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1:52

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

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篇1

近年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为从事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带来了挑战,研究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与本科生相比,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研究生都有着自己的特征,因此决定了在研究生中开展“三自”教育的必要性。

1.1研究生的生源组成比较复杂

随着研究生数量的持续增长,研究生的生源组成逐渐变得复杂,有的是本科毕业直接考研、有的是推荐免试升学、有的是工作后考研,由于学生的年龄、身份和社会阅历不同,加大了研究生管理教育的难度。

1.2研究生课程学习安排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目前,各高校研究生的课程安排基本一致,第一年主要是学习基础课程,第二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工作,第三年撰写学位论文、实习、找工作。三年的学习时间,研究生大部分的时间不在学校,给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1.3研究生自我意识明显

研究生知识水平较高,富于理想,思想比较成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集体意识相对薄弱,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实现研究生“三自”教育的有效途径

2.1党组织建设促进研究生“三自”教育

研究生党支部是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重要组织依托。目前,研究生中党员比例较高,因此,研究生党建工作应在研究生管理和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生党建工作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根本和切入点。党组织建设在研究生“三自”教育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2.1.1研究生党支部的自身建设

由于研究生知识水平较高,独立意识和民主意识较强,因此,在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中仅仅发挥辅导员的作用是不够的,还应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在设立研究生党支部时,广范征求研究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意见,让他们畅所欲言,对设立党支部的优劣进行辩析。在选拔支部干部成员时,不能流于形式,要通过深入交流、演讲、投票等方式确定党支部的干部人选。通过以上流程产生一支大家认可、素质高的干部队伍,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力,在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中更好地实现研究生“三自”教育。

2.1.2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作用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不仅关系到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还可以感染和带动周围群众,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分配研究生宿舍时,可根据党员与群众的比例和专业特点进行安排,充分发挥党员在宿舍中的模范作用,创造和谐稳定宿舍。通过这种途径,也有利于党员及时向老师反馈研究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等,便于辅导员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可以通过对研究生党员的公开监督,开展研究生党员思想教育活动,让研究生党员在日常活动中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

2.1.3组织形式多样的党组织活动

在党组织建设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实现研究生“三自”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活动的自我策划、自我开展、自我总结,提高“三自”教育的效果。例如,组织纪念党日活动、红色圣地考察、红色文化调查等,在活动中,研究生通过自己策划活动方案、活动流程、活动时间、注意事项及其它安排等,充分实现“三自”教育的功能,同时,也增强了研究生的自我组织能力。

2.2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研究生“三自”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对研究生实现“三自”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首先,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其次,要制定完善的社会实践章程,从活动经费、活动计划、活动实施、活动总结表彰等多方面提供支持;再次,研究生导师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并给予研究生大力支持,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关心和指导;最后,要建立稳定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并尽可能的拓宽,为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2.1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研究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采用咨询服务、进社区服务、义务家教、关爱弱势群体、大型赛事等多种形式。在志愿者服务活动过程中,可以让研究生深入社会、研究社会,通过对社会的观察,使他们了解到基层民众的需求,学会如何用学到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还可以锻炼研究生的组织能力、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培养研究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品质,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2.2.2适当从事兼职工作

在学习期间,大部分研究生都会从事兼职工作。在从事兼职工作的过程中,研究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还增强了研究生的自我服务能力,也能帮助研究生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通过兼职工作,还可以让研究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督促研究生转变观念,不再仅局限于书本,而是主动向社会学习,弥补自身不足,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2.2.3深入开展社会调查

研究生的社会调查应主要针对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专业问题。通过社会调查,引导研究生关注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专业问题的调查中,研究生通过设计问题、分析调查材料和撰写调查报告,不仅可以拓宽研究生的专业知识领域,还可以起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效果。

2.3文体活动辅助研究生“三自”教育

目前,国内各高校本科学生的文体活动都比较成熟,但在研究生中由于各种原因文体活动难以有效开展,而文体活动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也是锻炼学生的一个重要平台。在研究生中开展文体活动,不仅可以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乐趣,还可以增强研究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实现研究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例如,研究生迎新生文艺晚会由研究生自行策划、自编自导,在活动中能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新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也展示了新老研究生的文艺才华。另外,通过研究生自己组织学术讲坛、学术讲座、研究生辩论赛等,不仅可以拓宽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广度,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达到研究生自我服务的功效。

3结语

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研究生 文化反哺 师生关系 制约 对策

“文化反哺”是指“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其实质是青少年文化对化的积极主动影响。”[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青少年较父辈先行一步接受社会新文化的趋势越来明显,“文化反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高校日益凸显出来。文化反哺对教师自身发展,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高校文化反哺依然存在制约。本文就研究生文化反哺的制约因素和对策进行探讨。

一、“文化反哺”在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中的作用

“文化反哺”在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二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通过这两方面作用的发挥,文化反哺构建起研究生与教师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研究生教育及其管理效能的提高。

1.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一方面,信息时代,网络成为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网络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征使年轻一代先于教师掌握新知识成为可能,教师与研究生沟通交流能促进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另一方面,年轻一代虽然思维活跃,对某些问题能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见解,“文化反哺”能更新教师的观念,使教师获得更好的发展。

2.促进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励”是教育取得成效的一种重要手段,激励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认可”。教师合理的接受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研究表明,无论是小学生和大学生都乐于接受虚心采纳自己的建议和勇于接受学生批评的教师。“文化反哺”的顺利进行就是教师对学生“认可”的表现,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

二、研究生“文化反哺”的制约

高校“文化反哺”受到师生权威结构、教师的文化自主选择性的制约,同时,学校感戴教育的缺失也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1.传统师生权威结构

“任何社会群体,为了完成一定的社会目标,各个成员都会结成一定的关系结构,潜在或外显的规定谁为主,谁为次,谁管什么[2]。”高校在处理内外事务等方面自然形成一种权威关系结构,虽然研究生在高校中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但“尊重权威”的传统师生权威结构观念在师生中依然根深蒂固,年轻一代对教师观点的挑战依然有所顾忌,甚至“沉默是金”。此外,研究生导师多为某方面的专家,研究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较导师都远远不及,这也导致了研究生对教师权威挑战信心的缺失,间接使这一传统的师生权威结构得到巩固。

2.教师的文化自主选择性

社会文化同民族文化、阶级阶层文化一样都是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含着优秀的文化,也包含着落后的文化,人们不可避免的受到这两种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深切地影响着社会个体对做人做事的理解,对社会和未来的看法,精神和信仰的追求。同时,在种种复杂的文化面前,人们又具有选择权。因为各自成员的觉悟程度不同,因而受到的影响不同,自觉的选择也不同。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教学作风和信仰追求等的差异对学生的态度也会因此不同,当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偏离教育和社会轨道时就会给文化反哺造成阻碍。

3.感戴教育的缺失

晚辈对长辈从传统社会的物质生活“反哺”到现代社会的精神生活“反哺”,是尊老敬老传统的延伸,是新孝文化的升华。[3]P275然而,感戴教育的缺失致使青少年对父辈教育“反哺”意识的淡薄。再加之教师的“权威性”,更让不少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感。事实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指出教师的错误是学生的权力,更是研究生应尽的道德义务,“反哺”是感恩的体现,更是“尊师”的体现。

二、研究生“文化反哺”制约因素的消解策略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与角色观念

“思想是一切行动的先导”,现代教师的责任是双重的,教育他人是责任,接受他人教育亦是责任,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自觉接受学生的教育。夸美纽斯曾说:“倘若心灵的灯没有点燃,只是身外绕着奇异的思想火炬,结果便如一个关在黑暗的土牢里的人,身边点着火光一样;光线确可以透进缝隙,但是全部的光亮并不能够进去。所以,辛尼加说‘一切艺术的种子都已种在我们身上,上帝把智力从黑暗中引出来’”。因此,“文化反哺”取得实效,的前提是长辈能放下“知识权威”和“长者为尊”的架子,虚心向晚辈学习,“从教育者向终身学习者的转变;从警察、裁判到沟通、协商者角色的转变”[4]。我国古代著名散文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的精辟论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加强青少年感戴教育

在富足物质条件下和独生子女政策下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少年大多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和父母单方面的付出使他们习以为常,个体在舒适的享受中变得情感漠然,很少去反思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青少年“感恩意识”的淡薄,对父辈“反哺”教育意识缺失是高校“文化反哺”的重要制约因素,学校和社会应加强青少年的感戴教育,以感恩意识激发和形成青少年主动实施“文化反哺”的内部心理机制,树立青少年“文化反哺”的责任意识。“独木不成林”,研究生在此关系中是施教的“主动者”,教师是接受影响的“受动者”,只有形成研究生较高的“反哺”积极性,反哺教育才能成为可能。

3.加强高校民主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是通过高校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来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高校文化对师生在在精神信仰、个人品行、社会公德、人性美德的追求上做出方向的引领,以表达高校的价值取向;对社会的文明素养做出评价,以表明高校对文明礼仪的敬畏;对教育理念做出评估,以防知识育人的短视浮躁;对社会精神取向做出圈点,以丰富师生的人性美德。教师民主的工作作风是研究生对教师“文化反哺”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而高校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则是这一保障形成的重要条件,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归根结底是“文化育人”,重在形成一种文化氛围。

从国内已有研究来看,对“文化反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反哺”的内涵;“文化反哺”的内容与表现;“文化反哺”的成因分析;“文化反哺”的价值与意义;“文化反哺”与学校教育;“文化反哺”与家庭教育;“文化反哺”的引导等方面[5],对文化反哺制约因素的研究较少,本文以研究生对教师“文化反哺”为例就此进行了研究,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为研究生与教师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开辟一条新道路。

参考文献:

[1][5]龚界文,胡静.“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现象研究述要[J].青年探索,2004(5)

[2]顾晓明.家庭中的社会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91

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篇3

中医药学传统深邃,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中医药学研究生至关重要。首先要继承,然后才能创新。理论方面,要合理安排中医传统经典课程,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课程要做到精而深,指导研究生到图书馆深入挖掘中医典籍,以满足中医药学研究生高层次研究的需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全国各地知名的中医理论专家、学者,来为本校研究生开展学术讲座活动。这些大牌的专家、学者往往具有独到的中医传统理念,他们的传统理论会对我们现在的中医研究生起到启发作用,此时年轻人的想法与老前辈的思想容易产生交汇互融效应,可以让研究生们的理论学习更上一层楼。

实践方面,大力倡导研究生跟随中医导师学习传统,感受文化底蕴。导师的中医实践经验丰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实际、更具操作性的学术指导。在跟随导师进行中医传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还应多学习、多实践,“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导师只是给研究生们一把打开中医大门的钥匙,而最终需要研究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亲手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大门,这就需要我们现在的中医研究生们勤劳扎实,苦练内功,尽可能多地通过实践操作,继承更多的中医传统。“继承中医传统”的教育,应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始终。

2创新科研能力

中医药学研究生尤其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创新。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区级乃至部级先进的重点实验室,近距离接触各种仪器设备,引导中医药学研究生自觉感悟现代实验思维和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欲望。再有,在中医药特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化的科研技术手段,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医药学,用科学的方法支撑中医药学的发展。

目前,中医药的发展急需先进的实验研究,可以安排在读的中医药学研究生开展网上学习活动,如浏览自己学校和其他国内外知名学府的网站,加入网上各种先进实验室的BBS论坛和微博、微信客户端进行学术讨论,以学习更好的实验技术为中医药所用,这样既进行了深度学习,同时又向学术界的不同领域介绍传播了中医药,为我们中医药的科研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三人行,必有我师。”还要鼓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中医药学研究生定期开展学术沙龙研讨活动,还要积极与周边大学开展校际学术交流,乃至全国范围的学术交流。不同的科研想法交汇,能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3总结

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五年制;学生管理;基础教育

五年制高职是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招收的初中起点,在校期间前两年为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进行高中知识的学习,后三年则进入相应专业开始大学阶段学习。随着高考生源数量的下降,河南各高职院校为拓展招生渠道,纷纷扩大五年制招生规模。我院五年制高职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增加,由占年学院招生总数5%左右,到20XX年占当年学院招生总数20%左右。高职院校应适应现实的发展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构建高职院校五年制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管理体系。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学生,相比较高中起点高职学生,具有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差、课程基础和学习能力欠缺等特点[1]。同时在文明习惯、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方面都偏低,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性格差异,以至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学院中与其他普通高职学生有明显区别,成为一个特殊存在的群体。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涌现出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内在、外在的因素都影响到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进而影响到学院的整体培养质量。为进一步促进学院整体发展要求,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快构建我院五年制高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一、影响五年制学生初级教育阶段管理的内外部因素

(一)内在因素

首先,普遍年龄小。五年制高职学生为初中起点,大多年龄在15岁左右,比我院普通高职学生小3—4岁。因此,在学院举行的各种活动或比赛中处于劣势。这个年龄的学生往往争强好胜,但在现实面前他们时常面临挫折,很难融入学院主流。其次,心理上不成熟。15岁的他们,正处于人生变化最快的时期,尽管表现在身体和心理发育已基本完成,但在心理上还处于青少年向成熟过渡,日常情绪表现不稳定,处理问题比较偏激,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干扰和误导。第三,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初中阶段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入大学后,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方式以及大学的生活方式很不适应,导致学习兴趣缺失,很多学生考试不及格;生活上,无所事事,大多沉迷于网络找不到生活的乐趣和目标。因此,正是年龄、心理、习惯的差距,决定了五年制高职初级教育阶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就给人感觉有些“特殊、另类”[2]。

(二)外部因素

根据长期一线工作经验和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外因主要有:

1.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五年制学生。特别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和行为导向对涉世未深和处于叛逆期的五年制学生诱惑极大。在学生正确价值观没有树立,是非观念比较模糊时,如果经常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容易沾染上吸烟酗酒、打架骂人等不良习惯。

2.网络游戏的冲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上网的中学生,美国占总数的20%,英国为15%,中国仅仅为2%[3]。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青年学生上网的目的大都是玩游戏。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知识的吸引力没有网络游戏那么强。商家为追求经济效益,迎合青少年特点设计的网络游戏,大行其道。特别对那些学习成绩一般、自制力较差的未成年人来说,网络游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虚拟世界中让他们比现实生活中充满自信。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五年制学生中,有网瘾的男生占全部男生的10%左右,经常进网吧玩游戏的占男生的70%左右。

3.家庭重视不够我院五年制高职学生80%左右来自农村家庭,他们的父母普遍出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层次较低,大多担负着家庭生活的重担,经常在外打工或劳作,由于工作艰辛且时间不固定,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有些家长只注重学生的生活,但对孩子学习和情感关心不了或不到位,甚至有些家庭直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带。长此以往,对子女疏忽教育与管理,使之形成了一种放任的状态。

4.目标不明确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学生大多愿意就读普通高中然后升入大学,不愿意上职业学校。从而也造成了近年来五年制高职生源质量下降,许多学生都是深知考学无望,被逼无奈才选择五年制学习,但学生本身对为何学习及怎么学习却毫无目标和头绪。

二、加强五年制初级教育阶段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制度

五年制高职基础教育阶段的制度建设应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定位。有利于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充分考虑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参照高中学校管理模式,制定和五年制基础教育阶段相适应的管理规定,从制度上保证运行的相对独立性。如制定学籍管理制度、晚自习制度、日常请假和考勤制度、教师上课制度及家校联系制度等,从而在制度上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生活,缩短学生进入高职后产生的不适应时间,确保学校依法依规进行教学和学生管理。

(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道德观是决定学生行为表现的关键内在要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道德观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靠教育、靠引导。首先,注重思想教育阵地建设,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新生入学教育、法制报告会、表彰大会、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廉洁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安全卫生教育等。其次,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快速性、时效性、全球化、交互性、丰富性、隐蔽性等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班主任、辅导员要建立自己的QQ、微博、微信群等,在这些新媒体上直接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帮助其排忧解难、释疑解惑,加强思想引导,运用得当的话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利用新媒体时,还要大力防范这些交流平台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4]。再次,班主任、辅导员要积极面对学生思想和行为方面出现的问题,真正把开展思想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常抓不懈;在教育过程中要会运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使他们能够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重视班主任工作

学院在五年制班主任、辅导员的选聘过程要有严格的标准。要把思想觉悟高、政治业务素质强,表现优秀且具有学生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而且愿意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选聘到班主任、辅导员岗位上来。应注重班主任辅导员的培养,通过外出交流学习、技能竞赛、工作总结、思想交流,不断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管理的经验和业务水平。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同时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做好相应的解决和处理。工作中要对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

(四)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仍是主业,平时时间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因此,学院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良好的教学质量是保证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是教学效果和办学效益的保障。五年制高职学生将来还是要和普通高职学生在一起学习的,由于入学为初中起点,相比较普通高职学生,他们缺少高中阶段学习,中间有断层,这就要求其一定要注重基础文化课的学习。其次,教师还要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难易结合,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需要,使学生都能够有所学有所得。第三,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成就感,树立学习信心。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来。

(五)强化日常管理与沟通

单靠班主任、辅导员很难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学院要建立全方位育人体系。首先,学生管理要与教学和后勤等沟通。再次,学校要和学生家庭沟通,辅导员、班主任不能等学生犯错误才联系家长,而要把这种联系变成常规化,不单单电话联系,有时还要进行家访和面谈。最后,班主任做好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学生上课和学习情况。通过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反馈机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5],不让学生日常管理存在空白和漏洞。通过整合所有的育人力量,共同完成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教育。

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篇5

公安现役院校研究生教育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飞跃,教育水平也在稳健提高,但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境。

1.1教学观念禁锢,求知目的狭隘

在知识共享中,知识是由传播者向接受者的单向流动,这对传播者而言,会使他丧失在某些知识领域的领导地位,这对知识的接受者而言,只要我们相信别人,就可能出现误信。由于客观原因,从以往本科学习教育向研究生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育长期积累的固化模式使得后期的教学观念转变需要一定的过程。对于教育者,容易产生“各扫门前雪”的封闭思想,扭曲了教育的目的所在;对于受教育者,则是以制度化思维考虑问题,更愿意以顺利的毕业、将来更好的工作为立足点,而不是对知识的向往。这些都禁锢了对教与学过程的认知。

1.2教学氛围淡化,知识的创新不足

教育是教与学相长的过程,长期积淀形成一个特殊的环境。虽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带有共同的成长规律,但是由于他们又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使得教学环境潜移默化地在不断改变着。知识的传播很多是以显性的形态存在,但更多的是以隐形的形态加以影响,例如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教育方式方法、院校教学环境等等。这些共同构成教学环境,影响着教育氛围。然而,长期以来,公安现役院校大部分时间处于管理显性的形态,容易使得教学氛围难以形成有效的效果,知识传授、获取与交流过程难以得到创新。

1.3学校管理严格,知识的应用受限

公安现役院校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模式,即部队管理模式。集中式管理有利于学员共同发展,但严格的教学管理、统一的评价标准、严格的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教育全面的发展。这种情况下,研究生的个人特质和潜在教育价值不是容易被抑制,就是被漠视。标准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就会禁锢学术争鸣的启发,抑制了教育者的研究、教育的积极性,也容易磨灭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公安现役院校研究生教育实现知识管理的对策

公安现役院校研究生教育应当着重从研究生知识的获取、共享、创新以及应用出发,全面提升研究生个体和队伍知识资源的利用效能,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以期实现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要求。

2.1获取知识:重视对研究生队伍的教育

在研究生知识管理过程中,既要加强对其基础理论的教育,又要加强对其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它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摆正知识管理的理念,让院校教育认识到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知识的重要意义,让研究生自身认识到知识获取、积累的迫切要求,不断改善研究生教育的评价体系,凸显知识和能力的高度要求。其次,针对个体特点实施有效地教育管理,通过让研究生参与相应的课题、交叉学科团队等形式的研究推动知识的学习、获取,使外部知识内化、个人知识上升为集体知识,从而推动知识不断的螺旋增加、获取,不断增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2.2共享知识:促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

显性知识易于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但是隐形知识却固化于研究生个体的机能里,而这些隐形知识又往往是有独特、有见解的特点。首先,要建立经常性的内部交流机制,构建研究生、学员队干部、导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定期召开学术交流,共同探讨管理规律,深入剖析阶段性、倾向性问题,分析研究生学员思想动态和知识结构,加强三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其次,要建立研究生学员与校外导师、培养、共建单位(家庭)的反馈机制,将研究生学员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及时交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疏与导的结合。

2.3创新知识:激励研究生教育的创新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的更新速度快、周期短,这就要求必须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对知识的不断创新。首先,要对研究生学习、实践中的经验、理论和知识进行必要的整合、学习、传授、再归纳,实现个人显性和隐形知识到集体显性知识的过程,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知识结合起来,实现新的知识结构。其次,可以采取进修培训、军民共建、经验交流会、座谈讨论等形式,使研究生在被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同时,通过主动交流中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以达到知识共享、优势互补。

2.4应用知识:检验研究生教育的成效

将教育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最终实现战斗力的提升,将教育的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长远性。首先,要建立研究生个体的“知识库”,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交流和创新,将每个人的知识真正“留下来”,让后者可以随时吸收和学习前者的知识精华。其次,通过网络平台,不仅可以使研究生之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业界高层次管理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与专业规模相适应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技术能手为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顶岗实习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已有的校内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国内外培训、学术交流、主持或承担教科研项目,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等途径,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建设领导能力。建立和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让教师掌握企业实际的流程和业务,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研,改变教学和实际脱节的局面。

2.5加强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五年制;学生管理;基础教育

五年制高职是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招收的初中起点,在校期间前两年为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进行高中知识的学习,后三年则进入相应专业开始大学阶段学习。随着高考生源数量的下降,河南各高职院校为拓展招生渠道,纷纷扩大五年制招生规模。我院五年制高职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增加,由占年学院招生总数5%左右,到20XX年占当年学院招生总数20%左右。高职院校应适应现实的发展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构建高职院校五年制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管理体系。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学生,相比较高中起点高职学生,具有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差、课程基础和学习能力欠缺等特点[1]。同时在文明习惯、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方面都偏低,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性格差异,以至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学院中与其他普通高职学生有明显区别,成为一个特殊存在的群体。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涌现出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内在、外在的因素都影响到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进而影响到学院的整体培养质量。为进一步促进学院整体发展要求,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快构建我院五年制高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一、影响五年制学生初级教育阶段管理的内外部因素

(一)内在因素

首先,普遍年龄小。五年制高职学生为初中起点,大多年龄在15岁左右,比我院普通高职学生小3—4岁。因此,在学院举行的各种活动或比赛中处于劣势。这个年龄的学生往往争强好胜,但在现实面前他们时常面临挫折,很难融入学院主流。其次,心理上不成熟。15岁的他们,正处于人生变化最快的时期,尽管表现在身体和心理发育已基本完成,但在心理上还处于青少年向成熟过渡,日常情绪表现不稳定,处理问题比较偏激,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干扰和误导。第三,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初中阶段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入大学后,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方式以及大学的生活方式很不适应,导致学习兴趣缺失,很多学生考试不及格;生活上,无所事事,大多沉迷于网络找不到生活的乐趣和目标。因此,正是年龄、心理、习惯的差距,决定了五年制高职初级教育阶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就给人感觉有些“特殊、另类”[2]。

(二)外部因素

根据长期一线工作经验和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外因主要有:

1.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五年制学生。特别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和行为导向对涉世未深和处于叛逆期的五年制学生诱惑极大。在学生正确价值观没有树立,是非观念比较模糊时,如果经常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容易沾染上吸烟酗酒、打架骂人等不良习惯。

2.网络游戏的冲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上网的中学生,美国占总数的20%,英国为15%,中国仅仅为2%[3]。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青年学生上网的目的大都是玩游戏。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知识的吸引力没有网络游戏那么强。商家为追求经济效益,迎合青少年特点设计的网络游戏,大行其道。特别对那些学习成绩一般、自制力较差的未成年人来说,网络游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虚拟世界中让他们比现实生活中充满自信。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五年制学生中,有网瘾的男生占全部男生的10%左右,经常进网吧玩游戏的占男生的70%左右。

3.家庭重视不够我院五年制高职学生80%左右来自农村家庭,他们的父母普遍出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层次较低,大多担负着家庭生活的重担,经常在外打工或劳作,由于工作艰辛且时间不固定,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有些家长只注重学生的生活,但对孩子学习和情感关心不了或不到位,甚至有些家庭直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带。长此以往,对子女疏忽教育与管理,使之形成了一种放任的状态。

4.目标不明确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学生大多愿意就读普通高中然后升入大学,不愿意上职业学校。从而也造成了近年来五年制高职生源质量下降,许多学生都是深知考学无望,被逼无奈才选择五年制学习,但学生本身对为何学习及怎么学习却毫无目标和头绪。

二、加强五年制初级教育阶段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制度

五年制高职基础教育阶段的制度建设应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定位。有利于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充分考虑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参照高中学校管理模式,制定和五年制基础教育阶段相适应的管理规定,从制度上保证运行的相对独立性。如制定学籍管理制度、晚自习制度、日常请假和考勤制度、教师上课制度及家校联系制度等,从而在制度上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生活,缩短学生进入高职后产生的不适应时间,确保学校依法依规进行教学和学生管理。

(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道德观是决定学生行为表现的关键内在要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道德观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靠教育、靠引导。首先,注重思想教育阵地建设,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新生入学教育、法制报告会、表彰大会、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廉洁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安全卫生教育等。其次,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快速性、时效性、全球化、交互性、丰富性、隐蔽性等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班主任、辅导员要建立自己的QQ、微博、微信群等,在这些新媒体上直接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帮助其排忧解难、释疑解惑,加强思想引导,运用得当的话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利用新媒体时,还要大力防范这些交流平台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4]。再次,班主任、辅导员要积极面对学生思想和行为方面出现的问题,真正把开展思想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常抓不懈;在教育过程中要会运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使他们能够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重视班主任工作

学院在五年制班主任、辅导员的选聘过程要有严格的标准。要把思想觉悟高、政治业务素质强,表现优秀且具有学生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而且愿意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选聘到班主任、辅导员岗位上来。应注重班主任辅导员的培养,通过外出交流学习、技能竞赛、工作总结、思想交流,不断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管理的经验和业务水平。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同时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做好相应的解决和处理。工作中要对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

(四)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仍是主业,平时时间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因此,学院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良好的教学质量是保证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是教学效果和办学效益的保障。五年制高职学生将来还是要和普通高职学生在一起学习的,由于入学为初中起点,相比较普通高职学生,他们缺少高中阶段学习,中间有断层,这就要求其一定要注重基础文化课的学习。其次,教师还要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难易结合,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需要,使学生都能够有所学有所得。第三,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成就感,树立学习信心。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来。

(五)强化日常管理与沟通

单靠班主任、辅导员很难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学院要建立全方位育人体系。首先,学生管理要与教学和后勤等沟通。再次,学校要和学生家庭沟通,辅导员、班主任不能等学生犯错误才联系家长,而要把这种联系变成常规化,不单单电话联系,有时还要进行家访和面谈。最后,班主任做好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学生上课和学习情况。通过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反馈机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5],不让学生日常管理存在空白和漏洞。通过整合所有的育人力量,共同完成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教育。

(六)校园活动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保证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参加活动也是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满足和提升的需要。因此,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能够体现学校的人性化和温柔面,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社团和学生活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凝聚力以及促进良好学风与校风的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生课外最重要的学习和体验方式。我们要用学生喜欢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占领广大校园,把学生从游戏和网络中抢夺过来,通过校园文化以及校园活动影响改变学生,使他们的修养和文化品位不断提高。总之,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繁重的系统工程,只有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着既尊重学生又关心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严格管理、大胆管理,才能将五年制高职学生这一个特殊群体教育好、管理好,使他们能在五年以后,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姚延芹.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教育的比较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2]梁健.新时期五年制专科生初期阶段的学生管理[J].内江科技,2010,(6).

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 教育管理学 研究缺失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初,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初步建立,之后经过漫长曲折的百年发展历程,到今天我国的教育管理学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1 我国现代教育管理学发展历程

(1)20世纪初,我国开始全面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管理模式,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我国萌芽并初步建立。(2)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教育管理学受到政府和教育界重视,很多师范学校争相开设“学校行政及组织”、“学校管理”、“教育行政”等教育管理类课程,教育管理学得到了较快发展。(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学习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样教育上也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加上“”十年的影响,这一时期我国的教育管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基本处于全面停滞状态。(4)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大力发展教育,教育管理学也受到重视。到今天,教育管理学专业和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争相开设,数百种教育管理类教材、专著和杂志出版发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会等学术研究组织相继成立,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也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学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

2 现代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缺失与原因分析

(1)偏重理论解释,缺乏批判意识。我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在研究过程中多是解释和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然后应用到教育管理实践中,而对理论的反思和批判不够,没有深入研究和考虑理论的地域适应性、时代局限性和我国国情因素,这显然不能真正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更不能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理论。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我国的教育管理学是在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经验和管理模式过程中诞生发展起来的,照搬照抄西方教育管理模式的倾向性较明显。

(2)研究方法单一,缺少实证研究。据华东师范大学汤林春对我国从1981年至1997年的17年间普通教育管理研究情况的统计分析,我国教育管理的实证研究约占研究总数的8.49%,最高的一年也仅为15.17%,而非实证性研究(主要指思辨研究)占研究总数的比例基本在85%~90%之间。①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单一,多数研究人员只是从理论上的想当然出发,偏重于传统思辨研究,而缺少实证研究。这一方面归咎于我国重定性研究、轻定量研究的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归咎于发展时间短,理论基础薄弱,研究人员倾向急功近利,研究素质有待提高。

(3)学术研究滞后,跟不上改革实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滞后性不断显现。理论的重要性在于指导实践,教育管理学也不例外。但我国的教育管理理论过于注重政策性的解释性研究,科学性、实证性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多滞后于政策,滞后于改革实践,教育管理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大。这一方面是因为研究人员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也由于我国长期集权化的教育体制,研究总滞后于政策文件,管理等同于领导,造成了教育管理研究的滞后性。

(4)教育管理学科体系的不完善、不规范。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始于20世纪初,但真正完整发展却是近30年来的事情,目前教育管理学科体系仍不成熟,许多基本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未能达成共识,这就造成同一课题的研究缺乏统一的立论基础和学科体系的不健全。究其原因,一是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必要的理论积累;二是研究不够深入,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教育管理学” 为题名进行搜索,就1998年以来的论文可搜得295篇,研究不多;三是教育管理学学界对基本概念体系缺乏必要的关注,基本概念体系是学科存在的先决条件,若缺乏基本概念体系必然影响学科理论的建构。

3 现代教育管理学的改进措施

3.1 加强反思批判,注重本土化研究

教育管理研究应强调本土化,注重在解决本土化问题的过程中显现价值。一是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要充分考虑理论的适应性,并全面研究整个理论体系,抛弃理论“拿来主义”,多加批判反思;二是研究人员要注重探索本地区本学校的教育管理规律,寻求解决本地区本学校教育管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促进教育管理的本土化研究。

3.2 加强实证研究,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针对研究方法单一、偏重思辨研究的问题,今后研究人员应多深入学校,了解教育管理现象产生情境及经过,加强实际问题研究力度,这样教育管理理论才能真正“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管理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越来越多,多元化的问题必然需要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今后既要综合运用实证研究、解释研究、规范研究和意识形态批判等研究方式,又要注意整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促进教育管理学真正步入科学的殿堂。

3.3 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联系

学术界历来倡导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今天的教育管理研究尤为重要。“教育管理能否有力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关键要看教育管理的理论和教育管理的实践的结合程度是否紧密,彼此是否相互支撑。”②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仍不令人满意、开放式学校如何管理等问题,我国的研究都比较薄弱,今后教育管理理论要注重增强实践性。同时,要减少政策和文件解释性研究,要走在政策前面,增加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多为制定政策和文件提供依据。

3.4 加强学科自身建设,构建完整学科体系

教育管理学只有对本学科核心价值、制度结构、体系结构、学科的分化与整合等问题做深层次的剖析与研究,找出制约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明确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方向,才能不断壮大自己的学科力量和学科优势。③

同时,基于我国教育管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教育管理学在加强学科自身建设上,一方面要对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等一般管理理论进行借鉴、改造和运用;另一方面又要从教育学、公共管理学、教育行政学等学科中借鉴、吸收和改造。只有这样,教育管理学才能融会贯通,并自成一家,才能促进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注释

① 汤林春.我国十七年来普通教育管理研究之分析[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1999(4).

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9-0122-02

1 引 言

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进程相协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关键之一。

综观既有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着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个别研究采用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等量化方法;所针对的问题包括:导师负责制的机制,研究生教材规划与建设,研究生教育成本,研究生教育逐步国际化和研究生教育方式与过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构成与操作主体、内部保障措施、外部保障措施等。既有的针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成果能够结合现时的研究生教育状况,来源于研究生教育实践而又在理论上作出了有助于指导实践的探讨,能够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从内容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内容布局格式,一般包括生源、师资、课程设置、论文环节、保障体系运行模式等。

2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实施载体

参考既有研究成果,基于实施主体的不同类型,本文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分为以下几种:①政府主导型。即政府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教育目标在于充分满足国家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政府可通过政策来调控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而高校所采取的保障措施主要是为直接或间接满足政府的质量要求。政府主导有利于集中进行宏观层面的管理,且其权威性能够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②高校主导型。即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以学术发展需求为主要目标,优先满足高校不断提升其学术发展水平的需求。由高校自行界定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并全面负责研究生教育质量水平的达成。世界上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阶段一般表现为该模式。③人才需求实体主导型。即经济社会各行业对研究生人才有需求且能够吸纳研究生就业的企事业单位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对研究生教育目标施加重要的影响作用,促使研究生更加注重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④独立第n方主导型。即独立于政府、高校、企事业用人单位等,具备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等系列化工作能力的特殊主体,通过提供客观、权威的评估结论来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施加保障力。例如,美国通过非政府组织的认证等活动来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不设立官方的专门评估机构。

在实践中,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实施主体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总是以某种力量占据主导。从辩证的角度,只有当各个相关主体所关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达到了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主体才能够充分体现出特定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类型;另外,各个相关主体并驾齐驱地存在于同一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中并不现实,所以,实践中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总是以某种主体的力量占据主导。从我国的实践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结合高校主导型,且具备一定权威性的独立的社会组织逐渐开始发挥出作用。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由中央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规章制度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政府既是直接倡导者、领导者,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政府主导有利于宏观管理,且以其权威性引起高校等培养单位的足够重视,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但是,政府的行政干预可能使高校和各种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权限和积极性受到限制。

不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实施主体是不同的,这些实施主体的差别化动机显示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驱动力。以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为主要过程的经济社会系统对研究生这种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社会个体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驱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始力量;作为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施加干预和调控作用的政府,应当尊重经济社会系统为驱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始力量,但政府更可能倾向于将这种力量通过其教育主管部门传递到研究生教育的承载主体(高校);构成经济社会体系的各类实体(企业、事业单位等)是实际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始力量的载体,他们也可能将这种力量通过研究生人才需求和吸纳途径传递到高校。总体上看,高校是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的实施载体。

3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校内部保障措施分析

3.1 研究生质量自评估与自保障

定位于高校的内部保障体系,应将院一级的研究生质量自评估与自保障作为重要的环节。充分发挥院系内部的各种优势,特别是院系内部根据自身情况与问题灵活解决、快速响应的优势,使得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由校一级至院系一级有层次合理、责任落实到位的保障体系。

(1)构筑分形管理模式。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中,应形成分形管理模式,提炼共性、普遍化指标作为核心,辅以个别的个性化指标。分形管理模式从目标的组织建设、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表现出一定的层次、结构、功能和信息的相似性,从低一级的管理到高一级的管理、从局部到整体也体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分形管理模式与研究生教育所处的高校、院系的情况相适应。在研究生教育质量高校内部保障体系中,分形管理能够作为基本的管理方法。将高校、院系内的普遍与特殊情况,运用分形管理方法归类、整合,可以形成完整的研究生教育质量高校内部保障管理体系。

(2)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任何管理模式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研究生教育的内部保障体系更应注重信息系统的运用,提高院一级的效率和公平透明性。信息系统以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设备为基础,为不同导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开放不同权限的端口以便其录入和查看信息,由于所有资料均备份于服务器中,加之有效的网络安全保护软件,可以保证每位研究生个人信息资料的安全和成绩、奖励评定的透明。同时,由于信息系统处理数据的快速有序,可以使得院一级的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更有效率。

(3)强化导师负责制。纵观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和国外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模式的实施载体,导师负责制的进一步强化和管控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研究生在学期间的课程与科研方向都是根据导师的研究内容加以制定的,故导师便成为院一级的保障体系中的直接的实施者与监督者。进一步强化导师负责制是旨在使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区别开来,研究生通过参与课题和项目,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熟练运用。

3.2 强化监督性措施

(1)导师负责制。应使导师们熟悉研究生培养的各种要求及其调整,应继续加强导师对于研究生培养基本业务能力的培训力度。近年来研究生培养采取的“导师组制”与“导师负责制”的区别在于,导师组制能够使学生在课程上的涉猎更广,体现了学科交叉的优势,但与此同时留给导师自主课程的学分变少,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开发。

(2)匿名评审。匿名评审制是旨在使得每个研究生的论文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尽量避免由于私人关系所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匿名评审制的关键在于,要找到与研究方向非常接近的匿名评审人,则可能产生该匿名评审人与指导教师相互熟悉,导致所做出的评判结论有所偏颇的风险;若所找的匿名评审人并不特别熟悉该学位论文,则可能因知识局限难以做出合理的评价。所以,应把握好匿名评审的过程管理力度。

(3)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是利用专门开发的计算机软件,主要针对文字的相似性进行检测,软件所得到的论文的相似性比例是用来判断的依据,但此方法也有其缺点,便是难以对专业分析过程和研究结论作出检测,且有时将既有的研究中的文字转图表、图表转文字的做法难以被检测出,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使用此项辅监督办法。

(4)学位论文预审。论文工作的目的是使硕士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国内有关高校已经有对于学位论文预审工作的开展经验,一般的,研究生在完成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工作,经指导教师详细审阅并写出切实的学术评语,在学位论文预审书面申请上签字同意后,可向学院提交若干份略去本人及其导师信息的学位论文。学院根据该学位论文涉及领域确定数名相关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匿名预审。由学院对预审专家的结论汇总,并将结果返回给学生。论文预审结论可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修改后再审、不合格四种。

(5)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国内数所高校为防止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的行为,引进了有关机构开发的“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按照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前须进行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将提交检测的论文与有关数据系统所收录的文献进行比对,将相似处列举,作出相似性的检测,不做是否抄袭的判断。学校可要求导师对检测系统出具的检测报告进行判断。导师在阅读检测报告后,如认为论文不存在抄袭,同意研究生进行答辩,需在检测报告上签字。

参考文献:

[1]李红启,鲁光泉,李兴虎.工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101-10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