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培训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0:17

大学生培训论文

大学生培训论文篇1

作者:高秋菊 周云 徐冬梅

培训时由一名教员演示操作室控制面板、一名教员演示装备室喷枪喷洒操作,注意事项:侧面控制面板将小调节手柄调至喷枪处、单(双)喷枪操作时控制面板的流量调节钮调至喷枪处,否则不能喷洒。车载仪器重要参数培训展开与撤收时间≤5min,一次装药后消毒面积不小于500m2,杀虫面积不小于10万m2/h,柴油发电机功率380V,喷雾机水平射程≥15m,喷枪水平射程≥10m,喷枪垂直射程≥8m,风机上升角度+60°、水平旋转角度±60°,所需时间为30s。小药液箱容积约110L,大药液箱容积400L。评估方法培训结束后于2008年4月11、12日,两名学员一组对培训重点内容进行现场回答和操作考核,教员现场记录学员成绩。统计学分析将考核结果赋值后统一录入计算机,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车辆展开与撤收培训效果在参训学员中,车辆展开与撤收流程均很熟练,展开与撤收时间均≤5min,100%(419/419)考核合格。车载仪器使用准备工作培训效果在参训学员中,对柴油发电机的柴、机油液面、水泵机油液面检查合格率为85.06%(356/419);药液正确配制流程合格率为75.42%(316/419);车厢侧面控制面板的正确使用率90.45%(379/419)。车载仪器正确使用培训效果在参训学员中,对超低容量喷雾机操作正确率为91.65%(384/419);常量喷雾机操作正确率为93.08%(390/419)。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柴油发电机机油液面检查手法不够准确;②药液配制时学员不会估算药液箱内的水量,不知道根据药液箱内水的体积乘以药液工作浓度,即得需加药液原液量;③对于控制车载仪器正确操作的侧面控制面板,学员容易忘记风机和喷枪间的及时转换;④超低容量喷雾时学员容易忘记风机复位和风机喷雾量大小调节;⑤常量喷雾时容易忘记在风机操作中控制流量大小调节的按钮在喷枪操作时要旋至单喷枪处。

为使学员能正确使用卫生防疫车辆有效地进行消毒和杀虫工作,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卫生防疫车辆培训中主要围绕以上关键问题进行,经过理论讲解、演示、练习等过程的培训,对学员进行了现场考核。对考核成绩分析发现,所有参训学员车辆展开与撤收流程均很熟练,展开与撤收时间均≤5min,100%考核合格,尽管如此,但在培训中应特别注意篷布钮扣要彻底展开到位,否则推展篷杆时易撕裂篷布。在车载仪器使用准备工作中,柴油发电机柴油、机油液面和水泵机油液面检查非常重要,因为柴油、机油决定着车载柴油发电机、水泵能否正常运转、的重要功能,缺少燃油特别是油时有可能烧毁柴油发电机和水泵,导致车辆不能正常工作,在考核中发现有一部分学员对机油检查掌握欠佳,可能是有些学员对机器设备不太感兴趣的原因,在以后的培训中应加强此方面的培训。药液的正确配制是车载仪器正确使用和防疫车顺利、有效消毒、杀虫作业的重要前提,不会正确配制药液,就像上战场枪支没有装上弹药一样,无法正常工作,授课时发现学员对药液配制流程掌握率最低,仅为75.42%,主要问题在于学员不会估算药液箱内的水量,不会根据药液箱内水的体积乘以药液工作浓度,即得需加药液原液量。在培训中应强调学员掌握大、小药液箱的体积这一对重要参数,以便正确估算药液箱内现有水量,为正确配制药液奠定基础。

因此车载超低容量喷雾、常量喷雾的正确操作流程亦十分重要,练习和考核中发现学员均较认真,正确掌握率达90%以上,效果不错,但对其细节问题如风机超低容量喷洒作业中的流量调节、喷枪操作中流量调节钮一定要旋至单或双喷枪处等知识培训有待加强强调以便让学员掌握。综上所述,通过对培训效果评估显示,其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安排均较合理;从考核效果分析明确总结了培训重点,找出了培训弱点,为进一步合理、高效地进行卫生防疫技能培训提出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大学生培训论文篇2

在高等学校,一方面学生要撰写毕业论文,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通过撰写科技论文来达到交流科技成果与推动科技发展的目的,因此论文写作能力就成为论文撰写的关键。从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的任职经历来看,大多数教师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是通过自学、模仿或导师指导的方式而训练获得的。这种形式的能力训练突出的是自我学习和总结。作为一种科技交流,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其自身的要求与特点,比如论文的框架组成、描述的用词与语句安排、图表与文字的搭配等等,都有着与其他语言作品显著的差别,而这方面的能力如果通过专门的训练会取得显著提高。目前能撰写外文科技论文(特别是英文)已成为对高校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但通过初步调查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在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培训方面还没有固定的机构或者组织,且已有的培训多注重形式,没有考虑到实践可行性,更没有可持续性的规划与实施思路。[3]最近几年,由于职称评定或者考核的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还需要发表足够数量的科技论文,这种要求可能导致出现论文重复发表、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虽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论文写作的系统培训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国外大学写作培训项目中,通常会安排专门的课程来讨论如何分辨重复发表、抄袭等行为,从而避免出现因疏忽而引发的不良影响。对比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大学(CSM)的语言培训项目可以发现,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何撰写论文(包括学生毕业论文、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等)、论文的语法与表达、对英语是第二语言人员(ESL)的语言培训、论文相关的伦理与道德等。而国内写作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学术规范知识。另外,CSM写作项目的初衷与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更具竞争力、更有自信、更易成功,并最终取得更高职位从而影响他们所从事的领域甚至是整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开展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目的明确、意义重大。

二、写作培训的形式与方法

当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写作培训项目还比较少,尽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推出了在线培训课程,但课程只针对教师,且无法系统考虑写作培训目的,因此对比美国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探讨适合国内高校的写作培训形式与方法尤为重要。作为一种能力培训,讲授与训练必须相结合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培训首先应该明确培训的目的,根据目的制定培训课程大纲。可以通过集中讨论授课、集中专题讨论(针对某一方面开展专题研讨,如针对论文用词、语法和表达等)、分散教学讨论(针对某问题所涉及小群体开展的讨论)等形式进行培训。另外,还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在线培训。从实践情况来看,网络在线培训具有方便、灵活等优点,但也存在针对性差、不能起到积极督促作用等缺点,因此建议综合这两种模式,开展面授讨论与网上在线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以达到高校教师写作(包括学生写作)能力培训之目的。在具体培训方法方面,由于培训对象多数已具备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培训以理论方法为辅,实例讨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培训进展以及教师正在准备的论文进行实际训练点评,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由于培训内容涉及的面较广,因此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科技论文伦理道德培训方面,除了讨论辨别重复、抄袭的技术定义与方法外,更需要结合实例,辨明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等行为。另外,对学术不端涉及的法律、规范方面要做出解释,培养良好、严谨的治学与研究操守,这也是我国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写作培训机构或平台

1.培训机构高校写作培训项目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如何去实施、如何保证实施的效果则还需要软硬件方面的保障。从国内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都已经具备开展写作培训的条件,特别是有外语系或学院的高校,都已具备了培训所需的基本师资力量。但作为一项系统培训工程项目,建立相应的培训组织机构非常必要。[4,5]在CSM,写作培训是由人文科学与国际研究系来承担的,在美国的其他高校也基本是由语言与人文学科系来承担写作培训项目。通常情况下,培训机构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但多数人员都是兼职工作。培训机构有自己的办公室与培训场地,机构运行所需费用来源于学校拨款和社会捐赠。2.人员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包括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志愿者以及特聘的专家。人员数量根据学校规模不同从3~5人到十余人不等。专职的工作人员通常具有文学、语言学、科学与哲学方面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并具有多年从事培训的经验。可以看出,国外高校对写作培训人员有很高的要求,以确保在用词、语法、表达方面的准确性。在我国,培训人员多由有中文语言学和英文语言学、文学等专业背景,同时兼顾科技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除了安排固定的培训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聘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讲座或讨论,特别是可以聘请国外的专家,开展英文科技论文撰写的讲座。3.网站网站是现代社会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也离不开网站的建设与支持。培训机构的网站通常挂靠在所在学校的院系下面,主要作为两个方面的平台:信息平台与培训平台。信息平台用于介绍机构、培训科目的设置、培训人员组成,以及培训信息等。培训平台更多是一种交流平台,提供在线培训课程、培训相关资料,以及培训教师与学员之间的问题交流。从CSM多年的培训经验来看,写作培训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非常好的能力训练,这与学校的重视、培训教师的认真负责是分不开的。培训机构印刷了大量的培训资料,并免费发放给学员。同时,培训机构与其他高校的培训机构也建立了多方合作关系,以保证新思想、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快速推广应用。

大学生培训论文篇3

    在高等学校,一方面学生要撰写毕业论文,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通过撰写科技论文来达到交流科技成果与推动科技发展的目的,因此论文写作能力就成为论文撰写的关键。从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的任职经历来看,大多数教师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是通过自学、模仿或导师指导的方式而训练获得的。这种形式的能力训练突出的是自我学习和总结。作为一种科技交流,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其自身的要求与特点,比如论文的框架组成、描述的用词与语句安排、图表与文字的搭配等等,都有着与其他语言作品显着的差别,而这方面的能力如果通过专门的训练会取得显着提高。目前能撰写外文科技论文(特别是英文)已成为对高校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但通过初步调查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在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培训方面还没有固定的机构或者组织,且已有的培训多注重形式,没有考虑到实践可行性,更没有可持续性的规划与实施思路。[3]最近几年,由于职称评定或者考核的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还需要发表足够数量的科技论文,这种要求可能导致出现论文重复发表、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虽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论文写作的系统培训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国外大学写作培训项目中,通常会安排专门的课程来讨论如何分辨重复发表、抄袭等行为,从而避免出现因疏忽而引发的不良影响。对比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大学(CSM)的语言培训项目可以发现,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何撰写论文(包括学生毕业论文、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等)、论文的语法与表达、对英语是第二语言人员(ESL)的语言培训、论文相关的伦理与道德等。而国内写作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学术规范知识。另外,CSM写作项目的初衷与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更具竞争力、更有自信、更易成功,并最终取得更高职位从而影响他们所从事的领域甚至是整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开展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目的明确、意义重大。

    二、写作培训的形式与方法

    当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写作培训项目还比较少,尽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推出了在线培训课程,但课程只针对教师,且无法系统考虑写作培训目的,因此对比美国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探讨适合国内高校的写作培训形式与方法尤为重要。作为一种能力培训,讲授与训练必须相结合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培训首先应该明确培训的目的,根据目的制定培训课程大纲。可以通过集中讨论授课、集中专题讨论(针对某一方面开展专题研讨,如针对论文用词、语法和表达等)、分散教学讨论(针对某问题所涉及小群体开展的讨论)等形式进行培训。另外,还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在线培训。从实践情况来看,网络在线培训具有方便、灵活等优点,但也存在针对性差、不能起到积极督促作用等缺点,因此建议综合这两种模式,开展面授讨论与网上在线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以达到高校教师写作(包括学生写作)能力培训之目的。在具体培训方法方面,由于培训对象多数已具备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培训以理论方法为辅,实例讨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培训进展以及教师正在准备的论文进行实际训练点评,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由于培训内容涉及的面较广,因此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科技论文伦理道德培训方面,除了讨论辨别重复、抄袭的技术定义与方法外,更需要结合实例,辨明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等行为。另外,对学术不端涉及的法律、规范方面要做出解释,培养良好、严谨的治学与研究操守,这也是我国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写作培训机构或平台

大学生培训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新教师入职的一门必修课,是新教师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知识补充、能力提升、角色转换的必经之道,也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教师资格条例》、《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等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教师培训工作进入一个法制化的新时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战略成果。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也出现和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惑:走过场、完成任务、敷衍了事的情况层出不穷,举办方、授课方、受训方在认识上、行为上都有消极应付的趋势。尽管学校不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经费,但收效甚微,隔靴搔痒的窘态时有发生,传统的新教师岗前培训模式面临着新的困惑和挑战。党的十召开后,国家进一步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探索科学的、切实有效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新模式和培训新体系势在必行。

一、传统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面临的困惑

在现有传统的培训机制下,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面临着在政策上指令性较强,要求上硬性规定较多,实践上程序化操作成分过重的局面,举办方、授课方、受训新教师都存在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不够,培训应有的文化浸润、精神激励、价值遵从和知识补充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中面临的困惑有如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上。随着我国教师法和相关的管理条例的深入落实,各高校都根据国家的要求对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定了一系列的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并下发了相关执行文件。但部分高校对新教师岗前培训的真正意义、培训应有功能和培训的远景影响的认识还不够,实际培训工作演变成了“组织培训—安排考核— 发放证书” 的程序化、机械化的操作过程,把新教师岗前培训当成了完成新教师“转正、定级、晋升”的前期“发证”工作,岗前培训工作的目的变成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和考核。受训教师对培训目的理解也出现偏差,参加培训只是迫于学校的制度要求和“拿证”需要而无奈应付参加。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陷入了“为发证书而举办培训为拿证书而参加培训为培训而发放证书”的怪圈,举办方、授课方、受训方的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没有激发出来。

2.培训方式和途径上。在培训方式和途径上,各高校基本上都是根据国家对教师培训的要求和自己学校制定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来执行。培训的方式和培训途径简单单一,基本上是培训授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将不同学科、不同背景、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新教师“大会堂”式的“一勺烩”,短时间内“高效率”地根据相关资料,概要式的强行“灌输”,至于理不理解、需不需要、适不适用全然顾不上,机械性操作表现比较突出,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不够,甚至让部分受训教师产生消极态度甚至抵触情绪,培训应有的效果大打折扣。

3.培训内容上。在教学内容上,多年来各高校基本上是以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这四门课程为主,虽有部分高校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整合和修订,但任然没有改变以这四门课为主的纯理论授课和考试的既定模式,教材内容一成不变,授课内容针对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不够,对教学内容的实际做法是“老师课堂重点讲、受训教师重点记、课后重点背、考试重点考”的模式,培训真正效果难以实现。

二、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应用的必然性

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是指在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过程中,通过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知识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文化体系的浸染和熏陶,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将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社会责任内化成新教师自己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内驱和引导着新教师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地、自发的地、愉悦地、积极地接受和参与到知识探索和知识传递活动中来,将新教师岗前培训变成承担社会责任、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需求,积极地完成文化认同和心理归属的角色转变,完善知识和技能结构,掌握教学和科研规律,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贮备教师应有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知识能力,为新教师上岗做好基本准备。

高校新教师大多来自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培养的博士生及少数硕士生以上人才,是社会中的高知群体,是高层次的专业精英,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活跃的思想,开阔的视野。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是以浓厚的兴趣、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激情为基础去开拓和钻研的,对他们的培训虽然需要基本培训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但传统硬性和强制性的制度性培训已经成为绑缚新教师自身的钢性束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他们更多的是需要文化浸润的方式来激发参与的激情与求知的内发力。

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对新教师岗前培训的作用效果表现为自觉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培养宽厚的职业胸怀和高度的时代使命感,满怀职业热情和成就期望愉快地追求真知和卓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对新教师岗前培训的作用效果表现出与传统培训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作用过程是渐进的、缓慢的,作用方式是无形的,作用影响是显著的、长远的、根本的。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优于制度性培训,是达到新教师培训效果的利器,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是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然趋势。

三、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的作用

机理

1.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能深层次内化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理想和共同努力方向,深层次影响新教师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和行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知识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文化体系是学校发展历史的传承和厚重文化的积淀,是长期逐步被社会认可的价值取向、文化成果和社会意识,是学校存在意义、生存价值的体现和发展战略的价值判断,是学校全体成员为之追求的集体意识。学校文化支配着学校集体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通过浸润内化的作用方式,能深层次影响新教师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和行为,能引导新教师共同的价值判断,提高新教师的精神激励和价值遵从,体现了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的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

2.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能深层次内化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深层次影响和规范新教师的职业行为,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学校的制度文化包括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为人师表的风范、行为准则、教学和学术规范、享有的权利及应承担的义务及岗位要求等文化体系。制度文化体系决定职业行为,职业行为决定职业习惯,职业习惯凝聚成为职业文化,文化一旦深入内心,就会变成一种强大的力量,指导、激励、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体现了体现了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的行为约束功能。

3.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能深层次内化与融合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新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文化浸润能将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文化传承和实践经验、教学科研规律和教学科研规范深度融合成为教师的综合素质并根植于新教师的心理,全面提升新教师的思想意识、知识素养、教学规范、实践能力、技能水平等综合素质。

四、文化浸润的培训模式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的应用

思路

1.强化学校文化体系建设,建立完整的学校文化浸润理论体系。文化体系的建设在新教师浸润式岗前培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文化浸润式培训的前提工作和首要任务。文化体系的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知识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文化体系的建立。精神文化体系的建立包括学校核心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行为规范、社会责任、职业理想、学校成果积淀、学校的近期目标及远景规划等理论体系的梳理和完善;制度文化的建立是指将学校精神文化贯穿到制度文化建设中去,制定全面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等制度体系;知识文化体系的建立是指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背景、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制定完整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物质文化体系的建立是指梳理和完善学校历史的、现代的有形物质文化体系,将学校的发展历史、社会成就、历史贡献、治学风范、科学大家、学术名师、成功人士的奋斗成长史、优秀学生的典型事迹、历史建筑、校园环境等集结成册,形成学校物质文化理论体系。

2.建立学校文化浸润培训模式的推行组织,保障文化浸润培训模式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的应用和理论的提升。建立学校的文化体系,成立专业的学校文化浸润理论体系建设委员会,组建学校文化浸润培训模式的推行小组,是学校文化浸润培训模式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应用和推行的组织保障和理论提升的源泉。这不仅可以将学校文化体系通过岗前培训的形式为新教师感受文化浸润提供组织保障,取得应有的培训效果,同时还可以将实践的经验和新成果上升到理论体系的层面,创造性的补充、修正和完善学校文化浸润理论,并通过理论的高度加以体系化,并逐渐形成新的学校岗前培训文化,动态的、创造性的建设学校文化浸润理论体系。

3.转变思维,建立多形式的文化浸润培训方式,营造全身心的感受和浸润学校文化氛围。学校文化通过浸润式的教师岗前培训,让受训教师全身心的沉浸到学校文化中去,单一“大会堂”式的讲授培训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需要我们转变思维,建立多形式的培训方式,营造全身心的感受和浸润学校文化氛围。首先,可以通过参观校园、校舍、图书馆,通过学校史迹、实物、图片、优秀人才事迹等,亲身经历和体验学校有形的文化积淀、校史、校情、学情和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办学优势;其次,可以通过座谈、联谊、集餐等形式与大师近距离接触,交流教学体会,成长经历,感悟作为教师应有的教师职业规范、治学风范和为人师表的精神;第三,可以提供场所、创造机会与教学名师交友,使新教师长期受到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端正教学态度感染和成功的教学方法和学校技能的影响,使名师思想和技能潜移默化的根植于教师的心中;第四,集中开设关于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的大课堂培训,让新教师熟知国家的法律法规、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师的行为规范;第五,还可以定期开设开放式选修专题讲座,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讲授“教学思维、语言表达、讲课技巧,板书构图、教学手段、教学工具、仪表仪态”等关于教学方法和技巧课程,让有需求的新教师针对性的自愿选修,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技能。

参 考 文 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张理中,杨倩.高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7

[3]陈久青,王安华.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新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4]江潭瑜.大学人文精神与和谐校园的构[J].深圳大学学报.2007

大学生培训论文篇5

关键词:文化馆;声乐;培训;方法

文化馆是负责组织和辅助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社会事业单位,在丰富人民群众业余生活方面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建设我国文明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中,声乐培训是文化馆内提供的文化培训服务之一,作为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馆,声乐培训工作必须保证全面性、开放性以及普及性,要懂得根据不同的群众层次开展相应的声乐培训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教育思想路线的变化,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文化需求的增加,现阶段,国内很多城市的文化馆声乐培训都存在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重技巧而轻情感的缺点。在这种情况下,要改变文化馆声乐培训的方法,与时俱进,就必须创新声乐培训工作形式和内容,只有不断适应时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改变的审美和思想,为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社会文化的建设贡献力量。

一、文化馆传统声乐培训现状分析

由于文化馆是国家开办的社会事业单位,因此在各种文化服务和群众教育方面都是免费向人民群众开放的。一方面,文化馆的这种社会事业单位属性为人民群众免费接受文化培训和教育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同时,文化馆内工作的声乐培训教室能够通过接触不同层次的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声乐技巧,而人民群众则在接受免费声乐培训的过程中学会了另一门技能,并享受着文化带来的熏陶,陶冶着自己的情操。但是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人表示,文化馆的文化培训服务从一开始推广以来就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在声乐培训辅导内容的设置方面没有足够的深入到不同层次人群的特点中去,一些兴趣盎然老年人在声乐培训中无法接受到全面深入的讲解教学,同时辅导教师声乐技能的提升和知识的传授也受到阻碍。

在很多城市的文化馆声乐培训辅导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人认为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和不足。这种传统的声乐培训方法一般都是辅导教师以口授的形式将声乐理论知识单方面灌输到学员的头脑中,这种辅导形式经常被大家称作“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从某些角度来看,这样单一传输声乐理论知识确实对学员学习自主性的发挥有影响,学员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一味地接收知识,失去了声乐学习中的积极性和活跃因素。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传统的声乐培训手法不是毫无道理。声乐学习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实践练习,但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进行这些实践之前最重要的奠基阶段,如果理论基础不夯实,那么学员就无法理解声乐的深刻内涵,更难以向高深的方向发展。

实践同样是文化馆声乐培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是,一些人认为实践比任何教学手段都更加重要,这无疑是有争议的。因为长期以来人类的文化和智慧能够得以传承,大多部分都是依靠书籍等媒介所记录的理论知识,而不是一代又一代反复的实践。一些文化馆培训教室过度重视技巧训练而忽视理论知识的理解,在理论基础弱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技巧也只是片面地学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单强调理论或是实践都是不可取的一种思想。但总的来说,传统文化馆声乐培训方法并不全是糟粕,一些精华之处还是值得在改革和创新中加以借鉴的。针对现阶段文化馆声乐培训工作现状,需要我们吸收传统声乐培训方法的长处,与此同时印上时代的标签,将教师技艺的发挥和学生潜能的挖掘有机结合。

二、文化馆群众声乐培训方法创新

(一)注重通史与专史的有机结合。通史即音乐发展的整个历史和系统理论知识,专史指的是音乐流派等音乐理论分支。在文化馆声乐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将通史和专史有机结合起来。通史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明白音乐发展的整个历史和专史的产生过程,将整体的音乐知识脉络了然于胸,专史的学习则是深入研究和掌握学生所选择的音乐专业的具体理论与实践,由于所有的音乐在基础理论方面都是想通的。以基本音乐理论为基础,再去研究音乐分支也就不是很难了。

(二)保持整体与局部的和谐共存。允许声乐培训中“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共存是促进学生加深声乐理解的重要途径。首先,民族歌曲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在某些方面歌曲之间是想通的,知识核心内涵和重点侧重不同而已,因此,一些教师常常过分强调歌曲的个性和民族特征,是没有必要的;其次,在学生之间的差异上,一些学员由于长期自主学习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音乐路线和唱法,教师不能一味地去限制这些学员的自由发挥,而是发展其特色,挖掘其内在的潜能。

(三)创新使用现代化多媒体培训手段。文化馆是传播文化知识,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场所,文化与科技大多时候都是连在一起的,因此,要与时俱进,追赶时代的脚步就要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开展声乐培训教学。在理论学习课程上,可以借助小视频来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多种版本的演唱示范,让学员能够直观感受到歌曲的魅力和演唱方式、技巧。尤其是歌词背后的含义,对学生是否抓准整首歌曲的感情基调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文化馆声乐培训方法的创新要求我们既要尊重既有的声乐基础规律,尊重艺术实践规律,又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针对传统声乐培训方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忌盲目求异,保持戒骄戒躁的心理状态。文化馆是国家开设的社会事业单位,旨在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文明社会的建设与国家文化实力的提升,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大的意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增多,及其审美观念的变化,文化馆声乐培训方法改革必须以人民群众为基础,打造适合大家发展的声乐培训形式和内容。

参考文献:

[1]柳俊英.浅谈业余成人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J].大舞台.2010(10).

[2]王伟丽.浅谈声乐文化教育[J].大众文艺(理论).2009(12).

大学生培训论文篇6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师;培训;有效途径

收稿日期:2006―10―31

作者简介:潘冠海(1957―),男,广西玉林人,广西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论、继续教育研究。

语文新课程带来新理念、新思路、新教材、新教法。毫无疑问,这些“新”对语文教师的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他们必须尽快接受有意义的培训,适应新的教材,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获得专业发展。

一、中学语文教师培训概念及其范围的厘定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行的培训”。主要包括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本文中论述的中学语文教师培训主要是指非学历教育。即指为新任语文教师在试用期内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而设置的新任教师培训、为语文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而设置的教师岗位培训以及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语文教师按教育教学骨干的要求和对现有骨干教师按更高标准进行的骨干教师培训。

二、当前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的现实审视

全国各地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在国家教育部统一思想指导下,结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教育部门或机构实际,通过密切合作,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一些培训,结合语文课程独特的个性,仔细审视已经开展的培训,不难发现经过培训后,不少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和“语文课究竟怎么上”这样的基本问题依然是一头“雾水”。一以言之,产生这样的结果恐怕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一)目标的错位

培训目标是中学语文教师培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中学语文教师培训刚刚初步展开,许多教师对其目标认识不够,参加培训态度消极,只是认为培训与评职晋级挂钩而必须参加;或者认为出去接受培训就是比别的教师“强”的表现,因此不少语文教师培训成了“公费旅游”。语文教师们作为受训人,诸如“接受怎样的培训”和“使自己达到怎样的能力”这样的问题在培训过程中并不具有自我意识的清晰。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的国家目标是有明确规定的,只是具体培训目标因地区差异由各地具体制定,这些特征使一些地方的语文教师培训目标产生了模糊,缺乏明确的标准,操作起来就更含糊了。

一方面是针对究竟是以政治素质培训为主还是以业务培训为主和究竟是以理念和理论学习为主还是以教学技能为主等问题时,培训者和受训教师都感到茫然,培训者有力不从心的困惑,受训者也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另一方面是选择受训对象的目标定位偏失。表现在选择培训对象上,目前的培训,大多选择省事高效的不分层次的全员培训。在操作上往往是简单的会堂式的讲座。另一种情况是派出的培训,在选择培训对象时,通常情况是学校派出教学出色和工作能力强的语文教师参加。然而,实际上,越是教学工作成绩平平的语文教师越是需要接受培训,以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效率,才能在语文的天空中带领学生放飞梦想。

(二)“师本”观念的缺失

语文新课程把语文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认为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因此要形成与“以学生为本”相对应的语文教师培训理念。综观目前已经开展的中学语文教师培训,“师本”观念还很难得到实现。

一是受训者与培训者的紧张关系。在一些培训中,培训者往往是高高在上,是权威和真理的象征,而受训教师则是被动接受。特别是在语文课程改革自上而下的推动实施影响下,故而培训者往往被预设为“上级命令的传输者”、“先进语文教学理论的拥有者”①等。这是一种灌输与管制的紧张关系。显然是与培养语文教师自我学习和反思性实践能力背道而驰的。

二是不明确语文教师究竟需要什么,由于受训的语文教师来自不同地方和不同学校,再加上各个语文教师个人的差异,可能有部分缺乏教学理念,也可能有部分缺乏人文素养,更有可能部分缺乏基本的教学技能,对“语文教师究竟需要什么”这一前提问题的不明确就是没有把教师当作鲜活的个体的表现。

三是对作为重要培训资源的语文教师本身的忽略。来参加培训的中学语文教师,本应该是带着问题而来,培训的目的在于诊断和加强“保健”,“师本观念”的缺失就等于把教师当作客观的无意识的受训者,其本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就被忽略了。这是一种被忽略的非常有意义的培训资源。

(三)培训方法和形式不当

培训方法和形式不当,主要是指中学语文教师培训仍采用大规模集中的专家讲座形式,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等虽有着明显时代色彩,但往往是有名无实。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方,教师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这么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面,即使有各种名目的参与互动,但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一人独舞的场面还是占据主要位置。由于受训者的角色意识不明确,最后的结局仍然是冷清枯燥,或不知不觉又回到讲座的形式,专家也只好在不明不白的自言自语中结束培训。久而久之,语文教师培训工作也就习惯于在轰轰烈烈中开始,在昏昏然中渡过,在毫无实效中结束。像语文这种人文性学科,光靠这样肤浅而空泛的培训,怎么能让语文教师产生触动呢。这种培训方法和形式的不当制约了语文教师培训的时效性和生动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

身处于当今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无论什么样的语文教师,也无论他们处于什么样的学校和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总感觉到身处在过渡的阶段,原有的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信心正在消失,而新的出路究竟在哪又似乎还不清楚,所以出现“无以为家”感觉。培训就是要帮助语文教师们消除在培训路上和语文教育路上的疏离感,寻找到真实的回归。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复归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的目标

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目标是一个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的目标体系。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比如有国家培训目标、地方培训目标等;还有远期培训目标、中期培训目标和近期培训目标。因此,在明确培训目标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国家培训目标重在指导。当今中国社会正在急剧转型。社会的经济、文化等都在不断的变化。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是社会变迁的条件和动因,它引领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向前推进。适应社会需求是教育的根本。中学语文教师培训只是教育的一部分,社会需要我们培训一批怎么样的语文教师,这是需要在培训中明确的。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一定要以国家目标为指导。在这个方针指引下,再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培训。

其次,地方目标要凸显语文教育和教师的自身需求。地方性的语文教师培训目标是整个基础教育语文教师培训的重要环节,也是关键的一个桥梁。上承接国家培训目标,下对应本地区实情的培训目标,语文教师的个人需要也是培训者要关注的,促进语文教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教育之路也是培训的重要目标。

(二)从精神上塑造语文教师

语文新课程充分地体现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也要有相应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在培训中就要有意识地注意这方面的培养,让受训教师在实在的受训过程中感受到什么是人文关怀。时刻应该牢记培训语文教师不仅要培训教学技能,更要从精神上塑造他们,使之有先进的理念,有渊博的知识,具有终极人文关怀,具有澎湃的激情。回去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变成有活力有激情的共享资源,并以之呈现给学生。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培训过多地强调依托书本学理论、讲知识、练技术,忽视了极其重要的从精神上塑造语文教师。枯燥空洞的培训缺少一种心灵的融通和精神交流。显然就缺乏从教师内在心灵去唤醒、激励、感召他们的契机。语文教育是心灵接触最微妙最多的地方。特别需要教师们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比如精神修养、心性修养。正如有人指出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育的全过程中,不仅要担负语文教学组织者的重任,而且要充当人文精神弘扬者的角色。”②培训就是要营造一种灵魂和神韵交流的情境。光靠从外面灌输进去的效果是极其有限。因此,在语文教师的培训中就需要从精神上先为他们打好底子,然后进行适当的教学技能培训。而对语文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境界的培训是首要的,语文教育是需要激情和活力的,让教师们产生融入生命以及由此产生内在反思才是一种震撼灵魂的培训。

(三)突出“师本”观念,按需设训

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主体是广大的语文教师。凸显“师本”的培训就是要把语文教师看作鲜活的生命个体。在整个培训的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关系氛围。不再把他们看作被动接受培训的对象,而是有思想有意识能反思的参与力量。在行动上提倡:

首先尊重语文教师,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特别是要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挖掘那种“不曾意识到的却实际发挥着指导作用的教师个人知识,因为这种知识往往被一系列的科学所遮蔽。”③培训者可以试图引导语文教师发现这种知识的价值,从而引导他们对自身的行为保持批判反思的态度,并使他们形成一种理论上的自觉。

其次在培训中与之建立一种对话关系。形成一种民主氛围,因为民主合作的氛围有利于“为教师们提高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和促使语文教师形成共识,学会接受培训者倡导的理念或做法,并在实践中尝试。”④和谐的关系能让培训者和受训者在一个轻松的场域中,“向非我开放自我,最主要的是将我的故事向对方开放,接受大家是怎样已经、处处生活在故事中的事实,让构成我们的一切表现出来并得到分享。”⑤在培训中受训教师有双重职责,一是通过培训治愈自身与语文世界的隔离感;二是以便有能力去引导别人“回家”,被引导者既包括学校的同行,更包括学生。

再次是充分利用语文教师自身的培训资源。语文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最理解学校生活,与学生的接触的时间最多,他们的经验是丰富的,资料来源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在本次语文新课程推行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培训中努力挖掘这种宝贵的资源就越显得重要。

因此,在凸显“师本”观念的培训中,培训还应树立服务意识,摸清语文教师的真实情况,明确他们究竟需要什么,采用访谈、观察、问卷等形式,弄清语文教师们的真实需求,按需分层次设置培训内容。也可以因人而异进行接对跟踪指导。甚至还可以在每次培训前,提前向语文教师们公开培训内容、主题,以供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

(四)采用案例分析,以点带面

对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意义的理解,必须置于语文新课程的背景下来重新梳理。语文新课程的基本取向是在理解中和谐对话,关注人,尊重人,促进发展。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实效,是对培训意义的最终检验,也是对培训意义的最强有力的回答。也许培训的外部环境对于培训者和受训者都无法绝对控制,但对于培训的形式和方法却是可以适当调控的,因为它是一个可控变量。因此,在培训形式和方法上寻找提高实效性的途径是可行而必要的。其中在培训中采用案例分析是一种好的方法,也是提高培训实效的一剂良药。案例分析就是通过对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分析,引导受训者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获得理解和寻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途径。案例分析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师培训既能“沉”下去和教学的实际结合,又可以“升”上来,有理论的引领。例如:针对语文教师对课堂对话教学的迷惑,在培训中可以找一则教学案例,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通过找来的案例,以点带面,使语文教师获得对该问题的理解。然后在对具体的案例分析讨论后,就要让他们明白:“对话教学不是刻意追求所谓的诸如一问一答的“对话”,而是要语文教师从自身做起,发自内心地领悟课文的神韵,将自己的切身体会讲出来,或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逐层深入地展开,师生之间的情感逐渐走向水融,生生之间的感受也在一点一点地相互开放,师生都从与课文的对话中受到了美的熏陶。”⑥只有这样,通过具体的例子,通过讨论分析,让教师主动参与,促进理解和反省,才能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对话教学的精髓,进而找到以后在教学中有效地、和谐地对话途径。

综上所述,在对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的审视和找寻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在语文新课程背景下培训工作所面临的阻力和挑战,但对复归培训目标的思考、对从精神上塑造语文教师的探寻、对“师本”观念重新凸显以及对案例分析的采用等,都有益于消除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路上的隔离感,寻找到有意义的培训,引领广大语文教师们寻找到真实的回归,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书育人。

注释:

①刘建新,孙祯祥.对师本学习与学习型群体协同发展的策略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J〕.2006,3(8).

②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8(459).

③齐学红.走在回家的路上――学校生活中的个人知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146).

④钱明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229).

⑤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204).

⑥陈旭远.推进新课程――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与案例分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117).

参考文献:

〔1〕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大学生培训论文篇7

关键词:精益生产;模拟培训;模拟工厂;平台

一、引言

实施精益生产的企业越来越多,而真正取得效果的企业却不在多数。学者们对于如何推行精益生产提出了各种策略,共同点之一都表达了意识引导,培训先行的重要性。以小组工作(Team Work)为企业员工组织的主要形式的精益生产特征要求企业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员工的协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培训方法可以归为四个方面,即团队式培训、交叉培训、基于仿真系统培训和基于元知识培训,其中基于仿真系统培训的技能内容全面,效果最佳,但是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开发模拟平台。

二、精益生产基础培训

精益生产模拟培训,让学员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随时掌握生产动态,以可靠的标准操作、拉动物流、精益布局等方式,提升模拟工厂的各项业务指标。参加培训的学员组成以生产为主的运营团队,管理和改善模拟工厂,学员通过角色扮演,运用5S、拉式生产、单件流、PFEP等方法和技巧解决角色所面临的问题,从不断改善后的数据直观地感受精益生产理论带来的收益,进而主动去参与精益生产管理。

不同于其他培训,精益生产模拟培训有几个特点。首先,精益生产模拟培训需要在一个高度仿真的环境中进行,除了生产的相关部门还需要客户,是企业工厂的简单缩影,真实度非常高。学员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学习精益生产的理论知识,还亲身体验,培养精益思维,这种培训方式使学员的具体技能显著提升,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培训氛围。其次,团队合作精益生产培训的基础和目标,学员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相互配合,通过协作不断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最后,精益生产模拟培训的过程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认识错误的过程,随着培训的推进,学员经历着传统的生产模式,到反传统的拉式生产,再到单件流生产,运用精益工具不断改进不足。

三、精益生产模拟培训平台设计

根据模块化思想,精益生产模拟培训平台主要包括精益文化、培训课堂、模拟演习三大模块。精益文化模块,主要宣传精益文化理念及企业推进精益生产的历程;培训课堂模块,主要进行精益生产理论知识的培训、改善活动的研讨及学员讲师之间的交流;模拟演习模块,包括模拟和研讨两部分,正如工厂车间里面会开辟出开放的讨论休息区,模拟部分主要进行学员的全过程体验,让学员进行生产和装配的标准化作业,具体执行改善方案;研讨部分是小组成员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讨论。其中,模拟工厂和课程的设置最为重要。

(一)模拟工厂

模拟工厂以实施精益生产的公司产品线为原型最佳,便于本企业员工的理解与接受,本文以S公司的模拟工厂为例,生产的产品为小型简易轴承,由内外圈、中心或偏心小白块、保持架组装而成,工厂包括生产区、非生产区、信息区、讨论区以及培训准备区。

生产区是模拟生产产品的地方,主要涉及钻加工、磨削/质检、预组装、总装以及磨加工五个工位,设计为U型生产线,设定原始状态下五个工位的位置。

非生产区包括物流(仓库)、发运、顾客、生产控制、销售五个角色。顾客产生订单给到公司销售,销售再将信息给到生产相关部门安排生产,当订单完成时,再由发运部门安排发货。

信息区亦是模拟必不可少的部分,数据是一个工厂运营好坏的最佳表达方式,信息区总结了模拟生产的各项关键指标,客户关心的订单完成率、订单及时率,生产有关的库存、生产区域面积、不合格品等,此外,精益生产的核心是减少浪费,因此七大浪费作为重要指标也是必须的。

精益生产是团队的活动,讨论区提供基本设备,不同职责的小组在讨论区学习如何运用精益的工具来解决或改善面临的问题。

培训准备区是存放工具、材料、物料等各种培训所需品的地方。

(二)细节设计

1. 课程设计

培训课程是培训的关键部分,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模拟实践环节。精益生产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却不是全部适用于每个企业,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设计企业的精益理论课程,同时必须逐层递进,不可能一次两三天将所有有关精益生产的理论全部培训结束,可分为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所谓一般,即基础培训,让学员简单了解企业精益生产理论;而特殊则是针对如KANBAN等相对复杂的精益工具的培训。

精益生产理论知识包括企业关于实施精益生产的原因、政策、现状,精益生产的起源,精益生产的理念及精益生产工具等。精益理论课程是双向交流,企业的讲师给学员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学员分享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或者比较好的经验,这区别于学校课堂式教学。

模拟实践,为学员介绍模拟工厂,让他们了解模拟工厂的工艺、产品以及模拟的流程和要求。分配角色后,学员在精益理论的背景下运营模拟工厂,生产产品,小组讨论学习精益工具的运用,讲师基于培训过程系统地总结和回顾精益生产知识,让学员发现精益生产的优点,在授之以渔的同时激励人心。

2. 师资力量

优秀的师资是成功培训的重要因素。然而精益生产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该培训的讲师需要了解自己的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了解企业的精益生产执行状况,同时精通精益生产理论及相关知识。精益生产培训由精益生产部门或者精益生产的团队组织,首先从各个生产领域选择合适的对象开展培训,通过考核之后成为讲师,为非一线员工开展培训;对于一线操作员工,由工厂的精益团队组织培训,但是不管理论还是实践需要根据所培训的对象进行重新整理。

四、模拟培训流程

精益的过程是不断改善的过程,同时也为了让学员更直观的认识、感受及掌握精益,精益生产的模拟培训主要分为四个轮回见图1。

第一步,讲师与学员互相做自我介绍,学员提出自己关于精益生产的疑问或者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本次培训的期望。在学员介绍结束后,讲师对学员所讲的问题及期望做简单总结,为学员介绍培训的基本情况及培训所需遵循的守则。在良好的氛围下学员参观精益文化区,树立正确的精益意识,主动接纳新知识,改变自己的行为。

第二步,在培训课堂,讲师讲解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的背景和目的,企业精益生产现状。培养学员精益理念,介绍精益生产理论的背景,企业精益生产体系及精益生产的企业目标。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消除浪费,确保学员知道何为精益生产的七大浪费,从而提升其识别浪费的能力。

第三步,开展第一轮模拟,分配角色,介绍模拟工厂的布局,阐述每个岗位的职责,模拟的操作,记录数据。该轮模拟不引入精益生产理论,尽可能多的生产。模拟过程中,学员发现问题,掌握浪费,在模拟结束时的总结中了解客户满意度,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四步,教授精益生产理论,讲解5S工具的理论及应用,带入超市和看板的概念及其设置,阐述如何运用看板实施拉动,从而消除或减少浪费。与此同时,学员可以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讨论,其他学员各自发表意见,说出解决方案。

第五步,开展第二轮模拟,根据工位分组,每组学员对自己所在工位开展5S工作,区分必要品与不必要品,实施标准化,对于必要品进行定位。之后所有学员对各工位分别点评,不断改善。模拟开始,各工位增设超市和看板,以看板为信号进行生产,控制库存,实现拉动。讲师在模拟结束后引导学员发表意见,感受到改善带来的效果,同时亦发现不足。

第六步,教授精益生产理论,传授价值流图的相关知识,进行价值流分析与设计;另一方面,泳道作为分析企业信息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讲师教导学员如何绘制泳道图,分析信息流现状,并设计出新的泳道图。引入节拍的概念,测算节拍时间,识别生产瓶颈,区分浪费与增值,尽可能消除或减少浪费,实现与客户节拍同步,调整产能,阐述单件流的实施。

第七步,开展第三轮模拟,分组测量每个工位的节拍,找出瓶颈,区分增值与浪费,消除浪费,计算出实际需要的工位;继续分组进行价值流分析、泳道分析、换装时间以及布局改善。根据小组讨论的方案改善第二轮的模拟,开始新一轮单件流模拟,由第三轮模拟所得的各项关键指标数据与上一轮进行对比,学员进一步理解精益生产方式。

第八步,教授精益生产方式,阐述全员生产维护和零缺陷原理,研究物流问题,设计拖车路线,分析工厂物流系统所需的所有数据,定义模拟工厂厂内运输系统。

第九步,开展第四轮模拟,分组针对上轮模拟的问题改善工厂布局,设计物流路线及工位物料存储点,分析物流所需数据。模拟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物料拉动配送,实施有效的信息传递控制。模拟结束后在讲师的引导下对本轮模拟发表观点,提出问题。

第十步,回到培训课堂总结本次培训的状况。培训结束后,评价改善的效果,根据数据将改善后的效果与第一轮的生产效果作对比,观察是否有明显的变化,七大浪费是否明显消除或减少。通过比较,学员对精益生产理论树立信心,产生兴趣,跃跃欲试。从精益生产理念到精益生产工具方法的应用,成为学员掌握的技能,为在现实工作中的融会贯通打下基础。最后,回头查看学员在培训伊始所提出的问题和期望,学员针对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学习心得,讲师总结,培训结束。

五、模拟培训的效果评估

S公司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调查问卷,发现培训后92%的员工对精益生产理论掌握相对熟练,能够更灵活的运用精益工具。根据2013年的数据,工厂的绩效相比之前提升10%,浪费减少8%,库存降低35%。通过实施精益生产模拟培训,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精益人员,学员接受培训后不仅掌握基础精益工具,更是提高了精益热情,员工之间协调能力增强,更加配合企业精益生产的实施。而企业在实施精益生产的过程中也比培训之前容易,员工了解精益生产,互相影响,企业提高生产率,及时完成订单,最终获得客户满意。

六、结语

总之,精益生产模拟培训有利于营造精益文化氛围,虽然不会使每个参加培训的学员都完全掌握精益方法和技巧,但是却在他们潜意识中留下了精益生产理念,在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管理之时,企业员工知道什么是精益生产,从而降低实施的难度。然而,学者对于精益生产培训的研究相对较少,正如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管理的不易,企业如何做好精益生产培训也有很多难点,希望更多的文献能够补充这方面理论。

参考文献:

[1]叶飞帆,华尔天.精益企业理念与精益生产实现模式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1998(06).

[2]丁奕,严云鸿.团队合作能力培训方法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07).

大学生培训论文篇8

下面将2015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15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15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15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15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15年师训工作特点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推荐期刊
  • 大学
    刊号:50-1178/G4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化学
    刊号:11-1815/O6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时代
    刊号:43-1383/Z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学数学
    刊号:34-1221/O1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