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历史课堂8篇

时间:2023-03-20 16:14:28

高中历史课堂

高中历史课堂篇1

1. 分层教学

课前:学疑前置,学生课前预习,因学生程度不同,所以所提问题难易程度不同,上课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课中:分层提问,把简单易答的问题留给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把概括性强、难度大,不易解决的问题留给成绩好的学生,把联系现实,标新立异的问题留给思维敏捷的学生。评价的原则是能答多少是多少,尽量给予肯定、赞许的态度。课后:分层布置作业,原则上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多面向基础知识,成绩好的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加大史料的运用提炼概括能力。笔者认为,这样可以尽可能地解决大班额教学的片面化,实现分层教学。平时:分层管理,对性格张扬的学生要不时压制,让其不要骄傲,谦虚做人。对性格谦虚,务实的要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强其自信,让其减轻压力轻装上阵。

2. 再现式教学

再现式教学,不同于以往的总结式教学,不同于教师按教参的设计总结概括式的教学。它要求教师对历史事件的掌握更细腻、更具体,并且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体现自己的风格、特点。不仅如此,还要求从过去的历史事件中联系现实,让历史为当下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阅读,不断思索古今各个事件的联系,探索事件的真相,并由此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及感悟与学生产生共鸣,让其思索,让其去掉浮华回归本真。当前历史学科地位较低,开学考试所占分数少,中考只占40分,高考虽100分,但相对于语数外150分,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历史从初中到高中一直是副科中的副科,绝大多数学生初中没打好基础,到了高中的专题史更是无处着手。而当前的高考侧重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概括综合材料的历史素养的能力,这相对于以前的高考来说,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如何破解这一局面,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着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如何引起学生兴趣,笔者认为,要多采用再现式教学模式。文字,影视材料再现,有可能将学生引入历史剧排练再现的情境中。再现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较细腻的历史场景中融入历史,体验历史,感知历史。

3. 评书式教学

知道一件事,不等于能表达清楚一件事,表达清楚一件事不等于能表达精彩一件事。平时大家都爱听相声评书,看百家讲坛和历史剧,却为何不爱上历史课?假期常有培训,有的老师讲得句句精彩,字字玑珠,很富文采,给人美的享受;有的老师讲得风趣幽默,诙谐有度,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而有的老师讲课史料详实,学识也很丰富,但让人总想睡觉,不想听、不爱听。怎么让学生爱听,教师应多向评书艺术家、相声艺术家学习,也可以采用此办法,用评书相声的方式表现我们的课堂,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教无定法,还是教有定法?新课改反思:当下全国都搞新课改,如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江苏省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河北省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及辽宁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等。这些模式都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督促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让教师教学习方法,不再是过去单纯的知识灌输。这一指导思想没错,但问题是现在有些学校的模式环节太多,不管什么都要照此模式上,就连音乐、体育、计算机课都要导学案,况且因为环节太多教师每天上课疲于完成环节,常有教师调侃完成一环节不知下一环节是什么,整节课都在为回忆完成环节步骤而忙碌。比如学生展示环节,学生上讲台回答问题就算完成环节,学生在座位上回答就不算,这不成了一刀切与形式主义。过去都说教无定法,现在却教有定法,一学校一定法,一校长一定法,教师全无自。

高中历史课堂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效率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可以说,高效课堂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呢?

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和思想性决定了它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地位,但是由于某些偏见,导致了历史科目的教学质量不尽人意,很多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但是对于历史却不喜欢,这自相矛盾的表现引起了很多教师的注意,文章就作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对策和建议。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课堂,在一线的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新课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课堂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要建设高效的课堂,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为主动,把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接收者。

首先教师的观念要更新,很多学生对与历史知识非常感兴趣,但是在历史课堂上却出现“睡倒一片”的情况,很大原因与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关,很多历史科目的教师总觉得40分钟的课堂很短,拼命地想在课堂内把所有的历史知识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所以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但是学生却昏昏欲睡,课堂效率低下。因此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要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其次,要正确认识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为了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的心里,和学生平等对话,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点对于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自尊心强的初中生来说尤其重要。教师只有平等对待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探索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最后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对与历史学科的正确理解,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是不能更改的,所以只要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就可以了,在课堂上没有花费那么多时间去探讨历史的因果关系等问题,只要考试前进行突击背诵,获取高分不成问题。这钟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学生对历史科目的学习产生了消极的态度,直接导致了历史教学效率的低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科学习观念,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多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初中生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了,认知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面对过去的历史知识,要引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有尽量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实践表明教学内容越与学生的认知接近,教学效果就会越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也就越快。要使教学内容生活化,首先要挖掘历史课本中的生活知识,历史知识是过去式,但是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这样历史教学就不会枯燥无味。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七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通过与其他其他类型桥梁进行对比,分析赵州桥在设计上的巧妙之处,可以由古代的雕板印刷术的发明联系到今天的激光印刷技术,教师通过联系现代生活实际不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隋唐的灿烂文化,而且培养了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其次,在历史教学中,除了挖掘与生活相关的历史知识外,还可以联系乡土历史来进行历史教学,因为学生对本乡土的历史文物和历史人物等都比较熟悉,历史本乡的历史来历,风景名胜的来历等,在历史课堂中适当地添这些知识,可以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情趣化

情趣化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可以选择游戏的教学模式,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游戏具有愉悦、启善的功能特点符合了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历史的教学中,设计一些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启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讲故事,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创设情景等。其次,要使教学过程情趣化,需要教师适当地补充某些与本课相关的课外历史知识,包括野史、正史、传记等,通过补充这些历史知识,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枯燥、单调的课本历史知识。当然引入课外历史知识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多角度了解那段历史,拓宽学生视野。而不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胡扯乱讲一通,所以教学一定要在备课中明确教学目的。

四、教学策略创新化

现代教育技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即使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在教育技术装备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这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了可能。现代教育技术可创设情景,让学生很快就感受到了当时的历史情景,引起学习的兴趣,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通过播放影视资料,重现历史,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历史知识。总之,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信息量大、动态感强、形象生动等优势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例如,讲到清朝对台湾回收的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关于电视剧《施琅将军》的影视片段,再让学生结合教材了解台湾回收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从而切实调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课堂篇3

关键词:同课异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广大师者在不断地深入课堂的同时,也一直在探索着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日益变化的教学需求,从而打造新型课堂模式,全力提升课堂的实效性。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这一领域,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已不能再依赖传统的经验式教学,而是需要执教者在其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反复的探索和实践,从而不断地创新出新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模式。当前,我校实施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就是在这一探索中所做的努力与尝试,笔者结合个人在这一研讨活动中的一些收获,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同课异构的概念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就是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执教人结合自己班学生的学情,借助已有的教学条件,依据个人的教学风格及特点,按着个人对本节课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围绕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各自不同的教学设计。基于执教者的不同,他们在备课的结构上、授课的风格上,以及其组织教学时所用到的教法等方面也不尽相同。此外,不同班级的学生,也会有其各自不同的课堂表现,这些因素都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的灵活、多变,而在这个时候,执教者的个人教学能力、及其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更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听课教师就是在这一对比中,学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而对其不足之处,则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对其进行分析、思考、完善,以做好二次备课。

二、同课异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在我校开展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有幸参与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的“异构”,两位教师则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这同一课的教学内容,学识丰富的年长教师则是思维缜密,问题设计则是深入浅出,通过对古今交通工具的比对,以及对现代通讯工具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展现出社会生活的变迁,使得课堂更高效。而年轻教师则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源,并予以加工整理,精心制作成课件,利用视觉效果将这一变迁展现的淋漓尽致,寓教于乐。

笔者将以二位授课教师的“新课导入”部分为例,从这两个不同的导入方式,以窥其二人在教学风格方面的不同。

导入一:借助古诗引发学生的思考,借以激发学习兴趣导入。

师:有这样几句诗,同学们来听听它讲的是什么人和什么事。

(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二)

“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

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

生:(思考后答)第一首诗是讲给杨贵妃送荔枝的故事,而第二首诗则讲周幽王和褒姒,即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最后周朝灭亡了。

师:在诗中古代运送荔枝是通过什么方式?而第二首诗中的烽火在古代又有什么作用?点燃烽火为什么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生:(思考后答)在古代主要的运输工具靠的是马匹,而烽火台则是在万分危急的时候,才能去点燃烽火向其他的诸侯予以报警用的。

师:从这两首诗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可以说是古代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之一。我不禁要问:这两种情形若是放在今天,可以采取哪些便捷的方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从中来寻找答案吧。

这种借助古诗作新课引导,并启发学生去逐步深入的思考,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经意间就会让学生带着对古今对比的思索,水到渠成的就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从而使得课堂变得更高效。

导入二:教师先是利用多媒体打出一组图片,古代的马车、舟楫、坐轿,让学生分别说出其名称,并说明其在古代的功用。然后,再用幻灯片打出另一组图片,分别是书信、烽火、信鸽,学生看完后也是让学生来说其作用。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带着学生一起总结出我国古代交通地域特点:即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百姓步行!在正式进入新课则是先让学生来谈谈你所知道和使用过的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学生争先恐后地起来发言,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厚。

而教师更是巧妙地将新课的导入与学习了无痕迹地融入到一起,收入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这种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在带给学生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三、小结

通过“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笔者认真钻研教材,构思教学设计,并通过试教、修改、反思,得出这一认识:同课异构侧重点在于,执教者们对教材的把握,以及在教法的设计方面,追求的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理念。而笔者也从这一活动中直观的看到,不同授课教师在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也存在异同,其各自不同的教法与设计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实施同课异构,既彰显了执教者们各自的教学风采,也实现了资源上的共享、优势上的互补,也使得我们高中历史教学研讨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课堂篇4

教师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只有难度适中的问题,才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课堂问题,是为学生服务的。能够让学生提高的问题才是有效的课堂问题,教师要利用课堂问题让学生处于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思考有所收获。如果课堂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会让学生养成惰性思维。如果问题太难,学生费尽心思也找不到答案,会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而“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过于笼统,有故弄玄虚之意。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是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问题。最后,教师要关注课堂问题设计的梯度。具有梯度的问题,也就是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更能够满足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历史认知水平的发展与心理状态的变化,对问题进行从易到难的设计,促进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到学习中去。同样在讲解洋务运动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让学困生来回答,让学生都具有思考问题与回答问题的权利,促进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

二、把握好课堂提问时机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只有掌握正确的时机,才能让课堂提问的作用发挥出来。在学生思路清晰的情况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更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课堂提问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提问的。对于教师来讲,最佳的课堂提问时机就是学生想要知道还没有知道,想要表达却不能表达的时候。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知识时,如果教师在课堂中直接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会让提问显得过于唐突,也会让学生不知所措。教师要讲究课堂知识传授的水到渠成,先引导学生总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再分析其曲折发展的原因,了解本质,在学生思考其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时,提出问题,有利于课堂提问“正中靶心”。

三、把握好课堂提问趣味性

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他们才具有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趣味化的问题,往往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成为历史知识的主动学习者,高喊“我要学”。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的,教师提问“辛亥革命的影响有哪些?”会让学生觉得过于功利化,目的性太强的问题,往往影响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教师如果提出“你们觉得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有人说成功,有人说失败,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促进思维矛盾的激化,会让问题的趣味上升,吸引学生讨论与思考,让课堂提问服务于教学质量提升。

四、结语

高中历史课堂篇5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重要要求。初中生不像小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历史学习很有帮助,所以课堂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应该符合他们的认知能力,接近他们的实际生活,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接受,也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把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很好的结合起来,让教学内容变得生活化,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结合本土历史进行教学。每个地方都有一定的历史,具有地方特色。教学中可以利用当地的一些历史资源,比如历史事件、地名来历等。讲当地的历史,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学习的关系,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对历史知识理解起来更容易。二是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知识。历史是对过去生活的记录,历史知识也是过去生活的知识。历史教学就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再现,是对过去生活知识的学习。所以历史教学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其教学内容应该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变得丰富。历史教材中具有很多生活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其深入挖掘,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师就可以以交通工具为切入点,对教材中交通工具的知识进行挖掘。因为在现代生活中,交通工具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看到。同学虽然天天见到交通工具,但是还不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史,不了解交通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挖掘交通工具的知识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激起学生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对交通工具的发展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了解了它对社会生活重要影响,结合现实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变迁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创新教学方法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在历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满堂灌输等,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该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结合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教学生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对知识的教授,把知识教给学生,但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学会知识层面上升的会学知识的层面,在历史学习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快速突破、整理归纳等。二是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情境教学对于历史教学很重要,在合适的情境中学生会有一种亲身历史感,帮助学生对历史好知识的学习。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历史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把多媒体的优势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比如它的生动形象等。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调动他们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学习《澳门与香港的回归》,网络上有很多很多这方面的资料,既有图片的,又有视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这些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香港被侵占的经过,了解澳门被侵占的经过,学生在视觉听觉上会形成真实的历史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高中历史课堂篇6

关键词:历史故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历史故事是人类对历史上伟大事件及其相关人物的记录,具有传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同学们可以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记忆,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着眼于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历史故事,充分认识到历史故事对其教学的重要性,在历史故事教学中培养同学们的历史情感以及责任感,以此来促进高中历史的教学。

一、有效结合实际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以及个性迥异的历史人物,趣味性比较强,运用历史故事丰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引导同学们更好地进行历史学习。历史故事都是历史事件发生过程的记录,每个历史故事的文化背景以及其主题教育意义都不同,因此,历史教师要有效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在选择历史故事时,历史教师要充分注意到以下四点。第一,要选择有真实性的历史故事。许多历史故事是根据一定的文化背景所虚构出的故事情节的组合,这部分历史故事经过了作者的再加工,是不可以直接作为历史资料引入到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因此,有效结合历史故事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首先要选择具有真实性的历史故事。第二,较强的趣味性。高中历史知识较绝大部分同学来说是比较枯燥无聊的,结合历史故事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就是为了吸引同学们的目光。因此,历史教师要选择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由此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欲望,促使同学们对历史故事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剖析,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进行高中历史知识学习。第三,针对性。选择历史故事是为了服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每个历史故事的主题和现实意义都不同,为了强化同学们对历史知识的深刻记忆,高中老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要有效结合历史教学目标,以故事为依托进行历史教学,深刻揭示历史教学的主旨。第四,深刻性。为了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在选择历史故事时不仅要为了博得同学们一笑,而且要通过历史故事加深同学们对历史的理解,因此,历史教师要选择具有深刻含义的历史故事,有效结合教学设计,层层深入。

二、创设故事情境、结合历史故事、有效课程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程导入环节对整节课的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有效结合多媒体创设相关的故事情境,通过历史故事进行课程导入。同学们在历史故事的引领下,自主地进行高中历史知识探索,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历史学习。比如说在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时,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选择李白的《秦王扫六合》进行铺垫,然后再结合“周室东迁”以及“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开展对本节课的历史教学。同学们通过这几个历史故事的学习,可以充分的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理解变法的困难之处以及统一之后中央集权形成的现实意义,以此来凸显出秦国在那个年代的强大实力。

三、深入历史故事背景、攻克教学重难点

高中同学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但随着高中历史知识的不断深入,历史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时间、人物以及事件的背诵。高中历史出现了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专业名词和历史概念,这需要同学们理性的去对待,然而大部分同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仍然停留在感性阶段,无法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来理解相关的历史概念,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深入历史故事的所在背景,以此来强化同学们对抽象的历史知识的理解,有效攻克历史教学的重难点,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样是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节课中,商鞅变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商鞅从魏国进入秦国以后,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制度,废井田、重农桑、统一度量衡以及郡县制等。这些变法措施在历史课本中只是简单地提出,同学们没有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而这时,历史教师就可以引入一个历史小故事,分别介绍这些变法措施的具体表现方法以及操作过程,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潜移默化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不仅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而且大大提高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商鞅最后被处死也是许多同学无法理解的,其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最后却被自己的变法所束缚,这是出乎同学们意料的。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故事背景,为同学们做出细致的讲解,提高同学们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强化历史语言表达、提高历史素养

高中历史具有自身所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称呼以及现实意义,但由于同学们缺乏必要的历史材料阅读积累,在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此时,高中历史老师可以有效融入历史故事来强化其历史语言运用以及相关情感的表达,同时提高同学们的历史素养。比如说台湾在早前被称作“琉球”,“沙俄和苏联”等,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老师应该重点讲解“香港岛”与整个香港地区之间的不同。通过短小并且精湛的历史故事,可以加深同学们对历史知识的印象,为历史知识学习提供必要的素材积累和材料补充,以此来提高同学们的历史素养,促进其高中历史的学习。

五、总结

综上所述,有效结合历史故事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历史故事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中历史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要有效结合历史教学需要以及高中生的历史学习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杨莉.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巧妙应用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

[2]李敏芳.高中历史课堂借助历史故事教学再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

[3]陆小军.浅谈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6.

高中历史课堂篇7

一、要研究、整合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过去我们在讲授历史时是从头至尾、面面俱到。教材上的内容我们不敢取舍,教材中的结论我们不敢商榷,教材至上论和“教教材”的观念依然左右着我们,也制约着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

高中新教材的变化,不光体现在教学理论和编写体例上,也体现在历史教学内容上。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对新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只有研究了课标,吃透了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炼与创新,才能够拥有对教学内容取舍的自,才能够有效地驾驭教材。

二、要合理运用教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堂教学预设应该是教师的二次创作,是教师智慧的结晶,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我们在高中学校的历史课堂教学调研中发现,不同的教师讲同一教学内容时所使用的案例如出一辙,让学生讨论的问题没有丝毫的差别,甚至布置的作业也是毫无二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言自明:基本上都是从教参上“拿来”的。这是当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现行部分历史教参中有详尽的教案。因为有现成教案的存在,于是部分教师就不写教案了,而是各取所需,甚至全盘笑纳,教案变成了案前的摆设。“拿来”的东西虽然全不费工夫,但那毕竟是人家的教案,是编写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学生的认知判断而编写的,没有思考地“拿来”,作用又有几何?如果教师照搬照抄的话,教案就失去了它本来具有的价值。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会出现信马由缰、漫无目标的现象。心中无谱,焉能唱出优美的曲调?

在高中历史教研活动中,我对青年教师说,要学会把教参扔掉,备自己的课。用现成的教案,会让人产生依赖心理和懒惰行为,会禁锢人的思维以至于落入窠臼。我不是说教参不能使用,而是强调教参上的教案仅仅是一种教学参考资料。对于历史教参,重要的是借鉴他人课堂教学预设的思路和方法,重视其提供的史料,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去寻找。

三、要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指导教学行为

高中历史课堂篇8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我们不能由于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在备课时必须多下功夫,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注意教学中的取舍,努力减少无效劳动,做到“四个到位”:精心备教材到位,准确了解学生到位,预设课堂到位,课后反思到位。备教材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研读教学大纲,知道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达到怎样的程度,不是课本上所列举的知识都要求学生掌握,也不是每个知识点都要求学生熟记熟背。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总是把课本里的点点滴滴琐碎知识点都让学生掌握,生怕遗漏了某一知识点,这样的上课还能高效吗?准确了解学生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关键,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能达到学有所获的目的。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因此,学生在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做法和想法都是教师所要面对的,那么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就非常必要。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机智;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对课堂要有“超前”的预设能力,特别是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预设,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才不会浪费教学时间。做好课后反思,更要备“课后课”,发现问题,就要想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有没有必然的规律,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分析一下,记下来,不管是什么情况,就像拍照片一样。积累多了之后,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堂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一节完整的课才算备好,也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重现历史情境,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动力

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1.运用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对于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学习;近代史中,对于国共两党进行的三大战役的学习等,我就借助路线挂图进行教学,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多媒体兼容性高的特点,把图片、影片、录像等史料重现,通过历史的原貌的重现,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进一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领悟、理解和掌握。在讲授“开国大典”时,我给学生放映了中国悲壮的近代历史简评,放映了第一届领导集体走上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当时,全班的学生都震撼了,他们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3.插入历史故事、历史资料使教学更具趣味性。有人称历史课是史话教学,可能有些偏颇,但也体现历史教学的一个特点。在学习义和团运动时,我把当时民间传诵的民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跟同学们一起分析。讲鸦片战争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述了奕山“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传统教育中,我们一直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强调接受学习。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很难有主动探索的机会,一堂课中死气沉沉的气氛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课堂效果的高效化恐怕很难!目前,实施素质教育人人皆知,但仍有不少的教师还在继续着“填鸭式”的教学,这显然不合时宜。其实,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教师不再局限于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发现问题并能学会解决问题。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教师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这无疑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化,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积极化。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播放的影视图片来感受历史,通过学生自己查资料进行演讲、表演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肯定学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事件的认知程度得到更大提升,虽然减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精彩演讲,教学效果却出乎意料之外。

作者:宋文 单位:重庆市南川区书院中学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