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建筑专业中级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7:59:05

建筑专业中级论文

建筑专业中级论文篇1

[关键词]超量恢复理论 建筑学设计课 设计竞赛 赛练结合

[作者简介]解旭东(1979- ),男,山东青州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山东 青岛 26603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44-02

一、引言

当今建筑设计行业市场的需求,正在引导着设计课程教学的转型。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建筑设计市场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建筑设计竞标体制的引入,使得大量国内外设计公司参与到相应的建筑设计市场竞争中来。这种以“竞标及设计竞赛”为先导的行业运作模式,在提高了建筑设计水平的同时,也对建筑设计教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这个模式是建筑学专业学生由学校学习走向社会工作的过程,就是由“设计练习”走向“设计比赛”的过程。因此,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从训练强度与提高竞争力来讲,可以从面向比赛的竞技体育训练理论中得到启发。因此将基于“超量恢复理论”的 “赛练结合”培养模式,应用到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教学中,从而提高建筑学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其教学质量,促进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发展。

二、由“超量恢复理论”到“赛练结合模式”

(一)基于“超量恢复理论”的“赛练结合”训练模式

“超量恢复理论”是当代竞技体育训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具有节奏性的常规训练、适度过饱和的竞技比赛与合理的间歇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运动员的潜力。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低强度的专项技术训练为基础,通过高强度的比赛来刺激运动员肌体的超量补偿的过程,通过多次适宜比赛负荷的刺激引起肌体多次的适应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肌体的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保持高水平运动竞技状态。“超量恢复理论”注重对适度超量的运动强度控制,注重对运动员身心潜力的挖掘,注重具有节奏性的训练模式的塑造。

“以赛代练,赛练结合”的训练模式,改善了运动员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负荷量大、强度偏低、运动员容易出现疲惫状态的问题。对于运动员突破自身能力的“瓶颈”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训练模式的应用,为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在世界各种顶级赛事中取得成绩奠定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

(二)“超量恢复理论”对设计课教学的适应性

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是建筑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贯穿于五年的专业学习中。该课程以“建筑类型学”为主线,通过一系列不同建筑性质、面积大小以及复杂程度的设计训练,如景观小品建筑、教育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观演建筑、居住区规划、高层建筑设计等,来培养学生的规划、建筑与景观方案设计能力。

建筑行业市场以“竞标及设计竞赛”为核心的行业运作模式,引导着当下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的转型。笔者认为,“超量恢复理论”作为面向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重要理论,对于设计课程教学的改良具有适宜性。这是由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具有前文所述的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模式的一些基本特质:首先,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周期与运动员的训练周期相似,具有较长的时间持续性,学生需要面对数量多、强度较大的长期技能训练;其次,现在开展的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教育具有通识性,注重基础设计方法的培养,与运动员所进行的长期基础性训练是相似的;第三,学生毕业后大多需要走向建筑与规划行业设计岗位,他们所面对的以“竞标”为核心的竞争环境,与运动员所走向的竞技场具有相似性。因此,基于这种不同专业的相似性,将“超量恢复理论”引入设计课教学中也就有了现实的基础。

(三)设计课程教学领域“赛练结合”模式的提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向行业竞争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与面向赛场的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相似性,决定了“超量恢复理论”对设计课程教学的适宜性,同时也为“赛练结合”式设计课程教学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此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部分学生随着年级增长,学习热情逐渐衰退;一部分能够始终保持较好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设计水平在高年级也会出现瓶颈。经过与教师和学生的座谈及认真分析,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恰恰是“类型学”建筑设计课程体系的弊端造成的。以“建筑类型学”为主线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不同规模、类型建筑的多方位接触,使学生对当前社会需求的主要类型建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学习认识,起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把握建筑主题和提升设计技巧。但也存在其弊端:首先,课程内容较为死板,具有重复性。每个学期会进行1~3个课程设计题目,往往是建筑类型的变化、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教学方法及模式单一、重复,从而难以激发学生设计激情,造成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疲态。其次,课程内容对于工程实践重视度弱,缺乏深入研究。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建筑都有一定的了解,但都不够精通。它对于建筑学科的综合性、工程实践内容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考虑较少,缺少对一些专项问题的深入性研究,带来了学生设计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的瓶颈。最后,课程内容对于前沿设计动态及思潮关注度较差。基于“类型学”的设计课程往往是对一些常用建筑类型的设计题目,不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学科前沿讨论的新思想、新问题,对于学生的启发性较弱,对学生自我探索能力缺乏培养。

“类型学”建筑设计课程体系,更多关注的是基础性训练,其缺少的恰恰是类似的体育竞技比赛的高强度“刺激”以及随之到来的设计水平的提升。而建筑学领域的“设计竞赛”关注的是学科前沿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具有较高的复杂度和开放性;其成果要求的层次上都远远超过普通的课程设计。基于超量恢复理论的原理,将“设计竞赛”引入到“类型学”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之中,学生通过参与设计竞赛达到学习强度的“超量”。通过“设计竞赛”与“日常设计练习”优势互补,在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型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的同时,体验了行业竞争气氛,建立了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迎难而上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深入探索能力;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先进思潮、先进设计方法,并诱使其主动扩充跨学科知识储备,进而改善基于“类型学”的建筑设计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赛练结合”式设计课的教学组织与实践

从2008年开始,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开始在建筑学二年级至五年级进行了“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条件与基础

1.专业能力基础。建筑学专业学习具有其阶段性,低年级是学生设计基础、设计意识的培养与初步形成阶段,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开始逐步具有独立探索及应对复杂建筑设计问题的能力。四五年级学生普遍具有应对综合建筑问题的能力。不同年级阶段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是开展相适应的“赛练结合”设计课教学的基础条件。

2.竞赛题目“量”与“质”的把握。当下设计竞赛的数量繁多、主题多样,这为竞赛与教学带来了各个时段匹配的可能性,具备了与教学结合的良好条件,在“量”的层面上保证了“赛练结合”式设计教学的开展。但数量繁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的建筑设计竞赛,授课团队对于竞赛“质”的选择尤为重要。

3.信息获取的多元化与时效性。“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需要依托开放的信息平台。国内外的最新图书、杂志,尤其是网络资源,都是教师团队及学生便捷、高效地了解当前行业前沿的设计思潮及主流动向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组织

建筑设计竞赛从竞赛的主旨上可大致分为:提案类设计竞赛和概念类设计竞赛。面向学生的提案类设计竞赛往往是为某一特定事件或者特定主题而举办的设计竞赛,如2008年的“重建精神家园――汶川大地震都江堰纪念馆设计”大学生设计竞赛。概念类设计竞赛从构成上来说则非常丰富,有的是侧重于社会理想和态度的诉求,有的则是纯粹出于对建筑教育的理想化实验;有的偏重专业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有的偏重某一专业领域深入研究。可以说,设计竞赛题目的不同,就会带来训练重点的不同,反映在教学中就有其适用的阶段性。如何将竞赛题目通过合理的组织方式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结合起来,实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教学目的,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充满技巧的课题。总结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赛练结合”式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得失,需要把握三个重要方面:

1.竞赛题目的适时性。竞赛题目需要同各院校已经比较完善的设计课教学体系相结合,把握以教学为主、竞赛为辅的基本原则,将层次各异的竞赛题目融入每个教学重点不同的学习阶段尤为关键:(1)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处于入门及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主要训练包括建筑与空间的认识、美学素养的提升以及调研、模型制作、计算机制图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一阶段适合引入少量的主题比较明确、规模较小、复杂度较低的概念性设计竞赛,例如一些空间主题的竞赛和建造主题的竞赛。提倡通过竞赛提升学生的设计思考、设计表达及动手能力,注重团队协作氛围的创造。(2)中年级(三年级)学生处于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主要以培养其处理较复杂功能的技能,加强建筑的环境、人文意识,理解建筑单体、群体与环境的关系为目标。这一阶段适合引入部级的学生设计竞赛,提倡跨校的设计竞争。通过竞赛来提高学生以独特视角解决不同层面的设计问题的能力,要注重设计构思过程的表达以及设计成果的完成度及整体性。(3)高年级(四、五年级)学生处于面向职业发展及继续深造的学习阶段,主要以培养其宏观、抽象设计思维能力,注重以城市、人文、技术及跨专业的视角对于设计的引领,强调复杂建筑问题解决能力及设计深入能力的塑造。高年级阶段学生可以参加一些品质较高的国际型学生设计竞赛,或者概念性和提案性的行业设计竞赛,以提高学生面向设计市场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的视野,拓展其不同文化背景设计知识的储备。

此外,笔者提倡在中、高年级引入具有研究深度、广度以及前瞻性的设计竞赛,这一类竞赛不但可以激发创新思维,促使专业知识、设计思维、设计方法等多个方面的提升,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可以对学生在未来选择自己的学习、研究方向起到指引的作用。

2.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教学组织是一门艺术,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效。“赛练结合”式设计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较为灵活,提倡自愿参与。教学结合竞赛的时段应根据课程的强度进行调整,注重节奏性,张弛有度。竞赛题目与日常教学设计题目可以同时作为备选任务书,由学生自主选择。另外可根据竞赛题目的大小,允许学生组队参加竞赛,甚至是跨年级组队,而不必拘泥于传统教学中按年级设置题目,每个学生一个成果的形式。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长处,起到高年级带动低年级的作用。

3.竞赛数量的合理性。学生参加竞赛数量与环节上要严格控制。很多学生在参与设计竞赛获奖后得到了丰厚的奖金,并且获得的设计竞赛的证书成为他们就业、出国的重要敲门砖,于是许多学生对设计竞赛表现出过度热情。对于学生获奖的意义要合理引导,不能为了盲目追求竞赛获奖引入过量的设计竞赛,而是要注重参赛过程及成果质量的保证,避免学生由于同时在做多个设计竞赛题目带来了设计相似度高、深度欠缺的问题。笔者建议每学年的一个学期或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设计竞赛开展教学,不宜过多,避免强度过大造成的学习疲惫。

(三)“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成效

从2008年开始,随着建筑设计课教学中引入“赛练结合”模式,并且随着“赛练结合”模式的开展与经验总结,我们很好地将设计竞赛适时地融入日常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二年级结合“营造实验”环节参与了“山东省纸板建造设计竞赛”;三年级根据教学目的参加了2008年的“重建精神家园――汶川大地震都江堰纪念馆设计”大学生设计竞赛和2011年主题为“绿色与再生―― 图文信息中心”的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等国内竞赛题目;四年级、五年级组队参加的“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开放建筑”系列国际竞赛以及美国“两个世界基金会”(The Two Worlds Community Foundation)组织举办的“亚利桑那的挑战”(The Arizona Challenge)国际建筑设计学生竞赛等。学生共获得国际竞赛一等奖1项、银奖1项、二等奖1项,部级设计竞赛一、二、三等奖20余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培养了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设计能力得到了持续性提升,对学生的高水平就业与深造都有明显效果。同时,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明显加强,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得到很好的发挥,对学院整体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动作用。

四、结语

竞赛对于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来说,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一个补充和激励的机制。基于“超量恢复理论”的“赛练结合”式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教学模式,是从实用主义角度,依托市场及学科特点,推动建筑学教育不断进步的教学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建立设计竞赛与教学之间的稳定联系,结合课程设计引导竞赛环节,赛练结合、以赛促学。

[参考文献]

[1]林鹏飞.“以赛代练”在训练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息,2008(13).

建筑专业中级论文篇2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方性;教育;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215-0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1年3月8日正式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2011年)》中公布,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同列为我国110个一级学科之列。由此,我国著名建筑教育家吴良镛先生提出的以风景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三位一体,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综合的人居环境科学体系得到确立。其中,风景园林学科地位的提升,突出反映了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进一步得到落实。学科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需求,解决和满足这些矛盾和需求,首先需要通过学科教育才能实现。2009年,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在原有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基础上申报开设了5年制工科景观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地方性院校,如何依托并整合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办出具有地方性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无疑是当前地方风景园林教育需要深入的问题。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景观学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讨风景园林教育特色的构建思路和具体方法。

1 依托并整合地方景观学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1.1 充分依托并整合现有资源条件

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学科,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和支撑,其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复合型的。长期以来国内大学专业分工过细,造成教育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低下,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以及学科专业沟通融合不够。相对于中东部发达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条件相对落后。风景园林教育需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向内依托和整合现有的资源条件,向外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促进分散的教育资源重新优化组合,拓宽高校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空间,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促成学科融合已成为实现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把景观学专业开设在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建筑学系下,原有相对独立、设施较好的教学楼和各种教学、办公、实验用房、教学实验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大幅度节约了办学成本,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另外,初步构建起城市规划、建筑学和景观学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大科学的整体框架,实现学科交叉和融合。

1.2 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云南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及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为景观学专业教育对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国际合作进行科研与教学,与国外著名的建筑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近年来,先后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德国乌德堡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等进行了学术交流,并聘请外国专家教授直接对本科生授课或指导毕业设计,还与欧盟和东盟专家共同进行了历史城市研究。近期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德国亚琛应用技术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进行了联合教学与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重视与省内设计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办学,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建筑师、规划师为客座教授,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指导毕业设计并参与毕业设计评阅答辩;选择省内有影响的设计机构,建立稳定的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参观场地和实习条件;设立企业专项奖学金,奖励专业学习出色的学生。

2 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的教学思路

1990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钱学森“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的文章,指出要创造一个促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环境,避免高浪费、低效益的状态,最重要的是要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并建议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观点,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来研究整体性问题。1993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组织的学部委员报告会上,吴良镛、周干峙、林志群通过对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的论述,针对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历了规模空前和速度空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空前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人居环境学”这一新的学术观念和学术系统,即建立和发展以环境和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为基点,研究从建筑到城镇的人工与自然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学科群,强调从单一学科走向广义的、综合的学科,其方法论的核心是整体论方法论。

就整体而言,风景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主导专业,风景园林的教育实践需要立足于这个整体来考虑。云南省高校中的风景园林专业和与之相近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农林、城市规划和艺术设计的背景下进行办学,目前还没有一所高校在建筑学及城市规划专业背景下创办景观学专业,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与云南省内其他创办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相比,具有人居环境科学主导专业的整体基础,立足原有较为完善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体制,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框架,构建景观学教育体系是其教育特色之一。

2.1 构建整体互动的专业教学体系

教学计划强调以设计课为核心,建构整体、有机的教学体系。参照建筑学专业,景观学专业将学生五年的学习分为“2+2+1”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此阶段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基本相同,夯实建筑学学科的基础);第二阶段为“深化拓展”阶段(此阶段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分化,强调景观学的专业性);第三阶段为“综合提高”阶段(此阶段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又有联合,构筑景观学学科的整体性)。每一个阶段都努力在各课程的纵向和横向上建立有机的关系。

2.2 强化以设计基本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设计能力训练

教学融入大量的“形态创造”训练和对美学观念的培养,又强调对景观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与分析训练,在低年级设计课中强调徒手表现与模型制作等;在一至五年级均设置了相关的调研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人居环境的认知与分析。

2.3 以地域研究为导向构筑特色课程模块

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增加学生今后服务西部、服务云南的适应性,比如:古建筑测绘实习与云南地区建筑环境的结合,在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中增加“云南民族建筑与环境”的内容,并开设“云南乡土建筑概论”、“云南乡土景观概论”、“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云南自然与人文概论”、“历史城镇保护与开发”等课程,注意在主干设计课及毕业设计选题方向中结合云南的地理、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进行设计命题和指导,如:三年级上学期结合建筑学专业的“山地建筑设计”和“乡土建筑设计”进行“山地景观设计”和“乡土景观设计”的课程设计;三年级下学期结合城市规划专业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进行“城市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四年级结合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设计”课程设计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强化学生对地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分析研究能力训练。

2.4 强化理论教学与社会认知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和工程训练,如根据景观学专业特点在二年级、三年级的短学期中安排“城市景观认知调查”、“景观专题调查”等以加强对课程教学全过程方法上的引导,通过实际调研促使学生将特定理念、创意与实践方法、手段紧密结合,在提高动手能力时,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巧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城市规划专业特点在二年级、三年级的短学期中分别安排了“城市认知调查”和“城市专题调查”以加强对课程教学全过程方法上的引导,在短学期安排中强化实习的各个环节。

2.5 动态适应学科发展趋势,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及时地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如将对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建筑学学科前沿与研究方法》必修课开设成为面向全系本科生的“开放课”,内容涉及哲学、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节能技术、历史文脉延续等与城市、建筑、景观相关的热点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自由选择空间,进一步拓宽了学科的涵盖面,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2.6 关注学科之间的相关知识支撑,增加选修课涵盖面

如建筑学专业在2001年评估之后的两次较大的教学计划调整修编中,增加了城市设计、景观理论、概念设计、建筑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社区开发建设、城市社会学、历史城镇保护与开发、城市研究专题、城市发展史等多门选修课等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也使专业课程在纵向与横向街接及相互联系上更加有机,促成了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相互依托和融合。

3 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

云南省景观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多样且底蕴深厚;但城镇化进程与城乡人居环境发展较之于沿海和内地地区相对缓慢,其人居环境发展显现出的相关问题与内地和沿海地区有极大的不同,如:城乡差别问题、生态保护问题、文化传承问题、乡土景观现代化问题等。在有限的资源及办学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云南地域特色,紧密结合西部地区与云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积极探索科学的富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小城镇景观、乡土景观及旅游区景观研究特色,有效弥补西部教育资源不足的劣势,强化本土地域多元建筑文化的科学研究,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模式,逐步形成较为鲜明的“坚持地方特色、强调学科交叉,融教师科研成果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办学特色。

目前昆明理工大学在景观学专业的教学、科研特色方向有以下几类(见下表),这些特色方向也可结合建筑学、城市规划的课程来共同进行。

4 结 论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地方风景园林教育特色的构建是建立在时展的总体背景和地方社会现实条件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特色的形成,需要依托和整合好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其中,把握好时代性和地方性是其特色建设的重心。

参考文献:

[1]钱学森.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N].人民日报,1990-08-14.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建筑专业中级论文篇3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素养;综合素养;“2+2+1”的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71-02

西安理工大学建筑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强调学术与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开放教育环境,鼓励多学科交叉融贯;重视科研引领下“产―学―研”的结合,推动教学、科研与生产融合发展;结合国家对高层次建设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良好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强的建筑学方向教学、科研及管理人才。办学秉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指导思想,确立“以人为本,尊重自然,承启历史,回应时代,立足地域,回归本原”的办学理念。

一、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模式及措施

在学生专业素养方面,以调研市场对建筑学人才能力需求为依据,培养上手能力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为原则,采用“2+2+1”的专业素质培养模式。

1.第一个“2”是指基础学习模块,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前期调研的结果,比较传统的建筑学教学计划,在学生低年级专业素养培养方面,强化了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如对低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通过模型制作、徒手表达的训练、大师作品解析、建立校级低年级的学生作品交流平台等教学手段来强化和实现。为了推动低年级基础课与中高年级专业课的衔接,增加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学时。为培养学生专业的空间感受及实体空间辨析能力,开设了一系列建筑学基础课程设计,同时在设计题目选址上,不假设场地,在真实空间里让学生进行创作。例如校园茶社设计中,选址在学校环境优美的“集翠苑”里,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了学生创作优秀的场所精神的能力。低年级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美术素养的培养和建筑视野的开扩,安排有美术写生和建筑外埠参观的实习。同时在低年级,为引导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积极在学生学习交流平台推介适合低年级学生适合看的专业书籍。通过一、二年级主次清晰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力求塑造建筑系学生进行建筑创作的“环境观”。

2.第二个“2”指的是专业提升模块,主要是三、四年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三、四年级是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相应开设了专业理论课、建筑学专业的设计系列课程以及辅助建筑课程设计的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专业理论课包括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为学生进行规范系统的建筑创作进行了完整的建筑学系统教学理论的设置。专业设计系列课程的设置功能性和空间复杂性较之低年级相应增加,开设如汽车站设计、建筑系馆设计、博物馆设计、高层住宅设计、施工图设计、剧场设计等。涵盖的建筑类型广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复杂空间的创作能力。在系列课程设计教学设置上,秉承设计课程题目选址的真实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空间、分析空间、创作空间的能力,强调了学生方案创作设计深度和图纸表达规范性。在计算机辅助建筑方案设计教学中,开设建筑CAD及PhotoShop软件的学习,来满足学生汇报方案的图纸表现。社会实践类课程也是建筑学的必修课,通过设计院两次实习,联系了学校教育和市场的需求。同时,学校积极引领学生参与更高的设计创作交流平台,提升学生的专业视野,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相关的大学生设计竞赛,如“挑战杯”、“中联杯”、“威海杯”、UA、暑期建筑学学会下属举办的暑期实践(体现“产―学―研”办学思路)等。办学仅四载,基于前期扎扎实实的教学工作,学生们也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通过中间段系列的教学手法,第二个阶段塑造中、高年级学生建筑设计的“理论观”和“技艺观”。

3.最后一个“1”指的是综合模块,特指五年级。大五是本科阶段的结束,毕业设计是重头。学生面临从学校教育转入到实践工作的过程,还有部分同学要继续学业深造,针对最后阶段的教学,从实际需求出发,加强和监管毕业设计的质量,完善学生理论知识在创作中的规范运用,强调毕业设计题目的真题型,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建筑、分析和解决建筑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成为受工作单位欢迎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最后一年系列的教学手法,塑造学生能发现建筑问题并解决建筑问题的能力,形成学生的“实践观”。

二、综合型人才必需的素质及培养措施

西安理工大学是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综合型高校。建筑学专业,又是一个工科与艺术相结合,科学与技术并重的专业,它既需要扎实的工科基础又需要良好的人文修养以及优秀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大纲的制定和调整、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特色创新平台的建设来培养具有创新复合型人才。

1.心理素质。培养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才,需要我们研究影响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更需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有关知识、强化心理训练,从而主动锻炼意志毅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艺术修养。好的建筑需要具备坚固、适用、美观三个主要特征,因此建筑学专业教育也需要加强艺术修养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建筑创作能力和建筑审美能力。开设了《艺术概论》、《建筑初步》等相关课程,使学生了解基本的艺术相关知识并提高其艺术修养;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等艺术展览馆,在欣赏大师的作品中受到艺术熏陶;开展“手绘大赛”使学生加强其建筑表现能力。

3.动手能力。建筑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设计课课堂教中,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使用草图、模型等方式推销方案;在《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式》的学习中,教师亲自带领学生进行古建筑测绘;另外,还建设了专门的模型制作室、物理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锻炼动手能力的操作平台。

正是由于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以下竞赛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建筑131班学生马晨驰、郑思衡在由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2014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固定翼障碍赛中获得团体第四名;建筑131班学生马晨驰在2014科研类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摄影作品评比中获得三等奖;建筑131班学生强磁力、李成帅、马晨驰、邢瑶在2014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限时自制飞机能耗赛中获得第一名。

4.人文素质。建筑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并且有着很强的人文、地域相关性,与历史、地理、哲学等多种学科发生关系,因此鼓励学生从中外建筑史、哲学系统知识及地域文化中汲取养料非常重要。为了培养学生善于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思考、处理和解决问题,开设了《中国建筑史》、《西方建筑史》等相关课程,并引导学生阅读历史书籍,参观历史博物馆、古建筑博物馆,聆听历史讲座,使他们具有广博的历史知识。

5.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21世纪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对于学生拓宽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和信息获取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的培养十分重视。例如,设计系列课程每个阶段学生的工作成果需要学生制作成PPT演示文稿,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热情。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实践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来源于实践,只有实践丰富了,认识才能丰富、升华,从而产生创造力。为了贯彻实践性原则,系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助于增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在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并通过社团活动等来增加学生的团队写作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

1.参加全国设计竞赛。2012级学生刘佩瑶、王有为、董红晨、郭晶晶完成的作品《场 景 情――村落中的交流空间》在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举办的关中新民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入围奖;2011级学生高瑞、吴铁男、余芳的作品《麦田-守望 基于“触媒”效应的空间激活》,在由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举办的梦想旧城――2014第四届奥雅设计之星大学生竞赛中获得入围奖等。

2.学生社团活动。西安理工大学“匠人工坊”是在西安理工大学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指导下成立的建筑学协会,汇集校内爱好建筑、设计的师生,一起交流学习,并承办校内的建筑学活动(座谈、调研、营造、竞赛),同时负责宣传建筑学最新动向和专业竞赛,从而使更多的同学走进建筑,了解建筑,在校园内营造更好的建筑学氛围。

建筑专业中级论文篇4

【关键词】强化 土建 英语 建筑化 北部湾化 公共 模式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教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A43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45-0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提出,要以南宁市为依托,建设辐射作用大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城市群,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口经济密集区和中国-东盟合作的重点区域。南宁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和区域中心城市,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280~300万人;北海市要按照特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100~120万人;钦州市要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90~100万人;防城港市要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50~60万人。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北部湾经济区要建设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吹响了建设城市、美化城市、提升城市的进军号。

潮涌北部湾,土建大发展。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建设的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加工中心和信息中心等功能的逐步实现和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住房、工商业用房需求量激增,成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刚性需求,大大推动了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当地促经济保民生的支柱产业。北部湾畔风生水起,建筑房地产热火朝天。整个北部湾经济区就像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日日夜夜不停息地轰鸣着建设交响乐;整个北部湾经济区也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建筑公司和房地产公司纷纷登场。据不完全统计,仅南宁市就有100多家建筑公司,著名的有14家。在上述如此众多的推手推动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的持续火爆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特别是南宁市,成绩尤佳,成为排头兵,起到了龙头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仅2009年1月至6月,南宁市商品房登记销售面积就达到了367.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0.21%;成交金额166.81亿元,同比增长64.89%。2009年上半年南宁市房地产企业上缴的地方税收约为1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105亿元的11%;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上升到2009年上半年的4.18%,拉动了北部湾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北部湾地区土建大类高职教育的发展。

在北部湾地区的24所高职院校中,就有19所高职院校不同数量、不同规模地开设了土建大类的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道桥技术、园林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物业管理等16个专业,占北部湾地区全部高职院校的79﹪。建筑工程系是各高职院校中规模最大的系,所设专业最多、招生最多、在校生最多,平均数为1000多人,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型学校。据不完全统计,北部湾经济区建筑工程系的在校生有近20000人,毕业生也有20000多人。仅广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系办学以来就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1万多名毕业生。随着国家和广西“十二五”规划实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广阔,该系培养的建筑业人才更是供不应求。

一、城市建设和建筑房地产业的发展对高职土建大类专业英语的要求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建筑房地产的蓬勃兴起,加上北部湾各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大规模发展,要求北部湾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土建大类专业英语教学。第一方面,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的欣欣向荣,随着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蒸蒸日上,建筑专业国际化,从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监理、市政工程、给排水工程、道桥技术、园林工程、楼宇智能化工程、物业管理等方面,都越来越多地引进外国资料,介绍和吸收外国先进理念和技术,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建筑工程师、技术员、建筑工、装修工等土建大类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都必须懂专业和英语,看得懂英文资料、图纸,可以根据外文资料和图纸进行设计、施工。第二方面,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建筑公司的壮大,建筑业务跨国化。一些大的建筑公司,特别是国有建筑公司,把业务做到国外,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参加建筑业在全球的竞争,使建筑业成为跨国性业务,这也要求土建大类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要懂土建大类专业英语,以适应建筑业务跨国化的需要。

本课题组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100多家土建大类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验证。据调查,大型土建大类企业明确表示:“从高职院招聘的毕业生,全部要到一线施工现场。对有英语专长的学生是十分欢迎的,因为这对公司业务的发展和这些人才他们日后晋升,包括学历和职称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中小土建大类企业也纷纷表示:“考虑到企业未来对外业务的发展,急需既有技术,又懂英语的毕业生”,“招来以后当然希望他们综合素质强,什么都懂一点,起码能看懂英文的资料、图纸和进口机械的使用说明书”。

本课题组对毕业生最需要具备的英语技能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大型土建大类公司希望毕业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强,能够全面综合发展,适应派出国外工作;中型土建大类公司则希望毕业生的听说能力突出,能适应在国内与外国建筑专家打交道,小型企业则希望毕业生阅读能力好,能在本公司看懂外文资料、图纸,指导建筑和装修等。如果非要选择一项的话,绝大多数土建大类公司都认为阅读能力最重要。在给高职院校土建大类大学英语教学提建议时,大中小土建大类公司都一致认为,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要围绕该专业的目标岗位群的技能需求来开设,要突出职业性或职业针对性。90%以上的土建大类公司希望学校加强大学英语课程的土建专业性。

二、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却不能适应蓬勃兴起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的上述要求,不能适应持续扩大的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发展的要求,严重拖了建筑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化、国际化的后腿,满足不了建筑市场目前和未来的需要,忽视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偏离了高职院校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和“以实用为主,以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基本目标,忘记了能够检验和准确评价土建大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好坏、教学水平高低、有资格提出教学内容要求的是土建大类专业用人单位,是人力资源市场,是当前的建筑房地产形势,因此,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必须改革,这是刻不容缓的时代和社会历史使命。事实上,目前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具体存在下列三方面问题,影响着土建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北部湾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北部湾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本身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大学英语代替土建大类专业英语,偏离英语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土建大类专业工作的能力。教育部也要求高校英语教学应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设公共英语(大学英语),第二阶段开设专业英语,分别使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EGP)和《专业英语教学大纲》(ESP)。但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职院校,都是三年制或3-1,即两年在校上课,1年校外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即便如此,高职院校的课程与4年制的本科院校又有区别,强调总课时的50﹪是理论课,另50﹪是实训课,这就造成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时间短(仅有1年至1年半)、课时少(每周2节),根本无法保证像本科院校那样可以明确分两个阶段进行大学英教学(1、2年级)和土建大类专业英语教学(3、4年级),只好取消第二阶段的专业英语教学,只进行第一阶段的公共英语(大学英语)教学,造成了一个尴尬后果:对高职土建大类专业学生来说,大学英语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强,如隔靴挠痒,不着实际;如此大学英语,使人欲学不成,欲罢不忍,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其次,片面追求英语过级,冲击了正常的教学计划,引发了考试作弊之风,偏离了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方向。虽然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把“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信息”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目的。由于政府部门、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英语过级证书的不正确定位,使英语过级考试被扭曲,变了味,变成了英语教学的指挥棒。于是出现了过级成绩与学生奖学金、评优、入党挂钩,甚至与学位证书、毕业证书挂钩、与教师教学水平和奖励挂钩等现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也深受其害。教育行政部门极度重视这些过级考试,直接组织,派员巡视,拨款建标准化考场;各高职院校也纷纷硬性规定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过级考试,上下默契,心照不宣。这种盲目的英语考级,带来了如下负面影响:一是冲击了正常的教学计划。学校为了英语过级考试,不惜凋整课程安排;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以提高学生过级考试成绩为目标,为了让学生多过级,挤掉部分原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选用或编写等级考试资料,增加等级辅导课程,少则一两周,多则一个月,做过级训练、过级冲刺。二是引发考试作弊风。有些学生整天死记硬背也通不过,迫于压力,只得铤而走险,考场作弊或雇人代考,于是,年年都有严重程度不同的作弊。三是重蹈应试教育错误,偏离高职院校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方向。高职院校要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是要通过20多门功课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训加上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才能达到,并不是靠一两场过级考试就可以判定的。事实上,即使过了英语4、6级甚至8级考试,还是不懂土建大类专业英语,仍然不能胜任该专业工作。这就是典型的“捡芝麻,丢西瓜”,得不偿失,绝非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再次,学生英语基础非常差,英语学习效果不佳。由于高职院校的增多、招生指标增多、高中、初中在校生人数的减少,广西高职上线分数一年比一年低,上线总分才200来分左右。各民办高职院校还得降分录取,通常降到190多分甚至更低,英语的成绩就更加差了。至于那些不开英语的中专学校、中职学校、职业中学的毕业生,其英语基础就更加不用提了。例如,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2011年高职生高考录取线为190多分,2012年高职生高考录取线下降为120多分。如此之低的总分,英语科的成绩就更加低了。而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分院录取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比起其他分院录取的学生来,还要低得多。最低的才几分。本课题组对北部湾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70﹪的学生英语基础很差,有的甚至连单词的重音都不会读,更加听写不出来;上课听不懂教师用英语讲课,更谈不上用英语思维,英语学习力不从心;20﹪的学生有一定英语基础,但读写能力提高较慢,想提高,达不到理想成绩;10﹪的学生成绩较好,但学的不是专业英语,学非所用,学习积极性受挫伤。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是英语底子薄,基础差,想学好,又无从下手,心理压力大,花费时间、精力多而收效却小,变成了“杨白劳”。在20多门功课中,大学英语是学生“挂科”人数最多、令学生最头疼的一门公共课。

三、强化土建大类英语专业性,大学英语“建筑化”和“北部湾化”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的蓬勃兴起,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持续发展,土建大类专业毕业生的人数众多和在校生庞大数量和超大规模,都给北部湾地区的高职教育带上了浓厚的专业特色和地区特色,即北部湾地区高职教育几乎“建筑化”和“北部湾化”,几乎变成了“土建大类专业教育”或“北部湾造城教育”,通俗言之,几乎就是建房子、装房子、卖房子、造大城市特色的高职教育。从理论上说,北部湾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教育“建筑化”和“北部湾化”的需要,强化土建大类英语专业性,建立北部湾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从实践上说,北部湾建筑房地产发展对高职土建大类专业英语要求和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把强化土建大类英语专业性提上了议事日程变成了要刻不容缓地办好的事情。要服从和服务于北部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从和服务于北部湾高职教育特色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要按如下方面“建筑化”和“北部湾化”!

第一、调整英语教学大纲,把单纯的通用英语教学(EGP)变成“通用或基础英语融合专业或行业英语”(EGP+ESP/SBE)教学,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土建类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一体化。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并把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要求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后,都必须修专业英语,有余力的学生,除修读专业英语外,还可以选修高级英语课程,以进一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北部湾高职院校由于教学时间不够,都只采用通用英语教学大纲,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而放弃了土建大类专业英语教学,造成挂一漏万,失去了最主要、最精华、最特色的东西,使学生学用不一,专业不对口,用不上,学不进;也有个别高职院校,直接教授专业英语,放弃大学英语,结果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不了,无法用,因此,这两方面都要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时间紧,任务重,要用本科院校一半的时间(1至2年)学本科院校4年学的东西,当然不能照搬本科院校的两个阶段、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教学大纲,要压缩公共英语教学大纲内容,把最基本、最主要、最精髓的土建大类专业英语内容强化到公共英语教学大纲中去,一个大纲两个内容,一门课程两个专业,实现土建专业和必需的公共英语有机结合或无缝对接,解决学生“学什么”的方向问题,解决学生“厌学”和“怕学”问题,实现北部湾大学英语教学“建筑化”和“北部湾化”。

第二、撤出全国英语过级统考,改硬性规定学生参加过级考试制度为学生自愿参加过级的制度,解放学生,还外语教学一个宽松的环境,还素质教育的本来面目。早在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该决定还号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要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我们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和整个社会都要认识中央和国务院这个决定的意义,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淡化和理性认识过级证书的作用,不要把过级率、过级成绩或过级证书同考核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挂钩;用人单位和社会不要不分专业地、盲目地把招聘员工同过级成绩和过级证书挂钩;学校当局也不要把这些东西跟学生的毕业生证、学位、奖助学金、评优、入党入团挂钩,不要规定和组织学生考级;过级考试要由学校当局行为、教育部来组织的政府行为改为学生自由参加的个人行为和某个社会部门组织的民间行为。硬性规定和组织学生参加过级考试,这是应试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是学用分离,喧宾夺主,干扰学生的专业学习,违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学习精力和学习资源,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和阴影,成为压在学生头上的大山,严重地紧张了学习气氛,毒化了学习环境,使英语学习更加困难。要及早打倒B级、4级、6级,解放学生,撤出英语过级考试,把硬性规定改为弹性,把必考改为选考,让那些有学力、有专业需要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参加,无意此方面的学生可以不参加,给学生减负减压,心理松绑,让英语教学环境宽松、和谐,把应试教育变成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

第三、根据新的教学大纲,选取或编写具有“建筑化”、“北部湾化”特色的“大学英语土建大类专业英语一体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教材,构建有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有效指导北部湾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服务于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发展,服务于北部湾地区的火热的建筑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服务于北部湾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该教材要既包含少数大学英语内容,又包括大部分土建大类专业英语内容,两方面内容有机结合;既照顾基础差的学生,由浅入深向专业过渡,又突出专业性、目的性、实用性和北部湾地区英语教学特性,推动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发展,推动北部湾地区建筑房地产业和城市建设发展,推动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选取或编写的教材,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强化大学英语的土建大类英语专业性,使其“建筑化”、“北部湾化”。

一是在大学英语部分“北部湾化”。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介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立和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意义、功能定位和发展前景;介绍南宁、钦州、北海、防城这4个北部湾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建筑等特点和这些城市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介绍南宁、钦州、北海、防城这4个北部湾城市的建筑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形势、对当地GDP的拉动和各自的特点;介绍南宁、钦州、北海、防城这4个城市主要的或著名的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市政建设部门或公司,它们的发展史、规模、企业文化、对北部湾建筑房地产业、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贡献,在业务上的专业要求和专业英语要求,联系方式,等等。

二是在土建大类专业英语部分,“土建专业课英语化”,“公共英语课土建化”。充分考虑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筑房地产特色、城市规划特色、区域的经济特色和北部湾高职院校实际(专业特色、学生基础、教学条件、目标岗位群等)精选出适合土建大类行业的,诸如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道桥技术、园林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物业管理等16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及其核心理论、基本技能的知识点,再根据目标岗位需求特征,进行英语语言加工,整合成具有行业特征的土建大类专业英语教材,突出土建大类的“专业性”、“行业性”,突出设计人员、工程师、技术员、施工员在设计室、在施工现场阅读英语资料、读图等的“技能性”、“操作性”、“实用性”,就像土建大类专业的双语教学教材,把“建筑化”和“北部湾化”融合进北部湾大学英语,用作土建大类专业英语部分听说读写教学的素材,从而形成有土建大类特色、有北部湾特色的教学内容。

三是土建大类专业英语“文献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技术和信息一体化,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信息交流变成即使通讯,就像国际贸易专业一样,土建大类专业几乎变成“时代化”、“无国界”和“国际化”的专业,该大类专业人士每时每刻都有可能接触到大量的英文版的专业简讯、专业书报和专业电子资料。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英文文献对专业人士来说,是很重要的“情报”或“资源”,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也是专业人士关注本行业在国内外发展最新技术、最新成果、最新动向的有效途径。加强土建大类专业英语文献资料导读教学也是大学英语“建筑化”和“北部湾化”必须的。否则就是闭门造车,南辕北辙。要选择建筑学相关研究方向的文字资料,如建筑设计、历史保护、建筑技术、建筑经济(工程概预算)和前沿理论技术等,对建筑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介绍,使该环节同时具有文献导读的作用,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专业英语课堂上也能感受建筑业发展的脉搏,感觉到专业课和英语课完美融合,上英语课也是上专业课,是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要对土建大类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按照使用频率进行等级分类和整理,同时扩展建筑相关专业如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词汇,使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加以使用和记忆。

四是土建大类专业英语要“图示化”、“案例化”、“学术化”、“口语化”。土建大类专业的第一个特点是图示化。建筑本身是用图示语言来进行表达的,如建筑基础知识方面的建筑识图,建筑设计方面的方案图、施工图、节点设计图等。整个工程从设计到施工,从设备到装修,都有大量附英文的设计图、施工图、平面图、立体图以及国内外各种风格、各种时代的参考图、文献照片、专业短片等,“看图说话”因此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专业交流方式,在教学上要强调建筑英文图示表达的训练;要选择这方面的一些经典设计图、资料图,教会学生英文读图识图、动手设计、指导施工的基本技能,让学生体会在专业领域内用英语如何表达,如设计作业图面的英语表达、跨国设计课程中的英语交流,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土建大类专业和英语学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获取新知识和提高综合技能的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土建大类专业的第二个特点是案例化。土建大类专业操作性、实践性非常强,其业务都是由一个个案例、一个个工地、一个个场景构成。要根据这个特点,教学内容要按此线索和框架去安排,并以真实的北部湾建筑工程、案例、工地、场景的具体资料为内容,进行经典案例教学;北部湾建筑房地产业真实的招标书、项目概况、基地分析、设计原则与目标、设计分析、设计方案、实施步骤、图纸表达等,也可以选作案例教学的细节内容。土建大类专业的第三个特点是学术化。土建大类是跨学科、跨国界的大类专业,国际化、时代化、学术化很强,每年都有建筑设计、装修风格和艺术等方面的国际学术研讨和评比之类的会议和活动,场面非常火爆。要选取这些经典的学术会议和活动,教学生用英语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实际能力。土建大类专业的第四个特点是口语化。土建大类专业从规划到论证,从设计到施工、从装修到验收,从企划到开发,基本上是集体作业、分组作业,很少单独作业的,因此一个个案例、一个个工程、一个个工地、一个个场景都是互相讨论,互相交流,步调一致,彼此合作,共同完成,绝对没有无需任何讨论交流的一个人的工程、一个人的工地。要把土建大类专业英语“图示化”、“案例化”、“学术化”的内容“场景化”、“讨论化”、“口语化”。北部湾建筑工地某个场景,将设计师、工程师、技术员、施工员之间就某个建筑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也直接选编进教材,使学生熟悉专业,提前进入角色。

四、结论

强化土建大类专业英语,建立大学英语与土建大类专业英语一体化的、具有“建筑化”、“北部湾化”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社会和时代赋予北部湾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历史使命,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当局、用人单位、社会各阶层、在校师生都支持的工程。如何确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撤出全国英语过级考试,也需要各高职院校当局同意,选用或编写大学英语与土建大类专业英语一体化的、具有“建筑化”、“北部湾化”特色的北部湾大学英语教材和进行试验对比、取得数据、确立模式,更需要有关教师的努力和有关学生的配合。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研究与之配套的土建大类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策略、学生成绩评估模式。除了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核心问题、根本问题之外,还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如何评”的衍生问题,以丰富、推进和完善大学英语与土建大类专业英语一体化的、具有“建筑化”、“北部湾化”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培养更多、更合格的土建大类专业毕业生,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和城市建设,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成青苗. 影响语言学习策略使用因素分析(在线).2011.来源:.

[2]候耀先. 有效教学论[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1.

[3]胡娇. 教育与就业[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刘文君. 基于ESP理论的高职土木工程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 2011(05).

[5]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6]张银成. 高职公共英语考试模式改革视野下的高职英语内涵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12(02).

建筑专业中级论文篇5

一、必须正视现状,增强调整的紧迫感布局趋同分散。县级建筑业起步于70年代初,当时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小打小敲,粗浅简陋。进入90年代以来,状况虽有好转,但尚未根本改变,低层次重复现象仍较严重。行业层次比较单一,自我配套,自成体系;地区层次,不仅乡镇公司和县属建筑企业布局结构相似,而且各乡镇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组织结构、产业内部结构趋同的现象,建筑生产布局分散,综合费用较高,难以形成行业特色,既削弱了建筑经济的互补性,又导致了过度的盲目竞争。规模发展滞后。目前,县级建筑业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且大多属于集体特别是乡镇集体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不理想:“盘子”小,辐射带动能力有限;数量少,实力弱,缺少再发展的后劲。这种结构特点,在建筑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也曾发挥了“灵活、便捷”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便明显暴露出来。县级亟缺能够起优化资源配置、带动中小企业和行业发展作用的龙头企业群。专业水平偏低。县级建筑行业小企业居多、专业水平低下,其主要症结就在于人才匮乏,企业资质等级低,生产技术和设备落后,专业化水平差,“小而全、小而低、小而散”的现象普遍。现在建筑企业正朝着“以土建工程为龙头,安装与装璜为羽翼”的方向发展,而我们有许多企业仍在沿袭“一把瓦刀打天下”的格局,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效益提高不快。县级工业与民用建筑产品数量较大,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相对较少;一般性工程项目较低,高、大、难、新项目较少,同时,由于行业结构单一,多元化经营发展不快,也影响到经济效益的提高。上述情况表明,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已成为直接掣肘县级建筑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大力调优结构,加速提高县级建筑经济的运行质量,是县级建筑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应当切实抓好。二、必须科学决策,明确需调整的内容1.调整组织结构。根据建筑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县级建筑业较理想的组织结构,应当是少量的大型企业和众多的中、小企业的有机结合,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以总包为龙头,以分包为纽带,专业分包和劳务承包为依托,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城乡一体的新型产业组织结构。应按照“抓大放小”的精神,切实抓好两头,即一头抓大,抓“关键的少数”、围绕规模化,花大力气,下硬功夫,培育大企业,发展大集团,使之具有资金和技术密集、管理现代化水平高,以及有总承包能力和跨国经营能力,多产业综合发展,业绩和信誉卓著等特点,成为全县建筑业的“龙头”。另一头是放小,放活小企业,主要是抓专业化,向适应性强,小而专、小而精和小而特企业组织形态的发展,努力提高专业化、协作化水平。组织结构调整的核心是资产重组,但资产重组不是一味地组“大”,中小企业的专业化过程也是个资产重组的过程。组织和引导中小企业主动投靠大集团,为大企业配套,分包劳务,促其成为“小型巨人”。通过专业化,提高建筑经济的集中度。2.调整门类结构。应当按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的新分类标准,界定建筑业,调整建筑业的内部结构。现代建筑业应由勘察设计(包括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建筑安装业(包括土木建筑业,线路、管道基础和设备安装业,建筑物和装修装饰业)和建筑工程管理、监督及咨询业等三大类别组成。我们必须从县级建筑业的实际出发,积极壮大勘察设计业;稳建筑、拓安装;加快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监督和咨询业,做到三业并举,协调前进,努力形成专业配套、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强的建筑业发展新格局。3.调整体制结构。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方面有新的突破,从战略上调整建筑企业布局。首先大力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建筑经济。应着眼于整体上搞活集体资产,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调整和完善乡镇集体所有制结构,大胆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建筑经济。其次积极探索公有制建筑业的多种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生产规模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对公有制来说,什么形式更有利、更有效,就可以运用什么形式。如企业公司制、承包、租赁、托管、托管经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等都可以采用;作为资本流动的方式,联合、收购、兼并、出售、破产等也可以采用。第三,继续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建筑经济包括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和外资经济等。放手发展个体、私营建筑经济,具体应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可以将部分国有和集体小建筑企业,通过出售、拍卖转为个体、私营企业;二是应大力支持群众新办的集体和私营建筑企业,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之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其脱颖而出。第四,理顺管理体制。县级建筑业由于多年的历史原因,目前仍是多头管理的状况。这种欠顺的管理体制亦应结合结构调整而妥善加以解决。为了帮助工程监督、检测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中国工程检测网()提供了免费的检测论文和检测标准栏目:检测论文/lwlist.php栏目包括有无损检测论文/jclw_list.php?id=8室内环境检测论文/jclw_list.php?id=9工程质量检测论文/jclw_list.php?id=10桥梁道路检测论文/jclw_list.php?id=17钢筋结构检测论文/jclw_list.php?id=23混凝土检测论文/jclw_list.php?id=24桩基检测论文/jclw_list.php?id=25超声波射线检测论文/jclw_list.php?id=31建筑工程论文/jclw_list.php?id=32建筑设计论文/jclw_list.php?id=33工程管理论文/jclw_list.php?id=34其它建筑工程检测论文/jclw_list.php?id=4检测标准/bzlist.php栏目有无损检测标准规范/jcbz_list.php?id=26室内环境检测标准/jcbz_list.php?id=20钢筋结构检测标准/jcbz_list.php?id=19桥梁道路检测标准/jcbz_list.php?id=21混凝土检测标准规范/jcbz_list.php?id=22桩基检测标准规范/jcbz_list.php?id=27建筑施工标准规范/jcbz_list.php?id=29建筑制图标准规范/jcbz_list.php?id=35建筑材料标准规范/jcbz_list.php?id=36其它建筑工程检测标准规范/jcbz_list.php?id=3三、必须审时度势,落实调整的举措第一,抢抓市场,搞好调整扩份额。必须十分重视抓好和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围绕市场这个中心来调整建筑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方法,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门类和企业中去,实现优胜劣汰。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国内外市场的联系亦日益密切,建筑业的结构调整不能再满足于低层次、粗放型,而应提档次、上台阶;树立敏锐的市场观念,坚持始终瞄准市场调结构,优素质,强后劲,倾力扩大建筑业的市场份额。第二,分类促进,加快调整壮规模。继续走“培育规模企业,承包规模工程,建立规模基地,创造规模效益”的路子,坚持扶优、扶强、扶大不动摇。对有市场潜力和特色产品的优势企业,对生产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高的大企业,以及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继续给予积极的扶持,尽可能促使资产存量向这些企业流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化企业改革,对重复布点,特别是经营不善,扭亏无望的小企业,应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和破产等多种形式,促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搞好资产重组,以利实现企业规模大型化,生产经营集约化,内涵拓展专业化,对外延伸协作化。通过优胜劣汰,产权重组,开发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最大化,使建筑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同步发展。第三,依托科技,提高调整含“技”量。加强技术创新,扩大科技含量是推进建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必须把技术进步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科技兴建步伐。强化舆论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做到思想上重视,政策上扶持,投入上倾斜,舆论上倡导,形成技术开发、创新的优良环境。强化队伍建设。制定科技兴建、人才兴建的长远规划和阶段实施计划,培养一支跨世纪建筑大军。强化装备投入。立足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机械设备,改造传统产品和门类,武装新兴产品和门类,促进技术进步。通过这几方面的工作,加速改变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技术结构不尽如人意的现状。第四,盘活存量,力创调整高效益。我们应把增量投入作为存量调整的“启动器”,而把资产存量的调整重组作为更好地发挥增量效益的“扩大器”,以此促进建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立足于企业的改制、改组和改造,以骨干企业为基础,以名牌工程为龙头,以明晰产权关系为重点,抓紧培育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推进企业间的兼并和联合,鼓励将经营不善的企业交由同行中的优势企业托管经营;支持企业间以名牌工程、名牌企业和名人为“龙头”进行资产重组,把“三名”无形资产同有形资产的调整结合起来,盘活存量,扩大资本,优化结构,从而达到调整的目的;鼓励企业从产品经营转向资本经营,优势企业可将盈利投向新的领域,也可持有其他企业的股权,可以兼并企业,也可购买其他企业股权,还可以争取上市和发行股票等等,扩大企业的资本金。

建筑专业中级论文篇6

高校建筑学专业现行的专业理论课体系中,和绿色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

《建筑概论》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开启建筑学习之路上的第一道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初入大学,对建筑既陌生又好奇,同时也不乏希望和遐想。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大学里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传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全面而概括地了解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熟悉民用及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及构造原理等内容。此课程中,应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发展与趋势,为之后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理论基础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分析、案例解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与设计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应开设绿色建筑设计原理的专题,从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几个方面详细地剖析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的展示与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课程中亦应介入绿色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从选址的基本原则、自然环境因素、节约用地方针、乡土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

《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技术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实验数据演算与分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而这些技术知识恰恰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物质载体与手段。如《建筑物理》的三大主干课程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均与绿色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品质及控制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及技术等内容密切联系。再如《建筑设备》课程中,给排水部分应融入建筑节水技术、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等知识;暖通部分应融入室内新风系统、自然通风技术、高性能空调设备的运动、能量回收等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电气部分应考虑适时适度照明、高效节能灯具、待机能耗控制等绿色环保理念。《建筑材料》课程应增设绿色建材篇章,系统介绍绿色建材的概念、绿色建材的选择与运用、建筑节材技术与方法等课程内容。而在《建筑构造》课程中,通过对最新材料、最新技术构造节点大样的剖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方法。

《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课程为开始在五年级毕业班的专业理论课。作为建筑学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即将告别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涯,走向建筑师的职业岗位,担负起建筑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绘制再到各专业配合,以及与甲方、施工方各方面配合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之中。在这些课程中,应通过增加建筑环境心理学、绿色建筑相关法规、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等知识点的章节,帮助学生完善绿色建筑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他们今后的实践与工作中积蓄发挥作用。

二、总结

建筑专业中级论文篇7

苏州科技学院地处古城苏州的西部——高新技术开发区,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建设部属)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原铁道部属)于2001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以工为主,涵盖工学、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学校美术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发展齐全,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摇篮。

学校已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全国粉画展、一届全国大学生粉画展和首届中国(苏州)国际粉画作品双年展。中国粉画艺术泰斗、我校杭鸣时教授致力于推广普及粉画艺术,中央电视台专门为他拍摄了22集粉画教学专题片。

近年,我校有3位老师的美术作品先后获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2014年8月全国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中,我校6位画家作品入围全国美展。王嫩教授油画作品入选“中国梦—塑造中国新形象”美术作品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刺绣传承人工艺大师姚惠芬、桃花坞木刻传承人工艺大师顾志军为我校兼职教授。

教学单位介绍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建筑系)始建于1985年7月,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建筑学(建筑幕墙设计方向)等5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院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学科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风景园林学是“十二五”省重点(培育)学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2012年学科评估中,学院建筑学学科排名第18名,城乡规划学学科排名第17名,风景园林学学科排名第23名。

建筑类专业(含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和环境设计专业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专业,城乡规划专业是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江苏省高校首批特色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均通过了国家专业评估,其中城乡规划专业为优秀级通过,建筑学专业具有建筑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建筑学专业已被教育部批准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城乡规划专业入选“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4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8人,同时还聘请了22位兼职教授参与教学。教师队伍中有“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工程设计大师1人;住建部专家委员会专家2人;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建筑实验中心是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类主要实验仪器设备900余台套、价值2200余万元。

学院已培养毕业生5000多人,近三年来,在全国各级各类学科专业设计竞赛中,共获包括“挑战杯”在内的各类奖项120余项,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近三年,学院获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或优秀课程等8项、完成或在研省级以上教改课题10项;完成或在研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内的省部级级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包括优秀规划设计银质奖在内的市厅级以上各项科研奖励2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24部、公开数百篇。

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台湾、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或地区有关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院客座教授或来院讲学。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由原美术系和传媒科学与技术系于2007年组建,两系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建系招生,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发展齐全的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摇篮,现开设美术学(师范)、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四个本科专业,2013年起全部招收艺术生(部分专业原为理科生),2014年开始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

近5年,学院教师科研获得各种奖项15项,省级27项,发表、入选参展200余幅艺术作品。出版画册、专著、教材17部,学术论文近二百篇。

学院坚持“重基础、宽口径、多样化、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文化底蕴深厚的苏州,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和影响力提升,将“学院艺术”与地方民间艺术相结合;将新媒体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将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开放办学、广泛合作,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以“大艺术、全媒体”贯穿艺术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招生专业介绍

环境设计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艺术修养、人文素质、设计组织和协调能力,并全方位掌握环境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对时尚的敏锐感,了解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能胜任环境设计、施工管理及理论研究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室内设计、外部环境设计、家具设计、装饰材料与构造、建筑设计等。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室内建筑设计院、室内设计公司、景观设计公司、艺术品公司等,从事室内外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室内艺术品配套等工作;也可应聘到建筑工程公司、装饰公司等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管理工作;还可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

备注:本专业是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绘画基础,需先通过艺术类专业考试。本专业要求无色盲、色弱。

视觉传达设计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于1994年开始招生,是江苏省重点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专业学位(MFA)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本专业以“厚基础,宽方向”为教学宗旨,构建开放式的教学与研究平台,进行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经过几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团队;师生屡次在全国设计艺术大赛中获奖,师生参展和获奖率位于江苏同类高校前列。本专业开设了品牌形象与广告设计、新媒体传播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三个特色专业培养方向。

本专业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城市经济与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艺术素养,掌握系统设计理论、设计策划方法,具备市场研究和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具有平面、广告、展示等视觉传播设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设计、策划、研究、生产、服务和管理单位从事平面、广告、展示UI设计等视觉传播设计、研究、管理诸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形式构成基础、装饰基础、图形图像处理、三维数字造型、视觉传播设计史、版式与书籍设计、图形与海报设计、文字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广告策划与文案、包装设计、动态图形设计、空间软装设计等。

备注:具有艺术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美术学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美术学专业自1994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1997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为教育部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指导纲要试点专业。

美术学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具备较强的专业学术水平,教师作品不断在全国美展、百家金陵等全国性大展和专业单项展览获奖,教师科研论文在各类高等级专业刊物发表,在专业创作和理论研究等方面成果显著。美术学专业在历届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江苏省新人新作展、江苏省高校美术作品展、江苏省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各类展览和竞赛中获奖,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

本专业为师范类,培养掌握美术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在中高等学校进行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它教育工作者,同时又能胜任社会多种类型的美术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形式构成基础、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史、素材收集与创作、毕业创作等。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中小学校、各种文化创意领域相关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美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设计等工作。

备注:本专业具有艺术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动画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动画策划、创作、传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动漫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动画剧作、分镜头故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影视美学、动画视听语言、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影视音乐音响等。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文化创意、游戏软件开发、产品设计、建筑、教育等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创作、传播、应用及理论研究等工作。

数字媒体艺术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本专业主要培养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设计理论,可独立运用专业知识从事数字影视创作、虚拟现实、新媒体交互设计以及游戏设计等相关行业工作,并具有较高艺术文化素养和创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新媒体交互设计和数字影视创作为专业特色。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等不同级别的学科竞赛奖项。

主干课程包括: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形式构成基础、思维训练、图形图像处理、数字色彩与版式设计、影视摄影与摄像、数字媒体设计与创意、数字视频制作、三维造型与动画技术、影视画面造型、交互设计、游戏设计方法等课程。

学生毕业后可在移动媒体、IT企业、网络出版、数字游戏、影视音像出版、影视后期特效、视频剪辑合成、虚拟现实等相关行业从事数字产品的开发、策划、艺术设计、交互设计、编创与制作等方面工作。

备注:具有艺术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招生省份和专业考试方式

2015年我校在浙江、河南、山西和广西4省(市、自治区,下同)设置专业校考,考生报考我校除参加所在省美术类专业统考外,还须参加我校在该省单独组织的专业考试;

建筑专业中级论文篇8

1.校企共建模式下的培养方案制定

湖北省襄阳城市建设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需要大量建筑学人才。从2012年起,建筑学专业紧紧围绕校企共建这一核心方法,逐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制定委员会除了专业相关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还邀请了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带头人、地方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和知名建筑类企业负责人等共同商定确定适合当下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2.培养理念与目标

适应国家创新型建设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启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走精致化教育路线,致力于培养“研究型“和“实践型”兼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学人才;在我院建筑学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双证通融”培养基础上,通过多学科融合教学培养,强化设计和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校企联合共同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项目的操作能力。毕业后可选择继续深入学习,可在建筑工程及相关领域内从事建筑设计、组织管理、建筑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3.培养规模

坚持精致化培养路线,严格控制学生数量和质量,每年招生专业学生在120人左右。

二、地方特色鲜明的课程方案

1.设置四类课程体系

原五年制课程计划包括设计、技术、表现、实践、外语、相关知识等,校企联合培养课程建设重点拟定在四类课程:设计课、理论课、实践课和讨论课。设计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理论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为适应经济发展的“研究型”人才的转型打下基础。增加建筑执业资格、建筑职业知识、国际理论发展前沿、开放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由校内教师和襄阳设计一院和二院总工共同负责。

2.改革设计基础训练

一年级的专业训练主要集中在三大构成和美术基础系列训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初步的绘图技巧,但设计观念不成熟、设计手法单一、设计表达较为稚嫩。因此,在一年级基础上加入了建构训练,使学生在设计表达和设计观念上更深入。为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认识设计的一些本质规律,习得一定的构造表达方式,二年级设计基础作业缩减为两个,设计任务书选定学生能实际调研的本地地形环境,由设计老师和构造老师共同指导。

3.引入地域特色课程

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包含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是我们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中国建筑的生存方式之一。学生们在学习的地方对当地的特征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直观的认识,引入地域性是我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的目标之一。已经开设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有襄阳古建筑调查、襄阳传统民居规划设计。

三、提升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创新训练

1.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快速途径,能激发学生快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国内和国际化的建筑设计竞赛,我校每年9-12月份会举行以主题建构大赛,统一材料,统一时间和主题,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1:1的模型制作,最后从设计理念、结构构造、经济性、空间体验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期间进行作业评展,邀请企业高管、设计院总工对参展作业进行共同评图。

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学生取消班级限制,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双向选择导师的方式,导师1-2名,可跨专业跨院系,由校内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在导师指导下,每组选择创新研究课题或者创业项目,填写申请书。项目按照系、院、校、省、国家等一层层进行评比筛选。创新训练项目按照研究生课题培养的方式,进行开题、中期检查、结题与奖项评选。自2013年开展该项目以来,建筑学额专业每年都有至少一个项目通过省级审批进入部级研究范畴。

3.职业化训练平台搭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