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机电一体化职称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0:54

机电一体化职称论文

机电一体化职称论文篇1

关键词:《医用化学》;类比现象;类比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82-03

我国的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目前的状况是从理论到实践仍处于不断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和新的教学理论的发展阶段。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最能深切体会到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和教法确实已不适用于高职教育,更不要说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仅从高职院校生源的角度来看就有高中理科生、文科生、三校生等,呈现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巨大差异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教学理论到教学方法都必须全面调整和创新。如何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目标,尤其是在学生难学、不重视的基础课上更显得突出与紧迫,笔者在化学课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认为类比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类比法,本意是根据两个或者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相似或者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显然类比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推理过程[1]。类比教学法则是用学习者较熟悉的知识、经验或技能和学习者一时难以理解的新知识做联想、比较从而达到由此及彼的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是类比法思维的一种具体应用。因此,类比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本体和类体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某些属性,并且类体是学习者较为熟悉的事物。

一、化学教材中的类比

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已远远超越了我们能直接感知到的自然世界,尤其是微观领域。纵观科学发展史,不论是科学家们的探索与研究,还是科学家要说明、表达某种思想,或是描述某种事物,都会用到类比法。1906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可是原子本来就很小,现在要说明它内部复杂结构,可想在当时是何其难。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像一个太阳系,带正电的原子核像太阳,带负电的电子像绕着太阳转的行星,于是科学界就把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也称之为“原子行星模型”。这里把宏观的可以看得见的行星和微观的看不见的原子作类比,这样让人们很容易理解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再如,近代化学为了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而引入了电子云的概念,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是不能预言它在某一时刻究竟出现在核外空间的哪个地方,只知道它在某处出现的机会的多少。人们为描述、说明它的这种特点就用小黑点的疏密来表示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几率,小黑点密处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大,小黑点疏处几率密度小。可这个形象是三维图像,用二维平面图像来表征它,总显得不那么直观,如何能让人们正确地认识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分布的几率密度分布呢。类比法显示了它的好处,用人们熟悉的云雾做类比,这样使人们很容易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云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形象:疏密不同的,形状各异的立体图像,不同之处是电子带负电,云雾不带电而已。于是,科学家就把核外电子出现的几率分布直接称为电子云。再如,手性分子是化学中结构上镜像对称而又不能完全重合的分子。碳原子在形成有机分子的时候,4个原子或基团可以通过4根共价键形成三维的空间结构。由于相连的原子或基团不同,它会形成两种分子构型,这两种分子拥有完全一样的物理、化学性质。但是从分子的构型来看,它们依然是两种分子,这种情形像是镜子里和镜子外的物体那样,看上去互为对应,由于是三维结构,它们不管怎样旋转都不会重合,就像左手和右手那样,我们称这两种分子具有手性,又叫手性分子。显然,化学上应用了类比的方法,来定义手性分子。那么手与手性分子到底有何相似性,就是实物与镜像不能重叠。生活中每个物体都有镜像,但不是每个物体都不能和其镜像重叠,只有手这样的不具有对称面和对称点的实物才是实物和镜像不能重叠。用手性来定义具有结构上镜像对称而又不能完全重合的分子的这种特性,也是因为人人都有双手。手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随时可拿来观察与比较的实物,且左右手互为实物与镜像的关系,因此才定义为手性分子。可见,类比能让事物的表达既简单又容易理解。

二、化学教学上的类比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亦可选用恰当的类比,使学生能快速、准确地理解教材知识,同时还可达到启迪思维,建立广泛知识迁移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策略的目的。在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知识时,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步骤方法。纵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它们的宗旨是统一的:唯一的名称对应唯一的物质,并且名称中要体现出有机物的结构特征。规则大致是相似的。如何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系统、全面地掌握所学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呢?可联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给人的命名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可比性,教师在讲解时先从中国人的起名习惯谈起,再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做比较,让学生明白我们给事物命名时的习惯,再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并且让学生知道科学上的规则的制定不是由哪一个个人或者组织任意规定的,而是由相应被科学界认同的相应的权威机构规定的。一旦制定了某一规则,其他的个人或者国家都按照此规则执行,当然由于文字的不同,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文字特点制定在本国适用的规则。我们现在学习的在机物命名就是我国根据我国的文字特点制定适合中文的系统命名法。例如,我先问学生,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是否想过自己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谁给你起的,能否给自己改名字,改名字的原则是什么。这些学生最熟悉的现象让学生明白,给人起名字就是做为这个人的代表符号,但是起名的规则却是根据文化传统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不是可以随意地起名字;让学生明白人们在表达描述事物时要有规则的制定,好的规则是名称中要体现出事物的关键物征信息,正如中国人的姓名规则是第一个字做为姓氏,然后是第二或第三个字是排行,才有了族谱这一中华文化的特殊奇葩,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的祖先是怎样演化而来的。孔夫子的第七十二代后人能够知道自己的来历,也就不奇怪了。这些都是依赖中华文化有的姓氏制度才能得以知晓。它在生物进化学上也有积极的意义,就是避免近亲结婚。这些知识的旁征博引,不但让学生明白了人类命名现象背后的逻辑与科学,还能启发学生对生活现象观察与思考。但是,我们的姓名规则和有机化合物命名还是有严格的区分,再以重名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做为人的唯一代吗。我们的姓名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有效管理国家的公民,国家公安部给每个公民起了唯一的名称―身份证号,让学生明确身份证号中每一个数字的含义,使学生最终清楚给事物命名的较科学的规则应当是唯一的名称对应唯一的事物,名称中要体现出该事物的重要的属性信息,然后再来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这样类比,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的教与学做好了知识迁移的知识准备。实践证明,学生在以后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的学习中,都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再譬如,在讲杂化轨道理论时,学生对杂化轨道理论较排斥,因为学生在结构理论中已经学习过原子轨道理论,现在学习有机化学又来一个新的轨道理论,相互纠缠在一起难以理解。为了让学生较好地接受这个思想的转变,本人尝试着用学生相对较易理解的政治学理论来类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俄国的十月革命的经验,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的伟大正是较好地将马列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并创立了自己一整套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理论,于是便有了“思想”这一共产主义理论的新内容。同样,原有的结构理论已不能很好地解释有机化学上的现象时,必然会有新的理论产生来补充、完善甚至取代原有的理论,这也正是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普遍现象和正确的逻辑。这样的类比,让学生一扫原有理论对学习新理论形成的干扰和迷思,激发起学习新理论的冲动。在给学生讲解电子效应时,笔者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原本是用来指人类活动的普遍现象的名言作为切入点。这一名言所说的社会现象和所包含的哲理是两个相距太近的事物必然会产生互相的影响,然后引申出这一现象在微观的分子结构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即同一分子中相距太近的原子之间会存在相互的影响,并进一步引出电子效应的概念: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原子或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使电子云分布发生一定程度变化的现象称为电子效应。将微观的难以理解的结构理论用学生能很好理解的社会现象做类比,使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化解教学难点于无形。

三、结语

总之,当我们面对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时,可选择类比教学法。恰当的类比,能使同学们把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联系、比较,从而理解新知识。教师在选择类体时要注意类体与本体确实要有相似性,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正迁移,避免负迁移的产生,使我们的教学难点成为促进学生思维拓展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职称论文篇2

认真学习上级人事精神,继续以区教育局人事科精神为指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自我培训的实效性,从而将本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在原有水平上完成得更为规范。

二、工作目标

(一)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努力开创人事工作的新局面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为重点,努力把握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精髓,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人事工作,探索规律,开拓创新,增强工作责任感,强化服务认识,加强作风建设。

2、加强业务学习,提升管理水平。认真学习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开拓视野,丰富信息,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办事高效、规范的工作管理机制。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1、继续推进用人制度改革,严格规范操作程序。一按核定的教职工编制,规范设岗;二按教师自愿报名公开竞聘,学校考核,决定聘用,签定聘用合同;三按双向选择的原则,学校为被聘教职工提出聘任工作;四经双向同意,与被聘任的教职工签定聘任合同;五是做好聘后的考核工作。

2、加强青年教师“一二三培养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期初制定青年教师成长的指标任务,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及具体实施措施,期末对他们进行考核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规范档案管理工作,使我校的档案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宣传工作服务。 做好本学期学校文书的归档工作,严格按要求保管、借阅档案;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创建工作中资料的整理。

(四)搞好职称评聘、考核、管理,主动推进职称改革

1、强化岗位认识,搞好岗位设置。加强调研工作,学习兄弟学校职改工作的先进经验,推进专业技术职务科学设岗、按岗聘任。加强聘后管理考核工作。通过岗位设置,形成专业技术队伍合理结构,促进学科发展。

2、做好专业技术的职称评聘工作,提高工作水平。不遗余力的宣传职称改革等方面的方针、政策,继续研究制定切合我校实际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件,正确把握好职称工作的导向。把职称评聘工作作为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其成为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激励机制。

(五)保质保量做好人事日常工作。

1、人事调配、干部晋级、日常考勤、职工离退休、奖惩。

2、工资调整、临时工管理、技工培训、劳动保护等。

3、教师资格认定、教师职称培训、教师评优报奖。

4、做好人事档案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模式工作;

5、完善学校教职工信息库工作。

三、大致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

2、与教职工签定聘用、聘任合同,新教师签定雇佣合同。

3、新教师填写干部履历表、建立个人业务档案。

4、学校本学年基本情况上报。

5、教室领导津贴报批。

6、上报教师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奖励情况。

7、对教职工信息库中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修改、完善。

8、电子邮件的收发,上级来文登记、归档或分发到有关科室阅办。

9、出缺勤登记、统计汇总。

十月份:

1、组织教师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

2、教师职称情况统计。

3、对晋升职务的教职工进行调资。

4、两年一次的正常工资晋升。

5、填写教职工工资变动表。

6、电子邮件的收发,上级来文登记、归档或分发到有关科室阅办。

7、出缺勤登记、统计汇总。

十一月份:

1、组织教师参加省职称外语考试及苏州市职称外语考试。

2、08年上半年职称计算机报名。

3、教师个人业务档案整理。

4、完成教育局每年一次的人事年报和工资年报。

5、电子邮件的收发,上级来文登记、归档或分发到有关科室阅办。

6、出缺勤登记、统计汇总。

十二月份:

1、教师个人业务档案整理。

2、全校教职工的年度考核及评优工作

3、电子邮件的收发,上级来文登记、归档或分发到有关科室阅办。

4、出缺勤登记、统计汇总。

一月份:

1、教师学期考核工作。

2、电子邮件的收发,上级来文登记、归档或分发到有关科室阅办。

3、出缺勤登记、统计汇总。

机电一体化职称论文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调度中心;组织行为学;群体动力学

一、前言

电力企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电力调度机构是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指挥中枢。由于电力系统运行必须遵循保持发电和用电实时平衡的客观规律。因此,国内外在推进电力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对电力调度机构的职能调整都高度重视。职能的调整导致调度机构的组织、人员配置以及相应的工作流程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优化,以确保调度机构能够有效履行其变化的职能,从而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本文提出基于群体动力学的电力调度中心组织结构优化配置理论,并基于该理论对国内某特大城市的G市调度中心的组织结构优化过程进行分析,重点是要实现三个整体目标:一是实现电力调度中心职能的变化。二是顶层设计要有预见性。三是变革过程要平滑过渡。

二、基本背景

电力调度中心的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变革课题,涉及电力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充满挑战性。这一课题在国内外尚属于研究的起步阶段。究其原因,在于调度中心的组织变革的驱动力来自于物理电网复杂度的增大以及调度中心核心业务职能的变化。例如,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一些电网调度中心或系统控制中心,由于市场化改革的推动,电网调度中心的业务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电网控制中心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随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法国等国家的一些电网调度机构,由于职能变化较少,机构即相对稳定。而G市调度中心所管辖的电网发展很快,售电量相当于国内某些省电量的几倍,且城市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等关键性指标已超越纽约等国际大都市。有鉴于此,2012年G市调度中心升级为省级调度中心,在职能上发生重大转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笔者自1998年起,在调度中心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16年,深刻体会到仅依靠平衡记分卡、SWOT分析等某一、两样管理学工具,进行组织结构变革等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调度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探索长远、可持续提供支撑的体系化理论。

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应当引入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学”开展相关工作。本文采用组织行为学中的群体动力学方法,研究电力调度中心的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变革。与之类似的是,调度中心的电网分析计算,正是有了矩阵理论的体系化支撑,才能有了长远发展的生命力。如下图1所示。

三、群体动力学概要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致力于理解、解释、预测和改变在组织情境中发生的人类行为的研究领域。它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等院校的研究生课程,理论体系非常庞大,详见文献[1-4]等。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是组织行为学的分支之一,是研究群体变革的重要理论体系。群体动力学研究的是群体的本质,即影响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变量、结构。

本文提出,将群体动力学的五阶段模型(five-stage model)、间断-平衡模型(punctuate-equilibrium model),用于电力调度中心的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优化。

五阶段模型给出了群体发展所经历的5个阶段:形成阶段。激活团队,从外部引入新成员,并使成员互相了解、试图建立规则,逐步明确新职能;磨合震荡阶段。成员与领导者之间互相磨合,有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冲突。在此阶段建立了新的组织机构;规范阶段。群体成员发展出良好紧密的同事合作关系;运作阶段。群体高效率合作,完成任务。中止阶段。群体目标实现,解散后进入下一轮变革。

与之相匹配,间断-平衡模型是指,在5个阶段中,群体还要不断经历两个时期,前一半时间是平衡时期,群体制订了计划但完成不多,主要是试探并积累经验。而后一半时间,由于接近最后期限,成员就要变革以保证完成群体任务。在此过程中,群体结构(Group structure)不断调整,逐步平滑过渡。该理论的一个典型例证,就是无论团队有多少时间来完成任务,都有成员会等时间过了一半,才开始“如梦方醒一般”全力工作。

四、基于群体动力学的调度中心组织结构优化

(一)基于五阶段模型的调度中心变革

由于电力调度指挥工作的连续性,为保证电网的安全,G调度中心的组织结构变革采用的是组织行为学中的渐近式变革(incremental change),保持连续性和平滑过渡。该过程可用下图2表示。

基于五阶段模型,广州调度中心向省中调的变革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形成阶段。传统G市调度中心只是地区调度,没有电力电量平衡、电网稳定控制等职能,在提升为省调度中心后,职能发生重大转变。调整后的新职能是:接受网调的调度指挥;组织制订系统运行的管理制度、指标体系、评价考核标准等,组织开展系统运行统计分析与信息;对发、输、变、配、用电设备并网的系统运行管理;系统运行计划管理,组织协调主配网系统运行计划;系统运行的安全风险管理和稳定管理;二次系统的归口管理等等。

G市调度中心打破以往只招收大学毕业生和基层人员的传统,从各省中调(内部招聘方式)、发电厂和设备厂家(社会招聘方式)等引进高级人才12人,从而激活团队,带动G市调度中心全体人员观念转变和能力提升。

(2)磨合震荡阶段。在组织结构调整过程中,充分留足团队磨合空间,并围绕风险、计划、并网、调控、评价五个管理开展工作,完成了新的11项工作细则、80项业务指导书的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在三道防线建设过程中,循序渐进,由少到多,先独立组织完成广南、增城稳控系统技术改造工作,再逐步实现对三道防线运行管理的整体把控。

在此阶段,G市调度中心建立健全了新的组织机构,整体调度中心下设10个科,分别是运行方式科、主网调度科、发电调度科、配网方式科、配网调度科、继电保护科、自动化科、通信科、技术经济科及综合科。其中,主网调度科和配网调度科分别下设一个班:主网调度班和配网调度班,自动化科下设四个班:调度自动化班、配网自动化班、变电站自动化班和信息运维班。

(3)规范阶段。G市调度中心群体成员发展出良好紧密的同事合作关系,高度协同,完成了发电调度管理等10项制度、84项流程编制及宣贯,基本建立了适应中调管理职责和业务的制度群。经过上述过程后,G市调度中心新的人员配置共有职工149人,从人员结构情况来看,在学历方面,研究生及以上学历43人;本科学历80人;大专学历18人。在职称方面,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39人,初级职称49人。

(4)运作阶段。G市调度中心调度关系调整历时2年,分4批次的将D市电网输变电设备、发电设备调度管辖权全部交接完毕,转入全面独立调控。从数字上可以看出交接量的巨大:共涉及500kV主变14台,220kV变电站44座,220kV线路110条。

(5)中止阶段。G市调度中心目前还不需要进行下一轮的变革,因此暂未有此方面工作。

(二)基于间断-平衡模型的群体业务建设

在上述各阶段中,则需要不断应用间断-平衡模型进行群体业务建设,如图3所示。

表1给出了上节“运作阶段”过程中,G市调度中心2013年发电设备调度管辖权的接收过程。从表1中可以看出,依据间断-平衡模型,整体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展的任务比第二个阶段少,主要是接收增城片网的发电设备。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看,是为了使变革过程平滑过程,给调度提供一个逐步掌握发电设备调节特性、电网断面调控方法以及支持系统实际应用的过程。因此,发电设备建议分两批交接,且第一批交接的具备AGC(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自动发电控制)功能的发电设备,仅为两家电厂,且所处电网结构相对简单,潮流控制较为清晰,有利于调度员实操训练,积累经验。在此过程中,方式科、保护科等科室不断交互磨合,逐步完成对发电设备的整体把控。

需要说明的是,G市调度中心新的组织结构和人员对其它输电设备调度管辖也采用了类似的模式。受文章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详细展开。

经过此阶段的工作,G市调度中心调控的电网水平迅速提高,G市供电局获得了供电A级金牌企业称号(全国仅有10个)。

五、结语

本文尝试运用组织行为学中的群体动力学,研究电网调度中心组织结构及人员配置优化问题,并以G市电网调度中心组织机构调整为例,研究了该理论的实际运用。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是技术和管理科学的重要课题,对重要业务部门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指导,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Jerald Greenberg.组织行为学(第7版)[M].范庭卫,译.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Joyce S.Osland.库伯&奥斯兰组织行为学(第8版)[M].王永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Stephen P.Robbins.组织行为学精要(第12版)[M].郑晓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机电一体化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英语项目化;机电英语整体设计;单元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93-03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8年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特别指出:“高职英语是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项目化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参与一个项目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师设计项目的名称、主要内容和成果展示;学生设计具体的项目实施的步骤,如收集信息、实施方案、评价方式。通过对中国知网近10年的高职英语教学方法论文统计发现,有些论文涉及任务型教学法,有些论文涉及分层次教学,有些论文涉及ESP教学,但是,涉及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的论文仅有10多篇。这说明英语项目化教学还在探索过程中,具有公开价值的成果尚少。但是,鉴于项目化教学具有增强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优点,“项目化教学是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作为全国首批高职院校示范校之一,我院近几年开展了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实验,在通用英语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立足于如何结合项目化教学“六步法”,开发符合我院的机电英语“六步法”。

二、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般认为,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

项目化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项目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均强调活动建构性,强调师生应在合作中学习,在不断解决疑难问题中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项目化教学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提供真实的或虚拟的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动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并结合亲身经历,把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通过“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完成任务并同时获得知识和技能。

项目化教学是以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场所为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资源,采用混元方式参与活动,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与教师、同伴的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工作能力。

笔者认为,建立在以上三种理论之上的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情境、实用、合作,要体现知识和技能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具体性特点。

三、高职英语项目化设计案例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国内学者从工作过程、市场需求、工学结合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英语项目化教学的特征,并介绍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如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的“六步法”。同时,还有“五步法”和“七步法”。综合来看,三种方法均包括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汇报三个阶段。此外,国内学者提供了具体案例,如金融保险项目化英语教学案例。

我院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英语项目化整体设计、项目化单元设计等内容,如机电英语项目化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均渗透了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见表1。知识目标主要和英语词汇、句法、翻译技巧有关,技能目标主要和运用英语词汇、句法、翻译技巧的能力有关,素质目标主要和基本职业素养、积累技术资料、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有关。

根据多次走访发现,我院机电装备制造类学生的第一份工作目标大多是一线机床操作员工。因此,教师根据现有的加工设备,结合英语项目化教学整体目标,进行了单元项目化设计,见表2。具体包括技能训练项目名称、技能目标、主要支撑知识和训练方式。

1.分组收集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的20~30个词汇和简单句和较复杂句句型;分组收集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等的词义的选择、增词、数量、倍数技巧等5个例句

2.分组总结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的100个词汇和简单句和较复杂句句型;分组总结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等的词义的选择、增词、数量、倍数技巧等共10个例句

3_通过看图解说、看实物解说等方式介绍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等

在项目化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参与信息收集、实施方案设计和评价方式设计。以单元设计为例,学生也提供了具体的六步实施方案,见表3。

五、结论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以项目化教学为手段,以机电英语为教学平台,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最终目标,是专业英语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必经之路。从学生角度来看,机电英语实施项目化教学一年后,学生的口头汇报能力、笔译机电英语的能力、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所提高,遵守时间的意识得到加强,合作学习的氛围日益浓厚。

机电一体化职称论文篇5

2006年,我获得了淄博市职业技能竞赛汽车维修工赛项第二名,被淄博团市委、人社局、市总工会授予“淄博市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1年,参加首届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获得汽车全电气系统检测与维修组一等奖个人第一名,同时被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三部门联合授予“全国机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两次被省人社厅授予“山东省职业培训先进个人”,三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荣获“淄博市青年立功二等功”,2012年被淄博市人社局、市教育局联合授予“淄博市第九届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我认为:“学习是工作之基、能力之本、水平之源,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喜欢旅游和摄影的我行程8万余公里,遍览祖国17个省70余座城市的名山大川、人文景观,拍摄照片3万余张,丰富了自己的阅历。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我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在1997年取得了山东省工程学院机械制造专业专科学历,1998年取得了汽车维修技师资格证书和一级实习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2007年取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历,2008年取得汽车维修高级技师资格证书,2009年取得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高级考评员证书,2013年取得高级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书,2016年山东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在职研究生结业并取得工程硕士学位。

1994年,我自制了24台汽车分总成解剖模型教具。1996年和教研室其他6名教师共同完成了天津大发厢式货车全车解剖模型的制作,应用到汽车基础理论教学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3年5月,参与并完成了JX-SYT型自动变速器检测万能试验台的设计、制作、安装和调试,通过省市级验收并在校内推广应用;2005年,与年轻教师组成科研团队,完成尼桑电控发动机试验台等8台发动机试验台,并且应用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践教学;2007年,完成了普通桑塔纳轿车全车电气试验台的试制,为后续自制14台同类型试验台摸清了思路,积累了大量的设计和实践经验。

我在办公室里挂着“学海无涯”的条幅用以自勉。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教学和教科研工作的需要,我还不断地学习本专业前沿知识与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本专业的电控发动机、自动变速器、ABS防抱死、SRS安全气囊、电控悬架、汽车钣金与喷涂等各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维修技能。我还学习了汽车营销、汽车4S店经营与管理、汽车电子商务等专业相关知识。秉承“终身学习”理念,我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以学习推动工作,以工作促进学习,不断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创新动力,还有诸如钳工工艺、电气焊工艺,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等其他专业知识与技能,并编写了《汽车二级维护一体化工作页》等专业校本教材,使自己做到博采众长,一专多能。2011年10月,我获得了全省技工院校优质课评选淄博市一等奖;2011年获得了山东省技工院校教师说课大赛二等奖;2012年参评课件《汽车喇叭控制电路的检测与维修》获得省教研成果二等奖;2012年我主编的校本教材《汽车营销与实务》获得学院教科研一等(A级)奖励;2014年我主持的《鱼刺图在汽车维修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获得学院教学科研一等奖;2013、2014年两次获得全国优秀教研成果三等奖。

2016年4月,我被中共淄博市委组织部、淄博市总工会、淄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授予“淄博市金牌工匠”荣誉称号,同时被授予“振兴淄博五一劳动奖章”。

搞好传、帮、带,努力提高大赛指导水平

“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固然重要,但如何将自己的技能、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能人才和为学校系部培养出一流的师资团队更为重要。”在实践教学中,我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并经常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2012年我撰写的《论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论技工院校教师说课中存在的不足与提高》《抓好四支队伍建设,倡导联动管理》论文在《职业》杂志发表;参评论文《论汽车维修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获得2013年全省技工院校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我还注重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将自己擅长的“汽车故障鱼骨图快速诊断法”等绝招和绝活传授给年轻教师和学生们,我所带的徒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2年,经我指导的朱西钰等六名学生获得了淄博市“广尔杯”汽车维修技能大赛学生组前六名的好成绩。2012至2014年,经我指导的李卫峰、赵文志、朱秀美、孙长新、杨艳、王刚六位老师分别获得第二、三、四届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汽车全电气系统检测与维修组一等奖和二等奖。2013年我和徒弟于亮被淄博市委组织部等三部门联合授予淄博市“百对优秀名师高徒”。2014年我指导李伟、胡阿龙、李爱波三名学生参加2014年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其中两人获得二等奖,一人获得三等奖。2015年我指导的仇广泽等三名学生参加淄博市职业及技工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荣获团体二等奖,教师朱联军获得教师组一等奖,个人第一名,我被淄博市教育局、淄博市人社局、淄博市团市委、淄博市经委联合授予“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2016年6月我指导的宋文龙、仇广泽两名学生在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上获得两个二等奖。

机电一体化职称论文篇6

近年以来,__广播电视台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做强做大广播电视事业的总体目标,依靠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全面推行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人事人才工作显得更为重要,进一步深化人事人才机制改革刻不容缓。

一、人员队伍建设现状

__广播电视台现有人数557人(含内退和其他人员、不含部门和栏目聘),在岗人数516人,其中在岗的事业编272人、企业编65人、台聘179人。

从业人员学历:研究生6人(均为党校在职研究生);本科218人;大专173人;大专以下119人。

专业技术职称:高级20人(其中正高1人);中级94人;初级179人。

年龄:30岁以下128人;31-40岁229人;41-50岁119人;51岁以上40人。

二、制约广电事业发展的人才瓶颈

__广播电视台拥有三个电视频道、三个广播频率和一个网站,内设21个部门,涉及记者、编辑、导演等十多个岗位,自办栏目共有30多个。随着节目栏目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标准,从而出现人才匮乏、事业发展受阻的现象。剖析当前我台人才结构,主要存在三个方面制约因素:

(1)人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人才年龄结构偏高。我台大专以上学历约占全台人数的71.3%,整体素质正在不断加强和提高,但在这些人员中大多数是非广播电视相关专业毕业的,有许多一线记者、编辑是专业不对口或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制约了节目质量精品化;

(2)专业性强的高级人才缺乏,高层次广告经营人才、高级文艺编辑、非线编优秀技术人才、大型节目撰稿人、大型文艺晚会主持人等方面人才空白。电视新闻男播、男主持已空岗两年多,这在全国省会城市台实属罕见;

(3)专业技术人员的总量不足,占总人数的52.6%,副高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偏低,仅20人,且45岁以上占多半,不少同志已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其中正高职称的只有1人,这在省会城市台中是少见的。并且对专业技术人才的使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合适的专业技术人才放在合适的技术岗位方面考虑不多,做得不够;

(4)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考核、竞争、流动的机制和相关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解放思想,建立科学的人事人事人才管理机制

广播电视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宣传和舆论引导水平;直接影响到能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直接影响到能否为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全面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媒体市场竞争力显得十分重要。

1、要创新观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

要突破“有高学历、有高职称才是人才”的局限,重新认识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把凡是能够为广播电视事业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的人都视为必需的人才。对有较高知识水平、创造能力强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际经验、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对新生人才与传统人才、在编人才与台聘人才都一视同仁。按照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岗位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才而用,用其所长、挖其所能,实事求是地善待人才,合情合理地使用人才,使职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统一起来,职工个人的利益与单位集体的利益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树立起台兴我荣、台衰我辱的思想观念和敬业爱岗、以台为家的主人翁精神,为建立科学的人事人才机制奠定思想基础。

2、要完善制度,逐步形成一整套健康科学、行之有效的人事人才制度体系

人事人才管理依靠制度来规范。多年来,__广播电视台注重人事人才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创新,在重大工程技术项目建立总工程师负责制,相关栏目推行制片人制,重要节目(栏目)实行首席记者、责任编辑和主播制度,优秀主持人实施年薪制,行政管理方面也实行了主管制。在广播旅游频率(广播95.4频率)试行总监负责制运营,下放权力,总监对节目质量、广告效益、人员调配等负总责,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化运营,为人事人才管理迈出了关键一步。下一步要积极稳妥地根据广播电视知识密集、智力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通过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与创新,取消原有的工资发放渠道,积极推进二次分配,实行岗位管理与收入分配相挂钩,同岗同工同酬,做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以质加薪,搞活内部分配,打破传统分配模式,逐步建立起积极畅通、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局(台)对工资收入实行总量上宏观监控,微观操作上下放分配权限,鼓励能实行目标量化管理的业务部门实行第三次分配,收入上不封顶,下保最低工资(以__市最低工资标准为准),对优秀人才、关键岗位人员和作出突出贡献者进行分配倾斜,做到政策留人,待遇留人。

3、要科学评价和使用人才,积极推进评聘分开和聘用合同制管理

要进一步深化干部选拔任用竞争机制的改革,不断提高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扩大干部竞争上岗的层次和范围,允许台聘人员竞聘中层干部,把工作业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作为评价和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通过公开竞聘选拔优秀中层干部。按照有关文件精神,事业单位要实行评聘分开,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增强职称评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动员更多人参加专业技术职

称评审,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改变专业技术职称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技术人才过少、技术含金量低等局面。同时,专业技术职称聘用要与岗位管理有效结合起来,科学设岗、按需设岗,唯才是用、唯能重用,通过公开竞岗,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对于高学历低能力或高职称低水平的同志要实行“低聘”,对能力强、业务精、业绩突出的底学历或低职称人员实行“高聘”,彻底打破光看学历和职称、不管水平能力的传统模式。

为了使干部使用和专业技术人才管理进入长效的科学发展轨道,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重点考核工作业绩和团队合作精神,配套建立分配制度,做到职务职称能上能下、工资待遇能高能低,激活人才使用机制。要全面实行聘任制,《劳动合同书》签订率努力达到100%,确定双方的人事关系和权利义务,实现由身份管理和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度,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打破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安全感和创造力,提高新闻宣传工作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

4、要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努力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作为传播文化、传授知识的广电人,就必须与知识同步、与科技竞跑,不被时代抛弃。首先是人人都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每位职工不仅要自觉学习政策理论,更要学习与工作关系密切业务知识,不能以工作忙为借口或者认为现有水平能应付工作的满足心理来抵触学习,要增强危机感,营造学习氛围,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种培训活动,坚持每日读五份报纸、每月看一本书活动,勇当知识的主人,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其次要单位主导、部门组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为重点,采取报告会、专题讲座、主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短期强化培训,全面提高职工工作水平和业务技能。同时,要认真做好新进入人员或调岗后人员的培训工作,尽快使之适应和胜任新工作。再次是拓宽培训渠道,选派业务骨干到中央台或先进兄弟台进行挂职锻炼和跟班学习,重点培育德才兼备的干部、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技术骨干、采编播高级复合型人才。

机电一体化职称论文篇7

1.1团队的机制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双师”团队建设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保障机制,其中包括人事管理制度、职称评定等多方面。

1.2团队结构不合理。除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外,更主要的是“双师”结构不合理,来自行业和企业的兼职教师或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较缺乏。而有的学校把“双证书”、“双职称”作为判断和界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而忽略该教师是否真正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或企业工作经历的作法也是有失偏颇的。

1.3团队凝聚力不够。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团队,人员是按所教专业行政编制的方式组合的,人员有时较多,知识技能不一定互补,而且目标定位松散,难以采取一致的行动;教师对团队目标的认同感不足,教师相互信任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团队的忠诚度和奉献精神,因而有的教师力求轻松,不愿探索,从而团队的集体绩效无法体现。

1.4团队成员下企业挂职流于形式。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教师、应届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部分中职教师和少量生产一线人员。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这使得教师下企业锻炼显得尤其重要。

2上海电机学院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

2.1教学团队构成。本教学团队机械教学部组成,有5名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团队结构合理,后继有人。职称结构合理,学历结构合理———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2人,“双师型”———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资格的教师2人,另外又聘请了上海电气集团所属企业技术人员1人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职业能力与教学水平俱佳的教学团队。

2.2教学团队工作。贯彻“保证基础、拓宽专业、注重技能、工学交替、强化证书”的专业建设思想,从学历导向转为能力导向、证书导向,通过课程体系创新,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全面地改造。制定了以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计划,并且通过了职业教育专家和企业的专家的研讨和论证。同时构筑专业基础的课程平台,加速课程建设的步伐。

2.3教学团队教学。理论教学基础化、案例化。理论教学根据形成技术应用能力的需要进行归并、优化重组,突出基础(即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对理论知识进行综合,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以学科为主要线索设置课程,实现实用性、针对性、综合性。增加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尽可能向现代制造技术方面拓展。在规定的理论教学时数内,划出10%~20%的学时进行实例分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分析、判断、综合、评价的思维过程,是高职高专特定的培养模式所必须的,也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环节之一。实例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针对性、综合性,并有适当的容量。实践教学课题化、项目化对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课题和项目进行情景模拟和仿真,有利于再现技术应用过程,它是能力形成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一载体,可获得较为具体的过程真实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4加强团队制度建设。(1)鼓励教师进修深造。教师培养和进修深造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鼓励教师进修深造,提高专业水平。例如:选派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安排教师去兄弟院校学习取经,学习先进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最新职教理念,并在教学团队中推广学习并用于课程改革与教学,极大地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理论水平。(2)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制度。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点,教学团队尤其注重教师职业技能和能力的提高。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制定了挂职锻炼制度,现在每学期选派一名教师到企业,接受企业技术项目,在工程师帮助下,基本要求独立完成。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以培养更多的适应高职教育的双师型人才。(3)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团队规定每星期二下午为教研活动时间。提出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集体讨论解决;教学的经验、手段、理念能互相交流学习。现在我们的教学团队不再是一人一套电子教案,一人一种教学手段,而是集体讨论的一套教案,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教学能力,我们要培养的是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作风过硬、教学质量高、教科研成果多、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4)课程建设制度。教学团队成员每年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要有成果展示,论文、课件、课程改革方案、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教学团队再分成若干课程建设团队,每个团队有一名兼职教师参加。一年校级课程建设,汇报展示,评选排序,头名第二年申报市级精品课程。(5)队伍带教制度。教学团队成员按照年龄、学历、职称、经历等分成若干个带教队伍,老教师带教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兼职教师带教“学生教师”,提升职业能力。

2.5教学团队成果。近几年来,教学团队取得省级以上得奖项目多项,完成企业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横向课题10余项,到校经费100余万元,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公开出版教材1部,获得上海市精品建设课程1门,专利10余项。创立校企合作企业30余家。通过二期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支高水平的的师资队伍。实施了五届学生校企合作的培养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高职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3.1建立“双带头人”制度。我们所进行的专业建设必须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由企业人员始终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在专业建设中要坚持做到专业必须有校企参与的双专业带头人。

3.2培养双骨干教师。针对专业面向工作岗位的总体工艺流程,对企业生产全过程典型工作环节进行分析分解,确定专业培养的岗位核心能力,针对岗位核心能力,重点建设核心课程,围绕核心课程建设配置由校企人员组成的双骨干教师。

3.3形成双向兼职机制。校企人员双向兼职双重身份,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团队教师要在企业中有实质性的兼职,企业也相应的派出人员到学权钱交易兼职,双方人员都做到有职、有责、有任务。

机电一体化职称论文篇8

关键词:电子技术;一体化;双师型;理论实践

1中职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子技术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关系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的未来,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值得我们探讨。为了了解中职电子技术教学现状,对武汉技师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通过上面的调查并结合相关资料,我们发现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电子技术课程纷繁复杂,内容重复较多。课程有电子装配、电子测量,电子元器件、电子CAD等,而关于讲解二极管的课程就有四个,书本理论知识重复严重。

(2)理论实践脱节。专门的理论教学,公式多,理论强,学生掌握较差;集中的进行电子技术实训,虽然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但纯粹的为实训而实训,无目的,无目标。学生在实训时只是按说明机械焊接,在面对电路故障时则束手无策。实训与理论本来是相互促进,但理实脱节,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3)教学实践脱离企业实际生产。我们在进行电子技术实训时经常喜欢让学生做的收音机,在我们实际的企业中已经几乎没有生产,电子企业的生产状况与学校的专业实训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直接导致我们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我们的毕业生在企业格格不入。

(4)课程间衔接混乱。课程与课程之间学习先后顺序亦无章法,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老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不喜欢老师,老师上课头疼,学生上课烦躁。所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电子技术专业发展遇到困境,如何摆脱困境,如何解决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新的教学思维与方法,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呼之欲出。

2一体化教学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是整理融合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把整个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每一个职业能力中包含着理论与实践。具体的来说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包括以下这几个方面。

(1)实训与理论的一体化。实训环节融于理论教学,理论实践反复交替出现,浑然一体。例如讲解电阻相关内容时,我们的顺序可以是这样,电阻色环识别方法,实际电阻识别,电阻测量,电阻串并连知识,万用表制作,万用表原理。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实践都存在,但都是讲解电阻知识,知识点相互促进,学生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2)课程体系的一体化。打破以往的以知识逻辑为主线,通过项目整合,重新组织设计教学内容。降低文化基础课程知识难度与深度,增加实用类与操作类知识,增加专业技能课程所占的比例,按技能过硬的基本要求,以直接就业为主要目标,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定岗工作合二为一,构建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3)教材一体化。以电子类就业为导向,以电子技术职业分析为起点。依据电子技术国家职业标准,根据电子企业岗位工作需要设置教材内容。教材编写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实际设备状况,让教材真正成为老师的参考,学生的指导,改变教材内容重复,理论集中,复杂多样的问题。突出重点,如二极管与三极管知识的学习,去除复杂无用知识,如收音机焊接,让学生通过相应一体化教材的使用明确自己每个阶段应该掌握的技能,应该拥有的能力。

(4)教室的一体化。电子实训室与理论教室合二为一,按照电子企业生产加工车间设计。教室即是车间,能焊接,能调试,能排除故障。课桌即是工位,万用表,示波器,稳压源,样样齐全。理论与实践在同一个场所完成,车间与教室灵活转换。

(5)教师学生的一体化,教师穿上工作服就能生产,脱下工作服就能讲课。学生就是工人,上课就是培训,实践即是上岗。

3实施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了解了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相关要求,具体的在实施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时我们应该做好以下方面。首先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三双,双职称(教师职称,工程师职称)双资格(教师资格,技能资格),双素质(理论讲解素质,实践操作素质)。能进行理论授课,操作技能指导,同时又能很好的组织教学活动。把教师送到企业,把企业技术骨干请到学校,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同时鼓励双师型教师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对双师型教师给予认定奖励,合理激励,优先安排。其次学生考核机制的改革。打破以往单纯的以考试,实践来给定学生评价的机制。设计理实一体的考核方案,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环节分值。例如电子技术考核可包括这样一个流程。电子CAD绘图,电路板焊接,电路调试测量,产品工艺设计,产品参数记录等这样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来完成,理论实践全部融于过程之中。然后创设企业,学生,教师三位一体的教学课程设计团队。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不是教师的冥思苦想,它是学生的心声,它是企业的先进技术的支持,共同探讨,一起开发出先进的,适合的,不断更新的一体化课程。最后一体化学习校园氛围的营造。结合电子企业实际情况,在学校设置醒目的标语,学生着统一的工装,上课前喊个性的口号,让学生进到校园就能感受到相应一体化学习的氛围,自觉的按一体化教学要求严格要求自己。

4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中的误区

在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中也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存在一些误区。

(1)一劳永逸思想。一体化教学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在参与中不断补充和完善,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我们知识,教学方法。

(2)过分追求整体。一体化的整体实际上是有一个个小的个体组成,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应避免好高骛远,做好每一个小的职业能力,做好每一部分的一体化是最重要的。

(3)简单的理论,实践的叠加。一体化是一体,而不是一起。只有深入的融合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电子技术产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中职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也越来越多,如何避免学生毕业即失业,我们只有不断的改革电子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方案,不断的适应社会需要,才能让我们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走出去,稳定住,撑起来。

参考文献

[1]禹禄君.探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07).

[2]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1,(3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