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语文教学故事8篇

时间:2022-12-27 01:00:57

小学语文教学故事

篇1

一、运用现代媒体,构建故事情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自控能力较弱。他们往往很容易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但时间一久,如果缺乏变化,他们的兴趣就会消失,注意就会转移。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是促使孩子们始终保持浓厚学习兴趣的关键。在教学中,我尝试用更多的方法将故事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表现出来,如将声影像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得到启发,吸引学生专注课堂,让学生进入教师布置的故事情境,这样的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用“声影像结合,构建故事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朗读一遍,知道故事的概况,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你知道当时的场景是怎么样的吗?”为引导,让学生进行故事场景的想象。其次,教师在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之后,开始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影片,让学生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不断地结合课文,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进行“预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故事的语境。同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司马光,看到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以问题让学生产生“移情”,让学生产生深入其境的故事感。

二、运用学生表演,提炼故事梗概

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善于“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积极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表演欲望都很强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这一心理特点结合故事性教材,有机地把课文内容提炼出一个故事梗概,或是把课文的重要情节编排成一个适合小学生表演的小剧目,让部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其余学生作为小评委来评判及分析表演者是否把故事人物表演好,哪里有待改进。

例如,《狐狸和乌鸦》一课的角色扮演中,有些同学指出狐狸表演者没有把狐狸的狡猾性格表演好,还有同学觉得“狐狸”在对“乌鸦”说奉承话的时候,语气不够生动,“乌鸦”找到一片肉后炫耀自己时的表情、动作不够骄傲自大等等。这些学生们通过表演以及讨论后得出的意见,都极大程度上体现了故事表演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表演把学生真实地融合在故事里,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故事人物的性格,继而讨论、分析人物,开发小学生对故事内容的分析思维,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发掘故事梗概,也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故事所要表达的主旨大意,达到了教育目的。

三、运用文本空白,开发故事资源

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小学生接触语文、认识世界的主要工具。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开放性和弹性的特点,为语文教师的创造性与个性化教学和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故事性教学设计时,应该紧紧地围绕教材进行,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的拓展延伸,将文本的“空白”进行放大,提取最精华的内容。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借课文的图景,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学中的乐学因素,将看图与看故事结合起来,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低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难点。例如,《乌鸦喝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导入阶段播放《放小鸟》故事情节后,结合文章主题出示以“鸟”为主题的教学,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将文本知识串联起来,增强记忆。这时,教师可以先“出其不意”通过图片展示,辅以故事阐述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乌鸦怎么才能喝到水呢?请大家帮小乌鸦出个好主意。”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述和问题提出,让故事性课堂教学更具神秘性和启发性,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2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以笔者所带的班为例,全班学生为74人,同意以听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作为日常英语教学模式的为62人,不同意的为12人。可见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表演故事。因为故事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活画面,有趣的故事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故事教学为导索,给学生的英语阅读和表达提供一个训练的平台,这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二、故事教学在我们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应用

(一)教师如何将编故事运用在教学中

我们知道小学生都爱听小故事。教师可以亲自编写一些小故事,让他们尽快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比如,在教学食物单词如:hotdog、cake、hamburger、bread时,教师可以把这些单词穿插在故事中,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在装饰着各色汽球的快餐店里,动物将为Tiger举行一个生日派对。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课件上逐渐呈现动物们喜爱吃的食物。然后,教师逐一教授单词。学生在听故事时会很用心,想知道这些食物的英语表达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轻松习得所教内容。故事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故事太难,会导致学生不敢开口,这就失去了故事教学的意义。故事长短要适中,太长的故事会使学生疲倦,失去兴趣。注重故事中的对话,对话是交流的基础,故事中的对话都是在特定情境下输出的,语音、语调、语速都很到位,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应该有选择地针对课文的重难点放入故事,不断加强复现,击破重点。

(二)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编故事

教师可以把所学的单词、句子融合在一起,设置一定的情境,编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教师可结合chant,sing,let’sdo等,使其读起来上口,唱起来动听,演起来生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来编一编,虽然创编故事有难度,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分步完成,可采用的方法:首先,鼓励学生看题猜内容,如Mother,Cinderella等;其次,在故事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地方停下来,让学生提问题来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再次,让学生自己编故事的结局;最后让学生进行细加工,编成完整的故事。

三、故事教学模式应有技巧性并可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

教学方式应注意经常进行变化,防止学生产生腻烦情绪。在故事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将故事教学模式与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

(一)故事教学可与故事表演相结合

小学课本中有Zoo这样一个模块,可先让学生结合动物园里的动物编一个故事,再由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说“tiger,tiger!Iamthetiger!”“lion,lion!Iamthelion”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动物词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来表演他们所编故事中的情节:“Fly,fly,flythebird!Climb,climb,climbthemonkey!Run,run,runthelion!”这样,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表演中,在潜移默化中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故事教学与音乐教学相结合

故事教学可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英文歌曲可以愉悦学生的心情。学生在跟唱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良好的语感,还能提高自信心。结合上面的案例教学,我们就可以在学生编故事和表演故事的时候加入合适的背景音乐,这样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师在故事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动作、语言和表情

篇3

首先,教师在进行寓言教学时,事先准备一些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提出来,让学生在听的同时迅速运转大脑,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其次,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活动,比如扮演寓言中的人物,这也是情景教学的主要方式,因为学生自己当了主人公,这样他的体会与感悟就会更多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多运用一些简笔画,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认识到该事物,简笔画与板书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顺寓言的脉络,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析寓言所阐释的道理。

二、引导情感的释放,深刻感悟寓言中的意义

要想真正了解寓言的含义,我们就要把寓言总的角色放到现实生活中去,好比说寓言中狡猾的狐狸我们要把它人格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跟它性格类似的人,把这件事嫁接到现实生活中去。我们要想感悟寓意,可以从故事情节、中心句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现实等四方面去深入分析继而感悟寓言中的讽刺、夸张的寓意。寓言的感悟可以说是寓言故事教学的重点,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时一定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情感的释放,让学生通过教师的阅读,逐渐对寓言中所讲的故事产生共鸣。寓言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带有鲜明的对比特征的艺术形象,他们都含有作家的主观情感。被人格化的动物会更加容易的引导学生学习,儿童的兴趣也比面对一般文学样式要强得多。对此,小学寓言教学的难度就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释放其情感,在释放情感的过程中能不能与寓言中的角色达到共鸣。

三、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形成自我教育的局面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要深入发掘寓言的教育功能。寓言主要是根据虚拟的人、事、物的艺术形象来进行精炼的语言描写,继而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某种道理。我们教师就是要深入发掘这一道理,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这样的道理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来学会这一道理,并培养起自身的审美观、道德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诙谐幽默地把这一道理浅显易懂地传达给学生们,我们的教学模式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所以,我们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运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后也要展开联想,最终可以自己进行寓言的仿写、改写、创造等等。这样我们就能够真正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美———童话世界,小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在无意识的海洋中畅游,编制更加多彩的情节,孩子们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篇4

一、理清寓言文意,理解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课文,例如《井底之蛙》《亡羊补牢》等,寓言故事通常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或拟人化的自然物来说明道理。因此,教师在进行寓言故事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了解这则故事所讲的内容,理清故事的情节,并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意思或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某个字词的意思,以真正理解故事的内容。例如《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中,“亡”字所表达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词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字词的意思,掌握整个故事所要表达的生活哲理,让学生领悟“后悔”和“接受”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就此故事展开讨论,假设类似情境,让学生思考自己将会如何应对,从而学会举一反三。另外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将故事讲述出来,在学习《亡羊补牢》课文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演绎对话部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又助于学生理清故事的情节,掌握故事的真正寓意。

二、联系生活实际,领悟生活哲理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寓言故事大多篇幅短小,但是几乎每则寓言都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且情节富有变化的故事,语言精辟、简洁易于朗诵,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同时,寓言中的动植物都是用人格化的手法进行描绘和刻画,使得整个文章的内容丰富而新奇,因此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和感悟也是寓言教学的一大重点内容,教师在寓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故事激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领悟故事的寓意。如在《乌鸦喝水》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提问:“小朋友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难题?你们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列举身边的事例,更好地理解故事所要传达的道理,让学生懂得思考生活,学以致用。学完寓言故事后,教师可以假设某些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生活问题将会如何应对,加强师生交流,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本的知识,还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为了使寓言中的教学寓意更为深刻,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多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中的形象进行认真感受。同时将故事中的形象与实际中的具体形象真是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寓言中所描绘的场景,及其所要刻画的形象,深入了解故事所要表达的寓意。

三、延伸课外教材,扩大知识视野

除了学习语文课本上的寓言故事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推荐课外寓言作品,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中外寓言故事,例如,可以推荐《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伊索寓言》或是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等,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阅读两到三篇寓言故事,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分享自己觉得有趣的寓言故事,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其语文素养。另外机智、滑稽、富有讽刺意义的寓言故事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是培养小学生创作能力的良好契机。因此,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对开拓学生的思路很有帮助。由于寓言故事的寓意通常是深刻且多面的,语言简练,还有一些寓言只讲故事却不明说道理,故事结尾还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品味和感悟。所以,教师在寓言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力,并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特征续写故事,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想象改编、仿写寓言故事。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故事里作者没有说明小羊的最后命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点艺术空白,以“小羊得救”为题,自由发挥续写结局,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理解作者意图,掌握寓言特点

寓言故事是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形式上,寓言故事的语言精辟简洁,具有很强的概括性,篇幅短小而结构严谨,是一种简短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寓言故事中的动物和植物都被赋予了人类的思想感情和善恶观,故事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生活哲理。寓言故事把讽刺对象的内在本质充分揭露出来,让学生在嘲笑故事里丑角滑稽可笑的同时,领悟到真正的生活哲理。例如《揠苗助长》这一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担忧禾苗长不高的宋国人,为了让禾苗快快长高而将禾苗往上拔,结果导致禾苗都枯萎了,这故事告诉我们,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另外,寓言故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使用拟人、象征和夸张等文学表现方法,增加了文学色彩,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富有趣味性与曲折性。寓言故事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夸张有趣的情节与丰富的哲理性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寓言故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文学题材,对教导学生写作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区别寓言与童话,它们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童话的故事极富幻想色彩,对大自然的事物进行人格化,以物拟人,妙趣横生,而寓言则多源于现实,故事内容多是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某种人的讽刺和箴戒,虽是虚构的故事,但却能诠释深刻的生活哲理,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五、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发散思维

以往教师在进行寓言故事的教学时,往往都是按照首先分析教学思路,然后再按照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将寓言中所揭示的寓意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相对片面,且具有较高的模式化成分,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寓言故事的加入是符合学生小学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发展特点的。将语言故事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恩的品质。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寓言教学时要进行创新型教学,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在将《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时,由于电视剧以及口口相传的故事中都会有所涉及,学生也会有一定的了解。为此在课上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随机将学生分为8人一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文中的情节以及根据自己的现象设计一段情节进行表演,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5

关键词:寓言教学;疏通文意;体会道理;捕捉意图;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24-02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优秀的寓言故事里有着丰厚的思想容量,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学生们去领悟言外之意、品评味外之味。在寓言王国里,狐狸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种动物,它们是人格化了的“人”,就是人的言行举止也大多显得怪诞奇异,这些都能使学生难以忘怀。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寓言故事,那么,小学寓言故事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指导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不少寓言故事课文,比如《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井底之蛙》等,寓言故事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那么,如何使学生弄清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呢?

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比方说《亡羊补牢》一文中“亡”和“牢”的意思,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面对三年级的孩子要指导他们学会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还理解“后悔”“接受”这两个词意,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你了解到了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

加强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时,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

二、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蕴涵道理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上百个字,但是几乎每一则寓言,都有一个生动有趣、情节富于变化的故事,同时语言精练简洁易于朗读,这样的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从而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就像慈爱聪明的长者,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诉人们一些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感性经验,要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在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时,一定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以及在电视、电影或读过的故事里所知道的类似的人。比方说:学习了《亡羊补牢》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有没有犯过和养羊人一样的错误?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么做?还有学习了《南辕北辙》可以谈一谈这个人错在哪里?你想对这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学习了寓言故事你收获了些什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通过理解、提取、分析、概括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揭示和理解了寓意,同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捕捉编者意图,了解寓言特点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在汉语言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编者在小学语文中选编寓言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学习寓言哪些特点呢?

首先,从形式上看,寓言故事的特征:一是语言精练简洁,概括性极强,极富表现力;二是篇幅短小精悍,结构严谨,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最简短的一种。寓言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是一个充满机智、幽默、滑稽、胆识和丰富想象力的世界,它对自然界的动物、植物赋予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恶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由于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蕴涵丰富深刻的哲理,把讽刺对象的本质充分地揭示出来,让人们在嘲笑故事丑角荒诞可笑的行为之余,感悟生活的哲理,因此,要求寓言故事的语言既要精炼概括,极富表现力,又要幽默、风趣。此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寓言故事很好地吸收了象征、夸张、拟人等艺术表现手法,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文学色彩,使寓言故事的情节更具曲折性和趣味性。寓言故事凭借形象夸张的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哲理性、教育性赢得了儿童的喜爱,也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学体裁,为学生的写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其次,要注意教给孩子学会区别寓言和童话,他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事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 注重拓展延伸,增加文化积累

(一)推荐寓言故事书

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寓言作品,让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以及相关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有关书籍,并向学生提出每人每周不少于两篇故事的阅读要求。从而使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文章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拓展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学生逐渐从被动读书转变为主动读书,对语文学习起了推动、促进的作用。

(二)组织寓言故事会

老师在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趁热打铁、组织寓言故事会,用不同的形式诠释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改编后的相声、小品、课本剧等等,以此来推动学生对寓言故事学习的兴趣。

(三)编写寓言故事

想象和写作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想象力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积极作用。寓言故事是一个充满了机智、幽默、滑稽、讽刺、胆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的世界,十分符合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通常情况下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语言精炼简洁。还有的寓言只讲故事没有明说道理,在结尾对故事的结局或人物的命运或作品的寓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根据寓言故事的特征设计续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仿写寓言故事等教学环节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续写寓言故事。有的寓言故事的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下有可能发生的故事结局,不一定要求有标准、统一的结局。

如寓言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结局没有说明可怜的小羊的最后命运如何,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艺术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续写之后可能发生的事情,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凶恶的狼向小羊扑去时的动画,让学生充分感受狼的凶狠,小羊的弱小、无助,为可怜的小羊被狼吃掉而痛惜。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如果没有,小羊是怎样获救的呢?”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思维,想出解救小羊的办法。最后,在学生充分说出办法的基础上,要求以“小羊获救”为题,写一段话。

在学生充分阅读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感受问题情境的特定角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思路展开创造性的联想,为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寓言故事往往具有角色少、故事情节简单但富于变化的特征。因此,可以添加情节和增添角色,进行多角度叙述,续写寓言故事。另外,故事总是从反面给读者以教育,所以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对寓言角色接受教训后做正面的描述,进行续写故事。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故事

小学苏教版语文教材《师恩难忘》这篇文章,作者在里面说过如下一段话:“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从作者的这段话中,可以感受到他受田老师故事教学法的帮助之大,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故事同时兼顾了语文之特点与学生之兴趣,俨然是小学生的重要精神食粮。如何让故事在课堂上首尾相顾,既不散乱,也不突兀,与课堂成为有机的整体,有待探讨。

一、让故事成为理论的展示平台

教师参考不同的教材文本,可以直接突破传统文本教学的切入模式,在上课之前即精心设计出同本课内容相贴合的故事,以便在课堂上讲给学生,给学生与语文之间的交流搭建一个合适的平台。比如当接触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学生会普遍觉得难度偏大,鲁迅先生给《史记》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司马迁之所以通写出这部煌煌七十万言的巨著,定有其不同凡响的经历。为了使学生可以对《史记》作者有一个深入认识,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作者生平还有创作《史记》时候的艰辛。这些既属于理论知识背景,同时又属于故事的内容被收集整理到一起,然后由教师以生动的叙述方式讲给学生后,那个才华横溢、不屈不挠、爱憎分明的史学家的形象很快就会印记在学生头脑之中。等到接下来进行课文的理论知识讲解时,学生也就会听得更加投入,理解得更加透彻。

让故事成为理论的展示平台,并不是说整节课都要以故事为主,故事可以视情节需要被安排在课前、课中或者课后任何一段时间 ,比如接触到《卢沟桥烽火》一文后,教师即可以借助阅读活动的时间为学生讲述“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了解此次事变以后,日本即开始全面占领东北,并建立了奴役与殖民性质的洲国政权,而且“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主义侵华正式开始,卢沟桥事变是九一八事变的延续,这种讲述方法让学生对《卢沟桥烽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忱,利于同学们更积极地进行以本文为出发点的延伸拓展。

二、让故事成为情境的交流伴侣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需要有成功的情境作为衬托,而故事无疑是情境的绝佳伴侣。让故事与情境结合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借助学生表演,提炼故事精华,因为小学生表演欲望非常强,课堂上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将故事、表演同教材的整合为一体,把课文里面的核心情节、难点情节,编制成易于表演的剧本,给学生提供表演机会,让角色展示故事,让故事提示教学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教师想在课堂上融入故事教学法,那么首先就要具备将教材知识进行重组与整合的能力,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课程资源给予合理开发,继而达到实际教学中的学生融入表演。

让故事与情境结合的第二种方法是多媒体教学,一般来说,年级越低的学生,其性格越倾向于活泼,好奇心与求知欲也更强,同时也表现出自控能力不足的特点。如此一来,小学生极容易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然而如果该事物一直保持不变的话,小学生的兴趣却会因而消失。因而教师需要借助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达成学生兴趣保持的愿望。故事教学法有益、有效,而如果只是依靠教师一张嘴来讲,学生难免会觉得索然无味,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重新构建故事情境,让故事情节充满声音和影像效果,吸引学生从声像入故事,从故事入课堂,从课堂学知识。

三、让故事成为阅读的得力助手

教材中的一些文章会让小学生觉得难度很大,而另有一些文章则具有丰富的时代与环境背景,这两种情况都让故事教学法具有充分的应用空间,如果教师能够善加利用,学生可从故事中得到借鉴,更加有利于教材文章的领会与把握 [5 ]。比如学习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全面感受樟树的蓬勃状态以及拒虫特点,接下来带领学生共同阅读与宋庆龄有关的故事,如《你好,宋庆龄》《宋庆龄生平简介》《宋庆龄义救七君子》《宋庆龄和她的保姆》等,于是不待教师指导,学生便能自然地将宋庆龄同樟树两相联系,产生全新的学习感悟,推动教材文本阅读的进步。这种感悟的灵感从课外故事中来,到课内故事中去,一来一去之间,教师的驾驭能力非常关键,也就是说教师应当负有选择合适材料、利用合适契机的责任。

为了带动学生完成更加深入的思考,故事应当用更加合适的办法发挥自身功能,以便让语文课堂的阅读可以大放异彩。比如学习《怀素写字》一文,如果只是就文论文,一年级学生很可能理解得不够深刻,而如果教师能够顺便给学生讲王羲之临墨池、钟繇抱犊入山一类的故事,学生就很容易感受到学习时自强不息的道理。这些故事一方面深化了教材文本,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练字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四、让故事成为写作的延续支撑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最后一道难关,故事教学恰恰能够成为写作的后期延续支撑,帮助学生提供基于想象的无尽写作助力。比如一些童话故事即为儿童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教师只有抓住这一特点,明确小学生写作同想象创造的对等关系,那么学生的写作则将无往而不利,有望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给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就是“不做过多要求”,也就是教师应该放纵学生的想象力。将童话故事提供出来以后,学生据此完成作文创作,只要语句通顺即可,教师不做过多要求。

当利用故事教学法完成作文教学时,一些学生会觉得无所适从、无从着手,这是因为学生思维易于朝向固定模式发展,思想禁锢于特定范围之内,一旦完全放开,听任故事引导,初始时觉得无话可说。对此教师可以采取两种行之有效的策略,一是故事续作法,当教师给学生讲述一个故事之后,即可安排学生对该故事进行续编,续编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经过长时期的续编训练,学生想象力与表达力定然有所提高,接下来的自由写作也就有了基础。二是思维发散法,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创作思路得到创新,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那些本身即具有思维创新味道的故事,比如科学家逸闻、历史人物传说等,在形象且富于趣味故事的引导下,学生意识到原来写作思路还可以如此丰富,从而增加不同角度的理解,让创新能力因为不同故事的支撑而变得意味无穷。

无数教育经历可以充分证明,讲故事的确可以起到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效果,使语文课堂教学产生难以抵挡的魅力,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学习语言应用,置听说读写于一炉,从理论学习直到写作训练全程关照学生进步。

参考文献:

[1]肖云.文学教育中的童话世界――从小学语文教科书探析中国童话的演变[D].湖南师范大学,2013,(5).

[2]乌彦博.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误区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篇7

关键词:教育戏剧;童话故事;实施路径

一、教育戏剧的概念

“教育戏剧”起源于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两个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它区别于传统概念的“戏剧教育”。“戏剧教育”是对戏剧普及和通识的一种专才教育,而“教育戏剧”是将戏剧元素引入教学活动,以戏剧作为一种手段,通过即兴表演、游戏、想象、语言表达等方式,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1]。它关注的不是最终的表现效果,而是看重学生参与和体验的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体验和模仿用心感受文本。

二、将戏剧应用于童话故事教育的合理性

(一)故事性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戏剧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文本。若是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作为依托,单纯的通过游戏、参与活动等方式,反而会显得课堂秩序杂乱且学生无法学到真正有营养的东西。而童话故事恰好是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载体的,而且其中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人物设置、情节安排通过戏剧的方式呈现更能集中小学低段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童话中高度的幻想、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他们会将自身代入故事情节中,想像自己是里面的人物,经历着他们所经历的奇闻趣事[2]。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都幻想自己是白雪公主,反感恶毒的巫婆、自私的后妈,这个时候他们会有极强的表现欲,在呈现故事的情节的同时,对善恶、是非、美丑有了自己的思考。

(二)直观性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相比于文本内容的解读,真实的呈现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小学低段的孩子还存在“泛灵心理”,童话故事中经常运用“拟人化”的手段,极度夸张的将大树、太阳,甚至是房子、道具等物都看作是可以活灵活现的交流沟通的。这一点与儿童的心理十分契合。将万物人格化时,教育戏剧便有了用武之地,通过安排学生扮演各个角色,其中包括有生命、无生命、能自由活动、无法自由活动的角色。学生通过扮演、游戏等方式将自身代入具体角色参与互动,使他们能够游刃有余的在真实自我和虚拟角色之间切换多角度的看待问题、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明辨善恶美丑,潜移默化中也成为他们价值观的一部分。

(三)完整性长期以来,中国国内的教育都过分关注智育,而忽略了德育、美育,应试教育培养了一批批“行动的书柜”,“满腹经纶”又毫无创造力。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应试教育的价值,因为它确实创造了许多各行各业的人才,促进了中国的迅猛发展。但是,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的发育期和人格的完善期,他们仿佛是一颗种子,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潜能,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卢梭的“自然教育论”提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将戏剧引入童话故事,学生的表演是对文本内容充分了解的结果,这确保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3];同时,语文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将所学用于实践,用自己的体态和语言展现自己的思想,这与语文学习并不冲突。通过专注、肢体动作、想像、合作方式,积累了语言学习的经验,提高了审美情趣,锻炼了问题解决能力,增强了表现自我的自信心。

三、戏剧在小学语文童话故事中的实施路径

教育戏剧在各个学科中的运用中都有不同的方法,而不能以偏概全的说明每种方法的优劣,只要运用得当,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是生搬硬套,单纯的为了使用某种方法而运用教育戏剧,效果便大打折扣甚至,甚至适得其反。结合童话故事和教育戏剧各种方法的特点,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动静结合、小组讨论这几种方法是适用于童话故事教育的。

(一)模拟情境在课堂的开始阶段,老师可以通过语言、肢体动作或者运用道具等形式将学生代入一个虚幻的童话世界[4]。比如,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老师可以先询问同学们的大年夜是如何度过的,同学们会纷纷说“吃年夜饭”“放烟花”“看春晚”等等,这时,教师在表达共鸣的同时可以将话风一转,说:“西方国家的圣诞夜就像是我们的大年夜一样,应该是充满温暖和幸福的,可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远在丹麦的小女孩的世界,在寒冷的大年夜,无家可归,赤着头、赤着脚,又冷又饿,不敢回家,瑟缩在街头卖火柴,同学们,这位小女孩会遇到什么事情呢?”通过这样一个开场白,老师将学生的思维带领到了一个寒冷的圣诞夜,同学们的思维聚焦在了这个无家可归的小女孩身上,奠定了整个课堂的基调,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好奇,进入到课文的学习。

(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学生投入到别人的角色世界中,在模拟过程中经历生活,体验社会与生活环境,从角色的形态、内心世界,反观自我、认识自我和体验自我。一个角色的扮演,是学生充分了解角色的形象、心理后结合自己的理解的外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的表现自己,并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以及对角色的理解,并加以引导。小学低段年级的学生还十分好动,部分同学可能还做不到一节课40分钟十分轻松的坐在座位上好好听课。即使是坐住了,后半节课的注意力也不集中,这时,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能够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不需要一板一眼将文本当作剧本,师生都可发挥一定的想象力,加入一些主观元素。比如:《皇帝的新装》中,小孩识破皇帝没有穿衣服却听到周围人的赞美声时,它一定由许多疑惑的申请和复杂的心理活动,而皇帝这时的神情动作也有微妙的变化,这些都可以发挥一定的想象空间自如的表现出来。童话的结尾总是留给人们很多想象的空间,在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进行续编续演,这加深的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丰富了想象力,增强了同伴之间的凝聚力。

(三)定格通过播放器的暂停功能,将生活面貌凝固。师生互动、参与表演、游戏等都是“动”的环节,身心同时参与可以加深理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但若是整堂课都是以这种方式进行,不仅会使课堂秩序混乱,而且会不知不觉中偏离课堂主题。这时,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静”的措施。当需要学生发挥无限遐想的时候,可以暂时停止一些讲解,让他们自己思考和想像,亦或是当故事达到比较深的层次,需要我们思索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幻灯片的放映固定在一张图片上,通过图片,进行解读。

(四)思路追踪思路追踪是一种在扮演或定格时向角色提问的手法。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进行启发性的提问,使扮演者之间的观点和想法能够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于角色和故事情节的理解。借此,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锻炼自己的思维的清晰度、辩证的看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教育戏剧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各个方法都有其相应的适用范围,教师应该根据文本慎重选择。教育戏剧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教育戏剧应用于童话故事中,对于课堂气氛的渲染,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在童话故事中加入戏剧色彩,其有趣的故事、生动的语言、高度的幻想会深得儿童的喜爱,真正做到“做中学”,使学生好学、乐学。

参考文献:

[1]易蕾.论童话在小学戏剧教育中的应用[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10-15.

[2]贾飞雪.具身认知下小学语文戏剧教育法的行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11-14.

[3]刘建梅.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年18-20.

篇8

【关键词】 低年段;故事;识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故事识字教学的含义

所谓故事识字教学,即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教师编识字故事和学生自编识字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所编的识字故事的内容指向汉字本义,保留和还原象形文字的基本特征。故事的形式符合儿童认知思维的基本特征。

另外,此方法旨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自发自觉地进行识字,提高学生识字的速度和巩固率,同时根据汉字和故事本身具有的积极的文化和教育性意义和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格的陶冶。

此项研究的根本目的,一是探索故事识字教学中象形文字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二是帮助学生从解释汉字的角度去学习汉字,以形成学习规律;三是提高学生汉字学习的巩固率;四是能让学生更加准确地运用汉字表情达意。

二、故事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由“学”到“仿”――故事识字教学的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秘密”的能力。在识字中,生字词的出现都有着一定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存在着学习的“秘密”,老师所编写的识字故事就是建立在这个秘密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故事识字教学开展过程中,每次讲识字故事时,教师就告诉学生们这个故事中有很多“秘密”,期待他们去发现,谁发现一个小“秘密”,老师就颁发“智慧星”给他。这样,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就会自己主动和积极地去听故事、读故事,去思考,去寻找“秘密”的所在。这样,课堂成了“发现秘密”的乐园。

虽然学生们编的故事不具有那么严密的科学性,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能够具体生动形象地编成故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住所要掌握的知识,就是一种成功。

在上述过程中,学生从“被动学习”、“依赖教师的学习”不断转变为“自我学习”、“自己主动地去模仿”,这个由“学”到“仿”的过程正是故事识字教学的重要途径,在此途径中,重在教师如何高效地激发学生探索汉字自身秘密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发现一些会意字的特点,如“休”字,可以用“一个人靠着树木在休息”进行字形联想记忆。再慢慢由“扶”到“放”,给予学生一定的话语权,允许学生在模仿中有形式的模仿,内容的雷同,也有自我的见解和表达,注意引导学生不为编故事而编故事,不滥编故事。

(二) 从“引导发现”到“自主发现”――故事识字教学的核心

在识字教学中有个经典的解释和记忆“聪”字的方法:你在学习做事的时候如果能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的话那一定能变得很“聪明”。小学低年级阶段如何让学生在识字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做到这“四到”呢?如何在让他们在“四到”后再去发现问题、创造新知,真正体现“聪明”的价值呢?

在课题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故事识字教学的方法比传统的由教师首先讲出某一个识字的规律,讲解生字的音、形、义,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更高效。分析下来,主要是因为教师编写的识字故事大多能够体现汉字的造字规律,而这些规律恰恰是学生不容易看得出的,从而在识字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故事识字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和运用了学生的这种学习心态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在已有的识字基础上,借助故事中汉字的演变记忆字形,主动识字,还让学生明白字的发音缘由,从而读准字音,并结合故事情境理解字义。这一套汉字教学模式下来,学有余力学生一般可以举一反三了,他们能够在听故事、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自主识字学习。等大多数学生通过掌握这种故事识字的方法来识字时,教师就不需要讲解这些字了。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发现识字学习的规律上。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倾听他人故事讲述中得到知识的拓展,一般同学讲述的内容多来源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与同伴间的知识经验比较相似,更容易加深同伴的印象,带动不同层次学生一起进入故事识字教学的境遇中,学生在其中体验到了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同样,老师也在“引导发现”到“自主发现”的故事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正确认识汉字的有效方法。

这样,既有效识字,又生动活泼,融洽了学习氛围。

1. 开发字的本义编故事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有时也根据字的本义,进行编故事。

如“悦”字,本义:因为谈话相投机而开心、喜乐,就可以结合它的本义,教学:小朋友和好朋友之间的每次说话和交谈总是让彼此感到很开心,很喜悦,所以“悦”就是心在享受说的乐趣呢!

2. 字形与字义相结合编故事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有时也会采用字形与字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编故事。

如“澡”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操”的省略,表示按步骤进行。教师在编故事过程中,兼顾了这个字的造字本义,说:洗澡时不仅要有热水,而且还要坐在木盆里,先洗头,再洗身子、最后洗脚,要一步一步洗,看,右边部分就是提醒你要按步骤来。在这里,不仅给学生“品”在这里的形象识记方法,而且巧妙地介绍了“”的本义,在日后学生遇到“操”、“燥”、“噪”时就能有效迁移了。

在教学中兼顾字形和字义,就更大提升了故事识字教学的效果。

在从“引导发现”到“自主发现”的故事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组、类、群之间的规律,帮助学生获得了较高的情绪体验和成功感,以使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更具意义、更有挑战性。

3.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故事识字教学的秘诀

故事识字教学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以学生的“生本经验”为基础,使学生在创编故事中活学活用,充分感受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的关系。因此,在故事识字中,教师们注重创造一定条件,让学生自选学习目标,自主参与,体现学习上的主体性。

如在教“北”和“京”时,教师采取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字去“参观学习”。教师先让学生读故事,从音,形,义方面去思考。学生觉得自己学得不错了,就向大家介绍自己学习某个生字词的方法和过程。

“当小老师”是故事识字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它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起到“培优扶差,带动其他”的作用,能使每个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同时这也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良好途径,小老师代表学生自身的经验,对哪里感兴趣、哪里有困惑、哪里已掌握等都能反映出来。此外,学生还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课外阅读收集各种图片、资料,放进课桌上的“智慧篮”,上讲台时就地取材,兼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分享能力,使识字教学一举多得。

4.有趣、有效、有个性、有发展――故事识字教学的质量

2012年11月,我们对故事识字教学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简单的测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测试结果告诉我们,故事识字教学在一二年级学生识字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影响,特别在识字的速度和准确率上有了提高。

2012年10月,我们对故事识字教学的巩固情况做了跟踪调研,对升入三年级的实验班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汉字的正确率与普通班学生作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 三年级实验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汉字正确率的对比表

跟踪调研的结果告诉我们,故事识字教学较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汉字运用的正确率。

此外,在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观察与交流中,我们还发现,故事识字教学在保护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方面也起到了一些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故事识字教学的独特优势

研究所取得的成效与故事识字教学以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了儿童的生活经验,注意教给识字的方法,与力求识用结合的教学特点是分不开的。此外,其优势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解释汉字意义重大

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就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从隶变开始,汉字的构意大部分保留了下来,汉字的学习也就要从构意的角度去切入,了解汉字每一个部分的意义。把每一个汉字拆分到最小的部件,就叫构件,汉字的构件是体现构意的,笔画不具有体现汉字构意的功能。所以,只有弄懂了汉字的构造形成规律,讲解分析汉字,就会有理有据,才能科学地让学生了解掌握汉字,达到识字的最终目的。

此外,近代以后,汉字经过了一次现代化,包括从日本引入大量汉字的现代词汇,再加上英文学习的深入,日式、欧式的识字方法逐渐成了学生识字的基本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文字只能说到一个“差不多”的意思,这样就造成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出现了大量的错别字,识字教学的成效大大下降。而在我们的故事识字教学中,我们所编的故事中都有“解释汉字”的内容,让孩子通过听故事,了解汉字的本义,便于他们更容易记住所学的生字,效果十分明显。所以说,解释汉字对识字教学而言意义重大。

(二)整体认知防止易化

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儿童识字与成人识字不同,儿童识字根本不会像成人那样去分析、理解字的偏旁、部首、表音、表意、象形、意义等各种内部结构关系,而是把一个个汉字当成一个个完整的、由若干线条组成的“图形”来识记的,是一种“整体模式识别”。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记忆中,无意识记仍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正逐渐发展。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我们既要对他们不断提出“有意记忆”的要求,适应新的学习任务的需要,但也要顾及他们的无意记忆的特点。因此学习汉字不仅要分别识记它的音、形、义,而且还要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识字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头脑中建立这种联系,也即要达到“四会”――做到“会读、会写、会说、会用”,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理解掌握了一个汉字。

若简单地任意割裂肢解汉字,误解其意,或为了“易化”单一地从某个方面教学汉字,那么学生一定学不好,甚至会成为生活中让人取笑的笑料。

在故事识字教学中,我们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把汉字变成了一个个故事,让学生整体认知,这种直观的教学,不仅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而且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汉字的理解,印象就更深刻了。

(三)文化认同回归象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