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分集技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7:58:53

分集技术论文

分集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技术进步路径;联立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4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3-0068-06

一、引 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在一些领域中,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明确产业集聚强度,选择适宜技术进步路径。虽然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路径x择多有研究,但是基本上都没有考虑区域要素禀赋和行业特征对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影响;同时,对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路径关系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因此,继续探讨考虑区域要素禀赋和行业特征的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并且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理论机制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对产业集聚问题进行探讨。在国外,基于马歇尔提出的产业集聚理论,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解释产业集聚的作用方向。在国内,鲜有学者从经济学和地理学角度对产业集聚机理进行研究(王缉慈,2002[1]),大部分学者主要依据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波特产业集聚的“钻石”理论从特定的角度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此外,国内学者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主要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对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的产业集聚问题进行研究(巩前胜和仲伟周,2012[2];杨仁发,2013[3])。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探讨技术进步路径选择问题。国外探讨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技术模仿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先进技术的吸收等方面,形成了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后发优势学说”和“后发优势实践悖论”。国内关于我国技术进步路径及方式选择的研究存在着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要素禀赋说”和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的“技术赶超说”的争议。吴延兵(2008)[4]、吉亚辉和祝凤文(2011)[5]等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技术进步的合理性,但是其在实现技术赶超和经济增长收敛中的作用值得怀疑,因此,我国只有加大自主创新(刘小鲁,2011[6];李光泗和沈坤荣,2011[7])才能不受制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制约,从而最终实现技术和经济的赶超(刘志彪,2011)。

有关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产业集聚促进了技术进步(张公嵬等,2013[8];范剑勇等,2014[9]);而少数学者(叶建亮,2001[10])则认为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集聚;基于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波特产业集聚的“钻石”理论,潘江玲(2013)[11]等对这一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并证明两者存在双向关系。促进技术进步的路径包括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以技术引进实现的技术进步与以自主研发实现的技术进步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产业集聚与不同路径实现的技术进步的关系可能存在差异。虽然鲜有研究明确探讨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路径的关系,但现有研究指出产业集聚与自主研发的溢出效应(项歌德等,2012[12])和技术溢出效应(张公嵬等,2013[8])相互促进。因此,本文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用产业集聚指数衡量产业集聚强度,同时选取了4种主要的技+术进步路径,在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产业集聚强度与技术进步路径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

迈克尔波特从创新能力的角度探讨了产业集聚现象,主要包括要素条件、竞争战略、需求状况和相关产业。创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并且该理论认为产业群通过提高生产力、加快创新的步伐和鼓励新企业的形成来影响竞争。而克鲁格曼在新经济地理理论中指出“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等的核心―模型。同时指出技术的“外溢”效应在产业集聚形成中的作用。因此,本文在波特产业集聚的“钻石”理论和克鲁格曼等提出的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产业集聚和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模型。

克鲁格曼在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经济地理理论(NEG),其核心思想是包括“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等的核心―模型。其中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是产业集聚的原因,具体指基本要素(劳动力)的“蓄水池”效应和技术的“外溢”效应。因此,本文建立如下模型:

ISC=AL?琢 (1)

其中,ISC表示产业集聚;A和L分别表示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分别代表影响产业集聚的两种效应;?琢为待估参数。对式(1)两边取对数可得:

lnISC=lnA+?琢lnL (2)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包括国外技术引进与模仿、国内技术引进与模仿、外商直接投资与模仿、自主研发等不同技术选择模式,借鉴董景荣等(2015)的处理方法,可以表述如下:

A=e■ (3)

其中,TPP表示技术进步路径。

■γjTPP=γ1FTII+γ2ITII+γ3FDII+γ4R&D (4)

将式(4)带入式(2)可得:

lnISC=■γjTPP+?琢lnL (5)

根据波特产业集聚的“钻石”理论可知,技术进步影响产业集聚的同时,产业集聚也会通过一定的机制反作用于技术进步。张宇和蒋殿春(2008)认为产业集聚通过技术的“外溢”效应影响产业的技术进步。而产业集聚强度不同,适宜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就不同,从而造成产业技术进步的程度产生差异。本文建立如下模型:

TPP=ISCδKβ (6)

其中,K表示物质资本;δ和β为待估参数。对式(6)两边取对数可得:

lnTPP=δlnISC+βlnK (7)

三、模型、变量及数据说明

根据式(5)和(7),同时,参考董景荣等(2015)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模型,本文设定计量模型为如下形式:

lnISCit=ρ0+■γjTPPit+?琢lnLit+εit (8)

lnTPPit=σ0+δlnISC+βlnKit+■θTCVit+εit (9)

其中,ρ0、σ0表示常数项; εit为随机扰动项;TCV表示控制变量,在参考现有文献的基础之上,本文将规模经济(TSE)、技术能力(TTC)、经济发展水平(EDL)、经济外向度(TEE)、技术水平(TTL)作为控制变量,以期全面反映影响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因素。本文的变量主要包括产业集聚、技术进步路径、要素禀赋和控制变量。

由于部分地区数据统计的缺失,本文以我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①。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部分数据经过整理后得到。主要变量的性质如表1。

四、模型估计方法的确定

根据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对模型估计方法进行确定(见表2)。

表2显示了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由表2可知,产业集聚强度、国外技术引进与模仿在全国和西部地区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产业集聚强度、国内技术引进与模仿在中部地区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产业集聚强度与自主研发在东部地区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其他情况显示,产业集聚强度与技术进步路径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或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由于双向因果关系会产生内生性问题,因此存在双向格m杰因果关系的变量,运用联立方程模型进行估计;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或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变量,运用全面FGLS面板回归模型进行估计。

五、经验研究

根据NEG理论推导分析可知,产业集聚强度与技术进步路径相互影响。并且,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产业集聚强度与技术进步路径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且受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由于本文重点考察地区发展不平衡下的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路径,因此,本文根据存在区域差异性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以及根据NEG理论推导的产业集聚强度与技术进步路径选择模型选择适应不同区域的估计方法进行经验研究。

(一)分区域技术进步路径对产业集聚影响的估计结果及分析

表3显示了式(8)中技术进步路径系数的显著性和正负性。由表3可知,运用全面FGLS和3SLS方法估计的结果存在差异性。除全国和西部地区国外技术引进与模仿和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模仿的系数至少在10%水平上显著,且对产业集聚强度均有正向影响外,其他技术进步路径对产业聚集强度的影响在显著性或正负影响上存在差异。如运用两种方法,东部地区国内技术引进与模仿的系数均不显著,但是对产业集聚强度的影响方向不同;中部地区国内技术引进与模仿的系数显著性不同,但是对产业集聚强度均有负向影响;东部地区自主研发的系数在显著性和正负影响上均不同。

由上述分析可知,运用全面FGLS和3SLS方法估计的结果存在差异性。下面需要根据一种估计效率较高的方法进行分析,否则分析结果会出现偏差。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式(8)中部分自变量与因变量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3SLS估计方法对式(8)的估计效率较高。下面,我们以3SLS方法的估计结果进行分析。由表3可知,估计结果在显著性和正负性上存在区域差异。全国和西部地区国外技术引进与模仿的系数至少在10%水平上显著,且对产业集聚强度均有正向影响;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显著性与之相反,东部地区国外技术引进与模仿对产业集聚强度有正向影响;而中部地区的与之相反。这说明国外技术引进与模仿有利于全国和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没有显著影响。全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国内技术引进与模仿的系数不显著,而中部地区的与之相反;全国和西部地区国内技术引进与模仿对产业集聚强度有正向影响,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与之相反。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模仿的系数不显著,而全国和西部地区的与之相反;外商直接投资与模仿在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对产业集聚强度均有正向影响。全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自主研发的系数均不显著,东部地区的与之相反;全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自主研发对产业集聚强度的影响为正,西部地区的与之相反。此外,人力资本对不同地区的产业集聚强度基本都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估计结果在显著性和正负性上存在区域差异的可能原因在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国外技术引进与模仿的技术“外溢” 效应仅作用于较落后地区的产业集聚现象上;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的产业扩散现象使得国外技术引进与模仿的技术“外溢”效应随之扩散;东部地区是拥有较先进国内技术的地区,国内技术引进与模仿已无法满足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相对于西部地区,毗邻东部地区的中部地区更容易吸收先进的国内技术;外商直接投资往往发生在较落后的地区以依靠改革和政策红利来降低成本,从而使得外商直接投资与模仿对西部地区产业集聚产生影响,这也与外商直接投资在现实中存在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相吻合;拥有丰富要素禀赋的区域和行业才能使自主研发发挥其作用,东部地区是要素禀赋丰富的区域,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却远不及东部地区。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全国和西部地区应该选择国外技术引进与模仿和外商直接投资与模仿,东部地区则应选择自主研发和中部地区应该选择国内技术引进与模仿影响产业集聚强度。

(二)分区域产业集聚对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影响的估计结果及分析

表4显示了式(9)中产业集聚强度系数的显著性和正负性。由表4可知,产业集聚强度对技术进步路径基本都有正向影响,且至少在10%水平上显著。全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强度对国外技术引进与模仿、国内技术引进与模仿、外商直接投资与模仿和自主研发均有正向影响,且至少在10%水平上显著;而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强度对国外技术引进与模仿和自主研发有正向显著影响,对国内技术引进与模仿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模仿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存在上述结果的可能原因在于不同地区都存在产业集聚现象,从而导致对不同地区不同技术进步路径的影响。综上分析可知,全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强度有利于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发挥其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中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强度有利于国外技术引进与模仿和自主研发发挥其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此外,物质资本、规模经济、技术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外向度和技术水平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技术进步路径的影响存在差异。

六、稳健性检验

为了确保前文经验研究估计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采用基尼系数指标来衡量产业集聚强度,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式(8)和式(9)中主要变量系数的显著性和正负性如表5、表6。

由表5可以看出,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变量的系数的显著性和正负性与表3的估计结果基本相同,只有东部地区运用3SLS方法估计的外商直接投资与模仿的显著性与之前的不同,即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模仿的系数显著的结论不稳健,但是,估计结果在显著性和正负性上存在区域差异的整体结论依然稳健;由表6可知,产业集聚强度系数的显著性和正负性与表4的估计结果相同,从而可以看出,产业集聚强度对技术进步路径的影响基本都有正向影响,且至少在10%水平上显著的结论依然稳健。

七、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产业集聚强度与技术进步路径的关系在不同区域中存在差异,很有可能是因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的。为了解决区域和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协调好产业集聚强度和技g进步路径的关系,提出下列政策建议。

继续深化并发挥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作用,积极引进适合我国行业发展的技术并加大创新力度。过去30多年,虽然改革红利促进了我国经济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但是国际经济环境在不断变化,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发挥改革开放的作用。东部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首要窗口,全面提升我国经济水平需要靠东部地区发挥好龙头作用。东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主要集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从而限制了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适度对该地区的装备制造产业及其技术引导扩散,将有利于东部地区和其他地区内部产业的平衡发展和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发挥好中部地区连接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桥梁纽带作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呈地区发展趋势,中部地区既能承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又能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无论是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行业发展的异质性,中部地区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发西部地区不仅要依靠国内政策支持,也要依靠周边环境。采取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发展依然较缓慢。为此,促进与西部地区紧邻的其他国家的交流,共同发展以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带动西部地区各产业发展,从而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差距。最后,我国应该加大创新力度,把以技术引进为主的技术进步路径变为以自主研发为主的技术进步路经,从而更加主动把握产业集聚强度,以利于区域和行业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缉慈. 地方产业群战略[J]. 中国工业经济,2002(3):47-54.

[2] 巩前胜,仲伟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与区域分布特征[J]. 改革,2012(5):83-87.

[3]杨仁发. 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13(8):41-52.

[4] 吴延兵. 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2008(8):51-64.

[5] 吉亚辉,祝凤文. 技术差距、“干中学”的国别分离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4):49-63.

[6] 刘小鲁. 我国创新能力积累的主要途径:R&D,技术引进,还是FDI?[J]. 经济评论,2011(3):88-96.

[7] 李光泗,沈坤荣. 中国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与创新绩效研究[J]. 财经研究,2011(11):39-49.

[8] 张公嵬,陈翔,李赞. FDI、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制造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 科研管理,2013,34(9):114-122.

[9] 范剑勇,冯猛,李方文. 产业集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 世界经济,2014(5):51-73.

[10] 叶剑亮. 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J]. 经济科学,2001(3):23-30.

分集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知识溢出 高技术产业 空间集聚

自1890年马歇尔[1]提出“外部经济”这个概念以后,产业集聚的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韦伯的区位理论,熊彼特的创新集群理论。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多样化集聚还是专业化集聚,知识溢出都发挥着重要影响 [2]。我国高校的基础研究因其公共产品属性刺激了技术创新,最终以知识溢出的方式惠及相关企业[3]。但是我国高校知识溢出到底是否影响高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高技术产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结论。

1.文献综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对企业效益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学者开始研究知识溢出的效果。有些学者认为,局域的知识溢出效应是影响产业在空间的集聚根本原因。知识溢出程度取决于经济活动在区域内产业的空间集聚,它是所有决定溢出因素的单调函数[4]。刘斯敖,柴春来(2011)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制造业的产业空间集聚与R&D投入之间存在显著的知识空间溢出效应 [5]。

随着高等院校“增长发动机”的观点的传播,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的文献也越来越多。杨蕙馨(2005)等认为知识溢出和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之间存在着双向效用,一方面,知识溢出可以强化企业间知识流动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空间集聚度的增加也增加了知识流失的风险[6]。杨晓琴,于津平(2006)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当高科技行业空间分布集中时,同行业员工之间的信息与构想的非正式交流导致的知识溢出有助于企业通过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来获取专业化的知识进而保持技术市场竞争优势[7]。张波(2008年)得出知识溢出和产业集聚是一种互动双向的关系的结论[8]。阮光珍(2010)认为高技术产业集聚在空间距离、市场结构、接受能力及社会网络等因素方面都具有优势,而这四个方面恰好是影响知识溢出的因素。通过缩短了企业间的距离,产生大量的缄默知识溢出。高技术产业集聚区的市场结构近似于一种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十分有利于知识的溢出。高技术产业集聚具有较强的知识吸收能力,这样使很多一流产品和技术能很快地实现成果转化,推动了技术进步和高技术产业的成长。特定地区的人际关系网络促进了知识溢出,进而提高了高技术企业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9]。崔春梅(2011)认为集聚使企业更方便雇佣竞争对手的优秀人力,并获得技术溢出,但这一便利对竞争对手同样存在。因此,只有权衡考虑集聚收益与相对损失,才有可能做出高效的区位决策[10]。

2.实证分析

本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主要工具是EXCEL和SPSSl7.0计量经济学软件。主要统计分析步骤方法为:

第一、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考察各行业不良资产余额与银行业不良资产率之间的关系。

第二、进行回归分析并通过T检验和F检验,对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和变量的显著性进行检验。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指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划分的高技术产业。其中包括:医药制造业、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2.2 指标选取

2.2.1产业空间的集聚指数。产业空间的集聚指数是为了反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情况构建的数据指标。测量空间集聚程度的指标有很多。本文所选取的是区位熵法。

区位熵的主要是对地方专业化水平的测度。其计算公式为:

ri=(qi/q)/(Qi/Q)

其中,

ri为区位熵

qi为i地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

q为i地区GDP总值

Qi 为全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

Q 为全国GDP总值

r越大,说明高技术产业在i地区集聚程度越强。r<1,说明该产业在i地区集聚程度小于全国水平。r=1,说明该产业在i地区集聚程度与全国水平类似。r>1,说明该产业在i地区集聚程度较明显,即在该地区该产业相较于其他产业而言,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2.2.2高校知识溢出。本文用高校专利申请量计量高校知识溢出水平。

2.3 模型建立

以上分析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最终提出1条假设:

假设1(H1):高校专利申请量对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程度不具有显著线性关系。

yi=axi+b

yi为i地区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程度

xi为i地区高校专利申请量

a为专利申请量对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影响的弹性系数

b为误差

2.4 实证检验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代表性,本文选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2012)、中国统计信息网和中国统计局网站。本文选取了2009-2011年93组数据进行分析。

2.4.1 线性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数理统计中一个用来分析客观事物数量依存关系的方法,它常常来处理多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

表一 系数Coefficientsa

从表一的分析可以得出,yi=5.692E-5xi+0.506.但是sig=0.073>0.05,我们接受原假设,认为高校专利申请量对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程度不具有显著线性关系。

2.4.2 相关性分析

表二 Correlations相关性

由表二可以得到,因变量y与自变量x之间的相关系数=0.016远远小于1,即我们认为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程度与高校知识溢出之间几乎不具有任何相关性。

2.4.3变量的显著性检验。一般来说,拟合优度越高,模型的线性关系越有可信度。但是,拟合优度检验只是一个模糊的判断,不能给出严格意义上的统计结论。所以要进行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表三 方差分析 ANOVAb

a. Predictors: (Constant), x专利申请数

b. Dependent Variable: y区位熵

表三方程的F检验中,P值为0.073>0.05,这说明模型中的自变量对于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这个因变量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在此证明了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程度与高校知识溢出之间几乎不具有任何相关性的结论。

2.5 实证结论

本文针对提出的假设,用93组数据验证了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和高校知识溢出之间的相关关系和一元回归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在我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程度与高校知识溢出之间几乎不具有任何相关性。这与现有理论预期不一致。

2.6可能原因分析

指标选取上,对于衡量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方法有多种,不同的产业集聚指数有不同的特点,本文采取区位熵坐位衡量我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指标,可能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此外,由于知识溢出分为隐性知识溢出和显性知识溢出,很难进行准确的衡量。当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指标。本文依据刘丹(2013)[11]等人采用北京市高校专利申请数作为衡量北京市知识溢出水平指标的学术成果,将指标运用范围的扩大,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准确性下降。

空间位置影响知识溢出吸收量。如果一个省份有较少的临近省份,知识溢出吸收量就会偏小,反之则较大。北京、上海和天津的知识溢出吸收量较小,而内蒙古吸收知识溢出量较大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12]。

缺乏有效率的激励机制。虽然我国高校有庞大的科技队伍,却缺乏有效率的R&D资源分配与激励机制,存在大量科研冗余人员和非原创性的专利产出。高校科研人员的考核只注重基础研究而忽略了R&D创新的市场转化绩效[11]。我国科研人员往往注重成果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原理上的合理性,而忽视了其在实践中运行的可行性,只注重其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而不关注其是否存在社会经济价值。科研成果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致使高校的很多专利成果并不能转化成为企业的效益,所以导致高专利量和低专利影响力同时存在的现象。

企业知识转化能力较差。由于我国学科壁垒还很高,区内高科技人才与智力资源还利用得很不充分,企业间的互相信任程度还很低,这对知识溢出和转化的有较大影响。一方面高校作为知识源对知识接受方缺乏信任,知识转移之后不能得到平等的回报,从而可能会缺少专利市场化的动力。另一方面作为知识接收方的企业认为高校的某些专利是不可信赖的,因此高校的知识溢出对于企业选址的影响程度较小。

市场制度并不完善。知识溢出转换成经济效益的前提是完善的市场基础。在中国多样化区域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聚集是以一种无序甚至混乱的自发方式发展的,并且大多数是政府通过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集聚,这种发展方式导致区域内企业的知识积累方式出现较大差别,集群内部机制并不完善。产业化的无序发展很难形成知识溢出效应,只能通过市场效应推动区域的发展[13]。

知识溢出具有时滞性。高技术企业受到能力的限制,对R&D成果的取得及技术的转移并非在短时间内就能结束,企业在应用高校申请的专利时需要一定的成本和时间,这就导致了高校R&D活动成果从投入到产出、到企业接受、再到R&D结果的实施,最后影响到企业的定位决策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首都地区的技术转移在滞后3年之后才能影响经济的增长。本文的研究期间为3年,很难确定高校知识溢出对于高技术企业空间集聚决策的影响[14]。

3.结论

本文通过选取93组数据,通过 SPS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高校知识溢出与产业空间集聚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很多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认为知识溢出对于高技术产业有显著地正向相关关系。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对于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受到高校的知识溢出影响较小,这说明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现阶段大都是靠规模拉动效益增加,发展阶段较低,可持续性较差。在目前我国高技术企业如何将高校知识成果转化成企业的效益是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Marshall.Alfred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961.

[2]张宗庆,张寅.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区域增长[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 (1):37-43.

[3]王立平.我国高校R&D知识溢出的实证研究--以高技术产业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5(12):54-59.

[4]Audretsch,feldman.Innovation in Cities: Science-based Diversity,Specilization and Localized Completion[J].Euro Economic Review,1999,43,409-429.

[5]刘斯敖,柴春来.知识溢出效应分析――基于制造业集聚与R&D投入的视角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7):32-37

[6]杨蕙馨,刘春玉.知识溢出效应与企业集聚定位决策[J].中国工业经济, 2005,(12):41-48.

[7]杨晓琴,于津平.我国高科技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23(2):120-122.

[8]张波.基于区位产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8,:21.

[9]阮光珍.高技术产业集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62-65.

[10]崔春梅.集聚经济与企业区位的选择[D].浙江.浙江大学,2011:110-112.

[11]刘丹.北京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19-47.

[12]胡彩梅,赵树宽.我国省域知识溢出吸收测度――基于空间计量方法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1,17(12):79-84

分集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产业集聚 技术进步 装备制造业 拓展的格兰杰检验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自马歇尔提出集聚经济以来,产业集聚问题就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大量的理论也相继出现并日趋发展成熟,如产业区理论、工业区位论、新工业区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创新集群”理论等。基于这些理论,大量的学者对产业集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代表性结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集聚促进了技术进步。Lundvall(1992)基于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探讨了产业集聚、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产业集聚促进了技术进步;Ellison等人(2007)的实证研究发现,产业集聚诱发的知识外溢和共享劳动力市场效应促进了技术进步 ;二是技术进步有利于产业集聚。波特(2000)从竞争战略的角度理论阐释了产业集聚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认为集聚区内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能使企业获得技术研发的成本优势,关联组织与企业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技术创新;二是技术进步有利于产业集聚。Marshall(1961)在研究产业集聚的成因时发现,获取外溢的技术及知识是企业向特定区域集中的一个重要原因;Josep等人(2008)对集群内企业间的联系进行研究后指出,技术进步使得集群组织网络更加紧密,进而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

从我国的实际看,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和集聚式发展,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已经出现,代表性研究主要有:张宇等(2008)在对长三角地区的FDI与产业集聚的关系进行考察时发现,产业集聚与行业技术水平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梁琦等(2005)对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的研究发现,高集聚产业的技术进步明显快于低集聚产业;苏李等(2010)对中国2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地理集聚以及技术进步进行研究后发现,产业集聚是制造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叶建亮(2001)研究发现,产业集聚改变了集聚组织内企业的生产函数,诱发了企业技术进步。

国内的现有研究多是在研究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时涉及了技术进步问题,且研究的重点在于产业集聚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对于技术进步对产业集聚的反向作用还未见研究。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波特产业集聚的“钻石”理论认为,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产业集聚作用于技术进步的问题,技术进步对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鉴于此,本文拟利用两位数水平的中国装备制造业行业,对这一双向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厘清这一关系不仅有助于拓展产业集聚的成因,而且还能为通过技术研发战略促进装备制造业集聚的发展与集聚升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研究方法与相关说明

(一)研究方法

考察产业集聚(以EG表示)与技术进步(以TC表示)互动关系的基本方法就是格兰杰因果检验。但因传统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数据量要求较大,本文借助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对该检验进行扩展,以突破大样本要求的限制,同时也使得结果更加科学可信。利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因果关系检验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出现,但国内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其具体过程包括四个方面: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建立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和因果检验。

1.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是规避计量模型“伪回归”问题的重要手段。数据平稳性检验包括两类:一是各截面序列的相同单位根检验,主要检验方法有 LLC检验、Breitung检验、Hadri检验;二是允许参数跨截面变化的各截面序列的不同单位根检验,主要检验方法有Im-Pesaran-Skin检验、Fisher-ADF检验、Fisher-PP检验。

2.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协整反映了非平稳的单整序列数据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方法很多,但使用最广泛的还是Pedroni检验,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内检验,主要有Panel v检验、Panel ρ检验、Panel pp检验和Panel ADF检验;二是组间检验,主要有Group ρ检验、Group pp检验和Group ADF检验。

3.建立面板数据的误差修正模型。在对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后,需对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为此建立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其模型的设定形式见式(1)和式(2):

(1)

(2)

式中:TCi,t为t时期i产业技术进步项的一阶差分项,EGi,t为i产业t时期的产业集聚项的一阶差分项,εi,t-1为技术进步TC项与产业集聚EG项的回归残差项,TCi,t-k、EGi,t-k为滞后k期的一阶差分项,、η分别为常数项和残差;λ为调整系数,反映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非均衡拉回均衡状态的调整力度。

4.因果检验。产业的地理集聚是否是技术进步的原因检验包括两类:一是短期因果关系检验,即根据式(1),对=0进行Wald统计检验。如果检验结果在置信水平下显著,则短期内产业集聚促进了技术进步,即产业集聚是技术进步的短期原因,反之则反是;二是长期因果关系检验,即对+λ1=0进行Wald统计检验。如果检验结果在置信水平下显著,则表明长期内产业集聚有利于技术进步,即产业集聚是产业技术进步的长期原因,反之则不是(J.M.伍德里奇,2003)。

同理,依据同样的方法对技术进步是否为产业集聚的原因进行检验。

(二)装备制造业界定、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1.装备制造业范围与统计口径调整。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装备制造业包括7个两位码子行业,即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但因2003年以前工业统计标准采用的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1994》,上述7个行业的统计口径在新旧标准下有所不同。其中,新标准下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在旧标准下为普通机械制造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经仔细核对,不同标准下这两个行业的统计口径有所变化。对于这一变化,本文按照“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工业统计数据库”所提供的三位码子行业统计数据对1998-2002年的数据进行调整。

2.变量说明。一是产业集聚。衡量产业集聚的指标很多,传统的指标主要有行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熵指数和哈莱一克依指数。随着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出现,这些指标的缺陷越来越明显,从新地理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测度的方法相继出现,如空间基尼系数、空间集聚指数、产业自我集中度指数等。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本文采用目前国内外广为使用的空间集聚指数来测度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其计算方法如式(3)所示。式中:Sijt为t年j地区i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国该产业就业人数的比,Xjt为t年j地区所有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制造业总就业人数的比,Zijt为t年k地区i产业的销售收入占全国该产业销售收入的比,n为全国地区,EGit为t年i产业的空间集聚指数。

(3)

二是技术进步。衡量技术进步指标最具有代表性的是Hausman等(2007)、Traistaru等(2003)提出的技术密集度指数。国内学者樊纲等(2006)、姚洋等(2008)以此指标为基础,对中国制造业及出口品的技术含量进行了研究。其计算方法如式(4)所示,式中j、i、t分别表示地区、产业和时间,Vijt、Lijt分别表示t年j地区i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N、M分别表示地区数和产业数。

(4)

3.数据来源。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8-2009)、《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9年)和国研网“工业统计数据库”。

结果与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依据上述方法,本文采用LLC检验、IPS检验、F-ADF检验和F-PP检验四种方法对技术密集度指数、空间集聚指数及其一阶差分进行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结果发现:技术密集度指数的四个检验值均不显著,空间集聚指数的检验结果也有三个指标不显著。据此,可以判断两个变量都是非平稳变量。进一步对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值进行检验,发现结果均在10%置信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即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序列。由此,可以认定这两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变量。

(二)协整检验

借助Pedroni检验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以检验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联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结果可见,检验结果中有5个指标分别在1%和在10%的置信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仅有一个接受原假设。由此,可以判断空间集聚指数与技术密集度指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三)误差修正模型

表3的协整检验结果表明,空间集聚指数与技术密集度指数之间存在长期关系。进一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模型1中εt-1系数为-1.1480且显著,表明当技术密集度变化偏离均衡时将以1.1480的速度向均衡量调整;模型2中εt-1系数为-0.0215且不显著,表明当空间集聚指数偏离均衡时将有以0.0215的速度向均衡调整的可能。

(四)因果检验

基于误差修正模型,本文得到了空间集聚指数与技术密集度指数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1的检验结果显示,空间集聚指数在10%置信水平下显著且为正,说明产业集聚是技术进步的短期原因;空间集聚指数与残差项εt-1的联合检验结果在10%置信水平下显著,表明产业集聚是技术进步的长期原因。模型2的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密集度指数在10%置信水平下显著且为正,说明技术进步是产业集聚的短期原因。技术密集度指数与残差项εt-1的联合检验结果不显著,表明长期内技术进步与产业集聚之间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综上结果发现,产业集聚与其技术进步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或双向关系,即装备制造业集聚推动了其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也是促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的原因。那么,其背后的原因又何在呢?

就前者看,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竞争效应。产业集聚的典型特征就是企业的群居。大量群居一地必然导致激烈的竞争,这将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获取竞争优势和生存空间。不仅如此,随着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之间竞争会诱发它们在研发投入上的“彩车效应”(Band-wagon effect)(多纳德等,2001),进而加速技术进步。另外,群居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为创新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激励了企业间的联合研发,降低了创新活动的“学习成本”及创新风险,提高了创新效率,而高级要素的集聚和知识及信息的流动则为创新提供了原动力(蒋满元,2006);二是技术和知识外溢效应。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和知识外溢是产业集聚一大经济效应。伴随着产业集聚的发展,以员工流动为载体的技术和知识外溢加快,这必然会推动技术进步(Michael et al.,2004)。同时,伴随产业集聚的发展,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也日益发展,大批技术人员集中于此,降低了企业的人才搜寻成本,企业可以较为容易得到所需的技术与研发人员(Mariano et al.,2005)。

就后者看,主要原因同样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合作效应。从实践看,新技术及技术进步的主体多为经营绩效好、规模大的企业或某一产业中的核心企业。这些企业因技术进步获得了在产业竞争中的领先地位,从而吸引上下游的企业与之进行纵向和横向合作,围绕核心企业的集聚因此会得到快速发展。不仅如此,核心技术企业的集聚还会吸引专业化的投入品和服务向该地区集中,关联产业的集聚效应因此显现;二是技术与知识外溢的引力效应。新技术的应用过程同时也就是该技术及与此技术相关的知识外溢的过程。为了获取该新技术和与此技术相关的知识,这些同类竞争企业会主动技术领先企业所在区域转移,进而使得集聚规模不断扩大。不过从长期看,作为一种产业组织的特殊形式,决定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仍然是成本、规模经济、政府行为等,技术因素仅仅是推进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的一个短期因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基于1999-2008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统计数据和拓展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双向关系;产业集聚不仅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短期原因,也是长期技术进步的源泉,但技术进步则仅仅在短期内促进了产业集聚。

上述结论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一是鉴于产业集聚对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显著影响,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硬件设施条件改善等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集聚,以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同时,要积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集聚环境,以利于技术扩散和知识溢出,为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二是由于技术进步是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的短期因素,因而对那些试图通过集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地区来说,政府要积极搭建技术平台,为企业的技术引进和研发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技术因素在集聚发展中的催化剂功能。但考虑到技术因素仅仅是促进产业集聚一个短期因素,所以政府应将产业集聚政策重点放在那些有助于产业集聚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基础设施、创新平台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张宇,蒋殿春.FDI、产业集聚与产业技术进步—基于中国制造行业数据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8(1)

2.苏李,臧日宏,闫逢柱.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3.J.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

5.姚洋,张晔.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的动态研究—来自全国及江苏省、广东省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8(2)

6.[美]迈克尔·E.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2)

7.梁琦,詹亦军.产业集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来自长三角的证据[J].产业经济评论,2005(2)

8.叶建亮.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J].经济科学,2001(3)

9.Hausmann,R.,Hwang,J.and Rodrik,D.What You Export Matters[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7,12(1)

10.Traistaru,I.and Martincus,C.V.Determinants of Manufacturing Concentration Patterns in Mercosur[R].ERSA conference papers,No.ersa03p191,2003

11.[英]多纳德·海,德里克·莫里斯著,钟鸿钧等译.产业经济学与组织(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2.蒋满元.关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2)

13.Michael,F.& Grit,F.,Innovation,Reg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R&D Cooperation[J].Research Policy,2004,33(2)

14.Mariano,N.& Pilar,Q.,Absorptive Capacity,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Innovative Effort[J].Technovation,2005,25(10)

分集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广电技术 科技情报

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进行了现代化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设备,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将缩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工作流程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广电技术人员必须主动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持续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项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它将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科技情报工作包括: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三方面。

(一)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收集方法:

1.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wwW.lw881.com

2.订购。每年通过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3.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4.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5.现场收集。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集中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二)管理

收集工作在专业范围内开展,分五个部分:

1.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2.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3.分类。将所有资料分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个领域,每领域分不同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和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将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5.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三)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为定期总结、专题服务、资料提供。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个终结周期,用报表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最新动态和预计发展趋势。专题服务 根据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实施

科技情报工作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监委会审批之后,由技术部专人管理,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等。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收集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技术期刊,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在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和备份检索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技术人员查询。

1.验收盖章。每份资料应加盖“科技情报”负责专用章,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

2.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并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3.分类。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分9个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对应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可以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和借阅情况。

5.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以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

科技情报工作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和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为员工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系统设备的升级,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和信息。以前设备说明书由个人保管,时间长了资料一多难免有丢失现象。开展科技情报工作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技术期刊,为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并为技术人员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分开管理

普通的技术是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设备技术资料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立本,丢失后无法补订。

2.互联网搜索

内部办公网的科技情报,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科技情报有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个人能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把它放到科技情报的简讯上可以共享。

3.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分集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广电技术 科技情报

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进行了现代化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设备,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将缩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工作流程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广电技术人员必须主动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持续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项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它将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科技情报工作包括: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三方面。

(一)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收集方法:

1.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2.订购。每年通过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3.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4.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5.现场收集。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集中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二)管理

收集工作在专业范围内开展,分五个部分:

1.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2.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3.分类。将所有资料分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个领域,每领域分不同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和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将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5.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三)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为定期总结、专题服务、资料提供。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个终结周期,用报表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最新动态和预计发展趋势。专题服务 根据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实施

科技情报工作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监委会审批之后,由技术部专人管理,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等。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收集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技术期刊,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在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和备份检索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技术人员查询。

1.验收盖章。每份资料应加盖“科技情报”负责专用章,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

2.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并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3.分类。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分9个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对应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可以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和借阅情况。

5.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以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

科技情报工作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和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为员工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系统设备的升级,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和信息。以前设备说明书由个人保管,时间长了资料一多难免有丢失现象。开展科技情报工作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技术期刊,为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并为技术人员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分开管理

普通的技术是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设备技术资料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立本,丢失后无法补订。

2.互联网搜索

内部办公网的科技情报,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科技情报有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个人能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把它放到科技情报的简讯上可以共享。

3.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分集技术论文篇6

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项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它将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科技情报工作包括: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三方面。

(一)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收集方法:

1.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2.订购。每年通过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3.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4.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5.现场收集。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集中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二)管理

收集工作在专业范围内开展,分五个部分:

1.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2.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3.分类。将所有资料分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个领域,每领域分不同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和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将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5.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三)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为定期总结、专题服务、资料提供。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个终结周期,用报表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最新动态和预计发展趋势。专题服务根据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实施

科技情报工作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监委会审批之后,由技术部专人管理,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等。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收集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技术期刊,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在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和备份检索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技术人员查询。

1.验收盖章。每份资料应加盖“科技情报”负责专用章,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

2.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并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3.分类。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分9个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对应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可以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和借阅情况。

5.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以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

科技情报工作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和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为员工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系统设备的升级,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和信息。以前设备说明书由个人保管,时间长了资料一多难免有丢失现象。开展科技情报工作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技术期刊,为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并为技术人员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分开管理

普通的技术是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设备技术资料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立本,丢失后无法补订。

2.互联网搜索

内部办公网的科技情报,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科技情报有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个人能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把它放到科技情报的简讯上可以共享。

3.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分集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产业集群;两分岔;社会温度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05-02

1 产业集群的两分岔模型及理论

产业集群两分岔模型及理论在产业集群研究中引入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把产业集群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和两个分岔点。三个阶段依次为产生阶段、成长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阶段的交界处是产业集群成长分岔点(分岔点一和分岔点二)。

通过引入理论生态学中资源有限的逻辑斯蒂增长方程、爱辛模型和索洛――丹尼森模型,两分岔模型及理论得出结论是:在产业集群成长的第一个分岔点,社会文化类型决定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进取型社会中的产业集群获得发展,而保守型社会中的产业集群难以形成;在产业集群成长的第二个分岔点,中等开明程度的社会有利于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而低开明程度的社会,对有用知识的主流舆论决定了产业集群的演化。如果主流舆论偏向于接受有用知识,则有用知识被大量接受,产业集群获得进一步发展;如果主流舆论拒绝有用知识,则产业集群会走向衰败,甚至灭亡。在产业集群发展的三个阶段上,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等因素促使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不存在淘汰问题,淘汰只发生在产业集群发展的两个分岔点上。而在两个分岔点上,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 无为县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的理论解析

2.1 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的产生阶段

高沟镇电缆企业产生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创办早期家族式电缆生产企业的主体主要是当地的在外销售人员和早期的电热管等企业的企业家。电缆产业的兴起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影响。主观方面原因是当地人勇于尝试、勤奋刻苦的奋斗精神以及当地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客观方面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信息渠道畅通、资金积累充分、电缆生产技术壁垒低、企业转行难度低、电缆生产企业利润高等。这些主客观原因对于电缆生产企业创办主体都有一定的影响。

2.1.1 销售人员创办早期的电缆生产企业

(1)生活条件因素。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高沟镇的人民生活条件非常贫苦。年轻人为了生活选择去城市做销售、跑业务,期望获得温饱。这些在外打工的经验为高沟镇电缆产业的兴起提供了信息和资金来源。

(2)信息的搜集。在外地做业务的年轻人,可以获得最新的商业信息,也最容易把握先机。由于高沟镇靠近长江,从来往于渡口的那些商人那里,他们也很容易获得关于电缆市场的信息。

(3)资金积累。高沟镇在外跑业务或自己转手买卖电缆的人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回乡,与亲戚朋友商量,开始集资,着手创办家族作坊式的电缆生产厂。规模扩大以后,逐渐的转变为现在的传统家族式管理的企业。由于是小规模的家族作坊式企业,所以资金主要是企业家自己积累,很少有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投资等。

(4)电缆生产技术壁垒低。高沟人能够顺利地创办电缆生产企业一方面是原因电缆行业的技术难度不高,进入壁垒低,所以当地人纷纷效仿。高沟镇的电缆企业以这种扩散的方式越来越多。但是这些企业大多是家族作坊式企业。

2.1.2 电热管等企业转产电缆生产

20世纪九十年代初高沟镇的主导产业是热处理设备、电加热、工业电炉、温控仪表等产业。这些企业的企业家纷纷转行生产电缆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电缆产业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暴利的行业。企业家看到电缆企业利润很高,为了追求同样的高利润于是就转行生产电缆;第二,企业转行难度低。由于热处理、电加热、温控仪表等行业与电缆行业的基础差别不是很大,在生产技术上有一定的相似程度。于是企业在转行做电缆时不会有太多的损失,在电缆生产上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企业家们都愿意尝试,有些企业家就开始改行创办早期的电缆生产企业;第三,技术壁垒低。与销售人员创办早期的电缆生产企业一样,一部分原因也是电缆行业的技术难度低,技术壁垒不高。新进入者可以很快的进入该行业,而且基本上不存在风险。

2.2 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的分岔点一

依据两分岔模型理论,高沟镇的电缆产业集群在经历了产生阶段后,将面临第一次分岔。根据调研时搜集的资料,高沟镇最早电缆企业安徽华海特种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大多数企业成立于1992年。于是本文把这个1992年至1993年看作产业集群发展的第一次分岔点。两分岔理论认为在这点上,集群的发展受当地的文化(这里的文化是指一群人的文化,指高沟镇大部分人表现出的文化心理特征)影响会面临成长和灭亡两种情况。2.2.1 假设条件

(1)依据两分岔模型把文化分为两种:一种是进取型文化,表示愿意承担风险的文化;另一种是保守型文化,表示不愿意尝试新事物,不愿意冒风险。文中用来衡量这两种文化,把称为敏感度。如果>0,表示文化是保守型的,如果

(2)假设高沟镇是个封闭地区,即,该地区的企业都是本地的企业。

2.2.2 模型分析

下面本文将引进理论生态学中资源有限的逻辑斯蒂增长方程(logistic equation)对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在第一个分岔点上将面临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nt=kn(N-n)-dn(1-αnN)(1)

这里,N代表有能力进入该行业的企业总数,n是已经进入集群的企业数目,N-n是尚未进入集群的企业数目,k是进入集群企业数目的增长率,d作为学习能力的衡量尺度或掌握技术的困难程度。

对(1)式稍作变形,得:

k=n/t+dn(1+αnN)n(N-n)(2)

对(2)式

d(k)d(α)=-dnN(N-n)(3)

电缆的生产技术并不复杂,当地人的学习能力足以基本掌握整个生产流程,所以d>0;高沟镇电缆企业的数量从九十年代初期创立开始就一直在增长,到2003年已经达到300多家,所以n>0,N>0,且N-n>0。从(3)式的等式右边来看,d>0,n>0,N>0,且N-n>0,即(3)式是小于0的,也就是说k与α是反向关系。说明,随着的增长,k是逐渐变小的。即越保守的社会,进入集群的企业数目增长率越低,那么集群进入成长阶段就越困难;反则反之。

通过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高沟镇情况的描述,可以说当时在高沟镇α

综上分析,高沟镇的电缆产业集群在通过第一次分岔点的时候,由于当地的文化是进取型社会文化,所以产业集群进入了下一个成长阶段。

2.3 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的成长阶段

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在当地文化的影响下顺利的进入成长阶段。这一阶段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直到2001年,因为2001年电缆产业集群的雏形已经形成。期间高沟镇电缆生产企业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产量和销售量不断上升。高沟镇电缆的产量和销售量是不断上升的,尤其是到2003年,发展非常迅速。

第二,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高沟镇电缆企业数量的增加,中小企业不断增加,发展到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也在增加;另一方面,规模以上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厂房已经满足不了因市场需求的生产需要,政府不断的规划新土地给企业,以便企业建设新厂房,扩大产量。

第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电缆产业是高沟镇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直接决定整个高沟镇经济发展。政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规划了工业园区、修建了公路、加强了城镇规划,从而保证了集群的健康成长。2.4 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的分岔点二

两分岔模型及理论认为,在产业集群成长的第二次分岔点上,“有用的知识存量”的增加和扩散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来说是关键性因素。这里的“有用的知识存量”包括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理念等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技术、文化因素。该理论在分析这时候集群的发展情况的时候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社会温度。社会温度来源于哈肯研究人类集体行为的爱辛模型方程式,是一个集体的风气参数,相当于热力学中的KT,所以称为社会温度。社会温度可以分为中等社会温度和低社会温度。社会温度越高是指社会压力或紧张程度低,社会对各种言论比较宽容。

从发展状况上来看,高沟镇的电缆产业集群的分岔点二是2002年至2003年。要分析高沟镇的电缆产业集群在这个分岔点上面临的情况就先要弄清楚高沟镇的社会温度是属于中等社会温度的还是低的社会温度。由于社会温度是个抽象的概念,不是经济学的概念,在经济学上也很难用指标来衡量。所以本文就把社会温度看作是接受“有用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主要从企业家价值观、行为方式,技术创新情况,掌握技术知识的程度和企业战略、同业竞争等四个方面来分析。

2.4.1 企业家价值观、行为方式

从对高沟镇的实地调查来看,高沟镇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成长与企业家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企业家们敏锐的市场预测能力和灵活的经营方式,才能使高沟镇的电缆行业迅速发展,一直成为高沟镇工业经济发展的先驱。

但是,长期以来,高沟镇的电缆企业的管理方式一直是传统的家族化管理模式。这与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冲突。企业家庭内部成员决定了整个企业的动向。所以,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很混乱,企业很难做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决策。目前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种管理理念的缺陷,有的企业已经开始在外界或是政府部门引进管理人员组织管理。但是,一方面由于外界人士对当地的情况不了解,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高层人员都是家族亲戚,很难服从新进人员的管理。所以,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始终停留在传统的家族式企业时代。

2.4.2 技术创新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在18家规模以上的企业中,通过购买来获得最新技术的只有安徽省热力电缆有限公司、安徽慧艺线缆有限公司和安徽华峰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三家,通过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研发获得最新技术的企业有11家,通过与大学、研究所等研发机构合作获得最新技术的企业有9家。在这18家企业中,自主技术研发占50%以上的企业有7家,完全自主技术研发的企业共有4家。另外,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有些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技术研发部门。说明当地的技术创新情况是很及时的,当地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整个高沟的技术创新优势很好。

2.4.3 掌握技术知识的程度

(1)技术含量的高低。电缆的生产工艺流程固定,无论是普通电线电缆还是船用、军用等特种电缆,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原材料质量的不同,除了设备新旧不同其他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电缆生产技术含量并不高,容易掌握。

(2)员工受教育程度。当地企业的员工基本上都是初中毕业,90%企业员工都经过企业内部培训。对于这些员工来说,他们对于电缆生产这类技术很容易接受掌握。

2.4.4 企业战略、同业竞争

企业的当前战略任务是扩大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质量,塑造品牌;抢占市场份额,争取站稳脚跟;维持市场份额,打击现有对手,扼杀潜在竞争者。而且,当地企业之间的同业竞争很激烈,主要表现在价格竞争、人才相互挖掘等方面。从调查中得知,电缆生产企业是通过接订单方式来生产的,也就是订单式生产。而这些订单主要是靠业务员来提供,于是每批新订单过来的时候,同业之间会相互竞价,价格最低的厂商就可以竞得订单。在人才相互挖掘方面,同业竞争就更加明显。由于当地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生活条件艰苦,所以人才引进很困难,企业之间就会从同业企业里挖掘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

通过对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地企业拥有合理的战略目标,同业竞争也相当激烈。说明当地企业的发展势头和发展冲劲很强烈。

综合以上四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地企业接受“有用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据此可以判断当地的社会温度属于中等社会温度。按照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该产业集群可以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但是,该集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必须及时地解决。

3 结论

通过运用两分岔模型及理论对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3.1 社会文化是封闭地区产业集群形成的主导因素

封闭地区的社会文化一般与外界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受当地特有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家所追求的最原始目标不同。例如高沟镇电缆企业的企业家最原始目的是通过最简单的方式使自己摆脱贫困。所以,在一个封闭地区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并不存在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等因素的影响。当地的社会类型以及社会温度是引导集群成长的动力因素。

3.2 产业集群在发展阶段面临诸多问题。

受地区基础设施、人文素质等条件的制约,封闭地区的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其局限性。通过对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成长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该产业集群进入发展阶段以后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人才匮乏问题。由于当地的人文素质比较低、基础设施简陋、交通不便,企业很难获得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企业的整体素质偏低,自主创新能力受到限制,不能迎合经济全面、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其次,管理理念的落后。家族式企业的管理方式不能促进企业长远健康的运营。企业管理上面出现了很多漏洞,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存在激烈的冲突。最后,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产业结构的单一化不能确保集群健康的发展。正如文章前面所分析的,高沟镇的产业基本上就只有电缆产业,该集群内部配套产业不齐全,企业仍然存在高交易成本,竞争无序等问题。另外,产业结构的单一性给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如果不能与外界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很容易受到同行业竞争的冲击,失去地区原有的优势,使整个地区陷入经济低谷。

参考文献

[1]郭静.安徽博望、高沟两地产业集群实证分析[N].北方经济,2007.

分集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高校艺术类专业对实践的要求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更为严格,学生只有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实际创作才能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也对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人员的素质与工作能力将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一、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评价的意义

(一)对提升艺术类实验室整体服务水平的意义

通过对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的综合评价,实验室管理者可以准确掌握本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服务态度、工作成效以及外界(教师、学生等)评论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发现选拔人才、晋升奖励等工作的依据,也可从团队协作的角度调整部分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和服务对象等,以提升艺术类实验室整体服务水平的意义。

(二)对提升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自身水平的意义

通过对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个人满意度的综合评价,技术人员能够从各个具体的指标得分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和存在的缺陷,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和提高,在改善工作满意度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等能力。

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一)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选择的理论依据

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是一个涉及个人基本素质、专业技能、服务态度、工作成效以及外界(教师、学生等)评论等要素的综合概念,有的是定性指标,有的是定量指标,评价起来相对复杂。1965 年,美国控制理论专家扎德创立了模糊数学,并首次提出了“模糊性”和“模糊集合隶属函数”的概念,把被评价对象以及反映它的模糊观念作为一定的集合,建立适当的隶属函数,通过相关运算和变换,对模糊对象进行定量分析。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定量评价模糊方面的应用已相对成熟,本文拟采用此模型研究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应用模糊合成原理,对边界不清、没有明显分界线的评价因素实现量化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结果是被评价对象对既定的各个登记的模糊子集的隶属度,形式上为一个模糊向量,而不是一个点值,因此包含了更多的信息,通过最大隶属度、加权平均原则或模糊向量单值化原则来确定被评对象的优劣等级。具体的评价过程分为六个步骤:

Step1: 建立评价指标集。

Step2: 建立评语集。

Step3: 层次分析法(AHP)求得相对应的权重向量,确定权重分配集。

Step4: 进行单因素评价,构建判断隶属矩阵。

Step5:合成权重分配集和隶属矩阵得到被评价对象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表示被评价对象从整体上看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

Step6:评价结果的单值化处理。将评语集中各因素赋予具体数值,得到最终评判结果。

三、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价实例

(一)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指标体系

1、个人基本素质

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个人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人文知识储备、人际沟通、团队协作、服从性和个人性格等。

2、个人专业技能

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个人专业技能主要包括:艺术类专业知识储备、实验设备操作技能、实验数据处理技能、计算机与外语技能和指导学生能力等。

3、工作态度

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服务态度主要包括:责任感、纪律性、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快速掌握使用新设备能力和接收处理信息能力等。

4、工作业绩

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工作业绩主要包括:完成的工作量(含教学工作量和辅助实验工作量)、工作质量、科研学术成果(含著作、论文、专利发明等)、获奖处分和所指导学生的成果等。

(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1、确定因素集及其权重分配集。根据上文中“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指标体系” 建立评价指标集,即个人基本素质、个人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为第一层次因素集,其下列各指标为第二层次因素集。在确定因素集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德尔非法, 即通过向学校相关领导、专家和实验室员工发放调查问卷,汇总分析后得到各因素的权重分配集。

2、建立评语集。本文对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进行评价、分析,采用优、良、中、差四个标准作为评价的等级分,对应的分值为 4、3、2、1。

3、建立模糊评价矩阵。通过问卷调查和查阅相关数据,获得具体的指标值, 采用隶属函数和专家打分相结合对指标进行分析, 构建评价矩阵。

4、多级模糊评价。首先根据对第二层次因素集的评价矩阵分别对一级因素进行一级模糊评价,得到个人基本素质、个人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的综合评价得分;然后根据第一层次因素集的评价矩阵对该技术人员的综合满意度进行二级模糊评价,得出其满意度综合得分。

5、本文通过对我校艺术类实验室14位技术人员(含正式职工、聘用制员工等)分别进行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1)总体满意度大多处于3.5-4.5分范围内,属于基本满意。

(2)对第二层次因素集的评分中,评分较低的因素主要是:学历(1.5分)、职称(1.9分)、创新能力(2.0分)、计算机与外语技能(2.5分)和科研学术成果(2.5分)。

(3)对第一层次因素集的评分中,评分较低的因素主要是:个人基本素质(3.0)、个人工作技能(3.5)、工作业绩(4.1)和工作态度(4.8)。

四、提升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的对策研究

(一)学校层面重视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发展平台

学校应重视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素质对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影响,出台相应政策,提供相关的科研、晋升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台,鼓励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加强学历进修和职称评聘,提升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

(二)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个人层面加强自身综合素质

从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来看,得分较低的因素更多是在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个人层面。因此,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自身发展以及实验室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性,通过革新自我观念、加强自我学习等多种途径来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以适应实验设备更新以及艺术类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李慧,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必要性及途径[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8):114-115.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