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吉林水利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7:58:24

吉林水利论文

吉林水利论文篇1

一、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量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自循环经济诞生之日起,已成为许多国家实施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可以说,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因贯彻可持续发展而联姻,同时生态旅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上循环经济之路。

二、吉林市推进生态旅游的优势

1.气候地理位置独特

吉林市坐落在中国东北地区中南部,长白山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路网密布,四通八达。依托位居东北亚经济圈腹心的区位格局,辐射东北,自古就是三省通衢,是运输方式齐全的东北五大综合通枢纽之一。吉林市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使其有能力成为东北地区国际旅游的门户和国内旅游的中心地区。

2.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吉林市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是一座闻名遐迩、四季皆宜的旅游城市。吉林市以山水林、冰雪凇为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互相映衬,构成得天独厚的观光、休闲、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等旅游优势。夏季是避暑度假的胜地,冬季是滑雪娱乐的天堂,被国家纳入31个重点旅游城市行列。现在全市共有旅游景区、景点80余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世界陨石之王吉林陨石、国家重点风景区松花湖等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3.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大

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和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远望长白山,近绕松花江。松花江低回慢转,呈返“S”型穿过市区。这一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水资源构成了吉林市青水绿带环城的独特水景观。与四面环绕的龙潭山、小白山、朱雀山、玄天岭和西团山、东团山两座古文化遗址共同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是我国少有的山水环城的自然地理单元,堪称“东北的香格里拉”。这一极富立体感、水城山城合一、享誉国内外的山水名城,与上游的松花湖、下游的人工湿地一起构成吉林市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吉林市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及高品位的人文景观资源,使其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充分凸显吉林市生态环境的优越性,也是吉林市旅游业乃至第三产业最具竞争力、最具特色的优化发展道路。

三、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得以繁荣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吉林市旅游产品紧紧围绕着松花湖和雾凇来开发观光旅游产品,数量少、种类单一。近几年,旅游产品的开发却出现高潮,大量新产品推向市场,但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效益偏低,影响了吉林市的旅游形象。

2.生态旅游宣传不充分,功能难以实现,缺乏精品

生态旅游提供的是以教育、引导为主,寓教于乐的旅游服务。生态旅游区是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的场所,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有一支业务精湛、热情高涨、服务到位的导游队伍和相关从业人员,同时也应有系列宣传品以达到对生态旅游内涵的充分解释,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然而,吉林市大部分景区这一点做得十分欠缺,导游讲解的知识品位不高,有些旅游产品的资源管理粗放,服务不到位等同样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应有特色。

3.旅游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结构急需改善

在吉林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瓶颈现象。吉林市旅游人才中拥有高等学历者甚少。由于吉林市生态旅游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相应不高,人才引进困难。另外,吉林市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不高,人才结构需要调整,层次有待提升。因此缺乏优秀的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制约了吉林市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吉林市以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1.以循环经济理论作指导开发绿色多样化旅游产品

循环经济的支撑系统包括法律法规支撑系统,经济政策、经济评估支撑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及鼓励公众参与等。这些支撑系统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都对生态旅游有着重大启示。吉林市开发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可以借鉴循环经济理论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科技应用及经济评估,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大力开发山水游、农家乐旅游及采摘游等旅游产品,引导游客进行绿色消费,开展绿色教育,使吉林市生态旅游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2.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吉林市生态旅游经济维度的强化

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在实现产品功能,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打造精品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从循环经济的经济维度里找到良方。具体作法是:(1)关注物品的功能。在对吉林市生态旅游产品充分解释的基础上,注重打造产品质量,使其实现观光游览的旅游功能、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功能、生态环境的教育功能等。(2)实现服务优先。其他的旅游形式很注重对资源本身的考虑,而在服务上下工夫不够。生态旅游应该发展循环经济关于服务优先的理论。也就是说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其旅游产品要在深层服务、优先服务上下工夫,毕竟只有优良的服务才会带来精良的旅游产品。

吉林水利论文篇2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我国在发展未来经济时,积极发展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共同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给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困扰。当前,能源问题和气候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能源和气候变化成为威胁经济发展的因素,而这两个因素都与高碳排放密切相关:一方面,碳密集的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给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导致能源使用短缺。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的短缺将造成能源的不可持续。另一方面,高碳排放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威胁,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出现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威胁。2012年1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通知,我国以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为目标,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其中要求各地区也应充分认识并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到2015年吉林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10年下降17%。

综上所述,研究吉林省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吉林省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应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实出发,发展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低的低碳经济,适合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所以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二、文献综述

1991年美国两位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ger首先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并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后很多学者纷纷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2004年Martines-Zarzoso等发现人均收入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存在N型关系。

近些年,国内许多的学者也纷纷置身于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2009年林伯强、蒋竺钧,运用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拐点,并进行了预测。2009年韩玉军、陆旸在文章中认为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类型的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010年许广月、宋德勇在论文中认为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人均碳排放的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西部地区不存在。还有许多例如陆虹(2009)吕志鹏(2012)邵锋祥、屈小娥、席瑶(2012)等学者都运用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了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但对吉林省的具体研究相对其他地区较少。

三、吉林省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近几年全球化问题得到广泛关注,许多学者也置身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库兹涅茨曲线慢慢应用于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均收入的关系。本文利用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分析,描述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收入的关系。并分析推算碳排放时候存在拐点及达到观点的时间路径。

(一)模型、指标与数据

1. 二氧化碳排放EKC曲线模型构建

模型以人均收入作为解释变量,设三次方程式并采用对数形式。

模型的表达式为:

LNPC=α+β1LNPY+β2LNPY2+β3LNPY3(1)

表达式中:α为截距项,β1、β2和β3分别为LNPY、LNPY2、LNPY3的估计系数

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数据样本区间为1993-2011年,研究这一区间中吉林省人均二氧化碳排放(PC)和人均收入(PY)的关系。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历年吉林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吉林省总人口数之比;人均收入则为历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与吉林省总人口数之比表示。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数据来源于《2012年吉林省统计年鉴》,地区生产总值以1993年不变价格计算。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对模型进行拟合,结果得出:

LNPC =0.022233512- 58.1950848734 LNPY + 7.68173747313 LNPY2- 0.333824991434L LNPY3

该模型经检验合格,所以运用该模型。

Ekc曲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线的判定标准为

模型结果分析β1<0,β2>0,β3<0,LNPY和LNPC是倒N型关系

根据表一所示本文模型结果分析β1<0,β2>0,β3<0, LNPY和LNPC是倒N型关系,说明吉林省人均收入和吉林省人均碳排放呈倒N型关系。

计算吉林省EKC曲线的拐点,可根据公式

拐点=exp(-β1/2β2)

得出两个拐点分别为43.28859(元)和99289.68823(元),其中拐点一43.28859(元)不具经济学意义,故不做分析,拐点二为99289.68823(元)当吉林省人均收入小于99289.68823(元)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反之,当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减少。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吉林省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与未来。

四、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及其存在问题

(一)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选取

现如今存在着许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本文我们选取产业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和制度因素等五项因素来分析。

1. 产业结构(CY),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着二氧化碳碳排放,优化产业结构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本文选取三大产业中对二氧化碳排放最具影响的第二产业,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与吉林省生产总值之比表示产业结构。

2. 能源强度(ENG),能源强度的大小影响着二氧化碳的排放,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时期,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但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时期,能源消耗量虽大,但能源利用率得到提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会相对减轻。本文以1993~2012年历年吉林省能源消耗量与吉林省生产总值之比表示能源强度。

3. 经济发展水平(PGDP),经济发展水平低时,环境的质量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下降,但经过某一拐点后,环境质量就会有上升的迹象,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很好地的衡量二氧化碳排放。本文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人均GD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

4. 技术的发展(R&D),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对对减少碳排放的技术等环保科技的投入和研发,可以很好地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本文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R&D即发展经费支出表示技术进步 。

5. 制度因素(SYS),政府对外开放的程度高,对环境监管力度的加强,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降低,本文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表示制度因素。

6.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CO2),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表示。

(二)模型设定与分析

1. 模型的设定

根据变量的选取,所构建的模型如下。

CO2=α+β1CY+β2ENG+β3PGDP+β4R&D+β5SYS (4-1)

其中对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变量CO2、R&D各取对数,分别记为LNCO2、LNR&D,模型最终为

LNCO2=α+β1CY+β2EN

G+β3PGDP+β4LNR&D+β5S

YS (4-2)

1993-2012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被解释变量,其与影响二氧化碳碳排放的因素为解释变量,运用EVIEWS6.0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LNCO2=7.8721-1.490955CY+1285.1

52ENG+3.87PGDP+0.47854LNR&D+1.1

05797SYS(4-2)

2. 模型的分析

产业结构(CY)是由第二产业的增加值表示的,产业结构的回归系数为-1.490955,在1%水平下为正态分布,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吉林省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碳排放也是由第二产业排放量占很大的比重,说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随着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增加而加剧。

能源强度(ENG)的增加会使二氧化碳排放有这相应增加,表格中能源强度的回归系数为1285.152,系数检验值在1%水平线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从1993~2012年的能源强度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一区间的能源强度在逐渐减小,说明按照这一趋势,能源强度的逐步下降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使二氧化碳排放速度逐步放缓,从而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经济发展水平(PGDP)的回归系数为3.87,系数检验值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表示人均收入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就会上升,说明二氧化碳排放还未经过拐点,二氧碳排放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人们的思想还为提升到对高环境质量的渴望。

技术的进步(R&D)加强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表格中回归系数为0.478542,表示技术进步rd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就能够相应的下降,但技术进步rd的系数检验并不显著,说明技术的进步虽然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吉林省的技术发展相对落后,并不能很好地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应当加强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制度因素(SYS)是由对外开放度表示的,制度因素的回归系数为1.105797,表示制度因素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会加大。这说明吉林省对外开放力度较低,政府对环境监管的执行力度不够。所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增大。

(三)吉林省二氧化碳排放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因素影响的分析,我们分析目前吉林省二氧碳排放所存在的问题。

1. 重型产业结构,导致碳排放强度大

吉林省以重工业为主,电力、机械设备、汽车、化工、建材等重工业成为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重工业具有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碳排放强度大的经济发展特点,在重工业发展中对资源的需求量必然会增大,而吉林省又是以煤炭资源为主的大省,所以在高度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碳排放量的增大,排放强度大,会成为制约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阻碍因素。在未来,吉林省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考虑使用清洁能源来代替煤炭能源,降低碳排放量。

2.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清洁能源发展水平低

受能源资源的限制,吉林省的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以煤炭和石油为主,而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却只占很少的比例。吉林省有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是天然气的使用率很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境内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目前基本尚未开发;吉林省有着丰富的煤层气资源,但是对煤层气资源的利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使用时存在着排空浪费现象。可以这样说,吉林省有着各种各样的清洁能源,但是目前仍以煤炭资源为主,清洁能源的开发程度低,使用效率低。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人民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加大。

随着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民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加大,但对节能减排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的意识并没有普及。比如吉林省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冬季寒冷且时间漫长,煤炭成为居民冬季御寒的主要能源。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房面积大幅提高,居民对煤炭的需求量大增,人均煤炭消费量增加,煤炭消费量的增加必然导致碳排放的增加,大量的二氧化碳排入空气中,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不光是对住房的需求,人们对生活的物质需求和消耗都使得二氧化碳碳排放的增加,严重制约了吉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3. 吉林省环保技术水平低,节能减排效果不明显

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吉林省的技术进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我们从中也发现了这种影响十分微弱,这说明吉林省在环境保护上的科技投入并不充足,环保技术水平低。技术的进步发展可以充分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轻,而吉林省节能减排的效果并不明显。

4. 政府对外开放程度不够,环境制度不完善

吉林省属于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的东北部地区,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还未形成于经济活动中,政府对环境监管力度薄弱,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升高。

五、对策

(一)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低碳产业

技术进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吉林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吉林省可以采取加大科技投入的措施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通过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低碳产业来降低碳排放量。

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产业,该产业的主要特点是能耗低、物耗低,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煤炭资源,能耗高导致碳排放量高,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影响吉林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吉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通过投入资金加大科技投入 来转变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结构,逐步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低碳产业,通过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耗能低的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吉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二)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煤炭的过度依赖

目前,从我国的能源结构来看,煤炭占70%左右的比重,远远高于世界30%左右的比重。吉林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以重工业为主,对煤炭的依赖程度非常大,已经成为我国煤炭消费的主要省份,由于煤炭的碳排放量非常高,因此吉林省近几年的碳排放量非常高,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吉林省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优化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增加经济发展中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充分利用。

吉林省在经济发展中要重视对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的利用,通过能源的替代,来降低碳的排放量,从而保护生态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将可再生资源提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吉林省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来进行能源的替代,利用低碳能源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利用中的比重,减少对煤炭的过度依赖,最终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一般来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比,对能源的消耗量大,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比较高。从吉林省的经济结构来看,重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导致吉林省碳排放量高的主要原因。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技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吉林省来说,必须转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降低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实现低碳经济的顺利转变,减少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逐渐降低碳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吉林省经济的长远发展。

(四)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

随着国家对低碳经济重视程度的提高,吉林省对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逐步发展能耗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食品、医药、新型能源化工等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机构,但是从吉林省目前的经济发展结构来看,仍然是以汽车制造、机械、化工和建筑等国际公认的高碳产业为主,高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大,面对日益增加的碳排放量,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吉林省要维持经济的长远发展,应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科技来降低生产企业的碳排放量,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环保产业,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的利用结构,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而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

吉林省在发展低碳环保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吉林省科学研究院的优势来为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培养低碳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政策扶持等来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既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也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减轻吉林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五)改变工业品出口结构,实现吉林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吉林省工业品出口结构中,仍然以能耗高、排放量高的工业品为主导,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导致碳排放量较高。为实现吉林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吉林省应该通过改变工业品的出口结构来降低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吉林省政府可以通过贸易政策调整来改变工业品的出口结构,近年来,随着吉林省产品出口的迅速发展,为了促进工业品的出口,国家通过关税调整政策来降低出口工业品的能耗和排放量,对高耗能、高排放量的出口产品征收高出口关税;对低耗能、低排放量的出口产品征收较低的出口关税。

这些措施的实施,既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达到节能降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工业品出口结构的完善,来增加出口工业品的产品附加值,促进出口工业的深加工,提高出口工业品的技术含量,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提高吉林省出口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与竞争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吉林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发展科技含量低、无污染的第三产业,促进吉林省整体经济的发展,促进吉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改善吉林省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林伯强,蒋竺钧.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04).

[2]韩玉军,陆旸.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基于对CO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03).

[3]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05).

[4]吕志鹏.辽宁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J].调研世界,2012(04).

[5]邵锋祥,屈小娥,席瑶.陕西省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级影响因素——基于1978~2008年的实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08).

[6]刘华军,闫庆悦,孙曰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于时间序列与版面数据的经验估计[J].中国科技论坛,2011(04).

[7]陆红.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10).

[8]张亚欣,张平宇.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06).

[9]张丽峰.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05).

[10]GrossmanG.M., Krueger A.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1991.

[11]Martin Wagner.The Carbon Kuzne

ts Curve: A Cloudy Picture Emitted by Bad Econometrics?[J].Res 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8(30).

[12]GaleottiM.,LanzaA.,Pauli,F..Reasse

ss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CO2 Emissions : A Robustness Exercis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7).

[13]Martinez-ZarzosoI.,Bengochea-M

吉林水利论文篇3

[关键词]建筑遗存;张作相官邸;保护及再利用

民国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吉林市建筑种类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欧式建筑,张作相官邸就是这一时期典型建筑的代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吉林市进入了以更新和开发为主的迅速发展阶段,数次大的规划结构调整与快速城市化使得大批见证吉林市发展历程、承载深刻文化内涵的历史建筑与地段面临不可逆的损毁或拆迁,城市中越来越多钢筋水泥筑成的高大建筑代替了传统建筑,城市特色正被逐渐削弱。因此,市区内留存下来的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就更为迫切。本文拟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作相官邸即民国时期自来水厂筹备处办公楼旧址为例,通过保护与再利用的成功模式,唤起公众对建筑遗产的兴趣与价值的认同。

一、概况

张作相官邸位于吉林市船营区松江西路155号,始建于1927年,为水泥钢筋结构,现建筑面积3 000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楼顶建有一座八柱砖石结构的园亭。该建筑采用德国设计图纸,部分材料从德国进口,建筑风格为简约欧式风格。建筑整体美观大方,工艺考究,且具防震、隔音等特点,是民国时期吉林省颇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可谓同时代的建筑精品。它是张作相任吉林督办兼省长期间,筹建吉林自来水厂生产设施时修建的辅助建筑――吉林自来水厂筹备处办公楼,后也曾作为张作相的官邸使用过。吉林市解放后,1949年成为吉林省高级干部招待所,1959年归属吉林市西关宾馆,被称为“西关小黄楼”。1962年将原建筑三楼园亭拆除,改建为会议室。[1]1992年,吉林市政府将其公布为吉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吉林省政府将其公布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作相,字辅忱,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学良的“辅帅”,的“拜把兄弟”。民国十三年,担任“驻吉东三省保安副司令”兼署吉林省长。是年,改任吉林军务督办,兼任吉林省长。他在吉林任职的六年时间里,修建自来水厂、自筹资金修筑吉海铁路、创办吉林大学,政绩颇丰。吉林市北山西峰脚下,矗立着民国十九年秋立的“吉林省政府主席张公辅忱德政碑”,记述了他在吉期间的功德作为。[2]在省城吉林修建第一座自来水厂,是张作相在吉林任内办的第一项公益事业,结束了吉林城老百姓肩挑或畜力车拉水的历史,解决了吉林人民的喝水问题,时至今日,全市人民扔在受益。因此,当时作为吉林省城自来水厂筹备处的张作相官邸,就有了双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既是一处有着特殊价值内涵的工业遗产,又是一座有着独特美学价值的名人故居。

二、措施

(一)保护修缮

1962年,官邸进行过一次大的修复,使得该建筑内部布局及使用功能均有变动,原装饰面几乎全被拆换。目前已出现了外墙皮部分剥落、角线开裂脱落等情况。但建筑主体稳固,保存状况良好,在利用前,应先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

1、参照1937年拍的水厂办公楼照片和1999年测绘图及现状照片,进行前期的科学测绘和建筑检测,形成专业的保护性拆除及测绘规划方案,并按照《文物法》要求报请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论证通过。

2、按照《文物法》要求聘请具有古建维修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维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把后改造部分结构及墙体和饰面拆除,露出原始根基。在不改变建筑原貌的基础上恢复原建筑内部格局,按原建筑风格重新粉刷外立面。

3、确定保护范围,以吉林市政府名义在建筑前设立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标志碑。

(二)利用方案

保护修缮后的张作相官邸虽不再具有西关宾馆原有的使用功能,但它作为西关宾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整体考虑其存在的形态和所处区域。西关宾馆是吉林市独有的园林式宾馆,院内古树参天,绿草成茵,集旅游、会议、娱乐、休闲为一体,是高级外宾和国家领导人下榻的地方。张作相官邸还曾作为辅帅居址使用过,所以它的利用必须在保有原工业遗产的基础上,兼顾其它历史空间和环境。参考当前国内成熟的工业遗产与名人故居保护模式,复原其作为张作相官邸的生活、工作场景与自来水厂筹备处办公楼场景,展示当年官邸的主要功能。

三、成效与启示

经过保护性修缮,全面保留了官邸历史信息,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其真实性和延续性,使这座有着美学和独特人文价值的建筑遗产得到了有效而科学的保护。另外,将其开辟为专题展览馆,虽然它的受众面因为西关宾馆的特殊性还较小,但这里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吉林市文化精粹展示场所,必将成为八方宾客了解吉林的一个窗口。

张作相官邸的保护及再利用,不仅使历史的真实完整的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且对于充分发挥其工业遗产与名人故居双重价值的魅力与意义也将起到积极作用。从张作相官邸的保护再利用模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要从建筑遗存本身实际出发,秉持建设性保护原则,在发展中进行动态的保护。切忌以保护的幌子进行建设性破坏开发或不切合主题的盲目开发。

2、做好与周边景观系统的协调规划,不论是保护性修缮还是合理利用,都要结合周边景观、建筑整体规划。不仅要保护建筑本身,还要保护文化遗产周围环境,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3、文化遗产资源的再利用要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城市在保护中实现有机更新,这样才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吉林水利论文篇4

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对日服务外包对吉林省服务贸易的积极效应,本文从企业和政府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对日服务外包;技术外溢;途径一、引言日本企业为了削减成本在亚洲地区向发展中国家积极推进服务外包业务。而擅长软件开发等服务外包业务的印度、近几年服务外包行业得到急速发展的菲律宾和中国成为亚洲服务外包事业的三大主力军。尤其在中国以大连为中心、相同的汉字文化为武器的对日服务外包事业得到急速的发展。即使中日两国的“政冷”多少会对“经热”带来负面影响,但是以大连为首的中国东北地区的对日服务贸易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而吉林省紧随大连,因其区位优势、教育资源(人才培养)优势、科技和信息产业资源等优势,发展对日服务外包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推动对日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对吉林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社会就业、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和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吉林省对日服务外包现状

(一)服务外包产业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所具有的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而得到较快发展。而在国际竞争的激化、情报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贸易投资的自由化等大背景下,中国的服务外包产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据商务部通报,2014年我国企业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20.4万份,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1072.1亿美元和813.4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2.2%和27.4%。近年来,吉林省也高度重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将其作为促进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及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1年3月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吉林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吉政发[2011]10号),明确提出“做好服务外包工作,对于促进我省对外开放,进一步发挥我省人才、科技和信息产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也,扩大社会就业,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对省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整体部署。据吉林省商务厅通报,2013年吉林省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为4942.91万美元,同比增长74.36%,增幅居全国第5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在此情况下,吉林省依靠自身区位优势、人才优势、科技和产业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尤其是面向日、韩、俄的服务外包产业,对发挥自身优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及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对外开放和吸引利用外资、吸引高素质人才促进就业等诸多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二)吉林省对日服务外包的基本情况。由于吉林省与韩国、日本等亚洲邻国在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往来交通等方面的相通相近性和便利性,美日韩成为吉林省服务外包产业的主力军。如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韩国语言相通、生活习惯相近、往来交通快捷便利,具备承接对韩外包的独特区位条件和人文优势,现已成为对韩外包业务的新军;长春市因高校多且几乎所有文科类的高校都设有日语专业,语言沟通上的便利使得长春市成为承接对日外包业务的主要城市。加上日本的离岸服务外包市场需求也日益旺盛。对于日本企业来说,选择中国选择吉林省最大的吸引力就是低廉的人力资源,以及文化的相同点。因为日本使用的是中国的汉字。还有,吉林省学习日语的人才巨多,可以轻松对应一些事务性工作或者人事、总务、财务等服务性内容的工作。吉林省对日服务外包业务以信息技术外包(ITO)为主。2014年,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技术型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执行金额占执行总额比重分别为83.03%、6.33%、10.64%。种种数据表明,吉林省针对国际市场业务的承接游刃有余,同时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尤其对日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迅速的长春是吉林省服务外包业务的“主阵地”。2014年,长春承接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执行金额分别占吉林省全省比重的96.75%和68.29%,服务外包业务规模均居全省首位。另外,长春市有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企业28家,其中近40%为对日外包企业,数据上来看,集聚发展对日服务外包的特征和优势非常明显。

三、对日服务外包影响吉林省服务贸易的途径

(一)直接途径。承接服务外包可以增加服务贸易出口,减少服务贸易逆差。对日服务外包可以增加吉林省对日服务贸易出口比例。在传统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吉林省新兴服务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减少了吉林省整体服务贸易逆差。根据吉林统计局数据资料,吉林省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9%的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8%、第二产业增长6.1%、第三产业增长8.9%;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0.1:48.0:4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3%、43.8%、49.9%。第三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离不开吉林省服务外包产业在整个地区经济中的带动作用。。以服务外包为代表的新兴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吉林省服务贸易的增长,减少了吉林省的服务贸易逆差。(二)间接途径。1、增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对日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对日服务外包所带来的技术外溢可以带动吉林省的服务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服务贸易的发展。根据国际服务外包产生的技术外溢效果,对日服务外包将日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先进的理念和服务意识转移或渗透到承接方吉林省,让吉林省在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领域更加了解日本、适应日本的需求,最终促进对日服务贸易的发展。据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日本企业对吉林省的外包业务不仅停留在物质生产领域上,更多地面向信息服务、客户支持等多形式的高端服务外包方面,因此在业务承接过程中必将会进行业务人员的培训、提供相应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通过这些业务转移过程中产生的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经验的同时转移,可以提高吉林省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2、优化和调整吉林省产业结构:(1)发展对日服务外包能促进吉林省资本的流入和加速资本积累,并借助这些资本发展新兴服务产业,优化和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2)吉林省对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以信息技术外包(ITO)为主,约占80%以上,而其余20%主要是业务流程外包(BPO)和技术型知识流程外包(KPO)。吉林省正经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外包从数据录入、基本编程等低端服务向软件开发、设计、金融分析等高端服务转移,这将加快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吉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技术水平的提升;(3)对日服务外包业务的多元化会带动服务贸易多元化,推进吉林省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中日两国共用汉字且吉林省日语人才聚集等文化语言优势使得日本企业把一些曾经只有在本企业内部进行的管理性质业务,转移到吉林省的情况非常多,而类似于财务、人事、营业事物等外包业务的多样化,必然促进吉林省服务贸易行业的多元化、增加劳动力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吉林省对日服务外包促进服务贸易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途径的分析得出了下述结论和启示:(1)吉林省对日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对优化吉林省服务贸易结构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发展对日服务外包有助于吉林省的服务业从传统的服务向知识技术密集的新兴服务业转移,从处于价值链低端的服务向价值链高端的服务转移。但目前吉林省对日服务外包业务结构来看,单纯的数据录入和基本编程等低端服务贸易所占比重远远超过软件开发、设计、金融分析、客服中心等高端服务贸易,利润底下,产业结构失衡、高级人才流失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吉林省的技术水平和服务品质无法达到日本企业的要求,标准和规格不统一等。据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研究员富浦英一的调查,在日本国内没有实现外包而直接跨国进行服务外包的企业只占日本发包企业的1%,而在海外进行服务外包的日本企业99%都在本国国内已经进行服务外包。这必将引起日本国内和中国国内服务业务对应质量的对比,使得日本企业不会将技术含量高、利润率高的高端服务业外包出去。(2)吉林省对日服务外包产生的技术外溢效果不明显,其原因在于两个地区的人员素质差距较大,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服务意识等方面产生的差距,使得技术外溢效果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根据上述结论与启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加快技术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优化吉林省产业结构的同时提升吉林省整体技术水平。对日服务外包业务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录入和基本编程这一阶段,要通过挖掘和留住高端技术人才,不断吸引日本企业将部分核心技术领域也可慢慢转移到吉林省,并从中获取更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推进服务业从低端服务业向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2)针对对日服务外包人才进行专业的技术及服务意识方面的培训,增强对日本的文化和习惯以及服务意识方面的认知,并适应日本的需求。吉林省日语人才聚集,但能够适应日本人的节奏、了解日本人的工作态度和服务观念的日语人才却明显匮乏,导致外包人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等缺点。企业和政府应多鼓励高端外包人才和留学人员加入到吉林省对日服务外包行业中,企业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和留用机制,完善企业薪酬与福利机制的同时政府应在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企业较大力度的优惠和援助。

作者:李燕玉 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

参考文献:

[1]张敏,《服务外包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990_2013_的科学计量分析》,经济学家,2014.10

[2]陈永强,《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服务贸易的途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3.12.

吉林水利论文篇5

(吉林省国税局,吉林 长春 130042)

【摘要】汽车产业作为吉林省支柱产业,不仅影响全省经济总量提升,更具有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核心地位。本文从税收视角,基于实证数据挖掘,并借鉴国外汽车产业治理模式,对吉林省汽车产业链发展进行趋向分析。最终提出完善汽车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多层次建议。

关键词 税收;汽车产业链;治理模式

2013年以来,东北地区尤其是吉林省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凸显。汽车产业作为吉林省第一支柱产业,是东北经济发展问题的典型代表。基于此,本文利用税务部门税收数据客观、全面、真实的优势,从税收视角探究了吉林省汽车产业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向。

1 吉林省汽车产业链发展趋向分析

由于宏观经济增速降低,国家汽车消费刺激性政策告一段落,汽车销售在经历了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后,将进入低速增长或平稳期。吉林省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在这种大背景和重点企业的营销策略推动下,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临界点处,又将趋向何方发展?

1.1 基于库兹涅茨“拐点”理论的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趋向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等专家研究提出“工业化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当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第三产业进入“U”型底部,比重从下降转为稳步上升①。钱纳里②在库兹涅茨标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得出“U”型区间判断方法。

本文根据上述理论,选取吉林省2000-2013年数据,由回归方程推算出吉林省工业化后期区间大致出现在2013-2016年③。由此推断,目前吉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段,即将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三产比重将出现拐点,向上逐渐增加,二产比重相对降低。到2016年后,也就是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因此,作为吉林省经济主体,汽车行业面临着既要继续做大做强,更要对整个产业链,尤其是第三产业相关部分加大扶持力度的要求。

1.2 基于施振荣“微笑曲线”理论的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趋向分析

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1992年提出了微笑曲线理论,代表了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方向,即技术研发、品牌设计、销售服务等为曲线两头,占据了价值链的高端;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环节,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耗用资源大,则处于曲线的谷底。

从吉林省汽车明细分类行业利润变化趋势来看,汽车行业发展尚未进入成熟阶段,整车制造利润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但产业链中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等环节仍严重依赖于外方。发动机、变速箱等配套厂基本为外商独资或外资控股。同时,尽管制造环节利润率明显高于其他,但近两年已经出现制造环节利润率下滑,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金融等环节利润显著提升的趋势,吉林省汽车产业链也在逐步向“微笑曲线”形态转化。

1.3 基于经济税收发展预判对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趋向分析

随着2013年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和其他自贸区未来的逐步落地,中国汽车市场进一步开放,国产合资中级及中高级乘用车型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将会越来越大。对于高端车型奥迪依赖度较高的吉林省汽车产业来说,挑战更大。随着未来几年奥迪比重上升到上限和价格的不断下调,税收增长也将逐步失去动力。

2 汽车产业链成功治理模式比较与借鉴

吉林省汽车产业链在以整车利润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下,开始进入调整期。本文根据吉林省汽车产业链发展现状,主要选取美国、欧洲、日本三个世界先进地区的汽车产业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为吉林省汽车产业链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2.1 美国汽车产业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科层式治理

科层式治理模式下,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制造商依赖于下游的整车制造商,处于主体地位的整车制造商能够有效地管理零部件的生产,确保上游中间产品供应,同时对资源特别是具有知识产权的资源起到有效保护作用。

它的局限性在于:抑制零部件制造商的自主研发。

2.2 欧洲汽车产业纵向关系治理模式:领导——市场型治理

在欧洲汽车产业中,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零部件制造商谋求市场化条件下的纵向合作,而实力较强的整车制造商则发挥其在产业生产中的领导作用,二者形成了领导——市场型的纵向治理模式,即订单式的领导控制与市场化的有效竞争相结合,整车制造商依靠订单契约领导着与零部件制造商之间的市场化合作。

它的局限性在于:零部件厂商承担较大的风险。

2.3 日本汽车产业纵向关系治理模式:模块——关系型治理

在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日本汽车生产中,零部件制造商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能够与整车制造商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不仅使整车的设计生产趋于模块化,而且整零关系也实现了系统性的网络化合作,形成了模块——关系型纵向关系治理模式,即局部的模块合作与系统的产品开发相结合。

它的局限性在于:单一封闭的技术保护模式,凸显了应对危机的脆弱性。

2.4 吉林省汽车产业未来治理模式的理论借鉴

由上述国际成功治理模式来看,吉林省汽车产业链治理模式现阶段,应向美国的科层式治理模式靠拢,建立长期稳固的寄生共生关系,不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依托整车制造优势形成一体化企业,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同时,通过税收和产业政策鼓励零部件制造商的生产和创新,使整车设计向模块化发展,推动全产业链健康发展。

3 意见及建议

3.1 基于汽车产业链发展趋向的建议

从相关税收指标可以看出,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吉林省地方经济总量的支柱产业。但是,仅仅追求汽车产业链对于GDP数据的带动作用远远不能满足吉林省未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汽车产业作为吉林省的优势产业,也应在波动的经济周期中起到“稳定器”的作用。这就需要省政府制定汽车产业相关扶植政策时,注重鼓励汽车核心企业的集约型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3.2 基于汽车产业链治理模式的建议

吉林省汽车产业的发展还是处在核心整车制造业为主,零件加工及下游行业为辅的发展阶段。因此,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政策应立足于核心企业的观念转型和结构转型,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使汽车全产业链在吉林省区域内都得到有效发展,真正实现集群化和规模化。引导有条件的中小零部件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提高技术水平,最终实现全行业的整体前进,真正将吉林省打造成汽车大省和汽车强省,保证吉林省未来经济发展和税收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张丽莉.全球价值链下长春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孙久文,叶振宇.产业集聚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州学刊,2007(6):32-38.

[3]李新安.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链整合:以中部地区为样本[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56-81.

注释:

①Kuznet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1-28.

②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J].1989.

吉林水利论文篇6

关键词:吉林市区;地表水水源;可供水量;存在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91.11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吉林市区地表水水系主要由第二松花江及其支流温德河、牛河、团山子河和鳌龙河等组成。市区内水利工程化程度较高,各种水利工程星罗棋布,供水能力较大。现状年供水量25.78×108m3,现有水利工程供水能力31.389×108m3,从工程供水能力看,水资源开发利用还有很大的潜力。全市区内主要地表水水源的可供水量对于市区的产业规划以及评价用水需求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否相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主要地表水水源可供水量分析

2.1 地表水水源

吉林市区二松干流丰满以下有4个主要支流,忙牛河、鳌龙河、团山子河。忙牛河发源于蛟河天岗乡老爷岭天桥岗南,在吉郊江北乡八家子村西北汇入第二松花江。鳌龙河发源于永吉一拉溪乡大顶子山西侧,在永吉土城子乡口钦村东汇入第二松花江。团山子河发源于蛟河天北乡庆岭南侧,在吉林市大口钦乡前团结村西汇入第二松花江。

2.2 地表水水源来水量

团山子河口以上来水量由吉林水文站控制断面年来水量、忙牛河来水量、鳌龙河来水量、团山子河来水量及区间来水量组成。吉林水文站流域面积44060km2,该站控制了丰满出库水量和温德河入流水量,根据吉林省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并补充2001~2010年水文资料。吉林水文站多年平均来水量132×108m3;忙牛河流域面积874 km2,多年平均来水量2.56×108m3;鳌龙河流域面积1389km2,多年平均来水量1.72×108m3;团山子河流域面积853 km2,多年平均来水量2.09×108m3;区间面积1528 km2,多年平均来水量3.06×108m3;论证范围多年平均来水量141.43×10108m3。

2.3 地表水源可供水量计算

为便于分析计算取水口以上的来水量,确定以吉林水文站数据为依据,分析计算吉林站控制断面以上第二松花江的来水量;采用吉林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对牛河、鳌龙河、团山子河及区间的来水量进行计算。分析计算多年平均天然来水量,最终以分析计算的5部分天然来水量之和做为论证断面以上流域的天然来水量。采用吉林省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并补充2001~2010年水文资料。计算吉林水文站、牛河、鳌龙河、团山子河及区间设计不同保证率的年平均流量和来水量。

团山子河口以上流域面积48704km2。团山子河口以上流域年来水量由吉林水文站年来水量、牛河年来水量、鳌龙河来水量、团山子河来水量及区间面积年来水量组成,因此,将以上5部分多年平均来水量、97%保证率年来水量叠加在一起,即为吉林市区重要地表水水源的多年平均来水量和97%保证率的年来水量,即多年平均来水量为141.43×108m3,97%保证率年来水量为63.05×108m3。

3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局部缺水,用水效率低

吉林市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但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有70%的降水集中在6~9月,易形成洪涝灾害,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60%的降水集中在吉林市的中东部,其它地区仅占40%。个别区域存在农业灌溉缺水和农村饮水困难的问题。局部缺水的同时,吉林市区工业密度大,用水量大,工业用水效率低,重复利用率为75.6%,与国内先进用水水平相比,节水潜力较大。吉林市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农民节水意识不强,局部地区依然采取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浪费水的现象比较普遍,灌溉效率低,每667m2均综合用水大于600m3/667m2。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渠道渗漏严重,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6。另外,城区市政供水管网漏失率高达25%,水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3.2 局部地区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随着吉林市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工矿企业不断增加,城区不断扩大,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排放量也在增大。随着防治污染力度的逐年加大,水污染程度得到了一定的遏止,但还没有彻底好转。

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污染,加之枯水季节河流水量较小,河流纳污能力降低,吉林市城区周边的鳌龙河、土城子河、通溪河、裕民河、天太河等中小河流在枯水季节已成为排污明渠,影响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水污染对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构成现实的制约和潜在威胁。 因此,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要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大力提倡使用绿色有机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河道,杜绝污水直接排放。

3.3 农业种植结构与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匹配

第二松花江丰满以下干流和鳌龙河流域为丘陵河谷平原区,该区域面积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0.8%,其中,水田实灌溉面积却占全市水田实灌面积的39.7%。而该区域当地水资源量仅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9.1%。地区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鳌龙河流域水田用水量已经超过了该流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每遇连续干旱,就会造成水稻减产。因此,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水资源的配置,解决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4 对策、措施与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从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角度出发,相关部门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4.1 建立和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

科学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及其水源涵养范围,明确对水量和水质的目标要求,划定本经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方案。加强供水水源地保护与建设,强化监督管理,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安全。

4.2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

开展水功能区确界立碑工作,建立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制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对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进行实时监控,对超过水质标准的污染情况向社会实时公报。加强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的水量水质监测和信息工作。

4.3 建立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制定主要河流水质污染预警预报方案,预防重大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做好重大水污染事件跟踪调查、动态监测、及时上报工作,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水污染防治的相关经济政策,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统一协调、管理有序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机制。

4.4 逐步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

吉林水利论文篇7

关键词 科研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其科技成果不仅数量多,而且水平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是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主要形式。目前,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成果转化率较低,可供转化的成果较少,成果转化机制不太健全等。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过程中,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是最大的障碍。因此,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必须立足于产学研合作,从转化机制的源头、过程、利益分配、服务体系等各个层面入手,提高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在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功能。本文遵循“现状—问题及成因—对策”的基本思路,在考察吉林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我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不足,分析障碍,给出相应的对策。

1 吉林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模式比较、转化的政策、机制、理念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归纳起来,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种研究主要是政府对高校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资助方式,此类研究可以提高政府的资助效率;第二种研究是针对成果提供方和有成果需求的企业双方面的利益,制定合适的政策法规,建立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促使双方合作,以此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然而,关于这两方面的研究,有的是只有针对国家层面的宏观研究而没有针对地方层面特点的研究,有的则是只有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各相关因素问题的系统研究,而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机制。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推广模式的现状是大多数研究只是进行理论上的定性探讨,没有对这一过程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目前,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新地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良性转化的相关研究和政策措施。当前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渠道较为简单等问题,极不利于吉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主要是现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导致吉林省地方高校在科研工作的许多方面做得不够科学合理,比如科研导向、科研观念、科技评价、科研激励机制及科研推广平台等方面。

2 吉林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存在的问题成因

2.1 吉林省的科技投入不够

和沿海城市及京津沪等发达城市比较,吉林省无论是在科技人员和科技经费等方面的投入、支出、科技成果和科技论文等方面的产出、还是在专利鉴定成果数、科技专著、科技成果奖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来讲是比较低的。

2.2 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受到了现行科研管理体制的制约

现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弊端, 主要集中在:条块分割的高校管理模式不利于交叉综合研究,限制了科技资源整合;高校科技管理组织结构不利于信息上下传递;现有的高校科技评价、激励和竞争机制不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现有科研管理体制使得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到一起,大量的科技成果不符合市场需要;科研价值观不科学;当前高校人才评价缺少推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高校的科技人员不够协调,习惯“单兵作战”;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建立,阻碍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2.3 高等学校现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高等学校现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高校自办产业模式、高校与企业直接合作模式、增长模式三种。这三种模式的缺点在于:(1)各高等学校普遍缺乏能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外部资源的整合,更缺乏能够实现科研成果、劳动、资本、组织、市场需求、制度环境各种要素相互综合配套的管理。(2)政府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政府应对高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帮助分担转化风险,并通过各种手段来协调市场中的各种影响因素。(3)吉林省绝大多数高校还缺乏一种能分散和转移科技转化风险的机制,因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风险应有效回避而不应单纯由高校来买单,因为这将极大制约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3 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推广模式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1)转变传统观念,提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地位,将其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与自身研究特色相结合,明确定位;将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机结合,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完善科研评价机制。(2)培养优秀的科技队伍。科技队伍是科技创新的长远保证,高校里往往集中了某一领域的精英,利用这些精英打造优势的科研团队进行研发,推动吉林省科研水平的提升。(3)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形成合作联盟。继续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社会企业和风险基金加强与吉林省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优势学科、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跟踪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做到技术更新理论、产品研制在高校,具体实验、生产在企业,风险均摊、收益分成的合作之路。(4)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因为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大部分项目的科研水平与东部地区、国际有一定的差距,加大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必将提升吉林省的整体科研水平,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总之,对吉林省地方高校成果转化机制及推广模式的研究应“立足于市场”,“为企业而研发”。高等学校的科研项目和产品开发应从市场需求出发,既着眼于市场需要,又要考虑企业的生产条件,科研成果的成熟度既要高又切合实际,成果转化也就容易实现。

本文是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ZC12089)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康敏,李斌.我国高校科技产业成果转化模式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

[2] 蒋文.高校科研管理视角下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3] 周训胜.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11(1).

吉林水利论文篇8

最近几年,在高等学校科技资源投资方面,吉林省做了足够调整,加大了相关的投资力度与重视程度,据统计,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从2004年的684205元增长到2011年的891338元,涨幅为23.24%,变化较为明显;与此同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来源的渠道也不断拓宽,从2002年-2011年的十年间增加了就非工业企业、事业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渠道;再者,科研与试验发展的领域也逐渐深入、不断细化,其领域扩展到交通运输、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这些变化对推动学科建设和经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投入状况

从吉林省高等学校投入科技人力总数来看,近年来呈稳步增加趋势。从总量上看,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活动人员处于我国中下游水平,不但与发达省市有较大差距,而且在东北三省也处于末位。但在高校师生比与R&D人员全时当量方面吉林省仍具有相当优势。

1.2 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产出情况

据统计,2011年吉林省专利申请数为3999件,其中发明专利2195件;专利授权书1021件,其中发明专利693件;有效发明专利数4378件,专利所有权转让级许可数56件,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677万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1件;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606项。理工农医远销申请专利书1253件,人文社科院校申请专利数6件,专利授权分别为703和4件。由于学科性质不同,在此不做比较。2011年,总计发表科技论文数27919篇,其中国外发表4155篇,仅为辽宁省9667篇的50%,黑龙江12673篇的30%。吉林省发表科技论文数在全国排17位,处于中等水平;辽宁、黑龙江分别为第8和第13位。2011年吉林省R&D研究中出版科技著作数量排在第16位,专利申请排在19位,整于中等偏下水平。

2.基于这种现状的建议及对策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包括高等学校,还包括政府和企业,因此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任务,是需要社会各科技与经济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参与的。在了解了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与问题后,从高等学校外部的社会因素、高等学校自身两个角度,提出适合发展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2.1 转变观念,加强政府对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

转变观念,加强高等学校对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职能越显重要,它不仅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高科技成果产出的发源地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地。

2.2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规建设

转变吉林省政府职能,建立适应吉林省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宏观监测和管理体制。一方面,改革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使政府由对高等学校的直接管理转化为以宏观管理为主,使高等学校成为面向经济社会和个人的办学实体。

2.3 加大企业对高等学校资金与项目的投入力度,促进高等学校实现真正的产学研合

企业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企业积极参与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真正的实现产学研的合一。吉林省政府提出: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经科教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