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绿化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7:58:40

绿化教育论文

篇1

关键词:高校化学教育;绿色化学;理念渗透

1高校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渗透的必要性

如今环境污染问题严峻,但是各国的治理效果却并不理想。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必须找到环境污染的根源,只有灭杀其根源,才能真正地治理环境污染问题。而现在环境污染的根源,就是有害化学物质的排放量过大。那么,减少有害化学物质的排放量成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化工企业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对其进行关闭不仅会使国家的财政严重亏损,还将极大的不利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减少化学物质的排放方法,只能是化工企业加大技术改革,发展绿色化学。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人才,化学专业的学生更是化学技术发展的未来。因此,在学习阶段就对学生灌输绿色化学的理念,将会使学生在未来投身化学事业时铭记绿色化学的理念。学生心中以绿色化学作为准则,将会极大的推动绿色化学的发展,而绿色化学的发展,又将推动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立。因此,在高校化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不仅将带动绿色化学的发展,还对治理环境污染大有好处。

2高校化学教育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方法

2.1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口头说教式教学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高校化学教育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时也是如此。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培养时,应该多运用计算机,对学生进行多媒体辅助式教学。对于一些药品消耗大或易爆、操作不易控制或必须使用有毒有害试剂,但教学内容中必须要求掌握的实验,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仿真代替常规实验或演示实验,不仅可以明显改善高校实验室环境污染现状,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实验创新氛围,杜绝或减少实验室污染的产生。如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实验,原电池的实验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不仅效果明显,而且也避免了药品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2.2启发式教学模式

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使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即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视频,由学生自己感悟。启发式教学可以向学生直观的表现绿色化学的必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以及总结能力。例如在学习硫、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途径、成分及其危害,启发学生想象并设计出减少酸雨形成的方案及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二者呼应之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绿色化学的观念。除了视频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网上寻找一些讨论化学污染的论坛推荐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和思考。教师在给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时,一定要保证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最好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扰。因为只有学生从心里认同,其才会实践于生活中。

2.3带领学生前往污染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向学生播放环境污染的相关视频,虽然是帮助学生建立绿色化学观念的好方法,但还是缺乏一定的直观性。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力带领学生前往污染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相较于视频,现实生活中的化学污染无疑更具直观性和震撼性。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明确发展绿色化学的必要性。当然,教师在带领学生出校考察时,一定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3总结

人类文明的每次进步,化学的作用都功不可没,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没有化学,就没有化肥、农药,农业就达不到今天的高度。没有化学,就没有各类新药,医学就达不到今天的高度。没有化学,就没有食盐、味精,食物也将索然无味。因此,化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宇宙航空,小到生活琐事,都离不开化学的身影。但是,有害的化学物质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例如臭氧层空洞,水资源污染等。绝对不能放弃化学,也不能任由有害的化学物质危害我们的家园。所以,只能大力发展绿色化学。绿色化学在保证正常的化学用途之外,还强调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在高校化学教育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不仅是帮助学生建立绿色化学观念,更是帮助学生提前明了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可谓一举两得。

篇2

绿色化学,又叫清洁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其实质是让反应过程保持原子经济性,使整个反应过程无污染,反应物充分利用,达到提高反应转化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这对于预防污染,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与绿色化学的本质不谋而合。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就应该具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识。因此,他们应该深刻理解绿色化学的理念,丰富绿色化学的知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服务于社会做准备。总而言之,在高职教育中普及绿色化学,融入绿色化学十分重要。

2在高职化学教育中融入绿色化学的方法探讨

随着绿色化学概念的深入人心,各大高校纷纷对推行绿色化学教育做出举措。但是由于绿色化学概念较为新颖,教学方式提出较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下面就如何加强高职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部分提出几点建议。

2.1提高教师重视程度

由于教师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还未意识到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更未关注绿色化学所独有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作为高校教师,面对化学教育上的重大改革,首先应端正态度,充分认识绿色化学对社会和环境的重要作用,积极的学习和了解有关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做到读书破万卷,讲课如有神的境界;其次,应宣传和推广绿色化学理念,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更新知识体系,将讲课内容向绿色化学方面过渡,及时向学生传达先进知识;第三,要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强化授课效果,并使学生对绿色化学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再日后的学习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拓展知识范围。

2.2编写绿色化学专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在教材中贯彻绿色化学理念,才能真正使其深入学生之心。教材的编写,首先应对传统化学的反应式进行优化,使其达到绿色化学的标准。例如接触法制硫酸一节中,硫铁矿燃烧后的残渣富含铁元素,可回收用于炼铁工业,废气中含有一定量的SO2,若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此时将其通过石灰乳或氨水,便可得到生石膏或亚硫酸铵,成功消除了污染并生产了副产品。再比如,CuCl2制备中,涉及到消除溶液中铁和亚铁离子的问题,若是使用教材所述的NaClO去除,则会产生新的杂质,增加了CuCl2制备的难度。若是从绿色化学角度思考,可采用H2O2做氧化剂,还原产物为H2O,不会造成污染,而且其分解产物为O2和H2O,亦没有造成污染,因此是良好的氧化剂。再者,教材应对绿色化学有一个系统的讲解,以帮助学生了解该行业的作用,重要性及发展前景等。讲解除了基础的概念性质外,还应包括研究成果,作用原理,应用方面等。尤其是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作用。

2.3优化实验教学方式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试验中贯穿绿色化学理念,也是化学教育中融入绿色的有效途径。

2.3.1微型实验的开展

绿色化学倡导下,一种新的实验方式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型化学实验。这种实验可以通过改良实验方式,用更少反应原料、更小实验仪器、更短实验时间得到同样的实验结果,这样便能有效降低污染,减少能耗,节约资源。高职化学实验中不乏操作具有一定危险性,试剂具有一定污染性,药品具有一定毒性的实验,这时采用微型实验便是绿色化学的集中体现。例如2,4-二硝基苯肼与醛,酮进行反应时,可在井穴板上,用滴管取一至二滴进行反应,即可观察到明显现象;再比如做氯气取用实验时,用针管取用可有效防止氯气外泄,并很好地控制了用量,避免了对人体的损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2.3.2利用多媒体开展实验

对于一些危险性强,安全性要求高,原料消耗巨大,对环境影响恶劣的实验,在实验室内进行污染大,浪费大,操作难,并且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这时,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来教学。使用教学软件可以准确模拟出实验现象,学生观察多媒体设备也更直观,更清晰,可以准确快速的得出结论,有效避免了浪费和污染,满足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

3结语

篇3

传统化学工程使用处理工艺对有毒污染物的处理滞后性较强,通常是在污染物产生之后再另外做针对性处理,不仅增加了处理成本,且治标不治本。比如传统工艺烟气除尘,虽然净化了气体,但是污染物直接转化为废渣废水,还需要另一道工序做清洁处理,无疑工序和成本的增加都使得效果不那么理想。绿色化学工艺的介入,可以直接在生产或排放阶段就完成清洁使命,通过化学反应达到预防、控制和消毒污染的目的。

化学原料是化学工程的源头,原料决定了生产流程和工艺的选择,绿色工艺的介入可以从源头上改变原料生产带来的各类化学污染,同时绿色工艺与化学工程的结合还可高效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实现深度开发利用,兼顾无污染、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必然会掀起一轮新的工业革命。绿色原料的典型开发应用比如甘蔗渣、稻草、麦秆以及木屑、树枝、芦苇等可加工成为酮类、酸类与醇类化学品。

在化学反应中使用选择性高的试剂也是绿色工艺应用的一个途径。以石油化工为例,生产过程中烃类选择性氧化反应较为普遍,作为一种强方热性反应,具有生成物不稳定、易进一步氧化等特征,所以,催化反应中此反应并非最佳选择,生成物的不稳定也不利于提取最终产物,所以,为改善这种情况,使用选择性高的试剂是最佳途径。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还能够降低分离产品的难度提升纯度,无疑实现了提升效益和减少污染的双赢,所以,绿色化学工程在这方面的研究实践也非常热门。随着越来越多的化学反应被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催化剂对提升反应速率效果显着,所以目前化学工艺领域积极研究无毒无害的高效催化剂成为主流发展方向不一,不仅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化学分子深入研究也有助益,分子筛催化剂和烷基化固相催化剂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

2。绿色化学工程工艺应用

分析绿色化学工艺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对绿色工艺的重视与开发也彰显了当前世界范围内节能减排的重要性。长达两百余年的工业化路程,使得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危害越来越大,尤其中国作为当前世界最大的工业国,“三废”问题十分突出,PM2。5问题也成为了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利剑,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问题等推到了台前更加显着的位置。大型化工企业作为与人们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企业,石油化工与煤炭除去提供能源之外,还提供多种衍生化工产品为人们衣食住行服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消耗的大量原材料都警示着当前必须积极发展绿色化工工艺,以达到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目前而言,节能减排的实现途径主要以下几种:研发新科技、新工艺全过程控制污染;利用先进清洁工艺从源头控制污染;利用技术和工艺创新打造可循环绿色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等。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作为节能减排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就目前来说,主要以三种表现为主,分别是清洁生产技术、生物技术的应用及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使用生物技术服务可再生能源的合成,像有机化合物原料的应用经历了从动植物到石油煤炭的发展过程,现如今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各类再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在绿色化工中,所使用的催化剂多以工业酶和自然界中存在的酶,酶与其他化学催化剂相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生成物优良、污染少等优势,对于当前化工领域而言,生物酶的利用和研发就成为了绿色化工的重要发展方向。像丙烯酰胺的制备,最早使用丙烯晴,在环城生物酶催化后,不仅能耗与成本大幅度减低,且反应完全无副产物,对工业生产而言有多重积极意义。

除此之外,绿色化工工艺还广泛应用于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领域,生活中有众多具体应用实例。比如空调制冷多使用氟利昂,会造成臭氧层空洞、紫外线增多、温度升高,目前正积极寻求替代品且朝着低能耗方向发展,无磷洗衣粉减少对河流水域污染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可降解塑造制品对土地、水源危害都将进一步减轻,清洁汽油的使用可对大气污染降低,以上种种尝试都说明了在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领域,绿色化工工艺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无污染汽油的研发与应用,像低硫柴油、乙醇、二甲醚等,不仅经济环保,发展前景好,且制备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危害都不断降低,证实了绿色工程化工应用的优越性。

篇4

关键词:绿色大学;绿色教育;环境教育;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998年4月,清华大学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交《关于申请批准清华大学“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项目的报告》,这不仅标志着“绿色大学”理念融入到高校的办学思想之中,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所追求的愿景之一,也标志着“绿色大学”成为高校实践环境保护、提升自身能力和形象的重要途径。“绿色大学”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为最终目标,其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大学为平台,塑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校园文化环境,为在大学精神中融入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找到最为恰当的知识、技术的传播平台。[1]

从“绿色大学”萌芽到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我国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诸多学术文章一方面折射出我国“绿色大学”建设实践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也很好地反映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与动态。因此,梳理和分析我国有关“绿色大学”的研究成果,有益于其健康发展。

一、 文献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

(一)文献数据采集

“绿色大学”在我国的出现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以及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有紧密联系,特别是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颁布,在教育领域提出“重订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对于我国大学开设有关环境教育公共课程、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创建绿色校园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为“绿色大学”的出现奠定了政策基础。鉴于此,本研究将1994年确定为文献收集的起始时间,2010年为终止时间,共17年。数据源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为主,以“绿色大学”、“绿色教育”、“环境教育”、“大学环境教育”、“大学绿色教育”、“高校环境教育”、“高校绿色教育”作为关键词,进行精确匹配关系的检索,检索结果经过筛选,所得文献作为文献数量与研究动态分析的依据。同时,为了更好地理清我国“绿色大学”的建设脉络,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编制了《中国绿色大学大事记》(1994-2010),这也是本文进行分析的基础资料。

(二)文献数量的统计与分析

从1994年至2010年,共检索到有关期刊文献512篇,年均32篇,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有关“绿色大学”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过程并非线性。按柱状图的变化,可以把文献数量的变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94-1997年为第一阶段,1998-2010年为第二阶段。在1994-1997年间,每年的文献数量不足17年平均数的一半,说明这段时间对“绿色大学”的研究并不活跃,其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同时,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以环境教育或绿色教育为主。1998年,文献数量出现了大幅的增长,虽然之后的1999年文献数量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从2000年后,每年的文献数量变化基本趋向平稳。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这与1998年清华大学提出开展“绿色大学”建设工作有重要的关系。事实上,检索结果表明,1998年后才真正出现了以“绿色大学”为研究专题的文章。此外2000年后文献数量变化趋向平稳,也说明这个阶段有关“绿色大学”的研究趋于成熟,研究内容的细化、研究角度的多元化是主要标志。

二、学术文章的研究内容分析

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发现,我国关于“绿色大学”的研究热点可以概括为“绿色大学”创建、“绿色大学”评价及绿色教育三个方面。

(一)“绿色大学”创建

在我国,“绿色大学”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86年林集在《云南林业》第4期上发表的论文《绿党与绿大》,但是,在这篇很短的文献中,对“绿大”的解释主要是一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培训机构。与现在理解的“绿色大学”相同的文献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余谋昌先生在1991年《中国环境管理》上发表的论文《应重视生态文化建设》。而1998年清华大学提出建设绿色大学的目标,则是真正意义上“绿色大学”的实践开端,2001年原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清华大学为“绿色大学”。

继清华大学开展“绿

色大学”建设以后,我国其他一些省份也进行了积极的推动,并借鉴基础教育中“绿色学校”的评估方式,开展了“绿色大学”的评估,命名了一批“绿色大学”。在此背景下,关于“绿色大学”创建的文章也不断增多,如在搜索到的512篇文章中,有145篇涉及“绿色大学”的创建,具体包括“绿色大学”概念与内涵、“绿色大学”现状及对策。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绿色大学”创建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思路有相似之处,有学者就提出建立“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方式,具体做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采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方法,开展“绿色大学”建设;二是借鉴iso14001的思想,开展“绿色大学”建设。这种将环境管理的思想纳入日常全面管理工作中的思路成为“绿色大学”建设的一种趋势。2011年4月,国家环保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颁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纲要》(2011-2015),将开展“绿色大学”建设作为其内容之一,这些研究成果都将是中国“绿色大学”建设的基础。

(二)“绿色大学”评价

“绿色大学”评价是推进“绿色大学”健康、稳步发展的措施之一,我国的研究人员在此领域亦有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绿色大学”评价方法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是重点和热点。从研究人员所构建的“绿色大学”指标体系的内容来看,目前“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校园、绿色实践、绿色办学和绿色管理等六个方面[2-3],可见这些指标体系的雏形即是以清华大学提出的绿色大学“三绿模式”,即“绿色教育、绿色科技和绿色校园”[4]为基础,这说明现阶段学者对“绿色大学”基本建设内容的认可。当然,也有学者担心这会造成我国“绿色大学”建设模式比较单一,也就是“绿色大学”评价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的标准的问题,担心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相对于中小学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每所大学又都有自身的特色,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建设绿色大学,会使绿色大学失去活力。鉴于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我们认为,绿色大学的评价应符合满足国家绿色人才和绿色成果需求的建设目标,国家或者各级地方政府可以参考学者的意见,制定出能反映“绿色大学”内涵的核心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作为评价“绿色大学”的基本标准,大学则应根据其办学理念和自身的条件制定其《绿色大学建设规划》。“绿色大学”的建设未必一定面面俱到,有建设重点和形成特色则更有意义。例如,关于只是开展绿色教育的大学不是“绿色大学”的问题,在“绿色大学”评估中则更应具有包容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大学在绿色教育方面成绩显著,形成绿色教育特色,完全可以认同其“绿色大学”的成效。 色教育

有学者认为,“绿色教育是创建绿色大学的伴生产物,也是环境教育发展到现代阶段产生的新概念、新事物”,这个定义是从绿色教育产生的背景的角度来界定的,也反映出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即环境教育与绿色教育的关系。事实上,我国高校并没有严格区分绿色教育与环境教育,多数教师常常将二者等同使用,但从研究的角度考察这两个名词的异同,可以认为,绿色教育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绿色教育是对环境教育的继承与发展,绿色教育不仅关注环境也关注教育本身的发展,不仅关注一门环境教育的课程,也关注一所大学整体的教育氛围;狭义的绿色教育与环境教育一样,即关于环境的教育,本文所探讨的绿色教育指的是后者,我国对广义的绿色教育研究仍显不足。

对高校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与行为已成为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共识,多篇文章都讨论了在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高校环境教育、绿色教育的研究,我国高校也在推广环境教育,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孙萍[5]、刘子亭[6]等通过问卷法,研究分析高校学生的环境意识,以此作为反映高校环境教育现状与效果的一个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价值观,但在行为上表现为知行不统一,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的环境教育的实效性欠缺。其原因有:第一是高校的环境教育理念落后;第二在具体环境教育实施环节中没有环境类的课程,或者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倾向于知识的灌输,教学方法不当。

绿色教育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核心,那么,对于大学来说,应

该如何实施绿色教育?通常人们认为绿色教育应该通过两种形式展开: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实践。这是两种最基本的绿色教育形式,对于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性,二者缺一不可。如高晓清等[7]在长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行为主义教学设计原理、系统论原理、环境教育的学科特性和师范院校特点,设计了“多学科交叉与开放性行为教学模式”,此模式除了在操作上具有理念鲜明的学科交叉性、多维互动的开放性外,还具有多元灵活的行为性等特点,在促进学生由外在行为向内在行为转化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开展绿色教育,除了教育形式,还涉及绿色教育内容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绿色教育内容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融合,有学者也把环境教育或绿色教育内容具体化,如陈南[8]提出高校的环境教育应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伦理道德、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等四方面的知识领域;王子彦[9]认为绿色教育应包括“环境观念、环境知识、环境规范”等三方面的内容。上述教育内容是对绿色教育内容的高度概括,在教学实践中,又该如何将这些高度概括的教育内容细化,如环境知识包括哪些知识,不同专业或不同阶段的受教育者所要学习的环境知识是否相同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研究。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绿色大学”是一个多维层次上的概念,它也是一个具有极大研究潜力的领域,需要更多人员投身到它的实践和研究中,产生更多的争鸣,形成多样的观点,指导创造性的实践。在对17年“绿色大学”文献进行分析后,本研究发现:

1.我国有关“绿色大学”的研究正在细化,研究角度趋于多元化,如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热点外,绿色学风[10]、绿色大学的生态足迹[11]、大学生绿色行为体系构建[12]、绿色社团[13]以及绿色校园等方面也有专门的探讨。虽然研究在细化,但是研究的深度还不够,目前的研究文献多停留在讨论“绿色大学”必要性、迫切性以及绿色大学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上,而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文章不多,或者只是面上的讨论,缺乏操作性、针对性的专业研究。对于绿色教育的研究亦是如此,如有关绿色教育的文献不乏对课程方面的关注,但是对环境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和分析的文献相对匮乏,大多数的文章对课程模式没有进行剖析,如何更好地利用不同的课程模式也没有得到详尽的阐述。此外,有关绿色校园建设的文献也不丰富。实际上,近年来,高校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在进行校园建设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绩,相信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会在今后有所增加。

2.高等教育环境教育理论的系统研究、“绿色大学”实践与研究等均不足,研究人员发表文章的数量可以反映出这一点,虽然在此领域开展研究的学者数量不少,但多是短期的、分散的,大学者、大科学家参与绿色教育、绿色大学系统研究的不多,科研实力强的高校参与研究的也不多,从而导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较少。

3.我国目前已出现了不同的“绿色大学”评价指标,许多地方标准则受到基础教育“绿色学校”评价标准的影响,对于哪种评价指标能最有效地反映“绿色大学”创建的水平并能指导“绿色大学”实践是值得关注的事。笔者认为,“绿色大学”评价标准和方法都应更具灵活性,其目标是将“绿色大学”理念融入大学已有的办学理念中,形成丰富而各具特色的中国“绿色大学”。

致谢: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广州大学环境教育中心李冬梅和陈南老师的热情指导,谨致谢意!

参考文献:

[1]李久生,谢志仁.论创建绿色大学[j].江苏高教,2003(3):20-21.

[2]鲁璐,刘汉湖,白向玉,等.绿色大学建设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12):42.

[3]王大中. 创建“绿色大学” 实现可持续发展[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36.

[4]叶平,武高辉.中国绿色大学研究进展[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8-50.

[5]孙萍,刘钊.大学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65-66.

[6]刘子亭,张保华,刘子政,等. 聊城大学绿色教育调查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80-84.

[7]高晓清,刘湘溶,白解红,等. 师范院校环境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5(3):54-58.

[8]陈南,吴小强.在师范院校中加强

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建设[j].环境教育,1998(4):6-7.

[9]王子彦.对大学环境教育课内容及其相关问题[j].环境教育,2001(5):60-61.

[10]尹华,曹贤香.“绿色学风”是建设“绿色大学”的重要内容[j].2006(10):62-63.

[11]顾晓薇,李广军,王青,等. 绿色大学建设中的生态足迹[j].环境科学,2005(7):200-204.

篇5

论文关键词: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现状,途径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自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由多国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21世纪议程》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未来文明社会的象征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社会行为方式的变革。科技和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才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而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教育则不但涉及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资源等学科的新综合和新发展,而且涉及到对科技发展和应用方向的理解和把握。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宣传、普及、贯彻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中是一块重要的园地。因此,“大学绿色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应运而生,是未来教育适应时展的一种新理念。

一、绿色教育的内涵

“绿色教育”的“绿色”二字取自于西方国家60年代末兴起的“绿色运动”,其原意为“生态’或“环境保护”。按照我国现代环境伦理学研究著名学者余谋昌先生所说,绿色教育与当今倡导的绿色文明相一致,充分体现了人类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黄色文明、黑色文明与绿色文明.我国的绿色教育目前以创建“绿色学校”为具体体现,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与环境意识培养,从而树造一代具有良好环境道德修养的“绿色”新人。

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指出:“绿色教育是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即将这种教育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总体上看,绿色教育内涵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和科研中,充分休现“绿色”思想现状,用绿色观念教育人;二是建设绿色校园,形成绿色校园文化,用绿色环境培养人。

二、开展大学绿色教育的必要性

1、绿色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21世纪的大学生将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其绿色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国家战略规划,当代大学生能否接受绿色教育,是否具备绿色意识,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开展大学“绿色教育”同时也与我国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只有所培养的人才被社会所接纳,大学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今,国际国内环保技术蓬勃发展,环保产业欣欣向荣,社会所需要的正是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由此便确定了大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2、绿色教育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要求大学的素质教育必须将经济效益观、社会效益观与环境效益观统一起来,这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素质,只有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进行绿色教育是大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3、绿色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教育是以先进的文明和崇高的审美理想来建设人类客观世界的全新教育,它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绿色教育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大学绿色教育现状

我国大学绿色教育发端于清华大学。1998年6月,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提出要在21世纪把清华大学办成一所“绿色大学”,首次提出了“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的重大构想。近年来, 虽然部分高校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设想,,组建了环境教育中心,开始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起步较晚、受重视程度的高低、经济实力的差异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高校间的绿色教育水平仍参差不齐,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1、对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视性认识不够

我国高校绿色教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多数高校还未能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普及教育提到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为培养目标,也未将环境教育列入议事日程,更没有将环境教育课程列入必修范围,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的绿色教育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把其设为所有专业的必修公共课程。对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

2、绿色教育体系不完善

环境教育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家庭绿色教育、学校绿色教育到社会绿色教育。但纵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体制,中小学着重应试教育现状,无暇顾及绿色教育,成人教育在绿色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大学绿色教育自然成了众望所归。专业分布不尽合理,学科分类局限,使大学生很难受到系统、深入而又科学的绿色教育训练, 这就极大地制约着环境知识的普及,更谈不上较高层次的环境思维、环境意识、环境观念和环境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政府投入不足、绿色教育师资严重匮乏, 教材建设相对落后等等现实矛盾使大学绿色教育有负重望。

3、大学生环境意识淡薄

所谓环境意识, 是指“在一定哲学理念指导下的环境素质,包括理论认识和实践要素。”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淡薄,对环境科技知识了解掌握不够,对环境科技常识仅停留在“听说”层面,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认识,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严重缺乏,在行为上表现出环保参与意识较为淡薄,对自己的作用及所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清,在“知”与“行”上有着较大的差距。

4、对绿色教育的投入不够

我国高校绿色教育总体上投入不足,除表现在师资队伍严重匮乏,教材建设相对落后外,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也不甚令人满意,缺乏长期投入和长远规划,建筑拥挤,参差不齐,布局紊乱,绿色少,垃圾多,破坏环境,浪费人力、物力现象普遍。目前大学的管理和服务大都遵循传统的模式,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绿色服务体现得不多。

5、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绿色教育是一个包含环境意识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环境意识教育被广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普遍认知,并付诸实践,人际关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人忽视,久而久之,便成了绿色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就业压力的增大, 也带来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良好, 是对其实施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同时, 大学生心理状况与其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四、实施高校绿色教育的途径

加强绿色教育要求在教育思想认识和教育实践上实现突破。只有改革教育思想现状,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才能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只有全面理解绿色教育的深刻内涵,才能使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共同关心学生成长中的三大关系的和谐问题,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和人际关系网络,从而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社会实践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绿色教育的共识

一定的实践总是来自于一定思想观念的指导。改革陈旧的教育思想,更新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以达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教育的共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才能使高校的决策者、师生形成共同愿望,齐心协力地促进高校绿色教育的开展。组建专门的绿色教育机构,制定绿色教育计划,并立项研究;让周围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培养他们的绿色意识,指导学生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并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周围的人,形成辐射效应。

2、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让绿色教育计划走进课堂,将绿色教育覆盖所有教学过程和一切领域。为此就要建立灵活的综合化课程体系、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建构一系列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具有宽泛性、交叉性和时代性特征的课程,形成高质量的课程群,以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性地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开动脑筋,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和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增加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学生对于生命与自然的宽容、博爱精神。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强化教师的绿色思维

高校绿色教育开展得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为此,教师自身先要有绿色意识和绿色思维。要在教师中积极开展各种绿色教育培训与研讨会,以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情操和敬业精神。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环保意识的师资队伍现状,使教师的科研和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指导转向绿色科技选题、研发与创新,积极开展环境理论和生态伦理学的研究。

4、建设绿色教育培训基地,实行绿色管理,造绿色校园氛围

建议高校成立绿色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全校学生的环境教育、省内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政府公务员的环境意识培训、大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充分发挥高校的辐射作用,传播绿色意识、知识、技术和生活方式,为提高民族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高校校园进行绿色规划设计,相关部门统一实行绿色管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绿色文化和学生绿色活动,营造绿色校园氛围,使学生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将绿色观念落实到行动中,促进高校的绿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5、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力度

人类追求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类及人个体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及人个体可持续发展是以自身健康为条件的,学生既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又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融洽相处、学会生存;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具有实施这一理念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既为当今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又为后人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高校应培养大学生获得心理方面的保健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社会与生活的快节奏。

绿色教育代表了一种教育革新的力量, 我国应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用“绿色教育”来培养“绿色学生”和“绿色人才”,开展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把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使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自觉运用“绿色”观念,以达到教育促进人类生存环境改变和美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海坡.绿色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徐俊,黄金华.新时期高校绿色教育探讨[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 2002(11

[4]孙萍等.大学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01( 11) : 65- 66.

[5]高伟云.浅论高等院校的绿色教育[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1) : 113- 115.

[6]王宁等.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篇6

绿色教育理念

“绿色教育”源于对于现代社会与教育的反思。是指尊重、理解与关怀每一个生命个体,遵循生命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差异,努力唤醒与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与发展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绿色教育的核心是“三个尊重”,即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和尊重差异,以下分别予以阐释。

1.尊重生命

学校教育面对的对象是人,人与物具有本质区别,人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因而,绿色教育首先强调尊重生命。在学校教育中,尊重生命表现在:营造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让孩子感觉自己在其中是安全的,不会受到欺凌、侮辱或伤害;给予孩子生命的尊严和自尊,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尊严的人,要自觉通过行动、良好表现去建立和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认可、肯定孩子,经常鼓励、赞美孩子,促使孩子形成自尊心和自信心;理解孩子、关心和爱护孩子,通过教师的言行表现出对孩子的爱与关心,让孩子感受到温暖、情感,内心充盈生命的美好与力量;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体验成就感、价值感,感受和经历生命的自我实现;促使生命不断认知人生与世界,通过每一个教育契机的引导,让孩子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这个世界中生活,创造机会扩大孩子的知识和实践视野,不断扩充孩子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习惯和意志品质,能够善良、友爱、乐观,学会理性、自制、自省、勤劳、审美,等等。

2.尊重规律

万事万物皆有规律,认识和遵循规律,可以与万物和谐相处,事半功倍,提高实践行动的效率。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认识和尊重规律,围绕“教书育人”目标开展各种活动,促使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认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促进孩子身体健康成长,遵循心理规律促进孩子心理的不断成长和成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方法;认识和遵循学科及学科教学的规律,每个学科都有其知识、能力建构和情感形成的逻辑和方法,教师要深刻理解本学科的本质、结构、思想、价值与方法,认识学科教与学的规律,形成方法意识,在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采用恰当、有效的方法去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认识和理解学生学习的规律,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任何的知识、能力、情感要想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都需要一个自主认识与领悟和过程,因而,绿色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学会自主阅读、体验、思考、探究、归纳和抽象,学会自主发现学科学习和各种认知的规律和方法,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能力技巧、精神世界和认知方法。

3.尊重差异

万事万物都以独特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差异是客观的。每个孩子都是千差万别的,体现在家庭背景、知识基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智力类型、认知风格、学习风格、思维风格、心理需求等各个方面,“绿色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偏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要;根据学生智力、知识基础等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个别辅导;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和性格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长善救失;根据学生的习惯特点,有意识地去改变其不良习惯、形成良好习惯;根据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此外,学校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天赋和特长,为学生开设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选修课程等,提供给学生多种个性选择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和发掘自身的潜能、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

绿色教育区域行动策略

围绕“绿色教育”的“三个尊重”的基本理念,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四项行动:

1.教师“绿色教育”价值观行动

①开展“绿色教育”价值观个人专题报告

在“绿色教育”理论探索基础上,我们组织区域教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到学校去开展“绿色教育”价值观个人专题报告,报告主题内容为:“绿色教育”之“三尊重”理论、“绿色教育”之“尊重生命”解读、“绿色教育”之“尊重规律”解读、“绿色教育”之“尊重差异”解读,以及围绕三个主题开展的相关理论。

②编制《“绿色教育”核心理念(25条)》和《学校行动改进关键词(8组)》,宣传“绿色教育”的价值观

在“三个尊重”理论基础上,根据实践经验,我们研制了《“绿色教育”核心理念(25条)》和《学校行动改进关键词(8组)》,将“绿色教育”基本理论以简短凝练、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干部工作会议上进行,并责成学校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本校教师进行宣讲和解读,促使全区教师对“绿色教育”价值观形成共识。

③征集和评选反映教师“绿色教育”价值观的教育案例

为了促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行为,并以“绿色教育”的“三个尊重”价值观指导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我们组织了“绿色教育”优秀案例征集和评选活动,教育案例分为“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和“尊重差异”三个主题。教师根据绿色教育“三个尊重”的理念,结合自身经验和案例反思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促进绿色教育价值理念的认同、理解与内化。

④组建“绿色教育”讲师团,开展交流分享

为促进绿色教育实践经验的交流分享,我们按照“绿色教育”三个主题“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差异”,组建了三个“绿色教育”讲师团,到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宣讲教师个人的“绿色教育”案例和经验,阐释个人对于“绿色教育”理念的理解。

2.绿色课堂改进行动

①全区教师基于“三个尊重”理念自主进行绿色课堂改进

将《“绿色教育”核心理念(25条)》下发到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对照核心理念,自省自悟,探索绿色教育课堂改进,每年区教育教学研讨月、教学基本功培训与展示等都以“绿色教育”核心理念为主题展开,每年征集绿色教育课堂改进论文,促使教师深刻理解“绿色教育”理念和研究绿色课堂实践策略。

②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绿色课堂改进专题研究

学科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一般对学科教学有着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因而,在绿色教育推进过程中,我们着力发动这些力量,促使其对学科教学价值、学科课程内容、学生学习特点和学科教学策略等进行专题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带动区域整个学科组绿色课堂改进的深入。

③实验校基于学科教研组进行绿色课堂改进行动研究

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是教师学科教学研究的平台。我们要求学校教研组基于绿色教育理念和学校学科教学实际,开展绿色课堂改进行动研究。教研员和教科研员定期去学校进行指导。同时,在区规划办课题立项时,设立教研组绿色课堂改进研究专项,推动课堂改进的深入研究。

3.绿色学校文化建设行动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在“绿色教育”实践中,我们促进学校梳理和发展自己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育人目标等文化要素,并深刻理解学校文化与绿色教育理念的内在契合。

①成立“绿色学校文化立校联盟”

为促进学校深入理解绿色教育理念于学校文化中的渗透,学习其他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和经验,我们组织成立了“绿色学校文化立校联盟”。每个学期每个学校承办一次绿色学校文化交流活动,分享自己学校的文化理念,交流自己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提出自己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的思考、困惑与困难,聘请专家指导,联盟校集体研讨,共同推动绿色学校文化建设。

②学校自主研究和发展绿色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生于学校、发展于学校、成熟于学校的,学校是自身文化的源泉。因而,我们提倡学校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家长的力量,挖掘学校文化和精神内涵,根据绿色教育理念推动学校文化发展,并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将文化理念落到实处,让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学校文化,促使学校文化影响每一位师生的思想、情感和言行。

4.学生绿色健康成长行动

①开展学生生涯教育行动

我们制定了生涯教育的总目标和分学段目标,探索生涯教育内容体系、实施策略和途径,在实践中开展生涯教育活动。

②改进营养餐管理

我们首先调查和分析了学生在校用餐状况的满意度,以及存在问题、原因,然后变革管理机制,成立营养餐管理机构负责营养餐管理,保障了学生的营养健康。

③开展学生绿色成长评价

通过培训、阅读和研究等方式,促进教师了解动机理论,理解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教师在实践中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和成长。

④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每年征集“绿色教育优秀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并开展分享交流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形成理性和研究思维,学会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篇7

关键词: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知行探究

作者简介:王世民(1954-),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涂金伟(1965-),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况敏(1975-),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秦红梅(1970-),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2-0090-04

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绿色化”理念,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要求,为高校绿色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智力支撑。

一、高校绿色道德教育重要性的意义凸显

绿色道德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教育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当前,高校开展绿色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大学生绿色世界观的转变、绿色价值观的转变以及绿色发展观的转变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大学生绿色世界观的转变。世界观属于哲学问题。罗素说过,“我们所说的‘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这是就科学这个名词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的”[1]绿色道德完全符合这两种因素。从传统宗教与伦理上看,绿色道德是经历人与自然的道德对立、环境道德等认识与实践和再认识与再实践的哲学过程而被认识到的。从“科学的”研究看,绿色道德是生态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绿色行为胶合在一起,形成绿色政治、绿色经济、绿色文化和绿色科技等道德意识形态,为社会的绿色发展、永续发展起到“科学的”促进和引领作用。

既然绿色道德是从传统的环境道德延续而来的,那么,环境道德又和绿色道德有什么不同呢?目前,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上确实喋喋不休。笔者认可英国学者多布森的意见,“环境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2]因为,环境道德作为环境主义的伦理基础,是以西方“最小主义”的传统伦理方法来解决环境治理问题,其治理面狭小而且单一。绿色道德则以后现代道德伦理的姿态,融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绿色实践中,彰显“没有伦理规范的道德”[3]的后现代性特征,是绿色道德品质修养的集聚惯性在绿色道德实践中的可控把握,也是绿色意识形态的可控把握。因此,大学生绿色道德的世界观转变,是从环境道德行为向绿色道德行为的意识形态性转变,也是传统道德向后现代道德的继承性转变。

第二,大学生绿色价值观的转变。绿色价值观主要体现在文化认同上。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消费第一”的文化价值观盛行,继而成为推助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也成为个人自身地位及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以“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思维,撬动并紊乱着人们朴素的生活秩序,以至于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甚至个人主义盛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处面”越来越小,“摩擦面”越来越大,人类生活状态片面化和资源匮乏紧迫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面对“消费第一”的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大学生绿色道德的文化认同的差异性增大,个别大学生享乐主义、自由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频发,甚至醉生梦死地享用生态资源,这些都是当今高校急于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大学生绿色价值观的转变应该从绿色文化价值观的转变开始。高校要把绿色文化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大学生在绿色文化教育中摆正需要、消费和幸福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绿色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畅想勤俭节约、善良朴素的理念,努力践行低碳生活的绿色道德生存方式。

第三,大学生绿色发展观的转变。绿色发展观与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的。非“绿色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条不断外延扩张再生产的发展模式,是一条极端消耗地球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模式变得更加快速与方便,资源掠夺与破坏在有些地区变得肆无忌惮。西方思想家卢梭早就把这一切看着为人类道德上卑劣的贪欲,并指出,自从人类发明科学技术以来,人类就已经行走在道德堕落的道路上。

面对这一极具破坏力的社会经济发展窘境,大学生绿色发展观的转变势在必行。高校要尽早让大学生明白,绿色发展观并不反对正常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是反对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强调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等可持续的经济方式来实现社会经济内涵式增长,以实现人类未来的长远发展。大学生应该将这种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心底,用于实践,真正实现绿色发展观的转变。

二、高校绿色道德教育认知性的宏观微观把握

对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的认知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大学生绿色世界观、绿色价值观、绿色发展观的转变,影响大学生绿色道德行为的养成。因此,高校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科学地把握绿色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一)从宏观上看,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科学地认知需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高校绿色道德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党的十第一次提出并肯定具有普世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文化生活的多彩、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丰富以及社会秩序的安定等方面规定着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基本要求,是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的很好内容。事实上,绿色道德思想已经完全融入在“富强、民主、自由、法制、爱国、诚信”等理念中,也贯穿在“文明、和谐、平等、公正、敬业、友善”等词语里,非常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高校应该站在有利于大学生绿色世界观、绿色价值观、绿色发展观培养的高度,对绿色道德所相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概念加以凝练,做到学理上,聚证有实;知识上,通识易懂;政治上,方向坚定。

二是高校绿色道德必须传承中华传统文明。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生态文明的“绿色化”文化思想由来已久。挖掘和保护好生态文明“绿色化”文化思想,既是对中华传统文明的一种传承,也是构建绿色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就传统文化而言,“至善”是生态文明最基本的道德理念。《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的“善”,其本身就涵盖着对世间万事万物至爱至善的绿色文明理念。由于时代以及认识局限的缘故,古代中国只将“至善”的传统道德思想向社会全面推广,把“至善”作为爱人与利人的修为,“至善”也一直成为中国人启蒙教育以及做人的基本信条。如今我们构建的生态文明社会就是要还“至善”的绿色文化本来面目,不仅把爱人与利人的“至善”作为自律的本分,而且把“至善”的情怀撒向大地、撒向自然,使之“天人合一”。因此,绿色道德传承诸如“至善”等中华传统文明,是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三是绿色道德教育必须借鉴世界绿色思想。20世纪中期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特别是美国著名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关于杀虫剂污染土壤的警示,促使世界绿色运动日益高涨,以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为理念的各种绿色思想不断涌现,诸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绿色政治思想、生态社会主义以及生态学等各种各样思想。这些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领域诠释着绿色文明的时代意义,牵引着西方应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治理方向。此外,还有许多西方学者拿起哲学技术批判的旗帜,重构或重建自己的绿色批判思想,以此展示绿色文明的思想之路,例如深生态学。因此,西方有些既科学又先进的绿色文明思想是值得我国高校绿色道德教育借鉴的,但这种借鉴不是照搬,而是哲学上的一种扬弃,是批判地吸收,是中西绿色文明的互补与融合。

(二)从微观上看,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科学的认知需要把握看得见、够得着、做得到这三个基本要求

所谓看得见,意指绿色道德教育需要有看得见的理论深度。绿色道德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形态,理论深度的科学与否,关系到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习惯的养成,也决定着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的成败。绿色道德理论的科学深度在于观点明确清晰,逻辑表述合理,论证具体详实,结构分布有序。理论深度既应该把控在有利于大学生绿色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转变的范围内,也应该体现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所谓够得着,意指绿色道德教育内容能让大学生一目了然,一触而明。道德是理性的产物,是明理思辨的过程。如果绿色道德教育内容高深莫测,既不便于明理,更不便于思辨。例如,现代西方绿色思想中的有些观点争议性很大,往往透露出高深莫测的神秘主义色彩,甚至存有生态法西斯、反人类等思想倾向。如果我国高校绿色道德教材设置中掺杂西方这些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很不利于大学生绿色世界观的形成。

所谓做得到,意指绿色道德教育内容是大学生能够做得到的基本要求。道德一直被称为行为美的艺术,良好的道德行为不仅能体现“至善”的核心价值,而且能体现“至美”的艺术效果,离开行为的道德只能是空想与口号。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大学生能够实践绿色道德,因为,绿色道德的看得见是基本,够得着是基础,而做得到才是根本。高校应该辩证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将做得到转化为做得好,让和谐、环保、低碳、高效的“至善至美”道德情结永远伴随在大学生的人生之路上。

此外,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的科学性认知还需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要注重先进性,摒弃庸俗化。高校绿色道德教育一定要突出中国特色,要按照“生态兴文明兴、生态衰文明衰”[4]的基本要求,设计和规划好高校绿色道德教材的选编,坚决杜绝西方绿色思想中的低级庸俗的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的绿色道德故事。二是要注重时代性,摒弃陈旧化。法新社2015年10月15日报道绿色和平组织说,80%的中国城市重度污染[5]。这表明目前我国环境治理的任务相当繁重、相当紧迫。因此,高校绿色道德教育一定要结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摒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等陈旧理念为突破口,大力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特点,为中国环境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道德支持。三是要注重科学性,摒弃碎片化。高校绿色道德教育内容是否完整、是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内容的选编是否科学。绿色道德教育内容选编除了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外,还需要在编选技巧上的科学把握。绿色道德教学内容应该既有重点,又有难点;既有论点,又有论据;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感受绿色道德内容的科学性,又能感受绿色道德教材编撰的科学性,切忌出现教材内容和编撰的碎片化倾向。

三、高校绿色道德教育实践性的三维互动

高校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的重要窗口,肩负着培养人、教育人的历史使命,做好绿色道德教育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高校应该在领导的“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三个维度上协同互动,实践好绿色道德教育基本任务。

首先,建立健全有利于大学生绿色道德教育的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并逐渐健全有利于大学生绿色道德教育的绩效管理,不仅是规范高校各院系加强绿色道德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督促大学生强化生态文明品质修养的重要抓手。建立绿色道德教育的绩效管理制度,至少可以起到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明确学校各个院系绿色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以此推动学校生态文明建设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行;二是通过绿色道德教育的绩效评估,规范院系绿色道德的教育行为;三是让老师与大学生看到学校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与信心,努力实现与学校开展绿色道德教育活动的良性互动。建立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的绩效管理制度的重心应该放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上,要将绿色道德教育的培养方案、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经费的投入以及教学成果的展示纳入评估指标当中,将评估考核结果与教师评先、职称评定结合起来,凸显绩效管理制度的最大效益。

其次,建立有利于教师为主导的绿色道德教学体系。绿色道德思想教育的实践性应该聚焦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手段是否丰富、教学效果是否体现、教育目标是否达到等系列评价体系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能否适应绿色道德教育的时代要求,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完成。由于绿色道德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任务,课程在全国许多高校还没有完全展开,教材编写、教学大纲设置、教学经验等方面都没有现存的、可以借鉴的东西。因此,构建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绿色道德教学体系,既能引导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又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要求。建立发挥教师为主导的绿色道德教学体系应该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充分调动绿色道德教育专职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绿色道德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学校应该在经费使用、设备配置、学术交流等多方面给予支持,院系也应该在教研办公条件、生活条件上尽力帮助教师,提高绿色道德专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责任感。二是专职教师与其它学科专业教师在绿色道德教育的问题上要紧密配合。高校很多专业课程与绿色道德教育有着紧密的牵连,比如: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化工等等。学校要尽快建立各个学科、各个专业教师的配合和互动的绿色道德教学体系,让学科专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地结合绿色道德教育内容,助力绿色道德教育的成效。

第三,建立有利于学生为主体的绿色道德教育实践体系。绿色道德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内容,实践的内容可以是不随地吐痰、爱护公共卫生,也可以是雾霾治理、水资源保护,甚至是克隆技术、核技术带来的隐形的绿色道德问题。高校作为高、精、尖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该本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的态度,来建立有利于学生为主体的绿色道德教育实践体系。

所谓从大处着眼,就是要有绿色道德行为规范,形成按章办事的理念。由于,绿色道德是以后现代道德伦理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有着“没有具体伦理规范”的后现代性特征,绿色实践的难度很大,例如,克隆技术的的道德规范问题。特别是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身心没有完全成熟阶段,有些高深的绿色道德行为需要教师引导,让学生在引导中感悟高深道德的真实,习惯道德行为的绿色,最终让习惯成自然,让自然成规范。

所谓从小处着手,指的是绿色道德行为不能眼高手低,需要从小事做起。一方面,高校要主动让大学生参与学校、社会大小不同的环境保护的绿色活动,在参与中体验绿色道德行为的崇高,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善美。另一方面,大学生要主动将绿色道德理念运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实习的过程中,同时,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绿色道德理论的丰富做出建设性的贡献。

总之,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知与行的探究重点应该聚焦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也应该也聚焦在高校对绿色道德思想教育的重视和管理上。当前中国“绿色化”行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正确把握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的知与行关系,将绿色道德思想融入到大学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绿色实践中去,让大学生绿色道德品质修养的集聚惯性在“美丽中国”实践中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法]罗素.罗素道德哲学[M].九州印书馆,2004:4.

[2][英]安德鲁・多布森.绿色政治思想[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8.

[3][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36.

篇8

中学化学教育教研 绿色化学 创新化学教育

一、引言

化学教育的相关研究里面,我们比较关注的一个焦点就是化学教育的现代化问题。顾名思义,现代化学教育指的是对于化学教育的传统的思想、内容以及方法等各个层面,要尽量地体现现代社会所应具有的教育精神,对当前现状进行改革,来适应整个发展着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科学所处形势。现代化学教育是一个自身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的过程,它存在阶段性特点,但是却没有一个所谓终极状态。下面从绿色化学教育、化学创新教育和知识经济下的化学教育新视角等几个方面进行现代中学化学教育教研问题的讨论。

二、现代化学教育中的绿色化学教育

随着目前科学水平的迅速发展与提高,化学学科与化工生产技术也相应地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进而也为人类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享受与财富。但同时,人类也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以至于目前能够威胁到世界稳定的第一危机不是战争,而是环境危机。因此,很有必要对高校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进行有关探讨,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按绿色化学标准对化学课程体系及教材进行改革

在化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加入绿色化学教育的概念,在化学化工专业的必修课程体系中加入绿色化学课程,这样学生才能够有循序渐进的、系统的对绿色化学知识进行巩固学习,今儿树立牢固的绿色化学意识。

传统的化学教育教材中很少能体现绿色化学的概念,因此,把绿色化学的教学和基本要求明确规定在教学大纲中,使得新构建的教材体系以绿色化学为主线,从而逐步地引导学生培养绿色化学意识。

2.按绿色化学标准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实验教学作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经常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有害的气体和液体,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实验学生的健康,并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需要从绿色化学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化学实验实施改革。

3.加强教师队伍的绿色化学意识

目前一些高校的教师还没有加强绿色化学教育必要性的意识,而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甚至是直接的,因此,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化学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充分认识到绿色化学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能积极对有关绿色化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和总结,积极参与到绿色化学教育的教学研讨和实践中来。

4.在绿色化学教育领域开展积极的实践与思考

通过在化学相关专业师生中举办宣传绿色化学知识的讲座,在更大的教学范围内对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绿色化学观念。

比如,对绿色有机合成基本概念的介绍,对无毒无害的绿色化学原料的选择,像绿色溶剂,绿色催化剂等,还有尽量实现反应副产物的零排放等等。

三、现代化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传统中学化学教育中一般是单纯地实现学科教育的功能,对于书本知识十分看重,创新性就相应有些许缺乏,随着对现代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学教育就理应承担起对创新人才科学素养的培养。现代中学化学创新教育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生动的课堂内容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的最重要形式,往往有着封闭、死板的课堂氛围,很容易对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造成压抑,造成了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相脱节的状况,因此有必要加强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得学生的整合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也可以进行讨论式的教学,培养对问题分析及解决的能力。

2.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多样化可以包括移植思考、求异思考和类比思考三大类。同时,加强学生的直观记忆,可以运用比喻的教学方式,比如,通过介绍蜜蜂采蜜无规则路径的例子,来说明电子的绕核无规则运动,进而使学生对于“电子云”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激发创造性想象。多样化教学的重点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直觉思维,所以要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

3.研究性学习的改革观点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相对开放的现实生活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生活中选择相应的研究专题,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积极的获取和应用知识,并主动去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应该结合化学教育自身的特点,有选择地寻找研究专题,比如,可以调查汽车的尾气排放问题和资源或能源的利用问题等。在对研究专题进行选择时,要结合学生的研究兴趣,在进行专题的研究时,积极的联系实际生活,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

四、现代化学教育在知识经济下的新视角

21世纪,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将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知识经济的兴起对化学知识的应用将有着重大的影响,对我国化学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

1.知识经济时代下化学素质教育的实现。学校教育目前正在进行关键的改革,化学教育在传统封闭状态的旧模式下,向跨学科综合的新教育模式发展,包括了新型课程的开发、优化教学模式,以及科学策略的制定等,这已成为一种趋势。

2.知识经济时代下,化学教育应从短暂的学校学习转变为终身的日常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已经成为谋生的手段,知识俨然成了最基本的消费品之一,知识存储量的多寡将是衡量富裕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准,因此,学习不再仅仅是一种提高修养的方法,更是一种生存的技能,要以学校里的理论学习为基础和指导,达到终身坚持学习的最高目标。另外,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这些都是对终身学习有帮助的。

五、小结

本文从现代中学化学教育中的绿色化学教育、创新教育和以知识经济新视角分析化学教育三个角度进行了现代中学化学教育教研的探讨,第一部分分析了按绿色化学标准对化学课程体系及教材进行改革、按绿色化学标准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加强教师队伍的绿色化学意识和在绿色化学教育领域开展积极的实践与思考,第二部分包括生动的课堂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研究性学习的改革观点,第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在知识经济下实现化学素质教育和从短暂的学校学习转变为终身的日常学习两部分。综上,比较详细地分析了现代中学化学教育教研中需要注意的新问题和有益建议。

参考文献:

[1]刘知新.谈化学教育与科学素养[J].化学教育,1999,(9):1-4.

[2]钱贵晴.化学创新教育模式理论与时间初探[J].化学通报,2000,(12):57-6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