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历史研修总结8篇

时间:2022-11-24 05:41:43

高中历史研修总结

高中历史研修总结篇1

关键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教科书 研究现状 展望

自2003年教育部颁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下简称《标准》)以来,高中历史新课改已超过十年。作为指导高中历史教学与课改的纲领性文件,学界不仅对《标准》本体进行解读研究,同时也研究《标准》的具体使用情况。如近十年来,学界对《标准》与历史教科书关系的研究就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本文拟就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能对今后《标准》的研究和历史教学有所助益。

一、课改十年来《标准》与教科书关系研究现状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存在的问题

学者们的研究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科书编写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标准》给教科书编撰带来了一些困难。如连建平就三教科书,指出了新课标给教科书编写带来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课程标准对必修教材编写的要求失之粗放,教材编写者不易把握其深度,致使几个出版社对同一个知识点编写的难度深浅不一;二是课程标准对学习目标的范围失之界定,教材编写者不易把握其广度,一线教师在授课时对教材提供的资料也很难取舍。”[1]同时由于新课标教科书有四个不同版本,虽然都以《标准》作为统一的依据进行编制,但是“一标多本”的教科书编写模式容易出现同一史实不同表述的问题。许永红结合4个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5个实例,表达了一线教师对“一标多本”下教科书表述的不同的困惑[2]。而徐新、丁林兴还认为若按照《标准》选修六部分进行教科书编制,教科书容易出现“欧洲中心论,文化遗产分布面不广,文化遗产的类型不全,教材的创新空间受制”[3]等方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教科书编制完成之后,有学者发现新课标教科书存在一些违背《标准》主旨之处。如赵亚夫就指出“现行实验版教科书,在内容上多难于《标准》的规定”[4]。张荣锁以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为例,总结出教科书存在“违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原则;人文精神严重缺乏;对师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沉重打击;动脑动手极为困难;提供人生经验 、启示不够;培养现代公民意识不够”[5]等违背新课标主旨的问题。李然认为新课标下的教科书编写仍然没有摆脱《大纲》的一些影响和束缚[6]。而仇晓雯则将四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人教版对《标准》结合程度最高,岳麓版与《标准》的结合程度最低,除岳麓版,其他版本的编撰割裂了中外史的联系”[7]。此外,张淑贞的文章《对高中新课标教材的商榷》[8]也指出新版教科书虽然中外合编,但是只是机械地将内容组合,没有更深层次的知识的整合,实则也是违背了《标准》中外合编的理念。

(二)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建议

《标准》在实施建议的第三部分提出了教科书编写建议,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涉及课程目标、课时、教科书多样化等内容。这些建议不仅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也使教科书编写也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9]。由于《标准》在课程体系和课程的内容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因此学界在《标准》编写建议的基础之上,还提出了教科书编写应掌握一些策略。宏观上看,一方面是要注重体例创新,建构一个“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10]的教科书体系。另一方面,新课标下的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更新观念,进行“转变学习方式的课文结构设计”[11]。如注重视“学科特点和学习方式内在统一的单元课目设置;注重提升课文辅助系统的地位与功能;注重强化史料解析、探究的功能等”[12],最终将新课标转变学习方式的理念融入到教科书的编写当中。

从微观上来看,研究对教科书具体模块的编写提出了建议。如徐新、丁林兴就结合《标准》中选修六的内容,为教科书的选修六模块的编制提出了“按时间编写,按区域编写,按类别编写”[13]的三点策略。陆晓先则针对新课标中“古代中国开疆拓土,侵华史的叙史观念,抗日史的简化,军事和战争问题”[14]等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编写的建议,希望对教科书的具体编写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标准》与高中历史教科书关系研究展望

(一)《标准》与高中历史教科书关系研究存在的问题

1.教科书研究和《标准》结合的不够紧密。我统计十年来《标准》与教科书关系研究的文章时发现,有关新课标下的教科书的研究论文数量并不少。虽然很多文章提到了新课标,却在教科书的研究中脱离了新课标,完全只是对教科书本身的研究,新课标仅仅只是教科书身上的一个符号,没有将新课标和教科书很好结合起来研究。

2.《标准》与教科书相关研究涉及版本太少。众所周知,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一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师大版(原大象版)。但到了具体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版本是岳麓版,其他几个版本相对较少。虽然四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是按照同一个课程标准进行编撰,但是不同的版本在具体的专题编写、内容设置、细节处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这就需要结合《标准》对每一个版本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比。

3.教科书涉及的内容不全面。新课标下的教科书由三个必修和六个选修模块组成。在近年的研究中,就必修和选修角度看,更加注重对必修部分的研究;单就必修部分来看,又更为侧重于对专题一的研究。其实,就教科书的内容来看,选修部分较必修部分新增的内容更多,必修部分中必修二和必修三又比必修一新增的内容更多。新增的内容,本应该是研究的重点和焦点,但是在《标准》与教科书相关研究中却恰好相反,显得厚此薄彼。

(二)《标准》与高中历史教科书关系研究展望

根据《标准》与教科书关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我建议未来有关教科书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选修课程的研究。新课标下的教科书选修部分一共有六本,其编撰的方式和编撰的内容都有不少的创新之处。这一部分的研究其实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加强教科书与《标准》的结合度的研究。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与《标准》结合度如何,同一版本下不同模块与《标准》的结合度又是怎样,目前并没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而通过对《标准》与教科书的结合度研究,能够为教科书的编制和使用提供更多的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3.加大“一标多本”的研究。新课标教科书有四个版本,但使用的都是同一个版本的课程标准。根据《标准》,对 “一标多本”的教科书编撰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对教科书的修订和多样化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可适当采用量化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教科书研究中涉及的版本较多,内容也较多,因此教科书的研究中可以采用计量的方法,把一些重要的内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使整个研究显得更加直观和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连建平.从历史必修三看高中课标与教材的得失[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1-2).

[2]许永红.该相信谁?――新课标下同一史实不同版本的不同论述[J].中学历史教学,2006(3).

[3][13]徐新,丁林兴.建议与构想:中学历史教师视野中的历史“课标”选修六[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4(3).

[4]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化――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反思[J].教育学报,2006(8).

[5]张荣锁.违背“新课标”主旨及目前先进教育理念的新课标教材――以岳麓版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04(10).

[6]李然.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四川师范大学,2011(4).

[7]仇晓雯.21世纪初国家课程标准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4).

[8]张淑贞.对高中新课标教材的商榷[J].历史教学问题,2006(5).

[9]钟启泉,安桂清.怎样理解《历史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访谈录[J].历史教学,2005(8).

[10][11][12]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4(8).

[14]陆晓先.对高中历史新课标及其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上)(下)[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

高中历史研修总结篇2

计划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那么历史研修总结及计划该怎样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历史远程网络研修总结及计划范本2020,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研修总结及计划(1)

通过学习,感觉收获颇丰,对历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经过这次研修使我们对选修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和认识。当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漫长的、艰巨的路要走,需要我们有正确地态度,与时俱进的理念,及时反思和总结。在这里,我对暑假学习做简要的反思与总结。

一、继续转变教师的角色。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必须来一个重大转变。这几年的课改中,应该说这种角色已经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还远远不够。以后的日子,我们要坚持新课改,继续完成这种转变。

二、继续转变教学方法。虽然近几年课堂教学模式形式多样化,但实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变革,很多东西流于形式。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真正的把这些形式的东西内化为实质。新课改的课堂中,教师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

三、继续转变教师的学生观。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差异,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也存在着差异。学生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教师要极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给每一个学生学习历史予以帮助和信心,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重视他们的自主探索,自主发展,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学好历史的空间。

四、继续转变教师的评价观。丰富的教学方式,学生个性的差异与发展,必然决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要做重大转变。那种纯粹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应废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的评价,要注意对学生动态发展,横向联系的评价。既要看到他们学习的弱点,又要发现他们学习的长处。

五、继续转变教师的教材观。我们的老师大多习惯了拿着教材教。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则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指出教材不是圣经、不是宝典。每一位教师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合理利用,灵活利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有新准备、新姿态,以便能迅速适应新课改,推动教育教学的新发展。因此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就成了当务之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材的定位,它只是知识的载体,而不是全部。每一位教师必须树立与学生一块成长的观念,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努力钻研课程标准,大胆探索课改方向。

历史研修总结及计划(2)

七月底八月初,为期6天的研修学习就要结束了。在这次研修中,我努力地学习着、思考着、收获着……

一、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在这次的培训中,我认真观看各个时期的教学视频,各位专家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做出了学习目标的分析,重难点的解读并做好笔记。

二、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反思。

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各位教授的专题讲座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积极的进行及时的反思;通过学习我明确了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好钢用在刀刃上”、要适合测量或评价。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可以操作。我领悟到,教师应对历史学科的理论形成知识整体,更加关心国家大事,将时事政治融于自己的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历史 知识不是空洞的,历史知识与我们息息相关。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以生为本,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要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三、积极参加各类互动学习。

在培训中,每天我都认真阅读同行的文章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看法,积极吸取对自己教学有用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远程研修中深深地感到自己的不足,感到远程研修的必要性,所以在这次研修中一直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他人的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使得自己也能够不断成长和提高,研修即将结束,但是收获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教学的实际中去,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历史研修总结及计划(3)

不知不觉中,为期6天的研修培训学习结束了。本着提升自己教学能力、新课程理念、理论水平等,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的培训机会,在这次的培训过程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积极参与学习。

在这次的培训中,我认真收看视频,并做好笔记;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反思。

二、积极的查阅各种资料,进行培训学习。

我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上网查阅一些资料先对专题的内容、外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习时旁边总有几本书以便及时的进行查阅。

三、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反思。

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各位教授的专题讲座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积极的进行及时的反思;并将自己的反思写成文章上网与各位同仁进交流,以提高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四、积极的参与互动学习。

在培训的过程中,每天我都用一定的时间去阅读别人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评论。通过阅读来学习别人的教学方法,“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积极参与每一培训课程结束后的集体反思活动。

高中历史研修总结篇3

关键词: 全国卷模式 福建历史高考 应试策略

从2016年起福建省普通高考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全国卷。因此,我省的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备考,要依据全国卷考试大纲、说明及试卷变化,作相适应调整。

1.认真分析研究全国卷考试大纲、说明和试卷,调整备考观念和策略。

要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全国卷的考试大纲及说明,特别是与福建卷考试说明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研究教学内容和能力要求,明确已考什么、怎么考,进一步思考和分析还能怎么考、还会考哪些内容。加强对考点研究,分清主次,理清条理,研究每一考点可能的切入点。教师依据“考核目标与要求”对复习设定教学复习的难度,重视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实施“能力立意”“发展素养”的高三课堂教学,提高复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机械性。对一些历史问题分析,程度好的学校可适当拓宽、加深,程度一般的学校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即可。在历史能力要求方面,程度一般的学校重点训练“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应用知识”这两项能力;程度好的学校侧重于“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两项能力目标要求。

2.根据全国卷试题的能力要求和特点,调整备考目标和训练方法。

由于全国卷和福建卷试题考题型情境素材、问题设计特点等的不同,因此要求考生所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结构和历史思维能力不同。全国卷试题的专业性非常突出,突出了“历史的学科性和完整性,强调了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因此,在备考中要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训练和指导。专题复习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系统化、深刻化和规律化的过程,要通过专题复习教学总结专题规律,做到精选精练,拒绝题海战术;经典试题,反复训练;核心内容,多角度、多形式训练;具体题型,专项训练。教师通过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包括思维方法、答题顺序、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化等。

历史论证题是全国卷的压轴题,在复习中要加强对此种题型的解题指导。主要有历史阐释题和历史探讨题。历史阐释题是对历史观点结论的说明,需要考生选用具体的史实进行解释。这类试题是对历史结论的阐释说明,只要对观点进行解释和支撑性的说明,能自圆其说即可。历史探讨题是对材料和题目中所呈现的观点进行评论、探究,既需要学生指出观点是什么,更需要对观点进行论证和评价,思维和论证含量要高于历史阐释题。做此类型题目要提炼和确立观点,作答时要深刻揭示材料的观点;观点的确立与选择的论据是与观点关系最为密切、最能支撑观点的那些史实。答案要体现“论证性”的特点,做到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层次清晰,逐级深入阐释,实现抽象概括、理论升华。教师在平时历史教学中要用多种史观解读历史,将新的史学观点和成果渗透于历史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提升认识水平。

3.夯实基础,突出三基。

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是历史学习和高考命题的着眼点,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载体。因此,牢牢把握基本史实和概念,理解基本历史观点,才能奠定决胜高考的基础。

第一阶段复习,专题史复习,实现基于教材专题的“纵通”,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高考不强调覆盖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做到全、准、细。“全”即复习要全面,全面地理解案鲋识点、考点,以课本为依据,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各考点进行细化和落实;“细”即注重细节,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等等。复习中始终突出主干,同时立足教材、依托教材、透析教材。在历史知识复习时要注意知识体系的整合:①必修内容之间横向整合。②不同版本之间整合。③必修与选修内容整合。

第二阶段复习,断代通史复习,实现基于一定主题的“横通”,包括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包括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概括出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整合历史线索,疏通历史脉络,把握时代特征,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构筑整体认识。

4.加强时政、史观教学,开阔学生视野。

适应全国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和要求,主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关注前沿研究动态与成果,挖掘和利用其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拓宽复习视野。

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复习中要重视史观渗透,重视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正确史观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和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历史,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

高三复习中要注重对新学术观点的学习和理解,要用新视角和理念备考,整合知识。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结合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不同历史事件的实际,用几种不同的范式从多角度诠释同一历史阶段和同历史事件,对教材知识从新的角度构建新的体系,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观点进行分析评价。(1)运用不同史观评价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2)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这样通过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达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目的。

高中历史研修总结篇4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党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编史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具有存史、资政、教育三大功能。当前,新的形势赋予了党史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

(一)编史是弘扬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党史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一件大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通过编史,全面记述历史的真实面貌、记述灿烂的文化和英杰人物,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

(二)编史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历史作为完整、权威的区情资料,在制定规划、发展经济、搞好建设、开发资源以及招商引资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史工作把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与建设经济强区的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使党史不仅成为我区文化发展的新亮点,而且要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动力。

(三)编史是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和执政水平的需要。

一本好的史书不仅仅是为了记述过去,更重要的是警示当今。可以这样说,对党史的认识程度,可以折射出一个领导干部的文化素养和工作水平。实践证明,凡是能力强、有政绩的领导,大都了解历史、掌握实情。

二、广泛征集,深入研究,充分发挥党史的资政优势为全区中心工作服务

党史工作是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历来重视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研究、总结和利用。

(一)精心征集编纂,全面完成党史征集研究任务。我区近年来党史资料征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市*历史》、《中共*历史大事记》、《中共*区组织史资料》、《党史大事记》的征集与编纂。特别是改革开放这段时期的党史研究,对于总结我区改革发展经验,做好当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资政借鉴作用。各乡镇、街道、区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安排专门工作人员按照征编方案要求,集中突击征集编写,按时将资料报送上来,以确保征编任务按时完成。

(二)以资政为重点,充分发挥党史社会功能。要充分发挥党史的资政作用,研究、总结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推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蓬勃发展。重点是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开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资政专题研究;要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开展资政研究;要通过研究*的三反五反斗争,为当前的反腐败工作提供历史借鉴。

(三)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党史宣传教育活动。要坚持做好经常性、普及性的宣传,扩大党史宣传教育覆盖面。通过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党的光辉历史、辉煌业绩和优良传统教育,进一步激发全区上下建设服务科技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中国共产党*市*历史》一、二、三卷的编写任务

一是要明确编修原则。在编修历史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对历史负责的原则;坚持思想性和资料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弘扬时代精神体现*人民精神风采的原则;坚持鼓舞斗志、抑恶扬善、弘扬良好道德风尚的原则;坚持全面、详实、高雅、优质的原则。

二是要突出时代特点和*特色。*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三次历史性巨变。前两次历史巨变,是首轮修史记述的重点,当前,重点是要将第三次历史性巨变载入史册,为全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树碑立传、修史存绩。

三是要认真搜集和整理资料。这次修史,时间跨度较大,由*县更名为*市中区、*区,并乔迁新址,区划发生了三次变更,各种大事相对集中,全面广泛地搜集资料尤其重要。要把这项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不怕困难,不嫌麻烦,尽可能地搜集全各种相关资料,为《*历史》的编修打好基础。

四是要明确《*历史》的计划安排和方法步骤。《*历史》计划用五年多的时间完成编修任务。主要记述*至*以年来区内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和社会诸方面的历史与现状,重点记述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经验教训。各编修单位要根据任务分配和计划安排,加紧展开工作,做到步调一致,保质保量地完成撰稿任务,决不能因个别单位工作迟缓拖了全区的后腿。

五是要明确规范要求。全体编修者、参与者要认真学习,吃透史书的编写要求和写作规范。各乡镇、街道、部门一定要强化时间和质量观念,按照“*”编修方案的要求,及时、迅速、保质、保量地上交各自的史书资料,对迟报、拖报、缺报的单位,区委将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有关部门要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给予以大力支持。

四、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切实把党史编写工作落到实处

编写党的历史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化的浩大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一)要强化责任意识。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要把编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真正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把编史经费列入全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预算)、人员到位、条件到位,工作中各级主要负责人一定要亲自抓,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时间办事,为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要选好配强人员。经开区党工委、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要立即建立党史工作编写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党史工作编写办公室,要选配好专兼职人员,并长期固定下来。要切实把握好编修人员的条件,真正把有一定写作能力、有一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热心于党史工作的同志选进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区直各部门的党史工作编写办公室。各级领导要亲自过问、定期调度、认真落实好办公地点、办公经费,及时帮助解决编史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他们做好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高中历史研修总结篇5

自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来,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全国陆续展开。此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构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体系”。[1]以培养中学历史教师为主的地方高师院校应针对这一变化进行改革,构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历史课程体系。

一、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

(一)模块加专题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结构特点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不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采用“模块”加“专题”的课程结构,建立起注重基础与综合、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新的历史课程体系。三个必修模块,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六个选修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内容,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2]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及相应的学习内容。每一“模块”由6~9个围绕一定主题、具有相近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学习专题组成,在内容上体现了历史的时序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等历史学科的特点。

(二)综合性和时代性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内容特征

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不再像过去强制地把某一历史阶段的内容划为必修或选修,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历史学科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确定新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不仅继续重视政治史内容,而且加强了思想文化史、文明史、社会生活史、科技史和教育史的内容,特别是增加了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内容,如“人类起源之谜”这一内容,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又离不开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包含了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动物学、地质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同时,高中历史新课程增加了不少与时代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内容。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与社会进步和学生经验相联系的课程内容。而六个选修模块课程的设置,旨在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三)世界史内容大幅增加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突出变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地不断推进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增加世界史内容的学习成为时代的需要。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世界史内容大幅增加。如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改变了原来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缺陷,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梭伦改革”、“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玛雅文明的消失”等内容。在世界近现代史方面,增加了“·阿里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内容。在高中历史必修模块总共25个专题中,世界史有11个专题,占44%;选修模块总共41个专题中,世界史有28个专题,占68.3%;在必修和选修总共66个专题中,世界史有39个专题,占总专题数的59%。在高中增加世界史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3]

二、现行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与中学历史课程体系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主要是按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文件构建的,该文件规定师范历史专业的主要课程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中国社会生活史、版本目录学、训诂学、史源学、史学论文写作、历史教学论、自然科学基础等”。[4]这种课程设置强调历史学科本位,一些如史源学、训诂学等极具专业性的课程,在地方高师院校只是培养方案里的摆设而已。近年来,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一定调整,但其课程体系仍与中学历史课程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先行实施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江苏省,有专家在对南京等地部分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师生以及新近参加工作的在职中学历史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相当数量的高校教师和师范生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基本上不太了解、不甚关心;中学历史新课程知识在高校的教学中仅仅涉及少数内容;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都认为高校的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需求”。[5]江苏这样教育发达的地区尚且如此,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由于观念、体制、师资等方面的因素,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并未随着中学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其所培养的学生自然无法迅速适应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

(二)中国史和世界史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

大学历史学专业本国史和外国史的比例应均衡发展,且外国史的比例应适当增加。据北京大学高岱教授的调研统计,美国哈佛、耶鲁等大学的历史学系,从事外国史的教学人员占2/3左右,而且在这些大学中,外国史还是所有非史学专业大学生必修的通选课;韩国、日本主要大学的历史系,从事外国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也占到2/3;俄罗斯主要大学历史系约有50%的教师从事世界史教学研究。[6]而我国世界史学科在整个历史学科中所占的份额还不到1/3。尤其在地方高师院校,在一个30~40人左右的历史系,只设一个世界史教研室,只有3~5人从事世界史教学,基本上只能完成几门世界通史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开设必要的选修课程。可以说,多数地方高师院校的世界史课程体系是不完整的。从前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师范历史专业主要课程也可以看出世界史在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和地位。这既不能适应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也不能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及时作出调整。 (三)历史专业教育课程不足 在我国,一般师范院校都较为重视普通教育理论和技能,而忽视专业教育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高师类院校教育类课程学时少,比例低,教育实践时间短。[7]目前,在高师历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教育类的课程主要由“老三样”(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组成,且主要是公共教育理论课程,针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专业教育理论课程严重不足。

三、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新课程体系构建

(一)明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师范院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8]结合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和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需要构建新型的历史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是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指挥棒。近年来,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在调整历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味地向综合性大学靠拢,过分强调培养复合型、研究型人才,忽视了师范性特点,脱离了地方师范院校实际。而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早在本世纪初就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等问题进行研究,确定了“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深厚的历史科学知识和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工作者”[9]的培养目标。一所部属重点师范大学的历史学专业都把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工作者”,作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历史教育专业更应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于服务基础教育,为中学培养具有深厚基础的综合素质高的合格的历史教师,其课程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其课程设置要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服务并引领地方历史新课程改革。

(二)构建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

首先,课程体系要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色。在构建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时,必须保证能使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大序、框架和规律有基础性认识。因此,可在保证基本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将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两门通史教学时间从三年压缩到两年。同时增加系列的专门史课程,即开设中外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以及宗教史、文明史、环境史、科技史、教育史等主要专门史课程,凸显历史学科的专业特色,系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较为全面系统的感受和认识。其次,课程体系要纳入其它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历史学科是包罗万象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10]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在构建历史专业课程体系时,有必要纳入人文地理学、考古和文博、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内容,遵循“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的原则,既注重专业学习的科学化,又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一些本专业教师无法开设但对学生知识体系构建非常重要的课程,如文学史、哲学史、艺术史等,可通过学校平台,与其他院系协调,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第三,课程体系必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实际。一是要增加部分与中学历史新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相关的必修与选修课,如近代以来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价、探索历史的奥秘等。二是要增加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地方史、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第四,课程体系要突出历史专业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强化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特色。除传统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外,应增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历史教育学、历史课件制作、史学名着研读、史料分析、史学论文写作等课程,加强历史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课程建设,强化师范生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历史专业学生所必要的专业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

(三)加强世界史课程设置与教学

高中历史研修总结篇6

《中国教师》:与实验版的初中历史课标相比,2011年版课标在诸多方面作了新的厘定,对于课标的变化,广大教师们有什么样的反应?

张汉林:历,过也。过,经过,超过。作为历史教师,最不拒绝变化的发生,因为我们懂得变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但我们也不盲目欢呼变化的到来,因为我们懂得变化的曲折性与反复性。

按照国际惯例,每隔一定的年限,学科课程标准都要根据学术发展和教育实践进行修订。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比如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的历史课程标准),每十年修订一次。实验版课标颁布于2001年,距2011年版课标的出版,恰好十年。

十年来,广大历史教师在阅读课标、使用课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实验版课标的理解,同时也发现了实验版课标存在种种不足。在这期间,教育部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向广大教师征求对于课程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对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变化,广大教师是有心理预期的。

对于课程目标的变化,广大教师是基本认可的。2011年版课标不仅在横向上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而且在纵向上明确规定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板块目标和具体学习内容的目标。板块目标和具体学习内容的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课程目标的叙述更加明确、具体,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可操作性强。课程目标明确、具体,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导的功能。而且,课程目标具有层次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达成。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侧重于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历史的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培养初步收集和阅读基本史料的能力和初步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调查研究的能力;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培养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些变化,显然是在十年来广大教师辛勤摸索的基础上,听取了历史教育专家的意见而修正的。这体现了2011年版课标是在总结和巩固十年课改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新课改深入发展的基本思路。

2011年版课标以加强时序性为由,取消学习主题,则引起很大的争议。学习主题与时序性并不矛盾。学习主题是对某一历史阶段的学习内容的概括,学习主题之间、学习主题内部的史实基本上是按照时序先后进行排列的。在实验版课标中,时序性不够强的,似乎只有中国近代史部分的学习主题(一)与学习主题(二)。对于这点不足,可以完善,而不必因噎废食,取消学习主题。在历史课程中,学习主题体现的是历史学习的价值,是后人站在历史教育的角度,对于史实的选择与史识的概括。历史课程不同于历史学者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更为强调的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而历史课程则是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遴选出具有现代性、价值性的史实和史识,为学生完善人格提供素材。而学习主题的构建,显然就是这一思路的体现。对于学生而言,不必掌握全部的历史,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历史。在实验版课标使用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于通过学习主题构建课程内容的方式表示认可,而学习主题也在事实上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个有力的抓手。2011年版课标取消学习主题,许多教师表示不解,殊为遗憾。

《中国教师》:为保证2011年版课标课程理念的顺利实施,您所在地区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效果如何?

张汉林:北京市相关教育部门对于2011年版课标的学习是非常重视的。2012年6月15日,北京市初中教师新课程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正式启动,课标解读作为教师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列入其中。2012年6月22日,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邀请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蓝教授面向全市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做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的专题报告,使大家明确了课标修订的基本思路和课标的主要变化。

各区县教育部门随之展开行动,纷纷制订培训计划,为广大教师配备新课标,在2012年暑期或开学以后,即将对2011年版课标进行细化培训。由于培训还没有开始,效果如何无从谈起。作为一个培训者,我想简单谈谈我们开展课标培训的基本思路。本次课标修订是对十年课改的总结和反思,它不仅关涉初中历史教育,还关涉高中历史教育,体现了国家对于历史教育的整体考量。因此,我们所从事的区域培训要在总结十年课改的基础上,站在历史教育的角度,面向北京市西城区的全体中学历史教师进行。从培训的内容来看,要忠实于2011年版课标的原始文本,但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教育的实践中去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完成自我解读,提升教师历史教育的素养。

《中国教师》:您认为2011年版课标修订内容中有哪些内容需要广大初中教师重点学习和关注?

张汉林:2011年版课标颁布后,许多教师最为关注的是历史知识点的增删。历史知识点多一点还是少一点,选择这个知识点还是那个知识点,诚然有讨论的价值,但这显然并非问题的关键。如果不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有着整体性理解,那么具体到某个知识点,其地位与功能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仅从史学的角度去判断某个知识点的价值,将会囿于史学的囚笼,而丧失历史教育的蓝天。

高中历史研修总结篇7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95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自我修正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从党的宗旨和纲领出发,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从哲学层面、客观实际和历史发展规律出发,全面总结经验教训;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作为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在党的重要会议上修正错误的制度体制机制;创造了党内巡视、全党整风等自我纠错的形式。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自我修正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从党的宗旨和纲领出发,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这次代表大会是中共历史上一个团结和胜利的大会。在会上代表中央委员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报告全面回顾了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期间发生过的两次历史性转变,一次是由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科学地总结了经验教训,确定了党的路线、纲领和任务,并从党的宗旨高度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他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他又强调:“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可以说,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也实实在在地从坚持党的宗旨和纲领出发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从哲学高度,全面总结经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引导全党从哲学高度发奋学习、总结经验、修正错误,全面提高了全党全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了全党用科学理论解决政治、军事战略、经济、文化、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的能力。1937年,为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纠正党内教条主义错误,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深入研究哲学,并亲自在抗大讲哲学课,他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他还从哲学高度指出教条主义的要害:“教条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个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我们的教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把它变成为人们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是在革命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党把总结经验、避免重犯错误作为党的任务。1939年指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理解,集中十八年的经验和当前的新鲜经验传达到全党,使党铁一样地巩固起来,而避免历史上曾经犯过的错误――这就是我们的任务。”

正如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所强调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我们党必须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过去采取这个立场,曾使我们的事业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今后继续采取这个立场,必将引导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

形成通过党的重要会议纠正错误的制度体制机制

在明确了从坚持党的宗旨和纲领出发为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为理论指导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制度建设,这既包括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党委工作制度、监督制度等基本制度,也包括具体的如党内巡视、报告等经常性工作方面的制度体制和机制。

通过会议纠正错误,形成有效的纠错机制。这首先体现在每次党的代表大会都起到了总结经验和纠正错误的作用。如中共七大批评了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错误,确定了一系列正确的纲领、路线、战略、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在每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对中央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全面报告,总结成绩指出不足,特别是中共十六次、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分别总结改革开放新时期取得的十大成就、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起到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积极作用。

此外,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全体会议,如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全党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全面总结经验教训,作出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央全会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彻底纠正并取得成效的典型案例。

着力推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具体制度建设

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中国共产党在着重进行基本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认真地进行具体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的工作方式以增强自我修正的能力。翻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早在1926年中共中央就通过巡视来了解和指导地方工作,纠正出现的错误。特别是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强调应当建立各级党部的巡视指导制度。1928年10月,中央“第五号通告”,正式颁布党内《巡视条例》,这个条例对为什么要巡视、巡视员的设置、巡视时间、巡视任务范围、巡视方式方法等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可以说,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党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巡视制度,加强党的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指导监督和纠正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但也要客观地说,巡视也曾出现过问题需要总结。

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长时期处于被敌人分割的、游击战争的并且是农村的环境之下,党曾经允许各地方党和军事领导机关保持很大的自治权,这曾经有利于各地方党组织和军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渡过长期严重困难局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同时,也产生了某些无纪律状态和无组织状态,使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损害了革命事业。随着党的不断成熟,革命事业的迅速发展,为了加强统一领导,党曾在六届六中全会、党的七大上作出党内报告和通报情况的规定。为及时反映情况,使中央有可能在事先或事后帮助各地不犯或少犯错误,争取革命战争更加伟大的胜利,从1948年1月起正式建立了严格规范的报告制度。历史证明,这个报告制度不仅对党内互通情况,互相监督,加强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执政党建设的角度来说,党内实行的报告制度,起到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作用,提供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制度保障,这些作法和经验是十分宝贵的。

创造了以全党整风为主要形式的自我纠错方式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针对党内出现的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和红军,以及在他们身上出现的破坏党的纪律的宗派主义行为给中国革命带来的重大损失,中共中央和下决心在全党进行一次整风运动,以反对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三种不良作风,加强党性和党的纪律。1941年5月,在延安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开始;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整风运动的结束。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通过,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确立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使全党在思想、作风和纪律上提高了一大步,增强了党性,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保证了党同心同德夺取民主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形成的这种集中整风的党内教育和整顿的方式,为加强党的全面建设提供了成功的样板,此后,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的整党、中共十二大后的整党、“三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都起到一定作用,特别是中共十以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又积累了集中进行党的教育活动的新鲜经验。

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期间,反复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学习中共党史并作历史决议期间,多次强调开展党内健康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还在整风过程中总结出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公式,即“团结――批评――团结”,并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中,将自我批评概括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为了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认为党内民主非常重要,“党内缺乏民主生活,发挥积极性的目的就不能达到。大批能干人材的创造,也只有在民主生活中才有可能”。只有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历来的原则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一切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分清是非,以达到弄清思想、团结同志的目的。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研修总结篇8

    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历史教育,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是,仍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历史教育囿于课堂的狭小圈子,相对封闭;师生关系是单向地、直线地发生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未得到全面的贯彻。这些都制约着历史教育功能的发挥,束缚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青岛市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历史教育改革突破口和着力点应该放在何处?这是我们一直在苦苦思索,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历史教育改革首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为目标,构建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历史“学习共同体”,使师生双方良性互动,教师努力充当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欣赏者。学生研究性学习,对历史学科而言,有其特殊的难度。历史过去性的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他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及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学生学习历史,远不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那样可以依靠解题获得成功的自信.从而树立持之以恒钻研的兴趣。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只有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手,才能真正使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上议事日程。为此,我们几经论证,开始尝试以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乡土历史选修课作为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我们除在课内专门开设乡土历史选修课外,还开辟社会教育领域,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实践。学生到社会上搜集乡土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于是,档案这种一直不为中学历史教学所重视的特殊的历史资料便显得格外重要。在学习中,学生走进档案馆,翻阅那一卷卷泛黄的档案,掌握了基本的搜集历史资料和分析处理其中有效信息的方法,进而促进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档案是历史的特殊载体,它与学生课堂上接触的教材等历史载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未加雕凿”。加工前的历史载体显然要比加工后的历史载体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产生无穷的探究欲望。没有主体探究欲望的研究性学习是流于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是不会产生持续的、长久的学习效益的。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对加工后的历史载体(教材)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与乡土历史相关的课题,然后到档案馆中去探究未经加工的历史(档案)。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提炼出符合历史本相的有效信息。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学习得到深化与活化,而且可以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终生受益的历史研究方法与历史思维能力。

    近年来,青岛市一些学校以利用档案为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搞得有声有色,通过积极探索,初步取得一些经验。其中,青岛第十九中学结合学校地处胶济铁路附近,铁路职工子弟比较多的特点,在高一年级进行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时,组织学生分期分段进行胶济铁路简史的研究性学习。如,对去青岛档案馆查阅、摘抄档案资料的学生,先经过简短培训,使他们对查阅档案的基本方法有所了解,知道如何利用档案馆的目录卡片,根据卡片的内容提要和编号,查阅全宗、案卷。面对浩繁卷帙,学生们一开始不知从何处下手,这时教师充分体现其主导作用。教师巧立一些专题,以指导学生资料的搜集,诸如:“通过德国总督府编制的文件,分析德国殖民者修筑胶济铁路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胶济铁路管理当局的年度报表,分析胶济铁路的修筑功大还是过大?”学生们利用每周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时间,走进档案馆。他们足足搞了一个学期,搜集了大量专题性资料。在学期末举行的总结会上,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最有特色的,是前往档案馆的同学精心设计了一张醒目的统计图表,将德国修筑胶济铁路的投资与铁路修成后掠夺的财富放置在一张表上,使人一目了然。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成果,对德国殖民者的侵略行径进了剖析。前往档案馆的同学结合搜集的第一手资料指出,德国殖民者投资修筑胶济铁路,是需要加倍“回报”的,那就是他们要长远地掠夺铁路沿线的财富,已经掠夺的44%多万马克不是其终极目标,因为这个数字是根据胶济铁路当局1898年至1914年的报表统计的,如果不是1914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夺占青岛这个意外事件的话,德国殖民者的掠夺会进一步发展。尽管同学们的研究成果是初步的,还显得有些稚嫩,但却是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学习实践的产物,从中透射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这正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依托档案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让学生走进档案馆学习历史,可以改善历史教育结构,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营造学生爱学历史、会学历史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