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8篇

时间:2023-03-20 16:13:41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篇1

学评价的计量化使评价活动强调了一些教学技巧上的细枝末节,却忽略了教师个人的才华,评价结果没能真正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识修养。教师教学行合理的评价关系到教师成长方向的确立。

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首先要建立评价的标准,标准是评价的依据和前提条件。评价标准的建立使判断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引导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同时,它还能引导教师个人的成长方向,即教师今后应把精力投向何处。因此,评价标准的建立对于评价本身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评价标准的“真理性”受到质疑,那么评价活动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就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评价的标准如此重要,那么怎样确立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标准呢?或者说,评价标准确立的依据是什么呢?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源于教学观。教学观是比教学评价更高一个层次上的范畴。教学观是人们对教学的一个总体的观点、态度和倾向。有怎样的教学观就相应地产生怎样的教学评价标准。

从更深层次上讲,评价本身还必须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究。从教育史来看,教学观是随着历史发展的,一个时代有着这个时代特定的教学观,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氛围。

在机械论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人们建立的教学评价标准也相应地带上了机械论的色彩。机械论的教学观提出以学科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建立评价标准,即根据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师教学的优劣。在评价中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学生的学业成绩的“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可把这样的评价体系归人“结果论”范畴。

随着西方社会对“机械论”哲学观的批判,人们在教育中越来越倾向人本主义教学观。人本主义教学观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这种教学观并不认为学习的“结果”是重要的,而是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参与”这个“过程”本身最重要。说到底,在这个教育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后现代”哲学登上舞台的时代,并没有什么固定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必须去学的。密斯教授在他的著作《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中这样表述:“在教育界,全球化过程造成的普遍不确定性一直在某些方面存在。后现代派就‘什么东西可以信心十足地教给学生’这一问题所怀的担忧,如今更因‘信心十足地教意味着什么’这一难以理解的问题而加剧—尤其是在谓的新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往往被简单还原为如何‘管理’教育空间,除了计划和组织技巧外,不需要教师有任何个人才千。..}17随着西方哲学对“主体一客体”、“真理一谬误”这些二元思维方式的批判,西方后现代哲学流派更加倾向于对任何号称为“绝对真理”的体系进行“解构”。他们认为任何真理都是从某一“视角”出发来看待问题的,并不存在自在自为的绝对真理。后现代文化的氛围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人们从对真理的崇拜转向个人切身的体验世界,强调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是第一重要的。在这种教学观下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关注教学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在评价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把这样的评价体系归人“过程论”范畴。

中国的文化传统讲究“中庸之道”,对结果论和过程论的评价体系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合理取舍的态度。这种中庸的态度也体现在了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上:评价的标准既要体现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又要体现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评价时既要参照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程度。

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教育科学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和量化。但是为了体现教学评价的客观和准确,又必须对评价活动给出一个“结论”。(评价结论该“如何”给出呢?是采用“计量化”的分值,还是根据教育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对评价结论给予文本的描述?这本身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教学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与评价结果所要求的明确性这两者处于一种“张力”之中,如何合理把握这对矛盾(张力)需要极高的智慧。

由于整个现代社会竞争氛围浓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需要给出明确的评价结果以选拔“胜者”。由于对于精确计量化的自然科学取得的物质和技术成就的认可和崇拜,人文科学也慢慢开始以自然科学的客观性(以精确的计量化为特征)为标准。对计量化的喜好与崇拜甚至到了如此高的程度,以至于如果某一学科(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不能精确进行计量,不能最终得到一个“数据”,那么这些科学就显得“不客观”而配不上“科学”这一称号。人文科学的计量化趋势越演越烈,2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人文科学对此深感忧虑,对这个趋势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学专家、教育哲学家范梅南在他的著作《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中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标准作出了明确的区分,教育学应追求人文科学的严密性。“我们应该承认,人文科学对于准确、精确及严密有自己的标准。在定量科学中,准确与精确往往作为界定测量与设计精良的标志。与此相对,人文科学则尽量追求对具体事物丰富性与完整性的解释性描述,尽量使概念的基本本质达到完善。‘严密’的本意是‘坚硬’、‘硬度’。严密的科学研究基础被认为在方法上是严谨的、严格的,不与‘主观性’和定性研究妥协。‘硬数据’指最能反映数量单位或可测量到的测量的知识。与此相反,人文科学研究只有在道德和精神的意义上是‘强硬’的时候才是严密的。只有当一个人文科学的文本有勇气追求某些理念的独特性和意义时,才算是严密的。如果一个人并未准备坚持什么,那么坚持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同样意味着,人文科学研究会以‘轻柔’、‘深清’、‘微妙’和‘敏感’的方式将生活现象的意义带人我们的意识。

人文科学的“计量化”趋势虽然遭到了西方哲学的强烈批判,但这个趋势本身似乎有进无退。为了追求精确和“便利”,“计量化”的方法也应用到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给出一些量化的指标:例如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合理,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师生互动”,教师的板书是否规范,教师是否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等。对每一项指标设立一个权重以赋予这些指标相应的分值,这些指标的分值相加以百分制计算。以这些量化的指标为依据来给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通过给每一项指标打分,并且根据统计学的权重计算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给出一个最终的“总分值”。评价标准的建立是如此重要,我们不禁要问:各项指标被赋予的权重“依据”是什么?进一步问:各项指标本身被确立的“依据”是什么?更进一步深究,用百分制的计量化方法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什么?或许用分值进行教学评价比较“方便”,“方便”是真理的代名词吗?例如,甲教师最终得分80分,乙教师得分85分,从最终的得分来看,乙教师的教学水平“当然”要优于甲教师。当两位教师的教学评价通过两个分值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禁要对这个评价结果本身进行评价。一个问题浮现在眼前:这样的评价是否合理?

虽然这样的教学评价考虑到了“结果论”,即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先确立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评价也同时考虑了“过程论”,即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师生互动”等,但这些只是“外在的细枝末节”。通过这些关注细节的指标是否“真”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对这些“外在的细枝末节”的关注恰恰忽略了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恰恰忽略了教师内在的学识和师德修养,恰恰忽略了教师个人的才华。

如何评价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呢?这些都是教师“内在的”个人素质,我们只能通过教师“外在的”教学行为来对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略知一二”。外显的教学行为与教师内在的教学能力和学识修养是怎样的关系呢?或许,德国哲学家西美尔对伦理学的深刻论述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西美尔认为外在的“伦理行为”并不是判断德行的最终依据。任何以命令式的“应然”规定的外在的伦理行为体系无法包容人类广泛的实践领域,无论是个人的实践领域还是社会的福乐安康。唯有“有德之人”才是一切良善行为最终的“源泉”。有德行的“人”在他的日常的一言一行中自然“流溢”出伦理的意义。作为一切外在行为载体的“人”为他的一切善与恶的行为最终负责。西美尔在他的演讲集《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中对此有如下论述:“古老道德所宣扬的思想是,德行看重的不是事实,而是事实背后的意志企图。这个思想在此处达到其完整的深度和广度:意志不再被视为具体的、受到某个特定理智推动的冲动,而是作为基本的存在,也就是人的那种不受任何时间与变化之决定的自在。与此相比,那种流行的、对道德责任的逆向追究,却让人觉得它仅仅是从看重外部行为的司法判定迈出的最初和暂时的一步。可是就凭这一步,人们却已首先到达了道德主义,也就是就日常实践而言已经足够的、那种针对个别行为意志的裁判机构;相反,此时在那条外部道路的狭隘的道德含义背后,人们才抵达了最后一站,那形而上的终点站;整个的人,也就是说,他的绝对的、不可更替的存在就是载体,就是每一个别的,仅仅作为现象的善与恶及其相应责任的真正现实。

人文科学的“计量化”趋势虽然遭到了西方哲学的强烈批判,但这个趋势本身似乎有进无退。为了追求精确和“便利”,“计量化”的方法也应用到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给出一些量化的指标:例如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合理,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师生互动”,教师的板书是否规范,教师是否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等。对每一项指标设立一个权重以赋予这些指标相应的分值,这些指标的分值相加以百分制计算。以这些量化的指标为依据来给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通过给每一项指标打分,并且根据统计学的权重计算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给出一个最终的“总分值”。评价标准的建立是如此重要,我们不禁要问:各项指标被赋予的权重“依据”是什么?进一步问:各项指标本身被确立的“依据”是什么?更进一步深究,用百分制的计量化方法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什么?或许用分值进行教学评价比较“方便”,“方便”是真理的代名词吗?例如,甲教师最终得分80分,乙教师得分85分,从最终的得分来看,乙教师的教学水平“当然”要优于甲教师。当两位教师的教学评价通过两个分值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禁要对这个评价结果本身进行评价。一个问题浮现在眼前:这样的评价是否合理?

虽然这样的教学评价考虑到了“结果论”,即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先确立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评价也同时考虑了“过程论”,即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师生互动”等,但这些只是“外在的细枝末节”。通过这些关注细节的指标是否“真”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对这些“外在的细枝末节”的关注恰恰忽略了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恰恰忽略了教师内在的学识和师德修养,恰恰忽略了教师个人的才华。

如何评价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呢?这些都是教师“内在的”个人素质,我们只能通过教师“外在的”教学行为来对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略知一二”。外显的教学行为与教师内在的教学能力和学识修养是怎样的关系呢?或许,德国哲学家西美尔对伦理学的深刻论述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西美尔认为外在的“伦理行为”并不是判断德行的最终依据。任何以命令式的“应然”规定的外在的伦理行为体系无法包容人类广泛的实践领域,无论是个人的实践领域还是社会的福乐安康。唯有“有德之人”才是一切良善行为最终的“源泉”。有德行的“人”在他的日常的一言一行中自然“流溢”出伦理的意义。作为一切外在行为载体的“人”为他的一切善与恶的行为最终负责。西美尔在他的演讲集《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中对此有如下论述:“古老道德所宣扬的思想是,德行看重的不是事实,而是事实背后的意志企图。这个思想在此处达到其完整的深度和广度:意志不再被视为具体的、受到某个特定理智推动的冲动,而是作为基本的存在,也就是人的那种不受任何时间与变化之决定的自在。与此相比,那种流行的、对道德责任的逆向追究,却让人觉得它仅仅是从看重外部行为的司法判定迈出的最初和暂时的一步。可是就凭这一步,人们却已首先到达了道德主义,也就是就日常实践而言已经足够的、那种针对个别行为意志的裁判机构;相反,此时在那条外部道路的狭隘的道德含义背后,人们才抵达了最后一站,那形而上的终点站;整个的人,也就是说,他的绝对的、不可更替的存在就是载体,就是每一个别的,仅仅作为现象的善与恶及其相应责任的真正现实。

外在的行为并不是伦理判断的最终依据,伦理判断的最终依据是形而上的整个的人,良善之人在他的外在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善的伦理意义。相类似的,“外在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内在的”教学能力和学识修养的外显,优秀的教学真正的“源头”在于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学活动是优秀教师的“整个的人”的自然流溢。对伦理行为的善恶判断困难重重,真正的教学评价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标准。如果要对一位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的话,最终依据只能是这个作为教师的整个的人。或许能通过他的一堂授课(但决不仅仅依据这“一堂课”)去“体会”他的作为教师的个人才华。“才华”这个词同时包容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师德修养、授课的个人风格、语言艺术等。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篇2

学评价的计量化使评价活动强调了一些教学技巧上的细枝末节,却忽略了教师个人的才华,评价结果没能真正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识修养。教师教学行合理的评价关系到教师成长方向的确立。

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首先要建立评价的标准,标准是评价的依据和前提条件。评价标准的建立使判断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引导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同时,它还能引导教师个人的成长方向,即教师今后应把精力投向何处。因此,评价标准的建立对于评价本身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评价标准的“真理性”受到质疑,那么评价活动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就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评价的标准如此重要,那么怎样确立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标准呢?或者说,评价标准确立的依据是什么呢?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源于教学观。教学观是比教学评价更高一个层次上的范畴。教学观是人们对教学的一个总体的观点、态度和倾向。有怎样的教学观就相应地产生怎样的教学评价标准。

从更深层次上讲,评价本身还必须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究。从教育史来看,教学观是随着历史发展的,一个时代有着这个时代特定的教学观,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氛围。

在机械论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人们建立的教学评价标准也相应地带上了机械论的色彩。机械论的教学观提出以学科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建立评价标准,即根据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师教学的优劣。在评价中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学生的学业成绩的“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可把这样的评价体系归人“结果论”范畴。

随着西方社会对“机械论”哲学观的批判,人们在教育中越来越倾向人本主义教学观。人本主义教学观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这种教学观并不认为学习的“结果”是重要的,而是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参与”这个“过程”本身最重要。说到底,在这个教育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后现代”哲学登上舞台的时代,并没有什么固定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必须去学的。密斯教授在他的著作《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中这样表述:“在教育界,全球化过程造成的普遍不确定性一直在某些方面存在。后现代派就‘什么东西可以信心十足地教给学生’这一问题所怀的担忧,如今更因‘信心十足地教意味着什么’这一难以理解的问题而加剧—尤其是在谓的新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往往被简单还原为如何‘管理’教育空间,除了计划和组织技巧外,不需要教师有任何个人才千。..}17随着西方哲学对“主体一客体”、“真理一谬误”这些二元思维方式的批判,西方后现代哲学流派更加倾向于对任何号称为“绝对真理”的体系进行“解构”。他们认为任何真理都是从某一“视角”出发来看待问题的,并不存在自在自为的绝对真理。后现代文化的氛围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人们从对真理的崇拜转向个人切身的体验世界,强调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是第一重要的。在这种教学观下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关注教学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在评价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把这样的评价体系归人“过程论”范畴。

中国的文化传统讲究“中庸之道”,对结果论和过程论的评价体系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合理取舍的态度。这种中庸的态度也体现在了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上:评价的标准既要体现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又要体现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评价时既要参照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程度。

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教育科学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和量化。但是为了体现教学评价的客观和准确,又必须对评价活动给出一个“结论”。(评价结论该“如何”给出呢?是采用“计量化”的分值,还是根据教育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对评价结论给予文本的描述?这本身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教学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与评价结果所要求的明确性这两者处于一种“张力”之中,如何合理把握这对矛盾(张力)需要极高的智慧。

由于整个现代社会竞争氛围浓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需要给出明确的评价结果以选拔“胜者”。由于对于精确计量化的自然科学取得的物质和技术成就的认可和崇拜,人文科学也慢慢开始以自然科学的客观性(以精确的计量化为特征)为标准。对计量化的喜好与崇拜甚至到了如此高的程度,以至于如果某一学科(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不能精确进行计量,不能最终得到一个“数据”,那么这些科学就显得“不客观”而配不上“科学”这一称号。人文科学的计量化趋势越演越烈,2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人文科学对此深感忧虑,对这个趋势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学专家、教育哲学家范梅南在他的著作《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中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标准作出了明确的区分,教育学应追求人文科学的严密性。“我们应该承认,人文科学对于准确、精确及严密有自己的标准。在定量科学中,准确与精确往往作为界定测量与设计精良的标志。与此相对,人文科学则尽量追求对具体事物丰富性与完整性的解释性描述,尽量使概念的基本本质达到完善。‘严密’的本意是‘坚硬’、‘硬度’。严密的科学研究基础被认为在方法上是严谨的、严格的,不与‘主观性’和定性研究妥协。‘硬数据’指最能反映数量单位或可测量到的测量的知识。与此相反,人文科学研究只有在道德和精神的意义上是‘强硬’的时候才是严密的。只有当一个人文科学的文本有勇气追求某些理念的独特性和意义时,才算是严密的。如果一个人并未准备坚持什么,那么坚持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同样意味着,人文科学研究会以‘轻柔’、‘深清’、‘微妙’和‘敏感’的方式将生活现象的意义带人我们的意识。

人文科学的“计量化”趋势虽然遭到了西方哲学的强烈批判,但这个趋势本身似乎有进无退。为了追求精确和“便利”,“计量化”的方法也应用到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给出一些量化的指标:例如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合理,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师生互动”,教师的板书是否规范,教师是否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等。对每一项指标设立一个权重以赋予这些指标相应的分值,这些指标的分值相加以百分制计算。以这些量化的指标为依据来给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通过给每一项指标打分,并且根据统计学的权重计算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给出一个最终的“总分值”。评价标准的建立是如此重要,我们不禁要问:各项指标被赋予的权重“依据”是什么?进一步问:各项指标本身被确立的“依据”是什么?更进一步深究,用百分制的计量化方法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什么?或许用分值进行教学评价比较“方便”,“方便”是真理的代名词吗?例如,甲教师最终得分80分,乙教师得分85分,从最终的得分来看,乙教师的教学水平“当然”要优于甲教师。当两位教师的教学评价通过两个分值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禁要对这个评价结果本身进行评价。一个问题浮现在眼前:这样的评价是否合理?

虽然这样的教学评价考虑到了“结果论”,即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先确立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评价也同时考虑了“过程论”,即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师生互动”等,但这些只是“外在的细枝末节”。通过这些关注细节的指标是否“真”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对这些“外在的细枝末节”的关注恰恰忽略了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恰恰忽略了教师内在的学识和师德修养,恰恰忽略了教师个人的才华。

如何评价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呢?这些都是教师“内在的”个人素质,我们只能通过教师“外在的”教学行为来对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略知一二”。外显的教学行为与教师内在的教学能力和学识修养是怎样的关系呢?或许,德国哲学家西美尔对伦理学的深刻论述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西美尔认为外在的“伦理行为”并不是判断德行的最终依据。任何以命令式的“应然”规定的外在的伦理行为体系无法包容人类广泛的实践领域,无论是个人的实践领域还是社会的福乐安康。唯有“有德之人”才是一切良善行为最终的“源泉”。有德行的“人”在他的日常的一言一行中自然“流溢”出伦理的意义。作为一切外在行为载体的“人”为他的一切善与恶的行为最终负责。西美尔在他的演讲集《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中对此有如下论述:“古老道德所宣扬的思想是,德行看重的不是事实,而是事实背后的意志企图。这个思想在此处达到其完整的深度和广度:意志不再被视为具体的、受到某个特定理智推动的冲动,而是作为基本的存在,也就是人的那种不受任何时间与变化之决定的自在。与此相比,那种流行的、对道德责任的逆向追究,却让人觉得它仅仅是从看重外部行为的司法判定迈出的最初和暂时的一步。可是就凭这一步,人们却已首先到达了道德主义,也就是就日常实践而言已经足够的、那种针对个别行为意志的裁判机构;相反,此时在那条外部道路的狭隘的道德含义背后,人们才抵达了最后一站,那形而上的终点站;整个的人,也就是说,他的绝对的、不可更替的存在就是载体,就是每一个别的,仅仅作为现象的善与恶及其相应责任的真正现实。

人文科学的“计量化”趋势虽然遭到了西方哲学的强烈批判,但这个趋势本身似乎有进无退。为了追求精确和“便利”,“计量化”的方法也应用到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给出一些量化的指标:例如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合理,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师生互动”,教师的板书是否规范,教师是否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等。对每一项指标设立一个权重以赋予这些指标相应的分值,这些指标的分值相加以百分制计算。以这些量化的指标为依据来给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通过给每一项指标打分,并且根据统计学的权重计算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给出一个最终的“总分值”。评价标准的建立是如此重要,我们不禁要问:各项指标被赋予的权重“依据”是什么?进一步问:各项指标本身被确立的“依据”是什么?更进一步深究,用百分制的计量化方法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什么?或许用分值进行教学评价比较“方便”,“方便”是真理的代名词吗?例如,甲教师最终得分80分,乙教师得分85分,从最终的得分来看,乙教师的教学水平“当然”要优于甲教师。当两位教师的教学评价通过两个分值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禁要对这个评价结果本身进行评价。一个问题浮现在眼前:这样的评价是否合理?

虽然这样的教学评价考虑到了“结果论”,即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先确立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评价也同时考虑了“过程论”,即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师生互动”等,但这些只是“外在的细枝末节”。通过这些关注细节的指标是否“真”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对这些“外在的细枝末节”的关注恰恰忽略了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恰恰忽略了教师内在的学识和师德修养,恰恰忽略了教师个人的才华。

如何评价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呢?这些都是教师“内在的”个人素质,我们只能通过教师“外在的”教学行为来对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略知一二”。外显的教学行为与教师内在的教学能力和学识修养是怎样的关系呢?或许,德国哲学家西美尔对伦理学的深刻论述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西美尔认为外在的“伦理行为”并不是判断德行的最终依据。任何以命令式的“应然”规定的外在的伦理行为体系无法包容人类广泛的实践领域,无论是个人的实践领域还是社会的福乐安康。唯有“有德之人”才是一切良善行为最终的“源泉”。有德行的“人”在他的日常的一言一行中自然“流溢”出伦理的意义。作为一切外在行为载体的“人”为他的一切善与恶的行为最终负责。西美尔在他的演讲集《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中对此有如下论述:“古老道德所宣扬的思想是,德行看重的不是事实,而是事实背后的意志企图。这个思想在此处达到其完整的深度和广度:意志不再被视为具体的、受到某个特定理智推动的冲动,而是作为基本的存在,也就是人的那种不受任何时间与变化之决定的自在。与此相比,那种流行的、对道德责任的逆向追究,却让人觉得它仅仅是从看重外部行为的司法判定迈出的最初和暂时的一步。可是就凭这一步,人们却已首先到达了道德主义,也就是就日常实践而言已经足够的、那种针对个别行为意志的裁判机构;相反,此时在那条外部道路的狭隘的道德含义背后,人们才抵达了最后一站,那形而上的终点站;整个的人,也就是说,他的绝对的、不可更替的存在就是载体,就是每一个别的,仅仅作为现象的善与恶及其相应责任的真正现实。

外在的行为并不是伦理判断的最终依据,伦理判断的最终依据是形而上的整个的人,良善之人在他的外在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善的伦理意义。相类似的,“外在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内在的”教学能力和学识修养的外显,优秀的教学真正的“源头”在于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学活动是优秀教师的“整个的人”的自然流溢。对伦理行为的善恶判断困难重重,真正的教学评价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标准。如果要对一位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的话,最终依据只能是这个作为教师的整个的人。或许能通过他的一堂授课(但决不仅仅依据这“一堂课”)去“体会”他的作为教师的个人才华。“才华”这个词同时包容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师德修养、授课的个人风格、语言艺术等。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篇3

本文作者:马会梅吴萍工作单位:云南红河学院

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价值理论

对评价涵义的理解是与对价值涵义的理解紧密相联的。价值论诞生以来,关于价值与评价之涵义的主要观点,包括直觉主义、自然主义与情感主义[5]。我们对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价值设计自然是建立在对这些理论观点的分析、批判、反思、继承、改造、重建、深化的基础上的。直觉主义价值理论认为,评价行为是表达事物本身的固有价值、内在价值的活动过程,评价行为的价值不能通过经验认识和理性分析的方式来把握,只能通过直觉来把握。同时,通过直觉所做出的价值评定是客观的、绝对的、普遍有效的。这种理论肯定了评价行为对事物本身内在价值的评定,这有其合理性,但它只承认直觉主义的价值评价方式是有局限性的。自然主义价值理论认为,评价行为是表达价值主体需要的活动过程,价值主体所需要的就是有价值的,所以评价行为决定于价值主体对不同利益需要的认知、鉴别和取舍。对拥有不同需要的不同价值主体而言,同样一个事物,其评价行为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评价行为是人的主观需要的表现行为,评价行为的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主观需要的满足。这种理论肯定了评价行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属性,这有其合理性,但它完全忽视事物本事的内在价值、客观价值是有局限性的。情感主义价值理论认为,评价行为是表达人的情感、态度、欲望的活动过程,评价行为的价值所体现的是人的情感、态度、欲望等感情范畴,它没有对与错、好与坏之分,因而不属于认识的范围。这种理论肯定了评价行为与主体情感的关联性,这有其合理性,但它否定了评价行为是人类建构价值世界的认识活动是有局限性的。直觉主义价值理论、自然主义价值理论及情感主义价值理论等都属于工具理性的价值理论。对这些理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评价行为在理论上可以定位为“一种具有价值意义的工具”,在现实中,它更多地作为一种教育和管理手段来使用并服务于学校教育活动。因此,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核心价值是教育价值和管理价值。教育价值是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本质价值,主要是指教学评价行为所选择、所追求并在行为活动中时时处处体现出来的价值内容,它表征着教学评价行为活动追求的理想目标,以及这种活动结束后而产生的结果。管理价值是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手段性价值,主要是指教学评价行为活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循的一系定的程序或原则,是规范教学评价行为价值主体在控制教学资源和获得自身利益过程中的程序性价值要求,主要体现在评价行为活动顺序、范围、方式等方面要遵循的一系列的原则。教育性价值常常体现在管理性价值之中。同时,教学评价行为价值的实现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是以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为动力的,工具理性的价值理论也强调了教学评价行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弥补工具理性价值理论的局限性,需要系统理性的价值理论,这就要重视教学评价行为的全息性价值。

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价值设计

1.个体性价值设计。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个体性价值,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关于人的理念、教育的理想、生活的意味、成长的含义及发展的内涵等方面的认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被逐步认可和重视。”[6]现代社会,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价值也在于促进人身心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这是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个体性价值,也是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本体性价值,它是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个体性价值,首先表现在教师教学评价行为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良好人格的养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情感、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等综合评价;其次表现在教师教学评价行为致力于促进教师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良好专业人格的养成,注重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工作实绩、教学风格等综合评价;再次表现在教师教学评价行为致力于促进师生互动发展,注重以学生“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具体地说,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个体性价值重视评价对个人的诊断、反馈、改进、激励、强化等功能,其目的是创造适合学生和教师发展的教育教学。教师评价行为的个体性价值设计,首先强调以人为本的生命化价值评价设计,它着力于人的内在认识、思维、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方法、体验及能力的激发,着力于个体的和谐发展,追求对生命的点化与润泽[7],强调评价价值在于发现人的价值,评价价值在于发掘人的潜能,评价价值在于发挥人的力量,评价价值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其次强调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价值设计,突出其主体地位,重视评价对象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总结的价值作用。“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8]自我评价是提升评价价值的基本动力;再次强调人格化和差异化价值评价设计,要求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能够体现差异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的、全面的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的人格化发展和多样化发展。2.社会性价值设计。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社会性价值是指教学评价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政治、文化发展对教育及其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社会性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属性[9]。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社会性价值是多方面的,它包括生产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等,它是教学评价行为的宏观性价值,也是教学评价行为的外在价值。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社会性价值主要表现在:全面地控制和诊断教学的过程和行为,为提高社会成员素质和社会人才决策服务;通过教学评价的过程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从内部改进教学活动,以满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对人才发展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通过教学评价的结果使社会了解教育教学工作状况,并形成理解、支持改进教学活动的外部氛围,从而促进教学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受教育者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规定的教育目标,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社会性价值设计,它强调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价值评价设计,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社会文化环境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掌握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社会道德准则,形成社会所允准的道德品质、个性特征和行为素养,发展成为能被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所接受的社会成员;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社会性价值设计,它强调对影响到社会范围的那些指导、规范社会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的价值评价设计,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的社会效益等;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社会性价值设计,它强调应注意把握好这样几个问题:个体性价值与群体性价值问题、现实性价值与发展性价值问题、科学性价值与人文性价值问题、民族性价值与世界性价值问题、客观性价值与主观性价值问题。3.管理性价值设计。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管理性价值是指教学评价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个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管理性价值代表了其作为管理手段的价值利益和行为目的,决定了教学评价行为的功利性导向和工具性特质。管理性价值是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一项常规性价值。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管理性价值主要表现在:教学评价行为的结果,可以提供大量与教学过程活动相关的信息资料,作为教学管理人员、管理部门、教师、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管理的依据;教学评价行为实施有助于学校领导决定教师的聘用、评定、晋级和奖励,安排教师进修等;同时教学评价行为的开展,也有助于教学管理部门对自身的工作做出适时判断决策,改进管理,提高效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的水平;教学评价行为的结果,可以直接反映实现教学目标程度所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检查执行教学计划、课程计划的安排是否正确,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从而推动各项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发展。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管理性价值设计,它首先强调行为管理的教育性价值评价设计,要求管理者要提高管理育人的意识,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管理要素,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条件,从实际出发,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做好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育工作,使价值评价过程成为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职责。教育性价值是管理评价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教育性价值在管理评价实践中的运用,将会真正创设让教师、学生、学校均得到发展的教育新空间;其次强调行为管理的系统性价值评价设计,要求重视教师教学行为目标管理的价值评价、教师教学行为计划管理的价值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组织管理的价值评价、教师教学行为质量管理的价值评价及教师教学行为绩效管理的价值评价等;再次强调行为管理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价值设计,要求诊断性评价价值、形成性评价价值和终结性评价价值相结合,相对评价价值、绝对评价价值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价值相结合,宏观评价价值和微观评价价值相结合,他人评价价值和自我评价价值相结合,定性评价价值和定量评价价值相结合,静态评价价值和动态评价价值相结合,终结评价价值和过程评价价值相结合;最后强调行为管理的人文价值评价设计,要求管理评价的过程应该成为创设充满人文关怀、弘扬人文精神的过程。人的人文需求往往比经济利益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自由和谐宽松的氛围,能够充分展现教师和学生思想、情感、兴趣、愿望、意志、能力的机会,会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最大的满足和欣慰,极大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才能在管理评价过程中焕发出具有灵性的鲜明的生命活力。教学行为的管理评价充分实现人文价值是时展的必然选择。4.全息性价值设计。教师教学评价行为在价值评价上具有全息性。全息性是指局部要素包含并反映着系统整体的全部信息。由于局部包含并反映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就可以从局部来考察整体,也可以从一个局部来反映另一个局部。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全息性价值主要表现为:第一,从评价所获得的局部信息可以对整体进行判断。比如,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推断他在一个学科的学习收益乃至整个身心的发展进程;从一个教师一次或几次的教学行为,推断他的教学能力或水平等。第二,教学评价信息可以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它可以制约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决策,影响后续教学工作的安排,这是一种反馈作用;它也可以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观念,促进或削弱学习愿望,影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动力;它还可以作为社会或教育安排的依据,成为选拔、分流的判断前提等。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全息性价值设计,强调一方面要重视教学评价行为,充分发挥它的个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管理性价值等多种积极价值,并使它们协调统一,同时也要在不同的条件下或有不同的需求时,可以偏重于发挥其中的某些价值而忽视另一些价值,另外还要关注评价可能产生的各种消极效应,研究如何预防、减弱或化解这些消极作用,特别强调教学评价行为要十分慎重,不可滥用评价或随意做出论断;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全息性价值设计,强调教学行为评价的界域是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因素,包括对教师与学生素质的价值评价,对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行为表现的价值评价,对教学管理工作和后勤服务工作的价值评价,对教学设备、场地及其利用效率的价值评价,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价值评价等,还有诸如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双边活动状态、课堂气氛、德育渗透情况、教学对学生智力、能力、个性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价值评价;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全息性价值设计,强调应该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教学行为的目标、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评价,主张重视评价主体、评价目标、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评价信息等的多维度价值、多元化价值和发展性价值[10]。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篇4

关键词: 大学教师绩效评价思想政治评价教学评价科研评价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而教师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水平的保证,而保证高质量教师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所谓教师绩效评价,是对教师在工作中的表现、教师的行为进行评定,进而了解教师的工作质量。

回顾我国30多年来高等学校教师考评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整体来看,各个时期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基本体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阶段性特点,在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基本满足教师评价制度的功能与职能。概况起来,我国大学教师绩效考核主要从思想政治、教学和科研三方面进行。

一、思想政治评价

注重把考核评价大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使得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升,保证高等学校办学的方向。把教师树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突出育人标准,促进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这是当前大学对教师考核评价要求和实践运用中的最鲜明特色。

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评估教师的关键因素,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学院,教师都要进行教学,教学是高校教师的核心任务和主要职责。所以,高校常常出于多种目的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而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有效,又常常采用多个信息来源、多种评价方法。评价中强调多方参与,鼓励教师本人、同事和学生及群团组织等积极参与到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来,不断探索运用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办法与途径,使教师考核评价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是考核评价工作一直连续不断地进行,并不断提高改进的原因。从各类学校对教学质量评价信息来源重要性的现行排序来看,主要采用较为普遍的有系主任评价、系统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

1.系主任评价

系主任评价是教师绩效评价的主要信息来源,系主任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时一般采用书面评价形式。一方面,系主任根据自己对教师的观察和日常对教师工作的检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另一方面,系主任从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中综合出教师的教学总体水平,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书面评价。

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在大学教师考核中也受到很大的重视,绝大多数学院和综合性大学都采用系统的学生等级评价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各学校采用不同形式的学生等级评价量表或检查表,最常用的有总括检查表、自助系统评价及以目标为基准的检查表。有的学校还采取定期邀请学生代表座谈等形式及时了解老师的教学情况、教学质量。

3.同行评价

同行评价在大学也很重要,同行评价的主体一般是与被评价教师所教学科相关的资深教授,也可包括外校的资深教授。在评价教学时同行所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同行填表式评价、书面评价、匿名小组评价。

三、科研评价

在各个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中,科研评价与教学评价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各校对科研和学术水平评价有一些重要指标,其中比重最大的主要有: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高层次学术性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注:本条例所言学术论文包含学术论文、专业译文、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公开出版的著作(专著、编辑、译著)、教材等;省、直辖市、国家部委办等主办、公开发行的报纸学术版面或学术专栏上发表的超过2000字(含2000字)的署名文章;通过合法学术机构、专利机构或技术部分鉴定的科研成果;取得成果的国家、部委、省市、院和区级科研课题;各类应用性科学技术课题成果、专利及已转让的成果等;地市级以上政府(含地市级)、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各类合法的学术组织(学会、协会),合法学术组织组织的学术年会、学术报告会等,获得等级奖励的科研成果(“优秀奖”、“参评奖”不被计算);已被学院应用的教学与管理较大型的软件开发成果等。

总之,大学教师绩效评价非常复杂,我们必须对其予以深刻认识并严格遵从,否则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教师绩效评价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关涉重、导向性强,所以在实践中必须遵从规律、慎重行事,大力和科学地开发利用教师绩效评价的教育性,从而引导大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曹广辉.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运用[J].北京科技大学,2001,(2).

[2]李海,张德.构建完善的考核体系――KRIF四要素绩效考核模式的理念、方法与应用案例[J].北京科技大学,2005,(4).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 教学评价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14-02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教学评价不可或缺,成为学校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由于思想观念和方法手段的原因而造成教学评价不能发挥作用反而陷入种种困境。

一、教学评价的必要性

评价具有导向、诊断、调节、激励、反馈、决策的作用,教学评价亦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能够保证教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能够诊断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能够提供反馈信息,激励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管理手段。

(一)教学评价是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高职院校,则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建立起独立完整的自我保障机制,推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高职院校中,质量管理的主体是教学工作,任何质量的提升都是围绕着教学工作进行的。因此,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是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评价,收集教学信息,分析教学状态,诊断和改进教学工作,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约束及检验,是教师队伍管理的科学化保障。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进行的价值判断,是诊断、鉴别教师教学行为和结果的主要手段,是引Ы淌积极发展的主要措施。从另一角度来看,教学评价又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标准,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约束。同时,通过教学评价,有利于准确掌握教师队伍情况,提供决策信息,有利于科学管理教师队伍。

(三)教学评价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保障。教育质量的提升,有赖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有效的教是有效的学的基础。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的诊断和鉴别,通过约束及检验教师的教学工作,推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中,由于教学的特殊性,导致高职院校教师配备的复杂性,常常分为“双师型”和非“双师型”、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校内教师和外聘教师,等等。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系列指导文件,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但在实际的教学评价与保障过程中,由于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的局限,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评价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评价制度重建设轻实施。质量管理,制度先行。这是教育管理的首要要求和重要原则。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质量管理,积极主动探索管理机制,构建贴合本校实际、适应本校发展的评价制度。制度建设的过程,往往聚全校之力,从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到评价制度的制订试行再到评价指标的设计论证、校外专家的指导等,把教学评价视为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有明确的目标、思路、步骤及保障措施,为开展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动员阶段的宣讲不到位、实施阶段的行政权力独大、评价手段技术的科学合理性等因素,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往往效益不高,作用不大。

(二)评价标准重理论轻实践。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局限,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理念依然强有力地扎根在高职院校中,以致高职院校不能真正探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评价理念。在实践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体现便是教学评价往往理论实践教学不分类共用标准,甚至有些院校直接忽视实践教学,只评价在校内能够监控到的理论教学,而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职业岗位能力,无论是在教师教学工作质量中还是在学生业绩评价中都少有反映。

(三)评价结果重分数轻反馈。教学评价的结果一般是一个分数,教师从评价结果中能了解到自己的分数、排名情况,在集体中处于何种位置,但对分数的缘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等真正实现以评促改目的的评价反馈,常常被忽略。无论是教师心底的抵触,还是评价机制本身的缺陷,缺乏反馈缺乏双向交流的评价,最后会偏离评价目的而成为一种鉴别工具,从而失去改进、提高的初衷。

三、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改革措施

(一)更新评价观念,激发评价内驱力。无论是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均应摒弃过分强调“分等”“选优”的传统评价观念,建立和发挥自身作为质量保障主体的作用,不断加强对评价主体的培训和宣传,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对评价的意义、知识及技术有明确的了解,使评价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教师,使教师感受到评价本身带来的好处,从“我被评”转向“我要评”。

(二)遵循评价理论,建立评价原则。教育评价是一项专业的、系统的工作,有较强的理论性,无论是评价方案的制订还是评价标准的设置、评价方法的采用、评价结果的整理乃至评价心理的调控,都有较为成熟的理论依据。因此,教学评价要遵循评价理论,合理设置评价原则。

1.坚持多角度、多样化的评价原则。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要坚持分类评价的原则,挖掘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类型,全方位、分层次地构建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反映教师的教学工作。

2.坚持动态性原则。教学工作是一项不断动态变化、不断修正发展的过程,其影响因素纷繁,不确定性很难规避,故在教学评价中,必须坚持动态性原则,实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手段与教学工作动态变化的匹配,实现评价的连续性、动态性。

3.坚持实效性原则。实效性是指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达成情况,坚持二者的相互统一与相互制约。实效性原则既要求教学评价注重对校内背景的分析,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又要求教学评价兼顾评价理论,确保可行性和科学性。

(三)合理选择多元评价主体。一般情况下,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大体可划分为教师自评、同行评价、专家与领导(督导)评价、学生评教等。每一个评价主体的评价出发点不同,评价的目的和侧重点也就有所差异。因此要形成科学教师教学评价,要合理选择多元评价主体,构建组合式评价体系。

教师自评,是指任课教师自己评价自己的教学工作。由于受到自我保护心理的制约,一个教师往往很难准确地评价自己的教学工作,可信度不够。同行评价是指同行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其优点是促进交流,但也容易产生帮派分别打压评分或互相帮助太高评价的情况,同时由于课程间差距较大,不熟悉课程教学的同行进行评价也容易导致评价的可信度不高。专业与领导(督导)的评价,能够较好地把握教师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能够准确判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但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他们不可能时刻跟进教学评价,导致教学评价不完整。学生评价是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之一,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最全面的接触和最深切的了解,其对教师的评价,是站在学的角度进行的,能够提供教学u价最具价值的反馈信息。

在建立系统的教学评价中,上述评价主体缺一不可。教师自我评价是激发内驱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学生评价是重要的信息源,一方面教师教的对象是学生,来自学生的评价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评价也能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需求。领导、专家、同行的评价,都能基于各自的出发点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具有强有力的导向作用,是教师进步的重要动力和努力方向。

(四)合理制定评价标准。教学工作是教育的载体,不同教育类别的本质区别导致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高级专门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标准设计中,除了考虑教学的常规工作外,尤其要体现以下两个高职教育的特点:

一是评价指标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要准确捕捉经济发展和变化的趋势,适应时代变化,以新思想、新目标、新方法来引导教师的教学工作,推动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适应时展的懂技术、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

二是评价指标要能反映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全面性,充分考虑理论教学、实习实训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指导技能比赛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要以分类指导为出发点,明确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教学特点,合理制定评价标准的侧重点,推行分类评价,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既要符合现代评价理论,遵循教学规律,又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既要客观反映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水平,又要便于操作、促进教师改进和发展,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赵晓.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洪列平.高职教学评价:问题与应对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2(5)

[3]阎保平.关于高职高专教师教学评价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分类管理视野下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教师质量提升的行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篇6

关键词:学位论文;问题导向;定量化;评审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43-02

近几年,我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为了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在综合分析所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一系列学位论文指导和评审的实践经验,依次从明确论文评审目的、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内容分类与评价指标定量化以及明确评审教师的资格与职责等方面,探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可执行的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我院大学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水平和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水平。

一、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目的

学位论文是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占用学时最长、层次最高、综合性最强、最能衡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一项科研学术型实践教学环节[1]。根据国家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学生要提交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后,才能取得相应的专业学位。然而,近些年来的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在受到因大众化教育扩招带来的学生文化素质和教育需求的层次化和多样化、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以及学校在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影响,普遍存在研究水平低、选题陈旧不当、内容抄袭拼凑、写作表达水平低、文本格式不规范等各种问题[2,3]。

论文质量评审标准对于教学管理者、指导教师、评审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方向指导和约束作用。因此,制定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目的,应从与论文质量相关的各责任主体进行统一规定和规范,实现全面论文质量教学管理目的和目标。(1)教学管理者:评价检验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者在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系统性、有效性、执行性和满意度等方面的教学管理能力水平。(2)指导教师:评价检验导师的论文教学能力水平和责任心,确保严格按照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要求进行正确、准确地教授和指导,调动和激励导师的工作热情和高度责任心。(3)评审教师:评价检验论文评审教师在执行论文质量评审标准的能力水平和责任心,确保评审教师严格依照论文质量评审标准及其指标要求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打分,杜绝评审过程中的因人主观偏向性、学术能力偏差、评审流于形式等问题而在学生及其导师中带来不良影响和消极作用。(4)学生:评价检验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初步掌握基本科研程序和方法的学术科研能力水平,这应该通过纸质版的学位论文质量和学生答辩质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二、基于问题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

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仍普遍存在着评审目的不清、定位不明、指标分类不当、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单一、指标权重分配不当、评审过于主观化和简单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不断下滑问题的根源性因素。

基于问题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在改善解决当前大学生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上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更好的实践效果。在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指导评审过程中,本文总结本校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类型特点质量问题,并结合我国国内教育工作者已发表阐述的相关论文质量问题,提出了如表1所示的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及其重要性排序,其中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是论文关键内容解答、论文仿真实验解答、论文方案技术路线解答、论文内容率、论文写作表达质量、论文文本格式规范共6项。

论文质量评审指标权重的确定应该以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目的为导向,尤其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论文答辩质量和书面论文质量两个层面的教育教学目标。其中,论文答辩质量可以通过“论文关键内容解答、论文仿真实验解答和论文方案技术路线解答”三个评价指标来体现学生在论文研究深度、技术难度、内容理解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基本科研素质能力,而书面论文质量则可以通过“论文内容率、论文写作表达质量、论文文本格式规范性、文献格式规范性、答辩报告完备度”等6项评价指标来体现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和对待论文的认真态度。因此,表1列出的12项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是在综合了本校学位论文教学管理目标和论文质量评审目的的基础上,采用主观赋权法而确定,其具体的指标体系权重确定的运算过程就不在此详细介绍了,因为主观赋权法已是广泛普及的一种通用性方法。

三、论文评审教师的资格与职责

评审教师是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能否得以正确和准确地进行论文评价的关键环节。在现实中,学位论文评审结果有时会引起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质疑和不认同问题,甚至还会发生学生申诉的特殊情况。究其根源,评审教师在学术水平和责任态度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这种不良的论文评审行为和结果会在学校师生中造成非常不好的消极影响和不健康的教学氛围。为了彻底解决和避免此类不公正的论文评审问题,应明确制定以下有效措施:(1)论文评审组的人数原则上为5人,人数过少不利于评审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2)论文评审教师应具有思想态度端正、责任心强、良好的科研教学水平或博士学历以上等基本资格条件,但评审组长的资格应在具备基本资格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具有副教授以上的职称,且近3年内在学位论文评审中无重大过错等问题的关键条件。(3)评审教师职责要求应正确、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要求与评价指标,做到有理有据、客观公正地给出学生及其导师都能接受或满意的论文评审结果。一旦出现论文评审结果有争议的情况,评审组长担负相应的解答或解释工作,且对错误评审结果应该负较大的教学事故责任。

四、结语

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是有效评价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的重要技术依据。针对当前学位论文质量评审中常见的评审内容分类简单、评价指标定性化和主观化等问题,文中在结合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的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明确论文评审目的和评审教师资格与职责,改革建立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体系分类内容和评价指标定量化,为指导教师和评审教师的教学评审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方向指导,并切实有效地改善了大学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12004214号.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篇7

关键词:教学评价 评价对象 自我评价

评价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语文教学,如运用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如运用不当,对学生的发展毫无意义。简单而言,就是脱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土壤,从而使评价不能起到激励、促进作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教学评价是多元的,它的方式方法很多,我们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评价角度来探讨一下。

一、教师的评价

1.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兴趣和评价能力。在评价活动开展之前,应做好发动和宣传工作。使学生明白参与教学评价不仅是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评价素质,而且也是行使权利的体现。还应该使他们明白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环节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信息反馈给教师,可以全面诊断教师的教学水平、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促使教师充实、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相长的具体体现,科学、客观、准确的评价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受益者还是他们自己。

虽然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可能缺乏科学性,但从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角度来说,他们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可根据学生的情况为学生制定出对教师的评价表:教师教学能使学生情感和学习态度发生积极变化;教师能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喜欢教师的课;教师上课生动,学生们能主动积极地思考、讨论、发言;教师鼓励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能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教师提问有吸引力,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反映,平等对待同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肯定鼓励表扬为主,使学生学习更有信心;教师知识丰富、语言准确、教态亲切、有感染力;学生最欣赏(或不太喜欢)教师的哪些方面,学生的建议是什么等等。

2.教师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随着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自我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实际上就是自我审视和诊断教学中的不足,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自我评价作为教师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观念更新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自我评价明确发展目标,在扩展知识面的同时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责范围、评价本人目标的达到程度、教学技能的改进程度以及知识的增长程度等;教师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总结教训和不足。

语文教师应及时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评价。对于此,伯利纳的“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可以作为评价借鉴。其理论中有效的教学行为有:教师建设性地对学生的情绪和态度作出反应;教师认真听学生在讲什么;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充满信心,并显示出对此学科的驾驭能力;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令人愉快的、乐观的态度和情绪;教师鼓励学生认真做好作业,并对学生作业负责。无效的教学行为有:教师突然改变教学程序;教师当众训斥学生;教师为打发空余时间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无用的作业;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为了达到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是要表现自己。

二、学生的评价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至少由七种智力要素组成,即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识的智力。多元智力理论给教学评价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个体具有不同的智力及其组合,如果给予适当的教育,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同时带动其他智力的同步发展。依此理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应该是多元的。

因而教师评价要分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的评价,相似于“点评”。比如: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师可作简单的评价。可用语言:普通话标准程度、停顿是否恰当、感情把握程度等;也可用分值体现:7分还是8分(10分制)。这样的评价简单到3到5秒完成,既不会给完成教学任务增加负担,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但一定要注意:语言点评要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分值点评尽量过及格分(6分),因为教师的鼓励性和欣赏性评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广义的评价则包括很多,比如:学生是否认真对待学习;学生是否有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否有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习惯;学生是否会科学有效地学习;学生是否会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会和他人交流合作;学生在学习中有没有创新意识等。

另外,需要注意一点是,实事求是的评价学生虽然是评价正确性的基本要求,但是单纯的评价正确是不够的,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这就要求教师评价要因人而异,适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使教师的评价“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并经过努力达到预期目标。

2.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应养成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评价的习惯。虽然是学生自我的评价,但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应该创设一种使学生能够真实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的情境,如建立“学生自我评价本”:通过这节课(或这一星期、这一学期),你学会了哪些知识?通过这节课(或这一星期、这一学期),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你是否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你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了吗?你对老师的教学安排是否满意等。之后,教师要定期收回学生的自我评价本,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进和评价。

无论怎样运用教学评价,我们都必须遵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基本原则。教学评价不是单一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课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双方都去努力探究完善这个课题,那么教学评价就不会成为伤害师生任一方的“双刃剑”。

参考文献:

[1]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篇8

【论文摘要】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高校均建立了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国内诸多学者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依然显现出一些不合理性。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实施阶段相关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改进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理论体系提供参考。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教师的个体发展以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导向作用。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映出学校对教师工作表现和产出的评价,是关系到教师这一主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教师绩效评价即是通过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将教师工作中的实际表现与岗位职责要求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岗位要求的结论,进而指导教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获得自身的长远发展。

目前国内关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所开展的研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如何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所进行的分析,而缺乏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整体设计的相关研究,这其中不仅包括了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选择、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的确定以及目前研究较多的评价方法的选择等多方面问题,还包括评价结果的应用等反馈机制的建立,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了教师绩效评价过程的规范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因此,通过研究绩效评价的各个方面来设计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指导高校开展教师绩效评价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具体内容分析

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大多是从评价体系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如开展对教师绩效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具体包括:

(一)评价目的研究

一般来说,教师绩效评价的目的有两个: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只有当高校教师评价是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统一,并以发展性评价为主时,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协调教师的自身发展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推动高校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奖惩性评价,并且在评价时过于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因此,如何科学地确定绩效评价的目的成为构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评价方法研究

基于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对某一主体进行绩效评价的方法也日趋增多和完善。评价方法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它的选择不仅关系到最终的评价结果,也对评价对象后期的薪酬、福利水平和职位调动等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基础的相关管理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对高校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却往往由行政管理部门来制定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组织相关人员为教师的工作结果进行打分,以此作为评价教师绩效的一种方法。在评价过程中,由于考评者和被考评者缺乏相应沟通,使得被评价教师处于被动局面,形成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关系不对等的制度。同时,在评价结束后,评价结果也不能及时地反馈给评价对象,而只是由相关管理部门依据这一结果对教师进行相应的人事管理,这样就不能起到引导教师改进工作绩效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评价内容研究

高校教师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体,在评价其工作绩效水平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由于高等教育学科门类繁多,而不同学科对教师工作也有不同的要求,加之教学岗和科研岗在工作内容上的差别,目前高校评价教师绩效水平时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进行评价,注重教师实际工作成果,如教师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发表学术论文质量以及科研水平等。但是,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其绩效评价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学和科研的成果上,还应包括对产生这一结果的过程驱动因素进行评价,促使教师关注工作结果的同时也关注工作过程,以此实现教师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统一,实现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四)评价主体研究

由于高校教师的工作绩效不易量化,目前往往通过学生和考评专家组对教师进行评价。然而,在对评价主体进行研究时,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打分时会给老师一个较为平均的分数,这样就使得上课效果有很大差别的老师们之间的绩效评分却拉不开档次。对考评专家组成员来说,虽然在进行评价时能从较为专业和理性的角度进行打分,但是由于对评价教师上课风格的不熟悉或者出于工作上的竞争性,在评价时也会产生相应的主观偏差。因此,在对评价主体进行选择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各主体要素的特点,力求多渠道、全面的开展对教师的绩效评价。

三、改进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作为教师绩效评价的不同发展方向,在指导教师评价过程中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它们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借鉴并进行有机整合的。前者强调了社会对教师发展的推动作用,后者则从教师自身出发,寻求其内在的发展动力。[4]我国应当结合具体国情,从本国的教育实践出发,探索出将两种教师评价取向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从而形成既关注教师实际工作绩效,又注重教师这一主体的内在发展动力和需求的评价体系。结合前面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下面从绩效评价流程角度出发,针对如何改进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准备阶段

在决定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需要首先进行绩效评价的准备工作,主要是针对即将要开展的绩效评价工作制定相应计划,包括如下内容:

(一)确定绩效评价目的

绩效评价目的的选择,不仅对整个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也为后期评定绩效评价工作的效果提供了比较的基础。在对教师绩效进行评价时,首先要明确其目的既是为了监督检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也是为了教师内在发展能力和需求进行评价,以此来对整个绩效评价工作制定相应安排。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对其工作结果进行检验,可以督促教师注重工作的完成效果。在对教师内在发展能力进行评价时,则关注教师个人能力的提高,只要其个人能力与之前相比有所进步,就能获得激励,这也使得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选择绩效评价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日益受到了相关学者的重视,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有:360度考核法(孙静,王蕴等,2007;秦亮生,2007;廖荣碧,2009;吕宜之,2010;曹江培,2010),模糊层次分析法(苏宁红,2007;成江晨,葛明明等,2009;黄晗,2010;),KPI评价法(唐玲,2009;王燕华,2009),平衡计分卡(郭彩琴,张正义,2006;易元红,2008;程芳,2009),DEA评价法(刘和旭,2006;韦晓英,陈军义,2008)。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之前,均需事先制定一个针对教师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绩效进行评价。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问题上,应由相关学院的教研室和行政管理人员针对岗位的特点,通过被评价教师的自身参与,确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评价时,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双向沟通的方式,即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方式来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同时将自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三)确定绩效评价内容

在确定教师绩效评价内容时,应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关注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工作结果,也要注重对导致教师工作结果的过程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如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时,应给出专业知识能力、道德素质、创新能力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而不是只关注专业知识能力这一单一的评价维度。同时,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综合使用,在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以此来保证评价效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筛选绩效评价主体

由于教师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在对评价主体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应着重选择那些与被评价教师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主体来进行评价。在确定好评价主体后,应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使其了解教师绩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掌握相关的评价内容和方法。此外,还应加大对被评价教师的动员力度,使他们理解绩效评价工作对他们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并了解整个绩效评价工作的流程,从而积极参与到评价工作中去。

(五)实施阶段

在教师绩效评价实施阶段,需要着力解决好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产生的主观偏差的影响。作为个体,考评者会由于之前对被考评者的印象或者基于个人某一方面的主观认识,而对被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给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这将大大影响绩效评价工作的可信度。为了消除偏差,绩效评价管理部门应在评价工作开始之前,就对各评价主体进行相应的系统培训,使其认识到评价结果对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同时,在绩效评价实施阶段,学校还应该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保证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会影响有关老师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开展。

(六)反馈阶段

绩效评价工作仅仅是对教师这一主体进行管理的手段,最终目的仍是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现教师个人和学校整体的长远发展。目前部分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价之后,就直接将结果封闭起来,而不与被评价教师进行相应的沟通交流,使得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教师的绩效水平也没有得到有效地提高。绩效评价的反馈和结果的有效应用是提高被评价主体工作绩效的关键,学校在教师评价结果出来后,应通过绩效面谈,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被评价教师,使其了解自身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讨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而扬长避短,提高个人能力。同时,也可通过制定绩效改进计划,来对教师绩效水平的改进进行追踪,最终实现教师工作绩效的提升和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需要高校主管部门和教师自身共同努力,以推动双方的共同发展,并最终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从目前相关的研究来看,无论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没能很好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教师绩效评价理论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但仍需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栋,蒋亚东.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业务流程再造[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2] 刘利,许秀川,王钊.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的误区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3).

推荐期刊
  • 教师
    刊号:46-1072/G4
    级别:省级期刊
  • 华夏教师
    刊号:10-1045/G4
    级别:部级期刊
  • 教师博览
    刊号:36-1222/G4
    级别:省级期刊
  • 英语教师
    刊号:12-1319/G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