有效的成果。

一、做好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良好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坦然应对大学最后一年,协调处理好学习与就业的关系,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提高就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维护学校的形象。

第一,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不仅要应对正常的学习任务,还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四这一年,有的同学无法处理好学习、生活、就业三者的关系,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很容易出现反常,在毕业前夕,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引导这些同学的思想和行为,他们很容易就会做出过激行为,比如破坏公物、扰乱正常秩序等违规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不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毕业生是学校学生当中的“老大”,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影响着低年级的学生,如果毕业思想教育工作做得好,广大毕业生能够正常进行学习生活,以平稳的心态应对一切压力,文明、健康地度过大学最后一年,那么他们就给低年级的学生做出了榜样,有利于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更有利于下一届毕业生工作的开展。

第二,高校毕业生即将进入社会,投入到各行各业工作,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代表着学校的形象。良好的思想教育,可以使毕业生心态平稳,更好地把自己所学到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地做个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的人。这就有利于维护学校的形象,有利于学校的长效发展。

第三,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就业问题,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有利于把毕业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单位的需求。同时,经过良好有效的思想教育,有利于毕业生端正思想、稳定情绪,主动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积极参与到就业工作中。

总之,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关系到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必须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二、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就业,就业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影响着毕业生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必须与就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就业工作作为思想教育的切入点,根据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困惑,达到端正毕业生心态,使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取得实际效果。根据毕业生就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

(一)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尽早树立就业意识,营造就业氛围。

进入大四后,因为即将面临着就业问题,每个人思想和情绪总会出现不稳定,不知如何应对择业、就业问题,很容易出现惊恐、慌乱。这个时候作为辅导员就要开始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消除学生的矛盾心理,稳定学生的心态。大四初期,虽然每个人都感受到就业压力,但是真正开始择业、为就业做准备的同学很少。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很茫然,对就业问题不知所措,就业意识很薄弱。整天只会叹气就业压力大,却没有实际行动去应对就业问题。特别是小城市的高校学生,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大四第一学期很少有就业意识。笔者所在的学校离省城比较远,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第一学期开学开始每周都给他们开就业指导课,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其他城市高校的就业进度,并在每个毕业班的qq群最新的就业信息和专业所对应相关就业政策,吸引各位毕业生对就业问题的关注,营造就业的氛围。同时关注周边城市的招聘会,组织学生参与,亲身感受竞争激烈的就业潮流。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树立就业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了解了最新的就业形势,对就业现状心里有底,避免出现茫然和恐慌。

(二)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政策教育,提高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首先,要转变毕业生的思想。当前高校毕业生大多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过高,都想到大城市、大公司、大企业工作,但是目前发达地区以及大型企业单位的人才基本饱和,对人才需求量很小。笔者认为这个时候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政策教育,引导他们改变职业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的意愿与社会和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寻求合适的就业渠道。同时要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职业定位,引导学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工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其次,定期邀请学校就业指导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师以及大型企业的负责人给毕业生开讲座,讲解择业技巧及企业用人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就业渠道 。这有利于毕业生根据社会和企业的用工需求,主动查找自己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利用在校的时间弥补存在的不足,做好择业准备,以便毕业生择业时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提高就业机会。最后,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联络方式,不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了解到最新的招聘信息。同时,积极寻找长期合作的企业,根据企业的需求定期推荐合适人才。

(三)做好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维持学校正常秩序。

毕业前夕,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遵守校规校纪,但也存在少数毕业生由于即将离别的惆怅以及对自己在大学阶段表现的不满而产生的失落感,聚众滋事,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秩序的进行。毕业前那段时间,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成了各高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加强毕业生离校前的思想教育,让他们平稳、健康地度过大学最后的阶段非常重要。

首先,要营造一个“文明离校光荣”的氛围 。利用宣传栏粘贴文明离校的倡议书,并利用校园广播台播放感恩母校、文明离校的相关报道,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从思想上感动毕业生,使毕业生感受到学校的温馨以及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即使离开学校了,学校永远是自己的家,使他们带着感恩的心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其次,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毕业生的行为,使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再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作为辅导员,临毕业时要结合毕业生的情感特点对毕业生进行情感教育,用真情感化毕业生。要深入到学生宿舍主动和毕业生聊天,耐心引导他们把内心的困惑说出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导,及时化解毕业生的内心矛盾和对大学生活的不满情绪。对于就业遇到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去择业。作为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真诚关心毕业生,真心帮助毕业生解决存在的困难,使毕业生满怀感恩,服从学校的安排,文明离校。最后,要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在学生当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力,在毕业生即将离校这个阶段,更要发挥带头作用。通过动员会等形式让这些同学理解文明离校的意义,再通过这些同学日常的活动引导、感化班级同学,使文明离校这种思想深入人心,每一位毕业生都能自觉地遵守学校的纪律。同时,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发现有的毕业生存在不良的行为,要及时向辅导员反映,有利于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事态恶化。

总之,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面对毕业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作为辅导员需要以负责的态度,以自己的真心、热心和耐心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文明离开学校,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扎西次仁.浅谈如何做好我区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3,(4).

毕业个人感想篇4

高校毕业生的毕业期介乎大学校园和现实社会的中间过渡地带,其群体文化既带有浓郁校园特色的人文精神,又有着鲜明的社会文化色彩,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文化特征,是某一时期毕业生群体共同拥有、共同维护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的集中反映。

1.高校毕业生群体的价值观念现状。毕业生的价值观念凝聚着大学阶段价值观念教育的成果,是毕业生进入社会的思想基石。综观当前各高校,毕业生的价值观念总体上是好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值得肯定,大部分毕业生已牢固树立了与社会主流相符的价值观念,但也有少部分毕业生因受社会不良环境和就业竞争压力的影响而表现出思想混乱和价值观多元化趋势,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群体的价值定位基本确立,但人生观、价值观仍有许多误区。处于毕业阶段的毕业生,相比于非毕业班学生有着更高远的洞察眼光和更缜密的逻辑思维,人生定位、价值定位、政治觉悟更趋成熟和理性。开始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科学理性的规划,如毕业后是否继续学习深造、从事何种职业、职业生涯规划等等。然而,也有少数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表现出明显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如选择岗位时只考虑找一份工资水平高、福利待遇好的工作以摆脱现有的经济困境,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往往成为一种仪式性的口号。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充分展现了大学精神的内涵,但仍与社会现实文化有冲突。蔡元培先生曾经指出“: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大学精神融合了自由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这四种元素,反映的是一所大学所独具的文化气质、精神品格、价值追求、群体意识。毕业生作为接受大学精神熏陶时间最久的群体,他们能最全面地诠释自由、科学、创新的大学精神内涵。然而,受市场经济文化的渗透影响,我国的大学精神与社会现实文化正在发生激烈的碰撞,是选择舒适安逸的物质生活,还是坚持淡泊高雅的学术情操?这一两难境遇,成为不少高校毕业生一道难做的价值选择题。近年来高居不下的“国考”热,就是大学学术精神与社会官本位价值倾向的鲜明对比,同时也是求知致新的大学精神与富贵奢华的社会风气的激烈碰撞的典型体现。

2.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心理特征。高校毕业生群体的普遍心理具有动态性和矛盾性。一是对大学生活眷恋、不舍与对未来生活既憧憬又畏惧。经过近四年的大学生活,毕业生已与母校建立了深厚的心理上、精神上的感情纽带。随着毕业时刻的临近,这种对母校的眷恋和不舍的感情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在毕业生群体中。出于感谢母校栽培的感恩之情,毕业生自发组织看望常年坚守教学一线的专家教授,向恩师表达最诚挚的感激之情,抱着爱校、荣校的信念,积极就业,努力做出一番成就来为母校增光添彩。无论毕业生群体抱着何种眷恋、不舍之情,他们又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存在一种既憧憬又畏惧之情。憧憬着即将拥有的崭新社会生活,期望能在社会中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又对新的社会生活有一种自发的排斥、畏惧心理,担心自己选错方向或不能适应社会。二是乐观、自信与迷茫、徘徊心理并存。乐观、自信往往显现在大学毕业阶段能较好地实现自己的大学理想,如顺利毕业、考研成功、就业待遇好等,往往这些具体事件的顺利和结果的圆满会促进个体得到一种自我满足感,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的个体对于未知的社会生活更是充满乐观、自信,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肯定与满足得到进一步的认可。相反,迷茫、徘徊这种代表性的心理感受一般会出现在毕业阶段某些事情进展不顺的情况下,如考研失败、就业岗位不满意、感情受挫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会带给个体以失败、沮丧的心理体验,从而使个体表现出无法接受而逃避现实的种种行为。三是由索取型向奉献型心态的转变。毕业,对多数大学生意味着人生学习生涯的结束,他们即将成为真正的社会参与者和财富创造者,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毕业生在从一名消费者角色转化为生产者角色的过程影响下,其心理状态也逐渐由索取型向奉献型的心态转变。对毕业生来说,社会生存的现实更残酷,个体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需要奉献才智和能力来换取自己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其身份角色转变为社会生产者,相应地其心理状态逐渐呈现出奉献型心态。

3.高校毕业生群体文化行为现状。毕业生群体所具有的各种高同质性的文化行为表现,反映了毕业生群体文化的多元组成,在这种多元组成之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一是和谐与矛盾并存———毕业生的宿舍行为。毕业生宿舍文化是宿舍文化的一个特殊表现,其特殊性表现在宿舍文化的包容性和同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毕业时间的来临,宿舍成员往往会主动地包容对方的缺点,参与集体活动的频率提高,比如集体看电影、集体喝酒聚会等等,使宿舍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和谐一致”。虽然毕业生阶段宿舍文化愈发稳定,但仍有一些行为音符会破坏整体的和谐,如不注重内务卫生、酒后滋事等行为,影响了正常的校园秩序,这些不当的行为会导致宿舍文化的变质,背离了宿舍文化引导毕业生积极向上的初衷。二是自觉性与目的性并存———毕业生的学习状况。一般情况下,进入毕业阶段,高校课程学习已基本完成,毕业生的学习任务相对减轻,他们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可以自主支配,因此毕业生的学习状况更多地取决于本人的学习态度。多数毕业生能够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忙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准备毕业答辩。但是,该阶段学生的学习与以往比较,有了较大的功利性。少数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放松了要求,学习不求进步,产生“六十分万岁”的思想倾向,出现上课迟到早退、听课不认真,考试敷衍应付等现象;部分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则把主要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复习迎考的科目上,而专业课程则抱着能逃就逃的心态。三是理性与感性并存———毕业生的“毕业仪式”。高校毕业生都希望能够在最后的大学时光里留下一段值得珍藏的回忆,因而在毕业阶段的大学校园中,经常会看到毕业生以各种行为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想法。合影、举办欢送晚会、开设毕业生跳蚤市场等形式是大部分毕业生行为传统性的选择,这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行为。但也有少数毕业生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比如到操场裸奔、在宿舍阳台悬挂横幅标语、往楼下扔东西等等,这些哗众取宠的幼稚行为,在一定程上度反映了毕业生群体文化中仍有着不成熟的因素。#p#分页标题#e#

二、高校毕业生群体文化失范的危害

人在塑造文化的同时也在接受文化的塑造,毕业生群体也同样接受着毕业生群体文化的塑造。优秀的毕业生群体文化对毕业生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它丰富了学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促进毕业生健康、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利于培养毕业生自我调控、自我创新、自我管理的能力,为毕业生实现由学校到社会角色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现有的毕业生群体文化中,仍存在着一定的文化糟粕。如毕业生过度标榜拜金主义、而放弃自由、独立的大学精神,过度注重物质享受,攀比心理过强,行为表现过于随意,甚至出现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背离了优秀毕业生群体文化的精神气质与行为规范,会诱使毕业生偏离正确的人生航向。毕业生群体文化失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导致毕业生角色转变过程受阻。毕业生群体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毕业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等,同时,毕业生群体文化也在无形之中为毕业生群体设置了行为规范。毕业生群体处于由学生角色到社会角色转变的关键过程,如果群体文化失范,那么极易造成毕业生思想、心理、行为等各个方面的角色不适和角色混乱,使毕业生难以更好地察觉校园与社会环境的差别,依旧我行我素,为人处世不仔细考虑,进而阻断甚至中断毕业生的角色转型,使毕业生难以融入社会。

2.对校园文化建设发展造成破坏。毕业生群体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毕业生与其他学生相比,不仅有着不同的生活规律和学习内容,而且还面临着对今后人生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选择———就业,所以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就显得更为复杂多变,如兴奋、失望、伤感、徘徊观望等。在毕业阶段,毕业生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就容易导致举止失度,甚至做出违反校纪校规等事情来。此外,少数毕业生的不文明行为,会给低年级学生起到负面作用,引起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和制约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

3.导致社会人才流失,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毕业生群体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毕业生群体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表现,群体文化的失范会导致毕业生在思想素质、技能能力各方面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不能达到社会认可的标准,进而影响他们顺利就业,造成社会人才的相对流失。此外,毕业生在毕业的关键阶段,由于自身行为的过失,做出违反校规校纪的偏差行为,甚至会影响毕业生能否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些毕业不顺的高校学生,可能会依据自己的经历及揣测,恶意造谣生事,污蔑诽谤母校的教学模式、校风学风等,为高校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三、引导和规范高校毕业生群体文化的思考

1.充分发挥毕业生在其群体文化建设、重塑中的主导作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榜样作用表现尤为突出,他们总是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先进典型怀着单纯的敬佩之心,并以这些先进典型的标准来规范自己,不断缩短与先进典型之间的差距。对于毕业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学生以及热心于群体文化建设的积极分子,高校都应该充分信任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形成优秀的毕业生文化示范性群体,在他们不断追求自身进步的同时来影响整个毕业生群体,用他们的崇高价值理念、稳定的心理素质、严谨的行为表现来感化、教育其他学生,在毕业生群体中形成共同勉励、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同时,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努力为毕业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创造条件,鼓励毕业生组织参与毕业各项庆典活动的设计、参与毕业阶段宿舍内务的检查整顿等,以充分调动毕业生的能动性来克服其消极的一面。

2.坚持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抓不懈。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接触社会面更多更广,而当前社会上多元思潮的并行,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接受先进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腐朽、愚昧、落后文化的冲击,导致部分意志力较为薄弱的毕业生理想信念出现了动摇。针对毕业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高校要坚定不移地对毕业生开展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以及不正之风的思想侵蚀,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选择的关系,以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真正做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做好毕业生的“转轨”教育,使每一位毕业生认识到,他们既是学生,又是“准社会人”,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就不能再仅仅以一名普通在校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必须提前做好与社会、与工作单位“接轨”的准备,以便离开校园之后能够迅速地适应新环境,顺利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

3.深入细致地做好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针对毕业生普遍存在多变而又矛盾的心理问题,高校教育管理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比如,由于心理压抑与毕业前迷惘失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一些毕业生渴求交流和沟通,渴求对未来发展道路的认知。对此,要深入到毕业生中去做一些细致的启发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谈心工作,解除他们的心灵疙瘩,化解各种心理矛盾。此外,还可以开设与毕业生就业、心理危机处理有关的专题讲座,对毕业生进行群体教育和启发,通过个体引导与群体教育相结合,使每一名毕业生都具备良好的心态和十足的信心走出校门,迎接社会挑战。

毕业个人感想篇5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文明离校 教育

近年来,部分高校出现部分毕业生聚众哄闹、酗酒、损害宿舍公共财物、打架斗殴等较为严重的失范行为。从根本上预防、消除毕业生离校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引起了很多教育者的广泛关注。毕业生的文明离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教育环节,也是大学生人生之路开启的重要步骤。为毕业生开展以文明教育、纪律教育、择业观、就业观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为主题的教育工作,既为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工作,是每个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当前,必须高度认识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重要性,把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首要而艰巨的任务来完成。

一、分析毕业生不文明离校行为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1、学校教学计划安排不够合理。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计划都是高年级课程减少,为保证就业前的实习环节和毕业论文质量,最后一学年安排的课程寥寥无几,而且基本没有什么“重头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应放松,这样的教学安排使毕业生精力分散,无所事事,易引发矛盾事端。2、学校对毕业生的管理有所懈怠。部分学校在毕业生离校前夕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课程的学习任务大部分已经完成,毕业生将生活重心转移到包装自己、推销自己、追求好的工作及更高的学业上。重心的转移导致思想、行为的转变。行动懒散、同学间发生摩擦的事情开始增多,而学校对这些失范行为处理不严,纵容了学生。还有学校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毕业生在离校前需要办理各种繁琐的离校手续,部分管理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办事不认真,责任心也不强,服务态度不好,极易引起毕业生的不满情绪。3、教育管理的缺失。近些年,从各高校的稳定情况可以看出,从事一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管理部门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爱校教育是教育基础。如果在学生刚入学时没有抓起此项工作,并始终没有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很难让学生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尽管各高校都有开展爱国教育和爱校教育,但是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认真思考,最终导致教育的缺失。爱校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还需要各部门积极配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就业方面的原因:1、就业压力逐年加大。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在逐渐增加。2010年有630万,2011年有660万,2012年有680万,今年有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如此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在社会上造成了激烈的竞争。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惨淡而严峻,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大学生的就业率较低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压力,对普通院校的毕业生而言更是如此。由于学生的就业压力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缓解,导致在校毕业生心中积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国家相关政策产生极大地不满。因此,在学生毕业离校前,部分学生以酗酒、打架、吵闹、砸东西等不文明方式来发泄内心的怨气。2、就业机制不完备。社会上部分高校的就业机制不完备,在就业环节中存在一些不正之风。就业过程中各种非规范的社会行为与毕业生原有的理想模式发生冲突,容易使毕业生产生不满情绪,并导致行为变形。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1、毕业生放松自身要求。毕业阶段相对整个大学生活来说是一个精神状态的松弛期。临近毕业的学生普遍有如释重负之感,极可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从而导致许多不文明行为的发生。2、毕业生人格不够成熟。此时的毕业生人格趋于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具有较大的脆弱性。他们正面临人生的又一大转折点,在思想上呈不稳定,并有行为上的躁动,尤其是那些就业不如意的同学会表现得更为强烈。3、特殊时期容易产生负面心理。当前社会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使毕业生容易产生担忧、焦虑、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如,有的同学虽然勉强找到接收单位,但又对单位的经济效益、个人的发展前景及工作环境心存担忧和疑虑;还有的同学感慨自己书生气十足,社会阅历浅薄,缺乏社会经验,思想单纯、幼稚;部分学生担心自己的能力、及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不如他人,面对残酷的社会竞争恐怕难以争取到有利位置。大多数学生在较低年级时可以把暂时出现的心理压力转移到紧张的学习任务上,但到邻近毕业前夕就容易导致行为失控。

二、做好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文明离校,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学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深入细致入微地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毕业生能自律自强,在文明有序的气氛中顺利离校,杜绝一切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一)、建立健全毕业生文明离校制度为基础。

制度是工作规范化的保证,高校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毕业生文明离校制度以保证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有理、有序”的开展。高校加强制度建设,用健全合理的制度去规范和管理学生离校是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制度的制订和出台不是靠强制性的手段解决的,制度源于学生,最终还要回归学生。高校要系统的深入毕业生群体中去,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了解毕业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人性化的制度。

(二)、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要以强大的舆论宣传氛围为前提。

要充分利用学校校园广播、校园有线电视、校园网等传播手段,将文明离校在学生中广为宣传,使文明离校理念深入人心,不但应届毕业生受到教育、制约,而且低年级学生也到了教育,为深入开展“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组织校报和学生工作简报共同出版“毕业生文明离校专刊”,向全校毕业生发出“文明离校倡议书”,号召广大毕业生认真走完大学生活最后也最难忘的日子,为毕业生文明离校创造良好的环境。毕业生离校前心态复杂、情绪波动大,易受他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心理动荡期和情绪敏感期。在强大的校园舆论宣传氛围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可以转移毕业生的消极思想,松弛紧张的神经,稳定学生情绪。毕业生还可以借助文体活动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才华,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重视开展“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毕业前夕,学生面临着由“学生”向“社会人”角色转变的适应问题,他们往往会对即将到来的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恐惧和迷茫。为了增强毕业生就业的信心、提高他们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要针对毕业生离校前的思想特点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咨询工作,仔细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及升学情况。首先要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全面了解专业前景,正确恰当的处理就业与深造、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毕业生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教育学生端正就业态度,到基层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服务人民大众,增强毕业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顺利就业的信心。其次,要充分发挥往届成功校友的典型教育作用,开展一些“与校友面对面”“最后一堂课”等类似的活动,用毕业生身边生动的实例告诉他们应正视现实,端正就业态度,克服就业情绪的浮躁和波动,保持愉快心境和良好情绪,从而在就业中掌握主动。

高校应帮助毕业生处理好环境适应、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缓解毕业生因即将走向社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及时、有效、合理地疏导毕业生的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最佳的精神状态顺利步入工作岗位。

(四)、积极开展“感恩母校”教育。

部分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只顾自己的事情,个人利己主义意识增强,学校、班级、同学观念淡化,损人利己、不利于团结的事情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在毕业生当中开展“感恩母校”教育。以增强毕业生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怀念之情,教育引导毕业生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并引导广大毕业生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给自己留下美好的记忆,给同学留下集体的温暖,给母校留下美好的印象,给低年级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开展感恩教育,帮助广大毕业生体会感恩,感恩于学校方方面面的重视、关注与关怀,从内心体验到离别母校的不舍之情。增强毕业生与母校的浓厚感情,培养学生的亲情感、友情感,进一步拉近毕业生与老师、同学的距离,增强学生的班级凝聚力,为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贡献。

(五)要关注特殊学生群体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在学生毕业前应该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及其他特殊情况学生的教育工作,做好谈心、沟通、引导工作,给予特殊学生热情的帮助和关怀,使他们能够走得舒心愉快。部分学生毕业前没有找到工作,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尽管仅占毕业生总数的很小一部分,但做好他们的离校前教育工作,对学生个人、学校、社会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此外,高校还要关注受处分和未拿到学位证、毕业证的学生,找他们专门谈话,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敢于接受人生挑战,找准差距和不足,解释好学校的相关政策,提醒他们保持平稳心态,使这些毕业生理解学校和老师,减少校园的不稳定因素。

对于高校的毕业生不文明离校行为,各高校应该首先从自身找原因,不能把问题完全归咎于学生,要找出问题的根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不文明离校行为的发生。应高度重视毕业生离校前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领导,及早准备。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要做到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整个教育过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积极组织毕业生采取生动、活泼、健康的形式开展教育。引导毕业生立志胸怀祖国、情系母校、爱岗敬业、回报社会,切实把文明离校落到实处,着力营造一个文明离校、安全离校、有序离校的氛围,保证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胡思颖. 关于高校毕业生离校问题的几点思考[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

[2] 刘嵘,高明文. 大学毕业生的文明离校工作[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 年

毕业个人感想篇6

关键词:转变工作模式 情感归属 人生激励 责任感教育

毕业生离校过程中,高校通过大量的工作和制度确保毕业生离校的稳定、安全和文明。但是一般毕业生离校的过程中,毕业生的日常管理处于无秩序化状态,不仅对低年级期末教学考试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每年一度的“混乱七月”一定程度上对于整个校园的学习风气和文化氛围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1.毕业生离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1.1重视手续、忽视教育

高校对于毕业生离校都有着严格的毕业生派遣管理制度和离校手续,在毕业生完成各自教育阶段的答辩,进入领取双证、等待办理离校手续的过程中,院系和辅导员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离校手续的准备工作中,以保证繁杂的离校手续中每个学生不出问题,这时候已经无暇顾及毕业生离校阶段的教育引导,这一阶段的毕业生离校教育也往往是由座谈和学生自发的和专业教师的聚餐以及其他娱乐活动构成,造成了大概两周时间的教育缺失。学生在这两周的时间里,“无所不为”能从一个角度反映毕业生离校期间的教育缺失问题。

1.2强调过程的稳定、轻视对学生的情感尊重

毕业生离校前,高校一般都会召开学校层面的毕业生离校学校办公会,由学生处、教务处、图书馆和后勤等毕业生离校办理手续的相关单位构成,这种办公会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通过毕业生离校过程中各项相关工作严格的运行程序保证毕业生离校过程中高校学生工作的整体稳定,稳定成为贯穿整个毕业生离校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工作基调。但是,这一工作过程中,离校工作的安排、离校手续的设置围绕的都是稳定和效率,忽视了学生这一阶段特有的焦虑、逆反、依恋、情绪化等心理特征,轻视了对学生的情感尊重,所以往往一个工作的不良触点产生,毕业生惯用的“扔”“烧”“砸”现象会迅速蔓延,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影响高校的正常期末考试教学工作。

1.3追求就业工作的数据成绩,轻视离校工作的人生信念教育

毕业生离校工作的核心是毕业生派遣,毕业生派遣工作往往和一个学校的就业率相关联。所以,这一阶段,一些高校会非常重视毕业生离校的派遣工作,通过虚拟单位的人事、协议合作单位的学生派出或者伪造自主择业信息表,甚至于采用胁迫、威逼学生不签署就业协议就拿不到毕业证,实现毕业生的毕业派遣,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就业率。这一些列围绕就业率的方法和手段,严重挫伤学生对于母校的群体情感归属,对于本应在离校过程中更要加强的人生信念教育不但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是雪上加霜。造成了毕业生在离校和还未进入工作岗位的中间期人生价值观的迅速变质,沾染不良社会习气。

2.毕业生离校工作模式的转变

2.1从手续办理的命令方式转变为教育服务的咨询方式

高校在毕业生离校手续的设计和办理过程中,要能够将对毕业生离校手续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划分院系、规定时间、审批命令的工作方式转变为学生自愿,学校提供相关咨询,通过开放式的毕业生就业离校管理系统将全校毕业生信息加以整合,实现网络办理,离校业务注销,信息咨询,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资源内容优化的教育服务体系,提高了离校手续的办理效率,更能体现离校工作的人性化。

2.2从整体的典礼式政治教育转变到个体化的人生激励教育

目前国内高校的毕业典礼模式基本沿用集会模式,领导讲话、专家讲话、毕业生代表讲话,最后再由领导对毕业生殷切寄语结束,通过典礼的政治教育要求广大毕业生积极投身社会建设,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在整个的典礼模式是缺乏最基本的互动,个别发言的学生也基本由学校指定,学生发言也大多由学校指定。这种情况下,本来就为复杂的离校手续和相对不确定的未来择业而焦虑的毕业生会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要将这种集体化的典礼式政治教育转变到个体化的人生激励教育,通过小范围例如院系专业范围的互动模式在毕业生即将离校的时间加强毕业生与专业教师,与学院专业之间的交流,通过不同方式能够让每个学生在毕业时感受到来自母校,来自本专业和老师关心和祝愿,让学校的人生激励教育能够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例如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在座谈中谈谈每个学生的在校情况,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人生理想引导,那么这种点对点的人生激励在毕业生即将离校的时候所产生的学生对母校的共鸣会陪伴终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自己对于学校是真实存在并被切实关注、是被寄予希望的。

2.3从离校教育的放纵化管理转变到学生个体的责任感引导

在大多的毕业生离校过程中,学校对于毕业生的管理已经放松,放纵化色彩较强,一些学校和辅导员甚至认为只要不出事,毕业生随便。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这种学校背景的实际放纵管理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绪发泄愿望,从而在最后的校园生活中为所欲为,对于学校整体教学环境和毕业生自身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其实,在学生离校的最后阶段恰恰是学生个体责任感教育的最佳时间,学生即将离校,在各位问题上对于未来社会生活充满更多的期望。无论表面的情况 是困惑、抑郁、迷茫或者焦虑,其实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充满了对未知生活的关心,这一阶段,学校不应只是强调离校工作程序的顺利性,更应注重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学生的人生责任感教育作为毕业生离校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多种方式,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等多种方式,多种内容贯穿于毕业生离校期间的各类文化活动,要将简单的毕业生离校“吃喝”庆祝行为转变为丰富的毕业生离校校园文化活动,让毕业生在离校过程中对于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和学校毕业生管理水平产生强烈的校园认可度和文化归属感,强调给学生人生责任感教育,让学生留下对母校的难忘回忆。

3.毕业生离校工作的理念目标

3.1尊重每一个毕业生

高校毕业生离校工作任务繁重,程序繁琐,但是要在离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出学校对于每一个毕业生的教育关怀、人生激励和美好祝愿,一方面体现出高校对已自己培养多年走向社会的每一位毕业生的殷切期望,另一个方面也要让毕业生在即将离校,面对未来机遇与挑战的同时,感受到母校的舔犊情深。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毕业生的离校工作能够首先将毕业生的利益、情感和感受放在我们工作的落脚点,尊重每一个毕业生成为社会人最后的校园生活,让每一个毕业生在感受到母校尊重的情况下体面地、有尊严的离开学校。

3.2将感情注入每一个离校工作细节

虽然毕业生离校工作繁杂,但是必须直截了当的强调,毕业生离校工作绝对不能抱着赶紧将毕业生推出学校,推入社会的想法。具体的工作细节中,将就业数据的工作成绩和毕业生离校时间搞一刀切,走人了事的粗暴、绝情的工作方法会彻底否定高校多年的学生培养工作,将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最后时刻彻底推向感情的对立面。部分存在特殊问题,无法正常离校的学生我们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要做好问题解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我们要将对每一位毕业生的人格尊重与情感尊重体现在离校工作的每一个工作的细节,体现在离校手续和最后走出校门,离开这座城市的最后一刻。

3.3重视离校前毕业生的人格教育

毕业生离校工作对于毕业生的尊重和情感不能建立在无原则的情况之上。尊重毕业生,对毕业生饱含感情,不能放弃对毕业生进行正常的离校教育工作。我认为,健全、科学、积极的人格教育应成为离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毕业生离校期间针对性的人格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帮助毕业生在离校的特殊时刻进行短暂但有效的自我人格塑造,以积极状态面对机遇,迎接挑战。我相信,做好离校前毕业生的人格教育是做好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后的一个句号,做好所围绕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每一个大学生对于大学校园文化最后一道难忘的校园记忆和永远的人生教育。

参考文献:

毕业个人感想篇7

2、毕业的夏季是炽热的亦是不舍的毕业后的我们踏上了的征程所有的尊师祝我们一路顺风

3、那个清晨我们一起走进校园衣衫翩翩擦肩而过回头留恋经常想起是否还能再相见转眼间三年走过临近毕业挥手告别匆匆三年曾经青涩的笑脸

4、毕业的时候,如果你喝醉了,最想打电话的那个人,就是大学时光里记忆最深刻的那个人…

5、毕业聚会就是你笑着喝完这瓶啤酒说:“以后无论如何也要再聚在一起”可是却再也聚不齐了。

6、毕业感言每年凤凰花开时,这就是一个学生飞向另一个世界的旅程,展开了青年的生活。几年的生活,回想起来真是甜蜜,但这些也将随着我们的毕业而写下一个完整的句点。留下一个个永远令人怀念而且独一无二的美好回忆!毕业了,回想起这几年的学生生活是这么的多采多姿啊!真希望时光能倒退,但那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罢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就有散,有离别才会有相逢的一天,这是天经地义无法改变的事情。毕业后我要更加努力用功读书,为母校争光,才不会辜负了这些年来老师的细心教导与期望。

7、没有结局的故事太多你要习惯相遇与离别。

8、没有经历过之前,从来没有感觉到毕业是这么伤感的话题,每天嘻嘻笑笑,打打闹闹。毫不在意大学毕业感言优美句子大学毕业感言优美句子。直到还有30天,直到将要分开,直到以后有可能都不会再见面了。恍如隔世一般,这时候才懂得,毕业,真正令人难受到窒息的,不是你没考上,是你将和他们这群疯子分开。是你考上了,不是和他们在一起。离散—注定了的结局,可是还是难过。注定了的不能改变,可是还是疼痛。原来,毕业,是如此残忍的一件事情,而你又不得不去面对它,很无力、很沮丧。

9、在这个夏天我们就要说再见,毕业以后的笑脸会不会依旧的很甜。

10、我期待着毕业那天我们穿着同样的衣服站在一起,一起玩笑,照着属于我们的毕业照,最后怀念着我们过去在一起的日子。带着笑一起哭,说姐妹一生

11、我们走过阳光,走过阴雨我们路过幸福,路过寂寞我们仰望天空,我们感受微风我们之间的友谊,还在继续你曾说,你是个孤单的孩子那么我说,孤单的孩子请你站在天空下,我会在飞翔的时候舞动翅膀把阳光带给你,请你在收到阳光的时候告诉自己我是个幸福的孩子。

12、照样骑着车载着你走过了走了三年的街道你手里那录取通知书是红色的你故意的不说话突然间气氛有一点尴尬我说想笑就笑吧考那么好为什么愁眉苦脸的毕业后你不是我的钟声都响了教室已经空了偷睡的书桌看过的小说它们都睡着了毕业后你不是我的别再回头了也该想想以后了我们的世界开始不完整再渐渐陌生心隐隐疼《毕业后你不是我的》

13、不要难过,不要回头,愿你所愿,终能实现。——绿亦歌《岁月忽已暮》

14、原本我认为毕业后我们会轰轰烈烈的一起去同一所高中,原来毕业后我们只是默默地四散飘零。

15、四秒拍了张毕业照,却记录了四年的点滴时光……

16、《当我走了》当我走了醉意熏熏,行囊沉重内心迷茫如同远方当我走了风停雨滞,花香不闻鸟语垂杨紫陌里寻不见旧人当我走了后勤三楼的弧圈球渐被人遗忘,多宝塔会被闲置在哪个角落啊当我走了大堆的话被紫苑在胸口,脑袋像是癔症我趁酒意胡乱写了几句,以为就是诗呢当我走了其实,什么也没有变时光如初不慢,也不紧当我走了妖风依旧鱼在吐它的泡儿,虫在鸣它的曲儿后会难免无期我们相视一笑一个向南,一个向北,各自理想天涯当我走了露天球场大家也会很嗨吧,千佛寺的故事定会有人临阅的当我走了就这简单的百十个字,却让我精疲力尽

17、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桌椅上,与影子形成莫名的契合。再从那个角度望去,曾经已不再是曾经。蓦然,才想起自己已经毕业了。回不去了吧。那个夏天的日子,那三年的时光就这样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被遗失。然后再如潮水般涌来。只是剩下的只有记忆,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18、就算是整日嚷着要终生厮守的挚友,在毕业留言册前也哑然无语,只红着眼眶,颤巍巍写下一句“珍重”三年,怎么就变成薄薄的一本册子了呢?

19、我怕,毕业了,就少了那群能让我笑的疯子。

20、毕业就是一窗玻璃,我们要撞碎它,然后擦着锋利的碎片走过去,血肉模糊之后开始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郭敬明《夏至未至》

21、毕业了,以后相见会是奢侈,长谈会是无期。

22、毕业季,愿我们的友谊永远不散

毕业个人感想篇8

1、当我坐在毕业典礼的会场上,一瞬间竟有落泪的冲动,有些复杂的滋味涌上心头。

2、六年或长或短都已被时间带走,留下的回忆已成为淡淡的殇。

3、毕业我们默默地回首,六年的时光就这样从指缝间流走了。你会哭吗?我已润湿了眼眶。唉,母校是什么?母校就是你一天骂她八百遍却一次也不允许别人骂的地方。

4、毕业,对我来说不可怕,可怕的是……朋友不记得我,而我还记得朋友。

5、毕业了,也许还会怀念寝室卧谈会那轻松,愉悦的感觉。

6、毕业就是一窗玻璃,我们要撞碎它,然后擦着锋利的碎片走过去,血肉模糊之后开始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7、毕业了,青春在无形之中离去,我们即将翻开人生的另一页。

8、毕业了,我们说好不哭泣,可散伙饭那天眼泪却不听话的流出来了。

9、毕业了,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各奔东西,开始学会自己撑起生命的暖色。

10、年华碎满一地的悲伤,离别,不过似水流年。

11、毕业了,结束了!可是到底是结束,还是另一个新的开始?

12、毕业了!真的、就这样、一切、都结束了!朋友们,祝我们以后顺便、幸福!

13、和我一起走过3年的同窗如今就要分别了,教了我们3年的老师也走了,想想心里就无比伤痛。

14、面临毕业,你也许会有很多不解,也许会有许多舍不得,也许会有很多遗憾,()也许会有些后悔,也许会有许多留恋。

15、毕业了,不想说再见!真的不想!毕业了,我们该如何对着生活了三年的学校说再见?

16、虽然每一年都看着一拨又一拨的学长们离开,却总也不明白毕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感慨,当指针转向我们的时候,我们才觉得那样的真切。

17、六年时光荏苒、一去不复返。再见,时光。聚也不是开始,散也不是结束;好聚,好散。

18、毕业了,不要再坐到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了,却要开始为生活奔波了。

19、还记得那次初夏,我们微笑着说再见,那微笑是有多么的伤心、痛苦。

20、我不想说再见,更不想说不见,我只想说你不要忘了朋友。

21、小学思念如影随形,一步步紧跟着我的回忆。

22、六年的记忆,忘了吧。只为会笑的明天,不带走任何牵连、一点思念。只是不想流泪。

23、在这个初夏。别了母校,别了朋友,别了敬爱的老师。一切来的太快了,我们甚至还没做好准备,已经小学毕业了,在几年的小学生涯中有快乐、悲伤的事还来不及回忆,一切结束了。

24、这个初夏好想哭。但是我们约定过,每次毕业……都不能哭。

25、年的不离不弃,6年的风雨同舟,谢谢一路有你相伴。

26、毕业了,不再为作业,论文烦恼了,可却要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

27、毕业了,我会想你们的,记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要让失意占据你的心情,微笑着踏上人生,也祝福你们…。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