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校风建设论文8篇

时间:2023-03-16 15:48:51

校风建设论文

校风建设论文篇1

(一)学风现状

1.学生学习或参加各种比赛的现实目的性更强。据调查,当前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及其家长在选报学校、专业、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及选择是否认真学习某门课程时,首先考虑的是大学毕业后能否找到好的工作(或进入到通过亲戚已经找好的工作),考试能否顺利通过;选择是否参加某项比赛,考虑更多的是参加比赛素拓分能加多少、入党是否优先、对推荐优秀毕业生是否有帮助等。但是学生忽略了大学期间的习惯养成、人格塑造、学习方法的学习等更重要的内容。

2.目标不明确,纪律性不强,效率低下。调查发现,近1/3大学生常有无意思感、多余感和厌烦感等消极心态,学习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持久的动力。大学阶段的学习自主性较强,导致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散漫状态。相比中学阶段,大学的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等发生了较大变化,过去被动式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学习方式已无法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求。

(二)学风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为加强本校学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1.多变的活动多,稳定的制度少。开展专业知识竞赛、学风建设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老师开各种讲座等活动是各高校学风建设活动的不二选择。但目前存在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活动结束后不注意总结,活动缺乏连贯性等问题。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很少出于兴趣,也很少从中学到知识或技能,而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参与面小,只有少数同学疲于应付各种活动。

2.形式的过场多,管用的行动少。当前民办高校的学风建设中,有制度而不执行或打折扣执行、有活动方案而没按照方案开展、为对外宣传而不是求实效而开展活动等各种过场依然泛滥,真正的能够改善学校学风情况的实际行动少。究其原因,与这些活动是来自于上级的规定动作,而非学生的真实需求。

3.创新多,推广良政少。各高校、各学院为促进学风建设工作创新性开展,每年都会推出一系列激励措施,但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各个部门为了争取相应的激励资金年年都会申请并推行创新性的举措,而这些创新的举措很少因为其有效而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二、我国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当前民办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很多,笔者通过阅读相关研究文献,结合个人近4年的一线工作经历,认为问题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一)对学风的理解存在偏差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社会需要的是掌握一技之长的综合性人才。综合性是指不仅要在相关专业领域有较强的技能,还要有在该领域不断学习、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如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诚实守信的品格,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等。因此,大学要学习不仅仅局限于高校领导、教师,甚至专家学者所理解的学校规定教材或者专业知识,高校学风建设也不能只抓课程通过率、专业证书考取率、参加各种比赛的获奖率、考试违纪率等。

(二)课程设置和社会及学生需求不一致,导致读书、学习无用论盛行

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和社会严重脱节,如本科学习理论性过多,实际操作性太低,而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已经大众化,本科生毕业后的工作大多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无关,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就想着如何能够把每次的考试通过,不要影响自己顺利毕业。

(三)校园或班级文化建设缺失

有这样一个事实:同样是三本院校学生,有的学校学风很好,学生在各种比赛中频获大奖,而另外的学校情况则完全相反;同一所学校、甚至是同一个学院,有的班级学风特别好,而另外一些班级则特别差。调查发现,好的学风与校园和班级文化氛围密切相关。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如果其管理者(学校、学院、辅导员、班主任)能够为其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文化氛围,那么这个集体的学风就必然比其他集体的学风要好。文化包括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包括校园和班级、公寓的卫生状况、教室的布置、图书馆、文化走廊等基础设施;软文化包括制度的完善和执行、班旗、班徽、班歌,班主任的管理风格和水平等。

(四)机制缺失是学风建设的主要障碍

校风建设论文篇2

(一)“党风廉政建设”的内涵

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党风廉政建设”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它便于反腐败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确定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奋斗目标,并用“致命伤害”“”来警示腐败问题的潜在危险。十八届一中全会以来,警示全党“打铁还需自身硬”,“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带头改进作风,号召狠刹奢侈浪费;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着重就严明纪律、改进作风、反对腐败作出了重要部署,都表明一个坚定的态度,这就是:从严治党,从转变党的作风入手,坚决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

(二)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国大部分高校属于公立高校,是国家组建的高校,国家提供部分资金建设。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们党对高等学校领导的根本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是在高校开展的端正党风、端正政风的一系列活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主体是高校党委;高校行政领导具体负责对人事、教务、学务、后勤保障等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在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的领导下,担负着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检查工作。高校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承担着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也逐渐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和复杂。新的形势对高校的党风廉政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一种挑战。做好高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就是要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特别是对重点工作和“易腐”环节的制度建设监督检查;落实责任主体,把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党支部、每一个党员、每一个具体业务经办人员的身上。

二、高校人事工作的特殊性分析

人事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校其他工作,如教学、科研、思想政治教育、后勤管理等行政管理工作相比,其自身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规律。

(一)政策性

人事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原则性,这就要求人事干部要熟知国家关于人事工作方面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要熟悉人事工作程序。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要善于运用相关政策处理好问题,化解好矛盾,做到“对事不对人”,而不能曲解政策。在招聘、岗位聘任、辞职等环节上,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政策来处理问题。

(二)灵活性

人事工作头绪多、涉及面广,关系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人事干部要多动脑筋,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体现灵活性,把国家关于人事方面的方针政策与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处理好相关问题。

(三)群众性

党的人事方针政策从群众中来,是群众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校人事工作贯彻执行的是党的人事工作方针和政策,解决的是在高校发展过程中高校与教职工、教职工之间的问题和矛盾,涉及到的是高校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归根结底,高校人事工作,做的就是“人”的工作,要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解释工作,而说服、解释的对象就是一个个具体的“人”,高校人事工作具有鲜明的群众性的特点,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取,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是做好高校人事工作的关键。

三、高校人事工作的“易腐”风险点研究

(一)人才招聘环节

1、“量身定制”的岗位。岗位设置是人才招聘的首要环节。高校的岗位设置要遵循原则性和合理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各用人部门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岗位。但是在一些高校的岗位设置环节中,由于人事工作干部受到了利益的诱惑,出现了“量身定制”的现象,岗位要求的学历学位、专业、年龄等条件都被人为地为某个个人设定好,仿佛岗位是为其“而生”。如此,将极大地影响引进人才的质量。2、“选择性”筛选的简历。筛选简历、资格审查,本是为高校选择出适合岗位条件的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然而,当岗位被“量身定制”之后,必然会出现“选择性”筛选简历的情况;再加上简历筛选工作人员的主观性,可能导致优秀的人才就此流失。因此,简历筛选工作人事干部的个人素质尤为重要。但是在部分高校,竟出现选用其他部门的人员,甚至是非本单位职工从事人员简历筛选工作的现象,说明简历筛选工作也是人事工作的一个“易腐”环节。3、阅卷评分标准不统一。在受到利益诱惑之后,为了让特定的人员顺利进入,首先就要让其在笔试、面试等环节脱颖而出,故出现了对不同应聘者才有不同的阅卷评分标准,特别是主观题型,评分的随意性更大。某些高校甚至闹出了人事干部要求阅卷教师区分对待“文理科生”的笑话,要对文理科生采用不同的阅卷评分标准。其实,在岗位设置时,岗位条件就对不同的岗位做出了相应的专业要求,在评分时,应该用统一的评分标准,才能选拔出真正适合岗位的专业人才。4、不够重视考评专家的意见。在面试环节,出现某些人事干部提前“培训”应聘者的现象,主要是根据以往参加面试的经验和对面试考官的了解,告诉应聘者在面试环节应注意的事项以及需重点准备的知识点。在专家的意见与其主观意见不一致时,甚至出现了完全忽略专家意见的现象,这对于人才选拔工作的质量也有极其严重的损害。

(二)职称评聘环节

职称评聘环节也是“易腐”风险环节之一。在职称评聘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重点与非重点专业在职称评聘时,论资排辈,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导向体现不明显,使得一些年轻工作人员的进取心受挫,工作激情下降。职称评聘的透明度不够,由于评审聘任与岗位设置相衔接,申报评审人数与评审通过指标有限及飞数量化标准评审等因素,滋长了不正之风。

(三)岗位设置环节

某些高校岗位设置不合理。没有根据高校的实际,设置科学的岗位数量和合理的比例,出现了管理岗位的设置值考虑到行政级别,没有考虑工作时间的长短,导致管理岗位人员晋升时间跨度太长,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过低,造成聘任人数与岗位空缺的不对等,为利用权力腐败创造了机会。

(四)薪资核算环节

薪资核算涉及到每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某些人事干部由于自身思想素质不过硬,加上薪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使得薪资核算环节也成为了滋生腐败的温床,出现了利用监管和系统的漏洞,给自己或亲友增加薪级工资;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为某些人伪造考勤或者变相增加工资。

四、加强高校人事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

(一)深入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具体要做到三个“结合”,第一是把责任主体的责任执行情况与人事干部的考核结合在一起,与工作目标、年度考核相结合;第二是把责任主体负总责的基本要求与具体工作任务相结合,做到既有总的责任考核要求,又要结合当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具体任务进行考核;第三是定量与定性要求相结合。严肃责任追究,是保障责任落地生根最有效的手段,也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最后一道防线。高校实施责任制,严肃责任追究要坚持“三个原则”。三个原则:一是追究要有确定性,就必须完善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办法,对每一个问题都要分清责任,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二是追究要有严厉性,出了问题,就要追究责任,追责必须严格;三是追究要有及时性,对那些领导不力、不抓不管而导致不正之风长期滋长蔓延,或者屡屡出现腐败问题而不制止、不查处、不报告的,不管是谁,只要有责任,都要追究责任,决不允许出现问题成堆却麻木不仁等现象。

(二)以人为本,加强群众监督

由于人事工作具有的群众性特征,在人事工作应该贯彻群众路线。首先要按照人事政策和规章制度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其次要依靠党政集体领导,正确领会和积极贯彻领导的决定,提高工作时效性;第三要依靠其他部门,加强相互合作;第四要依靠群众,把党的政策和工作的目的、任务、具体要求告诉广大教职工,让教职工都能理解和接受。另外,建立权力清单和公示制度,将人事部门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也是加强高校人事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人事部门应该制定完善人才招聘、职称评聘、岗位等级变动、评优评选、考勤管理、薪资核算的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流程,并公开程序,在具体操作上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增加透明度,任何人情、关系等都无法运作。

(三)坚持公开公正原则,建立科学选人用人机制

要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坚持公开选人用人。高校选人用人要根据各专业招生人数、专业发展预测,科学设置岗位,及时面向社会招聘计划。通过网站、媒体刊登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做到岗位公开、程序公开、要求公开、时间公开、方式公开,使得优秀的人才都能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的工作中来。

(四)从己做起,提高人事干部廉政素质

高校领导干部有要正确的权力观和用人观,切实做到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从事人事工作。对人事干部还要加强党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讲授廉政党课、参观廉政基地、廉政图片展览、廉政案例剖析等形式,强化人事干部的廉政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促使人事干部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养成自觉学习、自省自励的习惯,筑牢思想防线,提高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自觉抵制不正之风。人事干部还要自觉加强人事政策法规和工作纪律的学习,增强依法依规用人、依法依规办事的自觉性。

作者:马朝辉 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迪.新时期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1-30.

[2]尹德才.关于干部人事工作领域腐败风险预警防控问题的研究报告[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1(1):69.

[3]曾德.对高校人事工作贯彻群众路线的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1994(3).

校风建设论文篇3

对于高等学府而言,“高校领导干部作为高校发展的掌舵人,作为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风建设是保证高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高校干部作风建设情况如何,直接会影响高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水平,影响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效落实,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而构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则是完成这一重要战略任务的战略工程。”因此,加强高校干部作风长效机制建设是高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着力点,是构建和谐校园,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迫切需要,是高等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从高校实际出发,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高校干部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研究探索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干部作风建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个别干部作风建设不强。一是思想作风方面,党性意识,宗旨意识淡化,不能正确处理“德”与“得”的关系,思想懈怠,因循守旧,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变化,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不够等;二是学风方面,学习意识淡化,玩风较盛,缺乏学习主动性、系统性,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深,理论功底不扎实;三是工作作风方面,原则性不强,作风不扎实,急功近利,做事浮躁,形式主义,不能很好地深入基层;四是领导作风方面,民主作风不够扎实,不能很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驾驭全局的能力不够强,高高在上,有倾向,“部分党政管理干部的‘官本位’作风在增强,这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高校的行政化倾向”,大局思想和全局观念较弱;五是生活作风方面,铺张浪费,讲求排场,公款消费,贪图享受,奢靡浮华,情趣低下,谋取私利,甚至收受贿赂等。虽然上述问题只是在个别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但对于高校整体作风建设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2.干部作风建设工作运行缺陷。一是作风建设不能持之以恒,在上级有要求,或本单位阶段性工作重视的时候抓一抓,日常一以贯之的建设不足;二是作风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目标建设,不能抓住重点问题,不注重实效,流于形式;三是作风建设过于孤立,没有与整体工作环境及其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四是作风建设内容不够全面,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不能全面兼顾,往往出现抓工作作风多于其他方面的情况;五是作风建设不能紧跟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不能有效应对高校教育形势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紧跟形势变化,不够深入。

三、构建高校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

1.建立有效的干部作风教育机制。建立作风建设教育学分评价制度。在教育内容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完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和考核机制。建立多种方式推动作风教育制度。要建立健全个人自学、中心组学习、脱产进修、成果交流等多种途径综合推进理论学习制度,用制度规范学习、促进学习,确保理论学习长期坚持、不断深入,直至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一种良好风尚,一种自觉追求。建立典型激励制度,从新闻舆论宣传方面建立制度导向,用先进典型、身边典型以及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树立标杆,弘扬正能量,激励干部严以修身、严以律己。

2.建立完善的干部作风规范机制。建立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制度。实施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定点联系基层单位群众,重要工作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建立群众接待制度。建立权力规范制度。全面实施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一方面使干部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另一方面,将工作公开,置于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之下,阳光行政,在制衡权力的同时,也规范了作风建设。建立工作纪律、责任制度。建立健全严格纪律、落实责任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对工作事项确立负责人,做好监控督促,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去行政化制度。在工作中突出学本位、育人为本,以师生为本,强化干部的服务意识和理念。

3.建立有力的干部作风监督机制。建立党的组织生活监督制度。在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上,要将干部作风情况作为述职述廉和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建立上级组织监督制度。发挥各级党组织、高校组织人事部门及纪委对干部的监督作用,定期走访干部服务对象,反馈情况。同时,要求干部定期汇报思想,总结工作,查找自身作风建设不足。建立监察员监督制度。在党务公开等工作中,根据学校实际设立党风监督员或特邀监察员,充分发挥他们在党风建设中的专项监督作用。建立群众监督制度。畅通民主渠道,赋予广大师生在各项工作中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评价权,建立师生制度,加大师生员工对干部作风建设的监督力度。

4.建立严肃的干部作风考核机制。建立干部作风考核制度。把干部作风建设情况作为干部考核和干部使用的重要条件和依据,坚持对干部作风实行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优化作风考核制度。建立竞争淘汰制度。制定干部任期内刚性淘汰机制,通过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对不称职和违纪、违规的干部以及作风不好、群众意见大的干部随时淘汰。建立师生评议制度。在干部考核中,广泛开展师生对干部的民主评议,将师生的民主评议作为干部作风考核的重要内容。

5.建立科学的干部作风奖惩机制。建立导向性的奖励制度。对干部作风优秀的先进典型,给予充分肯定、大力宣传,表彰奖励,发扬榜样效应。建立作风建设经验交流制度。适时召开经验交流会,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典型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建立作风不良惩戒制度。对工作中作风较差,造成不良影响的干部给予通报批评、降级使用直至解聘、免职,以儆效尤。

6.建立全面的干部作风保障机制。建立组织文化和环境建设引领作风建设制度。在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进行的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必须从制度层面立足于建设和谐、向上、积极、创新、服务、民主的组织文化和环境,弘扬正能量,引领良好的干部作风建设。建立干部交流制度。通过定期交流,提升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同时推进干部换位思考,避免惰性,坚持好的作风。建立预防警告制度。对干部进行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建立函询、干部重大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及时纠正不良作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制度。在作风建设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紧紧把握住教育过程知情意行的综合运用,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不断提升干部人格需要力水平,紧紧把握和引导人格判断力,形成良好的人格动力运行机制。培育高校干部形成社会主义创造性、协调性、进取性、超越性精神品质,培育理想人格,为形成良好作风奠定扎实基础,提供坚实保障。

校风建设论文篇4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课题组针对学院机关的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和廉洁奉公等4个方面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在这4个大项中,各有“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5个栏目,而每个大项的满意度又分别设计有5个事项供选择,比如在服务态度方面,设计了“文明热情、耐心认真、主动优质、真诚解难、倾听意见”等5种表现,这样就能使填表人在做出满意度选择时有个具体的界定。

(二)发放与回收

共向全院师生发放问卷调查表313份,回收问卷297份(均为有效问卷),回收率94.5%。问卷回收过程中,课题组特意将行政部门人员、系部教师(124份)和学生(116份)的调查表分别列出,以便更加清楚地看出学院机关作风的现状,找出问题所在,进一步提出对策与建议。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行政部门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较高,而系部教师对学院机关作风的满意度与行政部门人员有一定的差距。学院行政机关主要是为全院的师生服务,而其中因学生本人与学院行政部门打交道的并不占多数,系部教师却占了大头。因此,本课题组认为有必要对系部教师的调查结果进行单独分析。

(一)总体调查结果统计

297份调查问卷回收后,课题组进行认真统计,具体的调查结果见表1-表4。

(二)系部教师调查结果统计

124份系部老师调查表的调查结果显示,服务态度方面有54人表示满意,占总数的43.5%,有50人较满意,占总数的40.4%,有14人表示基本满意,占总数的11.4%,认为较不满意有4人,占总数的3.3%,表示不满意的有1人,占总数的0.8%。服务能力方面,有80人表示满意,占总数的64.5%,有30人表示较满意,占总数的24.2%,有8人表示基本满意,占总数的6.5%,较不满意的有4人,占总数的3.2%,表示不满意的有2人,占总数的1.6%。服务效率方面,有62人表示满意,占总数的50%,有23人表示较满意,占总数的18.5%,有32人表示基本满意,占总数的25.8%,有6人表示较不满意,占总数的4.8%,有1人表示不满意,占总数的0.8%。廉洁奉公方面,有95人表示满意,占总数的76.6%,有20人表示较满意,占总数的16.1%,另有7人表示基本满意,占总数的5.6%,有2人表示较不满意,占总数的1.6%,不满意的人数为0。

(三)调查结果分析

分析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总体调查结果中,满意、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占较大的比例,这表明全院师生对行政机关作风,特别是在机关人员廉洁奉公方面的评价还是比较满意的,但较不满意和不满意的仍占有一定的比例。服务态度方面较不满意和不满意的为2%,服务能力方面为3%,服务效率方面为3.7%。而这在对系部教师的调查中,分别达到4%、4.8%和5.6%。找出这问题的关键所在,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改善态度、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应是本课题组研究的重点。

三、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机关工作作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制度原因,也有组织领导原因。

(一)主观原因

1.理论素养不高

有些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缺乏理论学习的自觉,用各种理由推脱学校的理论学习活动,即使参加了也是敷衍了事,更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一些人对于在机关工作有一种优越感,认为机关工作人员在各方面都要优于系部老师,没有把服务师生当作工作的第一标准,没有摆正好自己的位置,仍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甚至有些工作人员上班网上聊天、购物、玩电脑游戏等,服务意识欠缺,群众观点淡薄,不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

2.工作激情缺乏

工作中没有竞争意识,缺少激情,工作效率不高。观念陈旧,习惯于老方法、老传统,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工作主动性,工作懒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安于现状,业务学习不积极,常常消极怠工,不爱岗敬业。加之行政部门的职称晋升机会较少,有些学院的岗位设置还没有完全到位,管理部门的待遇问题也没能完全实施,这就更加调动不了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部分管理干部在工作中跳不出原来的条条框框,思想观念不随改革发展的形势而转变,不去想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没有考虑到师生的切身利益,把自己凌架于群众之上,不深入基层,不了解下属的困难,不了解师生的需求,有了矛盾和困难不愿直接面对,要么绕道而行,要么上交领导,没有工作思路,不讲究工作方法,导致所属部门的工作也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

3.大局意识不强

部门与部门之间缺少合作精神,工作不沟通,协调不到位,存在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甚至于部门内部也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调查中发现,一些机关工作人员甚至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也搞不清。一些人工作中总是首先考虑自身个人利益、自身部门的利益,没有大局观念,不从学院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不接受批评和监督,缺乏“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意识。

(二)客观原因

1.工作机制不健全

一是用人机制不完善。有的部门在任用干部方面未能实行竞聘上岗制度,学院领导不了解中层干部的特长和工作方式,未能将有用之材放到最恰当的岗位上,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除了人事、财务等关键性的岗位实行干部轮岗之外,有些中层干部的岗位甚至十几年都没有变动过,对其工作实绩和工作标准没有明确的要求,变相地助长了一些干部的不勤勉、不作为。二是监督机制不得力。一些部门对学校制定的措施和规章制度不认真学习落实,流于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上面不检查就不行动。党内监督和学校监督落实不充分,一些党员干部的不正之风得不到及时纠正,也未能使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岗位培训不充分

有些学院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未能实行充分的岗前培训,导致其认为行政部门的工作简单、没有专业性,任何人都可以承担。因此,工作起来不积极,不敬业,没有责任感,得过且过。而对于一些老教师,学院也缺乏一些相应的培训,这也使得一些人觉得自己工作年限长了,资历老了,也没有什么大的追求了,没人管得了了,思想上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工作上不再踏实肯干,混日子了事。对于新上任的中层干部,一些学院也未能重视对其任前的谈话和培训,致使一些干部飘飘然起来,不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反而学会了虚假的一套,学会了享乐,学会了敷衍领导、脱离群众。

3.部门职责不清晰

在调查中发现,机关一些部门存在职责不清,人员分工不均的现象。有的部门人手较多,但工作效率却不高,工作中你推我、我推你,一项工作分给几个人干,你依赖我,我依赖你,到最后甚至会没人去干。有些部门编制多,人员少,许多事情又无法顺利完成或按时完成。职能交叉的一些部门,甚至会出现有利的事情争着干,少利的事情让着干,无利的事情没人干的现象。

四、对策与建议

高校机关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解决好高校机关工作作风的建设问题至关重要。既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教育和整改,又要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因此,建立长效机制,才是治本之策。

(一)加强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政治核心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战斗堡垒,高校机关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一是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增加机关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与示范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学院的规章制度,可设置“共产党员岗”,让其自觉地接受群众的监督,要与部门负责人一起努力将现有的制度落到实处,积极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积极开展党日活动,明确“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合理进行角色定位,以党员来带动群众,以党支部来带动全处室的工作,以积极向上、昂扬的斗志去开展工作,让每个党员用坚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去感染激励身边的人。

(二)提高执行力,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

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工作效率的不满意度仍有5%左右。而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提高工作的执行力度。一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转变工作作风。高校的机关职能部门是以服务师生为宗旨,即以“服务”为宗旨,因此,一定要强化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要真正地全心全意地为广大师生服务,要倾心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急师生所急,想师生所想,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积极与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商洽,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妥善地做好解释工作。二是要坚决落实好学院的各项工作,提高工作的执行力。可以将工作执行力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方面,同时作为干部任用前的一项考察内容,要抓铁有痕地开展工作,执行领导交待的工作不走样,依靠全处室的同志,同心协力,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三)建章立制,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是高校机关工作作风建设的保障。一是制定和完善现行的学习培训制度。要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学习新的管理知识、新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提高业务水平,增强为基层师生员工服务的能力。高校机关工作人员外出培训的机会较少,学院领导应注重这方面的工作,拔出专项资金用于培训,并形成制度。可以分批分层次地将机关工作人员送出去学习,提高其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坚持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和任前干部进行岗前培训。二是制定规章制度。对财务、人事、国有资产管理、科研经费等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使工作有章可循,依法办事。厘清各部门的职责,理顺部门间的关系,促进相互沟通与合作。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精简管理环节,简化工作程序,使工作流程规范化、科学化。三是制定考评机制,做到奖罚分明。对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根据其承担职责的不同,分别制定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评定职称,学院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倾斜,以调动其积极性。

(四)加强廉政建设,强化奉献意识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对于廉洁奉公这方面的调查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廉政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一是要加强廉政教育,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特别是要教育机关工作人员,绝不能,甚至“吃、拿、卡、要”,须经常“照镜子、正衣冠”。学校既要对违纪行为进行报道批评,又要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表扬。二是要强化党性监督。对于机关领导干部要时刻关注其思想变化,建立和完善督查制度,将腐败和奢糜之风消除在萌芽状态。机关工作主要是服务全院师生,有时需要晚上加班,有时需要节假日加班,还有一些特殊部门可能还有夜班,要教育机关干部发扬奉献精神,抛却杂念,全心全意地为广大师生服务。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工作和生活上关心广大干部职工的成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积极听取机关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形成制度,定期召开座谈会,让每一位工作人员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学校建设。

(五)实行轮岗竞岗制,强化竞争意识

校风建设论文篇5

为加强学校学风建设,三本院校应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及各系主任为成员的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制订学风建设的目标、计划,形成布置、指导、检查的长效工作机制。院长是学风建设第一责任人,各系辅导员具体负责班级的协调、检查、督促和落实,是班级学风建设第一责任人。每个班级要根据学院的要求,结合本班特点,制订出详细的学风建设计划,分阶段实施,明确分工,理顺关系。

二、明确学风建设工作总体目标

三本院校学风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是继承传统、保持平稳、突出特色、促进发展,使学风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同步,即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思路,注重教育、管理、服务过程的统一,在全院形成全员、全程、全时育人的合力。

(一)通过学风建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完成了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根本转变,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完善的学风监督评估体系。[3]

(二)培养和教育学生树立好学、肯学、会学的理念,使每个学生把主要时间全都投入到学习中去,都有自己的学习、发展目标,成为学习型个人,并将学生组织、班集体和寝室等建设为学习型组织。

(三)教育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良好习惯,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克服自身惰性,注重早晚自习和课余时间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在课堂上能够精力集中,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杜绝厌学、考试作弊、弃考等不良现象。

(四)细化到各班,要达到“十高四低一杜绝”的目标,“十高”即上课出勤率高、考试优秀率高、获奖比率高、外语计算机通过率高、人数与层次高、社会实践参与人数比例高、学生活动层次高、毕业率高、升学率高、高质量就业率高;“四低”即学生不及格率低、重修率低、学业警示率低、各项违纪率低;“一杜绝”即杜绝考试作弊等恶性事件发生。

三、学风建设的内容

(一)对学生个体的要求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要以培养学习型个人为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把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果,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依照培养方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二)对学生集体的要求

学生集体包含学生宿舍、学生班级、专业、党支部、社团等,每个学生都是集体的一部分,学生个体必须融入整个集体中,要以学习型集体为目标,充分调动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突出环境育人的功效,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集体成员积极向上,有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严于自律,认真学习,奋发成才。在学习上比学赶帮超,能够主动学习,会学习、擅实践、乐钻研,学习成绩优良;在各项学习检查评比中,整个集体成绩优异,获奖人数多,进步大;集体中的学生干部作风优良,有感召力,在学习上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集体成员违纪现象少。

(三)对辅导员的要求

1.辅导员老师要本着“重教育,严管理,高要求”的工作理念,具体落实学风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求,在全体学生中持久、深入、广泛、细致地开展工作,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4]真正理解到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从而自觉地支持并参与进来,营造良好的学风。根据特殊人才特殊培养、重点学生重点管理的原则,对全院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努力营造出学生健康成才的学习氛围。

2.在加强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学习过程的监管,有对策性地开展工作,狠抓学生早起、早读工作,始终坚持开好班会、学生干部大会、全系大会,抓好晨读与晚自习、课内学习与课外研读四个环节,通过严格管理,达到沟通信息、齐抓共管的目的,营造良好学风。

3.经常深入学生课堂、自修室和宿舍,多与任课老师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上课出勤情况,不定期抽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减少厌学、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每周至少深入学生课堂一次,对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处理,定期总结。

4.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罚力度,特别是对考试作弊、夜不归宿、旷课等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做好违纪学生的记录及跟踪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风范。

5.在班级管理中,要选一位好班长,建一个好班级,指一条好思路,立一套好制度,创一个好班风;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有效地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建立灵敏快捷的信息反馈系统,不断探索和改进学风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6.继续坚持“一帮一”制度,让成绩优秀者带动、监督成绩较差者,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奋发成才。同时,还要建立起后进学生短期学习情况汇报制度,直接向主管领导汇报。对学习成绩进步的学生做跟踪调查,用多种方式奖励进步学生群体,总结成功经验。

7.抓好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经济困难学生等学生群体,分类别开展工作,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思想动态,注重心理疏导,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真诚、平等地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拉近师生感情,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惑。

(四)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1.任课教师应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严格遵守教学纪律,结合三本学生的特点认真备课,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保障教学效果,加强课堂秩序管理,完善考核方式,多向老教师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以身作则,不断学习,用自己对科学知识的不断追求,潜移默化地感染身边的学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进教学与学风建设的结合。

2.任课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践、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与学生的特点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能力训练,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反馈总结,找出存在的偏差,及时调整其目标和方向,选出更符合自己特长、性格和专业方面的发展之路。[5]

3.任课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注重对实际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训练。通过向学生介绍专业的性质、特点、内容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及其发展的趋势,使他们了解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各项要求,如知识、技能、经验等;以拓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就业理念,引导学生成才,而且也可以有效地进行专业学科建设,与市场接轨。

(五)对学生组织的要求

大力发挥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标兵示范作用,培养一支成绩优良、工作能力强、值得同学信赖的学生干部队伍,充分调动各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学术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学风建设。

四、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抓好五个阵地

1.教学阵地。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制度,严抓考勤和纪律,对经常不遵守课堂管理和秩序的学生要做好相关教育、管理、帮扶工作,将课堂考核情况及时统计、公示,并把结果导入学生评价系统。任课教师要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增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公寓阵地。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要严格执行学校、学院学生宿舍管理条例,规范学生行为,维护学生在公寓内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安全、贴心的学习生活环境。深入推进辅导员工作进公寓和党建、团建工作进公寓,把公寓建成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学习的重要场所。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学习品牌活动,如举办公寓读书节、公寓学风建设月等活动,用积极向上的学风占领公寓阵地。

3.考场阵地。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考试管理,规范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从院长、系主任、年级组长、辅导员、学生个人,逐级签订考试承诺书,明确职责,落实到位,注重细节,做到有检查,有监督,有落实。强化考风考纪教育,把考风建设与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实行“零作弊”诚信签名,无监考考场等,使诚信考试的观念真正深入到每一个班级、每一名同学的心中。

4.网络阵地。利用网络加强学风建设就要做到教育与服务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融入思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通过QQ、飞信、微博、贴吧等形式主动进入网络空间,将课堂延伸到网上,通过网络互动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网络阵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5.实践阵地。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创建实践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见实效。通过实践,让学生提前深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从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合理自身期望值,激发学习动力,取长补短,为将来走入社会、学习更多技能打下基础。

(二)建立学风监督体系

1.学院领导班子全面督导学院教学、管理等环节,辅导员不定时抽查课堂、公寓及考场,班级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每天检查学生上课、作息等情况,认真落实学生课堂考勤、日常管理、考试等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学风建设工作,如设立网站专栏、学风公示橱窗等,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增强工作透明度,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

2.细化班级学习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将班级学生成绩、课堂纪律、公寓卫生、获奖情况、特色活动、违纪等内容进行量化考核,作为参评优秀班集体、团支部的重要指标。

3.突出家长的助力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定期举办见面会、座谈会,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征求家长对学院的管理意见,让家长参与和监督学生管理,为学院出谋划策,成为学风建设的参谋和后盾。

五、建立奖励机制

校风建设论文篇6

学风是指学习的风气,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学校层面的,指高校教学管理和学术研究的情况,以及高校教师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理论学习情况,直接反映在高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上。二是大学生层面的,指大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也包括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规范,反映在大学生的学习绩效和学习状态。这两个层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共同形成一所高校的学风。本文中使用学风的狭义定义,特指大学生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完成了之前确立的高考目标,而对自己的大学学业和未来缺少及时的规划,没有确立大学期间的奋斗方向,很多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同时,大学的生活也比初高中更加丰富,很多社团活动和主题校园文化活动,都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的神经,大学生在课外拥有更多的可支配的时间,在缺少奋斗目标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尤其是在学业方面。

2.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楚。根据现在的高考制度,大学生可能被一志愿录取,也可能被二、三志愿录取,而在一些普通本科学校,这种被调剂录取的情况更多,有近六成的学生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被学校录取。另一方面,大学生所读的专业和方向,也是依据父母或者长辈的意愿来选择的。以上两种情况很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对专业的了解。由于缺少专业的兴趣,就很可能导致他们学习动力的不足,这就出现了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迷茫和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的现象。

3.影响学风的其他因素。随着形势的发展,在高校中出现了影响学风的新因素,比较典型的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些大学生因为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就业等原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带着这样的健康隐患进行大学的学习,也会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加强学风建设可以从加强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等方面入手,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措施,重视制度建设,完善奖惩机制,严抓考试风气。要实现学风建设的目标必须依靠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积极创新,寻求提高学风的对策和途径。

1.紧密结合思政教育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生的天职是学习,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在大学期间培养起来的学习能力也是大学生进入未来社会的基础和保证。高校要通过有效的形式,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从思想和行动上提高学习意识。

2.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质。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代表一所学校的整体风貌,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营造学风建设的外部环境。大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得到充实,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文化素养得到升华,团结协作能力得到锻炼,自信心得到增强,使大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受到熏陶,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也会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也能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这非常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严肃考试风气。考试是对学习过程的一次检查,要通过提高考试的质量加强学风建设。在高校的层面,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考风考纪的建设,严肃考试纪律,杜绝考试作弊行为,保证考试的威信度,公平、公正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对发现考试违纪的学生要严肃处理,以起到警示作用;在教师的层面,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在考试之前不能向学生透露考试的重点,尽量减少开卷考试的次数;在学生的层面,要让他们懂得只有刻苦努力地学习,才能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才能有更好的未来和发展,不应依靠考场上的小动作通过考试。

四、结束语

校风建设论文篇7

教育部在1999年为解决经济及就业问题,提出了大学扩招,随着高校本科生逐年的递增,高校开始涌现出一个庞大的队伍,即青年教师队伍。教育部截止2001年的统计,高校青年教师总人数已达到88万,总比例达到高校教师总比的62%。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有许多特点:这些人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7,80年代,捧着书本苦读二十余载,大多数直到拿到研究生学位,博士学位,通过层层选拔,才有资格到高校工作。三尺讲台,对这些专门从事知识与传承的年轻人赋予了千钧重任。这数以万计的青年教师普通,平凡,没有骄人的业绩与显赫的名声。在做科学研究,职称晋升,学术成果时,许多青年教师在忙乱中已把“师风师德”四个字抛于脑后:只关心学术课题,不知国内外政治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只忙晋升职称,而忽略教学,使学生怨声载道;只与评审职称的教授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忽略同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关心论文与课题的数量,而对学术的严谨性嗤之以鼻,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不够自律。青年教师的现状堪忧,是社会压力,高校环境所导致的。如何使这庞大的群体在若干年后成为各高校的骨干与精华,如何使这几十万人成为副教授,教授之后为学生尊敬,为社会叹服是教育理应考虑的问题。其中,不断加强高校师风师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2高校师风师德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

师风师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即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对政治的了解与关心,对职业的投入与热爱,同事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良好得体的语言与着装,自律及要求等等。高校青年教师思维灵活,工作弹性大,大多数工作态度端正,充满着正面力量,高校需要这些青年教师夯实高校的建设,而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过热的浪潮中,青年教师还需要道德沉淀与文化素质修养,以把这支队伍建设成为具有职业道德,作风严谨,蓬勃向上的一支队伍。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与五年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经验,总结出青年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

2.1一线教师学术作风不够严谨教学工作不够认真

一线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与精髓,是学生们答疑解惑,模仿尊敬的对象。而近年来青年一线教师人数过多,岗位认定与职称评定的竞争愈加激烈,导致青年教师们将精力大半投入到积累论文的数量,参与课题的数量以及奖项评选中。科研工作者普遍了解,论文的产出需要做实验,实验数据是大量的试验以及调研产生的,只有严谨的科研才会产出对本学科有积极贡献于社会意义的论文,青年教师有教学的压力以及家庭的压力,因此对于论文产出喜欢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许多论文的产出仅仅是为了凑数,这样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更不用提对本学科做出贡献。抄袭现象屡禁不止,且大都发生在青年教师当中。课题的报送面临的压力更大,不但要求青年教师拿出切实的研究成果,还需要与申请部门协调关系。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面临如此强大的压力,导致很小部分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许多教师听到下课铃直接信步走出教室,不与学生交流,不解答学生课堂上的问题,对学生有问题的邮件匆匆一瞥,做不出合理与学术的解释,许多教师一学期过后还叫不出三个以上学生的姓名,令学生及其不满,与师风师德建设严重相背离。与此同时经济过热又导致青年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己收入过低,想方设法为自己再招揽一份兼职。在各个城市的私人培训机构,经常可见到高校教师在为中小学生们补课的身影。长此以往,青年教师教学的精力越来越少,会严重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以影响日后的学习。最后,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些许问题。多数青年教师缺乏科研经验使得课堂上理论内容较多而缺乏动手实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发挥。一些青年教师不够为人师表,课堂上有时满腹牢骚,将许多时间花在批判社会现状上,不给学生们正面力量,迟到早退的教学事故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自己忘记什么是“为人师表”,学生们忘记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

2.2青年辅导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各个高校的辅导员大多都是青年教师,青年学生辅导员可以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经常可见学生与辅导员关于生活学习的问题促膝长谈,辅导员的确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情感的依赖对象。但是辅导员队伍的过于年轻化产生了许多道德建设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辅导员的调查发现现状堪忧。辅导员队伍中许多都是研究生刚毕业的学生,在道德上不太善于掌控自己,对学生奖惩不一,有的有严重的情感偏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显得犹豫躲闪。许多辅导员决定着奖学金等级,优秀学生的称号,学生党员的名额,这就使辅导员们有情感偏向,归根到底是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其次,学生经常遇到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乐于与辅导员探讨,有些辅导员在道德建设方面不够成熟,很少给出中肯切实的意见,这使学生有时感到困惑,不知遇到问题该与谁去讨论,及其容易走极端,说到底这是师德建设的问题。

2.3教辅青年工作者思想意识不够成熟

高教的教学机关与教学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高校机关是高校运转的命脉。青年教师不断地涌向机关也给教辅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青年教辅人员由于社会经验少,对本校的运转缺乏了解,经常在工作中出现纰漏,态度冷淡,知识贫乏是青年教辅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这些青年教室们思想意识不够成熟,师风师德建设有待提高与完善。

3完善师风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笔者参考了不少讨论此论题的文章,大多数作者对师风师德建设的提出建议非常有限,且主要目标放在强化学习教育,规范教师行范,设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上。而笔者认为,师风师德建设欠缺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工作压力过大而导致的,笔者决定另辟蹊径,提出几点完善师风师德教育的建议。

3.1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以抵制学术不严谨作风

针对科研与教学的两座大山,笔者听取了沈阳药科大学外语教研室吴秀萍教授的评论“没有做过科研的教学工作者只能在讲台上重复别人的东西,不可能将创新能力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笔者深有同感,抵制学术不严谨的作风,应把第一步放在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理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中去。笔者认为,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工作,应首先承担着一部分科研任务,学校应给与适量的经费让青年教师搞学术研究,并对青年教师的产出论文产出质量有严格的审订,只有发表出对本学科本专业有教学意义,社会贡献的论文,才有可能让这些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定中有资格参与副教授的评选。而将更多的教学任务给予教授与副教授,因为学生更喜欢听有着科研经验,创新经历与学术积累的教授们上课,这样学生更有积累,更有启发,个高校产出的本科生更加有质量。只有学术严谨,才会更好的完善师风师德。

3.2拓宽青年教师视野成熟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

笔者指出,许多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不够成熟,没有文化沉淀,这导致了这些教师视野狭窄,不能更好的进行科研与教学,笔者认为,刚入校的青年教师应该至少学习一门与本专业无关的科目,做出课堂笔记与评价报告,以达到拓宽视野,充实思想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多下基层锻炼,例如在高铁建设现场试验,在其他高校实验室得出科研数据。此外,青年的教师申请的课题报告应由评审团反复讨论与不断修改,因为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会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不断的进行深入,创新;对其他专业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完善自己的思维,拓宽自己的视野。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会使师风师德建设进一步完善。

3.3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氛围

强化管理与严格考核许多青年教师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大多数是上班,下课,回家。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对学校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大事件缺乏了解,针对授课教师这一特点,笔者认为,教辅机关应该在学校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的氛围,积极倡导“德育为主,教育文本,教学育人”,定期将一线教师聚集起来,使教师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使这些会议成为青年教师表达意见,提出观点的有效渠道。同时,学校也应该强化管理和完善考核机制,多多听取学生们对教师的评价,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主要的评选依据,使得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成为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

4结语

校风建设论文篇8

(一)重视专业课程,轻视公共课程

理工科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特殊性,非常重视专业课程,包括教学计划内开设的专业课和实习、实验课程等,学好专业课程是理工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它们在理工科大学生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公共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规定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多理工科高校对该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此类课程可学可不学,理工科大学生自进入大学起便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轻视甚至歧视公共课程。

(二)重视科技知识,轻视人文知识

理工科的专业背景让他们对科技知识非常重视,甚至是崇拜,但对人文知识不屑一顾,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能实现国富民强,而人文知识大多是一些空洞的、索然无味的理论性东西,对生产力的发展几乎没有促进作用。许多理工科高校都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选修课,但是愿意去选修的学生寥寥无几。理工科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都会不自觉地关注一些科技方面的知识,扩展自己的专业素养,但是对人文社科类知识置之不理,其结果造就了一大批理工科大学生中的“人文知识文盲”。

(三)重视个人发展,轻视团队配合

理工类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刻苦学习,潜心钻研,使得他们养成了“独行侠”的行为个性,加之他们的实验多、课业负担较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也导致他们的团队配合意识较差。理工科大学生往往重视个人发展,对团队、集体的概念较为模糊,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膨胀,集体意识、团队意识淡薄,缺乏协作精神和利他精神,心高气傲,对团队、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四)重视物质生活,轻视精神生活

理工科大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强调应用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专业学习造就专业思维,实用主义思想在理工科大学生思想中根深蒂固,具体表现为:重视物质生活,轻视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过分重视,使理工科大学生中“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现象泛滥,追求物质享受,追求物质攀比,精神生活空虚,心理比较脆弱,满足于感官上的刺激,忽视精神层次的提升,导致价值观念错位,生活品位低下。

(五)重视专业素养,轻视思想道德

理工科大学生就业相对于文科来讲较为容易,在他们的思想中,“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观念仍古上风。所以,他们非常重视专业素养,为将来找到好工作和实现个人良好发展打下基础。但是,在重视专业素养的同时,大多理工科大学生都忽视了思想道德修养,办事浮躁、急功近利、缺乏责任心、缺乏社会公德、举止不雅等问题层出不穷。重视专业素养,轻视思想道德,使许多理工科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层面严重脱节。

二、理工科院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理工科院校在学风建设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学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的产生既有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层面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理工科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思想道德滑坡

理工科大学生注重专业学习和科技知识,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导致一些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现象层出不穷,例如高傲自大,见到领导、老师,不是礼貌性地问好,而是视而不见;公共场合着装不宜,身着背心,脚穿拖鞋,站不直,坐不端;语言粗俗,举止庸俗;穿名牌、摆阔气、讲虚荣,不理解父母的艰辛;缺乏关爱之情、仁爱之心;违法、违纪频繁发生。理工科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严重阻碍着学风建设的有效推进。

(二)学习目标模糊

理工科大学生相对于文科大学生来讲,进入大学后更容易放松自己。大学舒服的生活、学习环境让他们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丧失了奋斗的激情,学习目标模糊,浑浑噩噩度日,荒废学业,开始出现厌学、讨厌所学专业的现象。理工科大学生学习目标模糊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经调查,仅有5%的人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10%的人有比较模糊的职业生涯规划,剩下的基本上都是根本没有想过职业生涯规划,一般都是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地重复枯燥无味的单调生活。

(三)迟到旷课普遍

理工科大学生的拖拉、懒散、松懈的行为习性直接表现为上课迟到和旷课。理工科大学生中迟到、旷课现象普遍,形势不容乐观。迟到方面,经观察统计,基本上保持在迟到5-10分钟,特别是上午的第一节课,上课铃响过后,拖拖拉拉的“迟到队伍”仍慢悠悠地出现在教学楼内,年级越高,迟到现象越严重。旷课方面,出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开学初和期末旷课的少,学期中间旷课的多。旷课的学生基本上是在宿舍睡觉、在宿舍玩游戏、在校外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迟到和旷课严重影响着上课质量和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学风建设的重大阻碍。

(四)考试作弊严重

理工类学科是一个逻辑性、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理工科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学习纪律散漫,治学态度不严谨,为考试及格,不惜铤而走险,考试作弊。部分学生平时就养成了抄袭的习惯,抄袭作业、抄袭实验报告、抄袭论文等,在考试时,考试违纪和作弊时有发生。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利用各种高科技产品进行考试作弊的行为也逐渐增多,呈现出考试作弊“组织化”、“科技化”的特点。考试作弊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律不强的主要表现。考试作弊性质恶劣,在学风建设中影响极坏,经统计,在某理工科高校中,因考试违纪和考试作弊受到学校处分的学生占受处分学生总数的一半之多。数字触目惊心,情况令人担忧。

(五)沉溺网络游戏

理工科大学生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沉迷网络游戏”。随着电脑的普及,理工科大学生由于学业需要基本上都配备了电脑,很多学生购买电脑时的目的是用来学习,但买回来后竟变成专业游戏机。“早上不起床,起床就上网,上网就游戏,游戏到天黑,天黑不睡觉”,这是许多理工科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有部分理工科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几乎“走火入魔”,结果是考试成绩几乎科科“红灯高挂”,只能是退学。

(六)校园文化匮乏

理工科院校有其自身的校园风格,处处透露着严谨、科学、求知的气息,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就稍欠火候。理工科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校园活动就是各种学科竞赛,例如挑战杯、科技立项等。受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理工科大学生也特别重视科技类的校园活动,轻视人文类的校园活动,或者举办的人文类校园活动讲形式、走过场,没有深入到理工科大学生的心坎,没有起到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理工科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新模式

(一)贯穿“一条主线”

构建理工科院校学风建设新模式,首先要围绕“立德树人”的主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严格管理。十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理工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二是积极引导理工科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中之重,将国家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和理工科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以理想教育促进学风建设。三是在理工科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四是将“育人”的工作理念内化到学生教育工作中,贴近理工科大学生的需要和实际,认真组织开展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二)强化“两个重点”

理工科院校学风建设要强化两个重点,即强化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这两个重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抓好学风建设的关键,加强养成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助推器。一是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想理论体系的学习,切实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二是深入掌握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以思想引导为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三是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各种贴近学生实际的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倡导和树立新时期的优良学风。四是要注重养成教育,教育学生以刻苦学习为荣,以虚度光阴为耻;以求真务实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以诚信守纪为荣,以作弊违纪为耻。

(三)依托“三支队伍”

理工科院校学风建设要依托三支队伍,即团结和依靠教师队伍、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教师队伍主要指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队伍主要指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骨干队伍主要指党员、团员骨干以及学生干部。一是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根本任务,确立清晰的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技能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二是要提高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综合素质,以身作则地引导学风建设。辅导员、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情况的掌控力度,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坚持堵疏结合,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力。三是利用好学生干部队伍,充分调动学生骨干在学风建设中的带动效应,用学生干部自身人格魅力去感染服务对象,要求全体学生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学风建设活动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四)突出“四个抓手”

理工科大学生学风建设要突出四个抓手,分别是抓教风考风、抓校风班风、抓第二课堂、抓服务质量。

1.抓教风考风。

广大教师要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为人师表,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要严格上课纪律,勤点名,对经常迟到、早退和旷课的学生要及时反馈,使学校管理人员及时掌控学生的课堂情况。上课前应认真备课,努力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按时布置和批改作业,按时答疑辅导,积极接受学生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意见。同时,要紧抓考风,杜绝考试作弊。欲正学风,先正考风,考风是对学风最终的检验。教师、学生、工作人员都要严格遵守学校相关考试管理规定,对学生考试舞弊、抄袭作业、论文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学校要定期召开学生考风考纪教育大会和主题班会,结合学校考试违纪作弊学生处分和学籍处理典型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教育和警示学生严格自律,诚实守信。

2.抓校风班风。

学校要强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进行端正学习动机的教育,努力营造勤奋向学、环境励学、多方助学的氛围。要大力推进以寝室、班级为基础,以典型为示范的学习型寝室、优良学风班的创建活动,营造刻苦学习、团结互助、争先创优的良好班风,形成“比、学、赶、帮、超”的风气。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学校、学院、班级的学风建设方案,严格请假制度、严肃课堂考勤,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和学生的入党、评奖评优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建立学校、学院、家庭联动机制,及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反馈给家长,请家长协助学校做好自己子女的教育引导工作。

3.抓第二课堂。

要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突出学风建设。要营造以传统文化和优良校风为积淀、学术科技文化为载体、文体艺术活动为重要形式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鼓励、支持学生科技学术创新和实践,大力开展学术报告和讲座等活动,在师生中广泛进行学术交流,组织开展“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科技作品展、学科竞赛、学习研讨等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接受教育、增长知识、锻炼才干,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

4.抓服务质量。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
  • 消费
    刊号:44-1560/F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