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信息通信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7:58:26

信息通信论文

信息通信论文篇1

(一)管理者思维理念的转变管理学理论中经常描述管理者用80%的时间来进行沟通,因为在一个沟通不顺畅、信息不流通的组织内,管理者必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协调和理顺错综复杂的局面。作为高校来说,各行政、院系等权力主体的领导者应该统一思想,摒弃“本位主义”和“各自为政”,促进跨部门的有效沟通,减少因沟通不畅导致的冲突,保持不断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使部门利益与高校的整体利益相一致,进而影响到高校各个层面并营造融洽的沟通氛围。

(二)鼓励性沟通氛围的建立不同的组织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沟通氛围,倡导建立鼓励性沟通氛围,支持组织内良性的沟通流动,消除防御性沟通及消极性沟通。财务部门内部首先要建立起沟通文化,财务工作的专业性使大家都忙于自己的手头工作,少有机会从大局的角度审视整体环境对自己工作的影响,实际上,看似繁琐的工作流程经过沟通可以找到优化的途径,因为财务工作是一环扣一环,并呈流水线的运作,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在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就无法掌握工作的重心,也无法调整到最优的工作程序。鼓励性沟通氛围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平行的沟通模式,尽量淡化层级制,学习换位思考,耐心倾听,消除因角色不同而产生的沟通障碍。沟通渠道方面可利用小型座谈会的形式,对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交流,工作经验可以互相传播;此外也可以利用网络办公OA的形式,通过公共讨论区或实时沟通等电子交流工具进行无障碍交流,重要的是参加讨论的人员必须抛开角色的束缚,以免避重就轻、投其所好等现象。通过鼓励性沟通氛围的建立,可以使财务部门工作人员产生情感的共性,信任和理解加强,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

(三)财务人员沟通技巧的培训与团队的建设信息沟通的主体是个人,个人对信息的理解、编码、传递的行为是沟通的关键,因此组织中个体的沟通能力对整个系统的信息流动影响很大。但是,个体的差异性既不可避免也难以消除,需要适当的培训沟通技巧,促进员工跨岗位、跨部门的交流能力。沟通方面的培训要有整套的方案,首先是员工入职培训,尽可能的把组织的价值观与个人的价值观融合在一起,制定全方位的培训计划,让员工理解和掌握财务工作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其次可以展开以提高沟通技巧、团队合作为主题的内部培训,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职务分别开办沟通课程,沟通培训要至上而下,尤其是加强管理者的沟通意识,学会换位思考,代入角色思考、及时反馈等沟通理念,降低因个体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财会工作专业性强,不可能要求每个沟通者都有同样的认知水平,在对外沟通时,财务人员与其他职能部门的沟通有部分属于隐藏区(TheHiddenFacade)的沟通,即原理是我知情而你不知情的状况。这种情况下的沟通,需要财务人员尽量不要用专业的术语和知识来要求对方,只要清晰的告诉对方基本财务规则、制度以及基本原理就可以了,而且在沟通中要保持单一标准性、明确性,以免对方混淆不清。

(四)保持信息的透明、公开沟通障碍在于不理解时的猜忌和不信任,因此沟通文化的建立需要保持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度,保证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和统一性。财务信息有比较敏感的内容,特别是涉及个人的财务情况,要区分可公开和仅向相关者公开的信息,对于财务政策、整体财务运作、财务办事流程等应该公开和透明,让办事者和相关人员一目了然。

(五)对外宣传服务意识的强化财务信息传递障碍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服务意识不强,使得高校财务主体与其他相关利益主体间的沟通差距越来越大。财务部门作为服务的窗口,在加强财务管理的同时也要强化服务意识,扩大沟通的公开区域,完善服务的同时也达到了沟通的效果。宣传是普及高校人员财务知识的手段,财务信息的有效利用取决于信息接收者能否正确的解码,随着财务信息化和财务公开的深入,财务信息越来越被更多的相关者所接触和关注,沟通问题成为高校面临的新课题。强化宣传和服务,使财务信息使用者熟知财务知识,通晓财务规定,有利于发挥财务监督和财务服务的作用,进一步理解财务人员的职责,从而实现和谐的财务关系。财务宣传的关键在于实用性、全面性和持久性。宣传要有实用性,要起到财务指南的作用,比如在新生入学及新员工入职时领取财务手册、月度(或季度)编制学校财务简报(可采用电子版形式)、张贴醒目的办事流程图等;全面性在于宣传要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办理财务业务要有明确的指引,让办事者一目了然;财务政策和规定变更时,宣传要及时更新,保证财务宣传的持久性。

二、财务信息沟通组织结构优化

(一)重组财务组织架构,建立服务与信息化的新型财务组织模式财务的信息化及服务功能与会计核算同等重要,因此,为提高财务信息沟通效能,我们需要对财务部门组织机构做适当的调整,通过财务信息一体化系统,使核算功能实现自动检测、审核、监督等程序,减少不必要或重复的手工环节,减轻核算的压力,着重开发信息和服务功能的建设。重组后的亮点在于提升了信息与服务中心的地位,特别是综合服务科和财务分析科的建立,综合服务科类似银行的客户经理职能,对内熟知各项财务制度、政策、运作流程,对外联系各业务部门,熟悉所管辖院系、部门的业务及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个性化财务服务及指导,协调财务关系,使财务与高校业务在服务过程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财务分析科综合了各科室的大量财务报表和数据,跳脱出原有单一职能的框框,从全局的角度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提供切实可行的规划。

(二)建立扁平化的高校组织结构,减少信息传递层级高校传统的层级制组织结构的弊端是机构庞大、层次较多、管理交叉,信息的传递需要经过多个环节,而且不同环节的传递者对信息的理解各不相同,导致信息接收者有可能无法领悟信息主体的真实意图。改变的核心在于缩短沟通链条,减少组织的层级,使信息快速高效的传递给正确的接收者。重组后的财务组织模式使综合服务成为沟通的核心,业务信息的传递通过财务信息一体化系统来实现无障碍流转,沟通活动则通过财务部门综合服务科的“客户经理式”服务来实现沟通层级的跨越,消除专业,传递真实的财务信息,反馈执行情况,真正实现财务活动扁平化管理。

(三)建立健全学院财务工作队伍,使财务信息沟通更畅顺随着财务工作流程的转变,财务信息在高校内部趋于透明化和公开化,学院对财务越来越重视,相应需要配备懂财务知识的专职或者兼职人员,因此财务信息沟通就具备了合格的信息接收者。学院财务人员的第一职责是为学院提供财务服务,具备基本的财务知识和财务分析能力,沟通方面起到了对内诠释财务信息,对外沟通校级财务部门的作用。财务部门应定期组织学院财务人员培训、交流和沟通活动,在共识的基础上做好学院的财务工作。

(四)从责权利的角度平衡和完善跨部门的沟通管理,减少沟通障碍高校财务信息沟通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在于职能性组织结构的局限性和弊端,由于实行高度专业化分工,在工作中容易出现部门的利益与整体利益不协调的现象。各院系、各职能部门如果只在意自己部门的最优,往往无法跳出小部门来看全校的利益,不理解学校的资源配置和资金安排,产生沟通障碍,学校领导常常要协调因部门利益冲突而发生的摩擦,平衡相关利益主体,学校整体的工作效率必然降低。解决矛盾和协调冲突的关键在于治理结构的改变,重要的是要建立责权利统一的财务管理架构,使各业务部门、学院、系、所都成为合格的财务主体,将高校长期以来忽视的办学成本效益分析列为财务改革的重点,从而打破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理顺财务权责利的关系,协调财务矛盾和冲突。

三、优化财务信息沟通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平台

(一)扩大信息技术的管理幅度,建立高校财务信息一体化平台笔者提出借鉴ERP的管理思想来设计高校财务信息一体化平台,从而有效集合高校各层面的参与者,对内整合财务各类功能子系统,对外集成高校其他的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业务和财务一体化无缝连接,从而建立以财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信息技术为基础,综合资源达到最优的财务工作流程。

(二)高校财务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的实施高校本身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组成了系统流动的血液,三者必须有机结合缺一不可。财务信息一体化系统是高校信息平台的子系统,只有全面融入高校信息平台,财务信息才能发挥最大的协同效用。高校财务信息一体化系统可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各业务部门操作流程,分为网上报账、部门酬金发放、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发放、科研项目等数据处理的子系统;第二层次为财务部门操作流程,分为账务处理、项目管理、学费管理、薪酬处理等子系统;第三层次为业务交互流程,主要为业务流程衔接和信息互换共享,例如学费系统与教务系统对接、学费系统与银行系统对接、薪酬发放系统与人事系统的对接等;第四层次为财务服务流程,服务学生查询、缴费、教职工查询薪酬、按权限查询院系部门财务状况等。四个层次的系统设置将行政、院系、财务部门、个人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业务联动、远程管理、随时随地办公、在线管理和集中管理等多种管理模式并行,建立起一种财务与业务协同的交互式新型财务流程。

(三)通过信息系统改变财务管理流程,精简繁琐的环节原有的财务管理流程是以核算为中心,重核算轻管理,财务工作大多限于部门内部运作,对外沟通不足。改进后要重管理轻核算,通过系统使财务人员从繁琐简单的工作环节中解脱出来,增强财务服务人员配置,使财务工作走出部门融入高校的业务环节中。因此开发财务管理系统要以此为理念,梳理财务工作环节与各业务环节的关联度并建立各个节点的系统连接。财务工作流程从内部操作转为各业务客体独立操作,使原有的到财务部门排队办事变成随时随地在网上办理,财务部门审批处理后经费直接划转的形式,开通网上报账、劳务费发放网上提交委托等远程手段。

信息通信论文篇2

关键词信息沟通员工绩效

1引言

近些年来,不少研究者对如何提高员工绩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改进绩效考评方案,加强绩效考核。然而大量的实践证明,大部分企业的年终绩效考核是流于形式,对提高员工绩效毫无帮助。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沟通不够。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串联起整个系统的工具就是贯穿始终的持续不断的信息沟通,沟通才是整个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研究统计表明,企业中的管理者在信息沟通方面用掉的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0%~90%,而在有些企业还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本文探讨了沟通在管理尤其是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旨在为管理者总结有关信息沟通经验,提高员工绩效提供参考。

2沟通的作用

信息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天天与信息打交道,一刻也离不开信息,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人、团体、组织贯通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信息传递加速,跨文化管理愈加复杂,在一个组织中,信息沟通有其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管理层与管理层、管理层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都需要沟通来掌握和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沟通的目标是使接受者理解信息的含义。主管和团队领导传达各项指令,同事之间了解工作进度,无论是上级与下级之间,还是同层之间,都要充分借助沟通的力量来保证工作协作的正常运转,使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互动地把握自己与他人、与总体的动态联系,从而推动组织的发展。没有有效的信息沟通,就不利于协同工作,表达感情,就不利于分享信息,甚至就无法知道该做些什么。美国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比斯特曾说:“未来的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就在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竞争”。因此,作为管理者,首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加强信息沟通。

2.1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率

任何决策都会涉及到干什么、怎么干、何时干等问题。每当遇到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时,管理者就需要从广泛的企业内部的沟通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情报,然后进行决策,或建议有关人员作决策,以迅速解决问题。下属人员也可以主动与上级管理人员沟通,提出自己的建议,供领导者作决策时参考,或经过沟通,取得上级领导的认可,自行决策。企业内部的沟通为各个部门和人员进行决策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从而增强了判断能力,提高决策的正确率。

2.2有助于增加员工工作的协作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社会,企业亦是如此。企业是由许多员工构成的一个完整体,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每个员工的工作都是企业这一整体中的一个环节,大家的利益已联成一个共同体,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应保持密切的配合,而要想保持密切配合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实现。信息沟通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使他们共同努力、步调一致形成一种无可比拟的全力,实现企业的目标。

2.3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提高员工的士气

沟通可以使领导者了解员工的需要,关心员工的疾苦,在决策中就会考虑员工的要求,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人一般都会要求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一个恰当的评价。如果领导的表扬、认可或者满意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传递给员工,就会造成某种工作激励。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上下级关系,从而增进彼此的了解,消除误解、隔阂和猜忌,使企业有一个和谐的组织氛围,所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有效沟通的结果。

2.4有利于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减少冲突

大量的研究表明,员工的不满情绪主要不是来源于工作条件,也不是来源于工资待遇问题,而是由于缺乏必要沟通。没有适当的沟通,管理者对下属的需求了解不会充分,下属就可能对分配给他们的任务和要求他们完成的工作有错误的理解,使工作任务不能正确地圆满地完成,这样,不仅会导致企业在效益方面的损失,同时滋生不满情绪,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安定团结。

3问题及措施

在沟通中,一般来讲,绝对达到沟通者的目的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任何沟通网络中都可能存在沟通障碍,这种障碍直接影响和妨碍管理人员掌握信息,使他们不能顺利实施各项职能,因此,必须及时发现沟通中的障碍并加以疏导。常见的沟通障碍有个人障碍、物理障碍、语义障碍和组织结构障碍等。

3.1个人障碍

它是指由于人的感情、价值观,或者不好的倾向习惯而造成的沟通障碍,另外还包括人们在受教育程度、种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其他方面的差别引起的沟通障碍。个人障碍常常与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关,它很类似于实际的物理距离。例如,张三用盛气凌人的语气与李四讲话,李四对这样的说话方式很反感,这种反感就导致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我们的感情是无时不在的知觉过滤器,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实际上都是我们的感情所愿意接受的东西,所以沟通实际上是由我们的期望所引导的。另外,人们在传递和接受信息时,往往会把自己的主观态度掺杂进去,例如,接受者可能会根据主观判断去推测别人动机,猜测对方的“弦外之音”。解决个人障碍的办法,从组织来讲,就是信息传递机构应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在员工心目中树立牢固的威信;就个人而言,就是要不怀成见。

3.2物理障碍

它是指在人们沟通的环境中存在的障碍。一个典型的物理障碍是突然出现的干扰噪音盖过了说话的声音。其他物理障碍包括人和人之间的距离、障碍物、或干扰无线电信号的静电。当物理干扰出现时,人们通常会意识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补偿。物理障碍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因素,方法是通过生态控制改善沟通环境,传递者使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接收者的感受和行为。

3.3语义障碍

语义学是有关语义含义的科学,与研究的语音学相对应。沟通可以说几乎全是符号的沟通,是使用有特定含义的符号(文字、图画和动作)实现的。这些符号在设立之初和使用时都有强烈的偶然性和主观性,能否准确地表达清楚意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况且,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又存在着接受者的解码和解释,这又在很大程度上与接受者的阅历、知识储存和相关的情境有关。所以,在语义传播中,不确定性是难免的,这就需要交谈双方采取广义范围内的合作原则,需要双方的共同靠近,达成一定层次上的共识。

3.4组织结构障碍

它主要是指组织规模对沟通造成的障碍。一般而言,企业的管理层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从而影响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经历的层次和环节越多,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会带来一定的空间距离,由于空间距离造成的生疏必然反映到沟通上来。这就需要合理设置沟通途径,减少中间环节。

4实施有效信息沟通的措施

4.1构建畅通的沟通网络

企业在建立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之后,体系内部就形成自上而下的不同层次(高层、中层、基层);每个层次中划分出不同的职能,设立不同的职能部门;每个部门又进行层次与职能的,从而形成了体系的组织架构。但是要使体系内各部分高效运作起来,就需要在组织内各部门和不同层次人员之间,通过一定的沟通工具(如各种会议、电子媒体、意见信箱、内部沟通、布告栏等),建立纵横交错的高效信息沟通网络,确保企业内能顺畅地沟通各种信息,为全员充分参与创造条件,使高层的方针政策能快速、高效地传递到企业各处,并通过监督、答疑等手段,使企业内的员工都能理解并执行。同时,各层次、各部门的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到相关的层次和职能部门,进行解决、修正和统计分析。

4.2树立主动的沟通意识

人的行为受人的意识支配,只有强烈的意识才会产生直接的行动,这是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树立主动的沟通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领导者要树立主动的沟通意识。企业中管理者的决定作用比一般职工要大得多,企业管理者的沟通意识,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沟通的有效开展。一个企业或部门的领导应有主动的沟通态度,给予部属由衷表达意见的机会,以促使上下意见一致,从而培养上下的整体利益观念。其次,员工亦须树立正确主动的沟通意识。由于受封建意识的影响,“上尊下卑”的观念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深深扎根。为此,大部分员工不愿主动向领导沟通,以免引起领导的反感,能主动沟通的员工亦大多流于吹牛拍马屁、歪曲事实、虚报数字、蒙敝真相。如此沟通不如不沟通。其实,并非所有的管理者都喜欢听奉承的话、听假话,管理者也需要部属的理解和支持,需要部属讲实话、讲真话,以帮助他们正确决策和管理,部属应明确沟通是双向的,不能总是等待领导来沟通,当需要获知某些消息或有某种需求时,也可以主动地与上级沟通,这也是争取权力和贡献智慧的有效途径。

4.3创造有利的沟通环境

环境是影响有效沟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这里所讲的环境主要是指人文环境。营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氛围的关键是培育积极的企业文化。企业可逐渐地形成一套自己独有的价值观、理念,这种价值观以优质服务为核心,以良好沟通为特色。它可通过集体活动如集体旅游、联欢会、俱乐部等加强员工间的联系。因为在这些活动中,无论是最上层的管理人员还是服务员,都可以卸下工作的担子,恢复最真实的自我,轻轻松松地平等交流,建立起一种大家庭式的感情氛围,从而提高内部顾客的满意度,使工作于该企业的员工不但可以获得薪金、职位上的回报,也可获得情感上的归依。

参考文献

1[美]R·勒德洛,F·潘顿.有效沟通[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2唐月娥.管理心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6

4何娟.人力资源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信息通信论文篇3

道路交通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由人、车、道路、环境等诸多要素组成,并呈现动态分布,这给交通事故的处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交通事故的处理分为受理报案、现场处理、责任认定、裁决处罚、损害赔偿调解、向法院六个步骤,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当事人的意愿将有所差异,因此处理的时间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无论如何,日益呈现出这样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传统的处理方法很难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快速的生活节奏,复杂的环境因素,尤其是事故人员的跨地域性日益占据着较高的比例,都增加了交通事故处理的复杂性。

2现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几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2.1利用模糊责任加快处理进程

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突破传统观念,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模糊责任”概念,使困扰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现场定责难”的问题迎刃而解。运用“模糊责任”概念10多年以来,全市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目前已达到98%。大大降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难度[1]。模糊责任简化了处理流程,省略或者弱化了次要环节,将责任认定的结果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并提供了相关的机制和平台,对尚未或者可能引起纠纷的事故进行相应的处理,完善了处理流程。与此同时,事故的快速处理,本身也是一种交通拥堵的缓解措施。

2.2利用交通事故快速定位系统提供效率

当事故发生,其处理效率将直接影响受伤人员的医疗救助和交通畅通程度[2]。因此,对交通事故的快速定位将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摄像机、照相机、监控设备等对事故现场进行取证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比如可以通过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交通事故快速定位系统,对采集的交通图象进行去噪处理,提供图象质量,综合利用小波变换方法提取交通事故特征,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快速的定位[3]。本方法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辅助处理,快速分析现场的图像资料,缩短人为参与的时间,从而提高了事故处理的效率。

2.3利用PC-CRASH软件快速确定事故责任方

PC-CRASH是一款交通事故再现软件,事故分析的过程主要是根据事故现场的采集、记录、调查与分析,将事故涉案车辆由碰撞后的终止位置反推回碰撞过程,再反推回碰撞前的运行状态,来分析事故原因,然后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进行责任认定[4]。由于道路、环境以及人为等因素,将为事故认定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再现软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提高公信力,减少了事故认定的时间,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是一种解决事故认定难题的科学合理的有效途径。道路交通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由人、车、道路、环境等诸多要素组成,并呈现动态分布,这给交通事故的处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交通事故的处理分为受理报案、现场处理、责任认定、裁决处罚、损害赔偿调解、向法院六个步骤,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当事人的意愿将有所差异,因此处理的时间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无论如何,日益呈现出这样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传统的处理方法很难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快速的生活节奏,复杂的环境因素,尤其是事故人员的跨地域性日益占据着较高的比例,都增加了交通事故处理的复杂性。

3基于信息化的智能交通事故处理系统的构想

我们目前处于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移动智能终端、大数据等技术和设备的出现,极大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能不能设计一种完整的系统,利用上述的技术和设备以及对交通事故处理的研究和分析成果,给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带来极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改变呢?当然这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不断地实践。下面本文将提出初步的构想,以做引玉之砖。

3.1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信息化

科技强警是交管工作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也是未来交管工作发展的必然。面对纷繁复杂的交管工作,近几年,公安交通管理努力构建信息警务,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查询、业务管理和数据库建设已初见成效。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模式,实现了电子技术化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系统、24小时事故快报、事故处理系统,逐步实现了事故处理网上办案和案卷电子化管理。现阶段交管执法、事故处理对网络和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对信息采集、处理的速度要求越来越高,综合业务数据的不断采集、使用汇集,实现了跨区域、现代化办公。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通过数字证书登陆公安网络系统,就可以直接整合人口信息、机动车信息、驾驶员信息、在逃人员信息、被盗抢机动车等各类信息数据,能够基本满管工作的需求。但是,现阶段的信息化建设与科技强警、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和现代化交通理念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以科技为突破口,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效率,不断提高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挖掘管理潜力,扩展公安交通科学管理能力,确保道路的安全畅通,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所以,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交通管理理念实现的必由之路。

3.2系统的构成

本系统由手持智能终端、无线网络、软件系统、大型数据库系统和高性能服务器构成。通过智能终端的摄像头、客户端应用、录音功能将现场的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无线网络发送至服务器端,服务器通过软件系统和大型数据库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将处理结果存储并以特定的方式反馈至客户端。由于智能设备已经相当普及而且配置和功能相当强大,完全可以推向社会进行应用。该系统结合了当前较为炙热和前沿的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本身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发展前景。

3.3系统的核心功能

本系统具有如下的核心功能:事故现场的采集、事故认定的处理、处理结果的记录、事故责任方的信息管理和必要的联系管辖、裁定处罚和赔偿管理功能、掌上法院、掌上交警、交通事故预测、道路交通智能决策。本系统不仅是交通事故的处理者和管理者,而且还是交通事故的预防者甚至是智能交通的决策者。防患于未然,远比亡羊补牢、处理交通事故更为重要。

3.4系统的现实意义

信息通信论文篇4

1.1降低技术风险应对措施

对于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风险采取多轮、多层次、多专业论证的方法予以规避。采用风险缓解的方法,来解决后期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前期设计风险。加强挽救和应急方案的实施力度。由于项目周期过长,项目的设计方案有着明显的超前性,不能按照现有的国家标准为方案提供参考和评估依据,所以对于标准,规范所产生的风险应当使用专家组会审,然后设计施工方案。通过详细、准确、完备的施工计划来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施工组织多轮的设计并且通过多轮的审核,但是因为大型工程项目都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尽管结构类似也不能相互移植,只能通过风险规避和缓解来解决。咨询机构依靠自己的设计来赚取咨询费用,而不是依靠卖产品和设备来提取佣金。这就使他们有可能真正保持“中立”,有可能摆脱工程项目管理组对某种项目的倾向性,降低合作风险,当好企业的参谋。随着在竞争环境中咨询行业的逐步规范发展,尽管目前咨询业的发展还并不是非常完善,但是可以相信,咨询公司的“中立”性会进一步的加强。

1.2降低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施工点多、投资大、施工专业多、施工面积大,招投标、监理、项目管理公司等项目咨询企业也很多,管理跨度大、层次多,组织机构设置既要满足项目管理方方面面的要求又要简单,要在项目规划期就做设计好组织机构,还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此类风险时能够快速改变组织结构,采取缓解的措施,原则上主要采取风险控制的措施来对待此类风险。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主要通过风险规避和自留来解决项目管理的计划工作风险。如通过增加项目风险储备金、广泛获取信息以合理地规避,运用成熟的方案等方法、增加项目资源来规避风险,如果风险可以自行承担,可以采用风险自留的方法,如果不能自行承担则将风险尽量的转嫁个相关单位,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对整个项目造成的危害,例如跨区域文化沟通风险,就是一个非常难控制的风险。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中,完工风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在项目的制定和设计阶段就要充分注意到后期施工组织设计的系统行,详细考虑到各方面可能对进度造成影响的风险,充分准备,提前计划,快速反应,减少风险的发生,如果发生问题要尽量减少损失,还要避免产生连锁反应,例如,因为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土建施工计划不周详,导致进度延误影响了钢结构施工进度,钢结构施工进度又影响到了屋面施工进度,致使整体进度滞后。项目的质量风险要在之前详细的分析,积极的预防,发生后要积极使用方法将损失尽量降低。为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合作风险,很多信息被收集和反映出来,例会也扩大到了项目管理小组和项目实施小组两个层面,例会的周期由每月一次缩短到了每2周一次,并且越来越多的问题都在例会上被提出来讨论、决定,讨论改造功能风险计划、设计调整、进度控制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例会机制的建立。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进度计划:根据项目总体目标,项目小组将实施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细化后的项目计划更利于项目的实施,并为细化项目长达数月年的实施过程,使目标更加具体,为每个阶段制定了具体的阶段目标、工作内容等。

1.3降低组织风险应对措施

由于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改变了原有的一些流程,改变了原有一些风险管理模式,为应对项目的流程重组带来的风险,项目小组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打破部门的界限,向项目相关的各部门宣贯流程管理的意识。通过持续、深入地对上至公司领导层,向这些人员宣传、灌输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和信息,项目实施的管理人员、相关人员。除了上述的常规风险,还有一些合同风险和信用风险。主要使用转移、控制、自留的方法来解决。对于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各相关方的合同风险来说,由于项目的特殊性,在合同签订时无法将所有风险考虑在内,但是可以通过广泛的获取信息,制定细致的合同、在合同中制定相应的工程担保条款、工程保险来规避或者是转移风险,如果风险损失影响不大的话,可以自己承担。

2结语

信息通信论文篇5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功能;应用范围;信息技术

结合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的实际需求,扩大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该系统构建中的实际应用范围,有利于增强系统的性能可靠性,促使该系统能够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因此,需要深入理解计算机通信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内容,在构建该系统的过程不断提高计算机通信技术利用效率,促使信息管理系统性能得以优化,增强系统推广使用中的适用性。

1计算机通信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1)计算机通信技术概述。当前形势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正在扩大,为信息的高效传输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为了提高该技术的利用效率,应了解计算机通信技术内涵:所谓的计算机通信技术,是指在计算机支持下可靠的信息传输平台,通过对数据传输方式的引入及利用,实现了不同计算机之间各种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满足终端设备与各计算机之间信息正常传递的实际要求。因此,在构建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时,应根据系统构建要求,提高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正确认识,保持该技术实践应用中良好的服务效果。(2)信息管理系统概述。信息管理系统,简称为MIS,是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的缩写。其使用中由于涉及了多种学科,像管理理论、计算机等,客观地反映了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且该系统的实用性较强,能够为信息的深入分析及综合管理提供保障,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信息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机工具,通过对各种设备、软件及硬件设施的整合使用,实现了对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处理及维护等,促使管理人员能够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完成数据信息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实现人机集成化系统构建。因此,应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构建出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种数据信息的综合管理,促使相关的管理工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2计算机通信技术实践应用中的优势分析

(1)具有良好的传输效率。结合当前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可知其具有良好的传输效率。具体表现在:基于数字信息的传输模式,能够使通信模拟传输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效率不断提高,并实现信息传输模式转变,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信息的高效传输及利用提供保障,不断优化不同信息传输中所需的传输模式。(2)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基于适应性角度考虑,当前形势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正在扩大,为不同领域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该技术使用过程中有着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领域的业务需求。像多媒体应用中的影视资源下载、通信方面的视频通话等,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促使各种数据信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传递,实现对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3)具有可靠的传输性能及抗干扰能力。通过对基于二进制数字传输模式的合理运用,能够为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范围扩大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信息传输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在光纤技术的支持下,计算机通信技术使用中的传输性能将不断优化,其性能可靠性逐渐增强,从而满足数据信息高效传递要求。与此同时,信息传输中注重二进制数据传输模式的合理使用,能够在加快计算机通信速度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种噪音的针对性处理,确保信息传输质量可靠性,促使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稳定性增强,整体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保持计算机通信传输通道顺畅性。因此,需要在未来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重视计算机通信技术使用,全面提升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服务水平。

3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要点分析

3.1系统中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分析

在处理不同数据的过程中,信息管理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使数据处理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实现各种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而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下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该技术数据高效处理优势的利用,能够在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的同时确保数据信息传输质量可靠性。因此,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应注重计算机通信技术引入,满足数据高效处理要求,优化数据处理方式,从而为自身自身应用范围扩大提供保障。信息管理系统中通过时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合理使用,对于自身的性能优化及应用范围扩大至关重要,关系着未来信息管理系统发展方向及研发技术水平,需要技术人员在系统运行中处理各种数据时正确看待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价值,确保数据处理有效性。这些方面的内容,客观地说明了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优势。

3.2为系统预测功能实现提供保障

为了使信息管理系统长期运行中能够具备良好的预测功能,应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确保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并保持良好的信息传输质量。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在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注重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合理引入,为系统预测功能实现提供保障,促使该技术支持下的预测功能能够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针对性处理,不断提升信息管理系统长期使用中的潜在价值。与此同时,现代信息管理系统推广使用中,为了保持系统良好的应用效果,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应在系统运行中采集、传递信息时提高计算机通信技术利用效率,促使该技术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并形成良好的运行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生产活动的各种需求,全面提升行业整体生产水平。

3.3优化系统的计划功能,增强系统控制功能应用效果

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的合理设置,需要提高对不同管理层基础数据的整合利用效率。因此,应选择可靠的数据传输技术,促使系统中各管理层数据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数据传输方面的优势明显,能够达到信息管理系统不同管理层基础数据利用的实际要求,实现系统计划功能的合理设置,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功能。在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功能设置的过程中,也需要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开发。而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借助计算机通信技术优势,能够使系统的控制功能设置得以实现,促使信息管理系统实际应用中能够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确保数据信息正常传输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控制效率。同时,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实现系统辅助决策功能设置,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的同时增强其决策功能实用性。

3.4优化系统决策功能,确保各种决策制定的合理科学性

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辅助决策功能实际作用的发挥,关系着系统整体的运行服务水平。因此,为了实现对信息管理系统决策功能的优化,应加强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合理运用,将该技术应用于决策功能优化的具体流程中,保持系统功能完整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各种需求。若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未使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其中的辅助决策功能也不复存在,系统中数据的实时传输及处理目标将难以实现,会影响数据处理效果及决策制定的合理科学性。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在信息管理系统决策功能设置及优化中充分考虑计算机通信技术优势,全面提高系统时效性的同时确保系统运行中各种决策制定的合理科学性,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大规模的推广使用。某信息管理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4未来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趋势分析

受到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影响,信息管理系统的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因此,未来这类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中将会朝着智能化、可视化方向发展,促使功能强大的多媒体通信网络应用范围得以扩大,促使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中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对完成数据采集、分析及处理,促使系统管理人员能够做出最佳的决策。因此,需要对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作用下智能化、可视化的发展方向有着更多了解。

5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分析

(1)物理层技术的高效利用。基于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实时传输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计算机通信中的物理层,确保了数据传输质量可靠性。因此,系统运行中为了达到数据准确传输的目的,应提高对计算机通信技术中物理层频谱率的正确认识,重视物理层技术的高效利用,为系统更好的适应蜂窝环境提供保障。(2)合理使用MAC层技术。在性能可靠的MAC层支持下,能够对媒体访问进行控制,实现控制与管理信道设置,从而满足使用值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完成数据传输的实际需求。因此,为了使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中计算机技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应注重MAC层技术合理使用。(3)提高网络层技术利用效率。为了使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中能够准确找到访问网址,应在计算机通信技术使用中提高网络层技术利用效率,实现用户不同子网切换,增强系统运行中的动态跟踪效果。

6结语

信息管理系统组成结构的优化及服务功能的完善,对计算机通信技术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客观地决定了将该技术应用于系统构建中的必要性。因此,未来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中应结合各种信息高效采集、分析、处理的实际要求,加强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促使不同信息能够在系统良好的运行模式中进行传递,全面提升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服务水平,为其在不同领域的推广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邓春华 单位: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剑楠.浅析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3).

[2]陆莉芳.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5(16).

[3]章昱.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探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6(2).

信息通信论文篇6

1.利用新媒体进行图书馆信息服务较为滞后

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活动中,新媒体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但目前我国图书馆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服务呈现出整体性不高的状况,一部分图书馆仍然延续着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没有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变化而改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然而一些建设水平较高的图书馆已经开始尝试利用新媒体来促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但仍然处于单一的、初步的尝试阶段。

2.信息服务人才短缺

传统图书馆和新技术的结合,使得图书馆复杂信息服务的馆员的知识素养和能力都受到冲击,信息服务范围的拓展、信息服务层次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大多数图书馆现有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高学历、高技能、使读者充分信任的复合型人才短缺,这也使得先进的图书馆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难以实施,造成图书馆信息服务相关工作的滞后。

3.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不足

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往往是复杂的、零散的、差异的,因为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差异性大,有的要求是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有的是在专业分类上十分细化的学科或者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都是有限的,这一要想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需求,就需要更高水平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整合。

4.专业人员服务能力有待改进

随着我国计算机普及率和使用率的不断攀升,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已大势所趋,这就要求图书馆专业人员不但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还应有对信息的分析和甄别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每一位读者眼务。但当下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并不完全符合相关的要求。如自身文化修养和素质普遍有待提升。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大部分存在学历起点较低、高学历和专业化人员较少,高素质、专业化的图书情报管理人员也不会选择从事图书管理工作。加之,当下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知识修养本身海有待提高,除了在学校里学得的文化、科学知识外,很少有人具备其他学科方面的专长;网络运用和计算机操作水平还不够熟练,很多人还在继续的学习和改进之中,现代化的图书馆应从实际出发,利用先进的设备,重点发展计算机管理兼顾光学技术和声像技术的应用。要使计算机娴熟运用和图书管理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规程和技巧,又要掌握信息查询工具,而不是一知半解。

5.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图书馆的作用和功能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就图书馆本身来说,服务读者,联系读者,吸引读者,努力提高馆藏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图书馆的潜能,这是其重要的职能范畴。而当下的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由于主观上缺少深层次、高质量的服务意识,客观上缺少现代化的硬件设施,致使图书馆至今还停留在被动的提供资料和借阅模式等被动式服务层面上,又由于沿袭传统的做法较多,使之处于一种被动的发展模式之中。没有主动地为社会上的其它读者服务,没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二、新通信技术环境下进一步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升的措施

1.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化素质

新技术环境下,信息服务设备的更新、信息服务环境的改变、用户信息服务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图书馆员的专业素养随之提高,既要懂图书馆原理、日常图书馆管理、更要懂信息技术以及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和特征。图书馆员专业素质和服务素养直接影响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提高图书馆员特别是参考馆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化素质是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图书馆应增强职业价值和薪酬待遇的吸引力,将一些学历高、技术强、年轻化的人才吸引到图书馆的管理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图书馆要积极展开针对现有馆员的专业知识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建立完整完善的馆员管理和考核机制,注重对相关人员进行职业培训。

2.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图书馆应该围绕读者的需求,树立以读者为根本的服务理念,利用新技术的服务平台以及媒介融合,实现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利用最大化,为用户提供更主动、更便利、更快捷、更友好和人性化的服务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新媒体在图书馆的发展和应用,现代图书馆应该摒弃“图书馆管理图书”和“中藏轻用”的传统观念,改变以读者前来找资源、咨询问题为读者服务的被动服务意识为主动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相关服务,主动挖掘潜在读者,为潜在读者提供相关咨询和信息,将潜在读者转变为用户资源。

3.优化信息资源结构,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图书馆的存在,人类社会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成为一种公共行为,同时也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图书馆的各项职能需要得到创新和强化。从早期的图书馆对纸质文献的保存到目前的网络信息服务,因此在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结构整合和信息资源的结构优化,实现资源共享显得尤其重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移动无线网络、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的传播载体、信息传播模式、数据的采集和整合也随之出现新的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从专注于基于纸质文献到数字电子资源建设。

4.搭建图书馆的网络实时交流平台

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搜索工具与互联网融合,为移动图书馆用户随时随地提高信息检索服务,可以利用即时交流工具,通过网络为读者解难答疑,可以通过搭建各种讨论组,解决难题,可以通过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馆际联网和数据库资源的共享,从而不断扩充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社交网站,划分不同的兴趣组,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资源。

5.开拓灵活的服务方式

信息通信论文篇7

作为通过远程连接的方式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是大部分用户均会使用到的,不管这样的连接方式是利用何种方式进行连接,都难以避开负载路由器以及交换机的系统网络,这是这样,这些设备存在着某些漏洞极容易成为黑客的攻击的突破口。从路由器与交换机存在漏洞致因看,路由与交换的过程就是于网络中对数据包进行移动。在这个转移的过程中,它们常常被认为是作为某种单一化的传递设备而存在,那么这就需要注意,假如某个黑客窃取到主导路由器或者是交换机的相关权限之后,则会引发损失惨重的破坏。纵观路由与交换市场,拥有最多市场占有率的是思科公司,并且被网络领域人员视为重要的行业标准,也正因为该公司的产品普及应用程度较高,所以更加容易受到黑客攻击的目标。比如,在某些操作系统中,设置有相应的用于思科设备完整工具,主要是方便管理员对漏洞进行定期的检查,然而这些工具也被攻击者注意到并利用工具相关功能查找出设备的漏洞所在,就像密码漏洞主要利用JohntheRipper进行攻击。所以针对这类型的漏洞防护最基本的防护方法是开展定期的审计活动,为避免这种攻击,充分使用平台带有相应的多样化的检查工具,并在需要时进行定期更新,并保障设备出厂的默认密码已经得到彻底清除;而针对BGP漏洞的防护,最理想的办法是于ISP级别层面处理和解决相关的问题,假如是网络层面,最理想的办法是对携带数据包入站的路由给予严密的监视,并时刻搜索内在发生的所有异常现象。

2交换机常见的攻击类型

2.1MAC表洪水攻击

交换机基本运行形势为:当帧经过交换机的过程会记下MAC源地址,该地址同帧经过的端口存在某种联系,此后向该地址发送的信息流只会经过该端口,这样有助于节约带宽资源。通常情况下,MAC地址主要储存于能够追踪和查询的CAM中,以方便快捷查找。假如黑客通过往CAM传输大量的数据包,则会促使交换机往不同的连接方向输送大量的数据流,最终导致该交换机处在防止服务攻击环节时因过度负载而崩溃.

2.2ARP攻击

这是在会话劫持攻击环节频发的手段之一,它是获取物理地址的一个TCP/IP协议。某节点的IP地址的ARP请求被广播到网络上后,这个节点会收到确认其物理地址的应答,这样的数据包才能被传送出去。黑客可通过伪造IP地址和MAC地址实现ARP欺骗,能够在网络中产生大量的ARP通信量使网络阻塞,ARP欺骗过程如图1所示。

2.3VTP攻击

以VTP角度看,探究的是交换机被视为VTP客户端或者是VTP服务器时的情况。当用户对某个在VTP服务器模式下工作的交换机的配置实施操作时,VTP上所配置的版本号均会增多1,当用户观察到所配置的版本号明显高于当前的版本号时,则可判断和VTP服务器实现同步。当黑客想要入侵用户的电脑时,那他就可以利用VTP为自己服务。黑客只要成功与交换机进行连接,然后再本台计算机与其构建一条有效的中继通道,然后就能够利用VTP。当黑客将VTP信息发送至配置的版本号较高且高于目前的VTP服务器,那么就会致使全部的交换机同黑客那台计算机实现同步,最终将全部除非默认的VLAN移出VLAN数据库的范围。

3安全防范VLAN攻击的对策

3.1保障TRUNK接口的稳定与安全

通常情况下,交换机所有的端口大致呈现出Access状态以及Turnk状态这两种,前者是指用户接入设备时必备的端口状态,后置是指在跨交换时一致性的VLAN-ID两者间的通讯。对Turnk进行配置时,能够避免开展任何的命令式操作行为,也同样能够实现于跨交换状态下一致性的VLAN-ID两者间的通讯。正是设备接口的配置处于自适应的自然状态,为各项攻击的发生埋下隐患,可通过如下的方式防止安全隐患的发生。首先,把交换机设备上全部的接口状态认为设置成Access状态,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黑客将自己设备的接口设置成Desibarle状态后,不管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协商其最终结果均是Accese状态,致使黑客难以将交换机设备上的空闲接口作为攻击突破口,并欺骗为Turnk端口以实现在局域网的攻击。其次是把交换机设备上全部的接口状态认为设置成Turnk状态。不管黑客企图通过设置什么样的端口状态进行攻击,这边的接口状态始终为Turnk状态,这样有助于显著提高设备的可控性。最后对Turnk端口中关于能够允许进出的VLAN命令进行有效配置,对出入Turnk端口的VLAN报文给予有效控制。只有经过允许的系类VLAN报文才能出入Turnk端口,这样就能够有效抑制黑客企图通过发送错误报文而进行攻击,保障数据传送的安全性。

3.2保障VTP协议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VTP(VLANTrunkProtocol,VLAN干道协议)是用来使VLAN配置信息在交换网内其它交换机上进行动态注册的一种二层协议,它主要用于管理在同一个域的网络范围内VLANs的建立、删除以及重命名。在一台VTPServer上配置一个新的VLAN时,该VLAN的配置信息将自动传播到本域内的其他所有交换机,这些交换机会自动地接收这些配置信息,使其VLAN的配置与VTPServer保持一致,从而减少在多台设备上配置同一个VLAN信息的工作量,而且保持了VLAN配置的统一性。处于VTP模式下,黑客容易通过VTP实现初步入侵和攻击,并通过获取相应的权限,以随意更改入侵的局域网络内部架构,导致网络阻塞和混乱。所以对VTP协议进行操作时,仅保存一台设置为VTP的服务器模式,其余为VTP的客户端模式。最后基于保障VTP域的稳定与安全的目的,应将VTP域全部的交换机设置为相同的密码,以保证只有符合密码相同的情况才能正常运作VTP,保障网络的安全。

4结语

信息通信论文篇8

增值作为反应学生自身成就进步幅度大小的一个发展性标准,与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呈现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在教育中,无论实施任何一项新的措施,其最终目的都是获得最大的增值效益,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不例外。受生源差异的影响,信息素质教育的增值幅度在“普通高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具体到学生个体甚至有决定性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从知识性学习向探究性和创新性学习的增值学生中考失利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主导因素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缺陷,而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主要依赖于信息素质的提高。因此,“普通高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应该重视信息素质教育。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分析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学生学习的智慧;通过创新性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勇气和自信,给予学生成功的渴望和理想;通过信息素质的提高,奠定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身心、敏锐感触、发散思维、创新精神等教学目的。调研表明,高中学习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越早,学习的收益就越大,成功的机率也越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养成是普通高中生三年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发展基础。

(二)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从定向思维向发散性思维的增值视野在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知识层面的广度和深度,二是思想层面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目前,我国的中学教学多为应试教育模式,在学生心智还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这种九年一贯制的“教与学”的应试学习可能对中考十分有效,但其形成的僵化的定向思维模式和被动的知识密集型学习方法,却使大多数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我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什么、如何才能学的好”等学习的天性非常容易的被抹杀和禁锢,很多学生取得了优异的中考成绩,但升入重点高中后却在优学的道路上难以为续。应试教育使学校和老师无暇顾及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信息素质教育,学生的视野也就无法形成,当然老师的职业素养和家长的素质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高中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就十分必要了,尤其是对“普通高中”而言,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就是学生开阔视野的一扇大门,学生可以立足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根据自己的知识认知,在老师的发展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会遴选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求异思考,最终形成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创造力和创新性的源泉。

(三)满足学生多专业发展需求,实现从单一办学向多样化办学的增值“普通高中”的学生虽然没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但在艺、体、能等方面多有特长或发展潜质,因此可以在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发展指导进行合理的学生分流。一方面,针对有艺体特长、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确立升学目标、树立自信心,逐步提高专业成绩和文化课成绩,为学生顺利升入高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无法通过三年教育升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可以和高职院校协作,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通过中职教育为社会输送应用性人才,最终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专业的综合高中发展模式,办出自己的“普通高中”特色。信息素质教育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平台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满足多专业发展的需求。

(四)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实现“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战略转型的增值随着“重点高中”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通高中”已经丧失了与其同台竞争的机会,只有积极面对现实,实施人才教育战略转型,在保证学校生存的基础上谋求特色发展才是“普通高中”的唯一出路。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构建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即体现了重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也切实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调研证明,信息素质教育是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关键。

二、“普通高中”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由于对高中多样化办学理念理解的不到位,多数“普通高中”还在应试教育的边缘挣扎,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还停留在一般性信息教学的层次。

(一)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单一,教学方式单调《信息技术》是专门为提高学生信息素质而设立的一门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目前,从“普通高中”信息素质教育的增值需求看,单一的一门技能课程已无法满足多元化、差异化的信息素质教学需求的,构建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此外,普遍简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及较少的实践课时,都不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养成。

(二)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不完整,软环境建设滞后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必须借助于良好的体系建设。信息素质教育体系主要是指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软硬件环境。其中,硬件环境主要包括实验室建设、网络环境和图书馆等;软环境主要包括信息素质教育制度建设、教学体系建设、电子图书馆建设,以及专业数据库购置等。目前,多数“普通高中”都具有一定的信息素质教育硬件资源,虽然配置普遍较低,无法满足学生开放式信息服务要求,但如果能纳入到统一的体系建设中来,还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软环境建设始终是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建设的短板,除了办学理念转换迟缓这一首要问题外,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建设、制度保证体系的建设、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氛围的养成、数据库等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等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观念与技能落后,信息素质水平亟待提高在几十年应试教育体制的禁锢下,教师已经习惯了简单有效的教学模式,即使有很多教师积极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也获得了一定的改善,但在以学生成绩为准绳的桎梏面前,也只能止步于此。长此以往,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技能逐渐荒废,教学思维逐渐固化,教学观念的转化也就成口头文章。因此,如果要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建设,首先需要提高教师信息素质水平,比如让信息技术课程的任课教师提高专业数据库检索方面的能力,让所有课程的任课老师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指导学生做大作业,课下进行文献检索和参加学生的小组交流等。

三、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信息素质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普通高中”战略转型的保障。虽然每所学校所处的层次和类别不同,培养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其基础教育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担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因此,“普通高中”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共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建设:

(一)信息素质教育骨干课程的建设骨干课程是指承担着主要教学任务的课程,信息素质教育的骨干课程就是信息技术课程。其建设目标就是与时俱进,以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为指导,形成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为后续信息素质教育教学环境的建设提供信息意识、信息技术、信息文化、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支持。其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与考核方法等。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一般在国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生成。课程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一是要看它能否将学校转型需求与学生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形成校本特色;二是要看它能否为后续的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提供应有的支持。课程目标可以在预设性的前提下,根据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需求灵活调整,充分体现形成性的特点,体现国家、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需求相统一的特点。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认知、掌握技能的主要学习资料。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思想体系、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调整形成的,它的科学性体现在能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多样化发展趋向,能否融合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价值观,营造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内容情境。教材不是知识的固化,课程也不是内容的紧箍咒,只有跳出了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建立与相关学科和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提高信息素质的价值,课程内容的选择就是成功的。有时需要在学科化与生活化、实用性与发展性、基础性与时代性、过程性与结果性等几个方面做出权衡。

3.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活动程序和框架,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就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的统一体,对内源认知的要求远远大于外源学习,是一门相对复杂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指向性的变化,其教学模式也要进行灵活的调整,以保证在有序性的前提下完成教学任务。比如,传递———接受式、探究式、抛锚式、现象分析模式、巴特勒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教学模式的实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经验、职业道德等。

4.考核方法。科学的考核方法和过程设计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形成正能量,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普通高中”的学生自我约束力普遍较差,持续关注度低,对学习成绩要求不高,但短时兴奋多,思维跳跃性强,荣誉感强。针对以上特点,可以增加过程考核和课上竞赛的比重,比如主题发言、小组辩论、操作比赛、撰写小论文等,以此引发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持续关注,为学生参加终结性考核奠定基础。

(二)信息素质教育教学环境的建设学生要真正提高信息素质,做到学以致用,还有赖于学校为塑造的良好信息素质教育教学环境,即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教学改革,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摒弃单一的老师主导型授课方法,推广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担当学习的主角,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以上提到的探究式和分析式等教学模式,通过增加班组讨论和课程设计内容,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和分析,将信息素质教育融会贯通到学校的所有课程中去,让学生每天带着问题上课、带着质疑下课,课上思辨、课下求索,敢于质疑权威,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勇于独立创新和标新立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信息认知和辨识能力的形成、信息加工和创新意识的出现、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以及信息道德的建立等依赖于良好的教学环境。但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建设初期可以选择优秀教师和成熟学科率先尝试,成功之后再通过示范教学逐步推广。

(三)信息素质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信息素质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是构建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

1.网络教学平台。即通过网络教辅软件建立的在时间和方式上都相当灵活的网络教学环境。通过平台,教师可以为自己的课程建立网络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和各种文本、课件、音频、视频、网页等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论坛,布置与批改作业,进行课程答疑和辅导;通过平台,学生可以主动获取教学资源,在信息交流中提高认知水平,获得学习方法,拓展视野。目前,大多数学校只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一个教学资源窗口,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网络教学,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办学资金的丰厚,网络教学平台必将成为高中最主要教辅手段。

2.文献检索数据库。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各种专业学术网站、学科导航、搜索引擎、RSS等功能的也日益强大,学生通过电脑和手机可以十分便捷地检索到各种信息,有时还能检索到一些在数据库中难以检索到的信息。但是,网络信息资源鱼龙混杂、真假并存,很多没有经过深加工,检索效率低,准确性、代表性和前沿性不明确。因此,具体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文献检索数据库主要是指馆藏的电子图书、数字化期刊。它内容全面,具有权威性和前沿性,可以为师生提供更为专业的信息服务,比如超星图书馆、方正图书、书生图书、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等。其中,CNKI和万方数据库对学校教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学生使用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此部分资源市场价格较贵,让“普通高中”购买不太现实,但可以通过和高校共建实现资源共享。

3.图书馆。随着电子图书馆的出现,以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传统图书馆并没有失去以往的风采,相反作为一个校园文化的象征,图书馆不仅是一个集中供师生阅览、检索文献的地方,更是师生交流思想、激发创新灵感的宝地。因此,学校要精心设计图书馆的文化环境,把它作为学校思想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文化生活教育的窗口,以及创新素质形成的源泉来进行建设,保证为师生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

(四)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就是它的执行者———教师。在这里,教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麦田守望者”,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一个能立足本职岗位,以学生为本,以统一的信息素质教育理念为准绳,与学生一起携手共进,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目标,营造“诚学勤思、问学无息”学习氛围的主导者;是一个集高尚的职业道德、过硬的教学素质于一体,因材施教,引导每一位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导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鉴于教师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教师培训必须先行实施,只有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了,教学理念统一了,职业道德崇高了,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就成功了一半。

(五)信息素质教育增值评价体系的建设建立评价体系的目的旨在运用科学评价手段分析信息素质教育实施中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流程,通过反馈调节系统的各个制约关系,形成科学决策,确保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科学运行和管理目标的实现。信息素质教育的增值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增值评价是发展性评价方法的一种,它能够以量化的标准阐释学生在某段时间内自身各方面素质的进步幅度,它关注过程,重视学生的发展,即侧重数据,也兼顾质性内容,用于检测信息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它通常以一个学期为评价阶段,以学生个体发展为评价对象,以德、智、体、美、劳为评价指标,以各评价指标的增值幅度作为评价标准,相对于目前学校常用的评价标准,全面而科学。信息素质教育增值评价体系图。当然,对于信息素质教育而言,学生的增值评价只是一种短期评价,作为一种能够赋予学生终身学习技能的教育形式,对它的全面评价还需要一种更长尺度的评价标准,即学生毕业后10年、20年以后的成才率分析、社会财富贡献率分析、社会影响力分析、励志成功率分析等。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更能体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四、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