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7:59:44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篇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责任和身份。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已不再适应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身的主导作用,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能适应当今教育教学的发展。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传统的识字教学是教师领读字音、分析结构、划空等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学生在老师读完讲完之后再去死记硬背,学得非常苦恼,有的甚至厌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坚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开手脚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拼音、偏旁部首等知识,自行识字认字;利用工具书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去理解字义和词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探索出新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能感到自信,识字水平和识字能力也提高了很多。

二、给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和机会

“是马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阅读,深入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切莫急于求成,要给予学生期待的眼神和鼓励性的言语,这实际上也是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个时间虽然十分短暂,但它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最为活跃的时刻,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例如,我在进行《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时学生读完课文后,我问道:“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这时仅有两三名学生举手,如果我立刻提问他们,这将影响其他学生的思考,所以我用手势示意他们先把手放下。不一会儿,学生都举起了手,我这才进行提问。先让一名中等生回答,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具体,又经过另一名学生的补充,答案具体、完整。瞧,这短短的几分钟不同样也是学生思维的空间吗?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

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越来越多地遇到与人的交际、合作,怎样与人和谐的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合作学习也逐渐成为新时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采用。在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中,学生的思维不断迸发出闪闪火花,并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林海》一文时,学生有的网上查阅资料,有的翻阅书籍。他们搜集了老舍先生的有关资料。搜集了有关兴安岭的资料,如物产、地貌、地理、历史和现状;还有的学生搜集了文章的出处(原文)。通过生生交流,将不同方面的资料汇集在一起,使每个人的资料更全面了,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等于教师袖手旁观,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过程。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预习,通过自学初步感知课文。在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时,我便在这个小组走走,到那个小组看看,无意间我却听到:“军需处长怎么也是一个官,怎么可能将军会认不出他?”偶尔间,学生的问题触动了我的内心,其实这个问题我是没有发现的,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并不比成人低。于是我就加入到这组同学当中,跟他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最后在文中找到答案,“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是因为积雪把军需处长的身体覆盖了,所以将军没有认出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小组讨论学习描写军需处长的一段话时,又有学生在讨论时提到军需处长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为什么他在临牺牲前会如此镇定、安详。在听到这个问题后,我立即将它公布给其他小组,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我自己加入到这个组一起进行讨论研究。这两次小组合作,正是由于教师及时发现,并加入讨论,致使学生讨论学习的热情高涨,使合作学习的效能发挥到了极点。高明的教师在参与合作中,在发现了学生的问题、困难时,应不着痕迹地帮助他们攻克难关,到达胜利的彼岸。教师更是一个真诚的赞美者,会对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发出由衷的赞美。在师生合作中,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尊重与信任,树立自信,并把这份信任与尊重带到生活中,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四总结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篇2

一、学会感悟生活

有位美学家说:“一个人在生活中发现不了乐趣,生活对这个人来说就没有意义;一个人在工作中发现不了乐趣,工作对他来说就是痛苦,他就不可能有所创造和发明。”的确,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从中感受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艺术的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创设良好的契机与氛围,使学生感知情趣,感触情趣,从而培养高雅的情趣。

散文《海上日出》一文,语言清晰、优美,使读者一下子就进入那美妙的意境。学习这类文章,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品读美的语言,感知美的形象,体会美的意境,并借助多媒体,使学生在舒缓美妙的音乐声中想象日出奇景。从中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体会生活的温馨美好,并让学生明白作者之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这一稍纵即逝的镜头,是因为他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心中充满了对人类、对生活的挚爱。诸如此类的课文如《桂林山水》《草原》《鸟的天堂》等。都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品读体会来学会对生活的感悟。

当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后,就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会发现世界是美好的,会感受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不断使心灵净化,情趣高尚。

二、提高心理耐挫力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每人都会面临失败的考验。小学生心理尤其脆弱,更需提高其心理耐挫力。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对学生加强教育。

在学习《夜莺的歌声》一文时,教师若能抓住人物形象及人物所处的环境进行教学,那么身处德国鬼子中,在凶神恶煞般的德国强盗的看押下,小夜莺灵活机智,镇定自若的精神就一定会深深打动学生,其伟大形象也将深入学生心中。此外,像、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等一大批经过艰苦磨练,具有顽强意志的人物形象,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启发,也能有助于学生战胜脆弱,形成顽强,乐观的意志品质,

三、培养人际关系的协调力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长期的娇生惯养使他们不懂得去关心、理解和帮助别人。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得到爱却又不懂得回报爱,所以培养其爱心,协调人际关系是当务之急。

《伟大的友谊》一文,告诉大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无微不至的相互关怀,时时给对方以帮助,并为对方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在教学此文时,要使学生明白,正是由于他们亲密无间的团结协作,才写下了巨著《资本论》。在社会生活中,只有主动、真诚地去关心别人,与他人团结协作,才能获得学习、工作上的成功,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帮助。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篇3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关注人的发展。创新性和主体性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主体性体现的最高层次,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就谈不到在学习中创新的新问题。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通过学生主动的思索、探索、发现、创造,使他们成为现在的学习主人,未来的社会主人。

一、更新观念,创设创新氛围。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更谈不上创造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师权威式的师生关系应让位于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交往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只有这样,创造性学习才有可能。

1、教学民主。

陶行知说摘要:"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民主是创造力形成的阳光、雨露和沃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要创设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才能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假如教师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圣人"形象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妨碍了学生和教师间平等交流,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创新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

北京版九年制第七册《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的故事。学习过程中,学生大胆地对教材提出疑问,课文着重写小红军是怎样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直到最后小红军昏倒在草地上,才被陈赓抱上马背。学生提出课文以《马背上的小红军》命题不是很恰当。教师积极给予肯定,"谁能给文章换个更好的题目呢?"此时,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摘要:"可爱的小红军"、"坚强的小红军"、"草地上的小红军"、"倔强的小红军"。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倔强的小红军》最能体现小红军一心想着他人,毫无利己之心的崇高思想。后来,再版教材题目果真改为《倔强的小红军》。这是对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最好肯定。学生只有把书本、权威当作"对手",敢于对权威评头品足,主体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成为尊重事实、独立思索,布满自信的人。

二、鼓励发现,培养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缘于疑。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

1、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新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前提,也是语文学科进行语言文字练习的切入口。教师应对学生的质疑,报以满腔热情。在初始阶段,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时,教师应在方法上给予指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摘要:

(1)针对课题提问。

(2)从课文的语句、内容方面提问。

(3)从课后思索题中,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新问题提问。

(4)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提问。

(5)从语言的运用上提问。

(6)从标点符号的运用方面提问,非凡要引导学生注重省略号、引号、叹号的使用,看看有什么值得提问的地方。

2、师生共同梳理新问题。

探究表明,责任心和自主选择有着密切联系,"要我做"和"我要做"的主动程度,表现在学生身上大不一样。主动选择带来主动的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可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选择大多数学生关注的新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把握创造学习的主动权,学会梳理、比较、选择的本领。《再见了,亲人》一课,在学生质疑问难后,经过比较、筛选,对词语意思、生活常识、时代背景等新问题,有的当时解决,有的放在第一课时解决。第二课时以学生提出的三个疑问作为教学目标。"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为什么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为什么说''''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土地''''能称为''''亲爱的''''吗?"

3、把质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1)质疑问难不仅布置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更应该鼓励学生在深入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新疑问,随时质疑。如学习《舍身炸暗堡》一课时,学生提出"是不是还有别的办法炸暗堡,一定要手托炸药包炸吗?"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在反复读课文和讨论后,学生熟悉到摘要:首先"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客观环境如此,没有其它办法。其次"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时间紧迫,没有时间再去采取其它办法。带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带着对战友、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毅然决然地点燃了导火索。通过学习,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勇于献身的光辉形象,深植在学生心中。

(2)课文学习完,再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懂的。教师可借助学生提问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再次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索、探索、联想、创造的机会。

三、扩展时空,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新问题、解决新新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自主地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1、组织开放的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是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索的果实。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课堂上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练习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上的语文学习,默读思索,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潜心探究;讨论就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朗读就应该书声朗朗,声情并茂。当学生有迷惑时,教师采取启发式,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让学生才思泉涌;当学生碰到难点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寻求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各持己见、互不相让,采取讨论式或多方辩论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争个脸红脖子粗,谁也驳不倒谁,这辩论过程中就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有的课文人物形象生动、对话出色,就让学生分角色去演演,如《将相和》、《晏子使楚》,可以编成课本剧,在新年联欢会上演出,还可以给其它班送戏;有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就让学生去画画,或设计出图文并茂的板书,如《小山村》、《我爱三峡》。

开放的教学形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理解表达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自己独立的见解,在和众不同中透出新意,体现出灵活和机智。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小学语文课本内容虽然丰富,但所含知识究竟有限;语文课堂练习再怎么到位,学生的习得也是有限的。课堂教学内容必须扩展和延伸,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扩大视野经验,增长才干,推陈出新,这类活动包括参观访问、自办小报、报刊剪贴,通讯活动,编写童话,社会服务(写春联、拟通知、写寻物启事)等。

语文学习的开放性更体现在关注社会生活。我们学习的名家名篇,哪篇文章不是作家情感的凝聚,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的语文学习也绝不应是象牙塔里的咬文嚼字,要对社会生活报以极大的热情。社会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申办2008年奥运会"。我们多次开展了"我为绿色申奥献计策"的活动,写"环保征文",写"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想象文等系列活动。这样的活动是在社会大氛围内开展的,信息量大,学生有的可说,有的可写。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运用语文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练习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发生影响,想象渗透入思维,才能有创造性思维,想象的发展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一特性,为我们语文学科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有人说作者写作时"用意十分,下笔三分",那没有写出的七分就是"空白",就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如《穷人》一文写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穷人桑娜独自抱回了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担心丈夫的责怪,丈夫出海捕鱼回来后得知情况,催促妻子去抱回孩子,这时妻子一动不动,忽然拉开了帐子。文章到此嘎然而止。拉开帐子之后发生了什么情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使文章结尾多样化。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写小女孩在严寒的大年夜,蜷缩在一个墙角里,怎样来暖和一下身子呢?课文写道摘要:"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课文在"敢抽出一根暖和小手吗?"和"终于抽出了一根",之间有很大的跳跃。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了"终于抽出了一根"的结果,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小女孩的思想斗争过程。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填充了课文的这段"空白"。这样做,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在进行语言练习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可谓一举多得。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生活教育;学习兴趣;生活经验;认知水平

根据现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只有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点。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由此可见,生活化已成为现代教学的大势所趋。英语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的程度就越高。与生活密切相关,每天重复出现的生活内容,会使低年段学生感到亲切,从而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自然而然地加以运用。反之,学生容易遗忘,甚至会影响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生活情境,把教材内容融入日常生活用语,使学生容易对所学产生共鸣。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教材的教学内容贴近现代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英语教学的生活化提供了可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利于低年段学生接受。

1、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善于展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从学生自身以及其熟悉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层层展开。

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胖瘦,身体部位,喜好和能力等等。例如,I’mBill.I’msixyearsold.Icanreadalittlebook.Look!Thisismymouth.Theyaremyeyes.家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家庭的生活内容包括家庭成员,职业,家庭用品等等。学校的生活内容,包括文具,教室,图书馆,操场,老师和同学等等。社会生活包括购物(有关蔬菜、水果、肉类和衣服),旅游等。

在教水果这一课时,除了学习课本上原有的lemon,apple,pear,peach,orange和banana外,我还增加了在超市常见的mango,mangosteen,longan,watermelon,durian,strawberry,pineapple,grape和lychee。我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精美的水果图片,让学生看了浮想联翩。当看到真实的水果时,他们更是垂涎欲滴。我制作了一个表格,Whatdoyoulike?Whatdoesyourmother/father/grandma/grandpalike?先让学生回家调查,再回到课堂作报告。走向社会去体验、感受、创新,回归学校总结、评价、提高,这是新课程的基本思路,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深化。

2、利用节日,体会英语

美国教育家毕特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每逢节日,无论是中国传统的还是外国的,元旦、妇女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和圣诞节等节日,我都会向学生致以节日的问候,并简单地介绍一下节日。比如,在圣诞节期间,介绍平安夜、圣诞老人的来历,唱唱JingleBell和SilentNight等歌曲,互相赠送圣诞卡片,与学生共同体会国外的重大节日氛围。在母亲节的来临之际,我让学生亲手制作卡片,写上HappyMother’sDay,表达对母亲的爱意,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乐趣。

3.捕捉即时的生活素材

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是最真实,最直接的教学素材,教师可抓住时机,合理加以利用。有一次,我刚刚引出“Comein,please.You’reverylate.Don’tbelateagain.”这时,一个迟到的学生出现在前门口。我向她招了招手,说“Comein,please.”然后指了指墙上的时钟,说“You’reverylate.”最后皱了皱眉头,摆摆手说,“Don’tbelateagain.”全班学生都笑了,更好地理解了这三句话的意思。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我想,学生应该很快乐地接受了这份礼物。

4.教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或将来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在教26个字母的时候,我带了几件不同尺码的衣服展示给学生看,告诉他们L(大码)、M(中码)和S(小码)的涵义。还找了一些现代社会常用的英文缩写让学生猜猜其意思:USA(美国),UK(英国),UN(联合国),H5N1(禽流感)等等。教师应该时刻想着怎样把教材内容化为实际生活,同时又能将实际生活引入教学过程中。

二、课堂创设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以及理解起来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情境。

1.鼓励用英语问候,营造学习英语氛围。

开学见面的第一天,我就告诉学生,“我是你们的英语老师,以后就称呼我为MissZeng”。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给每一个学生起了英文名字。不管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每次见到学生,我都会主动打招呼,“Goodmorning,Andy.”“Hello,Alice.”渐渐地,学生会用英语主动地大声向我问候,“Goodmorning,MissZeng.”我还鼓励学生之间也用英语互相招呼,问候。当英语问候能够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生活化英语也就成为现实了。

2.在教学中增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学习五官单词时,我让学生画画自己的脸,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他们用英语介绍:Look!Thisismynose.Theyaremyears.有的学生把嘴唇涂得红通通的,把脸蛋搞得粉粉的,小小的眼睛配上猪八戒的大耳朵,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需要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转换为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情趣交融的氛围中快快乐乐地学习英语。

旋律欢快,节奏感强的英文儿童歌曲深受低年段学生的喜爱。简单的诗歌,如琅琅上口的歌谣、韵律诗等,学生也很乐于学习。在唱一唱,读一读中,配上有趣的动作,符合低年段学生学习的特点,learningbydoing.

三、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1、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英语

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英语。我经常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英语。比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银行名称,BANKOFCHINA(中国银行),ChinaConstructionBank(中国建设银行),INDUSTRIALANDCOMMERCIALBANKOFCHINA(中国工商银行),AGRICULTURALBANKOFCHINA(中国农业银行),CHINAMERCHANTSBANK(招商银行),BANKOFCOMMUNICATIONS(交通银行)等等。回家找找家用电器的牌子:Galanz(格兰仕微波炉),S^msung(三星),Haier(海尔),Philips(飞利浦),SONY(索尼)等等。看看日常用品的名称:shampoo(洗发水),toothpaste(牙膏)等等。记记公共场合的标语:Nosmoking!Noparking!KFC(肯德基),McDonald(麦当劳)……让学生明白语言时刻存在于生活中,而不是与生活无关的东西。

2、转换角色,回家当小老师

一年级上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指令,比如,Standup,please.Sitdown,please.Clapyourhands.Showmeyourbook.Touchyourface.我让学生回家当小老师,指令爸爸妈妈做动作。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体会到生活中英语处处可用。

3、学以致用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因此,英语教学首先要注意其工具性和交际性的特点,“学以致用”是外语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同样是语言,学生会觉得学语文容易得多,原因在于,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在生活中时刻使用着。而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一般局限于课堂,下课铃一响,学生就似乎与英语说Goodbye了。这样,英语当然就变得陌生了。因此,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养成说英语的习惯。能用英语表达的地方,尽量避免使用母语。鼓励学生努力做到,无论走着,站着都想英语,学英语,用英语,让英语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为生活所用。

参考文献:

1.《谈生活教育》《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428页

2.刘爱萍《幼儿园英语教学生活化的探究》,昆山实验幼儿园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培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171-02

长久以来,应试教育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根深蒂固,遏制了学生的全方位培养。不少小学将分数视为学生考核的唯一标准,教师的相关系列教学活动也以知识灌输为重点,忽视了学生内在品质的养成与提升,最终导致语文教学实效不高。语文素养综合体现了学生听、说、读、写、用等几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基础。新时代,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应重新定位素质教育发展航向,关注学生语文素养培养。

1 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需求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趋势的影响下,语文素养作为学生内在品质的基本构成,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培养中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档位层次,并经过系列教学创新改革之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纵观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情况,其与现实需求还存在不小差距。

1.1 价值

语文是我国小学义务教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其教学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转化能力,继而为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提供服务支持。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促进学生提高整体学习实效的重要手段。同时,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初期,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还比较懵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尚未形成体系。在这个特殊的成长时期,加强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认知世界,并有利于其内在潜质激发,进而使之在全面发展中大受裨益。此外,信息化时代环境下,社会对教育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鼓励学生了解知识背后的文化,强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重在摆脱应试教育阴影,是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普泛化发展的基本体现。由此可见,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有着十分巨大的潜在价值。

1.2 问题

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渲染,很多小学语文教学教师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仍然强调以知识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进而影响了其参与兴趣,导致语文素养培养实效不高。这种教与学脱离的状态,显然违背了素质教育以生为本原则,语文教学内容、方法等的滞后性,遏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利于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尤其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升学压力接踵而来。部分小学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或提高升学率,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高分期望,更是加重了应试教育色彩。与此同时,折射出的一个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问题是,评价机制不尽完善,单纯地以分数论英雄,势必会误导学生学习观念,致使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现象严重。究其根本,造成上述系列问题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执教理念、教学机制以及家长认知等,应有针对性地予以改变,重塑语文素养培养环境。

2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对其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应得到高度重视。作者基于上文的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途径,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转变思想观念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参与者、实施者以及推动者,其具备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了工作成效。新时期,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已然成为了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这其中,师资专业化不仅仅是指知识结构专业化,还包括业务素质及能力专业化。对此,小学应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促进业界研讨活动,及时传达素质教育精神文化与理念原则,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服务意识,分享成功教学经验,并督导他们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去。同时,小学还应制定完善的制度化文件,明确教师岗位职责及要求,进一步量化高年级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等工作项目,体现出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以此指导和推进相关教学升级发展。此外,小学还需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对话交流,优化家庭教育辅助服务,转变其对教育发展的认知,树立他们正确的学生全面发展意识,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2.2 优化课程内容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实施工程,需在简短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知识、情感、思想的灌输,无疑是对教师的巨大考验。教师要注重课程设置优化,深研语文教学教材,并依据学生培养目标,合理调配时间和整合资源,以期达到最佳成效。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前情之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比演示圆明园毁灭前后的真实场景,将学生引入到历史的长流当中去,以此激发他们内心情感思绪的波动,并要求其通过详细的语言表述出来,进而加以点评和指导。如此,把教学与生活、历史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解读和掌握,又有利于增强情感渲染色彩,树立他们正确的认知观念。同时,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还有助于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兴趣,是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值得提出的是,高年级语文教学内容设置不应局限于教材上,还应重视生活、网络、历史等背景知识资源的渗透。

2.3 导入游戏情景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事实证明,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情景是兴趣发生的重要阵地。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导入游戏情景,在良好的兴趣影响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具体而言,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情感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身心发育特点,尊重其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和开发游戏教学项目。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任务、目标等要求,创设游戏情景,融入学科知识,继而组织学生实践。例如,在《孔融让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还原故事情景,并让学生将其中隐含的思想情感演绎出来,增强其主观体会。在此过程中,为了维护课堂秩序,提升教学实效,教师应明确游戏规则及内容,如此也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一种考验手段,并藉此做出引导或启示。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时下热播的动画故事,补充课本知识,引导学生将娱乐与学习结合起来,养成其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

3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十分重要和必要。未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语文素养培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将日益凸显。因此,作者希望业界同仁更多地参与相关研究,认真总结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现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深化语文素养培养的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实践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兆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427.

[2] 林春花.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培养之探究[J].亚太教育,2015(9):22.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阶段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由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时代,面对社会人才不断更新的需求,如何在小学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代教师肩负的神圣职责。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性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现将我的一些做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注意力

1.1在进行新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朗读课文,发现问题,启发讨论,创造性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学生通过读最后一段,弄清了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此刻我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下一个问题:“妈妈又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箱子的?这能说明什么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妈妈还是数了三十步,就找到了自己的箱子。说明什么呢?学生发现了,原来生活中也有不变的事物。“你能再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吗?”学生特别兴奋,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

1.2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始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用自己愉悦的情绪感染学生,并运用抑扬顿挫、富于情感的语言,以快慢相宜的速度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不断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勇敢地回答问题。同时要把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回答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握课堂节奏,使整个课堂节奏明快和谐、动静结合、富有音乐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1学生思维能力要靠多方位多渠道培养。

实践证明,学生对于模型、投影、幻灯、录像、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兴趣要比老师不断地讲、学生机械地听的“填鸭式”教学高得多,效果更明显。我在给学生讲授《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先结合挂图讲大榕树的组成,演示它的根粗、枝壮、叶茂,再呈现大榕树的“大”,使抽象化的内容直观化,为讲大榕树为什么是鸟的天堂埋下伏笔;在讲授鸟的多时,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借助动态的画面,使学生在鸟飞、鸟鸣、鸟动中感受鸟的“多”。并通过鸟的天堂不见一只鸟到大榕树周围全是各种各样的鸟的对比,真正认识到大榕树为什么是鸟的天堂。由于在教学中利用直观激趣法使用了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直观形象的教学用具,积极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中想、想中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2.2兴趣是求知的前提。

在一节课的开始首先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一堂好课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在讲授《向往奥运》一课时,在导语部分发问:“你还记得北京争得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吗?”配合播放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宣布中国北京取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时激动人心场面的录像,学生听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目光聚焦,思维指定预设的目标,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祖国的强盛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心愿,爱国的情感火花随之大放光芒,结合课文使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充分利用思维空间,这样一来,一节课的效果达到了令人十分满意的程度。

3.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3.1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教学过程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小学生活泼向上、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会思考、会质疑,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教师在课堂中常用:“谁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你是怎样想这件事的?”等话来提示学生,打破学生盲目听讲、被动听讲、迷信教师的传统局面。我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学生对于赵州桥的设计提出了许多看法,有的学生设计的桥像一道彩虹,有的学生设计的桥如南京长江大桥,我结合课文给学生讲了古代人们造桥时的技术和材料,学生立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桥是拱形的?”我拿小竹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分析力学原理,学生愉快地接受了课文中古人造桥的设计思想,自己也在实验过程中发挥了创造能力。

如,在教学《称象》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曹冲虽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要搬运那么多的大石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又要把大石头的重量称出来,这样也不会太准确。因此,我觉得曹冲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这时,我拍手称赞这位同学敢于大胆质疑的同时,也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孩子们的情绪异常活跃,纷纷建言献策。有的说:“用两条大小一样的船在水中,一条船装象,一条船装人,两条船都沉到一样的位置。(说明象、人重量相等。)”但有的同学反驳说:“如果装满人的那条船,还没有和装象的船沉到一样的位置怎么办?”同学们经过一番争论,就进一步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曹冲能用船代替称,用大石头代替象,称出大象的重量,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从而让学生们更加体会了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3.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我启发学生:“黄河为什么会给人们带来灾害?”有的学生回答:“是由于人们破坏了植被。”有的学生回答:“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律,人们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这种对话式的练习,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说话的欲望异常强烈,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篇7

一、通过教学形式生活化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语言交流、描述和表达的能力。教师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眼所见、所感和想象,并用自己的思考将获得的信息描绘出来,用手中的笔描写出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建立在小学语文课堂开放性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解放学生的思维定式。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有了观察和“看”的实际基础,学生再去学就能够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比如,教师在春天带学生去野外郊游,让学生用手中的笔将看到的小草、小鸟、花儿、刚发芽的柳树、冰雪融化的小溪的样子描写出来,并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想象小草经过了一冬天的冬眠苏醒后看到新的世界的样子,想象刚发芽的柳树在春风里飘舞的欢快。学生通过所见、所感和想象,写出来的文字肯定生动而且有生命感。学生在这样的生活化的课堂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到的知识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的素质的提高,而且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习的兴趣更高,学习的效果更好。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应当鼓励学生自我表达,鼓励学生通过语言沟通表达自我想法,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抛出的疑问,通过互动、合作过程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上的提高。

二、通过教学内容生活化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始被应用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开放性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分组合作,能够使学生的知识认知和情感表达共同提高和进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课、被动接受、被动学习的“被动”局面,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每个组员都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通过合理的分工,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能够积极参与发言,并且以往在课堂上比较活跃的学生能够积极带动相对比较沉闷和内向的学生共同参与小组任务或小组讨论,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要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尤其是有益于学生综合发展和健康发展的活动,可以积极引进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当用贴近生活的写作教学方式,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融入写作教学中。如,让学生记录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有趣的事、高兴的或不高兴的事,通过文字记录,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学内容生活化还应当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推进生活化教学。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培养学生语文生活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材十分多,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累都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宝库。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通过电视、电影、动画、幻灯片、照片、网络等方法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

三、通过教学理念生活化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需要长期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完成,教师应当灌输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贯彻生活化教学。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方向,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掌握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收集到课堂中,丰富了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能够真正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源于生活,因此生活中许多的实例都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情感交融,通过生活中的历史,有助于为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教材中没有的一些关于挫折教育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共鸣,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司马迁、鲁迅等的坎坷经历最后终于获得成功的实例,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为目标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同时,教师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实例,丰富教材中的内容,例如讲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实例:2010年《中国达人秀》冠军刘伟,作为一个从小失去双臂的少年,他不断努力,最终用自己的双脚感动了全世界,获得了社会的肯定。从这个故事和司马迁的故事中,学生可以发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会获得成功。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既达到了知识教学的目的,又通过实际生活实例发散了课堂教学,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情感教育生活化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激发学生进行直观的想象,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调动了课堂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获得了情感的收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对汉语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使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更上了一个层次。小学生尚不具备丰富的人生经验,通常对课本中语言描述的情境不能形成直观的想象,如果教师充分利用现达的电气化手段,如音乐、视频、动画等将教材中文章描述的场景展现出来,必然会加深学生的情感体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多用典型故事和案例,通过情感渗透,将故事中人物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善恶美丑融会贯通,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又通过情感体会加深了学生对善恶美丑的情感辨识和价值观的形成。

五、通过拓展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生活化水平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小学 汉语 教学 作文 能力 培养

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汉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作文教学比阅读和口语交际教学更难,付出努力却收效甚微,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理想。我国学者曾做过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生写作中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存在不足。因此,了解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构成因素以及影响作文能力提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是以语言为表现工具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它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所以,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老舍先生曾经强调:语言是从事写作的基本工夫,没有运用语言的本事,即无从表达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会有多少说服力。所以,语言是文章的表现工具。古今中外的着名作家们都非常重视语言的修养,大凡有经验的汉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强调语言的训练,足见作文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小学作文中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第二,词汇贫乏,语言不够生动形象,通篇都是“口水话”,没有“文”的色彩。第三,错别字较多,病句较多。第四,空话、套话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有:第一,不知道怎样锤炼语言;第二,思维不严密,条理不清晰,影响表达;第三,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影响表达;第四,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不好,常有语病。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首先,培养学习语言的兴趣。曹禺曾说:“要培养自己对语言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领略语言的妙境,才能摸索语言的精微”,“语言的进步便如水之就下这样顺当,反之,只有锻炼语言的愿望而无兴趣,语言的进步就如急水上山那样的困难”。所以,产生兴趣是学好语言的一个“极大的窍门”。还说:“一天我们对于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从事语言的创造。由兴趣学习语言,到能称心如意的运用语言,使它成为艺术品,这又是进了一大步,要费更大的苦工夫。”

其次,下苦工夫学习语言。有学习,才有积累。学习语言,有两个途径:一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是最能反映生活的语言,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表现力很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号召人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二是多读名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沫若认为,多读多写,摸熟语言的“筋肉组织”和精微之处,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妙之笔,获得丰富的词汇,这样,自己写起文章来,优美的笔调慢慢地就会运用自如。

第三,多积累语言——词汇。斯大林曾说:“词汇反映语言的状况:词汇越丰富,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达。”掌握大量的词汇,就能将事物间细微精妙之处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2.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

第一,讲清什么是描写及其作用。描是描绘,写是摹写。从写作学角度说,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环境、事件及其形态或特征等描绘或刻画出来,使人读后有如见其形、闻其声、历其事的感觉。

第二,讲清描写的种类。关于描写的种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从小学作文要求来看,主要应该掌握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应该注意无论什么描写,都要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或为表现人物服务,或为展开情节服务,或为揭示主题服务等等;此外,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做到寥寥数笔,神形兼备,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第三,讲清描写的方法。关于描写的方法,一般说来,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词汇、浓烈鲜明的色彩、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等等。人们的写作风格不同,其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老舍强调比喻,他说:“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而鲁迅则强调白描,这种方法没有浓烈的色彩,少有形容词,少有修饰,即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二、修改能力的培养

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公认: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能力。小学生修改文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眼高手低,即识别能力差,因而修改能力差。第二,修改意识不强。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观察,当前的小学生作文,几乎都是一稿“定音”,不修改,应试作文也没有时间修改,这从某个角度上是明智的,但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无奈。第三,对自己的作文,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对已写好的作文有一种思维定式,学生往往突破不了这种定式,对作文不能做实质性的改动。

1.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汉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遣字造句的方法,让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2.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教师批”是指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在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

(2)互批互改。组成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