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学后勤论文8篇

时间:2023-03-20 16:13:51

中学后勤论文

中学后勤论文篇1

关键词:《武警后勤》杂志;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理论指导;舆论支持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8-2-0072-02

近年来,《武警后勤》杂志在主管、主办单位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严格遵循党和国家关于新闻出版工作的政策、法规,始终保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紧紧围绕总部后勤部党委首长关于后勤工作的安排部署,抓好后勤重点工作的宣传研究,全力打造军事后勤精品期刊,圆满完成了以杂志编辑出版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在为武警后勤建设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舆论支持方面发挥了工作指导类刊物应有的作用。2015年12月,武警部队后勤部孔诚部长、詹海观政委在编辑部上报的年终工作总结上批示,这体现了总部首长对《武警后勤》杂志的亲切关怀,是对杂志坚持正确办刊导向、稳步提升综合质量、竭诚为部队服务成绩的充分肯定。

一、紧紧围绕办刊宗旨,始终保持正确的宣传研究舆论导向

一是积极引导部队后勤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十召开前后,编辑部先后在2012年第5期、第6期刊发《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献礼》《学习贯彻十精神 加快推进建设现代后勤步伐》的评论员文章,引导部队后勤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及时开设“后勤学习贯彻十精神”“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栏,集中刊发部队后勤学习贯彻党的重要会议精神的体会及研讨文章,积极引导各级后勤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切实提高引领后勤建设、指导后勤工作实践的能力,在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部队后勤的贯彻落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精心组织撰写评论员文章。评论员文章是工作指导类刊物的旗帜和灵魂,精心组织撰写、刊发评论员文章,对于指导各级后勤高屋建瓴地把握部队工作大局,营造做好后勤工作的良好舆论环境,促进武警后勤建设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武警后勤》杂志紧跟党和国家及部队建设整体发展形势,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武警党委重大工作部署、提倡和强调的某一思想、精神,部队某一时期后勤工作重点或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总部新颁布的后勤法规政策的诠释解读等确定题目,研究撰写评论员文章。写作前全体编辑人员参与座谈、讨论,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由主编、副主编和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写作能力的同志撰写,或约请总部机关及总队(师)有关领导,后勤业务、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撰写。这些评论员文章立足点高、问题抓得准、针对性强,对部队后勤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使杂志始终保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是重视做好后勤先进典型宣传。典型宣传在唱响主旋律、引领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做好后勤先进典型宣传始终是《武警后勤》宣传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和杂志的一大特色。从1997年以来,编辑部坚持每期以封面人物的形式宣传一位后勤先进典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以封面人物形式对先进典型感人事迹、突出贡献等予以简要介绍的基础上,专门设立“群星争辉”“后勤群星谱”栏目,对其进行深度报道,充分展示后勤官兵特别是基层一线官兵的风采,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使后勤官兵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这几年杂志推出的封面人物中,新疆总队的庄仕华、宁夏总队的孙香萍等作为后勤官兵的杰出代表先后被评为武警部队“十大忠诚卫士”。

二、准确领会上级意图,抓好后勤重点工作的宣传研究

一是及时宣传报道总部及后勤部的重要精神和大项活动。根据总部后勤部首长关于《武警后勤》杂志要增强宣传研究工作时效性的指示精神,编辑部统筹协调、科学安排,将往年对总部和后勤部党委扩大会议精神的宣传从第2期调整到第1期,虽然每年第1期出刊时值寒假,但全体编辑人员始终坚持工作,赶在春节前完成杂志的编校、出版、发行任务。在杂志显著位置安排专版,刊登总部党委扩大会议和后勤部党委扩大会议的图片报道,在“本期聚焦”栏目集中刊发总部后勤部首长和二级部领导有关新年度后勤工作安排的文章,以使基层官兵从中及时了解会议精神,明确新年度后勤工作任务和上级党委首长的要求。对于后勤年度重大工作和总部后勤的重要活动,编辑部除组织文字稿件进行宣传报道外,还充分利用图片直观、视觉冲击力强等优势,及时安排图片专版进行宣传报道。以今年第1期杂志为例,本期以图片专版的方式报道了浙江、河南总队做好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警卫安保后勤保障工作,武警部队召开“向后勤理论研究要保障力”学术研讨会,广东总队严密组织深圳山体滑坡救援后勤保障,安徽总队组织后勤应急保障能力检验评估考核等情况。图片报道现场感强,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加了杂志的信息量和吸引力,读者反映良好。

二是围绕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增设栏目。去年7月份,总部王宁司令员提出“后勤变前勤”指示要求,编辑部在深入学习探讨、撰写研究文章的基础上,自今年第1期开始,专门开设“后勤变前勤”专题研究栏目,约请后勤战线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撰写研讨文章,刊登稿件20篇。总部后勤部首长提出建设“六型”后勤要求,编辑部在组织编辑学习的基础上,从今年第2期开始,开设“六型”后勤建设研究栏目,分工一名副主编负责落实约稿工作,目前已经刊发研究文章15篇,均有效配合和促进了首长指示要求在部队后勤的贯彻落实。

三是积极配合总部后勤机关年度重点工作开展征文活动。近几年来,编辑部着眼提高部队后勤学术研究整体水平,主动与武警总部后勤部有关业务部局联系,举办联合征文活动,发动部队后勤官兵围绕征文主题深入开展专题研究,推进了武警后勤学术研究工作持续深入发展。今年以来,编辑部就与总部后勤部财务局联合开展“依法管财改革兴财、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征文,与总部后勤部运输局联合开展“提高全域投送能力”征文活动,为有效地配合这些重点工作在部队后勤的落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三、严格遵循办刊规律,全力打造军事后勤精品期刊

一是认真落实新闻出版制度规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强化编辑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落实业务学习制度,定期讲评编辑人员修改稿件情况,进行业务辅导,努力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严格稿件三审制和编校工作程序。所有来稿必须经内勤编辑登记后,由各栏目责任编辑初审、修改,副主编二审,主编终审签发,并上报总部后勤部主管领导审批。严格落实“三校一通读”制度。每期稿件均精心组织三次校对,及时发现和消灭差错,然后由主编、副主编通读一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期杂志出版后,对编辑校对的差错情况和担任责任编辑工作的情况都逐一确认并登记留存,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追究责任,增强了编辑人员的责任心。严格落实保密审查责任制。每期杂志定稿后,由编辑部主任对稿件逐一进行保密审查,确认无失、泄密和敏感内容后,再进行录入、排版、校对,杜绝了失、泄密问题的发生。

中学后勤论文篇2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成员葛剑雄教授代表委员会解释说,学术规范委员会对于匿名举报的学术规范案件通常并不受理。作为复旦校友的朱学勤被指涉嫌抄袭案因经网络和众多媒体公布,内容具体清晰,且朱学勤本人提出了书面要求,因此他们予以调查。在此过程中,曾在网上发表6篇文章指认朱学勤论文存在学术不规范问题的网友Isaiah并未现身。

复旦公布的调查结果认定,朱学勤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的相关章节,的确存在一些注释不规范(如漏注、误注、将间接引文注为直接引文等)之处,还存在外文翻译上的一些错误或不确切之处。但朱文在《序》中已对国内外相关的学术史作了概述,对前人的贡献与已有论著基本都已说明。

葛剑雄强调,学术规范委员会的调查,仅针对举报涉及的内容部分。由于本案中并无举报人,调查意见已先送达朱学勤本人并征求其意见。由于朱学勤不是该校员工,调查结论又否定了剽窃嫌疑,因此也不涉及处理建议。复旦大学校方表示,尊重校学术规范委员会独立调查的权力。

“虽然论文写作于10多年前,有些失注、译文不确切处可以理解,但对于学术论文的严谨性要求,无论何时都应该一样。”葛剑雄最后强调。

事件回放

2010年7月8日,有网友发帖指出,学者朱学勤2003年再版博士论文有抄袭、剽窃。7月11日,某媒体率先刊登报道《朱学勤博士论文被指涉嫌抄袭》,报道引述网友的6篇文章,认为朱学勤的论文存在学术不规范现象。众多媒体随后报道。

7月13日,朱学勤致函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要求“启动调查机制,辨明是非,还我清白”,获得受理。

调查启动一个月后,朱学勤向复旦学术规范委员会提交了一份9000字的陈词,对匿名网帖指出涉嫌抄袭、不规范的地方分门别类作辩解性陈述,并提供相关知情人。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报道:

教授朱学勤涉嫌抄袭事件举报人已向复旦交材料

朱学勤申请调查涉嫌抄袭案 称平静等结果

上大教授朱学勤称媒体不应对学术问题充判官

中学后勤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后勤 工会文化 一线员工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行政化回归的不断进行,后勤职工的观念、取向和行为方式日趋复杂化、多元化,出现许多心里震荡、认识偏差、思想困惑和感情的“阵痛”。这就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平台作为依托,去形成一种特有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充分感受到集体感和归宿感。而高校后勤工会组织正是一个现有的平台,加强后勤“工会文化”建设,丰富员工“工会文化”生活,对提升员工凝聚力,提高后勤的向心力,确保队伍稳定和学校安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工会文化

王兆国在全总十四届十三次主席团(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大力推动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唱响新时代工人阶级之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广大职工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充分展现工人阶级的先进性。”由此,“工会文化”被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明确地、独立地提了出来。一些工会工作者和研究者已经对“工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探析。符时宝认为:工会文化是工会组织进行组织运行的一种外在形式,它涵盖了职工的民主管理、素质教育、帮困扶贫、技能创新、法律维权等内容。宋敬湧认为:“工会文化是中国工会组织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工作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工会组织在工作实践中创造的具有工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高校后勤工会文化既有工会文化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高校后勤工会文化是后勤工会组织优良传统、科学态度、共同理想、创新意识、不懈追求的集中体现;是全体后勤职工广泛认同、普遍信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师生为先,内增凝聚力、创品牌服务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更是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无可替代、不可复制、最宝贵的财富。

(二)一线员工

一线员工望文生义就是指第一线的生产员工,因为这些员工首当其冲的和产品第一个接触,所以,又叫一线,当然,称之为一线员工,抗洪的时候,说是一线,就是指在洪水边的战士。一线也是我们说的基层的人。2007年7月,上海静安区下发了《关于规范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切实提高一线职工工资的指导意见》,文件中对企业一线职工按行业门类和通用岗位两个标准进行了界定。文件按行业门类分,从制造业、建筑业等八个门类界定了其一线员工的范围;按通用岗位界定,各类企业中从事驾驶、保安、保洁等岗位的在职职工均属于一线职工范围。这是上海首次界定“一线职工”的概念。

后勤一线员工即工作在后勤各个实体范围部门的除行政管理人员以外的基层工作者,如食堂的厨师、洗菜工、打饭工,公寓的宿管阿姨,物业的保洁员等。

二、高校后勤工会组织的现状

第一,队伍人员复杂,一线员工比例高。高校后勤的员组成的一大特性就是人员性质复杂,有改革前留下来的事业编制人员,有新充实到管理队伍里面的人事性质的人员,有企业编制人员,而绝大多数人员是大量向社会聘用的一线员工。如我校后勤,企事业编制人员约一百多人,而一线员工近八百人,占有后勤总人数的80%以上。而在工会组织和工会文化建设方面,后勤往往会疏忽这个占有后勤工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应该明确,后勤一线员工同样是后勤的主人,后勤工会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会组织建设的不同重点,不断充实工会队伍,提高工作水平,完善和健全工会组织,要及时总结推广兄弟单位工会工作的先进经验,加强工会文化建设,力争整体推进后勤的工会工作。

第二,工会文化精神不明确,思想不统一。当前,社会利益关系更复杂化和多样化,职工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且日趋多元化,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必然会在后勤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带来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化。如对后勤的性质认识不足,在思想上产生消极忧虑情绪;对后勤改革缺乏充分思想准备,产生失落心理;面对各类挑战,缺乏竞争意识等,这些现象制约、影响着后勤发展。这就要求后勤工会必须改变观念,与时俱进,提高独立判断形势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三,机构特殊,员工归属感不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原属于学校事业编制的后勤服务体系与学校实行了有效整体分离,成立了相关行业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基本按照企业制度的机制独立运行。在健全内部机构时,考虑更多的是后勤实体的“经济目标”之实际,在工、青、团、妇等组织建制方面相对薄弱。特别是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许多高校后勤为了规避劳动纠纷,纷纷对一线员工实行了人事外包政策。即事实上是高校后勤员工,而法律上则是由劳务派遣公司派遣到后勤工作的外来务工者。这就使得一线员工对后勤的归属感不强,对后勤也没有更多的感情。

三、通过建设工会文化提升凝聚力的实践

通过对“工会文化”和“一线员工”等相关概念的学习,认真研究各高校社会化改革后的工会组织和工会文化建设的现状,结合自己工作实践,对如何通过高校后勤的工会文化建设来提升一线员工的凝聚力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创建职工业余学校 提高一线员工队伍素质

高校基层工会必须把提一线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将构建和谐后勤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高校后勤工作是高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其“服务育人”的根本宗旨不变。第一,工会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一线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教其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一线员工努力做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第二,要加强敬业爱岗教育,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一线员工的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第三,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由工会牵头组织建立的后勤职工业余学校自从2003年成立以来,共举办了18期培训,为员工做各类讲座50多次,为广大一线员工学习理论知识和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开展论文研讨 打造知识型服务团队

传统的后勤员工只会埋头苦干、默默实干,他们缺乏先进的知识,缺乏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和挖掘。新时代的后勤员工不仅仅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而且善于总结,善于挖掘,善于交流,善于创新工作经验。为了更好地承传后勤老一辈的工作经验,挖掘年轻人的思维亮点,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我校第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以研究促工作”的精神,实现后勤从单一的苦干、实干型向充满活力的、知识型高素质队伍转化,努力构建与创建国内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后勤工会多次组织开展员工论文研讨会。让工作在一线的员工也有机会参与讨论,提出建议,总结经验,并通过餐饮、公寓管理、维修、采供等具体事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总结了近年来后勤服务工作的成功经验、反映不足、提出可行性较强的解决方案。在开展热烈的论文研讨会的同时,近几年,经后勤工会先后组织出版了《构建高校和谐后勤保障体系的认识与实践》、《创学习型后勤 建一流服务体系》两本论文集,其中收纳了员工论文100余篇。这是我校后勤管理研究方面的总结和展示,也是后勤工会以研究促工作、建设学习型工会组织的成果体现。

(三)开展文体活动 塑造活力后勤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工会文化是一个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拥有、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企业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工会作为企业建设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应该大力开展文体活动,营造和谐工会文化,加强一线员工的凝聚力。后勤工会组织的一年一度的迎春团拜会是后勤各个实体服务部门一线员工们表达自我和展示自我的舞台,每年团拜会都会有新的亮点节目升华整台演出,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后勤集体的温暖。每年一次的后勤职工运功会也是后勤工会工作的一个创新,运动会开办至今已经有三年了。职工运动会涵盖了丰富多彩的趣味运动,利用各种竞技类、球类、类等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寓服务于乐”,培养一线员工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关爱一线员工 构筑温暖工程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客观原因,一线员工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在后勤和学校中处于“相对弱势群体”,在工资福利、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住房条件等方面和学校在编人员来比处于劣势。这就要求后勤工会要努力为一线员工办实事,把一线员工的冷暖放在心上,做到冷暖工程制度化、经常化。2007年,我工会把特困群体和因生大病等特殊情况造成困难的一线员工及家属作为维护的重点,建立帮扶救助机制,设立“特困救助基金”,到目前为止,已有二十多户家庭得到了救助。从2008年开始,后勤工会牵头组织为全体一线员工每年提供一次免费的体检,让员工感受到了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的温暖。对全后勤八百多一线员工提供免费体检在兄弟院校后勤中实为领先。2009年,为了让一线员工的子女也能得到相同的课后补习,又考虑到一线员工收入偏低等经济问题,后勤工会与校团委志愿者协会联合举办“大手牵小手”爱心家教活动。校志愿者总队在全校范围内招募品学兼优、充满爱心、综合素质高的志愿者为学校后勤员工的子女提供爱心家教,使后勤员工安心、感激地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工作。2010年,后勤工会为一线员工报销回家过年的来回路费,解决了近几年来招工难的难题。春风细雨润无声,感动的背后是后勤员工在一线岗位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和默默的付出,希望工会的各项温暖工程继续举办下去,让爱心通过多种方式得以延续。

争创国内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一流的思想观念、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科研设备和管理制度,也需要强有力的后勤服务保障力量。建设一流大学与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更新思想观念建设,完善后勤制度密切相关,同时与后勤工会文化建设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基层工会要加强工会文化建设,引导一线员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与学校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共谋学校发展、共建和谐学校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兆国.在全总十四届十三次主席团(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工运,2007,(4).

[2]符时宝.工会文化与职工文化必须服务于和谐文化.工会理论研究,2007,(3).

[3]宋敬湧.关于构建工会文化的认识与探讨.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4]郁磊.开展教职工文体工作的几点思考[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8)

[5]梁明辉.增加基层工会活力的因素及途径,现代企业文化,2010,(32).

[6]王忠学.新时期如何增强企业工会组织建设活力,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7).

[7]李贵胜.试论新形势下增强基层工会活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华章,2010,(13).

中学后勤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后勤;体制改革;管理研究;盐城师范学院

一、高校后勤体制改革研究现状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后勤管理改革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社会化的方向也如火如荼的展开。自从国务院办公厅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以来,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全面总结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并对面临的主要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梳理。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如薛沛建主编的《跨出校门天地宽――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思考》和龚守相主编的《先行――华中科技大学后勤社会化之路》等。二是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资源配置等提出比较系统的理论和科学方法,提出解决对策。如《对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几个具体问题的探讨》等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在动因、改革模式和实践经验。三是关于高校后勤管理的理论与改革方面的文献比较多[2]。盛裕良主编的《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战略研究》一书指出:社会进步与发展是改革的牵动力,高等学校的发展是改革的驱动力,高校后勤管理体现出的自身价值是内在动力。其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系列文章,从多个角度阐述后勤管理改革的内在动因,改革模式及实践经验。

二、盐师院后勤体制改革现状

盐师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校的转型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它将深刻影响盐师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决定盐师能否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尽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后勤部门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工作的顺利转型是我校转型发展的基础保障和重要推动力。2014年暑期盐师院后勤体制进行改革,打破原有的甲乙方模式,把原后勤服务集团与后勤管理处合并为后勤保障集团。部门下设办公室、安全卫生监督科、采供中心、人力资源中心、楼宇中心、修建中心、水电管理科、基建科、校园环境中心、教育超市、文印中心、培训中心、幼儿园、卫生所、饮食服务中心、房产管理中心共计16个科级建制二级部门。

体制改革带来的好处主要在于:一是便于校领导管理,领导不用再针对甲乙方进行协调和平衡。这样,既不过多牵涉领导精力,又减少了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不存在工作职责重叠、交叉,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完全一致,很大程度上杜绝工作中推诿扯皮、相互制肘情况的发生。三是责、权、利关系清晰,把日常工作流程化、制度化,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三、几点建议与思考

(一)部门职工容和问题

原后勤处和原后勤集团是管理部门与被管理部门的关系,因此职工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平等,新部门领导应注重正确引导职工统一思想,目标一致,共同建设高水平后勤保障体系。

(二)编外用工问题

后勤保障集团目前有编外合同用工600余人,工资开支费用压力较大,应建立严格的进人审查、审批、审核制度,对于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差的员工予以清退,合理利用劳动资源,减低用工风险。

(三)部分项目面向社会竞标选择后勤服务企业

(1)渐进式推进改革。从个别部门(如学生食堂)开始试点,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竞争,促进集团内部改革,提升集团的服务质量。随后逐步推广试点范围,认真评估各阶段改革的实际效果,总结经验,最终达到全部社会化运营。为了达到平稳过渡的目的,我们必须树立“过程论”的观点,不可能一蹴而就。

(2)社会化运营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进场容易,退场难”、服务质量易受市场环境的影响等。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严谨的管理考核制度,严格按合同处理纠纷。

(3)采用这种模式,最终要面对在编人员的去向问题,目前后勤系统在编人员近160人,其中管理人员30余名。如果最终成立单一的后勤管理部门,必然造成大量人员富余,需要学校统筹安排。

后勤改革不管采用何种模式,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高校后勤首先考虑的是社会效益,即如何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而师生员工对于后勤服务的要求可以简单概括为“物美价廉”,这就要求后勤服务只能是薄利甚至是无利运行。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背景下,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要想提供始终如一的优质的后勤服务,学校在相关政策、经费支出等方面都要给予扶持。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中学后勤论文篇5

                       ------后勤服务工作心得体会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不仅仅事关教学部门,也与后勤各部门与后勤所有员工息息相关。一年来,后勤总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结合后勤工作实际,找出在思想上与工作中存在的与当前学校发展不适应、与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不适应问题,通过学习讨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力争通过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实现后勤员工服务观念大转变、工作作风大改进,最终促进后勤工作跨上更高的台阶。

一、正确认识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强化服务意识

如何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这一中心工作来推动后勤服务与保障工作的开展,首先要使全体员工对自身岗位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认识。通过大讨论活动,我们认识到:后勤部门是保证校园和谐与稳定的重要阵地,它既承担着为全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的大任,又是学校全方位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高效而有力的后勤服务与保障,学校将不会有稳定的教学与生活秩序,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也必将受到严重制约。后勤人达成共识,要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融于学校与后勤的发展大业,转变工作作风与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在平凡的后勤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今年以来,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后勤人的工作热情并没有因此减少,为服务对象尽可能提供便捷服务的意识加强了,快速反应的能力提高了,主动、热情、文明礼貌服务的氛围日益浓厚了。

二、深刻理解工作宗旨,彰显后勤育人功能

后勤工作的宗旨是“三服务三育人”,育人是高校后勤不同于社会后勤的根本标志,是高校后勤文化的一大特色。但是后勤员工普遍文化程度偏低,面对一群生机勃勃、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怎样承担起育人的大任呢?通过讨论学习,我们认识到:后勤主要是通过广大员工的辛勤劳动,在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的校园环境过程中,通过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形式去教育、影响学生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的。

我们将育人工作始终贯穿于员工的日常行为与岗位职责职责履行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及行为养成教育,彰显后勤育人功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参与文明寝室建设管理,开展整治校园环境义务劳动,指导学生做餐饮意见的调查问卷、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等,促进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通过美化、绿化、亮化校园环境;保障学习与生活场所设施的正常运转与环境的整洁舒适;强化餐饮安全卫生的监督和管理;组织学生参观食堂,让他们了解一饭一菜需要中心两百多名员工日复一日辛勤的付出才能换得,当珍惜其来之不易。看到学生离开宿舍时没有随手关灯、将吃不完的饭菜倒掉,我们都会及时提醒教育,学生公寓的住宿学生会时时感受到宿管员亲切的问侯与关怀。我们以实际行动寓教育于管理服务之中,春风化雨,让学生形成勤俭节约、尊重劳动、保护环境、文明礼貌等道德风尚。

三、转变服务态度,实现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对后勤提出的工作要求与标准也越来越高。如何实现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的问题。通过转变服务态度的讨论,我们认识到,必须顺应各种日益增长的服务新需求与不断提高的服务标准,变“主动服务”为“被动服务”,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才能赢得广大师生对后勤的认同感、信任感,才能树立起良好的服务形象,打造出响亮的后勤服务品牌。

今年以来,餐饮中心面临的内外经营环境一直异常严峻,物资价格、人工成本、能源成本居高不下,校内校外餐饮竞争又异常激烈,我们承受着既要维持食堂大伙稳定维护校园和谐又要完成全年经营目标的巨大压力,如何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维持价格稳定又保证饭菜质量,中心没有消极等、靠、要,而是努力克服困难,主动想办法、动脑筋。首先创新经营模式,引进各具特色的小吃及乐客来西餐厅,打造了阳光美食城,既满足了师生多元化的餐饮需求,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主动拓宽思路,走出校园,承揽外单位订餐业务,今年十月份港华煤气公司员工举办运动会,中心积极联系,取得了两百人的盒饭订单,增加了营业收入;主动集思广义,挖潜降耗,将原来废弃不用的白菜帮、萝卜皮、菠菜梗等用来泡咸菜,做炒菜,既好吃,又充分利用了原材料;维修班换下的一颗螺丝钉也会细心收拣;物流组人员经常早上五点就到批发市场了解价格信息,以求采购到质优价廉的物资;学生三食堂通过观察,改进保温台原有设计,节约了用气量;我们餐饮人有一个职业习惯,去外面吃饭,对端上来的菜品都要评论一下优缺点,分析有没有引进食堂的可能性。。。。。。这些点滴无不体现着员工们从以前的“要我做”到现在的“我要主动去想”、“我要主动去做”的可喜变化,爱食堂如爱家,真正主动地将自己融入到了为餐饮中心降耗增效的工作中去。

服务态度的转变,主动服务意识的增强,使后勤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充满了活力,获得广大师生的众口好评。

四、增强精细化服务意识,实现“基础服务”到“精细服务”的转变

服务质量的高低是检验后勤工作好坏的标准,如果没有精细服务意识,工作上就不会追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不会精益求精。通过学习讨论,后勤人正在实现“基础服务”到“精细服务”的转变 。校园绿化不仅仅追求绿化率的扩大,还在如何更美观更精致上下足功夫;学生清洗的衣物被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衣桶里;下雨天摆放在餐厅“小心地滑”的标识,食堂从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到队伍、制度软件建设都力求符合标准化食堂建设标准,这些无不从细微、精细处展现着后勤对高水平服务质量的追求。

中学后勤论文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后勤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117-01

一、 军事后勤理论创新的历史必然性

创新是军事后勤理论研究的永恒主题,也是近年来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概念,对不断发展的军事后勤进行理论探索而形成新的系统认识的过程。军事后勤理论创新,既包括后勤基础理论创新,又包括后勤应用理论创新;既包括理论内容创新,又包括研究方法、手段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创新是军事后勤理论发展的不竭动力。军事后勤理论发展是人们关于后勤规律的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后勤理论的发展具有相似的规律性,没有后勤理论创新就无法解决军事后勤实践中的各种难题。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军事后勤理论的必然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使得创新不再以个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也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

二、 军事后勤理论的创新之本

军事后勤理论工作者的科研能力是实现创新的基础。就军事后勤理论研究来说,其目的是为后勤实践提供具有指导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理论成果,尤其是要根据军事后勤实践变革及时提供有价值的超前性的理论指导。因此要求后勤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和预测能力。这一能力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科研人员必备的素质。所谓创新意识,就是对创新的敏感度。主要由好奇心、怀疑感、求新欲等因素组成。在一定的创新能力条件下,一个后勤工作者如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对军事后勤理论创新具有较强的敏感度,就能够在工作中发现他人不易发现的问题,提出他人不易提出的观点,在通过创新能力的发挥,就可以创造出崭新的军事后勤理论。

掌握现代的科研方法,也是科研人员素质的一种表现。军事后勤理论创新,也必须借助于现代科学方法的推动。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不会利用计算机、英特网、社会调查以及定量分析等方法,就不可能及时把握世界军事前沿动态,也就永远摆脱不了后勤理论研究的滞后状态。

三、 军事后勤理论创新切入点选择及其内容拓展

我们讲后勤理论创新,并不是把原来的体系推倒而重新建立,而是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其新的特点和规律。现在,后勤科学已发展成为包括多层次、多科学的完整体系结构,对其发展创新也必须实施科学的组织管理。当前,必须根据后勤理论自身的逻辑结构,结合现实军事斗争的需要,选择能够带动军事后勤理论全面创新的某一领域为切入点,以切入点的突破,带动、引导其他领域的创新,使军事后勤理论创新活动有序展开。

选择后勤理论创新切入点的总要求。后勤理论创新切入点的选择,应根据后勤科学的根本属性。后勤科学在军事科学体系中属于应用科学的性质。其发展的直接动力来自军事需求。如果不是因为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而带来的军事上的新需求,后勤理论创新将无从谈起。

同志提出了军队建设“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后勤理论创新贯彻这一要求,首要任务就应该研究在“打赢”问题上如何实现“保障有力”。因此,可以说,围绕保障“打赢”的总目标,研究如何实现“保障有力”,是选择后勤理论创新切入点的总要求。旋转了后勤理论创新的切入点,等于找到了进攻的突破口。然而,围绕保障有力而进行理论突破,仍然要把握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从后勤理论体系的各组成部分看,与实现后勤保障有力最直接相关的研究领域有以下方面:

后勤建设理论,后勤建设是指后勤保障能力的生成、积聚、发展,以及后勤关系的调整改革等一系列工作的统称,他是实现后勤保障有力的基础和前提。后勤建设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战争后勤保障的水平。由于我军后勤是在特殊的革命战争环境中产生,并在长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与之相伴而生的后勤建设理论自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后勤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在研究、探索外部环境变化给后勤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思路,但相对于世纪之交迅猛发展的新技术革命、新军事革命,对于扑面而来的只是经济大潮,后勤建设理论仍然在创新中发展。同时,后勤实际工作部门在世纪中探索、创造的各项改革和建设成果,还需从理论上给予总结和完善。

新的技术快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导致战场环境、作战手段、作战方式快速发展,要求后勤保障方式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战场环境、作战手段和作战方式。

从切入点的突破到军事后勤理论体系的创新,推动后勤基础理论的创新,后勤基础理论来源于后勤时间,但高于后勤实践。

四、 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从根本上推动军事后勤理论创新

首先,改变人才选拔程序。后勤理论研究是高度复杂的知识劳动,对人才的实践经验、知识结构、学历层次以及价值取向、性格特征都有很高的要求。具备后勤理论研究的基本素质、热爱后勤理论研究工作的人才,就能够较快进入情况,真正勤业敬业,在后勤理论研究领域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用人单位来说,选准人才必须有深入的考察和科学的测试手段;从政审部门来说,一方面要掌握严格的标准,另一方面要给用人单位充分的自;从各级领导来说,必须将选才作为一项影响全局的重要工作,部署、协调、各部门的工作,避免因为一些外部因素将确实需要的人才拒之门外。

中学后勤论文篇7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 启迪

一、高校企业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来源于古拉丁文Cultura,本意是“耕作”、“培养”、“教习”、“开化”。在中国最早把“文”和“化”两个字联系起来的是《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指圣人在考察人类社会的文明时,用诗书礼乐来教化天下,以构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使社会变得文明而有秩序。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后勤员工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并且为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取向、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具有高校特色的一种企业文化,是维系高校后勤企业的一种精神力量。

二、高校后勤企业从儒家思想中当汲取什么

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念,诸如仁爱、诚信、人本、和谐、太和、中庸等,是经历几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而被证明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是儒学体系中最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儒家的这些基本价值观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其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性,可以在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中发挥提升道德、裨益世道人心的实际作用。当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学习借鉴儒家思想也必须与时俱进,合理扬弃,必须建立起适应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发展所需要的新体新用的新型价值观。

1.应以“以仁为本”视为高校企业文化的理论核心

“以仁为本”在中国早就根深蒂固。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特别是儒家的“仁”的理念,可以说“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在现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潮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就是“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特别是对一些正在完善和已经形成体系的高校后勤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在管理中汲取儒家思想体系的精华,并同现代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正是高校后勤企业占领市场、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真正使员工爱岗敬业、以企为家,就要尽后勤之所能,为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要鼓励员工学习,并制定出鼓励员工学习的一系列政策。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使员工从被动的等事干转变到主动积极、心甘情愿地干好服务工作。

“以仁为本”关键在于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后勤企业的领导者应关心员工、温暖员工,调动并引导他们发挥特长,形成充分张扬个性的企业风格。这是领导者们带领员工向专业化迈进的一项重大任务。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必须增添一些诸如友谊、人情味、和谐关系之类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加以保持、继承和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具有高校特色的现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2.以“信”为高校企业文化之本要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高校后勤企业有其独特的顾客群体――“师生”。“师生”当中尤其是学生更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这个群体是一个纯粹的消费群体,他们无任何收入来源,仅靠父母的支持,因此,高校后勤企业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诚信风格,也就是要认真制定一套独特的诚信经营准则。通过制订诚实守信的经营准则和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高校后勤能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让全体人员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符合诚信经营准则,怎样做违背诚信经营准则等。通过施行诚信经营准则,员工诚信行动和后勤企业诚信目标同步协调,促进后勤企业持久发展。要诚信待人、以人为本,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把后勤企业的诚信经营准则转化为全体人员的自觉行动。

3.以“礼”为后勤企业文化建设之规范

礼指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孔子主张必须以“礼”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用一定程度的强制手段来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因此古代的“礼”具有政治法律制度、道德行为规范、礼节礼仪的内容,它在古代有着重要的管理功能。

中国高校后勤企业管理的约束性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来实现的,因此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系统的、适用的规章制度是现代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现在,中国高校后勤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化改革,一切管理的规章制度必须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从旧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克服消极管理模式的影响。一切规章制度都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管死了不行,不管也不行。规章制度必须具有约束性,但绝不是为了约束而约束,约束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人的行为,达到人的行为的自觉性以及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有序和协调,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随着中国高校社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礼”在管理实践、经营活动等方面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不只是继承其形式,更重要的是继承其中有价值的内容。

4.建设“学而不厌”的学习型企业文化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这是《论语》首篇的开卷的第一句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把获得知识看成人生的一种乐趣,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企业置身于一个知识、信息、创新、竞争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中,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具备比竞争对手更高、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素。后勤企业文化追求“学习型企业”的目标并加强学习和培训,与时俱进以强化“文化影响”与儒家提倡的“自强不息”。

现代企业文化特别重视“文化力”的影响,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是人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有点类似社会道德。当前一些高校后勤企业大兴建设企业文化,借鉴儒家文化,对后勤企业的发展不无裨益。不学习如逆水行般,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不学习不行,学得慢了也不行。国外的大公司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每年花很多的钱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终身培训。北京某高校后勤树立的学习理念是:后勤是学校、同事是同学、领导是老师、工作是作业、工资是助学金。进入高校后勤就得从培训开始,并且培训将伴随着你在此工作的全过程。当然,培训员工只是一种手段,主要的目的是要使员工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服务理念,为师生提供知识型服务,以实现高校后勤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结语

良好的后勤企业文化环境,是后勤企业经营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依托。在后勤企业文化氛围中,职工通过耳闻目睹,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企业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对职工的思想、性格、情趣、思维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职工将自己融合到企业中,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市场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高校后勤企业怎样才能提高其自身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如何在高校这片市场上赢得师生的信赖和赞誉,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这固然需要从许多方面加以努力,但不容忽视的是,吸取儒家伦理思想之精华来搞好企业经营管理是赢得优势、谋求发展、走向辉煌的重要方法,这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和关注。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向高层次发展的标志。成功的企业文化能够对后勤的改革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是后勤发展最持久的决定因素,是后勤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基础,是企业无形的约束与支柱,是一种精神动力。大力加强后勤文化建设,是促进后勤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与基础。因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如何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是摆在许多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罗瑛.论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的协同关系[J].商业时代,2005,(33).

[2]汪宇燕.论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03).

[3]张建学.双汇集团核心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4]姜廉毅.儒家“仁、和、义、信”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7.

中学后勤论文篇8

需要层次理论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从需要层次理论出发,完善高校后勤员工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福利待遇,满足后勤员工的基础需要。坚持民主公平,满足后勤员工的自尊需要。加大人文关怀,满足后勤员工的归属需要。关注个人发展,满足高校后勤员工的自我实现需要。满足高校后勤员工的群体类别需要,实施差别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高校后勤管理;员工管理

高校后勤工作是一项具有服务性和保障性特点的工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高校后勤工作需要充分调动后勤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建立充满活力的员工管理和激励机制。高校后勤员工的激励和管理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层次理论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由美国学者马斯洛提出,该理论研究的是人类的需要及其结构的理论[1]。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要概括归纳为五大基本需要[2]:生理需要包括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比如像衣、食、住、性等等,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安全需要是指对人身安全、生活环境安全、就业保障、经济保障等方面内容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是指对友情和爱情,信任和温暖的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亲密关系;尊重需要是指人的自尊、尊重他人以及被他人尊重的心理需要。也就是说,尊重需要涉及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威望和荣誉,地位和权力等内容;自我实现的需要促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使自己成为所期望的人物。马斯洛认为这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本研究就是以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高校后勤员工的激励研究,探讨优化高校后勤员工激励的模式,为高校在后勤管理实践中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提高福利待遇,满足后勤员工的基础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性需要和安全性需要是人类的基础需要。只有首先满足这些基础需要,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提高后勤员工的福利待遇,解决后勤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后勤员工安居乐业。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加大投入,提高后勤员工的基本工资,逐步改善后勤员工的生活条件。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后勤能够进行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高校应千方百计为后勤员工谋利益,解决好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提高后勤员工的福利待遇,也可以从自主利入手。强制利是政府规定必须执行的福利,主要体现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方面[3]。而自主利是,是单位在仔细考察员工特点和自身需要的基础上,推出的一套完整的福利项目体系,并且规定了员工所能享受到的福利总额,让员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4]。常见的比如住房安排、交通补贴、食品补贴、特殊津贴、教育费、培训计划、个人意外保险、雇员娱乐、医疗福利、带薪假期等。员工的工作业绩决定了所能享受到的福利总额,因此,利于发挥福利措施的激励效果。对于高校后勤员工而言,在满足国家法定福利项目上,让高校后勤员工根据自己的要求针对性地选择其他福利项目,如:带薪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交通补贴、通讯补贴、住房补贴等等。

二、坚持民主公平,满足后勤员工的自尊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高校后勤员工具有强烈的尊重需要,一般情况下薪酬和绩效考评结果相挂钩,建立突出公平性的绩效考核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绩效考评是管理者按照工作职责和岗位要求,运用一种或几种考评方法,对员工的工作效果进行考察、评价和反馈的过程[5]。绩效考评是实施薪酬激励政策的基础。对于高校后勤员工而言,薪酬是高校后勤员工劳动贡献的回报,只有获得和自己劳动付出相称的报酬,才能降低他们的不满足感。假如高校后勤员工感到自己的付出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均没有得到体现,便可能会离职。所以,建立公正的考核体系和薪酬制度显得特别重要。满足后勤员工的自尊需要,还体现在尊重后勤员工的权利,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后勤管理部门在制定政策和运行决策时,要发扬民主,提高决策的开放程度,广泛听取不同渠道的意见。当后勤部门遇到重要事件时,要广开言路,让决策过程成为一个听取广大后勤员工意见的过程,鼓励他们参与决策,使他们认为自己是学校重要的一员。

三、加大人文关怀,满足后勤员工的归属需要

高校后勤员工在学校的组织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其中工作条件、规章制度、学校文化等都会构成后勤员工的激励因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促进学校与后勤员工之间的双贏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高校后勤管理者要带头实践这种人文型的关怀认知,在工作生活中多替后勤员工着想,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其工作上的关怀和生活上的关心;其次,高校后勤管理者要做到从细节出发,比如工作环境方面,要做到流程规范、秩序井然等;帮助解决后勤员工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困难;高校后勤员工生日当天收到后勤主管签名的贺卡、生日蛋糕和礼物;当后勤员工家中有红白喜事的时候,相关部门领导前往慰问,发放一定的补助等;最后,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满足后勤员工的社交需要。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应竭力为后勤员工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让后勤员工在辛苦的工作之余,加强沟通和交流,充分体验到友情的温暖,满足后勤员工的社交需要。

四、关注个人发展,满足高校后勤员工的自我实现需要

第一,根据学校后勤的发展战略,结合高校后勤员工的个人需要和岗位特点,主要从高校后勤员工培训、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对个人成长激励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高校后勤员工培训不仅可以保持学校后勤的长远发展,而且可以满足后勤员工的自我实现需要,能够调动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激励方式[6]。学校通过学习和培训的方式来激发高校后勤员工,实现双方共赢。第二,目前高校后勤员工晋升渠道狭窄,阻碍了后勤员工积极性的发挥。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设置不同的发展路径,建立职业发展的多重渠道,比如管理岗位序列和专业技术岗位序列等,以便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高校后勤员工的不同发展需要。使高校后勤员工的能力得到发挥,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

五、满足高校后勤员工的群体类别需要,实施差别化管理模式

高校在对后勤员工进行激励时应掌握不同群体类别的需要及需要特征,只有对不同群体类别的高校后勤员工实施差别激励,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后勤员工由于在知识、性别、学历水平等存在区别,从而导致他们的激励结构和激励特征也呈现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激励高校后勤员工时一定要体现出差异化原则,即对不同类别的高校后勤员工、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后勤员工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切忌发生“一刀切”的现象。

六、结语

综上所述,从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提高后勤员工福利待遇,满足其基础需要;坚持民主公平,满足其自尊需要;加大人文关怀,满足其归属需要;关注个人发展,满足其自我实现需要;满足高校后勤员工的群体类别需要,实施差别化管理模式,可以让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9-320

[2]俞文钊.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67-169.

[3]彭宅文.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与促进就业[J].中国劳动,2008(8):11-15.

[4]黄敏.员工福利计划和团体人身保险的问题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0:32-33.

[5]王君.绩效考评方法的分类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9,(13):21-2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