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0:19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篇1

[关键词]创新实践高职院校实践创新理论创新

[作者简介]袁志华(1972-),男,山东济南人,常州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常州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以创业力培育为核心的生涯教育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1JSJG111)和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课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00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34-03

20世纪50年代,国外一些知名大学就开始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都建立了创新人才教育体系。自主创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起源于拉丁语,原意大致有三层基本含义:一是更新的意思;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5年,高职院校招生数已达268万人,高职院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已分别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8%、53%和43%,高职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之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如何定性好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就业创业模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关口。传统高职教育模式往往倾向于培养“技工型”操作人才,不注重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事实上,随着高校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大学生数量和质量的提升,纯粹“技工型”操作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整体需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转型,培养树立以创业为核心、以培养创业人才为目的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实现由就业教育守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变。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转换,必须考虑到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诸如高职院校学制短、学生理论功底相对薄弱、高学历师资力量相对偏低、学生动手能力强、实践平台建设相对完善等。鉴于此,本文重点从实践创新层面探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问题。

一、把握高职院校创新的实践基点,推动创新创业的实践维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关系生成、演进的基础和根据。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的认知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运行的。创新教育同样也必须遵循实践的基础地位。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以实践为基点较之一般高校更为重要。一方面,高职院校大学生一般而言,对理论创新缺乏兴趣,加之理论知识功底不深,如果以一般的高校基础理论层面上的理论创新作为重点和基础,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高职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能够较好地在实践教学中学到新东西。从学校师资力量而言,高职院校往往也具备很多具有良好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和一定的实践教学平台,这些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实践创新条件。因此,需要把握高职院校创新的实践基点,推动创新创业的实践维度。

1.在教学模式上,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功效,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就是要在实践操作中摸索和创新经验,把实习平台的第二课堂建设发挥重点作用,促进其与基础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相融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在于操作型技工型实干型技术人才,因而对于在实习平台的第二课堂教学尤为重要。事实上在实践层面的技术操作,往往更能促进创新的成效。

发挥实践平台的第二课堂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务必确保一批具有实干技术的技术专家型人才。这批师资队伍不仅在课堂教学上能深入浅出地传授基础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娴熟地指导大学生们在技术操作层面的动手能力。与普通高校更注重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不同的是,高职院校往往更注重技工型应用性。在此理念下,师资队伍的动手能力往往不可缺少,如有可能尽量要采用一批有过企业技术履历或至少在企业锻炼过的技术性人才。

2.在教育管理上,发挥学生社团、学生工作的实践平台效应。高职院校的实践创新离不开学生工作的实践平台建设。无论是日常学生基础工作还是团委学生会为主体的学生社团工作,务必确保大学生创新的实践平台效果。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要让大学生身心愉悦,提升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必须结合高职院校特点和具体专业特点,发挥第二课堂的后续效果。例如机械类的院校可举办一些创新性的技术性的车工、钳工、CAD等比赛,既达到了学生工作的娱乐效果,又达到了实用的专业锻炼和动手操作能力效果。再比如,团委等社团组织可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专业的技术性优势与相关企业开展暑期实习和资助办学等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又可节省企业人力资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创新相关的实践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培养方案的特殊性,学生工作的实践效果要尽量覆盖到全体学生。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如果学生工作中实践创新的辐射不能到位,将会影响其专业兴趣与第二课堂的操作技能,进而影响第一课堂的基础学习,并最终影响其学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于各种原因,仅使学生群体当中小部分人受益,远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氛围。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始于创业之类大赛,有较强的精英色彩,竞赛成了少数人参加的活动,大部分学生只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持续性、连贯性工作,异常重要。只有从大学入学阶段开始就把创新思维、创业思想教育传递给大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工作系统当中,并且贯彻于始终,创新创业教育所辐射的范围才不会偏窄。

3.在就业工作上以实践为平台,促进实践创新与现实就业创业相结合。毋庸置疑,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高校的重大问题,也是全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就业问题与实践技能操作技术往往一进学校就联系在一起。许多高职院校从培养方案开始与特定企业对接,学生一毕业就进入企业实习、录用。高职院校就业问题往往与实践创新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大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的优势,有利于学生较快进入到企业技术型工作角色中。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实践操作能力培训和学生工作的专业综合素能锻炼上为其就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提供了相对对口的模式。

目前众多高校尤其是工科类高校,对于高校与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更是如此。一般而言,普通高校在纯理论方面科研优势要较明显于高职院校,但高职院校在实践操作技术层面和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产学研实训基地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可以加大在人才、实用技能方面与企业间的合作。一方面,加强其科研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帮助高职院校解决时下的部分就业问题。

不仅如此,实践创新还为高职大学生由就业向创业发展提供了便捷。创新精神落实到具体的实业承载,即创业。创业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就业,就在于一个“创”字,因此创业与创新教育应该结合起来。只有培育了创新意识,在创业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同样,创新和创业在本质上之所以有统一性,就在于开拓性、开创性与新颖性和变革性是内在统一的。因此在实践创新中、创业教育过程当中,一定要融合“创新、变革”的核心因子于其中。事实上,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实践创新层面动手能力较强,不拘泥里于纯理论,敢于拼搏,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实践创新成果可以转化为创业成果,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技能创新研发成果,由于在实践中产生,与实践技术运用靠得很近,一研发出来就直接投入生产,一些参与研究的毕业生一毕业就直接以本产品成果去注册公司创业。同时,这些创业的成果又会反馈回来促进高职院校实践创新的进一步研发,这在一批成功的校友企业回母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中体现得很明显。

二、弘扬大学生实践主体性,激活实践创新主体

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实践的主体首先具有能力结构。在主体的能力结构中存在着三种基本要素:第一,“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性、自然性因素。第二,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技能因素,即进入实践活动领域为主体所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第三,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即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它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发动和停止、对主体实践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从社会构成来看,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形式。在这里主要代指高职大学生个人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教与学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应该发挥其固有的主体性,主动地吸取教育知识,并能够有效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往往分离较重,尤其在高职院校的第一课堂体现得特别明显。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往往在第一课堂上与教师教学很难配合。一方面,理论教学本身枯燥无味,相对晦涩难懂;另一方面,高职大学生知识基础本身就弱,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往往不知所云。这样,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性很难展开。为此,务必发动学生实践主体性,在教学当中极力调动学生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只有调动了学生热情和兴趣才有可能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其次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灵感。在教学当中以实践的现实模式克服抽象的纯理论模式。高职大学生往往是在“行”的体验上促进“知”的丰富性,在实践教学之中促进教与学的科学融合。

在学生工作层面,要在团委学生会等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学生在学生工作中彰显主体性而取得的综合素能也会直接影响到将来就业的职业发展空间。据2011年6月9日公布的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理解交流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有效的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能力,而其满足度则分别为86%和84%。而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内有61%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29%接受过自费的培训,其中14%既接受过自费培训又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还有24%的人两类培训都没有接受过。可见,大学期间主动参与各种活动锻炼的学生在毕业后会更便捷地走在职业道路前列。

在就业创业层面,发动实践主体性,带动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新局面。一方面,学校作为平台把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联系起来,推进就业工作。另一方面,就业是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双方互动和双向选择,因而毕业生自身的主体性异常重要。大学生要创新就业机会、在就业创业层面打开局面必须在实践层面创新自我主体性。在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专业技能的对口性,往往较强依托高校就业平台,但缺乏自我主体性的就业,被动地等待就业,而这一点在高职院校创业工作层面体现得更加明显。

三、提升理论创新力,夯实实践创新科学认识论模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因而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研究是以实践为基点的,以实践创新为基础。但是创新以实践为基点并不是以为认识活动不重要。实践创新同样也少不了必要的理论创新为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创新理论建设,才能提升实践创新的高度。

在实践创新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理论总结的基本理论创新活动。如前所述,在高职院校教育活动中,无论是教学、学生工作还是就业创业工作,实践活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实践层面的成果务必以理论的形式给予总结。只有在理论总结中才能发现问题,进而给予改进,从而变成最基本的创新形式,进而变成“实践出真知”。比如在教学活动中,强调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进而让其熟悉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带动第一课堂的基础理论教学。相反,如果仅停留在实践层面的动动手,没有得到科学总结和理论创新升华,高职大学生尽管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也只能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上,难以做出大成果。

在实践创新活动中以实践需求建构创新理论。除了基本理论总结外,理论创新还必须在实践需求当中稳步发展。理论作为一种认识形式也必须在实践需求的动力中发展。高职院校由于实践的基础性,也产生众多的理论创新需求,因而理论创新在高职院校也势在必行。比如在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活动当中,企业的产品在哪一方面的需求,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高职院校在哪一方面理论创新的成果。再比如在教学活动当中,众多计算机技术发展网络实践的模式下,CAD,Pro/ENGINEER等理论创新教学成果蓬勃发展。

实践创新离不开实践的基础作用,也离不开理论的重要补充。高职院校在实践创新的过程当中,必须夯实“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科学认识论模式。高职院校的实践创新过程本身也是实践作为基点与理论作为补充的统一过程,而实践的主体性把实践基点和理论创新有机地结合,进而推动科学认识论模式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陈浩凯,万学章.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贾文华.试论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6).

[4]刘平娥,唐骏,蒋爱民,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7(14).

[5]王传中.浅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

[6]曹胜利,雷家骕.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要素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04-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竞争,创新型人才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和中心,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因此,高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国家、产业还是企业层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备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要求我国产业结构要不断优化升级,创新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有助于提高产业转换速度,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为此,高校教学模式必须适应人才竞争环境的要求,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

一、相关理论概述

1. 国内外相关研究

我国有关创新型人才的研究较多,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从目前研究来看,国内学者韩丛发提出了两种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科学创新型和技术创新型模式。陈羽白等从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等,初步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刘益才对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措施,比如努力促进课堂教学与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共建校内基地、学生参与校内实训。

国外大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比较成功的经验。英国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训练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注重训练学生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辨和多学科知识交叉,是英国教育培育创造型人才的特色。美国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日本高校高度重视科研训练,让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与生产科研内部单位直接联系,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教育模式。

从国内外比较看,国外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相对比较丰富、系统一些,取得的成效也相对好一些,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以理论研究占多数,且大多缺乏实证支撑。特别是现阶段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尚缺乏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系统论的角度,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决策分析的理论依据。

2. 研究要素的概念界定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和作用机制。创新型人才主要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在本文的含义主要是指通过课程的合理化设置为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学习平台,以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累知识储备。社会实践系统是一个从设计认知目标、学习认知目标到实践认知目标的体系,通过该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情商、智商、责任感、义务感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毕业设计系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增强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的的极为重要的教学活动过程。就业培训系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主要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指导与咨询等环节。

二、机理分析

1. 研究框架

在本文中,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管理系统是其他三个系统的基础,与它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实践系统与毕业设计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实践系统与就业培训系统之间存在间接的联系,毕业设计系统影响着就业培训系统。因此,本文将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作为基本研究要素,研究几个要素之间的作用及关系。

2. 系统要素分析

(1)课程管理系统要素分析。课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课程科目配置、学习方式与课时分布。1)课程科目配置。课程科目配置是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相关课程科目,构建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科目体系。2)学习方式与课时分布。学习方式是对学习内容的安排和规划,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学习内容的三个具体阶段: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专业课学习阶段、初步科学研究训练学习阶段。学习内容的不同,课时分布的多少也有所不同。3)学习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吸收能力、内化能力、应用能力。考核学生的能力不仅要看一个人掌握多少知识,还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并体现在其对周围事物的洞察、理解、应变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上。

(2)社会实践系统要素分析。“认知只有付之于实践,才具有彻底的意义。”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系统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调查活动、毕业实习等环节。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通过对课程设计的合理组织和实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目标、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考核评定等方面。a.课程设计的目标。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包括从基础理论的确定到选择具体程序、方法的整个过程。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b.课程设计的内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传递,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c.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可以直接巩固和提升前期课程设计的成果,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老师评价、观察评价、交谈评价、问卷评价以及作品展示等。2)调查活动。调查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生产调查等,其主要形式是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对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和评定,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领会和掌握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切实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毕业设计系统分析。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论文的写作、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1)选题。毕业论文的题目要来源于生产、科研、教学、实验等实践中,难度要适合本科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论文的写作。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该鼓励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主见,并鼓励大胆实践,提倡多角度考虑问题和尝试用多种不同方法解决问题。3)论文答辩。答辩时要体现出论文的内在逻辑,注重仪表礼仪、声音清晰、回答问题正确、流畅等。4)成绩评定。判断大学生的毕业设计有否创新,主要看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是否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是否应用了一些新方法、新手段来解决问题,是否取得一些新成果。

(4)就业培训系统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高校应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文的就业培训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咨询与指导。1)相关技能培训。相关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职场中所需的基本技能如计算机操作、外语的应用、写作、表达、活动组织能力等技能的培训。培训可以提高大学生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专业人士指导。高校可邀请大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职业指导专家、优秀校友、用人单位的代表等专业人士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加深学生对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和对用人单位的了解。3)就业指导与咨询。高校应考虑国家就业政策的变化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开设多种形式就业指导课,帮助大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对职业有准确的定位,从而为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概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系统――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的内涵并进行了要素的系统分析。本文的研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未对该系统的要素进行量化研究,进而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和作用程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以上四大要素,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本文未做探讨,在未来研究中,将给予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01).

[2]罗方清.基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04).

[3]徐雪.加强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04).

[4]邹向荣,杨亚俊,邵正隆.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

[5]洪月华.毕业设计中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9(01).

[6]孔繁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7]孟庆勇,陈楠,于淼.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跨世纪,2008.

[8]郑艳.基于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02).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篇3

关键词:创客文化;创业教育;教W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46

0引言

自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概念,创业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十指出的“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系列政策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创客文化”对创业教育的意义

所谓“创客文化”就是指在创新精神指引下,每个人都可以像发明家一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将自己的创意转变为现实。近年来,“创客”们不断升级为引领全球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已将“创客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欧洲许多国家的高校已经引入配备先进数字制造工具的“创客空间”。2015年1月在国务院会议时总理也专门提出要“培育创客文化,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1.1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重点就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发展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系统地、科学地、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学习实践的潜能,所以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必须紧密联系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实际,培养具有择业能力、创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成为产业升级的有力支持。

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可以有效的将高职教育由单纯的课堂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在“创客文化”氛围下的动手实践课程。在“创客文化”背景下,将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培养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将极大的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影响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也就水到渠成了。

1.2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是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有效保证

当前高职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一方面,生源减少,院校扩招,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经初步显现;另一方面,市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断发展,提升品牌专业、师资力量、管理效能、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原来的课堂教学已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将“创客文化”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有效提高品牌专业的专业特色;在“创客文化”特有的体制机制下促进教师动手实践能力,有效的提升教师队伍的“双师型”比例;把“创客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将化被动管理为主动发展,有效提升院校的管理效能;由普通师生转变为“创客”,师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必将大幅提升,这一切的转变都正是顺应社会潮流,提升院校竞争力的表现。因此,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是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有效保证。

1.3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除了注重技能培养还应注重通识教育、情商和财商培养,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生相比在理论学习能力上相对较弱,但他们乐于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因此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转变角色,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实践的“创客”,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施展个性特长和挖掘潜能,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在市场竞争中立足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围绕人才培养,推进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提出在“创客文化”背景下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对于更好的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化,促进高职院校由传统的“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对于高职院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创客文化”与创业教育融合研究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核心力量之一。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强调教育本身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基础知识、创业实践技能等方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首先着眼于创业教育课程中,其次还要贯穿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最后还要体现在实习实训的教学和课外的社会实践之中。

第一,创业教育要与“创客文化”相融合,就必须以创新教育为轴贯穿于创业教育与“创客文化”之间,让“创客文化”、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创客文化”是无数个个体实现自己创意的一种现象,其核心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体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开发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可能的未来企业家为最高目标的教育。可以说,创业教育与“创客文化”的关键点都在于创新教育,皆因创新教育的实现为基础。

第二,创业教育要与“创客文化”相融合,就必须让“创客文化”走进课堂、融入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或模拟创意实现的工作情景,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将“创客文化”融入到课程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培养领导力、执行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机会,除了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创客文化”,还应在专业和基础课程中融入“创客文化”,让学生切实感受的实际情景。课堂上的课程应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式、集体研究式、实践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第三,创业教育要与“创客文化”相融合,就必须让学生成为“创客”走出教室,将学生的创意在一定的空间内去实现,汲取创业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创业教育最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实践才能将理论知识完全内化为自己所用,“创客文化”的引入可以有效的将创意的实现成为学生实践创业知识的最佳平台。如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薛窑科研实训基地“星创天地实践班”均来自于植物保护、园艺技术等涉农专业,学生上午半天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课堂上会有很多关于奇思妙想,早晨、下午学生都在田间地头种植,实施自己的种植项目,实现自己的创意。

3基于创客文化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

根据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性较高的实际,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已不能符合要求,应当说基于“创客文化”开展开放式、研讨式、案例式、实践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效果会更好。

3.1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就课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或主要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形式。教师作为引路人,引导学生成为一名“创客”,针对创业过程中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关于创业者基本素质。学生可以假定自己是一名“创客”,需要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进行思考及讨论。之后由老师带领“创客”们将所思所想罗列与黑板,同时对照自己还需增强哪方面的技能。通过这样具体问题的课堂讨论,学生很容易将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自己已经拥有的创业者基本素质,一类是自己仍需加强的基本素质。这样学生讨论之后,不仅懂得了创业的理论知识,还将此内化为今后学习的动力。

3.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把真实案例贯穿于教学过程,从而阐述教学涉及的理论观点。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是案例呈现。这是案例讨论的准备阶段,教师根据需要事先准备好案例,课堂上可以自己讲述案例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以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展现案例并提出思考的问题。二是案例分析。案例熟悉后学生开展广泛讨论,可以通过集中式或自由式讨论,由问题贯穿讨论中心,通过讨论使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业”的含义及成功创业的艰辛。三是观点陈述。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创造自由讨论的氛围,启发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或观点具体陈述,借此调动学生成为“创客”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四是总结归纳。陈述完毕之后,教师对陈述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肯定“创客”们讨论中的科学分析和独创创意并合理引导,让学生有所收获。

3.3开放式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法是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场所,如:企事业办公室或生产车间,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察研究或亲身体验,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一是社会调研。结合创业教育的特点,教师可组织学生作为“创客”到企业一线进行调研活动。“创客”们通过亲临现场,听专业介绍、看企业资料、做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创业过程中所需的品质和技能,对实现创意的可能性进行有效评估。二是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并邀请厂方的专业人员、创业成功者上课,在企业一线环境中加深学生对创业及企业管理的理解,拉近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距离,“创客”们可以与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各自创意实现的有效途径。三是参观考察。组织学生近距离参观考察多个同类型企业。有助于学生从实践层面加深对创业的理解和感悟,了解创意应当在什么类型的平台才能实现,创意实现需要“创客”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3.4实习实践法

实习实践法就是为了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师生共同进行实操活动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在一定的实习实践环境中转变角色,成为“创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分小组对某些创意进行虚拟实现或真实再现。如通过搜集信息、分组讨论共同策划小企业创业方案;或对某个产品进行销售,进行创业探索。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这对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篇4

以就业文化为导向的育人新体系,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其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便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具体实施如下:

1.学习活动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大力加强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1)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按照部级人才培养实验区的有关要求,调整了课程设置,增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和评估自身条件与未来职业目标的差距,学会正确选择符合自己的职业,让职业兴趣、职业期望与学生本人的职业技能相匹配,以便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成立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协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协会开展系列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行业(专业、岗位)分析大赛等,推动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激发学习的动力,从根本上唤醒学生的就业自助意识,推动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3)党建“三苗计划”与人才培养规划工作有机结合。党建青苗、育苗和成苗计划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机结合起来,分期、分批、分阶段地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使学生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很好地形成合力。

2.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大力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开设医药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课程围绕“自我突破、人际影响、高效团队”3个模块,着重介绍提升就业能力的自我效能、情绪管理、创新能力和职业礼仪等10个职业素质,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2)成立生命阳光协会。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增强就业能力,挖掘创业潜能,特别成立生命阳光协会,定期举办相应的活动,比如“班级文化风采大赛”、“厚怀学堂”人文精神系列讲座、“读百本(部)好书、吟百首好诗(词)、唱百首好歌”等。(3)加强文化进社区活动。与广州市黄埔区鱼珠街社区合作,创办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举办送文化、医疗等“四进”社区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等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将人文活动“内化”为人文精神。(4)教学改革为就业创业服务。为了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生科院自2004年开始探索实践教学改革,设计了跨课程综合性实验的建设方案,旨在理顺实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研究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的顺利就业或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实践锻炼与就业活动相结合,大力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1)加强了就业教育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介绍就业技巧和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招聘会,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2)丰富了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以学校科技文化节为主题,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科技活动,比如参加“挑战杯”、“昆山杯”、U势界”以及到企业体验企业文化等。(3)培养了创业精神。成立了学校首个大学生创业中心,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选拔具有较高科研潜能、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组成创业团队进入创业中心进行孵化,选择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悉心辅导,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进行自主创业。(4)提升了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设了两种形式的创新班:一种是校外形式,主要是高年级学生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学习实践并完成毕业论文,重点加强其实践锻炼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另一种是校内形式,将实验课主要放在生物制药研究所进行实践锻炼,重点加强其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实施新的育人体系取得的显著成效

1.学风建设好,就业率高。(1)学风好,考研率高。通过抓就业文化建设,使学生明确了努力方向,规划了学习和生活,了解了专业的学习特点,掌握了一些考研出国以及专业学习的基本方法,引导他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学风建设好,考研率也较高,在学校二级学院中名列前茅。(2)能力强,就业率高。由于重视就业文化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为就业实践服务的导向,与同类其他院校相比,生科院的毕业生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个深受到用人单位的赞扬,近5年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4%以上,学院多次被评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综合素质高,深受赞扬。(1)爱心实践获殊荣。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结合专业特长,开展了系列送文化、医疗等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强、素质高和乐于助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院也因此多次获得“五四红旗团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创新奖”等多项殊荣。(2)综合素质受赞扬。以校园文化为载体,通过举办班级文化等大型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一部分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便当上了单位部门的负责人,深受用人单位的赞扬。

3.创新能力强,深受肯定。(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挑战杯”为龙头,深入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使学生踊跃参与课外科技和创业设计实践活动。近六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铜奖2项,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的金奖2项、银奖4项、铜奖11项以及广东省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金奖多项。(2)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成立学生创业中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近几年来,组建了多个创业团队,其中花卉组培创业团队成功注册了自己的生物技术开发实体公司,吸引了社会投资者,市场前景广阔。(3)培养了学生的科技论文撰写能力。认真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课题设计与标书的撰写,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近年来,我院学生不仅论文多次发表核心期刊上,而且活跃各种创新论坛,例如中国药科大学举办“大学生药苑论坛”、东南大学承办的“中国大学生创新论坛”等,深受肯定和好评。

三、实施育人新体系的探索体会

1.加强就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载体。高校就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学校和社会的一座桥梁,也是使广大学生得到智慧的启迪、文明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载体。

2.加强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健康的高校就业文化,引导大学生及早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他们点亮进军职场的航标,能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吸引到学习中来,有利于挖掘其潜能,促使他们充分做好职场准备,以良好的心态走向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篇5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创新

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推进,创业教育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确认和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国家、各省市以及高校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已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客观说来,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依然存在教育内容与学生专业特长脱节、教育形式与学生主体需求割裂、教育过程与学生生活时空分离等问题。创业教育如何利用好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创业的理念与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好地助力大学生的成才发展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建构主义关注教育对象认知结构的生成机理,探讨教育过程个体与时空环境之间的互动逻辑,成为教育改革中优化教育内容以及调整教育过程的重要借鉴理论。借鉴建构主义的理念与方法,提升创业教育进路的针对性、规律性与科学性,成为创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考向度。

一、建构主义的学理释义

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构主义发展成为教育领域影响最深远、应用最广泛的心理学理论之一。建构主义通过对个体原有知识经验、学习环境、文化情境等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教育对象知识与技能的建构生成过程,为教育的科学展开提供了相当有益的借鉴。学者们或者着眼不同研究需要,或者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或者基于不同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建构主义的理论内涵以及拓展其研究视域。建构主义核心理论观点如下:

1.学习的过程以学习者内在需要为动力源泉。建构主义认为,教育过程实质就是信息的转移与吸收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从来都不可能是被动、机械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有选择性地选择信息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信息是否能够有效实现从教育者向学习者的转移,并不取决于教育者或者教育内容本身,而更多地在于学习者。教育者不断向学习者输出信息,很多信息被中断、遗失、拒绝,原因就在于这些信息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那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如何生成呢?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根据需要不断对教育信息进行筛选,与学习者需要相对接的信息就能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并转变为学习动力,与学习者需要不贴切的信息便自然成为无效教学内容。换言之,教育过程的有效推进的动力源泉并不是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或者教学内容的数量,而是学习者对信息的需求程度。

2.学习的过程以学习者知识经验为重要基础。建构主义通过对不同学习范式的学习效果进行比对发现,学习效果直接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心理学所说的前认知结构联系越紧密,学习材料就越能为学习者所认可接受;反之,则更为学习者所排斥。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学习者不是以眼前学习材料作为学习原点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而是紧密地依靠前认知结构,将前认知结构作为学习的重要基础。当学生要学习新的知识或者技能时候,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新的学习材料与前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线索,依据这些线索认知当前学习材料的意义,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换言之,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不是独立地建构全新认知结构的过程,而是前认知结构不断深化、拓展、提升的连续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教育观尤其强调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当前学习材料与学生前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创设更多的条件与机会。

3.学习过程以学习情境的建构为关键环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如表象所呈现的,只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而应该是教育者、学习者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的信息对流过程。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缺失学习情境的支持,就难以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难以生成关于学习材料的意义体系,学习过程只能是表面、肤浅的。学习情境不仅只是简单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外界环境,更重要的是学习者的社会文化环境。建构主义通过研究发现,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学习过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习与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文化和社会情境在认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1]。教育既要依据学习者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又要有意识地为教育过程创设社会文化环境支持。

二、建构主义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偏失

在国家政策以及就业形势的双重推动下,创业教育已经逐步发展为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依托创业教育,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校在深化改革浪潮中的适应力逐渐上升为教育领域的共识。在此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日渐完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低效教育以及无效教育等现象依然存在。运用建构主义的科学理念与方法,观照创业教育的当前偏失,对于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改进思路必然是大有助益的。

1.过分聚焦创业学的理论教授,忽视大学生主体性需要。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许多高校迅速成立创业教育学院,统筹协调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渐成体系,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坚实的理论武装,但与此同时也衍生出另外的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学习者的内在需要以及推动学习者的主体性实践,那么学习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的。而当前创业教育恰恰陷入如此窘境。“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管理学、经济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一方面,他们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创业经历,在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中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等直观感受”[2]。创业教育过分注重“理论填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主体性实践等维度在无形中被遗失。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课程设计时候过分强调知识内容的系统性以及连贯性,向大学生全面地讲授创业学知识。但事实上,创业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纯粹学理层面的研讨学习,而必须是创业理论与实践相互映照的联结桥梁,在实践锻炼中培育涵养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创业教育未能“有意识地关注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推动大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在此过程中催生主体的主动积极性”,与建构主义关于学习者内在需要重要性的理论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弱化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效。

2.过分关注创业教育中的理论系统性,忽视大学生前认知结构。建构主义相当重视学习者的前认知结构,认为只有当前学习材料与前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联系线索,才能更好地助推学习者对当前学习材料的意义建构,但是当前创业教育的普适性取向却忽略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前认知结构。如前所述,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多地由创业教育学院牵头,整体规划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学生,不分文理、不论年级、不问兴趣,都采用“千人一面”的授课内容与教学方式。这种做法在提升便捷性的同时也催生了创业教育同质化现象。大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认知模式以及优势特长,这些都是大学生前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元素,对于他们的学习认知以及创业实践都产生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创业教育忽视了大学生前认知结构的建构规律性,缺乏有针对性地开展就很可能导致“盲人骑瞎马”的被动局面。因此,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战略任务过程中,如何将大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及兴趣特长等前认知结构结合起来,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整体联动的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3.过分强调大学生创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忽视教育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将教育情境作为学习者重要支持力量,认为学习者缺失学习情境尤其是其中的社会文化的支持,学习就很难高效有序进行下去。为此,高校应该联动家庭以及社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设坚强有力的文化支持,这是鼓励大学生将创业知识落实于创业实践的重要助推力。但是,当前还是有不少大学将自主创业作为求职不顺的后备选项,认为自主创业只是无奈之举,而类似思想在学生家长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家长不理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时代价值以及战略意义,将自主创业与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画上等号。对于这些负向的观念阻力以及文化障碍,高校还未能深刻意识到其巨大的消极作用,采取迅速有效的消解策略。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过程中更多地着眼于创业学知识,而没有很好地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构筑家校支持系统、宣传创新创业现实意义等手段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文化观念方面的支撑。换言之,创业教育如何借鉴建构主义学习情境的理论观点,强化夯实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感动力与文化基础,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革新发展的有效着力点。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理路:建构主义的视角

建构主义为高校革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崭新的实施思路,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创新的有益思考向度。针对当前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借鉴建构主义教育观的理论、方法与技巧,更具规律性、有针对性地推进深化,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效、良性、稳定发展。

1.紧扣学习需要,推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学习材料进行筛选,不能满足需要的学习材料在无形中便会被学习者抛弃。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长期实践中觉察自我认知不足或者在意识到当前学习材料重要性时候产生的。因此,创业教育要善于、勤于、乐于搭建当前学习材料与大学生需要之间桥梁,而很重要的方法手段就是推动大学生进行主体性实践。要增强大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就要让他们主动体悟这些知识在创业实践中的价值。一方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大学生深化认知理解提供实践基地。大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一线,在观摩学习中切身感受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创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觉察自身创业知识体系的局限,这是催生他们返校更加认真投入创业知识学习的有效推动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加促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变。创业教育最终是服务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以及自主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深远有效的服务,能够提升他们对创业教育的信任感,而这些都是他们激发大学生学习需要的影响力量。

2.关注前认知结构,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建构主义坚持学习的过程是前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材料的联结过程,教育必须为学习者进行“前后联系”提供线索。进一步说,创业教育不能只是单纯关注创业学的本体论知识,而应该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专业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等作为创业教育整体设计的考量因素。为此,高校必须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共生的实施思路。一是转变学校层面独立承担创业教育任务做法,实现创业教育的校院共建。除了学校层面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必选课程与选修课程,院系还应该建立与学院专业特色相适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多样化、针对性、贴专业学习的创业教育课程不但提升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生思维模式的契合程度,真正活化大学生的前认知结构,而且扩大了创业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二是重构专业教育课程理念,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学习全过程。“专业教育是创业技能培养的根基”[3]。专业教师要准确认识创业教育的教育意蕴,明确其在创新精神培育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融合不是要鼓励所有人都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而是要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在大学生认知结构中根植创新创业的基因,实现“少部分学生为主的培养自主创业为主转向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岗位创业者”[4]。

3.创设有益教育情境,构建大学生社会文化支持系统。建构主义倡导有效的学习过程必须是在强有力社会文化支持系统中进行的。为此,创业教育不仅要在大学生创业技能方面下功夫,还应该为大学生搭建观念支持系统。首先,依托校园文化载体,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高校可以设立“创客周”,每学期固定在某个时间节点集中开展创业政策宣传以及创业文化普及;可以成立创业俱乐部,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服务;可以尝试为大学生配备创业导师,建设“有温度”的创业教育;可以设计校友企业家创业支持基金,鼓励校友以实际行动帮助引导大学生有序顺利走上自主创业道路。如此等等,都能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认可创业、支持创业的校园文化。其次,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夯实大学生文化观念基础。高校可以利用新生开学家长见面会、寒暑假“给家长的一封信”、日常的家校沟通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创业教育的时代必要性。家长的支持是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的强大推动力。一言以蔽之,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兼具有学理与实践的耦合性。借力建构主义的理念、方法与技巧,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化调整,成为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业教育之间的协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范围、长时间、多举措渐进有序地推进。

作者:陈小花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6-59.

[2]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24-126.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篇6

关键词:毕业设计;工科教育;工程实践

作者简介:仇中柱(1969-),男,山东嘉祥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陈小江(1989-),男,贵州安顺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本科生。(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上海电力学院重点教改项目、2011年上海高校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94-02

毕业设计(论文)在工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把各科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强化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如今,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环节现状分析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质量不高

因为高校扩招,师生比例大幅度提高,但是根据一人一题、三年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不能重复的要求,每个教师每年都要出大量题目,客观上保证每个题目都具有高质量有一定难度;相当部分教师本身实践经验欠缺,工程经验少,科研工作开展的不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实践脱节,甚至部分题目是综述性题目。以上造成了“假题真做”、“真题假做”、“假题没有兴趣做”等等不好的现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十几年不变甚至几十年不变,题目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学生没有兴趣;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得不到锻炼。

2.毕业设计(论文)全部由教师拟订题目,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以往的热动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课程设计的题目都是由教师出题,这些题目都是教师比较熟悉的,加上每年都要出题,题目都会有所相似。学生这时就找来学长以往的设计资料,大大简化了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量,也就达不到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效果。此外,教师出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难度也有差异,这就造成学生选题比较集中的现象。教师指导很多学生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量大,且效果也不好,同时学生间抄袭的现象也会存在。

3.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的矛盾

大学四年结束,学生意味着就要走向社会,找工作成了大四学生最重要的事情。这时候就有单位到学校招聘,一些学生忙于面试和找工作,从而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投入不够。而用人单位这时候招聘,看不到学生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主要看的还是学生三年的学习成绩,这也就让学生觉得毕业设计(论文)是找到工作后的事,从而轻视毕业设计(论文)。这时候,找的工作的学生只等顺利毕业到单位报道,毕业设计(论文)能混过毕业就行,可见用人单位提前到校招聘,忽视学生最终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让学生满于现状,不思进取,也就缺少了最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机会。

4.学生对大学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设计(论文)不够重视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大学学习还是停留在应付考试上,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待每门课都是只求通过考试,学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也只是当成一个大型作业,教师都会给过,从而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与此同时,学生靠考前突击,通过考试的心态造成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缺乏广泛的认识,课后学生也没有兴趣去了解电厂实际生产过程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就没有疑问,也就难有创新的想法,也就不会去解决问题,这也就是创新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的原因,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很不利的。当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是优秀的,他们有对知识的求知欲,对毕业设计(论文)也有兴趣,然而其中的学生缺乏做课题的经验,虽然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已经确定,但具体到该怎样做,学生还是不知道如何开展。这些问题都是现实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办法

1.实践中寻找课题,努力做到“真题真做”,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中寻找课题可以从电厂等单位的生产实践,也可以从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提炼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性,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举出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的例子,或是电厂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扩展到应用本专业知识的领域中,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全面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在有了兴趣之后就会主动去查找相关的知识,只有当专业知识全面后学生才会有疑问和想法。学生有了疑问后才会产生新的思路,这样就为寻找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打下基础。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导师制或教师的科研项目,跟着教师做科研,通过做的过程不但学到专业前沿的知识,同时也了解做课题的过程,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这一过程也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路,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学生自拟题目机制,提高学生参与度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来源打破以往只有教师指定的惯例,分为教师制定和学生自主选题(教师把关)两种情况。学生自主选题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自拟题目,然后教师对题目的方向、工作量和难度等方面提出建议,进行把关,最后确立题目,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设计(论文)题目商讨建立机制。体现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科组成立学生自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指导小组,学生填写《自拟毕业设计(论文)申请表》,在指导小组学生的申请表把关提出修改意见后进行完善,最终确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体现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3.设立探索创新型题目

采取鼓励和引导措施,鼓励和引导教师设立或学生自拟探索创新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教师制定和学生自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划分成“探索创新型”、“理论研究实验辅助型”、“实验研究理论辅助型”、“工程设计型”、“工程实践型”等类型。对于每种类型的题目都要强调重视创新和工程实践的内容,并提出针对不同题目的不同指标要求。

4.改进成绩评定方案

成绩评定方面,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教师设立或学生自拟探索创新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出创新和工程实践具体指标要求,建立不同类型课题的成绩评定方案具体要求。

三、取得的效果

现从几个典型例子来看以上措施取得的效果。比如上海电力学院热动专业2009届郭爱同学的毕业设计题目“300MW循环流化床的床温控制”是从上海西屋控制系统有限公司承担的工程任务中提炼出来的。为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上海电力学院、上海西屋控制系统有限公司、郭爱同学签订了三方协议,由上海电力学院和上海西屋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分别指定一名教师和工程师作为其指导教师,郭爱同学参加了工程实践,完成了自己的论文,既对该工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积累了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为就业奠定了工作经验基础。

再如,2010届董振同学的毕业论文“蜂窝汽封流场及泄漏特性的计算”,2011届刘彬同学的毕业论文“国电铜陵电厂600MW机组锅炉排烟热损失原因分析及对策”,他们的毕业论文题目都是从指导教师的横向科研项目中提炼出来的,企业也为这名同学指定了指导教师。该同学参加了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既完成了教师的科研项目,又帮助老师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同学自己既完成了毕业论文,体验到了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愉快,还积累了工程经验,实现了毕业论文活动的三丰收。

在自拟题目方面,典型的例子是2010届王伟同学、张雷同学、陈明同学。他们三人对一种既能发电又能作为普通外窗的“光伏窗”技术很感兴趣,就向老师提出毕业论文准备研究该技术。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围绕该技术的三个不同角度,自己拟定了“建筑光伏一体化组件透过率优化的研究”、“建筑光伏一体化组件的朝向适应性研究”、“光伏窗气候适用性研究”三个题目,分别研究光伏窗在不同透过率、不同气候条件的城市、敷设在不同朝向的墙体时的节能特性进行研究。因为是自己拟定的题目,学生的兴趣很浓,毕业论文工作都完成得非常好,还制作了光伏窗样机。

采取了以上改革措施以后,上海电力学院热动专业2009、2010、2011连续三届85.2%以上的毕业论文题目为工程实践类题目,53.3%以上有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企业的技术问题背景,自拟题目在4.8%以上。通过以上改革措施,增强了同学对毕业论文的兴趣,同学们得到了工程实践锻炼,为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毕业的质量。

四、结束语

创新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旋律。大四学生在临近毕业时,由于就业压力比较大,学生们在忐忑不安中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不够,积极主动性差。通过上述的改进,积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实践环节上锻炼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提早为毕业设计(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探索新型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在教师的帮助下自行选题,激发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积极主动性,从而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达到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雪景,魏立明.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128-129.

[2]彭熙伟,王向周,郑戍华.关于提高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15-116.

[3]陈志贤.工科院校毕业设计现状分析及对策[J].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1,(12):85-86.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篇7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明确指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是:“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三层含义:一是该专业毕业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要有电影、电视等剧本创作的能力,三是要有文学艺术方面的基本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根据教育部人才培养目标,新建本科院校要量身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不与教育部戏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又要有自己的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拓宽专业口径,从课程体系及课程模块上打好基础,造就“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二是密切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确定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攻方向,有别于其他院校,进而来凝练专业特色;三是戏文专业生源均为艺术生,文化课成绩较差,基础薄弱。而本专业的研究对象是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化现象,如果没有深厚的综合文化素养,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就很难深入。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极有必要设置相关加强学生文学素养和创作基础技能的课程。

二.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

戏文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文化课基础薄弱,对理论学习具有畏难情绪。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但专业理论课教学又往往比较枯燥单调,因而,传统的理论课讲解并不能充分调动戏文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有必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一是除了对基本概念理论、重要知识点讲解要详细、深入浅出适当拓展外,还要适时采取案例教学法。比如讲授长镜头的概念时,将当下比较流行的电影中的长镜头作为案例给大家讲解,通俗明了;比如讲授《中国戏曲史》时,由于学生对昆曲的曲牌、宫调等戏曲专业知识并不是很了解,可以结合戏曲界比较关注的青春版《牡丹亭》中的几出,用抢答的方式数某一曲牌出现的次数,不同宫调和不同曲牌之间的区别,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二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张嘴、一支粉笔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容量大,内容丰富,以声音、色彩、画面等相互配合,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具有重要作用。三是要给学生预留充分的创新思考的空间,理论课教学时可以留一些悬念,引导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专题发言,营造自主学习课堂氛围,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四是由课堂讲授延伸到课外研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列出较为丰富的课外参考书目和参考论文,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研究,初步培养他们的学术能力。

三.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考试改革相结合

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传统的考试方式是一张试卷定成绩,学生在考前临阵磨枪,一番紧张的突击后获得一个好成绩。这种考试方式对于实践性教学较强的戏文专业来讲,并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例如,《剧本创作与实践》是戏文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影视剧写作技巧与实践训练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该课程重点在于对学生剧本格式的讲授与剧本各个元素、写作技巧等写作实践的训练。这门课程如果采取传统的一张试卷考试方式来进行理论检验,就无法突出本门课程以剧本写作为核心的检验目标,使得平时授课的讲练环节与现有的考试环节严重脱节,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授课的有效性。因此,基于这门课程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对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试。比如,采取“自创剧本考试”的方式或者“平时成绩+剧本创作成绩”的考试方式,既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自由发挥,又让他们在舞文弄墨之中感觉到学有用武之地。此外,戏文专业的其他核心课程,例如《表导演基础与实践》、《视听语言》、《摄影摄像技术》等都绝非简单的通过一张试卷考试的形式,就能够来检验出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质量。因而,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考试改革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成绩。

四.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由于戏文专特别注重实践,无论是实践课教学还是在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如果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单纯的掌握理论知识而不具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人才的培养是失败的。因而,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大文科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例如,该专业核心课程《表导演基础与实践》的教学,就不能拘泥于理论讲解,要将学生的实践教学搬到课堂,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体现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学生自创的剧本,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将之排演成DV短剧。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还锻炼学生的编剧能力、导演能力、表演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和兴趣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和创造的快乐,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情感。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篇8

【关键词】文化产业 大学生创业 商务日语专业

随着目前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时刻突出。而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 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总书记在十报告中就指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开发的产业之一。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因此,鼓励大学生去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创业也将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契机。

然而说到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创业,总会让人觉得这只与艺术类大学生有关,而非艺术类大学生却对此无缘。本论文主旨:在文化产业领域,如何对非艺术类的商务日语专业学生进行的创业培训研究。

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专攻日语,平时经常接触到日本文化。而日本又是众所周知的文化产业大国,日本的动漫产业更是其中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很多日语专业的学生就是因为喜欢日本动漫才选择日语专业的。因此教师更应该利用这一契机,借鉴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启示,将它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相结合,鼓励商务日语专业学生在文化创意领域进行创业活动。

一、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取得经济效益,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扩大国家影响,打造国家形象及本国产业品牌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成为在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世界政治与经济中的地位也越加受到重视。虽然近年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由于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中国的文化产业中仍然存在很多有待开发的领域。中国如果想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就必须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

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采纳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等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而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在文化产业中引入企业管理体制。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国营文化事业体制的改革,这些改革虽然打破了以往的“铁饭碗”,但是却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遇。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吸引着许多大学生创业者,全国各地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北京市东城区现在一共认定了10家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被称为“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南京、江苏、上海、吉林、枣庄等地也先后成立了“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学生们在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中积极创业,不断积累创业经验。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我们更应该积极借鉴“文化大国”日本的成功经验,对学生进行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自主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深厚的基础,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二、如何在文化产业领域创业

目前,国内专家对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分成两类:一类是纯理论研究,另一类是实例论证。其中文化产业中包括的表演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从内容上来看专业性强,技术性要求也都很高,这些都让非艺术类学生对文化产业望而却步。但是与中国的文化产业相比,日本文化产业则更加宏观,从事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专业性与技术性也不似我国这样强。根据资料显示:日本的文化产业又被称为娱乐观光业,如今占日本国民经济总产值10%以上的日本文化产业中当然也包括了这些影视制作及放映、展览、音乐及戏剧演出等专业性比较强的产业。除了这些之外,还包括为普通民众提供健身与休闲的娱乐业以及旅游观光业等。

将这些专门为普通民众提供休闲娱乐以及旅游观光的服务产业纳入我们的思考范畴,借鉴日本的这些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日本的文化产业为实例对非艺术类的商务日语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则是商务日语专业教师应该思考并且着手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有机结合商务日语专业课程与学生创业课程,进而提高日语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两专业师资队伍的共同建设,达到学生专业课程与自主创业能力共同提高的目标。为此,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商务日语专业教师主要负责收集并调查日本的文化产业实例,应特别注意所收集的实例专业性不能过强,必须符合商务日语专业等非艺术类学生能够工作的原则。

2.商务日语专业教师与学生创业课教师共同研究所收集的实例,将它与创业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并且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在孵化器内进行实践与创业活动。

3.向学生讲述日本文化产业实例时,可以两专业教师合作,采用日语授课形式。这样既可以完成创业课教育内容,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日语水平,一举两得。

黑龙江工业学院设有黑龙江工业学院大学生自主创业孵化器,孵化器以学生社团自主活动为主。在校学生可以在孵化器内将课堂所学内容以及自己由此产生的创意进行社会实习与实践,从而有效促进高校课堂理论成果向产业化转变。教师对学生社团活动起理论指导作用。

本论文主张:将以“实例论证”为研究手段,由商务日语专业教师收集、调查日本的文化产业实例,将收集到的实例与学生创业课程的教师共同研讨,将它有效地融入学生的创业课程中,以这些实例启发学生,使其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创意,在孵化器内实践这些创意,将它成果化、产业化。

三、商务日语专业在文化产业领域创业的前景

以日本文化产业为实例,对商务日语专业等非艺术类学生进行文化产业领域的创业教育,其前景及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能够转变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创业思维,扩大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创业范围

在文化产业方面,日本的成功值得中国借鉴与学习,因此在促进学生学习日语的同时,加强对于日本文化以及日本文化产业的学习,增设与之相对接的课程。通过借鉴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以日本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为实例,结合本国本土文化,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研究产业与本国文化的关系,加强对在文化产业领域自主创业的理解,转变旧的创业思维,扩大自主创业范围,提高就业率。

(二)能够促进高校的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完善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

当今我国各大高校都在创业领域的教育中加大了授课力度,非常重视学生将就业创业的理论教学与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并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为了突出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创业特色以及创业能力,商务日语专业课程的教师就更加应该积极地与创业课程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努力改变两个专业各自为政、各自为教的现状。本论文的另一价值就在于能够促进专业课程与学生创业课程之间的结合,两课程教师通过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从而达到完善高校的创业教育目的。

四、结论

文化体制改革不但为中国古老的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还将我国的民族文化推向了市场,推向了世界。但是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较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还很小,现阶段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大学生更应抓住这一有利现状,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开动脑筋,积极创业,大力发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将大学生创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因为如今的大学生群体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的巨大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大学生成为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主导中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将大学生这一新生力量引入文化产业后,必将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带来蓬勃的生机。而大学生也将在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自己喜欢的位置上发挥更大的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有广,盛蓓蓓.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战略及其实施[J].国际贸易,2008(10):32.

[2]王波,周振伦,周波.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05):1-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