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8篇

时间:2023-03-16 15:51:33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1

尽快研究、出台规范民营旅游企业投资行为的具体地方性法规及实施细则,对实际执行中一些不按照规定擅自开发、突破限制性政策盲目建设、投资开发强度过大造成资源不可恢复性破坏、侵蚀公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等行为做出明确界定,并确定严厉的处罚标准,使相关部门在对民营旅游企业进行资源开发行为监管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造成投资浪费和文物、环境的破坏。

2.加强监督管理。

严格实施项目开发评估制度。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对所开发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资产评估、审批制度,科学地确定旅游景区的承载能力,运用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控制旅客超量涌入景区,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要确保项目开发在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指导下进行,坚决禁止违反规划、仅凭个人兴趣好恶乱开发等破坏资源的短期行为,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科学推进资源保护与利用。严格民营旅游企业“进入退出”。采用公开招标等公平竞争性手段吸纳民营旅游企业进行景区开发,对中标企业进行深入调查,摸清实力底数,确保企业制度完善、有投资实力、社会责任感强的民营企业进入旅游产业。同时,要签订经营合同,约定投资数额、开发时限、建设内容和发展目标等内容,作为有效规范和制约民营旅游企业的依据,保证旅游景区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对企业开发建设进行严格的监管,要精心谋划,选择优秀施工队伍,严格施工监理,确保工程质量,注重细节,把每个项目做精,开发出独具魅力的旅游精品。经营期间,要对生态环境实行定期监测,确保生态资源的可持续保护。

3.完善旅游配套功能建设。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在对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强对交通、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对交通、环境治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可采取政府主导、支持,企业参与、配合的方式来降低民企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压力。做好社会安全、紧急救援及旅游接待辅助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服务。

4.规范民营旅游企业融资方式。

企业融资是企业成长的过程,也是企业走向规范化的过程。要引导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不断促进企业走向规范化,通过企业规范化来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一是要提高民营企业对融资的认识,要看到融资不仅仅是到银行贷款或是股权融资,还可以通过租赁、担保、合作、购并等方式来达到融资目的。二是要重视融资过程,聘请经验丰富、渠道广泛的专业融资顾问对企业融资及资本的运用进行整体的策划,充分考虑融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三要通过企业自身管理体制的完善来避免企业扩张过程中的经营风险,提高还本付息能力。

5.引导民营旅游企业提高组织与管理水平。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2

增长极理论在我国起步比较晚,随着增长极理论在我国各个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21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将增长极理论引入旅游业,提出了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初步概念。但当时有关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文献只有零散的理论节点,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陈俊伟(2000)论广西旅游业的新增长极中首次提到旅游增长极,文中探讨广西旅游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只重视桂林旅游的发展而缺乏新的旅游增长极。苟小东,张燕,王谊(2001)在陕西省旅游产业布局的新构想中比较早的提出了旅游增长极,文中提到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不能走单增长极的孤立道路,必须建立以多个旅游地产增长极为节点的旅游线路和网络体系。赵现红,吴丽霞,马耀峰(2004)针对陕西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应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原因,提出培育新的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整体提升陕西旅游业。李秀霞(2005)文中指出吉林要想实现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选择和培育对区域旅游产业地产经济增长起带头作用的增长极。杨阿莉(2006)进一步运用增长极理论来指导西部旅游规划。朱葛劲,朱创业,庞筑丹(2008)基于增长极效应理论来分析秦巴地区旅游竞合分析,明确该区域旅游增长极。

二、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属于非均衡增长理论。后由其弟子布德维尔赋予增长极地域性,将这一理论细化到具体的空间上,形成了现今区域经济发展广为应用的理论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布德维尔指出,增长极是指不断增长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步发展。这种经济活动的极化必然导致地理分布上的极化,其极化效应是导致城市区域的扩大和不断繁荣。随着增长“极核”的形成和发展,还将产生经济扩散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增长极理论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本文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着重从理论基础、地产优势、以及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等方面,阐述了湖南省选择增长极开发模式的有利条件。

三、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分析

(一)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极化作用

旅游产业增长极一般都具有旅游资源优势、旅游区位优势、旅游政策优势等。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旅游规模经济,产生极化作用。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确立以后,增长极内部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部门)都得到了良好发展,接待游客人数持续增加,旅游产业地产经济收入总额不断上升,旅游产业利润更是快速提高。而收入的增加也进一步推动了该省增长极高附加值旅游产品的开发或更多游览景点的建设,促进更多的旅游要素资源向省域增长极核心区域集中,旅游产业这种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湖南省增长极地区旅游产业地产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增加了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最重要的是旅游产业的极化作用,有利于增长极地区旅游企业开展专业化合作,进行旅游联合促销、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旅游形象整体设计、以及旅游线路整合,提高增长极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提高了其区域的旅游产业化水平。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3

关键词: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经济理论

内蒙古自治区有着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有着蒙古族丰富的存在形式,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形成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实施,带动了西部地区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体育旅游业的成长与发展,为内蒙古自治区体育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使内蒙古地区的体育产业无论从实践上还是理论角度,迎来了新起点。整体上看,内蒙古自治区关于体育产业、体育旅游的研究较少,对于体育以及经济理论研究缺少较为深入性的探究,没有起到理论支撑实践的必要条件,阻碍了其发展。因而需要从体育经济学、旅游学和民族学等多视角学来研究,将内蒙古地区体育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内部各种因素和内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来探讨内蒙古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运用产业化的视角,探索内蒙古自治区体育旅游产业理论的内容与价值。

1.关于内蒙古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内蒙古地区面积辽阔,是我国东西跨度最大的省份。也成就了多样的自然形态,有着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形态。如东部的草原、西部地区的巴丹吉林沙漠;兴安盟的大兴安岭森林、中部的阴山山脉;多样的蒙族文化民族特色。多样的蒙古民族生存发展为体育旅游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基础。内蒙古地区独特蒙古民族文化,孕育了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开发内蒙古体育旅游的特有优势。

2.提升民族体育产业理论的研究

2.1蒙古族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内蒙古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内蒙古体育旅游有着巨大的发展领域和价值。目前内蒙古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缺少稳定的调控,相对较为单一,是较为粗放的发展形式,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该地区基础产业发展、经营方式有待完善、体育旅游产品有待进一步开发、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政策规范,存在的问题成为了阻碍自治区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相比而言最为严重的问题则是对本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和重新认识。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要走向更高、更广阔的平台,就要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深入研究本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和经济领域。

2.2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重要地位的需要

作为内蒙古旅游业色鲜明的一部分,体育旅游业也将成为拉动地区旅游经济的新亮点。我们重视它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同时也必将在内蒙古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及优势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现有发展水平,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的理论深度。借鉴发展较快的其他省份的发展模式,将旅游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中进行培育。同时需要理论不断重视和加强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理论的研究,以体育产业的深度为突破口,加大创新与合作的力度,突出在当今经济社会中的重地位。

2.3制定完整的内蒙古自治区体育旅游产业指导方向

产业的指导方向是产业经济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产业指导方向,是为各地政府部门制定相配套的产业政策理论提供依据。目前国内并针对体育旅游业的相关指导政策,内蒙古地区体育旅游产业更是相对落后,也没有地方性的建议及要求。特色体育旅游发展较好的等省、市制定了部分相关内容和管理制度,且处于相对初级的状态。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的成长需要相关法规的支撑。

3.内蒙古体育旅游业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产业是指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集合。产业中的各种分类构成了基本的经济整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所占比例也在做着微笑的调整。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地区的新型产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也作为综合产业的一种,与该地区其他产业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些构成都构成了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对象。

3.1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与体育产业间的联系

体育旅游产业是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的交叉产物,二者是广义范畴,依赖于更为广义的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融合了两者的共同特性。研究的初衷应该是基本理论的梳理,涵盖其结合的社会科学背景,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它们服务对象的一致性程度。

3.2关于内蒙古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初衷

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在原有旅游产业的基础与体育的交叉理论作用下形成的。所以二者相互的作用与联系十分重要,由此确立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经济理论的基本方向。出发点应放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外经济发展的角度,以发现其内在规律为研究动机,发掘内蒙古地区体育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3.3内蒙古自治区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近年来内蒙古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经历了发展的初期,如今的发展应站在更为长远的视角下,针对长期的发展目标制定更加科学的规划。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持内蒙古自治区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怎样保持产业的规模,发展过程中坚持的主导方针是什么,如何丰富消费种类,吸引消费人群等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4.研究方法

4.1调查与理论分析并举

对于内蒙古体育旅游业蒙古民族文化与特殊的高原的特点形成了它独特的存在形态,尽管特点明显,依然伴随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实践的调查,如对牧区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的调查还需进一步加强,通过实地考察,较好的掌握内蒙古地区有关体育旅游业方面的相关内容。从而在调研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法,挖掘体育旅游业相关构成及影响要素。

4.2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结合

内蒙古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是介于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之间的。在对待地区性产业的相关研究时,不但要从微观的角度出发,研究内部的微小变化和作用关系,衡量具体的要素;还需要加强宏观层面的研究力度,从当今国内的整体经济产业现状出发,在西部大开发和西部经济社会繁荣稳定的层面进行分析。

4.3理论与实践分析结合

在产业经济领域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较为常见的研究方法,前者主要研究经济现象,即考虑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怎样运作的,而不回答这样的运作效果是好是坏。后者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怎样的,并对经济活动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作出判断的。在研究内蒙古自治区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当中,我们对初期发展的基本要素有了一定了解,仅处于起步状态,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与规范分析进行相结合,提高对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相关认识。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4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各地旅游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关中—天水经济区在旅游资源、经济基础、交通设施、产业政策等基础条件方面具备比较优势,为区域内旅游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可能性。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应从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共同打造精品线路,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建立共享信息市场,实现区域旅游整体促销,鼓励区内各地市民互访等方面展开。

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总面积7.98万平方公里。该经济区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设施比较完善,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导下,在经济区内培育一体化旅游市场,实现区域无障碍旅游是其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提出的背景

1、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成立。2008年8月,由天水市旅游局发起,经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天水等六市旅游局共同协商,就关中—天水经济区六市间建立旅游友好合作关系事宜达成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六城市间成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西安市旅游局为常设执行主席方。这一组织的成立,使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问题被提上议程。

2、《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出台。200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改西部[2009]500号,以下简称《关天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关天经济区的发展上升到全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层面。《关天规划》明确要求:加强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旅游管理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经济区建设成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为了贯彻落实《关天规划》提出的这一产业政策,经济区内各大旅游城市展开联合行动。

3、西安、天水两市签署战略合作和旅游合作协议。2009年9月,西安市政府和天水市政府正式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市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和《旅游合作协议》。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将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交流与合作,构筑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旅游合作协议》的主题是:着力打造西安—宝鸡—天水丝绸之路旅游走廊,力争开通两市旅游专列,逐步推进区域内无障碍旅游,积极探索两地旅游一票制。

(二)关中—天水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1、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1958年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进行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资源状况来看,必须用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而旅游业就是这样的产业。旅游业具有较大的综合关联效应,其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相关联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事业、住宿业、房地产业的提升,而且可以推动与之相关联的铁路运输、餐饮、航空运输、批发和零售等产业的发展。

2、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1955),后经布代维尔(法)、弗里德曼(美)、缪尔达尔(瑞典)等人丰富和发展。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实施平衡发展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推动空间经济极化发展。建设增长极的根本目的在于释放极点能量,以带动地区的经济增长。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通过旅游一体化的发展,以西安作为增长极,通过区域之间的合作,释放核心区西安的经济能量,从而带动区内其他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点—轴”开发理论。完整提出“点一轴系统”理论的是我国着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该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客体在区域内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在“点”上积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点”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市,是区域内重点发展的对象。“轴”指由交通、通信和能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而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物质流和信息流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已经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中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区域旅游开发同样具有非常 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4、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由弗里德曼(美)在1966年提出。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核心区域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边缘区域组成,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但这种空间结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经济的区域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从关天经济区的实际来看,西安依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航空、铁路等交通条件及其在陕西省的重要政治地位,成为区域内旅游发展的核心城市,周围的咸阳、渭南、宝鸡、天水等城市为西安旅游业发展的边缘区域,表现为一个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

二、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的合作基础

(一)旅游资源基础

关天经济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等类型,既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众多的资源类型为旅游一体化整合、提高整体吸引力提供了基础,而其中最具优势的资源集中于历史人文方面,是国内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中的文化要素包括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中国始祖文化,大地湾、北首岭、梁带村、半坡等原始遗迹文化,周秦汉唐等中国盛世文化,麦积山、法门寺、大雁塔、楼观台、龙门洞等宗教文化,以及关山、秦岭、渭河等山水文化。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可以根据区域文化特征,在产品及线路设计、形象塑造、营销宣传等方面,从大区域整体文化入手,形成独具特色的整体性旅游形象。

(二)社会经济基础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继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之后我国西部第三个部级经济区,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各地在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西安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铜川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灰石、油页岩资源储量大;宝鸡工业基础雄厚,是西部工业重镇,装备制造业优势突出,重型汽车、数控机床、精密磨床、电子仪器仪表、石油钻采设备、铁路桥梁及钛材等60多个产品销量居全国或世界同行业前列;咸阳被誉为“中国第一”,拥有深厚的传统医学文化积淀,历史上名医药师荟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医学文化遗产,素有“医药保健城”的美称;渭南是陕西“粮仓”、“棉库”,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是陕西最大的果品冷藏群和全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基地,也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而今已成为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7),突出的农业优势使其被誉为中国“农科城”;天水有“陇上小江南”之称,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天水也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发展种植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为整个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三)交通设施基础

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关天经济区交通设施良好,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是这一区域的铁路交通动脉,随着宝天高速的开通,高速公路也横贯这一地区。目前关中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畅达的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特别是西宝、郑西高铁的开通和对高速公路的改造,以及各重点旅游景区线路的完善,使经济区的旅游交通更为通畅。根据《关天规划》方案,关天经济区下一步将继续大力发展公路及铁路交通,扩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建宝鸡机场,迁建天水机场。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所有县(市、区)通高等级公路,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

(四)产业政策导向

国家在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旅游业是经济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陕西是我国现代旅游发展最早的区域之一,而关中地区的旅游发展一直是陕西人文旅游的核心。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关中地区各地都出台了支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西安市以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主线,通过放宽旅游市场准入、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等保障措施,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一主导产业;渭南市发改委深入市内各景区景点调查研究,学习借鉴旅游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结合渭南实际,提出了《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咸阳与西安合作建立“大长安国际古都旅游圈”,以提高自身旅游价值;宝鸡市在2009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并成立文化旅游发展的专门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与旅游有关的招商引资项目;天水市通过制定高标准旅游规划、加强营销宣传力度、加大对旅游的投资来确保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并且主动与关中地区各城市联系,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经济合作共同体。地方政府种种积极的产业政策成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促进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共同打造精品线路

关天经济区内各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较强,要想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优势,区内各方必须用“大旅游、大发展”的思想指导旅游一体化发展,共同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打造统一的关天经济区旅游品牌,树立关天经济区旅游的整体形象。在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时,既充分体现各自的特色又能整合共同的优势,既有特色项目又不会产生近距离的替代产品,借对方的资源优势来弥补自己的资源缺陷,共同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线路,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完善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二)构建关中—天水无障碍旅游区

无障碍旅游是各旅游区为了消除区域壁垒,达到区域间旅游经济合作,旅游资源、产品、市场和信息的共享,实现旅游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新型的区域旅游合作形式。构建关天无障碍旅游区需做到以下几点。实现游客在关天经济区旅游过程完全无障碍,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都能达到同城旅游的效果;允许经济区内其他城市的旅行社在自己的区域内开设分支机构,鼓励优秀旅游企业跨城市连锁经营;逐步取消关天经济区内的国内旅游地陪制、跨城市旅行 社组团及其他旅游壁垒和进入障碍;在交通上,要突破行政区域界线,优化区域交通网络,实现区域内主要景点、景区之间的高可达性,从而真正实现无障碍旅游和区域旅游的—体化。

(三)建立经济区共享信息市场

区域旅游合作主体的行为决策是否有利于双方合作的展开,依赖于各合作方信息的对称性。因此,为了使区域旅游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各城市之间经济政策和相关措施要尽可能公开,以增加区域旅游合作的可预测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相互信息封锁而导致的合作风险。各地应加快建设区域信息化交流网,加强与国家以及国际相一致的电子商务规则标准和法规等方面的建设;建立区域信息交流协作机制,加强区域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内公共主干信息传送网、卫星传送网、信息应用系统的联通;联合出台电子政务信息和信用体系信息的共享方案,尽快建立跨省区、覆盖整个区域的旅游信息平台,保证游客在异地可直接了解到区域内任何一地的住宿、旅游产品等方面的信息,使各旅游城市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接待地,通过高效的信息平台,做到旅游信息共享,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四)实现经济区旅游整体促销

要加强关天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的交流,推动各市旅游共同发展。以提升区域旅游形象为目的,建立政府、企业联合的宣传促销机制,把一些品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进行打包宣传促销。各市应积极组团参加对方城市主办的线路推介会、旅游文化节、旅游论坛等活动,相互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在可能的情况下,联合组团参加国内、国际旅游展览会,共同编印旅游地图、旅游指南、旅游画册,制作旅游光碟,合力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积极利用政府信息网和旅游网,实现各市旅游网站友情链接,不定期区域旅游协作信息;对区域内各城市间旅游宣传片进行置换播出,让本市市民能够了解区域内其他城市最新的旅游资讯,激发市民旅游动机,实现客源互动;实现旅行社、星级饭店、景区、交通等宣传促销互动,使旅游线路推介宣传品进大堂、宣传音像品进客房、旅游工艺品和土特产进商场、菜肴风味小吃进餐厅;在本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设立区域旅游宣传咨询专柜,在星级酒店互相摆放对方城市的旅游宣传资料,扩大旅游宣传促销的覆盖面。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5

【关键词】增长极 极化作用 扩散作用

一、文献综述

增长极理论在我国起步比较晚,随着增长极理论在我国各个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21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将增长极理论引入旅游业,提出了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初步概念。但当时有关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文献只有零散的理论节点,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陈俊伟(2000)论广西旅游业的新增长极中首次提到旅游增长极,文中探讨广西旅游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只重视桂林旅游的发展而缺乏新的旅游增长极。苟小东,张燕,王谊(2001)在陕西省旅游产业布局的新构想中比较早的提出了旅游增长极,文中提到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不能走单增长极的孤立道路,必须建立以多个旅游地产增长极为节点的旅游线路和网络体系。赵现红,吴丽霞,马耀峰(2004)针对陕西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应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原因,提出培育新的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整体提升陕西旅游业。李秀霞(2005)文中指出吉林要想实现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选择和培育对区域旅游产业地产经济增长起带头作用的增长极。杨阿莉(2006)进一步运用增长极理论来指导西部旅游规划。朱葛劲,朱创业,庞筑丹(2008)基于增长极效应理论来分析秦巴地区旅游竞合分析,明确该区域旅游增长极。

二、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属于非均衡增长理论。后由其弟子布德维尔赋予增长极地域性,将这一理论细化到具体的空间上,形成了现今区域经济发展广为应用的理论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布德维尔指出,增长极是指不断增长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步发展。这种经济活动的极化必然导致地理分布上的极化,其极化效应是导致城市区域的扩大和不断繁荣。随着增长“极核”的形成和发展,还将产生经济扩散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增长极理论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本文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着重从理论基础、地产优势、以及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等方面,阐述了湖南省选择增长极开发模式的有利条件。

三、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分析

(一)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极化作用

旅游产业增长极一般都具有旅游资源优势、旅游区位优势、旅游政策优势等。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旅游规模经济,产生极化作用。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确立以后,增长极内部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部门)都得到了良好发展,接待游客人数持续增加,旅游产业地产经济收入总额不断上升,旅游产业利润更是快速提高。而收入的增加也进一步推动了该省增长极高附加值旅游产品的开发或更多游览景点的建设,促进更多的旅游要素资源向省域增长极核心区域集中,旅游产业这种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湖南省增长极地区旅游产业地产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增加了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最重要的是旅游产业的极化作用,有利于增长极地区旅游企业开展专业化合作,进行旅游联合促销、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旅游形象整体设计、以及旅游线路整合,提高增长极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提高了其区域的旅游产业化水平。

(二)湖南省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扩散作用

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部分旅游经济、旅游资源要素从极核地区向附近周围地区扩散、延伸,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湖南省旅游业在极化的最初阶段,极核地区能够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从而保证了游客顺利完成一次旅游活动。但是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游客承载量有一定的极限,到了极化的中后期,其游客容量超载,对增长极地区的旅游资源、生态平衡、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和城市交通等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其旅游投资与经营成本显著增加,阻碍增长极地区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湖南省旅游产业地产的增长极逐步扩大其增长极的区域地理空间范围,对越来越多的到访游客实施周围地区分流,依靠增长极地区来为旅游者提供其自身不能满足的旅游需求,从而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也就是所谓的扩散效应。

参考文献:

[1]陈俊伟.论广西旅游业的新增长极[J].旅游学刊,2000,(02).

[2]王谊,苟小东,张燕.陕西省旅游产业布局的新构想[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3]赵现红,吴丽霞,马耀峰.应用增长极理论整体提升陕西旅游业[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03).

[4]李秀霞.集安构建吉林省区域旅游增长极优势与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05,(08).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6

恩格斯认为,衡量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标志,就是数学在其中的运用程度。盖尔・詹宁斯认为短期内,旅游研究将继续使用实证主义范式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中国有中国的文化和国情,基于西方“定量”手段的旅游研究,似乎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和本国国情相结合的旅游分析,应该是我们需要的。“乘数效应”和“旅游卫星账户”不能很好的体现旅游的综合性和带动效应。因此笔者以重庆为例,基于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对重庆旅游产业组织形态进行探讨,以期对旅游的综合性和带动效应有进一步了解。水平有限,只求抛砖引玉。

一、范式和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源起于笛卡尔和牛顿,经过孔德的发展,实证主义开始被作为一种理解现实社会的方法;实证主义强调整个世界的运转是有一定的科学规律可循的,这足以解释各种现象行为间的因果联系。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最早由巴尼・格拉泽和安瑟伦・斯特劳斯提出;其包含了一系列灵活而系统的准则,在搜集和分析质性数据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扎根理论是通过实际观察,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与范畴,然后上升到理论,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 。施特劳斯将扎根理论对资料的分析称为编码 。本文遵循扎根理论的原始版本,即格莱瑟和斯特劳斯的版本。

二、研究过程

(一)资料搜集:深度访谈与样本选择

深度访谈是一种有效的定性研究数据收集方法。理论上讲,抽取样本应到新抽取的样本不再提供新的信息为止;但从扎根理论的成熟经验来看,样本在20-30之间为宜。笔者选定了24名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获得数据。受访者分布如下:6位旅游学者;6位旅游专业学生(研究生);6位旅游从业者(偏管理);3位旅游行政管理组织工作人员;3位旅游行业组织工作人员。

(二)开放编码

开放编码是指将资料记录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也就是根据一定原则将大量的资料记录加以逐级缩编,用概念和范畴来正确反映资料内容,程序为:定义现象(概念化)――挖掘范畴――为范畴命名――发掘范畴的性质和性质的维度。所得结果包括14个范畴,以及相对应的若干概念。详细如下:(1)范畴:“不好的”描述,包括概念:依赖性,难独立,弱势产业,夕阳产业,敏感性,脆弱性(2)范畴:“中性的”描述,包括概念:综合性,错综复杂,混合的,高关联的,被利用的(3)范畴:“好的”描述,包括概念:包括绿色环保,无烟工业,朝阳产业,带动辐射效应,综合效应高,软实力(4)范畴:特色经济,包括概念:信息经济,体验经济,声誉经济,服务经济,眼球经济(5)范畴:大旅游,包括概念:区域经济,营销一个省(城),产业融合,融社会经济文化一体(6)范畴:市场性,包括概念:资源导向,重在消费(7)范畴:三分天下,包括概念:游前,游中,游后(8)范畴:产业体,包括概念:产业群体,无“业”(9)范畴:有核旅游,包括概念:核心、辅助、相关三部分,核心清晰、边缘模糊(10)范畴:高层次,包括概念:不是经济,是人学,人本的追求(11)范畴:突出文化,包括概念:以文化为依托,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12)范畴:城市的旅游,包括概念:城市化,国际化(13)范畴:娱乐,包括概念:娱乐和休闲(14)范畴:高品质生活,包括概念:高品质生活,休闲,为生产,第二种生存空间。

(三)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指在不同范畴之间建立关联的过程,将众多范畴区分为主范畴与次、副范畴,并用来表明资料中各部分之间存在的逻辑关联。所得结果5个主要范畴及相应的次范畴。详细如下:(1)主范畴:旅游认知,包括次范畴:“不好的”描述,“中性的”描述,“好的”描述(2)主范畴:大旅游观,包括次范畴:大旅游,有核旅游,城市的旅游(3)主范畴:高层次导向,包括次范畴:高层次,突出文化,高品质生活(4)主范畴:产业形态,包括次范畴:三分天下,产业体(5)主范畴:其他,包括次范畴:特色经济,市场性,娱乐。

(四)选择性译码

选择编码是把核心范畴与其他的范畴系统地联结起来,搜集新的资料验证其间的关系,建立起概念密实、充分发展的扎根理论。通过逻辑梳理,以“旅游认知”和“高层次导向”两个范畴为基础,结合“其他”范畴,以“产业形态”范畴为抓手,围绕“大旅游观”这一核心。

三、文献参考与构建理论

(一)文献参考

尼尔・利珀提出旅游者在旅游期间的任何消费行为都是旅游业的收入。申葆嘉提出,旅游产业包括旅游业及社会非营利因素。罗明义把旅游产业划分为核心产业、辅助产业、相关产业。黄常锋等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链表现出“网状”结构。卡麦兹将旅游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所有经济产业中,空间上相互接近的,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家经济部门联系强的产业。杰克逊和墨菲进行了旅游的区域化集聚研究。

(二)理论构建

人作为智慧生灵,旅游是人类最原始的冲动,是以“游”和“娱”为核心导向的人类第二种生活方式,是人类区别于生活空间、工作空间的第三种生活空间(不否认重叠)。旅游不是生活必需品,是高质量生活必需品。综上,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旅游业包含的范围无疑是广泛的,且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观念的改变,旅游业的涵盖范围应该是灵活的,可变的。甚至可以说旅游业未来的涵盖范围是无限的。旅游业核心清晰,边缘模糊。重庆旅游应是一个产业体,而不是一个产业或产业集群。

进一步讲,从本质上说,重庆旅游经济不是产业经济,而是区域经济,只有以“治大国”的思维把握旅游,以“烹小鲜”的思维操作旅游,旅游业才能持久健康发展。树立“大旅游”的思维,此处“不赚钱”,自有“赚钱处”,靠“相关”赚钱,看重综合效益,注重软实力的提升,才能更好的指导旅游发展。突出文脉,地格,利用旅游,搞好区域营销与经营,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7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各地旅游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关中—天水经济区在旅游资源、经济基础、交通设施、产业政策等基础条件方面具备比较优势,为区域内旅游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可能性。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应从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共同打造精品线路,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建立共享信息市场,实现区域旅游整体促销,鼓励区内各地市民互访等方面展开。

    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总面积7.98万平方公里。该经济区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设施比较完善,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导下,在经济区内培育一体化旅游市场,实现区域无障碍旅游是其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提出的背景

    1、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成立。2008年8月,由天水市旅游局发起,经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天水等六市旅游局共同协商,就关中—天水经济区六市间建立旅游友好合作关系事宜达成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六城市间成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西安市旅游局为常设执行主席方。这一组织的成立,使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问题被提上议程。

    2、《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出台。200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改西部[2009]500号,以下简称《关天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关天经济区的发展上升到全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层面。《关天规划》明确要求:加强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旅游管理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经济区建设成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为了贯彻落实《关天规划》提出的这一产业政策,经济区内各大旅游城市展开联合行动。

    3、西安、天水两市签署战略合作和旅游合作协议。2009年9月,西安市政府和天水市政府正式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市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和《旅游合作协议》。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将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交流与合作,构筑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旅游合作协议》的主题是:着力打造西安—宝鸡—天水丝绸之路旅游走廊,力争开通两市旅游专列,逐步推进区域内无障碍旅游,积极探索两地旅游一票制。

    (二)关中—天水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1、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1958年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进行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资源状况来看,必须用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而旅游业就是这样的产业。旅游业具有较大的综合关联效应,其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相关联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事业、住宿业、房地产业的提升,而且可以推动与之相关联的铁路运输、餐饮、航空运输、批发和零售等产业的发展。

    2、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1955),后经布代维尔(法)、弗里德曼(美)、缪尔达尔(瑞典)等人丰富和发展。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实施平衡发展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推动空间经济极化发展。建设增长极的根本目的在于释放极点能量,以带动地区的经济增长。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通过旅游一体化的发展,以西安作为增长极,通过区域之间的合作,释放核心区西安的经济能量,从而带动区内其他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点—轴”开发理论。完整提出“点一轴系统”理论的是我国着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该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客体在区域内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在“点”上积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点”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市,是区域内重点发展的对象。“轴”指由交通、通信和能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而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物质流和信息流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已经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中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区域旅游开发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4、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由弗里德曼(美)在1966年提出。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核心区域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边缘区域组成,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但这种空间结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经济的区域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从关天经济区的实际来看,西安依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航空、铁路等交通条件及其在陕西省的重要政治地位,成为区域内旅游发展的核心城市,周围的咸阳、渭南、宝鸡、天水等城市为西安旅游业发展的边缘区域,表现为一个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

    二、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的合作基础

    (一)旅游资源基础

    关天经济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等类型,既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众多的资源类型为旅游一体化整合、提高整体吸引力提供了基础,而其中最具优势的资源集中于历史人文方面,是国内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中的文化要素包括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中国始祖文化,大地湾、北首岭、梁带村、半坡等原始遗迹文化,周秦汉唐等中国盛世文化,麦积山、法门寺、大雁塔、楼观台、龙门洞等宗教文化,以及关山、秦岭、渭河等山水文化。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可以根据区域文化特征,在产品及线路设计、形象塑造、营销宣传等方面,从大区域整体文化入手,形成独具特色的整体性旅游形象。

    (二)社会经济基础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继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之后我国西部第三个部级经济区,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各地在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西安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铜川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灰石、油页岩资源储量大;宝鸡工业基础雄厚,是西部工业重镇,装备制造业优势突出,重型汽车、数控机床、精密磨床、电子仪器仪表、石油钻采设备、铁路桥梁及钛材等60多个产品销量居全国或世界同行业前列;咸阳被誉为“中国第一帝都”,拥有深厚的传统医学文化积淀,历史上名医药师荟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医学文化遗产,素有“医药保健城”的美称;渭南是陕西“粮仓”、“棉库”,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是陕西最大的果品冷藏群和全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基地,也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而今已成为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7),突出的农业优势使其被誉为中国“农科城”;天水有“陇上小江南”之称,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天水也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发展种植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为整个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三)交通设施基础

    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关天经济区交通设施良好,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是这一区域的铁路交通动脉,随着宝天高速的开通,高速公路也横贯这一地区。目前关中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畅达的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特别是西宝、郑西高铁的开通和对高速公路的改造,以及各重点旅游景区线路的完善,使经济区的旅游交通更为通畅。根据《关天规划》方案,关天经济区下一步将继续大力发展公路及铁路交通,扩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建宝鸡机场,迁建天水机场。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所有县(市、区)通高等级公路,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

    (四)产业政策导向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篇8

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区域,总面积7.98万平方公里。该经济区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设施比较完善,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下,在经济区内培育一体化旅游市场,实现区域无障碍旅游是其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提出的背景

1、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成立。2008年8月,由天水市旅游局发起,经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天水等六市旅游局共同协商,就关中-天水经济区六市间建立旅游友好合作关系事宜达成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六城市间成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西安市旅游局为常设执行主席方。这一组织的成立,使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问题被提上议程。

2、《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出台。200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改西部[2009]500号,以下简称《关天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关天经济区的发展上升到全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层面。《关天规划》明确要求:加强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旅游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经济区建设成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为了贯彻落实《关天规划》提出的这一产业政策,经济区内各大旅游城市展开联合行动。 3、西安、天水两市签署战略合作和旅游合作协议。2009年9月,西安市政府和天水市政府正式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市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和《旅游合作协议》。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将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交流与合作,构筑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旅游合作协议》的主题是:着力打造西安-宝鸡-天水丝绸之路旅游走廊,力争开通两市旅游专列,逐步推进区域内无障碍旅游,积极探索两地旅游一票制。

(二)关中-天水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1、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是美国家赫希曼1958年在《经济》一书中提出的。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进行,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资源状况来看,必须用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而旅游业就是这样的产业。旅游业具有较大的综合关联效应,其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相关联的管理和组织、事业、住宿业、房地产业的提升,而且可以推动与之相关联的铁路、餐饮、航空运输、批发和零售等产业的发展。

2、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1955),后经布代维尔(法)、弗里德曼(美)、缪尔达尔(瑞典)等人丰富和发展。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实施平衡发展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空间作为增长极。推动空间经济极化发展。建设增长极的根本目的在于释放极点能量,以带动地区的经济增长。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通过旅游一体化的发展,以西安作为增长极,通过区域之间的合作,释放核心区西安的经济能量,从而带动区内其他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点-轴”开发理论。完整提出“点一轴系统”理论的是我国着名经济地家陆大道先生。该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客体在区域内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在“点”上积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点”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市,是区域内重点发展的对象。“轴”指由交通、和能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而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物质流和信息流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已经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中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区域旅游开发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4、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由弗里德曼(美)在1966年提出。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核心区域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边缘区域组成,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但这种空间结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经济的区域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从关天经济区的实际来看,西安依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航空、铁路等交通条件及其在陕西省的重要地位,成为区域内旅游发展的核心城市,周围的咸阳、渭南、宝鸡、天水等城市为西安旅游业发展的边缘区域,表现为一个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

二、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的合作基础

(一)旅游资源基础

关天经济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与设施、人文活动等类型,既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众多的资源类型为旅游一体化整合、提高整体吸引力提供了基础,而其中最具优势的资源集中于人文方面,是国内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中的要素包括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中国始祖文化,大地湾、北首岭、梁带村、半坡等原始遗迹文化,周秦汉唐等中国盛世文化,麦积山、法门寺、大雁塔、楼观台、龙门洞等宗教文化,以及关山、秦岭、渭河等山水文化。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可以根据区域文化特征,在产品及线路

设计、形象塑造、宣传等方面,从大区域整体文化入手,形成独具特色的整体性旅游形象。 (二)社会经济基础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继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之后我国西部第三个部级经济区,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各地在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西安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铜川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灰石、油页岩资源储量大;宝鸡基础雄厚,是西部工业重镇,装备制造业优势突出,重型汽车、数控机床、精密磨床、仪器仪表、石油钻采设备、铁路桥梁及钛材等60多个产品销量居全国或世界同行业前列;咸阳被誉为“中国第一”,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历史上名师荟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医学文化遗产,素有“医药城”的美称;渭南是陕西“粮仓”、“棉库”,产业化水平较高,是陕西最大的果品冷藏群和全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基地,也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而今已成为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7),突出的农业优势使其被誉为中国“农科城”;天水有“陇上小江南”之称,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天水也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发展种植业和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为整个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三)设施基础

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关天区交通设施良好,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是这一区域的铁路交通动脉,随着宝天高速的开通,高速公路也横贯这一地区。目前关中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畅达的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特别是西宝、郑西高铁的开通和对高速公路的改造,以及各重点旅游景区线路的完善,使经济区的旅游交通更为通畅。根据《关天规划》方案,关天经济区下一步将继续大力发展公路及铁路交通,扩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建宝鸡机场,迁建天水机场。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所有县(市、区)通高等级公路,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 (四)产业政策导向

国家在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旅游业是经济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陕西是我国现代旅游发展最早的区域之一,而关中地区的旅游发展一直是陕西人文旅游的核心。随着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关中地区各地都出台了支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西安市以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主线,通过放宽旅游市场准入、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等保障措施,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一主导产业;渭南市发改委深入市内各景区景点研究,学习借鉴旅游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结合渭南实际,提出了《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咸阳与西安合作建立“大长安国际古都旅游圈”,以提高自身旅游价值;宝鸡市在2009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并成立文化旅游发展的专门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与旅游有关的招商引资项目;天水市通过制定高标准旅游规划、加强宣传力度、加大对旅游的来确保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并且主动与关中地区各城市联系,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经济合作共同体。地方政府种种积极的产业政策成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促进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共同打造精品线路

关天经济区内各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较强,要想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优势,区内各方必须用“大旅游、大发展”的思想旅游一体化发展,共同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打造统一的关天经济区旅游品牌,树立关天经济区旅游的整体形象。在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时,既充分体现各自的特色又能整合共同的优势,既有特色项目又不会产生近距离的替代产品,借对方的资源优势来弥补自己的资源缺陷,共同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线路,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完善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二)构建关中-天水无障碍旅游区

无障碍旅游是各旅游区为了消除区域壁垒,达到区域间旅游经济合作,旅游资源、产品、市场和信息的共享,实现旅游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新型的区域旅游合作形式。构建关天无障碍旅游区需做到以下几点。实现游客在关天经济区旅游过程完全无障碍,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都能达到同城旅游的效果;允许经济区内其他城市的旅行社在自己的区域内开设分支机构,鼓励优秀旅游企业跨城市连锁经营;逐步取消关天经济区内的国内旅游地陪制、跨城市旅行社组团及其他旅游壁垒和进入障碍;在交通上,要突破区域界线,优化区域交通网络,实现区域内主要景点、景区之间的高可达性,从而真正实现无障碍旅游和区域旅游的-体化。

(三)建立经济区共享信息市场

区域旅游合作主体的行为决策是否有利于双方合作的展开,依赖于各合作方信息的对称性。因此,为了使区域旅游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各城市之间经济政策和相关措施要尽可能公开,以增加区域旅游合作的可预测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相互信息封锁而导致的合作风险。各地应加快建设区域信息化交流网,加强与国家以及国际相一致的商务规则标准和法规等方面的建设;建立区域信息交流协作机制,加强区域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内主干信息传送网、卫星传送网、信息应用系统的联通;联合出台电子政务信息和信用体系信息的共享方案,尽快建立跨省区、覆盖整个区域的旅游信息平台,保证游客在异地可直接了解到区域内任何一地的住宿、旅游产品等方面的信息,使各旅游城市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接待地,通过高效的信息平台,做到旅游信息共享,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四)实现经济区旅游整体促销

要加强关天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的交流,推动各市旅游共同发展。以提升区域旅游形象为目的,建立政府、企业联合的宣传促销机制,把一些品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进行打包宣传促销。各市应积极组团参加对方城市主办的线路推介会、旅游文化节、旅游论坛等活动,相互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在可能的情况下,联合组团参加国内、国际旅游展览会,共同编印旅游地图、旅游指南、旅游画册,制作旅游光碟,合力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积极利用政府信息网和旅游网,实现各市旅游网站友情链接,不定期区域旅游协作信息;对区域内各城市间旅游宣传片进行置换播出,让本市市民能够了解区域内其他城市最新的旅游资讯,激发市民旅游动机,实现客源互动;实现旅行社、星级饭店、景区、交通等宣传促销互动,使旅游线路推介宣传品进大堂、宣传音像品进客房、旅游工艺品和土特产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