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平面镜成像实验8篇

时间:2023-03-16 15:50:01

平面镜成像实验

平面镜成像实验篇1

关键词:平面镜成像实验;实验教材;实验过程

在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探索科学规律,提倡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特别是对“平面镜成像”这一实验做了大胆改进,《平面镜成像》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要想让同学们很好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光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而应该通过实验来达到目的。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致使该实验存在着一定误差,因此,我尝试着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一、改进实验器材

传统的实验器材是蜡烛,蜡烛燃烧时教室内烟熏火燎,而且蜡烛消耗量较大,资源容易浪费。针对这一点,我对实验教材做了改进,改用两幅大、中、小三种型号的象棋子,因为象棋子比较便宜,而且能够长期使用,避免了资源浪费。

二、改进实验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把学生分为两人一组,让他们在桌面上铺一张纸,把纸对折后平均分为两部分,然后让同学们在折线位置竖上一块玻璃板,这条折线就表示平面镜位置。把中号棋子的正面朝上放于玻璃板左边,这时就能看到玻璃板右边出现了一个棋子的像,然后调整一下玻璃板和桌面的夹角,使棋子的像成于桌面上,想法稳定玻璃板,并测量棋子和桌面夹角。同样的分别拿出大、中、小不同型号的棋子在右边桌面上做移动,直到与左边棋子的像完全重合为止。重复实验过程,把每次得到的数据填入分析表中,这时就很容易地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

总之,改进后的平面镜成像实验弥补了传统实验的不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了,他们的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积极探索新课标精神,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大胆改革,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月梅,何晓燕,欧阳艳.一组中学物理实验的改进[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2]胡远富.对初中物理一个演示实验的改进[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

平面镜成像实验篇2

【关键词】实验探究变难为易易于操作省时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P58),在这一课的教学学习过程中,都是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算是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但是,我们想过没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或者没有条件也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而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我们尽量做到变难为易,让学生有宽松时间,让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喜悦。现在就本节教学内容的一点看法和实验改进意见与同行们商榷。

一、虚实像的探讨

在本节教材中有一个“加油站,物理学中把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称为实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直接看到的像称为虚像。”本人认为“加油站”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实像与虚像的区别。但其中“只能用眼睛直接看到的像称为虚像”这种说法有不对之处。因为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直接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比如:在该实验中成的虚像要透过玻璃才能看到,不透过玻璃看不到。再如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要透过凸透镜才能看到,不透过凸透镜是看不到的。我们把玻璃和凸透镜都看作是光学元件,说明虚像只能通过光学元件才能看到。

关于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应该从两个方面:

1、理论法: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要求老师掌握,便于执教过程中在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时不犯知识性的错误)。

2、实验法:实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肉眼能直接观察,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只有通过光学元件才能观察到。

二、实验改进意见

无论在课改前,还是课改后,“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一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步骤都完全一样。

器材: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一块玻璃板,玻璃板支架,一张纸,一个光屏,一把直尺和火柴。

操作步骤:

(a)将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上一个侧面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后的蜡烛的像。

(b)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c)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d)用直尺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分析:由(a)、(b)步骤总结:平面镜成像为正立虚像没有疑问。

由(c)步骤总结,像与物的大小相同,没有疑问。

但是由(d)步骤来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时,我的认为是意图较好,但不适合课堂,因为把蜡烛和玻璃竖立在纸面上拿上拿下,又加上蜡烛不易立稳,还要在纸面上作记号,连线,再用刻度尺来测量距离等就相当费时。所以,无论是学生分组探究还是教师演示,往往是一次实验就草率了事,总结出“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样的结论,难道你不担心,学生会怀疑是偶然性吗?如果是教师演示的话,我怕学生还会怀疑,这是一种特殊,是老师的有意设置。

为了避免学生的怀疑,我上这节实验探究课时,就不用纸和刻度尺,改用了光具座(光具座上有刻度标尺),其他器材与教材相同。

课前准备:每组一个固定玻璃的木方,通过木方能将玻璃竖立固定在光具座的支柱上(玻璃可以水平转动),每组二个内径与支柱和蜡烛直径相同的塑料管,能将支柱与蜡烛连接,且竖立固定于光具座上。

实验步骤:与教材上的(a)(b)(c)(d)四步骤一样,但对比起来,优点略有显现:①不用在桌面上垫纸,不会担心蜡烛立不稳,不作记号,不连线,不用刻尺测量距离(在光具座刻度标尺上直接读数,既省时又准确),更不用把蜡烛拿上拿下。②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只需在光具座上移动两支蜡烛,就可重复多次实验,不就避免了一个担心,“学生怀疑是偶然性,特殊性吗?”③对于具有发展潜能的学生,我们将光具座左右适当偏倒,学生会看到物体怎么变,像就怎么变,始终是关于平面镜对称。还可将玻璃水平旋转,使燃烧的蜡烛不在玻璃正前方,在不同的角度同样可观察到蜡烛的成像。为什么不在玻璃正前方也能成像?又为什么在一边看得到,在另一边却看不到呢?让同学们去思考吧!如果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就能顺理成章的总结出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通过课堂实践,“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改进后,不但学生确信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的规律是普存在的规律,而且还能做到分层次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都有收获,比如:差生能报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中等成绩的学生基本能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优秀学生能做一些超越教材要求探究(如:没有在平面镜正前方的物体能成像吗?)。我认为要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我们一线教师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材料,精心设计实验,使实验的可操作更强一些,多让学生自主探究。

总之,教学实验的设计要求是简单、直观且能说明问题,更重要的是实验探究过程也要体现分层次教学,要绝大多数学生能获得最基本的知识,但知识的获取“上不封顶”,所以又要能够挖掘优秀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刘玉中.《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OL].互联网-人民教育出版社网-初中物理

[2]王婧.八年级几种物理教材科学方法分析比较[D].云南师范大学

[3]凸透镜成像规律[OL].互联网—百度百科

[4]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某同学利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OL].互联网

平面镜成像实验篇3

一、现行实验出现误差的分析

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使用的主要器材—平面镜是由平板玻璃制成的。平板玻璃本身存在一定的厚度,而反射面在玻璃板的表面,实验操作中测量出的物距与像距数据不相等,而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如果在实验操作中眼睛正对像的位置,数据的差就是玻璃板的厚度。2012年南京市物理教研室在高淳某中学开设市级公开课《平面镜成像》,教研员许志老师评课时说,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省内部分初中物理教师进行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其中就有平面镜成像实验,操作结束后有关专家点评,由于玻璃板厚度会引起误差,所以平面镜成像实验数据记录表中物距和像距的数据不应该相同。

2012年《物理通报》第2期发表了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吴德兰和秦萌的论文《平面镜成像实验的像距系统误差分析》,他们认为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有:(1)尽量选择薄的玻璃板;(2)尽量选择折射率小的玻璃板;(3)眼睛的位置尽量正对像的位置。

二、对该实验改进的一点设想

笔者的设想是,将反射面设置在玻璃板的中间。实验操作中,测量物距与像距时从玻璃板两侧的表面出发,测出的像距和物距数据就一样了。当然这时的物距与像距不是从反射面算起,而是玻璃板两侧的表面,误差仍然存在。

三、改进实验器材的具体方法

现有的器材有一层深色的涂层,这就是反射光的涂层。这涂层的特点是既反射光又透光,类似于夏天戴的太阳镜片。通过查找资料得知:镀膜玻璃可分为阳光控制镀膜玻璃和低辐射镀膜玻璃。(1)阳光控制镀膜玻璃,是对太阳光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的镀膜玻璃。这种玻璃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镀膜层具有单向透视性,故又称为单反玻璃。(2)低辐射镀膜玻璃,是一种对远红外线有较高反射比的镀膜玻璃。这种玻璃对于太阳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有较高的透过率。

如果用玻璃板来制作镀膜玻璃,由于玻璃硬度较高,加工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没有现成的材料?笔者想到了实验室用的橱窗卡,商品名字叫桌牌(如图1所示),是有机玻璃材质,硬度较低,加工起来也方便,它做橱窗卡时也是二层有机玻璃板夹一张卡纸,还有个底座,将底座锯开一分为二正好做支架(如图2所示)。如何做得具有镀膜玻璃一样的效果呢?笔者想到了家装材料中的玻璃贴膜,迎光的一面具有镜子特性,背面则可以透视(如图3所示),可用它贴玻璃膜。

图1 图2

图3

玻璃膜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高透型,保持了最高的透光率,又能最大可能地吸收太阳能;(2)热反射型,具有良好的遮光性能和隔热性能;(3)单向透视型,具有最高反射太阳辐射热和可见光的性能,迎光的一面具有镜子特性,背面则可以透视;(4)中高透视型,既保持了较高的透光性,又阻隔了一定的太阳热能。

笔者选择的玻璃膜是单向透视型,这样会给实验操作带来方便。平面镜成像实验就是要求既具有镜子特性能够成像,又能透光方便观察。

玻璃膜的粘贴需要一定的技术,加工前要用练习膜多次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玻璃贴膜的方法:(1)裁膜,利用美工刀按需要尺寸把玻璃膜裁好。注意,玻璃膜分两层,一层为无色透明的称为保护膜,一层有黏性带颜色的称为贴膜。(2)贴膜,在清洗好的有机玻璃板和贴膜上喷水(把保护膜分开,带胶的那面喷水,胶面是贴在有机玻璃上的),把膜贴到合适的位置。用膜刮把里面的水刮出来并刮平。喷水是为了暂时阻挡膜的胶性出来,这样才好控制膜。膜面直接刮的时候只能用软刮,如果用硬刮片或者塑料刮片,得重新按贴膜方法用保护膜盖好膜面再刮,免得刮坏膜(如图4所示)。

图4

加工后的实验器材如图5、图6所示。

图5 图6

平面镜成像实验篇4

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

从生活走向物理,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提出物理问题,引领学生猜想与假设。例如,教课版八年级《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照镜子出发,提出“平面镜到底能成什么样的像?像和物大小一样吗?像和物到镜子的距离如何”等诸多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照镜子的生活体验,进行猜想成像性质,于是各种猜测就出现了。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内心的假设,虽然猜测很简单,表达不甚准确,但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让学生制定计划,动手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了猜想与假设之后,就要验证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装置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找两支相同的蜡烛?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有什么关系?

4、平面镜成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5.平面镜如何放置最好?

6.两只蜡烛是否都需要点着?

7.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8.实验操作程序是什么样的?

根据上述问题和猜想,明确实验原理、实验目的,让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物理,教师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针对探究的方案进行指导,并做出适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良,从而确定了实验方案。

三、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动手实验前,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完成探究步骤,同时提醒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怎样才能保证器材安全,怎样减小误差,怎样让实验更方便操作等等。让学生尝试选择探究所需器材,比如使用什么仪器才能测量像距、物距?为什么选择平板玻璃而不选择不透明的平面镜?让学生形成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选择实验器材的意识,逐步提高全体学生选择实验器材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学生在桌子上平铺白纸,在镜前点燃蜡烛,但手不能伸到镜子里去,自然的想到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上一只没有点燃的蜡烛,移动位置观察到了和点燃的蜡烛完全重合的像,看到蜡烛燃烧但没有点燃,得到了平面镜成虚像的事实。

实验数据是形成科学结论的证据。因此,一定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认真收集数据。同学们观察、记录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得到多组实验数据,并记录在表格中。学生有了探究欲望与勇气,他们还要继续探究平面镜斜放成像如何?等等。虽然平时有些学生不爱动手,但在其他同学的影响、老师鼓励下,也踊跃的参与到探究中来。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分析概括、交流及科学探究能力。

五、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科学探究目的,是为了通过探究发现客观规律。学生进行实验后,各小组根据实验记录数据及实验现象,分别综合、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平面镜成虚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连线与平面镜垂直。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产生紧迫感,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研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产生1+1>2的效果。

六、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已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理想,更要关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自主参与程度。不管实验结果如何,在得出实验结论之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探究过程的有关问题:

1.你的猜想和实验结论是不是相符?

2.你的结果和其他同学相比有没有差异?

3.在探究过程你是否发现了新问题?

4.你对这个实验装置是否满意?如果不满意是否有新的改进?

平面镜成像实验篇5

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这是由于光的反射所形成的虚像;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可以确定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到平面镜的距离,发现二者距离的大小相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平面镜成像实验篇6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虚像的概念,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运用。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用具】

教师演示:平面镜,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多媒体设施及多媒体课件,激光演示器。

学生实验:玻璃板1块、2个相同的蜡烛、火柴、小平面镜、实验记录纸1张,直尺1个,相同的夹子2个。

【前置性作业】

1.在家中:站在穿衣镜前,前进、后退等变换各种姿势,观察自己镜中的像。

2.在学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A当镜子前的物体,B当镜中的像,A摆出各种姿势,B随之变化,其他同学观察并纠正B的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平面镜,观察自己。

学生活动:拿起桌上的平面镜,观察镜中的“自己”。

教师:在我们照镜子的时候常能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自己”,虽然镜子往往比自己的头要小得多,但我们仍能看清自己的脸面。其实,镜子里的这个“人”就是你的像。那么,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玩一个游戏。

二、进行新课

(一)进行游戏

在黑板的正中间画一个竖直的大平面镜符号,请一位同学A站在镜前当物体,再请同学们选出另一位同学B当镜中的像,站在镜后。

教师:B同学站的位置对吗?

学生根据B同学所站的位置进行评价。

教师:请A同学前进、后退、左移、右移,并摆出不同的姿势,B同学随之变化。

学生:观察A、B同学的位置和姿势,进行评价。

教师:在引导A、B同学进行游戏时,适时介绍像、物、像距、物距等概念。

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猜想。

(二)进行猜想

教师:根据刚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想,平面镜中的像与物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1:像的大小和物的大小可能一样。

学生:像距和物距可能相等。

教师:请仔细观察A、B同学和平面镜,同学们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2:A、B同学关于平面镜好像是对称的。

教师将学生的猜想逐一板书在黑板上。

(三)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1.组装实验仪器

教师:(逐一介绍实验仪器)请各小组组装好自己的实验仪器。(将实验记录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并将玻璃板竖直立在记录纸上画平面镜符号的位置上)

学生:小组长带领各成员将各实验仪器组装摆好。四个大组组长检查各小组的组装情况,并及时给予纠正。

2.学会观察像和找到像的位置

教师:请学生将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前方并点燃,请学生观察镜中的像,并用手伸到镜后去抓像。

学生:点燃蜡烛,观察像并用手去抓像。

教师:(问学生)能抓到像吗?

学生:抓不到。

教师:这是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教师:虚像只能看得见,却摸不着,虚像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如何在纸上记录“像”的位置呢?

学生讨论。

教师:请一位同学说明方法。

学生:取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使之与镜后的像完全重合,放好,再用笔在记录纸上画出镜后蜡烛的位置,即记录了“像”的位置。

教师:非常棒!这位同学运用了“等效代替”的思想完美地解决了问题!能想出这个办法的同学极具创新思维,很有科学家的潜质!

3.分组实验并分析论证

教师:请各小组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各个猜想是否成立。

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同时完成分析和论证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与评估

(1)实验交流

教师:请各小组上讲台汇报实验过程和结论。汇报时请同时展示你们的实验记录纸。

小组1:我们小组验证了“像物是否等大”这个猜想。我们把蜡烛A放在镜前点燃,然后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镜后,发现蜡烛B总是能和A的像完全重合,因为A和B完全相同,所以A的像与A本身大小相同,改变蜡烛A的位置,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那就是像的大小总是和物体的大小相同。

小组2:我们小组验证了“像物是否等距”这个猜想。我们将蜡烛A依次放在了三个不同的位置,并分别记录了对应的像和物的位置,然后用直尺量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发现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总是相等的。

小组3:我们小组验证了“像和物是否关于平面镜对称”这个猜想。我们将蜡烛放在不同的3个位置,并分别记录了三次对应的像的位置,然后我们沿着平面镜所在的线将记录纸对折,发现蜡烛三次的像和物都能对应重合。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总是关于平面镜对称的。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2)误差分析

教师:汇报交流的这几组同学实验非常成功,可是下面也有一些同学实验现象却没有这么明显,是哪些原因导致我们实验不成功呢?

学生1:实验时记录位置不准确。

学生2:平面镜没有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

学生3:蜡烛底部不平整。

……

教师:结合学生所说再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误差分析。

(3)讨论交流

为什么要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为什么要准备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可不可以用两枚相同的棋子代替蜡烛?实验时为什么还要用到实验记录纸?为什么要垂直于水平面放置玻璃板?如何放置两支蜡烛(谁前谁后)?为什么要更换物体的位置做重复实验?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四)平面镜成像原理

1.利用平面镜和激光演示器演示实验: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平面镜反射光线的情况。

2.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3.教师让学生解释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五)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列举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播放视频:《平面镜的发展史》。

师生共同总结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1)利用平面镜成像;(2)利用平面镜改变光路。

(六)阅读提高

让学生按小组阅读讨论课本中的“科学世界”,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的作用及其应用,进一步理解“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同时,教师利用激光演示器向学生演示基本的实验现象:凹面镜使平行光会聚,凸面镜使平行光发散,加深学生对几种镜的作用及光的传播特点的理解。当然,凸面镜和凹面镜也能成像,其特点与平面镜成像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可让学生课后自行探究。

三、课堂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可以从知识上进行总结,也可以从学习方法上进行总结。

学生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等大”“等距”“对称”“虚像”。

学生2:这节课我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了实验,探究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生3:我们在验证“像物等大”这个特点时用到了“等效代替”的思想。

学生4:我们用“对折重合”的方法认识到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使我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物理。

……

四、巩固练习

1.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1、5

2.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玻璃板的厚度是越厚越好还是越薄越好?

(2)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对蜡烛A和蜡烛B的要求是 ,这是为了 。

(3)在寻找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填A或B)一侧观察,实验中某小组的同学无论怎样调节玻璃板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重合,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4)有一个小组的同学用一棋子代替点燃的蜡烛进行实验时,却因看不清棋子的像而束手无策。你能帮他们想个办法看清棋子的像吗?

五、课余作业

1.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3、4

2.作有关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有益应用和不当应用的调查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实验仪器中有一对夹子,把它们夹在玻璃板的下方两角处,可以很好地将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竖直且稳当。

实验记录纸上事先画好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并平行于平面镜前后等间隔地画一些刻度线,有利于学生验证实验结论。

现在全国都在提倡生本教育,大部分教师都在摸索前置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本堂课就在尝试着践行这种理念,实验效果很好。

平面镜成像实验篇7

1 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多媒体播放:茶色玻璃板后有一支蜡烛在玻璃杯中燃烧,然后向玻璃杯中加水直到把蜡烛火焰浸没,但是它仍能在水中燃烧,这与日常生活经验是相矛盾的,这使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矛盾冲突:蜡烛火焰怎么可能在水中燃烧呢?这时老师问: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真实的蜡烛火焰吗?若不是,那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而后老师告诉学生这是蜡烛火焰在玻璃板中的像.由此引入新课.老师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平时照镜子的情景,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的像在哪里?(2)像的大小和你自己一样大吗?(3)镜中存在一个真实的你还是虚假的你?(4)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关于第一问题,有的同学说像镜子后面,有的同学说像在玻璃中,有的学生说像在平面镜的后表面上.关于第二个问题有的学生说像大物小,有的学生说像是近大远小,有的学生说是像小物大,也有的学生说像与物一样大.关于第三个问题,有的学生说如果像能呈在光屏上,则为实像,若不能则为虚像.关于第四个问题,有的学生猜想,像到平面镜距离大,有的学生认为物到平面镜距离大,还有的学生说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最后老师总结:猜想是否符合实际还要用实验来验证.

2 设计实验

在实验之前,我们还需要解决下列问题:(1)怎样确定像的位置?(2)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3)玻璃板是否能成像?关于这些问题是比较难的,本人利用刚才多媒体展示的蜡烛火焰在玻璃杯中燃烧的情景加以启发引导,学生讨论非常热烈,最后形成共识:让某个物体与像重合,物体所在的位置即为像的位置,若物体与像完全重合,则像与物大小相等,否则像与物大小就不相等,即用物体来代替像.这时老师再次提问:根据你们以上的分析,你能说出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主要实验器材吗?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3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按照书上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测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应是以玻璃板后表面为准,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实事求是地如实地记录实验数据,不许弄虚作假.且要不断变换卡通人A的位置,重做几次,并把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大小分别记录在如下表格中.教师取某一小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以供分析.

实验小结

(1)平面镜所成的像_______(能/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_______(实/虚)像.

(2)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_______(相等/不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垂直/不垂直).

(4)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相等/不相等)

(5)物与像______(是/不是)上下颠倒,_______(是/不是)左右相反.

在分析实验数据时发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总是小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这时有的学生说书上结论是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而我们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却不是这样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时老师应表扬这位同学的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此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实验中是用玻璃板来做实验的,玻璃板是有厚度的,玻璃板的厚度是否会影响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继续探究.学生分别用4 mm,3 mm,2 mm厚的玻璃板来完成实验.某一组学生测得的数据如下.

从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出,玻璃板越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差就越小,进一步推理得出:当玻璃板没有厚度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就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因此,我们书上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是把平面镜当成是没有厚度的理想化的模型,现实生活中的平面镜是有厚度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事实上并不相等的.

小结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1)像与物的大小总是相等.(2)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在理想化情况下).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 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多媒体播放: (1)平面镜对人类有益的一面,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2)平面镜对人类有害一面,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多媒体展示:

(3)镜花水月,杯弓蛇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请你利用平面镜知识对它们加以解释.在你学过的古典文学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4)介绍古代的潜望术

平面镜成像实验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学会用光的反射定律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了解“虚像”

课前自助:

1一束激光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是35度时。反射角是________度。

2当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时,入射角是

;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了

的缘故。

情助激趣:

猜谜语:一物生得巧,家庭少不了,你哭它就哭,你笑它就笑。(打一生活用品)

教学流程:

自助反馈:

互助探究: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2、提出自己的猜想

3、 设计实验:器材:

4、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①在一张大纸中央画一条线作为平面镜位置,竖立上玻璃板

②点燃一支蜡烛,放在镜前,从镜前看到一个像,在像位置上放光屏,直接看光屏上有无烛焰的像。若光屏上有像,则为实像,无像则为虚像。

③取另一支等大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后移动,直到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铅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移动点燃的蜡烛,改变到平面镜的位置,重复③,同时注意,观察像和蜡烛的大小。

⑤用尺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入下表中。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与物大小比较(放大或缩小)

第一次

第二次

5、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____________像。

②像和物体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

③像和物的连线跟镜面_____________。

④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______________ 。

补助测学:(共10分)

1.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竖直立一块

作为平面镜.实验时,要使镜后的物体与镜前相同物体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

,从而能得到像与物等大、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如果把像和物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还可以看出,它们的连线与镜面互相_______。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像。(填“实”或“虚”)

3、小红站在穿衣镜前0.3m处,她在镜中的像与她的距离是_______m。

4、在距平面镜5cm处,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如果把平面镜移到刚才蜡烛在镜中的像的位置,那么此时蜡烛在镜中的像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变为_______cm。

5.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应与(

A、物体的大小有关

B、平面镜的大小有关

C、观察者距镜面距离有关

D、物到镜面的距离有关

6.人逐渐向平面镜靠拢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续助提升:

(必做)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1中物体的像。

2、如图11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⑴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

⑵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如果在图a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_________(填写“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所示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