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物农药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1:41

生物农药论文

生物农药论文篇1

1.1按照不同防治对象选择不同农药品种现阶段,常使用的生物农药存在很多的类型。现在的生物农药主要有杀虫剂、杀菌剂及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制成的抗生素杀虫剂、杀菌剂等。不要认为生物杀虫、杀菌剂可以进行一切病虫害的防治,生物农药也必须有选择的进行使用,根据具体的病虫害情况选择正确的生物农药,如果选择的不合理不但会降低使用的效果,还会使最佳的防治时间流逝。由此可见,使用生物农药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种植过程中针对不同种类的害虫需要进行农药的合理选择。

1.2根据防治对象及条件选择适宜的生物农药剂型使生物农药发挥其最佳功效的重要因素是生物农药的剂型和使用技术。使用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时,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需要根据具体的时间进行剂型的选择。常注意的条件是防治对象、气象条件和使用时间。

1.3依据不同的防治对象确定适宜的防治时期病虫害发生时,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时,需要注意有害生物的类型和特点,调查病虫害发生的情况,使用适合的生物农药和农药最佳的使用方法。了解害虫所处的发育阶段,对防治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使生物农药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用药剂的时间最好是低龄幼虫期。

1.4参照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最佳的使用时间环境因素对生物农药的使用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生物农药的作用发挥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因为生物农药从喷洒于植物到害虫取食或接住菌体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害虫取食到发挥作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期非常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各种因素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温度、湿度、光照和风。

1.5选择适宜的喷雾器械实施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时,需要选择适合的喷雾器械。根据调查显示,现在使用的植保器械的效率都较低。常见的植保器械的喷施方法都会造成农药的大量浪费。而且天气的因素同样也会造成生物农药的浪费,如雾滴大的时候,会使农药造成损失。生物农药具有的特点决定其生产的成本较高,在病虫害防治时需要选择喷施效率高、雾化程度好、节省农药的植保器械。常见的有弥雾器、雾化程度高的电动喷雾器等。

2生物农药使用中的5方面注意事项

2.1注意熟悉生物农药的生物特性生物农药具有生物特性,常见的生物特性有药剂的适用范围、作用途径、成效成分和作用机理等。

2.2注意掌握科学使用的方法施用的方法正确是保证生物药剂发挥高效果的因素之一,所以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实施生物农药要注意:要进行均匀的喷洒才能起到良好效果;生物农药作用缓慢,宜在害虫低龄幼虫期使用;生物农药贮藏的地点要求阴凉、干燥,避免受潮。

2.3注意掌握用药时间生物农药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田间施用湿度越大,药的效果越好,这是因为潮湿环境易于生物农药中细菌的芽孢生长。一般来说,喷药的最佳时间是早晚,特别是粉剂农药的药效更佳。

2.4注意掌握用药温度常见生物农药的药效发挥到最佳的温度在20~30℃左右。蛋白质晶体和有生命的芽孢决定了生物农药的活性,实施的环境温度较低时会降低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

生物农药论文篇2

1.1安全性调查在大田整个生育期对试验药剂处理烟株进行药害调查。

1.2药效测定最后一次施用药剂后15d调查该种药剂的防治效果。每处理调查50株,分5点调查。计算被害株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被害株率=被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病情指数=100×∑(各级病株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代表值);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被害株率-处理区被害株率)/空白对照区被害株率×100%

1.3初烤烟叶产值在鲜烟叶采收时分大区进行采收,烤后烟叶分级按照行业内相关标准执行,测算产值、产量、上等烟率、上中等烟率、均价。

1.4化验分析各处理选取X2F、C3F、B2F各2kg,平衡等级后送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所测试中心进行烟叶外观测定和主要化学成分常规分析鉴定。

2结果与分析

2.1生物农药对烟青虫的防治效果最后一次施药后15d调查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0.6%苦参碱水剂后烟青虫危害株率减少14%,防效77.8%,施用1.5%除虫菊素后烟青虫危害株率减少12%,防效66.7%(表1)。说明两种生物农药对烟青虫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0.6%苦参碱水剂防治效果更明显。

2.2生物农药对病毒病的防治效果根据最后一次施药后15d调查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施用0.3%超敏蛋白微粒剂后病株率为4%,防效40%;施用0.5%大黄素甲醚AS(抗病毒剂)后病株率为6%,防效60%(表1)。说明两种生物农药对病毒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大黄素甲醚AS(抗病毒剂)防治效果优于0.3%超敏蛋白微粒剂,但差异不明显。

2.3生物农药对有机烟叶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产值、产量各处理明显优于对照,单产、产值、上等烟率、均价最高的是处理2,其次是处理4。

2.4生物药剂对有机烟叶物理性状的影响对烟叶物理性状分析表明,下部烟叶叶长、宽最大的是处理1,处理4的单叶重最高,含梗率最低的是处理2,叶面密度最大的是处理4;C3F叶长、宽最大的是处理4,其次是处理2,处理4的单叶重最高,含梗率最低的是处理2,叶面密度最大的是处理4;B2F叶长、宽最大的是处理4,其次是处理2,处理4的单叶重最高,含梗率最低的是处理3,叶面密度最大的是处理3(表3)。整体来看以处理2物理性状较好,其余4个处理无明显差异。

2.5生物药剂对有机烟叶主要外观质量的影响从表4可见,主要外观质量表现较好的处理4,其次是处理2和处理3。其中:X2F橘黄比例最高的是处理1和处理2,其次是处理4;C3F橘黄比例最高的是处理4,其次是处理1和处理2;B2F橘黄比例最高的是处理2,其次是处理4。成熟度表现较好的是处理2,其次是处理4。油分表现较好是处理4,其次是处理3和处理2。整体外观质量处理4﹥处理2﹥处理3﹥处理5﹥处理1。

2.6生物药剂对有机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烟碱含量除处理3的B2F偏高外其余普遍偏低,符合有机烟叶的标准。X2F钾含量最高的是处理4,处理3和处理1次之,均超过2.0%;C3F钾含量处理2最高,其次是处理3和处理4;B2F钾含量最高的是处理5,其次是处理1。氯离子含量均<0.3%。糖碱比:X2F最高的是处理1,处理4次之;C3F最高的是处理1,处理4次之;B2F最高的是处理5,处理4次之。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较高,分别超过24%和22%(表5)。整体化学成分处理3﹥处理2﹥处理4﹥处理5﹥处理1,但差异不明显。

2.7田间安全性评价观察整个大田生育期烟株生长情况,发现所有处理的烟株生长正常,无任何药害现象,选用的所有生物药剂均对烟株生长安全。同时各处理化验均无农药残留,试验的所有生物药剂均适合有机烟生产使用要求。

3结论与讨论

生物农药论文篇3

(1)为了保护和招引自然界的天敌昆虫就要为其生存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例如将单纯林改造为混交林,保证天敌昆虫有充足的食物和繁殖场所。

(2)繁殖时段放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主要是为了补充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的数量。

(3)从外地引进新的捕食性和寄生性民虫,以增加本地自然界天敌昆虫的种类。

二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生物农药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说对病虫害可以达到持久性的控制,其在防治过程中对人畜危害小,且对环境没有污染,最主要的是能有效地保护害虫天敌,从而对消灭害虫有着良好的效果。比如现在使用的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只要每年进行喷雾防治两次就可以有效控制其病虫害,而化学农药的使用必须在每一代害虫中都要喷散两次以上。1987郑州市森林大蛾的灾害大规模发生,使用超低容量飞行喷雾生物农药灭幼脲,其防治效果在98%以上,最后完全控制了该害虫的次规模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生物农药不仅消除了害虫,而且保护了其天敌。我们应该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以预防为主,有效治理为辅,因此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工作的重要手段,常用的生物农药如下:

(1)昆虫病原细菌

昆虫自然种群每代的死亡率总在80-99.9%之间,其中有不少死于微生物感染病,而细菌在昆虫病原微生物区系中占大多数。因此,它们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昆虫种群数量的调节能起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某些类群已发展为微生物杀虫剂,大面积应用于森林害虫防治中。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是我国化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物农药之一,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和其他森林食叶害虫的防治。

(2)昆虫病原真菌

目前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研制比较成功的当属生物农药,其中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在微生物农药中,以昆虫病原真菌为主的杀虫剂在昆虫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昆虫病原真菌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3)昆虫病原病毒

昆虫病毒防治农林害虫已经成为国内外生物防治技术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这种杀虫剂不仅安全有效,减少了污染,更重要的是对人畜安全,无残留,是真正的绿色农药。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是我国林业应用最多的昆虫病原病毒,生产上常将DCPV、BT和白僵菌等混用防治马尾松毛虫,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昆虫生长调节剂

昆虫生长调节剂是一种特异性杀虫剂,在进行杀虫过程中不直接将昆虫杀死,而是通过对昆虫发育期的生长进行阻碍和干扰,使昆虫个体发育不完全,导致其生存能力降低而很快死亡,进而达到总群灭绝的效果。灭幼脲是目前我国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其现在作为防治马尾松毛虫的主要农药之一。

(5)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是生物农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利用植物的某些部位(根、茎、叶、花或果实)所含的稳定的有效成分,按一定的方法对受体植物进行使用后,使其免遭或减轻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为害的植物源制剂。

三鸟类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鸟类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具有环保经济、效果持久的特点,以鸟治虫一直以来都被普遍使用,其对控制病虫害有着很好的作用。目前常见的森林治虫鸟类主要由大山雀、杜鹃、啄木鸟等20多种鸟类,它们以捕食害虫为生,对森林生态平衡的维护和有效降低害虫密度有着一定的作用。

四生物酶技术

在森林虫害防治中的应用蛋白酶抑制剂在大部分的生物体内都有着一定的含量。这种基因是维持生物体内正常代谢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可以很好的抵御各种外来的蛋白水解酶,所以能够比较好的防治生物体内所造成的损坏。近年来,生物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于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工作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其抗虫害方面的作用显得也更加的突出。一般情况下,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在杀虫工作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抑制昆虫肠道蛋白活性的作用,可以对昆虫的消化系统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进而使得昆虫由于缺少一定的氨基酸而没有办法正常的生长和法语,最终导致昆虫的死亡。目前,这种通过蛋白酶来抑制昆虫生长的方式在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长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正在被广泛的应用,极大提升了植物的抗虫害能力,促进了植物的健康生长。

五结语

生物农药论文篇4

1 IPM理念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如何真正做到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一是要明确有害生物不能彻底消灭,而是要将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二是要在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的基础上,掌握防治措施和方法运用。做到这点,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农药的使用者及技术指导者观念的转变,必须向社会输入具有IMP理念的植物保护人才。《农药概论》主要讲授农用药剂学概论,其主体是农药。要培养具有IPM 理念的植物保护人才,应首先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上入手。 

2 将IPM理念设计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中 

根据新的形势,对农药学概论课程大纲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将传统课程中的化学部分做了适当精简和合并,增加了生物、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比重,比如增加了生物技术在农药研发中的进展、农药抗药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农药的应用、农药如何在环境中转变为友好行为;此外,还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提供其他与农药学概论课程相关的书籍阅读范围,诸如基因工程进展、植物生理学、现代生物技术、环境毒理学。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术视野,更容易产生创新思路,也能更好的将多元化融入农药学概论课程中,除了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更能将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融入到教学中,将IMP理念深深树立于每个学生的观念中,使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度得到提高。 

3将IPM理念体系于学生的毕业论文中 

毕业论文是对一个本科学生4年学习考量的一个综合体,毕业论文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分析运用理论知识,总结问题经验,锻炼的是“学中用、用中学”的综合能力。以往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时往往是针对生产实际中某一特定问题,确定研究内容、目的和任务。如“防治草莓根腐病的药剂筛选试验”,学生和老师在设计试验方案及实施试验过程时,更多的关注防治效果,而忽视了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及环境友好的这一理念。现今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及答辩中,IMP理念已深深植入每个老师及学生心中。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已从原来的单一的防治效果,转变为对如“抗药性的初步研究、农药对传粉昆虫的影响、除草剂对杂草生物群落的影响等”不但学生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农药,而且能更为完备地进行综合防治。不但使IMP理念贯穿于学生本科学习,更能使其在进入社会工作岗位上把IMP理念带入到工作中,成为具有IMP理念的植保人才。 

4注重师资队伍专业多样性建设,强化观念碰撞 

教师的创新能力及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新型理念学生的培养,就给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掌握国内外对于IMP理念的应用,并能将其通过教育行为直接影响学生。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列举案例如“DDT的兴衰历史、色质联用在农残分析的使用、生防菌研发等”活跃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将IMP理念融入进农药概论课程的每节课中。还积极邀请具有影响的学术名师,开设学术前沿讲座及学术沙龙。使学生都不出学校即可学习当前本领域的最新理论、最新知识、最新方法和最新进展。 

5将IPM理念应用于农药概论实验课设计中 

采用必选实验和任选实验两种选课方式。《农药学概论》实验项目共设有8个,其中4个必选实验,4个任选实验。必选实验是以基础实验为主,所有学生必须独立或协作完成。基础实验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农药概论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技能,包括:杀虫剂的内室毒力测定、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对峙法、抑菌圈法)、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农药制剂加工配制和质量检测。以上4个实验是为基础实验,在对学生实验考核时,加入了IMP理念的考核,如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对天敌生物影响的观察。完成必选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方向,在4个任选实验中选择2个实验,2个实验老师在设计实验大纲时,只给出实验方向,不给出具体内容及步骤,任选实验的内容具有一定得研究性质,学生主要结合理论所学及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综合进行实验。如同学在实习中发现三叶草周围很少生长其他的杂草,故在任选实验中,设计对三叶草提取物对杂草的防除效果实验。这是很好地对IMP理念的理解和研究。将其融合进了实验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拓宽了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理解。 

6 IPM理念促进教学方式改变 

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主要通过动画、表格、视频、对比等形式把教学中的重难点生动、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使学生从原来枯燥的板书及教师说教中更为形象生动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掌握。另外学生也参于了课件制作,实习的时候去农药厂参观,学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除了对生产设备及农药制作过程的拍摄,还对农药厂周边环境、水体进行了拍摄,这些图片都在课堂上的多媒体课件上展现,学生除了对农药加工方法加工剂型的这些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学习,更对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分成2组进行自由辩论,更加深刻的理解农药是“双刃剑”这一观点。提高了学生对农药概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将IPM理念真正的融入了整个理念中。 

参考文献 

[1]滕春红,陶波.农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62-63. 

[2]李海平,李灵芝.关于农业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58-159 

[3]宋宝安,赵德刚,杨松,等.农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贵州大学学报,2014,31(1):130-136. 

生物农药论文篇5

关键词农药学原理;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15-0270-01

农药学原理是一门以研究农药与人类、农药类型、农药加工和使用原理及作用机理等内容为主,涉及化学、生物学、化学工业等理论知识的交叉学科[1]。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农药学相关知识,还要掌握植物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目前,农药学原理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核心课程,是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其科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笔者结合近几年我校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过程中就教学形式与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以促进该学科更好地发展。

1立足专业特点,改革教学目标

1.1强化基础知识传输

农药学原理不同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为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设置的农药学课程。农药学是基础理论学科,注重讲授基础性的概念知识,是植物保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然而,农药学原理是为农药学硕士一年级研究生专门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农药学的延伸与深入,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对本科阶段农药学的认识,强化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关于农药新剂型与加工等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新的使用方法,更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农药作用机理,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卵剂与杀线虫剂的作用机理等,从而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加强基础知识的传输,更要侧重于将教学内容融汇于学生的科学研究。

1.2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农药学原理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给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应该突出该门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夯实学生基本的专业素质。就农药学专业学生的素养来说,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讲解油菜田病害问题时,可以就油菜菌核病菌抗药性来提问题:当一块油菜田连续多年使用单一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时,防效为何显著下降,如何解决抗药性问题等。通过这样的引导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2立足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2.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农药学原理的核心是如何科学地使用农药,不仅强调农药与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要学生掌握农药的加工、应用技术、作用、代谢、选择性原理,以及有害生物抗药性原理[2]。该课程虽然与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所学的农药学课程内容有部分重叠,但农药学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农药学原理则侧重于农药的加工、应用及作用机理等分子、蛋白层面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分子生物学或蛋白质组学的基本知识。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有所侧重,理清这门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此外,农药学原理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突出学生科学研究的探索能力。比如在讲授抗药性问题时,不应当只是让学生了解抗药性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抗药性的机理。

2.2及时补充学科前沿知识

农药学原理教学内容较多,但课时较少,教学过程应该尽量压缩基本知识的讲解,对于一些交叉知识点,也应简单概述。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农药学原理课程涌现了新的知识点,因而教学内容应该及时增加最新研究成果,着重介绍学科前沿知识。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自身研究进展,讲解当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在讲解抗药性机理等方面内容时,可引用当前领域最新高水平文献,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动力,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立足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3.1互动式教学法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存在很大差异。本科生重在通识教育,对知识的掌握在于广而不在于精,研究生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面的掌握不仅在于广、更要精。鉴于此,在农药学原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对理论知识讲述过程中,要及时观察课堂接受情况,要对难点重点详细讲解。同时,对于存在争议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与看法,共同探讨,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开拓学生的科研思路。

3.2小组讨论教学法

目前,农药学专业硕士一年级研究生已进入实验室开展

相关科研工作。由于学生研究方向存在差异,因此授课过程中可依据学生的科研方向分小组进行讨论。比如说在讲授杀菌剂作用机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相关研究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通过查阅最新的高水平研究文献,在课堂上作专题报告。在进行分组讨论时,每位同学可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作报告学生的内容提出质疑,对该学生的研究�n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与交流。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知与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为该学生所开展的科学研究提供广泛的科研思路与实验技术等。

4立足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

由于农药学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多,传统授课手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许多仿真虚拟仪器如Multisim、Protel等在授课过程中广泛应用[3]。虚拟仿真教学是学科专业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其具有传统教学不具备的优势,如方便性、直观性、互动性、共享性等[4-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室,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比如在讲授杀菌剂抑菌作用机理时,可以采用虚拟仿真动画展示药剂与靶标蛋白结合,影响病原菌各组织的生成,进而导致病原菌不能正常生长的过程。这种视觉冲击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阶段,全国高校基本上均拥有强大的校园网络系统。借助于校园网络功能,构建农药学原理课程大数据库,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互动平台。同时,由于农药学研究生班级人数较少,因而实行网络教学可行性较高,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够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

生物农药论文篇6

关键词:中国;欧洲;药物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R2-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5-0954-03

The Comparing and Research of Thinking on Materia Medica

During Foundational Period in Both China and Europe

LI Meixi,ZHANG Bing

(School of Chinese Pharmacy,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102,China)Abstract:Shennong Bencao Jing and De Materia Medica,which represent the top achievement during the origi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y in two different districts,are representative monographs on materia medica before 1BC and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 medica in China and Europe respectively.This article is aimed to find out the common ground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heories on materia medica during the foundational period by comparing the understandings on the properties of herbs,the toxicity of herbs,the dosage of herbs,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herbs,the collecting and the processing of herbs.That comparing is theoretically significant for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hought of the two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leaming between the western pharmacy and the Chinese pharmacy in the modem world.So that Chinese pharmacy nowadays can be developed more creatively and vitally.

Keywords:China;europe;academic concepts on Meterial Medica;comparing

成书于公元1世纪左右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本草史上第一部本草学专著,它载药365种,集秦汉以前本草学成就之大成,是中国本草学理论发展的基石;而同时期古希腊的《药物学》(De Materia Medica)收载药物600余种,是欧洲药学史上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一直到17世纪该书仍被欧洲医药界奉为圭某。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比较《神农本草经》和《药物学》中的药物学思想和观念,为同仁深入理解两种传统药学起源思想、促进两种传统药学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提供参考。

1 早期药学思想比较

1.1 关于药物“气味”《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并且指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这里的“四气”和“五味”是对药性最重要的描述,它继承了《黄帝内经》中的“五味”理论,并结合了寒热观念来对药性进行分析和说理。而《神农本草经》的各论部分,则是将“四气五味”理论落实到具体每味药物,对其药物性质进行阐释说明,从而更加方便临床用药。同时,从“气”与“味”两个方面描述药性,对药物特性的概括也更加全面,从而可以用来概括和解释药物的多重功效。例如《神农本草经》记载滑石的“味”为甘,故能解释其“益精气”,其“气”为“寒”,故可治疗“身热泄”。但是,每种药物可以有多种“味”,但是却只能具有一种“气”,另外,气味相同的药物往往具有相似的功能,气同味异或气异味同的药物却功能不同。譬如,秦椒和溲疏的“味”均属辛,然而秦椒的“气”为温,用于温中除寒痹,而溲疏的“气”为寒,用于治疗皮肤中热。因此,《神农本草经》对药物“气味”进行明晰的界定,对于针对不同寒热的病症选择正确的药物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药物学》中提到药物性质有暖性、凉性两大类,同时采取暖药治寒病、凉药治热症的用药原则。该书记载的暖性药物一般具有温煦、活血、、促进消化等作用。譬如书中记载甘松香性暖,能血管,活血,与艾草同用可以通经;苏合香性暖,有软坚和促进消化的功能,可用来疏通血管堵塞,并能活血通经。而该书记载的凉性药物则多具有收敛和固摄的作用,譬如《药物学》中记载法国玫瑰油性凉,有收涩的作用,饮用可止泻,解胃热,还可治疗脑膜炎和渗透性糜烂。又如温柏性凉,对疥疮、溃疡等热症有效。此外,《药物学》中也提到药物的“味”,但这里的“味”指口尝药物的具体味道和鼻闻药物的具体气味,并不具有代表药物特殊性质的抽象意义。例如书中记述胡芦巴油味道甜且苦,没药味道为苦,乌梅味道微涩,甘松香气味香甜,粗没药具有毒的气味。

可见,在药物“气味”的论述方面,《神农本草经》偏于哲学思辨和宏观概括,而《药物学》则侧重于具体功效和用途的阐述。

1.2 关于药物“毒性” 《神农本草经》对于药物毒性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对书中所载的365味药物根据其安全性、烈性、药效的应用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其中“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赢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可见《神农本草经》时代的中国医家对于药物的毒性及其程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重视。另外,《神农本草经》的序例中对有毒药物用量也进行详细论述,认为“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及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药物学》对于药物的毒性也有一定的认识,书中对某些药物会特别标注“有毒”,譬如,书中提到桂汁和毒参茄属植物是有毒的;另外对于药物的出现毒副作用也有少量描述,例如,书中记述番红花油具有引起头痛、头重和嗜睡等毒副作用。但是《药物学》一书对于药物毒性程度,以及对如何正确把握有毒药物的使用方面没有更深入的认识和阐释。

在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方面,《神农本草经》已经能够形成一定的理论,比《药物学》更加深入和系统化。

1.3 关于药物配伍

《神农本草经》中已经形成系统的药物配伍理论,该书序例中写道:“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和合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良者,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这里除了继承《黄帝内经》中“君臣佐使”的组方思想外,又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来概括药物相互作用,但是《神农本草经》并未收载具体药方,而是以介绍各单味药物为主。

《药物学》中也有大量关于药物配伍的记载,但是并未将其概括成系统的理论。譬如:肉桂油与小豆蔻同用可用于治疗瘘疾、肌肉腐烂和肺积水;德国鸢尾和蜂蜜,以及两倍量的白藜芦一起炖肉,可以消除雀斑和修复晒伤;桑椹、蜂蜜、明矾、五倍子、没药、乳香、红花和紫罗兰根同煮可以作为治疗脖子溃疡的外用处方。

《神农本草经》和《药物学》二者的配伍思想的不同在于,前者将药物配伍概括成系统的理论以作为临床用药的指导方针,而后者则是具体列出各种药物配伍的处方以供临床采用。

1.4 关于药物炮制和制剂

在炮制方面,《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金石类药物的具体炮制方法,但尚未将炮制方法上升为系统的炮制理论;而《药物学》未出现药物炮制的相关论述。在制剂方面,《神农本草经》序例提出剂型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并且提出要依据药性选择合适的剂型:“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但是《神农本草经》主要是介绍各单味药的药性、药效和主治,对于药物剂型没有详细的阐述。

《药物学》中尽管没有对药物剂型和药性、药物功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但是书中记述了具体药物被制作成不同的剂型可以发挥不同的药效。譬如,《药物学》中记载土木香的煎出液具有利尿和通经的功效,而将土木香碾成粉化水喝则可以促进身体的排泄;白豆蔻的水煎液性热,可以用来治疗寒症,而将其作为堕胎药使用时则是选择烟熏剂。

可见,在药物加工制剂方面,二者都认识到药物加工制剂要适合药性,但是《神农本草经》缺乏对具体各药的加工制剂的记述,而《药物学》中记载的各药物的制剂加工方法则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1.5 药物采收

《神农本草经》序例中是这样概括药物采收:“阴干,采治时日,生熟,上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另外该书各论中对于每味药物采收的地理位置都有简单的标注,例如书中记载丹沙生于山谷,远志生于川谷,水银生于平土,白蒿生于川泽,龟甲生于池泽等等。但是《神农本草经》对于原药材性状、具体产地、采收时间、品种鉴定等内容和药物贮存的文字表述较少,这一缺陷直到《本草经集注》才得以克服。

《药物学》对于药物采收和贮存以及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并且认识到不同药物产地对药物质量的影响。例如,书中记载德国鸢尾的最佳药材来源于伊利里亚和马其顿地区,其特征是根粗短厚密,不易折断,颜色淡黄,有特别的香气,口尝很苦,根部被碾碎有浓重的气味,但是不难闻,也不会引起喷嚏;质量其次的是利比亚(Libya)的药材,特点是色白,味苦,韧性略逊于前面的,当其生长年久以后,会被虫蚀,气味更加香甜;德国鸢尾采收后应在阴凉处干燥并且用亚麻线穿起来保存。在药物采收方面,《药物学》中的对于药材形状和药物产地的地理位置的详细描述,对于避免药物品种混乱具有重要意义,相比而言,《神农本草经》中对各味药物采收的记载则较为简单。

2 关于两地药物学奠基时期学术观点异同的分析

《神农本草经》和《药物学》分别奠定了中国和欧洲药学理论的基石,反映出公元1世纪前两地药物学的发展水平。综上分析可见,奠基时期的中国和欧洲药学理论虽然有诸多的交点,但在思维方式上也体现了一定的差异。

首先,在对待前人经验的态度方面二者有别。《神农本草经》假托神农之名,表现出当时书作者对古圣贤和前人经验的尊崇;而《药物学》一书原出自古希腊军医戴俄斯科利提斯(Dioscorides)的实践经验总结,书中强调其记载内容绝大多数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而非他人经验。

其次,在对药物学的理解方面二者也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神农本草经》在序论中系统概括了药物理论的总纲,然后在此总纲基础之上引入对各单味药的介绍;全书秉承了《黄帝内经》中“阴阳五行”和“气血”等以哲学思辨为基础建立的人体观,并且运用“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将药物特性与药物功效、药物主治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医师可以根据药物的特性,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辨证分析,灵活的组合药方。因此,《神农本草经》中的载药数量虽不及《药物学》,但是其所包涵的用药理论和用药规律却是不少于《药物学》的。《药物学》没有从总体上对药物学理论进行系统的提炼和概括,而是详细地介绍各单味药特性和具体的用法用途,以及每味药物的配伍处方及具体用途。此外,《药物学》中对药物特性(如性暖、性凉、味苦、味甜)的概括并不具备哲学层面的涵义,其药物治疗针对的是具体的病症而非“证”,因此《药物学》中的药学理论较为直观而且侧重于实证,书中有关药物采收、药物加工的详细介绍十分方便读者快速有效的学习应用。

总之,《神农本草经》和《药物学》两本药学专著反应了中国和欧洲传统药学理论在奠基时期的不同风格,也为各自药学理论以后的不同的发展轨迹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吴普,述.清•孙星衍,孙冯翼,同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2] 王家葵.《神农本草经》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意•卡斯蒂廖尼.医学史[M].程之范,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朱晟,何端生.中药简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生物农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4-0126-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4.016

中国是化学农药的生产和施用大国。据农业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要使用130万t农药,每公顷耕地农药施用量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5倍以上,并且农药使用效率较低,仅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1]。过高的农药残留是威胁生态安全和农产品品质的主要原因。生物农药是运用生物活体或制剂,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的有效手段,环境相容性高,已逐渐被公共部门和业界认识和接受[2]。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广和施用生物农药成为首要的选择。

在生态危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双重压力下,公共部门加快了生物农药的推广和宣传力度。然而,生物农药推广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其推广策略能否改变农户的农药施用行为。农户通常认为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产品品质等行为,是事关全社会和未来的事项,并且习惯于认为自己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化学农药对环境危害很小,只有多数人长期施用、累积起来才会破坏环境[3]。甚至认为,施用生物农药带来的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等离自己较远,并且其结果是不确定的[4]。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改变并不容易。

生物农药是一种创新性产品,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是否采用不是一种瞬间行为,而是包含了对生物农药的认知、选择决策、施用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然而,目前学术界对生物农药推广效果与农户行为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农户特征、态度、偏好及采用意愿等方面[5-6],关于农药推广信息对农户心理距离和农药施用决策影响的研究比较匮乏,且对生物农药施用具有的心理距离属性关注不够。因此,亟须引入新的研究视角,系统地建立生物农药推广策略与农户心理距离和农药施用决策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亦是农药施用的决策主体,因此探析生物农药推广对农户心理距离和农药施用决策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生物农药推广的有效性。那么,农业生产过程中公共部门所倡导的远期社会利益和农户所追求的近期个人利益不匹配,对农户生物农药施用决策有什么影响?农户农药施用决策的内在动机是什么?如何正确引导农户的决策行为,从而激发其施用生物农药的意愿?成为当前生物农药推广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因此,考虑到生物农药的心理距离属性,从调节聚焦理论视角,探索影响农户施用生物农药的心理距离、决策行为及其作用机理,提高公共部门、农药生产企业推广生物农药的有效性,促使农户农药施用决策和行为的改变,对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农产品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郭利京等:基于调节聚焦理论的生物农药推广有效性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4期1研究框架和假设

生物农药具有低残留、低污染、环境友好性等特点,提高生物农药市场占有率,成为公共部门、学者和农药生产企业关注的焦点。因此,生物农药推广,有利于从源头上实现生态安全和保障农产品质量。然而,生物农药出现并应用于农业生产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但市场化一直较为缓慢。

调节聚焦是经济主体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努力改变或控制自己思想及行为时自我调整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特定偏好,其对经济主体偏好和决策行为有着广泛影响[7]。调节聚集按经济主体需要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促进聚集和预防聚集。促进聚集主要关注个体或社会的理想、期望等远期目标,对积极成果的存在与否比较敏感,反映了事物的核心特征,如“生物农药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而预防聚集关注经济个体的责任、义务或他人的期望,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特征,如“生物农药对稻田有益昆虫、鱼虾非常安全”,对消极后果的存在与否比较敏感[8]。经济主体在评价、判断和选择时,更关注自身与调节聚集相匹配的信息、体验和事项[9]。

该理论认为认知事项的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包括时间上的远和近)影响经济主体调节聚集的类型。当时间距离远时,经济主体更看重促进聚焦的实现与否,而时间距离近时更关注预防聚焦的实现与否。当购买决策时间临近,农业生产者通常会倾向于选择与预防聚焦相关的产品,目的是避免不良结果(如农作物减产);当时间距离较远时,农业生产者更倾向于选择与促进聚焦相关的产品,追求实现理想的结果(如美化生态环境)[10]。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调节聚集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主体对心理距离的感知,如促进聚集使经济主体感觉事项距离自己较远,而预防聚集使经济主体感觉事项距离自己较近[11]。当经济主体关注于远期的社会事项时,才可能选择未来导向的促进聚焦产品[12]。

施用生物农药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善、农产品品质优化等是远心理距离的社会期望,对应着促进聚焦,当农户心理距离比较远时,才会更多地考虑这些长远的、全社会的利益。而农作物生长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农户农药施用决策更偏重于考虑病虫害防治效果、农药价格高低等近心理距离的事项。于是,公共部门所倡导的远距离社会期望与农户所追求的近心理距离个人利益是不匹配的。因此,要使生物农药推广产生效果,需要改变农户生物农药施用的调节聚集和心理距离。

以上研究表明,决策选项的感知收益随着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与经济主体心理距离的匹配得到提升[13]。这表明生物农药推广要取得成功,需要调节农户施用生物农药时的心理距离和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以取得二者之间的匹配。因此,有如下假设。

假设1:农药施用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与生物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影响农户生物农药施用的心理动机和选择决策。二者匹配程度高时,农户施用生物农药的动机增强,更容易接受生物农药的信息诉求。

当生物农药调节聚集的信息诉求与农户心理距离匹配程度高时,生物农药信息诉求说服力得到提高,而信息诉求本身又体现了农药生产企业对农户利益的关注和农药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农户在接受生物农药信息诉求时,也会提升对农药生产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14],这会使农户对生物农药的支付意愿提高(Willingness To Pay)。因此,有如下假设。

假设2:农药施用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与生物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匹配时,农户对生物农药具有更高的支付意愿。

农户对农药生产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会提高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正面评价[15]。农药施用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与生物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的匹配,提高了信息诉求的说服力,使得信息诉求内容所体现的农药生产企业社会责任更容易得到农户的认同,从而提升了农户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正面评价。因此,有如下假设。

假设3:农药施用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与生物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匹配时,农户对农药生产企业具有更积极的评价。

生物农药信息诉求还反映了农药生产企业对农户长期利益的关注,二者匹配提高了信息诉求内容被农户认同的程度,还会提升农户对生物农药或农药生产企业服务的图1研评价,减少购买后的后悔,从而再次购买的可能性增强[16]。农户对农药生产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也会提高其对生物农药或农药生产企业服务的评价和再次施用意愿。另外,依据调节聚焦理论,当心理距离与决策选项的调节聚集信息诉求匹配时,经济主体会更满意自身的决策选择。因此,有如下假设。

假设4:农药施用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与生物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匹配时,农户再次施用生物农药的意愿更高。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2数据来源和方法

2.1预调查

为验证调查过程心理距离远近和调节聚集信息诉求的操控是否可行,在正式调查之前,实施预调查。调查选择的农作物是水稻。一方面,水稻是一种大田作物,在南方粮食主产区是农户普遍种植的农作物,无需针对特别的农户对象(例如有无种植经验等要求),这将提高调查对象选择的便利性。另一方面,水稻生长过程中农药施用次数较多,且适用于水稻的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市场已经比较成熟,调查地点的农户在乡镇周边农资销售店铺里能够很方便地购买到。因此,基于水稻种植户的农药施用行为研究结果,也将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普适性。预调查的对象来自江苏省泗洪县三个乡镇的36个水稻种植户,采用一对一入户问卷调查。

(1)心理距离操控。首先,对于心理距离的设定,采用多数文献研究中涉及较多的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依据Parkinson et al.的研究[17],将心理距离的近和远分别设计为“明天,我…和1个月后,我…”。

调查中要求调查对象想象明天自己从事一系列活动(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均较近)或1个月后一位邻村村民委托自己从事一系列活动(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均较远)。活动内容包括8种(如收割小麦、秸秆处理、销售农产品等)。接下来,要求调查对象用7级条目表报告他们对每项活动距离自己远近的心理感知(1=非常近,7=非常远)。

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心理距离假定条件下,调查对象对8项活动所感知到的心理距离Cronbach’恢滴0.86,显示出了较高的一致性。“1个月后,一位邻村村民委托我…”的心理距离显著远于“明天,我…”(5.42 vs. 3.37,F=43.56,p

(2)调节聚集操控。调节聚集信息诉求由一个标题和一段文字构成。对于调节聚焦的操控,参考已有的研究[18-19],预防聚焦信息强调“怎么做”和“行动导向”,促进聚焦信息强调“为什么”和“社会导向”。对于预防聚焦信息诉求,将标题设计为“保护生态环境从自身做起”,文字内容则包括“适量用药”、“适时用药”、“农药包装不随意丢弃”等信息;对于促进聚焦信息诉求,将标题设计为“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文字内容则包括“低残留”、“低污染”、“环境兼容性好”等信息。

另外,调查对象对农药A与B偏好的测试(利用7级条目表,1=非常偏好于A,7=非常偏好于B)显示,农户更偏好于选择B农药(4.67>3.50,t=2.34,p

2.2正式调查

正式调查采用2(心理距离:近、远)×3(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促进聚集、预防聚集、无)的组间调查设计,虚拟出6个不同的调查场景,每种场景分别对应于一种问卷,共设计了6种问卷。为了保证调查过程严谨、可靠,正式调查前对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了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此次调查目的、内容、技巧等。采用一对一入户调查的形式,调查者随机抽取一种问卷,启用相应调查场景,对每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被告知为防治当前的水稻病虫害,有两种农药可供选择:A生物农药和B化学农药。在阅读了农药选项的信息后,调查对象进行农药施用决策选择,并对周边一家药店即将推出的生物农药给出支付意愿(WTP),然后回答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态度,再次购买意愿等一系列问题,最后填写个人基本信息,领取奖励小礼品。心理距离近、预防聚集信息诉求情景描述如下:假设您种植有3亩水稻,为防治当前的病虫害需要购买和施用农药。经过在附近农药销售店询问或者经由他人推荐,您觉得有两种农药比较合适,其信息说明如下:

A生物农药,微毒,价格18元/亩。在防治水稻主要害虫上,能迅速保护水稻生长,尤其对其他水稻杀虫剂已经有抗性的害虫更有特效;对施药人员非常安全,对稻田有益昆虫、鱼虾也非常安全,对农产品无残留影响。

B化学农药,中毒,价格10元/亩。在防治水稻螟虫,稻纵方面的有优异表现。施药时要有防护措施,戴好口罩等。对鱼高毒,应避免污染水源和池塘等。对蜜蜂有毒,不要在开花期施用,为避免残留危害,最后一次施药需距离收获期20天。

您认为这两种农药的价格都支付得起。两种农药对当前水稻常见病虫害(如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防治效果相同。您还注意到,在两种农药的说明书上,都印有如图1a所示的“提示”。而心理距离远的情景,描述为“一位邻村村民委托您1个月后为他的3亩水稻购买农药,……”

调查内容包括:农药购买决策、支付意愿(WTP)、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态度和再次购买意愿。农药购买决策包括:①选择A生物农药或B化学农药;②选择偏好“您更偏好于选择(7级条目表,1=非常偏好于选项A,7=非常偏好于选项B)来衡量。支付意愿(WTP)的衡量通过告知调查对象“周边一家农资销售店,准备购进一批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新型生物农药,您愿意为该生物农药支付的价格为_元/亩”衡量。农户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态度和再次购买意愿的衡量,均采用了多条目的方法。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态度通过以下3个问题衡量:“坏的,好的”、“消极的,积极的”、“不赞许的,赞许的”(7级条目表)。对再次购买意愿的衡量:通过“对于该生物农药,您认为购买是否值得?”“您下次是否会再次购买?”“您是否会向邻居、亲友推荐?”(7级条目表)。最后,对于农户购买该种农药的心理动机或原因,通过“你选择农药A或B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探析。

数据来源于2015年7月10日-30日,对江苏省水稻种植主产县的入户调查。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别选取了苏北、苏中、苏南水稻生产大县(市)洪泽县、海安县、溧阳市,每个县(市)至少调查3个乡镇,每个乡镇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至少调查3个村,每村随机调查30户水稻种植户。

正式调查阶段共发出810份问卷,回收810份,其中有效问卷793份,有效率为97%。为提高研究的普适性,调查对象从水稻种植户总体中随机抽取,使样本具有总体代表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者的年龄平均为45.62岁(年龄范围为21-68岁),男性占56%。受教育程度平均为6年即初中,文化程度不高;调查对象多数有外出务工的经验,也有常年在家务农的农户。2014年家庭总收入3.2万元以上的农户比例为52.34%。因此,调查样本对于调查区域水稻生产者总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另一方面,对于每个调查对象,调查者随机启用一种调查问卷及其相应的调查场景。统计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收入和教育程度等,6种调查场景差异均不显著(年龄:F=0.31,ns;性别:F=0.21,ns;收入:F=0.98,ns;教育程度F=0.43,ns)。

3假设检验

3.1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与心理距离匹配对农户农药施用决策的影响表1是农户对两种农药A和B的选择情况。心理距离近时,在预防聚焦信息诉求影响下,农户选择A生物农药的比例(74.81%)显著高于无信息诉求下的比例(40.94%),χ2=9.37,p

离体

来说,心理距离近时,农户在预防聚焦信息诉求下比在促进聚焦信息诉求下(2.89 vs. 4.01,t=-4.62,p

与预调查相似,当无农药信息诉求时,农户倾向于选择B化学农药。这从反面揭示了有农药信息诉求时,调节聚集与心理距离的匹配可以改变农户选择偏好的作用。开放式问卷中,农户陈述的选择原因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原因可以分为五类:节约成本、防虫效果、施药习惯、朋友推荐和其他。调查中有614位调查对象列出了具体原因,各种原因出现的频数及其比例如表3所示。

其中,心理距离近时,在预防聚焦信息诉求影响下,节约成本成为农户列出的主要原因(47.96%),显著高于不匹配条件下(27.78%)和无农药信息诉求条件下(17.11%)的情景,χ2=7.31,p

3.2生物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与心理距离的匹配对农户支付意愿(WTP)影响方差分析(ANOVA)结果显示,生物农药信息诉求和农户心理距离呈显著的交互影响(图4),F=8.72,p

3.3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与心理距离匹配对农户农药生产企业态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农药生产企业态度变量Cronbach’α值为0.89,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由方差分析(ANOVA)显示,对于农药生产企业态度,农药信息诉求和心理距离呈显著的交互影响(图5),F=8.48,p

3.4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与心理距离的匹配对农户再次施用生物农药意愿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农户再次施用生物农药意愿变量Cronbach’α值为0.84,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由方差分析(ANOVA)可知,生物农药信息诉求和心理距离对农户再次施用生物农药的意愿,也显示出显著的交互影响(图6),F=3.32,p

4结论及讨论

4.1结论

生物农药涉及农户的当前利益和长期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等相关因素,相应的决策选项具有突出的心理距离属性。本研究从调节聚焦理论视角,建立了心理距离与农户农药施用决策和心理动机的关系,研究生物农药推广策略的有效性,分析生物农药推广对农户施用决策、支付意愿(WTP)、农药生产企业态度和再次施用意愿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1)揭示了当前生物农药推广过程中出现的“叫好不叫座”的原因。由于施用生物农药给农户带来的收益是长期的、全社会的和不确定的,具有促进聚焦的特征;而多数农户农药施用决策所考虑的利益是当前的、私人的,具有预防聚焦的特征。因此,二者在心理距离、调节聚焦以及利益追求方面是不匹配的,只有调节聚集信息诉求和农户决策时的心理距离匹配时,农户才更愿意施用生物农药。

(2)农药生产企业能够从生物农药推广中获利。如果生物农药推广得当,将会提高农户对生物农药以及农药生产企业的积极评价,其对生物农药的愿意支付价格和再次施用意愿也会提升。这将有利于提高生物农药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农药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和销售收入。同时,成功的生物农药推广,体现了农药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农户长期利益的关注,随着农户对农药生产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可,生物农药的品牌收益也将提高。这些近期和远期的利益都可以促使农药生产企业积极地参与到生物农药的研发和推广活动中来,有利于生物农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和心理距离的匹配,对农户农药施用决策存在显著影响。二者匹配时,即预防聚焦信息诉求与近心理距离匹配时,或促进聚焦信息诉求与远心理距离匹配时,农户对生物农药信息诉求的认同度越高,对生物农药的施用意愿也较高。

4.2讨论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生物农药还未得到大范围推广施用,理论界对于生物农药推广效果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提高生物农药推广效果和市场占有率,对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优化农产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下:

(1)已有文献较少涉及生物农药推广与农药生产企业的利益关系,使得生物农药的推广主体仅仅限定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部门。本文研究结论显示,成功的生物农药推广同样可以为农药生产企业带来长期的、丰厚的利益。因此,研究结论对于鼓励农药生产企业积极参与生物农药的推广具有积极意义。

(2)本研究选择水稻种植户作为生物农药推广效果的调查对象。水稻是一种大田作物,并且其生长过程中农药施用次数较多,且适用于水稻的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市场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基于水稻种植户的生物农药推广效果研究,也将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普适性。

(3)要提高生物农药的推广效果,一方面针对农户农药施用决策具有近心理距离的特点,农药生产企业在推广生物农药时应该强化预防聚焦信息,而弱化促进聚焦信息。例如,生物农药推广过程中,应少采用诸如“保护耕地资源,美化环境”等心理距离较远的促进聚焦信息,而多采用类似“杀虫效果良好”、“对人畜安全”、“对鱼虾无害”等心理距离较近的预防聚焦信息,效果会更好[20]。另一方面,生物农药推广过程中,农药生产企业也可以通过宣传策略延长农药施用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例如在农药销售场所,让农户憧憬未来巨大的农产品市场或美好的生态环境)[21],同施用生物农药改善生态环境的促进聚焦目标(如低残留、低污染等农业可持续目标)相匹配,激励农户施用生物农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峻,林荣华,袁善奎,等.我国生物源农药产业现状调研及分析[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 30(4):441-445.[Yang Jun, Lin Ronghua, Yuan Shankui, et 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Bio Pesticide Industry [J].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2014,30 (4): 441-445.]

[2]Pedigo L P, Rice M E.Entomology and Pest Management[M]. Long Grove ,UK:Waveland Press, 2014.

[3]Sharpley A N, Bergstrm L, Aronsson H, et al. Future Agriculture with Minimized Phosphorus Losses to Waters: Research Needs and Direction[J]. Ambio, 2015,44(2):163-179.

[4]Laurance W F, Sayer J, Cassman K G. Agricultural Expansion and Its Impacts on Tropical Nature[J].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14, 29(2): 107-116.

[5]朱淀,张秀玲,牛亮云.蔬菜种植农户施用生物农药意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24(4): 64-70.[Zhu Dian, Zhang Xiuling, Niu Liangyun. China Population Bright Clouds Vegetable Planting Farmers Using Biological Pesticides Intend to Research [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4 (4): 64-70.]

[6]Van Eeden M, Korsten L. Factors Determining Use of Biological Disease Control Measures by the Avocado Industry in South Africa[J]. Crop Protection, 2013, 51: 7-13.

[7]Nahmias S, Olsen T 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Analysis[M]. Long Grove,UK:Waveland Press, 2015.

[8]Wang W, Nema S, Teagarden D. Protein Aggregation:Pathway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10, 390(2): 89-99.

[9]Morais D C, de Almeida A T. Group Decision Making on Water Resources Based on Analysis of Individual Rankings[J]. Omega, 2012, 40(1): 42-52.

[10]Addison J, Brown C. A Multiscaled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Climate, Commodity Prices and Risk on the Livelihoods of Mongolian Pastoralists[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14,109: 54-64.

[11]Beckes L, Coan J A.Social Baseline Theory: The Role of Social Proximity in Emotion and Economy of Action[J].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011, 5(12): 976-988.

[12]樊杰,蒋子龙.面向“未来地球”计划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15,34(1):1-9. [ Fan Jie, Jiang Zilong.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of the Future Earth Plan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34 (1):1-9.]

生物农药论文篇8

一、日本的植物保护体系

植物保护(plantprotection)作为一个学科,其含义在不同的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别,在我国植物保护一词广义上指通过各种途径保护植物免受一切不利因素的影响,而狭义上的植物保护仅针对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即应用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这些有害生物对农林业的危害,以保证农林业的健康生产。

而日语中的“植物保护”一词,则是从植物生态、森林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水利土壤改造、土壤植物营养等角度出发保护植物,防止种的灭绝,维持种的多样性,与有害生物防治有关的词汇是“植物防疫”。为此.日本政府专f1制定了“植物防疫法”,作为指导植物有害生物防治的根本法规,内容包括总则、国际植物检疫、国内植物检疫、紧急防治、指定有害动植物的防治、都道府县的防治、杂则,以及罚则等内容…。根据该法律,日本构建了一个。

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系统构成的完整的植物保护体系。中央和政府层面有农林水产省消费与安全局下设的植物防疫课.主管全国植物防疫的行政管理工作,下设总务班、防治班(负责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防治指导、农林水产航空事业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改进等)、国内检疫班(负责日本国内的植物检疫、病虫害的侵入警戒及经济防治等)、检疫计划班(负责国际植物防疫条约、植物检疫措施等国际标准的制定,病虫害危害度分析及调查研究等)、检疫业务班(负责与植物检疫有关的业务调整、进口植物检疫、植物防疫所的管理等)及专家组(负责与两国间进出口检疫条件协商有关的事务及出口植物的检疫)。通过对进出口植物的检查,发现病虫害及时取缔,对病虫害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植物防疫法有关规定.对病虫害发生及时预警,加强对药剂和防治的保障。

下设的植物防疫所主要承担进出口植物的检疫工作。而地方上,各都道府县均设有负责植物防疫的农林水产部(或农林部、农政部)及专门从事病虫害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所。目前日本全国共有病虫害防治所53个,平均人数在10人左右,其主要职责包括:病虫害预测预报,病虫害防治计划的制订.植物检疫,对基层市町村、农民和农民组织开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和支持.农药试验示范、药效试验,指导农药正确使用,以及农药市场管理等。病虫害防治所业务经费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担.基本上各负担50%。此外,全国还有病虫害防治员4200多人,多由农协、农户和基层政府职员等兼任,接受病虫害防治所的业务指导,负责各市町村的植保工作并存防治所和农民之间起一个技术桥梁的作用。各都道府县的病虫害防治所还与当地的农业试验场、园艺试验场等科研单位、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等农业团体合作设立“都道府县及市町村防治协议会”.制定整个都道府县的病虫防治实施方针。

日本病虫害防治的民间系统主要是农业协同组织.简称农协(JA),类似于我国的合作社。该组织作为农民的合作组织,在组织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购买、金融、共济、技术经营指导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基层,农协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协的设立上至全国.下至各市、町、村,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触及面很广各农协几乎都设有营农指导员.作为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普及员,以农协会员及其家属为对象,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农民以指导.其指导范围涉及农业领域的方方面面,但以担任研究、制订农业生产与经营计划,指导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推广新品种和新的作物栽培技术等为主,并为农家购置农机和设施提供咨询,在会计业务、税务知识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向农民提销信息和相关服务。可以说,农协营农指导员是植物保护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在日本的植物病虫害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植物保护工作本着测报先行、综合治理、安全用药、保护环境的原则开展,实现了由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专家咨询系统、远程咨询系统和远程诊断系统等现代技术构建的植物保护网络化,建立了JPP—NET植物防疫信息综合网,并适时进行大面积飞机喷洒防治。日本是世界上农药残留标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对各种农药在每种栽培植物上的农药残留标准做出了严格的要求.乱用药、滥用药、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很少。在病虫害的防治中,非常注重化学防治以外措施的应用,很好地体现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简称IPM)的理念。其农药的流通也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进行。农药企业生产的农药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到达农民手中。其一为农协途径,即通过JA全国农业协同组合经其投资的经济联合会到达或直接到达各地的农协组织后销售给农民;其二为非农协途径,即依次通过农药批发商和零售商两个环节销售给农民。对农药的销售采取严格的许可制度。

二、日本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体系

日本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也分为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三个层次,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由一些综合性的或农业高等院校进行,而专科生由设置在地方的农业大学校(2年制)完成。本文主要对本科生的培养加以介绍。植物保护一级学科下含植物病理、农业昆虫、杂草和农药学四个方向,目前我国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课程有《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杂草学》和《植物化学保护学》6门课程,另有与四个方向有关的专业选修课多门.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共有《害虫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植病流行学》、《植物免疫学》、《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植物检疫》、《昆虫学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农田杂草控制》、《昆虫生理学》、《农药残留与检测技术》、《资源昆虫学》、《昆虫病理学》、《菌物资源学》、《生物农药》、《农药加工技术》、《植物病毒病害及综合治理》、《分子生物学》、《农药施用方法与技巧》、《植物细菌病害及防治》、《植物线虫病害及防控技术》、《贮粮害虫》、《农螨学》等25门课程,其中前15门为专业限选课。

通过四年的学习,要求培养的学生同时掌握与三个方向有关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敢于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以及自我提高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各项工作。日本与我国不同.其大学均未设植物保护专业,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往往结合在农学专业里面。虽然能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植物病、虫、草害有关的知识,但对农药知识的学习较少,农药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与化学及应用化学相关的专业来实现。以日本唯一的一所农业本科院校东京农业大学为例,其培养目标瞄准“次生代农业”(即对人类及环境友好型农业),通过学习次生代农学理论与技术,培养能够应对粮食自给、食品安全、地球环境等问题的能力,在农业经营方面敢于挑战现有生产方法,围绕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够对今后农业生产做出贡献的人才。根据需要在该专业内设置了农学与园艺两个培养方向,其中农学方向共设置课程103门(含毕业论文),即必修课29门,任选课74门。

实习从大一开始,《农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深入校办农场,体验食用作物-工艺作物、草地•饲料作物、果树、蔬菜、花卉及农机等领域的农业生产,领略农业生产的快乐与困难:大二开始以解决食品及病虫害问题为目的,通过《生物学实验》等掌握研究的方法;大.二开始进入研究室.与指导教师及研究生一起进行专门的研究l6。该方向的具体课程如下:

第一学年:有《作物生产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园艺学》、《农业实习》、《农学原论》、《信息学基础》、《英语》、《共通演习》和《新生seminar}13门必修课及《健康福祉概论》、《心理学概论》、《艺术》、《日本国宪法》、《经济入f1》、《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国际学习》、《英语听力》、《体育》、《基础生物》和《文章表现》24门任选课。

第二学年:有《生物学实验》、《农业实习》和《英语》3门必修课及《农业气象学》、《植物营养学》、《农作业系统论》、《资源植物论》、《食用作物学》、《工艺作物学》、《草地饲料作物学》、《植物育种学》、《植物工学》、《植物病原微生物学》、《昆虫分类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动物福祉》、《植物生理生态学》、《生命伦理》、《文化人类学》、《现代社会的问题》、《国际关系思考》、《地学》、《英语会话》、《中国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职业设计》等26门任选课。

第三学年:农学方向有《作物学实验》、《遗传育种学实验》、《植物病理学实验》、《昆虫学实验》、《作物学演习》、《遗传育种学演习》、《植物病理学演习》、《昆虫学演习》8门必修课及《实验计划法》、《杂草学》、《农产物市场论》、《植物防疫论》、《植物病原微生物学》、《昆虫生态学》、《昆虫机能利用学》、《动植物园论》、《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知识产权论》、《实用性生命有效利用》、《农业与生态系》、《农业经营学》、《植物生长调节论》、《民族植物学》、《自然再生技术论》、《地球环境政策论》、《科学与哲学》、{TOEIC英语》、《实习》及《商业礼仪}22门任选课。

第四学年:农学方向有《作物学演习》、《遗传育种学演习》、《植物病理学演习》、《昆虫学演习》、《毕业论文》5门必修课及《商业英语》和《科学英语》2门任选课。毕业后以就职者占多数,为67.1%,其次为攻读研究生占11.6%,自主创业者占6.7%,其他占14.6%。就职者中,以综合最多,技术次之,其他依次为营业、销售、服务、公务员及研究,分别占23.2%、17.9%、13.7%、7.9%、3.7%、3.2%和O.5%,其他24.1%。其中,就职最高的5个行业是零售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批发业及教育,各占20.5%、15.2%、10.6%、9.3%和7_3%。根据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该校的农学方向还设置了作物生产与植物保护两个领域,前者下设作物学和遗传育种学,后者下设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各两个研究室,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